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03367A - 插塞连接器组和插塞连接器及与之配套的对接插塞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插塞连接器组和插塞连接器及与之配套的对接插塞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303367A CN104303367A CN201380024993.XA CN201380024993A CN104303367A CN 104303367 A CN104303367 A CN 104303367A CN 201380024993 A CN201380024993 A CN 201380024993A CN 104303367 A CN104303367 A CN 10430336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or
- plug
- insulating material
- material housing
- functional area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22—Bases, e.g. strip, block, panel
- H01R9/24—Terminal blocks
- H01R9/2475—Means facilitating correct wiring, e.g. marking plates, identification tag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插塞连接器组,包括插塞连接器(1)和对接插塞连接器(7),它们分别具有绝缘材料外壳(2、8)和安装在绝缘材料外壳(2、8)内的接触元件(5、10),其中,为了在插塞连接器(1)与对接插塞连接器(7)插合时导电地触点接通对应的接触元件(5、10),插塞连接器(1)和对接插塞连接器(7)彼此对应地设计,以及其中,绝缘材料外壳(2、8)具有一种只在一个准许的位置允许插塞连接器(1)与对接插塞连接器(7)彼此插合的编码轮廓。所述插塞连接器(1)和/或对接插塞连接器(7)具有至少两个功能区(11a、11b、11c),这些功能区分别包括至少两个并列设置在绝缘材料外壳段内的接触元件(5、10)。两个相邻功能区(11a、11b、11c)互相邻近的接触元件(5、10)彼此具有间距,该间距与各自设在这些功能区内的接触元件(5、10)的间距不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插塞连接器组,包括插塞连接器和对接插塞连接器,它们各有一个绝缘材料外壳和安装在绝缘材料外壳内的接触元件,其中,为了在插塞连接器与对接插塞连接器插合时导电地触点接通相关的接触元件,插塞连接器和对接插塞连接器彼此对应地设计,以及其中,所述绝缘材料外壳具有一种只在一个准许的位置允许插塞连接器与对接插塞连接器彼此插合的编码轮廓形状(Kodierkontur)。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插塞连接器和一种与之配套的对接插塞连接器,以及涉及一种插塞连接器,其包括一个在外周缘上具有某种轮廓形状的绝缘材料外壳,它有通过绝缘材料外壳的壁构成的具有某种轮廓形状的插座,以及包括在绝缘材料外壳内的接触元件。
背景技术
已知多种形式的这种由插塞连接器和与之对应的对接插塞连接器组成的插塞连接器组。
DE102008049574A1公开了一种电插塞连接器组,包括接触装置和电插塞连接器,用于电插塞连接器与接触装置电连接,以及包括用于避免误接触的编码系统。编码系统包括三个彼此独立的编码用的编码装置。一个编码通过接触装置的拱形座和电插塞连接器的拱顶互相调谐、非对称的外壳形状构成。此外建议一种肋-槽编码装置,其中编码肋与编码槽设置在由绝缘材料外壳的外壁构成的插座上。还建议了一种可更换的编码成型装置,其中,编码销可按选择插入插塞连接器的插座和/或接触装置中。
此外,由EP1841014B1已知一种电连接器,包括通过伸出的管状体构成的插座。为了防止误接插,可以将封闭元件插入管状体内。在对接插塞连接器上同样设置插座,它有沿径向伸出的编码板,为了建立各自编码它们可以借助夹钳切断。
发明内容
由此出发,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创造一种改进的包括插塞连接器和对接插塞连接器的插塞连接器组,它在灵活组合多个功能区的同时,防止误插接,尤其在一种具有功能区不同极数和不同组合的系统中防止错位误接插。
上述技术问题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特征的包括插塞连接器和对接插塞连接器的插塞连接器组以及通过相关的插塞连接器和对接插塞连接器得以解决。
在从属权利要求中说明有利的实施形式。
在按本发明的插塞连接器组中建议,插塞连接器和/或对接插塞连接器有至少两个功能区,它们分别包括至少两个并列设置在绝缘材料外壳段内的接触元件;以及,两个相邻功能区互相邻近的接触元件彼此有一个间距,这一间距与各自设在这些功能区内的接触元件的间距不同。
由此可靠防止,插塞连接器将一个为一个功能区所设置的区段,强占和错位地插入两个邻近的功能区内。为此,保证与在一个功能区内的分度不同地错移,也就是说,这些功能区以与在功能区内接触元件本身的分度不同的间距彼此间隔。
这种功能区可例如有至少两个并列设置的、电源用的接触元件,以及另一个功能区具有至少两个互相并列设置用于数据连接的接触元件。借助功能区之间与在功能区内分度不同的错移,可靠防止将施加电网电压的插接器段插入数据传输用的敏感的功能区内,或反之。
由此,可以实现一种包括多个,例如三个相互不能插接的插塞连接器组的总插接系统。在这里,第一种系统的部件可例如与极数无关可互相插接,其中只编码并因而不可能进行会带来危险的插接和组合。这同样也可以适用于至少另一个系统。而其他属于总系统的那些系统的部件,可以设计为也与极数无关但互相不能插接。
这些综合成一个总系统的各个系统,可以借助单独的编码插塞逐个扩建。
