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55100B - 履带式田园管理机底盘 - Google Patents

履带式田园管理机底盘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55100B
CN104255100B CN201410519367.4A CN201410519367A CN104255100B CN 104255100 B CN104255100 B CN 104255100B CN 201410519367 A CN201410519367 A CN 201410519367A CN 104255100 B CN104255100 B CN 1042551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power
power input
shaft
dr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51936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55100A (zh
Inventor
龙四坤
陈洪浪
许清孝
何阳
张建文
李永刚
刘小斌
廖胜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ZHOU Co Ltd OF HUNAN TOBACC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ZHOU Co Ltd OF HUNAN TOBACC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ZHOU Co Ltd OF HUNAN TOBACCO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ZHOU Co Ltd OF HUNAN TOBACCO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51936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255100B/zh
Publication of CN1042551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551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551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5510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Non-Deflectable Wheels, Steering Of Trailers, Or Other Steering (AREA)

Abstract

履带式田园管理机底盘,底盘支架部分上安装有发动机部分、变速转向控制部分、作业部分、手扶操作部分,作业调整部分与履带行走部分连接,而动力输出减速部分与动力输入部分连接,一级换挡传动部分与动力输出减速部分、二级换挡传动部分连接,中间链轮传动部分与二级换挡传动部分、转向中间传动链轮连接,左侧转向控制部分通过左侧转向驱动部分与转向中间传动链轮连接,右侧转向控制部分通过右侧转向驱动部分与转向中间传动链轮连接;一级换挡控制部分与一级换挡传动部分连接,进退换挡控制部分与动力输入部分连接。履带行走部分采用履带驱动提高了车辆的通过性,变速转向控制部分集成有工作装置变速器功能,有利于降低整机重量,扩展机具通用性。

