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76179B - 折叠式可坐可躺自行车 - Google Patents

折叠式可坐可躺自行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76179B
CN104176179B CN201410419987.0A CN201410419987A CN104176179B CN 104176179 B CN104176179 B CN 104176179B CN 201410419987 A CN201410419987 A CN 201410419987A CN 104176179 B CN104176179 B CN 10417617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bar
front fork
skidding
external member
quick rele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41998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76179A (zh
Inventor
江洪
钱宽
尹树涛
邱亚东
张丹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gzhou (Jiangdu) New Energy Automobile Industry Research Institute of Jiangs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Jiangs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41041998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176179B/zh
Publication of CN1041761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761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761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761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折叠式可坐可躺自行车,车把通过第一快拆杆连接车龙头,第一快拆环固定连接车龙头、前叉套件和前叉;前车轮位于前叉下部分的U型开口之间,U型开口的下端通过快第二快拆杆连接前车轮中心轴;左、右靠背套筒一端分别通过对应的第三快拆杆连接前叉套件左、右侧壁上部,靠板一侧面固定连接左、右圆杆,左、右圆杆分别伸入左、右靠背套筒的空心圆柱体内并通过第二快拆环固定连接;坐垫左、右侧面开有一上一下两道滑槽,上滑垫与坐垫的下滑槽相配合,下滑垫与坐垫的上滑槽相配合,坐垫前端、车架支撑前端通过第四快拆杆连接前叉套件底端,利用折叠的方式在骑行、座椅、半躺椅、躺椅四种模式中来回切换。