除此之外或作为其替代方式,插塞连接器组一种简单而可靠的编码也可以采取下述措施实现:插塞连接器的绝缘材料外壳有通过绝缘材料外壳具有某种轮廓形状的外壁构成的插座,以及在插座的内腔有朝插塞方向伸出、具有某种轮廓形状的编码板,以及,对接插塞连接器的绝缘材料外壳为了在唯一准许的插塞位置接纳对应的具有某种轮廓形状的编码板有匹配的编码孔。
由此建议,不仅插座本身为了编码并因而为了防止误接插有规定的轮廓。而且在插座的内腔还附加存在其他具有某种轮廓形状的编码板,借助它们尽管外轮廓匹配仍能使某些插接状况成为不可能。尤其是,通过在插座内腔附加存在具有某种轮廓形状的编码板,成功地创造一些插塞连接器和对接插塞连接器系统,它们在插座的外轮廓方面相互匹配,但在功能区的配置方面借助具有某种轮廓形状的编码板编码。
编码的编码板在插座内腔的配置尤其是指,它们恰恰不是存在于具有某种轮廓形状的外壁的内侧,而是离具有某种轮廓形状的外壁有间距地与插座的轮廓分离地安置在插座内。
特别有利的是,接触元件部分安装在编码板内。因此在插座内腔的编码板不仅利用于插塞连接器组的编码,而且还利用于稳定地固定接触元件。
此外特别有利的是,编码板有一个沿接触元件顺序排列方向延伸的纵向段和一个与之成横向伸出的横向段。此时借助横向段便可以确定某种编码。例如可以设想,通过将横向段为了编码设置在纵向段的左侧,得到一种L形横截面的编码板。也可以选择,将横向段设置在纵向段的中央,提供一个T形横截面的编码板。若将横向段为了编码设置在纵向段的右侧,则得到一个对映的L形横截面编码板。
因此借助这种设置在纵向段规定位置上的横向段,可以在编码板紧凑和稳定的同时以简单的方式提供多个,例如三个不同编码。不变的纵向段可以与编码无关利用于固定接触元件。
特别有利的是,对接插塞连接器功能区的绝缘材料外壳段,通过连接片互相连接,而在插塞连接器功能区绝缘材料外壳段的外壁内,设置与连接片匹配的凹槽,用于当插塞连接器与对接插塞连接器在唯一准许的插塞位置插合时接纳配属的连接片。
因此在对接插塞连接器绝缘材料外壳段各个功能区之间的连接片,附加利用于其他编码和防止误接插。因此绝缘材料外壳有多个彼此间隔的绝缘材料外壳段,它们只通过连接片互相连接。
此时将插塞连接器绝缘材料外壳段外壁的轮廓形状设计为,在插塞连接器与对接插塞连接器彼此正确对齐的位置,存在用于接纳对接插塞连接器连接片的凹槽。
此外有利的是,接触元件成对地设计为包括一对面对面的叉齿的叉形触头,以及设计为对应的扁平刀形触头。这些叉形触头此后装入插塞连接器组的一个部分(例如对接插塞连接器)中,以及对应的扁平刀形触头装入插塞连接器组另一个部分(例如插塞连接器)中。
优选地,叉形触头在这里横向于插塞方向以这样的方式装入配属的绝缘材料外壳内,亦即使刀形触头在插合时能横向于由叉形触头叉齿展开的平面插入由叉齿构成的间隙内。因此刀形触头不是如常见的情况那样从叉齿自由端朝叉齿根部区方向插入,而是与之成横向。“横向”不仅指垂直于由叉形触头叉齿展开的平面的插入方向,而是也理解为相对于该平面有一个倾斜角的插入方向。
一种尤其对保护接地(PE)的接头的特殊保护可以这样达到,亦即令在PE触头区内的编码板和编码孔比在其他区域内的长。由此通过例如将PE触头与一个导电触头连接,以简单而特别可靠的方式防止发生短路的情况。
此外有利的是,附加设置可插入插座内的单独编码元件,在这里,所述编码元件有至少一个伸出的编码指。因此通过在插座内腔的编码孔提供的空腔,可以按选择借助编码指封闭,以及在标准编码时作为附加的保护措施达到个性化编码。在这方面特别有利的是,某些功能区按选择另外利用于其他功能。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实施例和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其中:
图1a)表示具有一个功能区的带插孔的夹头形式的三极插塞连接器的仰视剖面图;
图1b)表示用于图1a)所示插塞连接器的具有一个功能区的插头紧固夹形式的三极对接插塞连接器的俯视剖面图;
图2a)表示有两个功能区的五极插塞连接器的仰视剖面图;
图2b)表示用于图2a)所示插塞连接器的具有两个功能区的五极对接插塞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3a)表示有两个功能区的五极插塞连接器的仰视剖面图;
图3b)表示用于图3a)所示插塞连接器的具有两个功能区的五极对接插塞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4a)表示有三个功能区的七极插塞连接器的仰视剖面图;
图4b)表示用于图4a)所示插塞连接器的具有三个功能区的七极对接插塞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5a)表示具有一个功能区的三极插塞连接器另一种实施形式的仰视剖面图;
图5b)表示用于图5a)所示插塞连接器的具有一个功能区的三极对接插塞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6a)表示具有两个功能区的五极插塞连接器另一种实施形式的仰视剖面图;
图6b)表示用于图6a)所示插塞连接器的具有两个功能区的五极对接插塞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7a)表示具有两个功能区的五极插塞连接器另一种实施形式的仰视剖面图;
图7b)表示用于图7a)所示插塞连接器的具有两个功能区的五极对接插塞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8a)表示有三个功能区的七极插塞连接器另一种实施形式的仰视剖面图;
图8b)表示用于图8a)所示插塞连接器的具有三个功能区的七极对接插塞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9a)表示有一个功能区的三极插塞连接器另一种实施形式的仰视剖面图;
图9b)表示用于图9a)所示插塞连接器的三极对接插塞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10a)表示有两个功能区的五极插塞连接器另一种实施形式的仰视剖面图;
