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73775A - 颈源性头痛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颈源性头痛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173775A CN104173775A CN201410444130.4A CN201410444130A CN104173775A CN 104173775 A CN104173775 A CN 104173775A CN 201410444130 A CN201410444130 A CN 201410444130A CN 104173775 A CN104173775 A CN 10417377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rts
- radix
- rhizoma
- chinese medicine
- medicine composi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颈源性头痛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取下述重量配比的主要原料药制备而成:生石膏18-28,谷精草6-10,青黛12-28,柴胡10-25,半夏10-14,荷叶12-20,天麻3-6,代赭石8-18,防风8-12,全蝎3-6,赤芍12-22,黄芪20-40,地龙6-9,茯苓8-16,益母草25-35,泽兰10-20,红花6-12,一叶萩5-9,藁本6-15,夏枯草5-12,白芷6-16,白僵蚕6-12,当归10-20,川芎8-16,白芍9-18,迷迭香5-12,陈皮8-12,葛根15-25,桑枝20-35。本发明提供的药物组合物具有活血通络、散瘀止痛、息风解痉等功效,疗效显著,疗程短,无毒副作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医中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颈源性头痛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颈源性头痛,顾名思义就是疼痛的诱因源于颈部。颈部是人体最易受损的部位之一。颈源性头痛的症状主要表现为:(1)头痛多偏于一侧,双侧交替发作的单侧头痛,极少数为全头痛;(2)头痛起于颈部,可沿颈部放散到顶颞部,少数发生在前额或眼眶上,颈部的运动、咳嗽、劳损会加重头痛;(3)症状发作或加重的时间不一,从数小时到数周;(4)发病初期,头痛多呈阵发性,以后则变为慢性波动性头痛;(5)疼痛性质多为跳疼、刺疼、胀疼、烧灼疼,亦可为刀割样或放射性、牵扯样痛,平时为慢性隐痛或麻木酸痛;(6)头痛常伴有耳鸣、眩晕、听力障碍、恶心、呕吐等症状,少数有眼部胀痛或眼球内陷感;(7)头痛发作时,可见步态不稳;(8)头痛有许多激发点,位于头夹肌、斜方肌、胸锁乳突肌等后枕、颈肩部肌肉。颈源性头痛病因可分为生理性和器质性两大类,器质性头痛多系颈椎增生所致,少数见于寰椎畸形或寰枢椎半脱位。生理性头痛多系长期低头作业所致,少数情况下系颈部处于不当位置所致(如睡眠时不正确的用枕)。目前,家用电脑十分普及,不少人长时间呆在电脑旁低头工作、学习或娱乐,造成颈源性头痛发病率明显增加,尤其是门诊病例日渐增多,不少是青壮年患者,值得关注。
颈源性头痛的治疗(一)、一般性治疗:对于病程较短,疼痛较轻的患者,可采取休息、头颈部针灸、牵引、理疗同时配合口服非甾体抗炎药。一部分病人的病情可好转。但对按摩要慎重,许多病人经按摩后病情加重,有的还发生严重损伤。(二)、颈椎旁病灶注射:在第2颈横突穿刺注射消炎镇痛药物,对多数颈源性头痛患者具有良好治疗效果。药液在横突间沟扩散可流到第1、3颈神经及周围软组织内,发挥消炎、镇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由于药液直接注入病灶区域,疗效较好。(三)、颈部硬膜外腔注射:经颈椎旁及头部压痛点注射治疗效果不佳者,多系病变位于椎管内,以椎间盘源性神经根炎多见,椎旁注射的药液无法到达病变部位。可选用颈部硬膜外腔注药法。(四)、颈神经毁损治疗及手术治疗:经各种非手术治亦无效者,多有椎管内骨性异常改变卡压神经根,应考虑外科手术活疗。对有手术禁忌症,或手术危险性较大的患者,经患者同意,可采用颈神经乙醇阻滞,治疗应在X光或CT引导下进行。还可采用射频热凝术毁损颈神经后支治疗。
公开号CN 101897777 A(申请号201010226708.0)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中草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以下比例组合,黄芪35-45份;川芎25-35份;人参25-35份;当归25-35份;桃仁15-25份;红花15-25份;穿山甲15-25份;丹参25-35份;王不留行15-25份;路路通15-25份;僵蚕15-25份;蜈蚣5-10份;加水1500份,熬煮3次过滤回收、取汁,装瓶高温灭菌,待用。公开号CN 102670943 A(申请号201210182864.0)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中药,(1)先将元胡、香附分别粉碎成粗粉;(2)然后再用适量的75%乙醇浸泡粉碎后的香附和处理后的元胡24小时后,用多功能提取器提取,收集提取液,滤液浓缩成稠膏状,备用;(3)木香加水适量浸泡30分钟后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备用;(4)然后将浸泡好的川芎、知母、黄芪、丹参、栀子、甘草及元胡、香附、木香药渣放入到多功能提取器中,提取水溶性有效成份,滤过;(5)将第(4)步中的滤液加热浓缩至稠膏状,加入备用的元胡、香附稠膏混匀,加入适量淀粉做稀释剂,喷入第(3)步中制得的挥发油和适量的5%乙醇,制软材,过14目筛制颗粒,通风干燥后即得颗粒剂。公开号CN 101926869 A(申请号201010217345.4)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具有治疗脑血栓、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颈椎病等引起的头晕、头痛以及神经性头痛、偏头痛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该药物组合物,制成它的原料为:20-180质量份的葛根、10-70质量份的川芎、10-50质量份的钩藤和10-70质量份的丹参。