Description

折叠式可坐可躺自行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行车,具体涉及一种折叠式可坐可躺自行车。
背景技术
自行车一般用于代步和运动,包括车把、车龙头、车座、前后车轮和传动系统。对于想外出休闲、运动的老年人,自行车是一个环保又可健身的好选择,老年人需要骑行一段时间坐下休息,但现有的自行车要想在途中完全坐下休息是不能的,这些问题给老年人外出活动带来很大的困难和烦恼,甚至成为老年人不愿意外出的主要原因。因此亟需一种可供老年人使用的既方便外出休闲,又可随时休息的折叠式可坐可躺自行车。
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0610047918.7提供一种折叠式老人用休闲车,休息时可直接坐在前面的座椅上,实质上是一个手推车,结构简单,无法达到作为健身与长距离行走代步工具的目的。又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0510130994.X提供的座椅自行车,以座椅的形式骑行,实质上是一个座椅式的三轮车,存在占用空间大、骑行不方便、笨重等缺点。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折叠式可坐可躺自行车,解决人们长距离代步行走需要休息以及老年人外出活动不方便的问题,主要利用折叠的方式在骑行、座椅、半躺椅、躺椅四种模式中来回切换,骑行累了的老人可坐可躺,同时它占用空间小,具有健身与代步的功能。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包括车头、车身和车尾,车头从上至下依次为车把、车龙头、前叉套件、前叉和前车轮,车龙头上端的左右两侧各有一个车把,车龙头下端通过前叉套件连接前叉上端,前叉下端连接前车轮,骑行模式的结构是:左侧车把的右端通过一个第一快拆杆连接车龙头左端,右侧车把的左端通过另一个第一快拆杆连接车龙头右端,以固定与拆卸车把和车龙头;前叉套件的正中间有从上至下的通孔,前叉的上部分是空心圆柱体结构,下部分是开口朝下的U型结构,前叉上部分向套在前叉套件正中间的通孔中并伸出其外,车龙头的下端套在前叉上部分的空心圆柱体内,通过第一快拆环固定连接车龙头、前叉套件和前叉;前车轮位于前叉下部分的U型开口之间,U型开口的下端通过快第二快拆杆连接前车轮中心轴;车身包括从上至下的座椅靠背、上滑垫、下滑垫、坐垫以及车架支撑;座椅靠背由靠板、左、右靠背套筒组成,左、右靠背套筒一端分别通过对应的第三快拆杆连接前叉套件左、右侧壁上部,使座椅靠背相对前叉套件可转动,左、右靠背套筒另一端均为空心圆柱体,靠板一侧面固定连接左、右圆杆,左、右圆杆分别伸入左、右靠背套筒的空心圆柱体内,并通过第二快拆环固定连接;坐垫左、右侧面开有一上一下两道滑槽,上滑垫与坐垫的下滑槽相配合,下滑垫与坐垫的上滑槽相配合,下滑垫可滑入上滑垫之下;坐垫和前车轮之间是车架支撑,车架支撑左右各一个,由位于后部的车架支撑脚和位于前部的车架套件组成,车架支撑脚为圆杆结构,车架支撑脚的前端插在车架套件后部的孔中,并通过第三快拆环固定连接,坐垫前端、车架支撑前端一起通过第四快拆杆连接前叉套件底端;车尾从前往后依次为传动系统、后车轮、后叉、车座,后叉前端与坐垫后端通过第五快拆杆连接,以调节后叉与坐垫之间的角度,车座插入后叉中间的通孔中,通过第四快拆环连接固定以调节车座相对地面的高度,后叉后端固定连接后车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利用折叠的方式实现自行车的变形,操作方便、简单且可靠。
2、本发明将自行车变成可坐可躺的形式,实现让老人骑行累了以后可以休息目的。
3、本发明实现自行车功能多样化,既可骑行健身,又可折叠成座椅或躺椅以供休息。
附图说明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本发明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结合以下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发明骑行工作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车把1和车龙头3的连接结构图;
图3为图1中前叉套件5的结构放大图;
图4为图1中车头部分的结构拆分图;
图5为图1中座椅结构放大图;
图6为图1中上、下滑垫以及坐垫17的组装结构放大图;
图7为图6中坐垫17的立体结构放大图;
图8为图6中上滑垫19的立体结构放大图;
图9为图1中车架支撑18结构放大图;
图10为图1中车尾部分结构图;
图11为本发明座椅工作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半躺椅工作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躺椅工作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车把;2.快拆杆;3.车龙头;4.快拆环;5.前叉套件;6.前叉;7.前车轮;8.快拆杆;9.传动系统;10.后车轮;11.后叉;12.快拆环;13.车座;14.快拆杆;15.下滑垫;16.快拆环;17.坐垫;18.车架支撑;19.上滑垫;20.座椅靠背;21.快拆环;22.快拆杆;23.快拆杆。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发明主要包括三大部分:车头、车身、车尾。以车头的方向为前方向,以车尾方向为后方向、以骑行时人的左手方向为左方向,右手方向为右方向,以车身的垂直高度方向为上、下方向。车头部分从上而下依次为车把1、车龙头3、前叉套件5、前叉6和前车轮7。车龙头3上端的左右两侧各有一个车把1,两个车把1均水平布置,两个车把1之间连接车龙头3上端,车龙头3下端通过前叉套件5连接前叉6上端,前叉6下端连接前车轮7。
参见图2,车把1为圆柱体形状,车龙头3为T字型结构,左侧车把1的右端套在车龙头3的T字型结构左端上,右侧车把1的左端套在车龙头3的T字型结构的右端上。在车把1的一端开有连接的小孔c,车龙头3的T字型结构的左右两端分别开有连接的小孔a与小孔b,小孔a、b、c的轴心线均为前后走向。左侧车把1一端的小孔c与车龙头3上的小孔a同轴心,右侧车把1一端的小孔c与车龙头3上的小孔b同轴心。左侧快拆杆2插入小孔a和c中,右侧快拆杆2插入小孔b和c中,这样,快拆杆2通过车把1和车龙头3上的同轴心的孔将车把1和车龙头3连接在一起。通过转动快拆杆2可以快速实现车把1和车龙头3的固定与拆卸的功能。