Description

履带式田园管理机底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履带式田园管理机底盘。
背景技术
目前,田园管理机多采用橡胶轮驱动,但由于田园管理机重量轻,在进入田间后,地面附着力小,当遇到阻力增大时,驱动轮易打滑,为了提高机械的驱动能力,当田园管理机下田工作时,通常将驱动橡胶轮改为铁质驱动轮,而铁质驱动轮在圆周方向上的凸齿插入泥土中的深度大,可提高附着力,防止打滑;但铁质驱动轮的凸齿同时会破坏泥底沟面,不利于田块排水,在路面行走时,由于凸齿周向间隙大,驱动轮与地面成多边形面接触,导致机械行驶不平稳,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田园管理机通常采用两套驱动轮,一套橡胶轮,用于田园管理机的路面行驶与转移,一套铁质驱动轮,用于田间作业,用户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调整安装不同形式的驱动轮。同时田园管理机多采用两轮结构,两个轮胎在一条轴线上,机械在运动中可围绕驱动轮轴线随意旋转,工作质量低,操作极不方便,为了解决机械随意旋转的问题,通常在田园管理机的前端设置有支撑轮,由驱动轮、支撑轮形成三点支撑结构,以增强机械行驶稳定性,且支撑轮同时起着耕深调节的作用和万向调节导向作用,采用支撑轮虽然一套机构实现了三种功能,但是,支撑轮的高度调节在机械的前端,驾驶员在机械的后端,导致耕深调节不方便。为了同时兼顾导向作用,在支撑轮与支撑架之间安装有万向装置,故支撑轮通常设计的小而窄,当田园管理机与培土机、旋耕机、开沟机、植保机械配套时,支撑轮容易下陷,导致上述功能丧失,使得操控难度提高,作业质量降低。
目前,应用在田园管理机上的变速传动系统主要由驱动机械行驶的行驶变速器和驱动工作装置运动的工作装置变速器两套变速器组成,动力由发动机经过皮带轮传动给主离合器,主离合器将动力同时传递给行驶变速器动力输入轴和工作装置变速器的输入轴;行驶变速器设置有速度调节装置、减速装置,部分性能优良的机型还设置有牙嵌式离合机构,工作装置变速器上通常设置有牙嵌式离合器、减速装置;然而由于行驶变速器的动力输入轴转速约100~200r/min,工作装置变速器的适用转速200~300r/min,发动机的转速约2400~3000r/min;通常行驶变速器与工作装置变速器的输入轴需经一级皮带轮传动,其转速1200~1500r/min;故两套变速器分别需要将转速降低1/10和1/6,同时两套变速器的减速部分布置重复,使得机械结构复杂,体积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履带式田园管理机底盘,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缺点。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履带式田园管理机底盘,其底盘支架部分上安装有发动机部分、变速转向控制部分、作业部分、手扶操作部分,且动力传递部分分别与发动机部分、变速转向控制部分连接,用于传递动力,变速转向控制部分分别与履带行走部分、作业部分连接,经变速转向控制部分的一部分动力驱动履带行走部分行走,另一部分动力经变速后传递给作业部分,而作业调整部分一端安装在底盘支架部分上,另一端与履带行走部分连接,其用于调节前部作业部分的入土深度,当整机处于非作业行走状态时,通过调节作业调整部分脱离作业面,手扶操作部分用于操纵整机的行走和作业。
上述变速转向控制部分中,包括由左箱体与右箱体拼装形成的整体箱体,整体箱体内安装有动力输出减速部分、动力输入部分、一级换挡传动部分、二级换挡传动部分、中间链轮传动部分、右侧转向控制部分、左侧转向控制部分、左侧转向驱动部分、右侧转向驱动部分、转向中间传动链轮、中间传动链条、一级换挡控制部分、进退换挡控制部分;且动力输出减速部分与动力输入部分连接,一级换挡传动部分与动力输出减速部分连接,二级换挡传动部分与一级换挡传动部分连接;中间链轮传动部分与二级换挡传动部分连接,并通过中间传动链条与转向中间传动链轮连接,左侧转向控制部分与左侧转向驱动部分连接,右侧转向控制部分与右侧转向驱动部分连接,同时左侧转向驱动部分、右侧转向驱动部分分别与转向中间传动链轮连接;此外,一级换挡控制部分与一级换挡传动部分连接,进退换挡控制部分与动力输入部分连接。
整体箱体内各部分具体连接结构如下:
动力输出减速部分中,减速输出轴一端安装于左箱体内,另一端安装于右箱体内,左减速双联齿轮套装于减速输出轴上空转,右减速双联齿轮过渡配合安装于减速输出轴上,并通过花键传递动力,减速输出轴上设置有用于对左减速双联齿轮进行限位的减速挡圈一和用于对右减速双联齿轮进行限位的减速挡圈二;
动力输入部分中,动力输入轴一端安装于左箱体内,另一端安装于右箱体内,动力输入从动齿轮套装于动力输入轴上空转,动力输入换挡齿轮套装于动力输入从动齿轮上,进退换挡控制部分设置在动力输入换挡齿轮上,动力输入主动齿轮套装于动力输入轴上,动力输入主动齿轮与左减速双联齿轮的左侧齿轮啮合,动力输入从动齿轮与左减速双联齿轮的右侧齿轮啮合,且动力输入换挡齿轮与动力输入从动齿轮为花键配合安装,在进退换挡控制部分的作用下,动力输入换挡齿轮可在动力输入从动齿轮的外围花键上左右滑动,当进退换挡控制部分带动动力输入换挡齿轮向左移动时,动力输入换挡齿轮与右减速双联齿轮的左侧齿轮啮合,当进退换挡控制部分带动动力输入换挡齿轮向右移动时,动力输入换挡齿轮脱离与右减速双联齿轮的左侧齿轮啮合,并与后续相关部分啮合传动;
一级换挡传动部分中,一级换挡主轴一端安装于左箱体内,另一端安装于右箱体内,一级换挡主动齿轮和一级换挡双联齿轮分别套装于一级换挡主轴上;而一级换挡控制部分设置在一级换挡双联齿轮上,一级换挡双联齿轮在一级换挡控制部分的作用下沿一级换挡主轴轴向滑动,一级换挡主动齿轮分别与右减速双联齿轮、动力输入换挡齿轮啮合,而动力输入换挡齿轮在进退换挡控制部分的作用下可与一级换挡主动齿轮啮合,也可脱离与一级换挡主动齿轮的啮合;