图10b)表示用于图10a)所示插塞连接器的具有两个功能区的五极对接插塞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11a)表示有两个功能区的五极插塞连接器另一种实施形式的仰视剖面图;
图11b)表示用于图11a)所示插塞连接器的具有两个功能区的五极对接插塞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12a)表示有三个功能区的七极插塞连接器另一种实施形式的仰视剖面图;
图12b)表示用于图12a)所示插塞连接器的具有三个功能区的七极对接插塞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13a)表示有一个功能区的三极插塞连接器以及有两个功能区的五极插塞连接器的仰视剖面图;
图13b)表示用于图13a)所示插塞连接器的三极和五极对接插塞连接器俯视图;
图14a)表示类似于按图2a)的实施形式有两个功能区的五极插塞连接器透视图;
图14b)表示类似于按图2b)的实施形式与图14a)所示插塞连接器匹配的对接插塞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15a)表示图14a)所示插塞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15b)表示图14b)所示对接插塞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16)表示用于插入对接插塞连接器插座中的编码元件的透视图;
图17)表示图图16)所示编码元件在插入对接插塞连接器插座时的透视图;以及
图18)表示对接插塞连接器与置入的编码元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由图1a)可以看到三极插塞连接器1的仰视剖面图,它有一个具有某种轮廓形状的绝缘材料外壳2。通过绝缘材料外壳2构成三个分别有矩形轮廓的插座3,其中在中央的插座比在两侧的插座3长。
在插座的内腔,其他具有某种轮廓形状的编码板4同样用绝缘材料与绝缘材料外壳2一起整体式成形。显然,具有某种轮廓形状的编码板4有不同的形状。左边的编码板4有一个中央纵向段32,从左侧伸出横向段33,所以该编码板横截面呈L形。中间的编码板设计为T形,为此在中央从纵向段32向上伸出横向段33。
右边的编码板4横截面设计为对映的反L形,为此在右侧从纵向段32伸出横向段33。
在所述编码板4中安装扁平的接触元件5,它从各自的编码板4向上伸出。
此外还可以清楚看出,插座3通过凹槽6相互连通。
由图1b)可以看出与图1a)所示插塞连接器1对应的对接插塞连接器7。对接插塞连接器也有一个具有某种轮廓形状的绝缘材料外壳8,它的外轮廓与插座3和凹槽6的轮廓形状相匹配。因此对接插塞连接器7具有某种轮廓形状的绝缘材料外壳8可以插入插塞连接器1的插座3内。
此外,在具有某种轮廓形状的绝缘材料外壳8内加工出与编码板4适配的编码孔9,叉形接触元件10伸入编码孔9内。以此方式,从插塞连接器1编码板4伸出的扁平触头5,可以插入对接插塞连接器7叉形触头10的叉齿之间,并将它们触点接通。
由图2a)可以看出通过另一个功能区11b扩展了图1a)所示的插塞连接器1。显然,在三极功能区11a左旁设置另一个二极功能区11b。三极功能区11a例如用于电源而具有一个在中央的保护接地触头PE、一个在右侧的零线触头N和一个在左侧的导电触头L,而左边的功能区11b利用于数据传输,包括例如用于DALI控制网络的数据触头DA+和DA-。
左功能区11b的绝缘材料外壳段也具有某种轮廓形状,以及与右功能区11a的绝缘材料外壳段连接成一体。在左功能区11b的插座3的内腔中,仍然配置附加的编码的编码板。
为防止误接插,尤其通过不管何种类型对接插塞连接器的错位误接插,在两个功能区11a、11b互相邻近的外部接触元件5之间的距离,大于在各功能区11a、11b内部的接触元件5的间距。显然,在功能区11a、11b内的接触元件5彼此有相同的分度,亦即同样的间距。反之,在功能区11a、11b之间的分度,亦即在互相毗邻的功能区11a、11b的相邻的接触元件5之间的距离,不同于功能区11a、11b内部的分度。
由图2b)可见与2a)所示插塞连接器1对应的五极对接插塞连接器7的俯视图。显然,功能区11a、11b通过连接片12互相连接。在插塞连接器1的绝缘材料外壳2内设相应的凹槽60,用于在一个位置承接连接片12,在此位置时允许对接插塞连接器7以唯一准许的位置最终插合在插塞连接器1内。
由图3a)可以看出另一种实施形式的五极插塞连接器,其中,在图1a)所示插塞连接器1的右侧构建另一个功能区11c。
尤其在一组有图1至图3所示实施形式的插塞连接器的情况下,会存在误接插的危险。这种危险仍不仅通过由绝缘材料外壳2具有某种轮廓形状的外壁构成的插座3应对,而且还通过配置在插座3内腔具有某种轮廓形状的编码板4应对。确切地说,第一功能区11a与第三功能区11c仍以一个比与功能区11a、11c内部的分度大的距离彼此间隔。因此第一与第三功能区11a、11c相邻的触头5,彼此有比在各个功能区11a、11c内部的触头5大的间距。从而抑制错位误接插。
此外还可以清楚看出,第三功能区11c的编码板4横截面是对映的反L形,而在图2a)所示实施形式中在左功能区11b内的编码板4横截面为L形。在这里,也通过具有不同的轮廓形状,附加地可靠防止例如在规定用于数据传输的敏感的左功能区11b,与例如规定用于其他借助电压电位(L′线和N′线)的紧急电源的右功能区11c之间的误接插。
由图3b)可见与图3a)所示插塞连接器1对应的对接插塞连接器7。在这里也可以清楚看出,这两个功能区11a、11c的绝缘材料外壳段通过连接片12互相连接,但除此之外构成单独的彼此编码的插接器部段。
由图4a)可以看出另一种实施形式的七极插塞连接器1,它与上述实施形式共同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在这种实施形式中配置三个并列的功能区11a、11b、11c,其中,包括L、PE和N触头的中央功能区11a规定用于电源,包括DA+和DA-数据传输触头的左功能区11b规定用于数据传输,以及包括电源触头L′和N′的右功能区11c规定用于紧急电源。
