CN104343579B - 发动机驱动的作业机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驱动的作业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43579B
CN104343579B CN201410381320.6A CN201410381320A CN104343579B CN 104343579 B CN104343579 B CN 104343579B CN 201410381320 A CN201410381320 A CN 201410381320A CN 104343579 B CN104343579 B CN 10434357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cooling
vaporizer
cooling air
heating mant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8132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343579A (zh
Inventor
冈部格
饭仓裕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3435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435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3435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435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GHOT 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POSITIVE-DISPLACEMENT ENGINE PLANTS; USE OF WASTE HEAT OF COMBUSTION ENG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2G5/00Profiting from waste heat of combustion eng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heating
    • C02F1/04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heating by distillation or evaporation
    • C02F1/16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heating by distillation or evaporation using waste heat from other process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124Water desalination
    • Y02A20/138Water desalination using renewable energy
    • Y02A20/141Wind pow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动机驱动作业机,其能够利用简单的冷却构件使水蒸气凝结,并且能够确保使用地域为较广的范围。发动机驱动作业机(10)具备水生成装置(20)。水生成装置(20)具备:蒸发器(35),其利用发动机(12)的余热使原水(29)蒸发;冷凝器,其使在蒸发器(35)中蒸发出的水蒸气凝结而生成净水(69);第1加热罩(102),其将从冷却风扇(23)吹出的冷却风经由气缸部(95)的上方引导至蒸发器(35);第2加热罩(103),其将从冷却风扇(23)吹出的冷却风经由气缸部(95)的下方引导至蒸发器(35);以及冷却罩(104),其将从第1加热罩(102)的导出孔(111)导出的冷却风经由第1加热罩(102)引导至冷凝器(38)。

Description

发动机驱动的作业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驱动作业机,该发动机驱动作业机具备水生成装置,该水生成装置利用发动机的余热使原水蒸发,并使蒸发出的水蒸气凝结而生成净水。
背景技术
作为发动机驱动作业机,已知下述这样的结构:将河流等的水(原水)取入水泵内,使取入的原水的一部分分流,利用发动机的余热使分流的原水蒸发,并利用分流的原水使蒸发出的蒸气凝结而生成净水。
根据发动机驱动作业机,在水泵被驱动时,将取入水泵内的原水的一部分引导至原水分流管,并将引导的原水经原水分流管导入发动机的排气管。利用排气管的余热(即,发动机的余热)使导入的原水蒸发,使蒸发出的水蒸气沿着连通管上升至原水分流管。利用原水分流管内的原水使上升的水蒸气凝结,由此生成净水。将生成的净水例如作为饮用水使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4699号公报