二级换挡传动部分中,二级换挡主轴一端安装于左箱体内,另一端安装于右箱体内,二级换挡双联齿轮过渡配合安装于二级换挡主轴上,且一级换挡双联齿轮的右侧齿轮与二级换挡双联齿轮的右侧齿轮啮合,一级换挡双联齿轮的左侧齿轮与二级换挡双联齿轮的左侧齿轮啮合;在一级换挡控制部分的作用下一级换挡双联齿轮沿一级换挡主轴轴向从右至左滑动,可产生一级换挡双联齿轮的右侧齿轮与二级换挡双联齿轮的右侧齿轮啮合、一级换挡双联齿轮脱离与二级换挡双联齿轮的啮合、一级换挡双联齿轮的左侧齿轮与二级换挡双联齿轮的左侧齿轮啮合;
中间链轮传动部分中,中间传动主轴一端安装于左箱体内,另一端安装于右箱体内,中间传动齿轮和中间传动主动链轮安装于中间传动主轴上,中间传动齿轮与二级换挡双联齿轮的左侧齿轮啮合,中间传动主动链轮通过中间传动链条与转向中间传动链轮连接,将动力传递给转向中间传动链轮并带动其旋转;
左侧转向控制部分中,左侧摇杆安装在左侧摇杆轴上,在外部装置的作用下左侧摇杆轴带动左侧摇杆旋转,而左侧摇臂安装在左侧摇臂轴上空转,左侧推杆一端与左侧摇杆连接,另一端与左侧摇臂连接,左侧摇杆通过左侧推杆推动左侧摇臂围绕左侧摇臂轴旋转,以推动相关装置;
右侧转向控制部分中,右侧摇杆安装在右侧摇杆轴上,在外部装置的作用下右侧摇杆轴带动右侧摇杆旋转,而右侧摇臂安装在右侧摇臂轴上空转,右侧推杆一端与右侧摇杆连接,另一端与右侧摇臂连接,右侧摇杆通过右侧推杆推动右侧摇臂围绕右侧摇臂轴旋转,以推动相关装置;
左侧转向驱动部分中,左侧支撑体安装于左箱体一侧,左侧转向驱动轴安装于左侧支撑体内,而左侧转向驱动轴的一端安装有驱动左轴承,左侧离合套安装于左侧转向驱动轴上,左侧驱动轴挡圈和左侧复位弹簧挡圈安装于左侧转向驱动轴上;左侧离合复位弹簧套装于左侧转向驱动轴上,且位于左侧复位弹簧挡圈和左侧离合套之间,转向中间传动链轮左侧安装于驱动左轴承上,在左侧离合复位弹簧的常态作用下左侧离合套与转向中间传动链轮的左侧内部齿轮啮合,当左侧离合套在左侧摇臂作用下向左侧移动脱离与转向中间传动链轮的左侧内部齿轮啮合时,实现右侧驱动向左侧转向,当外部取消对左侧摇臂的作用后,左侧离合套在左侧离合复位弹簧的作用下恢复与转向中间传动链轮的左侧内部齿轮啮合,恢复常规行驶状态;
右侧转向驱动部分中,右侧支撑体安装于右箱体一侧,右侧转向驱动轴安装于右侧支撑体内,而右侧转向驱动轴的一端安装有驱动右轴承,右侧离合套安装于右侧转向驱动轴上,右侧驱动轴挡圈和右侧复位弹簧挡圈安装于右侧转向驱动轴上;右侧离合复位弹簧套装于右侧转向驱动轴上,且位于右侧复位弹簧挡圈和右侧离合套之间,转向中间传动链轮右侧安装于驱动右轴承上,在右侧离合复位弹簧的常态作用下右侧离合套与转向中间传动链轮的右侧内部齿轮啮合,当右侧离合套在右侧摇臂作用下向右侧移动脱离与转向中间传动链轮的右侧内部齿轮啮合时,实现左侧驱动向右侧转向,当外部取消对右侧摇臂的作用后,右侧离合套在右侧离合复位弹簧的作用下恢复与转向中间传动链轮的右侧内部齿轮啮合,恢复常规行驶状态。
在本发明中,变速转向控制部分采用行驶变速器集成工作装置变速器减速与调速功能,且行驶变速器的工作装置输出轴转速分为300r/min、450r/min(当发动机处于额定转速时)两个档位;进而有效简化了工作装置变速器的结构,有利于降低整机质量,提高集成度,扩展了机具通用性。
在本发明中,履带行走部分包括左侧履带行走部分、右侧履带行走部分、中间连接部分,而左侧履带行走部分与右侧履带行走部分通过中间连接部分连接;变速转向控制部分的部分动力经左侧转向驱动轴输出带动左侧履带行走部分行走,部分动力经右侧转向驱动轴输出带动右侧履带行走部分行走,当履带车辆处于非作业地面时或作业调整部分的最大调整极限不能满足前部作业需要时,可根据需要安装行驶轮以满足各种工况;而左侧履带行走部分、右侧履带行走部分采用橡胶履带行走,由于接地面积大,有效提高车辆的通过性;同时由于履带接地长度大,机具重心位置容易控制,因此过垄、过埂能力较强,附着力强,增强机械行驶稳定性。
在本发明中,左减速双联齿轮通过减速滑动轴承套装于减速输出轴上空转。
在本发明中,动力输入从动齿轮通过动力输入滑动轴承套装于动力输入轴上空转。
在本发明中,动力输入轴上设置有用于对动力输入主动齿轮进行限位的动力输入挡圈。
在本发明中,动力输入轴上还设置有用于对动力输入从动齿轮与动力输入换挡齿轮进行限位的动力输入开口挡圈。
在本发明中,一级换挡主轴上设置有用于对一级换挡主动齿轮进行限位和轴向间隙调整的一级换挡挡圈。
在本发明中,二级换挡主轴上设置有用于对二级换挡双联齿轮进行限位和轴向间隙调整的二级换挡挡圈。
在本发明中,中间传动齿轮与中间传动主动链轮之间设置有用于轴向限位的限位传动挡圈。
在本发明中,左侧支撑体内安装有左侧油封,且左侧油封套装于左侧转向驱动轴上,用于对左侧转向驱动轴的动态旋转密封。
在本发明中,右侧支撑体内安装有右侧油封,且右侧油封套装于右侧转向驱动轴上,用于对右侧转向驱动轴的动态旋转密封。
在本发明中,变速转向控制部分的动力运行传递方式为:动力经动力输入轴输入后,行驶前进挡经动力输入主动齿轮将动力传递至左减速双联齿轮,左减速双联齿轮再经动力输入从动齿轮将动力传递至动力输入换挡齿轮,而动力输入换挡齿轮与右减速双联齿轮啮合后,传递至一级换挡主动齿轮,以实现减速前进驱动;且部分动力直接由减速输出轴输出驱动作业部分,一级换挡双联齿轮在一级换挡主轴上从右至左滑动,实现高速驱动输出、空挡、低速驱动输出,并由二级换挡双联齿轮经与中间传动齿轮啮合带动中间传动主轴旋转,进而带动中间传动主动链轮旋转,以通过中间传动链条将动力传递给转向中间传动链轮,从而带动后续相关设备;此外,行驶倒挡经动力输入主动齿轮将动力传递至左减速双联齿轮,左减速双联齿轮再经动力输入从动齿轮将动力传递至动力输入换挡齿轮,而动力输入换挡齿轮与右减速双联齿轮啮合后,传递至一级换挡主动齿轮,以实现减速倒挡驱动,而作业部分则由一级换挡主动齿轮反驱动右减速双联齿轮经减速输出轴输出。
