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03302A - 血液成分分离装置 - Google Patents

血液成分分离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03302A
CN104203302A CN201280071779.5A CN201280071779A CN104203302A CN 104203302 A CN104203302 A CN 104203302A CN 201280071779 A CN201280071779 A CN 201280071779A CN 104203302 A CN104203302 A CN 1042033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ood
blood constituent
platelet
regulation
constitu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7177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03302B (zh
Inventor
木村重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rum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erum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rumo Corp filed Critical Terum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2033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033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033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033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36Other treatment of blood in a by-pass of the natural circulatory system, e.g. temperature adaptation, irradiation ; 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its
    • A61M1/3693Other treatment of blood in a by-pass of the natural circulatory system, e.g. temperature adaptation, irradiation ; 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its using separation based on different densities of components, e.g. centrifug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36Other treatment of blood in a by-pass of the natural circulatory system, e.g. temperature adaptation, irradiation ; 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its
    • A61M1/3693Other treatment of blood in a by-pass of the natural circulatory system, e.g. temperature adaptation, irradiation ; 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its using separation based on different densities of components, e.g. centrifuging
    • A61M1/3696Other treatment of blood in a by-pass of the natural circulatory system, e.g. temperature adaptation, irradiation ; 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its using separation based on different densities of components, e.g. centrifuging with means for adding or withdrawing liquid substances during the centrifugation, e.g. continuous centrifug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36Other treatment of blood in a by-pass of the natural circulatory system, e.g. temperature adaptation, irradiation ; 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its
    • A61M1/38Removing constituents from donor blood and storing or returning remainder to body, e.g. for transfus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02Blood transfusion apparatus
    • A61M1/0209Multiple bag systems for separating or storing blood compon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202/00Special media to be introduced, removed or treated
    • A61M2202/04Liquids
    • A61M2202/0413Blood
    • A61M2202/0427Platelets; Thrombocyt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Cardi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Micro-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血液成分分离装置,该血液成分分离装置具有用于从血液中分离规定的多种血液成分的离心分离器、和收容离心分离出的规定的血液成分的容器,进行多个周期的分别采集该被分离出的多种血液成分的工序,在所述血液成分分离装置中,在采集上述规定的血液成分的工序中,控制驱动定量泵使上述规定的血液成分从上述离心分离器中流出而将其采集的时间,以使得以规定量采集上述规定的血液成分。

Description

