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80113A - 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 - Google Patents

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80113A
CN104280113A CN201310505806.1A CN201310505806A CN104280113A CN 104280113 A CN104280113 A CN 104280113A CN 201310505806 A CN201310505806 A CN 201310505806A CN 104280113 A CN104280113 A CN 1042801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er cover
shell
mentioned
fixed part
part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0580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80113B (zh
Inventor
宣海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yundai Mobi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yundai Mobi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yundai Mobi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yundai Mobi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2801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801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801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801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6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IN GENERAL
    • B06B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e.g. FOR PERFORMING MECHANICAL WORK IN GENERAL
    • B06B1/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 B06B1/0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 B06B1/06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piezoelectric effect or with electrostriction
    • B06B1/064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piezoelectric effect or with electrostriction using a single piezoelectric element
    • B06B1/0651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piezoelectric effect or with electrostriction using a single piezoelectric element of circular shap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7/00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 G01S7/52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 G01S15/00
    • G01S7/52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40/00Estimation or calculation of non-directly measurable driving parameters for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 unit, e.g. by using mathematical models
    • B60W40/02Estimation or calculation of non-directly measurable driving parameters for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 unit, e.g. by using mathematical models related to ambient condi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BMEASURING LENGTH, THICKNESS OR SIMILAR LINEAR DIMENSIONS; MEASURING ANGLES; MEASURING AREAS; MEASURING IRREGULARITIES OF SURFACES OR CONTOURS
    • G01B17/00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vibr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HMEASUREMENT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OR ULTRASONIC, SONIC OR INFRASONIC WAVES
    • G01H11/00Measur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r ultrasonic, sonic or infrasonic waves by detecting changes in electric or magnetic properties
    • G01H11/06Measur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r ultrasonic, sonic or infrasonic waves by detecting changes in electric or magnetic properties by electric means
    • G01H11/08Measur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r ultrasonic, sonic or infrasonic waves by detecting changes in electric or magnetic properties by electric means using piezoelectric devic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9/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ultrasonic, sonic or infrasonic waves; Visualisation of the interior of objects by transmitting ultrasonic or sonic waves through the object
    • G01N29/22Details, e.g. general constructional or apparatus details
    • G01N29/24Prob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3/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waves whose nature or wavelength is irrelevant or unspecified
    • G01S13/88Radar or analogou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G01S13/93Radar or analogou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anti-collision purpos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5/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acoustic waves, e.g. sonar systems
    • G01S15/88Sona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G01S15/93Sona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anti-collision purpos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5/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acoustic waves, e.g. sonar systems
    • G01S15/88Sona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G01S15/93Sona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anti-collision purposes
    • G01S15/931Sona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anti-collision purposes of land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7/00Piezoelectric transducers; Electrostrictive transduc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Ultra Sonic Daignosis Equipment (AREA)