有益效果:本发明行走部分采用履带驱动附着力大,有效提高车辆的通过性;变速转向控制部分采用行驶变速器集成工作装置变速器减速与调速功能,简化了工作装置变速器的结构,有利于降低整机质量,提高集成度,扩展机具通用性,且当左侧离合套在左侧摇臂作用下向左侧移动脱离与转向中间传动链轮的左侧内部齿轮啮合时,实现右侧驱动向左侧转向;当右侧离合套在右侧摇臂作用下向右侧移动脱离与转向中间传动链轮的右侧内部齿轮啮合时,实现左侧驱动向右侧转向,同时在行进中实现档位转换,操作简便,易于驾驶,转向精度高,有效扩大了履带式田园管理机的应用范围,也降低了能量消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变速转向控制部分安装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变速转向控制部分主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变速转向控制部分左视图。
图5为图4的剖视图。
图6为图5中B-B处前进挡正常直行示意图。
图7为图5中B-B处倒挡左侧离合器分离转向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动力输出减速部分与动力输入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动力输出减速部分、动力输入部分与一级换挡传动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二级换挡传动部分和中间链轮传动部分与右侧转向控制部分、左侧转向控制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左侧转向驱动部分与右侧转向驱动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变速转向控制部分与履带行走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左侧履带行走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右侧履带行走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2中A-A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参见图1~图2的履带式田园管理机底盘,包括底盘支架部分T、发动机部分U、动力传递部分V、变速转向控制部分S、履带行走部分X、作业调整部分Y、作业部分W、手扶操作部分Z;其中,发动机部分U、变速转向控制部分S、作业部分W、手扶操作部分Z安装于底盘支架部分T上,动力传递部分V连接发动机部分U和变速转向控制部分S,用于传递动力,动力经变速转向控制部分S一部分驱动履带行走部分X行走,另一部分经变速后传递给作业部分W,作业调整部分Y一端安装在底盘支架部分T上,另一端与履带行走部分X相连接,用于调节前部作业部分W的入土深度,当整机处于非作业行走状态时,通过调节作业调整部分Y脱离作业面,手扶操作部分Z用于对整机的行走和作业操纵。
参见图3~图7所示,变速转向控制部分S包括左箱体L、右箱体M、箱体紧固螺栓N、动力输出减速部分S1、动力输入部分S2、一级换挡传动部分S3、二级换挡传动部分S4、中间链轮传动部分S5、右侧转向控制部分S6、左侧转向控制部分S7、左侧转向驱动部分S8、右侧转向驱动部分S9、转向中间传动链轮S10、中间传动链条S11、一级换挡控制部分S12、进退换挡控制部分S13,其中,动力输出减速部分S1、动力输入部分S2、一级换挡传动部分S3、二级换挡传动部分S4、中间链轮传动部分S5、右侧转向控制部分S6、左侧转向控制部分S7、左侧转向驱动部分S8、右侧转向驱动部分S9、转向中间传动链轮S10、中间传动链条S11、一级换挡控制部分S12及进退换挡控制部分S13安装在左箱体L和右箱体M形成的整体箱体内,并通过箱体紧固螺栓N锁紧。
参见图8所示,动力输出减速部分S1包括减速轴承一S1-1、左减速轴承座S1-2、减速挡圈一S1-3、减速滑动轴承S1-4、左减速双联齿轮S1-5、右减速双联齿轮S1-6、减速挡圈二S1-7、右减速轴承座S1-8、减速油封S1-9、减速输出轴S1-10、减速轴承二S1-11;其中,减速输出轴S1-10一端通过减速轴承一S1-1安装在左减速轴承座S1-2内,且左减速轴承座S1-2安装于左箱体L内,另一端通过减速轴承二S1-11安装在右减速轴承座S1-8内,且右减速轴承座S1-8安装于右箱体M内,减速油封S1-9安装于右减速轴承座S1-8内,且套装于减速输出轴S1-10上,用于减速输出轴S1-10的动态旋转密封,左减速双联齿轮S1-5通过减速滑动轴承S1-4套装于减速输出轴S1-10上空转,右减速双联齿轮S1-6部分通过花键套装于减速输出轴S1-10上,部分与减速输出轴S1-10过渡配合,减速挡圈一S1-3套装于减速输出轴S1-10上用于对左减速双联齿轮S1-5的限位,减速挡圈二S1-7套装于减速输出轴S1-10上用于对右减速双联齿轮S1-6的限位。
