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65117A - 浮力-重力自动循环并能获得超能量自动补偿-输出发电法 - Google Patents

浮力-重力自动循环并能获得超能量自动补偿-输出发电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65117A
CN104165117A CN201310181933.0A CN201310181933A CN104165117A CN 104165117 A CN104165117 A CN 104165117A CN 201310181933 A CN201310181933 A CN 201310181933A CN 104165117 A CN104165117 A CN 1041651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oyancy
gravity
air
energy
cylinder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8193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效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310181933.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165117A/zh
Publication of CN1041651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6511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20Hydro energy

Abstract

浮力-重力自动循环并能获得超能量自动补偿---输出发电法,涉及一种首创性的能够完全利用浮力-重力自身来获得超能量自动循环补偿---输出的发电方法。是在江河湖海水库和人造深水环境中由数十个以上浮力-重力缸体7、重力滑块8等组成的浮力-重力构件在循环链条16、17,围绕上、下大转轮18、21上按1-6的顺序转动,在1时下降排出空气,到2形成重力势能至3,在4时开始上升通过9、10、11管道从12、13空气容积仓中吸入空气开始形成浮力能,这两种能量通过19的动力牙轮和20的动力传输链条将动力传动到设备间26中的调速机24后再由发电机25发电,14是空气外通管道,15空气压力仓,22是桩柱架体,23是水上平台。

Description

浮力-重力自动循环并能获得超能量自动补偿-输出发电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原创性的发电方法,属于电学领域首创性的浮力-重力自动循环并能获得超能量自动补偿---输出发电法。本设计充分利用了大自然中的浮力能和重力能,利用了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并巧妙的结合起来,互为利用,把劣势变为优势,把反作用力变为正作用力,把负能量变为正能量,用浮力创造了重力,用重力又创造了更多的浮力,也就是用浮力能创造了重力能,进而用重力能又创造了巨大的浮力能,除了实施自身能量的补偿还获得了巨大的超能量机械能并用来发电,达到了用非物质---即无物质能源消耗的、无任何污染排放的绿色、可以永续利用的,永不枯竭的自然最佳能源。 
浮力,是创造重力能量的基础;重力,也是创造浮力能量的方式。如何获得重力能和创造浮力能,是本设计的原创关键技术,如何能用自身的能量来创造、满足自身所需要的能量,进行自身所消耗能量的自身补偿,实施自身循环的自动,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的梦想,如果再能有巨大能量的输出,更是梦想中的幻想。本发明设计,就开启了这种幻想之门。本设计中浮力的载体——空气能够自由进入和排出是本发明设计原创、首创性的创新设计。也是在本人无数个设计中最优化的设计。所以,本发明也可以简称——浮力-重力能发电法。本设计继承并发扬了原有本人的设计---浮力-重力自动循环发电法,把原来设计中的通过高水塔内的循环方式扩大到江、河、湖、海、水库、和各种人造深水环境的任何方式中去,使在这些环境中的本设计中的双转轮链条式循环中的无数个空气浮力缸体中的重力滑块在地球的引力作用下,在转换方向后不断的向下滑动形成的重力作用,使每个空气浮力缸体中的空气不断地自动完成自身的进气、排气过程,用简单,必然的习惯动作完成了自身能量的补偿,使浮力缸体在上升的过程中具有了能携带足够数量的大量空气,来产生足够的浮力,产生了不用消耗外来力,却可以承担永久自动循环转动的动力的浮力能;浮力缸体中的重力滑块在下降时的行程中又能用重力滑块的重量势能的重力方式自行排出了空气,使重力滑块的全部重量来发挥全部做功势能;在上升时的最初行程中,重力滑块又利用自身向下的重力轻松的排开水吸入了产生浮力的空气,产生了自身能量的数倍补偿,这种向上的浮力超出了自身所携带的重力的数倍,产生了巨大的浮力---重力差,这里由浮力产生的浮力能,承担了全部的自动循环所需要的运动能量,更是将重力能所产生的全部势能用于做功发电的可以永久自动循环的自动动力发电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发电技术的发展和地球能源的开采,还有随之而来的能源紧张和地球环境的污染,绿色无污染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步提上了各种日程,现在正是一个各种发电方式混杂交汇的时期,现存的各种发电方式也都存在着各自的利弊: 
1,是地球上数亿年来积存下来的热能资源,如煤、油、气等正逐步走向枯竭,而且在使用的过程中形成的污染已经影响和破坏了地球环境,必须要寻求各种方式来逐步减少或替代它,这也是人类生存所必需要走的路。 
2,人类制造的能源,如核能、生物能、垃圾能虽然有其一定的优势,但也有其显而易见劣势,核能资源不多、取得较难,并且还有难于解决的污染难题。生物能、垃圾能只能是个过渡,难成大事,进入不了主流。 
3,水能、风能、光能等虽然是非物质能源,但在现有阶段看其危害性、利用的局限性、投资的高成本等也限制了它的发展。 
这些能源虽然是现代的主流的,但由于各种原因也都有其各自的劣势,研究和开发更好的能源方式就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探索新的发电方法或替代方法就成了我们追求的目标。本发明设计---浮力-重力自动循环并能获得超能量自动补偿-输出发电法,希望今后能成为众多发电法中具有的高性能的,无碳排放的,最简单、最便捷、最经济、最普及的发电和动力方 式,更能成为现有消耗物质能源---地球将近枯竭的有限自然资源来进行发电方式的一种替代方法。 
本发明与现有发电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势和积极效果: 
现有的发电方法中,可与之比较的热电如:煤、油、汽、地热、核、生物、垃圾等发电方法,自然能源电如:水电,风电,光电,以及海上能源-海风、潮汐,海浪,海流能等,其他发电方法占比例很小,未成规模优势,不予比较。 
热电能的表现形式是用热能源转换成机械能发电;水电,风电等都是要把自然能源转化成机械能来发电的,看来,只要能有机械能就能发电。能量就是发电的前提条件。 
能源是创造能量的基础。但现在的发电能源,多数都是不可再生的、不能循环使用的、有限的、高价的、不易取得的、受各种自然条件限制的、必须运输的等等,即使是可以再生的自然能的开发和利用也只是初步的,有诸多不足的,并在不断发展的初始阶段。 
本发明的发电方法所利用的发电能源是在地球上普遍存在的自然能源,也是地球上存量最大和永不枯竭的最大能源。是自然界中诸多可利用自然能源的一个分支、一小部分、一种新的途径,它就空气,地球引力和水,也就是利用可以在水中形成浮力的空气,可以使重力物体迅速下降的地球引力,以及浮力的载体---水。优势是没有消耗,无限循环,取之不尽,花钱极少,不受限制,不要运输的几乎是无成本的能源。本发电方法在现在世界上尚无先例可以参照,是首创的原创性发明。因此,本发明发电方法是一种全新的发电法。本发明和以前的多个浮力-重力发电方法以及本人的此类方法相比,都具有突破性的发展: 
1,本设计完全利用自身在链条中的无数个空气浮力缸体内的重力滑块或重力块在受地球万有引力的作用使之在转换方向时向下自动滑动来通过自身的重力能量完成进、排气过程,来产生浮力能达到自身能量的自动补偿,并转化成重力能再转化、实施产生永久动力的机械能输出来进行发电的一种无能耗发电方式; 
2,随着本发明技术的发展,其在循环链中的浮力缸体空气容积可以逐步加大或改变,同样也使缸体内的重力滑块可同比例的逐步加大和缩小,使之产生更大的浮力能和重力能来扩展所产生的机械势能和发电能力向更大或中、小型各个方向发展,有如热电的临界---超临界---超超临界的发展路程一样达到浮力--重力能力向更高能量级别发展,来产生每座发电设施可以产生数万KW\H以上的发电能力或向中、小型发展进入城市小区和广大农村以及各个需要动力的领域,做到广泛的普及使用,逐步达到成功实施、普及、造福人类的目的。 
3,完全大自然的江、河、湖、海、水库和各种人造环境,资源无限,原理可靠,技术简单,无声无息,维护方便,无复杂机械等。其规模,能力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在现阶段也是切实可行的唯一的浮力-重力自动循环并能获得超能量自动补偿输出发电法,也是最绿色环保的、全无碳级别的、完全可以达到发电厂(场)级规模来进行建设发展并逐步取代现有的热电等不利于人类环境的发电方法,也是可以向两极——巨型和小型,其它各种动力模式发展的发明设计。 
和现有的其它技术方法来对比其特点如下: 
本发明和热电相比较:不用复杂的、现代化的大厂房;超临界,超超临界的大型热电锅炉以及繁琐的配套设施;不用去消耗地球历史沉淀了几亿年来才形成的宝贵的能源资源,不用频繁的购进不断涨价的热能燃料;不排放污染环境的任何污染物;不会造成地球升温变暖,不会有因开矿造成的无数矿难,不用繁多重型的运输工具等,只用看起来几乎类似于极其简单原始的建筑,设施,非现代化的机械方式,用极其简单的物理方式方法解决了复杂的问题,把长久的幻想轻松的予以实现。 
本发明和水电相比较:不用建设巨大的挡水坝体,不涉及改变水流域的自然环境,没有对自然环境的苛刻要求,没有大面积的土地淹没,不用去等老天恩赐的降雨形成的水源,没 有对周围和坝体下游居民形成的各种威胁,没有对历史古迹的人为损毁,没有耗资巨大的移民搬迁工程,没有对地理灾害、人为灾害形成的无限猜测和恐惧,只要对所涉及的江,河,湖,海,水库和人造环境进行合理的改造、建造,就可以无限循环的使用数十、百年以上。 
本发明和风电比:不用去刻意的去选择适合的自然条件;不用远离人群、城市去选择适应那些艰苦的自然环境;不用靠天吃饭去等待那一年仅有的2000-5000个小时的难以约定的大、小风力;不用建设长距离的高压、超高压输电线路;不用担心电力负荷的高低调整和低谷时不能发电时的焦躁;不用为发电成本的居高不下而顾虑,不用害怕巨大的投资和担心投资难以回收的难题。 
本发明和光电比:不受天气的日、夜、阴、晴约束,不用去占据那么巨大的使用空间;不用耗巨资去买昂贵的光电设备和进口原料;没有生产光电设备形成的高污染;没有使用时所产生大面积的光污染,不用担心设备的快速淘汰率和发电的高成本。 
本发明与核电比;没有选址和建设条件的苛刻要求,不用那些高、精、尖的发电设备;不用担心资源的枯竭问题,没有核污染、核辐射的担忧;没有提取核燃料的技术难度和污染、购入的高价格,更没有严格各种管制来制约,也没有核扩散和核废料的处理难题。 
