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01500B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201500B CN104201500B CN201410373285.3A CN201410373285A CN104201500B CN 104201500 B CN104201500 B CN 104201500B CN 201410373285 A CN201410373285 A CN 201410373285A CN 104201500 B CN104201500 B CN 10420150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 along
- spear
- junction surface
- hou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153 concerte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6536 Cav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1503 Joint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614 Rib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9994 cav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755 form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11 modific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Abstract
一种连接器,包括接触件和保持接触件的壳体。该接触件包括彼此不同的第一被接合部和第二被接合部。该壳体具有沿前后方向的前端和后端。该壳体形成有容纳部。容纳部被构造为在接触件从后端向前端插入以位于容纳位置时容纳接触件。壳体具有形成在容纳部内的矛状物,矛状物设置有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被构造为分别与位于容纳位置的接触件的第一被接合部和第二被接合部接合。
Description
本申请为专利申请案(申请日2012年4月24日,申请号2012101226824,发明名称为“连接器”)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壳体的连接器,该壳体形成有矛状物,该矛状物被构造为与插入到壳体的容纳部的接触件接合。
背景技术
例如,在JP-A2003-59573或JP-A2010-27230中公开了这种类型的连接器,以参考的方式将其内容结合于此。
JP-A2003-59573中公开的连接器的矛状物具有包括接触侧区域(即,位于接触件附近的区域)和相对侧区域(即,与接触侧区域相对的区域)的横截面。接触侧区域具有大于相对侧区域的面积,以便在容易插入接触件的同时它能够牢固地保持接触件(参见图18)。
JP-A2010-27230中公开的连接器具有形成在其内的矛状物的壳体。矛状物具有横向壁和垂直壁,以具有L形横截面(参见图19)。根据JP-A2010-27230,即使在连接器的尺寸减小时也能够保持矛状物的强度。
然而,JP-A2003-59573的连接器的结构不适合减小连接器的尺寸。至于JP-A2010-27230的连接器,当连接器具有牢固地保持接触件的保持力时,接触件可能不容易插入连接器。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标是提供一种连接器,即使在该连接器的尺寸减小时,该连接器在容易插入接触件的同时也能够牢固地保持被插入的接触件。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包括接触件和壳体。该接触件包括第一被接合部和第二被接合部。第一被接合部和第二被接合部彼此不同。该壳体被构造为保持接触件。该壳体具有沿前后方向的前端和后端。该壳体形成有容纳部。容纳部被构造为在接触件从后端向前端插入以位于容纳位置时容纳接触件。壳体具有形成在容纳部内的矛状物。该矛状物设置有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被构造为分别与位于容纳位置的接触件的第一被接合部和第二被接合部接合。
通过研究优选实施例的下述描述并通过参照附图,可以理解本发明的目标以及更完整地理解其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壳体和接触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2为示出图1的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3为示出图1的连接器的正视图。
