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70450B - 无线基站、用户终端、无线通信方法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无线基站、用户终端、无线通信方法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70450B
CN104170450B CN201380014587.5A CN201380014587A CN104170450B CN 104170450 B CN104170450 B CN 104170450B CN 201380014587 A CN201380014587 A CN 201380014587A CN 104170450 B CN104170450 B CN 1041704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qi
base station
wireless base
comp
c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1458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70450A (zh
Inventor
永田聪
云翔
姜宇
陈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1704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704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704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7045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22Site diversity; Macro-diversity
    • H04B7/024Co-operative use of antennas of several sites, e.g. in co-ordinated multipoint or co-operat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measured or perceived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23Auxiliary parameters, e.g. power control [PCB] or not acknowledged commands [NACK], used as feedback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2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e.g.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3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 H04L1/003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ther detection of signalling, e.g. detection of TFCI explicit signa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57Implicit acknowledgement of correct or incorrect reception, e.g. with a moving window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30Resource management for broadcast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在应用CoMP发送时,抑制吞吐量降低,并削减CSI反馈的开销。一种能够对用户终端进行协调多点发送接收的无线基站,包括:判定部,判定从用户终端反馈的重发控制信号;以及CQI更新部,利用各小区中的接收质量信息,更新用于协调多点发送接收的CQI,CQI更新部利用由各小区中的接收质量信息和数值根据重发控制信号的内容而变化的变量规定的计算式,更新CQI。

Description

无线基站、用户终端、无线通信方法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应用于蜂窝系统等的无线基站、用户终端、无线通信方法 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在UMTS(通用移动通信系统)网络中,以提高频率利用率、提高数据 传输速率为目的,采用HSDPA(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HSUPA(高速上 行链路分组接入),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基于W-CDMA(宽带码分多址)的 系统的特征。针对该UMTS网络,以更高速数据传输速率、低延迟等为目的, 正在研究LTE(长期演进)(非专利文献1)。
第三代系统利用大致5MHz的固定频带,能够在下行线路中实现最大 2Mbps左右的传送速率。另一方面,在LTE的系统中,利用1.4MHz~20MHz 的可变频带,能够在下行线路实现最大300Mbps左右的传输速率,在上行线 路实现75Mbps左右的传输速率。此外,在UMTS网络中,以进一步的宽带 化以及高速化为目的,还研究LTE的后继的系统(例如,高级LTE(LTE-A))。
此外,在LTE方式的系统中,为了使无线基站进行最佳的调度,用户终 端报告信道状态。作为用于报告该信道状态的参数,规定了用于自适应调制 解调以及编码处理(AMC: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的下行 链路的质量信息(CQI:信道质量指示符)。通过从用户终端向无线基站反馈 包含这样的CQI的信道状态信息(CSI:ChannelState Information),从而进 行调度。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TS25.912(V7.1.0),“Feasibility study for Evolved UTRAand UTRAN”,Sept.2006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另外,作为有望对LTE系统进一步提高系统性能的技术之一,有小区间 正交化。例如,在LTE-A系统中,上下行链路均通过正交多接入实现了小区 内的正交化。即,在下行链路中,在频域,用户终端UE(用户装置)间被进 行了正交化。另一方面,与W-CDMA同样,小区间基本上通过一个小区频 率重复进行干扰随机化。
