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60846B - 超轻型多功能动力冲浪板 - Google Patents

超轻型多功能动力冲浪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60846B
CN104260846B CN201410496760.6A CN201410496760A CN104260846B CN 104260846 B CN104260846 B CN 104260846B CN 201410496760 A CN201410496760 A CN 201410496760A CN 104260846 B CN104260846 B CN 10426084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gine
oil
controller
buoyancy plate
fix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49676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60846A (zh
Inventor
邓六学
程中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 Sumei
Original Assignee
Guangxi Tefei Sky Aerospace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xi Tefei Sky Aerospace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xi Tefei Sky Aerospace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49676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260846B/zh
Publication of CN1042608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608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608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608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Reciprocating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动力冲浪板,即一种超轻型多功能动力冲浪板,包括浮力板体,位于该浮力板体内的发动机舱,安装在发动机舱中的发动机和供油系统,由发动机驱动且喷水口位于浮力板体底面板后部的喷水推进泵,以及位于浮力板体顶面板前部的控制手柄和扶手,位于浮力板体顶面板前部的通气孔与发动机舱连通形成的封闭通道为进气通道;其中:所述发动机为二冲程水冷发动机,该二冲程水冷发动机通过联轴器与喷水推进泵的叶轮转轴连接;所述发动机舱中还设置有发动机冷却系统、发动机舱排水系统和控制系统。由于所述结构,缩小了板体和发动机舱尺寸、降低了整体质量、便于携带、降低了能耗、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

Description

超轻型多功能动力冲浪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力冲浪板,尤其是一种缩小板体和发动机舱尺寸、降低整体质量、便于携带、降低能耗、降低生产成本和降低使用成本的超轻型多功能动力冲浪板。
背景技术
冲浪运动由于其惊险刺激和有效锻炼身体备受人们的喜爱。普通的冲浪板必须借组风浪的推力才能够使用,当无风浪或风浪较小时,冲浪板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公用。为实现在无风浪或风浪较小时也能够尽情的冲浪,现有技术的动力冲浪板一种采用发动机作为动力,可以在海面上冲浪也可以在平静水面上驶行;该类型的动力冲浪板一般包括船体组件、动力装置、操纵手柄、主尾翼,船体组件为扁长椭圆形流线式中空结构,船体组件上面中部位置设有本体大盖,动力装置设置在船体内中空部位,船体组件的头部设有导流罩,操纵手柄通过拉索管联接在导流罩上,船体组件下面的尾部设有主尾翼,主尾翼的前端两边设有左侧翼、右侧翼。动力装置采用汽油燃料,操作手柄上设有控制开关,冲浪时操作性、娱乐性强。
但是现有技术的动力冲浪板由于其自身结构,使得发动机舱尺寸大、整个板体尺寸大,整体质量大,不便于携带,对冲浪运动带来了局限性;同时在使用过程中,水很容易进入发动机舱,漫水的发动机舱进一步增加了整体质量和容易损坏发动机,增加使用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缩小板体和发动机舱尺寸、降低整体质量、便于携带、降低能耗、降低生产成本和降低使用成本的超轻型多功能动力冲浪板。
为实现本发明上述目的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超轻型多功能动力冲浪板,包括浮力板体,位于该浮力板体内的发动机舱,位于发动机舱的舱口处并将发动机舱密封的发动机舱盖,安装在发动机舱中的发动机和供油系统,由发动机驱动且喷水口位于浮力板体底面板后部的喷水推进泵,以及位于浮力板体顶面板前部的控制手柄和扶手,位于浮力板体顶面板前部的通气孔与发动机舱连通形成的封闭通道为进气通道;其中:
所述发动机为二冲程水冷发动机,该二冲程水冷发动机通过联轴器与喷水推进泵的叶轮转轴连接,该叶轮转轴上固定有叶轮;所述二冲程水冷发动机的排气管伸出浮力板体底面板尾部;
所述发动机舱中还设置有发动机冷却系统、发动机舱排水系统和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通过电缆和拉绳与控制手柄连接;所述控制系统控制二冲程水冷发动机和发动机舱排水系统的启闭;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水管将二冲程水冷发动机的正压腔与喷水推进泵的正压腔连通。
由于上述结构,所述二冲程水冷发动机的发动机缸体、化油器在曲轴箱两侧水平方向布置,整体高度低,其输出联轴器直接固定在发动机曲轴的一端,无任何减速装置,发动机输出联轴器与喷水推进泵的叶轮转轴直接连接,该叶轮转轴上固定有叶轮;叶轮转速高,相应的直径小,缩小了板体和发动机舱尺寸、降低了整体质量、便于携带、降低了能耗、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本发明可以通过附图给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后视图。
图3为本发明板体顶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具有聚氨酯发泡填充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浮力板体分体插接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浮力板体分体铰接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水冷消音器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发动机冷却系统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单缸发动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0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改进型单缸发动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3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双缸发动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6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发动机用启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供油系统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供油系统中膜片供油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供油系统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供油系统又一实施例安装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发明供油系统中软体油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图24的油液使用一半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图24的油液几乎耗尽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发明供油系统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28为本发明控制系统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29为本发明控制系统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30为本发明控制系统中控制手柄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31为本发明控制系统中又一控制手柄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32为本发明控制系统中再一控制手柄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33为本发明控制系统中具有遥控控制手柄的结构示意图。
图34为本发明控制系统中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5为本发明发动机舱排水系统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6为本发明发动机舱排水系统又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7为本发明发动机舱排水系统再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8为本发明喷水推进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39为本发明喷水推进泵与联轴器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40为本发明扶手和控制手柄的结构示意图。
图41为本发明发动机舱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2为图41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43为本发明发动机舱盖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4为本发明背包侧面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45为本发明的背包另一侧面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46为容纳有板体的背包在车顶的固定示意图。