图4为示出关于图1的连接器的板状部(即,由虚线A指示的区域)的局部放大透视图。
图5为示出图1的壳体的正视图,其中线VI-VI的上部沿着壳体的在壳体的前侧中(即在壳体的容纳部中)的负Y侧壁延伸,同时沿着壳体的在壳体的后侧中的正Y侧壁延伸。
图6为沿着线VI-VI截取的、示出图5的壳体的剖视图。
图7为从壳体的后侧示出图6的壳体的局部切除透视图。
图8为从壳体的前侧向下示出图6的壳体的局部切除透视图。
图9为从壳体的前侧向上示出图6的壳体的局部切除透视图。
图10为示出关于图9的壳体的矛状物的尖端(即由虚线B指示的区域)的局部放大透视图。
图11为示出图1的处于其中接触件插入壳体的状态中的连接器的正视图,其中线XII-XII的上部沿着壳体的在壳体的前侧中(即在壳体的容纳部中的)的负Y侧壁延伸,同时沿着壳体的在壳体的后侧中的正Y侧壁延伸。
图12为沿着线XII-XII截取的示出图11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3为示出图12的连接器的局部切除透视图。
图14为沿着线XIV-XIV线截取的示出图12的连接器的剖视图,其中虚线示出壳体的由图11的线XII-XII切除的正Y侧壁的一部分。
图15(a)和(b)为每个示出接触件插入图12的壳体中的过程的剖视图。
图16为示出图15(b)的连接器的正视图。
图17为示出包括不具有第二挤压部的壳体的现有连接器的正视图,其中现有连接器处于类似于图15(b)的连接器的状态。
图18为示出现有矛状物的透视图。
图19为示出另一种现有矛状物的透视图。
虽然本发明容许多种修改和替换形式,但通过举例的方式在附图中示出并将在此详细描述其具体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附图和对其的详细描述不是要将本发明限制到所公开的特定形式,而是相反,意图是涵盖落入本发明的如由随附权利要求限定的精神和范围之内的所有修改、等同物和替换。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连接器10包括由金属制成的接触件200和构造为保持接触件200的壳体100。壳体100由具有弹性的树脂材料整体模制。根据本实施例的壳体100为由垂直地和水平地设置的多个壳体100形成的结构件。壳体100具有沿前后方向(X方向)延长的四棱柱状形状,以具有沿X方向分别形成在其相对端的前表面(前端)100f和后表面(后端)100r。壳体100形成有孔102。孔102从后端100r延伸至前端100f,以穿透壳体100的内部。孔102构造为使得接触件200沿着插入方向(正X方向)插入其中。
如图1和2所示,接触件200沿X方向(前后方向)延长,以具有沿X方向形成在其相对端上的前端200f和后端200r。根据本实施例的接触件200为通过冲压和弯曲同一金属板形成的阴接触件。
接触件200构造为能够保持电缆500。详细地,电缆500包括由导电材料制成的芯线520和由绝缘材料制成的包覆层510。包覆层510覆盖芯线520。接触件200具有压紧盖部240和压紧线部250。压紧盖部240和压紧线部250形成在接触件200的后侧(负X侧)。压紧盖部240被构造为围绕包覆层510缠绕以压紧(caulk)它。压紧盖部240形成在接触件200的后端200r附近。压紧线部250被构造为压紧从包覆层510露出的芯线520。压紧线部250沿X方向形成在压紧盖部240的前方(即,与压紧盖部240相比,形成在接触件200的正X侧)。接触件200的包覆层510和芯线520被压紧使得电缆500的末端由接触件200固定和保持。结果,接触件200和电缆500彼此电连接。
接触件200具有底板206、第一侧壁202和第二侧壁204,每个都形成在接触件200前侧(正X侧)。底板206、第一侧壁202和第二侧壁204中的每一个都具有扁平形状。底板206沿X方向延长。第一侧壁202和第二侧壁204分别连接至底板206沿垂直于前后方向(X方向)的宽度方向(Y方向)的相对端。第一侧壁202和第二侧壁204中的每一个沿着正Z方向(向上方向)延伸。
如从图3可以看到,压紧盖部240的下端沿垂直于前后方向(X方向)和宽度方向(Y方向)二者的上下方向(Z方向)位于接触件200的前侧的下方。换句话说,接触件200的前端200f设置为稍微高于接触件200的后端200r。
如图1和2所示,第一侧壁202形成有板状部(第一定向控制部)220和后板状部(第二定向控制部)230。根据本实施例的板状部220形成在第一侧壁202的前端上以在垂直于Y方向(宽度方向)的平面中延伸。详细地,板状部220沿X方向(前后方向)从第一侧壁202的前端(即接触件200的前端200f)向后延伸(即沿与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板状部220还沿Z方向(上下方向)从底板206向上延伸。