总之,中医药在制备治疗颈源性头痛的药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下列问题:一些药疗效慢,疗程长,对病程较短、病情较轻的患者,疗效尚可,对病程较长,病情较重的患者,其疗效就不够明显。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颈源性头痛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提供的药物组合物具有活血通络、散瘀止痛、息风解痉等功效,疗效显著,疗程短,无毒副作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颈源性头痛中药组合物,取下述重量配比的主要原料药制备而成:生石膏18-28,谷精草6-10,青黛12-28,柴胡10-25,半夏10-14,荷叶12-20,天麻3-6,代赭石8-18,防风8-12,全蝎3-6,赤芍12-22,黄芪20-40,地龙6-9,茯苓8-16,益母草25-35,泽兰10-20,红花6-12,一叶萩5-9,藁本6-15,夏枯草5-12,白芷6-16,白僵蚕6-12,当归10-20,川芎8-16,白芍9-18,迷迭香5-12,陈皮8-12,葛根15-25,桑枝20-35。 颈源性头痛中药组合物,优选的方案是,取下述重量配比的主要原料药制备而成:生石膏20-25,谷精草7-9,青黛15-23,柴胡14-20,半夏11-13,荷叶14-18,天麻3.5-5,代赭石11-14,防风9-11,全蝎4-5.5,赤芍16-20,黄芪25-36,地龙6.5-8,茯苓10-13,益母草28-32,泽兰14-17,红花8-11,一叶萩6-8,藁本9-12,夏枯草7-10,白芷9-15,白僵蚕8-11,当归13-16,川芎10-14,白芍12-16,迷迭香8-11,陈皮9-11,葛根18-22,桑枝25-32。
颈源性头痛中药组合物,更加优选的方案是,取下述重量配比的主要原料药制备而成:生石膏23,谷精草8,青黛18,柴胡16,半夏12,荷叶17,天麻4,代赭石12,防风10,全蝎5,赤芍17,黄芪33,地龙7,茯苓12,益母草31,泽兰15,红花10,一叶萩7.5,藁本10,夏枯草9,白芷13,白僵蚕9.5,当归15,川芎11,白芍14,迷迭香10.5,陈皮10,葛根21,桑枝28。
本发明还提供了将前述颈源性头痛中药组合物制成药学上可接受的汤剂、散剂、丸剂和稠膏剂的制备方法。
所述汤剂的制备方法是:
(1)将生石膏和代赭石打碎之后一同置于砂锅中,加入2.5-5倍量代赭石和龙骨总重量的水(优选加入4倍量代赭石和龙骨总重量的水),先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1.5-5小时(优选煎煮2小时),滤出药液;
(2)将柴胡、半夏、天麻、防风、赤芍、黄芪、地龙、茯苓、一叶萩、藁本、白芷、
白僵蚕、当归、川芎、白芍、迷迭香、陈皮、葛根和桑枝去除杂质,洗净,放入砂锅中,加入3-8倍量所加药物总重量的水(优选加入5倍量所加药物总重量的水),浸泡30-120分钟(优选浸泡60分钟),然后先用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30-90分钟(优选煎煮60分钟),滤出药液;
(3)将谷精草、荷叶、益母草、泽兰、红花和夏枯草去除杂质,洗净,放入上述砂锅中,加入2-7倍量所加药物总重量的水(优选加入4倍量所加药物总重量的水),然后先用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20-60分钟(优选煎煮30分钟),滤出药液;
(4)将步骤(1)、步骤(2)与步骤(3)所得药液合并;
(5)将青黛和全蝎研碎,过100-300目筛(优选过200目筛),然后将所得细粉加入到步骤(4)所得混合药液中,即得汤剂。
所述散剂的制备方法是:
(1)将各原料药去除杂质,分别粉碎研磨成细粉,过80-200目筛(优选的,过100-170目筛;更加优选的,过120目筛);
(2)将步骤(1)所得细粉投入混合搅拌机充分混匀,无菌封装,每包5克。
所述丸剂的制备方法是:将各原料药去除杂质,晒干之后,将这些药物一起混合并粉碎成细粉,用70-230目(优选120-200目,更加优选170目)的筛子过筛,混匀,加水,制成粒径为1-8mm(优选粒径为2-5mm,更加优选粒径为3mm)的小丸粒,晒干即可获得本发明的丸剂成品。
所述稠膏剂的制备方法是:
(1)将生石膏和代赭石打碎之后一同置于砂锅中,加入2.5-5倍量代赭石和龙骨总重量的水(优选加入4倍量代赭石和龙骨总重量的水),先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1.5-5小时(优选煎煮2小时),滤出药液;
(2)将柴胡、半夏、天麻、防风、赤芍、黄芪、地龙、茯苓、一叶萩、藁本、白芷、
白僵蚕、当归、川芎、白芍、迷迭香、陈皮、葛根和桑枝去除杂质,洗净,放入砂锅中,加入3-8倍量所加药物总重量的水(优选加入5倍量所加药物总重量的水),浸泡30-120分钟(优选60分钟),然后先用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30-90分钟(优选60分钟),滤出药液;
(3)将谷精草、荷叶、益母草、泽兰、红花和夏枯草去除杂质,洗净,放入上述砂锅中,加入2-7倍量所加药物总重量的水(优选加入4倍量所加药物总重量的水),然后先用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20-60分钟(优选30分钟),滤出药液;
(4)将步骤(1)、步骤(2)与步骤(3)所得药液合并后,再放入砂锅煎1-4小时(优选3小时),将药液浓缩成稠膏状;
(5)取0.5-4倍量(优选2倍量)步骤(4)所得稠膏状药物的中蜜(炼蜜)或炼糖、炒糖加入到稠膏状药物中,将青黛和全蝎研碎,过120-200目筛(优选过170目筛),再将青黛和全蝎细末加入调匀,微炼,除沫,装无菌瓶中密封即得。
各原料药的药理功效分别为:
生石膏: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此外,尚有少量硅酸、氢氧化铝、硫化物及微量的铁、镁等。药性:辛、甘,大寒。归肺、胃经。功用主治: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主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褥金疮。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结气,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做浴汤。
谷精草:又名戴星草、文星草、移星草,为谷精草科谷精草属植物谷精草带花茎的头状花序。药性:辛、甘,平。功用主治:根据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该药具有抗菌、祛风散热、明目退翳的功效,用于目赤翳障,头痛,鼻渊,喉痛,风疹瘙痒等。
青黛:基原:为爵床科植物马蓝,蓼科植物蓼蓝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叶或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或团块。药性:咸,寒。归肝经。功用主治:清热解毒,凉血,定惊。用于温毒发斑,血热吐衄,胸痛咳血,口疮,痄腮,喉痹,小儿惊痫。
柴胡:基原: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药性:苦,微寒。归肝、胆经。功用主治:和解表里,疏肝,升阳。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
半夏:基原:为天南星科半夏的块茎。药性: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功用主治: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湿痰咳嗽,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瘿瘤痰核,痈疽肿毒。
荷叶:为睡莲科植物莲的干燥叶。药性:苦,平。归肝、脾、胃经。功用主治:清热解暑,升发清阳,凉血止血。用于多种出血症及产后血晕。
天麻:基原:为天科天麻属植物天麻的块茎。成分:天麻含酚类:天麻苷即称天麻素,天麻醚苷,4-乙氧甲基苯酚,对羟基苯甲醛,3,4-二羟基苯甲醛;芳香族化合物:4-羟苄基甲醚等。药性:甘、辛,平。归肝经。功用主治:熄风止痉,平肝阳,祛风通络。主治急慢惊风,抽搐拘挛,破伤风,眩晕,头痛,半身不遂,肢麻,风湿痹痛。 代赭石:又名须丸、赤土、丁头代赭、血师、紫朱、赭石、土朱、铁朱、钉头赭石、钉赭石、赤赭石、红石头、代赭,为氧化物类矿物赤铁矿的矿石。主要成分:主要含三氧化二铁,亦含少量的钛、镁、铝、锰、钙、硅和水分。药性:苦甘,平。归肝、胃、心包经。功用主治:平肝镇逆,凉血止血。治噫气呕逆,噎膈反胃,哮喘,惊痫,吐血,鼻衄,肠风,痔瘘,崩漏带下。
防风:基原: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药性:辛、甘,温。 归膀胱、肝、脾经。功用主治:解表祛风,胜湿,止痉。用于感冒头痛,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破伤风。
全蝎:基原:为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的干燥体。药性:辛,平;有毒。归肝经。功用主治: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歪,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
赤芍:基原:为毛茛科植物芍药或川赤芍的干燥根。性味:苦,微寒。归肝经。功用主治: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瘤,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药性:甘,温。归肺、脾经。功用主治: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
地龙:基原:为钜蚓科动物参环毛蚓、通俗环毛蚓、威廉环毛蚓或栉盲环毛蚓的干燥体。药性:咸,寒。归肝、脾、膀胱经。功用主治: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用于高热神昏,惊病抽搐,关节痹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肺热喘咳,尿少水肿,高血压。
茯苓:基原: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药性: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功用主治: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益母草:基原: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的新鲜或干燥地上部分。药性:苦、辛,微寒。 归肝、心包经。功用主治:活血调经,利尿消肿。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恶露不尽,水肿尿少,急性肾炎水肿。
泽兰:基原:为唇形科植物毛叶地瓜儿苗的干燥地上部分。药性:苦、辛,微温。归肝、脾经。功用主治:活血化瘀,行水消肿。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血腹痛,水肿。
红花:基原:为菊科植物红花的干燥花。药性:辛,温。归心、肝经。功用主治: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用于经闭,痛经,恶露不行,癥瘕痞块,跌扑损伤,疮疡肿痛。
一叶萩:基原:为大戟科叶底珠属植物叶底珠的嫩枝叶或根。成分:全株含生物碱:一叶萩碱,叶底珠碱。叶中含二氢一叶萩碱,一叶萩醇A、B,一叶萩醇C苦味酸盐,别一叶萩碱,一叶萩碱;还含有酚性成分:泽漆鞣质B及11-O-棓酰基去甲岩白菜素。茎中含没食子酸等。药性:辛、苦,微温,有小毒。功用主治:祛风活血,益肾强筋。主治风湿腰痛,阳痿,眩晕,耳鸣,耳聋,面瘫,小儿麻痹后遗症。
藁本:基原:为伞形科植物藁本或辽藁本的干燥根茎及根。药性:辛,温。归膀胱经。 功用主治: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用于风寒感冒,巅顶疼痛,风湿肢节痹痛。
