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86009A - 无线通信系统、用户终端、无线基站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系统、用户终端、无线基站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86009A
CN104186009A CN201380014568.2A CN201380014568A CN104186009A CN 104186009 A CN104186009 A CN 104186009A CN 201380014568 A CN201380014568 A CN 201380014568A CN 104186009 A CN104186009 A CN 1041860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qi
community
base station
user terminal
formul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1456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永田聪
王静
云翔
陈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1860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8600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2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e.g.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22Site diversity; Macro-diversity
    • H04B7/024Co-operative use of antennas of several sites, e.g. in co-ordinated multipoint or co-operat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89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different transmission schemes, at least one of them being a diversity transmission sche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3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 H04L1/003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ther detection of signalling, e.g. detection of TFCI explicit signa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2Distributed allocation, i.e. involving a plurality of allocating devices, each making partial allocation
    • H04L5/0035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cooperative multipoint environ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7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H04B7/0641Differential feedb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H04B7/0645Variable feedback
    • H04B7/065Variable contents, e.g. long-term or short-shor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在应用CoMP发送时,在对被反馈的CQI进行更新时,不使反馈信息的开销增大,并且提高已更新的CQI的精度。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由多个无线基站装置、和构成为能够与所述多个无线基站装置进行协作多点发送接收的用户终端构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用户终端中,使用小区间的干扰分量比来计算协作多点发送用的信道质量指标,反馈所述信道质量指标,在所述无线基站装置中,使用从所述用户终端反馈的所述信道质量指标,根据协作多点发送的发送方式,再次计算信道质量指标。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系统、用户终端、无线基站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应用于蜂窝系统等的无线通信系统、用户终端、无线基站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在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通用移动通信系统)网络中,以提高频率利用效率、提高数据速率为目的,采用HSDPA(High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或HSUPA(High SpeedUplink Packet Access,高速上行链路分组接入),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基于W-CDMA(Wideband-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宽带码分多址)的系统的特征。关于该UMTS网络,以更进一步的高速数据速率、低延迟等为目的,正在研究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非专利文献1)。
第3代的系统使用大致5MHz的固定频带,能够在下行线路中实现最大2Mbps左右的传输速率。另一方面,在LTE的系统中,使用1.4MHz~20MHz的可变频带,能够在下行线路中实现最大300Mbps的传输速率以及在上行线路中实现75Mbps左右的传输速率。此外,在UMTS网络中,以进一步的宽带化以及高速化为目的,还在研究LTE的后继的系统(例如,LTE-Advanced(LTE-A))。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TR25.912(V7.1.0),“Feasibility study for EvolvedUTRA and UTRAN”,Sept.2006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可是,作为用于对LTE系统进一步使系统性能提高的有希望的技术之一,有小区间正交化。例如,在LTE-A系统中,上下链路都通过正交多址而实现了小区内的正交化。即,在下行链路中,在频域中用户终端UE(UserEquipment,用户设备)间被进行了正交化。另一方面,小区间与W-CDMA相同,基于1个小区频率重复的干扰随机化是基本。
于是,在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3代合作计划)中,作为用于实现小区间正交化的技术,正在研究协作多点发送接收(CoMP: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reception)技术。在该CoMP发送接收中,多个小区协作对1个或者多个用户终端UE进行发送接收的信号处理。例如,在下行链路中,正在研究应用预编码的多个小区同时发送、协作调度/波束成形等。通过这些CoMP发送接收技术的应用,尤其期待位于小区边缘的用户终端UE的吞吐量特性的改善。
为了应用CoMP发送接收技术,需要从用户终端向无线基站装置反馈对于多个小区的信道质量指标(CQI)。此外,在CoMP发送接收技术中,有多个种类的发送方式,在无线基站装置中,为了应用于这些发送方式而再次计算反馈的CQI,并进行更新。在这样的更新时,需要不使反馈信息的开销增大,并且提高已更新的CQI的精度。
本发明鉴于该点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用户终端、无线基站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在应用CoMP发送时,在对被反馈的CQI进行更新时,能够不使反馈信息的开销增大,并且提高已更新的CQI的精度。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是具备多个无线基站装置、和构成为能够与所述多个无线基站装置进行协作多点发送接收的用户终端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终端具有:计算部,使用小区间的干扰分量比来计算协作多点发送用的信道质量指标;以及发送部,反馈所述信道质量指标,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具有:再次计算部,使用从所述用户终端反馈的所述信道质量指标,根据协作多点发送的发送方式,再次计算信道质量指标。
