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11196A - 增氧器、自流增氧生物滤池、自流增氧生态床以及污水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增氧器、自流增氧生物滤池、自流增氧生态床以及污水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11196A
CN104211196A CN201310216897.7A CN201310216897A CN104211196A CN 104211196 A CN104211196 A CN 104211196A CN 201310216897 A CN201310216897 A CN 201310216897A CN 104211196 A CN104211196 A CN 1042111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wage
cover body
inverted
oxygenation
gravity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1689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永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GUARDIA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GUARDIA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GUARDIA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GUARDIA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21689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211196A/zh
Publication of CN1042111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1119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增氧器和含有该增氧器的自流增氧生物滤池、自流增氧生态床以及污水处理系统。本发明提供的增氧器,用于对污水进行增氧,其特征在于,包括:罩体,为中空结构,其上端设有通气口,下端密封,并含有用于使污水流入的复数个进水孔;通气管,为中空柱体,其上部设有多个通气孔,其底部伸入通气口,与罩体相连通,并与通气口密封相连;虹吸装置,安装在罩体中,用于使流入该罩体的污水发生虹吸产生负压,并将空气从通气管吸入污水中,其一端设置在罩体内,另一端贯穿该罩体的底部;出水管,安装在罩体的底部,虹吸装置贯穿罩体的另一端的外围,用于排出污水。

Description

增氧器、自流增氧生物滤池、自流增氧生态床以及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增氧器和含有该增氧器的自流增氧生物滤池、自流增氧生态床以及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排放的生活污水的处理问题在当下越来越受到关注。特别是在农村,更需要对各种生活污水进行有效处理,以免生活污水向地下渗透,从而使得这些污水中的有害物质随着污水向地下渗透而进入地下水中,而造成地下水的污染。
为了对生活污水进行有效的增氧处理,从而在降低有机物的同时去除氮磷等污染物,通常采用人工增氧,即、边搅拌污水,边使用机械注气的方式,通过这种人工曝气的方式将空气中的氧气注入污水中进行增氧,使得污水中溶解氧含量能够达到3mg/L。
但是,这样的机械注气的方式能耗较大,并且需要人工参与操作,增大了污水处理的能耗和成本,不利于推广。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增氧器和含有该增氧器的自流增氧生物滤池、自流增氧生态床以及污水处理系统。
<结构一>
本发明提供一种增氧器,用于对污水进行增氧,其特征在于,包括:罩体,为中空结构,其上端设有通气口,下端密封,并含有用于使污水流入的复数个进水孔;通气管,为中空柱体,其上部设有多个通气孔,其底部伸入通气口,与罩体相连通,并与通气口密封相连;虹吸装置,安装在罩体中,用于使流入该罩体的污水发生虹吸产生负压,并将空气从通气管吸入污水中,其一端设置在罩体内,另一端贯穿该罩体的底部;以及出水管,安装在罩体的底部,虹吸装置贯穿罩体的另一端的外围,用于排出污水。
进一步,本发明提供的增氧器还可以具有:出水挡板,安装在虹吸装置的另一端,用于使从虹吸装置的另一端排出的污水产生飞溅。