因此,在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中,作为用于实现小区间正交 化的技术,正在研究协调多点发送接收(CoMP: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reception)技术。在该CoMP发送接收中,对一个或多个用户终 端UE,由多个小区协调而进行发送接收的信号处理。例如,在下行链路中, 正在研究应用预编码的多小区同时发送、协调调度/波束成形等。通过应用这 些CoMP发送接收技术,期待改善尤其位于小区边缘的用户终端UE的吞吐 量特性。
为了应用CoMP发送接收技术,需要从用户终端对无线基站反馈多个小 区的每一个的信道状态信息(例如,CQI)。此外,无线基站利用从用户终端 反馈的每个小区的CQI,算出用于CoMP的CQI,从而更新(升级)在无线 基站中应用的CoMP用CQI信息。
在提高无线基站中算出的CoMP用CQI的精度时,有从用户终端反馈各 种信息的方法,但此时CSI反馈的开销变大。另一方面,通过减少从用户终 端反馈的信息量,能够抑制开销,但在基站装置中算出的CoMP用CQI的精 度会降低,无法有效地应用CoMP发送接收技术,吞吐量不会提高。
本发明鉴于这一点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在CoMP发送应用时抑制 反馈信息量增加,并能够抑制吞吐量降低的无线基站、用户终端、无线通信 方法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无线基站能够对用户终端进行协调多点发送接收,其特征在于, 具有:接收部,从所述用户终端接收每个小区的接收质量信息以及重发控制 信号;判定部,判定重发控制信号;以及CQI更新部,利用接收到的每个小 区的接收质量信息,更新用于协调多点发送接收的CQI,所述CQI更新部利 用由所述每个小区的接收质量信息、以及数值根据所述重发控制信号的内容 而变化的变量规定的计算式,更新CQI。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应用CoMP发送时,能够既抑制反馈信息量增加,又抑 制吞吐量降低。
附图说明
图1A~图1C是用于说明协调多点发送的图。
图2A~图2B是表示应用于协调多点发送接收的无线基站的结构的示意 图。
图3是表示应用相干JT型CoMP时的无线基站与用户终端之间的程序 的一例的时序图。
图4A~图4B是说明应用相干JT型CoMP时的小区间的相位差信息(θ) 的决定方法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无线通信系统的系统结构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无线基站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7是与无线基站的基带处理部对应的功能模块图。
图8是用于说明用户终端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9是与用户终端的基带处理部对应的功能模块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首先,利用图1A~图1C说明下行链路的CoMP发送。作为下行链路的 CoMP发送,有协调调度(Coordinated Scheduling)/协调波束成形(Coordinated Beamforming)、以及联合处理(Joint processing)。协调调度/协调波束成形是 对一个用户终端UE,仅从一个小区发送共享数据信道的方法,如图1A所示, 考虑来自其他小区的干扰和对其他小区的干扰,进行频率/空间区域中的无线 资源的分配。另一方面,联合处理是应用预编码而从多个小区同时发送共享 数据信道的方法,有如图1B所示对一个用户终端从多个小区发送共享数据信 道的联合传输(JT:Joint transmission)、以及如图1C所示瞬间地选择一个小 区而发送共享数据信道的动态点选择(DPS:Dynamic Point Selection)。
作为实现CoMP发送接收的结构,例如有如图2A所示的包含通过光纤 等连接到无线基站(无线基站eNB)的多个远程无线装置(RRE:Remote Radio Equipment)的结构(基于RRC结构的集中控制)、以及如图2B所示的无线 基站(无线基站eNB)的结构(基于独立基站结构的自主分散控制)。另外, 在图2A中示出了包含多个远程无线装置RRE的结构,但也可以是如图1A~ 图1C所示那样仅包含一个远程无线装置RRE的结构。
在图2A所示的结构(RRE结构)中,在无线基站eNB中集中控制远程 无线装置RRE1、RRE2。在RRE结构中,进行多个远程无线装置RRE的基 带信号处理以及控制的无线基站eNB(集中基站)与各小区(即,各远程无 线装置RRE)之间通过利用了光纤的基带信号而连接,因此能够在集中基站 中一并进行小区间的无线资源控制。即,在独立基站结构中成为问题的无线 基站eNB间的信令的延迟与开销的问题小,比较容易实现小区间的高速的无 线资源控制。从而,在RRE结构中,在下行链路中,能够应用利用多个小区 同时发送这样的高速的小区间的信号处理的方法。
另一方面,在图2B所示的结构(独立基站结构)中,在多个无线基站 eNB(或者RRE)中分别进行调度等无线资源分配控制。此时,通过小区1 的无线基站eNB与小区2的无线基站eNB之间的X2接口,根据需要而将定 时信息、调度等无线资源分配信息发送给任意无线基站eNB,从而进行小区 间的协调。
在应用CoMP发送的情况下,无线基站需要利用各CoMP小区中的接收 质量信息而算出用于CoMP的CQI,从而更新(升级)在无线基站中应用的 CoMP用CQI信息。作为接收质量信息,可举出在用户终端中被生成从而被 反馈到无线基站的被量化的质量信息(CQI)、各小区中的SINR(信号相对 于干扰加噪声之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Ratio))等。在本实施方 式中,作为接收质量信息可以应用任一个,在以下的说明中作为接收质量信 息而记为“CQI”。
另外,在上述的联合传输(JT)型的CoMP中,对用户终端,从各小区 的无线基站在相同定时发送相同数据。此外,在JT型的CoMP中,进一步有: 不考虑小区间的相位差信息(θ)而算出CoMP用CQI的非相干型JT (non-coherent JT);以及考虑小区间的相位差信息(θ)而算出CoMP用CQI 的相干型JT(coherent JT)。
在非相干型JT中,利用多个小区(例如两个小区)中的接收质量信息(例 如,CQI1、CQI2)而算出用于CoMP的CQI(以下,记为“CQIJT”),从而进 行CQIJT信息的更新(升级)。例如,正在研究无线基站基于各小区中的CQI1 与CQI2,应用以下的式1,算出CQIJT的技术。
[数学式1]
(式1)
CQIJT=CQI1+CQI2
CQI1:接收功率最强的CoMP小区中的接收质量信息
CQI1:接收功率次强的CoMP小区中的接收质量信息
另外,这里的CQI1、CQI2例如能够分别定义为接收功率最高的CoMP 小区的SINR、以及接收功率次高的CoMP小区的SINR。此外,SINR中的干 扰信号功率可以设为CoMP协调小区外的干扰。当然,也可以利用从用户终 端反馈的CQI。