在此,专利文献1的发动机驱动作业机通过原水分流管内的原水(即,水冷)使利用发动机的余热蒸发出的水蒸气凝结,由此生成净水。由于通过水冷使水蒸气凝结,因此水冷用的流路(即,水冷用的结构)变得复杂,这对实现发动机驱动作业机的小型化造成了障碍。
另外,如果在水泵周围没有水源,则难以使用,使用地域受到了限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驱动作业机,其能够利用简单的冷却构件使水蒸气凝结,并且能够确保使用地域为较广的范围。
技术方案1涉及的发明为一种发动机驱动作业机,其具备水生成装置,该水生成装置在发动机被驱动时利用该发动机的余热使原水蒸发,并使蒸发出的水蒸气凝结而生成净水,所述发动机驱动作业机的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具备:气缸体及气缸盖部,它们被设置在所述水生成装置的附近;和冷却风扇,其相对于该气缸盖部设置在所述水生成装置的相反侧,朝向所述气缸体和所述气缸盖部送出冷却风,所述水生成装置具备:原水水箱,其蓄积所述原水;蒸发器,其利用所述发动机的余热使从该原水水箱供给的所述原水蒸发而成为水蒸气;冷凝器,其设置在该蒸发器的上方,使在所述蒸发器中蒸发出的水蒸气凝结而生成净水;第1加热罩,在该第1加热罩的与所述冷却风扇相邻的部位形成有导出孔,该第1加热罩设置在所述气缸体和所述气缸盖部的上方,将从所述冷却风扇吹出的冷却风经由所述气缸体和所述气缸盖部的上方引导至所述蒸发器;第2加热罩,其设置在所述气缸体和所述气缸盖部的下方,将从所述冷却风扇吹出的冷却风经由所述气缸体和所述气缸盖部的下方引导至所述蒸发器;以及冷却罩,其设置在第1加热罩的上方,将从所述导出孔导出的冷却风经由所述第1加热罩引导至所述冷凝器。
技术方案2涉及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的上部被配置在与所述气缸体和所述气缸盖部中的最上方的部位相同的高度位置。
技术方案3涉及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的下部被配置在与所述气缸体和所述气缸盖部中的最下方的部位相同的高度位置。
在技术方案1涉及的发明中,将第1加热罩设在气缸体和气缸盖部的上方,将第2加热罩设在气缸体和气缸盖部的下方。而且,利用第1加热罩将从冷却风扇送出的冷却风经由气缸体和气缸盖部的上方引导至蒸发器,并且利用第2加热罩将所述冷却风经由气缸体和气缸盖部的下方引导至蒸发器。
因此,能够利用被气缸体和气缸盖部加热了的冷却风对蒸发器进行保温。由此,能够防止蒸发器被过度加热而破损。
另外,将冷却罩设置在第1加热罩的上方。而且,利用冷却罩将从导出孔导出的冷却风引导至冷凝器。在此,导出孔形成在与冷却风扇相邻的部位。因此,被从导出孔引导至冷却罩的冷却风没有被气缸体或气缸盖部加热。
通过将从导出孔导出的冷却风引导至冷凝器,由此能够通过冷却风将冷凝器保持为冷却状态,从而能够使引导至冷凝器中的水蒸气良好地凝结。这样,通过利用冷却风对冷凝器进行空冷,由此,可以不需要水冷用的流路,从而能够使冷却构件形成为简单的结构。
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冷却构件使导入冷凝器中的水蒸气良好地凝结,从而能够实现发动机驱动作业机的小型化和成本降低。
而且,通过利用冷却风对冷凝器进行空冷,由此,即使在附近没有水源的地域也能够使用发动机驱动作业机。由此,能够确保发动机驱动作业机的使用地域为较广的范围,从而能够提高发动机驱动作业机的易用性。
在技术方案2涉及的发明中,将冷凝器的上部配置在与气缸体和气缸盖部中的最上方的部位相同的高度位置。由此,能够将从导出孔导出的冷却风平滑地引导至冷凝器,从而能够通过冷却风高效地冷却冷凝器。
在技术方案3涉及的发明中,将蒸发器的下部配置在与气缸体和气缸盖部中的最下方的部位相同的高度位置。由此,能够将从冷却风扇送出的冷却风平滑地引导至蒸发器,从而能够通过冷却风高效地对蒸发器进行保温。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从正面侧观察本发明的发动机驱动作业机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从背面侧观察图1的发动机驱动作业机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图2的发动机、发电机和水生成部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从反冲起动器侧观察图3的发动机中所具备的气缸部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5是沿图2的箭头5观察的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加热罩单元和冷却罩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从正面侧观察图2的水生成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沿图7的8-8线的剖视图。
图9是用于说明利用被气缸体和气缸盖加热了的冷却风来对本发明的蒸发器进行保温的例子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利用冷却风来冷却本发明的冷凝器的例子的图。
