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03295A - 冷却构造体和电力转换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冷却构造体和电力转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03295A
CN104303295A CN201380024913.0A CN201380024913A CN104303295A CN 104303295 A CN104303295 A CN 104303295A CN 201380024913 A CN201380024913 A CN 201380024913A CN 104303295 A CN104303295 A CN 1043032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body
type circle
heat transfer
radiating component
groov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2491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中泰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3032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032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46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involving the transfer of heat by flowing fluids
    • H01L23/473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involving the transfer of heat by flowing fluids by flowing liqui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40Mountings or securing means for detachable cooling or heating arrangements ; fixed by friction, plugs or springs
    • H01L23/4006Mountings or securing means for detachable cooling or heating arrangements ; fixed by friction, plugs or springs with bolts or screw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001Technical content checked by a classifier
    • H01L2924/0002Not covered by any one of groups H01L24/00, H01L24/00 and H01L2224/00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具备:半导体功率组件(11),其在壳体的一面形成有散热构件(13);冷却体(3),其接合于散热构件;安装基板(22)、(23),其包括发热电路部件;以及传热支承用金属板(32)、(33),其将安装基板支承为在安装基板与半导体功率组件之间保持规定间隔。散热构件在其与冷却体接合的一侧突出地形成有液体接触部(17),冷却体设有供液体接触部浸渍在冷却液中的浸渍部(5)和形成在浸渍部的外侧且安装有O型圈的周槽(6)。散热构件和冷却体利用比周槽靠外侧的彼此的接合面夹持传热支承用金属板,O型圈的截面直径被设定为比将传热支承用金属板的厚度与周槽的深度相加而得到的值大的值。

Description

冷却构造体和电力转换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冷却发热体的热的冷却构造体和在内置有电力转换用的半导体开关元件的组件之上与该组件之间保持规定间隔地支承安装基板的电力转换装置,该安装基板安装有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半导体开关元件的发热电路部件的电路部件。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电力转换装置,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力转换装置。
该电力转换装置为如下这样:在框体内配置供冷却液通过的水冷套,在该水冷套之上配置功率组件(power module)来对功率组件进行冷却,该功率组件内置有作为电力转换用的半导体开关元件的IGBT。此外,在框体内,在功率组件的与水冷套相反的一侧与该功率组件之间保持规定距离地配置控制电路基板,将该控制电路基板中产生的热经由散热构件向支承控制电路基板的金属基座板传递,将传递到金属基座板的热再经由支承该金属基座板的框体的侧壁向水冷套传递。