血液成分分离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从血液中采集规定的血液成分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更详细地说,涉及在各周期中采集恒定量的规定的血液成分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采血中主要进行仅采集血小板等而将其他成分返还给供血者的成分采血,此时,使用具有离心分离器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
近年来,在对癌进行放射线治疗时等,广泛进行血小板液的输血,此时,需要高浓度的血小板液。为了采集高浓度的血小板液,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按照如下方式进行:在血液成分分离装置中,将低浓度的血小板液暂时储存在血沉棕黄层袋中,仅将高浓度血小板液储存到血小板中间袋中。
此处,从离心分离器中流出的血小板液最初为低浓度,然后变为高浓度,最后再次变为低浓度。若将最初和最后的低浓度的血小板液储存到血小板中间袋中,则必然导致储存在血小板中间袋中的血小板液的浓度降低。
因此,为了防止这样的浓度降低,将最初和最后的低浓度的血小板液暂时储存到血沉棕黄层袋中,在第2次的周期时,将其与从供给者采集的全血混合而流入到离心分离器中。通过重复进行该操作,能使得在血小板中间袋中仅储存高浓度的血小板液。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262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中,基于从离心分离器流出的血小板液的浓度(线路传感器的值),当达到一定浓度时,开始进行将血小板液储存到血小板中间袋中的操作,然后,当降低到一定浓度时,结束进行将血小板液储存到血小板中间袋中的操作。像这样,在血小板中间袋中储存的血小板液的量基于线路传感器的值而被决定,因而导致随着供血者的血常规值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因此存在如下这样的问题:无法将各周期的血小板液的采集量控制为恒定量,导致在多个周期后最终采集的血小板液的量发生变化。
因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血液成分分离装置,所述血液成分分离装置能控制规定的血液成分的采集时机,将各周期的规定的血液成分的采集量控制为恒定量。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一种血液成分分离装置,其具有用于从血液中分离规定的多种血液成分的离心分离器、和收容离心分离出的规定的血液成分的容器,进行多个周期的分别采集该被分离出的多种血液成分的工序,所述血液成分分离装置的特征在于,在采集上述规定的血液成分的工序中,控制驱动定量泵使上述规定的血液成分从上述离心分离器中流出而将其采集的时间,以使得以规定量采集上述规定的血液成分。
通过该方式,在采集规定的血液成分的工序中,控制驱动定量泵使规定的血液成分从离心分离器中流出而将其采集的时间,以使得以规定量采集规定的血液成分,因此,能将各周期的规定的血液成分的采集量控制为恒定量。因此,能在多个周期后最终确保恒定量的规定的血液成分,然后,变得易于调整规定的血液成分的浓度。
另外,在上述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中,优选具有以下工序:基于预先存储的与血常规值或规定的血液成分的浓度有关的映射数据,由供血者的上述血常规值,来确定采集上述规定的血液成分的工序的开始时机,以使得采集上述规定的血液成分的工序中的在采集的开始时机和结束时机从上述离心分离器中流出的各时机下的规定的血液成分的浓度变得相等。
对于从离心分离器中流出的血液成分而言,在开始流出时,其流出量缓慢增加,当经过最大流量后,流出量缓慢减少。而且,流出的血液成分的浓度从低浓度缓慢地升高到高浓度,经过浓度的峰值后缓慢地变为低浓度。而且,虽然这样的血液成分的流出曲线存在个体差异,但能基于供给者的血常规值,推定该供血者呈现怎样的流出曲线。
因此,在该血液成分分离装置中,基于预先存储的与血常规值或规定的血液成分的浓度有关的映射数据,由供给者的上述血常规值确定采集工序的开始时机,以使得采集规定的血液成分的工序中的在采集的开始时机和结束时机从离心分离器中流出的各时机下的规定的血液成分的浓度变得相等。因此,当采集规定量的规定的血液成分时,能正确地选定血液成分的浓度高的期间。由此,能优化采集高浓度的规定的血液成分的时机,因而能采集更多的规定的血液成分。
此处,在上述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中,当上述规定的血液成分为血小板液时,使上述血常规值为血细胞压积值或血小板数即可。
由此,能优化采集高浓度的血小板液的时机,因而能采集更多的血小板。
在上述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中,可以基于前一周期中的采集上述规定的血液成分的工序的开始时机和结束时机,来修正第2周期以后的采集上述规定的血液成分的工序的开始时机。
由此,当前一周期中的采集工序的开始时机和结束时机下的规定的血液成分的浓度产生偏差时,能修正第2周期以后的开始进行采集工序的时机来消除该偏差。因此,在第2周期以后,能进一步优化采集高浓度的规定的血液成分的时机,因而能采集更多的规定的血液成分。
该情况下,优选将第2周期以后的采集上述规定的血液成分的工序的开始时机修正为,变为前一周期中的采集上述规定的血液成分的工序的、开始时的规定的血液成分的浓度与结束时的规定的血液成分的浓度的平均值的时刻。
这是因为,通过进行这样的简单的控制,能在第2周期以后,进一步优化采集高浓度的规定的血液成分的时机。
而且,在上述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中,具有以下工序:a)离心分离工序,将从供血者采集的全血导入到离心分离器中,将其分离为多种血液成分;b)循环流动工序,将离心分离出的血液成分中的、利用上述离心分离而分离出的规定的血液成分中的第1血液成分,与全血一起导入到上述离心分离器内;c)循环加速工序,在上述循环流动工序中分离出规定量的上述第1血液成分后,停止向上述离心分离器供给全血,向上述离心分离器中仅导入第1血液成分,进一步循环规定时间,然后加快循环速度,由此利用上述离心分离器分离并采集第2血液成分;d)返血工序,在上述循环加速工序中采集了规定量的第2血液成分采集后,向供血者返回未采集的血液成分,将上述a)~d)的工序作为1个周期,将该周期进行多次。
由此,能高精度地使规定的血液成分与其他血液成分分离。而且,由于能优化采集高浓度的规定的血液成分的时机,因而能高效地采集更多的规定的血液成分。
另外,在上述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中,可以是,上述循环加速工序包括以下工序:第1采集工序,将第2血液成分中的低浓度的第2血液成分转移至暂时存留容器中;和第2采集工序,采集第2血液成分中的高浓度的第2血液成分,将被转移至上述暂时存留容器的低浓度的第2血液成分、与在下一周期中被采集的全血合并而导入到上述离心分离器中。
由此,能适用于用于获得高浓度的第2血液成分的BC回收,能进一步采集更多的规定的血液成分。
另外,在上述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中,可以是,具有贮存从供血者采集的全血的全血袋,在下一周期的离心分离工序中,将存留在全血袋中的全血与在下一周期中采集的全血合并,导入到离心分离器中。
由此,除了上述效果之外,能一边进行第1周期(本次周期)的循环流动工序、或加速工序中的至少任一方的工序,一边并行地从供血者采集全血,因而能缩短第2周期(下次周期)中的全血采集时间,能缩短整体的处理时间,能减轻供血者的时间上的负担。
例如,通常每1个周期的采血时间、循环流动工序(临界流动工序)约为9分钟,循环加速工序中的循环工序为30~40秒,循环加速工序中的加速工序为20~30秒,返血时间约为4分钟。通过本发明,在第1周期中事先进行约1分钟的采血,因此,能将第2周期的采血时间缩短1分钟,使其约为8分钟。同样地,当总共进行3周期时,能将第3周期的采血时间缩短1分钟,使其约为8分钟。