本发明的用户终端构成为能够与多个无线基站装置进行协作多点发送接收,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终端具有:计算部,使用小区间的干扰分量比来计算协作多点发送用的信道质量指标;以及发送部,反馈所述信道质量指标。
本发明的无线基站装置构成为能够对用户终端进行协作多点发送接收,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具有:再次计算部,使用从所述用户终端反馈的所述信道质量指标,根据协作多点发送的发送方式,再次计算信道质量指标。
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是多个无线基站装置、和构成为能够与所述多个无线基站装置进行协作多点发送接收的用户终端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通信方法具有以下步骤:在所述用户终端中,使用小区间的干扰分量比来计算协作多点发送用的信道质量指标的步骤、和反馈所述信道质量指标的步骤;在所述无线基站装置中,使用从所述用户终端反馈的所述信道质量指标,根据协作多点发送的发送方式,再次计算信道质量指标的步骤。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应用CoMP发送时,在对被反馈的CQI进行更新时,能够不使反馈信息的开销增大,并且提高已更新的CQI的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协作多点发送的图。
图2是表示在协作多点发送接收中所应用的无线基站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用于说明协作多点发送的方式的图。
图4是表示用于通知本发明中所定义的CQI的表格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无线通信系统的系统结构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无线基站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7是与无线基站装置的基带处理部对应的功能方框图。
图8是用于说明用户终端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9是与用户终端的基带处理部对应的功能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详细地进行说明。
首先,使用图1来说明下行链路的CoMP发送。作为下行链路的CoMP发送,有协作调度/协作波束成形(CS/CB:Coordinated Scheduling/CoordinatedBeamforming)、和联合处理(Joint processing)。协作调度/协作波束成形是对1个用户终端UE仅从1个小区发送共享数据信道的方法,如图1A所示,考虑来自其他小区的干扰或对其他小区的干扰,进行频率/空间区域中的无线资源的分配。另一方面,联合处理是应用预编码而从多个小区同时地发送共享数据信道的方法,有如图1B所示,对1个用户终端UE从多个小区发送共享数据信道的联合发送(Joint transmission)、和图1C所示,瞬间地选择1个小区而发送共享数据信道的动态点选择(DPS:Dynamic Point Selection)。此外,也有对成为干扰的发送点停止一定区域的数据发送的动态点消隐(DPB:Dynamic Point Blanking)这样的发送方式。
作为实现CoMP发送接收的结构,例如有以下结构:如图2A所示那样包含通过光纤等被连接到无线基站装置(无线基站装置eNB)的多个远程无线装置(RRE:Remote Radio Equipment)的结构(基于RRE结构的集中控制)、和如图2B所示那样的无线基站装置(无线基站装置eNB)的结构(基于独立基站结构的自主分布控制)。另外,在图2A中,表示包含多个远程无线装置RRE的结构,但是,也可以设为如图1所示,仅包含单一的远程无线装置RRE的结构。
在图2A所示的结构(RRE结构)中,通过无线基站装置eNB集中地控制远程无线装置RRE1、RRE2。在RRE结构中,进行多个远程无线装置RRE的基带信号处理以及控制的无线基站装置eNB(集中基站)与各小区(即,各远程无线装置RRE)之间通过使用了光纤的基带信号进行连接,因此,能够在集中基站中一并进行小区间的无线资源控制。即,在独立基站结构中成为问题的无线基站装置eNB间的信令的延迟或开销的问题变小,小区间的高速的无线资源控制变得相对容易。因此,在RRE结构中,在下行链路中,能够应用利用如多个小区同时发送那样的高速的小区间的信号处理的方法。
另一方面,在图2B所示的结构(独立基站结构)中,通过多个无线基站装置eNB(或者RRE)分别进行调度等的无线资源分配控制。在该情况下,通过小区1的无线基站装置eNB与小区2的无线基站装置eNB之间的X2接口,根据需要将定时信息或调度等的无线资源分配信息发送给某一个无线基站装置eNB,进行小区间的协作。
应用CoMP发送是为了改善存在于小区边缘的用户终端的吞吐量。因此,在用户终端存在于小区边缘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以便应用CoMP发送。在该情况下,在无线基站装置中,求出来自用户终端的每个小区的质量信息(例如,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或者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Quality)、或者信号干扰加噪声比(SINR:Signal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等的差,在该差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即小区间的质量差小的情况下,判断为用户终端存在于小区边缘,从而应用CoMP发送。另一方面,在每个小区的质量信息的差超过阈值的情况下,即小区间的质量差大的情况下,判断为用户终端靠近某个小区的无线基站装置因此存在于小区的中央附近,从而不应用CoMP发送。
在应用CoMP发送的情况下,用户终端将多个小区的每个小区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到无线基站装置(服务小区的无线基站装置)。另一方面,在不应用CoMP发送的情况下,用户终端将服务小区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到无线基站装置。
此外,在应用CoMP发送的情况下,在无线基站装置中更新CSI(尤其,信道质量指示符(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使得能够应用于上述各种的CoMP发送方式。在该更新时,需要不使反馈信息的开销增大,并且提高已更新的CSI的精度。从以往起,为了求出所有的类型的CoMP用的CQI有各种的提案,但是,在不使反馈信息的开销增大并且提高已更新的CSI的精度的方面,并不充分。
在此,说明用于求出所有的类型的CoMP用的CQI的提案。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如图3所示,CoMP集(set)(包含服务小区的协作小区)是3个小区(小区1~小区3),将各自的小区的CQI设为CQI1、CQI2、CQI3。在此,S1是服务小区的信号分量(信号强度),S2是信号强度第二大的小区的信号分量,S3是信号强度第三大的小区的信号分量,IOUT是协作小区以外的干扰,N是热噪声。在此,设为服务小区(小区1)的信号强度最大,小区2的信号强度第二大,小区3的信号强度第三大。
(以往提案1)
在该提案中,将该小区(若CQI1则是小区1)的期望信号设为信号分量,将该小区的期望信号以外设为干扰分量,从而定义CQI。具体而言,将CQI1、CQI2、CQI3分别定义为下式(1)~式(3)。
[数1]
(式(1))
S 1 I out + N + S 2 + S 3
[数2]
(式(2))
S 2 I out + N + S 1 + S 3
[数3]
(式(3))
S 3 I out + N + S 1 + S 2
在该情况下,若在无线基站装置中与各种的CoMP发送方式对应而更新CQI,则成为下面那样。
<单小区发送>
若设为服务小区是小区1(图3A),则CQI能够使用CQI1。在图3中,斜线所示的小区表示进行发送的小区,有实线箭头的小区是正在进行发送的小区,有虚线箭头的小区是没有在进行发送的小区。因此,斜线以及实线箭头所示的小区是属于CoMP集且正在发送的小区,斜线以及虚线箭头所示的小区是属于CoMP集且没有在发送的小区。此外,没有斜线的小区是不属于CoMP集的小区。
<CoMP发送方式:来自服务小区的CS、DPS/DPB>