参见图8所示,动力输入部分S2包括动力输入轴承座一S2-1、动力输入轴S2-2、动力输入油封S2-3、动力输入轴承一S2-4、动力输入挡圈S2-5、动力输入主动齿轮S2-6、动力输入从动齿轮S2-7、动力输入换挡齿轮S2-8、动力输入滑动轴承S2-9、动力输入开口挡圈S2-10、动力输入轴承座二S2-11、动力输入轴承二S2-12;其中,动力输入轴S2-2一端通过动力输入轴承二S2-12安装在动力输入轴承座二S2-11内,且动力输入轴承座二S2-11安装于右箱体M内,另一端通过动力输入轴承一S2-4安装在动力输入轴承座一S2-1内,且动力输入轴承座一S2-1安装于左箱体L内,动力输入油封S2-3安装于动力输入轴承座一S2-1内,且套装于动力输入轴S2-2上,用于动力输入轴S2-2的动态旋转密封,动力输入从动齿轮S2-7通过动力输入滑动轴承S2-9套装于动力输入轴S2-2上空转,动力输入换挡齿轮S2-8通过花键套装于动力输入从动齿轮S2-7上,在进退换挡控制部分S13的作用下可在动力输入从动齿轮S2-7上左右滑动,动力输入主动齿轮S2-6通过花键套装于动力输入轴S2-2上,动力输入挡圈S2-5套装于动力输入轴S2-2上用于对动力输入主动齿轮S2-6的限位,动力输入开口挡圈S2-10安装于动力输入轴S2-2上用于对动力输入从动齿轮S2-7和动力输入换挡齿轮S2-8的限位,动力输入主动齿轮S2-6与左减速双联齿轮S1-5的左侧齿轮啮合,动力输入从动齿轮S2-7与左减速双联齿轮S1-5的右侧齿轮啮合,动力输入换挡齿轮S2-8在进退换挡控制部分S13的作用下可与右减速双联齿轮S1-6的左侧齿轮啮合,也可脱离与右减速双联齿轮S1-6的左侧齿轮啮合。
参见图9所示,一级换挡传动部分S3包括一级换挡轴承一S3-1、一级换挡主轴S3-2、一级换挡轴承座一S3-3、一级换挡双联齿轮S3-4、一级换挡主动齿轮S3-5、一级换挡轴承座二S3-6、一级换挡挡圈S3-7、一级换挡轴承二S3-8;其中,一级换挡主轴S3-2一端通过一级换挡轴承一S3-1安装在一级换挡轴承座一S3-3内,且一级换挡轴承座一S3-3安装于左箱体L内,另一端通过一级换挡轴承二S3-8安装在一级换挡轴承座二S3-6内,且一级换挡轴承座二S3-6安装于右箱体M内,一级换挡主动齿轮S3-5和一级换挡双联齿轮S3-4分别通过花键套装于一级换挡主轴S3-2上,一级换挡挡圈S3-7套装于一级换挡主轴S3-2上用于对一级换挡主动齿轮S3-5的限位和轴向间隙调整,一级换挡双联齿轮S3-4在一级换挡控制部分S12的作用下沿一级换挡主轴S3-2轴向滑动,一级换挡主动齿轮S3-5与右减速双联齿轮S1-6啮合,动力输入换挡齿轮S2-8在进退换挡控制部分S13的作用下可与一级换挡主动齿轮S3-5啮合,也可脱离与一级换挡主动齿轮S3-5的啮合。
参见图10所示,二级换挡传动部分S4包括二级换挡轴承一S4-1、二级换挡主轴S4-2、二级换挡挡圈S4-3、二级换挡轴承座一S4-4、二级换挡轴承座二S4-5、二级换挡轴承二S4-6、二级换挡双联齿轮S4-7;
其中,二级换挡主轴S4-2一端通过二级换挡轴承一S4-1安装在二级换挡轴承座一S4-4内,且二级换挡轴承座一S4-4安装于左箱体L内,另一端通过二级换挡轴承二S4-6安装在二级换挡轴承座二S4-5内,且二级换挡轴承座二S4-5安装于右箱体M内,二级换挡双联齿轮S4-7过渡配合安装于二级换挡主轴S4-2上,二级换挡挡圈S4-3套装于二级换挡主轴S4-2上用于对二级换挡双联齿轮S4-7的限位和轴向间隙调整,一级换挡双联齿轮S3-4在一级换挡控制部分S12的作用下沿一级换挡主轴S3-2轴向从右至左滑动,可产生一级换挡双联齿轮S3-4的右侧齿轮与二级换挡双联齿轮S4-7的右侧齿轮啮合、一级换挡双联齿轮S3-4脱离与二级换挡双联齿轮S4-7的啮合、一级换挡双联齿轮S3-4的左侧齿轮与二级换挡双联齿轮S4-7的左侧齿轮啮合。
参见图10所示,中间链轮传动部分S5包括中间传动轴承座一S5-1、中间传动挡圈S5-2、中间传动轴承一S5-3、中间传动齿轮S5-4、限位传动挡圈S5-5、中间传动轴承座二S5-6、中间传动主轴S5-7、中间传动轴承二S5-8,中间传动主动链轮S5-9;其中,中间传动主轴S5-7一端通过中间传动轴承一S5-3安装在中间传动轴承座一S5-1内,且中间传动轴承座一S5-1安装于左箱体L内,另一端通过中间传动轴承二S5-8安装在中间传动轴承座二S5-6内,且中间传动轴承座二S5-6安装于右箱体M内,中间传动齿轮S5-4和中间传动主动链轮S5-9均通过花键安装于中间传动主轴S5-7上,限位传动挡圈S5-5安装于中间传动齿轮S5-4和中间传动主动链轮S5-9之间,用于轴向限位,中间传动挡圈S5-2安装于中间传动轴承一S5-3和中间传动齿轮S5-4之间,用于轴向限位及轴向间隙调整,中间传动齿轮S5-4与二级换挡双联齿轮S4-7左侧齿轮保持啮合,中间传动主动链轮S5-9通过中间传动链条S11将动力传递给转向中间传动链轮S10并带动其旋转。
参见图10所示,右侧转向控制部分S6包括右侧摇杆轴S6-1、右侧摇杆S6-2、右侧推杆S6-3、右侧摇臂S6-4、右侧摇臂轴S6-5;右侧摇杆S6-2通过花键安装在右侧摇杆轴S6-1上,在外部装置的作用下右侧摇杆轴S6-1带动右侧摇杆S6-2旋转,右侧摇臂S6-4安装在右侧摇臂轴S6-5上空转,右侧推杆S6-3一端与右侧摇杆S6-2连接,另一端与右侧摇臂S6-4连接,右侧摇杆S6-2通过右侧推杆S6-3推动右侧摇臂S6-4围绕右侧摇臂轴S6-5旋转,以推动相关装置;
左侧转向控制部分S7包括左侧摇杆轴S7-1、左侧摇杆S7-2、左侧推杆S7-3、左侧摇臂S7-4、左侧摇臂轴S7-5;左侧摇杆S7-2通过花键安装在左侧摇杆轴S7-1上,在外部装置的作用下左侧摇杆轴S7-1带动左侧摇杆S7-2旋转,左侧摇臂S7-4安装在左侧摇臂轴S7-5上空转,左侧推杆S7-3一端与左侧摇杆S7-2连接,另一端与左侧摇臂S7-4连接,左侧摇杆S7-2通过左侧推杆S7-3推动左侧摇臂S7-4围绕左侧摇臂轴S7-5旋转,以推动相关装置。