如图1-4所示,板状部220具有前边缘220f、后边缘220r和上边缘220t。前边缘220f和后边缘220r分别形成在板状部220沿X方向的相对端上。前边缘220f形成垂直于X方向的平面形状以从底板206向上延伸。上边缘220t形成垂直于Z方向的平面形状以从前边缘220f的上端向后延伸。后边缘220r从上边缘220t的后端向下延伸。详细地,后边缘220r具有第二被接合部222和弯曲部224。后边缘220r的第二被接合部222在垂直于X方向的平面中从上边缘220t的后端向下延伸,使得第二被接合部222形成沿Z方向延长的矩形形状。弯曲部224在弯曲的同时从第二被接合部222的下端进一步向下延伸。
板状部220具有分别形成在沿Y方向的其相对侧的主表面226和主表面(第二抵接部)228。根据本实施例的主表面228沿(即位于板状部220的负Y侧的)板状部220的Y方向(宽度方向)向内形成。主表面228形成垂直于Y方向的平面形状。板状部220形成有具有矩形形状的接合孔229。接合孔229沿正Y方向从主表面228延伸至主表面226以沿Y方向穿透板状部220。
后板状部230形成在板状部220的后面以沿X方向与板状部220分离。类似于板状部220,后板状部230形成垂直于Y方向的扁平形状。板状部220和后板状部230与第一侧壁202的其它部分相比向上突出。板状部220的上端(上边缘220t)和后板状部230的上端大致位于沿Z方向的同一位置。
如图2-4所示,第二侧壁204在稍微在前端200f之后的位置处部分地向上突出。第二侧壁204的向上突出部弯曲以向着第一侧壁202延伸,使得向上突出部形成有上部板208。上部板208延伸以沿Y方向靠近第一侧壁202。上部板208具有形成在其正Y侧端的接合凸起218。接合凸起218形成对应于接合孔229的形状。接合凸起218插入接合孔229中。上部板208通过接合凸起218与接合孔229的接合而被保持在预定位置。换句话说,上部板208被构造为即使在上部板208接收向下力时也不容易向下弯曲。
如图3和4所示,接触件200具有围绕前端200f形成的方形管部212(参见由图3中的虚线图示的部分)。方形管部212具有方形管状形状。详细地,方形管部212为由底板206的一部分、第一侧壁202的板状部220、第二侧壁204的一部分和上部板208包围的部分。方形管部212被构造为使得为接触件200的配合接触件的阳接触件(未示出)插入其中。当沿着X方向(前后方向)从前端200f看时,方形管部212具有矩形形状。板状部220的上边缘220t位于方形管部212的上方。换句话说,板状部220延伸以远离方形管部212。
如图2和3所示,上部板208沿Y方向的中部在其前侧(即正X侧)向下弯曲,并且进一步弯曲以向后弯曲(即沿着负X方向延伸)。被弯曲以向后延伸的部分(即向后延伸部)形成有接触部260(参见图3)。接触部260位于向后延伸部的后端附近以向下突出。接触部260被构造为与插入方形管部212中的阳接触件接触,使得接触件200和阳接触件彼此电连接。
如图2-4所示,构成方形管部212的一部分的上部板208具有上表面(第一抵接部)210。换句话说,方形管部212具有上表面210。上表面210粗略地形成垂直于Z方向的平面形状。详细地,上表面210的后侧围绕其中心沿Y方向向上突出,使得上表面210形成有凸起部214。当沿着X方向(前后方向)看时,凸起部214具有凸透镜状形状(参见图3)。上部板208在其后端形成有第一被接合部216。换句话说,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被接合部216设置在方形管部212的上侧的后端上。第一被接合部216形成垂直于X方向(前后方向)的平面形状。当沿着X方向看时,第一被接合部216具有拱状形状。详细地,第一被接合部216具有沿Y方向的相对侧面。第一被接合部216还具有位于沿Y方向的相对侧面之间的中部。第一被接合部216的相对侧面中的每一个形成矩形形状,第一被接合部216的中部向上弯曲。
如图7-9所示,壳体100形成有容纳部120。容纳部120形成在壳体100的内部。详细地,容纳部120形成在壳体100的孔102的前侧处。容纳部120被构造为在接触件200从壳体100的后端100r向着前端100f插入以位于容纳位置(图11-14中示出的位置)时容纳接触件200的前侧。
如图1和7-9所示,壳体100还设置有上壁100u。壳体100的上壁100u形成有狭缝130。狭缝130形成在孔102上以与容纳部120连通。当沿着X方向从壳体100的后端100r看时,狭缝130具有矩形形状。狭缝130沿Y方向(宽度方向)的位置从沿Y方向的孔102沿中心偏向正Y侧。狭缝130沿Y方向的宽度对应于板状部220和后板状部230中的每一个沿Y方向的宽度。孔102的下端和狭缝130的上端之间的距离被设计为稍微大于板状部220和后板状部230中的每一个沿Z方向的高度。另一方面,孔102的下端和狭缝130的下端(即孔102的上端)之间的距离被设计为小于板状部220和后板状部230中的每一个沿Z方向的高度。因此,接触件200仅在板状部220和狭缝130定位为彼此对应时才能够插入孔102中。
如从前述描述可以看到的那样,狭缝130被构造为允许板状部220和后板状部230在接触件200向着容纳位置移动的同时从狭缝130穿过。换句话说,板状部220和后板状部230中的每一个用作定向控制部,其使接触件200沿合适的方向移动以及容纳在容纳部120中的合适的位置(即容纳位置)。