在该发送方式中,通过小区1以及小区3进行信号发送。若设为服务小区是小区1,则如下式(4)那样再次计算CQI1(图3B)。
[数4]
(式(4))
CQI 1 × ( 1 + CQI 2 ) 1 - CQI 1 × CQI 2
<CoMP发送方式:来自服务小区以外的小区的DPS/DPB>
在该发送方式中,通过小区2进行信号发送。若设为服务小区是小区1,则在来自小区1以外的小区例如小区2的DPS/DPB中,如下式(5)那样再次计算CQI2(图3C)。
[数5]
(式(5))
CQI 2 ( 1 + CQI 1 ) ( 1 + CQI 3 ) 1 - CQI 1 CQI 2 - CQI 2 CQI 3 - CQI 1 CQI 3 - 2 CQI 1 CQI 2 CQI 3
<CoMP发送方式:JT>
在该发送方式中,通过小区1~小区3进行信号发送,若设为进行JT的小区是小区1以及小区2,则在JT中,如下式(6)那样再次计算CQI(图3D)。
[数6]
(式(6))
( CQI 1 ( 1 + CQI 2 ) + CQI 2 ( 1 + CQI 1 ) ) 2 1 - CQI 1 CQI 2
在以往提案1中,根据上述式(4)~式(6)可知,存在CQI之间的乘积的项。CQI是进行了量化的值,因此,在以往提案1中,存在以下问题:将进行了量化的值之间的乘积设为再次计算后的CQI,精度下降。
(以往提案2)
在该提案中,将该小区的期望信号设为信号分量,将CoMP集以外的小区的干扰以及热噪声设为干扰分量,从而定义CQI。具体而言,将CQI1、CQI2、CQI3分别定义为下式(7)~式(9)。
[数7]
(式(7))
S 1 I out + N
[数8]
(式(8))
S 2 I out + N
[数9]
(式(9))
S 3 I out + N
在该情况下,若在无线基站装置中与各种的CoMP发送方式对应而更新CQI,则成为下面那样。
<单小区发送>
若设为服务小区是小区1(图3A),如下式(10)那样再次计算CQI1。
[数10]
(式(10))
CQI 1 1 + CQI 2 + CQI 3
<CoMP发送方式:来自服务小区的CS、DPS/DPB>
在该发送方式中,通过小区1以及小区3进行信号发送。若设为服务小区是小区1,则如下式(11)那样再次计算CQI1(图3B)。
[数11]
(式(11))
CQI 1 1 + CQI 3
<CoMP发送方式:来自服务小区以外的小区的DPS/DPB>
在该发送方式中,通过小区2进行信号发送。若设为服务小区是小区1,则在来自小区1以外的小区、例如小区2的DPS/DPB中,CQI变成CQI2(图3C)。
<CoMP发送方式:JT>
在该发送方式中,通过小区1~小区3进行信号发送,若设为进行JT的小区是小区1以及小区2,则在JT中如下式(12)那样再次计算CQI(图3D)。
[数12]
(式(12))
( CQI 1 + CQI 2 ) 2 1 + CQI 3
在以往提案2中,由于CQI1不是假设单小区发送的CQI,因此,单小区发送时的CQI的精度下降。因此,在回退为单小区发送时并不理想。
(以往提案3)
在该提案中,将该小区的期望信号设为信号分量,将服务小区(小区1)的信号以外设为干扰分量,从而定义CQI。具体而言,将CQI1、CQI2、CQI3分别定义为下式(1)、下式(13)、下式(14)。
[数13]
(式(1))
S 1 I out + N + S 2 + S 3
[数14]
(式(13))
S 2 I out + N + S 2 + S 3
[数15]
(式(14))
S 3 I out + N + S 2 + S 3
在该情况下,若在无线基站装置中与各种的CoMP发送方式对应而更新CQI,则成为下面那样。
<单小区发送>
若设为服务小区是小区1,则CQI能够使用CQI1(图3A)。
<CoMP发送方式:来自服务小区的CS、DPS/DPB>
在该发送方式中,通过小区1以及小区3进行信号发送。若设为服务小区是小区1,则如下式(15)那样再次计算CQI1(图3B)。
[数16]
(式(15))
CQI 1 1 - CQI 2
<CoMP发送方式:来自服务小区以外的小区的DPS/DPB>
在该发送方式中,通过小区2进行信号发送。若设为服务小区是小区1,则在来自小区1以外的小区、例如小区2的DPS/DPB中,如下式(16)那样再次计算CQI2(图3C)。
[数17]
(式(16))
CQI 2 1 - CQI 2 - CQI 3
<CoMP发送方式:JT>
在该发送方式中,通过小区1~小区3进行信号发送,若设为进行JT的小区是小区1以及小区2,则在JT中,如下式(17)那样再次计算CQI(图3D)。
[数18]
(式(17))
( CQI 1 + CQI 2 ) 2 1 - CQI 2
在以往提案3中,存在以下问题:由于CQI2以及CQI3的可取的值的范围大,因此,在通过被限制的比特数来进行量化时不能期待高的精度。
(以往提案4)
在该提案中,关于服务小区(小区1)的CQI,将该小区的期望信号设为信号分量,将服务小区的信号以外定义为干扰分量,关于协作小区(小区2、小区3)的CQI,通过该小区的信号分量相对于服务小区的信号分量的比来进行定义。即,关于协作小区(小区2、小区3)的CQI,通过协作小区(小区2、小区3)的信号分量相对于服务小区(小区1)的信号分量(服务小区的期望信号)的比(△S2、△S3)来进行定义。具体而言,将CQI1、CQI2、CQI3分别定义为下式(1)、下式(18)、下式(19)。
[数19]
(式(1))
S 1 I out + N + S 2 + S 3
[数20]
(式(18))
Δ S 2 = S 2 S 1
[数21]
(式(19))
Δ S 3 = S 3 S 1
在该情况下,若在无线基站装置中与各种的CoMP发送方式对应而更新CQI,则成为下面那样。
<单小区发送>
若设为服务小区是小区1,则CQI能够使用CQI1(图3A)。
<CoMP发送方式:来自服务小区的CS、DPS/DPB>
在该发送方式中,通过小区1以及小区3进行信号发送。若设为服务小区是小区1,则如下式(20)那样再次计算CQI1(图3B)。
[数22]
(式(20))
CQI 1 1 - CQI 1 × Δ S 2
<CoMP发送方式:来自服务小区以外的小区的DPS/DPB>
在该发送方式中,通过小区2进行信号发送。若设为服务小区是小区1,则在来自小区1以外的小区、例如小区2的DPS/DPB中,如下式(21)那样再次计算CQI2(图3C)。
[数23]
(式(21))
CQI 1 × Δ S 2 1 - CQI 1 × Δ S 2 - CQI 1 × Δ S 3
<CoMP发送方式:JT>
在该发送方式中,通过小区1~小区3进行信号发送,若设为进行JT的小区是小区1以及小区2,则在JT中,如下式(22)那样再次计算CQI(图3D)。
[数24]
(式(22))
( CQI 1 + CQI 1 × Δ S 2 ) 2 1 - CQI 1 × Δ S 2
在以往提案4中,存在如下问题:由于△S2以及△S3的可取的值的范围大,因此,在通过被限制的比特数来进行量化时不能期待高的精度。
(以往提案5)
在该提案中,关于服务小区(小区1)的CQI,将该小区的期望信号设为信号分量,将服务小区的信号以外定义为干扰分量,关于协作小区(小区2、小区3)的CQI,通过CoMP发送用CQI与单小区发送用CQI的差分来进行定义。具体而言,将CQI1、CQI2、CQI3分别定义为下式(1)、下式(23)、下式(24)。
[数25]
(式(1))
S 1 I out + N + S 2 + S 3
[数26]
(式(23))
Δ1=CoMP_CQI_1-SingleCell_CQI
[数27]
(式(24))
Δ2=CoMP_CQI_2-SingleCell_CQI
在该情况下,若在无线基站装置中与各种的CoMP发送方式对应而更新CQI,则成为下面那样。
<单小区发送>
若设为服务小区是小区1,则CQI能够使用CQI1(图3A)。
<CoMP发送方式:来自服务小区的CS、DPS/DPB>
在该发送方式中,通过小区1以及小区3进行信号发送。若设为服务小区是小区1,则如下式(25)那样再次计算CQI1(图3B)。
[数28]
(式(25))
CQI 1 + Δ cs ( Δ cs = S 1 I out + N + S 3 - S 1 I out + N + S 2 + S 3 )
<CoMP发送方式:来自服务小区以外的小区的DPS/DPB>
在该发送方式中,通过小区2进行信号发送。若设为服务小区是小区1,则在来自小区1以外的小区、例如小区2的DPS/DPB中,如下式(26)那样再次计算CQI2(图3C)。
[数29]
(式(26))
CQI 1 + Δ DPS ( Δ DPS = S 2 I out + N - S 1 I out + N + S 2 + S 3 )
<CoMP发送方式:JT>
在该发送方式中,通过小区1~小区3进行信号发送,若设为进行JT的小区是小区1以及小区2,则在JT中,如下式(27)那样再次计算CQI(图3D)。
[数30]
(式(27))
CQI 1 + Δ JT ( Δ JT = ( S 1 + S 2 ) 2 I out + N + S 3 - S 1 I out + N + S 2 + S 3 )
在以往提案5中,需要无线基站装置对用户终端设定各个CoMP发送方式用的测定模式,并且用户终端根据其测定模式进行反馈。因此,存在系统变得复杂那样的问题。
本发明者们考虑了上述的以往提案,进行专注研究,着眼于在SINR中期望信号(S)占支配地位的情况,发现通过将相对地不占支配地位的干扰信号(I)的小区间的差或比设为参数,从而能够减少量化比特,能够削减反馈的开销。此外,若如此地将相对地不占支配地位的干扰信号(I)的小区间的差或比设为参数,则由于成为比期望信号(S)的小区间的差或比的动态范围更小的动态范围,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精度。