进一步,本发明提供的增氧器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虹吸装置包含:虹吸管和两块阻水板,虹吸管呈倒U型结构,它的一端设置在罩体内,另一端贯穿该罩体的底部,并且虹吸管的横截面积小于复数个进水孔的总面积,两块阻水板均设置在罩体内部,并且分别安装在虹吸管的前后两侧。
进一步,本发明提供的增氧器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虹吸管含有:倒U型上板和位于该倒U型上板的下方的倒U型下板,倒U型上板和倒U型下板对向设置,并且倒U型上板位于罩体内的一端到罩体的底部的距离小于倒U型下板位于罩体内的一端到罩体的底部的距离,倒U型下板位于罩体内的所示一端到罩体的底部的距离和倒U型上板与倒U型下板之间的间距相等。
进一步,本发明提供的增氧器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倒U型上板贯穿罩体的底部的另一端与倒U型下板贯穿罩体的底部的另一端到罩体的底部的距离不相等。
<结构二>
本发明提供还提供一种自流增氧生物滤池,用于回收污水并对该污水进行增氧,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用于对污水进行回收并填充有填料的生物滤池;和至少一个用于对污水进行增氧的增氧器,其中,增氧器是一种具有上述结构一中任一项特征的增氧器,该增氧器安装在生物滤池中。
进一步,本发明提供的自流增氧生物滤池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填料为石英砂、鹅卵石、塑料球粒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组合,生物滤池还含有用于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的生物膜。
<结构三>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自流增氧生态床,用于回收污水并对该污水进行增氧,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回收污水并对污水进行逐级增氧的复数个自流增氧生物滤池,其中,自流增氧生物滤池是一种具有上述结构二中任一项特征的自流增氧生物滤池。
进一步,本发明提供的自流增氧生态床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复数个自流增氧生物滤池从上往下串联呈阶梯式分布。
<结构四>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系统,用于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其特征在于,具有:至少一个具有结构三中任一项特征的自流增氧生态床。
发明的作用与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增氧器和含有该增氧器的自流增氧生物滤池、自流增氧生态床以及污水处理系统,通过采用虹吸装置使流入罩体的污水发生虹吸,在罩体内部产生负压,从而将空气自动地从通气管吸入污水中,这样就能够将空气中的氧气充入污水中,增加污水中的溶解氧,减少了传统机械曝气工艺的鼓风机的运行费用,从而达到不需要额外耗能,并且不需要人工操作,就能够自动为污水增氧的目的,不仅无能耗而且更加方便省力,因此也非常适合推广使用。
说明书附图
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污水处理系统在实施例中的框图;
图2是本发明涉及的污水处理系统在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涉及的自流增氧生态床在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涉及的增氧器在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主视图;
图5是本发明涉及的增氧器在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6是图4的剖视图;以及
图7是本发明涉及的虹吸装置在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对本发明的增氧器以及含有该增氧器的自流增氧生物滤池、自流增氧生态床以及污水处理系统作详细阐述。
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污水处理系统在实施例中的框图。
图2是本发明涉及的污水处理系统在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2所示,一种用于对农户家庭所排放的生活污水进行回收处理的污水处理系统10包括:农户家庭11,隔油池12、污水收集池13、两个厌氧池14、自流增氧生态床15、人工湿地16、氧化渠17。该污水处理系统10,用于回收生活污水,并将生活污水处理成符合环保规定指标的净化水,最终将净化水排向尾水收纳水体18中。