在应用上述式1而算出CQIJT的情况下,未考虑小区间的相位差信息。 因此,当各小区中的CQI1和CQI2的相位差大的情况下,在无线基站中算出 的CQIJT变得不准确(成为低估的值)。其结果,存在吞吐量降低的顾虑。另 一方面,为了校正小区间的相位差,还考虑应用如以下的式2那样规定了校 正值的计算式的方法。
[数学式2]
(式2)
但是,根据本发明人们的研究,发现即使应用考虑了小区间的相位差的 影响的上述式2算出CQIJT的情况下,有时也会出现在无线基站中算出的 CQIJT变得不准确(成为高估的值)的情况。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基站装置中的CQIJT的计算值的精度,还考虑在用 户终端中,算出各小区中的CQI(例如,CQI1与CQI2)的合成值(CQIaggregated), 从而将该合成值(CQIaggregated)反馈给无线基站的情况,但存在CSI反馈的开 销变大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人们进行研究后发现,在无线基站中算出的CQIJT的精度 与从用户终端反馈的重发控制信号的结果相关联。具体来说,当无线基站算 出的CQIJT是高估的情况下,重发控制信号成为NACK,当为低估(或适当 评价)的情况下,重发控制信号成为ACK。因此,本发明人们设想作为CQIJT的计算/更新方法而利用由各小区中的接收质量信息、以及数值根据重发信号 的内容而变化的变量规定的计算式,从而达到本申请发明。
此外,在相干型JT中,除了利用各小区中的接收质量信息(例如,CQI1、 CQI2)之外,还利用从用户终端反馈的小区间的相位差信息(θ)算出CQIJT而进行更新(升级)。即,由于考虑相位差信息而算出CQIJT,因此认为与无 相干JT比较,能够准确地算出CQIJT
此时,在用户终端中,决定相位差信息(θ),使得各小区中的CQI的合 成值(CQIaggregated)成为最大,从而向无线基站反馈该相位差信息。但是,根 据本发明人们的研究,发现即使是在应用各小区中的CQI的合成值 (CQIaggregated)成为最大的相位差信息而算出CQIJT的情况下,有时所算出的 CQIJT也会不准确,而且吞吐量降低。因此,本发明人们发现,在用户终端中 考虑各小区中的质量信息的合成值(CQIaggregated)的最大值和CQIJT的计算值 而决定相位差信息,从而能够更准确地更新CQIJT
以下,详细说明应用非相干JT型的CoMP时的CQIJT的更新方法、应用 相干JT型的CoMP时的相位差信息(θ)的决定方法以及CQIJT的更新方法。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举出了在两个小区之间进行CoMP发送的情况为例, 但本实施方式也同样能够应用于在三个以上的小区间进行CoMP发送的情 况。
(非相干JT)
在应用非相干JT型的CoMP的情况下,无线基站利用包含各小区中的 CQI(这里为CQI1和CQI2)、以及根据重发控制信号的内容而变动的参数的 计算式,算出CQIJT而进行更新。例如,无线基站利用规定了数值根据重发 控制信号(ACK/NACK)的内容而变化的变量(β)的以下的式3,进行CQIJT的算出。
[数学式3]
(式3)
CQI1:接收功率最强的CoMP小区中的接收质量信息
CQI2:接收功率第二个强的CoMP小区中的接收质量信息
β:变量
如此,在式3中,对在计算CQI1和CQI2的矢量值之和时用于进行校正 的二项式定理(Binomial theorem)乘以成为变量的β。作为上述式3中的β, 能够将初始值设定为规定值(例如,2),并不断根据重发控制信号的内容而 改变β的值。此时,能够预先设定β可取的候选值的范围。例如,将β变化 的变动幅度(Δβ)设为0.5,使其根据重发控制信号的内容而在-2.0~4.0的范 围([-2、-1.5、-1.0、……、4.0])内变动。此外,还可以使用对上述式的右侧的整体乘以变量β的方法。
无线基站在从用户终端反馈的重发控制信号为“ACK”的情况下,判断在 无线基站中设定了的CQIJT是低估的(或者适当),并提高β的值(或维持)。 另一方面,当从用户终端反馈的重发控制信号为“NACK”的情况下,判断为 在无线基站中设定了的CQIJT是高估的(或者适当),并降低β的值。
作为一例,无线基站在将β的初始值设定为“2”,并从用户终端反馈的重 发控制信号为“ACK”的情况下,将β的值从2增加至2.5,从而进行CQIJT的 计算,并更新CQIJT信息。另一方面,当从用户终端反馈的重发控制信号为 “NACK”的情况下,将β的值从2减少值1.5,从而进行CQIJT的计算并更新 CQIJT信息。
另外,无线基站也可以根据从用户终端反馈的一次重发控制信号的内容, 使β的值变化,也可以设为在相同内容的重发控制信号多次连续的情况下, 使β的值变化的结构。此外,作为改变β的值的基准,ACK连续的次数和 NACK连续的次数也可以不同。作为一例,能够将成为改变β的基准的ACK 的连续接收次数设为比NACK的连续接收次数多。
此外,无线基站也可以考虑从用户终端反馈的重发控制信号的倾向而再 设定β的初始值和/或β的变动幅度(Δβ)。
如此,无线基站利用规定了各小区值的CQI和值根据重发控制信号的结 果而变化的变量的计算式,进行CQIJT信息的更新,从而即使对CQIJT信息的 更新不应用信息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小区间的相位差引起的影响。由此, 无线基站能够更准确地进行CQIJT信息的更新,能够抑制吞吐量降低。尤其, 通过应用本实施方式,即使在没有从用户终端反馈各小区的CQI的合成值 (CQIaggregated)的情况下,也能够更准确地进行无线基站值的CQIJT信息的计 算/更新。
(相干JT)
在应用相干JT型的CoMP的情况下,用户终端除了通知各小区的CQI (例如,CQI1和CQI2)之外,还将小区间的相位差信息(θ)通知给无线基 站。另一方面,无线基站基于各小区的CQI以及相位差信息(θ),进行CQIJT的再计算,并进行CQIJT信息的更新。
在用户终端中,在决定对无线基站反馈的相位差信息(θ)的情况下,用 户终端选择特定的相位差,使得各小区的CQI的合成值(CQIaggregated)成为 最大。但是,即使如上述那样决定各小区的CQI的合成值(CQIaggregated)成 为最大的相位差信息(θ)而反馈的情况下,有时也没准确地反映到无线基站 中的CQIJT的计算。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除了考虑1)各小区中的CQI的合成值 (CQIaggregated)的最大值之外,还考虑2)CQIJT的计算(更新值(CQIUpdate)) 而决定相位信息(θ)。具体来说,用户终端能够通过以下的两个步骤决定相 位差信息(θ)。
(第一步骤)
用户终端基于各小区中的CQI的合成值(CQIaggregated)和无线基站中的 CQIJT的更新值(CQIUpdate),选择多个相位差(相位差候选值)。具体来说, 用户终端针对多个相位差的各个相位差,获得CQI的合成值(CQIaggregated) 和CoMP用的CQIJT(更新值(CQIUpdate))的差分。更新值(CQIUpdate)的计 算能够与无线基站一样进行。然后,在多个相位差(相位差候选值)中,选 择差分的绝对值小于规定值(这里,XdB)的相位差。例如,用户终端利用 以下的式4选择相位差信息的候选值。
[数学式4]
(式4)