即,本发明的要点在于,在用户终端中,使用小区间的干扰分量比来计算协作多点发送用的信道质量指标,反馈所述信道质量指标,在所述无线基站装置中,使用从所述用户终端反馈的所述信道质量指标,根据协作多点发送的发送方式,再次计算信道质量指标,从而在应用CoMP发送时,在对被反馈的CQI进行更新时,不使反馈信息的开销增大,并且提高已更新的CQI的精度。
作为本发明中的CQI的定义,考虑如下。
(第1定义)
在该新的定义中,关于服务小区(小区1)的CQI,将该小区的期望信号设为信号分量,将服务小区的信号以外定义为干扰分量,关于协作小区(小区2、小区3)的CQI,定义为协作小区(小区2、小区3)的干扰分量相对于服务小区(小区1)的干扰分量(服务小区的期望信号以外的干扰分量)的比(差)。例如,关于协作小区的CQI,也可以表示为服务小区以及1个协作小区的期望信号以外的干扰分量的比(差)。具体而言,将CQI1、CQI2、CQI3分别定义为下式(1)、下式(28)、下式(29)。将这样定义的CQI从用户终端反馈到无线基站装置作为CoMP发送用CQI。即,将单小区发送用的CQI(下式(1))、和CoMP发送用CQI(△I)从用户终端反馈到无线基站装置。另外,在此说明了使用干扰分量比的情况,但是,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使用干扰分量差。
[数31]
(式(1))
S 1 I out + N + S 2 + S 3
[数32]
(式(28))
ΔI 2 = I 2 I 1 = I out + N + S 3 I out + N + S 2 + S 3
[数33]
(式(L9))
Δ I 3 = I 3 I 1 = I out + N + S 2 I out + N + S 2 + S 3
另外,在式(28)、式(29)中,Ix(x=1、2、3)表示干扰分量,I1表示除了服务小区的期望信号(信号强度最大)的干扰,I2表示除了服务小区的期望信号以及信号强度第二大的小区的期望信号的干扰,I3是表示除了服务小区的期望信号以及信号强度第三大的小区的期望信号的干扰。△Iy是服务小区以外的小区Iy(y=2、3)相对于I1的的比。
在该情况下,若在无线基站装置中与各种的CoMP发送方式对应而更新CQI,则成为下面那样。
<单小区发送>
若设为服务小区是小区1,则CQI能够使用CQI1(图3A)。
<CoMP发送方式:CS、发送点为服务小区时的DPS/DPB>
在该发送方式中,在通过服务小区1以及小区3已进行信号发送,且通过服务小区1进行信号发送的情况下,如下式(30)那样进行再次计算(图3B),在通过服务小区1以及小区2已进行信号发送,且通过服务小区1进行信号发送的情况下,如下式(31)那样进行再次计算(图3E),在通过服务小区1进行信号发送的情况下,如下式(32)那样进行再次计算(图3F)。
[数34]
(式(30))
CQI 1 ΔI 2
[数35]
(式(31))
CQI 1 ΔI 3
[数36]
(式(32))
CQI 1 ΔI 2 + Δ I 3 - 1
<CoMP发送方式:发送点为服务小区以外的小区时的DPS/DPB>
在该发送方式中,通过小区2进行信号发送。在该发送方式中,在通过服务小区1~小区3已进行信号发送,且通过小区2进行信号发送的情况下,如下式(33)那样进行再次计算(图3G),在通过小区2以及小区3已进行信号发送,且通过小区2进行信号发送的情况下,如下式(34)那样进行再次计算(图3H),在通过小区2进行信号发送的情况下,如下式(35)那样进行再次计算(图3C)。
[数37]
(式(33))
1 - ΔI 2 CQI 1 + ΔI 2
[数38]
(式(34))
1 - ΔI 2 Δ I 2
[数39]
(式(35))
1 - ΔI 2 ΔI 2 + ΔI 3 - 1
<CoMP发送方式:JT>
在该发送方式中,若通过服务小区1~小区3已进行信号发送,且设为进行JT的小区是小区1以及小区2,则如下式(36)那样再次计算CQI(图3D),若通过服务小区1以及小区2已进行信号发送,且设为进行JT的小区是小区1以及小区2,则如下式(37)那样再次计算CQI(图3I)。
[数40]
(式(36))
( CQI 1 + 1 - ΔI 2 ) 2 Δ I 2
[数41]
(式(37))
( CQI 1 + 1 - Δ I 2 ) 2 ΔI 2 + ΔI 3 - 1
此外,也可以将CQI1、CQI2、CQI3分别定义为下式(1)、下式(38)、下式(39)。将这样定义的CQI从用户终端反馈到无线基站装置作为CoMP发送用CQI。即,将单小区发送用的CQI(下式(1))、和CoMP发送用CQI(△I)从用户终端反馈到无线基站装置。另外,在此说明了使用干扰分量比的情况,但是,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使用干扰分量差。在式(28)、式(29)中,关于CoMP发送用CQI(△I),将干扰分量Ix(x=1、2、3)设为除了服务小区和信号强度(RSRP、RSRQ)第x高的小区的干扰分量,但是,在式(38)、式(39)中,关于CoMP发送用CQI(△I),将干扰分量Ix(x=1、2、3)设为除了x个强的信号强度(RSRP、RSRQ)的小区的干扰分量。
[数42]
(式(1))
S 1 I out + N + S 2 + S 3
[数43]
(式(38))
ΔI 2 = I 2 I 1 = I out + N + S 3 I out + N + S 2 + S 3
[数44]
(式(39))
ΔI 3 = I 3 I 1 = I out + N I out + N + S 2 + S 3
在该情况下,若在无线基站装置中与各种的CoMP发送方式对应而更新CQI,则成为下面那样。
<单小区发送>
若设为服务小区是小区1,则CQI能够使用CQI1(图3A)。
<CoMP发送方式:CS、发送点为服务小区时的DPS/DPB>
在该发送方式中,在通过服务小区1以及小区3已进行信号发送,且通过服务小区1进行信号发送的情况下,如下式(30)那样进行再次计算(图3B),在通过服务小区1以及小区2已进行信号发送,且通过服务小区1进行信号发送的情况下,如下式(40)那样进行再次计算(图3E),在通过服务小区1进行信号发送的情况下,如下式(31)那样进行再次计算(图3F)。
[数45]
(式(30))
CQI 1 ΔI 2
[数46]
(式(40))
CQI 1 - ΔI 2 + ΔI 3
[数47]
(式(31))
CQI 1 ΔI 3
<CoMP发送方式:发送点为服务小区以外的小区时的DPS/DPB>
在该发送方式中,在通过服务小区1~小区3已进行信号发送,且通过服务小区2进行信号发送的情况下,如下式(33)那样进行再次计算(图3G),在通过小区2以及小区3已进行信号发送,且通过小区2进行信号发送的情况下,如下式(34)那样进行再次计算(图3H),在通过小区2进行信号发送的情况下,如下式(41)那样进行再次计算(图3C)。
[数48]
(式(33))
1 - ΔI 2 CQI 1 + ΔI 2
[数49]
(式(34))
1 - ΔI 2 Δ I 2
[数50]
(式(41))
1 - ΔI 2 ΔI 3
<CoMP发送方式:JT>
在该发送方式中,若通过服务小区1~小区3已进行信号发送,且设为进行JT的小区是小区1以及小区2,则如下式(36)那样再次计算CQI(图3D),若通过服务小区1以及小区2已进行信号发送,且设为进行JT的小区是小区1以及小区2,则如下式(42)那样再次计算CQI(图3I)。
[数51]
(式(36))
( CQI 1 + 1 - ΔI 2 ) 2 ΔI 2
[数52]
(式(42))
( CQI 1 + 1 - ΔI 2 ) 2 ΔI 3
此外,也可以将CQI1、CQI2、CQI3分别定义为下式(1)、下式(43)、下式(44)。将这样定义的CQI从用户终端反馈到无线基站装置作为CoMP发送用CQI。即,将单小区发送用的CQI(下式(1))、和CoMP发送用CQI(△I)从用户终端反馈到无线基站装置。另外,在此说明了使用干扰分量比的情况,但是,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使用干扰分量差。在式(28)、式(29)中,关于CoMP发送用CQI(△I),将干扰分量Ix(x=1、2、3)设为除了服务小区和信号强度(RSRP、RSRQ)第x高的小区的干扰分量,但是,在式(43)、式(44)中,关于CoMP发送用CQI(△I),将干扰分量Ix(x=1、2、3)设为除了第x强的信号强度(RSRP、RSRQ)的小区的干扰分量。
[数53]
(式(1))
S 1 I out + N + S 2 + S 3
[数54]
(式(43))
ΔI 2 = I 2 I 1 = I out + N + S 1 + S 2 I out + N + S 2 + S 3
[数55]
(式(44))
ΔI 3 = I 3 I 1 = I out + N + S 1 + S 2 I out + N + S 2 + S 3
即使在该情况下,在无线基站装置中也能够与各种的CoMP发送方式对应而更新CQI。
在关于CQI应用上述的第1定义的情况下,与小区间的期望信号的差或比相比,小区间的干扰信号的差或比的动态范围更小,因此若以相同的量化比特数进行信令通知则变成更高的量化精度,若达成相同的量化精度则能够通过更少的比特数进行信令通知。此外,由于CQI1为单小区发送用的CQI,在回退为单小区发送时能够按照原样使用CQI1,所以是适合的。该第1定义最适合于单小区发送,且适合于CoMP发送方式的CS或DPS、DPB。此外,在第1定义中,CQI1是单小区发送用的CQI,且CQI2、CQI3是CoMP发送用的CQI,因此,在应用CoMP发送时,作为CoMP用的CQI仅反馈CQI2、CQI3即可。这样,根据本定义,能够使用适合于单小区发送的CQI,并且能够进行CoMP发送用的精度高的CQI的再次计算。另外,在此说明了3个小区CoMP发送,但是,本发明同样也能够应用于2个小区CoMP发送或4个小区以上的CoMP发送。