图47为固定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浮力板体;101、拉索孔;102、发动机冷却水出口;103、发动机舱排水口;1041、平衡鳍;1051、压浪条;104、隔板;105、填充腔;106、聚氨酯发泡填充体;107、进气通道;108、浮力板体A;109、浮力板体B;1010、对接边部Ⅰ;1011、插接槽;1012、对接边部Ⅱ;1013、插接头;1014、固定孔Ⅰ;1015、固定孔Ⅱ;1016、螺钉;1017、环形插接槽;1018、环形插接凸台;1019、铰链;1020、可调式拉锁;2、发动机舱;3、供油系统;301、油箱;302、输油软管;303、过滤器;304、手动燃气泵;305、膜片燃油泵;306、动力腔接口Ⅰ;307、接口Ⅱ;308、接口Ⅲ;309、PU管;310、旁通连接软管;311、膜片;312、膜片燃油泵单向阀Ⅰ;313、膜片燃油泵单向阀Ⅰ;314、密封盖;315、加油口;315、重力吸油球;316、闭式软体油箱出油口;317、闭式油箱盖;320、正压输气接口;321、正压输气软管;322、三通连接管接头;323、正压输气单向阀;324、手动压气泵;325、大气进气口;4、喷水推进泵;401、喷水推进泵壳体;402、叶轮转轴;403、叶轮;404、轴承座Ⅰ;405、推力轴承;406、深沟球轴承;407、锥形导流罩;408、轴承Ⅰ;409喷水推进泵固定架;410、骨架油封Ⅰ;411、联轴器Ⅱ;412、骨架油封Ⅱ;413、弧形片;5、控制手柄;501、控制开关;502、油门扳机;503、油门扳机位置传感器;504、载波发射电路及发射天线;505、具有编码器的PLC控制片;507、腕带;6、扶手;7、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01、排气导管;702、排气管;703、冷却水进口;704、曲轴箱;705、联轴器;706、单向轴承;707、行星齿轮减速器;708、启动电机;709、发动机气缸;710、化油器;711、进气管道;712、进气簧片阀;713、支架安装孔;714、冷却水出口; 717、二冲程发动机曲轴箱出口; 715、单向轴承安装套;716、启动机构外壳;7171、O型密封圈;718、骨架油封;719、两级行星减速齿轮;720、启动电机输出轴;721、输出轴;722、固定螺栓孔; 8、发动机冷却系统;801、冷却水管;802、排水管Ⅰ;9、发动机舱排水系统;901、排水管Ⅱ;902、发动机舱排水管;903、发动机舱排水过滤器;904、发动机舱排水单向阀;905、发动机舱排水管固定支架;906、发动机舱排水膜片泵;907、发动机舱排水连接软管;908、直流电动排水泵;909、防水电缆接头;910、水位检测器;10、发动机舱盖;10a、盖体;10b、发动机舱盖安装孔;10c、橡胶密封圈;10d、凸起部;11、通气孔;12、控制系统;1201、电缆;1202、拉绳;1203、具有PLC控制片的控制器;1204、油门执行器;1205、接收单元解码器;1206、接收天线;1207、控制器壳体;1208、控制器边盖;1209、密封连接头;1210、碗型硅胶膜片;1211、压板;13、水冷消音器;1301、壳体;1302、进气端;1303、出气端;1304、O型密封圈Ⅰ;1305、压缩弹簧;1306、冷水进水管;1307、内孔;1308、单向阀Ⅰ;1309、锥形面;1311、耐高温胶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参见附图1,图中的一种超轻型多功能动力冲浪板,包括浮力板体1,位于该浮力板体1内的发动机舱2,位于发动机舱2的舱口处并将发动机舱2密封的发动机舱盖10,安装在发动机舱2中的发动机和供油系统3,由发动机驱动且喷水口位于浮力板体1底面板后部的喷水推进泵4,以及位于浮力板体1顶面板前部的控制手柄5和扶手6,位于浮力板体1顶面板前部的通气孔11与发动机舱2连通形成的封闭通道为进气通道107;其中:
所述发动机为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该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通过联轴器705与喷水推进泵4的叶轮转轴402连接,该叶轮转轴402上固定有叶轮403;所述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的排气管702伸出浮力板体1底面板尾部;
所述发动机舱2中还设置有发动机冷却系统8、发动机舱排水系统9和控制系统12,该控制系统12通过电缆1201和拉绳1202与控制手柄5连接;所述控制系统12控制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发动机舱排水系统9的启闭;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8的冷却水管801将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的正压腔与喷水推进泵4的正压腔连通。在该实施例中,由于浮力板体1采用轻量化碳纤维复合材料、发动机采用高转速无变速装置的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该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与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的高速喷水推进泵4直接连接,使发动机、喷水推进泵4和浮力板体1重量均大幅度降低,本结构所述超轻型多功能动力冲浪板重量在15KG之内。同时由于控制手柄5的设置实现了动力冲浪板的拉索站立使用、趴板使用和自由站立使用的多功能用途。
参见附图2,为保障动力冲浪板高速运行的稳定性,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浮力板体1的底面板尾部两侧设置有平衡鳍1041,在两平衡鳍1041之间的浮力板体1的底面板上设置有压浪条1051,该压浪条1051从浮力板体1的底面板尾部延伸至浮力板体1的底面板头部。在该实施例中,平衡鳍1041的数量最佳为两条,压浪条1051的数量最佳为四条;当然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有所改变。
参见附图3,为便于装配,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浮力板体1的顶面板上设置有发动机舱2连通的拉索孔101、发动机冷却水出口102和发动机舱排水口103;所述所述拉索孔101供电缆1201和拉绳1202从中穿过,所述发动机冷却水出口102供发动机冷却系统8的排水管Ⅰ802从中穿过,所述发动机舱排水口103供发动机舱排水系统9的排水管Ⅱ901从中穿过。
参见附图4,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浮力板体1的内腔通过隔板104将该内腔分隔为相互独立的填充腔105和发动机舱2;在填充腔105中填充有与其匹配的聚氨酯发泡填充体106。该实施例在保证相同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的缩小板体厚度、降低碳纤维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并有效保证或提高整体强度。
参见附图5至7,为便于携带和快速组装,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浮力板体1由相互独立的浮力板体A108和浮力板体B109两部分对接组合而成,发动机舱2位于浮力板体A108内,通气孔11位于浮力板体B109的顶面板上。
参见附图5,为便于携带和快速组装,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浮力板体A108与浮力板体B109的对接边底部通过铰链1019将浮力板体A108与浮力板体B109连接为一体,浮力板体A108与浮力板体B109的对接边顶部通过可调式拉锁1020将浮力板体A108与浮力板体B109固定为一体;位于浮力板体A108和浮力板体B109上的进气通道107通过波纹管或者中空橡胶软管连通。在该实施例中,携带时可以缩短浮力板体1的携带长度,到达冲浪地点后可快速组装。
参见附图6和附图7,为便于携带和快速组装,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浮力板体A108与浮力板体B109的对接边部Ⅰ1010上设置有插接槽1011,浮力板体B109与浮力板体A108的对接边部Ⅱ1012上设置有与插接槽1011匹配的插接头1013,该插接头1013插入插接槽1011中将浮力板体A108和浮力板体B109连接为一体;在发动机舱2与浮力板体A108上的对接边部Ⅰ1010之间的板体壁上设置有固定孔Ⅰ1014,在浮力板体B109上的对接边部Ⅱ1012侧壁上设置有与固定孔Ⅰ1014匹配的固定孔Ⅱ1015,依次穿过固定孔Ⅰ1014和固定孔Ⅱ1015的螺钉1016将浮力板体A108和浮力板体B109固定为一体;
位于浮力板体A108和浮力板体B109上的进气通道107通过波纹管连通,或者位于浮力板体A108上的对接边部Ⅰ1010处的进气通道107处具有环形插接槽1017,位于浮力板体B109上的对接边部Ⅱ1012处的进气通道107处具有与环形插接槽1017匹配的环形插接凸台1018,该环形插接凸台1018外套装密封圈1019后插入环形插接槽1017中,将位于浮力板体A108和浮力板体B109上的进气通道107连通。在该实施例中,携带时可以缩短浮力板体1的携带长度,到达冲浪地点后可快速组装。
参见附图8,为降低噪音,提高冲浪舒适性,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上具有排气导管701,该排气导管701的出气端固定有水冷消音器13,该水冷消音器13又包括
壳体1301,位于壳体1301两端的进气端1302和出气端1303,以及位于壳体1301内腔中的消音室;所述出气端1303插入排气管702内,该出气端1303的外壁与排气管702的内壁之间设置有O型密封圈1304,在出气端1303的外壁上套有压缩弹簧1305,该压缩弹簧1305的两端分别紧抵在排气管702端部和壳体1301的一端;
所述进气端1302的端口具有与发动机的排气导管701匹配的插接口;
所述壳体1301上设置有与消音室连通的冷水进水管1306;所述出气端1303的内孔1307中设置有单向阀Ⅰ1308;所述排气管702端部具有便于与出气端1303连接的锥形面1309。
为便于安装,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进气端1302的端口内装有耐高温胶套1311,该耐高温胶套1311内具有与发动机的排气导管701匹配的插接口。
参见附图9,为保证发动机的使用寿命,降低维修和使用成本,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8又包括
与喷水推进泵4的正压腔连通的正压冷却水进水管404,该正压冷却水进水管404穿过喷水推进泵4的外壳且正压冷却水进水管404的进水口与喷水推进泵4水流方向相对设置,正压冷却水进水管404的出水口与冷却水管801的进水口连通,该冷却水管801的出水口处固定有三通管接头803,该三通管接头803的另外两个接口分别与冷水进水管1306和位于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上的冷却水进口703连通,所述冷却水进口703与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的正压腔连通,该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的正压腔与位于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上的冷却水出口714连通,所述冷却水出口714与排水管Ⅰ802连通,该排水管Ⅰ802穿出发动机冷却水出口102。
参见附图9,为保证发动机的使用寿命,降低维修和使用成本,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8又包括
与喷水推进泵4的正压腔连通的正压冷却水进水管404,该正压冷却水进水管404穿过喷水推进泵4的外壳且正压冷却水进水管404的进水口与喷水推进泵4水流方向相对设置,正压冷却水进水管404的出水口与位于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上的冷却水进口703连通,所述冷却水进口703与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的正压腔连通,该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的正压腔与位于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上的冷却水出口714连通,所述冷却水出口714与排水管Ⅰ802连通,该排水管Ⅰ802穿出发动机冷却水出口102。
参见附图10至12,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又包括曲轴箱704、启动电机708、化油器710和发动机气缸709;在曲轴箱704的曲轴输出端的另一端固定有单向轴承706,在单向轴承706上安装有行星减速器707,该行星减速器707与启动电机708的输出轴上的驱动齿轮啮合;
所述化油器710通过进气管道711与曲轴箱704的进气口连通,在进气管道711与曲轴箱704的进气口之间设置有进气簧片阀712;
所述曲轴箱704和/或发动机气缸709外壳上设置有用于与固定于发动机舱中的固定架连接的支架安装孔713,所述发动机气缸709外壳上设置有与发动机气缸709的内腔连通的冷却水出口714、冷却水进口703和排气导管701;所述曲轴箱704的曲轴输出端安装有联轴器705;所述联轴器705的外圆上安装有单凸台式曲轴位置传感器,该单凸台式曲轴位置传感器使检测信号占圆周角度小,检测精度更高,为点火控制器提供了准确的曲轴位置信号和转速信号;所述发动机气缸709上设置有点火器,该点火器为限速20000r/min的电感式点火器;所述进气簧片阀712的簧片为碳纤维板制成的大流道截面积的V型阀;所述排气导管701与曲轴箱704的曲轴输出端位于曲轴箱704的同一侧面。该实施例尽可能的降低了发动机的整体高度,启动电机708的安装位置也降低了,使发动机的整体高度极低,无任何减速装置,减轻了发动机的重量,才该结构所述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可以大幅度减小发动机舱2尺寸,相应减小板体尺寸,使得整体重量降低,便于携带和降低了能耗。该实施例所述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为单缸发动机。
参见附图13至15,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为改进型二冲程水冷发动机,又包括曲轴箱704、启动机构的启动电机708、化油器710和发动机气缸709;在曲轴箱704的曲轴输出端的另一端固定有单向轴承706,该单向轴承706的单向轴承安装套715与行星齿轮减速器707的输出轴721连接,该行星齿轮减速器707的输入轴是启动电机708的输出轴;
在曲轴两侧的曲轴箱704上设置有发动机气缸709和化油器710,该发动机气缸709的中心线与曲轴箱704的中心线重合,化油器710的中心线与曲轴箱704的中心线平行或重合;
所述化油器710通过进气管道711与曲轴箱704的进气口连通,在进气管道711与曲轴箱704的进气口之间设置有进气簧片阀712;