本发电方式只是利用了地球上普遍存在的、存量最大永不枯竭的、最廉价的水和空气加简单的物理性的设备运转,就能达到复杂设备所能完成的目标,用简单的方法解决了复杂的问题,可以利用的江、河、湖、海、水库等又极其多,利用很少的一部分就能解决很大的人类社会需求,是其他方式在现阶段无法比拟的。 
但是,现有的发电技术,它们都已经发展经历了几十年到一个多世纪,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极高的程度,为现代文明和科技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也是当今电力的主流,本发明还只是一个原创性简单式发明创新,一个设计的雏形,一个简单的设计模式,所涉及的都还是简单的,表面的,浅层的,缺乏系统理论支持的发明设计,还只是一个只有理论无例证的设想,发展如何还要看被认知、认可的程度,还有一个被普遍认识,认知,研究,改进,实施,发展,再改进,再发展的长远历程。 
本设计的理论和技术依据: 
根据阿基米德定律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参与本设计的自然物质有3种-水、空气和重力物,水的比重是1,空气的比重是水的不到1/773,较常规的说法是:在水中,每一立方米的空气可以浮起大约一吨重的物体。根据波义耳定律,即使是在100米的水下,空气被压缩到只有原来的1\10,压力在11巴,空气的密度是原来的几十分之一,就其比重来讲,其对浮力的影响也不是很大,而且,由于深水中的压力加大,水的重力也加大,其浮力值也在加大。在正常情况下把浮力容积体按照比例加大、调整就可以了。这是在正常情况下水压对空气的压力计算方式,如果改变一下,能把空气装在能抵抗相当压力的固体容积体内,其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本发明就是把空气注入的方式改变了,就是解决了这种空气注入的方法,同时也解决了在深水下水对于空气的巨大压力问题,它就是,无论在多么深的水中,本设计的空气浮力缸体的空气容积室内的空气是不受水深压力的影响的,空气可以通过自身设计的空气进、排管道有压或无压力的自由进、排,只要有重力滑块或重力块的引力能就足以使空气自由的,轻松的进、出空气浮力缸体,轻松的对本浮力-重力循环系统进行能量的自我补偿,不断的获得再循环的自动驱动动力,从而获得了浮力运用的巨大空间和发挥了巨大的浮力-重力能作用。另外,在深水中被压过的空气体积变小,重量加大,浮力也就变小了,而本发明设计的在空气浮力缸体中的空气是没有被压缩过的,所以空气和水的比值是不变的,浮力也是不变的;而无论水是在10米还是100米深度,其比重和体积几乎没有变化,大比重的重力物-重力滑块的比重和体积也不会发生变化,所以重力物在深水中的引力也不会发生变化,这就对吸入空气进入的力量就没有产生改变-依然是巨大的,没有妨碍的。 
本发明就是开辟了在深水中浮力这个使用途径和方法,利用了空气在水中的浮力的这一原理-也就是浮力所产生的能-浮力能。浮力能的产生载体,就是水。没有水,就不会产生 本发明的浮力--浮力能、以及由浮力能所创造的重力能。在本设计中,水、空气、重力物是铁三角关系,是互相作用的,缺一不可。 
空气在水中可以产生向上的上升浮力,所产生的能量叫浮力能。浮力缸体中的空气容积越大,所产生的浮力越大,则所产生的浮力能越大,用浮力可以在浮力环境中浮升起大比重的重力物体越大、越重,上升的高度越高,则所产生的浮力力矩越长,在下降过程中重力物形成的重力势能也就越大,做功距离也就越长,这是本发明的追求发展方向-不断加大的浮力缸体的容积、不断增加的浮力距离、以增加更多的更长时间的浮力能,和不断增多的重力物的重量、造就不断加大的,不间断周转循环的,具有长距离做功的浮力--重力势能,用同样的投入获得数倍于投入的产出来进行做功。造就一个高输出比的、依靠自身能量补偿进行周转循环的,并能产生较大动力机械能来输出自动发电方法。 
另一个必备条件就是重力物体---在这里简单称作大比重的重力滑块或重力块,只有大比重才能有力的体现地球万有引力的优越(尤其是在水中要减去水的比重),才能对空气的进、排产生巨大的作用动力,达到理想的结果。它和浮力是不可或缺的两个能量产生部分,它是产生重力势能的载体。当这些重力物被浮力浮升到一定高度以后,一旦失去浮力的托举力,重力物由于地球的万有引力作用产生了失衡,进入到地球引力能的转化状态,重力这里也可叫做失衡力、或失衡能,或称斥力能、引力能。重力物的失衡状态下下落就必然产生向下的惯性能---势能,因为在这里它的载体是重力滑块,所以所产生的力也就叫做重力,其所产生的能量就叫做重力势能。再把这种重力势能转换成了机械能输出驱动调速机、发电机。 
由于这种产生浮力的载体是装有重力滑块的能产生浮力-重力的缸体,数十、数百个浮力缸体是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周转循环链条安放在浮力、重力支撑架体上的形成的循环,在每个缸体由低端向上时缸体中的重力滑块由于地球的吸引力作用就向下滑动,并自动的由空气管道吸入空气,使能产生浮力的空气充满空气浮力缸体的容积体内而产生巨大的浮力,这种浮力和重力滑块相抵消,如果浮力产生的浮力相当于重力滑块的重量+各种机械运转所消耗的能量,则浮力的升力达到平衡,就只能产生重力势能;如果浮力所产生的浮力大于重力滑块的重量+各种机械运转所消耗的能量,就能形成超倍的浮力能并和重力势能形成倍数叠加来做功,按照设计要求,在由无数个缸体形成的循环链条中,缸体的数量基数是数十个以上,每个缸体的容积都是在数立方米至数十、百立方米以上(大型或巨型),其总的浮力-重力能量起码也是数十、数百、或更高吨量级的,其发电量也应该在数百KW、数千KW、或数万KW/时以上的发电能力。 
以上的浮力和重力是单独叙述的,实际上因为空气浮力缸体和重力滑块是结合在一起的,所有的浮力-重力缸体结合体又是链接在一条大的循环链条上的,所以其浮力上升和重力下降是在同一个结构中,各种力是结合交汇在一起的,循环速度也是统一的,可以说在这里的浮力能和重力能时时刻刻都在同时产生和输出中,在这里的分开叙述只是为了说明的方便而已。 
这种发电方式,因为发挥了和船同样的浮力原理,所以就有了同船一样的诸多优势---经济、易得、无限、环保。又因为在运作中没有原料的投入,即产生热量的自然矿物能源的消耗,就又具有了比船更加优越的诸多优点。所以,本发明设计还是和其他以消耗现有能源和靠天吃饭的发电方式相比是具有诸多明显优势的。 
本设计的空气浮力缸体,即空气的容积体,也是大比重的重力物体---重力滑块的载体,重力滑块受地球引力的作用——总是自由的在缸体内向下滑动,本发明设计就是发现和巧妙的利用了这种很自然的必然现象,就是在浮力-重力缸体循环转向的时候,利用了这种滑动的力来自然而然的,轻松的,不用外加任何力的为每个空气浮力缸体完成了进、排气的过程,来完成浮力的产生和重力物体的携带,也就是浮力和重力的形成和转换,这种无限循环的、不断地转换就完成了本发明的动力永远自动生成效果,进而产生了巨大的机械能和电力能。本设计中空气浮力缸体的运转条件是必须要在江、河、湖、海和水库或各种人造的深水条件中来实施的,可以设计出很多的空气进、排方法,本设计的基本方法就是在大循环中的每个浮力-重力缸体上都有管道通向中心的空气容积仓体,用密封的方式进行空气的进、排,在此 大链条中的进、排交错同时进行,此进彼出,无限循环。有此基础模式,进而变幻出更多的方式--比如更优化的机械化的,自动化的,数控化的各种方式都是可能的和必然的。 
空气浮力缸体的制作和材料要考虑的是空气和水的压力,在水下,每下降10米就增加一个压力,100米深就是11个大气压力,所以缸体承担的压力必须要大于这个压力值并且有一定的保险系数,由于有空气浮力缸体内的空气是通过空气管道自由进、排的,不受约束不受控制可以抵抗水下压力的,所以,空气浮力缸体的进、排气就都是很轻松自然的事了,因为有坚固、结实的空气浮力缸体支撑保护,水压的问题可以不用考虑。 
还有就是缸体的重力滑块或重力块,必须是大比重的,和缸体是严密结合的,密封的,犹如汽车的缸体一样,这样在空气进入的时候才能起到优势作用,实际情况是密封水,因为水的压力大,可以轻松的挤压空气,能密封住水,不使水挤压空气容积缸体内就可以了,再就是密封的耐用性问题,因为本设计的循环速度不是很快的,大概是每秒1---N米以内,滑动转换速度也不高,所以对密封件的磨损就不大,因为在水中,腐蚀的机率也不高,按现在的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其密封件使用数年不用更换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如果能耐用数年以上,本设计的‘自动’和‘不间断’效果才能发挥得最好,经济效益才最高,发电才能不间断。当然这里的未知因素还会有的,这要在今后的实践中去发现和解决了,当然,人为的、为了节约机械磨损的、控制用电峰、谷的正常控制是另一回事了。因为本发电方式的开、停控制很方便,提高设备的合理利用的任何方式都是正常的。 
这里,虽然是有机械能的产生,却没有任何热力学的能量转化的问题,什么机械的第一热力学定律、第二热力学定律等和本发明设计都无关。因为它是自然能量-自身空气浮力的加入,创造了自身动力的能量补偿条件,并形成正效应的动能和势能,打破了力的平衡,产生了非常规机械式的做功条件,另辟蹊径,绕过了传统力学和热力学的范畴,找到能量增殖的条件,用空气在水中的浮力实现了力与位移的乘积,以水、空气、重力物体为流体构件来创造动力;以链接链条、转向轮体传动等为揉体构件形成传动;以浮力水塔以及大自然中的江、河、、海、水库等深水条件、支撑架体为刚体构件,以及空气进、出管道,空气浮力缸体为基础创造了浮力能和超出本身循环需要的数倍浮力能,进而也创造了源源不断的重力能;是这些刚体构件、揉体构件和流体构件的超大、超常的规模效应创造了使产出大于投入于数倍的基础,为浮力能和重力能的产生提前买了单。当然本设计也和几百年来大家所研究的传统意义上的永动机无关,因为它已经突破和超出了常规的小型,试验,和追求自身永动为目标的研究模式,而可以直接一步进入大型---重型的实施阶段。满足和超出了‘永动’所要求的那些幻想式模式。也就是说这个类似永动机的非传统设计最终提供的不仅是能量,而且是超常规的巨型能量。这里,也和现在正盛行的磁力永动机的研究,因为研究方式不同,使用材料不同,不具备可比性,不做论证比较。 
本研究发明所输出是能量,就是机械能、电能,不仅仅就是大于零,而是超出自身输入能量,抛开了数百年来大家常规的研究模式,不用走从小的机械模型开始,然后再无限放大的路子(目前尚未见到那个设计放大成功),可以直接,简单的一步跨越直接走到实践应用之中去,不但实现了自身的‘自动’,还做出了高能量的输出,用以力借力生力的方法,炒出了这盘根本没有原料的菜,这个‘力’,就是浮力和浮力的无限延长,就是重力和重力的浮升高度的突破,还有重力的无限量的加大,实现了‘自然是能量之源,一切能量都是来源于自然’但却不消耗自然能源的理想。在自然界中,能够主动补充的能量很多,比如引力、重力、磁力、浮力、温度、热量、浓度、气压-----等等,由于本人能力所限,这里仅仅应用了其中极少但自然界中最普及、拥有量最大、使用上可以达到永恒的物质的一部分,当然也不可能在同一个设计中运用好更多的自然能量,也说明了‘简单的也许是最好的’说法,也就说自然界中还有这么多可供开发利用的力,说明还有相当广阔的可开发空间。 