参见图3所示的前叉套件5,前叉套件5的正中间有从上至下的通孔,左侧壁上开有上下两个连接小孔,分别是左上孔d、左下孔e,右侧壁上也开有上下两个与左侧壁对称的连接小孔,分别是右上孔g、右下孔f。
参见图4,前叉6的上部分是空心圆柱体结构,下部分是开口朝下的U型。下部分别开有连接的小孔。前叉6上部分的空心圆柱体结构向上套在前叉套件5正中间的通孔中并伸出前叉套件5正中间的通孔外,车龙头3的下端套在前叉6的上部分是空心圆柱体内,通过快拆环4固定连接车龙头3、前叉套件5和前叉6。前车轮7位于前叉6下部分的U型开口之间,前叉6下部分的U型开口的下端通过快拆杆8连接前车轮7的中心轴,方便拆卸。
如图1所示,车身包括从上至下的座椅靠背20、上滑垫19、下滑垫16、坐垫17以及车架支撑18。座椅靠背20位于上滑垫19与下滑垫16上面,水平放置。
如图5所示的座椅靠背20,座椅靠背20由靠板x、左靠背套筒i与右靠背套筒k组成。左靠背套筒i与右靠背套筒k的一端均开有连接小孔,左靠背套筒i的一端开有连接小孔h,右靠背套筒k的一端开有连接小孔j,左靠背套筒i与右靠背套筒k的另一端均为空心圆柱体。靠板x为长方体形状,靠板x一侧面上固定焊接两根相同的左、右圆杆;左、右圆杆的一端连接在靠板x一侧面上,另一端分别伸在左靠背套筒i与右靠背套筒k中,可以调节靠板x相对前叉套件5的距离,在左圆杆和左靠背套筒i之间、右圆杆和右靠背套筒k之间分别通过快拆环21固定连接。再结合图1,左靠背套筒i上的连接小孔h与右靠背套筒k的连接小孔j分别通过两个快拆杆23连接前叉套件5上面的左上孔d与右上孔g,即左靠背套筒i与右靠背套筒k的一端分别通过各自的一个快拆杆23连接前叉套件5的相应的左、右侧壁上部,实现整个座椅靠背20的固定和相对前叉套件5的转动。
如图6和图7所示,坐垫17是水平放置的方形结构,其左、右侧面的前端上各开有一个连接小孔,分别是连接小孔r和连接小孔s,坐垫17后端开有一个连接小孔t。坐垫17左、右侧面开有一上一下两道滑槽,两道滑槽均前后走向,分别是上滑槽m和下滑槽n,上滑槽m和下滑槽n在其前后端部处均有向下凹陷的槽口。
如图8所示,上滑垫19为槽钢形状,上滑垫19的左、右侧面上均焊接有一个定位销。下滑垫15的结构与上滑垫19相似,下滑垫15也为槽钢形状,下滑垫15左、右侧面上也均焊接有一个定位销。
如图6、7、8所示,坐垫17上面依次排列上滑垫19与下滑垫15,上滑垫19与坐垫17的下滑槽n相配合,在下滑槽n中前向滑动,实现滑动连接。下滑垫15与坐垫17的上滑槽m相配合,在上滑槽m中中前向滑动实现滑动连接。上滑垫19与坐垫17均通过滑槽两端的凹陷的槽口以及各自的两个定位销连接坐垫17以实现定位。上滑垫19、下滑垫15及坐垫17均处于相对水平位置。下滑垫15可滑入上滑垫19之下,位于上滑垫19与坐垫17之间。
如图1、9所示,在坐垫17和前车轮7之间是车架支撑18,车架支撑18有两个,左右各一个。车架支撑18由位于后部的车架支撑脚p和位于前部的车架套件o组成。车架支撑脚p为圆杆结构,车架支撑脚p的前端插在车架套件o后部的孔中,并通过快拆环16固定连接,可以通过车架支撑脚p插入车架套件o中的长短达到调节车架支撑18前后长度的目的。车架支撑脚p后端是着地部分,安装橡皮圈q。结合图1,将坐垫17左、右侧面的前端上的连接小孔r和连接小孔s分别与两个车架支撑18中车架套件o前端的连接小孔通过两个快拆杆22连接在前叉套件5底端的连接左下孔e和右下孔f上,这样将坐垫17前端、车架支撑18前端一起通过快拆杆22连接前叉套件5底端。
如图10所示,车尾从前往后依次为传动系统9、后车轮10、后叉11、车座13。后叉11前端有连接通孔u,后端有连接通孔w,在后叉中间位置也开有一通孔v。结合图1与图8,后叉11前端通过连接通孔u与坐垫17的后端的连接小孔t通过快拆杆14连接,可以实现后叉11与坐垫17之间的角度调节。车座13插入后叉11中间的通孔v,通过快拆环12连接固定实现调节车座13相对地面的高度;后叉11后端的通孔w通过螺栓螺母固定连接后车轮10。
本发明中所有的快拆环和快拆杆均是常规结构,均采用自行车上常见的金属环和金属杆紧固零件,能使多个单独的零件快速地连接成一个整体并且可以快速地松开。
本发明一共有四种工作模式:骑行模式、座椅模式、半躺椅模式、躺椅模式,座椅模式、半躺椅模式和躺椅模式的结构均是通过拉动上滑垫19、下滑垫16及松开和固定相应的快拆环和快拆杆改变得到。具体是:
图1是骑行模式,如图11所示为座椅模式,座椅模式是在骑行模式基础上改动而来的。结合图1,通过松开两个快拆杆2将各自两个车把1旋转90°并固定;通过松开快拆环4调低车龙头3高度并固定;然后将车头部分相对车身部分通过松开两个快拆杆22旋转一定角度并固定,并且通过这两个快拆杆22将这两个车架支撑18相对车龙头部分顺时针旋转至垂直状态。结合图9,可以通过松开快拆环16调节车架支撑18中的车架支撑脚p长度与地面接触并固定,以实现车身部分处于水平状态。结合图1,通过松开两个快拆杆23来调节座椅靠背20,相对车龙头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调至舒适状态并固定;通过松开快拆环12将车座13调节至略低于坐垫17的高度,此时将下滑垫15沿着坐垫17的上滑槽m向后拉出,如图6、7所示。自行车便从骑行模式变为座椅模式。
如图12所示为半躺椅模式,半躺椅模式下的折叠式可坐可躺自行车是在座椅模式基础上改动而来的。结合图11,将车头部分相对车身部分继续通过松开两个快拆杆22旋转至与水平成45°位置并固定;继续通过松开两个快拆杆23来调节座椅靠背20旋转至与水平成45°位置并固定;结合图6、7、8,此时将上滑垫19沿着坐垫17的下滑槽n拉出直至前叉套件5接触处,如图12所示。自行车便从座椅模式变为半躺椅模式。
如图13所示为躺椅模式,躺椅模式下的折叠式可坐可躺自行车是在半躺椅模式基础上改动而来的。结合图12,将前车轮7通过快拆杆8拆下;将车头部分相对车身部分继续通过松开两个快拆杆22旋转至与水平位置并固定;继续通过松开两个快拆杆23来调节座椅靠背20旋转至与水平位置并固定;结合图8与图7,此时将上滑垫19沿着坐垫17的下滑槽n拉出,自行车便从半躺椅模式变为躺椅模式。