参见图11所示,左侧转向驱动部分S8包括左侧紧固螺栓S8-1、左侧支撑体S8-2、左侧离合复位弹簧S8-3、左侧轴承S8-4、左侧油封S8-5、左侧转向驱动轴S8-6、左侧驱动轴挡圈S8-7、左侧复位弹簧挡圈S8-8、左侧离合套S8-9、驱动左轴承S8-10;左侧支撑体S8-2通过左侧紧固螺栓S8-1安装于左箱体L一侧,左侧转向驱动轴S8-6通过左侧轴承S8-4安装于左侧支撑体S8-2内,左侧油封S8-5安装于左侧支撑体S8-2内,且套装于左侧转向驱动轴S8-6上,用于对左侧转向驱动轴S8-6的动态旋转密封,左侧转向驱动轴S8-6的一端安装有驱动左轴承S8-10,左侧离合套S8-9通过花键安装于左侧转向驱动轴S8-6上,左侧驱动轴挡圈S8-7和左侧复位弹簧挡圈S8-8安装于左侧转向驱动轴S8-6上,左侧离合复位弹簧S8-3套装于左侧转向驱动轴S8-6上,且位于左侧复位弹簧挡圈S8-8和左侧离合套S8-9之间,转向中间传动链轮S10的左侧安装于驱动左轴承S8-10上,在左侧离合复位弹簧S8-3的常态作用下左侧离合套S8-9与转向中间传动链轮S10的左侧内部齿轮啮合,当左侧离合套S8-9在左侧摇臂S7-4作用下向左侧移动脱离与转向中间传动链轮S10的左侧内部齿轮啮合,此时可实现右侧驱动向左侧转向,当外部取消对左侧摇臂S7-4的作用后,左侧离合套S8-9在左侧离合复位弹簧S8-3的作用下恢复与转向中间传动链轮S10的左侧内部齿轮啮合,恢复常规行驶状态。
参见图11所示,右侧转向驱动部分S9包括右侧紧固螺栓S9-1、右侧支撑体S9-2、右侧离合复位弹簧S9-3、右侧轴承S9-4、右侧油封S9-5、右侧转向驱动轴S9-6、右侧驱动轴挡圈S9-7、右侧复位弹簧挡圈S9-8、右侧离合套S9-9、驱动右轴承S9-10;右侧支撑体S9-2通过右侧紧固螺栓S9-1安装于右箱体M一侧,右侧转向驱动轴S9-6通过右侧轴承S9-4安装于右侧支撑体S9-2内,右侧油封S9-5安装于右侧支撑体S9-2内,且套装于右侧转向驱动轴S9-6上,用于对右侧转向驱动轴S9-6的动态旋转密封,右侧转向驱动轴S9-6的一端安装有驱动右轴承S9-10,右侧离合套S9-9通过花键安装于右侧转向驱动轴S9-6上,右侧驱动轴挡圈S9-7和右侧复位弹簧挡圈S9-8安装于右侧转向驱动轴S9-6上,右侧离合复位弹簧S9-3套装于右侧转向驱动轴S9-6上,且位于右侧复位弹簧挡圈S9-8和右侧离合套S9-9之间,转向中间传动链轮S10的右侧安装于驱动右轴承S9-10上,在右侧离合复位弹簧S9-3的常态作用下右侧离合套S9-9与转向中间传动链轮S10的右侧内部齿轮啮合,当右侧离合套S9-9在右侧摇臂S6-4作用下向右侧移动脱离与转向中间传动链轮S10的右侧内部齿轮啮合,此时可实现左侧驱动向右侧转向,当外部取消对右侧摇臂S6-4的作用后,右侧离合套S9-9在右侧离合复位弹簧S9-3的作用下恢复与转向中间传动链轮S10的右侧内部齿轮啮合,恢复常规行驶状态。
参见图12~图15所示,履带行走部分X包括左侧履带行走部分X2、右侧履带行走部分X1、中间连接部分X3、行驶轮X4;而右侧履带行走部分X1包括右侧履带X1-1、右侧履带驱动轮X1-2、右侧支架轴承X1-3、右侧行驶支架X1-4、右侧履带辅助轮X1-5、右侧辅助轮支撑螺钉X1-6、右侧辅助轮挡圈一X1-7、右侧辅助轮挡圈二X1-8、右侧辅助轮轴承一X1-9、右侧辅助轮轴承二X1-10、右侧辅助轮挡圈三X1-11;右侧履带驱动轮X1-2安装在右侧履带X1-1内,右侧行驶支架X1-4一端通过右侧支架轴承X1-3套装在右侧转向驱动轴S9-6上,另一端安装有右侧辅助轮支撑螺钉X1-6,右侧履带辅助轮X1-5通过右侧辅助轮轴承一X1-9、右侧辅助轮轴承二X1-10套装在右侧辅助轮支撑螺钉X1-6上,并在右侧辅助轮支撑螺钉X1-6上设置有用于轴向限位的右侧辅助轮挡圈一X1-7、右侧辅助轮挡圈二X1-8、右侧辅助轮挡圈三X1-11;左侧履带行走部分X2包括左侧履带X2-1、左侧履带驱动轮X2-2、左侧支架轴承X2-3、左侧行驶支架X2-4、左侧履带辅助轮X2-5、左侧辅助轮支撑螺钉X2-6、左侧辅助轮挡圈一X2-7、左侧辅助轮挡圈二X2-8、左侧辅助轮轴承一X2-9、左侧辅助轮轴承二X2-10、左侧辅助轮挡圈三X2-11;左侧履带驱动轮X2-2安装在左侧履带X2-1内,左侧行驶支架X2-4一端通过左侧支架轴承X2-3套装在左侧转向驱动轴S8-6上,另一端安装有左侧辅助轮支撑螺钉X2-6,左侧履带辅助轮X2-5通过左侧辅助轮轴承一X2-9、左侧辅助轮轴承二X2-10套装在左侧辅助轮支撑螺钉X2-6上,并在左侧辅助轮支撑螺钉X2-6上设置有用于轴向限位的左侧辅助轮挡圈一X2-7、左侧辅助轮挡圈二X2-8及左侧辅助轮挡圈三X2-11。
变速转向控制部分S的部分动力经左侧转向驱动轴S8-6输出带动左侧履带驱动轮X2-2驱动左侧履带X2-1行走,部分动力经右侧转向驱动轴S9-6输出带动右侧履带驱动轮X1-2驱动右侧履带X1-1行走;当车辆处于非作业地面时或作业调整部分Y的最大调整极限不能满足前部作业需要时,可根据需要换上行驶轮X4以满足各种工况。
在本实施例中,动力经动力输入轴S2-2输入后,行驶前进挡经动力输入主动齿轮S2-6→左减速双联齿轮S1-5→动力输入从动齿轮S2-7→动力输入换挡齿轮S2-8→右减速双联齿轮S1-6→一级换挡主动齿轮S3-5,以实现减速前进驱动,且部分动力直接由减速输出轴S1-10输出驱动作业部分W,一级换挡双联齿轮S3-4在一级换挡主轴S3-2上从右至左滑动,可实现高速驱动输出、空挡、低速驱动输出,并由二级换挡双联齿轮S4-7经中间传动齿轮S5-4→中间传动主轴S5-7→中间传动主动链轮S5-9→中间传动链条S11驱动转向中间传动链轮S10,从而带动后续相关设备;行驶倒挡经动力输入主动齿轮S2-6→左减速双联齿轮S1-5→动力输入从动齿轮S2-7→动力输入换挡齿轮S2-8→一级换挡主动齿轮S3-5,以实现减速倒挡驱动,后续行进部分与前进方向一致,而作业部分W则由一级换挡主动齿轮S3-5反驱动右减速双联齿轮S1-6经减速输出轴S1-10输出。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10)