如图7-9所示,壳体100具有形成在其内的第一底部140和第二底部142。第一底部140和第二底部142中的每一个具有垂直于Z方向的平面形状。第一底部140形成在壳体100的后侧(即放置后端100r的一侧),而第二底部142形成在壳体100的前侧(即放置前端100f的一侧)。第二底部142沿Z方向位于比第一底部140更高的位置,使得壳体100形成有位于第一底部140和第二底部142之间的台阶144。台阶144从第一底部140的前端延伸至第二底部142的后端以向上倾斜。第一底部140和第二底部142之间沿Z方向的距离几乎等于接触件200的前端200f的下端和后端100r的下端之间沿Z方向的距离(参见图3)。
如图7和8所示,与上壁100u的位于容纳部120上方的另一部分相比,上壁100u的位于容纳部120后面的后部向下突进到孔102内。壳体100具有形成在容纳部120内的矛状物110。详细地,矛状物110形成在上壁100u的后部的沿X方向的顶端(即前述的突出部),以沿正X方向突出。矛状物110被构造为与插入壳体100的容纳部120中的接触件200接合。
如图7-10所示,矛状物110具有固定端114和尖端110t。固定端114固定至上壁100u的突出部。另一方面,尖端110t为自由端。换句话说,矛状物110由上壁100u弹性地支撑,使得矛状物110的尖端110t能够沿Z方向(上下方向)和Y方向(左右方向)二者移动。
矛状物110粗略地形成扁平形状。详细地,矛状物110向前延伸以向下倾斜。矛状物110设置有侧突出部113和凸起115。侧突出部113设置在矛状物110的沿X方向(前后方向)的中部。侧突出部113沿正Y方向从矛状物110的正Y侧突出。凸起115位于侧突出部113的沿X方向(前后方向)的前端之前。换句话说,凸起115为矛状物110沿X方向(前后方向)的前端。凸起115向前延伸至尖端110t同时减小其沿Z方向的厚度。
如图5,6,9和10所示,矛状物110设置有第一接合部111。第一接合部111设置在矛状物110的沿Z方向(上下方向)的下侧。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接合部111沿Z方向(上下方向)形成在凸起115之下以沿Y方向(宽度方向)延伸。第一接合部111形成垂直于X方向(前后方向)的平面形状,使得第一接合部111对应于第一被接合部216。详细地,第一接合部111具有沿Y方向的相对侧面。第一接合部111还具有位于沿Y方向的相对侧面之间的中部。第一接合部111的相对侧面中的每一个形成矩形形状。第一接合部111的中部具有凹陷下侧部和向上突出的拱状形状的上侧部。如从上述描述可以看到的那样,第一接合部111被构造为与位于容纳位置处的接触件200的第一被接合部216接合。
如图5,9和10所示,凸起115具有凹陷118。凹陷118形成在凸起115沿Z方向(上下方向)的下侧,以向上凹陷。凹陷118沿Z方向形成在对应于第一接合部111的拱状形状的上侧部的位置处(参见图10)。凹陷118具有凹面118s。凹面118s为凸起115的下表面的一部分。凹面118s形成向上倾斜弯曲的拱状形状。换句话说,凹面118s的大部分与X方向和Y方向二者相交叉。
如图5-10所示,矛状物110的侧突出部113设置有第二接合部112。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二接合部112形成在侧突出部113的前端上。换句话说,第二接合部112形成在凸起115沿Y方向(宽度方向)的一侧(即形成在矛状物110的一侧)。第二接合部112沿与Y方向(宽度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延伸。特别地,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二接合部112沿Z方向(上下方向)延伸。第二接合部112被构造为与位于容纳位置的接触件200的第二被接合部222接合。第二接合部112形成对应于第二被接合部222的形状。更具体地,第二接合部112形成垂直于X方向(前后方向)的平面形状,以具有沿Z方向延长的矩形形状。矛状物110的第二接合部112和固定端114之间沿Z方向(上下方向)的距离短于第一接合部111和固定端114之间沿Z方向(上下方向)的距离。
如图6-10所示,矛状物110还具有第一挤压部116和第二挤压部117。第一挤压部116设置在矛状物110的下表面上。第一挤压部116沿X方向(前后方向)位于第一接合部111之后。第一挤压部116具有平坦部和倾斜部(或斜面部)。详细地,第一挤压部116的平坦部在垂直于Z方向的平面中从第一接合部111的下端向后(即,沿着负X方向)延伸。第一挤压部116的倾斜部在倾斜向上(即沿正Z方向延伸)的同时从平坦部的后端进一步向后(即沿着负X方向)延伸。矛状物110的下表面还形成有凹入沟槽。凹入沟槽形成在第一挤压部116的负Y侧。凹入沟槽向上凹陷以对应于第一接合部111的形状(参见图10)。第二挤压部117形成为侧突出部113的侧表面。第二挤压部117沿X方向(前后方向)位于第二接合部112之后。第二挤压部117具有平坦部和倾斜部。详细地,根据本实施例,第二挤压部117的平坦部在垂直于Y方向的平面中从侧突出部113的前端向后(即,着负X方向)延伸。第二挤压部117的倾斜部在沿负Y方向倾斜的同时从平坦部的后端进一步向后(即沿着负X方向)延伸。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挤压部116和第二挤压部117中的每一个都具有平坦部。然而,第一挤压部116和第二挤压部117中的每一个可以不具有平坦部。
