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244659U - 螺旋式履带培土机 - Google Patents

螺旋式履带培土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244659U
CN204244659U CN201420573348.5U CN201420573348U CN204244659U CN 204244659 U CN204244659 U CN 204244659U CN 201420573348 U CN201420573348 U CN 201420573348U CN 204244659 U CN204244659 U CN 2042446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ridging
power input
power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57334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建文
陈洪浪
何阳
龙四坤
赵辉革
肖春生
廖胜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ZHOU Co Ltd OF HUNAN TOBACC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ZHOU Co Ltd OF HUNAN TOBACC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ZHOU Co Ltd OF HUNAN TOBACCO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ZHOU Co Ltd OF HUNAN TOBACCO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57334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2446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2446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244659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Non-Deflectable Wheels, Steering Of Trailers, Or Other Steering (AREA)

Abstract

螺旋式履带培土机,其底盘支架部分安装有发动机部分、变速转向控制部分、培土作业机构、手扶操作部分,变速转向控制部分与履带行走部分、培土作业机构连接,作业调整部分一端安装在底盘支架部分上,而培土作业机构中左侧培土刀总成与右侧培土刀总成结构相同并关于培土变速器对称设置在支架总成两端,培土作业机构处于两垄之间,培土刀片以螺旋输送的方式将垄间底部的土输送至垄顶,在螺旋输送培土的同时兼具清理垄上杂草功用;履带行走部分采用履带驱动有效提高车辆的通过性,变速转向控制部分集成有工作装置变速器减速与调速功能,有利于降低整机重量,并通过左侧摇臂与右侧摇臂实现左右转向;同时在行进中实现挡位转换,操作简便,转向精度高。

Description

螺旋式履带培土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螺旋式履带培土机。
背景技术
目前,培土机多采用橡胶轮驱动,但由于培土机重量轻,在进入田间后,地面附着力小,当遇到阻力增大时,驱动轮易打滑,为了提高机械的驱动能力,当培土机下田工作时,通常将驱动橡胶轮改为铁质驱动轮,铁质驱动轮在圆周方向上的凸齿插入泥土中的深度大,可提高附着力,防止打滑;但铁质驱动轮的凸齿同时会破坏泥底沟面,不利于田块排水,在路面行走时,由于凸齿周向间隙大,驱动轮与地面成多边形面接触,机械行驶不平稳,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培土机通常采用两套驱动轮,一套橡胶轮,用于培土机的路面行驶与转移,一套铁质驱动轮,用于田间作业,用户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调整安装不同形式的驱动轮。同时培土机多采用两轮结构,机械在运动中围绕驱动轮轴线随意旋转,易造成工作质量低,操作极不方便,为了解决培土机随意旋转的问题,通常在培土机的前端设计有支撑轮,由驱动轮、支撑轮形成三点支撑结构,以增强培土机行驶稳定性,同时支撑轮起着耕深调节的作用和万向调节导向作用,采用支撑轮虽然一套机构实现了三种功能,但是,支撑轮的高度调节在培土机的前端,驾驶员在培土机的后端,造成耕深调节不方便。为了同时兼顾导向作用,在支撑轮与支撑架之间设置有万向装置,故支撑轮通常设计的小而窄,当培土机与旋耕机、开沟机、植保机械配套时,支撑轮容易下陷,导致上述功能丧失,使得操控难度提高,作业质量降低。
对高垄作物进行培土,如烟叶、大蒜、甘蔗等不仅可以增加活土层,增加作物产量和质量,而且也可提高防倒伏能力。培土对于烟叶生产尤为重要,以烟叶生产为例,烟叶培土对培育烟株强大根系,增强烟株长势和抗逆性、促进烟株开秸开片,提高烟叶整体质量、优化等级结构、改善上部烟叶可用性等具有重要作用。而目前,我国田间培土所用的培土机主要以小型开沟机改造为主,其工作原理与开沟相似,利用开沟刀盘在高速下降土壤抛到垄顶进行培土,不仅功率消耗大,且无垄侧除草与培土功能,适应性差;此外,开沟刀盘通常采用万向传动方式,而十字轴刚性万向节易导致传动出现非等速特性,进而造成万向节在大角度传递动力过程中能量损耗很大,影响万向传动装置工作的可靠性。
且应用在培土机上的变速传动系统主要由驱动机械行驶的行驶变速器和驱动工作装置运动的工作装置变速器两套变速器组成;动力由发动机经皮带轮传动给主离合器,主离合器将动力同时传递给行驶变速器动力输入轴和工作装置变速器的输入轴;而行驶变速器设置有速度调节装置、减速装置,部分性能优良的机型还设置有牙嵌式离合机构,工作装置变速器上通常设置有牙嵌式离合器、减速装置。在作业过程中,由于培土机行驶变速器的输入轴转速约100~200r/min,工作装置变速器的适用转速200~300r/min,发动机的转速约2400~3000r/min;通常行驶变速器与工作装置变速器的输入轴需经一级皮带轮传动,其转速约1200~1500r/min;故两套变速器分别需要将转速降低1/10和1/6,而两套变速器的减速部分布置重复,使得机械结构复杂,体积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螺旋式履带培土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螺旋式履带培土机,包括底盘支架部分、发动机部分、动力传递部分、变速转向控制部分、培土作业机构、手扶操作部分、履带行走部分及作业调整部分,其中,发动机部分、变速转向控制部分、培土作业机构、手扶操作部分安装在底盘支架部分上,而动力传递部分分别与发动机部分、变速转向控制部分连接,用于传递动力,变速转向控制部分分别与履带行走部分、培土作业机构连接,经变速转向控制部分输出的动力一部分驱动履带行走部分行走,另一部分经变速后传递给培土作业机构;此外,作业调整部分一端安装在底盘支架部分上,另一端与履带行走部分连接,其用于调节前部培土作业机构的入土深度,当整机处于非作业行走状态时,通过调节作业调整部分脱离作业面,手扶操作部分用于操纵整机的行走和作业。