农户家庭11日常生活中排放的生活污水包括:洗厨具水(即、油水)、洗澡水、洗衣水和马桶水。
隔油池12与农户家庭11以及污水收集池13相连接,用于回收农户家庭11中排出的洗厨具水(即、油水),并对这些油水进行油水分离,使得油水被分离成油污和隔油处理完成污水,隔油处理完成污水被排入污水收集池13中继续后续的处理。
污水收集池13与农户家庭11、隔油池12以及厌氧池14相连接,用于收集农户家庭11中排出的洗澡水、洗衣水、马桶水以及隔油池排出的隔油处理完成污水,这些生活污水在污水收集池13中进行分解发酵,处理后的污水则被排出污水收集池13进入厌氧池14中继续后续的处理。
两个厌氧池14串联并与污水收集池13相连接,其中一个作为第一厌氧池污水在其中处于完全厌氧状态,另一个作为第二厌氧池和自流增氧生态床15相连。两个厌氧池14用于对经污水收集池13处理后排出的污水进行厌氧发酵处理,进一步减少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得到厌氧发酵后的污水,这时污水中需氧致病菌(如肠道致病菌)全部死亡,蛋白质、脂肪及糖份全部被分解为无机盐和水,降低了BOD和COD的含量,厌氧发酵后的污水然后被排入自流增氧生态床15中继续后续的处理。
图3是本发明涉及的自流增氧生态床在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3所示,自流增氧生态床15用于回收污水并对污水进行逐级增氧,使得污水中的溶解氧增加,保证好氧微生物的增长,从而降解、吸收废水中的有机物。它包括复数个自流增氧生物滤池19,本实施例中共设有十二个(十二级)自流增氧生物滤池19,这十二个自流增氧生物滤池19分成两组(图中只显示了一组),每组六个自流增氧生物滤池19从上往下串联呈阶梯式分布,同时对污水进行增氧处理。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每个自流增氧生物滤池19包括一个生物滤池20和一个增氧器21。在生物滤池20中填充有各种填料,并且填料上还铺设有生物膜。本实施例中填料采用的是石英砂和鹅卵石。铺设的生物膜能够通过代谢功能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增氧器21用于对污水进行充气增氧。
图4是本发明涉及的增氧器在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主视图。
图5是本发明涉及的增氧器在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立体图。
如图4、5所示,增氧器21包括罩体22、通气管23、虹吸装置24以及出水管25。
罩体22为中空结构,其上端设有通气口,下端密封,并且含有用于使污水流入的复数个进水孔22a,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在罩体22下部的左侧均匀设有两排三列的进水孔22a,与之相对应的在右侧也同样设有六个进水孔22a,同时在罩体22下部的后侧均匀设有两排五列的进水孔22a,即、罩体22上共含有二十二个进水孔22a。在罩体22的前侧还设有一个进水口。本实施例中,罩体22的上部呈圆锥台形状,该圆锥台的高度为7cm,罩体22的下部呈圆柱体形状,该圆柱体的高度为25cm,内径为25cm,第一排进水孔22a距离罩体22底部5.3cm,第二排进水孔22a距离罩体22底部2.5cm;进水孔22a的直径为1cm,相邻两个进水孔22a之间的孔心间距为2.5cm;进水口的宽度为9.2cm,高度为12.2cm。
通气管23为中空柱体,其上部设有多个通气孔23a,其底部伸入罩体22上端的通气口中,从而与罩体22相连通,同时,该并通气管23与通气口密封牢固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通气管23上共设有八个通气孔23a,这八个通气孔23a均匀分布在通气管23的管壁上侧。本实施例中,通气管23的内径为7.5cm,长度为30cm,它伸出罩体22上方的高度为27cm,通气孔23a的直径为1cm。
图6是图4的剖视图。
如图4、5、6所示,虹吸装置24安装在罩体22中,用于使流入该罩体22的污水发生虹吸产生负压,并将空气从通气管23吸入污水中,使得空气中的氧气进入污水,实现增氧。虹吸装置24的一端设置在罩体22内,另一端贯穿该罩体22的底部。
图7本发明涉及的虹吸装置在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7所示,虹吸装置24包含虹吸管26、前侧阻水板27以及后侧阻水板28。虹吸管26呈倒U型结构,它的左端设置在罩体22内,右端贯穿该罩体22的底部。并且虹吸管24的横截面积小于所有进水孔22a的总面积(在本实施例中,即、二十二个进水孔22a的总面积),保证罩体22内一直有富余的污水。两块阻水板27和28均设置在罩体22的内部,并且分别安装在虹吸管26的前后两侧,与虹吸管26的边缘密封固定。在本实施例中,虹吸管26的高度为22cm,前侧阻水板27的下端到罩体22底部的距离为5.5cm,后侧阻水板28的下端一直延伸至罩体22底部,并且前侧阻水板27含有一个向下的半圆形开口,该半圆形开口的半径为2cm,后侧阻水板28的下部具有一个圆形开口,该圆形开口的半径也为2cm。