在这里,将图2a)和图3a)所示的实施形式互相组合。
由图4b)可以看到相关的对接插塞连接器7。在这里又可以清楚看出,各个功能区11a、11b、11c借助连接片12互相连接,为的是提供一种由绝缘材料外壳8组成的整体式对接插塞连接器。
在图1a)至图4b)中表示的这些实施形式构成第一种插塞连接器组。
在下面包括变更的插塞连接器1的图5a)、图6a)、图7a)和图8a)中和对应的对接插塞连接器7的图5b)、图6b)、图7b)和图8b)中表示插塞连接器组的另一种系统。
在图5a)中的三极插塞连接器1,与上述第一种系统在图1a)中表示的三极插塞连接器1的区别在于插座3互相不同的连接,亦即通过在下部区域内的凹槽6互相连通。因此按图1b)的第一种系统的对接插塞连接器7,不能置入按图5a)的第二种系统的插塞连接器1中。这通过绝缘材料外壳2具有某种轮廓形状的外壁和由此构成的具有某种轮廓形状的插座3已经阻止。
此外,在插座3的内腔中具有某种轮廓形状的编码板4,如在第一种系统中那样,相应地设计有设置在它上面的接触元件5、10。
以相应的方式,将按图6a)、图6b)、图7a)和图7b)的五极方案也类似于按图2a)至图3b)的第一种系统设计,其区别在于在插座3之间的隔板正好在相对置侧有凹槽6。
除此之外可以参见上面针对第一种系统的说明。
在图5a)至图8b)中表示的实施形式构成第二种插塞连接器组。
图9a)表示三极插塞连接器1另一种实施形式,其中在插座3之间的隔板上有正好相对置的凹槽6。因此,与图9a)所示插塞连接器1对应的图9b)所示对接插塞连接器7,根本不可能插入在这之前所说明的那些系统或第一和第二种插塞连接器组的插塞连接器1中。
通过编码板4在图9a)所示插塞连接器1的插座内位置不同,避免“斜插”或“一极接插”(亦即一个接触元件5与一个接触元件10接触)。因此,图9a)所示插塞连接器1的插座3不能接插在图1b)和5b)中对接插塞连接器7的插口22上。总之,达到100%的编码。
图10a)、图10b)、图11a)和图11b)表示另一些五极方案,它们与在这之前所说明的那些系统的差别在于,第二功能区11b和第三功能区11c具有某种轮廓形状的编码板4和配属的并与之匹配的编码孔9不同的设计。在这里,编码板4不是如之前那样设计为同向的或L形或对映的反L形,而是设计为反向的一侧L形和另一侧对映的反L形。因此创造了插塞连接器组的第三种系统,它与第一和第二种系统不能兼容。采取前面已说明的尺寸和在功能区11a、11b或11b与11c之间的间距的措施,通过具有某种轮廓形状的编码板4和配属的编码孔9,以及通过在插座3之间隔板中变化的凹槽6,可靠地防止了与其他功能区11a、11b和11c不允许的错位接插。
由图12a)可以看出包括三个功能区11a、11b、11c的七极插塞连接器1另一种改型,其中,用于电源的中央功能区11a在插座3之间的凹槽6,以及两个外部功能区11b和11c的具有某种轮廓形状的编码板4的设计不同。以此方式,使在这之前所述类型的对接插塞连接器7不能与此插塞连接器1组合。
由图12b)可以看出与插塞连接器1对应的七极对接插塞连接器7。
在图9a)至图12b)中表示的实施形式构成第三种插塞连接器组。
所述第三种插塞连接器组设计为,使得在一个系统内部只有功能相同的功能区11a、11b、11c而且电极重叠才能相互接插,因为这样做没有危险。第三种系统构成一种例外,在这里没有部件能互相接插。通过编码不允许会带来危险的接插。
由图13a)和图13b)可以看出插塞连接器组的一些组合,其中例如按图1a)的插塞连接器1与按图1b)对应的对接插塞连接器7利用于主电源。
可以实现一种三相接线,为此将三相接线安置在按图2a)设有用于数据传输的第二功能区11b的插塞连接器1上和图2b)的相关对接插塞连接器7上。在这里,对接插塞连接器7用作电网插头,以及左功能区11b的接触元件10施加其他相位L1、L2或L3。
现在为了防止这种部符合系统要求连接的对接插塞连接器7(电网插头)插入按图2a)的其中左功能区11b利用于数据传输的插塞连接器1内,在编码孔9中置入附加的编码元件34。此时通过从编码元件34伸出的编码指,可以防止在图13a)中表示的插塞连接器1与以其他方式占用的对接插塞连接器7组合。确切地说,若允许编码元件34进出接触元件10,插塞连接器1此时必须设置与通过编码孔9及插入的编码元件34共同构成的轮廓形状相匹配的功能区11b。否则设有编码元件34的接头仅用于作为余留导线L3、L2;L3、L1;L1、L2的无效接头。
由图14a)可见插塞连接器1的透视图,其中,绝缘材料外壳2伸入插接区内的外壁26为了构成插座3具有某种轮廓形状。在图示(按图2a)实施形式)的五极插塞连接器1中配置两个功能区11a、11b,其中相应于图2a)所示实施形式的第一功能区11a规定用于电源,而用于数据总线的第二功能区11b规定用于控制。
在插座3内装入扁平的接触元件5,它们部分伸入具有某种轮廓形状的编码板4中并受其支承,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也称为刀形触头的扁平接触元件5,有向上伸出的前部接触区27,这些前部接触区首先接触处于对接插塞连接器7的叉形接触元件有触头组的自由端与根部区之间的前部接触区40。以此方式保证,可能的短路火花越过前部接触区27和40的区域,保护主接触区28和15并防止烧损。可以看出,在功能区11a、11b的端侧的彼此面对的外壁上,存在不用于编码的凹槽60,在对接插塞连接器7的功能区11a、11b之间同样不用于编码的连接片12可以插入这些凹槽60内。
此外还可以清楚看出,这两个功能区11a、11b的相邻接触元件5的间距,大于功能区11a、11b内部的接触元件5之间的距离。因此在功能区11a、11b内部的分度与功能区11a、11b之间的分度不同。
刀形接触元件5向下延伸到有导线插口30的导线连接区29内,在这里设置双重接头,用于将两条电导线分别与刀形接触元件5连接。由此可以实现连续(构成回路)的布线。
图示的插塞连接器1尤其适合作为仪器设备插塞连接器的设备插头。为了连接电气设备,将这种设备插头(插塞连接器1)接插在电网插头(对接插塞连接器7)上。
除此之外,有关插座3的轮廓形状和具有某种轮廓形状的编码板4的说明,可参阅对图2a)和图2b)的说明。