1.履带式田园管理机底盘,其底盘支架部分上安装有发动机部分、变速转向控制部分、作业部分、手扶操作部分,且动力传递部分分别与发动机部分、变速转向控制部分连接,变速转向控制部分分别与履带行走部分、作业部分连接,而作业调整部分一端安装在底盘支架部分上,另一端与履带行走部分连接;其特征在于,
变速转向控制部分中,包括由左箱体与右箱体拼装形成的整体箱体,整体箱体内安装有动力输出减速部分、动力输入部分、一级换挡传动部分、二级换挡传动部分、中间链轮传动部分、右侧转向控制部分、左侧转向控制部分、左侧转向驱动部分、右侧转向驱动部分、转向中间传动链轮、中间传动链条、一级换挡控制部分、进退换挡控制部分;且动力输出减速部分与动力输入部分连接,一级换挡传动部分与动力输出减速部分连接,二级换挡传动部分与一级换挡传动部分连接;中间链轮传动部分与二级换挡传动部分连接,并通过中间传动链条与转向中间传动链轮连接,左侧转向控制部分与左侧转向驱动部分连接,右侧转向控制部分与右侧转向驱动部分连接,同时左侧转向驱动部分、右侧转向驱动部分分别与转向中间传动链轮连接;此外,一级换挡控制部分与一级换挡传动部分连接,进退换挡控制部分与动力输入部分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履带式田园管理机底盘,其特征在于,整体箱体内各部分具体连接结构如下:
动力输出减速部分中,减速输出轴一端安装于左箱体内,另一端安装于右箱体内,左减速双联齿轮套装于减速输出轴上空转,右减速双联齿轮过渡配合安装于减速输出轴上;
动力输入部分中,动力输入轴一端安装于左箱体内,另一端安装于右箱体内,动力输入从动齿轮套装于动力输入轴上空转,动力输入换挡齿轮套装于动力输入从动齿轮上,进退换挡控制部分设置在动力输入换挡齿轮上,动力输入主动齿轮套装于动力输入轴上,动力输入主动齿轮与左减速双联齿轮的左侧齿轮啮合,动力输入从动齿轮与左减速双联齿轮的右侧齿轮啮合,且动力输入换挡齿轮与动力输入从动齿轮为花键配合安装,在进退换挡控制部分的作用下,动力输入换挡齿轮在动力输入从动齿轮的外围花键上左右滑动,当进退换挡控制部分带动动力输入换挡齿轮向左移动时,动力输入换挡齿轮与右减速双联齿轮的左侧齿轮啮合,当进退换挡控制部分带动动力输入换挡齿轮向右移动时,动力输入换挡齿轮脱离与右减速双联齿轮的左侧齿轮啮合,并与后续部分啮合传动;
一级换挡传动部分中,一级换挡主轴一端安装于左箱体内,另一端安装于右箱体内,一级换挡主动齿轮和一级换挡双联齿轮分别套装于一级换挡主轴上,一级换挡控制部分设置在一级换挡双联齿轮上,一级换挡双联齿轮在一级换挡控制部分的作用下沿一级换挡主轴轴向滑动,一级换挡主动齿轮分别与右减速双联齿轮、动力输入换挡齿轮啮合;
二级换挡传动部分中,二级换挡主轴一端安装于左箱体内,另一端安装于右箱体内,二级换挡双联齿轮过渡配合安装于二级换挡主轴上,且一级换挡双联齿轮的右侧齿轮与二级换挡双联齿轮的右侧齿轮啮合,一级换挡双联齿轮的左侧齿轮与二级换挡双联齿轮的左侧齿轮啮合;在一级换挡控制部分的作用下一级换挡双联齿轮沿一级换挡主轴轴向从右至左滑动;
中间链轮传动部分中,中间传动主轴一端安装于左箱体内,另一端安装于右箱体内,中间传动齿轮和中间传动主动链轮安装于中间传动主轴上,中间传动齿轮与二级换挡双联齿轮的左侧齿轮啮合,中间传动主动链轮通过中间传动链条与转向中间传动链轮连接,将动力传递给转向中间传动链轮并带动其旋转;
左侧转向控制部分中,左侧摇杆安装在左侧摇杆轴上,在外部装置的作用下左侧摇杆轴带动左侧摇杆旋转,而左侧摇臂安装在左侧摇臂轴上空转,左侧推杆一端与左侧摇杆连接,另一端与左侧摇臂连接,左侧摇杆通过左侧推杆推动左侧摇臂围绕左侧摇臂轴旋转;
右侧转向控制部分中,右侧摇杆安装在右侧摇杆轴上,在外部装置的作用下右侧摇杆轴带动右侧摇杆旋转,而右侧摇臂安装在右侧摇臂轴上空转,右侧推杆一端与右侧摇杆连接,另一端与右侧摇臂连接,右侧摇杆通过右侧推杆推动右侧摇臂围绕右侧摇臂轴旋转;
左侧转向驱动部分中,左侧支撑体安装于左箱体一侧,左侧转向驱动轴安装于左侧支撑体内,而左侧转向驱动轴的一端安装有驱动左轴承,左侧离合套安装于左侧转向驱动轴上,左侧驱动轴挡圈和左侧复位弹簧挡圈安装于左侧转向驱动轴上;左侧离合复位弹簧套装于左侧转向驱动轴上,且位于左侧复位弹簧挡圈和左侧离合套之间,转向中间传动链轮左侧安装于驱动左轴承上,在左侧离合复位弹簧的常态作用下左侧离合套与转向中间传动链轮的左侧内部齿轮啮合,当左侧离合套在左侧摇臂作用下向左侧移动脱离与转向中间传动链轮的左侧内部齿轮啮合时,实现右侧驱动向左侧转向,当外部取消对左侧摇臂的作用后,左侧离合套在左侧离合复位弹簧的作用下恢复与转向中间传动链轮的左侧内部齿轮啮合,恢复常规行驶状态;
右侧转向驱动部分中,右侧支撑体安装于右箱体一侧,右侧转向驱动轴安装于右侧支撑体内,而右侧转向驱动轴的一端安装有驱动右轴承,右侧离合套安装于右侧转向驱动轴上,右侧驱动轴挡圈和右侧复位弹簧挡圈安装于右侧转向驱动轴上;右侧离合复位弹簧套装于右侧转向驱动轴上,且位于右侧复位弹簧挡圈和右侧离合套之间,转向中间传动链轮右侧安装于驱动右轴承上,在右侧离合复位弹簧的常态作用下右侧离合套与转向中间传动链轮的右侧内部齿轮啮合,当右侧离合套在右侧摇臂作用下向右侧移动脱离与转向中间传动链轮的右侧内部齿轮啮合时,实现左侧驱动向右侧转向,当外部取消对右侧摇臂的作用后,右侧离合套在右侧离合复位弹簧的作用下恢复与转向中间传动链轮的右侧内部齿轮啮合,恢复常规行驶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履带式田园管理机底盘,其特征在于,左减速双联齿轮通过减速滑动轴承套装于减速输出轴上空转。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履带式田园管理机底盘,其特征在于,动力输入从动齿轮通过动力输入滑动轴承套装于动力输入轴上空转。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履带式田园管理机底盘,其特征在于,动力输入轴上设置有用于对动力输入主动齿轮进行限位的动力输入挡圈。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履带式田园管理机底盘,其特征在于,动力输入轴上还设置有用于对动力输入从动齿轮与动力输入换挡齿轮进行限位的动力输入开口挡圈。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履带式田园管理机底盘,其特征在于,一级换挡主轴上设置有用于对一级换挡主动齿轮进行限位和轴向间隙调整的一级换挡挡圈。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履带式田园管理机底盘,其特征在于,中间传动齿轮与中间传动主动链轮之间设置有用于轴向限位的限位传动挡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履带式田园管理机底盘,其特征在于,履带行走部分包括左侧履带行走部分、右侧履带行走部分、中间连接部分,而左侧履带行走部分与右侧履带行走部分通过中间连接部分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履带式田园管理机底盘,其特征在于,变速转向控制部分的动力运行传递方式为:动力经动力输入轴输入后,行驶前进挡经动力输入主动齿轮将动力传递至左减速双联齿轮,左减速双联齿轮再经动力输入从动齿轮将动力传递至动力输入换挡齿轮,而动力输入换挡齿轮与右减速双联齿轮啮合后,传递至一级换挡主动齿轮,以实现减速前进驱动;且部分动力直接由减速输出轴输出驱动作业部分,一级换挡双联齿轮在一级换挡主轴上从右至左滑动,实现高速驱动输出、空挡、低速驱动输出,并由二级换挡双联齿轮经与中间传动齿轮啮合带动中间传动主轴旋转,进而带动中间传动主动链轮旋转,以通过中间传动链条将动力传递给转向中间传动链轮,从而带动后续设备;此外,行驶倒挡经动力输入主动齿轮将动力传递至左减速双联齿轮,左减速双联齿轮再经动力输入从动齿轮将动力传递至动力输入换挡齿轮,而动力输入换挡齿轮与右减速双联齿轮啮合后,传递至一级换挡主动齿轮,以实现减速倒挡驱动,而作业部分则由一级换挡主动齿轮反驱动右减速双联齿轮经减速输出轴输出。
CN201410519367.4A 2014-09-30 2014-09-30 履带式田园管理机底盘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25510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19367.4A CN104255100B (zh) 2014-09-30 2014-09-30 履带式田园管理机底盘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19367.4A CN104255100B (zh) 2014-09-30 2014-09-30 履带式田园管理机底盘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55100A CN104255100A (zh) 2015-01-07
CN104255100B true CN104255100B (zh) 2015-06-03