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以往例中,使控制电路基板中产生的热通过控制电路基板→散热构件→金属基座板→框体→水冷套这样的路径来发散。因此,框体被用作传热路径的一部分,由此对于框体也要求良好的传热性,材料限定于热导率高的金属,在要求小型轻量化的电力转换装置中,有可能无法选择树脂等轻量的材料,难以实现轻量化。
因此,考虑这样的构造:不使框体介入,而通过将金属基座板的端部夹持在功率组件与水冷套之间来高效地将控制电路基板等发热体中产生的热发散到水冷套。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35346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如果采用使功率组件的一部分与通过水冷套的冷却液直接接触来冷却的直接冷却方式,则在功率组件与水冷套之间安装有O型圈,当O型圈的压缩量发生变化时,有可能功率组件与水冷套之间的液密性下降。
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以往例的未解决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第1发热体与冷却体之间的液密性的冷却构造体和能够确保散热构件与冷却体之间的液密性的电力转换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冷却构造体具备:第1发热体;冷却体,其接合于所述第1发热体;第2发热体;以及传热板,其用于将所述第2发热体的热向所述冷却体传递;其中,所述第1发热体具有液体接触部,该液体接触部是在所述第1发热体的与所述冷却体接合的一侧突出地形成的;所述冷却体设有浸渍部和周槽,该浸渍部是通过在所述冷却体的与所述第1发热体接合的一侧开口而形成的,且供所述液体接触部浸渍在流通的冷却液中,该周槽以包围该浸渍部的开口的方式形成且安装有O型圈;所述第1发热体与所述冷却体以利用比所述周槽靠外周侧的彼此的接合面夹持所述传热板的方式接合起来;所述O型圈的截面直径为比所述O型圈弹性变形地紧密接合的所述第1发热体的接合面与所述O型圈弹性变形地紧密接合的所述周槽的接合面之间的距离大的值。
采用该一技术方案的冷却构造体,O型圈以最佳的挤压量弹性变形地与第1发热体的接合面和冷却体的接合面紧密接合来进行液密密封。
此外,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电力转换装置具备:半导体功率组件,在其一面形成有散热构件;冷却体,其接合于所述散热构件;以及传热板,其用于将安装有电路部件的安装基板的热向所述冷却体传递,该电路部件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半导体功率组件的发热电路部件;其中,所述散热构件具有液体接触部,该液体接触部是在所述散热构件的与所述冷却体接合的一侧突出地形成的;所述冷却体设有浸渍部和周槽,该浸渍部是通过在所述冷却体的与所述散热构件接合的一侧开口而形成的,且供所述液体接触部浸渍在流通的冷却液中,该周槽以包围该浸渍部的开口的方式形成且安装有O型圈;所述散热构件与所述冷却体以利用比所述周槽靠外周侧的彼此的接合面夹持所述传热板的方式接合起来;所述O型圈的截面直径为比所述O型圈弹性变形地紧密接合的所述散热构件的接合面与所述O型圈弹性变形地紧密接合的所述周槽的接合面之间的距离大的值。
采用该一技术方案的电力转换装置,O型圈以最佳的挤压量弹性变形地与散热构件的接合面和冷却体的接合面紧密接合来进行液密密封。
此外,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电力转换装置具备:半导体功率组件,其在壳体中内置有电力转换用的半导体开关元件,在该壳体的一面形成有散热构件;冷却体,其接合于所述散热构件;安装基板,其安装有电路部件,该电路部件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半导体开关元件的发热电路部件;以及传热支承用金属板,其将该安装基板支承为在该安装基板与所述半导体功率组件之间保持规定间隔,使该传热支承用金属板与所述冷却体接触以使该安装基板的发热不经由框体地发散到所述冷却体;其中,在所述散热构件的与所述冷却体接合的一侧突出地形成有液体接触部;所述冷却体设有浸渍部和周槽,该浸渍部是通过在所述冷却体的与所述散热构件接合的一侧开口而形成的,且供所述液体接触部浸渍在流通的冷却液中,该周槽形成在该浸渍部的外侧且安装有O型圈;所述散热构件与所述冷却体以利用比所述周槽靠外侧的彼此的接合面夹持所述传热支承用金属板的方式接合起来;所述O型圈的截面直径为比将所述传热支承用金属板的厚度与所述周槽的深度相加而得到的值大的值。
采用该一技术方案的电力转换装置,即使在散热构件与冷却体之间夹持的传热支承用金属板的板厚上产生偏差,由于O型圈的截面直径被设为比将传热支承用金属板的厚度与周槽的深度相加而得到的值大的值,因此,O型圈以最佳的挤压量弹性变形地与散热构件的接合面和冷却体的接合面紧密接合来进行液密密封。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电力转换装置中,在所述周槽的开口部的缘部形成有用于保持所述O型圈的O型圈保持用突起,在所述O型圈弹性变形地与所述散热构件的接合面紧密接合时,在该O型圈保持用突起与所述接合面之间设有间隙。
采用该一技术方案的电力转换装置,形成在周槽的开口部的缘部的O型圈保持用突起作为被散热构件的接合面和冷却体的接合面挤压的O型圈的引导构件发挥功能。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电力转换装置中,在所述周槽的开口部中的至少外周侧的缘部形成有所述O型圈保持用突起。