此处,对于供血者而言,虽然存在体外循环的血液量增加的问题,但认为90%的供血者没有问题。另外,通过事先的检查,在若增加体外循环的血液量则有可能有问题的情况下,通过切换开关,不与第1周期(本次周期)的循环加速工序并行地进行全血的采集,而是在返血后进行第2周期(下次周期)的全血采集即可。
当进行最终周期时,因为没有下次周期,所以当然不进行用于下次周期的全血采集。
该情况下,全血袋可以用暂时存留容器兼用。
由此,由于没有必要增设全血袋,因而没有必要扩大装置,并且可以不特别准备一次性的全血袋,因此能降低成本。
而且,优选还具有泵,该泵用于在下一周期的离心分离工序中,将在前一周期中存留在暂时存留容器中的全血或/及第2血液成分导入到离心分离器中。
发明效果
通过本发明涉及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如上所述,能控制规定的血液成分的采集时机,将各周期的规定的血液成分的采集量控制为恒定量。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实施例1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的构成的图。
[图2]为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3]为表示离心转筒的结构的图。
[图4]为表示实施例1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的作用的流程图。
[图5]为表示血小板液的采集工序的作用的流程图。
[图6]为表示实施例1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的第1工序(采血开始工序)的图。
[图7]为表示第2工序(离心分离工序)的图。
[图8]为表示第3工序(临界流动工序)的图。
[图9]为表示第4工序(循环加速工序)中的循环工序的图。
[图10]为表示第5工序(循环加速工序)中的回收低浓度的血小板液的工序的图。
[图11]为表示第5工序(循环加速工序)中的贮存高浓度的血小板液的工序的图。
[图12]为表示第5工序(循环加速工序)中的回收低浓度的血小板液的工序的图。
[图13]为表示返血工序的图。
[图14]为表示第2周期的第1工序的图。
[图15]为表示第2周期的第2工序的图。
[图16]为表示第2周期的第3工序的图。
[图17]为表示血小板液的处理工序的图。
[图18]为表示血小板液的最终处理的图。
[图19]为按时序表示血液成分分离装置的作用的图。
[图20]为表示血小板、白细胞、及红细胞的流出浓度变化的图。
[图21]为表示采集血小板液的时机的图。
[图22]为表示用于确定在用4周期完成10单位的血小板(2.0×10e11个)的采集的情况下的、第1周期中的采集高浓度的血小板液的时机的映射数据的图。
[图23]为表示第1周期中的采集高浓度的血小板液的时机及血小板液的浓度的图。
[图24]为表示第2周期中的采集高浓度的血小板液的时机及血小板液的浓度的图。
[图25]为表示用于确定用3周期完成采集的情况下的第1周期中的采集高浓度的血小板液的时机的映射数据的图。
[图26]为表示以往的血小板液的采集时机的图。
[图27]为表示实施例2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的构成的图。
[图28]为表示实施例2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的作用的流程图。
[图29]为表示实施例2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的采血工序的图。
[图30]为表示实施例2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的循环工序的图。
[图31]为表示实施例2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的PC采集工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将实施例1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的系统构成示于图1。图2为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具有血液成分分离回路1。血液成分分离回路1具有初始血液采集回路5,所述初始血液采集回路5包括:采血针2、用于采集初始血液的初始血液采集袋Y7、采样口(sampling port)3、初始血液采集线路4。
另外,血液成分分离回路1具有离心转筒E1。离心转筒E1具有在采集内部具有储血空间的转子(未图示)、旋转驱动转子的旋转驱动机构14、流入口(第1端口E1a)和流出口(第2端口E1b),通过转子的旋转而将血液分离成多种血液成分。血液成分分离回路1具有:存留通过离心转筒E1而被分离出的血液成分的、第1容器(血浆袋)Y1、第2容器(暂时存留袋)Y2、第3容器(血小板中间袋)Y3。
另外,血液成分分离回路1具有第1线路、第2线路、第3线路、第4线路、第5线路、第6线路、第7线路。
第1线路用于连接采血针2和离心转筒E1,由供应(donor)管T1、第1血液泵P1、管T2、管T3a、第1开闭阀V1、管T3b、管T4构成。第2线路用于连接离心转筒E1与第1容器Y1,由管T5、管T6a、第2开闭阀V2、管T6b构成。第3线路用于连接第1容器Y1与第1线路,由管T8a、第3开闭阀V3、管T8b、管T9、第2血液泵P2、管T10b、第4开闭阀V4、管T10a构成。
第4线路用于连接离心转筒E1与第2容器Y2,由管T5、管T15、管T11a、第5开闭阀V5、管T11b构成。第5线路用于连接第2容器Y2与第1线路,由管T12、管T13b、第6开闭阀V6、管T13a构成。第6线路与第5线路同样用于连接第2容器Y2与第1线路,由管T12、管T14a、第7开闭阀V7、管T14b、管T9、第2血液泵P2、管T10b、第4开闭阀V4、管T10a构成。第7线路用于连接离心转筒E1与第3容器Y3,由管T5、管T15、管T16、管T17a、第8开闭阀V8、管T17b构成。
作为用于从供血者采集全血(血液)的采集机构的采血针2通过供应管T1连接于第1血液泵P1的第1端口。初始血液采集袋Y7通过初始血液采集线路4而从被设置在供应管T1上的分支部与采血针连接。初始血液采集袋Y7还具有用于将采集的初始血液转移至未图示的检查容器中的采样口3,采样口3包括本体部、针部6、罩盖针部的罩部7。另外,在初始血液采集线路上设置有用于开闭线路的夹具8。
连接于第1血液泵P1的第2端口的管T2被分支成两根管T3a、T13a,管T3a连接于第1开闭阀V1的第1端口,第1开闭阀V1的第2端口连接于管T3b。管T3b被分支成两根管T4、T10a,管T4连接于用于将采集的血液分离成多种血液成分的离心分离器即离心转筒E1的第1端口E1a。离心转筒E1被配置在旋转驱动机构14上,并被旋转驱动。
此处,采血针2与离心转筒E1的入口侧即第1端口E1a通过第1线路(供应管T1、第1血液泵P1、管T2、管T3a、第1开闭阀V1、管T3b、管T4)连接。
此处,在供应管T1上连接有压力传感器C1。
连接于离心转筒E1的第2端口E1b的管T5被分支成管T15、及管T6a。管T6a连接于第2开闭阀V2的第1端口,第2开闭阀V2的第2端口连接于管T6b。管T6b连接于血浆袋(第1容器)Y1的第2端口Y1b。
此处,离心转筒E1的第2端口E1b与血浆袋Y1通过第2线路(管T5、管T6a、第2开闭阀V2、管T6b)连接。需要说明的是,血浆袋Y1有两个,在图6~18中,省略为一个来记载。
另外,血浆袋Y1的输出侧即第1端口Y1a连接于管T8a。管T8a连接于第3开闭阀V3的第1端口。第3开闭阀V3的第2端口连接于管T8b,管T8b连接于管T9。管T9连接于第2血液泵P2的第2端口。第2血液泵P2的第1端口连接于管T10b,管T10b连接于第4开闭阀V4的第2端口。第4开闭阀V4的第1端口连接于管T10a。