标号说明
10:发动机驱动作业机;12:发动机;20:水生成装置;23:冷却风扇;25:气缸盖;26:气缸盖罩;26a:气缸盖罩的末端上部(气缸体和气缸盖部中的最上方的部位);29:原水;35:蒸发器;38:冷凝器;41:原水水箱;51:蒸发容器;51a:蒸发容器的下部(蒸发器的下部);69:净水;76:冷凝器的顶部(冷凝器的上部);93:气缸体;93b:气缸体的基端下部(气缸体和气缸盖部中的最下方的部位);94:气缸盖部;102:第1加热罩;102c:第1加热罩的与左端部相邻的部位(与冷却风扇相邻的部位);103:第2加热罩;104:冷却罩;111:导出孔。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优的方式在下面进行说明。并且,在图中,以“Fr”、“Rr”、“L”和“R”表示前方、后方、左侧和右侧。
实施例
对实施例涉及的发动机驱动作业机10进行说明。
并且,为了容易理解发动机驱动作业机10的结构,在图4、图5中省略了加热罩单元101和冷却罩104的图示。
如图1、图2所示,发动机驱动作业机10是具备下述部分的发动机驱动用的发电机:框架11,其形成发动机驱动作业机10的外框;发动机12,其设置于框架11的前左下部;发电机13,其一体地设置于发动机12;水生成装置20,其设置成与发电机13和发动机12相邻;以及操作盘15,其设置于发动机12的燃料箱22和水生成装置20的原水水箱41的前方。
框架11具有:基座17,其支承发动机12、发电机13和水生成装置20的净水水箱33;左框架18,其从基座17的左端部朝向上方弯折;以及右框架19,其从基座17的右端部朝向上方弯折。
通过用手把持左框架18的把持部18a和右框架19的把持部19a并上提发动机驱动作业机10,由此能够搬送(搬运)发动机驱动作业机10。
如图3、图4所示,发动机12被支承在基座17的前左下部17a上,曲轴的右端部与发电机13的驱动轴在同一轴线上连结。
发动机12具备:收纳曲轴的曲轴箱92;设在曲轴箱92上的气缸体93;以及设在气缸体93的末端部93a上的气缸盖部94。
而且,发动机12具备:与曲轴的左端部连结的冷却风扇23(还参照图6);覆盖冷却风扇23的风扇罩96;以及与冷却风扇23连结的反冲起动器24。
气缸体93从曲轴箱92朝向后方以倾斜角θ1的向上坡度延伸,活塞沿轴线方向滑动自如地收纳于气缸体93中。该气缸体93被设在水生成装置20的附近。
气缸盖部94具备:设在气缸体93的末端部93a上的气缸盖(发动机盖)25;和覆盖气缸盖25的末端部25a的气缸盖罩26。
气缸盖25与气缸体93的末端部93a连结,支承着进气门和排气门。该气缸盖25与气缸体93相同地设在水生成装置20的附近。
冷却风扇23相对于气缸盖25设在水生成装置20的相反侧(左侧),是朝向气缸体93和气缸盖25送出冷却风的风扇。
风扇罩96形成为覆盖冷却风扇23、气缸体93和气缸盖25。风扇罩96具有:吸入口,其能够通过冷却风扇23的旋转将外部气体(空气)吸入内部;和送风口96a,其能够将吸入内部的空气送至气缸体93和气缸盖25。
通过冷却风扇23旋转,由此外部气体(空气)被从吸入口吸入风扇罩96内。吸入风扇罩96内的空气被从风扇罩96的送风口96a朝向气缸体93和气缸盖25作为冷却风送出。
通过将冷却风送至气缸体93和气缸盖25,来利用冷却风冷却气缸体93和气缸盖25。
反冲起动器24是使发动机12起动的装置。
发电机13具备:与发动机12的曲轴连通的驱动轴;和设在驱动轴上的转子。通过曲轴使驱动轴旋转,由此转子旋转,通过转子旋转而产生电力。
如图5所示,在水生成装置20(具体来说,水生成部32)的上方设有原水供给构件31的原水水箱41。另外,在发动机12的气缸体93和气缸盖25的上方设有燃料箱22。
而且,气缸盖25的排气口28(参照图8)经由排气管27与水生成装置20的蒸发器35连通。因此,通过驱动发动机12,废气经由排气口28、排气管27被引导至水生成装置20的蒸发器35。
返回图2,水生成装置20配置在由发电机13、气缸体93(参照图3)、气缸盖25和气缸盖罩26形成的空间中。
水生成装置20包括(具备):供给原水29(参照图8)的原水供给构件31;将从原水供给构件31供给的原水29生成为净水的水生成部32;以及蓄积在水生成部32生成的净水的净水水箱33。
另外,如图6所示,水生成装置20包括(具备):加热罩单元101,其将从风扇罩96的送风口96a吹出的冷却风引导至蒸发器35;和冷却罩104,其将从冷却风扇23吹出的冷却风引导至冷凝器38。
如图2所示,水生成部32经由第1支架34a和第2支架34b被支承于发电机13侧。
如图7、图8所示,水生成部32包括(具备):蒸发器35,其使从原水供给构件31供给的原水29蒸发;底罩36,其覆盖蒸发器35的下部;冷凝器38,其使在蒸发器35中蒸发出的水蒸气凝结;以及分离器39,其收集(集中)在冷凝器38中生成的净水(蒸馏水)69。
即,水生成装置20具备这样的功能:利用冷凝器38使在蒸发器35中蒸发出的蒸气凝结而生成净水。
原水供给构件31具备:原水水箱41,其设在水生成部32的上方,用于蓄积原水29;原水供给通道42,其将蓄积于原水水箱41中的原水29引导(供给)至蒸发器35;以及空气除去通道45,其将蒸发器35的内部空间43和原水水箱41的内部空间连通。
蒸发器35具备:蒸发容器51,其外周壁52形成为大致矩形的框状;和加热部(热交换部)53,其设置于蒸发容器51内。