夏枯草:基原: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干燥果穗。药性:辛、苦,寒。归肝、胆经。 功用主治:清火,明目,散结,消肿。用于目赤肿痛,目珠夜痛,头痛眩晕,瘰疬,瘿瘤,乳痈肿痛,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乳腺增生,高血压。
白芷:基原:为伞形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干燥根。药性:辛,温。归胃、大肠、肺经。功用主治: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用于感冒头痛,眉棱骨痛,鼻塞,鼻渊,牙痛,白带,疮疡肿痛。
白僵蚕:又名僵蚕、天虫、白僵虫,为蚕蛾科蚕属动物家蚕蛾的幼虫感染白僵菌而僵死的全虫。药性:本品略呈圆柱形,多弯曲皱缩,表面灰黄色,质硬而脆,易折断,味辛、咸,性平。成分:白僵蚕含蛋白质、草氨酸,并含赖氨酸,亮氨酸,天冬氨酸等17种氨基酸。根据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该药具有祛风止痉、化痰散结、解毒利咽、抗惊厥、降血糖的功效,用于中风,偏正头痛,咽喉肿痛,风疹等。
当归:基原: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药性:甘、辛,温。归肝、心、脾经。功用主治: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酒当归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伤。
川芎:基原:为伞形科植物川穹的干燥根茎。药性:辛,温。归肝、胆、心包经。功用主治: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白芍:基原: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药性: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功用主治: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用于头痛眩晕,胁痛,腹痛,四肢挛痛,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
迷迭香:基原:为唇形科迷迭香属植物迷迭香的全草。成分:本草含黄酮类:橙皮苷,香叶木苷,滨蓟黄苷等。生物碱:迷迭香碱,异迷迭香碱。三萜类:熊果酸,迷迭香酸等。药性:《本草拾遗》:“辛,温,无毒。”功用主治:发汗,健脾,安神,止痛。主治各种头痛,防止早期脱发。
陈皮:基原: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药性:苦、辛,温。归肺、脾经。功用主治: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葛根:基原:为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药性:甘、辛,凉。归脾、胃经。功用主治: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背强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热痢,泄泻,高血压颈项强痛。
桑枝:基原: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嫩枝。药性:微苦,平。归肝经。功用主治:祛风湿,利关节。用于肩臂、关节酸痛麻木。
本发明颈源性头痛中药组合物,疗效确切,无副作用。除此之外,本发明的优良效果还表现在:
1、治疗效果好,安全;
2、服用方便;
3、具有活血通络,散瘀止痛,息风解痉等功效,消除颈椎病所致头痛症状;
4、治愈率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试验例具体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保护范围不被此限制。
实施例1 颈源性头痛中药组合物,取下述重量配比的主要原料药制备而成:生石膏18g,谷精草6g,青黛12g,柴胡10g,半夏10g,荷叶12g,天麻3g,代赭石8g,防风8g,全蝎3g,赤芍12g,黄芪20g,地龙6g,茯苓8g,益母草25g,泽兰10g,红花6g,一叶萩5g,藁本6g,夏枯草5g,白芷6g,白僵蚕6g,当归10g,川芎8g,白芍9g,迷迭香5g,陈皮8g,葛根15g,桑枝20g。
颈源性头痛中药组合物汤剂的制备方法是:
(1)将生石膏和代赭石打碎之后一同置于砂锅中,加入2.5倍量代赭石和龙骨总重量的水,先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1.5小时,滤出药液;
(2)将柴胡、半夏、天麻、防风、赤芍、黄芪、地龙、茯苓、一叶萩、藁本、白芷、
白僵蚕、当归、川芎、白芍、迷迭香、陈皮、葛根和桑枝去除杂质,洗净,放入砂锅中,加入3倍量所加药物总重量的水,浸泡30分钟,然后先用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30分钟,滤出药液;
(3)将谷精草、荷叶、益母草、泽兰、红花和夏枯草去除杂质,洗净,放入上述砂锅中,加入2倍量所加药物总重量的水,然后先用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20分钟,滤出药液;
(4)将步骤(1)、步骤(2)与步骤(3)所得药液合并;
(5)将青黛和全蝎研碎,过100目筛,然后将所得细粉加入到步骤(4)所得混合药液中,即得汤剂。
典型病例一:张XX,男,56岁,济南市人。2010年4月20日初诊。左侧颞部疼痛10余天。10余天前出现左侧颞部疼痛,呈持续性,下午痛甚,曾服药疗效不显,头晕,不伴恶心,耳鸣,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黄腻水滑,脉沉细。体格检查:左侧颞部触痛,左侧3~6颈椎横突旁压痛明显。中医诊断:头痛;辨证:湿热壅滞太阳少阳经脉。西医:颈源性头痛。服用本实施例1所得颈源性头痛中药组合物汤剂,口服,每次300mL(温服),每天两次。服用10天,头痛基本缓解,左侧颞部触痛减轻,舌红苔薄黄腻,脉沉。继续服用巩固疗效,20天痊愈,随访半年无复发。