这里,牵扯到一个能量守恒的问题,“各种能量形式互相转换是有方向和条件限制的,能量互相转换时其量值不变,表明能量是不能被创造或消灭的”,也就是说: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 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不变。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如今被人们普遍认同。本设计中的空气和水在整个循环、转换过程中因为只是个物理过程,没有任何化学反应,不产生热能,物理性质没有任何改变,和其它能源的优势比就是可以无限的被循环利用而没有消耗,本发明就是利用了这一自然能量的优势无限的使用下去的方式。浮力的上升,就是力的守恒的表现,重力滑块在遵循其自然规律在浮力缸体的转换方向是的下降时排出空气---吸入空气时利用自身的下降时做功,也还是为能量守恒的必然表现而绝不能相反,所表现的做功方式截然不同----同样的下降方式却都做了不同的功,还巧妙的利用了其守恒的能量,自然的,轻松的实施了能量的转换,即浮力能的自身补偿,把随意的动作——吸入空气变成了正能量的浮力能。本发明就是利用了能量的守恒,利用了自然能量守恒的不会被消灭原理,使空气浮力缸体里的空气浮力虽然没有被更多的创造出来、却得到了所需倍数的增加和使用距离的延长,你建造的浮力水塔和深水环境高十米或深10米,他就规规矩矩的守恒着浮升十米,你建造的浮力水塔高100米或者所利用的江河湖海水库水深100米,其浮力体也是同样规矩的守恒着浮升100米,而绝不因而有守恒定律就到了一定的距离而停止,是浮力水塔的建造高度和大自然的深水的深度创造了浮力的超长力矩,同样也创造了重力的超长力距。使守恒的力发生了因守恒而发生了约定增长性变化,利用了守恒不能被消灭的规律发生了人为性扩张,发挥了自然能量的固有天性。就像氢气球为了守恒而浮升到高空;水流为了守恒而一泻千里;飓风为了守恒而摧枯拉朽;卫星为了守恒而绕地球永不停顿的自转一样。同时,浮力的倍数增加和超长距离守恒也创造了浮力的倍数增加和的超长距离守恒,因而也就创造出了浮力物体缸体的超长浮力能,创造了输出倍增于输入的大比例。形成了自动高输出机械能的浮力-重力循环自动发电方式。 
它和水电、风电、光电一样,只是一种借力,是借了大自然的能量之力,只不过是借的形式不同,本设计是以人为的条件创造替代了自然已有条件,以人为的创造性开发的力替代了自然形成的力,用人为可控的力取代了自然不可控的力,做到和实现了‘人定胜天’的梦想。本设计可能也与能量守恒和不同的物质的质量有点关系,那就是;浮力水塔和各种深水环境中的水为了守住自己的不同深度中的比重质量和形成的压力,不断向上推举着浮力物体;而空气则为了保持自己的是水比重的700---800分之一质量守恒而摆脱地球的万有引力向上浮升,在浮升的过程中哪怕本身还携带了极大重量的大比重重力物体,绝不会顾及什么‘输出功只会近似输入功而决不可能大于输入功’的黄金定律而创造着超出数倍于输入的能量,不受距离的约束和能量守恒定律的桎而创造了超常的浮力能,而重力物体在完成了长距离的借力浮升、转向以后,发出全部的重力势能来尽力做功,发挥了浮力能和重力能的守恒和超强的被动不守恒本能,把重力和浮力,下降和上升两种矛盾体实施了协作和互补,把矛盾体变为合作统一体,把不利变为有利,实施了力的借用和转换。并且完全可以实行全自动化,无人远程监控化等无体力劳动的全天候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的不间断做功发电。 
本发明也不是科学发现,因为浮力的运用早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它已经在很多方面得到了良好的运用,况且技术也是相当成熟、精到,船舶的发展就是一个例证。浮力在这里的运用,不过是诸多种浮力运用方式的一种转变方式,开发了浮力运用的另一种渠道,其关键技术点就是空气如何自由进出空气浮力缸体的方式,这是以前的设计都未曾涉及到的一种发明方式,但其道理容易理解,结构非常简单,运用起来方便实用。在整个运用中,空气的自由进、排是这一主要动力能源产生的首要条件,如果没有空气的加入,就没有浮力的产生,是浮力打破了力的总体的平衡,进行了循环力的能源补偿,这种方法,也是把空气在水中的浮力的运用进行发展、改进、转换、循环使用的一种新的方法,因为有巨大机械能的输出,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本发明不但可以用于进行发电,还可以做很多事情,发电方法也不仅仅只是这么几种方式,还会开发、设计、创造出更多种方式,因为本发明创造了一种可以循环利用的、无消耗的,极其廉价的、永不枯竭的自然能量的动能-并能转化成大功率的机械能,所以有很广阔的利用空间,可以在无限的领域加以扩展性应用。 
发明内容:
浮力能和重力能是地球上存在很久远的的无处不在的最普遍,最廉价的自然能源,人们已经认识和利用了数万年了,但把它当做能源用在发电上尚少有先例。本发明的核心就是对地球上无处不在的,不用花资金购买的自然能源-----水和水产生的浮力,加上地球引力形成的重力的利用,并把这种免费的能源转化成机械能用来发电或者是用作为其它动力能源。它就是浮力-重力自动循环并能获得超能量自动补偿---输出的发电法 
本发明设计需要的条件,目前分为两大类,即人工建造浮力水塔和深水环境类和自然资源-江、河、湖、海、水库等的改造利用类: 
人工建造飞浮力水塔、深水环境类(适用于在城市和缺水的环境地区建造): 
1,建设一个足够大、足够高、足够深的有足够空间容积量的可以充满水和足够结实并有数十年使用寿命的浮力水塔或类似的深水环境---可以在其中利用水的容积和本设计中的浮力-重力机械设备进行运转发电,比如高或深数十米---百米,长十-百米以上,宽数米,数十米以上(或向小型发展的各种类型等); 
2,在装满水的浮力水塔内和深水环境中安装有数个可以承载数以吨计至数以百吨、或以上能力的可以安装巨型上下大转轮的坚固支撑架体,可以是单侧支撑的,也可以是双侧支撑的不同类型的架体; 
3,在浮力水塔和深水环境内的承重架体的上、下两端各安放一个大型转轮组,以负责在上面安装能循环转动的大型链条,可以承载、支撑有数十个以上大型装有重力滑块的空气浮力缸体的,可以单向循环转动的能带动链条系统的来支撑、带动整个运转系统、把浮力能和重力能转化成机械能的驱动链条等装置。 
4,在浮力水塔和深水环境内的承重架上的上下转轮组上装有可以承载携带有数十个以上大型装有重力滑块的空气浮力容积缸体的可以单向循环转动的链条系统; 
5,在循环链条上的每个空气浮力缸体都可以达到空气容积在数立方至数十立方米以上的容积能力,并在缸体内装有可以密封的可以轻松在缸体内上下滑动的大比重的数公斤---数吨以上(能和空气浮力容积成正比例的)固体重力滑块; 
6,根据发电方式和大小的不同,设计出各种类型的空气进、排方式,比如直通空气管道式,自动机械手式,软管固定连接周转跟踪式等 
7,在每个浮力缸体的空气容积体上装有联通中心空气容积仓的能使空气自由进、排的空气管道(软、硬兼备); 
8,在浮力水塔的上面或合适部位装有调速机、发电机,把浮力能和重力势能形成的能量通过大转轮和能量输出链条进行转化成机械能,来带动发电机发电; 
自然资源改造利用类(适用于有江,河,湖,海,水库等的自然环境的改造利用): 
1,就是利用地球上普遍存在的江、河、湖、海、水库或人工建造的深水池塘等。因为本设计的需要水深要达到10米---百米以上(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自然环境中能达到要求的水域很多,直接就可以利用,如果达不到,那就要人为的施工来满足设计所要求的水的深度和广度了(所以有人造深水环境一项),要求不高,条件很容易就能满足。 
2,在达到水深和水域面积要求的前提下,建造安装发电设备所需要的载体----通行平台和安装桩体或称架体,按设计要求做到规模化的连成行连成片,能承载和通行运输设备,安装设备和今后的工作设备、机房等, 
3,在通行平台上建设安装发电机械设备的机房和保护设施。 
4,其他设备类的设计要求浮力水塔的所有项目相同,只是外部结构的不同。 
其原理和作用是这样的: 
1,无论是在浮力水塔和人造深水环境内还是在江、河、湖、海、水库或人工建造的深水 池塘内,都被看做是水的容积体,也是整个系统的容积承载体。只要达到有足够量的水和有足够的高度或深度,以便产生足够的浮力浮升高度和重力下降高度,距离、力度即可,高度越高,或者是说深度越深,则设备的运行距离越长,可以装在整个循环链条上的缸体越多,那么产生的浮力和重力的力矩就越大,所累加的力能越多,产生势能也就越大,可以转换的机械能和发电量越大,这是本发明设计的获得的力能的原始基础。 
2,承载架体,是内部所有设施的承载体,无论是在浮力水塔或深水环境内,还是在江、河、湖、海、水库或人工建造的深水池塘内的主要骨架,均要在其上面安装上、下大转轮,在大转轮上要安装循环链条,在链条上要连接数十,百个以上的空气浮力缸体,每个缸体上的重力滑块都在数十公斤至数吨以上,其总承重要在数十,数百,千吨以上,还要承架起在浮力水塔内或是在江、河、湖、海、水库或人工建造的深水环境上面的各种交通道路、发电机械和机械工作间的重量,这是刚性构件必须做到的。 
3,链条组,是由装在上、下大转轮上的数条可以和空气浮力缸体完美结合、承载的单个框架体互相连接组成的循环链组合,分为内链接链条和边连接链条之分,它是单方向循环转动的,根据装置的不同,要求的承载能力也不同,从数十吨到数百吨以上,力求坚固、结实、抗磨、耐用。 
4,大转轮,不论哪种类型的设计都是上、下两端各有一个,他是一个承载,支撑,连接,动力输出体,它承载,支撑,连接着整个循环链条上的所有各种浮力-重力缸体装置和动力输出装置,其承重能力可能在数十、数百、以至千吨以上,因为有空气进、排管道的原因,其支撑方式还要不同(如无特殊设计就要单侧支撑连接),否则通气管道无法安放、转动、循环,其动力输出部分可以设置在浮力水塔上或是在江、河、湖、海、水库或人工建造的深水环境内上面的大转轮上,也可以设在浮力水塔下面的转轮上来连接外面的动力机械能的输出的各种发电设备,或是在江、河、湖、海、水库或人工建造的深水环境内的水面上面的外置转轮上来连接外面的动力机械能的输出的各种发电设备。 
5,缸体,有如汽车缸体的模式类似,每一个都是独立的可以密封的独立缸体,有足够的内部空气容积量,有可以上下自由顺畅滑动的,具有数十公斤至数吨以上重量的重力滑块,能由空气管道自由进、排气的,能固定在大链条上只能单向运动的定型体,其形状可以是圆形的,也可以是方形多角形体的,只要达到缸体的作用,能完成浮力---重力的作用,其形状可以在保证结实、耐用、坚固、不变形的前提下不受约束任意型体,其空气容积浮升能力要超出重力浮升所需要的足够容积或超出重力所需要浮力能力数倍的容积以创造出巨大的浮力能。 
6,重力滑块,缸体内部的重力滑块有如汽车的内缸体活塞一样,是一个可以在缸体内自由滑动的实体的、大比重的重力体,可以密封在缸体内上、下滑动,在受地球引力时可以迅速的滑向受力的一端,用自身形成的巨大排挤力和巨大吸引拉力来进行空气的进入(吸入)、排出(挤压出),来进行浮力能的补偿和卸载,重力滑块所创造出自身所需要的空气浮力容积可以大大超出自身重力浮升所需要的空气容积量的一倍至数倍,使多余的浮力变成巨大的浮力能来做功,体现出重力能所创造出的即有重力能还能创造出浮力能的双重功能的巨大作用。 
7,进、排气管道,都在浮力-重力缸体的空气容积室的前固定端的最佳固定部位上,因为在水中不同深度的巨大压力,空气的体积变化浮力水塔顶部和深水平台上面,或浮力水塔内或深水架体内的中心空气容积仓体上,无论管道如何软、硬结合,以能抵抗住巨大的深水压力才行,才能保证缸体在底部的上升初期就能顺利的、足量的、快速的吸入空气来保证浮力缸体的浮力要求,进、排气管道的设计可以有无数个方法、方案,本设计中的进、排气管道法只是其中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今后还可以开发出更多更好的进、排气方法。 
这样的发电设施可以根据发电量的不同和设计的要求不同来实施,可以是小规模单体局部使用的,也可以是多个连体的中等量级的,还可以成群连片的达到发电厂(场)级别的,发电量可以是数千、数万KW/H,也可以是数百万KW/H以上,还可以向中、小型发展。总之,大也好小也好,适用就好。 
运转做功过程:以图1的浮力-重力滑块式基本模式为主进行说明, 
首先,浮力水塔或深水环境中的水在注满后是不变化能用很久的(是最佳的节水方式),在江、河、湖、海、水库或人工建造的深水环境内也是可以人为控制的,起变化的是空气浮力缸体在下降和上升的过程中使缸体中的重力滑块受地球的引力向下滑动而使空气进入空气浮力缸体——排出空气浮力缸体的循环的过程中形成了重力能---浮力能的转换进而使循环链转动来带动上下大转轮旋转,并将多余的浮力-重力势能输出转化成机械能带动调速机和发电机来实施做功和发电,这样周而复始,不停的运转,就形成了本发明的能够完全进行自身能量补偿并输出巨大浮力---重力能循环自动做功发电的目的。 