培土作业机构中,左侧培土刀总成与右侧培土刀总成结构相同并关于培土变速器对称设置在支架总成两端,而左侧传动部分与右侧传动部分结构相同,且左侧传动部分设置在左侧培土刀总成上端,右侧传动部分设置在右侧培土刀总成上端,培土变速器安装在支架总成上,左侧传动部分和右侧传动部分分别与培土变速器连接,支架总成通过联接销安装于底盘支架部分上,变速转向控制部分的动力由动力输出轴承经传动链条传递给培土变速器,并经左侧传动部分和右侧传动部分差分动力,动力经左侧传动部分差分后驱动左侧培土刀总成旋转,经右侧传动部分差分后驱动右侧培土刀总成旋转,犁位于支架总成底部,且安装在左侧培土刀总成和右侧培土刀总成之间,犁的断面为双侧曲面结构,培土作业机构处于两垄之间,且左侧培土刀总成和右侧培土刀总成所成角度与垄形一致,犁从垄沟之底将部分土分开且沿犁体曲面分别输送至左侧培土刀总成和右侧培土刀总成根部附近,并经其螺旋输送至垄顶,起到培土作用,同时在向垄顶输送培土的过程中,安装在左侧培土刀总成和右侧培土刀总成上的培土刀片还可去除长在垄间的杂草,兼具除草功用,适应性强,工作效率高。
培土作业机构的各部分具体连接结构如下:
支架总成中,犁托安装在支架总成底部,犁安装在犁托上,犁侧支撑架设置在犁上,护土板安装于支架总成一侧,挡土板安装于支架总成另一侧;而护土板上设置有护土支架,护土调节杆一端与护土支架连接,另一端搭接在左锁紧支架上,挡土板上设置有挡土支架,挡土调节杆一端与挡土支架连接,另一端搭接在右锁紧支架上;此外,护土调节杆上设置有左锁紧装置,挡土调节杆上设置有右锁紧装置,挡土板铆接橡胶板,通过调整左锁紧装置与右锁紧装置以完成对护土板和挡土板的调整,进而调整螺旋输土时出土的压实度,起到保护土壤的作用;
培土变速器中,变速器左侧板与变速器右侧板焊接为一连接体,并在连接体上部设置有变速器盖板,由变速器盖板封盖,连接体下部固定在紧固变速箱体底座上,培土动力输出轴一端通过动力输入左轴承安装于动力输入左端盖内,另一端通过动力输入右轴承安装于动力输入右端盖内,动力输入左端盖紧固于变速器左侧板上,动力输入右端盖紧固于变速器右侧板上,动力输入链轮安装于培土动力输出轴上,并通过紧固组件锁紧,牙嵌式齿轮通过动力输入滑动轴承安装于培土动力输出轴上空转;此外,牙嵌式齿轮右部内侧设置有内花键,牙嵌式结合套安装于培土动力输出轴上,且在牙嵌式结合套的左侧设置有外花键,动力输入右挡圈与动力输入挡圈安装于培土动力输出轴上,并在动力输入挡圈与牙嵌式结合套之间设置有动力复位弹簧,在动力复位弹簧作用常态下牙嵌式结合套的外花键与牙嵌式齿轮的内花键啮合,培土动力输出轴通过牙嵌式结合套带动牙嵌式齿轮旋转;分离轴安装于动力输入右端盖内,并通过分离密封圈密封,其一端外部安装有分离拉杆组件并通过螺母锁紧,另一端设置有分离拨叉,分离拨叉一侧设置有分离复位弹簧,分离复位弹簧处于压缩状态,一端顶着分离拨叉,另一端顶着动力输入右端盖的内壁,且分离拨叉的一端插入牙嵌式结合套上设置的环槽内,分离拉杆组件与动力输入右端盖相对于分离轴的回转中心为斜面接触,当分离拉杆组件在外部操纵的作用下围绕并带动分离轴分离轴旋转时,斜面产生作用带动分离拉杆组件及分离轴向右移动,在分离轴的带动下,分离拨叉带着牙嵌式结合套克服弹簧阻力向右移动,并脱离与牙嵌式齿轮的啮合,如此断开动力的传递,当撤销外部操纵时,在动力复位弹簧和分离复位弹簧的作用下牙嵌式结合套复位与牙嵌式齿轮啮合,再次传递动力;从动传动轴一端安装于从动传动左端盖内,另一端安装于从动传动右端盖内,且从动传动左端盖安装于变速器左侧板上,从动传动右端盖安装于变速器右侧板上,牙嵌式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牙嵌式齿轮的动力经从动齿轮传递带动从动传动轴旋转,从动传动轴分别将动力传递给对应的左侧传动部分与右侧传动部分;
右侧传动部分中,右侧中间传动轴一端通过传动右轴承安装于万向右轴承座内,另一端通过传动左轴承安装于万向左轴承座内;此外,在右侧中间传动轴一端外部安装有用于传递左锥齿轮动力的万向节,另一端外部安装有中间传动锥齿轮,通过右侧中间传动轴带动中间传动锥齿轮旋转,且万向左轴承座与万向右轴承座安装于万向节上,过渡传动轴通过万向节与从动传动轴连接,从动传动轴通过万向节传递动力给过渡传动轴,过渡传动轴将动力传递给后续相关装置;而万向节通过右侧传动箱安装于支架上,防尘盖一端通过万向右轴承座安装在万向节上,另一端安装在支架上,以对相关传动部件起到防尘密封;
右侧培土刀总成中,培土刀轴一端安装在培土上轴承座内,另一端安装于培土下轴承座内,且培土上轴承座与培土下轴承座紧固安装于支架上;培土刀固定架通过上连接支撑架与下连接支撑架安装于培土刀轴上,并在培土刀固定架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装配的左装配缺口和右装配缺口,围绕培土刀固定架外围上设置有培土刀架,培土刀片呈螺旋状安装于培土刀架上,可根据不同的土壤特性更换对应培土刀片;培土锥齿轮安装在培土刀轴上,且与中间传动锥齿轮啮合传动,中间传动锥齿轮通过培土锥齿轮带动培土刀轴旋转,并传递给相关工作部分;此外,设置在培土刀固定架外围上的培土刀架与水平面成夹角,适宜大角度传动,有利于减少能量消耗。
在本实用新型中,培土刀架呈螺旋结构设置在培土刀固定架外围上,且与水平面夹角为45°,培土刀片以螺旋输送的方式将垄间底部的土输送至垄顶,在螺旋输送培土的同时兼具清理垄上杂草功用;而右侧培土刀总成采用两组十字轴刚性万向传动装置,有效解决了大角度动力传递与十字轴刚性万向节非等速传递的问题,且培土刀轴的动力传递采用上位传动结构,传动路线可靠,简单。
上述变速转向控制部分中,包括由左箱体与右箱体拼装形成的整体箱体,整体箱体内安装有动力输出减速部分、动力输入部分、一级换挡传动部分、二级换挡传动部分、中间链轮传动部分、右侧转向控制部分、左侧转向控制部分、左侧转向驱动部分、右侧转向驱动部分、转向中间传动链轮、中间传动链条、一级换挡控制部分、进退换挡控制部分;且动力输出减速部分与动力输入部分连接,一级换挡传动部分与动力输出减速部分连接,二级换挡传动部分与一级换挡传动部分连接,中间链轮传动部分与二级换挡传动部分连接,并通过中间传动链条与转向中间传动链轮连接,左侧转向控制部分与左侧转向驱动部分连接,右侧转向控制部分与右侧转向驱动部分连接,而左侧转向驱动部分、右侧转向驱动部分分别与转向中间传动链轮连接;此外,一级换挡控制部分与一级换挡传动部分连接,进退换挡控制部分与动力输入部分连接。
整体箱体内各部分具体连接结构如下:
动力输出减速部分中,减速输出轴一端安装于左箱体内,另一端安装于右箱体内,左减速双联齿轮套装于减速输出轴上空转,右减速双联齿轮过渡配合安装于减速输出轴上,并通过花键传递动力,减速输出轴上设置有用于对左减速双联齿轮进行限位的减速左挡圈和用于对右减速双联齿轮进行限位的减速右挡圈,动力输出轴承设置在减速输出轴外侧;
动力输入部分中,动力输入轴一端安装于左箱体内,另一端安装于右箱体内,动力输入从动齿轮套装于动力输入轴上空转,动力输入换挡齿轮套装于动力输入从动齿轮上,进退换挡控制部分设置在动力输入换挡齿轮上,动力输入主动齿轮套装于动力输入轴上,动力输入主动齿轮与左减速双联齿轮的左侧齿轮啮合,动力输入从动齿轮与左减速双联齿轮的右侧齿轮啮合,且动力输入换挡齿轮与动力输入从动齿轮为花键配合安装,动力输入换挡齿轮在进退换挡控制部分的作用下,可在动力输入从动齿轮的外围花键上左右滑动,当进退换挡控制部分带动动力输入换挡齿轮向左移动时,动力输入换挡齿轮与右减速双联齿轮的左侧齿轮啮合,当进退换挡控制部分带动动力输入换挡齿轮向右移动时,动力输入换挡齿轮脱离与右减速双联齿轮的左侧齿轮啮合,并与后续相关部分啮合传动;
一级换挡传动部分中,一级换挡主轴一端安装于左箱体内,另一端安装于右箱体内,一级换挡主动齿轮和一级换挡双联齿轮分别套装于一级换挡主轴上,一级换挡控制部分设置在一级换挡双联齿轮上,一级换挡双联齿轮在一级换挡控制部分的作用下沿一级换挡主轴轴向滑动,一级换挡主动齿轮分别与右减速双联齿轮、动力输入换挡齿轮啮合,而动力输入换挡齿轮在进退换挡控制部分的作用下可与一级换挡主动齿轮啮合,也可脱离与一级换挡主动齿轮的啮合;
二级换挡传动部分中,二级换挡主轴一端安装于左箱体内,另一端安装于右箱体内,二级换挡双联齿轮过渡配合安装于二级换挡主轴上,且一级换挡双联齿轮的右侧齿轮与二级换挡双联齿轮的右侧齿轮啮合,一级换挡双联齿轮的左侧齿轮与二级换挡双联齿轮的左侧齿轮啮合;在一级换挡控制部分的作用下一级换挡双联齿轮沿一级换挡主轴轴向从右至左滑动,可产生一级换挡双联齿轮的右侧齿轮与二级换挡双联齿轮的右侧齿轮啮合、一级换挡双联齿轮脱离与二级换挡双联齿轮的啮合、一级换挡双联齿轮的左侧齿轮与二级换挡双联齿轮的左侧齿轮啮合;