管T10a连接于构成第1线路的管T3b与管T4的中间位置。即,血浆袋Y1与第1线路通过第3线路(管T8a、第3开闭阀V3、管T8b、管T9、第2血液泵P2、管T10b、第4开闭阀V4、管T10a)连接。由此,血浆袋Y1以与离心转筒E1的入口侧或出口侧选择性地连通的方式被连接。
从上述管T5分支的管T15进一步被分支成管T11a、及管T16。管T11a连接于第5开闭阀V5的第1端口,第5开闭阀V5的第2端口连接于管T11b。通过管T11b连接于暂时存留袋Y2的第2端口Y2b。即,离心转筒E1的第2端口E1b与暂时存留袋Y2通过第4线路(管T5、管T15、管T11a、第5开闭阀V5、管T11b)连接。
暂时存留袋Y2的第1端口Y2a连接于管T12,管T12分支成管T13b和管T14a。管T13b连接于第6开闭阀V6的第1端口,第6开闭阀V6的第2端口连接于管T13a。管T13a连接于构成第1线路的管T2与管T3a的中间位置。
另一方面,从管T12分支的管T14a连接于第7开闭阀V7的第1端口,在第7开闭阀V7的第2端口连接有管T14b。管T14b连接于管T9与管T8b的中间位置,管T9连接于第2血液泵P2的第2端口。
第2血液泵P2的第1端口连接于管T10b,管T10b连接于第4开闭阀V4的第1端口。第4开闭阀V4的第2端口连接于管T10a。管T10a连接于构成第1线路的管T3b与管T4的中间位置。即,暂时存留袋Y2与第1线路通过第5线路(管T12、管T13b、第6开闭阀V6、管T13a)、及第6线路(管T12、管T14a、第7开闭阀V7、管T14b、管T9、第2血液泵P2、管T10b、第4开闭阀V4、管T10a)连接。暂时存留袋Y2以与离心转筒E1的入口侧或出口侧选择性地连通的方式被连接。
另一方面,从管T15分支的管T16进一步被分支成两根管T17a、及管T18a。管T17a连接于第8开闭阀V8的第1端口,第8开闭阀V8的第2端口连接于管T17b。管T17b连接于血小板中间袋(第3容器)Y3的输入侧即第1端口Y3a。另一方面,从管T16分支的管T18a连接于第9开闭阀V9的第1端口,第9开闭阀V9的第2端口连接于管T18b。管T18b连接于气袋Y4。即,离心转筒E1的第2端口E1b与血小板中间袋Y3通过第7线路(管T5、管T15、管T16、管T17a、第8开闭阀V8、管T17b)连接。由此,血小板中间袋Y3以连通于离心转筒E1的出口侧的方式被连接。
在与离心转筒E1的第2端口E1b连接的管T5上,连接有用于检测血小板的浓度的浊度传感器C2、及压力传感器C3。浊度传感器C2检测在管T5内通过的血浆由于血小板而成混浊状态的程度。
另外,在安装有离心转筒E1的周边部,安装有用于检测在离心转筒E1内形成的血沉棕黄层BC(参见图3)的界面位置的界面传感器C4。
从血小板中间袋Y3的输出侧即第2端口Y3b引出的管T19被分支成两根管T20a、T21,管T20a连接于第10开闭阀V10的第1端口,第10开闭阀V10的第2端口连接于管T20b。管T21连接于第3血液泵P3的输出侧即第1端口。第3血液泵P3的输入侧即第2端口经由除菌过滤器9并通过瓶针10而连接于血小板保存液瓶。管T20b经由白细胞除去过滤器11连接于血小板袋Y5。另外,于血小板袋Y5连接有气袋Y6。
另一方面,于供应管T1的中途,连接有ACD泵P4的输出端口。ACD泵P4的输入端口连接于除菌过滤器12的输出端口。除菌过滤器12的输入端口通过瓶针13连接于ACD贮存瓶。
此处,如图2所示,控制部15例如由微型计算机构成,与第1血液泵P1、第2血液泵P2、第3血液泵P3、ACD泵P4、离心转筒驱动装置14、压力传感器C1、浊度传感器C2、压力传感器C3、界面传感器C4、第1开闭阀V1、第2开闭阀V2、第3开闭阀V3、第4开闭阀V4、第5开闭阀V5、第6开闭阀V6、第7开闭阀V7、第8开闭阀V8、第9开闭阀V9、及第10开闭阀V10电连接。
而且,来自各传感器C1、C2、C3、C4的检测信号分别被随时输入到控制部15。控制部15基于这些检测信号等,控制各泵P1、P2、P3、P4的运转/停止、旋转方向(正转/反转)及转速,并且根据需要,控制各开闭阀V1、V2、V3、V4、V5、V6、V7、V8、V9、V10的开闭及离心转筒驱动装置14的工作。
作为管的构成材料,例如,可举出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PET或PBT等聚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聚氨酯、聚酯弹性体等各种热塑性弹性体,其中特别优选聚氯乙烯。如果是聚氯乙烯,则不仅可得到充分的挠性、柔软性,而且容易处理,也适于利用夹具等进行的闭塞。
作为构成袋的材料,可使用使用了DEHP作为增塑剂的软质的聚氯乙烯、聚烯烃、将乙烯、丙烯、丁二烯、异戊二烯等烯烃或二烯烃聚合、共聚而得到的聚合物,可举出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EVA与各种热塑性弹性体的共混聚合物(polymer blend)等它们的各种任意组合。进而,也可使用PET、PBT、PCGT等。其中特别优选聚氯乙烯,但对于保存血小板的容器而言,为了提高血小板的保存性,优选透气性优异的物质,优选使用聚烯烃、DnDP增塑聚氯乙烯等,或使片材的厚度变薄。
图3中示出了离心转筒E1的结构。中心线右侧是剖视图,左侧是用虚线表示的外观图。
在血液成分分离装置内,于不旋转的固定部分即固定部20,形成有流入口E1a、流出口E1b。于固定部20,连接有罩17、及向下延伸设置的流入管18。相对于这些固定部分,侧壁21、外壳22、内壳23、底板16被能旋转地一体地保持。底板16被吸附(或其他方式固定)于离心转筒驱动装置14,通过离心转筒驱动装置14而被赋予旋转力。图3中示出了从流入口E1a向离心转筒E1内供给全血,通过离心力而将血液成分分离的状态。
即,在由外壳22与侧壁21形成的空间中,通过离心力,按照从外侧至内侧比重由大到小的顺序,形成红细胞层RBC、白细胞层WBC、血沉棕黄层BC、血小板层PLT、血浆层PPP。此处,白细胞层WBC与血小板层PLT由于比重接近,因而难以分离。因此,存在包含白细胞层WBC与血小板层PLT的血沉棕黄层BC。通常,全血的详细成分为,血浆PPP约为55%,红细胞RBC约为43.2%,白细胞WBC约为1.35%。血小板PLT约为0.45%。
在离心转筒E1中,形成于比流入管18的中间点稍靠上侧的流出通路19形成于内周部,因而在由外壳22与侧壁21形成的空间中,从形成于内周的血浆层PPP开始,通过流出口E1b,向离心转筒E1外流出。
接下来,针对具有上述构成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的作用,在图4、5中示出了流程图,在图6~图18中示出了血液成分分离装置的作用、工序。本装置的目的在于采集高浓度的血小板液。图19中以工序图形式按时序示出了血液成分分离装置的动作和作用。
图6是表示采血开始工序(第1工序)的图。泵中空心的显示表示正在运转的状态,涂黑的显示表示停止的状态。另外,开闭阀中空心的显示表示开放的状态,涂黑的显示表示关闭的状态。
首先,进行图4的预冲(priming)工序(S1)。驱动ACD泵P4、第1泵P1,将用于防止血液凝固的ACD液经由开放的第1开闭阀V1供给至离心转筒E1,进行离心转筒E1、第1泵P1等的预冲工序(S1)。预冲是指,为了使血液在流动时不凝固,而预先使ACD液附着在供应管T1、第1泵P1、及离心转筒E1内等的与血液接触的部分的工序。从预冲工序开始,通过离心转筒驱动装置14以规定的转速使离心转筒E1旋转。
预冲工序(S1)结束后,将采血针2穿刺于供血者,开始全血的采集(S2)。首先,在将采血针2穿刺于供血者后,在初始血液采集回路中的初始血液采集袋Y7(参见图1)中采集初始血液。此时,设置在供应管T1上的分支部处,最初被构成为将采血针2与初始血液采集线路4(参见图1)连接。若初始血液袋中存留了规定量的血液,则用夹具8(参见图1)将初始血液采集线路4闭塞,确保供应管T1的第1血液泵P1侧的流路。
此时,也驱动ACD泵P4,向供应管T1供给ACD液,使其与全血混合而向离心转筒E1供给全血。若向正在旋转的离心转筒E1供给全血,则如图6所示,离心转筒E1内的空气(用虚线表示。)被血浆挤压,而从位于离心转筒E1的内周部的流出通路19(参见图3)流出。流出的空气经由开放的第9开闭阀V9被储存在气袋Y4内。