Ω=|CQI(i) aggregated-CQI(i) JT|<XdB,
0<i<2B
B:相位反馈比特数
另外,CoMP用的CQIJT(CQIUpdate)能够设为在用户终端中应用在无线 基站中用于计算CQIJT的的式(参考下述式6)。此外,在无线基站中实际应 用的式具有根据重发控制信号而变化的变量的情况下,也可以应用与在无线 基站中实际应用的式不同的式(例如,将变量设为固定值的式)。
此外,在用户终端决定相位差信息(θ)的情况下,有以下的方法:预先 设定多个相位差的候选值(θi)(例如,θi=πi/2、i=0、1、2、3),用户终端基 于测定值从多个相位差候选值中选择特定的相位差候选值。在应用该方法的 情况下,能够降低反馈的相位差信息的比特数(这里为,2比特)。此时,用 户终端只要从反馈时可选择的多个相位差候选值中,选择CQI的合成值 (CQIaggregated)和在无线基站中计算的CoMP用的CQIJT(CQIUpdate)的差分 值的绝对值小于规定值的相位差候选即可。
(第2步骤)
接着,用户终端从在第1步骤中选择的多个相位差候选值中,决定CQI 的合成值(CQIaggregated)成为最大的特定的相位差信息(相位差候选值)(参 考下述式5)。
[数学式5]
(式5)
θ=argmax{CQI(i) aggregated},i∈Ω
用户终端将在上述第2步骤中决定的特定的相位差信息反馈给无线基 站。
无线基站基于从用户终端反馈的每个小区的CQI(这里为CQI1和CQI2) 以及相位差信息(θ),进行CQIJT的计算,并进行CQIJT信息的更新。例如, 无线基站能够利用以下的式6,进行CQIJT的再计算。
[数学式6]
(式6)
CQI1:接收功率最强的CoMP小区中的接收质量信息
CQI2:接收功率第二强的CoMP小区中的接收质量信息
β:固定值或变量
θ:相位差信息
在上述式6中,能够将β设为固定值(例如,2)。此时,用户终端能够 对上述第1步骤中的CQIJT(CQIUpdate)的计算应用上述式6(β为固定值(例 如,2))。
此外,在上述式6中,能够将β以及cos(θ)中的其中一个或两者设为 根据从用户终端通知的重发控制信号(ACK/NACK)的结果而变化的变量。 例如,也可以将β设为固定值(例如,2),根据重发控制信号的结果更新cos (θ)的值,也可以作为θ而应用从UE反馈的值并更新β的值,也可以根据 重发控制信号的结果,分别更新β与cos(θ)的值。此外,还可以应用对上 述式的右侧整体乘以变量β的方法。
此时,若从用户终端反馈的重发控制信号为“ACK”,则无线基站提高(或 维持)β和cos(θ)的其中一个或两者的值。另一方面,若从用户终端反馈 的重发控制信号为“NACK”,则能够降低β和cos(θ)的其中一个或两者的 值。
另外,β的初始值、间隔等能够与上述非相干JT型的CoMP一样设定。 此外,关于cos(θ),也能够适当设定变动幅度等。
以下,参照图3、图4A~图4B具体说明在应用相干JT型的CoMP时, UE值的相位差信息的决定和无线基站值的CQIJT信息的更新方法的一例。另 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设想利用两个小区应用CoMP的情况。此外,示出了 用户终端从四种(2比特)的相位差(θi=πi/2、i=0,1,2,3)的候选值中选 择一个相位差信息作为对无线基站反馈的相位差信息的情况。
首先,用户终端生成每个CoMP小区的CQI(CQI1、CQI2)(图3的ST11)。 具体来说,用户终端基于图4A所示的信息,算出各小区中的CQI(CQI1、 CQI2)和与四种相位差对应的CQI的合成值(CQIaggregated)、CoMP用CQIJT的更新值(CQIUpdate)。在图4A中,示出了表示对于用户终端的服务点(或 协调点)的信道矩阵(channel matrix)的H1和H2、表示服务点(或协调点)的预编码器(precoder)的W1和W2、以及CoMP协调小区外的干扰和噪声 的合计值(ICI+N0)。
用户终端能够通过以下的式7算出各小区中的CQI(CQI1、CQI2),通 过以下的式8算出CQI的合成值(CQIaggregated),并通过以下的式9算出CQI 的更新值(CQIUpdate)。另外,式7中的CQI1、CQI2的式子也能够应用于本 说明书中的其他式的CQI1、CQI2。
[数学式7]
(式7)
[数学式8]
(式8)
[数学式9]
(式9)
图4B表示通过上述式7~9算出的CQI1、CQI2、与各相位差候选值对 应的CQI的合成值(CQIaggregated)以及CQIJT的更新值(CQIUpdate)。接着,用 户终端基于图4B,从多个相位差信息的候选值中决定对无线基站反馈的特定 的相位差信息(图3的ST12)。
这里,在如以往那样仅考虑CQI的合成值(CQIaggregated)而选择相位差 信息的情况下,选择CQI的合成值(CQIaggregated)成为最大(18)的相位差 信息(θ2)。但是,在对无线基站反馈的相位差信息是θ2的情况下,无线基站 中的CQIJT的更新值(CQIUpdate)降低。即,合成值(CQIaggregated)与更新值 (CQIUpdate)的差异变大。此时,无线基站中被更新的CQI变得不准确,因 此若无线基站基于该更新值(CQIUpdate)而进行无线通信控制,则存在吞吐量 降低的顾虑。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用户终端首先选择使CQI的合成值(CQIaggregated) 和更新值(CQIUpdate)的差的绝对值比规定值(XdB)小的相位差信息的候选 值(第1步骤)。另外,可以考虑CQIJT的更新值(CQIUpdate)的精度与吞吐 量之间的关系而设定X。接着,用户终端从该选择的相位差信息的候选值中, 选择CQI的合成值(CQIaggregated)成为最大的特定的相位差信息(第2步骤)。
这里,用户终端选择使CQI的合成值(CQIaggregated)与更新值(CQIUpdate) 的差的绝对值变小的相位差信息(θ1)和(θ3)(参考上述式4)。接着,用户 终端从相位差信息(θ1)和(θ3)中,选择CQI的合成值(CQIaggregated)成为 最大的相位差信息(参考上述式5)。这里,由于相位差信息(θ1)和(θ3) 中的CQI的合成值(CQIaggregated)相同,因此选择相位差信息(θ1)和(θ3) 中的任一个。
接着,用户终端将相位差信息(θ1和θ3中的任一个)等反馈给无线基站 (图3的ST13)。此外,用户终端还对无线基站反馈用于表示从无线基站接 收到的数据是否被准确接收的重发控制信号。
无线基站基于各小区中的CQI1、CQI2、相位差信息(θ1和θ3中的任一 个),计算CQIJT而更新CQIJT信息(图3的ST14)。另外,无线基站中的CQIJT的计算能够通过上述式6等进行。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用户终端中考虑CQIJT的更新值(CQIUpdate) 而决定要反馈的相位差信息,因此能够提高在无线基站中更新的CQI的精度、 提高吞吐量。
(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
以下,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无线 通信系统的系统结构的说明图。另外,图5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例如是LTE 系统或者包括SUPER3G的无线通信系统。在该无线通信系统中,利用将以 LTE系统的系统频带作为一个单位的多个基本频率块作为一体的载波聚合。 此外,该无线通信系统可以被称为IMT-Advanced,也可以被称为4G。