如图4、图6所示,蒸发容器51的下部(蒸发器的下部)51a被配置在与气缸体93的基端下部(气缸体93和气缸盖部94中的最下方的部位)93b相同的高度位置。
即,下部51a和基端下部93b被配置在水平的直线106上。
返回图7、图8,对于蒸发容器51,通过在其下部51a安装底罩36,由此,下部51a被底罩36堵住。
蒸发容器51和底罩36形成了原水贮存槽48。从原水水箱41供给的原水29被蓄积于原水贮存槽48中。
蒸发容器51的外周壁52由第1壁部55、第2壁部56、第3壁部57和第4壁部(未图示)形成为大致矩形的框状。
加热部53的气体取入部66一体地设置在蒸发容器51(第1壁部55)上。气体取入部66的入口66a经由排气管27与发动机12的排气口28连通。另外,气体取入部66的出口66b与加热部53(加热主体65)的加热入口65a连通。
另外,在第1壁部55上设有原水取入部63,在第2壁部56上设有空气除去部64。原水取入部63和空气除去部64各自的出口63a、64a与蒸发容器51的内部连通。
原水供给通道42的出口42a与原水取入部63的入口63b连通。空气除去通道45的出口45a与空气除去部64的入口64b连通。
而且,在蒸发容器51上一体地设置有加热部53的气体排出部67。气体排出部67的入口67a与加热部53(加热主体65)的加热出口65b连通,气体排出部67的出口67b在蒸发器35的外部68开口。
加热部53是在蒸发器35的内部引导废气的热交换器。
该加热部53具有:收纳在蒸发器35的内部的加热主体65;与加热主体65的加热入口65a连通的气体取入部66;以及与加热主体65的加热出口65b连通的气体排出部67。
加热主体65的加热入口65a与气体取入部66连通,加热主体65的加热出口65b与气体排出部67连通。因此,发动机12的废气经由排气管27和气体取入部66被引导至加热主体65的加热入口65a,并经由加热入口65a被引导至加热主体65。
被引导至加热主体65中的废气经由加热主体65的加热出口65b被引导至气体排出部67。被引导至气体排出部67的废气被从气体排出部67的出口67b排出至蒸发器35的外部68。
通过将发动机12的废气引导至加热部53,由此利用废气的余热(发动机12的余热)对加热部53进行加热。通过对加热部53进行加热,由此能够利用加热部53使蓄积在原水贮存槽48中的原水29蒸发。
即,蒸发器35具备利用发动机12的余热使蓄积在蒸发容器51(原水贮存槽48)中的原水29蒸发这样的功能。
冷凝器38包括:冷凝容器75,其具有覆盖蒸发容器51的上方的顶部76;多个冷却翅片81,它们被设置于顶部76的外表面(上表面)76a;以及多个右凝结翅片82和多个左凝结翅片84,它们被设置于顶部76的内表面(下表面)76b。
冷凝容器75具有覆盖蒸发容器51的上方的顶部76、和设在顶部76的外周缘上的外周壁77。
如图4、图6所示,冷凝器38的顶部(上部)76被配置在与气缸盖罩26的末端上部(气缸体93和气缸盖部94中的最上方的部位)26a相同的高度位置。
即,顶部76和末端上部26a配置在水平的直线107上。
再次返回图7、图8,在顶部76的外表面76a和外周壁77的局部设置有多个冷却翅片81。因此,冷凝器38的与大气(外部68)对置的面积被确保得较大。由此,能够利用多个冷却翅片81高效地进行热交换,从而将冷凝器38保持为适当的冷却状态。
另外,在顶部76的内表面76b中,在蒸发容器51(第3壁部57)上方的右凝结部位76d设有多个右凝结翅片82,并且在蒸发容器51(第1壁部55)上方的左凝结部位76e设有多个左凝结翅片84。
因此,多个右凝结翅片82和多个左凝结翅片84通过多个冷却翅片81被保持为适当的冷却状态。
由此,被从蒸发器35导入冷凝器38中的水蒸气通过与多个右凝结翅片82或多个左凝结翅片84接触而凝结,并作为净水69附着在各凝结翅片82、84上。
即,冷凝器38设在蒸发器35的上方,且具备这样的功能:利用右凝结部位76d和左凝结部位76e使在蒸发器35中蒸发出的水蒸气凝结而生成净水。
在冷凝器38中生成的净水通过分离器39被收集。
分离器39介于蒸发器35和冷凝器38之间,在分离器39的中央39a形成有开口部88。通过在分离器39上形成开口部88,由此,在蒸发器35中蒸发出的水蒸气经由开口部88被引导至冷凝器38中。
另一方面,通过使分离器39介于蒸发器35和冷凝器38之间,由此,从冷凝器38(多个右凝结翅片82和多个左凝结翅片84)滴下的净水69被分离器39收集。
通过分离器39收集起来的净水69经由净水取出部89和净水取出通道91被蓄积在净水水箱33(参照图2)中。蓄积在净水水箱33中的净水69例如作为饮用水被利用。
如图6所示,加热罩单元101具备:设在气缸体93和气缸盖25的上方的第1加热罩102;和设在气缸体93和气缸盖25的下方的第2加热罩103。
以下,将“气缸体93和气缸盖25”称作“气缸部95”。
如图3、图6所示,第1加热罩102是相对于气缸部95在上方隔开规定的间隔设置的板状的部件。
第1加热罩102的左端部102a与风扇罩96(开口端部96b)的上部96c相邻(或接触)。另外,第1加热罩102的右端部102b与蒸发容器51(上部51b)的左端部51c相邻(或接触)。
因此,气缸部95的上方被第1加热罩102覆盖。
在气缸部95和第1加热罩102之间形成有第1加热风引导通道108。
另一方面,通过风扇罩96的开口端部96b形成了送风口96a。因此,第1加热风引导通道108的左端部与风扇罩96的送风口96a中的上部连通。