  •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Or Position Using Acoustic Or Ultrasonic Waves (AREA)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简化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的组装结构,实现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工艺的自动化。

Description

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传感器组装体,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开放外罩的上部,更容易组装传感器构成品的传感器组装体。
背景技术
通常来讲,超声波传感器主要采用压电(PIEZO-ELECTRIC)方式和磁歪(MAGNEROSTRICTION)方式两种。 
压电方式利用的是在水晶(QUARTZ CRYSTAL)和PZT(压电材料)以及压电聚合物等物体上施加压力时,会产生电压,相反,施加电压时,会诱发振动的现象。磁歪方式利用的是铁、镍、钴等合金上出现的焦耳效应(JOULE EFFECT: 施加磁场时产生振动的现象)和维拉利效应(VILLARI EFFECT: 施加应力时产生磁场的现象)。
超声波传感器将上述具有压电和磁歪特性的元件作为振动源,给陶瓷元件接通较高频率的电能时,会发生与频率相同次数的快速振动。此时,接通的频率达到20KHZ以上时,压电陶瓷元件会通过振动产生人类无法听到的特定带宽的超声波。
尤其,以压电元件为媒介发生的传感器是利用超声波进行感应,间歇性发送超声波脉冲信号,接收周边障碍物的反射波,感应到物体。
上述超声波传感器用于,汽车的倒车雷达(BACK SONAR)和侧角雷达(CORNER SONAR),还有纵列泊车中感应是否与侧壁等障碍物之间有空间等泊车spot传感器等。
如图1所示,上述超声波传感器包括,容纳各种部件的外壳10、容纳在外壳内部的压电元件20、PCB30、一端连接到压电元件20,另一端连接到PCB30的引线40、维持上述外壳10振动一定程度衰竭的隔音材料50以及密封外壳10内部的填充剂60。
上述外壳10的底板面粘贴压电元件20,连接引线40的一端后,在压电元件20的上方组装隔音材料50。
此时,如果隔音材料50直接接触压电元件20,有可能会影响压电元件20的振动特性,所以上述压电元件20和隔音材料50是相互隔开的结构。
因此,为了隔开压电元件20和隔音材料50,上述压电元件20的周边会涂抹填充剂60进行硬化,形成比压电元件20更高的安放部70,然后在安放部70上组装隔音材料50。
在这里,连接引线40和连接部件80,提供连接PCB30的路径,再用填充剂60等填充上述的外壳10内部。
上述PCB30的连接路径有,采用引线40和连接器90的情形和提供引脚形态的情形。
上述引线40形态时,电源线和接地线末端连接连接器90的形态,上述引线40无法实现自动化工艺,所以考虑到手动工艺,会提供比实际长度更长的引线40。
与此同时,引脚形态时,可以采用提供电源引脚和接地引脚,上述引脚直接连接到PCB30的方式。
此时,上述引脚应该提供正确的位置,为此需要固定引脚的部件或结构。
但是,上述外壳10本身和其他部件受外力时,振动特性会受到影响。
因此,具有施加到引脚的外力或振动,不会传递到上述外壳10和其他部件的耐震结构。
在这里,上述的传感器组装体由于其结构复杂,所有工序都是手动完成的,难以保证传感器准确无误的组装。
尤其,上述引线40形态的连接部件80而言,连接到PCB30时,无法排列引线40以及无法维持排列的状态,所以连接引线40和PCB30的工序只能是人工完成。
并且,由外壳10、压电元件20、引线40、隔音材料50组成的超声波收发部而言,为隔音材料50提供放置的安放部70需要涂抹填充剂60,还需要反复的硬化过程等工序比较繁琐,制作费用上升。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韩国公开专利公报 第2010-0063866号(2010,06,14)。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有鉴于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简化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的结构,使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的组装更加容易。
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包括:一端形成贯穿孔,另一端形成开放收容口的中空形状的外罩;插入到贯穿孔的外壳;位于外罩的一端内周面和外壳的外周面之间,将外壳结合到外罩的固定部材;结合到外罩一端外周面的侧壁,从侧壁向外壳方向弯曲形成,支撑固定部材一面的支撑部组成的前方支撑罩;组装到外壳一端形成的内侧底板部的压电元件;置于外罩内部的PCB;一端电气连接压电元件,另一端连接延长销的连接部材;以及填充到外壳内部的隔音材料;上述支撑部的内径小于固定部材的最大直径,固定部材的一面受支撑部的支撑,阻止结合在固定部材的外壳从外罩的一端方向脱落,上述延长销是一端与另一端暴露在外罩之外的状态下,插入到外罩,一端连接到连接部材,另一端连接在PCB。
还包括,结合在外罩的另一端,维持外罩内部气密性的遮蔽部材。
上述外罩的内部形成向内侧方向凸出的止动塞,上述固定部材与止动塞相接,阻止固定部材和外壳向外罩的另一端方向脱落。
上述外壳的另一端向外侧凸出形成嵌槽,固定部材由弹性材质组成,形成嵌槽插入的插入槽。
上述外罩的内部形成有向内侧方向凸出的止动塞,阻止固定部材向外罩的另一端脱落。
上述固定部材包括,置于支撑部的内周面和外壳的外周面之间延长部,以及形成在延长部的另一端,内侧面形成插入槽的安放部,上述安放部的一端与支撑部相接得到支撑,外周面与外罩的内侧面相接,另一端与止动塞相接得到支撑。
上述外罩的一端方向内侧面或上述固定部材外周面中的一个形成结合槽,剩下的一个形成插入到结合槽的结合凸起。
上述结合槽和结合凸起为环形。
还包括,结合到从外罩贯穿孔凸出的外壳一端外周面的橡胶环,上述橡胶环的内侧面与外壳一端方向的外周面相接,上述橡胶环的另一端与支撑部相接。
上述橡胶环是一端和另一端贯通,一端的直径小于另一端直径的截锥体形状。
上述外壳向外罩的收容口方向开放,上述固定部材的另一端形成,连通外壳内部和收容口的连通孔。
上述结合槽和结合凸起分别至少形成两个。
上述贯穿孔为圆形。
有益效果
本发明达到的技术效果如下:
按照本发明,上述外罩的一端方向外周面结合前方支撑罩,支撑结合在外壳的固定部材,阻止上述外壳向外罩的一端方向脱落。
上述外罩的另一端开放的收容口上结合遮蔽部材,维持上述外罩的气密性,保护外罩内部的各种部件免遭外部流入异物的侵害,延长传感器组装体的寿命。
上述外罩的内侧面形成止动塞,固定部材与止动塞相接,阻止固定部材以及固定部材所结合的外壳向外罩的另一端方向脱落。
跨在外罩的止动塞,由弹性部材组成的固定部材结合到嵌槽,使外壳更容易跨在外罩的内部。
上述固定部材的另一面与外罩内部凸出形成的止动塞相接起到支撑作用,固定部材的一面与前方支撑罩的支撑部相接起到支撑作用,防止固定部材和结合在固定部材的外壳向外罩的另一端和一端方向脱落。
通过外罩和形成在固定部材外周面的结合槽以及结合凸起,将固定部材固定到外罩,限制结合在固定部材的外壳在外罩内部随意移动。
将橡胶环结合到外壳一端方向的外侧面,保护暴露在外罩之外的外壳免遭外部冲击,防止异物流入外罩的内部。
通过外罩的收容口将上述压电元件以及连接部材等各种构成品依次组装到外罩,简化传感器的组装工艺,实现传感器组装工艺的自动化。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关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的截面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斜视图。
图3为沿着图2的A-A'线切割的截面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的拆卸斜视图。
图5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斜视图。
图6为沿着图5的B-B'线切割的截面图。
图7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的拆卸斜视图。
图8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斜视图。
图9为沿着图8的C-C'线切割的截面图。
图10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拆卸斜视图。
图11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斜视图。
图12为沿着图11的D-D'线切割的截面图。
图13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的拆卸斜视图。
【附图符号】:
1100:外罩;                  1110:贯穿孔;
1120:收容口;               1130: 止动塞;
1140: 结合槽;              1200: 外壳;
1210: 嵌槽;                 1220: 底板部;
1300: 固定部材;          1310: 延长部,;
1320: 安放部;              1321: 插入槽;
1322: 连通孔;              1330: 结合凸起; 
1400: 前方支撑罩;      1410: 侧壁; 
1420: 支撑部;              1500: 压电元件;
1600: PCB;                  1650: 延长销;
1700: 连接部材;           1800: 隔音材料; 
1900: 遮蔽部材;           11000: 橡胶环;
2100: 外罩;                  2110: 贯穿孔;
2120: 收容口;              2130: 止动塞; 
2140: 结合槽;              2150: 缔结凸起
2200: 外壳;                  2210: 嵌槽; 
2220: 底板部;              2300: 固定部材;
2310: 延长部;              2320: 安放部;
2321: 插入槽;              2322: 第一连通孔;
2330: 结合凸起;           2400: 加压部材;
2410: 缔结槽;              2420: 第二连通孔;
2500: 压电元件;           2600: PCB;
2700: 延长销;              2800: 连接部材;
2900: 隔音材料;           21000: 遮蔽部材;
21100: 橡胶环;             3100: 外罩;
3110: 贯穿孔;              3120: 收容口;
3130: 止动塞;              3140: 结合槽;
3150: 固定凸起;           3200: 外壳;
3210: 嵌槽;                 3220: 底板部;
3300: 固定部材;           3310: 延长部;
3320: 安放部;              3321: 插入槽;
3322: 第一连通孔;       3330: 结合凸起;
3400: 加压部材;           3410: 第二连通孔; 
3500: 压电元件;           3600: PCB;
3700: 连接部材;           3800: 隔音材料;