如图5,7和8所示,壳体100的前端100f形成有开口104和插入孔106。开口104和插入孔106中的每一个都与容纳部120连通。开口104沿Y方向和Z方向形成在对应于矛状物110的位置。插入孔106沿Y方向和Z方向形成在在接触件200插入壳体100中以位于容纳位置处的状态下对应于接触件200的接触部260的位置。
如从图1可以看到,当接触件200插入如上构造的壳体100中时,接触件200的前端200f在其中接触件200的板状部(第一定向控制部)220和壳体100的狭缝130彼此定位的状态中插入壳体100的孔102中。
如从图15(a)可以看到,当插入壳体100的接触件200向着壳体100的前端100f移动时,插入孔102中的板状部220由狭缝130引导,使得接触件200在第一底部140上向着容纳部120滑动。当接触件200保持向着前端100f移动时,接触件200的前端200f滑上台阶144,使得接触件200在第二底部142上滑动。
如图15(b)和16所示,当接触件200进一步保持移动时,接触件200的前端200f容纳在容纳部120内。同时,方形管部212的上表面210用作第一抵接部210,而定位在板状部220沿Y方向(宽度方向)之内的主表面228用作第二抵接部228。更具体地,当接触件200向着容纳位置移动时,上表面210沿Z方向(上下方向)与第一挤压部116抵接,而主表面228沿Y方向(宽度方向)与第二挤压部117抵接。根据本实施例,在与上表面(第一抵接部)210与第一挤压部116抵接的大致同时时间,主表面(第二抵接部)228与第二挤压部117抵接。如前所述,接合凸起218与接合孔229的接合防止第一抵接部210沿负Z方向变形(即向下移动)。而且,后板状部230与狭缝130的接合调整第二抵接部228沿正Y方向的运动(即第二抵接部228的向外运动)。因此,第一挤压部116被第一抵接部210挤压以沿正Z方向移动。第二挤压部117由第二抵接部228挤压以沿负Y方向移动。换句话说,当接触件200向着容纳位置移动时,第一抵接部210沿Z方向(上下方向)上压第一挤压部116(即上压矛状物110),而第二抵接部228沿Y方向(宽度方向)向负Y侧挤压第二挤压部117(即挤压矛状物110)。因此,当接触件200向着容纳位置移动时,第一抵接部210和第二抵接部228与第一挤压部116和第二挤压部117抵接以分别挤压它们,使得矛状物110沿着倾斜于Y方向(宽度方向)和Z方向(上下方向)二者的方向弹性地变形。
如图17所示,现有的连接器10′被构造为类似于连接器10但与连接器10稍微不同。更具体地,连接器10′包括形成有矛状物110′的壳体100′。矛状物110′设置有第一挤压部116。然而,矛状物110′未设置有第二挤压部117。因此,当接触件200移动以容纳在壳体100′的容纳部120中时,第一抵接部210与第一挤压部116抵接,使得矛状物110′仅向上弹性变形。另一方面,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10设置有第二挤压部117,使得矛状物110倾斜向上弹性地变形。换句话说,根据本实施例的矛状物110通过两个作用力的合力变形。这两个合力中的一个为沿着正Z方向从第一抵接部210施加的作用力。这两个合力中的另一个为沿着负Y方向从第二抵接部228施加的作用力。如从上述描述可以看到的那样,根据本实施例的矛状物110比现有的连接器10′的矛状物110′更容易变形。因此,根据本实施例,接触件200更容易插入壳体100。
如图11-13所示,当位于图15(b)中示出的位置处的接触件200进一步移动到容纳部120中时,接触件200到达其中接触件200能够连接至配合接触件(未示出)的容纳位置(插入完成位置)。当接触件200到达容纳位置时,第一抵接部210和第二抵接部228分别位于第一挤压部116和第二挤压部117的前面。因此,当接触件200到达容纳位置时,第一挤压部116和第二挤压部117中的每一个返回在矛状物110弹性地变形之前它位于的初始位置。
当接触件200位于容纳位置时,接触件200的接触部260能够与通过插入孔106插入容纳部120中的配合接触件(未示出)的末端接触。由于接触件200与配合接触件的接触,配合接触件和电缆500通过接触件200彼此电连接。
如图11-14所示,当接触件200位于容纳位置时,矛状物110的彼此不同的两个接合部(即第一接合部111和第二接合部112)沿X方向(前后方向)分别与设置在接触件200上的彼此不同的两个被接合部(即,第一被接合部216和第二被接合部222)接合。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10具有两个接合部,以便能够增大被接合面积。因此,能够在保持矛状物110的强度和避免接触件200不容易插入壳体100的同时牢固地保持接触件200。