由此,从送风口96a的上部吹出的冷却风经由第1加热风引导通道108(即,气缸部95的上方)被引导至蒸发容器51的左端部51c。
该第1加热罩102具有导出孔111,该导出孔111形成于与左端部102a相邻的部位(与冷却风扇相邻的部位)102c。
因此,从送风口96a的上部吹出的冷却风的一部分经由导出孔111被引导至第1加热罩102的上方。
第2加热罩103是相对于气缸部95在下方隔开规定的间隔设置的板状的部件。
第2加热罩103的左端部103a与风扇罩96(开口端部96b)的下部96d相邻(或接触),第2加热罩103的右端部103b与蒸发容器51(下部51a)的左端部51c相邻(或接触)。
因此,气缸部95的下方被第2加热罩103覆盖。
在气缸部95和第2加热罩103之间形成有第2加热风引导通道109。因此,第2加热风引导通道109与风扇罩96的送风口96a中的下部连通。
由此,从送风口96a的下部吹出的冷却风经由第2加热风引导通道109(即,气缸部95的下方)被引导至蒸发容器51的左端部51c。
在此,气缸体93的基端下部93b被配置在与蒸发容器51的下部51a相同的高度位置。由此,能够将从冷却风扇23送出的冷却风平滑地引导至蒸发容器51(即,蒸发器35)。
冷却罩104是相对于第1加热罩102在上方隔开规定的间隔设置的板状的部件。
冷却罩104的左端部104a与风扇罩96(开口端部96b)的上部96c相邻(或接触),冷却罩104的右端部104b与冷凝容器75(多个冷却翅片81的上部81a)的左端部81b相邻(或接触)。因此,第1加热罩102的上方被冷却罩104覆盖。
在第1加热罩102和冷却罩104之间形成有第1冷却风引导通道113。第1冷却风引导通道113经由导出孔111和第1加热风引导通道108与风扇罩96的送风口96a(上部)连通。
由此,从送风口96a的上部吹出至第1加热风引导通道108中的冷却风的一部分经由导出孔111(即,第1加热罩102)被引导至第1冷却风引导通道113。被引导至第1冷却风引导通道113的冷却风经由第1冷却风引导通道113被引导至冷凝容器75(多个冷却翅片81)的左端部81b。
另外,在冷凝容器75(多个冷却翅片81)的上方隔开规定的间隔配置着原水水箱41的水箱底部41a。由多个冷却翅片81和水箱底部41a形成了第2冷却风引导通道114。
因此,被引导至冷凝容器75(多个冷却翅片81)的左端部81b的冷却风在第2冷却风引导通道114中被沿着多个冷却翅片81良好地引导。
在此,气缸部95中的气缸盖罩26的末端上部26a被配置在与冷凝容器75的顶部76相同的高度位置。
由此,能够将从导出孔111导出的冷却风平滑地引导至冷凝器38。
另外,在冷却罩104的上方隔开规定的间隔配置着燃料箱22的底部22a。因此,第1加热罩102和冷却罩104在气缸部95和燃料箱22(底部22a)之间被设置成2层。
由此,能够使气缸部95的热难以通过第1加热罩102和冷却罩104传递至燃料箱22(底部22a)。
接下来,基于图9,对利用被气缸体93和气缸盖25加热了的冷却风对蒸发器35进行保温的例子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通过冷却风扇23旋转,由此,外部气体(空气)如箭头A这样被吸入风扇罩96内。吸入风扇罩96内的空气被作为大致40℃的冷却风从风扇罩96的送风口96a送入第1加热风引导通道108和第2加热风引导通道109。
具体来说,冷却风如箭头B这样被从送风口96a送入第1加热风引导通道108,并如箭头C这样被送入第2加热风引导通道109。
利用导入第1加热风引导通道108中的冷却风对气缸部95的上方进行冷却,利用导入第2加热风引导通道109中的冷却风对气缸部95的下方进行冷却。
通过利用冷却风对气缸部95进行冷却,由此,冷却风被气缸部95加热至大致80~100℃。加热后的冷却风在第1加热风引导通道108中如箭头B这样被引导至蒸发容器51的左端部51c,并且,在第2加热风引导通道109中如箭头C这样被引导至蒸发容器51的左端部51c。
被引导至蒸发容器51的左端部51c的冷却风沿着蒸发容器51如箭头D这样被引导。
在此,气缸体93的基端下部93b被配置在与蒸发容器51的下部51a相同的高度位置。由此,能够将从冷却风扇23送出的冷却风平滑地引导至蒸发容器51(即,蒸发器35)。
另外,在原水29(参照图8)被蓄积于原水贮存槽48中的状态下、即净水69的生成过程中,蒸发器35处于大致100℃。
因此,通过沿着蒸发容器51引导大致100℃的冷却风,由此,能够利用冷却风高效地将蒸发容器51(即,蒸发器35)保持为大致100℃。
由此,能够防止蒸发器35被过度加热而破损。
特别是,蒸发容器51的左端部51c是设置有气体取入部66(参照图8)的部位。气体取入部66与排气管27连通,被导入发动机12的废气。因此,可以想到,蒸发容器51的左端部51c的温度比较高。
通过将大致100℃的冷却风导入蒸发容器51的左端部51c,由此能够高效地将左端部51c保温为大致100℃,从而能够防止左端部51c被过度加热而破损。
另一方面,考虑到,在原水贮存槽48中没有蓄积原水29的状态下,蒸发器35处于大致105~250℃。
因此,通过沿蒸发容器51引导大致100℃的冷却风,能够利用冷却风冷却蒸发容器51(即,蒸发器35)。由此,能够防止蒸发器35被过度加热而破损。
接下来,基于图10对利用冷却风来冷却冷凝器38的例子进行说明。