所述曲轴箱704和/或发动机气缸709外壳上设置有用于与固定于发动机舱2中的固定架连接的支架安装孔713,所述发动机气缸709外壳上设置有与发动机气缸709的内腔连通的冷却水出口714、冷却水进口703和排气导管701;所述曲轴箱704的曲轴输出端安装有联轴器705;所述联轴器705的外圆上安装有单凸台式曲轴位置传感器,该单凸台式曲轴位置传感器使检测信号占圆周角度小,检测精度更高,为点火控制器提供了准确的曲轴位置信号和转速信号;所述发动机气缸709上设置有点火器,该点火器为限速20000r/min的电感式点火器;所述进气簧片阀712的簧片为碳纤维板制成的大流道截面积的V型阀。该实施例尽可能的降低了发动机的整体高度,启动电机708的安装位置也降低了,使发动机的整体高度极低,减轻了发动机的重量,才该结构所述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可以大幅度减小发动机舱2尺寸,相应减小板体尺寸,使得整体重量降低,便于携带和降低了能耗。该实施例所述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为单缸发动机。
参见附图19,为更进一步降低整体质量,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启动机构还包括启动机构壳体716,位于启动机构壳体716内腔中的启动电机708和行星齿轮减速器707;
所述行星齿轮减速器707安装在启动电机708的启动电机输出轴720上,该行星齿轮减速器707的输出轴721上连接有单向轴承安装套715,该单向轴承安装套715的内圈与单向轴承706的外圈固定,单向轴承706的内圈与二冲程水冷发动机的曲轴连接;所述启动机构壳体716的内壁与单向轴承安装套715的外壁之间设置有骨架油封718;所述启动机构外壳716上设置固定螺栓孔722,使用时,通过螺栓穿过固定螺栓孔722将整个启动机构固定到二冲程水冷发动机的曲轴箱上;在启动机构外壳716上设置有用于与二冲程水冷发动机的曲轴箱密封的O型密封圈7171;所述行星齿轮减速器707的输出轴721上安装有两级行星减速齿轮719;所述排气导管701与曲轴箱704的曲轴输出端位于曲轴箱704的同一侧面。在该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结构,使用时,将启动机构整体安装在二冲程水冷发动机的曲轴箱的曲轴上,有效降低了启动机构的安装高度,使二冲程水冷发动机的整体高度降低,相应使得动力冲浪板或摩托艇的板体厚度可以相应降低,使板体重量降低。本结构使得使启动机构结构简化,运动部件全部在启动机构外壳716内,避免了老款发动机减速齿轮组外露需加装护壳的问题。
参见附图16至18,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为双缸二冲程水冷发动机,又包括曲轴箱704、启动机构的启动电机708、化油器710和发动机气缸709;在曲轴箱704的曲轴输出端的另一端固定有单向轴承706,该单向轴承706的单向轴承安装套715与行星齿轮减速器707的输出轴721连接,该行星齿轮减速器707的输入轴是启动电机708的输出轴;
在曲轴箱704的两侧上错位对称设置有两个发动机气缸709,发动机气缸709的中心线与曲轴箱704的中心线重合;化油器710位于曲轴箱704的顶部,所述化油器710通过进气管道711与曲轴箱704的进气口连通,在进气管道711与曲轴箱704的进气口之间设置有进气簧片阀712;
所述曲轴箱704和发动机气缸709外壳上设置有用于与固定于发动机舱2中的固定架连接的支架安装孔713,所述发动机气缸709外壳上设置有与发动机气缸709的内腔连通的冷却水出口714、冷却水进口703和排气导管701;所述曲轴箱704的曲轴输出端安装有联轴器705;所述联轴器705的外圆上安装有单凸台式曲轴位置传感器。该单凸台式曲轴位置传感器使检测信号占圆周角度小,检测精度更高,为点火控制器提供了准确的曲轴位置信号;所述发动机气缸709上设置有点火器,该点火器为限速20000r/min的电感式点火器;所述进气簧片阀712为碳纤维板制成的大流道截面积的V型阀;所述发动机气缸709的的中心线与曲轴箱704的中心线重合;所述排气导管701与曲轴箱704的曲轴输出端位于曲轴箱704的同一侧面。该实施例尽可能的降低了发动机的整体高度,启动电机708的安装位置也降低了,使发动机的整体高度极低,减轻了发动机的重量,才该结构所述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可以大幅度减小发动机舱2尺寸,相应减小板体尺寸,使得整体重量降低,便于携带和降低了能耗。在不改变缸径的前提下,增加一个气缸,使输出扭矩大为增加,极大的提高了发动机的输出功率。该实施例所述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为双缸发动机。
参见附图19,为更进一步降低整体质量,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启动机构还包括启动机构壳体716,位于启动机构壳体716内腔中的启动电机708和行星齿轮减速器707;
所述行星齿轮减速器707安装在启动电机708的启动电机输出轴720上,该行星齿轮减速器707的输出轴721上连接有单向轴承安装套715,该单向轴承安装套715的内圈与单向轴承706的外圈固定,单向轴承706的内圈与二冲程水冷发动机的曲轴连接;所述启动机构壳体716的内壁与单向轴承安装套715的外壁之间设置有骨架油封718;所述启动机构外壳716上设置固定螺栓孔722,使用时,通过螺栓穿过固定螺栓孔722将整个启动机构固定到二冲程水冷发动机的曲轴箱上;在启动机构外壳716上设置有用于与二冲程水冷发动机的曲轴箱密封的O型密封圈7171;所述行星齿轮减速器707的输出轴721上安装有两级行星减速齿轮719;所述排气导管701与曲轴箱704的曲轴输出端位于曲轴箱704的同一侧面。在该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结构,使用时,将启动机构整体安装在二冲程水冷发动机的曲轴箱的曲轴上,有效降低了启动机构的安装高度,使二冲程水冷发动机的整体高度降低,相应使得动力冲浪板或摩托艇的板体厚度可以相应降低,使板体重量降低。本结构使得使启动机构结构简化,运动部件全部在启动机构外壳716内,避免了老款发动机减速齿轮组外露需加装护壳的问题。
参见附图20至21,为保证供油安全性,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供油系统3为膜片泵供油系统,又包括油箱301,一端与油箱301内腔连通的输油软管组302,该输油软管组302的另外一端用于与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的化油器710的进油口连通;
在油箱301至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的输油软管组302上依次设置有过滤器303、手动燃油泵304和膜片燃油泵305,所述膜片燃油泵305上具有三个接口,所述三个接口分别是动力腔接口Ⅰ306、进油接口Ⅱ307和出油接口Ⅲ308,进油接口Ⅱ307与手动燃油泵304的出口接通,出油接口Ⅲ308与化油器710的进油口接通,动力腔接口Ⅰ306通过PU气管309与二冲程发动机曲轴箱出口717接通,膜片泵的动力由二冲程发动机曲轴箱内的交变压力提供;
在膜片燃油泵305的内腔中设置有膜片310,在进油接口Ⅱ307和出油接口Ⅲ308的内孔中分别设置有膜片燃油泵进油单向阀311和膜片燃油泵出油单向阀312;所述油箱301上设置有带开式油箱盖313的加油口314,在开式油箱盖313上设置有与大气导通的通气孔,保证油箱内压力始终等于大气压力;所述输油软管302的进油口伸入油箱301内腔底部,在该输油软管302的进油口处固定重力吸油球315,该重力吸油球315的吸油口处具有过滤网。在该实施例中,膜片燃油泵305的动力由二冲程发动机曲轴箱内的交变压力提供,降低了能耗,在开式油箱盖313上设置的与大气导通的通气孔保证了油箱内压力始终等于大气压力;手动燃油泵304作为系统初始供油和排空气用。在该实施例中,膜片燃油泵305与发动机化油器710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带燃油膜片泵的化油器,进一步降低了能耗。油箱出油口在高位置,但油箱内吸油口采用重力吸油球315,重力吸油球315用软管与油箱出油口连接,保证船体在颠簸额情况下,重力吸油球315也在油箱最底部,实现可靠供油。
参见附图22、23和27,为有效保证在冲浪过程中燃油不泄漏污染水体和造成安全试过,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供油系统3为正压供油系统,又包括油箱301,一端与油箱301内腔连通的输油软管302,该输油软管302的另外一端与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上的化油器710接通,在输油软管302上设置有过滤器303;
所述油箱301的顶部设置有与油箱301内腔连通的正压输气接口320,该正压输气接口320与正压输气软管321的一端接通,该正压输气软管321的另一端与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的二冲程发动机曲轴箱出口717连通,该二冲程发动机曲轴箱出口717与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的曲轴箱内腔连通;
在油箱301至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的正压输气软管321上依次设置有三通连接管接头322和正压输气单向阀323,所述三通连接管接头322的另外一个接口与手动压气泵324的出口接通,该手动压气泵324上设置有大气进气口325;
所述油箱301上设置有带闭式油箱盖317的加油口314;所述输油软管302的进油口伸入油箱301内腔底部,在该输油软管302的进油口处固定重力吸油球315,该重力吸油球315的吸油口处具有过滤网。在该实施例中,油箱使用闭式燃油箱,发动机曲轴箱经正压输气单向阀和三通连接管与油箱连接,曲轴箱的正压混合气充满油箱,使燃油箱始终保持一个恒定的正压。油箱出油口在高位置,但油箱内吸油口采用重力吸油球315,重力吸油球315用软管与油箱出油口连接,保证船体在颠簸额情况下,重力吸油球315也在油箱最底部,实现可靠供油。
参见附图24-26,为有效保证在冲浪过程中燃油不泄漏污染水体和造成安全试过,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供油系统3为软体油箱供油系统,又包括油箱301,一端与油箱301内腔连通的输油软管302,该输油软管302的另外一端用于与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的化油器710的进油口连通;
所述油箱301采用耐油软体橡胶材料制成的闭式软体油箱,该闭式软体油箱的侧壁底部设置有闭式软体油箱出油口316,该闭式软体油箱出油口316与输油软管302的进油口接通;在闭式软体油箱的顶部设置有带闭式油箱盖317的加油口314,在闭式软体油箱的底壁和侧壁分别设置有闭式软体油箱底壁连接孔318和闭式软体油箱侧壁连接孔319;
在油箱301至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的输油软管302上依次设置有过滤器303、手动燃油泵304和膜片燃油泵305,所述膜片燃油泵305上具有三个接口,所述三个接口分别是动力腔接口Ⅰ306、进油接口Ⅱ307和出油接口Ⅲ308,进油接口Ⅱ307与手动燃油泵304的出口端接通,出油接口Ⅲ308与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上的化油器710进油口接通,动力腔接口Ⅰ306通过PU气管309与二冲程发动机曲轴箱出口717接通;
在膜片燃油泵305的内腔中设置有膜片310,在进油接口Ⅱ307和出油接口Ⅲ308的内孔中分别设置有膜片燃油泵进口单向阀311和膜片燃油泵出口单向阀312。在该实施例中,发动机在启动前,用手动压气泵324对油箱301进行正压加压,使油箱301里面的燃油在压力下经过滤器到达二冲程水冷发动机上的化油器710,在发动机启动运转后,将二冲程发动机曲轴箱里的正压负压交变压力经过正压输气单向阀后只取单向正压力,经过三通连接管,用管路连接至油箱盖接口上,使曲轴箱的正压力混合气充满油箱,维持油箱的正压状态。在该实施例中,膜片燃油泵305的动力由二冲程发动机7曲轴箱内的交变压力提供,降低了能耗,手动燃油泵304作为系统初始供油和排空气用。在闭式软体油箱的底壁和侧壁分别设置有闭式软体油箱底壁连接孔318和闭式软体油箱侧壁连接孔319,使用时闭式软体油箱底壁连接孔318和闭式软体油箱侧壁连接孔319与发动机舱内壁固定连接,有效防止油箱301变形后与发动机接触,损坏油箱。闭式软体油箱301无通气小孔,无泄漏,在油泵抽油过程中也不会产生真空,避免了泄漏和降低了污染。
参见附图28-30以及34,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控制系统12为拉索式控制系统,包括浮力板体1、控制手柄5、集成有单片机的控制器1203、电缆1201、油门拉索、拉绳1202及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
其中,所述控制手柄5还包括控制开关501及油门扳机502;所述油门扳机502通过油门拉索与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上的化油器710的油门臂连接;所述拉绳1202一端与冲浪板浮力板体1的前端相连接,一端与控制手柄5相连接,所述集成有单片机的控制器1203通过电缆1201与位于控制手柄5顶部的控制开关501电连接并导通,所述控制开关501与油门扳机502相对应且设置于控制手柄5的两侧;
所述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还包括曲轴位置传感器、启动电机、火花塞,所述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的曲轴位置传感器、启动电机、火花塞通过若干根带有防水电缆接头909的电缆形成电缆组并与集成有单片机的控制器1203相连接并导通;