在离心转筒E1中,如图3所示,在转筒内向被供给的全血赋予离心力,由此将全血分离为各成分。
接下来,若浊度传感器C2检测到在管内流动的流体从空气改变为血浆,则如图7所示,关闭第9开闭阀V9,打开第2开闭阀V2,将从离心转筒E1溢出的血浆储存在血浆袋Y1内。这是离心分离工序(S3)。如图3所示,最初从离心转筒E1中流出的仅为血浆。
接下来,若在血浆袋Y1中储存了一定程度的血浆(本实施例中为30ml)(S4:是),则如图8所示,打开第3开闭阀V3,驱动第2血液泵P2,进而打开第4开闭阀V4,在从供血者采集全血的同时,将储存在血浆袋Y1中的血浆混入全血,将其供给至离心转筒E1中。这是第3工序(临界流动(critical flow)工序)(S5)。这是图19所示的临界流动期间TE。
接下来,若界面传感器C4检测到图3中的血沉棕黄层BC与红细胞层RBC的界面已到达规定的位置这一情况(S6:是),则进行循环加速工序中的循环工序(第4工序):如图9所示,关闭第1开闭阀V1,保持第2开闭阀V2、第3开闭阀V3、第4开闭阀V4开放,并保持驱动第2血液泵P2,使血浆袋Y1内的血浆通过第3开闭阀V3、第2血液泵P2、第4开闭阀V4、离心转筒E1、第2开闭阀V2,再次返回到血浆袋Y1中。这是图19所示的循环期间TF。
同时,判断现在的周期是否是最终周期,当不是最终周期时(S7:否),打开第6开闭阀V6,保持驱动第1血液泵P1的状态,在暂时贮存袋Y2中储存采集的全血(S11)。换言之,通过在暂时存留袋Y2中储存采集的全血而持续采集全血。对于全血的持续采集而言,进行至直到循环加速工序结束,或进行至直到达到预先规定的时间、采集量。当为最终周期时(S7:是),停止第1血液泵P1,停止采血(S8)。
在本实施例的循环加速工序中的循环工序中,与临界流动工序相比,加快循环速度,以100ml/分钟左右的速度使血浆在离心转筒E1内通过而循环30~40秒左右。由此,引起图3的血沉棕黄层BC中的粒状物浓度的降低,比重比血小板更大的白细胞层WBC变得沉积到血沉棕黄层BC的外侧。即,能更明确地分离血小板层PLT和白细胞层WBC。
接下来,在将循环工序进行一定时间后,进入到图10所示的循环加速工序中的加速工序(第5工序)。在加速工序中,通过控制第2血液泵P2的转速,缓慢地提高转速,逐步增加血浆的流量。本实施例中,从100ml/分钟开始增加流量,加速血浆流量直到血小板流出。这是图19所示的加速期间TG。图4中,将循环工序与加速工序合并,表示为循环加速工序(S9、12)。
通过该加速工序,在图3中,血小板PLT获得向上升方向的力,被从流出通路19排放到离心转筒E1的外部。比重大的白细胞层WBC、红细胞层RBC由于离心力强因而不会由于该加速而从流出通路19中流出。
将血小板、白细胞、及红细胞的流出的浓度变化示于图20。横轴是血小板采集时的时间经过,纵轴是流出的血细胞成分的浓度。最初,存在血小板的流出(流出期间TA),血小板的流出量缓慢增加,若超过最大流量,则缓慢减少。白细胞也同样,流出量缓慢增加,若超过最大流量,则缓慢减少。
将S9、12的详细情况表示为图5中表示血液成分分离装置的作用的流程图。
可将血小板的流出期间TA分成:最初低浓度的血小板液流出的低浓度期间TB,然后高浓度的血小板液流出的高浓度期间TC,随后再次流出低浓度的血小板液的低浓度期间TD。此处,为了得到高浓度的血小板液,不需要低浓度的血小板液。
本实施例中,在加速工序中,如图10所示,在浊度传感器C2检测到血小板后,即,若判断为TB期间(S21:是),则关闭第2开闭阀V2,打开第5开闭阀V5,将图20的低浓度的期间TB的血小板液储存在暂时存留袋Y2中(S22)。此时,由于全血也流入而被储存在暂时存留袋Y2中,所以低浓度的血小板液以与全血混合的状态被储存在暂时存留袋Y2中。此时,也将第1血液泵P1保持为驱动的状态,从供血者采集的全血被持续储存在暂时存留袋Y2中。
此处,暂时存留袋Y2在作为全血袋的同时也作为血沉棕黄层袋使用。
接下来,若浊度传感器C2检测到血小板液为高浓度这一情况,则判断为TC期间(S23:是),如图11所示,关闭第5开闭阀V5,打开第8开闭阀V8。由此,可将在高浓度期间TC时流出的高浓度的血小板液储存到血小板中间袋Y3中(S24)。
当不是最后的周期时(S7:否),此时也将第1血液泵P1保持为驱动的状态,将从供血者采集的全血经由第6开闭阀V6持续地储存在暂时存留袋Y2中。
接下来,当在血小板中间袋Y3中储存了预先确定的规定量的高浓度的血小板液时,判断为TD期间(S25:是),如图12所示,为了使低浓度的血小板液不进入到血小板中间袋Y3中,而关闭第8开闭阀V8,打开第5开闭阀V5。由此,可将在低浓度期间TD时流出的低浓度的血小板液再次储存在暂时存留袋Y2中(S26)。
当不是最后的周期时(S7:否),此时也将第1血液泵P1保持为驱动的状态,从供血者采集的全血经由第6开闭阀V6持续地储存在暂时存留袋Y2中。
此处,基于从离心转筒E1流出的血小板液的流量,控制第8开闭阀V8的开阀时间,由此,能简单地调节在血小板中间袋Y3中储存的高浓度的血小板液的量。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各周期中的高浓度的血小板液的采集量的详细情况如后文所述。
接下来,若规定量的血小板液的采集结束,换言之,若打开第8开闭阀V8后经过了规定时间,则判断为TD期间结束(S27:是),判断为血小板的流出结束,转移到图13所示的返血工序(S10、S13)。
即,停止离心转筒E1的旋转,关闭第6开闭阀V6、及第5开闭阀V5,打开第1开闭阀V1、及第9开闭阀V9,使第1血液泵P1反转,开始进行将残留在离心转筒E1内的血液返还给供血者的返血。此处,使第1血液泵P1的反转速度为正转速度的倍速来进行驱动,缩短返血时间。另外,根据需要,驱动第2血液泵P2,将过度采集而被储存在血浆袋Y1中的血浆返血。
在返血结束后,当是最后的周期时(S7:是),结束全部工序。当不是最后的周期时(S7:否),如图14所示,开始离心转筒E1的旋转,使第1血液泵P1再次正转旋转,重新开始采血。离心转筒E1内的空气(用虚线表示。)被血浆挤压,而从位于离心转筒E1的内周部的流出通路19流出。流出的空气经由开放的第9开闭阀V9被储存在气袋Y4中。此时,打开第7开闭阀V7,驱动第2血液泵P2,使被储存在暂时存留袋Y2中的血液通过第4开闭阀V4也同时流入到离心转筒E1中(S14)。此时,为了使流体不流入血浆袋Y1,关闭第3开闭阀V3。
接下来,若浊度传感器C2检测到在管内流动的流体从空气改变为血浆这一情况,则如图15所示,关闭第9开闭阀V9,打开第2开闭阀V2,将从离心转筒E1溢出的血浆储存在血浆袋Y1内。
接下来,若确认到暂时存留袋Y2的血液已全部返回到离心转筒E1中,并确认到在血浆袋Y1中储存了规定量的血浆(S4:是),则如图16(与图8相同的状态)所示,保持驱动第2血液泵P2的状态,关闭第7开闭阀V7,将储存在血浆袋Y1中的血浆混入全血,并为了供给到离心转筒E1而打开第3开闭阀V3,开始血浆的临界流动工序。以下,接续图9的工序(循环工序)。
直到确保规定量的血小板PLT,通常进行3周期或4周期的该周期。例如,当以3周期结束时,在第2周期的循环期间TF2、及加速期间TG2时,并行进行采血,将全血存留在暂时存留袋Y2中。而且,在第3周期的采血时,将暂时存留袋Y2内的血液混入全血,供给到离心转筒E1中。而且,在第3周期时,在循环期间TF3、及加速期间TG3时不进行采血。这是因为没有第4周期。
当以3周期结束时,若第3周期的返血结束,则将采血针2从供血者取下,结束采血。
此处,说明将各周期的向血小板中间袋Y3中采集血小板液的采集量控制为恒定量的方法。
如上所述,在以往的采集血小板液的工序中,用传感器监测血小板液的流出状况,当传感器达到某一电压值而检测到血小板液达到某一浓度时,开始血小板液的采集,当检测到血小板液降低到某一浓度时,结束血小板液的采集。然而,该方法中,采集的血小板液的量基于传感器的值确定,因而随着供血者的血常规值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因此,无法将各周期的血小板液的采集量控制为恒定量,导致在多个周期后最终采集的血小板液的量发生变化。而且,若像这样在多个周期后最终采集的血小板液的量发生变化,则如后所述,在多个周期后,当向血小板中间袋Y3、血小板袋Y5内注入血小板保存液而调整血小板液的浓度时,应当注入的血小板保存液的量发生变化,难以将血小板液的浓度调整为恒定。