由图14b)可以看出包括两个功能区11a、11b的五极对接插塞连接器7一种实施形式的透视图。左功能区11b有两个并列设置的叉形接触元件10,而右功能区11a有三个并列设置的叉形接触元件10。
叉形接触元件10以已知的方式有两个并列配置和展开一个公共平面的叉齿14,用于构成一个间隙,以便将刀形接触元件5插入叉齿14之间。此时对应的刀形接触元件5与叉齿14上的触头15触点接通。
叉形接触元件10延伸到导线连接区16内,并在那里导向接线夹。它们可以例如像图中表示的那样设计为弹簧夹,尤其设计为多重弹簧夹,由此例如像图中表示的那样,至少两条插入并列配置的导线插口17中的电导线,可以与一个叉形接触元件10触点接通。
对设置在导线连接区16的绝缘材料外壳18中的弹性接触元件的操纵,借助操纵杆19进行,这些操纵杆可回转地安装在导线连接区16的绝缘材料外壳18内。
对接插塞连接器7规定作为用于将电网插头固定装入到电气设备中,为此具有例如在扁平接片上的孔的形式的操纵元件20,对接插塞连接器7可以在这里用螺钉或铆钉固定在设备外壳上。作为替代方式,电网插头可以通过制动板50(见图14b))锁止在设备相应的板片上。所述对接插塞连接器7尤其适用于安装在光源内,此时电网插头(对接插塞连接器7)通过连接的电导线与电源连接,并在必要时还与数据总线连接。
在插塞连接器连接区21内,可看到绝缘材料外壳2具有某种轮廓形状。在这里设计为四边形的插口22,其中第一功能区11a在中央的插口比其他的插口22长。在此较长的矩形中央插口内,设置用于PE触头(保护接地)的叉形接触元件10。插口22通过接片23互相连接,所以插口22的轮廓形状和接片23的宽度及位置规定了一种编码轮廓,它只在一种与之适配的设计和位置的情况下才允许接插一个插塞连接器1。
此外还可以看出,在插口22内部加工具有一种轮廓形状的编码孔24,这种轮廓形状与配属的相配插塞连接器1上对应的具有某种轮廓形状的编码板相匹配。
此外还可以清楚看出,在插口22的内腔互相对置的横挡25伸出,叉形接触元件10在一侧支承在横挡25上,以及只是编码孔24的界壁才构成编码。此外这些横挡25还可以利用来导引和承接单独的编码元件34,如后面还要说明的那样。
由图15a)可以看到图14a)和图2a)所示插塞连接器1的俯视图。在这里可以再一次清楚看出,具有某种轮廓形状的编码板4,作为单独的元件伸入插座3的内腔中,与绝缘材料外壳2成一体,以及刀形接触元件5例如借助弯折的固定区31固定和支承。
还可以看出,具有某种轮廓形状的编码板其横截面有一个纵向段32,它沿刀形接触元件5顺序排列的方向延伸,以及有一个与之连接的横向段33,它与之成横向和沿对应的对接插塞连接器7的叉形触头10的延伸方向延伸。第一功能区11a的中央插座的横向段33的长度设计为比另一些横向段33长。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这样做尤其为了保护为此区域所设置的PE触头。
通过改变横向段的位置,例如创造出横截面L形、T形或对映的反L形编码板4,可以实现不同的编码。
由图15b)可以看到图14b)和图2b)所示对接插塞连接器7的俯视图。由此俯视图再次清楚地看出,插塞连接器1的刀形接触元件5,横向于由叉齿14展开的平面地插入叉形接触元件10内。通过插塞连接器1刀形接触元件5伸出的前部接触区27,使此伸出的前部接触区27首先与对接插塞连接器7的互相对置的前部触头组40接触,所述前部触头组40设置在实际上的主触头组15与叉齿14的在图中不能看到的共同的根部区之间。在图14a)和图15a)所示的插塞连接器1完全插入图14b)和图15b)所示的对接插塞连接器7时的主触点接通,则借助主触头组15实现,它们设置在叉齿14的自由端附近。由此获得无烧损的主接触区。
此外还可以清楚看出,主触头组15有比前部触头组40小的间隙尺寸,也就是说,在前部触头组40之间的间隙大于主触头组之间的间隙。由此保证,在通过主触头组15达到主触点接通时,只在那里发生与刀形接触元件5的电触点接通,以及取消与前部触头组40的并联电路。
由图16)可以看到附加的单独接触元件34的透视图。接触元件34有长方六面体形状的主段35,从它例如伸出一对并列设置和互相平行延伸的编码指36。主段35有在侧面的导槽37,当正确插入对接插塞连接器7的对应的插口22内时,在导槽37中插入设置在那里的横挡25。由此保证编码元件34在插口22中正确定位。
编码元件34可以在一个位置定向插入,在此编码位置,编码指36插入对接插塞连接器7的与插塞连接器1的编码板4匹配的编码孔9中并将其部分阻塞。
为了能够在以后取出被置入的编码元件34,在主段35的棱边上设操作槽38,在操作槽38内可以插入操作工具,例如改锥。然后编码元件35(原文如此)可以用改锥38经过对接插塞连接器7的绝缘料外壳2向上取出。
图17)表示图16)所示编码元件34在将要插入对接插塞连接器7编码孔9前不久的俯视图。显然,编码指36将其自由端伸入编码孔9内腔以及主段35配置在其上方。
由图18)可以看到图17)所示对接插塞连接器7和已插入的编码元件34的局部剖视图。在这里,对接插塞连接器7的编码孔9部分已被编码指36执行和阻塞。处于编码元件34下方的叉形接触元件10被在上面的编码元件34覆盖,以及不再允许与插塞连接器1的刀形接触元件5接触。
采用图中所示实施例的编码元件34,相关的连接区因而不起作用并防止误接插。
可以看出,编码元件34通过槽37在横挡25上导引。此外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操作槽38的作用,它允许从上方通过缝隙进出,以及可以用改锥经过对接插塞连接器7的绝缘材料外壳2的上棱边取出编码元件34。
Claims (13)