根据本实施例,当第一接合部111设置在矛状物110的下侧时,第二接合部112沿宽度方向设置在矛状物110一侧。换句话说,与第一接合部111相比,第二接合部112沿Z方向定位为更靠近矛状物110的固定端114,使得两个接合部的中心靠近固定端114。因此,当强制拉出接触件200时矛状物110不容易向下变形。详细地,当沿着负X方向的作用力施加至接触件200时,该作用力的大部分由固定端114接收,以便能够改善矛状物110的接合强度(即壳体100能够更牢固地保持接触件200)。
而且,第一被接合部216面对第一接合部111的沿Y方向(宽度方向)延伸的平面。第二被接合部222面对第二接合部112的沿Z方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平面。如从上述描述可以看到的那样,接触件200与矛状物110的横向长部和垂直长部二者接合,以便更加能够改善矛状物110的接合强度。
根据本实施例,第二被接合部222为板状部220的作为定向控制部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壳体100可以不变大,即使壳体100设置有被构造为与第二被接合部222接合的第二接合部112。壳体100具有空间(间隙),当矛状物110沿负Y方向变形时,矛状物110的一部分放置在该空间(间隙)中。壳体100的该间隙为在模制壳体100时形成的痕迹。如从上述描述可以看到的那样,即使矛状物110未被构造为沿负Y方向变形,壳体100也具有间隙。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在不增大壳体100的情况下,能够在矛状物110上形成第二接合部112,以便能够增加与接触件200接合的被接合部的面积。换句话说,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二接合部112设置在矛状物110上,以便在不增大壳体100的情况下能够改善矛状物110的接合强度。而且,即使壳体100的尺寸减小(例如,当矛状物110具有较小宽度时)时,与其中壳体100未设置有第二接合部112的情况相比,可以保持矛状物110的接合强度。
如从图11和13可以看到,例如通过具有薄尖端的工具(未示出)能够释放矛状物110与接触件200的接合。详细地,该工具的尖端从壳体100的开口104插入容纳部120。该工具的尖端撬动凹面118s以向上或倾斜向上移动矛状物110,以便能够释放所述接合。
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二接合部沿上下方向延伸。然而,第二接合部在例如沿前后方向倾斜的同时可以沿上下方向延伸。换句话说,第二接合部可以沿与宽度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延伸。然而,必要的是,第二被接合部沿对应于第二接合部延伸所沿的方向的方向延伸。优选的是,类似于本实施例,第二接合部沿上下方向延伸,以改善矛状物的接合强度。
根据本实施例的板状部沿上下方向向上延伸。然而,板状部例如可以倾斜向上延伸。换句话说,板状部可以沿与宽度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延伸。在该情况中,形成在板状部的沿宽度方向之内的主表面与第二挤压部抵接,以在接触件向着容纳位置移动的同时沿与上下方向相交叉的方向挤压矛状物。
虽然根据本实施例的板状部从接触件的前端向后延伸,但板状部可以从与接触件的前端向后隔开的位置向后延伸。然而,考虑矛状物在容纳部中的位置或壳体的小型化,优选的是,类似于本实施例,板状部从接触件的前端延伸。
虽然根据本实施例的接触件为设置有方形管部的阴接触件,但本发明同样能够适用于阳接触件。
本申请基于2011年4月28日向日本专利局递交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11-101003,以参考的方式将其内容结合于此。
虽然已经描述了据信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认识到,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其它和进一步的修改,并且意图是要求保护落入本发明的真实范围之内的所有这种实施例。
Claims (11)
1.一种连接器,包括:
接触件,该接触件包括第一被接合部和第二被接合部,第一被接合部和第二被接合部彼此不同;和
壳体,该壳体被构造为保持接触件,该壳体具有沿前后方向的前端和后端,该壳体形成有容纳部,该容纳部被构造为在接触件从所述后端向所述前端插入以位于容纳位置时容纳接触件,该壳体具有形成在容纳部内的矛状物,该矛状物设置有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该第一接合部被构造为与位于容纳位置的接触件的第一被接合部接合,该第二接合部被构造为与位于容纳位置的接触件的第二被接合部接合;其中:
第一接合部设置在矛状物的沿垂直于前后方向的上下方向的下侧;
第二接合部设置在矛状物的沿垂直于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二者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并且