所述集成单片机的控制器1203还包括密闭的控制器壳体1207及位于该控制器壳体1207内的集成电路板1215,其中所述集成电路板1215上集成有单片机、发动机启动和点火控制电路、动力电池组、点火高压包、电池组充放电保护电路及水泵控制电路;在所述控制器壳体1207内还设置有密闭的控制器边盖1208,所述控制器边盖1208通过螺钉固定在控制器壳体1207上,所述控制器边盖1208上设置有供导线穿出的密封连接头1209;
在与控制器边盖1208相邻的控制器壳体1207的一侧壁上设置有碗型硅胶膜片1210,所述碗型硅胶膜片1210通过压板1211和螺钉固定在所述控制器壳体1207的侧壁上的通孔处;
所述控制开关501与控制器1203之间电连接,控制开关501的输出信号发送给控制器1203作为控制器1203的输入信号。该实施例所述控制系统12成本低,可以实现拉索站立和趴板两种动力冲浪板使用功能。该实施例的优点如下:
1、具有单片机的控制器由防水外壳、内部电路板、连接电缆组、防水电缆接头组等组成,控制器在控制手柄和发动机的启动电机、曲轴位置传感器、火花塞等的配合下能实现对发动机的密码解锁、启动、数字式点火、熄火、油门大小控制、落水安全熄火等功能;防水外壳将控制器的内部电路板与发动机舱的潮湿环境隔离,内部电路板包含单片机、基于单片机的密码解锁、启动单元、点火及点火正时调整单元、电池组充防电保护单元、油门控制单元、启动继电器、高压包、电池组,连接电缆组将控制器与外部的控制手柄、启动电机、火花塞等连接起来,防水电缆接头可以避免控制器输出短路和输入信号错误。
2、控制手柄包含多用途控制开关、多功能控制开关在控制系统正常工作前需使用人员按密码规律进行通断,发送密码信号给控制器,对控制器进行解锁,防止小孩和未经授权的使用,提高安全性;控制器解锁后,人握住控制手柄时多用途开关自然接通,控制器给启动电机通电,发动机启动,只要一直握着控制手柄,多功能控制开关一直接通,控制器一直输出点火信号给发动机火花塞,发动机一直运转;操作人员松开手柄、或落水手离开控制手柄,多功能控制开关立马断开,发动机熄火,起到安全熄火的功能;油门扳机带动油门拉索运动,油门拉索再带动发动机化油器油门臂运动,控制发动机油门大小。
3、由于上述结构,将以往分散的发动机控制元件用单片机进行整合成集成电路板,安装于密封的控制器壳体内,提高电子元件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同时由于单片机的使用,实现智能控制板体的密码解锁、数字点火、安全熄火等功能,同时使制造成本降低;手离开控制手柄就熄火的功能,免除了安全绳连接到身体上,提高了使用舒适性。
参见附图28、29和31、34,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控制系统12为电控控制系统,又包括浮力板体1、控制手柄5、集成有单片机的控制器1203、电缆1201、 拉绳1202及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
其中,所述控制手柄5包括控制开关501、油门扳机502、油门扳机位置传感器503;所述拉绳1202一端与冲浪板浮力板体1的前端相连接,一端与控制手柄5相连接,所述集成有单片机的控制器1203通过电缆1201与位于控制手柄5顶部的控制开关501电连接并导通,所述控制开关501与油门扳机502相对应且设置于控制手柄5的两侧,同时所述油门扳机502处还设置有油门扳机位置传感器503,所述油门扳机位置传感器503和油门扳机502也通过电缆1201与控制器1203相导通;
当所述动力冲浪板为组合式动力冲浪板时,所述组合式动力冲浪还包括浮力板体A108及浮力板体B109,所述控制器1203在浮力板体A108及浮力板体B109的组合处还设置有用于连接该两块板体电缆的防水电缆接头909,所述控制器1203及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均设置于浮力板体A108上,所述控制手柄5及拉绳1202设置于浮力板体B109上;
所述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包括曲轴位置传感器、启动电机、火花塞及油门执行机构,所述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的曲轴位置传感器、启动电机、火花塞及油门执行机构通过若干根带有防水电缆接头909的电缆形成电缆组与集成有单片机的控制器1203相连接并导通;
所述集成单片机的控制器1203包括密闭的控制器壳体1207及位于该控制器壳体1207内的集成电路板1215,其中所述集成电路板1215上集成有单片机、发动机启动和点火控制电路、动力电池组、点火高压包、油门控制电路、电池组充放电保护电路、电子控制单元及水泵控制电路;在所述控制器壳体1207内还设置有密闭的控制器边盖1208,所述控制器边盖1208通过螺钉固定在控制器壳体1207上,所述控制器边盖1208上设置有供导线穿出的密封连接头1209;
在与控制器边盖1208相邻的控制器壳体1207的一侧壁上设置有碗型硅胶膜片1210,所述碗型硅胶膜片1210通过压板1211和螺钉固定在所述控制器壳体1207的侧壁上的通孔处;
所述控制开关501与控制器1203之间有电连接,控制开关501的输出信号发送给控制器1203作为控制器1203的输入信号;所述油门扳机位置传感器503与控制器1203之间有电连接,油门扳机位置传感器503的输出信号发送给控制器1203作为控制器1203的输入信号。该实施例所述控制系统12成本相对低廉,可以实现拉索站立和趴板两种动力冲浪板使用功能,同时试用于组合式动力冲浪板。该实施例的优点如下:
1、控制器在控制手柄和发动机的启动电机、曲轴位置传感器、火花塞、油门执行机构等的配合下能实现对发动机的密码解锁、启动、数字式点火、熄火、油门大小控制、落水安全熄火等功能;防水外壳将控制器的内部电路板与发动机舱的潮湿环境隔离,内部电路板包含单片机、基于单片机的密码解锁、启动单元、点火及点火正时调整单元、电池组充防电保护单元、油门控制单元、启动继电器、高压包、电池组,连接电缆组将控制器与外部的控制手柄、启动电机、火花塞、曲轴位置传感器、油门执行机构等连接起来,防水电缆接头可以避免控制器输出短路和输入信号错误。
2、控制手柄包含多用途控制开关、油门扳机位置传感器,多功能控制开关在控制系统正常工作前需使用人员按密码规律进行通断,发送密码信号给控制器,对控制器进行解锁,防止小孩和未经授权的使用,提高安全性;控制器解锁后,人握住控制手柄时多用途开关自然接通,控制器给启动电机通电,发动机启动,只要一直握着控制手柄,多功能控制开关一直接通,控制器一直输出点火信号给发动机火花塞,发动机一直运转;操作人员松开手柄、或落水手离开控制手柄,多功能控制开关立马断开,发动机熄火,起到安全熄火的功能;油门扳机位置传感器发送油门位置信号给带单片机的控制器,控制器再将控制信号发送给油门执行机构,控制发动机油门大小。
3、由于上述结构,将以往分散的发动机控制元件用单片机进行整合成集成电路板,安装于密封的控制器壳体内,提高电子元件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同时由于单片机的使用,实现智能控制板体的密码解锁、数字点火、安全熄火等功能,同时使制造成本降低;手离开控制手柄就熄火的功能,免除了安全绳连接到身体上,提高了使用舒适性。同时由于上述结构,控制手柄与控制器之间的连接采用电缆连接,传送的是电信号,在连接电缆中间加入防水连接头,可以在不使用的时候方便的将电缆分成两段,适用于组合式动力冲浪板。
参见附图32-34,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控制系统12为无线遥控控制系统,包括浮力板体1、控制手柄5、集成有单片机的控制器1203、接收单元解码器1205、接收天线1206及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
其中,所述控制手柄5包括控制开关501、油门扳机502、油门扳机位置传感器503、载波发射电路及发射天线504、具有单片机的编码器505;所述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包括曲轴位置传感器、化油器710、启动电机、火花塞及油门执行器1204;所述集成有单片机的控制器1203通过防水导线与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上化油器710的油门执行器1204相连接并导通,所述集成有单片机的控制器1203通过防水导线与接收单元解码器1205相连接,所述接收单元解码器1205与接收天线1206相连接;
所述控制开关501设置于控制手柄5的顶部位置,在控制开关501的相对一侧设置有油门扳机502,在所述油门扳机502周围设置有油门扳机位置传感器503和载波发射电路及发射天线504,所述控制手柄5的内部空腔中安装有单片机的编码器505,当控制开关501和油门扳机502工作时, 具有单片机的编码器505将油门扳机位置传感器503检测到的位置信号进行编码形成编码信号并通过载波发射电路及发射天线504发送给位于冲浪板浮力板体1的接收天线1206,所述接收天线1206将编码信号传输给接收单元解码器1205,所述接收单元解码器1205解码后发送给集成有单片机的控制器1203,所述控制器1203控制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的化油器710的油门执行器1204进行工作;
所述集成单片机的控制器1203包括密闭的控制器壳体1207及位于该控制器壳体1207内的集成电路板1215,其中所述集成电路板1215上集成有单片机、发动机启动和点火控制电路、动力电池组、点火高压包、油门控制电路、遥控接收电路、电池组充放电保护电路、电子控制单元及水泵控制电路;在所述控制器壳体1207内还设置有密闭的控制器边盖1208,所述控制器边盖1208通过螺钉固定在控制器壳体1207上,所述控制器边盖1208上设置有供导线穿出的密封连接头1209;
在与控制器边盖1208相邻的控制器壳体1207的一侧壁上设置有碗型硅胶膜片1210,所述碗型硅胶膜片1210通过压板1211和螺钉固定在所述控制器壳体1207的侧壁上的通孔处;
所述控制手柄5的底部设置有固定插柱,在位于冲浪板浮力板体1上还设置有扶手6,所述扶手6上有固定插孔;
所述控制手柄5的底部前端有可以固定绳索的孔,通过绳索1202将孔与冲浪板浮力板体1上的发动机舱排水口103连接,所述控制手柄5的尾端还设置有可以固定在手腕上的腕带507。该实施例的优点如下:
1、控制器在控制手柄和发动机的启动电机、曲轴位置传感器、火花塞、油门执行机构等的配合下能实现对发动机的密码解锁、启动、数字式点火、熄火、油门大小控制、落水安全熄火等功能;防水外壳将控制器的内部电路板与发动机舱的潮湿环境隔离,内部电路板包含单片机、基于单片机的密码解锁、启动单元、点火及点火正时调整单元、电池组充防电保护单元、油门控制单元、启动继电器、高压包、电池组,连接电缆组将控制器与外部的控制手柄、启动电机、火花塞、曲轴位置传感器、油门执行机构等连接起来。
2、控制手柄包含多用途控制开关、多功能控制开关在控制系统正常工作前需使用人员按密码规律进行通断,发送密码信号给控制器,对控制器进行解锁,防止小孩和未经授权的使用,提高安全性;控制器解锁后,人握住控制手柄时多用途开关自然接通,控制器给启动电机通电,发动机启动,只要一直握着控制手柄,多功能控制开关一直接通,控制器一直输出点火信号给发动机火花塞,发动机一直运转;操作人员松开手柄、或落水手离开控制手柄,多功能控制开关立马断开,发动机熄火,起到安全熄火的功能;油门扳机位置传感器发送油门位置信号给带单片机的控制器,控制器再将控制信号发送给油门执行机构,控制发动机油门大小。
3、由于上述结构,将以往分散的发动机控制元件用单片机进行整合成集成电路板,安装于密封的控制器壳体内,提高电子元件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同时由于单片机的使用,实现智能控制板体的密码解锁、数字点火、安全熄火等功能,同时使制造成本降低;手离开控制手柄就熄火的功能,免除了安全绳连接到身体上,提高了使用舒适性。由于上述结构能够在使用时实现动力冲浪板趴板、拉绳站立板、自由站立板三种操作方式,满足使用人员不同阶段的使用要求,同时解放了高端运动员的双手和双臂,使其能自由运动,参与身体平衡,使动力冲浪板的操作者任何时间都能体验与无动力冲浪板完全一致的运动乐趣,提高了动力冲浪板的运动性。
参见附图35,为及时排出发动机舱2中的积水,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发动机舱排水系统为单向负压排水系统,包括将发动机舱2与喷水推进泵4的喷水腔连通的发动机舱排水管902,该发动机舱排水管902的进水口位于发动机舱2内尾部的底板上,发动机舱排水管902的出水口位于喷水推进泵4的出水腔中且与喷水推进泵4的喷水方向一致;
在发动机舱2至喷水推进泵4的发动机舱排水管902上设置有发动机舱排水过滤器903和发动机舱排水单向阀904。
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发动机舱排水管902为软管,该发动机舱排水管902的出水口与固定在喷水推进泵4壳体上的连接硬管911进水口相连,该连接硬管911的进水口位于喷水推进泵4的壳体外,连接硬管911的出水口位于喷水推进泵4的出水腔中且安装方向与喷水推进泵4的喷水方向一致;所述连接硬管911为海军铜管、不锈钢管或钛合金管;所述连接硬管911与喷水推进泵4的壳体之间采用树脂粘接;所述连接硬管911与发动机舱排水管902采用扎带固定为一体。
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发动机舱排水管902的进水口处设置有发动机舱排水管固定支架905,该发动机舱排水管固定支架905固定在发动机舱2内尾部的底板上,发动机舱排水管902通过扎带固定在发动机舱排水管固定支架905上。