3900: 遮蔽部材;           31000: 橡胶环;
 4100: 外罩;                 4110: 贯穿孔;
 4120: 收容口;              4130: 止动塞;
 4140: 结合槽;              4200: 外壳;
4210: 嵌槽;                  4220: 底板部;
4300: 固定部材;           4310: 延长部;
4320: 安放部;              4321: 插入槽;
4322: 连通孔;              4330: 结合凸起;
4400: 压电元件;           4500: PCB;
 4600: 连接部材;           4700: 隔音材料;
4800: 气密部材;           4900: 橡胶环。
具体实施方式
按照本发明方法,外壳的另一端方向开放,与外罩的内部连通,外罩的另一端方向形成开放的收容口,通过收容口将压电元件以及连接部材等各种构成品依次组装到外罩内部,简化传感器的组装结构,实现传感器组装工艺的自动化。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的斜视图;图3为沿着图2的A-A'线切割的截面图;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的拆卸斜视图。
如图2至图4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包括,主体的外罩1100;置于外罩1100内部的外壳1200;将外壳1200结合到外罩1100的固定部材1300;结合到外罩1100的一端,支撑固定部材1300的前方支撑罩1400;组装到外壳1200一端形成的内侧底板部1220的压电元件1500(PIEZOELECTRIC ELEMENT);置于外罩1100内部的PCB1600(PRINTED CIRCUIT BOARD);连接到PCB1600的延长销1650;一端电气连接到压电元件1500,另一端连接到延长销1650的连接部材1700;填充到外壳1200内部的隔音材料1800;维持外罩1100内部气密性的遮蔽部材1900以及置于外罩1100一端方向的橡胶环11000(RING RUBBER)。
上述外罩1100是容纳外壳1200和各种部件的主体,外罩1100的一端方向形成贯穿孔1110,上述外罩1100的内侧从贯穿孔1110向外罩1100的另一端方向隔开的位置,形成可以结合外壳1200的环形结合槽1140,外罩1100的另一端方向形成开放的中空形状的收容口1120。
上述贯穿孔1110最好呈圆形,上述外壳1200通过贯穿孔1110插入外罩1100,是外壳1200从外罩1100暴露的孔。
因此,上述贯穿孔1110使外壳1200插入,外壳1200通过贯穿孔1110暴露在外罩1100的外部,准确接收和发送从外罩1100的外部向外壳1200传送的信号。
上述收容口1120是压电元件1500以及各种部件插入到外罩1100的孔。
因此,上述外罩1100的一端方向和另一端方向,通过贯穿孔1110和收容口1120相互连通。
在这里,从贯穿孔1110向外罩1100的另一端方向隔开的距离上凸出形成的止动塞1130支撑通过贯穿孔1110插入的外壳1200。
上述止动塞1130在外罩1100的内侧面周围,向外罩1100的内侧方向,最好是从外罩1100的内侧面直角凸出形成。
并且,止动塞1130中,通过贯穿孔1110插入的外壳1200以暴露的状态跨在贯穿孔1110,上述外壳1200通过止动塞1130被阻止向外罩1100的另一端方向脱落。
上述外壳1200最好呈圆筒形,以便插入贯穿孔1110。外壳1200的一端方向从贯穿孔1110暴露。
上述外壳1200的另一端向外罩1100的收容口1120方向开放,与外罩1100的内部连通,形成嵌槽1210(BEZEL)。
上述嵌槽1210从外壳1200另一端的周围向外侧凸出形成,结合固定部材1300。
上述固定部材1300是将外壳1200结合到外罩1100的。最好由弹性材质构成,呈圆筒形以便结合到外壳1200的嵌槽1210,上述固定部材1300的内侧形成安放部1320,外壳1200的嵌槽1210插入安放部1320。
并且,固定部材1300的最大直径大于止动塞1130的内径。
因此,上述固定部材1300的最大直径大于止动塞1130的内径,固定部材1300的另一面与止动塞1130的一面相接得到支撑,阻止固定部材1300向外罩1100的另一端方向脱落。
并且,固定部材1300是位于前方支撑罩1400的内周面和外壳1200外周面之间的延长部1310,以及延长部1310另一端形成的安放部1320构成。
上述延长部1310向固定部材1300的一端方向延长,位于前方支撑罩1400的内周面和外壳1200的外周面之间。
因此,上述延长部1310位于前方支撑罩1400的内周面和外壳1200外周面之间,延长部1310的侧面与前方支撑罩1400的内侧面相接,防止前方支撑罩1400的内侧面碰撞到外壳1200的外周面,造成外壳1200外周面的损伤。
上述安放部1320形成在延长部1310的另一端方向,嵌槽1210结合到安放部1320,以便上述外壳1200固定在外罩1100的一端方向。
具体而言,上述安放部1320的一端从延长部1310的另一端周围向外侧凸出形成,与上述前方支撑罩1400相接得到支撑。
并且,上述安放部1320的外周面从安放部1320的一端向外罩1100的另一端方向延长,与外罩1100的内侧面相接,上述安放部1320的外周面形成与外罩1100的结合槽1140向对应的结合凸起1330,以便结合到外罩1100。
在这里,上述结合凸起1330在固定部材1300的外周面形成为与外罩1100的结合槽1140相互对应的环形,通过结合槽1140和结合凸起1330的结合,防止固定部材1300以及结合在固定部材1300的外壳1200在外罩1100内部自由移动。
附图上显示,上述结合槽1140形成在外罩1100的内侧面,上述结合凸起1330形成在固定部材1300的外周面。但是,如果能将外罩1100和固定部材1300进行接合和固定时,也可以在外罩1100的内侧形成结合凸起1330,在固定部材1300的外周面形成结合槽1140。
并且,附图显示结合槽1140形成在外罩1100的内侧面,但是即使外罩1100的内侧面没有结合槽1140,仅靠形成在固定部材1300外周面的结合凸起1330,也可以防止固定部材1300从外罩1100脱落。
具体而言,由弹性材质构成的固定部材1300,最大直径大于外罩1100的内侧面,当固定部材1300插入外罩1100的内部时,固定部材1300的结合凸起1330给外罩1100的内侧面加压,固定部材1300的外周面通过固定部材1300的施压,紧贴到外罩1100的内侧面。
因此,即使外罩1100的内侧面没有上述结合槽1140,由弹性材质构成的固定部材1300的阻焊压力,可以阻止固定部材1300从外罩1100脱落。
与此同时,附图上显示结合槽1140和结合凸起1330在外罩1100的内周面或固定部材1300的外周面分别形成两个,但是只要能阻止固定部材1300从外罩1100脱落,结合槽1140和结合凸起1330形成两个以上也可以。
上述安放部1320的另一端从安放部1320的外周面向内侧方向凸出形成,与外罩1100止动塞1130相接,形成外壳1200内部和外罩1100内部相互连通的连通孔1322。
因此,上述固定部材1300是由安放部1320的一端和外周面以及另一端形成安放部1320,嵌槽1210插入到安放部1320,使外壳1200结合到固定部材1300。
与此同时,固定部材1300的安放部1320另一端与外罩1100内侧方向凸出的止动塞1130相接,阻止固定部材1300和结合在固定部材1300的外壳1200向外罩1100的另一端方向脱落。
并且,上述的固定部材1300是由弹性材质构成,当外壳1200结合到固定部材1300时,外壳1200通过固定部材1300的弹性容易结合到固定部材1300,前方支撑罩1400阻止固定部材1300向外罩1100的一端方向脱落。
上述前方支撑罩1400结合在外罩1100一端的外周面,阻止外壳1200向外罩1100的一端方向脱落。最好是形成圆筒形,以便结合到外罩1100的一端,由侧壁1410和支撑部1420构成。
上述侧壁1410与外罩1100一端的外周面相接,将前方支撑罩1400结合到外罩1100。
上述支撑部1420从侧壁1410向外壳1200方向弯曲形成,支撑固定部材1300的一面。
具体而言,支撑部1420的内径小于固定部材1300的最大直径,支撑部1420的另一面支撑固定部材1300的一面,阻止固定部材1300以及结合在固定部材1300的上述外壳1200向外罩1100的一端方向脱落。
并且,上述固定部材1300的另一端形成直径与外壳1200内径相同的连通孔1322,上述外壳1200的内部和外罩1100的内部连通,上述压电元件1500和连接部材1700可以通过外罩1100的收容口1120,被组装到外壳1200的内部。
上述压电元件1500组装到外壳1200一端形成的内侧底板部1220,施加一定或不规则的脉冲(PULSE)形式的电气信号时会产生振动。
因此,将压电元件1500振动时与外壳1200的底板部1220摩擦产生的超声波发送后,接收碰到外罩1100周边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反射超声波,接收的超声波信号传递到PCB1600。
上述PCB1600是通过外罩1100的收容口1120插入到外罩1100内部的,在一侧或两侧面形成导电体图形,搭载各种电路元件。 
上述PCB1600可以通过延长销1650和粘结电气连接到连接部材1700,可根据PCB1600的形态,利用传导性黏合剂的倒装芯片(FLIP CHIP)方式进行表面贴装。
上述延长销1650是组装到外罩1100的,一端和另一端暴露的状态下插入为好。 
因此,上述延长销1650的一端和另一端暴露的状态下插入到外罩1100,限制延长销1650的移动,当延长销1650的一端连接到PCB1600时,可以连接到准确的位置,另一端连接在连接部材1700,连接部材1700通过外罩1100上固定的延长销1650可以维持PCB1600上的排列和排列状态,可以准确电气连接到PCB1600。
上述连接部材1700是通过外罩1100的收容口1120插入到外罩1100内部的,一端电气连接到压电元件1500,另一端连接到延长销1650。
上述连接部材1700最好由一个部材构成,上述超声波传感器上接通电源后,压电元件1500发生振动,压电元件1500上产生的超声波碰到外罩1100周边的障碍物反射回来的超声波,被压电元件1500接收所产生的信号,通过延长销1650传递到PCB1600。
在这里,如果可以将超声波传感器产生的超声波信号传递到PCB1600,连接部材1700可以由引线或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中的一个构成。
上述,隔音材料1800最好添加发泡剂等物质,通过外壳1200开放的另一端,在外壳1200的内部空间成型(FORMING)并硬化。 
在这里,发泡剂在制作隔音材料1800时,使隔音材料1800产生气泡,在隔音材料1800上形成气泡痕迹留下的孔。通过隔音材料1800上形成的孔,传递到隔音材料1800的超声波被分散,防止超声波向外罩1100的另一端方向传播。
并且,隔音材料1800填充在外壳1200的内部空间并硬化,密封外壳1200的内部。
因此,与由外壳10、压电元件20、引线40、隔音材料50等构成,为了提供放置隔音材料50的安放部70重复进行填充剂60的涂抹和硬化的传统工艺不同, 本发明在外壳1200开放的另一端实现由发泡剂构成的隔音材料1800的成型和硬化,可以同时起到传统填充剂60作用和隔音材料50的作用。
即,本发明的隔音材料1800可以有效降低,传统的反复涂抹以及硬化工艺造成的工序数增加和制作费用的上升。
上述遮蔽部材1900置于外罩1100的收容口1120,密封外罩1100的内部。