因此,血小板液的来自离心转筒E1的血小板液的流出量能通过第2血液泵P2的进给量和驱动时间来控制,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2血液泵P2为每单位时间的流体的排出量恒定的定量泵,控制驱动第2血液泵P2使血小板从离心分离器流出并将其采集的时间(图21所示的从血小板液采集的开始时Ts至结束时Te为止的时间),在各周期采集规定量(例如25ml)的血小板液。即,通过控制上述的第8开闭阀V8,能改变利用第2血液泵P2的驱动进行的向血小板中间袋Y3中采集血小板液的结束时Te的时机,因此,通过根据必要的血小板液的采集量来控制血小板液的采集结束时Te的时机,能在各周期内以恒定量采集血小板液。
由此,例如,如后所述,在为了在血小板中间袋Y3、血小板袋Y5中注入血小板保存液100ml而使血小板液的浓度为50%,而想要在血小板中间袋Y3中确保100ml的血小板液时,可进行如下控制:当在2周期内确保100ml的血小板液时,在各周期内采集50ml的血小板液,当在3周期内确保100ml的血小板液时,在各周期内采集33ml或34ml的血小板液,当在4周期内确保100ml的血小板液时,在各周期内采集25ml的血小板液。由此,能够在各周期内以恒定量采集血小板液。
此处,当想要在各周期中以预先确定的量(例如25ml)采集血小板液时,例如如图26所示,若采集的时机早,则可能无法良好地采集高浓度的血小板液(采集损失)。
因此,说明在各周期的血小板中间袋Y3中采集的高浓度的血小板液的采集。如上所述,从离心转筒E1流出的血小板在开始流出时其流出量缓慢增加,超过最大流量时缓慢减少。而且,流出的血液成分的浓度从低浓度缓慢地升高到高浓度,经过浓度的峰值后缓慢地变为低浓度(参见图20)。而且,虽然这样的血液成分的流出曲线存在个体差异,但基于供给者的血常规值,能推定该供血者呈现怎样的流出曲线。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用于推定流出曲线的血常规值,例如使用PLT值(血小板数(浓度))或HCT值(血细胞压积值)等即可。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PLT值和HCT值作为血常规值,设定采集高浓度的血小板液的时机。参照图22~图25来说明该采集时机的设定方法。图22是表示以4个周期来完成10单位的血小板(2.0×10e11个)的采集的情况下的、用于确定第1周期中的采集高浓度的血小板液的时机的映射数据的图。图23是表示第1周期中的采集高浓度的血小板液的时机及血小板液的浓度的图。图24是表示第2周期中的采集高浓度的血小板液的时机及血小板液的浓度的图。图25是表示以3个周期来完成采集的情况下的、用于确定第1周期中的采集高浓度的血小板液的时机的映射数据的图。
首先,说明以4个周期来确保100ml(各周期25ml)的血小板PLT的情况。该情况下,将由在初始血液采集袋Y7中采集的初始血液得到的供血者的PLT值和血细胞压积值输入到血液成分分离装置中。这样,参照在血液成分分离装置中预先存储的图22所示的映射数据,由输入的PLT值和HCT值,确定第1周期中的开始进行高浓度的血小板液的采集的血小板浓度。
例如,当以4个周期来完成10单位的血小板(2.0×10e11个)的采集时,当供血者的PLT值为25×10e4/μL、HCT值为36%时,该供血者的第1周期中的高浓度的血小板液的采集开始时机被设定为,用浊度传感器C2检测到的血小板浓度变为134~125×10e4/μL的时刻。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使用PLT值和HCT值来确定高浓度的血小板液的采集开始时机,但也可仅使用PLT值或HCT值中某一方来确定高浓度的血小板液的采集开始时机。
或者,作为用于确定高浓度的血小板液的采集开始时机的“预先存储了血常规值的血常规值”,也可以使用由供血者到此之前的献血求出的值(PLT值等)、或由初始血液得到的值(PLT值等)。
而且,通过在如上所述地确定的时机开始采集,如图23所示,在高浓度的血小板液采集的开始时Ts1和结束时Te1,从离心转筒E1流出的各时机下的血小板液的浓度Cs1、Ce1大致相等。即,当如上所述地控制驱动第2血液泵P2使血小板从离心分离器流出并将其采集的时间从而在第1周期中采集25ml时,由图23与图26的比较可知,能正确地选定血小板浓度高的期间。由此,能优化采集高浓度的血小板液的时机,因而能采集更多的血小板。
接着,在第2周期以后,将高浓度的血小板液的采集的开始时机修正为,成为前一周期中的血小板液的采集开始时的血小板浓度和采集结束时的浓度的平均值的时刻。具体地,例如在第2周期中,如图24所示,修正为成为第1周期中的血小板液的采集开始时的血小板浓度Cs1和采集结束时的浓度Ce1的平均值Cm(=(Cs1+Ce1)/2))的时刻。即,在第2周期中,在时刻Ts2开始高浓度的血小板液的采集,在时刻Te2结束高浓度的血小板液的采集。
由此,若在第1周期中采集开始时Ts1和结束时Te1的血小板浓度Cs1和Ce1发生偏差,则能修正第2周期的采集开始时机以消除该偏差。
然后,在第3周期及第4周期中,与上述的第2周期同样地修正各周期中的高浓度的血小板液的采集的开始时机,进行各周期中的高浓度的血小板液的采集。通过这样的简单的控制,能在第2周期以后,进一步优化采集高浓度的规定的血液成分的时机。由此,在第2周期以后,能进一步优化采集高浓度的血小板液的时机,因而能采集更多的血小板。
而且,在结束高浓度的血小板液的采集时,首先驱动第3血液泵P3,通过连接于血小板保存液瓶的瓶针10,而将适量的血小板保存液注入到血小板中间袋Y3中。而后,如图17所示,打开第7开闭阀30,将贮存在血小板中间袋Y3内的规定量(例如,本实施方式中为100ml)的高浓度的血小板液及血小板保存液经由白细胞除去过滤器X注入到血小板袋Y5中。此时,存在于血小板袋Y5内的空气移动到气袋Y6中。
在确认了贮存在血小板中间袋Y3内的高浓度的血小板液已全部流出后,如图18所示,驱动第3血液泵P3,通过连接于血小板保存液瓶的瓶针10,将残留在血小板保存液瓶中的血小板保存液经由除菌过滤器9及白细胞除去过滤器11注入到血小板袋Y5中。由此,回收残留在白细胞除去过滤器11中的过滤处理完成的高浓度的血小板液。然后,密闭血小板袋的两根管。由此,完成了储存有高浓度的血小板液的血小板袋Y5。
接下来,说明以3个周期确保100ml(例如,在第1、第2周期中为33ml,在第3周期中为34ml)的血小板PLT的情况。该情况下,也用与上述的以4个周期来确保血小板PLT的方法同样的方法进行。即,将由在初始血液采集袋Y7中采集的初始血液得到的供血者的PLT值和HCT值输入到血液成分分离装置中。这样,参照预先在血液成分分离装置中存储的图25所示的映射数据,由输入的PLT值和HCT值,确定第1周期中的开始进行高浓度的血小板液的采集的血小板浓度。
例如,当供血者的PLT值为25×10e4/μL、HCT值为42%时,该供血者的第1周期中的高浓度的血小板液的采集开始时机被设定为,用浊度传感器C2检测到的血小板浓度成为84~75×10e4/μL的时刻。
而且,在第2、第3周期中,将高浓度的血小板液的采集的开始时机修正为,成为前一周期中的血小板液的采集开始时的血小板浓度和采集结束时的浓度的平均值的时刻。
由此,即使在以3周期来确保100ml的血小板PLT的情况下,也能优化高浓度的血小板液的采集时机,因而能采集更多的血小板。
如以上详细说明那样,通过实施例1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控制驱动定量泵即第2血液泵P2使血小板从离心转筒E1流出并将其采集的时间,以采集规定量的血小板液。由此,能将各周期的血小板液的采集量控制为恒定量。因此,能在多个周期后最终确保恒定量的血小板液,然后,变得容易调整血小板液的浓度。