虹吸管26含有倒U型上板26a和位于该倒U型上板26a的下方的倒U型下板26b,倒U型上板26a和倒U型下板26b对向设置,并且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倒U型上板26a和倒U型下板26b的左端均位于罩体22内部构成虹吸管26的进水口,倒U型上板26a位于罩体22内的左端到罩体22底部的距离小于倒U型下板26b位于罩体22内的一端到罩体22底部的距离。
并且,倒U型下板26b的左端到罩体22底部的距离与倒U型上板26a和倒U型下板26b之间的间距相等,使得污水能够以均匀、稳定的流速从罩体22内经由虹吸管26排出,即、污水从罩体22内部流向虹吸管26进水口的流速与污水从虹吸管26进水口流向出水口的流速相等。
在本实施例中,倒U型上板26a和倒U型下板26b之间的间距为2cm,倒U型上板26a的左、右两个外壁之间的间距为20cm。
同时,如图5所示,倒U型上板26a和倒U型下板26b的右端均贯穿罩体22的底部构成虹吸管26的出水口,并且倒U型上板26a的右端到罩体22底部的距离与倒U型下板26b的右端到罩体22底部的距离不相等。在本实施例中,倒U型下板26b的右端到罩体22底部的距离大于倒U型上板26a的右端到罩体22的底部的距离。
如图5、6所示,在增氧器21中出水管25也为中空柱状结构,并安装在罩体22底部的下侧,位于虹吸装置24的右端的外围,用于排出污水,因此,出水管25必须贯穿生物滤池20的底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增氧器21中,罩体22是被埋在填料中的,而通气管23的中上部都是露出填料的,保证通气管23的所有通气孔23a都高出填料一定距离,使得外部的空气能够顺畅地通过这些通气孔23a流入通气管23和罩体22中。
此外,如图4、6所示,在增氧器21中还设有出水挡板29,它安装在虹吸装置24的右端,用于使从虹吸装置24的右端排出的污水产生飞溅,提高污水的分散程度以及与空气的接触氧化时间,使得污水与空气进一步混合,从而对污水进行进一步地增氧。在本实施例中,该出水挡板29固定在虹吸管26的出水口处,倒U型下板26b的右端的底部,与倒U型下板26b的右端呈90°夹角,使得从虹吸管26的出水口流出的污水受到阻碍不能垂直流下,从而在出水挡板29与倒U型上板26a之间的夹口飞溅出。
在本实施例中,整个增氧器21都是由PVE材料制成的,不仅牢固而且不会渗透,本发明的增氧器21还可以由PP、PE、PVC等不渗透材料制成,采用这些材料制成的增氧器21也可以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和牢固性。
如图3所示,在自流增氧生态床15中每一级自流增氧生物滤池19的底部还设有连通管30,将增氧后从出水管25排出的污水引入下一级的自流增氧生物滤池19中。并且在自流增氧生态床15的底层还设有图中未显示的调节池、循环池以及回流池。调节池用于将两个厌氧池14处理完成的污水的水量和水质调节均匀。循环池用于对调节完成的污水进行提升,使之进入自流增氧生态床15中进行循环增氧。回流池用于将最终增氧完成的污水进行分流,使得一部分污水进入人工湿地16中,而另一部分则回流入第二厌氧池内继续处理。
在本实施例中,针对九十户的农户家庭,以这些每天总排水量为25000L计,自流增氧生态床15设计为含有十二级自流增氧生物滤池19(即、含有12个阶梯式排列的自流增氧生物滤池19),每一级自流增氧生物滤池19的表面负荷为1286L/(m2·d),每一级自流增氧生物滤池19的长度为180cm,宽度为90cm,高度为46cm,在增氧开始前每一级自流增氧生物滤池19中都预先留存有10cm高的水位,将所有的进水孔22a都浸没住,并且增氧器21内的虹吸管26的倒U型下板26b距离生物滤池20的最高高度为17cm。
在污水处理系统10中,农户家庭11排放的除了油水以外的生活污水不断地流入污水收集池13中,油水不断地流入隔油池12中,并由隔油池12将油水分离,然后将隔油处理完成的污水再排入污水收集池13中。然后由污水收集池13将这些污水进行处理,再将处理后的污水排入厌氧池14中。由厌氧池14对经污水收集池13处理后排出的污水进行厌氧发酵处理,进一步减少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得到厌氧发酵后的污水,然后厌氧发酵后的污水被提升泵提升进入自流增氧生态床15底层的调节池中对水量和水质进行调节,使其均匀,然后,再进入循环池对污水进行提升至位于自流增氧生态床15最顶层的自流增氧生物滤池19的生物滤池20中。