采用该一技术方案的冷却构造体,由于冷却水密封用O型圈配置在周槽的靠近外周侧的位置,因此,O型圈保持用突起可靠地进行冷却水密封用O型圈被挤压时的引导。
并且,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电力转换装置中,从所述周槽的底部到O型圈保持用突起的顶部的高度被设定为比所述O型圈的半径大的值。
采用该一技术方案的冷却构造体,安装在周槽内的O型圈不易突出到外部,能够使组装过程中的密封圈的周槽安装状态良好。
并且,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电力转换装置中,所述O型圈与所述散热构件的所述接合面紧密接合时从所述周槽的底部到所述散热构件的所述接合面的高度被设定为以容许压缩率挤压所述O型圈时的高度。
采用该一技术方案的冷却构造体,通过使用以容许压缩率被挤压的O型圈,能够防止O型圈7的压缩永久变形、压缩裂纹。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的冷却构造体,O型圈以最佳的挤压量弹性变形地与第1发热体的接合面和冷却体的接合面紧密接合来进行液密密封,从而能够得到高可靠性的冷却构造体。
此外,采用本发明的电力转换装置,O型圈以最佳的挤压量弹性变形地与散热构件的接合面和冷却体的接合面紧密接合来进行液密密封,从而能够提供一种高可靠性的电力转换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电力转换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图1中的电力转换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在电力转换装置的散热构件与冷却体之间夹持有传热支承用金属板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传热支承用金属板的侧视图。
图5是说明发热电路部件的整个散热路径的图。
图6是表示在本发明中使用的O型圈的截面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液密密封构造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液密密封构造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液密密封构造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以下称作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图2是放大地表示图1中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1中的附图标记1是电力转换装置,该电力转换装置1被收纳在框体2内。框体2是将合成树脂材料成形而成的,由隔着具有水冷套结构的冷却体3而被上下分割开的下部框体2A和上部框体2B构成。
下部框体2A由有底方筒体构成。该下部框体2A的开放上部被冷却体3覆盖,在该下部框体2A的内部收纳有平滑用的薄膜电容器(film condenser)4。
上部框体2B具备上端和下端开放的方筒体2a和用于封闭该方筒体2a的上端的盖体2b。而且,方筒体2a的下端被冷却体3封闭。
虽未图示,但在该方筒体2a的下端与冷却体3之间夹设有通过涂布液状密封剂、夹入橡胶制密封件等实现的密封材料。
冷却体3是例如将热导率高的铝、铝合金注射成形而形成的,其下表面为平坦面,冷却水的供水口3a和排水口3b向框体2的外方开口。该供水口3a和排水口3b例如经由挠性软管连接于未图示的冷却水供给源。
也如图3所示,在冷却体3的上表面中央形成有与供水口3a及排水口3b连通的以四边形状开口的浸渍部5,在该浸渍部5的上表面开口部的周缘上形成有四边框状的周槽6,在该周槽6中安装有O型圈7。而且,在周槽6的开口部的周缘上形成有自冷却体3的另一个平坦的上表面(图2中的附图标记3c)向上方突出的O型圈保持用突起8。
此外,返回到图1,在冷却体3上形成有贯通孔3e,该贯通孔3e供保持在下部框体2A中的薄膜电容器4的被绝缘覆盖的正负电极4a沿上下方向贯通。
电力转换装置1具备功率组件11,该功率组件11内置有作为电力转换用的例如构成逆变电路的半导体开关元件的例如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该功率组件11在扁平的长方体状的绝缘性的壳体12中内置有IGBT,在壳体12的下表面形成有金属制的散热构件13。
在散热构件13的下表面中央部形成有进入到冷却体3的浸渍部5中的液体接触部17。该液体接触部17由互相隔开均等的间隔且自散热构件13的下表面以规定长度突出的许多个冷却片17a构成,许多个冷却片17a会浸渍在从供水口3a流入到浸渍部5的冷却水中。
在俯视观察时,在壳体12和散热构件13的四角形成有供固定螺钉14贯通的贯通孔15。此外,在壳体12的上表面,在贯通孔15内侧的4个部位突出地形成有规定高度的基板固定部16。
如图2所示,在基板固定部16的上端固定有驱动电路基板21,该驱动电路基板21安装有用于驱动内置在功率组件11中的IGBT的驱动电路等。此外,在驱动电路基板21的上方,与该驱动电路基板21之间保持规定间隔地固定有作为安装基板的控制电路基板22,该控制电路基板22安装有用于控制内置在功率组件11中的IGBT的控制电路等,该控制电路包括发热量相对较大或者发热密度相对较大的发热电路部件。并且,在控制电路基板22的上方,与该控制电路基板22之间保持规定间隔地固定有作为安装基板的电源电路基板23,该电源电路基板23安装有用于向内置在功率组件11中的IGBT供给电源的包括发热电路部件的电源电路等。