因此,保护插入到外罩1100内部的各种部件免遭从外罩1100外部所流入异物的侵害,延长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的寿命。
上述橡胶环11000是一端和另一端贯通,一端的直径小于另一端直径的截锥体形状,结合到从外罩1100的贯穿孔1110凸出的外壳1200一端外周面。上述橡胶环11000的内侧面与外壳1200一端方向的外周面相接,橡胶环11000的另一面与外罩1100以及固定部材1300的一面相接。
因此,上述橡胶环11000结合到外壳1200一端方向的外侧面,保护暴露在外罩1100之外的外壳1200免遭外部冲击,防止异物流入外罩1100内部。
如上所述,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而言,通过外罩1100的收容口1120,将压电元件1500和连接部材1700等各种构成品依次组装到外罩1100内,简化传感器组装工艺,实现传感器组装的自动化。
本发明的具体组装工序如下。
首先,外壳1200内侧底板部1220上组装压电元件1500,组装压电元件1500的外壳1200上结合固定部材1300。
将结合固定部材1300的外壳1200,穿过外罩1100的贯穿孔1110,外壳1200的一端暴露在贯穿孔1110之外的状态下,插入外罩1100的内部。
此时,上述的外罩1100凸出形成有止动塞1130,上述固定部材1300朝着外罩1100的另一端方向跨在止动塞1130,阻止结合在固定部材1300的外壳1200从外罩1100的另一端方向脱落。
接着,上述外罩1100的一端方向外周面上结合前方支撑罩1400。上述前方支撑罩1400结合到外罩1100以后,前方支撑罩1400的支撑部1420与外罩1100一端以及固定部材1300的一端相接,阻止固定部材1300和结合在固定部材1300的外壳1200向外罩1100的一端方向脱落。
接下来,将隔音材料1800填充到外壳1200的内部空间并进行硬化,密封外壳1200的内部。
之后,上述外罩1100的另一端结合遮蔽部材1900,维持外罩1100内部的气密性,暴露在外罩1100一端方向的外壳1200外周面上结合橡胶环11000。
因此,简化传感器的组装结构,组装到外壳1200内的各个构成,通过外罩1100的收容口1120以及固定部材1300的连通孔1322,从外罩1100的另一端方向朝一端方向依次被组装,可以实现传感器组装的自动化。
并且,连接部材1700而言,可以在PCB1600上排列连接部材1700并维持排列的状态,可以准确组装到PCB1600。
与此同时,外罩1100的内侧面形成止动塞1130,固定部材1300与止动塞1130相接,阻止固定部材1300和结合固定部材1300的外壳1200向外罩1100的另一端方向脱落。
第二实施方式:
图5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的斜视图;图6为沿着图5的B-B'线切割的截面图;图7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的拆卸斜视图。
如图5至图7所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包括:构成主体的外罩2100;置于外罩2100内部的外壳2200;将外壳2200结合到外罩2100的固定部材2300;将固定部材2300固定到外罩2100的加压部材2400;组装到外壳2200一端形成的内侧底板部2220的压电元件2500;置于外罩2100内部的PCB2600;连接到PCB2600的延长销2700;一端与压电元件2500电气连接,另一端连接到延长销2700的连接部材2800;填充到外壳2200内部的隔音材料2900;密封外罩2100内部的遮蔽部材21000以及位于外罩2100一端方向的橡胶环21100。
上述外罩2100是容纳外壳2200以及各种部件的主体,上述外罩2100的一端方向形成贯穿孔2110,另一端方向形成开放的中空形状的收容口2120。在外罩2100的内侧方向,从贯穿孔2110向外罩2100的另一端方向隔开的位置,形成可以结合外壳2200的环形结合槽2140,从贯穿孔2110向另一端方向比结合槽2140更远的位置上凸出形成,将固定部材2300固定到外罩2100的缔结凸起2150。
上述贯穿孔2110最好呈圆形,与收容口2120连通,供外壳2200插入,为外壳2200从外罩2100暴露的孔。
因此,上述外壳2200通过收容口2120容易插入到外罩2100的内部,通过贯穿孔2110暴露在外罩2100的外部,可以准确接收和发送从外罩2100外部传送到外壳2200的信号。
上述收容口2120是外壳2200以及各种部件从外罩2100的外部插入的孔。
因此,上述外罩2100的一端方向和另一端方向,通过贯穿孔2110和收容口2120相互连通。
在这里,通过收容口2120插入的外壳2200得到形成贯穿孔2110的止动塞2130的支撑。
上述止动塞2130而言,从外罩2100的一端方向内侧面周围向外罩2100的内侧方向,最好是从外罩2100的内侧面直角凸出。
并且,上述止动塞2130而言,通过收容口2120插入的外壳2200以暴露的状态跨在贯穿孔2110,上述外壳2200通过止动塞2130被阻止向外罩2100的一端方向脱落。
上述外壳2200最好呈圆筒形,以便插入贯穿孔2110。外壳2200的一端方向从贯穿孔2110露出。
上述外壳2200的另一端向外罩2100的收容口2120方向开放,与外罩2100的内部连通形成嵌槽2210。
上述嵌槽2210是从外壳2200的另一端周围向外侧凸出形成,结合固定部材2300。
上述固定部材2300是用来将外壳2200结合到外罩2100的,最好由弹性材质构成,且呈圆筒形以便与外壳2200的嵌槽2210结合。上述固定部材2300的内侧形成插入槽2321,以便外壳2200的嵌槽2210插入到插入槽2321。
并且,固定部材2300的最大直径大于止动塞2130所形成的贯穿孔2110的内径。
因此,固定部材2300的最大直径大于止动塞2130形成的贯穿孔2110的内径,所以固定部材2300的一面与止动塞2130的另一面相接得到支撑,阻止固定部材2300向外罩2100的一端方向脱落。
上述固定部材2300是插入到贯穿孔2110的延长部2310、形成在延长部2310另一端的安放部2320构成。
上述延长部2310向固定部材2300的一端方向延长,位于止动塞2130和外壳2200的外周面之间。
因此,延长部2310置于止动塞2130和外壳2200的外周面之间,延长部2310的侧面与通过止动塞2130形成的贯穿孔2110的内侧面相接,防止贯穿孔2110的内侧面与外壳2200的外周面相撞,损伤外壳2200的外周面。
上述安放部2320形成在延长部2310的另一端方向,安放部2320上形成的插入槽2321上结合嵌槽2210,以便外壳2200固定在外罩2100的一端方向。
具体而言,上述安放部2320的一端从延长部2310的另一端周围向外侧凸出形成,与外罩2100的止动塞2130相接得到支撑。
并且,安放部2320的外周面从安放部2320的一端向外罩2100的另一端方向延长,与外罩2100的内侧面相接,安放部2320的外周面形成与外罩2100的结合槽2140相对应的结合凸起2330,以便结合到外罩2100。
在这里,结合凸起2330为在固定部材2300的外周面与外罩2100的结合槽2140向对应的环形,通过结合槽2140和结合凸起2330的结合,固定固定部材2300以及结合在固定部材2300的外壳2200在外罩2100内部自由移动。
附图上显示,结合槽2140形成在外罩2100的内侧面,上述结合凸起2330形成在固定部材2300的外周面,但是如果外罩2100能结合固定部材2300固定,在外罩2100内侧形成结合凸起2330,在固定部材2300的外周面形成结合槽2140也可以。
并且,虽然附图上显示,上述结合槽2140形成在外罩2100的内侧面,但是即使外罩2100的内侧面没有结合槽2140,仅靠形成在固定部材2300外周面的结合凸起2330,也可以防止固定部材2300从外罩2100脱落。
具体而言,弹性材质的固定部材2300而言,最大直径大于外罩2100内侧面,当固定部材2300插入外罩2100内部时,固定部材2300的结合凸起2330向外罩2100的内侧面施压,固定部材2300的外周面在固定部材2300的施压下紧贴到外罩2100的内侧面。
因此,即使外罩2100的内侧面没有结合槽2140,通过弹性材质的固定部材2300的施压,可以防止固定部材2300从外罩2100脱落。
与此同时,虽然附图显示,结合槽2140和结合凸起2330分别在外罩2100的内周面或固定部材2300的外周面形成两个,但是只要能阻止固定部材2300从外罩2100脱落,结合槽2140和结合凸起2330至少形成两个以上也可以。
上述安放部2320的另一端形成,从安放部2320的外周面向外侧方向凸出形成,另一端的一面与外壳2200的另一端相接,另一面与支撑固定部材2300的加压部材2400的一面相接,外壳2200的内部和外罩2100的内部相互连通的第一连通孔2322。
因此,固定部材2300而言,通过安放部2320的一端和外周面以及另一端形成插入槽2321,插入槽2321插入到嵌槽2210,外壳2200结合到固定部材2300。
与此同时,结合外壳2200的固定部材2300的安放部2320一端与外罩2100一端的内侧方向凸出的止动塞2130相接并得到支撑,阻止固定部材2300以及固定部材2300上结合的外壳2200向外罩2100的一端方向脱落。
并且,上述固定部材2300由弹性材质构成,当外壳2200结合到固定部材2300时,通过固定部材2300的弹性,外壳2200容易结合到固定部材2300,在加压部材2400的支撑下,阻止固定部材2300向外罩2100的另一端方向脱落。
上述,加压部材2400的一面与固定部材2300的另一端相接得到支撑,另一面形成缔结到外罩2100的缔结凸起2150的缔结槽2410,以便将加压部材2400固定到外罩2100。
因此,上述加压部材2400而言,加压部材2400的另一面形成的缔结槽2410固定到从外罩2100凸出形成的缔结凸起2150,固定加压部材2400的松动,阻止加压部材2400的一面相接的固定部材2300以及固定部材2300上结合的外壳2200向外罩2100的另一端方向脱落。
在这里,虽然图纸上显示,加压部材2400的另一面形成的缔结槽2410上固定外罩2100的缔结凸起2150,防止固定部材2300以及结合在固定部材2300的外壳2200从外罩2100的另一端方向脱落,但是如果将加压部材2400置于固定部材2300的另一面,能阻止固定部材2300以及固定部材2300上结合的外壳2200向外罩2100的另一端方向脱落,通过热熔着、高频熔着等多种方式将加压部材2400固定到外罩2100内部也可以。
上述固定部材2300的另一端形成连通外壳2200内部和收容口2120的第一连通孔2322,上述加压部材2400形成通过第一连通孔2322连通外壳2200内部和收容口2120的第二连通孔2420,使上述外壳2200的内部与外罩2100的内部连通,通过 外罩2100的收容口2120,压电元件2500和连接部材2800可以组装到外壳2200的内部。
上述压电元件2500组装到外壳2200一端形成的内侧底板部2220,接通一定或不规则的脉冲(PULSE)形式的电气信号时产生振动。
因此,通过压电元件2500的振动,发送与外壳2200的底板部2220摩擦产生的超声波后,接收碰到外罩2100周边的障碍物反射回来的超声波,接收的超声波信号传递到PCB2600。
上述PCB2600通过外罩2100的收容口2120插入外罩2100的内部,一侧或两侧形成导电体图案,搭载各种电路元件。 
上述PCB2600可以通过延长销2700和粘结与连接部材2800进行电气连接,根据PCB2600的形态,也可以通过利用传导性黏合剂的倒装芯片(FLIP CHIP)方式组装。
上述延长销2700是组装到加压部材2400的,最好以一端和另一端暴露的状态下插入组装。 