(第2定义)
在该新的定义中,关于服务小区(小区1)的CQI,将该小区的期望信号设为信号分量,将服务小区的信号以外定义为干扰分量,关于协作小区(小区2、小区3)的CQI,定义为协作小区(小区2、小区3)的信号分量相对于服务小区(小区1)的信号分量(服务小区的期望信号)的比(差)、以及协作小区(小区2、小区3)的干扰分量(服务小区以及1个协作小区的期望信号以外的干扰分量)相对于服务小区(小区1)的干扰分量(服务小区的期望信号以外的干扰分量)的比(差)。具体而言,将CQI1、CQI2、CQI3分别定义为下式(1)、下式(18)、式(28)(CQI2)、下式(19)、式(29)(CQI3)。将这样定义的CQI从用户终端反馈到无线基站装置作为CoMP发送用CQI。即,将单小区发送用的CQI(下式(1))、和CoMP发送用CQI(△I、△S)从用户终端反馈到无线基站装置。另外,在此说明了使用信号分量比、干扰分量比的情况,但是,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使用信号分量差、干扰分量差。
[数56]
(式(1))
S 1 I out + N + S 2 + S 3
[数57]
(式(18))
ΔS 2 = S 2 S 1
[数58]
(式(28))
ΔI 2 = I 2 I 1
[数59]
(式(19))
ΔS 3 = S 3 S 1
[数60]
(式(29))
ΔI 3 = I 3 I 1
另外,在式(18)、式(19)中,S1是服务小区的信号分量(信号强度),S2是信号强度第二大的小区的信号分量,S3是信号强度第三大的小区的信号分量,△S2、△S3是协作小区(小区2、小区3)的信号分量相对于服务小区(小区1)的信号分量(服务小区的期望信号)的比。此外,在式(28)、式(29)中,I1表示除了服务小区的期望信号(信号强度最大)的干扰,I2是表示除了服务小区的期望信号以及信号强度第二大的小区的期望信号的干扰,I3是除了服务小区的期望信号以及信号强度第三大的小区的期望信号的干扰,△I2,△I3是协作小区(小区2、小区3)的干扰分量(服务小区以及1个协作小区的期望信号以外的干扰分量)相对于服务小区(小区1)的干扰分量(服务小区的期望信号以外的干扰分量)的比。在此,设为服务小区(小区1)的信号强度最大,小区2的信号强度第二大,小区3的信号强度第三大。
在该情况下,若在无线基站装置中与CoMP发送方式对应而更新CQI,则成为下面那样。
<单小区发送>
若设为服务小区是小区1,则CQI能够使用CQI1(图3A)。
<CoMP发送方式:CS、发送点为服务小区时>
在该发送方式中,在通过服务小区1以及小区3进行信号发送的情况下,如下式(30)那样进行再次计算(图3B)。
[数61]
(式(30))
CQI 1 ΔI 1
<CoMP发送方式:发送点为服务小区以外的小区时>
在该发送方式中,在通过服务小区1以及小区3进行信号发送的情况下,如下式(45)那样进行再次计算(图3B)。
[数62]
(式(45))
CQI 1 1 - CQI 1 × ΔS 2
在关于CQI应用上述的第2定义的情况下,能够将信号分量的比(△S)以及干扰分量的比(△I)分配给用于发信令的比特数。为了得到精度更高的CQI,能够根据信道状态而适宜地变更该分配比例。例如,也可以对△I和△S以等分的方式进行分配,也可以根据△I和△S的范围来分配。此外,在无线基站装置中,也可以将被反馈的信号分量的比(△S)以及干扰分量的比(△I)按照原样用于再次计算,也可以根据服务点适宜地选择(切换)而进行再次计算,也可以为了得到精度更高的CQI,根据信道状态对△S以及△I进行平均或加权,从而进行再次计算。即使在应用该第2定义的情况下,由于△I的动态范围小,因此,如果以相同的量化比特数进行信令通知则变为更高的量化精度,如果达成相同的量化精度则能够以更少的比特数进行信令通知。此外,由于CQI1为单小区发送用的CQI,因此在回退为单小区发送时能够按照原样使用CQI1,所以是适合的。该第2定义最适合于单小区发送,且适合于CoMP发送方式的CS或DPS、DPB。此外,在第2定义中同样地,由于CQI1是单小区发送用的CQI,且CQI2、CQI3是CoMP发送用的CQI,因此在应用CoMP发送时,作为CoMP用的CQI仅反馈CQI2、CQI3即可。这样,根据本定义,能够使用适合于单小区发送的CQI,并且能够进行CoMP发送用的精度高的CQI的再次计算。另外,在此说明了3个小区CoMP发送,但是,本发明同样也能够应用于2个小区CoMP发送或4个小区以上的CoMP发送。
另外,关于上述第1定义以及第2定义中的干扰分量的比,不限定于上述式。例如,也可以关于式(28)、式(29)、式(38)、式(39)、式(43)、式(44)的△I,将分母和分子调转而进行计算。
(第3定义)
在该新的定义中,关于服务小区(小区1)的CQI,将该小区的期望信号设为信号分量,将服务小区的信号以外定义为干扰分量,关于协作小区(小区2、小区3)的CQI,将协作小区的期望信号设为信号分量,将CoMP集以外的小区的干扰以及热噪声设为干扰分量而进行定义。具体而言,将CQI1、CQI2、CQI3分别定义为下式(1)、下式(8)、下式(9)。将这样定义的CQI从用户终端反馈到无线基站装置作为CoMP发送用CQI。
[数63]
(式(1))
S 1 I out + N + S 2 + S 3
[数64]
(式(8))
S 2 I out + N
[数65]
(式(9))
S 3 I out + N
在该情况下,若在无线基站装置中与CoMP发送方式对应而更新CQI,则成为下面那样。
<单小区发送>
若设为服务小区是小区1,则CQI能够使用CQI1(图3A)。
<CoMP发送方式:CS、发送点为服务小区时的DPS/DPB>
在该发送方式中,在通过服务小区1以及小区3进行信号发送的情况下,如下式(46)那样进行再次计算(图3B)。
[数66]
(式(46))
CQI 1 × ( 1 + CQI 2 + CQI 3 ) 1 + CQI 3
<CoMP发送方式:发送点为服务小区以外的小区时的DPS/DPB>
在该发送方式中,通过小区2进行信号发送。在该发送方式中,在通过服务小区1~小区3进行信号发送的情况下,如下式(47)那样进行再次计算(图3G)。
[数67]
(式(47))
CQI 2 ( 1 + CQI 1 ) × ( 1 + CQI 3 ) + CQI 1 × CQI 2
若关于CQI应用上述的第3定义,则由于CQI1是单小区发送用的CQI,因此在回退为单小区发送时能够按照原样使用CQI1,所以是适合的。此外,在第3定义中同样地,由于CQI1是单小区发送用的CQI,且CQI2、CQI3是CoMP发送用的CQI,因此在应用CoMP发送时,作为CoMP用的CQI仅反馈CQI2、CQI3即可。因此,能够减小反馈信息的开销。这样,根据本发明,能够使用适合于单小区发送的CQI,且能够进行CoMP发送用的精度高的CQI的再次计算。另外,在此说明了3个小区CoMP发送,但是,本发明也同样能够应用于2个小区CoMP发送或4个小区以上的CoMP发送。
使用图4说明在对通过上述的第1~第3定义来定义的CQI进行反馈时的从用户终端对无线基站装置的通知方法。
图4A以及图4B是在对通过第1定义来定义的CQI进行反馈时所使用的表格,且是关联了CoMP用CQI(△I)的量化值和反馈索引的表格。图4A的表格是将量化值设为等间隔的表格,当△I的量化值为-2.6dB时反馈索引为0,当△I的量化值为-2.2dB时反馈索引为1,当△I的量化值为-1.8dB时反馈索引为2,当△I的量化值为-1.4dB时反馈索引为3。此外,图4B的表格是将量化值设为非等间隔的表格,当△I的量化值为-2.5dB时反馈索引为0,当△I的量化值为-1.9dB时反馈索引为1,当△I的量化值为-1.7dB时反馈索引为2,当△I的量化值为-1.2dB时反馈索引为3。
图4C是在对通过第2定义来定义的CQI进行反馈时所使用的表格,且是关联了CoMP用CQI(△I、△S)的量化值和反馈索引的表格。由于在△I和△S中CoMP用CQI的量化值的范围不同,因此,在图4C所示表格中,通过包含△I的量化值的范围和△S的量化值的范围的范围关联了反馈索引。
用户终端将使用图4A~图4C所示的表格而进行了量化的信息通过高层信令通知到无线基站装置。另外,关于图4A~图4C所示的表格所示的偏置等级(offset level)是一例,能够适宜地变更。此外,关于量化值或量化值的间隔、反馈索引数,也能够适宜地变更。
关于用户终端使用上述哪个定义来反馈CQI,能够通过无线基站装置侧来进行控制。例如,无线基站装置决定使用哪个定义,并且通过高层信令将该信息通知到用户终端。或者,无线基站装置通过高层信令来对用户终端通知干扰测定的模式(pattern),用户终端测定对应的定义的CQI,并反馈。在后者的情况中,用户终端能够测定并反馈CQI,而不用在意是哪个定义。
(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
以下,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图5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系统结构的说明图。另外,图5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例如是LTE系统、或者包括超3G(SUPER 3G)的系统。在该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将以LTE系统的系统频带为一个单位的多个基本频率块作为一体的载波聚合。此外,该无线通信系统也可以称为IMT-Advanced,也可以称为4G。