而且,驱动电路基板21是通过如下方式固定的:向驱动电路基板21的形成在与基板固定部16相对的位置的贯通孔21a内贯通连接螺钉24的外螺纹部24a,并将该外螺纹部24a螺纹结合于形成在基板固定部16的上表面的内螺纹部16a。
此外,控制电路基板22是通过如下方式固定的:向控制电路基板22的形成在与连接螺钉24的内螺纹部24b相对的位置的贯通孔22a内贯通连接螺钉25的外螺纹部25a,并将该外螺纹部25a螺纹结合于连接螺钉24的内螺纹部24b,其中,该内螺纹部24b形成在连接螺钉24的上端。
并且,电源电路基板23是通过如下方式固定的:向电源电路基板23的形成在与连接螺钉25的内螺纹部25b相对的位置的贯通孔23a内贯通固定螺钉26,并将该固定螺钉26螺纹结合于连接螺钉25的内螺纹部25b,其中,该内螺纹部25b形成在连接螺钉25的上端。
此外,控制电路基板22不借助框体2而独自地形成通向冷却体3的散热路径地被传热支承用金属板32支承,电源电路基板23不借助框体2而独自地形成通向冷却体3的散热路径地被传热支承用金属板33支承。该传热支承用金属板32和传热支承用金属板33由热导率高的金属板例如铝或者铝合金制的金属板形成。
传热支承用金属板32是一体地具备平板形状的传热支承板部32a、自该传热支承板部32a的右侧端部向下方弯折而朝向散热构件13延伸的传热支承侧板部32b、以及自传热支承侧板部32b的下端部向左侧弯折而沿着散热构件13的下表面延伸的冷却体接触板部32c的部件。
控制电路基板22利用固定螺钉36隔着传热构件35固定在传热支承板部32a上。传热构件35由具有伸缩性的弹性体构成为与电源电路基板23相同的外形尺寸。作为该传热构件35,应用了通过使金属填料介入硅橡胶的内部来发挥绝缘性能并提高了传热性的构件。
此外,传热支承用金属板33是一体地具备平板形状的传热支承板部33a、自该传热支承板部33a的左侧端部向下方弯折而朝向散热构件13延伸的传热支承侧板部33b、以及自传热支承侧板部33b的下端部向右侧弯折而沿着散热构件13的下表面延伸的冷却体接触板部33c的部件。
电源电路基板23利用固定螺钉38隔着与前述的传热构件35同样的传热构件37固定在传热支承板部33a上。
通过将该传热支承用金属板32设为一体部件以及将该传热支承用金属板33设为一体部件,能够减小热阻而进行更高效的散热。此外,通过将传热支承用金属板32中的传热支承板部32a与传热支承侧板部32b之间的连结部以及传热支承侧板部32b与冷却体接触板部32c之间的连结部设为弯曲部,将传热支承用金属板33中的传热支承板部33a与传热支承侧板部33b之间的连结部以及传热支承侧板部33b与冷却体接触板部33c之间的连结部设为弯曲部,能够提高相对于传递到电力转换装置1的上下振动、横向摆动等的耐振动性。
如图3所示,在电源电路基板23的下表面侧安装有发热电路部件39,电源电路基板23、传热构件37以及传热支承板部33a利用固定螺钉38以层叠状态被固定,在传热支承板部33a的下表面,为了缩短绝缘距离而粘贴有绝缘片43。另外,将这些层叠状态的部件称作电源电路单元U3。
此时,安装在电源电路基板23的下表面侧的发热电路部件39利用传热构件37的弹性被塞入在传热构件37内。因此,发热电路部件39与传热构件37能够适度地接触,并且传热构件37与电源电路基板23以及传热构件37与传热支承板部33a之间能够良好地接触,能够减少传热构件37与电源电路基板23以及传热构件37与传热支承板部33a之间的热阻。
此外,虽未图示,但在控制电路基板22的下表面侧也安装有发热电路部件,控制电路基板22、传热构件35以及传热支承板部32a利用固定螺钉36以层叠状态被固定,在传热支承板部32a的下表面,为了缩短绝缘距离而粘贴有绝缘片42。另外,将这些层叠状态的部件称作控制电路单元U2。
而且,安装在控制电路基板22的下表面侧的发热电路部件利用传热构件35的弹性被塞入在传热构件35内,控制电路基板22与传热构件35能够适度地接触,并且传热构件35与控制电路基板22以及传热构件35与传热支承板部32a之间能够良好地接触,能够减少传热构件35与控制电路基板22以及传热构件35与传热支承板部32a之间的热阻。
此外,如图4所示,在传热支承用金属板的传热支承侧板部33b上,在与功率组件11的图1所示的3相交流输出端子11b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供后述的母线(日语:ブスバー)55贯通的例如方形的3个贯通孔33i。这样,通过形成3个贯通孔33i,能够在相邻的贯通孔33i之间形成宽度较大的传热路径Lh,能够增加整个传热路径的截面积来高效地传热。此外,也能够确保相对于振动的刚性。
同样地,在传热支承用金属板32的传热支承侧板部32b上,在与功率组件11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11a相对的位置也分别形成有同样的贯通孔32i。通过形成该贯通孔32i,能够获得与上述的贯通孔33i同样的作用效果。
此外,如图2所示,在传热支承用金属板32的冷却体接触板部32c和传热支承用金属板33的冷却体接触板部33c上,在与功率组件11的供固定螺钉14贯通的贯通孔15相对的位置形成有固定构件贯通孔32c1、33c1。
而且,如图2所示,向散热构件13的贯通孔15以及冷却体接触板部32c的固定构件贯通孔32c1、冷却体接触板部33c的固定构件贯通孔33c1中贯通固定螺钉14,使固定螺钉14螺纹结合于形成在冷却体3中的内螺纹部。