参见附图36,为及时排出发动机舱2中的积水,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发动机舱排水系统9为膜片泵排水系统,包括排水管Ⅱ901,该排水管Ⅱ901的进水口位于发动机舱2内尾部的底板上,排水管Ⅱ901的出水口穿出位于浮力板体1顶面板上的发动机舱排水口103;在排水管Ⅱ901上依次设置有发动机舱排水过滤器903和发动机舱排水膜片泵906,该发动机舱排水膜片泵906具有三个接口,其中两个进出水接口与排水管Ⅱ901连通,另外一个动力源接口通过连接气管907与二冲程发动机曲轴箱出口717接通。
为便于固定安装发动机舱排水系统9,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排水管Ⅱ901的进水口处设置有发动机舱排水管固定支架905,该发动机舱排水管固定支架905固定在发动机舱2内尾部的底板上,排水管Ⅱ901通过扎带固定在发动机舱排水管固定支架905上;所述排水管Ⅱ901的出水口固定在动力冲浪板板体上的板体发动机舱排水口103中。
参见附图36,为及时排出发动机舱2中的积水,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发动机舱排水系统9为直流电动水泵间歇排水系统,包括排水管Ⅱ901,该排水管Ⅱ901的进水口位于发动机舱2内尾部的底板上,排水管Ⅱ901的出水口穿出位于浮力板体1顶面板上的发动机舱排水口103;在排水管Ⅱ901上设置有发动机舱排水过滤器903和直流电动排水泵908,该直流电动排水泵908通过导线与控制系统12的具有单片机的控制器1203导通,具有单片机的控制器1203控制直流电动排水泵908间歇式运行。
参见附图37,为及时排出发动机舱2中的积水,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发动机舱排水系统9带水位检测直流电动水泵自动排水系统,包括排水管Ⅱ901,该排水管Ⅱ901的进水口位于发动机舱2内尾部的底板上,排水管Ⅱ901的出水口穿出位于浮力板体1顶面板上的发动机舱排水口103;在排水管Ⅱ901上设置有发动机舱排水过滤器903和直流电动排水泵908,在发动机舱2内尾部的底板上设置有水位检测器910,所述直流电动排水泵908和水位检测器910均通过导线与控制系统12的具有单片机的控制器1203导通,水位检测器910将检测信号反馈给具有单片机的控制器1203,具有单片机的控制器1203控制直流电动排水泵908自动运行。
参见附图37,为及时排出发动机舱2中的积水,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排水管Ⅱ901的进水口处设置有发动机舱排水管固定支架905,该发动机舱排水管固定支架905固定在发动机舱2内尾部的底板上,排水管Ⅱ901通过扎带固定在发动机舱排水管固定支架905上;在导线的接头处设置有防水电缆接头1214。
参见附图38-39,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喷水推进泵4又包括的叶轮转轴402,该叶轮转轴402的一端伸入喷水推进泵壳体401内腔中,以及安装在叶轮转轴402上的叶轮403;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水推进泵壳体401和叶轮403均采用碳纤维制成;
所述叶轮转轴402的输出端穿过固定在轴承座404中的推力轴承405和深沟球轴承406中,在喷水推进泵壳体401的进水口处的叶轮转轴402上固定有叶轮403,该叶轮403位于推力轴承405与喷水推进泵壳体401的进水口之间的喷水推进泵壳体401内腔中;
所述轴承座404外壁与喷水推进泵壳体401内壁之间形成高速喷水流道。
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轴承座404的尾部固定有与轴承座404一体的锥形导流罩407,该锥形导流罩407由碳纤维制成;所述推力轴承405与叶轮403之间设置有骨架密封Ⅰ410,所述骨架密封Ⅰ410位于轴承座404内腔前端;所述推力轴承405位于深沟球轴承406前方;所述喷水推进泵壳体401外壳上固定有喷水推进泵固定架409;所述叶轮转轴402的另一端固定有联轴器705;所述叶轮转轴402的中部轴段上套装有至少一套支撑轴承408;所述支撑轴承408侧壁套装有骨架油封Ⅱ412,所诉骨架油封位于板体靠水一侧;所述轴承座404外壁与喷水推进泵壳体401由6片碳纤维制成的弧形片413连接为一体,弧形片413之间形成导向流道。
参见附图40至42,为适应单缸发动机,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发动机舱盖10又包括与发动机舱2匹配的盖体10a,设置在盖体10a上的发动机舱盖安装孔10b,在盖体10a与发动机舱2的接触面板上粘接有与盖体10a一体的橡胶密封圈10c,所述盖体10a通过穿过发动机舱盖安装孔10b螺钉紧固在发动机舱2顶部。
为适应双缸发动机,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发动机舱盖10又包括与发动机舱2匹配的盖体10a,设置在盖体10a上的发动机舱盖安装孔10b,在盖体10a与发动机舱2的接触面板上粘接有与盖体10a一体的橡胶密封圈10c,所述盖体10a通过穿过发动机舱盖安装孔10b螺钉紧固在发动机舱2顶部;所述盖体10a的中部具有向外的凸起部10d。
参见附图43至47,为便于携带,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浮力板体1套装在与其匹配的背包1401中,该背包1401又包括缝合在背包1401侧面的背包拉链1404,该背包拉链1404的长度长于超轻型动力冲浪板板体1的长度;位于背包1401的背部上的两根背包带1403,该背包带1403的一端固定在背包1401的背部中上部,背包带1403的另一端固定有插接头,该插接头插入与其匹配的背包带快速卡扣1402中与所述背包带快速卡扣1402固定为一体,该背包带快速卡扣1402固定在背包1401的背部底部;
所述背包1401固定在背包车顶固定架上,该背包车顶固定架还包括两根固定杆1407,该固定杆1407的端部设置有用于与车门框上部固定的拉钩1406,在固定杆1407的杆段上设置有背包带固定卡1409;背包1401的两根背包带1403中的一根背包带1403依次穿过一根固定杆1407上方的背包带固定卡1409和另外一根固定杆1407下方的背包带固定卡1409后插入背包带快速卡扣1402中与所述背包带快速卡扣1402固定为一体,另外一背包带1403依次穿过一根固定杆1407下方的背包带固定卡1409和另外一根固定杆1407上方的背包带固定卡1409后插入背包带快速卡扣1402中与所述背包带快速卡扣1402固定为一体;两根背包带1403在背包1401的背部和面部相互交叉;所述背包1401的侧面具有固定杆收纳袋1405;在靠近拉钩1406的固定杆1407的杆体上设置有橡胶垫1408。在该实施例中,所述背包车顶固定架与汽车车顶的连接跟车顶货架安装在车顶的安装方式一样。车顶货架与汽车车顶的连接为现有市场上的成熟技术。使用时,背包车顶固定架的固定杆1407端部的拉钩1406与车门框上部固定,实现背包车顶固定架与汽车车顶的连接。
显然,上述描述的所有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畴。
综上所述,本发明缩小了板体和发动机舱尺寸、降低了整体质量、便于携带、降低了能耗、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

Claims (25)

1.一种超轻型多功能动力冲浪板,包括浮力板体(1),位于该浮力板体(1)内的发动机舱(2),位于发动机舱(2)的舱口处并将发动机舱(2)密封的发动机舱盖(10),安装在发动机舱(2)中的发动机和供油系统(3),由发动机驱动且喷水口位于浮力板体(1)底面板后部的喷水推进泵(4),以及位于浮力板体(1)顶面板前部的控制手柄(5)和扶手(6),位于浮力板体(1)顶面板前部的通气孔(11)与发动机舱(2)连通形成的封闭通道为进气通道(107);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为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该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通过联轴器(705)与喷水推进泵(4)的叶轮转轴(402)连接,该叶轮转轴(402)上固定有叶轮(403);所述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的排气管(702)伸出浮力板体(1)底面板尾部;
所述发动机舱(2)中还设置有发动机冷却系统(8)、发动机舱排水系统(9)和控制系统(12),该控制系统(12)通过电缆(1201)和拉绳(1202)与控制手柄(5)连接;所述控制系统(12)控制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和发动机舱排水系统(9)的启闭;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8)的冷却水管(801)将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的正压腔与喷水推进泵(4)的正压腔连通;
所述发动机舱排水系统(9)为膜片泵排水系统,包括排水管Ⅱ(901),该排水管Ⅱ(901)的进水口位于发动机舱(2)内尾部的底板上,排水管Ⅱ(901)的出水口穿出位于浮力板体(1)顶面板上的发动机舱排水口(103);在排水管Ⅱ(901)上依次设置有发动机舱排水过滤器(903)和发动机舱排水膜片泵(906),该发动机舱排水膜片泵(906)具有三个接口,其中两个进出水接口与排水管Ⅱ(901)连通,另外一个动力源接口通过连接气管(907)与二冲程发动机曲轴箱出口(717)接通;
所述浮力板体(1)的底面板尾部两侧设置有平衡鳍(1041),在两平衡鳍(1041)之间的浮力板体(1)的底面板上设置有压浪条(1051),该压浪条(1051)从浮力板体(1)的底面板尾部延伸至浮力板体(1)的底面板头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轻型多功能动力冲浪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力板体(1)的顶面板上设置有发动机舱(2)连通的拉索孔(101)、发动机冷却水出口(102)和发动机舱排水口(103);所述拉索孔(101)供电缆(1201)和拉绳(1202)从中穿过,所述发动机冷却水出口(102)供发动机冷却系统(8)的排水管Ⅰ(802)从中穿过,所述发动机舱排水口(103)供发动机舱排水系统(9)的排水管Ⅱ(901)从中穿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轻型多功能动力冲浪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力板体(1)的内腔通过隔板(104)将该内腔分隔为相互独立的填充腔(105)和发动机舱(2);在填充腔(105)中填充有与其匹配的聚氨酯发泡填充体(106)。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超轻型多功能动力冲浪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力板体(1)由相互独立的浮力板体A(108)和浮力板体B(109)两部分对接组合而成,发动机舱(2)位于浮力板体A(108)内,通气孔(11)位于浮力板体B(109)的顶面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超轻型多功能动力冲浪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力板体A(108)与浮力板体B(109)的对接边底部通过铰链(1019)将浮力板体A(108)与浮力板体B(109)连接为一体,浮力板体A(108)与浮力板体B(109)的对接边顶部通过可调式拉锁(1020)将浮力板体A(108)与浮力板体B(109)固定为一体;位于浮力板体A(108)和浮力板体B(109)上的进气通道(107)通过波纹管或者中空橡胶软管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超轻型多功能动力冲浪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力板体A(108)与浮力板体B(109)的对接边部Ⅰ(1010)上设置有插接槽(1011),浮力板体B(109)与浮力板体A(108)的对接边部Ⅱ(1012)上设置有与插接槽(1011)匹配的插接头(1013),该插接头(1013)插入插接槽(1011)中将浮力板体A(108)和浮力板体B(109)连接为一体;在发动机舱(2)与浮力板体A(108)上的对接边部Ⅰ(1010)之间的板体壁上设置有固定孔Ⅰ(1014),在浮力板体B(109)上的对接边部Ⅱ(1012)侧壁上设置有与固定孔Ⅰ(1014)匹配的固定孔Ⅱ(1015),依次穿过固定孔Ⅰ(1014)和固定孔Ⅱ(1015)的螺钉(1016)将浮力板体A(108)和浮力板体B(109)固定为一体;
位于浮力板体A(108)和浮力板体B(109)上的进气通道(107)通过波纹管连通,或者位于浮力板体A(108)上的对接边部Ⅰ(1010)处的进气通道(107)处具有环形插接槽(1017),位于浮力板体B(109)上的对接边部Ⅱ(1012)处的进气通道(107)处具有与环形插接槽(1017)匹配的环形插接凸台(1018),该环形插接凸台(1018)外套装密封圈(1019)后插入环形插接槽(1017)中,将位于浮力板体A(108)和浮力板体B(109)上的进气通道(107)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轻型多功能动力冲浪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上具有排气导管(701),该排气导管(701)的出气端固定有水冷消音器(13),该水冷消音器(13)又包括