如图5所示,无线通信系统1包含无线基站20A、20B、与该无线基站 20A、20B进行通信的多个第1、第2用户终端10A、10B。无线基站20A、 20B与上位站装置30连接,该上位站装置30与核心网络40连接。此外,无 线基站20A、20B通过有线连接或无线连接方式相互连接。第1、第2用户终 端10A、10B在小区C1、C2中能够与无线基站20A、20B进行通信。另外, 上位站装置30中,例如包括接入网关装置、无线网络控制器(RNC)、移动 性管理实体(MME)等,但并不限定于此。另外,在小区间,根据需要由多 个基站进行CoMP发送的控制。
第1、第2用户终端10A、10B包括LTE终端以及LTE-A终端,但以下, 只要没有特别提及,作为第1、第2用户终端进行说明。此外,为了便于说 明,设为与无线基站20A、20B进行无线通信的是第1、第2用户终端10A、 10B,但更一般的,可以是既包括移动终端装置又包括固定终端装置的用户终 端(UE)。
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作为无线接入方式,对下行链路应用OFDMA(正 交品分多址),对上行链路应用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但上行链路 的无线接入方式并不限定于此。OFDMA是将频带分割为多个窄的频带(子 载波),并对各子载波映射数据而进行通信的多载波传输方式。SC-FDMA是 将系统频带对每个终端分割为由一个或连续的资源块构成的频带,通过由多 个终端利用相互不同的频带,降低终端间的干扰的单载波传输方式。
下行链路的通信信道具有作为在第1、第2用户终端10A、10B中共享 的下行数据信道的PDSCH(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以及下行L1/L2控制 信道(PDCCH、PCFICH、PHICH)。通过PDSCH传输发送数据以及上位控 制信息。通过PDC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传输PDSCH以及PUSCH 的调度信息等。通过PCFICH(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传输用于PDCCH 的OFDM码元数。通过PHICH(物理混合ARQ指示信道),传输对于PUSCH 的HARQ的ACK/NACK。
上行链路的通信信道具有作为在各用户终端中共享的上行数据信道的 PUSCH(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以及作为上行链路的控制信道的PUCCH (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通过该PUSCH,传输发送数据和上位控制信息。 此外,通过PUCCH,传输下行链路的接收质量信息(CQI)、ACK/NACK等。
参照图6,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的整体结构。另外,无线基站20A、 20B是相同的结构,因此作为无线基站20进行说明。此外,后述的第1、第 2用户终端10A、10B也是相同的结构,因此作为用户终端10进行说明。
无线基站20具有发送接收天线201、放大器部202、发送接收部(通知 部)203、基带信号处理部204、呼叫处理部205、传输路径接口206。通过 下行链路从无线基站20向用户终端发送的发送数据从上位站装置30经由传 输路径接口206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部204。
在基带信号处理部204中,下行数据信道的信号被进行PDCP层的处理、 发送数据的分割/结合、RLC(无线链路控制)重发控制的发送处理等RLC层 的发送处理、MAC(媒体接入控制)重发控制、例如HARQ的发送处理、调 度、传输格式选择、信道编码、快速傅里叶反变换(IFFT)处理、预编码处 理。此外,针对作为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信号,也 进行信道编码、快速傅里叶反变换等发送处理。
此外,基带信号处理部204通过广播信道,对连接到相同小区的用户终 端10,通知用于各用户终端10与无线基站20进行无线通信的控制信息。在 用于该小区中的通信的信息中,例如包含上行链路或下行链路中的系统带宽、 用于生成PRACH(物理随机存取信道)中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信号的根序列 的识别信息(根序列索引)等。
发送接收部203将从基带信号处理部204输出的基带信号变换为无线频 带。放大器部202将频率变换后的无线频率信号进行放大而输出给发送接收 天线201。另外,发送接收部203构成:接收部件,用于接收包含多个小区 间的相位差等信息以及PMI的上行链路信号;以及发送部件,将发送信号进 行协调多点发送。此外,发送接收部203还起到在无线基站对用户终端通知 小区间CSI候选值时的通知部的作用。
另一方面,关于通过上行链路从用户终端10发送到无线基站20的信号, 通过发送接收天线201接收到的无线频率信号被放大器部202放大,被发送 接收部203频率变换后变换为基带信号,并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部204。
基带信号处理部204对通过上行链路接收到的基带信号中包含的发送数 据,进行FFT处理、IDFT处理、纠错解码、MAC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RLC 层、PDCP层的接收处理。被解码后的信号经由传输路径接口206转发到上 位站装置30。
呼叫处理部205进行通信信道的设定和释放等呼叫处理、无线基站20 的状态管理、无线资源的管理。
图7是表示图6所示的无线基站中的基带信号处理部的结构的模块图。 基带信号处理部204主要由层1处理部2041、MAC处理部2042、RLC处理 部2043、重发控制判定部2044、CQI运算/更新部2045构成。
层1处理部2041进行主要与物理层有关的处理。层1处理部2041例如 对通过上行链路接收到的信号,进行信道解码、离散傅里叶变换(DFT: Discrete FourierTransform)、频率解映射、快速傅里叶反变换(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数据解调等处理。此外,层1处理部2041对通过下 行链路发送的信号,进行信道编码、数据调制、频率映射、快速傅里叶反变 换(IFFT)等处理。
MAC处理部2042进行通过上行链路接收到的信号在MAC层中的重发 控制、对于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的调度、PUSCH/PDSCH的传输格式的选择、 PUSCH/PDSCH的资源块的选择等处理。
RLC处理部2043对通过上行链路接收到的分组/通过下行链路发送的分 组,进行分组的分割、分组的结合、RLC层中的重发控制等。