另外,通过实施例1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基于与预先存储的血常规值有关的映射数据,由供给者的血常规值确定高浓度的血小板液的采集的开始时机,以使得在高浓度的血小板液的采集的开始时机和结束时机从离心转筒E1流出的各时机下的血小板浓度相等。结果,当采集规定量的高浓度的血小板液时,能正确地选定血小板浓度高的期间。因此,能优化采集高浓度的血小板液的时机,因而能采集更多的血小板。
<实施例2>
接下来说明实施例2,但关于与实施例1同等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以不同点为中心来进行说明。实施例2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主要在未使用BC回收(recycle)方面与实施例1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不同。此处,将实施例2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的系统构成示于图27。实施例2的血液成分分离回路30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主要在于,不具有暂时存留袋Y2。
因此,说明实施例2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的作用。此处,图28是表示血液成分分离装置的作用的流程图,图29~图31示出了血液成分分离装置的作用、工序。
对于实施例2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首先,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预冲工序(S101)。另外,此时,如图29所示,开始进行全血的采集,开始离心分离(S102、第1采血工序)。然后,关闭第9开闭阀V9,打开第2开闭阀V2,将从离心转筒E1溢出的血浆储存到血浆袋Y1中。
接下来,若在血浆袋Y1中储存了一定程度的血浆(S103:是),则如图30所示,关闭第1开闭阀V1,暂时中止全血的采集,打开第3开闭阀V3,使血浆返回到离心转筒E1中(S104、第1循环工序)。
接下来,打开第1开闭阀V1,恢复全血的采集,将血液导入到离心转筒E1中(S105、第2采血工序)。
接下来,若界面传感器C4检测到图3中的血沉棕黄层BC与红细胞层RBC的界面已到达规定的位置这一情况(S106:是),则与第1循环工序同样地,关闭第1开闭阀V1,暂时中止全血的采集,打开第3开闭阀V3,使血浆返回到离心转筒E1中(S107、第2循环工序)。此处,将循环速度从60ml/分钟提升到170~200ml/分钟。
接下来,打开第1开闭阀V1,恢复全血的采集,为了更可靠地进行血小板的采集,采集根据血细胞压积值(Hct值)自动计算出的采血量(S108、第3采血工序)。
接下来,关闭第1开闭阀V1,暂时中止全血的采集,进行使血浆返回到离心转筒E1中的循环,但缓慢地加快循环速度(S109、加速工序)。此处,使循环速度在从60ml/分钟增加到150ml/分钟后,最终增加到200ml/分钟。
而且,在加速工序中循环速度超过150ml/分钟时,开始使血小板流出。而且,若浊度传感器C2检测到血小板开始流出,则如图31所示,打开第8开闭阀V8,将血小板液储存到血小板中间袋Y3中(S110、PC采集工序)。
接下来,血小板的流出结束时,与实施例1同样地,转移到返血工序(S111)。
在若返血结束后,则当为最后的周期时(S112:是),将储存在血小板中间袋Y3内的血小板液经由白细胞除去过滤器11注入到血小板袋Y5中,然后,将血小板袋的两根管密闭。由此,完成了储存有了高浓度的血小板液的血小板袋Y5。由此,结束全部工序。当不是最后的周期时(S112:否),再次返回至回到第1采血工序(S102)。
如以上详细说明那样,在实施例2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中,也与实施例1同样地,控制驱动定量泵即第2血液泵P2而使血小板从离心转筒E1流出并将其采集的时间,以采集规定量的血小板液,由此,能将各周期的血小板液的采集量控制为恒定量。因此,能在多个周期后最终确保恒定量的血小板液,然后,变得容易调整血小板液的浓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例示,并不对本发明进行任何限制,当然可以在不超出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多种改良、变形。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用暂时存留袋Y2兼用作血沉棕黄层袋和全血袋,但也可将血沉棕黄层袋和全血袋并列地设为不同的袋。
附图标记说明
1  血液成分分离回路
9  除菌过滤器
10 瓶针
15 控制部
30 血液成分分离回路
E1 离心转筒
Y1 血浆袋(第1容器)
Y2 暂时存留袋(第2容器)
Y3 血小板中间袋(第3容器)
Y4 气袋
Y5 血小板袋
Y6 气袋
C2 浊度传感器
C4 界面传感器
P1 第1血液泵
P2 第2血液泵
P3 第3血液泵
V1 第1开闭阀
V2 第2开闭阀
V3 第3开闭阀
V4 第4开闭阀
V5 第5开闭阀
V6 第6开闭阀
V7 第7开闭阀
V8 第8开闭阀
V9 第9开闭阀
V10 第10开闭阀
T1~21 管

Claims (8)

1.一种血液成分分离装置,其具有用于从血液中分离规定的多种血液成分的离心分离器、和收容离心分离出的规定的血液成分的容器,进行多个周期的分别采集该被分离出的多种血液成分的工序,所述血液成分分离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采集所述规定的血液成分的工序中,控制驱动定量泵使所述规定的血液成分从所述离心分离器中流出而将其采集的时间,以使得以规定量采集所述规定的血液成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以下工序:
基于预先存储的与血常规值或规定的血液成分的浓度有关的映射数据,由供血者的所述血常规值确定采集所述规定的血液成分的工序的开始时机,以使得在采集所述规定的血液成分的工序中的采集的开始时机和结束时机从所述离心分离器中流出的各时机下的规定的血液成分的浓度变得相等。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基于前一周期中的采集所述规定的血液成分的工序的开始时机和结束时机,来修正第2周期以后的采集所述规定的血液成分的工序的开始时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第2周期以后的采集所述规定的血液成分的工序的开始时机修正为,变为前一周期中的采集所述规定的血液成分的工序的、开始时的规定的血液成分的浓度与结束时的规定的血液成分的浓度的平均值的时刻。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以下工序:
a)离心分离工序,将从供血者采集的全血导入到离心分离器中,将其分离为多种血液成分;
b)循环流动工序,将离心分离出的血液成分中的、利用所述离心分离而分离出的规定的血液成分中的第1血液成分与全血一起导入到所述离心分离器内;
c)循环加速工序,在所述循环流动工序中分离出规定量的所述第1血液成分后,停止向所述离心分离器供给全血,向所述离心分离器中仅导入第1血液成分,进一步循环规定时间,然后加快循环速度,由此利用所述离心分离器分离并采集第2血液成分;和
d)返血工序,在所述循环加速工序中采集了规定量的第2血液成分后,向供血者返回未采集的血液成分,
将所述a)~d)的工序作为1个周期,将该周期进行多次。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循环加速工序包括以下工序:
第1采集工序,将第2血液成分中的低浓度的第2血液成分转移到暂时存留容器中;和