由此,将传热支承用金属板32的冷却体接触板部32c和传热支承用金属板33的冷却体接触板部33c抵接于功率组件11的散热构件13的下表面13a和冷却体3的上表面3c,利用散热构件13和冷却体3夹持来固定传热支承用金属板32的冷却体接触板部32c和传热支承用金属板33的冷却体接触板部33c。
此时,安装在冷却体3的浸渍部5周围的周槽6中的O型圈7被散热构件13的下表面13a挤压,实施用于防止在冷却体3的浸渍部5中积存的冷却水泄漏到外部的液密密封。
此外,如图1所示,在功率组件11的正负的直流输入端子11a上连接有母线55,在母线55的另一端利用固定螺钉51连结有贯通冷却体3的薄膜电容器4的正负电极4a。此外,在功率组件11的负极端子11a上固定有压接端子53,该压接端子53固定于与外部的转换器(未图示)连接的连接线52的顶端。
并且,在功率组件11的3相交流输出端子11b上利用固定螺钉56连接母线55的一端,在该母线55的中段配置有电流传感器57。而且,在母线55的另一端利用固定螺钉60连接有压接端子59。压接端子59固定于与外部的3相电动马达(未图示)连接的马达连接线缆58。
在该状态下,从外部的转换器(未图示)供给直流电力,并且使安装于电源电路基板23的电源电路、安装于控制电路基板22的控制电路处于工作状态,将例如由脉冲宽度调制信号构成的栅极信号从控制电路经由安装于驱动电路基板21的驱动电路供给到功率组件11。由此,控制内置在功率组件11中的IGBT,将直流电力转换为交流电力。将转换得到的交流电力从3相交流输出端子11b经由母线55供给到马达连接线缆58,驱动控制3相电动马达(未图示)。
此时,虽因内置在功率组件11中的IGBT而发热,但由于设于功率组件11的散热构件13的下表面中央部的液体接触部17进入到设于冷却体3的浸渍部5中而浸渍于冷却液,因此,功率组件11被高效地冷却。
另一方面,在安装于控制电路基板22的控制电路和安装于电源电路基板23的电源电路中包括发热电路部件39,因这些发热电路部件39而发热。此时,发热电路部件39安装在控制电路基板22和电源电路基板23的下表面侧。
而且,在控制电路基板22的下表面侧隔着热导率高且具有弹性的传热构件35设有传热支承用金属板32的传热支承板部32a,在控制电路基板23的下表面侧隔着热导率高且具有弹性的传热构件37设有传热支承用金属板33的传热支承板部33a。传热支承用金属板32是将传热支承板部32a、传热支承侧板部32b以及冷却体接触板部32c一体化而成的部件且是热阻小的构件,传热支承用金属板33是将传热支承板部33a、传热支承侧板部33b以及冷却体接触板部33c一体化而成的部件且是热阻小的构件,因此,如图5所示,传递到传热支承用金属板32的热从与冷却体3的上表面3c直接接触的冷却体接触板部32c发散到冷却体3,传递到传热支承用金属板33的热从与冷却体3的上表面3c直接接触的冷却体接触板部33c发散到冷却体3,从而能够进行高效的散热。
在此,图6表示自由状态的O型圈7,截面直径是D。
接着,图7是第1实施方式的液密密封构造。
本实施方式的O型圈7的截面直径D被设定为比散热构件13的下表面13a与周槽6的底面6a之间的距离F1大的值,其中,安装在周槽6中的O型圈7弹性变形地与散热构件13的下表面13a和周槽6的底面6a紧密接合。
采用本实施方式,由于将O型圈7的截面直径D设定为比安装在周槽6中的O型圈7弹性变形地紧密接合的散热构件13的下表面13a与周槽6的底面6a之间的距离F1大的值,因此,O型圈7以最佳的挤压量弹性变形。
因而,本实施方式的冷却液的液密密封构造能够确保对于在冷却体3的浸渍部5中积存的冷却水的可靠的液密性,能够提供一种高可靠性的电力转换装置1。
接着,图8是第2实施方式的液密密封构造。
上述的电力转换装置1的传热支承用金属板32、33以低成本为目的通常使用廉价的金属板构件,由这样的金属板构件构成的传热支承用金属板32、33的板厚存在±10%左右的范围的偏差。
如果不考虑传热支承用金属板32的冷却体接触板部32c和传热支承用金属板33的冷却体接触板部33c的板厚偏差地选择规定截面直径的O型圈,则在传热支承用金属板32、33的板厚薄(存在负方向的偏差)的情况下,O型圈被周槽6的底面6a和散热构件13的下表面13a过度地挤压,有可能由于O型圈的压缩永久变形、压缩裂纹而无法进行液密密封。相反,在传热支承用金属板32、33的板厚厚(存在正方向的偏差)的情况下,O型圈被周槽6的底面6a和散热构件13的下表面13a挤压的挤压量降低,有可能无法进行充分的液密密封。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O型圈7的截面直径D(参照图6)被设定为比将产生±10%左右的偏差的传热支承用金属板33的板厚T与周槽6的深度L相加而得到的值大的值。
此外,周槽6的深度L被设定为比O型圈7的半径R(参照图6)大的值。
此外,在周槽6的开口部的内周侧以突出量M(距冷却体3的上表面3c的高度)突出地形成有O型圈用突起8a,在周槽6的开口部的外周侧以突出量M(距冷却体3的上表面3c的高度)突出地形成有O型圈用突起8b,但该O型圈用突起8a、8b的突出量M以如下程度突出:在O型圈7紧密接合于散热构件13的下表面13a和周槽6的底面6a之间地弹性变形时,在该O型圈用突起8a、8b与下表面13a之间设有间隙。
另外,在图8中对传热支承用金属板33进行了说明,但传热支承用金属板32侧也是同样的构造。