然后,污水在生物滤池20内的填料中从上向下进行不规则的流动,生物滤池20内的水位高度不断升高,当水位高度超过17cm时,污水就会从虹吸管26的出水口处慢慢流出,并通过出水管25进入下一级的自流增氧生物滤池19中,这时,虹吸管26仅仅起到导流的作用。这时,污水排出该生物滤池20的速度远远小于外部污水流入生物滤池20的速度,因此,池内水位仍不断升高。当水位高度达到一定程度(在本实施例中,大概在40cm左右),由于填料的阻力使得污水在填料中从上往下流动的速度小于罩体22内虹吸管26排出污水的速度就会产生压差,并引起虹吸,这时虹吸管26将污水迅速的排出这一级自流增氧生物滤池19,使得污水快速跌落至下一级的自流增氧生物滤池19中,同时产生强大的气压差(负压),并将空气从通气管迅速吸入污水中,使空气中的氧进入污水,对污水进行增氧。
同时,污水源源不断地通过进水口和各个进水孔22a流入罩体22内腔,然后通过虹吸管26被迅速排出跌落至下一级的自流增氧生物滤池19中,这一虹吸现象一直持续直到生物滤池20内的水位高度小于17cm,这时虹吸现象停止。然后,随着外部污水的流入,生物滤池20内的水位高度继续不断升高,并重复以上过程。每一级自流增氧生物滤池19的增氧过程相同。
在上述过程中,污水提升充氧为间歇式,间隔施加一般在20分钟至40分钟,每级跌水过程的时间在2分钟左右。每次提升到自流增氧生态床15的污水逐级增氧处理完后进入回流池,由回流池将约有30%的水量回流进入第二厌氧池的末端隔舱中再次进行厌氧发酵处理,依次循环,维持厌氧池14污水的生物活性,其余70%的污水进入自流增氧生态床15的循环池(2次或多次循环)再提升、增氧、过滤,而后进入人工湿地16。
通过这样的分级增氧,多级氧化,使得上一级的污水下泄至下一级的自流增氧生物滤池19再次增氧,经过多个自流增氧生物滤池19接触氧化。测试结果表明,经过反复过滤和充氧后,污水中含氧量(即、溶解氧(DO))从进增氧池前的1.4mg/L,增加到4.1mg/L,这一含量高于对污水增氧所需达到的标准(即、3mg/L),从而实现了自流跌水势能充氧和增氧器强化充氧,接触氧化的双重功效,多级循环的连续大气充氧可以使污水中的溶解氧迅速增加。
实施例的作用与效果
综上,本实施例中的增氧器和含有该增氧器的自流增氧生物滤池、自流增氧生态床以及污水处理系统,通过采用虹吸装置使流入罩体的污水发生虹吸,在罩体内部产生负压,从而将空气自动地从通气管吸入污水中,这样就能够将空气中的氧气充入污水中,增加污水中的溶解氧,减少了传统机械曝气工艺的鼓风机的运行费用,从而达到不需要额外耗能,并且不需要人工操作,就能够自动为污水增氧的目的,不仅无能耗而且更加方便省力,因此非常适合推广使用。
另外,由于本实施例的增氧器还设有一个出水挡板安装在虹吸装置的另一端,用于使从虹吸装置的另一端排出的污水产生飞溅,因此,能够提高污水的分散程度以及与空气的接触氧化时间,使得污水与空气进一步混合,从而对污水进行进一步地增氧。
另外,由于本实施例的自流增氧生态床采用阶梯式的多级自流增氧生物滤池从上向下逐级增氧,多级氧化,最大限度的发挥了重力势能和虹吸的作用,使得上一级的污水下泄至下一级的自流增氧生物滤池能够再次增氧,经过多个自流增氧生物滤池接触氧化,反复过滤和充氧后,能够使得污水中溶解氧(DO)含量从进增氧池前的1.4mg/L增加至4.1mg/L,高于对污水增氧所需达到的标准(即、3mg/L),从而实现了自流跌水势能充氧和增氧器强化充氧接触氧化的双重功效,多级循环的连续大气充氧可以使污水中的溶解氧迅速增加,大大提高增氧效率,提高生化处理效率。
另外,因为本实施例的污水处理系统中,含有农户家庭11,隔油池12、污水收集池13、两个厌氧池14、自流增氧生态床15、人工湿地16以及氧化渠17。所以,农户家庭11排放的生活污水能够被有效地进行生化处理,并且整个系统交替处于厌氧/缺氧/好氧的过程,因此,该污水处理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地降解生活污水中的致病菌、有机物、氮磷等成分,改善水质,使得最终排出的水质符合环保规定的指标成为净化水,然后再排放入尾水收纳水体18中,最大限度地对生活污水进行改善,对环境进行保护。
当然,本发明所涉及的增氧器和含有该增氧器的自流增氧生物滤池、自流增氧生态床以及污水处理系统并不仅仅限定于在本实施例中的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自流增氧生物滤池上仅仅设有一个增氧器,根据不同的污水处理量和污水水质的差异,本发明的自流增氧生物滤池上可以设有任意个数的增氧器。
在本实施例中,自流增氧生态床含有十二级自流增氧生物滤池,即、一个自流增氧生态床含有十二个的自流增氧生物滤池,根据污水水量和污水水质的差异,本发明中一个自流增氧生态床可以含有任意个数的自流增氧生物滤池,只要满足实际使用需要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和安装条件的不同,例如处理水量不是很多,则可以只设置一组自流增氧生态床。而在处理水量过大需要的级数较多,但又无法搭建足够高的自流增氧生态床,或者搭建太高的自流增氧生态床成本太高等的情况下,自流增氧生态床还可以采用多组自流增氧生物滤池并联,同时对污水进行增氧处理,其中每一组自流增氧生物滤池中的自流增氧生物滤池为从上向下串联阶梯式排布,同时,这两组自流增氧生物滤池可以进行串联。这样的排布方式都能够对污水进行有效地增氧。