1.一种插塞连接器组,包括插塞连接器(1)和对接插塞连接器(7),它们分别具有绝缘材料外壳(2、8)和安装在绝缘材料外壳(2、8)内的接触元件(5、10),其中,为了在插塞连接器(1)与对接插塞连接器(7)插合时导电地触点接通对应的接触元件(5、10),插塞连接器(1)和对接插塞连接器(7)彼此对应地设计,以及其中,绝缘材料外壳(2、8)具有一种只在一个准许的位置允许插塞连接器(1)与对接插塞连接器(7)彼此插合的编码轮廓,其特征为:插塞连接器(1)和/或对接插塞连接器(7)具有至少两个功能区(11a、11b、11c),这些功能区分别包括至少两个并列设置在绝缘材料外壳段内的接触元件(5、10);以及,两个相邻功能区(11a、11b、11c)互相邻近的接触元件(5、10)彼此具有间距,该间距与各自设在这些功能区内的接触元件(5、10)的间距不同。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塞连接器组,其特征为,插塞连接器(1)的绝缘材料外壳(2),具有由绝缘材料外壳(2)的具有某种轮廓形状的外壁构成的插座(3),以及在插座(3)的内腔内具有朝插塞方向伸出的、具有某种轮廓形状的编码板(4);以及,对接插塞连接器(7)的绝缘材料外壳(8)为了在唯一准许的插塞位置接纳对应的具有某种轮廓形状的编码板(4),而具有匹配的编码孔(9)。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塞连接器组,其特征为,所述接触元件(5)部分安装在编码板(4)内。
4.按照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插塞连接器组,其特征为,所述编码板(4)具有一个沿接触元件(5)顺序排列方向延伸的纵向段(32)和一个横向于该纵向段地伸出的横向段(33);以及,为了编码,横向段(33)配置在纵向段(32)的左侧、中央或右侧。
5.按照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插塞连接器组,其特征为,对接插塞连接器(7)的功能区(11a、11b、11c)的绝缘材料外壳段,通过连接片(12)互相连接,而在插塞连接器(1)的功能区(11a、11b、11c)的绝缘材料外壳段的外壁内,设置与连接片(12)匹配的凹槽(6),用于当插塞连接器(1)与对接插塞连接器(7)在唯一准许的插塞位置插合时接纳对应的连接片(12)。
6.按照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插塞连接器组,其特征为,所述接触元件(5、10)成对地设计为包括一对面对面的叉齿(14)的叉形触头(10),以及设计为对应的扁平刀形触头(5)。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插塞连接器组,其特征为,所述叉形触头(10)横向于插塞方向以这样的方式装入配属的绝缘材料外壳(8)内,亦即使刀形触头(5)在插合时能横向于由叉形触头(10)叉齿(14)展开的平面地插入由叉齿(14)构成的间隙内。
8.按照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插塞连接器组,其特征为,所述绝缘材料外壳(2、8)的PE触头区比其他区域长。
9.一种插塞连接器组,包括插塞连接器(1)和对接插塞连接器(7),它们分别具有绝缘材料外壳(2、8),所述绝缘材料外壳(2、8)具有由绝缘材料外壳(2、8)的具有某种轮廓形状的外壁构成的插座(3、22)以及具有安装在绝缘材料外壳(2、8)内的接触元件(5、10),其中,为了在插塞连接器(1)与对接插塞连接器(7)插合时导电地触点接通对应的接触元件(5、10),插塞连接器(1)和对接插塞连接器(7)彼此对应地设计,以及其中,绝缘材料外壳(2、8)具有一种只在一个准许的位置允许插塞连接器(1)与对接插塞连接器(7)彼此插合的编码轮廓,其特征为:所述插塞连接器(1)的绝缘材料外壳(2)在插座(3)的内腔中具有朝插塞方向伸出的、具有某种轮廓形状的编码板(4);以及,对接插塞连接器(7)的绝缘材料外壳(8),为了在唯一准许的插塞位置接纳对应的具有某种轮廓形状的编码板(4),而在插座(3)的内腔中具有匹配的编码孔(9)。
10.按照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插塞连接器组,其特征为,设有可插入插座(3、22)内的单独的编码元件(34),其中,所述编码元件具有至少一个伸出的编码指(36)。
11.一种用于按照前列诸权利要求之一所述插塞连接器组的插塞连接器(1),其特征为:插塞连接器(1)具有至少两个功能区(11a、11b、11c),它们分别包括至少两个并列设置在绝缘材料外壳段内的接触元件(5);以及,两个相邻功能区(11a、11b、11c)的互相邻近的接触元件彼此具有间距,该间距与各自配置在这些功能区(11a、11b、11c)内的接触元件(5)的间距不同。
12.一种用于按照权利要求1至9之一所述插塞连接器组的对接插塞连接器(7),其特征为:对接插塞连接器具有至少两个功能区(11a、11b、11c),这些功能区分别包括至少两个并列设置在绝缘材料外壳段内的接触元件(10);以及,两个相邻功能区(11a、11b、11c)的互相邻近的接触元件(10)彼此具有间距,该间距与各自配置在这些功能区(11a、11b、11c)内的接触元件(10)的间距不同。
13.一种插塞连接器(1),包括在外周缘上具有某种轮廓形状的绝缘材料外壳(2),该绝缘材料外壳具有由绝缘材料外壳(2)的壁构成的具有某种轮廓形状的插座(3),以及所述插塞连接器(1)包括在绝缘材料外壳(2)内的接触元件(5),其特征为:设置可插入插座(3、22)内的编码元件(34),在这里,所述编码元件(34)具有至少一个伸出的编码指(36)。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DE102012103216A DE102012103216A1 (de) | 2012-04-13 | 2012-04-13 | Steckverbinderset und Steckverbinder und Gegensteckverbinder hierzu |
DE102012103216.5 | 2012-04-13 | ||
PCT/EP2013/057473 WO2013153105A1 (de) | 2012-04-13 | 2013-04-10 | Steckverbinderset und steckverbinder und gegensteckverbinder hierzu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303367A true CN104303367A (zh) | 2015-01-21 |