Family

ID=521467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519367.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255100B (zh) 2014-09-30 2014-09-30 履带式田园管理机底盘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255100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26636B2 (ja) * 1999-06-25 2008-07-30 株式会社アテックス 歩行型管理機の走行装置
JP2003023807A (ja) * 2001-07-16 2003-01-28 Toyoji Aida 自走式水田管理機
JP3371906B2 (ja) * 2002-05-09 2003-01-27 株式会社アテックス 歩行型管理機
US8752643B2 (en) * 2007-04-05 2014-06-17 Deere & Company Ripper assembly with direct load path
CN201191978Y (zh) * 2008-04-25 2009-02-11 石华山 多功能田园管理机
CN102450120A (zh) * 2010-10-20 2012-05-16 山东常林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履带式田园管理机
CN103723190A (zh) * 2013-10-10 2014-04-16 李昌 一种履带式多用田园管理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55100A (zh) 2015-0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111344U (zh) 行星轮式机器人小车行走机构
CN104472036B (zh) 履带式培土机
CN204157238U (zh) 履带式田园管理机底盘
CN104488381B (zh) 液压螺旋式履带培土机
US2461116A (en) Hydraulic system for controlling the operation of rotary hydraulic motors
CN204217346U (zh) 液压螺旋式履带培土机
CN108995710A (zh) 一种液力机械传动履带车辆双功率流转向机构
CN104255100B (zh) 履带式田园管理机底盘
CN105569108A (zh) 一种平地机传动系统和平地机
CN204217338U (zh) 履带式培土机
CN204244659U (zh) 螺旋式履带培土机
CN204217345U (zh) 螺旋式培土机
CN104488382B (zh) 螺旋式培土机
CN204452162U (zh) 汽车起重机
CN104488383B (zh) 螺旋式履带培土机
CN103229619B (zh) 三驱插秧机动力传递转向机构
CN203020075U (zh) 一种差速锁及一种轻型工程车后桥总成
CN101886695A (zh) 非圆锥齿轮限滑差速器
CN207000432U (zh) 一种汽车横向移动底盘
CN104015797A (zh) 钻机车
CN209426887U (zh) 转向驱动桥和工程车辆
CN206280458U (zh) 一种智能控制的车辆液压差速锁止装置
CN108583716B (zh) 一种机车行进装置
CN112659891A (zh) 一种双履带车辆的电机驱动桥
CN206800492U (zh) 一种高平衡性小型挖土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for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Long Sikun

Inventor after: Chen Honglang

Inventor after: Xu Qingxiao

Inventor after: He Yang

Inventor after: Zhang Jianwen

Inventor after: Li Yonggang

Inventor after: Liu Xiaobin

Inventor after: Liao Shengli

Inventor before: Long Sikun

Inventor before: Chen Honglang

Inventor before: He Yang

Inventor before: Zhang Jianwen

Inventor before: Li Yonggang

Inventor before: Liu Xiaobin

Inventor before: Liao Shengli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INVENTOR; FROM: LONG SIKUN CHEN HONGLANG HE YANG ZHANG JIANWEN LI YONGGANG LIU XIAOBIN LIAO SHENGLI TO: LONG SIKUN CHEN HONGLANG XU QINGXIAO HE YANG ZHANG JIANWEN LI YONGGANG LIU XIAOBIN LIAO SHENGLI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603

Termination date: 2016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