具体的过程是:在浮力缸体随着链条的转动由顶端向下转的过程中,当浮力缸体具有倾角开始,缸体中的重力滑块由于自身的大比重的重量受地球吸引力的作用开始向下方滑动,因为他的比重比水大很多,起码要在数倍以上,这时重力滑块就开始向下方滑动并挤压空气容积室中的空气使空气沿空气进、排管道排出,同时由于重力滑块的带动,随着转动,缸体的倾角就变大,倾角越大滑动的力就越大,直至垂直时达到最大滑动值,这时缸体的重力滑块也就滑到了底部,把空气容积室中的空气完全排尽,当然,与此同时缸体的后部也同时进满了水,排出空气和水的进入是同步进行的,水的进入也促进了空气的排出,完成第一动作;在浮力-重力缸体内没有空气的前提下其浮力为0,即重力体就开始进入发挥重力势能阶段,其大比重的重力缸体其重量超出水重的能力多大其重力做功值就多大,就像石头抛入水中必然要下沉直至落底一样,这种状态一直坚持到浮力缸体下降到浮力水塔的最底部或者是在江、河、湖、海、水库或人工建造的深水环境内的设备使用最深处,完成重力势能做功的全部过程,这个重力势能发挥作用的阶段是无数个在下降阶段浮力缸体内重力滑块之重力相累加的,这种无数个浮力缸体式重力引力能就形成无限循环的全负荷的引力势能,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发挥全部的能量向下拉动整个链条运转,同时也就通过链条的传动带动了装有输出势能的大转轮和大转轮上的势能输出结构带动了调速机和发电机进行发电的。这里,重力滑块的重量和行程决定着重力势能的输出能量,滑动滑块越重,下行距离越长,缸体越多,做功能力就越大,做功越多;在缸体下降至最低点时,随着转轮的循环运转,缸体开始向上行,在从具有向上的倾角开始,缸体中的重力滑块依然受地球引力的作用开始向下滑动,还是由于滑块的比重大,就能轻易的将是水700---800分之一的空气由连接进气口管道的另一端即中心空气仓体中快速的吸入到浮力缸体内——即浮力缸体的浮力空气容积室中,行成巨大的浮力,空气的吸入和水的排出也是同时完成的,在缸体达到垂直点时就可以完成空气的吸入的全过程,空气充满了浮力缸体的浮力空气容积腔体中,巨大的浮力能量补偿完成,开始行使浮力功能,浮力能的发挥也是伴随缸体的整个上升过程的,也就是浮力缸体是在整个上升过程中起到浮力作用的。吸入空气的浮力值应该和缸体中的重力滑块的重量成正比和稍有超出或者是数倍超出的,这其中有一个合理的比值,浮力升力的值的最低要求是要是重力滑块重量+缸体重量+应负荷的链条重量+应负荷的机械消耗重量+整体链条循环速度和水的阻力等的总和还要有多出一部分为好,这样,缸体中的重力块的重力势能就能发挥到极致,发挥其全部的势能能量来转换成机械能做功发电了,如果重力滑块吸入空气的能力可以是使浮力缸体的空气容积是自身需要的几倍以上,就能创造出巨大的多于自身需要的数倍浮力能,不但进行了自身需要能量的补偿还有了数倍的创造能量来进行发电,这个超能量的补偿就是本设计的创造性的多次改进后的突出设计。这个空气缸体的空气容量室的大小,要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来实验、总结、改进的。 
本发明的技术关键是:浮力缸体(带有空气管道)+重力滑块,这是本发明的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浮力缸体是产生浮力的先决条件,也是使空气能在有压、无压力状态下顺利的进入、排出的关键,还是能避开水深压力的保障,无论在水深多大的条件下,空气都能顺利的吸入和排出;重力滑块不但是产生重力的必备条件也是产生浮力的重要条件,没有重力滑块就不能顺利快速的吸入产生浮力的绝对组成元素——空气,使本设计的整体循环获得最大能 量的补偿——浮力能的再生补充,没有重力滑块的作用也不能有力的把空气挤出去---或称排出,使重力滑块产生最大的重力能并发挥到极致,虽然如此,没有其他条件的加入也是不可能的,但那些都是起辅助作用的,但也是不可或缺的必备的。其总体要有: 
1,水的容积体——即浮力水塔;江,河,湖,海,水库,人造深水池等。 
2,承重架体。浮力水塔内部的骨架;江,河,湖,海,水库,人造深水池中的各种连接支撑架体,桩柱体,水上平台,各种保护设施等。 
3,可以支撑,承重循环链条和缸体,形成动力的上、下大转轮. 
4,可以链接无数个缸体的足够坚固的循环链条结构 
5,空气浮力缸体——能连接在总体循环链条上的,有进、排空气管道通往浮力水塔顶端,江河湖海水库的水上平台上或中心空气容积仓体的和重力滑块紧密连接的的空气容积体。 
6,大比重的重力滑块或重力块——能与浮力缸体严密结合,能密封或自由滑动的,能形成重力势能的大比重固型物体。 
7,多种形式的,软应结合的,能抵抗住深水巨大压力的进、排气管道。 
8,中心空气容积仓体等 
9,动力输出结构: 
10,能量的体现部分和做功部分等---调速机、发电机、设备保护工作间等 
具体设计是: 
1,形成浮力的水的容积体:其中有人造深水环境如浮力水塔和大自然环境。 
A,人造深水环境如浮力水塔:这是本设计针对城镇居住区和缺水地区设计的一种方式,是本设计的人为制造浮力的基础条件之一,也就是产生浮力的载体一水的容纳体,也是破坏能量守恒中力的黄金定律的超前支出,因它的深度(或高度)决定了创造浮力能、重力能的输出大于输入的倍增率硬指标。在初始设计时考虑到浮力、重力缸体因受转向的约束直径不可能一开始就做的很大,现以内径各数米左右为基础,以后等技术成熟了再逐步加大或缩小。把一个至数个或数十个产生浮力-重力循环链条发电结构并排的排列在一个浮力水塔内,实施以小攻大,群体联合的方式来实现大的目标,设计起步的浮力水塔深度(或高度)数十米--100米或以上,浮力水塔形状为方形一长方形,以方便多条同样浮力-重力循环结构的设施的并行在内排列,比如:基础内直径为15X50米或20X50米或更长更宽,塔基内腔体要向地下深入10--30米或以上(来实施降低高度便于浮力水塔的稳定性和易于操作),塔内基础容水量为15X50X50=3,75万立方米水容积,或者是本数字以上水容积。浮力水塔体的厚度以能胜任使用、达到的数十年寿命即可,可以在同一浮力水塔内安放一套或多套浮力、重力循环链条设备带动的一台---多台中、大型发电机组发电,尽可能发挥其最优设计、最佳结构,最大效能。另外,浮力水塔还要有安全封闭结构和安全防护设施:浮力水塔的高度比较深(或高),因为受风、雨、雷、电等自然条件的约束,还有每个缸体的进、排气管道在塔顶的排列,各种机械的排放,必须要有一个安全保障的稳定封闭结构,结构模式、类型按实际要求即可,另外,如果是发电厂(场)级别的,因为浮力水塔---浮力水塔群的建立是要贮藏大量的水的,还有可观的深度(高度),所以要考虑各种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水灾等和人为灾害如战争,爆炸,破坏等的发生使浮力水塔破坏,高水位下泄形成的巨大冲击,破坏给人类---居民所造成的伤害,特定的保护设施——如小型容水库,一定规模的挡水保护坝体等还是有必要的,当然,如果能建在有坚固基础的石山基础上是最好的。 
另外,这里所说的浮力水塔,也不是固定意义上的定义,因为它可以是常规的、传统意义上的高出地平面的有如高楼一样的地上建筑,也可以是有一部分深入到地下而另一部分在地上的半地下建筑,还可以是完全建筑在地下的建筑,也可以是在水中的建筑,还可以是建在山体上,山体内的深井式建筑等等,它的要求条件是有一定深度的,一定宽度、长度的水容积的容积体来创造出本设计所需要的浮力环境来安装能创造浮力-重力能的条件,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B,自然水域,即江,河,湖,海,水库,人造深水池等:这应该是应用最多,也是最易 普及和获得的、分布最广、最易使用、最易建设、最廉价格的自然资源应用水域条件。我国有几千条可用河流,几千个可开发湖泊,近十万座可利用水库,一万多千米陆缘可用海岸线,这些有很多都是按照需要进行改造就能使用,在这些大自然的总资源中开发利用很少、很小的一部分就能满足整体需要,是本设计永不枯竭的最佳资源。本设计的利用也绝不消耗和污染水源,对水生环境没有任何破坏,而是具有对水源的保护和深度开发利用,扩大水源的涵有量,和浮力水塔的不同点就是不用建水塔,而是利用自然水域的水的深度,只要能达到使用要求就行,但如果能开发起来,其作用就可以起到带头作用,产生连锁开发效应。 
2,承重架体(含浮力水塔墙体,深水桩柱体,水上平台等):它是在浮力水塔内部或江,河,湖,海,水库深水内、人造深水池内所有设施的承重和支撑载体,桩柱体,承载平台等,是浮力水塔内或江,河,湖,海,水库,人造深水池一切设施的主要重力承载体和连接骨架,要在其上面安装上、下大转轮,在大转轮上要安装循环链条,在链条上要连接数十,百个浮力-重力的空气浮力缸体,每个缸体上的重力滑块(或重力块)都在数吨以上,其总承重要在数十,数百,千吨以上,还要承担起浮力水塔上面的各种发电机械和机械、工作间的重量或者设备行走路面的重量,还要求起码能保证使用数十年的寿命,所以材料一定要坚固耐用; 
3,上、下大转轮:就是安装在浮力水塔内或江,河,湖,海,水库,人造深水池中的承重架体上的,它是一个承载,支撑,连接,动力输出体,它承载,支撑,连接着整个循环链条,其承重能力可能在数十、数百、以至千吨以上,因为有空气管道的原因,其支撑方式还要不同(如无特殊设计就要单向单侧轴支撑连接)否则通气管道无法安放、转动、循环,其动力输出部分可以设置在浮力水塔的上面或江、河、湖、海、水库的水面上的连接上部大转轮上,也可以设在浮力水塔的下面的大转轮上来连接动力机械能的输出发电设备,大转轮的直径,决定了浮力水塔或水上平台间的宽度,也决定了循环链条的大小和承载能力,在江,河,湖,海,水库,人造深水池环境中因条件宽松可以不受约束,按照需要实施即可。 
4,循环连接链条结构:这是一个中间结构的连接载体,它的大小,长度由浮力-重力缸体及其数量。浮力水塔或深水条件,大转轮的大小来决定,由多个单体连接在一起形成链条带、组结构,它可以是独立形成的,也是可以多组的条,带,链连接而成,它是单方向循环转动的,根据装置的不同,要求的承载能力也不同,从数十吨到数百吨以上,力求坚固、结实、抗磨、耐用,要能承载很大的重量和很大的拉力,还要经受长久的使用寿命等条件,本链条分为内链接链条和边链接链条,位置不同模式也不同。同时它们也是整体浮力能和重力能的主传动结构。 
5,浮力-重力空气浮力缸体:它是本设计的核心部件,是本设计的创造浮力-重力的关键部件,按行进方向分前后两端,前头有可以进、排气的空气进、排管道,空气容积缸体或折叠式风琴褶容积体,后端是密封重力滑动滑块,。它可以是圆形,方形,长方形等任意形状,只要能在浮力-重力的空气浮力缸体中密封式的轻松滑动,结实耐用、稳定不变形、实施无限循环周转就行,但以圆形为首选,在缸体的前后端要有减少水阻力的设计,缸体要有耐压设计,耐变形设计,连接循环链条设计等,其形状可以在保证结实、耐用、坚固、不变形的前提下设计出任何不受约束任意型体。 
初步设计(向大型发展的)每个大型浮力箱体的容积也要在5---10立方米以上的空气容积量,那么浮力缸体内的重力滑块起码也要在每个1-2吨以上。浮力体追求大型,是指缸体内的浮力容积体要大,只有大,才能形成大的浮力,快速浮升起大型的重力滑块,产生大的浮力-重力能。以上还要考虑整体循环装置如浮力缸体、循环链条、机械部分、水的阻力压力、行进速度要求等所消耗的能量,下降时重力滑块所创造的能量,还要计算发电所要求的输出能机械能等。以大比重的重力物铁、铅等金属来计算,随着技术的成熟和要求的不同,逐步发展。 
6,重力滑块:它是创造浮力能量补偿和发挥重力能的关键部件,它的重量大小和多少决定了重力势能的大小和机械能输出的多少,也决定在上升时的空气进入的速度。它的形状是根据浮力缸体的整体设计要求来设计的,本基本设计的密封滑动部分,其原理大概和汽车发动机 缸体内的压力缸体相仿,(可以有多种设计形式和多种滑块设计,本发明先设计两种,以后再增加),以能密封和顺畅滑动为最佳,和浮力缸体中的空气容积室体相组合为一体,以大比重的稳定性好的金属等物体制作封闭而成,密封上,有数个能耐磨、密封的密封滑动环最好。 