如图5所示,无线通信系统1构成为包含:无线基站装置20A、20B与该无线基站装置20A、20B进行通信的多个第1、第2用户终端10A、10B。无线基站装置20A、20B与上位站装置30连接,该上位站装置30与核心网络40连接。此外,无线基站装置20A、20B通过有线连接或者无线连接而相互地连接。第1、第2的用户终端10A、10B能够在小区C1、C2中与无线基站装置20A、20B进行通信。另外,上位站装置30中,包含例如接入网关装置、无线网络控制器(RNC)、移动性管理实体(MME)等,但不限定于此。另外,在小区间中,根据需要,通过多个基站来进行CoMP发送的控制。
第1、第2用户终端10A、10B包含LTE终端以及LTE-A终端,但是在下面,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作为第1、第2用户终端而进行说明。此外,为了说明的方便,设为与无线基站装置20A、20B进行无线通信的是第1、第2用户终端10A、10B而进行说明,但是,更一般而言,可以是包含移动终端装置和固定终端装置的用户装置(UE)。
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作为无线接入方式,关于下行链路应用OFDMA(正交频分多址),关于上行链路应用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但是,上行链路的无线接入方式并不限定于此。OFDMA是将频带分割为多个窄的频带(子载波),对各子载波映射数据而进行通信的多载波传输方式。SC-FDMA是将系统频带对每个终端分割为由1个或者连续的资源块构成的频带,多个终端使用相互不同的频带,从而降低终端间的干扰的单载波传输方式。
下行链路的通信信道具有:作为在第1、第2用户终端10A、10B中共享的下行数据信道的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以及下行L1/L2控制信道(PDCCH、PCFICH、PHICH)。通过PDSCH传输发送数据以及上位控制信息。通过PDCCH(Physical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传输PDSCH以及PUSCH的调度信息等。通过PCFICH(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传输用于PDCCH的OFDM码元数。通过PHICH(Physical Hybrid-ARQ Indicator Channel,物理混合ARQ指示信道)传输对于PUSCH的HARQ的ACK/NACK。
上行链路的通信信道具有:作为在各用户终端中共享的上行数据信道的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和上行链路的控制信道即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通过该PUSCH传输发送数据或上位控制信息。此外,通过PUCCH传输下行链路的接收质量信息(CQI)、ACK/NACK等。
参照图6,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基站装置的整体结构。另外,由于无线基站装置20A、20B是同样的结构,因此作为无线基站装置20进行说明。此外,由于后述的第1、第2用户终端10A、10B也是同样的结构,因此作为用户终端10进行说明。
无线基站装置20具备:发送接收天线201、放大器部202、发送接收部(通知部)203、基带信号处理部204、呼叫处理部205、传输路径接口206。通过下行链路从无线基站装置20发送到用户终端的发送数据从上位站装置30经由传输路径接口206而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部204。
在基带信号处理部204中,下行数据信道的信号被进行以下处理:PDCP层的处理、发送数据的分割/结合、RLC(Radio Link Control,无线链路控制)重发控制的发送处理等的RLC层的发送处理、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媒体接入控制)重发控制、例如HARQ的发送处理、调度、传输格式选择、信道编码、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FFT)处理、预编码处理。此外,关于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即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信号,也进行信道编码和快速傅里叶逆变换等的发送处理。
此外,基带信号处理部204通过广播信道对连接到同一小区的用户终端10通知用于各用户终端10进行与无线基站装置20的无线通信的控制信息。在用于该小区中的通信的信息中,包含:例如,上行链路或者下行链路中的系统带宽、用于生成PRACH(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物理随机接入信道)中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信号的根序列的识别信息(Root SequenceIndex,根序列索引)等。
发送接收部203将从基带信号处理部204输出的基带信号变换为无线频带。放大器部202对频率变换后的无线频率信号进行放大,并输出到发送接收天线201。另外,发送接收部203构成如下部件:用于接收包含多个小区间的相位差等的信息以及PMI在内的上行链路信号的接收部件、以及用于对发送信号进行协作多点发送的发送部件。此外,发送接收部203也作为在无线基站装置对用户终端通知小区间CSI候选值时的通知部而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关于通过上行链路从用户终端10发送到无线基站装置20的信号,通过发送接收天线201接收到的无线频率信号在放大器部202中被放大,在发送接收部203中被频率变换而变换为基带信号,从而被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部204。
基带信号处理部204对通过上行链路接收到的基带信号中包含的发送数据,进行FFT处理、IDFT处理、纠正解码、MAC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RLC层、PDCP层的接收处理。解码后的信号经由传输路径接口206转发到上位站装置30。
呼叫处理部205进行通信信道的设定和释放等的呼叫处理、无线基站装置20的状态管理、无线资源的管理。
图7是表示图6所示的无线基站装置中的基带信号处理部的结构的方框图。基带信号处理部204主要由层1处理部2041、MAC处理部2042、RLC处理部2043、CQI再次计算部2044构成。
层1处理部2041主要进行与物理层有关的处理。层1处理部2041对例如通过上行链路接收到的信号,进行信道解码、离散傅里叶变换(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频率解映射、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FFT:InverseFast Fourier Transform)、数据解调等的处理。此外,层1处理部2041对通过下行链路发送的信号,进行信道编码、数据调制、频率映射、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FFT)等的处理。
MAC处理部2042进行如下处理:对于通过上行链路接收到的信号的MAC层中的重发控制、对于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的调度、PUSCH/PDSCH的传输格式的选择、PUSCH/PDSCH的资源块的选择等的处理。
RLC处理部2043对通过上行链路接收到的分组/通过下行链路发送的分组,进行分组的分割、分组的结合、RLC层中的重发控制等。
CQI再次计算部2044使用从用户终端反馈的CQI,根据CoMP发送的发送方式,再次计算CQI。CQI再次计算部2044在通过第1定义来定义了CQI的情况下,从用户终端反馈通过上述的第1~第3定义来定义了的CQI,使用该CQI,根据CoMP发送的发送方式,再次计算CQI。
接着,参照图8,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用户终端的整体结构。由于LTE终端和LTE-A终端的硬件的主要部分结构相同,因此,不区别地进行说明。用户终端10具备:发送接收天线101、放大器部102、发送接收部(接收部)103、基带信号处理部104、应用部105。
关于下行链路的数据,通过发送接收天线101接收到的无线频率信号在放大器部102中被放大,在发送接收部103中被频率变换而变换为基带信号。该基带信号在基带信号处理部104中被进行FFT处理、纠错解码、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等。该下行链路的数据之内,下行链路的发送数据被转发到应用部105。应用部105进行与比物理层或MAC层更上位的层有关的处理等。此外,下行链路的数据之内,广播信息也被转发到应用部105。