中间链轮传动部分中,中间传动主轴一端安装于左箱体内,另一端安装于右箱体内,中间传动齿轮和中间传动主动链轮安装于中间传动主轴上,中间传动齿轮与二级换挡双联齿轮的左侧齿轮啮合,中间传动主动链轮通过中间传动链条与转向中间传动链轮连接,将动力传递给转向中间传动链轮并带动其旋转;
左侧转向控制部分中,左侧摇杆安装在左侧摇杆轴上,在外部装置的作用下左侧摇杆轴带动左侧摇杆旋转,而左侧摇臂安装在左侧摇臂轴上空转,左侧推杆一端与左侧摇杆连接,另一端与左侧摇臂连接,左侧摇杆通过左侧推杆推动左侧摇臂围绕左侧摇臂轴旋转,以推动相关装置;
右侧转向控制部分中,右侧摇杆安装在右侧摇杆轴上,在外部装置的作用下右侧摇杆轴带动右侧摇杆旋转,而右侧摇臂安装在右侧摇臂轴上空转,右侧推杆一端与右侧摇杆连接,另一端与右侧摇臂连接,右侧摇杆通过右侧推杆推动右侧摇臂围绕右侧摇臂轴旋转,以推动相关装置;
左侧转向驱动部分中,左侧支撑体安装于左箱体一侧,左侧转向驱动轴安装于左侧支撑体内,而左侧转向驱动轴的一端安装有驱动左轴承,左侧离合套安装于左侧转向驱动轴上,左侧驱动轴挡圈和左侧复位弹簧挡圈安装于左侧转向驱动轴上,左侧离合复位弹簧套装于左侧转向驱动轴上,且位于左侧复位弹簧挡圈和左侧离合套之间,转向中间传动链轮左侧安装于驱动左轴承上,在左侧离合复位弹簧的常态作用下左侧离合套与转向中间传动链轮的左侧内部齿轮啮合,当左侧离合套在左侧摇臂作用下向左侧移动脱离与转向中间传动链轮的左侧内部齿轮啮合时,实现右侧驱动向左侧转向,当外部取消对左侧摇臂的作用后,左侧离合套在左侧离合复位弹簧的作用下恢复与转向中间传动链轮的左侧内部齿轮啮合,恢复常规行驶状态;
右侧转向驱动部分中,右侧支撑体安装于右箱体一侧,右侧转向驱动轴安装于右侧支撑体内,而右侧转向驱动轴的一端安装有驱动右轴承,右侧离合套安装于右侧转向驱动轴上,右侧驱动轴挡圈和右侧复位弹簧挡圈安装于右侧转向驱动轴上,右侧离合复位弹簧套装于右侧转向驱动轴上,且位于右侧复位弹簧挡圈和右侧离合套之间,转向中间传动链轮右侧安装于驱动右轴承上,在右侧离合复位弹簧的常态作用下右侧离合套与转向中间传动链轮的右侧内部齿轮啮合,当右侧离合套在右侧摇臂作用下向右侧移动脱离与转向中间传动链轮的右侧内部齿轮啮合时,实现左侧驱动向右侧转向,当外部取消对右侧摇臂的作用后,右侧离合套在右侧离合复位弹簧的作用下恢复与转向中间传动链轮的右侧内部齿轮啮合,恢复常规行驶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中,变速转向控制部分采用行驶变速器集成工作装置变速器减速与调速功能,且行驶变速器的工作装置输出轴转速分为300r/min、450r/min(当发动机处于额定转速时)两个档位;进而有效简化了工作装置变速器的结构,有利于降低整机重量,提高集成度,扩展了机具通用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履带行走部分包括左侧履带行走部分、右侧履带行走部分、中间连接部分;其中,左侧履带行走部分与右侧履带行走部分通过中间连接部分连接;变速转向控制部分的部分动力经左侧转向驱动轴输出带动左侧履带行走部分行走,部分动力经右侧转向驱动轴输出带动右侧履带行走部分行走,当履带车辆处于非作业地面时或作业调整部分的最大调整极限不能满足前部作业需要时,可根据需要安装行驶轮以满足各种工况;而左侧履带行走部分、右侧履带行走部分采用橡胶履带行走,由于接地面积大,可有效提高车辆的通过性;同时由于履带接地长度大,机具重心位置容易控制,因此过垄、过埂能力较强,附着力强,增强机械行驶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动力输入左端盖内安装有动力输入油封,且动力输入油封套装于培土动力输出轴上,用于培土动力输出轴的动态旋转密封。
在本实用新型中,动力输入左轴承与牙嵌式齿轮之间设置有动力输入左挡圈,用于牙嵌式齿轮的限位及轴向间隙调整。
在本实用新型中,分离轴上设置有用于对分离拨叉进行限位的分离挡圈。
在本实用新型中,传动右轴承与中间传动锥齿轮之间设置有传动挡圈,用于调整中间传动锥齿轮的轴向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中,动力输入从动齿轮通过动力输入滑动轴承套装于动力输入轴上空转。
在本实用新型中,动力输入轴上设置有用于对动力输入主动齿轮进行限位的动力输入挡圈。
在本实用新型中,动力输入轴上还设置有用于对动力输入从动齿轮与动力输入换挡齿轮进行限位的动力输入开口挡圈。
在本实用新型中,一级换挡主轴上设置有用于对一级换挡主动齿轮进行限位和轴向间隙调整的一级换挡挡圈。
在本实用新型中,二级换挡主轴上设置有用于对二级换挡双联齿轮进行限位和轴向间隙调整的二级换挡挡圈。
在本实用新型中,中间传动齿轮与中间传动主动链轮之间设置有用于轴向限位的中间传动链轮挡圈。
在本实用新型中,左侧支撑体内安装有左侧油封,且左侧油封套装于左侧转向驱动轴上,用于对左侧转向驱动轴的动态旋转密封。
在本实用新型中,右侧支撑体内安装有右侧油封,且右侧油封套装于右侧转向驱动轴上,用于对右侧转向驱动轴的动态旋转密封。
在本实用新型中,变速转向控制部分的动力运行传递方式为:动力经动力输入轴输入后,行驶前进挡经动力输入主动齿轮将动力传递至左减速双联齿轮,左减速双联齿轮再经动力输入从动齿轮将动力传递至动力输入换挡齿轮,而动力输入换挡齿轮与右减速双联齿轮啮合后,传递至一级换挡主动齿轮,以实现减速前进驱动;且部分动力直接由减速输出轴输出驱动培土作业机构,一级换挡双联齿轮在一级换挡主轴上从右至左滑动,实现高速驱动输出、空挡、低速驱动输出,并由二级换挡双联齿轮经与中间传动齿轮啮合带动中间传动主轴旋转,进而带动中间传动主动链轮旋转,以通过中间传动链条将动力传递给转向中间传动链轮,从而带动后续相关设备;此外,行驶倒挡经动力输入主动齿轮将动力传递至左减速双联齿轮,左减速双联齿轮再经动力输入从动齿轮将动力传递至动力输入换挡齿轮,而动力输入换挡齿轮与右减速双联齿轮啮合后,传递至一级换挡主动齿轮,以实现减速倒挡驱动,而培土作业机构则由一级换挡主动齿轮反驱动右减速双联齿轮经减速输出轴输出。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履带驱动附着力大,有效提高车辆的通过性;变速转向控制部分采用行驶变速器集成工作装置变速器减速与调速功能,简化了工作装置变速器的结构,有利于降低整机重量,扩展机具通用性;而螺旋式安装的培土刀架与水平面成夹角,适宜大角度传动,有利于减少能量消耗,培土刀片以螺旋输送方式将垄间底部的土输送至垄顶同时兼具清理垄上杂草功用;同时通过左侧摇臂与右侧摇臂实现车辆的左右转向,在行进中实现档位转换,操作简便,易于驾驶,转向精度高,有效扩大了应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变速转向控制部分安装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变速转向控制部分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变速转向控制部分左视图。
图5为图4的剖视图。
图6为图5中B-B处前进挡正常直行示意图。
图7为图5中B-B处倒挡左侧离合器分离转向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动力输出减速部分与动力输入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动力输出减速部分、动力输入部分与一级换挡传动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二级换挡传动部分和中间链轮传动部分与右侧转向控制部分、左侧转向控制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左侧转向驱动部分与右侧转向驱动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变速转向控制部分与履带行走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左侧履带行走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右侧履带行走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2中A-A处剖视图。