重发控制判定部2044判定从用户终端反馈的重发控制信号 (ACK/NACK)。当反馈信息是ACK的情况下,判定为用户终端适当地接收 了信号,当反馈信息是NACK的情况下,判定为用户终端的信号接收失败, 对用户终端重发相同信号。此外,重发控制判定部2044中判定的结果被输出 到CQI运算/更新部2045。
CQI运算/更新部2045基于各小区中的CQI(例如,CQI1、CQI2)计算 CQIJT而进行CQIJT信息的更新。例如,在应用非相干JT型的CoMP的情况 下,无线基站利用规定了各小区中的CQI1、CQI2、以及值根据从重发控制判 定部2044输出的重发控制信号的内容而变化的变量的计算式,再计算CQIJT而更新。例如,无线基站利用上述式3,再计算CQIJT而更新。
此外,在应用相干JT型的CoMP的情况下,无线基站基于各小区中的 CQI1、CQI2以及相位差信息(θ),再计算CQIJT而更新。例如,无线基站利 用上述式6,再计算CQIJT而更新。
接着,参照图8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的整体结构。无论是LTE终 端还是LTE-A终端,其硬件的主要部分结构相同,因此不区分说明。用户终 端10具有发送接收天线101、放大器部102、发送接收部(接收部)103、基 带信号处理部104、应用部105。
关于下行链路的数据,被发送接收天线101接收到的无线频率信号被放 大器部102放大,并被发送接收部103频率变换而变换为基带信号。该基带 信号在基带信号处理部104被进行FFT处理、纠错解码、重发控制的接收处 理等。该下行链路的数据内,下行链路的发送数据被转发到应用部105。应 用部105进行与比物理层和MAC层上位的层有关的处理等。此外,下行链 路的数据内,广播信息也被转发到应用部105。
另一方面,上行链路的发送数据从应用部105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部 104。基带信号处理部104中,进行映射处理、重发控制(HARQ)的发送处 理、信道编码、DFT处理、IFFT处理。发送接收部103将从基带信号处理部 104输出的基带信号变换为无线频带。此后,放大器部102将频率变换后的 无线频率信号放大而通过发送接收天线101发送。另外,发送接收部103构 成:发送部件,将相位差的信息、连接小区的信息、以及被选择的PMI等发 送给多个小区的无线基站eNB;以及接收部件,接收下行链路信号。
图9是表示图8所示的用户终端中的基带信号处理部的结构的模块图。 基带信号处理部104主要由层1处理部1041、MAC处理部1042、RLC处理 部1043、反馈信息生成部1044、质量信息生成部1045、相位差信息生成部 1046构成。
层1处理部1041主要进行与物理层有关的处理。层1处理部1041例如 对通过下行链路接收到的信号,进行信道解码、离散傅里叶变换(DFT)、频 率解映射、快速傅里叶反变换(IFFT)、数据解调等处理。此外,层1处理部 1041对通过上行链路发送的信号,进行信道编码、数据调制、频率映射、快 速傅里叶反变换(IFFT)等处理。
MAC处理部1042进行通过下行链路接收到的信号在MAC层中的重发 控制(HARQ)、下行调度信息的分析(PDSCH的传输格式的确定、PDSCH 的资源块的确定)等。此外,MAC处理部1042进行对于通过上行链路发送 的信号的MAC重发控制、上行调度信息的分析(PUSCH的传输格式的确定、 PUSCH的资源块的确定)等处理。
RLC处理部1043对通过下行链路接收到的分组/通过上行链路发送的分 组,进行分组的分割、分组的结合、RLC层中的重发控制等。
质量信息生成部1045生成各小区中的质量信息(例如,CQI1、CQI2)。 所测定的各小区的质量信息的测定值被输出到反馈信息生成部1044、相位差 信息生成部1046。
相位差信息生成部1046生成应用CoMP的小区间的相位差信息。在应 用相干JT型的CoMP的情况下,用户终端考虑无线基站中的CQIJT的更新值 (CQIUpdate)和各小区的CQI的合成值(CQIaggregated)的最大值,决定相位差 信息。另外,此时,能够在质量信息生成部1045或相位差信息生成部1046 中基于各小区的CQI而算出更新值(CQIUpdate)以及(CQIaggregated)。
具体来说,用户终端首先选择各小区的CQI的合成值(CQIaggregated)和 更新值(CQIUpdate)的差的绝对值比规定值(XdB)小的相位差信息(第1步 骤)。接着,从该选择的相位差信息中选择CQI的合成值(CQIaggregated)成为 最大的特定的相位差信息(第2步骤)。在相位差信息生成部1046中决定的 特定的相位差信息被输出到反馈信息生成部1044。
反馈信息生成部1044生成反馈信息(CSI)。作为CSI,可举出每个小区 的CSI(PMI、CDI、CQI)、相位差信息、RI(秩指示符)等。此外,生成用 于表示用户终端是否已经适当地接收了数据信号的重发控制信号 (ACK/NACK)。这些在反馈控制信息生成部1044中生成的信号通过PUCCH 和PUSCH反馈到无线基站。
当应用非相干JT型的CoMP的情况下,无线基站的重发控制判定部2044 基于从用户终端反馈的重发控制信号,判定用户终端是否已经适当地接收了 数据(ACK/NACK)。此外,基站的CQI运算/更新部2045基于各小区中的 CQI,算出CQIJT而进行CQIJT信息的更新。此时,无线基站能够利用包含值 根据重发控制信号的结果而变化的变量的计算式(例如,上述式3),进行CQIJT的更新。
此外,在应用相干JT型的CoMP的情况下,用户终端将在相位差信息 生成部1046中生成的相位差信息反馈给无线基站。无线基站的CQI运算/更 新部2045基于各小区中的CQI以及相位差信息,进行CQIJT的更新。此外, 此时,能够利用包含值根据从重发控制判定部2044输出的结果而变化的β和 /或cos(θ)的计算式(例如,上述式6),进行CQIJT的更新。
以上,利用上述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了本发明,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 来说,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实施方式是明确的。本发明能够 不脱离由权利要求书的记载决定的本发明的宗旨以及范围,作为修改以及变 更方式来实施。从而,本说明书的记载以例示说明为目的,对本发明不具有 任何限制性的意义。
本申请基于2012年3月16日申请的特愿2012-060788。其内容全部包 含在此。

Claims (4)

1.一种无线基站,能够对用户终端进行协调多点发送接收即CoMP,其特征在于,具有:
判定部,判定从所述用户终端反馈的重发控制信号;以及
CQI更新部,利用各小区中的接收质量信息,更新用于CoMP的CQI,
所述CQI更新部利用计算式,更新所述CQI,所述计算式由各小区中的接收质量信息、以及数值根据重发控制信号的内容而变化的变量而规定,
所述CQI更新部应用规定了数值根据重发控制信号的内容而变化的β的以下的式11,作为所述计算式,