7,进、排气管道:这里只叙述主管道和分管道,缸体的进、排气管道都在浮力缸体的空气浮力容积室的固定端——前端,因为在水中要想使空气自由的进出,就必须有个管道直通在上、下两个大转轮中间的中心空气容积仓体上,或者是直接把管道通向水面上的空气中(本设计图中未体现),根据此空气进、排管道在整体循环中要不断的转动、换位,使用距离变化很大,要不断的弯曲变形,所以其材料是必须能弯曲变型的蛇形管一类的可以软但也硬的通气管道。这种进、排气管道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有好用的管道才能保证浮力缸体在底部的上升初期就能顺利的、足量的、快速的吸入空气来保证浮力缸体达到创造浮力能量的要求,这个初始设计有点复杂,因为每个缸体都要有一个进、排气管道,由于在转动循环中有大转轮的阻碍,不能实施一体式的、总体式的连环式进、排气设计(如能则更好),数十个管道都要通过浮力水塔或深水平台的顶部就显得很繁琐,所以在本设计中是以中心空气容积仓(或者浮力水塔的空气容积箱体)来替代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用分管道分别连接几个浮力-重力缸体的进、排气管道,有数个总管道来与分管道连接,精减了管道数量,缩短了管道行程,而作用一样。也使与中心空气容纳仓的连接更加有序化,简单化。 
8,中心空气容积仓体等,这是一个安装在上、下两个大转轮中间的空气进、排交换的空气容积体,它含有几个部分,有连接空气进、排管道的密封旋转连接盖口,有主中心空气容积仓体,有仓体向外连接的空气管道和为中心空气容积仓体加压、储备的水上空气加压仓,其中空气进、排管道的密封旋转连接盖口是其最活跃的一个组成部分,特点是它与中心空气容积仓体密封为一体,以仓口盖的形式出现,与各个空气进、排管道相连接,随着整个浮力-重力缸体的转动而转动,对所有的空气容积缸体的空气进、排起到空气容纳,交换的作用,而空气容纳仓体虽然重要,但却是一个不动的被动仓体,可以容纳正常的无压空气,也可以是有一定压力的压力空气,而连接水面上的通气管道虽然有用,但用的不多,因为重心的空气容纳仓体的空气的消耗几乎为0,而另外的水面上的空气加压仓设备是在需要压力空气的时候才有用,更因为重心空气容积仓是密封式的,压力空气损失很小,所以这个空气加压仓只有在空气压力不足的时候才启动补偿一下。 
9,动力输出结构:由浮力-重力缸体形成的重力能和浮力能,由于有传动链条的连接来带动上、下大转轮的传动,最终将其浮力能和重力能集中在上面大转轮的的大牙轮上,然后在通过本设计所称的传动链条(或者是传动带、传动轴等动力输出装置)连接在接收机械能的调速机或动力轴上,再驱动发电机来发电。本动力输出结构只是这套设计的动力体现部分,也可以叫做辅助部分,是与其他的发电设施中的机械能转化设备原理大致相同的。 
10,能量的体现部分和做功部分等---调速机、发电机、设备保护工作间等:这是本设计的成果体现部分,也是需要外购配套和建筑部分,安装多大的调速机、发电机是由动力输出能力决定的,按照本设计的要求,每套浮力-重力能所完成的发电能力应该在数百KW至数千KW\H以上,每一套或者是多套浮力--重力驱动结构都可以组合起来形成大的发电机组,以使在同一组合发挥最大的效能,获得更大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江河湖海水库等自然水域的浮力-重力自动循环并能获得超能量自动补偿-输出发电法基本方式设计图: 
本设计模式是一个基本模式设计,是上、下双转轮式,适用于广大的江、河、湖、海、水库和人工专业为本设计挖掘建造的深水池、塘、库,因为在这些大自然环境中其空间感可以不受约束,可以按条件任意延长加深,并适合在有限的区域内实施密集式组合,可以在较小的领域内实施巨大的发电能力。适用面极广。如果江、河、湖、海、水库的深度够用就直 接可以实施,但应该都离岸比较远,如果想距离岸边近点,就要进行人工开掘、建造、平整,使其达到设计要求,一旦开掘成功,就可以使用无数年,也增加了近岸的储水量和养殖能力,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本设计的要求不高,估计水深最低在10米以上就可以,但最好是深点,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可以向更深处发展,比如说几十米至一百米以上等,设计主要附图说明如下: 
1,浮力-重力缸体的上转角下行排气进水阶段,本阶段要求最好是在90度转弯中完成。从上顶点转弯开始,由于受重力(引力)的作用,大比重的重力滑块就从缸体的后端开始滑向前端,用自身的大比重力挤压空气从进、排气管道进入中心的空气容积仓中,同时从重力滑块的后边水也同时进入缸体中,在同一缸体中实施了不同质量物体的转换,用水替代了空气,其比重相差了近800倍,在90度转角过程中基本完成缸体前部空气排尽,后部缸体进满水,即做到浮力-重力缸体内无空气存在,即无浮力。缸体后部水进满,这时整个缸体体现的只有重力,其重力体和水的体积的比差就是重力势能形成的能量,这是本设计能量获取的基本方法。 
2,浮力-重力缸体进入重力势能完全做功阶段。在浮力-重力缸体完全失去浮力后,所体现的就全部是重力了,因为重力滑块的与载体水的比重差较大,最低也是6倍以上,从这里开始就是重力做功的开始,所以2是本设计重力势能在全下降行程做功的最佳开始点。本阶段一直保持缸体下行的最低点,是重力势能获得的全阶段,所以说,水越深,本阶段就越长,缸体就越多,相累积的重力势能越大,做功越多,所以就要求缸体和重力滑块的质量与水的比差越大越好,越合理越好,同等的浮力-重力缸体越多越好,当然其前提就是不断的突破本发电方式进入水的深度能不断的加大。 
3,浮力-重力缸体的下转角的重力势能逐步减少阶段,到最低点为最低。物体的下降以垂直角度为最大,因为他受到的引力最大,在转换角度以后,由于力点角度的转换,其所创造的重力势能也在逐步减小,直至到最低点为0,,因为它的作功作用已经被平行转动取代了,因为平行物体是不会做引力功的,所以,重力势能也就由高转低了。 
4,浮力-重力缸体的下转角的上行开始吸气排水阶段。要求也是在转角上行的90度内完成。从最低点转弯开始,由于受重力(引力)的作用,大比重的重力滑块就从缸体的前端开始滑向后端,用自身的大比重力挤压缸体内的水从缸体内排出,并同步从进、排气管道由中心的空气容积仓中吸入空气,这个过程正好同本图1相反,把缸体中的水又转换成了空气,所以说缸体的容积腔体即是水的容积体,也是空气的容积体,水的进、排和空气的进、排是一个不同物质的互换,实施了不同质量的替代,其容积差比是700-800倍,也就是每立方米一顿的差,换算发电量大概就是缸体速度的每米、秒10KW(每吨÷75公斤米/秒马力转换每KW=1,36马力换算,1吨大概=10KW的粗略概算方式)。创造了能量的生成本过程也要求在90度转角过程中基本完成---缸体后部的水排尽,前部缸体进满空气,达到浮力的最大值,缸体设计的最低要求就是起码能浮起重力体的重量+全部设备所消耗的能量之和,最低大概是重力滑块重量的1、5-2倍,以保证重力势能的发挥,这是本设计浮力能获取来生成重力能量的基础。本设计的浮力-重力自动循环并能获得超能量自动补偿-输出发电法的基础也就在这里---用重力滑块自身的重量,靠地球引力的作用来抵消和排开有压力的、缸体中的水并同时吸入空气,创造出浮力能,形成重力能,以自身的能量实施自身能量的自我补偿并创造出能量。 
5,浮力-重力缸体进入浮力能完全生成做功阶段,5是本设计中浮力生成行程和浮力做功的最佳开始点并保持到图6点。本阶段一直保持缸体上行的最高点,是浮力能获得的全阶段,所以说,水越深,本阶段就越长,缸体就越多,相累积的浮力能就越大,所浮升的重力物能力越强,本设计的另一个要求是,缸体中的重力滑块只要能完成吸气和排水的过程,其缸体的容积是越大越好,其浮力空气的容积量除了能带动重力物和抵消机械消耗所需要的能量以外,多余的空气容量就可以生成浮力能,富裕的空气容积越大,所生成的浮力能越多,最好是在数倍以上,这样在加深的水体中,增多的缸体中,加大的空气容量中,就可以获得 更大的浮力能来输出,发出更大的电流。这就是本设计---浮力-重力自动循环并能获得超能量自动补偿-输出发电法中超能量获取的方法---用自身的重力不但获得了自身能量的补偿还获取了更多的浮力能的方法,在同一循环中获取了数倍于自身消耗的能量并输出来进行发电的方法。 
6,浮力-重力缸体的上转角的浮力能形成能逐步减少阶段,到最顶点为最低。这部分同本图的3即相仿又相反,相同的是浮力的上升以垂直角度为最大,因为他受到的浮力最大、最直接,在转换角度以后,由于力点角度的转换,其所创造的浮力能也在逐步减小,直至到最高点为0,,因为它的作功作用已经被平行转动取代了,因为平行物体是无法体现浮力能的,其浮力能也就由高转低到顶点最后为0了。 
7,浮力-重力的载体---即浮力-重力缸体。是本设计中的最核心部分,它是水,空气,重力滑块的载体,是生成重力的载体,也是生成浮力的载体,还是在生成浮力载体---空气的与外界的阻隔体、承压体,它与空气进、排管道9、10、11、连接到空气容积仓12、15中,通过重力滑块8在缸体中的滑动来实施空气的进、排和水的进、排,来实施不同质量物质---空气和水其质量相差近800倍的两种物体的互换来生成浮力和重力,和生成浮力能和重力能来做功,其缸体的容积所形成的浮力能最低是以能浮起重力物的1.5--2倍以上为基础,以保证轻松的浮起重力物来创造重力势能,还能创造出所有的机械能消耗来实施机械能消耗的自我补偿,但最佳方案是把浮力缸体的容积加大到重力物和机械消耗的无数倍以上,不但能使机械能的消耗得到自我补偿,创造出重力势能,还能创造出更大的浮力能,进而产生出自我补偿后的超能量来进行输出发电,这就是本设计---浮力-重力能够实施自动循环并且还能有超能量自动补偿-输出发电法。 
8,浮力-重力能生成的核心---重力滑块。以大比重的金属等物质制成,可以密封在浮力-重力缸体中,用密封的形式在缸体中滑动,来实施质量反差巨大的物质---水和空气的交换过程,来创造巨大的重力势能和浮力能。用自身的重力在地球的引力下始终呈下滑方式,因为是在360度的双转轮中循环,每旋转180度就要转换自身的方向来向下滑动,并用自身的巨大重量比来排开水和带入水,吸入空气和排开空气,使浮力-重力缸体的腔体中实施空气和水的不同物质的交换来形成其巨大比重值的交换,进而形成巨大能量比值的转变,简单的讲就是用重力生成了浮力,用浮力带动了重力,用自身的重力补偿了自身需要的浮力,用生成的浮力携带了所需要的重力,并在其中生成了尽可能多的浮力,来实施超自身能量的补偿并输出,在自然物质没有增加和减少,地球资源没有任何消耗,地球环境任何污染没有生成的过程中利用自然的常规物质生成了人类需要的机械能---再转换成电能。 
9,浮力-重力缸体前端的空气进、排硬管道,是浮力-重力缸体进、排气管道的一部分。它一头连接浮力缸体的前端与浮力-重力缸体相通,一头连接在与中心的空气容积仓体相连接的前端蛇形管道,受缸体中重力滑块的影响来吸入空气和排出空气,它的长/短/大小直径应该按照进.排气的需要来设计实施。 
10,浮力-重力多缸体的连接硬性软管或蛇形管。它是一个中间的过度管道,是几个缸体的分接连接体,可以减轻通往中心空气容纳仓体的管道数量,分头连接在几个浮力-重力缸体的进、排气硬管9上,在本设计上,空气的进、排所在的区位不同,相隔甚远,空气的进则同进,排则同排,没有交叉同时的可能,这也是本设计合理的一个部分,另外还连接在通向中心空气储藏仓的蛇形管11上,是各个浮力-重力缸体的分管道,可以在转弯中弯曲,是浮力-重力缸体进、排气管道的一部分。 
11,主蛇形管道。是浮力-重力缸体与中心空气容积仓的空气进、排的蛇形管的主要连接部分,它要能保证浮力-重力缸体空气的进、排顺畅并能抵抗水的压力,随着浮力-重力缸体的转换角度转动,伸直或弯曲,最好还能有一定长度的伸缩。 