Family
ID=480507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80024993.XA Pending CN104303367A (zh) | 2012-04-13 | 2013-04-10 | 插塞连接器组和插塞连接器及与之配套的对接插塞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837064B1 (zh) |
JP (1) | JP2015516655A (zh) |
CN (1) | CN104303367A (zh) |
DE (1) | DE102012103216A1 (zh) |
WO (1) | WO201315310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747767B2 (ja) * | 2014-11-11 | 2020-08-26 | フクダ電子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DE102020000422A1 (de) | 2020-01-24 | 2021-07-29 | Drägerwerk AG & Co. KGaA | Elektrische Steckverbindung für eine Medizingeräteanordnung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9195679U (ja) * | 1983-06-13 | 1984-12-26 | 和泉電気株式会社 | 接触子装置 |
JP2002151216A (ja) * | 2000-11-10 | 2002-05-24 | Smk Corp | 多極コネクタ用レセプタクル |
EP1261073A2 (en) * | 2001-05-25 | 2002-11-27 | Tyco Electronics AMP K.K.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shutte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US20050142912A1 (en) * | 2003-11-28 | 2005-06-30 | Yoshinori Shigeta | Lever-fitting connector assembly |
CN101047290A (zh) * | 2006-03-28 | 2007-10-03 | 蒂科电子Amp意大利公司 | 具有闭合件的电连接器 |
CN101076926A (zh) * | 2004-10-26 | 2007-11-21 | Fci公司 | 低剖面、高速、板-板的连接器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236474A (ja) * | 1984-05-10 | 1985-11-25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US5356300A (en) * | 1993-09-16 | 1994-10-18 |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 Blind mating guides with ground contacts |
JPH09245909A (ja) * | 1996-03-05 | 1997-09-19 | Sanyo Electric Works Ltd | インバータ式サイン灯用電源装置 |
US6146150A (en) * | 1998-11-24 | 2000-11-14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Circuit card with separate interfaces for different bus architectures |
DE19932243A1 (de) * | 1999-07-06 | 2001-01-11 | Wago Verwaltungs Gmbh | Elektrischer Steckverbinder |
US6540549B2 (en) * | 2001-06-14 | 2003-04-01 | Dekko Engineering, Inc. | Keyed power cord |
TWM266609U (en) * | 2004-07-16 | 2005-06-0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DE202007002248U1 (de) * | 2007-02-15 | 2007-06-06 | Harting Electric Gmbh & Co. Kg | Kodiereinrichtung für Steckverbinder |
JP2010055896A (ja) * | 2008-08-27 | 2010-03-11 |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 コンセント、プラグ及び配線装置 |
DE102008049574A1 (de) | 2008-09-30 | 2010-04-01 |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 Elektrisches Steckverbindungssystem |
DE102008054015B4 (de) * | 2008-10-30 | 2012-11-08 | Lumberg Connect Gmbh | Steckverbinder |
-
2012
- 2012-04-13 DE DE102012103216A patent/DE102012103216A1/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3