Claims (5)

1.一种折叠式可坐可躺自行车,包括车头、车身和车尾,车头从上至下依次为车把(1)、车龙头(3)、前叉套件(5)、前叉(6)和前车轮(7),车龙头(3)上端的左右两侧各有一个车把(1),车龙头(3)下端通过前叉套件(5)连接前叉(6)上端,前叉(6)下端连接前车轮(7),其特征是骑行模式的结构为:
左侧车把(1)的右端通过一个第一快拆杆(2)连接车龙头(3)左端,右侧车把(1)的左端通过另一个第一快拆杆(2)连接车龙头(3)右端;前叉套件(5)的正中间有从上至下的通孔,前叉(6)的上部分是空心圆柱体结构,下部分是开口朝下的U型结构,前叉(6)上部分套在前叉套件(5)正中间的通孔中并伸出其外,车龙头(3)的下端套在前叉(6)上部分的空心圆柱体内,通过第一快拆环(4)固定连接车龙头(3)、前叉套件(5)和前叉(6);前车轮(7)位于前叉(6)下部分的U型开口之间,U型开口的下端通过快第二快拆杆(8)连接前车轮(7)中心轴;车身包括从上至下的座椅靠背(20)、上滑垫(19)、下滑垫(15)、坐垫(17)以及车架支撑(18);座椅靠背(20)由靠板、左、右靠背套筒组成,左、右靠背套筒一端分别通过对应的第三快拆杆(23)连接前叉套件(5)左、右侧壁上部,使座椅靠背(20)相对前叉套件(5)可转动,左、右靠背套筒另一端均为空心圆柱体,靠板一侧面固定连接左、右圆杆,左、右圆杆分别伸入左、右靠背套筒的空心圆柱体内,并通过第二快拆环(21)固定连接;坐垫(17)左、右侧面开有一上一下两道滑槽,上滑垫(19)与下滑槽相配合,下滑垫(15)与上滑槽相配合,下滑垫(15)可滑入上滑垫(19)之下;坐垫(17)和前车轮(7)之间是车架支撑(18),车架支撑(18)左右各一个,由位于后部的车架支撑脚和位于前部的车架套件组成,车架支撑脚为圆杆结构,车架支撑脚的前端插在车架套件后部的孔中并通过第三快拆环(16)固定连接,坐垫(17)前端、车架支撑(18)前端一起通过第四快拆杆(22)连接前叉套件(5)底端;车尾从前往后依次为传动系统(9)、后车轮(10)、后叉(11)、车座(13),后叉(11)前端与坐垫(17)后端通过第五快拆杆(14)连接,以调节后叉(11)与坐垫(17)之间的角度,车座(13)插入后叉(11)中间的通孔中,通过第四快拆环(12)连接固定以调节车座(13)相对地面的高度,后叉(11)后端固定连接后车轮(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折叠式可坐可躺自行车,其特征是:拉动上滑垫(19)、下滑垫(15)及松开和固定相应的快拆环、快拆杆实现座椅模式、半躺椅模式和躺椅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折叠式可坐可躺自行车,其特征是:车把(1)为圆柱体,车龙头(3)为T字型结构,左侧车把(1)右端通过一个第一快拆杆(2)连接车龙头(3)的T字型结构左端,右侧车把(1)的左端通过另一个第一快拆杆(2)连接车龙头(3)的T字型结构的右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折叠式可坐可躺自行车,其特征是:上滑垫(19)和下滑垫(15)为槽钢形状,左、右侧面上有一个定位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折叠式可坐可躺自行车,其特征是:车架支撑脚右端是着地部分,装有橡皮圈。
CN201410419987.0A 2014-08-25 2014-08-25 折叠式可坐可躺自行车 Active CN10417617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419987.0A CN104176179B (zh) 2014-08-25 2014-08-25 折叠式可坐可躺自行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419987.0A CN104176179B (zh) 2014-08-25 2014-08-25 折叠式可坐可躺自行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76179A CN104176179A (zh) 2014-12-03
CN104176179B true CN104176179B (zh) 2016-06-15