实施例2 颈源性头痛中药组合物,取下述重量配比的主要原料药制备而成:生石膏28g,谷精草10g,青黛28g,柴胡25g,半夏14g,荷叶20g,天麻6g,代赭石18g,防风12g,全蝎6g,赤芍22g,黄芪40g,地龙9g,茯苓16g,益母草35g,泽兰20g,红花12g,一叶萩9g,藁本15g,夏枯草12g,白芷16g,白僵蚕12g,当归20g,川芎16g,白芍18g,迷迭香12g,陈皮12g,葛根25g,桑枝35g。
颈源性头痛中药组合物散剂的制备方法是:
(1)将各原料药去除杂质,分别粉碎研磨成细粉,过200目筛;
(2)将步骤(1)所得细粉投入混合搅拌机充分混匀,无菌封装,每包5克。
典型病例二:蔡XX,男,42岁,北京市人。蔡先生是一位电脑程序工程师,工作压力大,每天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忙碌时头脑活跃,精力充沛,但忙完后一放松反倒觉得头部和颈部有酸痛感,时间一长头痛越来越严重。经检查颈椎,影像学上有关节炎的表现,诊断蔡先生的头痛为颈源性头痛。经几个月的治疗,蔡先生的头痛非但没有缓解,还变本加厉疼痛,甚至影响工作和生活。服用本实施例2所得颈源性头痛中药组合物散剂,口服,每天2次,每次5克。服用12天,头痛明显减轻,无明显不适。继续服用10天,痊愈,他感觉到头颈部出现了久违的轻松。
实施例3颈源性头痛中药组合物,取下述重量配比的主要原料药制备而成:生石膏20g,谷精草7g,青黛15g,柴胡14g,半夏11g,荷叶14g,天麻3.5g,代赭石11g,防风9g,全蝎4g,赤芍16g,黄芪25g,地龙6.5g,茯苓10g,益母草28g,泽兰14g,红花8g,一叶萩6g,藁本9g,夏枯草7g,白芷9g,白僵蚕8g,当归13g,川芎10g,白芍12g,迷迭香8g,陈皮9g,葛根18g,桑枝25g。
颈源性头痛中药组合物丸剂的制备方法是:将各原料药去除杂质,晒干之后,将这些药物一起混合并粉碎成细粉,用120目的筛子过筛,混匀,加水,制成粒径为2mm的小丸粒,晒干即可获得本发明的丸剂成品。
典型病例三:王XX,女,49岁,济南市人。2010年12月25日初诊。头痛四五年,加重3天。头部右侧阵发性、针刺样疼痛,喜热敷,喜按压。头痛时不伴恶心呕吐耳鸣。诊断:中医:太阳头痛,辨证:血虚失养,经脉失和。西医:颈源性头痛。常服脑清片、谷维素等治疗,头痛未见好转。服用本实施例3所得颈源性头痛中药组合物丸剂,每天3次,每次15个,温开水送服。服用10天,头痛症状减轻。继续服用10天,痊愈,随访一年上述头痛未作。
实施例4颈源性头痛中药组合物,取下述重量配比的主要原料药制备而成:生石膏25g,谷精草9g,青黛23g,柴胡20g,半夏13g,荷叶18g,天麻5g,代赭石14g,防风11g,全蝎5.5g,赤芍20g,黄芪36g,地龙8g,茯苓13g,益母草32g,泽兰17g,红花11g,一叶萩8g,藁本12g,夏枯草10g,白芷15g,白僵蚕11g,当归16g,川芎14g,白芍16g,迷迭香11g,陈皮11g,葛根22g,桑枝32g。
颈源性头痛中药组合物稠膏剂的制备方法是:
(1)将生石膏和代赭石打碎之后一同置于砂锅中,加入5倍量代赭石和龙骨总重量的水,先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5小时,滤出药液;
(2)将柴胡、半夏、天麻、防风、赤芍、黄芪、地龙、茯苓、一叶萩、藁本、白芷、
白僵蚕、当归、川芎、白芍、迷迭香、陈皮、葛根和桑枝去除杂质,洗净,放入砂锅中,加入8倍量所加药物总重量的水,浸泡120分钟,然后先用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90分钟,滤出药液;
(3)将谷精草、荷叶、益母草、泽兰、红花和夏枯草去除杂质,洗净,放入上述砂锅中,加入7倍量所加药物总重量的水,然后先用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60分钟,滤出药液;
(4)将步骤(1)、步骤(2)与步骤(3)所得药液合并后,再放入砂锅煎4小时,将药液浓缩成稠膏状;
(5)取4倍量步骤(4)所得稠膏状药物的炼蜜、炒糖加入到稠膏状药物中,将青黛和全蝎研碎,过200目筛,再将青黛和全蝎细末加入调匀,微炼,除沫,装无菌瓶中密封即得。
典型病例四:王XX,男,53岁,北京市人。于2006年7月15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今年以来,右手以及肩臂出现麻木不适、活动欠灵活、头部隐痛,伴有轻微鸟叫样耳鸣。曾口服镇痛药物、头部针灸、理疗、按摩等,一直效果不明显。后经医院检查发现颈椎MRI显示:颈4/5椎间盘突出,相应节段脊髓稍有受压;后纵韧带钙化;颈椎退行性改变。明确诊断为:颈源性头痛。服用本实施例4所得颈源性头痛中药组合物稠膏剂,口服,每日3次,每次25克。服用8天,头痛症状明显减轻。继续服用10天,诸症状消失,痊愈。出院后随访半年,再无头痛发作,肢体活动自由,精神状态良好,可正常工作。
实施例5 颈源性头痛中药组合物,取下述重量配比的主要原料药制备而成:生石膏23g,谷精草8g,青黛18g,柴胡16g,半夏12g,荷叶17g,天麻4g,代赭石12g,防风10g,全蝎5g,赤芍17g,黄芪33g,地龙7g,茯苓12g,益母草31g,泽兰15g,红花10g,一叶萩7.5g,藁本10g,夏枯草9g,白芷13g,白僵蚕9.5g,当归15g,川芎11g,白芍14g,迷迭香10.5g,陈皮10g,葛根21g,桑枝28g。
颈源性头痛中药组合物汤剂的制备方法是:
(1)将生石膏和代赭石打碎之后一同置于砂锅中,加入4倍量代赭石和龙骨总重量的水,先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2小时,滤出药液;
(2)将柴胡、半夏、天麻、防风、赤芍、黄芪、地龙、茯苓、一叶萩、藁本、白芷、白僵蚕、当归、川芎、白芍、迷迭香、陈皮、葛根和桑枝去除杂质,洗净,放入砂锅中,加入5倍量所加药物总重量的水,浸泡60分钟,然后先用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60分钟,滤出药液;
(3)将谷精草、荷叶、益母草、泽兰、红花和夏枯草去除杂质,洗净,放入上述砂锅中,加入4倍量所加药物总重量的水,然后先用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30分钟,滤出药液;
(4)将步骤(1)、步骤(2)与步骤(3)所得药液合并;
(5)将青黛和全蝎研碎,过200目筛,然后将所得细粉加入到步骤(4)所得混合药液中,即得汤剂。