其中,CQIJT是用于CoMP的CQI,CQI1为接收功率最强的CoMP小区中的接收质量信息,CQI2为接收功率第二强的CoMP小区中的接收质量信息,β为变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CQI更新部在所述重发控制信号为ACK的情况下增加所述变量β的值,在所述重发控制信号为NACK的情况下减少所述变量β的值。
3.一种无线通信方法,用于多个无线基站以及能够与所述多个无线基站进行协调多点发送接收即CoMP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具有:
所述用户终端生成各小区中的接收质量信息的步骤;
判断能否接收从所述无线基站发送的数据信号,从而生成重发控制信号的步骤;以及
至少将所述重发控制信号反馈给所述无线基站的步骤;
并且所述无线通信方法具有:
所述无线基站判定被反馈的重发控制信号的步骤;以及
利用各小区中的接收质量信息,更新用于CoMP的CQI的步骤,
在所述CQI的更新中,利用由各小区中的接收质量信息、以及数值根据重发控制信号的内容而变化的变量规定的计算式,
所述无线基站应用规定了数值根据重发控制信号的内容而变化的β的以下的式11,作为所述计算式,
其中,CQIJT是用于CoMP的CQI,CQI1为接收功率最强的CoMP小区中的接收质量信息,CQI2为接收功率第二强的CoMP小区中的接收质量信息,β为变量。
4.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具有多个无线基站、以及能够与所述多个无线基站进行协调多点发送接收即CoMP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用户终端具有:
质量信息生成部,生成各小区中的接收质量信息;
重发控制信号生成部,判断能否接收从所述无线基站发送的数据信号,生成重发控制信号;以及
发送接收部,至少将所述重发控制信号反馈给所述无线基站,
所述无线基站具有:
判定部,判定从所述用户终端反馈的重发控制信号;以及
CQI更新部,利用各小区中的接收质量信息,更新用于CoMP的CQI,
所述CQI更新部利用计算式更新所述CQI,所述计算式由各小区中的接收质量信息、以及数值根据重发控制信号的内容而变化的变量规定,
所述CQI更新部应用规定了数值根据重发控制信号的内容而变化的β的以下的式11,作为所述计算式,
其中,CQIJT是用于CoMP的CQI,CQI1为接收功率最强的CoMP小区中的接收质量信息,CQI2为接收功率第二强的CoMP小区中的接收质量信息,β为变量。
CN201380014587.5A 2012-03-16 2013-03-12 无线基站、用户终端、无线通信方法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1704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60788 2012-03-16
JP2012060788A JP5948099B2 (ja) 2012-03-16 2012-03-16 無線基地局、ユーザ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PCT/JP2013/056716 WO2013137218A1 (ja) 2012-03-16 2013-03-12 無線基地局、ユーザ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70450A CN104170450A (zh) 2014-11-26
CN104170450B true CN104170450B (zh) 2018-06-05

Family

ID=491611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14587.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170450B (zh) 2012-03-16 2013-03-12 无线基站、用户终端、无线通信方法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532367B2 (zh)
EP (1) EP2827638A4 (zh)
JP (1) JP5948099B2 (zh)
CN (1) CN104170450B (zh)
WO (1) WO201313721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79294B2 (en) * 2013-07-15 2016-10-25 Alcatel Lucent Wireless transmission control for improved aggregated cell throughput capacity and signaling reliability
CN105846950A (zh) * 2015-01-15 2016-08-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相干jt的实现方法和装置
JP6847253B2 (ja) * 2017-03-24 2021-03-24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データ伝送方法、装置及びシステム
US11206554B2 (en) * 2018-08-06 2021-12-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Joint transmissions to a station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034021A1 (ja) * 2009-09-15 2011-03-24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無線基地局及び移動通信方法
CN101997587A (zh) * 2009-08-14 2011-03-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多点协作传输中的cqi值确定方法及装置
KR20110035807A (ko) * 2009-09-30 2011-04-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CoMP 피드백 정보를 전송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단말 장치
CN102064919A (zh) * 2009-11-13 2011-05-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质量信息的修正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014430A1 (en) * 2005-01-18 2010-01-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device
WO2008143566A1 (en) * 2007-05-24 2008-11-2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 method and a device for improved channel quality reporting