如图10的(a)所示,从风扇罩96的送风口96a吹出至第1加热风引导通道108的冷却风的一部分经由导出孔111(即,第1加热罩102)如箭头E这样被引导至第1冷却风引导通道113。
在此,导出孔111形成于第1加热罩102的左端部102a。因此,导出孔111被配置在气缸部95的上游侧。由此,从导出孔111导入第1冷却风引导通道113中的冷却风没有被气缸部95加热。
导入第1冷却风引导通道113中的冷却风经由第1冷却风引导通道113如箭头E这样被引导至冷凝容器75(多个冷却翅片81)的左端部81b。
在此,气缸部95中的气缸盖罩26的末端上部26a被配置在与冷凝容器75的顶部76相同的高度位置。由此,能够将从导出孔111导出的冷却风平滑地引导至冷凝容器75。
导入多个冷却翅片81的左端部81b的冷却风被第2冷却风引导通道114引导。因此,冷却风在第2冷却风引导通道114中沿着多个冷却翅片81如箭头F这样被良好地引导。
另外,在原水29(参照图8)被蓄积于原水贮存槽48中的状态下、即净水69的生成过程中,冷凝器38处于大致100℃。
如图10的(b)所示,通过将从导出孔111导出的大致40℃的冷却风引导至多个冷却翅片81的左端部81b,由此,能够利用冷却风高效地将冷凝容器75(冷凝器38)保持为冷却状态。
因此,能够使导入冷凝器38中的水蒸气良好地凝结。
另一方面,考虑到,在原水贮存槽48中没有蓄积原水29(图8参照)的状态下,冷凝器38处于大致100℃。
因此,通过将从导出孔111导出的大致40℃的冷却风引导至冷凝容器75(多个冷却翅片81)的左端部81b,由此,能够利用冷却风将冷凝器38保持为冷却状态。
这样,通过利用冷却风对冷凝器38进行空冷,由此,可以不需要水冷用的流路,从而能够使冷却构件形成为简单的结构。
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冷却构件使导入冷凝器38中的水蒸气良好地凝结,从而能够实现发动机驱动作业机10的小型化和成本降低。
而且,通过空冷来实施蒸发器35(参照图10的(a))的保温和冷凝器38的冷却,由此可以不需要冷却水。因此,能够防止冷却水残留在蒸发器35或冷凝器38的内部。
由此,能够在使发动机驱动作业机10停止运转后的热浸(hotsoak)时从加热部53(参照图8)对余热有效地进行散热,从而能够提高蒸发器35和冷凝器38的耐久性。
在此,考虑到,由于驱动发电机13,导致发电机13的周围温度上升。在该状态下,通过将从导出孔111导出的大致40℃的冷却风引导至冷凝容器75(多个冷却翅片81)的左端部81b,能够降低发电机13的周围温度。
而且,通过利用冷却风对冷凝器38进行空冷,由此,即使在附近没有水源的地域也能够使用发动机驱动作业机10。
由此,能够确保发动机驱动作业机10的使用地域为较广的范围,从而能够提高发动机驱动作业机10的易用性。
返回图10的(a),通过在第2冷却风引导通道114中沿着多个冷却翅片81良好地引导冷却风,由此,能够利用大致40℃的冷却风对原水水箱41内的原水29进行预热。
由此,能够在蒸发器35中使原水29高效地蒸发,从而能够良好地生成净水69。
特别是,通过使原水水箱41的水箱底部41a沿着多个冷却翅片81形成,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原水水箱41内的原水29和冷却风之间的热交换的效率。
另外,通过将冷却风引导至第2冷却风引导通道114,燃料箱22(底部22a)下方的空气被如箭头G这样从水箱底部41a和第1冷却风引导通道113之间的间隔116引导至第2冷却风引导通道114中。
由此,能够使燃料箱22(底部22a)下方的空气循环,因此,能够防止在底部22a的下方充满热气。
并且,本发明的发动机驱动作业机并不限定于前述的实施例,能够进行适当的变更、改良等。
例如,在所述实施例中,对将发动机驱动作业机10应用于发电机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也能够将发动机驱动作业机10应用于除雪机、耕地机或除草机等发动机驱动用的其他作业机。
另外,在所述实施例中,对利用加热罩单元101覆盖气缸部95(即,气缸体93和气缸盖25)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以加热罩单元101覆盖气缸体93和气缸盖部94(包括气缸盖罩26)。
而且,在所述实施例中示出的发动机驱动作业机、发动机、水生成装置、冷却风扇、气缸盖、气缸盖罩、蒸发器、冷凝器、原水水箱、蒸发容器、气缸体、气缸盖部、第1加热罩、第2加热罩、冷却罩和导出孔等的形状或结构并不限定于例示的情况,能够适当地进行变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适合应用于这样的发动机驱动作业机,该发动机驱动作业机具备水生成装置,该水生成装置利用发动机的余热使原水蒸发,并使蒸发出的水蒸气凝结而生成净水。

Claims (3)

1.一种发动机驱动的作业机,其具备水生成装置,该水生成装置在发动机被驱动时利用该发动机的余热使原水蒸发,并使蒸发出的水蒸气凝结而生成净水,
所述发动机驱动的作业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具备:
气缸体及气缸盖部,它们被设置在所述水生成装置的附近;和
冷却风扇,其相对于该气缸盖部设置在所述水生成装置的相反侧,朝向所述气缸体和所述气缸盖部送出冷却风,