壳体(1301),位于壳体(1301)两端的进气端(1302)和出气端(1303),以及位于壳体(1301)内腔中的消音室;所述出气端(1303)插入排气管(702)内,该出气端(1303)的外壁与排气管(702)的内壁之间设置有O型密封圈(1304),在出气端(1303)的外壁上套有压缩弹簧(1305),该压缩弹簧(1305)的两端分别紧抵在排气管(702)端部和壳体(1301)的一端;
所述进气端(1302)的端口具有与发动机的排气导管(701)匹配的插接口;
所述壳体(1301)上设置有与消音室连通的冷水进水管(1306);所述出气端(1303)的内孔(1307)中设置有单向阀Ⅰ(1308);所述排气管(702)端部具有便于与出气端(1303)连接的锥形面(1309)。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超轻型多功能动力冲浪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进气端(1302)的端口内装有耐高温胶套(1311),该耐高温胶套(1311)内具有与发动机的排气导管(701)匹配的插接口。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轻型多功能动力冲浪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8)又包括
与喷水推进泵(4)的正压腔连通的正压冷却水进水管(404),该正压冷却水进水管(404)穿过喷水推进泵(4)的外壳且正压冷却水进水管(404)的进水口与喷水推进泵(4)水流方向相对设置,正压冷却水进水管(404)的出水口与位于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上的冷却水进口(703)连通,所述冷却水进口(703)与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的正压腔连通,该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的正压腔与位于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上的冷却水出口(714)连通,所述冷却水出口(714)与排水管Ⅰ(802)连通,该排水管Ⅰ(802)穿出发动机冷却水出口(102)。
10.根据权利要求1、7或9之一所述的超轻型多功能动力冲浪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为改进型二冲程水冷发动机,包括曲轴箱(704)、启动机构的启动电机(708)、化油器(710)和发动机气缸(709);在曲轴箱(704)的曲轴输出端的另一端固定有单向轴承(706),该单向轴承(706)的单向轴承安装套(715)与行星齿轮减速器(707)的输出轴(721)连接,该行星齿轮减速器(707)的输入轴是启动电机(708)的输出轴;
在曲轴两侧的曲轴箱(704)上设置有发动机气缸(709)和化油器(710),该发动机气缸(709)的中心线与曲轴箱(704)的中心线重合,化油器(710)的中心线与曲轴箱(704)的中心线平行或重合;
所述化油器(710)通过进气管道(711)与曲轴箱(704)的进气口连通,在进气管道(711)与曲轴箱(704)的进气口之间设置有进气簧片阀(712);
所述曲轴箱(704)和发动机气缸(709)外壳上设置有用于与固定于发动机舱(2)中的固定架连接的支架安装孔(713),所述发动机气缸(709)外壳上设置有与发动机气缸(709)的内腔连通的冷却水出口(714)、冷却水进口(703)和排气导管(701);所述曲轴箱(704)的曲轴输出端安装有联轴器(705);所述联轴器(705)的外圆上安装有单凸台式曲轴位置传感器,该单凸台式曲轴位置传感器使检测信号占圆周角度小,检测精度更高,为点火控制器提供了准确的曲轴位置信号和转速信号;所述发动机气缸(709)上设置有点火器,该点火器为限速20000r/min的电感式点火器;所述进气簧片阀(712)的簧片为碳纤维板制成的大流道截面积的V型阀。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超轻型多功能动力冲浪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启动机构还包括启动机构壳体(716),位于启动机构壳体(716)内腔中的启动电机(708)和行星齿轮减速器(707);
所述行星齿轮减速器(707)安装在启动电机(708)的启动电机输出轴(720)上,该行星齿轮减速器(707)的输出轴(721)上连接有单向轴承安装套(715),该单向轴承安装套(715)的内圈与单向轴承(706)的外圈固定,单向轴承(706)的内圈与二冲程水冷发动机的曲轴连接;所述启动机构壳体(716)的内壁与单向轴承安装套(715)的外壁之间设置有骨架油封(718);所述启动机构外壳(716)上设置固定螺栓孔(722),使用时,通过螺栓穿过固定螺栓孔(722)将整个启动机构固定到二冲程水冷发动机的曲轴箱上;在启动机构外壳(716)上设置有用于与二冲程水冷发动机的曲轴箱密封的O型密封圈(7171);所述行星齿轮减速器(707)的输出轴(721)上安装有两级行星减速齿轮(719);所述排气导管(701)与曲轴箱(704)的曲轴输出端位于曲轴箱(704)的同一侧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7或9之一所述的超轻型多功能动力冲浪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为双缸二冲程水冷发动机,包括曲轴箱(704)、启动机构的启动电机(708)、化油器(710)和发动机气缸(709);在曲轴箱(704)的曲轴输出端的另一端固定有单向轴承(706),该单向轴承(706)的单向轴承安装套(715)与行星齿轮减速器(707)的输出轴(721)连接,该行星齿轮减速器(707)的输入轴是启动电机(708)的输出轴;
在曲轴箱(704)的两侧上错位对称设置有两个发动机气缸(709),发动机气缸(709)的中心线与曲轴箱(704)的中心线重合;化油器(710)位于曲轴箱(704)的顶部,所述化油器(710)通过进气管道(711)与曲轴箱(704)的进气口连通,在进气管道(711)与曲轴箱(704)的进气口之间设置有进气簧片阀(712);
所述曲轴箱(704)和发动机气缸(709)外壳上设置有用于与固定于发动机舱(2)中的固定架连接的支架安装孔(713),所述发动机气缸(709)外壳上设置有与发动机气缸(709)的内腔连通的冷却水出口(714)、冷却水进口(703)和排气导管(701);所述曲轴箱(704)的曲轴输出端安装有联轴器(705);所述联轴器(705)的外圆上安装有单凸台式曲轴位置传感器;该单凸台式曲轴位置传感器使检测信号占圆周角度小,检测精度更高,为点火控制器提供了准确的曲轴位置信号;所述发动机气缸(709)上设置有点火器,该点火器为限速20000r/min的电感式点火器;所述进气簧片阀(712)为碳纤维板制成的大流道截面积的V型阀;所述发动机气缸(709)的的中心线与曲轴箱(704)的中心线重合;所述排气导管(701)与曲轴箱(704)的曲轴输出端位于曲轴箱(704)的同一侧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超轻型多功能动力冲浪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启动机构还包括启动机构壳体(716),位于启动机构壳体(716)内腔中的启动电机(708)和行星齿轮减速器(707);
所述行星齿轮减速器(707)安装在启动电机(708)的启动电机输出轴(720)上,该行星齿轮减速器(707)的输出轴(721)上连接有单向轴承安装套(715),该单向轴承安装套(715)的内圈与单向轴承(706)的外圈固定,单向轴承(706)的内圈与二冲程水冷发动机的曲轴连接;所述启动机构壳体(716)的内壁与单向轴承安装套(715)的外壁之间设置有骨架油封(718);所述启动机构外壳(716)上设置固定螺栓孔(722),使用时,通过螺栓穿过固定螺栓孔(722)将整个启动机构固定到二冲程水冷发动机的曲轴箱上;在启动机构外壳(716)上设置有用于与二冲程水冷发动机的曲轴箱密封的O型密封圈(7171);所述行星齿轮减速器(707)的输出轴(721)上安装有两级行星减速齿轮(719)。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轻型多功能动力冲浪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油系统(3)为膜片泵供油系统,包括油箱(301),一端与油箱(301)内腔连通的输油软管组(302),该输油软管组(302)的另外一端用于与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的化油器(710)的进油口连通;
在油箱(301)至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的输油软管组(302)上依次设置有过滤器(303)、手动燃油泵(304)和膜片燃油泵(305),所述膜片燃油泵(305)上具有三个接口,所述三个接口分别是动力腔接口Ⅰ(306)、进油接口Ⅱ(307)和出油接口Ⅲ(308),进油接口Ⅱ(307)与手动燃油泵(304)的出口接通,出油接口Ⅲ(308)与化油器(710)的进油口接通,动力腔接口Ⅰ(306)通过PU气管(309)与二冲程发动机曲轴箱出口(717)接通,膜片泵的动力由二冲程发动机曲轴箱内的交变压力提供;
在膜片燃油泵(305)的内腔中设置有膜片(310),在进油接口Ⅱ(307)和出油接口Ⅲ(308)的内孔中分别设置有膜片燃油泵进油单向阀(311)和膜片燃油泵出油单向阀(312);所述油箱(301)上设置有带开式油箱盖(313)的加油口(314),在开式油箱盖(313)上设置有与大气导通的通气孔,保证油箱内压力始终等于大气压力;所述输油软管(302)的进油口伸入油箱(301)内腔底部,在该输油软管(302)的进油口处固定重力吸油球(315),该重力吸油球(315)的吸油口处具有过滤网。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轻型多功能动力冲浪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油系统(3)为正压供油系统,包括油箱(301),一端与油箱(301)内腔连通的输油软管(302),该输油软管(302)的另外一端与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上的化油器(710)接通,在输油软管(302)上设置有过滤器(303);
所述油箱(301)的顶部设置有与油箱(301)内腔连通的正压输气接口(320),该正压输气接口(320)与正压输气软管(321)的一端接通,该正压输气软管(321)的另一端与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的二冲程发动机曲轴箱出口(717)连通,该二冲程发动机曲轴箱出口(717)与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的曲轴箱内腔连通;
在油箱(301)至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的正压输气软管(321)上依次设置有三通连接管接头(322)和正压输气单向阀(323),所述三通连接管接头(322)的另外一个接口与手动压气泵(324)的出口接通,该手动压气泵(324)上设置有大气进气口(325);
所述油箱(301)上设置有带闭式油箱盖(317)的加油口(314);所述输油软管(302)的进油口伸入油箱(301)内腔底部,在该输油软管(302)的进油口处固定重力吸油球(315),该重力吸油球(315)的吸油口处具有过滤网。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轻型多功能动力冲浪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油系统(3)为软体油箱供油系统,包括油箱(301),一端与油箱(301)内腔连通的输油软管(302),该输油软管(302)的另外一端用于与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的化油器(710)的进油口连通;
所述油箱(301)采用耐油软体橡胶材料制成的闭式软体油箱,该闭式软体油箱的侧壁底部设置有闭式软体油箱出油口(316),该闭式软体油箱出油口(316)与输油软管(302)的进油口接通;在闭式软体油箱的顶部设置有带闭式油箱盖(317)的加油口(314),在闭式软体油箱的底壁和侧壁分别设置有闭式软体油箱底壁连接孔(318)和闭式软体油箱侧壁连接孔(319);
在油箱(301)至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的输油软管(302)上依次设置有过滤器(303)、手动燃油泵(304)和膜片燃油泵(305),所述膜片燃油泵(305)上具有三个接口,所述三个接口分别是动力腔接口Ⅰ(306)、进油接口Ⅱ(307)和出油接口Ⅲ(308),进油接口Ⅱ(307)与手动燃油泵(304)的出口端接通,出油接口Ⅲ(308)与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上的化油器(710)进油口接通,动力腔接口Ⅰ(306)通过PU气管(309)与二冲程发动机曲轴箱出口(717)接通;
在膜片燃油泵(305)的内腔中设置有膜片(310),在进油接口Ⅱ(307)和出油接口Ⅲ(308)的内孔中分别设置有膜片燃油泵进口单向阀(311)和膜片燃油泵出口单向阀(312)。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轻型多功能动力冲浪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12)为拉索式控制系统,包括浮力板体(1)、控制手柄(5)、集成有单片机的控制器(1203)、电缆(1201)、油门拉索、拉绳(1202)及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