试验例1实施例5所得颈源性头痛中药组合物汤剂的临床应用:2010年1月-2012年3月,在8所医院筛选248例颈源性头痛患者,其中男性115例,女性133例,年龄最大的70岁,年龄最小的20岁,平均年龄48.5岁,病程1-20年,平均8.2年。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4人),实验组使用本实施例5所得产品,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头痛的药品(如正天丸、镇脑宁、脑清片、愈风宁心片等)。服用方法:每日两次(温热),每次 200-300mL(视具体情况有所调整)。疗效情况判定标准: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患者功能得到很大的改善;无效:患者症状以及功能无改善,甚至病情加重。总有效包括治愈和显效。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服用实施例5产品20-70岁颈源性头痛患者治疗结果
治疗效果:治愈75例(60.48%), 显效45例(36.29%),无效4例(3.23%),总有效率96.77%。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服用期间自感症状及其功能恢复情况如表2所示:
本发明选择谷精草、柴胡、半夏、荷叶、天麻、红花、当归、川芎等进行配伍,使得这些药物组合后产生协同作用,能够更有效地治疗颈源性头痛。该颈源性头痛中药组合物中的红花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的作用。天麻、防风、全蝎、白僵蚕具有止痉、通络的作用。当归补血活血。川芎是治疗头痛的首选药物,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赤芍、藁本、白芷、白芍、迷迭香止痛。茯苓、陈皮健脾。生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谷精草具有抗菌、祛风散热、明目退翳的功效;青黛清热解毒、定惊。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荷叶清热解暑、升发清阳;代赭石平肝镇逆;黄芪补气固表;地龙通络。益母草、泽兰活血。一叶萩祛风活血、益肾强筋。夏枯草清火、明目、散结、消肿。桑枝祛风湿、利关节。柴胡、葛根升阳,甘草调和诸药。配方中诸药配伍,相得益彰,共奏扶正培本,活血通络,散瘀止痛,息风解痉之功,消除颈椎病所致头痛症状,可整体改善颈椎病的各种病理变化,具有效果显著、药效确切、见效快的优点。服用10天,50%以上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服用20天,75%的患者头痛症状消失,服用30天,98%以上的患者头痛症状消失,临床症状改善,功能恢复正常。实验组中服用30天,有效率可达98%,而对照组仅为76%。
最后应说明的是,实施例只是本发明最优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颈源性头痛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取下述重量配比的主要原料药制备而成:生石膏18-28,谷精草6-10,青黛12-28,柴胡10-25,半夏10-14,荷叶12-20,天麻3-6,代赭石8-18,防风8-12,全蝎3-6,赤芍12-22,黄芪20-40,地龙6-9,茯苓8-16,益母草25-35,泽兰10-20,红花6-12,一叶萩5-9,藁本6-15,夏枯草5-12,白芷6-16,白僵蚕6-12,当归10-20,川芎8-16,白芍9-18,迷迭香5-12,陈皮8-12,葛根15-25,桑枝20-35。
2.颈源性头痛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取下述重量配比的主要原料药制备而成:生石膏20-25,谷精草7-9,青黛15-23,柴胡14-20,半夏11-13,荷叶14-18,天麻3.5-5,代赭石11-14,防风9-11,全蝎4-5.5,赤芍16-20,黄芪25-36,地龙6.5-8,茯苓10-13,益母草28-32,泽兰14-17,红花8-11,一叶萩6-8,藁本9-12,夏枯草7-10,白芷9-15,白僵蚕8-11,当归13-16,川芎10-14,白芍12-16,迷迭香8-11,陈皮9-11,葛根18-22,桑枝25-32。
3.颈源性头痛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取下述重量配比的主要原料药制备而成:生石膏23,谷精草8,青黛18,柴胡16,半夏12,荷叶17,天麻4,代赭石12,防风10,全蝎5,赤芍17,黄芪33,地龙7,茯苓12,益母草31,泽兰15,红花10,一叶萩7.5,藁本10,夏枯草9,白芷13,白僵蚕9.5,当归15,川芎11,白芍14,迷迭香10.5,陈皮10,葛根21,桑枝28。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颈源性头痛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将该颈源性头痛中药组合物制成药学上可接受的汤剂、散剂、丸剂和稠膏剂。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颈源性头痛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汤剂的制备方法是:
(1)将生石膏和代赭石打碎之后一同置于砂锅中,加入2.5-5倍量代赭石和龙骨总重量的水(优选加入4倍量代赭石和龙骨总重量的水),先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1.5-5小时(优选煎煮2小时),滤出药液;
(2)将柴胡、半夏、天麻、防风、赤芍、黄芪、地龙、茯苓、一叶萩、藁本、白芷、白僵蚕、当归、川芎、白芍、迷迭香、陈皮、葛根和桑枝去除杂质,洗净,放入砂锅中,加入3-8倍量所加药物总重量的水(优选加入5倍量所加药物总重量的水),浸泡30-120分钟(优选浸泡60分钟),然后先用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30-90分钟(优选煎煮60分钟),滤出药液;