Family

ID=519576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19987.0A Active CN104176179B (zh) 2014-08-25 2014-08-25 折叠式可坐可躺自行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176179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6206129U (zh) * 1986-08-27 1988-02-24 杨卫平 便携式双折叠自行车
CN2361545Y (zh) * 1998-11-13 2000-02-02 朱艳超 一种可装配成自行车或座椅的装置
CN101670865B (zh) * 2008-09-12 2011-06-08 叶龙华 可变体位和轴距的骑坐两用自行车
KR101288975B1 (ko) * 2011-04-06 2013-07-23 하영근 유모차 착탈형 자전거
CN103204209B (zh) * 2013-04-01 2015-12-30 王建民 一种有折椅功能的拉杆箱式便携折叠电动三轮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76179A (zh) 2014-1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K2882637T3 (en) Bike
CN201506424U (zh) 母婴两用自行车
JP2016504979A (ja) 複数乗員用三輪車
WO2015016951A1 (en) Motor scooter wheelchair caddy
CN102448792B (zh) 手推童车或手推车
WO2016091734A1 (en) Torso support device
CN104176179B (zh) 折叠式可坐可躺自行车
JP5915625B2 (ja) 乗り物
CN201008623Y (zh) 可折叠老人车
CN209479858U (zh) 多功能滑板车
CN206826822U (zh) 一种多用儿童车
CN206155519U (zh) 儿童推车
KR100935441B1 (ko) 자전거 안장
CN207617894U (zh) 一种多功能代步工具
CN209600588U (zh) 儿童推车
CN205971432U (zh) 多功能婴儿推车
CN210083433U (zh) 一种可折叠的三轮脚踏车
KR101246535B1 (ko) 간이의자로 사용할 수 있는 자전거 안장
CN207683697U (zh) 一种双人观览车
KR101074763B1 (ko) 탑승자세 조절이 가능한 자전거
KR101114203B1 (ko) 자전거
JP675541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KR20190087852A (ko) 4륜 실버캐리지
CN211663361U (zh) 一种自行车坐凳
CN211869555U (zh) 一种自行车安全座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1117

Address after: 212100 Zhenjia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Dantu District Tan Kwai Road No. 1

Patentee after: JIANGSU HUIZHI INTELLECTUAL PROPERTY SERVICES CO., LTD.

Address before: Zhenjia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2013 Jingkou District Road No. 301

Patentee before: Jiangsu University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1223

Address after: 225200 No. 88 Wenchang East Road, Jiangdu District, Yangzhou, Jiangsu.

Patentee after: Yangzhou (Jiangdu) New Energy Automobile Industry Research Institute of Jiangsu University

Address before: 212100 Zhenjia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Dantu District Tan Kwai Road No. 1

Patentee before: JIANGSU HUIZHI INTELLECTUAL PROPERTY SERVICES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