- 2013-04-10 CN CN201380024993.XA patent/CN104303367A/zh active Pending
- 2013-04-10 WO PCT/EP2013/057473 patent/WO2013153105A1/de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04-10 EP EP13714949.8A patent/EP2837064B1/de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13-04-10 JP JP2015504939A patent/JP2015516655A/ja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9195679U (ja) * | 1983-06-13 | 1984-12-26 | 和泉電気株式会社 | 接触子装置 |
JP2002151216A (ja) * | 2000-11-10 | 2002-05-24 | Smk Corp | 多極コネクタ用レセプタクル |
EP1261073A2 (en) * | 2001-05-25 | 2002-11-27 | Tyco Electronics AMP K.K.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shutte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US20050142912A1 (en) * | 2003-11-28 | 2005-06-30 | Yoshinori Shigeta | Lever-fitting connector assembly |
CN101076926A (zh) * | 2004-10-26 | 2007-11-21 | Fci公司 | 低剖面、高速、板-板的连接器系统 |
CN101047290A (zh) * | 2006-03-28 | 2007-10-03 | 蒂科电子Amp意大利公司 | 具有闭合件的电连接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3153105A1 (de) | 2013-10-17 |
DE102012103216A9 (de) | 2014-06-12 |
EP2837064B1 (de) | 2018-08-01 |
JP2015516655A (ja) | 2015-06-11 |
DE102012103216A1 (de) | 2013-10-17 |
EP2837064A1 (de) | 2015-02-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375157B (zh) |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 |
CN105284014B (zh) | 包括多个插接连接器的系统和多插接连接器 | |
ATE415002T1 (de) | Schneller, dichter elektrischer verbinder | |
ES2411699T5 (es) | Dispositivo de soporte de cables | |
EP3540873B1 (en) | Connector and socket | |
CN107968297A (zh) | 用于插接件的触头 | |
CN105580211A (zh) | 电源连接器 | |
US10424872B2 (en) | Connector system having fit sections | |
CN104871375A (zh) | 插入式连接器布置 | |
CN100559664C (zh) | 插接连接器 | |
WO2015153830A1 (en) | Cable termination system | |
SG153708A1 (en) | First connector, second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ing device | |
CN104303367A (zh) | 插塞连接器组和插塞连接器及与之配套的对接插塞连接器 | |
TWI334674B (en) | Electrical plug-in connector | |
DE60023671D1 (de) | Elektrischer verbinder | |
CN107449941A (zh) | 具有法拉第罩的测试块 | |
WO2008132307A3 (fr) | Ensemble de connexion electrique ergonomique a haut niveau de securite | |
CN102290670A (zh) | 圆形高低频混装电连接器 | |
US20170040744A1 (en) | Power inlet socket for providing power to electronic device | |
EP2221929B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WO2006106001A3 (de) | Elektrische verbindungsanordnung für zünder | |
CN101320850A (zh) | 回转式连接单元和带有这种回转式连接单元的接线板 | |
KR101199532B1 (ko) | 전기 온열 매트용 전원 접속장치 | |
CN103633468B (zh) | 插头装置以及应用该插头装置的电连接器与电子装置 | |
US20160056559A1 (en) | Printed board connecting structur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