因此,上述延长销2700的一端和另一端暴露的状态下插入到加压部材2400,限制延长销2700的移动,当延长销2700的一端连接到PCB2600时可以连接到准确的位置,另一端连接到连接部材2800,连接部材2800通过加压部材2400上固定的延长销2700在PCB2600上进行排列并维持排列状态,可以与PCB2600准确连接。
上述连接部材2800通过外罩2100的收容口2120插入到外罩2100的内部,一端电气连接到压电元件2500,另一端要连接到延长销2700。
上述连接部材2800最好由一个部材构成,给超声波传感器接通电源时,压电元件2500产生振动,压电元件2500上产生的超声波碰到外罩2100周边的障碍物反射回来时,压电元件2500接收超声波并将生成的信号通过延长销2700传递到PCB2600。
在这里,连接部材2800而言,如果能将超声波传感器上产生的信号传递到PCB2600,由引线或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之一组成也可。
上述隔音材料2900最好添加发泡剂等物质,通过外壳2200开放的另一端,在 外壳2200的内部空间成型并硬化。 
在这里,发泡剂在制作隔音材料2900时在隔音材料2900上产生气泡,在隔音材料2900上形成气泡痕迹孔,通过隔音材料2900上形成的气泡痕迹孔将传递到隔音材料2900的超声波被分散,防止超声波向外罩2100的另一端方向传播。
并且,隔音材料2900注入到外壳2200的内部空间进行硬化,密封外壳2200的内部。
因此,与由外壳10、压电元件20、引线40、隔音材料50等构成,为了提供组装隔音材料50的安放部70,反复进行填充剂60的涂抹和硬化的传统工序不同,本发明在外壳2200开放的另一端使用由发泡剂组成的隔音材料2900进行成型和硬化,可以同时起到填充剂60作用和隔音材料50的作用。
即,本发明的隔音材料2900可以降低传统工艺中反复的涂抹和硬化带来的工序数的增加和制作费用的上升。
上述遮蔽部材21000置于外罩2100的收容口2120,密封外罩2100的内部。
因此,保护插入到外罩2100内部的各种部件免遭外部流入异物的伤害,延长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的使用寿命。
上述橡胶环21100是一端和另一端贯通,一端的直径小于另一端直径的截锥体形状,结合到从外罩2100的贯穿孔2110凸出的外壳2200一端外周面,上述橡胶环21100的内侧面与外壳2200一端方向的外周面相接,橡胶环21100的另一面与外罩2100以及固定部材2300的一面相接。
因此,橡胶环21100结合到外壳2200的一端方向外侧面,保护暴露在外罩2100之外的外壳2200免遭外部冲击,防止异物流入外罩2100的内部。
如上所述,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而言,通过外罩2100的收容口2120可以将压电元件2500以及连接部材2800等各种构成品依次组装到外罩2100,简化传感器的组装工艺,实现传感器组装的自动化。
本发明的具体组装工序如下。
首先,外壳2200的内侧底板部2220上组装压电元件2500,组装压电元件2500的外壳2200上结合固定部材2300。
将结合固定部材2300的外壳2200通过外罩2100的收容口2120,以暴露的状态向外罩2100的一端方向插入外罩2100的内部。
此时,上述外罩2100的一端凸出形成止动塞2130,固定部材2300向外罩2100的一端方向跨在止动塞2130,阻止结合在固定部材2300的外壳2200向外罩2100的一端方向脱落。
还有,固定部材2300的另一面组装加压部材2400。
此时,从外罩2100的止动塞2130到向外罩2100的另一端方向隔开的距离上凸出形成缔结凸起2150,插入加压部材2400的另一面上形成的缔结槽2410,使加压部材2400固定在外罩2100,阻止固定部材2300和结合在固定部材2300的外壳2200向外罩2100的另一端方向脱落。
在这里,加压部材2400而言,如果能阻止固定部材2300和结合在固定部材2300的外壳2200从外罩2100的另一端方向脱落,将加压部材2400置于固定部材2300的另一面,用熔着方式固定到外罩2100的内部也可以。
并且,延长销2700的一端和另一端暴露的状态下插入到加压部材2400,一端连接到PCB2600,另一端连接到连接部材2800。
上述外壳2200的内部插入连接部材2800,将PCB2600置于外罩2100的内部,连接部材2800的一端连接到外壳2200的内侧底板部2220上组装的压电元件2500,另一端连接到延长销2700。
具体而言,外罩2100的内部插入烙铁(未图示),焊接连接部材2800的一端和压电元件2500,焊接连接部材2800的另一端和延长销2700。
并且,外壳2200的内部空间填充隔音材料2900进行硬化,密封外壳2200的内部。
然后,外罩2100的另一端结合遮蔽部材21000,密封外罩2100的内部,外罩2100的一端方向暴露的外壳2200外周面结合橡胶环21100。
因此,传感器的组装结构简单,通过外罩2100的收容口2120、固定部材2300的第一连通孔2322以及加压部材2400的第二连通孔2420,从外罩2100的另一端向一端方向依次组装,可实现传感器组装的自动化。
并且,上述连接部材2800而言,可以通过加压部材2400上固定的延长销2700在PCB2600上进行排列并维持排列状态,连接部材2800可以准确连接到PCB2600。
与此同时,外罩2100的内侧面形成止动塞2130,固定部材2300与止动塞2130相接,阻止固定部材2300以及结合固定部材2300的外壳2200向外罩2100的另一端方向脱落。
第三实施方式:
图8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斜视图;图9为沿着图8的C-C'线切割的截面图;图10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的拆卸斜视图。
如图8至图10所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包括:构成主体的外罩3100;置于外罩3100内部的外壳3200;将外壳3200结合到外罩3100的固定部材3300;将固定部材3300结合到外罩3100的加压部材3400;外壳3200的一端形成的内侧底板部3220上装配的压电元件3500;置于外罩3100内部的PCB3600;一端与压电元件3500电气连接,另一端连接到PCB3600的连接部材3700;填充到外壳3200内部的隔音材料3800;密封外罩3100内部的遮蔽部材3900以及位于外罩3100一端方向的橡胶环31000。
上述外罩3100是容纳外壳3200以及各种部件的主体,外罩3100的一端方向形成贯穿孔3110,另一端方向形成开放的中空形状的收容口3120,外罩3100的内侧从贯穿孔3110向外罩3100的另一端方向相隔的位置,形成环形的可结合外壳3200的结合槽3140,从贯穿孔3110向另一端方向比结合槽3140更远的位置凸出形成,将固定部材3300固定到外罩3100的固定凸起3150。
上述贯穿孔3110最好为圆形,与收容口3120连通,供外壳3200插入,是外壳3200从外罩3100暴露的孔。
因此,上述外壳3200可以通过收容口3120容易插入外罩3100的内部,通过贯穿孔3110暴露在外罩3100之外,准确发送和接收从外罩3100外部向外壳3200发送的信号。
上述收容口3120是从外罩3100的外部插入外壳3200以及各种部件的孔。
因此,上述外罩3100的一端方向和另一端方向,通过贯穿孔3110和收容口3120相互连通。
在这里,通过收容口3120插入的外壳3200得到形成贯穿孔3110的止动塞3130的支撑。
上述止动塞3130在外罩3100一端方向的内侧面周围向外罩3100的内侧方向,最好从外罩3100的内侧面直角凸出。
并且,通过收容口3120插入的外壳3200以外露在贯穿孔3110的状态,跨在止动塞3130,外壳3200通过止动塞3130被阻止从外罩3100的一端方向脱落。
上述外壳3200最好呈圆筒形,以便插入贯穿孔3110。外壳3200的一端方向外露在贯穿孔3110之外。
上述外壳3200的另一端向外罩3100的收容口3120方向开放形成,与外罩3100内部连通形成嵌槽3210。
上述嵌槽3210是从外壳3200的另一端周边向外侧凸出形成,结合固定部材3300。
上述固定部材3300是将外壳3200结合到外罩3100的,最好由弹性材质构成,呈圆筒形,以便结合到外壳3200的嵌槽3210。固定部材3300的内侧形成插入槽3321,外壳3200的嵌槽3210插入到插入槽3321。
并且,固定部材3300的最大直径大于由止动塞3130形成的贯穿孔3110的内径。
因此,固定部材3300的最大直径大于由止动塞3130形成的贯穿孔3110的内径,所以固定部材3300的一面与止动塞3130的另一面相接得到支撑,阻止固定部材3300从外罩3100的另一端方向脱落。
上述固定部材3300是由插入贯穿孔3110的延长部3310和形成在延长部3310另一端的安放部3320组成。
上述延长部3310向固定部材3300的一端方向延长,位于止动塞3130和外壳3200的外周面之间。
因此,上述的延长部3310位于止动塞3130和外壳3200的外周面之间,延长部3310的侧面与由止动塞3130形成的贯穿孔3110的内侧面相接,防止贯穿孔3110的内侧面与外壳3200外周面相撞损伤外壳3200的外周面。
上述安放部3320形成在延长部3310的另一端方向,在安放部3320上形成的插入槽3321内结合嵌槽3210,使外壳3200固定在外罩3100的一端方向。
具体而言,上述安放部3320的一端从延长部3310的另一端周边向外侧凸出形成,与外罩3100的止动塞3130相接得到支撑。
并且,安放部3320的外周面从安放部3320的一端向外罩3100的另一端方向延长,与外罩3100的内侧面相接,安放部3320的外周面形成与外罩3100的结合槽3140相对应的结合凸起3330,以便结合到外罩3100。
在这里,结合凸起3330是在固定部材3300的外周面与外罩3100的结合槽3140相对应的环形,通过结合槽3140和结合凸起3330的结合,固定固定部材3300以及结合在固定部材3300的外壳3200在外罩3100内部自由移动。
虽然附图显示,结合槽3140形成在外罩3100的内侧面,上述结合凸起3330形成在固定部材3300的外周面,但是如果能固定外罩3100和固定部材3300,那么在外罩3100内侧形成结合凸起3330,在固定部材3300的外周面形成结合槽3140也是可以的。
并且,虽然附图显示,结合槽3140形成在外罩3100的内侧面,但是即使外罩3100的内侧面没有结合槽3140,仅靠固定部材3300外周面形成的结合凸起3330,也可以防止固定部材3300从外罩3100脱落。
具体而言,由弹性材质构成的固定部材3300的最大直径大于外罩3100内侧面,当固定部材3300插入外罩3100内部时,固定部材3300的结合凸起3330给外罩3100的内侧面施压,使固定部材3300的外周面在固定部材3300的施压下紧贴外罩3100的内侧面。
因此,即使外罩3100的内侧面没有结合槽3140,由弹性材质构成的固定部材3300的施压下,可以防止固定部材330从外罩3100脱落。
与此同时,虽然附图显示,上述结合槽3140和结合凸起3330在外罩3100的内周面或固定部材3300的外周面分别形成两个,但是如果能阻止固定部材3300从外罩3100脱落,上述结合槽3140和结合凸起3330至少形成两个以上也可以。
上述安放部3320的另一端从安放部3320的外周面向内侧方向凸出形成,另一端的一面与外壳3200的另一端相接,另一面与支撑固定部材3300的加压部材3400的一面相接,形成外壳3200内部和外罩3100内部相互连通的第一连通孔3322。
因此,固定部材3300通过安放部3320的一端和外周面以及另一端形成插入槽3321,插入槽3321内插入嵌槽3210,将外壳3200结合到固定部材3300。