图16为图1中C-C处剖视图。
图17为图16中E-E处剖视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培土变速器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6中D-D处剖视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右侧传动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右侧培土刀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图16中F-F处剖视图。
图23为图16中G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图2的螺旋式履带培土机,包括底盘支架部分T、发动机部分U、动力传递部分V、变速转向控制部分S、履带行走部分X、作业调整部分Y、培土作业机构W、手扶操作部分Z;其中,发动机部分U、变速转向控制部分S、培土作业机构W、手扶操作部分Z安装于底盘支架部分T上,动力传递部分V连接发动机部分U和变速转向控制部分S,用于传递动力,动力经变速转向控制部分S一部分驱动履带行走部分X行走,另一部分经变速后传递给培土作业机构W,作业调整部分Y一端安装在底盘支架部分T上,另一端与履带行走部分X相连接,用于调节前部培土作业机构W的入土深度,当整机处于非作业行走状态时,通过调节作业调整部分Y脱离作业面,手扶操作部分Z用于对整机的行走和作业操纵。
参见图3~图7所示,变速转向控制部分S包括左箱体L、右箱体M、箱体紧固螺栓N、动力输出减速部分S1、动力输入部分S2、一级换挡传动部分S3、二级换挡传动部分S4、中间链轮传动部分S5、右侧转向控制部分S6、左侧转向控制部分S7、左侧转向驱动部分S8、右侧转向驱动部分S9、转向中间传动链轮S10、中间传动链条S11、一级换挡控制部分S12、进退换挡控制部分S13,其中,动力输出减速部分S1、动力输入部分S2、一级换挡传动部分S3、二级换挡传动部分S4、中间链轮传动部分S5、右侧转向控制部分S6、左侧转向控制部分S7、左侧转向驱动部分S8、右侧转向驱动部分S9、转向中间传动链轮S10、中间传动链条S11、一级换挡控制部分S12、进退换挡控制部分S13安装在左箱体L和右箱体M形成的整体箱体内,并通过箱体紧固螺栓N锁紧。
参见图8所示,动力输出减速部分S1包括减速左轴承S1-1、减速左轴承座S1-2、减速左挡圈S1-3、减速滑动轴承S1-4、左减速双联齿轮S1-5、右减速双联齿轮S1-6、减速右挡圈S1-7、减速右轴承座S1-8、减速油封S1-9、减速输出轴S1-10、减速右轴承S1-11、动力输出轴承S1-12;其中,减速输出轴S1-10一端通过减速左轴承S1-1安装在减速左轴承座S1-2内,且减速左轴承座S1-2安装于左箱体L内,另一端通过减速右轴承S1-11安装在减速右轴承座S1-8内,且减速右轴承座S1-8安装于右箱体M内,减速油封S1-9安装于减速右轴承座S1-8内,且套装于减速输出轴S1-10上,用于减速输出轴S1-10的动态旋转密封,左减速双联齿轮S1-5通过减速滑动轴承S1-4套装于减速输出轴S1-10上空转,右减速双联齿轮S1-6部分通过花键套装于减速输出轴S1-10上,部分与减速输出轴S1-10过渡配合,减速左挡圈S1-3套装于减速输出轴S1-10上用于对左减速双联齿轮S1-5的限位,减速右挡圈S1-7套装于减速输出轴S1-10上用于对右减速双联齿轮S1-6的限位;动力输出轴承S1-12设置在减速输出轴S1-10外侧。
参见图8所示,动力输入部分S2包括动力输入左轴承座S2-1、动力输入轴S2-2、动力输入油封S2-3、动力输入左轴承S2-4、动力输入挡圈S2-5、动力输入主动齿轮S2-6、动力输入从动齿轮S2-7、动力输入换挡齿轮S2-8、动力输入滑动轴承S2-9、动力输入开口挡圈S2-10、动力输入右轴承座S2-11、动力输入右轴承S2-12;其中,动力输入轴S2-2一端通过动力输入右轴承S2-12安装在动力输入右轴承座S2-11内,且动力输入右轴承座S2-11安装于右箱体M内,另一端通过动力输入左轴承S2-4安装在动力输入左轴承座S2-1内,且动力输入左轴承座S2-1安装于左箱体L内,动力输入油封S2-3安装于动力输入左轴承座S2-1内,且套装于动力输入轴S2-2上,用于动力输入轴S2-2的动态旋转密封,动力输入从动齿轮S2-7通过动力输入滑动轴承S2-9套装于动力输入轴S2-2上空转,动力输入换挡齿轮S2-8通过花键套装于动力输入从动齿轮S2-7上,在进退换挡控制部分S13的作用下可在动力输入从动齿轮S2-7上左右滑动,动力输入主动齿轮S2-6通过花键套装于动力输入轴S2-2上,动力输入挡圈S2-5套装于动力输入轴S2-2上用于对动力输入主动齿轮S2-6的限位,动力输入开口挡圈S2-10安装于动力输入轴S2-2上用于对动力输入从动齿轮S2-7和动力输入换挡齿轮S2-8的限位,动力输入主动齿轮S2-6与左减速双联齿轮S1-5的左侧齿轮啮合,动力输入从动齿轮S2-7与左减速双联齿轮S1-5的右侧齿轮啮合,动力输入换挡齿轮S2-8在进退换挡控制部分S13的作用下可与右减速双联齿轮S1-6的左侧齿轮啮合,也可脱离与右减速双联齿轮S1-6的左侧齿轮啮合。
参见图9所示,一级换挡传动部分S3包括一级换挡左轴承S3-1、一级换挡主轴S3-2、一级换挡左轴承座S3-3、一级换挡双联齿轮S3-4、一级换挡主动齿轮S3-5、一级换挡右轴承座S3-6、一级换挡挡圈S3-7、一级换挡右轴承S3-8;其中,一级换挡主轴S3-2一端通过一级换挡左轴承S3-1安装在一级换挡左轴承座S3-3内,且一级换挡左轴承座S3-3安装于左箱体L内,另一端通过一级换挡右轴承S3-8安装在一级换挡右轴承座S3-6内,且一级换挡右轴承座S3-6安装于右箱体M内,一级换挡主动齿轮S3-5和一级换挡双联齿轮S3-4分别通过花键套装于一级换挡主轴S3-2上,一级换挡挡圈S3-7套装于一级换挡主轴S3-2上用于对一级换挡主动齿轮S3-5的限位和轴向间隙调整,一级换挡双联齿轮S3-4在一级换挡控制部分S12的作用下沿一级换挡主轴S3-2轴向滑动,一级换挡主动齿轮S3-5与右减速双联齿轮S1-6始终保持啮合,动力输入换挡齿轮S2-8在进退换挡控制部分S13的作用下可与一级换挡主动齿轮S3-5啮合,也可脱离与一级换挡主动齿轮S3-5的啮合。
参见图10所示,二级换挡传动部分S4包括二级换挡左轴承S4-1、二级换挡主轴S4-2、二级换挡挡圈S4-3、二级换挡左轴承座S4-4、二级换挡右轴承座S4-5、二级换挡右轴承S4-6、二级换挡双联齿轮S4-7;其中,二级换挡主轴S4-2一端通过二级换挡左轴承S4-1安装在二级换挡左轴承座S4-4内,且二级换挡左轴承座S4-4安装于左箱体L内,另一端通过二级换挡右轴承S4-6安装在二级换挡右轴承座S4-5内,且二级换挡右轴承座S4-5安装于右箱体M内,二级换挡双联齿轮S4-7过渡配合安装于二级换挡主轴S4-2上,二级换挡挡圈S4-3套装于二级换挡主轴S4-2上用于对二级换挡双联齿轮S4-7的限位和轴向间隙调整,一级换挡双联齿轮S3-4在一级换挡控制部分S12的作用下沿一级换挡主轴S3-2轴向从右至左滑动,可产生一级换挡双联齿轮S3-4的右侧齿轮与二级换挡双联齿轮S4-7的右侧齿轮啮合、一级换挡双联齿轮S3-4脱离与二级换挡双联齿轮S4-7的啮合、一级换挡双联齿轮S3-4的左侧齿轮与二级换挡双联齿轮S4-7的左侧齿轮啮合。