12,中心空气容积仓的旋转连接盖体,它是一个可以360度转动的密封体,可以分别连接各个浮力-重力缸体的各个蛇形管,并可以随缸体的旋转移动而被拉动旋转,它与中心空气容积仓连接为一体,但又可以在其中心位置上随管道转动,能与中心空气容积舱体连接并密 封,在旋转中为各个浮力-重力缸体实施进、排气连接,是浮力-重力缸体与中心空气容积仓的旋转连接部分。 
13,中心空气容积仓体。它设在本设计的两个大转轮中间,对所有的浮力-重力缸体所需要的空气进行进、排交换、储存,其容积是根据所有的浮力-重力缸体的空气容积需要来制造的,其中容纳的空气即可以是无压力的空气,也可以是有压力仓调节供给的有一定压力的压力空气,因为空气是有进有排的,几乎没有消耗,所以增减极少,只是个不动的中间容积体而已,虽然简单却很重要,使每个浮力-重力缸体的空气进、排走了近距离,也变得简单多了,另外,它和整体的设备架体连接在一起,因为其中充满了空气,具有相当的浮力,可以承担很大的重力,减轻全部设备在水中的重量,增加设备在水中的悬浮能力和稳定性。 
14,中心空气容积仓的连接水上空气压力缸体的连接管道,下端与中心空气容积仓连接,上部连接在水面上(无压空气的进、排)或在是机器操作间的空气压力仓上(实施压力空气的输送进排调节), 
15,机械工作间的压力空气仓体,在需要的情况下在这里形成有一定压力的空气储存,来对在水中的中心空气容积仓所需要的压力空气进行进、排、补偿,因为中心的空气压力舱体也是密封的,其压力空气的损失很小,一次充满后需要补偿的就很少,所以本压力仓只是一个小型的补充结构体。本仓体也可以省略,压力空气由专业的压力管道供给补偿。 
16,固定浮力-重力缸体的内动力传输链条。负责稳定,固定和传送缸体,同时也是动力的传输链条,本链条可以是一条,也可以是两条以上,可以是传送链条,传送带,传送铰链等,在和大转轮结合的时候可以与大转轮的齿轮完美的咬合,来传动其能量、动力。 
17,固定浮力-重力缸体的边链条。安放在浮力-重力缸体的两边,用来保护缸体的稳定、同距、和传递动力的输出,同上一条类同,因其在转弯时形成的直径不同,所以就要比在直线时有区别,其部分连接位要有延长、张力能力,已实施在不同区位体现不同能力作用来实施对浮力-重力缸体的稳定、保护作用。 
18,上部大转轮的架体。是浮力-重力缸体转动的承载体,动力形成的传输体。以优质钢材料制成。是浮力-重力缸体的转动、支撑架体。能稳定的固定在上部主轴体上,连接固定浮力-重力缸体的内链条16和边链条17,将浮力-重力缸体在旋转时卡住在大转轮上实施转动,改变浮力-重力缸体的角度转换和浮力能、重力能的形成。是整体循环转动的支撑架体,机械能形成的转换体 
19,上部浮力-重力大转轮的驱动转轮驱动体,也可以叫齿轮驱动牙盘。它和18大转轮架体为一体,接受18上浮力-重力缸体转换过来的浮力能和重力势能,由它的齿轮来驱动动力输出链条20动力输出传动链条来输出由浮力-重力缸体所产生的巨大浮力能和重力势能再由24调速机输出形成的巨大机械能再动发电机发电。 
20,机械能驱动链条。也可是机械能传输带,机械能传输轴等。它连接在浮力-重力缸体大转轮上19的驱动转轮的驱动体上,另一端连接在与25发电机前端的24调速机上,起到中间的动力传动作用。将浮力-重力缸体所形成的浮力能和重力势能由它传送到24调速机上形成强有力的机械能,如果是数台机械联动的那本驱动链条就连接在上部的主驱动轴上,它是浮力-重力所形成的所有机械能动力输出的传动机构。 
21,下部大转轮及架体。是上部大转轮的对应结构,结构同18上部大转轮,都浮力-重力缸体在下部的转换载体,所不同的是没有动力输出部分。 
22,设备与水上平台的支撑架体。可以是桩柱结构/桥柱结构/钢架结构等。由钢结构或混凝土钢混结构建成的组合架体结构,下面深入水底的地质结构中,上部承接水上的平台和浮力-重力发电设施,是所有设备的承重结构和稳定桩柱体,可以支撑和承担水上所有的重量和设备的稳定性。因为在江河湖海水库中他的设计是群体结钩,所以这样的桩体结构也是按布局性的群体密集结构,成行成片的密集式建成更能体现其群体的稳定性和承载性。 
23,水上平台。可以是桩柱连接式/高架桥式/桥架式等。连接在水下的支撑架体22上,形成水上的网络网格式平台把所有的浮力-重力发电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在其上面, 它既是道路,可以行走各种为各个发电设备而行走的车辆,设备,人员,又是建造安装发电设备机房的平台,还是安装,支撑,稳定浮力-重力设备的承接固定体 
24,机械能传动主轴或调速机位。如果是单机,这里就是发电机的调速机,把有大转轮和传动链条传输上来的机械能经调速转换在输送到发电机上进行发电。如果是多设备连机的这里就是整体传动轴的一个传动节点,将本浮力-重力大转轮的机械能进行输出传动。 
25,发电机。把由调速机转换的机械能在这里转换成电源。 
26,机房。是建造在水上平台上的,为了保护所有的发电机械设备而建造的保护性机房间。可以是单间的,也可以是多套机械设备共用的大设备机房。 
图2,人造浮力水塔式浮力-重力自动循环超能量自动补偿-输出发电法设计图: 
本设计是区别于在江河湖海水库中的建筑模式,是建筑在缺水少水的节水模式,也是可以建筑在城市中的完全封闭的隐蔽模式,可以是地上的,也可以是全部在地下的,还可以与建筑混合在一起或者就建筑在城市建筑的地下部分,在这里,只以浮力水塔的形式予以叙述。本设计模式其结构和原理完全与图1,江河湖海水库等自然水域的浮力-重力自动循环并能获得超能量自动补偿-输出发电法设计图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其外部结构,也就是其水的容积体不是江河湖海水库等自然资源,而是人工建造的地上或地下的封闭式水的容纳结构---浮力水塔结构,也是本设计中的一个基本模式。它和图1江河湖海水库等自然水域的浮力-重力自动循环并能获得超能量自动补偿-输出发电法一样,也是由上、下双转轮式,并适合在有限的区域内实施密集式组合,可以在较小的领域内实施巨大的发电能力。适用面极广,一旦建设成功,就可以使用数十至上百年,本设计的要求关键是水塔的结构一定要结实耐用,封闭要好,设计水深最低在30---50米以上,但最好是更深点,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可以向更深处发展,比如说60---100米以上,,因为越深所获得的能量越大,附图说明如下: 
1,浮力-重力缸体的上转角下行排气进水阶段,要求在90度转弯中完成。从上顶点转弯开始,由于受重力(引力)的作用,大比重的重力滑块就从缸体的底端开始滑向前端,用自身的大比重力挤压空气从进、排气管道进入中心的空气容积仓中,同时从重力滑块的后边水也同时进入缸体中,在同一缸体中实施了不同质量物体的转换,用水替代了空气,其比重相差了近800倍,在90度转角过程中基本完成缸体前部空气排尽,后部缸体进满水,即做到浮力-重力缸体内无空气存在,即无浮力。缸体后部水进满,这时整个缸体体现的只有重力,其重力体和水的体积的比差就是重力势能形成的能量,这是本设计能量获取的基本方法。 
2,浮力-重力缸体进入重力势能完全做功阶段。在浮力-重力缸体完全失去浮力后,所体现的就全部是重力了,因为重力滑块的与载体水的比重差较大,最低也是6倍以上,从这里开始就是重力做功的开始,所以2是本设计重力势能在全下降行程做功的开始点。本阶段一直保持缸体下行的最低点,是重力势能获得的全阶段,所以说,水越深,本阶段就越长,缸体就越多,相累积的重力势能越大,做功越多,所以就要求缸体和重力滑块的质量与水的比差越大越好,越合理越好,同等的浮力-重力缸体越多越好,当然其前提就是不断的突破本发电方式进入水的深度能不断的加大。 
3,浮力-重力缸体的下转角的重力势能逐步减少阶段,到最低点为最低。物体的下降以垂直角度为最大,因为他受到的引力最大,在转换角度以后,由于力点角度的转换,其所创造的重力势能也在逐步减小,直至到最低点为0,,因为它的作功作用已经被平行转动取代了,因为平行物体是不会做引力功的,重力势能也就由高转低了。 
4,浮力-重力缸体的下转角的上行开始吸气排水阶段,要求也是在转角上行的90度内完成。从最低点转弯开始,由于受重力(引力)的作用,大比重的重力滑块就从缸体的前端开始滑向后端,用自身的大比重力挤压缸体内的水从缸体内排出,并同步从进、排气管道由中心的空气容积仓中吸入空气,这个过程正好同1相反,在同一缸体中实施了不同质量物体的转换,用空气替代了水,其比重相差了近800倍所以说缸体的容积腔体即是水的容积体,也 是空气的容积体,水的进、排和空气的进、排是一个不同物质的互换,实施了不同质量的替代,其容积差比是700-800倍,也就是每立方米一顿的差,换算发电量大概就是缸体速度的每米、秒10KW.创造了能量的生成本过程也要求在90度转角过程中基本完成---缸体后部的水排尽,前部缸体进满空气,达到浮力的最大值,缸体设计的最低要求就是起码能浮起重力体的重量+全部设备所消耗的能量之和,最低大概是重力滑块重量的1、5-2倍,以保证重力势能的发挥,这是本设计浮力能获取来生成重力能量的基础。本设计的浮力-重力自动循环并能获得超能量自动补偿-输出发电法的基础也就在这里---用重力滑块自身的重量,靠地球引力的作用来抵消和排开有压力的、缸体中的水并同时吸入空气,创造出浮力能,形成重力能,以自身的能量实施自身能量的自我补偿并创造出能量。 
5,浮力-重力缸体进入浮力能完全生成做功阶段,5是本设计中浮力生成行程和浮力做功的最佳开始点并保持到图6点。本阶段一直保持缸体上行的最高点,是浮力能获得的全阶段,所以说,水越深,本阶段就越长,缸体就越多,相累积的浮力能就越大,所浮升的重力物能力越强,本设计的另一个要求是,缸体中的重力滑块只要能完成吸气和排水的过程,其缸体的容积是越大越好,其浮力空气的容积量除了能带动重力物和抵消机械消耗所需要的能量以外,多余的空气容量就可以生成浮力能,富裕的空气容积越大,所生成的浮力能越多,最好是在数倍以上,这样在加深的水体中,增多的缸体中,加大的空气容量中,就可以获得更大的浮力能,发出更大的电流。这就是本设计---浮力-重力自动循环并能获得超能量自动补偿-输出发电法中超能量获取的方法---用自身的重力不但获得了自身能量的补偿还获取了更多的浮力能的方法,在同一循环中获取了数倍于自身消耗的能量并输出来进行发电的方法。 
6,浮力-重力缸体的上转角的浮力能形成能逐步减少阶段,到最顶点为最低。这部分同3即相仿又相反,相同的是浮力的上升以垂直角度为最大,因为他受到的浮力最大、最直接,在转换角度以后,由于力点角度的转换,其所创造的浮力能也在逐步减小,直至到最高点为0,,因为它的作功作用已经被平行转动取代了,因为平行物体是无法体现浮力能的,其浮力能也就由高转低到顶点最后为0了。 
7,浮力-重力的载体---即浮力-重力缸体,是本设计中的最核心部分,它是水,空气,重力滑块的载体,是生成重力的载体,也是生成浮力的载体,还是在生成浮力载体---空气的与外界的阻隔体、承压体,它与空气进、排管道9、10、11、连接到空气容积仓12、15中,通过重力滑块8在缸体中的滑动来实施空气的进、排和水的进、排,来实施不同质量物质---空气和水其质量相差近800倍的两种物体的互换来生成浮力和重力,和生成浮力能和重力能来做功。其缸体的容积所形成的浮力能最低是以能浮起重力物的1.5--2倍以上为基础,以保证轻松的浮起重力物来创造重力势能,还能创造出所有的机械能消耗来实施机械能消耗的自我补偿,但最佳方案是把浮力缸体的容积加大到重力物和机械消耗的无数倍以上,不但能使机械能的消耗得到自我补偿,创造出重力势能,还能创造出更大的浮力能,进而产生出自我补偿后的超能量来进行输出发电,这就是本设计---浮力-重力能够实施自动循环并且还能有超能量自动补偿-输出发电法。 
8,浮力-重力能生成的核心---重力滑块,以大比重的金属等物质制成,可以密封在浮力-重力缸体中,用密封的形式在缸体中滑动,来实施质量反差巨大的物质---水和空气的交换过程,来创造巨大的重力势能和浮力能。用自身的重力在地球的引力下始终呈下滑方式,因为是在360度的双转轮中循环,每旋转180度就要转换自身的方向来向下滑动,并用自身的巨大重量比来排开水和带入水,吸入空气和排开空气,使浮力-重力缸体的腔体中实施空气和水的不同物质的交换来形成其巨大比重值的交换,进而形成巨大能量比值的转变,简单的讲就是用重力生成了浮力,用浮力带动了重力,用自身的重力补偿了自身需要的浮力,用生成的浮力携带了所需要的重力,并在其中生成了尽可能多的浮力,来实施超自身能量的补偿并输出,在自然物质没有增加和减少,地球资源没有任何消耗,地球环境任何污染没有生成的过程中利用自然的常规物质生成了人类需要的机械能---电能。 