矛状物具有固定端,第二接合部和固定端之间沿上下方向的距离短于第一接合部和固定端之间沿上下方向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接触件具有沿与宽度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板状部;并且
第二被接合部设置在板状部的后边缘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第一接合部沿宽度方向延伸;并且
第二接合部沿与宽度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板状部沿上下方向向上延伸;并且
第二接合部沿上下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接触件为设置有方形管部的阴接触件,该方形管部被构造为使得阳接触件插入方形管部中;
板状部延伸以远离方形管部;并且
第一被接合部设置在方形管部的上侧的后端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矛状物具有第一挤压部和第二挤压部,第一挤压部沿前后方向位于第一接合部的后面,第二挤压部沿前后方向位于第二接合部的后面;
接触件的方形管部具有上表面,该上表面用作第一抵接部,第一抵接部在接触件向着容纳位置移动时沿上下方向上压矛状物;
接触件的板状部具有形成在板状部沿宽度方向之内的主表面,该主表面用作第二抵接部,第二抵接部在接触件向着容纳位置移动时沿与上下方向相交叉的方向挤压矛状物;并且
矛状物在接触件向着容纳位置移动时沿着倾斜于宽度方向和上下方向二者的方向弹性地变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当接触件向着容纳位置移动时,第二抵接部与第二挤压部抵接以沿宽度方向挤压矛状物。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壳体形成有狭缝,该狭缝在接触件向着容纳位置移动时允许板状部穿过该狭缝;并且
板状部用作定向控制部,该定向控制部使接触件沿合适的方向移动并被容纳在容纳部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板状部从接触件的前端沿前后方向向后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矛状物设置有凸起,该凸起为矛状物沿前后方向的前端;
第一接合部沿上下方向形成在该凸起的下面;并且
第二接合部形成在该凸起的沿宽度方向的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该凸起具有沿上下方向形成在该凸起的下侧的凹陷,该凹陷向上凹进。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101003 | 2011-04-28 | ||
JP2011101003A JP5699029B2 (ja) | 2011-04-28 | 2011-04-28 | コネクタ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122682.4A Division CN102761002B (zh) | 2011-04-28 | 2012-04-24 | 连接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201500A CN104201500A (zh) | 2014-12-10 |
CN104201500B true CN104201500B (zh) | 2016-11-30 |
Family
ID=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255677A (ja) * | 1991-02-07 | 1992-09-10 | Fujikura Ltd | コネクタハウジング |
GB2262664B (en) * | 1991-11-22 | 1995-07-19 | Whitaker Corp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terminal locking member |
US6334790B2 (en) * | 2000-03-14 | 2002-01-01 | Yazaki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connection and housing having a lance in a terminal accommodation chamber |
CN1806371A (zh) * | 2003-06-18 | 2006-07-19 | 菱星电装株式会社 | 连接端子 |
CN101436727A (zh) * | 2007-11-12 | 2009-05-20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一种连接器 |