参见图10所示,中间链轮传动部分S5包括中间传动左轴承座S5-1、中间传动挡圈S5-2、中间传动左轴承S5-3、中间传动齿轮S5-4、中间传动链轮挡圈S5-5、中间传动右轴承座S5-6、中间传动主轴S5-7、中间传动右轴承S5-8,中间传动主动链轮S5-9;其中,中间传动主轴S5-7一端通过中间传动左轴承S5-3安装在中间传动左轴承座S5-1内,且中间传动左轴承座S5-1安装于左箱体L内,另一端通过中间传动右轴承S5-8安装在中间传动右轴承座S5-6内,且中间传动右轴承座S5-6安装于右箱体M内,中间传动齿轮S5-4和中间传动主动链轮S5-9均通过花键安装于中间传动主轴S5-7上,中间传动链轮挡圈S5-5安装于中间传动齿轮S5-4和中间传动主动链轮S5-9之间,用于轴向限位,中间传动挡圈S5-2安装于中间传动左轴承S5-3和中间传动齿轮S5-4之间,用于轴向限位及轴向间隙调整,中间传动齿轮S5-4与二级换挡双联齿轮S4-7左侧齿轮保持啮合,中间传动主动链轮S5-9通过中间传动链条S11将动力传递给转向中间传动链轮S10并带动其旋转。
参见图10所示,右侧转向控制部分S6包括右侧摇杆轴S6-1、右侧摇杆S6-2、右侧推杆S6-3、右侧摇臂S6-4、右侧摇臂轴S6-5;右侧摇杆S6-2通过花键安装在右侧摇杆轴S6-1上,在外部装置的作用下右侧摇杆轴S6-1带动右侧摇杆S6-2旋转,右侧摇臂S6-4安装在右侧摇臂轴S6-5上空转,右侧推杆S6-3一端与右侧摇杆S6-2连接,另一端与右侧摇臂S6-4连接,右侧摇杆S6-2通过右侧推杆S6-3推动右侧摇臂S6-4围绕右侧摇臂轴S6-5旋转,以推动相关装置;左侧转向控制部分S7包括左侧摇杆轴S7-1、左侧摇杆S7-2、左侧推杆S7-3、左侧摇臂S7-4、左侧摇臂轴S7-5;左侧摇杆S7-2通过花键安装在左侧摇杆轴S7-1上,在外部装置的作用下左侧摇杆轴S7-1带动左侧摇杆S7-2旋转,左侧摇臂S7-4安装在左侧摇臂轴S7-5上空转,左侧推杆S7-3一端与左侧摇杆S7-2连接,另一端与左侧摇臂S7-4连接,左侧摇杆S7-2通过左侧推杆S7-3推动左侧摇臂S7-4围绕左侧摇臂轴S7-5旋转,以推动相关装置。
参见图11所示,左侧转向驱动部分S8包括左侧紧固螺栓S8-1、左侧支撑体S8-2、左侧离合复位弹簧S8-3、左侧轴承S8-4、左侧油封S8-5、左侧转向驱动轴S8-6、左侧驱动轴挡圈S8-7、左侧复位弹簧挡圈S8-8、左侧离合套S8-9、驱动左轴承S8-10;左侧支撑体S8-2通过左侧紧固螺栓S8-1安装于左箱体L一侧,左侧转向驱动轴S8-6通过左侧轴承S8-4安装于左侧支撑体S8-2内,左侧油封S8-5安装于左侧支撑体S8-2内,且套装于左侧转向驱动轴S8-6上,用于对左侧转向驱动轴S8-6的动态旋转密封,左侧转向驱动轴S8-6的一端安装有驱动左轴承S8-10,左侧离合套S8-9通过花键安装于左侧转向驱动轴S8-6上,左侧驱动轴挡圈S8-7和左侧复位弹簧挡圈S8-8安装于左侧转向驱动轴S8-6上,左侧离合复位弹簧S8-3套装于左侧转向驱动轴S8-6上,且位于左侧复位弹簧挡圈S8-8和左侧离合套S8-9之间,转向中间传动链轮S10的左侧安装于驱动左轴承S8-10上,在左侧离合复位弹簧S8-3的常态作用下左侧离合套S8-9与转向中间传动链轮S10的左侧内部齿轮啮合,当左侧离合套S8-9在左侧摇臂S7-4作用下向左侧移动脱离与转向中间传动链轮S10的左侧内部齿轮啮合,此时可实现右侧驱动向左侧转向,当外部取消对左侧摇臂S7-4的作用后,左侧离合套S8-9在左侧离合复位弹簧S8-3的作用下恢复与转向中间传动链轮S10的左侧内部齿轮啮合,恢复常规行驶状态。
参见图11所示,右侧转向驱动部分S9包括右侧紧固螺栓S9-1、右侧支撑体S9-2、右侧离合复位弹簧S9-3、右侧轴承S9-4、右侧油封S9-5、右侧转向驱动轴S9-6、右侧驱动轴挡圈S9-7、右侧复位弹簧挡圈S9-8、右侧离合套S9-9、驱动右轴承S9-10;右侧支撑体S9-2通过右侧紧固螺栓S9-1安装于右箱体M一侧,右侧转向驱动轴S9-6通过右侧轴承S9-4安装于右侧支撑体S9-2内,右侧油封S9-5安装于右侧支撑体S9-2内,且套装于右侧转向驱动轴S9-6上,用于对右侧转向驱动轴S9-6的动态旋转密封,右侧转向驱动轴S9-6的一端安装有驱动右轴承S9-10,右侧离合套S9-9通过花键安装于右侧转向驱动轴S9-6上,右侧驱动轴挡圈S9-7和右侧复位弹簧挡圈S9-8安装于右侧转向驱动轴S9-6上,右侧离合复位弹簧S9-3套装于右侧转向驱动轴S9-6上,且位于右侧复位弹簧挡圈S9-8和右侧离合套S9-9之间,转向中间传动链轮S10的右侧安装于驱动右轴承S9-10上,在右侧离合复位弹簧S9-3的常态作用下右侧离合套S9-9与转向中间传动链轮S10的右侧内部齿轮啮合,当右侧离合套S9-9在右侧摇臂S6-4作用下向右侧移动脱离与转向中间传动链轮S10的右侧内部齿轮啮合,此时可实现左侧驱动向右侧转向,当外部取消对右侧摇臂S6-4的作用后,右侧离合套S9-9在右侧离合复位弹簧S9-3的作用下恢复与转向中间传动链轮S10的右侧内部齿轮啮合,恢复常规行驶状态。
参见图12~图15所示,履带行走部分X包括左侧履带行走部分X2、右侧履带行走部分X1、中间连接部分X3、行驶轮X4;而右侧履带行走部分X1包括右侧履带X1-1、右侧履带驱动轮X1-2、右侧支架轴承X1-3、右侧行驶支架X1-4、右侧履带辅助轮X1-5、右侧辅助轮支撑螺钉X1-6、右侧辅助轮左上挡圈X1-7、右侧辅助轮左下挡圈X1-8、右侧辅助轮左轴承X1-9、右侧辅助轮右轴承X1-10、右侧辅助轮右挡圈X1-11;右侧履带驱动轮X1-2安装在右侧履带X1-1内,右侧行驶支架X1-4一端通过右侧支架轴承X1-3套装在右侧转向驱动轴S9-6上,另一端安装有右侧辅助轮支撑螺钉X1-6,右侧履带辅助轮X1-5通过右侧辅助轮左轴承X1-9、右侧辅助轮右轴承X1-10套装在右侧辅助轮支撑螺钉X1-6上,并在右侧辅助轮支撑螺钉X1-6上设置有用于轴向限位的右侧辅助轮左上挡圈X1-7、右侧辅助轮左下挡圈X1-8、右侧辅助轮右挡圈X1-11;左侧履带行走部分X2包括左侧履带X2-1、左侧履带驱动轮X2-2、左侧支架轴承X2-3、左侧行驶支架X2-4、左侧履带辅助轮X2-5、左侧辅助轮支撑螺钉X2-6、左侧辅助轮左上挡圈X2-7、左侧辅助轮左下挡圈X2-8、左侧辅助轮左轴承X2-9、左侧辅助轮右轴承X2-10、左侧辅助轮右挡圈X2-11;左侧履带驱动轮X2-2安装在左侧履带X2-1内,左侧行驶支架X2-4一端通过左侧支架轴承X2-3套装在左侧转向驱动轴S8-6上,另一端安装有左侧辅助轮支撑螺钉X2-6,左侧履带辅助轮X2-5通过左侧辅助轮左轴承X2-9、左侧辅助轮右轴承X2-10套装在左侧辅助轮支撑螺钉X2-6上,并在左侧辅助轮支撑螺钉X2-6上设置有用于轴向限位的左侧辅助轮左上挡圈X2-7、左侧辅助轮左下挡圈X2-8及左侧辅助轮右挡圈X2-11。
变速转向控制部分S的部分动力经左侧转向驱动轴S8-6输出带动左侧履带驱动轮X2-2驱动左侧履带X2-1行走,部分动力经右侧转向驱动轴S9-6输出带动右侧履带驱动轮X1-2驱动右侧履带X1-1行走;当车辆处于非作业地面时或作业调整部分Y的最大调整极限不能满足前部作业需要时,可根据需要换上行驶轮X4以满足各种工况。
在本实施例中,动力经动力输入轴S2-2输入后,行驶前进挡经动力输入主动齿轮S2-6→左减速双联齿轮S1-5→动力输入从动齿轮S2-7→动力输入换挡齿轮S2-8→右减速双联齿轮S1-6→一级换挡主动齿轮S3-5,以实现减速前进驱动,且部分动力直接由减速输出轴S1-10输出驱动培土作业机构W,一级换挡双联齿轮S3-4在一级换挡主轴S3-2上从右至左滑动,可实现高速驱动输出、空挡、低速驱动输出,并由二级换挡双联齿轮S4-7经中间传动齿轮S5-4→中间传动主轴S5-7→中间传动主动链轮S5-9→中间传动链条S11驱动转向中间传动链轮S10,从而带动后续相关设备;行驶倒挡经动力输入主动齿轮S2-6→左减速双联齿轮S1-5→动力输入从动齿轮S2-7→动力输入换挡齿轮S2-8→一级换挡主动齿轮S3-5,以实现减速倒挡驱动,后续行进部分与前进方向一致,而培土作业机构W则由一级换挡主动齿轮S3-5反驱动右减速双联齿轮S1-6经减速输出轴S1-10输出。