采用本实施方式,由于O型圈7的截面直径D被设定为比将产生±10%左右的偏差的传热支承用金属板32、33的板厚T与周槽6的深度L相加而得到的值大的值,因此,即使传热支承用金属板32、33的板厚T在负方向上产生偏差,O型圈7也不会被底面6a和下表面13a过度挤压地进行液密密封,并且即使传热支承用金属板32、33的板厚T在正方向上产生偏差,O型圈7也能够以最佳的挤压量进行液密密封。因而,本实施方式的冷却液的液密密封构造也能够确保对于在冷却体3的浸渍部5中积存的冷却水的可靠的液密性,能够提供一种高可靠性的电力转换装置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周槽6的深度L设定为比O型圈7的半径R大的值,因此,安装在周槽6内的O型圈7不易突出到外部,在电力转换装置1的组装过程中能够良好地将密封圈7安装于周槽6。
此外,用于密封冷却水的本实施方式的O型圈7配置在周槽6的靠近外周侧的位置,至少在周槽6的开口部的外周侧突出地形成有O型圈用突起8b,该O型圈用突起8b使组装过程中的周槽6对O型圈7的安装状态良好,并且通过O型圈7在被挤压时接触该O型圈用突起8b,也作为挤压引导件发挥功能。
此外,图9是第3实施方式的冷却液的液密密封构造。
O型圈7的容许压缩率((自由状态的截面直径-组装状态的截面直径)/自由状态的截面直径)的推荐值通常为8%以上且30%以下。
因此,对于本实施方式的O型圈7,选择在周槽6中安装的O型圈7所抵接的散热构件13的下表面13a与周槽6的底面6a之间的距离F2为O型圈7以容许压缩率(8%以上且30%以下)被挤压时的尺寸的O型圈。
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的以容许压缩率(8%以上且30%以下)被挤压的O型圈7,能够防止O型圈7的压缩永久变形、压缩裂纹。
因而,本实施方式的冷却液的液密密封构造也能够确保对于在冷却体3的浸渍部5中积存的冷却水的可靠的液密性,能够提供一种高可靠性的电力转换装置1。
另外,本发明的第1发热体与散热构件13相对应,本发明的第2发热体与控制电路基板22和电源电路基板23相对应,本发明的传热板与传热支承用金属板32、33相对应,本发明的被第1发热体的接合面和冷却体的接合面夹持的传热板与传热支承用金属板32、33的冷却体接触板部32c、33c相对应。
此外,在图1和图2所示的控制电路单元U2和电源电路单元U3中,对将传热构件35和37设为与控制电路基板22和电源电路基板23相同的外形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结构,也可以将传热构件35和37仅设于发热电路部件39所存在的部位。
此外,在图1和图2中,对在控制电路基板22和电源电路基板23中将发热电路部件39安装在背面侧的传热构件35和37侧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结构。即,也可以在控制电路基板22的与传热构件35相反的一侧的外周区域和电源电路基板23的与传热构件37相反的一侧的外周区域安装发热电路部件39。
并且,在图1和图2中,对应用了薄膜电容器4作为平滑用的电容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应用圆柱状的电解电容器。
此外,对将本发明的电力转换装置1应用于电动车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既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在钢轨上行驶的铁道车辆,也可以应用于任意的电力驱动车辆。并且,作为电力转换装置1,并不限定于电力驱动车辆,在驱动其它产业设备的电动马达等致动器的情况下,能够应用本发明的电力转换装置1。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像以上那样,本发明的冷却构造体可用于确保第1发热体与冷却体之间的液密性,本发明的电力转换装置可用于确保散热构件与冷却体之间的液密性。
附图标记说明
1、电力转换装置;2、框体;2A、下部框体;2B、上部框体;2a、方筒体;2b、盖体;3、冷却体;3a、供水口;3b、排水口;3c、冷却体的上表面;3e、贯通孔;4、薄膜电容器;4a、正负电极;5、浸渍部;6、周槽;7、O型圈;8、O型圈保持用突起;11、功率组件;11a、负极端子;11b、3相交流输出端子;12、壳体;13、散热构件;14、固定螺钉;15、贯通孔;16、基板固定部;16a、内螺纹部;17、液体接触部;17a、冷却片;21、驱动电路基板;21a、贯通孔;22、控制电路基板;22a、贯通孔;23、电源电路基板;23a、贯通孔;24a、外螺纹部;24b、内螺纹部;25a、外螺纹部;25b、内螺纹部;32、33、传热支承用金属板;32a、传热支承板部;32b、传热支承侧板部;32c、冷却体接触板部;32c、33c、冷却体接触板部;32c1、33c1、固定构件贯通孔;32i、贯通孔;33a、传热支承板部;33b、传热支承侧板部;33c、冷却体接触板部;33i、贯通孔;35、传热构件;37、传热构件;39、发热电路部件;42、绝缘片;43、绝缘片;51、固定螺钉;52、连接线;53、59、压接端子;55、母线;57、电流传感器;58、马达连接线缆;60、固定螺钉

Claims (7)

1.一种冷却构造体,其特征在于,
该冷却构造体具备:
第1发热体;
冷却体,其接合于所述第1发热体;
第2发热体;以及
传热板,其用于将所述第2发热体的热向所述冷却体传递,
其中,所述第1发热体具有液体接触部,该液体接触部是在所述第1发热体的与所述冷却体接合的一侧突出地形成的,