US8009604B2 (en) * 2008-01-31 2011-08-3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Transmission-compensated radio channel quality
CN102246447A (zh) * 2008-12-10 2011-11-1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终端装置、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及信号扩频方法
JP2010278887A (ja) * 2009-05-29 2010-12-09 Panasonic Corp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送信方法
JP5726696B2 (ja) * 2011-09-28 2015-06-03 京セラ株式会社 基地局及び補正値算出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97587A (zh) * 2009-08-14 2011-03-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多点协作传输中的cqi值确定方法及装置
WO2011034021A1 (ja) * 2009-09-15 2011-03-24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無線基地局及び移動通信方法
KR20110035807A (ko) * 2009-09-30 2011-04-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CoMP 피드백 정보를 전송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단말 장치
WO2011040773A2 (ko) * 2009-09-30 2011-04-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CoMP 피드백 정보를 전송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단말 장치
CN102064919A (zh) * 2009-11-13 2011-05-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质量信息的修正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137218A1 (ja) 2013-09-19
EP2827638A4 (en) 2015-09-16
US20150109985A1 (en) 2015-04-23
EP2827638A1 (en) 2015-01-21
CN104170450A (zh) 2014-11-26
US9532367B2 (en) 2016-12-27
JP5948099B2 (ja) 2016-07-06
JP2013197714A (ja) 2013-09-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80787B (zh) 用户终端、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方法及无线基站
US9634808B2 (e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user terminal and radio base station
JP5875540B2 (ja) 無線基地局、ユーザ端末、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4509189B (zh)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装置、用户终端、以及信道状态信息测定方法
EP3270638A1 (e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radio base station apparatus, user terminal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WO2012023551A1 (ja) シグナリング方法、基地局装置、移動端末装置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CN103918204A (zh)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装置、移动终端装置以及干扰测定方法
US20150043477A1 (e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3493415A (zh) 移动终端装置、无线基站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CN103370977A (zh) 基站装置、移动终端装置以及通信控制方法
CN104285462A (zh)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装置、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US9509462B2 (e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3918345A (zh) 无线通信系统、干扰测定方法、无线基站装置、以及用户终端
CN103931233A (zh)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基站装置、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WO2013115065A1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4170450B (zh) 无线基站、用户终端、无线通信方法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CN103918305B (zh)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基站装置、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8713339A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JP6027325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605

Termination date: 2019031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