所述水生成装置具备:
原水水箱,其蓄积所述原水;
蒸发器,其利用所述发动机的余热使从该原水水箱供给的所述原水蒸发而成为水蒸气;
冷凝器,其设置在该蒸发器的上方,使在所述蒸发器中蒸发出的水蒸气凝结而生成净水;
第1加热罩,在该第1加热罩的与所述冷却风扇相邻的部位形成有导出孔,该第1加热罩设置在所述气缸体和所述气缸盖部的上方,将从所述冷却风扇吹出的冷却风经由所述气缸体和所述气缸盖部的上方引导至所述蒸发器;
第2加热罩,其设置在所述气缸体和所述气缸盖部的下方,将从所述冷却风扇吹出的冷却风经由所述气缸体和所述气缸盖部的下方引导至所述蒸发器;以及
冷却罩,其设置在第1加热罩的上方,将从所述导出孔导出的冷却风经由所述第1加热罩引导至所述冷凝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驱动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凝器的上部被配置在与所述气缸体和所述气缸盖部中的最上方的部位相同的高度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驱动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发器的下部被配置在与所述气缸体和所述气缸盖部中的最下方的部位相同的高度位置。
CN201410381320.6A 2013-08-07 2014-08-05 发动机驱动的作业机 Active CN1043435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64144A JP6033184B2 (ja) 2013-08-07 2013-08-07 エンジン駆動作業機
JP2013-164144 2013-08-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43579A CN104343579A (zh) 2015-02-11
CN104343579B true CN104343579B (zh) 2015-11-25

Family

ID=524999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81320.6A Active CN104343579B (zh) 2013-08-07 2014-08-05 发动机驱动的作业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033184B2 (zh)
CN (1) CN104343579B (zh)
IN (1) IN2014DE01792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22465A (ja) * 1989-10-02 1991-05-24 Nkk Corp 地域冷暖房冷房補機電源用コジエネレーシヨンシステム
EP1202005A2 (en) * 2000-10-30 2002-05-02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Outdoor heat exchanger unit, outdoor unit, and gas heat pump type air conditioner
CN1568402A (zh) * 2001-10-09 2005-01-19 瓦特西拉芬兰有限公司 与柴油发动机相连的装置和方法
CN100335759C (zh) * 2002-05-10 2007-09-05 埃科利姆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冷却及清洁装置
CN101566113A (zh) * 2009-06-03 2009-10-28 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有机朗肯循环的发动机废热回收系统
CN101792191A (zh) * 2010-03-11 2010-08-04 何宗彦 内燃机辅助海水淡化/劣质水净化方法及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42406A (ja) * 1991-05-24 1994-02-15 Sekiyu Sangyo Kasseika Center 熱併給発電装置およびその排熱回収器
JPH06341731A (ja) * 1993-06-02 1994-12-13 Tokyo Gas Co Ltd エンジンの排熱回収方法及び装置
JP3173239B2 (ja) * 1993-08-09 2001-06-04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強制冷却装置
JPH07151463A (ja) * 1993-11-30 1995-06-16 Tokyo Gas Co Ltd 真空乾燥機
JP2002180902A (ja) * 2000-12-14 2002-06-26 Sagami Sekiyu Kk コージェネレーションシステム
NL2002567C2 (en) * 2009-02-26 2010-08-30 Hld Dejatech B V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uch.