与此同时,外壳3200所结合的固定部材3300安放部3320一端与外罩3100一端内侧方向凸出的止动塞3130相接得到支撑,所以能阻止固定部材3300以及结合在固定部材3300的外壳3200从外罩3100的一端方向脱落。
并且,固定部材3300是由弹性材质构成,当外壳3200结合到固定部材3300时,通过固定部材3300的弹性,外壳3200容易结合到固定部材3300,通过加压部材3400的支撑,阻止固定部材3300从外罩3100的另一端方向脱落。
上述加压部材3400的一面与固定部材3300的另一面相接得到支撑,另一面得到外罩3100固定凸起3150的支撑。 
因此,上述加压部材3400在外罩3100的内部,固定到固定部材3300和外罩3100的固定凸起3150之间,阻止固定部材3300上结合的外壳3200从外罩3100的另一端方向脱落。
在这里,虽然附图显示,加压部材3400的另一面与外罩3100的固定凸起3150相接,阻止固定部材3300以及固定部材3300上结合的外壳3200从外罩3100的另一端方向脱落,但是如果将加压部材3400置于固定部材3300的另一面,也可以阻止固定部材3300以及结合在固定部材3300的外壳3200从外罩3100的另一端方向脱落时,可以采用热熔着、高频熔着等各种方式将加压部材3400固定到外罩3100内部。
上述固定部材3300的另一端形成连通外壳3200内部和收容口3120的第一连通孔3322,加压部材3400上形成第二连通孔3410,通过第一连通孔3322连通外壳3200内部和收容口3120,使外壳3200的内部与外罩3100内部连通,通过外罩3100的收容口3120,压电元件3500和连接部材3700可以组装到外壳3200内部。
上述压电元件3500装配在外壳3200一端形成的内侧底板部3220,施加一定或不规则脉冲(PULSE)形式的电气信号时产生振动。
因此,通过压电元件3500的振动,发送与外壳3200的底板部3220摩擦产生的超声波后,接收碰撞到外罩3100周边的障碍物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将接收的超声波传递到PCB3600。
上述PCB3600通过外罩3100的收容口3120插入外罩3100内部,一侧或两侧形成导电体图案,搭载各种电路元件。 
上述PCB3600可以通过粘合与连接部材3700电气连接,根据PCB3600的形态可以采用利用传导性黏合剂的倒装芯片FLIP CHIP方式进行表面贴装。
上述连接部材3700是通过外罩3100的收容口3120插入外罩3100内部的,一端与压电元件3500电气连接,另一端与PCB3600电气连接。
上述连接部材3700最好由一个部材构成,上述超声波传感器上接通电源时,压电元件3500发生振动,压电元件3500中产生的超声波碰撞到外罩3100周边的障碍物反射回来,压电元件3500接收反射超声波生成的信号,传递到PCB3600。
在这里,连接部材3700而言,如果能将超声波传感器产生的超声波信号传递到PCB3600,由引线或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之一构成也可以。
上述隔音材料3800最好添加发泡剂等物质,通过外壳3200开放的另一端,在外壳3200内部空间成型(FORMING)和硬化。 
在这里,发泡剂在制作隔音材料3800时,隔音材料3800上产生气泡,使隔音材料3800产生由气泡痕迹造成的孔,通过隔音材料3800上形成的孔将传递到隔音材料3800的超声波被分散,防止超声波向外罩3100的另一端方向传播。
并且,隔音材料3800注入到外壳3200内部空间被硬化,密封外壳3200内部。
因此,与由外壳10、压电元件20、引线40、隔音材料50等构成,为了提供装配隔音材料50所需的安放部70,进行反复的填充剂60涂抹和硬化的传统工艺不同,本发明在外壳3200开放的另一端采用由发泡剂构成的隔音材料3800进行成型和硬化,可以同时起到填充剂60作用和隔音材料50的作用。
即,本发明的隔音材料3800可以降低,传统方式中反复的涂抹和硬化造成的工序数的增加和制作费用的上升。
上述遮蔽部材3900位于外罩3100的收容口3120,密封外罩3100内部。
因此,可以保护插入外罩3100内部的各种部件免遭从外罩3100外部所流入异物的伤害,可以延长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的使用寿命。
上述橡胶环31000是一端和另一端贯通,一端直径大于另一端直径的截锥体形状,结合在从外罩3100的贯穿孔3110凸出的外壳3200一端外周面,橡胶环31000的内侧面与外壳3200的一端方向外周面相接,橡胶环31000的另一面与外罩3100以及固定部材3300的一面相接。
因此,上述橡胶环31000结合在外壳3200一端方向的外侧面,保护暴露在外罩3100之外的外壳3200免遭外部的冲击,防止异物流入外罩3100内部。
如上所述,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而言,通过外罩3100的收容口3120,压电元件3500以及连接部材3700等各种构成品依次组装到外罩3100,简化传感器组装工艺,实现组装工艺的自动化。
本发明的具体组装工艺如下。
首先,上述外壳3200的内侧底板部3220装配压电元件3500,装配压电元件3500的外壳3200上结合固定部材3300。
通过外罩3100的收容口3120,以暴露的状态将结合上述固定部材3300的外壳3200插入外罩3100内部。
此时,外罩3100的一端凸出形成有止动塞3130,固定部材3300向外罩3100的一端方向跨在止动塞3130,阻止固定部材3300上结合的外壳3200从外罩3100的另一端方向脱落。
并且,固定部材3300的另一面装配加压部材3400。
此时,从外罩3100的止动塞3130向外罩3100的另一端方向隔开的位置上凸出形成有固定凸起3150,上述加压部材3400的另一面朝固定凸起3150的另一端方向得到支撑,所以能阻止固定部材3300以及结合在固定部材3300的外壳3200从外罩3100的另一端方向脱落。
在这里,加压部材3400而言,如果能阻止固定部材3300以及结合在固定部材3300的外壳3200从外罩3100的另一端方向脱落,将加压部材3400置于固定部材3300的另一面,采用熔着方式固定在外罩3100内部也可以。
接下来,外壳3200的内部插入连接部材3700,在外罩3100的内部布置PCB3600,连接部材3700的一端连接到装配在外壳3200内侧底板部3220的压电元件3500,另一端连接到PCB3600。
具体而言,上述外罩3100的内部插入烙铁(未图示),用焊接方式连接连接部材3700的一端和压电元件3500,再用焊接方式连接连接部材3700的另一端和PCB3600。
并且,外壳3200的内部空间填充隔音材料3800进行硬化,密封外壳3200内部。
之后,上述外罩3100的另一端结合遮蔽部材3900,密封外罩3100的内部,暴露在外罩3100一端方向的外壳3200外周面结合橡胶环31000。
因此,传感器的组装结构简单,通过外罩3100的收容口3120、固定部材3300的第一连通孔3322以及加压部材3400的第二连通孔3410,从外罩3100的另一端方向朝一端方向依次组装,可实现传感器组装的自动化。
并且,连接部材3700时,PCB3600上可以进行排序以及维持排序状态,可以将连接部材3700准确组装到PCB3600。
与此同时,外罩3100的内侧面形成止动塞3130,固定部材3300与止动塞3130相接,阻止固定部材3300和结合固定部材3300的外壳3200从外罩3100的另一端方向脱落。
第四实施方式:
图11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的斜视图;图12为沿着图11的D-D'线切割的截面图;图13为按照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的拆卸斜视图。
如图11至图13所示,按照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包括:构成主体的外罩4100;位于外罩4100内部的外壳4200;将外壳4200结合到外罩4100的固定部材4300;装配到外壳4200一端形成的内侧底板部4220的压电元件4400;位于外罩4100内部的PCB4500;一端与压电元件4400电气连接,另一端连接到PCB4500的连接部材4600;填充到外壳4200内部的隔音材料4700;密封外罩4100内部的气密部材4800以及置于外罩4100一端方向的橡胶环4900。
上述外罩4100是容纳外壳4200以及各种部件的主体,外罩4100的一端方向形成贯穿孔4110,在外罩4100的内侧,从贯穿孔4110向外罩4100的另一端方向隔开的位置形成,可以结合外壳4200的环形结合槽4140,上述外罩4100的另一端方向形成开放的中空形状的收容口4120。
上述贯穿孔4110最好呈圆形,与收容口4120连通,供外壳4200插入,是外壳4200外露在外罩4100之外的孔。
因此,外壳4200通过收容口4120容易插入外罩4100内部,通过贯穿孔4110外露在外罩4100之外,可以准确接收从外罩4100外部向外壳4200发送和接收的信号。
上述收容口4120是从外罩4100的外部插入外壳4200以及各种部件的孔。
因此,外罩4100的一端方向和另一端方向,通过贯穿孔4110和收容口4120相互连通。
在这里,通过收容口4120插入的外壳4200得到形成贯穿孔4110的止动塞4130的支撑。
上述止动塞4130在外罩4100的一端方向内侧面周围,向外罩4100的内侧方向,最好是从外罩4100的内侧面直角凸出。
并且,通过收容口4120插入的外壳4200以外露在贯穿孔4110的形态跨在止动塞4130,上述外壳4200通过止动塞4130阻止从外罩4100的一端方向脱落。
上述外壳4200最好呈圆筒形,以便插入贯穿孔4110。外壳4200的一端方向外露在贯穿孔4110之外。
上述外壳4200的另一端向外罩4100的收容口4120方向开放,与外罩4100内部连通形成嵌槽4210。
上述嵌槽4210是从外壳4200的另一端周围向外侧凸出形成,结合在固定部材4300。
上述固定部材4300是将外壳4200结合到外罩4100的,最好由弹性材质构成,呈圆筒形,以便结合到外壳4200的嵌槽4210。上述固定部材4300的内侧形成插入槽4321,外壳4200的嵌槽4210插入到插入槽4321。
并且,固定部材4300的最大直径大于由止动塞4130形成的贯穿孔4110的内径。
因此,固定部材4300的最大直径大于由止动塞4130形成的贯穿孔4110的内径,使固定部材4300的一面与止动塞4130的另一面相接得到支撑,阻止固定部材4300从外罩4100的一端方向脱落。
上述固定部材4300是由插入到贯穿孔4110的延长部4310和形成在延长部4310另一端的安放部4320组成。
上述延长部4310向固定部材4300的一端方向延长,位于止动塞4130和外壳4200的外周面之间。
因此,延长部4310位于止动塞4130和外壳4200外周面之间,延长部4310的侧面与由止动塞4130形成的贯穿孔4110的内侧面相接,防止贯穿孔4110的内侧面与外壳4200的外周面相撞,损伤外壳4200的外周面。
上述安放部4320形成在延长部4310的另一端方向,上述安放部4320上形成的插入槽4321内结合嵌槽4210,使外壳4200固定在外罩4100的一端方向。
具体而言,上述安放部4320的一端从延长部4310的另一端周围向外侧凸出形成,与外罩4100的止动塞4130相接得到支撑。
并且,安放部4320的外周面从安放部4320的一端向外罩4100的另一端方向延长,与外罩4100的内侧面相接,安放部4320的外周面形成与外罩4100的结合槽4140相对应的结合凸起4330,以便结合到外罩4100。 
在这里,上述结合凸起4330是在固定部材4300的外周面与外罩4100的结合槽4140相对应的环形,通过结合槽4140和结合凸起4330的结合,固定固定部材4300以及结合在固定部材4300的外壳4200在外罩4100内部自由移动。