另一方面,上行链路的发送数据从应用部105被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部104。在基带信号处理部104中,进行映射处理、重发控制(HARQ)的发送处理、信道编码、DFT处理、IFFT处理。发送接收部103将从基带信号处理部104输出的基带信号变换为无线频带。其后,放大器部102将频率变换后的无线频率信号放大,通过发送接收天线101进行发送。另外,发送接收部103构成以下部件:用于将相位差的信息、连接小区的信息、所选择的PMI等发送到多个小区的无线基站装置eNB的发送部件、以及用于接收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部件。
图9是表示图8所示的用户终端中的基带信号处理部的结构的方框图。基带信号处理部104主要由层1处理部1041、MAC处理部1042、RLC处理部1043、反馈信息生成部1044、CSI计算部1045构成。
层1处理部1041主要进行与物理层有关的处理。层1处理部1041例如对通过下行链路接收到的信号,进行信道解码、离散傅里叶变换(DFT)、频率解映射、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FFT)、数据解调等的处理。此外,层1处理部1041对通过上行链路发送的信号,进行信道编码、数据调制、频率映射、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FFT)等的处理。
MAC处理部1042进行对于通过下行链路接收到的信号的MAC层中的重发控制(HARQ)、下行调度信息的分析(PDSCH的传输格式的确定、PDSCH的资源块的确定)等。此外,MAC处理部1042进行对于通过上行链路发送的信号的MAC重发控制、上行调度信息的分析(PUSCH的传输格式的确定、PUSCH的资源块的确定)等的处理。
RLC处理部1043对通过下行链路接收到的分组/通过上行链路发送的分组,进行分组的分割、分组的结合、RLC层中的重发控制等。
CQI计算部1045根据小区的期望信号、干扰信号、CoMP集以外的小区的干扰、热噪声,计算CQI。即,CQI计算部1045计算单小区用的CQI以及CoMP发送用的CQI。具体而言,在通过第1定义来定义了CQI的情况下,根据式(1)、式(18)、式(28)来计算CQI。此外,CQI计算部1045在通过第2定义定义了CQI的情况下,根据式(1)、式(28)、式(29)来计算CQI。此外,CQI计算部1045在通过第3定义定义了CQI的情况下,由用户终端根据式(1)、式(8)、式(9)来计算CQI。CQI计算部1045将计算出的CQI输出到反馈信息生成部1044。
此外,在CQI计算部1045中,具有图4A~图4C所示的表格,在第1定义的情况下,使用图4A或者图4B所示的表格,根据量化值来选择反馈索引,在第2定义的情况下,使用图4C所示的表格,根据量化值来选择反馈索引。CQI计算部1045将该反馈索引作为CQI输出到反馈信息生成部1044。
反馈信息生成部1044生成CSI(反馈信息)。作为CSI,可举出每个小区CSI(PMI、CDI、CQI)、小区间CSI(相位差信息、幅度差信息)、RI(RankIndicator,秩指示符)等。反馈信息生成部1044将通过第1~第3定义来定义了的CQI设为反馈信息。这些CSI通过PUCCH或PUSCH被反馈到无线基站装置。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无线通信系统中,首先,在用户终端的CQI计算部1045中,根据小区的期望信号、干扰信号、CoMP集以外的小区的干扰、热噪声,计算CQI。即,在CQI计算部1045中,计算单小区用的CQI以及CoMP发送用的CQI。此时,根据第1定义~第3定义求出CQI。然后,将该CQI输出到反馈信息生成部1044。反馈信息生成部1044将该CQI与其他的CSI一并反馈到进行CoMP发送的小区的无线基站装置。
在无线基站装置中,使用从用户终端被反馈的CQI,根据CoMP发送的发送方式,根据上述式,再次计算CQI。这样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无线通信方法,在应用CoMP发送时,在对被反馈的CQI进行更新时,能够不使反馈信息的开销增大,并且提高已更新的CQI的精度。
以上,使用上述的实施方式来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明白本发明不限定于本说明书中所说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能够不脱离由权利要求书的记载而决定的本发明的主旨以及范围而作为修正以及变更方式来实施。因此,本说明书的记载以例示说明为目的,对于本发明不具有任何限制的意思。
本申请基于2012年3月16日申请的特愿2012-061222。其内容全部包含于此。

Claims (9)

1.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具备多个无线基站装置、和构成为能够与所述多个无线基站装置进行协作多点发送接收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用户终端具有:计算部,使用小区间的干扰分量比来计算协作多点发送用的信道质量指标;以及发送部,反馈所述信道质量指标,
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具有:再次计算部,使用从所述用户终端反馈的所述信道质量指标,根据协作多点发送的发送方式,再次计算信道质量指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计算部使用小区间的信号分量比来计算协作多点发送用的信道质量指标。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计算部具有用于量化小区间的干扰分量比的表格。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计算部具有用于量化小区间的信号分量比的表格。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计算部将作为信道质量指标来反馈的比特数分配给用于表示小区间的信号分量比的比特数以及用于表示小区间的干扰分量比的比特数。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用户终端将单小区发送用的信道质量指标反馈到所述无线基站装置。
7.一种用户终端,构成为能够与多个无线基站装置进行协作多点发送接收,其特征在于,具有:
计算部,使用小区间的干扰分量比来计算协作多点发送用的信道质量指标;以及
发送部,反馈所述信道质量指标。
8.一种无线基站装置,构成为能够对用户终端进行协作多点发送接收,其特征在于,具有:
再次计算部,使用从所述用户终端反馈的所述信道质量指标,根据协作多点发送的发送方式,再次计算信道质量指标。
9.一种无线通信方法,用于多个无线基站装置、和构成为能够与所述多个无线基站装置进行协作多点发送接收的用户终端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通信方法具有以下步骤:
在所述用户终端中,使用小区间的干扰分量比来计算协作多点发送用的信道质量指标的步骤、和反馈所述信道质量指标的步骤;
在所述无线基站装置中,使用从所述用户终端反馈的所述信道质量指标,根据协作多点发送的发送方式,再次计算信道质量指标的步骤。
CN201380014568.2A 2012-03-16 2013-03-12 无线通信系统、用户终端、无线基站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Pending CN10418600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61222A JP6027325B2 (ja) 2012-03-16 2012-03-16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2012-061222 2012-03-16
PCT/JP2013/056718 WO2013137219A1 (ja) 2012-03-16 2013-03-12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86009A true CN104186009A (zh) 2014-12-03

Family

ID=491611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14568.2A Pending CN104186009A (zh) 2012-03-16 2013-03-12 无线通信系统、用户终端、无线基站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029888A1 (zh)
EP (1) EP2827637A4 (zh)
JP (1) JP6027325B2 (zh)
CN (1) CN104186009A (zh)