JP5492695B2 (ja) * 2010-07-23 2014-05-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ポンプ
JP5581196B2 (ja) * 2010-12-24 2014-08-27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冷却装置
US9347303B2 (en) * 2011-04-08 2016-05-24 Amcol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Produced fluid heating and separation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22465A (ja) * 1989-10-02 1991-05-24 Nkk Corp 地域冷暖房冷房補機電源用コジエネレーシヨンシステム
EP1202005A2 (en) * 2000-10-30 2002-05-02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Outdoor heat exchanger unit, outdoor unit, and gas heat pump type air conditioner
CN1568402A (zh) * 2001-10-09 2005-01-19 瓦特西拉芬兰有限公司 与柴油发动机相连的装置和方法
CN100335759C (zh) * 2002-05-10 2007-09-05 埃科利姆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冷却及清洁装置
CN101566113A (zh) * 2009-06-03 2009-10-28 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有机朗肯循环的发动机废热回收系统
CN101792191A (zh) * 2010-03-11 2010-08-04 何宗彦 内燃机辅助海水淡化/劣质水净化方法及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031269A (ja) 2015-02-16
JP6033184B2 (ja) 2016-11-30
CN104343579A (zh) 2015-02-11
IN2014DE01792A (zh) 2015-06-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15984B (zh) 用于在电机中增加气流的系统和方法
US20190072332A1 (en) Vacuum condensation system by using evaporative condenser and air removal system coupled to condensing turbines in thermoelectric plants
US20090235880A1 (en) Device for cleaning intake air
RU2015126783A (ru) Электрическая машина с комбинированным воздушно-водяным охлаждением
CN104343579B (zh) 发动机驱动的作业机
US20080237026A1 (en) Blade-type-heat-exchanger distiller with inter-blade passages
JP6354030B2 (ja) 水処理装置
JP6669887B2 (ja) モーター冷却機を有するヒートポンプ
CN104341017B (zh) 发动机驱动作业机
JP6116434B2 (ja) エンジン駆動作業機
JP6116432B2 (ja) エンジン駆動作業機
EP3988853A1 (e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6116435B2 (ja) エンジン駆動作業機
KR200488815Y1 (ko) 스케일 제거기를 구비한 증류수 제조장치
CN104341018B (zh) 发动机驱动作业机
JP6116433B2 (ja) エンジン駆動作業機
CN208128072U (zh) 一种蒸发辅助换热发电机
CN108729168B (zh) 衣物干燥机
JP6126934B2 (ja) エンジン駆動作業機
JP2015101966A (ja) ガス設備、ガスタービンプラント、および、コンバインドサイクルプラント
KR20190000926U (ko) 스케일 제거기
CN212481502U (zh) 移动空调
WO2014015894A1 (en) Solid biomass-fuelled gas turbine system
CN213464716U (zh) 一种蒸汽烹饪装置
CN102692058A (zh) 太阳能蒸汽喷射式水冷空气清洁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