9,浮力-重力缸体前端的空气进、排硬管道,是浮力-重力缸体进、排气管道的一部分。 它一头连接浮力缸体的前端与浮力-重力缸体相通,一头连接在与中心的空气容积仓体,受缸体中重力滑块的影响来吸入空气和排出空气,它的直径应该按照进.排气的需要来设计实施。 
10,浮力-重力多缸体的连接硬性软管或蛇形管,它是一个中间的过度管道,是几个缸体的分接连接体,可以减轻通往中心空气容纳仓体的管道数量,几个分头连接在几个浮力-重力缸体的进、排气硬管9上,在本设计上,空气的进、排所在的区位不同,相隔甚远,空气的进则同进,排则同排,没有交叉同时的可能,这也是本设计合理的一个部分,另外还连接在通向中心空气储藏仓的蛇形管11上,是各个浮力-重力缸体的分管道,可以在转弯中弯曲,是浮力-重力缸体进、排气管道的一部分。 
11,主蛇形管道。是浮力-重力缸体与中心空气容积仓的空气进、排的蛇形管的主要连接部分,它要能保证浮力-重力缸体空气的进、排顺畅并能抵抗水的压力,随着浮力-重力缸体的转换角度转动,呈拉直和弯曲状态,最好还能有一定长度的伸缩。 
12,中心空气容积仓的旋转连接盖体,它是一个可以360度转动的密封体,可以分别连接各个浮力-重力缸体的各个蛇形管,并可以随缸体的移动而被拉动旋转,它与中心空气容积仓连接为一体,但又可以在其中心位置上随管道转动,能与中心空气容积舱体连接并密封,在旋转中为各个浮力-重力缸体实施进、排气连接,是浮力-重力缸体与中心空气容积仓的旋转连接部分。 
13,中心空气容积仓体。它设在本设计的两个大转轮中间,对所有的浮力-重力缸体所需要的空气进行进、排交换、储存,其容积是根据所有的浮力-重力缸体的空气容积需要来制造的,其中容纳的空气即可以是无压力的空气,也可以是有压力仓调节供给的有一定压力的压力空气,因为空气是有进有排的,几乎没有消耗,所以增减极少,只是个不动的中间容积体而已,虽然简单却很重要,使每个浮力-重力缸体的空气进、排走了近距离,也变得简单多了,另外,它和整体的设备架体连接在一起,因为其中充满了空气,具有相当的浮力,可以承担很大的重力,减轻全部设备在水中的重量,增加设备在水中的悬浮能力和稳定性。 
14,中心空气容积仓的连接水上空气压力缸体的连接管道,下端与中心空气容积仓连接,上部连接在水面上(无压空气的进、排时)或在是机器操作间的空气压力仓上(实施压力空气的输送进排调节), 
15,机械工作间的压力空气仓体,在需要的情况下在这里形成有一定压力的空气储存,来对在水中的中心空气容积仓所需要的压力空气进行进、排、补偿,因为中心的空气压力舱体也是密封的,其压力空气的损失很小,一次充满后需要补偿的就很少,所以本压力仓只是一个小型的补充结构体。本仓体也可以省略,压力空气由专业的压力管道供给补偿 
16,固定浮力-重力缸体的内动力传输链条。负责稳定,固定和传送缸体,同时也是动力的传输链条,本链条可以是一条,也可以是两条以上,可以是传送链条,传送带,传送铰链等,在和大转轮结合的时候可以与大转轮的齿轮完美的咬合,来传动其能量、动力。 
17,固定浮力-重力缸体的边链条。安放在浮力-重力缸体的两边,用来保护缸体的稳定、同距、和传递动力的输出,同上一条类同,因其在转弯时形成的直径不同,所以就要比在直线时有区别,其部分连接位要有延长、张力能力,已实施在不同区位体现不同能力作用来实施对浮力-重力缸体的稳定、保护作用。 
18,上部大转轮的架体。是浮力-重力缸体转动的承载体,动力形成的传输体。以优质钢材料制成。是浮力-重力缸体的转动、支撑架体。能稳定的固定在上部主轴体上,连接固定浮力-重力缸体的内链条16和边链条17,将浮力-重力缸体在旋转时卡住在大转轮上实施转动,改变浮力-重力缸体的角度转换和浮力能、重力能的形成。是整体循环转动的支撑架体,机械能形成的转换体。 
19,上部浮力-重力大转轮的驱动转轮驱动体,也可以叫齿轮驱动牙盘,它和18大转轮架体为一体,接受18上浮力-重力缸体转换过来的浮力能和重力势能,由它的齿轮来驱动动力输出链条20动力输出传动链条来输出由浮力-重力缸体所产生的巨大浮力能和重力势能再由24调速机输出形成的巨大机械能再动发电机发电。 
20,机械能驱动链条,也可是机械能传输带,机械能传输轴等。它连接在浮力-重力缸体大转轮上19的驱动转轮的驱动体上,另一端连接在与25发电机前端的24调速机上,起到中间的动力传动作用。将浮力-重力缸体所形成的浮力能和重力势能由它传送到24调速机上形成强有力的机械能,如果是数台机械联动的那本驱动链条就连接在上部的主驱动轴上,它是浮力-重力所形成的所有机械能动力输出的传动机构。 
21,浮力水塔的墙体结构。由钢结构或混凝土钢混结构建成的组合架体结构,下面深入水底的地质结构中,与水塔内的浮力重力循环结构的架体相连接支持。上部连接在浮力水塔顶端平台上,来成载平台和浮力-重力发电设施,是水的容纳体和所有设备的承重主结构,尤其是建在地上的水塔结构更要是安全第一,一定要有很好的防范措施和极佳的抗震,稳定、耐久性。 
22,浮力水塔的墙体结构。由钢结构或混凝土钢混结构建成的组合架体结构,下面深入水底的地质结构中,与水塔内的浮力重力循环结构的架体相连接支持。上部连接在浮力水塔顶端平台上,来成载平台和浮力-重力发电设施,是水的容纳体和所有设备的承重主结构,尤其是建在地上的水塔结构更要是安全第一,一定要有很好的防范措施和极佳的抗震,稳定、耐久性。 
23,塔上平台。连接在水塔体与支撑架体22上,单体的是与浮力-重力发电设备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单独体平台,如果是多个浮力水塔的联合体,它们就可以互通连接,形成一个整体,在其上面,它既是道路,可以行走各种为各个发电设备而行走的车辆,设备,人员,又是建造安装发电设备机房的平台,还是安装,支撑,稳定浮力-重力设备的承接固定体 
24,机械能传动主轴或调速机位。如果是单机,这里就是发电机的调速机,把有大转轮和传动链条传输上来的机械能经调速转换在输送到发电机上进行发电。如果是多设备连机的这里就是整体传动轴的一个传动节点,将本浮力-重力大转轮的机械能进行输出传动。 
25,发电机。把由调速机转换的机械能在这里转换成电源。 
26,机房。是建造在水塔上面的,为了保护所有的发电机械设备而建造的保护性机房间。可以是单间的,也可以是多套机械设备共用的大设备机房。 
图3,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运作模式浮力-重力自动循环并能获得超能量自动补偿-输出发电法的设计图: 
本设计模式是诸多模式中的另一个基本设计模式,,同图1的基本模式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它的浮力---重力的载体不同,用折叠式的风琴褶方式替代了缸体式,重力滑块不用在缸体内密封和滑动,水和空气也不用在缸体内交换,而是用重力物的重量来挤压和拉伸风琴褶缸体来进行风琴褶体内空气容腔体空气的进、排,来体现浮力和重力的做功方式的。它的主题结构仍然是上、下双转轮式,同样适用于广大的江、河、湖、海、水库和人工专业为本设计挖掘的深水库、池和深水浮力水塔,并适合实施密集式组合,可以在较小的领域内实施巨大的发电能力。适用面极广,适应图1,图2两种模式的所有条件,只是设备的材料有所不同,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还可以向更多的模式发展,这里只是其中的几种基本设计模式,本设计方式附图说明如下: 
1,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的上转角下行排气阶段,要求在90度转弯过程中完成。从上顶点转弯开始,由于受重力(引力)的作用,大比重的重力块就从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的后端开始向前端挤压,用自身的大比重力挤压空气从进、排气管道进入中心的空气容积仓中,同时从重力块的后边也由水同时自然的填补空白,在90度转角过程中基本完成缸体前部空气排尽,即做到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内无空气存在,即无浮力,这时整个缸体体现的只有重力,其重力体和水的体积的比差就是重力势能形成的能量,这是本设计能量获取的基本方法。 
2,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进入重力势能完全做功阶段。在浮力-重力缸体完全失去浮力后,所体现的就全部是重力了,因为重力块的与载体水的比重差较大,最低也是6倍以上, 从这里开始就是重力做功的开始,所以从2点起是本设计重力势能在全下降行程做功的开始点。本阶段一直保持缸体下行的最低点,是重力势能获得的全阶段,所以说,水越深,本阶段就越长,缸体就越多,相累积的重力势能越大,做功越多,所以就要求缸体和重力块的质量与水的比差越大越好,越合理越好,同等的浮力-重力缸体越多越好,当然其前提就是不断的突破本发电方式进入水的深度能不断的加大为前提。 
3,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的下转角的重力势能逐步减少阶段,到最低点为最低。物体的下降以垂直角度为最大,因为他受到的引力最大,在转换角度以后,由于力点角度的转换,其所创造的重力势能也在逐步减小,直至到最低点为0,,因为它的作功作用垂直点已经被平行转动取代了,失去了引力做功的条件,所以,重力势能也就由高转低了。 
4,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的下转角的上行开始吸入空气阶段,要求也是在转角上行的90度内完成。从最低点转弯开始,由于受重力(引力)的作用,大比重的重力块就从缸体的前端开始向后端拉伸,用自身的大比重力从进、排气管道由中心的空气容积仓中吸入空气,这个过程正好同图1相反,把由缸体中的空气排出又转换成了空气的吸入,实施了同质量物质的轮回,替代了同等空间的水容积,其容积差比是近800倍,也就是每立方米一顿的差,换算发电量大概就是缸体速度的每米、秒10KW.创造了能量的生成本过程也要求在90度转角过程中基本完成,达到浮力的最大值,缸体设计的最低要求就是起码能浮起重力体的重量+全部设备所消耗的能量之和,最低大概是重力块重量的1、5-2倍,以保证重力势能的发挥,这是本设计浮力能获取来生成重力能量的基础。本设计的风琴褶式浮力-重力自动循环并能获得超能量自动补偿-输出发电法的一个基础部分,也就在这里---用重力块自身的重量,靠地球引力的作用来吸入空气,创造出浮力能,形成重力能,以自身的能量实施自身能量的自我补偿并创造出能量。 
5,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进入浮力能完全生成做功阶段,5是本设计中浮力生成行程和浮力做功的最佳开始点并保持到图6点。本阶段一直保持缸体上行的最高点,是浮力能获得的全阶段,所以说,水越深,本阶段就越长,缸体就越多,相累积的浮力能就越大,所浮升的重力物能力越强,本设计的另一个要求是,缸体中的重力滑块只要能完成吸气和排水的过程,其缸体的容积是越大越好,其浮力空气的容积量除了能带动重力物和抵消机械消耗所需要的能量以外,多余的空气容量就可以生成浮力能,富裕的空气容积越大,所生成的浮力能越多,最好是在数倍以上,这样在加深的水体里,增多的缸体中,加大的空气容量中,就可以获得更大的浮力能,发出更大的电流。这就是本设计---浮力-重力自动循环并能获得超能量自动补偿-输出发电法中超能量获取的方法---用自身的重力不但获得了自身能量的补偿还获取了更多的浮力能的方法,在同一循环中获取了数倍于自身消耗的能量并输出来进行发电的方法。 