第2采集工序,采集第2血液成分中的高浓度的第2血液成分,
将被转移至所述暂时存留容器的低浓度的第2血液成分、与在下一周期中被采集的全血合并而导入到所述离心分离器中。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的血液成分是血小板。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血液成分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的血液成分是血小板,
所述血常规值是血细胞压积值或血小板数。
CN201280071779.5A 2012-03-27 2012-09-11 血液成分分离装置 Active CN1042033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72509 2012-03-27
JP2012072509 2012-03-27
PCT/JP2012/073197 WO2013145374A1 (ja) 2012-03-27 2012-09-11 血液成分分離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03302A true CN104203302A (zh) 2014-12-10
CN104203302B CN104203302B (zh) 2016-06-22

Family

ID=4925871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71779.5A Active CN104203302B (zh) 2012-03-27 2012-09-11 血液成分分离装置
CN201380016344.5A Active CN104203303B (zh) 2012-03-27 2013-02-26 血液成分分离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16344.5A Active CN104203303B (zh) 2012-03-27 2013-02-26 血液成分分离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2) JP6081448B2 (zh)
CN (2) CN104203302B (zh)
WO (2) WO201314537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35120A (zh) * 2015-07-13 2018-02-23 美国血液技术公司 用于从回收的血液中清除脂肪的系统和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45010B (zh) 2012-03-27 2016-10-12 泰尔茂株式会社 血液成分分离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13588A (ja) * 1994-05-23 1995-12-05 Terumo Corp 血液成分分離装置および血液成分分離方法
EP0992256A2 (en) * 1998-10-05 2000-04-12 Terumo Kabushiki Kaisha Blood component collection apparatus
US20010027157A1 (en) * 1998-07-08 2001-10-04 Dideco S.P.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he automatic control of a blood centrifuge
CN1356146A (zh) * 2000-11-28 2002-07-03 泰尔茂株式会社 血小板采取装置
JP2009226210A (ja) * 2008-02-29 2009-10-08 Haemonetics Corp アフェレーシス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4025086A1 (en) * 1993-04-27 1994-11-10 Haemonetics Corporation Apheresis apparatus and method
JP3936142B2 (ja) * 2000-02-04 2007-06-27 テルモ株式会社 血液成分採取装置
JP4832683B2 (ja) * 2001-09-19 2011-12-07 テルモ株式会社 血小板採取装置
JP2003088580A (ja) * 2001-09-20 2003-03-25 Terumo Corp 血小板採取装置
JP4256725B2 (ja) * 2003-06-06 2009-04-22 テルモ株式会社 血液成分採取装置
JP4956528B2 (ja) * 2006-03-17 2012-06-20 テルモ株式会社 血液成分採取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13588A (ja) * 1994-05-23 1995-12-05 Terumo Corp 血液成分分離装置および血液成分分離方法
US20010027157A1 (en) * 1998-07-08 2001-10-04 Dideco S.P.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he automatic control of a blood centrifuge
EP0992256A2 (en) * 1998-10-05 2000-04-12 Terumo Kabushiki Kaisha Blood component collection apparatus
CN1356146A (zh) * 2000-11-28 2002-07-03 泰尔茂株式会社 血小板采取装置
JP2009226210A (ja) * 2008-02-29 2009-10-08 Haemonetics Corp アフェレーシス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35120A (zh) * 2015-07-13 2018-02-23 美国血液技术公司 用于从回收的血液中清除脂肪的系统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087344B2 (ja) 2017-03-01
JPWO2013146010A1 (ja) 2015-12-10
JP6081448B2 (ja) 2017-02-15
WO2013146010A1 (ja) 2013-10-03
CN104203302B (zh) 2016-06-22
CN104203303B (zh) 2016-10-19
JPWO2013145374A1 (ja) 2015-12-10
CN104203303A (zh) 2014-12-10
WO2013145374A1 (ja) 2013-10-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55497B (zh) 血液成分分离装置
CN104602720B (zh) 血液成分分离装置
CN104185483B (zh) 血液成分分离装置
JP6542781B2 (ja) 血液成分分離装置
EP2896415B1 (en) Blood component separation device
CN104870030B (zh) 血液成分分离装置
CN104203302B (zh) 血液成分分离装置
CN104245010B (zh) 血液成分分离装置
JP6333348B2 (ja) 血液成分分離装置および血液成分分離方法
JP6173861B2 (ja) 血液成分分離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