所述冷却体设有浸渍部和周槽,该浸渍部是通过在所述冷却体的与所述第1发热体接合的一侧开口而形成的,且供所述液体接触部浸渍在流通的冷却液中,该周槽以包围该浸渍部的开口的方式形成且安装有O型圈,
所述第1发热体与所述冷却体以利用比所述周槽靠外周侧的彼此的接合面夹持所述传热板的方式接合起来,
所述O型圈的截面直径为比所述O型圈弹性变形地紧密接合的所述第1发热体的接合面与所述O型圈弹性变形地紧密接合的所述周槽的接合面之间的距离大的值。
2.一种电力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电力转换装置具备:
半导体功率组件,在其一面形成有散热构件;
冷却体,其接合于所述散热构件;以及
传热板,其用于将安装有电路部件的安装基板的热向所述冷却体传递,该电路部件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半导体功率组件的发热电路部件,
其中,所述散热构件具有液体接触部,该液体接触部是在所述散热构件的与所述冷却体接合的一侧突出地形成的,
所述冷却体设有浸渍部和周槽,该浸渍部是通过在所述冷却体的与所述散热构件接合的一侧开口而形成的,且供所述液体接触部浸渍在流通的冷却液中,该周槽以包围该浸渍部的开口的方式形成且安装有O型圈,
所述散热构件与所述冷却体以利用比所述周槽靠外周侧的彼此的接合面夹持所述传热板的方式接合起来,
所述O型圈的截面直径为比所述O型圈弹性变形地紧密接合的所述散热构件的接合面与所述O型圈弹性变形地紧密接合的所述周槽的接合面之间的距离大的值。
3.一种电力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电力转换装置具备:
半导体功率组件,其在壳体中内置有电力转换用的半导体开关元件,在该壳体的一面形成有散热构件;
冷却体,其接合于所述散热构件;
安装基板,其安装有电路部件,该电路部件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半导体开关元件的发热电路部件;以及
传热支承用金属板,其将该安装基板支承为在该安装基板与所述半导体功率组件之间保持规定间隔,使该传热支承用金属板与所述冷却体接触以使该安装基板的发热不经由框体地发散到所述冷却体,
其中,在所述散热构件的与所述冷却体接合的一侧突出地形成有液体接触部,
所述冷却体设有浸渍部和周槽,该浸渍部是通过在所述冷却体的与所述散热构件接合的一侧开口而形成的,且供所述液体接触部浸渍在流通的冷却液中,该周槽形成在该浸渍部的外侧且安装有O型圈,
所述散热构件与所述冷却体以利用比所述周槽靠外侧的彼此的接合面夹持所述传热支承用金属板的方式接合起来,
所述O型圈的截面直径为比将所述传热支承用金属板的厚度与所述周槽的深度相加而得到的值大的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周槽的开口部的缘部形成有用于保持所述O型圈的O型圈保持用突起,在所述O型圈弹性变形地与所述散热构件的接合面紧密接合时,在该O型圈保持用突起与所述接合面之间设有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周槽的开口部中的至少外周侧的缘部形成有所述O型圈保持用突起。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周槽的底部到O型圈保持用突起的顶部的高度为比所述O型圈的半径大的值。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O型圈与所述散热构件的所述接合面紧密接合时从所述周槽的底部到所述散热构件的所述接合面的高度被设定为以容许压缩率挤压所述O型圈时的高度。
CN201380024913.0A 2012-08-08 2013-05-13 冷却构造体和电力转换装置 Pending CN10430329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75827 2012-08-08
JP2012-175827 2012-08-08
PCT/JP2013/003048 WO2014024361A1 (ja) 2012-08-08 2013-05-13 冷却構造体及び電力変換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03295A true CN104303295A (zh) 2015-01-21

Family

ID=500676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24913.0A Pending CN104303295A (zh) 2012-08-08 2013-05-13 冷却构造体和电力转换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14024361A1 (zh)
CN (1) CN104303295A (zh)
WO (1) WO201402436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46235A (zh) * 2020-12-17 2022-06-21 Avl软件和功能有限公司 热交换器,特别是用于电力电子设备的热交换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43980B1 (ja) * 2016-03-02 2017-06-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JP2019033624A (ja) * 2017-08-09 2019-02-2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力変換装置