参见图16所示,培土作业机构W中,左侧培土刀总成W5与右侧培土刀总成W6对称设置并安装在支架总成W1两端,而左侧传动部分W3设置在左侧培土刀总成W5上端,右侧传动部分W4设置在右侧培土刀总成W6上端,培土变速器W2安装在支架总成W1上,左侧传动部分W3和右侧传动部分W4分别与培土变速器W2连接,支架总成W1通过联接销R安装于底盘支架部分T上,变速转向控制部分S的动力由动力输出轴承S1-12经传动链条传递给培土变速器W2,并经左侧传动部分W3和右侧传动部分W4差分动力,动力经左侧传动部分W3差分后驱动左侧培土刀总成W5旋转,经右侧传动部分W4差分后驱动右侧培土刀总成W6旋转,犁W7位于支架总成W1底部,且安装在左侧培土刀总成W5和右侧培土刀总成W6之间,犁W7的断面为双侧曲面结构,培土作业机构处于两垄之间,且左侧培土刀总成W5和右侧培土刀总成W6所成角度与垄形一致,犁W7从垄沟之底将部分土分开且沿犁体曲面分别输送至左侧培土刀总成W5和右侧培土刀总成W6根部附近,并经其螺旋输送至垄顶,起到培土作用,同时在向垄顶输送培土的过程中,安装在左侧培土刀总成W5和右侧培土刀总成W6上的培土刀片还可去除长在垄间的杂草,兼具除草功用。
上述培土作业机构W的各部分结构及传动功能具体如下:
参见图17所示,支架总成W1包括支架W1-1、犁托W1-2、犁侧支撑架W1-3、左锁紧支架W1-4、右锁紧支架W1-5、左锁紧装置W1-6、左销轴W1-7、护土调节杆W1-8、护土销轴W1-9、护土板W1-10、右锁紧装置W1-11、右销轴W1-12、挡土调节杆W1-13、挡土销轴W1-14、挡土支架W1-15、挡土板W1-16、橡胶板W1-17、铆钉W1-18及护土支架W1-19;其中,犁托W1-2安装在支架总成W1底部,犁W7安装在犁托W1-2上,犁侧支撑架W1-3设置在犁W7上,护土板W1-10通过左销轴W1-7安装于支架总成W1上,并可围绕左销轴W1-7旋转,护土板W1-10上设置有护土支架W1-19,护土调节杆W1-8一端通过护土销轴W1-9与护土支架W1-19连接,另一端搭接在左锁紧支架W1-4上,护土调节杆W1-8可调节并由左锁紧装置W1-6锁紧,同样,挡土板W1-16通过右销轴W1-12安装于支架总成W1上,并可围绕右销轴W1-12旋转,挡土板W1-16上设置有挡土支架W1-15,挡土调节杆W1-13一端通过挡土销轴W1-14与挡土支架W1-15连接,另一端搭接在右锁紧支架W1-5上,挡土调节杆W1-13可调节并由右锁紧装置W1-11锁紧,挡土板W1-16通过铆钉W1-18铆接橡胶板W1-17,通过对护土板W1-10和挡土板W1-16的调整以调整螺旋输土时出土的压实度,进而起到保护土壤的作用。
参见图18~图19所示,培土变速器W2包括盖板紧固螺栓W2-1、培土动力输出轴W2-2、牙嵌式齿轮W2-3、从动齿轮W2-5、变速器左侧板W2-7、变速器盖板W2-8、动力输入左挡圈W2-9、动力输入左端盖W2-10、动力输入左轴承W2-11、紧固组件W2-12、动力输入链轮W2-13、动力输入油封W2-14、动力输入紧固螺栓W2-15、从动左油封W2-16、从动左轴承W2-17、从动传动轴W2-18、从动传动挡圈W2-19、从动右油封W2-22、从动右轴承W2-23、变速器右侧板W2-24、侧板紧固螺栓W2-25、分离挡圈W2-26、分离复位弹簧W2-27、分离密封圈W2-28、分离轴W2-29、螺母W2-30、分离拉杆组件W2-31、分离拨叉W2-32、动力输入右端盖W2-33、动力输入右轴承W2-34、动力输入右挡圈W2-35、动力输入挡圈W2-36、动力复位弹簧W2-37、牙嵌式结合套W2-38、动力输入滑动轴承W2-39、左侧板紧固螺栓W2-40、右侧板紧固螺栓W2-41、从动传动左端盖W2-42、从动传动右端盖W2-43、紧固变速箱体底座W2-44;其中,变速器左侧板W2-7与变速器右侧板W2-24焊接为一连接体,连接体上部由变速器盖板W2-8封盖,并由盖板紧固螺栓W2-1紧固,连接体下部固定于紧固变速箱体底座W2-44,培土动力输出轴W2-2一端通过动力输入左轴承W2-11安装于动力输入左端盖W2-10内,另一端通过动力输入右轴承W2-34安装于动力输入右端盖W2-33内,动力输入左端盖W2-10通过动力输入紧固螺栓W2-15紧固于变速器左侧板W2-7上,动力输入右端盖W2-33通过侧板紧固螺栓W2-25紧固于变速器右侧板W2-24上,动力输入油封W2-14安装于动力输入左端盖W2-10内且套装于培土动力输出轴W2-2上,用于培土动力输出轴W2-2的动态旋转密封;动力输入链轮W2-13通过花键安装于培土动力输出轴W2-2上,并通过紧固组件W2-12锁紧,右销轴W1-12通过链条将动力传递给动力输入链轮W2-13并带动培土动力输出轴W2-2旋转,牙嵌式齿轮W2-3通过动力输入滑动轴承W2-39安装于培土动力输出轴W2-2上空转,且牙嵌式齿轮W2-3右部内侧设置有内花键,牙嵌式结合套W2-38通过花键安装于培土动力输出轴W2-2上,且在牙嵌式结合套W2-38的左侧设置有外花键,动力输入右挡圈W2-35与动力输入挡圈W2-36安装于培土动力输出轴W2-2上,且在动力输入挡圈W2-36与牙嵌式结合套W2-38之间设置有动力复位弹簧W2-37,在动力复位弹簧W2-37作用常态下牙嵌式结合套W2-38的外花键与牙嵌式齿轮W2-3的右侧内花键相啮合,培土动力输出轴W2-2通过牙嵌式结合套W2-38带动牙嵌式齿轮W2-3旋转,在动力输入左轴承W2-11和牙嵌式齿轮W2-3之间设置有动力输入左挡圈W2-9,用于牙嵌式齿轮W2-3的限位及轴向间隙调整;
分离轴W2-29安装于动力输入右端盖W2-33内,并通过分离密封圈W2-28密封,其一端外部安装有分离拉杆组件W2-31并通过螺母W2-30锁紧,另一端设置有分离拨叉W2-32,并通过安装在分离轴W2-29上的分离挡圈W2-26限位,在分离拨叉W2-32一侧设置有分离复位弹簧W2-27,分离复位弹簧W2-27处于压缩状态,一端顶着分离拨叉W2-32,另一端顶着动力输入右端盖W2-33的内壁,分离拨叉W2-32的一端插入牙嵌式结合套W2-38上的环槽内,分离拉杆组件W2-31与动力输入右端盖W2-33相对于分离轴W2-29的回转中心为斜面接触,当分离拉杆组件W2-31在外部操纵的作用下围绕并带动分离轴分离轴W2-29旋转时,斜面产生作用带动分离拉杆组件W2-31及分离轴W2-29向右移动,在分离轴W2-29的带动下,分离拨叉W2-32带着牙嵌式结合套W2-38克服弹簧阻力向右移动,并脱离与牙嵌式齿轮W2-3的啮合,如此可断开动力的传递,当撤销外部操纵时,在动力复位弹簧W2-37和分离复位弹簧W2-27的作用下牙嵌式结合套W2-38复位与牙嵌式齿轮W2-3啮合,再次传递动力;从动传动轴W2-18一端通过从动左轴承W2-17安装于从动传动左端盖W2-42内,另一端通过从动右轴承W2-23安装于从动传动右端盖W2-43内,且从动传动左端盖W2-42通过左侧板紧固螺栓W2-40安装于变速器左侧板W2-7上,且从动传动右端盖W2-43通过右侧板紧固螺栓W2-41安装于变速器右侧板W2-24上,牙嵌式齿轮W2-3的动力经从动齿轮W2-5传递带动从动传动轴W2-18旋转,从动传动轴W2-18分别将动力传递给对应的左侧传动部分W3与右侧传动部分W4。
参见图20~图23所示,左侧传动部分W3与右侧传动部分W4结构相同,左侧培土刀总成W5与右侧培土刀总成W6结构相同,现以右侧传动部分W4和右侧培土刀总成W6结构予以说明;