本实施例中填料采用的是石英砂和鹅卵石,本发明的填料还可以采用石英砂、鹅卵石、塑料球粒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组合。这里,塑料球粒的内部结构为不规则的空心状,这样可以有效地增大比表面积,增加污水流动的阻力。

Claims (10)

1.一种增氧器,用于对污水进行增氧,其特征在于,包括:
罩体,为中空结构,其上端设有通气口,下端密封,并含有用于使所述污水流入的复数个进水孔;
通气管,为中空柱体,其上部设有多个通气孔,其底部伸入所述通气口,与所述罩体相连通,并与所述通气口密封相连;
虹吸装置,安装在所述罩体中,用于使流入该罩体的所述污水发生虹吸产生负压,并将空气从所述通气管吸入污水中,其一端设置在所述罩体内,另一端贯穿该罩体的底部;以及
出水管,安装在所述罩体的底部,所述虹吸装置贯穿所述罩体的所述另一端的外围,用于排出所述污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氧器,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出水挡板,安装在所述虹吸装置的所述另一端,用于使从所述虹吸装置的所述另一端排出的污水产生飞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增氧器,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虹吸装置包含:虹吸管和两块阻水板,
所述虹吸管呈倒U型结构,它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罩体内,另一端贯穿该罩体的底部,并且所述虹吸管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复数个进水孔的总面积,
所述两块阻水板均设置在所述罩体内部,并且分别安装在所述虹吸管的前后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增氧器,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虹吸管含有:倒U型上板和位于该倒U型上板的下方的倒U型下板,所述倒U型上板和所述倒U型下板对向设置,并且所述倒U型上板位于所述罩体内的一端到所述罩体的底部的距离小于所述倒U型下板位于所述罩体内的一端到所述罩体的底部的距离,
所述倒U型下板位于所述罩体内的所示一端到所述罩体的底部的距离和所述倒U型上板与所述倒U型下板之间的间距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增氧器,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倒U型上板贯穿所述罩体的底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倒U型下板贯穿所述罩体的底部的另一端到所述罩体的底部的距离不相等。
6.一种自流增氧生物滤池,用于回收污水并对该污水进行增氧,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用于对所述污水进行回收并填充有填料的生物滤池;和
至少一个用于对所述污水进行增氧的增氧器,
其中,所述增氧器是一种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任一项所述的增氧器,该增氧器安装在所述生物滤池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流增氧生物滤池,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填料为石英砂、鹅卵石、塑料球粒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所述生物滤池还含有用于去除所述污水中的有机物的生物膜。
8.一种自流增氧生态床,用于回收污水并对该污水进行增氧,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回收污水并对所述污水进行逐级增氧的复数个自流增氧生物滤池,
其中,所述自流增氧生物滤池是一种权利要求6或权利要求7中任一项所述的自流增氧生物滤池。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流增氧生态床,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复数个自流增氧生物滤池从上往下串联呈阶梯式分布。
10.一种污水处理系统,用于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其特征在于,具有:
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自流增氧生态床。