其中,所述控制手柄(5)还包括控制开关(501)及油门扳机(502);所述油门扳机(502)通过油门拉索与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上的化油器(710)的油门臂连接;所述拉绳(1202)一端与冲浪板浮力板体(1)的前端相连接,一端与控制手柄(5)相连接,所述集成有单片机的控制器(1203)通过电缆(1201)与位于控制手柄(5)顶部的控制开关(501)电连接并导通,所述控制开关(501)与油门扳机(502)相对应且设置于控制手柄(5)的两侧;
所述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还包括曲轴位置传感器、启动电机、火花塞,所述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的曲轴位置传感器、启动电机、火花塞通过若干根带有防水电缆接头(909)的电缆形成电缆组并与集成有单片机的控制器(1203)相连接并导通;
所述集成单片机的控制器(1203)还包括密闭的控制器壳体(1207)及位于该控制器壳体(1207)内的集成电路板(1215),其中所述集成电路板(1215)上集成有单片机、发动机启动和点火控制电路、动力电池组、点火高压包、电池组充放电保护电路及水泵控制电路;在所述控制器壳体(1207)内还设置有密闭的控制器边盖(1208),所述控制器边盖(1208)通过螺钉固定在控制器壳体(1207)上,所述控制器边盖(1208)上设置有供导线穿出的密封连接头(1209);
在与控制器边盖(1208)相邻的控制器壳体(1207)的一侧壁上设置有碗型硅胶膜片(1210),所述碗型硅胶膜片(1210)通过压板(1211)和螺钉固定在所述控制器壳体(1207)的侧壁上的通孔处;
所述控制开关(501)与控制器(1203)之间电连接,控制开关(501)的输出信号发送给控制器(1203)作为控制器(1203)的输入信号。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轻型多功能动力冲浪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12)为电控控制系统,包括浮力板体(1)、控制手柄(5)、集成有单片机的控制器(1203)、电缆(1201)、拉绳(1202)及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
其中,所述控制手柄(5)包括控制开关(501)、油门扳机(502)、油门扳机位置传感器(503);所述拉绳(1202)一端与冲浪板浮力板体(1)的前端相连接,一端与控制手柄(5)相连接,所述集成有单片机的控制器(1203)通过电缆(1201)与位于控制手柄(5)顶部的控制开关(501)电连接并导通,所述控制开关(501)与油门扳机(502)相对应且设置于控制手柄(5)的两侧,同时所述油门扳机(502)处还设置有油门扳机位置传感器(503),所述油门扳机位置传感器(503)和油门扳机(502)也通过电缆(1201)与控制器(1203)相导通;
当所述动力冲浪板为组合式动力冲浪板时,所述组合式动力冲浪板还包括浮力板体A(108)及浮力板体B(109),所述控制器(1203)在浮力板体A(108)及浮力板体B(109)的组合处还设置有用于连接该两块板体电缆的防水电缆接头(909),所述控制器(1203)及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均设置于浮力板体A(108)上,所述控制手柄(5)及拉绳(1202)设置于浮力板体B(109)上;
所述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包括曲轴位置传感器、启动电机、火花塞及油门执行机构,所述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的曲轴位置传感器、启动电机、火花塞及油门执行机构通过若干根带有防水电缆接头(909)的电缆形成电缆组与集成有单片机的控制器(1203)相连接并导通;
所述集成单片机的控制器(1203)包括密闭的控制器壳体(1207)及位于该控制器壳体(1207)内的集成电路板(1215),其中所述集成电路板(1215)上集成有单片机、发动机启动和点火控制电路、动力电池组、点火高压包、油门控制电路、电池组充放电保护电路、电子控制单元及水泵控制电路;在所述控制器壳体(1207)内还设置有密闭的控制器边盖(1208),所述控制器边盖(1208)通过螺钉固定在控制器壳体(1207)上,所述控制器边盖(1208)上设置有供导线穿出的密封连接头(1200);
在与控制器边盖(1208)相邻的控制器壳体(1207)的一侧壁上设置有碗型硅胶膜片(1210),所述碗型硅胶膜片(1210)通过压板(1211)和螺钉固定在所述控制器壳体(1207)的侧壁上的通孔处;
所述控制开关(501)与控制器(1203)之间有电连接,控制开关(501)的输出信号发送给控制器(1203)作为控制器(1203)的输入信号;所述油门扳机位置传感器(503)与控制器(1203)之间有电连接,油门扳机位置传感器(503)的输出信号发送给控制器(1203)作为控制器(1203)的输入信号。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轻型多功能动力冲浪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12)为无线遥控控制系统,包括浮力板体(1)、控制手柄(5)、集成有单片机的控制器(1203)、接收单元解码器(1205)、接收天线(1206)及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
其中,所述控制手柄(5)包括控制开关(501)、油门扳机(502)、油门扳机位置传感器(503)、载波发射电路及发射天线(504)、具有单片机的编码器(505);所述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包括曲轴位置传感器、化油器(710)、启动电机、火花塞及油门执行器(1204);所述集成有单片机的控制器(1203)通过防水导线与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上化油器(710)的油门执行器(1204)相连接并导通,所述集成有单片机的控制器(1203)通过防水导线与接收单元解码器(1205)相连接,所述接收单元解码器(1205)与接收天线(1206)相连接;
所述控制开关(501)设置于控制手柄(5)的顶部位置,在控制开关(501)的相对一侧设置有油门扳机(502),在所述油门扳机(502)周围设置有油门扳机位置传感器(503)和载波发射电路及发射天线(504),所述控制手柄(5)的内部空腔中安装有单片机的编码器(505),当控制开关(501)和油门扳机(502)工作时,具有单片机的编码器(505)将油门扳机位置传感器(503)检测到的位置信号进行编码形成编码信号并通过载波发射电路及发射天线(504)发送给位于冲浪板浮力板体(1)的接收天线(1206),所述接收天线(1206)将编码信号传输给接收单元解码器(1205),所述接收单元解码器(1205)解码后发送给集成有单片机的控制器(1203),所述控制器(1203)控制二冲程水冷发动机(7)的化油器(710)的油门执行器(1204)进行工作;
所述集成单片机的控制器(1203)包括密闭的控制器壳体(1207)及位于该控制器壳体(1207)内的集成电路板(1215),其中所述集成电路板(1215)上集成有单片机、发动机启动和点火控制电路、动力电池组、点火高压包、油门控制电路、遥控接收电路、电池组充放电保护电路、电子控制单元及水泵控制电路;在所述控制器壳体(1207)内还设置有密闭的控制器边盖(1208),所述控制器边盖(1208)通过螺钉固定在控制器壳体(1207)上,所述控制器边盖(1208)上设置有供导线穿出的密封连接头(1209);
在与控制器边盖(1208)相邻的控制器壳体(1207)的一侧壁上设置有碗型硅胶膜片(1210),所述碗型硅胶膜片(1210)通过压板(1211)和螺钉固定在所述控制器壳体(1207)的侧壁上的通孔处;
所述控制手柄(5)的底部设置有固定插柱(506),在位于冲浪板浮力板体(1)上还设置有扶手(6),所述扶手(6)上有固定插孔(601);
所述控制手柄(5)的底部前端有可以固定绳索的孔,通过绳索(1202)将孔与冲浪板浮力板体(1)上的发动机舱排水口(103)连接,所述控制手柄(5)的尾端还设置有可以固定在手腕上的腕带(507)。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轻型多功能动力冲浪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Ⅱ(901)的进水口处设置有发动机舱排水管固定支架(905),该发动机舱排水管固定支架(905)固定在发动机舱(2)内尾部的底板上,排水管Ⅱ(901)通过扎带固定在发动机舱排水管固定支架(905)上;所述排水管Ⅱ(901)的出水口固定在动力冲浪板板体上的板体发动机舱排水口(103)中。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轻型多功能动力冲浪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水推进泵(4)包括叶轮转轴(402),该叶轮转轴(402)的一端伸入喷水推进泵壳体(401)内腔中,以及安装在叶轮转轴(402)上的叶轮(403);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水推进泵壳体(401)和叶轮(403)均采用碳纤维制成;
所述叶轮转轴(402)的输出端穿过固定在轴承座(404)中的推力轴承(405)和深沟球轴承(406)中,在喷水推进泵壳体(401)的进水口处的叶轮转轴(402)上固定有叶轮(403),该叶轮(403)位于推力轴承(405)与喷水推进泵壳体(401)的进水口之间的喷水推进泵壳体(401)内腔中;
所述轴承座(404)外壁与喷水推进泵壳体(401)内壁之间形成高速喷水流道。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超轻型多功能动力冲浪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座(404)的尾部固定有与轴承座(404)一体的锥形导流罩(407),该锥形导流罩(407)由碳纤维制成;所述推力轴承(405)与叶轮(403)之间设置有骨架密封Ⅰ(410),所述骨架密封Ⅰ(410)位于轴承座(404)内腔前端;所述推力轴承(405)位于深沟球轴承(406)前方;所述喷水推进泵壳体(401)外壳上固定有喷水推进泵固定架(409);所述叶轮转轴(402)的另一端固定有联轴器(705);所述叶轮转轴(402)的中部轴段上套装有至少一套支撑轴承(408);所述支撑轴承(408)侧壁套装有骨架油封Ⅱ(412),所诉骨架油封位于板体靠水一侧;所述轴承座(404)外壁与喷水推进泵壳体(401)由6片碳纤维制成的弧形片(413)连接为一体,弧形片(413)之间形成导向流道。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轻型多功能动力冲浪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舱盖(10)又包括与发动机舱(2)匹配的盖体(10a),设置在盖体(10a)上的发动机舱盖安装孔(10b),在盖体(10a)与发动机舱(2)的接触面板上粘接有与盖体(10a)一体的橡胶密封圈(10c),所述盖体(10a)通过穿过发动机舱盖安装孔(10b)螺钉紧固在发动机舱(2)顶部。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轻型多功能动力冲浪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舱盖(10)包括与发动机舱(2)匹配的盖体(10a),设置在盖体(10a)上的发动机舱盖安装孔(10b),在盖体(10a)与发动机舱(2)的接触面板上粘接有与盖体(10a)一体的橡胶密封圈(10c),所述盖体(10a)通过穿过发动机舱盖安装孔(10b)螺钉紧固在发动机舱(2)顶部;所述盖体(10a)的中部具有向外的凸起部(10d)。
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轻型多功能动力冲浪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力板体(1)套装在与其匹配的背包(1401)中,该背包(1401)又包括缝合在背包(1401)侧面的背包拉链(1404),该背包拉链(1404)的长度长于超轻型动力冲浪板板体(1)的长度;位于背包(1401)的背部上的两根背包带(1403),该背包带(1403)的一端固定在背包(1401)的背部中上部,背包带(1403)的另一端固定有插接头,该插接头插入与其匹配的背包带快速卡扣(1402)中与所述背包带快速卡扣(1402)固定为一体,该背包带快速卡扣(1402)固定在背包(1401)的背部底部;
所述背包(1401)固定在背包车顶固定架上,该背包车顶固定架还包括两根固定杆(1407),该固定杆(1407)的端部设置有用于与车门框上部固定的拉钩(1406),在固定杆(1407)的杆段上设置有背包带固定卡(1409);背包(1401)的两根背包带(1403)中的一根背包带(1403)依次穿过一根固定杆(1407)上方的背包带固定卡(1409)和另外一根固定杆(1407)下方的背包带固定卡(1409)后插入背包带快速卡扣(1402)中与所述背包带快速卡扣(1402)固定为一体,另外一背包带(1403)依次穿过一根固定杆(1407)下方的背包带固定卡(1409)和另外一根固定杆(1407)上方的背包带固定卡(1409)后插入背包带快速卡扣(1402)中与所述背包带快速卡扣(1402)固定为一体;两根背包带(1403)在背包(1401)的背部和面部相互交叉;所述背包(1401)的侧面具有固定杆收纳袋(1405);在靠近拉钩(1406)的固定杆(1407)的杆体上设置有橡胶垫(1408)。