右侧传动部分W4包括右侧中间传动轴W4-1、右侧传动箱W4-2、传动紧固螺钉W4-3、传动左轴承W4-4、万向节W4-5、防尘盖W4-9、防尘紧固螺钉W4-13、传动挡圈4-15、万向紧固螺钉W4-16、万向右轴承座W4-17、传动右轴承W4-18、万向左轴承座W4-19、中间传动锥齿轮W4-20、万向节W4-21、过渡传动轴W4-22;其中,右侧中间传动轴W4-1一端通过传动右轴承W4-18安装于万向右轴承座W4-17内,另一端通过传动左轴承W4-4安装于万向左轴承座W4-19内,且万向左轴承座W4-19通过传动紧固螺钉W4-3安装于万向节W4-21上,且万向右轴承座W4-17通过万向紧固螺钉W4-16安装于万向节W4-21上,右侧中间传动轴W4-1一端安装有用于传递从动传动轴W2-18动力的万向节W4-5,并通过右侧中间传动轴W4-1带动安装在另一端的中间传动锥齿轮W4-20旋转,从动传动轴W2-18通过万向节W4-21和过渡传动轴4-22传递动力给万向节W4-5;此外,在右侧中间传动轴W4-1上的传动右轴承W4-18与中间传动锥齿轮W4-20之间设置有传动挡圈4-15,用于调整中间传动锥齿轮W4-20的轴向位置,万向节W4-21通过右侧传动箱W4-2安装于支架W1-1上,防尘盖W4-9一端通过万向右轴承座W4-17安装在万向节W4-21上,另一端通过防尘紧固螺钉W4-13安装在支架W1-1上,对相关传动部件起到防尘密封;
右侧培土刀总成W6包括上连接紧固螺钉W6-1、培土刀固定架W6-2、培土刀轴W6-3、上连接支撑架W6-4、培土刀片W6-5、左装配缺口W6-6、下连接支撑架W6-7、右装配缺口W6-8、培土下轴承座W6-9、培土下轴承W6-10、支架下紧固螺钉W6-11、下连接紧固螺钉W6-12、培土刀架W6-13、培土锥齿轮W6-14、培土上轴承W6-15、培土上轴承座W6-16、支架上紧固螺钉W6-18、刀架紧固螺钉W6-19;
培土刀轴W6-3一端通过培土上轴承W6-15安装在培土上轴承座W6-16内,另一端通过培土下轴承W6-10安装于培土下轴承座W6-9内,且培土下轴承座W6-9通过支架下紧固螺钉W6-11紧固安装于支架W1-1上,培土上轴承座W6-16通过支架上紧固螺钉W6-18紧固安装于支架W1-1上,培土刀固定架W6-2一端内部设置有上连接支撑架W6-4,另一端内部设置有下连接支撑架W6-7,培土刀固定架W6-2分别通过上连接支撑架W6-4和下连接支撑架W6-7安装于培土刀轴W6-3上,培土刀固定架W6-2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装配的左装配缺口W6-6和右装配缺口W6-8,其一端通过上连接紧固螺钉W6-1将上连接支撑架W6-4紧固在培土刀轴W6-3上,另一端通过下连接紧固螺钉W6-12将下连接支撑架W6-7紧固安装在培土刀轴W6-3上,围绕培土刀固定架W6-2外围上螺旋设置有培土刀架W6-13,培土刀片W6-5通过刀架紧固螺钉W6-19安装于培土刀架W6-13上,且根据不同的土壤特性可以更换不同的对应刀片,呈螺旋状围绕在培土刀固定架W6-2上的培土刀片W6-5以螺旋输送的方式将垄间底部的土输送至垄顶,且在螺旋输送培土的同时清理垄上的杂草,培土锥齿轮W6-14通过花键安装在培土刀轴W6-3上,且与中间传动锥齿轮W4-20啮合传动,中间传动锥齿轮W4-20通过培土锥齿轮W6-14带动培土刀轴W6-3旋转,并传递给相关工作部分。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10)

1.螺旋式履带培土机,包括底盘支架部分、发动机部分、动力传递部分、变速转向控制部分、培土作业机构、手扶操作部分、履带行走部分及作业调整部分,其特征在于,发动机部分、变速转向控制部分、培土作业机构、手扶操作部分安装在底盘支架部分上,而动力传递部分分别与发动机部分、变速转向控制部分连接,变速转向控制部分分别与履带行走部分、培土作业机构连接;此外,作业调整部分一端安装在底盘支架部分上,另一端与履带行走部分连接;培土作业机构中,左侧培土刀总成与右侧培土刀总成结构相同并关于培土变速器对称设置在支架总成两端,而左侧传动部分与右侧传动部分结构相同,且左侧传动部分设置在左侧培土刀总成上端,右侧传动部分设置在右侧培土刀总成上端,培土变速器安装在支架总成上,左侧传动部分和右侧传动部分分别与培土变速器连接,犁位于支架总成底部,且安装在左侧培土刀总成和右侧培土刀总成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式履带培土机,其特征在于,变速转向控制部分中,包括由左箱体与右箱体拼装形成的整体箱体,整体箱体内安装有动力输出减速部分、动力输入部分、一级换挡传动部分、二级换挡传动部分、中间链轮传动部分、右侧转向控制部分、左侧转向控制部分、左侧转向驱动部分、右侧转向驱动部分、转向中间传动链轮、中间传动链条、一级换挡控制部分、进退换挡控制部分;且动力输出减速部分与动力输入部分连接,一级换挡传动部分与动力输出减速部分连接,二级换挡传动部分与一级换挡传动部分连接,中间链轮传动部分与二级换挡传动部分连接,并通过中间传动链条与转向中间传动链轮连接,左侧转向控制部分与左侧转向驱动部分连接,右侧转向控制部分与右侧转向驱动部分连接,而左侧转向驱动部分、右侧转向驱动部分分别与转向中间传动链轮连接;此外,一级换挡控制部分与一级换挡传动部分连接,进退换挡控制部分与动力输入部分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旋式履带培土机,其特征在于,整体箱体内的各部分具体连接结构如下:
动力输出减速部分中,减速输出轴一端安装于左箱体内,另一端安装于右箱体内,左减速双联齿轮套装于减速输出轴上,右减速双联齿轮过渡配合 安装于减速输出轴上,动力输出轴承设置在减速输出轴外侧;
动力输入部分中,动力输入轴一端安装于左箱体内,另一端安装于右箱体内,动力输入从动齿轮套装于动力输入轴上,动力输入换挡齿轮套装于动力输入从动齿轮上,进退换挡控制部分设置在动力输入换挡齿轮上,动力输入主动齿轮套装于动力输入轴上,动力输入主动齿轮与左减速双联齿轮的左侧齿轮啮合,动力输入从动齿轮与左减速双联齿轮的右侧齿轮啮合,且动力输入换挡齿轮与动力输入从动齿轮为花键配合安装;
一级换挡传动部分中,一级换挡主轴一端安装于左箱体内,另一端安装于右箱体内,一级换挡主动齿轮和一级换挡双联齿轮分别套装于一级换挡主轴上,一级换挡控制部分设置在一级换挡双联齿轮上;
二级换挡传动部分中,二级换挡主轴一端安装于左箱体内,另一端安装于右箱体内,二级换挡双联齿轮过渡配合安装于二级换挡主轴上,且一级换挡双联齿轮的右侧齿轮与二级换挡双联齿轮的右侧齿轮啮合,一级换挡双联齿轮的左侧齿轮与二级换挡双联齿轮的左侧齿轮啮合;
中间链轮传动部分中,中间传动主轴一端安装于左箱体内,另一端安装于右箱体内,中间传动齿轮和中间传动主动链轮安装于中间传动主轴上,中间传动齿轮与二级换挡双联齿轮的左侧齿轮啮合,中间传动主动链轮通过中间传动链条与转向中间传动链轮连接;
左侧转向控制部分中,左侧摇杆安装在左侧摇杆轴上,而左侧摇臂安装在左侧摇臂轴上,左侧推杆一端与左侧摇杆连接,另一端与左侧摇臂连接;
右侧转向控制部分中,右侧摇杆安装在右侧摇杆轴上,而右侧摇臂安装在右侧摇臂轴上,右侧推杆一端与右侧摇杆连接,另一端与右侧摇臂连接;
左侧转向驱动部分中,左侧支撑体安装于左箱体一侧,左侧转向驱动轴安装于左侧支撑体内,而左侧转向驱动轴的一端安装有驱动左轴承,左侧离合套安装于左侧转向驱动轴上,左侧驱动轴挡圈和左侧复位弹簧挡圈安装于左侧转向驱动轴上,左侧离合复位弹簧套装于左侧转向驱动轴上,且位于左侧复位弹簧挡圈和左侧离合套之间,转向中间传动链轮左侧安装于驱动左轴承上,左侧离合套与转向中间传动链轮的左侧内部齿轮啮合;
右侧转向驱动部分中,右侧支撑体安装于右箱体一侧,右侧转向驱动轴 安装于右侧支撑体内,而右侧转向驱动轴的一端安装有驱动右轴承,右侧离合套安装于右侧转向驱动轴上,右侧驱动轴挡圈和右侧复位弹簧挡圈安装于右侧转向驱动轴上,右侧离合复位弹簧套装于右侧转向驱动轴上,且位于右侧复位弹簧挡圈和右侧离合套之间,转向中间传动链轮右侧安装于驱动右轴承上,右侧离合套与转向中间传动链轮的右侧内部齿轮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螺旋式履带培土机,其特征在于,动力输入从动齿轮通过动力输入滑动轴承套装于动力输入轴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螺旋式履带培土机,其特征在于,动力输入轴上还设置有用于对动力输入从动齿轮与动力输入换挡齿轮进行限位的动力输入开口挡圈。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螺旋式履带培土机,其特征在于,中间传动齿轮与中间传动主动链轮之间设置有用于轴向限位的中间传动链轮挡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式履带培土机,其特征在于,培土作业机构各部分具体连接结构如下:
支架总成中,犁托安装在支架总成底部,犁安装在犁托上,犁侧支撑架设置在犁上,护土板安装于支架总成一侧,挡土板安装于支架总成另一侧;而护土板上设置有护土支架,护土调节杆一端与护土支架连接,另一端搭接在左锁紧支架上,挡土板上设置有挡土支架,挡土调节杆一端与挡土支架连接,另一端搭接在右锁紧支架上;此外,护土调节杆上设置有左锁紧装置,挡土调节杆上设置有右锁紧装置,挡土板铆接橡胶板;
培土变速器中,变速器左侧板与变速器右侧板焊接为一连接体,并在连接体上部设置有变速器盖板,连接体下部固定在紧固变速箱体底座上,培土动力输出轴一端通过动力输入左轴承安装于动力输入左端盖内,另一端通过动力输入右轴承安装于动力输入右端盖内,动力输入左端盖紧固于变速器左侧板上,动力输入右端盖紧固于变速器右侧板上,动力输入链轮安装于培土动力输出轴上,并通过紧固组件锁紧,牙嵌式齿轮通过动力输入滑动轴承安装于培土动力输出轴上;此外,牙嵌式齿轮右部内侧设置有内花键,牙嵌式结合套安装于培土动力输出轴上,且在牙嵌式结合套的左侧设置有外花键,动力输入右挡圈与动力输入挡圈安装于培土动力输出轴上,并在动力输入挡 圈与牙嵌式结合套之间设置有动力复位弹簧,牙嵌式结合套的外花键与牙嵌式齿轮的内花键啮合;分离轴安装于动力输入右端盖内,其一端外部安装有分离拉杆组件,另一端设置有分离拨叉,分离拨叉一侧设置有分离复位弹簧,且分离拨叉的一端插入牙嵌式结合套上设置的环槽内;从动传动轴一端安装于从动传动左端盖内,另一端安装于从动传动右端盖内,且从动传动左端盖安装于变速器左侧板上,从动传动右端盖安装于变速器右侧板上,牙嵌式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
右侧传动部分中,右侧中间传动轴一端通过传动右轴承安装于万向右轴承座内,另一端通过传动左轴承安装于万向左轴承座内;此外,在右侧中间传动轴一端外部安装有用于传递左锥齿轮动力的万向节,另一端外部安装有中间传动锥齿轮,且万向左轴承座与万向右轴承座安装于万向节上,过渡传动轴通过万向节与从动传动轴连接;而万向节通过右侧传动箱安装于支架上,防尘盖一端通过万向右轴承座安装在万向节上,另一端安装在支架上;
右侧培土刀总成中,培土刀轴一端安装在培土上轴承座内,另一端安装于培土下轴承座内,且培土上轴承座与培土下轴承座紧固安装于支架上;培土刀固定架通过上连接支撑架与下连接支撑架安装于培土刀轴上,围绕培土刀固定架外围上设置有培土刀架,培土刀片呈螺旋状安装于培土刀架上;培土锥齿轮安装在培土刀轴上,且与中间传动锥齿轮啮合;此外,设置在培土刀固定架外围上的培土刀架与水平面成夹角。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螺旋式履带培土机,其特征在于,动力输入左端盖内安装有动力输入油封,且动力输入油封套装于培土动力输出轴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螺旋式履带培土机,其特征在于,培土刀架呈螺旋结构设置在培土刀固定架外围上,且与水平面夹角为45°。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螺旋式履带培土机,其特征在于,培土刀固定架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装配的左装配缺口和右装配缺口。
CN201420573348.5U 2014-09-30 2014-09-30 螺旋式履带培土机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2446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573348.5U CN204244659U (zh) 2014-09-30 2014-09-30 螺旋式履带培土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573348.5U CN204244659U (zh) 2014-09-30 2014-09-30 螺旋式履带培土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244659U true CN204244659U (zh) 2015-04-08

Family

ID=529490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573348.5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244659U (zh) 2014-09-30 2014-09-30 螺旋式履带培土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24465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88383A (zh) * 2014-09-30 2015-04-08 湖南省烟草公司郴州市公司 螺旋式履带培土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88383A (zh) * 2014-09-30 2015-04-08 湖南省烟草公司郴州市公司 螺旋式履带培土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91966B (zh) 一种四轮驱动的自走式多功能耕作机
CN204217346U (zh) 液压螺旋式履带培土机
CN104488381B (zh) 液压螺旋式履带培土机
CN104472036B (zh) 履带式培土机
CN204244659U (zh) 螺旋式履带培土机
CN204217345U (zh) 螺旋式培土机
CN104488382B (zh) 螺旋式培土机
CN204217338U (zh) 履带式培土机
CN105569108A (zh) 一种平地机传动系统和平地机
CN205401657U (zh) 履带式拖拉机变速箱及履带式拖拉机
CN104488383B (zh) 螺旋式履带培土机
CN220416128U (zh) 用于调节田园管理机高度的动力输出机构
CN219961299U (zh) 紧凑型田园管理机
CN105570439B (zh) 履带式拖拉机变速箱及履带式拖拉机
CN204157238U (zh) 履带式田园管理机底盘
CN104255100B (zh) 履带式田园管理机底盘
CN205292834U (zh) 一种多功能方向盘拖拉机
CN207607565U (zh) 一种参数可调的四轮转向通用底盘
CN205871738U (zh) 可变速的后驱拖车
CN211685306U (zh) 一种三轮植保机械动力转向结构
CN111075901B (zh) 一种机耕船的无级变速传动机构
CN112124447B (zh) 一种起落架式农业机车
CN105539610B (zh) 一种多功能方向盘拖拉机
CN220422374U (zh) 具有高度差的田园管理机
CN201296151Y (zh) 摇杆式同轴异座旋转升降驱动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40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0930

RGAV Abandon patent right to avoid re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