WO (1) WO201313721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051881A4 (en) * 2013-09-26 2017-04-05 Sharp Kabushiki Kaish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terminal apparatu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integrated circui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79926A2 (ko) * 2009-01-06 2010-07-15 (주)엘지전자 다중 셀 환경에서 comp 수행 셀 결정방법 및 장치
WO2011010863A2 (en) * 2009-07-21 2011-01-27 Lg Electronic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1049415A2 (ko) * 2009-10-25 2011-04-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CoMP 동작을 수행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이 피드백 정보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09022468A1 (ja) * 2007-08-15 2010-11-1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8520760B2 (en) * 2008-04-18 2013-08-27 Panasonic Corporation Radio reception device, radio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feedback method
BRPI0924403A2 (pt) * 2009-03-17 2016-01-26 Huawei Tech Co Ltd método e aparelho para a estimativa de uma qualidade de canal de enlace descendente
KR101618283B1 (ko) * 2009-05-22 2016-05-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합 다중 포인트 통신을 위한 정보 피드백 방법
US20130021925A1 (en) * 2011-07-22 2013-01-24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Coordinated multipoint (comp) transmission method selection and feedback requirement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79926A2 (ko) * 2009-01-06 2010-07-15 (주)엘지전자 다중 셀 환경에서 comp 수행 셀 결정방법 및 장치
WO2011010863A2 (en) * 2009-07-21 2011-01-27 Lg Electronic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1049415A2 (ko) * 2009-10-25 2011-04-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CoMP 동작을 수행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이 피드백 정보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LCATEL-LUCENT SHANGHAI BELL, ALCATEL-LUCENT: "CQI definition for CoMP",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68 R1-120494》 *
ALCATEL-LUCENT SHANGHAI BELL, ALCATEL-LUCENT: "Inter-CSI-RS-resource amplitude feedback",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68 R1-120493》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029888A1 (en) 2015-01-29
JP6027325B2 (ja) 2016-11-16
JP2013197754A (ja) 2013-09-30
WO2013137219A1 (ja) 2013-09-19
EP2827637A4 (en) 2015-11-18
EP2827637A1 (en) 2015-0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80787A (zh) 用户终端、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方法及无线基站
CN103931234A (zh)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基站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4662954A (zh)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方法、用户终端以及无线基站
CN104272808A (zh)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基站装置、用户终端以及通信控制方法
CN103155671A (zh) 信令通知方法、基站装置、移动终端装置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CN104170427A (zh) 无线通信方法、无线基站、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CN104205920A (zh) 无线通信系统、用户终端、无线基站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US9312984B2 (e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radio base station apparatus, user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3875280A (zh)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基站装置、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3843391A (zh) 无线通信系统、反馈方法、用户终端、以及无线基站装置
US9509462B2 (e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13115065A1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5103602A (zh) 无线基站、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3918305B (zh)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基站装置、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3563460A (zh) 无线基站装置、移动终端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CN104170450B (zh) 无线基站、用户终端、无线通信方法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CN105580450A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3875300A (zh)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基站装置、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4938005A (zh) 无线基站、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4186009A (zh) 无线通信系统、用户终端、无线基站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120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