虽然附图显示,结合槽4140形成在外罩4100的内侧面,结合凸起4330形成在固定部材4300的外周面,但是如果能结合并固定外罩4100和固定部材4300也可以在外罩4100的内侧形成结合凸起4330,在固定部材4300的外周面形成结合槽4140。
并且,虽然附图显示,上述结合槽4140形成在外罩4100的内侧面,但是外罩4100的内侧面没有结合槽4140,仅靠形成固定部材4300外周面形成的结合凸起4330,也可以防止固定部材4300从外罩4100脱落。
具体而言,由弹性材质构成的固定部材4300其最大直径大于外罩4100的内侧面,当固定部材4300插入外罩4100内部时,固定部材4300的结合凸起4330向外罩4100的内侧面施压,固定部材4300的外周面通过固定部材4300的施压紧贴外罩4100的内侧面。
因此,即使上述外罩4100的内侧面没有结合槽4140,也可以在弹性材质的固定部材4300的施压下,防止固定部材430从外罩4100脱落。
与此同时,虽然附图显示,结合槽4140和结合凸起4330在外罩4100的内周面或固定部材4300的外周面分别形成两个,但是如果能阻止固定部材4300从外罩4100脱落,结合槽4140和结合凸起4330至少形成两个以上。 
上述安放部4320的另一端从安放部4320的外周面向内侧方向凸出形成,与外壳4200的另一端相接,形成外壳4200内部和外罩4100内部相互贯通的连通孔4322。
因此,上述固定部材4300通过安放部4320的一端和外周面以及另一端形成插入槽4321,插入槽4321内插入嵌槽4210,使外壳4200结合到固定部材4300。
与此同时,结合外壳4200的固定部材4300安放部4320一端与外罩4100一端内侧方向凸出的止动塞4130相接得到支撑,阻止固定部材4300以及结合在固定部材4300的外壳4200从外罩4100的一端方向脱落。
并且,固定部材4300是由弹性材质构成,当外壳4200结合到固定部材4300时,由于固定部材4300的弹性,外壳4200容易结合到固定部材4300。
并且,固定部材4300的另一端形成与外壳4200内径相同尺寸的连通孔4322,使外壳4200内部与外罩4100内部连通,通过外罩4100的收容口4120,可以将压电元件4400和连接部材4600组装到外壳4200内部。
上述压电元件4400装配在外壳4200一端形成的内侧底板部4220,接通一定或不规则的脉冲(PULSE)形式的电气信号时产生振动。
因此,通过压电元件4400的振动发送,与外壳4200底板部4220摩擦产生的超声波后,接收碰撞外罩4100周边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反射超声波,将接收的超声波信号传递到PCB4500。
上述PCB4500是通过外罩4100的收容口4120插入外罩4100内部的,一侧或两侧形成导电体图案,搭载各种电路元件。 
上述PCB4500可以通过粘合bonding与连接部材4600实现电气连接,也可以根据PCB4500形态利用传导性黏合剂的倒装芯片FLIP CHIP方式进行表面贴装。
上述连接部材4600是通过外罩4100的收容口4120插入外罩4100内部的,一端与压电元件4400电气连接,另一端与PCB4500电气连接。
上述连接部材4600最好由一个部材构成,给超声波传感器接通电源后,压电元件4400发生振动。压电元件4400中产生的超声波碰撞外罩4100周边障碍物反射回来,压电元件4400接收反射超声波,将生成的信号传递给PCB4500。
在这里,连接部材4600而言,如果能将超声波传感器发生的超声波信号传递给PCB4500,也可以由引线或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中的一个构成。
上述隔音材料4700最好添加发泡剂等物质,通过外壳4200开放的另一端,在外壳4200内部空间成型(FORMING)和硬化。
在这里,发泡剂在制作隔音材料4700时,使隔音材料4700产生气泡,在隔音材料4700上形成气泡痕迹留下的孔,通过隔音材料4700上形成的孔将传递到隔音材料4700的超声波被分散,防止超声波向外罩4100的另一端方向传播。
并且,隔音材料4700注入到外壳4200的内部空间被硬化,密封外壳4200内部。
因此,与由外壳10、压电元件20、引线40、隔音材料50等构成,为了提供装配隔音材料50的安放部70,重复进行填充剂60的涂抹和硬化的传统工艺不同,本发明在外壳4200开放的另一端使用发泡剂组成的隔音材料4700进行成型和硬化,同时起到填充剂60作用和隔音材料50的作用。
即,本发明的隔音材料4700可以降低,传统的反复涂抹和硬化造成的工序数的增加和制作费用的上升。
上述气密部材4800被注入外罩4100的内部空间硬化,密封外罩4100的内部。
因此,可以保护插入外罩4100内部的各种部件免遭外部冲击和震荡,保护从外罩4100外部所流入异物的伤害,可以延长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的使用寿命。
上述橡胶环4900是一端和另一端贯通,一端直径小于另一端直径的截锥体形状,结合在从外罩4100的贯穿孔4110凸出的外壳4200一端外周面,橡胶环4900的内侧面与外壳4200的一端方向外周面相接,橡胶环4900的另一面与外罩4100以及固定部材4300的一面相接。
因此,橡胶环4900结合在外壳4200一端方向外侧面,保护外露在外罩4100之外的外壳4200免遭外部冲击,防止异物流入外罩4100内部。
如上所述,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而言,通过外罩4100的收容口4120,将压电元件4400以及连接部材4600等各种构成品依次装配到外罩4100,简化传感器的组装工艺,实现传感器组装工艺的自动化。
本发明的具体组装工序如下。
首先,在外壳4200内侧底板部4220装配压电元件4400,装配压电元件4400的外壳4200上结合固定部材4300。
通过外罩4100的收容口4120,将结合固定部材4300的外壳4200以外露在外罩4100一端方向的状态插入外罩4100内部。
此时,外罩4100一端凸出形成有止动塞4130,上述固定部材4300朝外罩4100一端方向跨在止动塞4130,阻止固定部材4300上结合的外壳4200从外罩4100的一端方向脱落。
接下来,外壳4200内部插入连接部材4600,外罩4100内部布置PCB4500,使连接部材4600的一端连接到装配在外壳4200内侧底板部4220的压电元件4400,另一端与PCB4500连接。
具体而言,外罩4100内部插入烙铁(未图示),焊接方式连接连接部材4600的一端和压电元件4400,再用焊接方式连接连接部材4600的另一端和PCB4500。
并且,外壳4200的内部空间填充隔音材料4700进行硬化,密封外壳4200内部。
之后,外罩4100的内部空间填充气密部材4800进行硬化,密封外罩4100内部,外露在外罩4100一端方向的外壳4200外周面结合橡胶环4900。
因此,传感器的组装结构简单,通过外罩4100的收容口4120以及固定部材4300的连通孔4322,从外罩4100的另一端方向朝一端方向依次组装,可实现传感器组装工艺的自动化。
并且,连接部材4600而已,可以在PCB4500上排列连接部材4600以及维持排列状态,可以准确组装到PCB4500。
与此同时,外罩4100的内侧面形成止动塞4130,止动塞4130与固定部材4300相接,阻止固定部材4300和结合在固定部材4300的外壳4200从外罩4100的另一端方向脱落。
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掌握一般知识的从业人员可以理解,不变更本发明技术思想或必备特征的情况下,可以有其他形态的实施方式。
因此,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都是例示性,而不是限定性。 
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为准,权利要求的范围以及均等概念中导出的所有变更或变形的形态均包括在本发明的范畴。

Claims (13)

1.一种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端形成贯穿孔,另一端形成开放型收容口的中空形状的外罩;
插入到上述贯穿孔的外壳;
置于上述外罩的一侧内周面和上述外壳的外周面之间,将外壳结合到外罩的固定部材;
结合到外罩一侧的外周面的侧壁,从侧壁向上述外壳方向弯曲形成,支撑上述固定部材一面的支撑部构成的前方支撑罩;
安装到位于上述外壳一端的内侧底板部的压电元件;
置于上述外罩内部的PCB;
一端电气连接到压电元件,另一端连接到延长销的连接部材;以及
填充到上述外壳内部的隔音材料;
上述支撑部的内径小于固定部材的最大直径,上述固定部材的一面被支撑部支撑,阻止结合在固定部材的外壳向外罩的一端脱落,上述延长销是两端都暴露在外罩之外的状态下插入到外罩,一端连接在连接部材,另一端连接在PCB。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结合到外罩的另一端,密封外罩内部的遮蔽部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上述外罩的内部会形成向内侧方向凸出的止动塞,
上述固定部材与止动塞相接,防止固定部材和外壳向外罩的另一端方向脱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上述外壳的另一端向外侧凸出形成嵌槽,上述固定部材为弹性材质,形成有供嵌槽插入的插入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上述外罩的内部向内侧凸出形成止动塞,以便阻止固定部材从外罩的另一端脱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上述固定部材包括,
位于上述支撑部的内周面和外壳外周面之间的延长部;以及
形成在上述延长部的另一端,内侧面形成有插入槽的安放部,上述安放部的一端与支撑部相接并被支撑,外周面与上述外罩的内侧面相接,另一端被止动塞支撑。
7.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6所述的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上述外罩的一端方向内侧面或固定部材的外周面中的一个形成有结合槽,剩下的一个形成有供插入结合槽的结合凸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上述结合槽和结合凸起为环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结合到从外罩的贯穿孔凸出的外壳一端外周面的橡胶环,上述橡胶环的内侧面与外壳一端的外周面相接,上述橡胶环的另一端与支撑部相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上述橡胶环是一端和另一端贯通,一端的直径小于另一端直径的截锥体形状。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6所述的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上述外壳向外罩的收容口方向开放,固定部材的另一端形成连通外壳内部和收容口的连通孔。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上述结合槽和结合凸起分别至少形成2个。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上述贯穿孔为圆形。