CN101667689A (zh) * | 2008-07-31 | 2010-03-10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255677A (ja) * | 1991-02-07 | 1992-09-10 | Fujikura Ltd | コネクタハウジング |
GB2262664B (en) * | 1991-11-22 | 1995-07-19 | Whitaker Corp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terminal locking member |
US6334790B2 (en) * | 2000-03-14 | 2002-01-01 | Yazaki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connection and housing having a lance in a terminal accommodation chamber |
CN1806371A (zh) * | 2003-06-18 | 2006-07-19 | 菱星电装株式会社 | 连接端子 |
CN101436727A (zh) * | 2007-11-12 | 2009-05-20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一种连接器 |
CN101667689A (zh) * | 2008-07-31 | 2010-03-10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134888B (zh) | 连接器 | |
CN103378449B (zh) | 连接器 | |
US20110250798A1 (en) | Terminal fitting connecting structure | |
CN209329213U (zh) |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 |
EP1801922A2 (en) | A terminal fitting | |
US7850471B2 (en) | Shorting terminal, connector and shorting method | |
CN1457119A (zh) | 电插座 | |
US8371883B2 (en) | Connector assembly | |
US8052449B2 (en) | Card edge connector with floating pad thereon | |
CN108711688A (zh) | 电连接器 | |
CN109326910A (zh) | 阴端子 | |
CN109193216B (zh) | 电连接器及其电连接器组合 | |
US20220231434A1 (en) | Terminal and terminal wire assembly | |
US20090286428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contacts each with free guiding end | |
US20220368040A1 (en) | Terminal and electric cable including terminal | |
KR20060020573A (ko) | 커넥터 및 이 커넥터를 구비한 휴대단말 | |
US9559460B2 (en) | Lever-type connector with regulating protrusion on male housing that engages lever on female housing to achieve connection without inclination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housings | |
CN104201500B (zh) | 连接器 | |
CN206480863U (zh) | 插头 | |
CN208539156U (zh) | 平躺式电连接器 | |
CN105281086B (zh) |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
EP1011172A2 (en) | Multi-piece electrical receptacle terminal | |
CN206976689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5724126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207470Y (zh) | 电子卡连接器端子改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