(3)将谷精草、荷叶、益母草、泽兰、红花和夏枯草去除杂质,洗净,放入上述砂锅中,加入2-7倍量所加药物总重量的水(优选加入4倍量所加药物总重量的水),然后先用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20-60分钟(优选煎煮30分钟),滤出药液;
(4)将步骤(1)、步骤(2)与步骤(3)所得药液合并;
(5)将青黛和全蝎研碎,过100-300目筛(优选过200目筛),然后将所得细粉加入到步骤(4)所得混合药液中,即得汤剂。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颈源性头痛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散剂的制备方法是:
(1)将各原料药去除杂质,分别粉碎研磨成细粉,过80-200目筛(优选的,过100-170目筛;更加优选的,过120目筛);
(2)将步骤(1)所得细粉投入混合搅拌机充分混匀,无菌封装,每包5克。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颈源性头痛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丸剂的制备方法是:
将各原料药去除杂质,晒干之后,将这些药物一起混合并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加水,制成小丸粒,晒干即可获得本发明的丸剂成品。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颈源性头痛中药组合物丸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用70-230目的筛子过筛(优选的,用120-200目的筛子过筛;更加优选的,用170目的筛子过筛)。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颈源性头痛中药组合物丸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成粒径为1-8mm的小丸粒(优选的,制成粒径为2-5mm的小丸粒;更加优选的,制成粒径为3mm的小丸粒)。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颈源性头痛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稠膏剂的制备方法是:
(1)将生石膏和代赭石打碎之后一同置于砂锅中,加入2.5-5倍量代赭石和龙骨总重量的水(优选加入4倍量代赭石和龙骨总重量的水),先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1.5-5小时(优选煎煮2小时),滤出药液;
(2)将柴胡、半夏、天麻、防风、赤芍、黄芪、地龙、茯苓、一叶萩、藁本、白芷、白僵蚕、当归、川芎、白芍、迷迭香、陈皮、葛根和桑枝去除杂质,洗净,放入砂锅中,加入3-8倍量所加药物总重量的水(优选加入5倍量所加药物总重量的水),浸泡30-120分钟(优选60分钟),然后先用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30-90分钟(优选60分钟),滤出药液;
(3)将谷精草、荷叶、益母草、泽兰、红花和夏枯草去除杂质,洗净,放入上述砂锅中,加入2-7倍量所加药物总重量的水(优选加入4倍量所加药物总重量的水),然后先用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20-60分钟(优选30分钟),滤出药液;
(4)将步骤(1)、步骤(2)与步骤(3)所得药液合并后,再放入砂锅煎1-4小时(优选3小时),将药液浓缩成稠膏状;
(5)取0.5-4倍量(优选2倍量)步骤(4)所得稠膏状药物的中蜜(炼蜜)或炼糖、炒糖加入到稠膏状药物中,将青黛和全蝎研碎,过120-200目筛(优选过170目筛),再将青黛和全蝎细末加入调匀,微炼,除沫,装无菌瓶中密封即得。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444130.4A CN104173775A (zh) | 2014-09-03 | 2014-09-03 | 颈源性头痛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444130.4A CN104173775A (zh) | 2014-09-03 | 2014-09-03 | 颈源性头痛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173775A true CN104173775A (zh) | 2014-12-03 |
Family
ID=519553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444130.4A Pending CN104173775A (zh) | 2014-09-03 | 2014-09-03 | 颈源性头痛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173775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38918A (zh) * | 2016-08-22 | 2016-11-23 | 孙玉杰 | 一种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中西医结合药物及制备方法 |
CN107050356A (zh) * | 2017-04-20 | 2017-08-18 | 刘子豪 | 一种治疗偏头痛的中药汤剂及其制备方法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97777A (zh) * | 2010-07-15 | 2010-12-01 | 重庆市南川区瑞丰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 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中草药 |
CN102670943A (zh) * | 2012-05-31 | 2012-09-19 | 宋玉成 | 一种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中药 |
-
2014