CN201310216897.7A 2013-06-03 2013-06-03 增氧器、自流增氧生物滤池、自流增氧生态床以及污水处理系统 Pending CN10421119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16897.7A CN104211196A (zh) 2013-06-03 2013-06-03 增氧器、自流增氧生物滤池、自流增氧生态床以及污水处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16897.7A CN104211196A (zh) 2013-06-03 2013-06-03 增氧器、自流增氧生物滤池、自流增氧生态床以及污水处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11196A true CN104211196A (zh) 2014-12-17

Family

ID=520931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16897.7A Pending CN104211196A (zh) 2013-06-03 2013-06-03 增氧器、自流增氧生物滤池、自流增氧生态床以及污水处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211196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02833A (zh) * 2016-01-13 2016-04-20 浙江商达环保有限公司 地埋式微动力净化槽污水处理设备及处理方法
CN115067267A (zh) * 2022-06-21 2022-09-20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一种用于稻虾池塘循环流水的增氧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02833A (zh) * 2016-01-13 2016-04-20 浙江商达环保有限公司 地埋式微动力净化槽污水处理设备及处理方法
CN115067267A (zh) * 2022-06-21 2022-09-20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一种用于稻虾池塘循环流水的增氧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59227B (zh) 一种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水净化池及其净化工艺
CN104710078B (zh) 地埋式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CN205045961U (zh) 生活污水处理人工湿地系统
CN103073108A (zh) 一种移动床式净化槽
CN106082562B (zh) 一种社区污水一体化处理回用系统及应用
CN102225803A (zh) 生物膜反应器、废水处理系统及废水的处理方法
CN108083582A (zh) 小型污水处理系统及污水处理工艺
CN102718365A (zh) 一种地埋式污水处理装置
CN202785899U (zh)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
CN103011528B (zh) 一种综合污水处理系统及方法
CN203346179U (zh) 增氧器、自流增氧生物滤池、自流增氧生态床以及污水处理系统
CN210764843U (zh) 一种农村污水处理装置
CN202625908U (zh) 一种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水净化池
CN104211196A (zh) 增氧器、自流增氧生物滤池、自流增氧生态床以及污水处理系统
CN105693036A (zh) 一种智能污水处理系统
CN103771666A (zh) 一种屠宰废水节能处理方法
CN203820591U (zh) 一种集成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105502820A (zh) 一体化立体循环污水处理器
CN202936254U (zh) 小城镇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装置
CN214457495U (zh) 一种自维护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
CN206396000U (zh) 养殖污水处理系统
CN205556420U (zh) 一种一体化MagBR-MBBR磁性生物膜污水处理装置
CN205387525U (zh) 一体化医院污水处理设备
CN103819062A (zh) 一体式流化池mbr污水处理设备
CN203683327U (zh) 接触氧化-完全混合式活性污泥法组合式污水处理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