CN201410496760.6A 2014-09-25 2014-09-25 超轻型多功能动力冲浪板 Active CN10426084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496760.6A CN104260846B (zh) 2014-09-25 2014-09-25 超轻型多功能动力冲浪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496760.6A CN104260846B (zh) 2014-09-25 2014-09-25 超轻型多功能动力冲浪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60846A CN104260846A (zh) 2015-01-07
CN104260846B true CN104260846B (zh) 2018-09-28

Family

ID=521524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96760.6A Active CN104260846B (zh) 2014-09-25 2014-09-25 超轻型多功能动力冲浪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260846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801919B2 (en) 2020-04-22 2023-10-31 Kai Concepts, LLC Waterproof container having a waterproof electrical connector
US11878775B2 (en) 2021-07-13 2024-01-23 Kai Concepts, LLC Leash system and methods of use
US11897583B2 (en) 2020-04-22 2024-02-13 Kai Concepts, LLC Watercraft device with hydrofoil and electric propulsion system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5115895B4 (de) 2015-09-21 2017-04-13 Cayago Gmbh Wassergleitfahrzeug
CN105966563A (zh) * 2016-06-14 2016-09-28 安徽美吉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冲浪板手把
CN105966562A (zh) * 2016-06-14 2016-09-28 安徽美吉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动力冲浪板
US10597118B2 (en) 2016-09-12 2020-03-24 Kai Concepts, LLC Watercraft device with hydrofoil and electric propeller system
TWI677456B (zh) * 2018-08-02 2019-11-21 馬來西亞商源耀造船有限公司 船舷孔座結構
CN109334889A (zh) * 2018-11-28 2019-02-15 佛山路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速冲浪板
CN109538350A (zh) * 2019-01-22 2019-03-29 常州市兔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水上运动器材用发动机及其工作方法和动力冲浪板
US11485457B1 (en) 2021-06-14 2022-11-01 Kai Concepts, LLC Hydrojet propulsion system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27817A (zh) * 2008-11-28 2010-12-29 昆山市美吉动力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改进汽油发动机的动力冲浪板
CN103373451A (zh) * 2012-04-24 2013-10-30 昆山市美吉动力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动力冲浪板负压排水系统
CN204197248U (zh) * 2014-09-25 2015-03-11 重庆特飞航空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超轻型多功能动力冲浪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207787A (ja) * 1987-02-21 1988-08-29 Sanshin Ind Co Ltd 船舶のビルジ排出装置
DE4223756C2 (de) * 1992-07-18 1997-01-09 Stihl Maschf Andreas Kraftstoffpumpe für einen Zweitaktmotor
CN2235027Y (zh) * 1995-01-24 1996-09-11 杨笑风 二冲程汽油机喷射式化油器
CN2313050Y (zh) * 1997-04-19 1999-04-07 李振江 分离式多功能消音器
US5913451A (en) * 1997-11-18 1999-06-22 Madison; Kevin Fuel tank assembly for volatile fuel
DE20022006U1 (de) * 2000-12-27 2001-03-22 Mes Philip Surfbrett
JP4473475B2 (ja) * 2001-09-13 2010-06-02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小型滑走艇
US20050242109A1 (en) * 2004-04-30 2005-11-03 Avon Rubber & Plastics, Inc. Liquid storage and dispensing system and method
WO2006014085A1 (en) * 2004-08-05 2006-02-09 Dae-Su Seo The surfboard, and the boat using the surfboard
US20070283865A1 (en) * 2004-11-01 2007-12-13 Bouncing Brain Innovations Season Two Subsidiary 14, Llc Powered surfboard for preserving energy of surfer during paddling
CN101323369B (zh) * 2008-06-14 2011-01-19 海宁艾斯比威机车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摩托艇发动机的冷却系统
CN101746490A (zh) * 2008-11-28 2010-06-23 昆山市美吉动力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改进推进结构的汽油发动机动力冲浪板
TW201408542A (zh) * 2012-08-21 2014-03-01 Joy Ride Technology Co Ltd 衝浪板轉向裝置
CN103670841B (zh) * 2013-12-18 2015-09-16 武汉中醇化汽车新能源有限公司 背压式醇类燃料输送系统和输送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27817A (zh) * 2008-11-28 2010-12-29 昆山市美吉动力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改进汽油发动机的动力冲浪板
CN103373451A (zh) * 2012-04-24 2013-10-30 昆山市美吉动力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动力冲浪板负压排水系统
CN204197248U (zh) * 2014-09-25 2015-03-11 重庆特飞航空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超轻型多功能动力冲浪板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801919B2 (en) 2020-04-22 2023-10-31 Kai Concepts, LLC Waterproof container having a waterproof electrical connector
US11897583B2 (en) 2020-04-22 2024-02-13 Kai Concepts, LLC Watercraft device with hydrofoil and electric propulsion system
US11878775B2 (en) 2021-07-13 2024-01-23 Kai Concepts, LLC Leash system and methods of us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60846A (zh) 2015-0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60846B (zh) 超轻型多功能动力冲浪板
CN204197248U (zh) 超轻型多功能动力冲浪板
CN207129115U (zh) 轻型电动冲浪板
CN206054103U (zh) 动力冲浪板用单缸二冲程水冷发动机
CN104295368B (zh) 集消音器与冷却系统一体的单缸二冲程水冷发动机
CN204200423U (zh) 动力冲浪板发动机用正压供油系统
CN204200367U (zh) 集消音器与冷却系统一体的双缸二冲程水冷发动机
CN204200363U (zh) 集消音器与冷却系统一体的单缸二冲程水冷发动机
CN204200365U (zh) 改进型单缸二冲程水冷发动机
CN204200366U (zh) 单缸二冲程水冷发动机
CN109263837B (zh) 一种潜水助力机器人
CN204200424U (zh) 动力冲浪板发动机用膜片泵供油系统
CN108216528A (zh) 一种穿戴式潜水装备
CN203032892U (zh) 一种遥控式密闭无人救生艇
CN104295419A (zh) 动力冲浪板发动机用膜片泵供油系统
CN104265452B (zh) 集消音器与冷却系统一体的双缸二冲程水冷发动机
CN104265448B (zh) 双缸二冲程水冷发动机
CN105927381B (zh) 动力冲浪板用单缸二冲程水冷发动机
CN104295370A (zh) 单缸二冲程水冷发动机
CN201694382U (zh) 一种太阳能充气航行器
CN201264714Y (zh) 轻便救援舟
CN101857079B (zh) 自携式电动潜水呼吸器
CN208377029U (zh) 一种救生圈驱动装置
CN2219259Y (zh) 水下旅游潜艇
CN104314683B (zh) 改进型单缸二冲程水冷发动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530600 one or two, the 2 standard workshop of peasant worker Pioneer Park, Subo Industrial Park, Mashan County, th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Applicant after: GUANGXI TEFEI AVIATION POWER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405401 21 Zhao Jia Industrial Park, Kaixian, Chongqing

Applicant before: CHONGQING TEFEI AVIATION POWER TECHNOLOGY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714

Address after: 570000 room 3-106, dormitory of Provincial Grain Bureau, No. 32, Haifu Road, Meilan District, Haikou City, Hain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a Sumei

Address before: 530600 one or two, the 2 standard workshop of peasant worker Pioneer Park, Subo Industrial Park, Mashan County, th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Patentee before: GUANGXI TEFEI AVIATION POWER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