- 2014-09-03 CN CN201410444130.4A patent/CN104173775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97777A (zh) * | 2010-07-15 | 2010-12-01 | 重庆市南川区瑞丰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 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中草药 |
CN102670943A (zh) * | 2012-05-31 | 2012-09-19 | 宋玉成 | 一种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中药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李永贵: "自拟颈椎方加减治疗颈源性头痛35例总结", 《中医药导报》 * |
闫军堂: "《刘渡舟教授治疗头痛十二法》",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38918A (zh) * | 2016-08-22 | 2016-11-23 | 孙玉杰 | 一种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中西医结合药物及制备方法 |
CN107050356A (zh) * | 2017-04-20 | 2017-08-18 | 刘子豪 | 一种治疗偏头痛的中药汤剂及其制备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543610B (zh) | 一种有效治疗痛经的药酒 | |
CN103638250B (zh) | 一种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316146B (zh) | 一种麻醉用中药制剂 | |
CN104826036A (zh) | 一种治疗乳腺增生的复合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 | |
CN104173773A (zh) | 偏头痛祛风活血制剂及制备方法 | |
CN102631655B (zh) | 一种治疗冠心病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008674B (zh) | 一种治疗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和类风湿的膏药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168460A (zh) | 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制剂 | |
CN106177819A (zh) | 一种用于颈椎病的外用中药组合物、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
CN104173776A (zh) | 治疗颈椎病变性头痛的药物制剂及制备方法 | |
CN104173775A (zh) | 颈源性头痛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 | |
CN104623600A (zh) | 一种治疗末梢神经炎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306880A (zh) | 一种治疗脑血栓的中药配方 | |
CN107335019A (zh) | 一种用于治疗正、偏头痛的丸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225128A (zh) | 缓解颈椎病所致头痛的药物制剂及制备方法 | |
CN104800610A (zh) | 一种治疗帕金森病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1265609A (zh) | 一种辅助治疗真性近视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888098A (zh) | 一种用于关节置换后静脉血栓的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 | |
CN104547369A (zh) | 一种治疗眼睑痉挛的内服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1757469B (zh) | 一种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873854A (zh) | 一种用于小动脉性肾硬化症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740193A (zh) | 一种治疗颈肩肌肉劳损综合症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524278A (zh) | 一种治疗脑梗塞的中药组合物 | |
CN102626504A (zh) | 一种防治抑郁症的中药口服液 | |
CN108126158A (zh) | 一种治疗正、偏头痛的汤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Address after: 756000 the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Yuanzhou District of Guyuan City Beihuan Limin District 2 Building 3 unit 601 Applicant after: Zhang Shiyuan Address before: 250000 Ji'nan Province Flyover District, Tuen Mun Road Sunshine District Applicant before: Zhang Shiyuan |
|
COR |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1203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