CN201310505806.1A 2013-07-02 2013-10-24 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 Active CN1042801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3-0077271 2013-07-02
KR1020130077271A KR101553869B1 (ko) 2013-07-02 2013-07-02 초음파 센서 조립체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80113A true CN104280113A (zh) 2015-01-14
CN104280113B CN104280113B (zh) 2017-07-18

Family

ID=521323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05806.1A Active CN104280113B (zh) 2013-07-02 2013-10-24 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339846B2 (zh)
KR (1) KR101553869B1 (zh)
CN (1) CN104280113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99615A (zh) * 2016-09-12 2016-12-07 广州市佑航电子有限公司 压电陶瓷片及具有该压电陶瓷片的超声波传感器
CN107367257A (zh) * 2016-04-25 2017-11-21 Asm自动化传感器测量技术有限公司 传感器壳体
CN113995476A (zh) * 2021-12-30 2022-02-01 厚凯(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超声刀、超声刀手柄及手柄组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5107123A1 (de) * 2015-05-07 2016-11-10 Valeo Schalter Und Sensoren Gmbh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Ultraschallsensors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ltraschallsensor, Fahrerassistenzsystem sowie Kraftfahrzeug
DE102015212599B3 (de) * 2015-07-06 2016-06-23 Robert Bosch Gmbh Ultraschallsensorvorrichtung zur Anordnung an einem Verkleidungsbauteil eines Fahrzeugs
JP6624018B2 (ja) * 2016-11-14 2019-12-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音波装置
WO2018101865A1 (en) * 2016-11-30 2018-06-07 Saab Ab Sonar with damping structure
US10877137B2 (en) * 2016-12-02 2020-12-29 Magna Electronics Inc. Vehicle sensing system with ultrasonic transducer
DE102017205376A1 (de) * 2017-03-30 2018-10-04 Robert Bosch Gmbh Schallwandler
EP3617744A4 (en) * 2017-05-16 2020-05-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ULTRASONIC SENSOR DEVICE AND OBSTACLE DETECTION DEVICE
DE102017113486A1 (de) 2017-06-20 2018-12-20 Valeo Schalter Und Sensoren Gmbh Ultraschallsensor für ein Kraftfahrzeug mit einem Sensorgehäuse mit einer Membran und mit einem Positionshalter zum Halten der Membran im Sensorgehäuse sowie Kraftfahrzeug
JP6863466B2 (ja) * 2017-09-21 2021-04-2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超音波センサ
CN108010266B (zh) * 2017-11-10 2021-04-16 江涛 一种施工机械近电安全预警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0165517B1 (ko) * 1996-03-07 1999-05-01 김광호 진동 검출 센서
DE19816456C1 (de) * 1998-04-14 1999-06-17 Trw Automotive Electron & Comp Ultraschallsensor
KR200348453Y1 (ko) * 2003-11-13 2004-04-28 찬 우 최 차량용 후방감지장치
WO2007029506A1 (ja) * 2005-09-09 2007-03-15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超音波センサ
US7760598B2 (en) * 2006-10-04 2010-07-20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evaluating CD player response to anomalies in a CD
KR101042041B1 (ko) 2008-12-04 2011-06-16 센서텍(주) 초음파 센서
JP5522100B2 (ja) * 2010-05-28 2014-06-1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超音波センサ
KR20130052860A (ko) 2011-11-14 2013-05-23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센서 조립체
KR20130057798A (ko) 2011-11-24 2013-06-0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초음파 센서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03256950A (zh) * 2012-02-21 2013-08-21 同致电子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超声波传感器装置
TWM433689U (en) 2012-02-21 2012-07-11 Tung Thih Electronic Co Ltd Ultrasound transducer apparatus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67257A (zh) * 2016-04-25 2017-11-21 Asm自动化传感器测量技术有限公司 传感器壳体
CN107367257B (zh) * 2016-04-25 2021-01-15 Asm自动化传感器测量技术有限公司 传感器壳体
CN106199615A (zh) * 2016-09-12 2016-12-07 广州市佑航电子有限公司 压电陶瓷片及具有该压电陶瓷片的超声波传感器
CN113995476A (zh) * 2021-12-30 2022-02-01 厚凯(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超声刀、超声刀手柄及手柄组件
CN113995476B (zh) * 2021-12-30 2022-04-08 厚凯(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超声刀、超声刀手柄及手柄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553869B1 (ko) 2015-09-17
KR20150004152A (ko) 2015-01-12
US9339846B2 (en) 2016-05-17
US20150008796A1 (en) 2015-01-08
CN104280113B (zh) 2017-07-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80113A (zh) 超声波传感器组装体
CN103563397B (zh) 高输出微型扬声器
EP2857803B1 (en) Ultrasonic flow meter uni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ultrasonic flow meter unit
CN109478739B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JP5611369B2 (ja) 緩衝部を備えたセンサ
EP2176027B1 (en) Ultrasonic joining method using a flat end face of chip provided with straight grooves
CN1881791B (zh) 压电谐振器以及包含封装在壳体中的该谐振器的组件
WO2007094184A1 (ja) 超音波セン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3056096A (zh) 直线振动器
CN104062067B (zh) 测量塞和用于组装测量塞的方法
CN103858445A (zh) 超声波传感器
JP5409904B2 (ja) 電子的な構成部材を製造するための方法
CN106029241A (zh) 用于制造用于机动车辆的超声波传感器的方法
JP2011205299A (ja) マイクロホン
CN102327864A (zh) 线形振动器
CN1830226B (zh) 带嵌入端子的盒子、使用这种盒子的压电电声传感器以及用于生产带嵌入端子的盒子的过程
EP1267462B1 (en) Cassette for ignition coils and method of joining
CN220322396U (zh) 超声波传感器
JP2014078931A (ja) 超音波センサー装置及び該超音波センサー装置の組立て方法
CN203912188U (zh) 扬声器模组
CN202773040U (zh) 扬声器模组
CN202696870U (zh) 发声器
CN104335604B (zh) 超声波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01274559Y (zh) 一种便携设备的隔音装置
CN103797819A (zh) 超声波换能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