CN113225992B (zh) * 2021-05-06 2023-09-12 蚌埠市科达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导流散热结构的色线膜检测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75413A1 (en) * 2005-09-30 2007-04-05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Semiconductor package
US20080315401A1 (en) * 2007-06-25 2008-12-25 Hitachi, Ltd. Power Semiconductor Modu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Power Semiconductor Modu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33140A (ja) * 2003-07-11 2005-02-03 Nissan Motor Co Ltd 半導体装置
JP4657329B2 (ja) * 2008-07-29 2011-03-23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および電動車両
JP2010274397A (ja) * 2009-06-01 2010-12-09 Hitachi Industrial Equipment Systems Co Ltd Oリング溝加工バイトチップ及びoリング溝加工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75413A1 (en) * 2005-09-30 2007-04-05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Semiconductor package
US20080315401A1 (en) * 2007-06-25 2008-12-25 Hitachi, Ltd. Power Semiconductor Modu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Power Semiconductor Modul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46235A (zh) * 2020-12-17 2022-06-21 Avl软件和功能有限公司 热交换器,特别是用于电力电子设备的热交换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4024361A1 (ja) 2016-07-25
WO2014024361A1 (ja) 2014-0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04629A (zh) 冷却构造体和发热体
CN104303412A (zh) 冷却构造体和电力转换装置
US9992915B2 (en)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WO2014057622A1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104904008A (zh) 冷却构造体及电力转换装置
CN104303295A (zh) 冷却构造体和电力转换装置
WO2013105166A1 (ja) 電力変換装置
JPWO2013145508A1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104285293A (zh) 冷却构造体和电力转换装置
WO2013084416A1 (ja) 電力変換装置
JP2013015073A (ja) ポンプ制御ユニット
JP2015201564A (ja) 車載電子機器
WO2013080440A1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104303294A (zh) 冷却构造体和电力转换装置
JP5768902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KR102361530B1 (ko) 캐패시터 직접냉각방식의 인버터
JP5682713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JPWO2013080441A1 (ja) 電力変換装置
JPWO2013080442A1 (ja) 電力変換装置
US20230361001A1 (en) Power Semiconductor Device
JP2006269933A (ja) 扁平形電解コンデンサ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力変換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12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