6,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的上转角的浮力能形成能逐步减少阶段,到最顶点为最低。这部分同3即相仿又相反,相同的是浮力的上升以垂直角度为最大,因为他受到的浮力最大、最直接,在转换角度以后,由于力点角度的转换,其所创造的浮力能也在逐步减小,直至到最高点为0,,因为它的作功作用已经被平行转动取代了,因为平行物体是无法体现浮力能的,其浮力能也就由高转低到顶点最后为0了。 
7,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的载体---即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是本设计中的最核心部分,它是空气和重力块的合成载体,是生成重力的载体,也是生成浮力的载体,还是在生成浮力载体---空气的与外界的阻隔体、承压体,它与空气进、排管道9、10、11连接到空气容积仓12、15中,通过重力块8的挤压、拉伸来实施空气的进、排,用空气的空间来占有水的空间,实施不同质量物质---空气和水其质量相差近800倍的两种物体的空间互换来生成浮力和重力,和生成浮力能和重力能来做功,其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的容积所形成的浮力能最低是以能浮起重力物的1.5--2倍以上为基础,以保证轻松的浮起重力物来创造重力势能,还能创造出所有的机械能消耗来实施机械能消耗的自我补偿,但最佳方案是把浮力缸体的容积加大到重力物和机械消耗的无数倍以上,不但能使机械能的消耗得到自我补偿,创造出重力势能,还能创造出更大的浮力能,进而产生出自我补偿后的超能量来进行输出发电,这就是本设计 -浮力-重力能够实施自动循环并且还能有超能量自动补偿-输出发电法。 
8,风琴褶式浮力-重力能生成的核心---重力块,以大比重的金属等物质制成,可以密封在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的后端并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用挤压、拉伸的形式使风琴褶式缸体实现缸体中空气的进入和排出,来实施质量反差巨大的物质---水和空气的空间交换过程,并来创造巨大的重力势能和浮力能。用自身的重力在地球的引力下始终呈下落方式,因为是在360度的双转轮中循环,每旋转180度就要转换自身的方向来向下滑动,并用自身的巨大重量比来挤压空气和吸入空气,使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的腔体中实施空气的进,排来实施不同物质的占有空间的交换来形成其巨大比重值的交换,进而形成巨大能量比值的转变,简单的讲就是用重力生成了浮力,用浮力带动了重力,用自身的重力补偿了自身需要的浮力,用生成的浮力携带了所需要的重力,并在其中生成了尽可能多的浮力,来实施超自身能量的补偿并输出,在自然物质没有增加和减少,地球资源没有任何消耗,地球环境任何污染没有生成的过程中利用自然的常规物质生成了人类需要的机械能---电能。 
9,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前端的空气进、排硬管道,是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进、排气管道的一部分。它一头连接浮力缸体的前端与浮力-重力缸体相通,一头连接在与中心的空气容积仓体,受缸体中重力块的影响来吸入空气和排出空气,它的直径应该按照进.排气的需要来设计实施。 
10,风琴褶式浮力-重力多缸体的连接硬性软管或蛇形管,它是一个中间的过度管道,是几个缸体的分接连接体,可以减轻通往中心空气容纳仓体的管道数量,几个分头连接在几个浮力-重力缸体的进、排气硬管9上,在本设计上,空气的进、排所在的区位不同,相隔甚远,空气的进则同进,排则同排,没有交叉同时的可能,这也是本设计合理的一个部分,另外还连接在通向中心空气储藏仓的蛇形管11上,是各个浮力-重力缸体的分管道,可以在转弯中弯曲,是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进、排气管道的一个组成部分。 
11,是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与中心空气容积仓的空气进、排的蛇形管的主要连接部分,它要能保证浮力-重力缸体空气的进、排顺畅并能抵抗水的压力,随着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的转换角度转动---伸直或弯曲,最好还能有一定长度的伸缩。 
12,中心空气容积仓的旋转连接盖体,它是一个可以360度转动的密封体,可以分别连接各个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的各个蛇形管11,并可以随缸体的移动而被拉动旋转,它与中心空气容积仓连接为一体,但又可以在其中心位置上随管道转动,能与中心空气容积舱体连接并密封,在旋转中为各个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实施进、排气连接,是浮力-重力缸体与中心空气容积仓的旋转连接部分。 
13,中心空气容积仓体。它设在本设计的两个大转轮中间,对所有的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所需要的空气进行进、排交换、储存,其容积是根据所有的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的空气容积需要来制造的,其中容纳的空气即可以是无压力的空气,也可以是有压力仓调节供给的有一定压力的压力空气,因为空气是有进有排的,几乎没有消耗,所以增减极少,只是个不动的中间容积体而已,虽然简单却很重要,使每个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的空气进、排走了近距离,也变得简单多了,另外,它和整体的设备架体连接在一起,因为其中充满了空气,具有相当的浮力,可以承担很大的重力,减轻全部设备在水中的重量,增加设备在水中的悬浮能力和稳定性。 
14,中心空气容积仓的连接水上空气压力缸体的连接管道,下端与中心空气容积仓连接,上部连接在水面上(无压空气的进、排)或在是机器操作间的空气压力仓上(实施压力空气的输送进排调节), 
15,机械工作间的压力空气仓体,在需要的情况下在这里形成有一定压力的空气储存,来对在水中的中心空气容积仓所需要的压力空气进行进、排、补偿,因为中心的空气压力舱体也是密封的,其压力空气的损失很小,一次充满后需要补偿的就很少,所以本压力仓只是一个小型的补充结构体。本仓体也可以省略,压力空气由专业的压力管道供给补偿 
16,固定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的内动力传输链条。负责稳定,固定和传送缸体,同时 也是动力的传输链条,本链条可以是一条,也可以是两条以上,可以是传送链条,传送带,传送铰链等,在和大转轮结合的时候可以与大转轮的齿轮完美的咬合,来传动其能量、动力。 
17,固定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的边传动链条。安放在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的两边,用来保护缸体的稳定、同距、和传递动力的输出,同上一条类同,因其在转弯时形成的直径不同,所以就要比在直线时有区别,其部分连接位要有延长、张力能力,已实施在不同区位体现不同能力作用来实施对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的稳定、保护作用。 
18,上部大转轮的架体。是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转动的承载体,动力形成的传输体。以优质钢材料制成。是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的转动、支撑架体。能稳定的固定在上部主轴体上,连接固定浮力-重力缸体的内链条16和边链条17,将浮力-重力缸体在旋转时卡住在大转轮上实施转动,改变浮力-重力缸体的角度转换和浮力能、重力能的形成。是整体循环转动的支撑架体,机械能形成的转换体 
19,上部风琴褶式浮力-重力大转轮的驱动转轮驱动体,也可以叫齿轮驱动牙盘。它和18大转轮架体为一体,由它的齿轮来驱动动力输出链条20动力输出传动链条来输出由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所产生的巨大浮力能和重力势能,再由24调速机输出形成的巨大机械能再动发电机发电。 
20,机械能驱动链条,也可是机械能传输带,机械能传输轴等。它连接在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大转轮上19的驱动转轮的驱动体上,另一端连接在与25发电机前端的24调速机上,起到中间的动力传动作用。将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所形成的浮力能和重力势能由它传送到24调速机上形成强有力的机械能,如果是数台机械联动的那本驱动链条就连接在上部的主驱动轴上,它是浮力-重力所形成的所有机械能动力输出的传动机构。 
21,下部大转轮及架体。是上部大转轮的对应结构,结构同18上部大转轮,都浮力-重力缸体在下部的转换载体,所不同的是没有动力输出部分。 
22,设备与水上平台的支撑架体(也可以是浮力水塔的墙体结构)。可以是桩柱结构/桥柱结构/钢架结构等。由钢结构或混凝土钢混结构建成的组合架体结构,下面深入水底的地质结构中,上部承接水上的平台和风琴褶式浮力-重力发电设施,是所有设备的承重结构和稳定桩柱体,可以支撑和承担水上所有的重量和设备的稳定性。因为在江河湖海水库中他的设计是群体结钩,所以这样的桩体结构也是按布局性的群体密集结构,成行成片的密集式建成更能体现其群体的稳定性和承载性。 
23,水上平台。可以是桩柱连接式/高架桥式/桥架式等。连接在水下的支撑架体22上,形成水上的网络网格式平台把所有的浮力-重力发电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在其上面,它既是道路,可以行走各种为各个发电设备而行走的车辆,设备,人员,又是建造安装发电设备机房的平台,还是安装,支撑,稳定浮力-重力设备的承接固定体 
24,机械能传动主轴或调速机位。如果是单机,这里就是发电机的调速机,把由大转轮19和传动链条20传输上来的机械能经调速转换在输送到发电机25上进行发电。如果是多设备连机的这里就是整体传动轴的一个传动节点,将本浮力-重力大转轮的机械能进行输出传动。 
25,发电机。把由调速机24转换的机械能在这里转换成电源。 
26,机房。是建造在水上平台上的,为了保护所有的发电机械设备而建造的保护性机房间。可以是单间的,也可以是多套机械设备共用的大设备机房。 
图4,浮力-重力缸体结构及运行模式设计图。 
本图是本发明设计的最主要构件的结构和运行原理的核心部分,分为上、下两图,上图是浮力-重力缸体在运转循环中的上行部分,也是浮力能形成和承载重力能形成的并实施能量自我补偿并形成超能量部分;下图为浮力-重力缸体在循环运转中的下行部分,是重力势能的形成部分,具体说明如下: 
上图: 
1,连接浮力-重力缸体的空气进、排管道,外面通过蛇形管道在与中心空气容积仓连接,保证无压的正常空气或有压的空气顺畅的进入和排出。在本阶段是空气的进入作用。 
2,浮力-重力缸体的空气容积腔体,在这里是空气的容积体,容量越大越好,其容积能力与重力滑块成正比,基础比是空气容积的浮力比:重力滑块的排出水量的比重比,例如1立方米空气的浮力能可以浮起1吨的重力物,其排水浮力为1,而重力物钢铁的比重为7,不管他的排水量为多少,其消耗的浮力也设为1,所以浮力-重力缸体中空气的基础浮力最基础为1∶1,以能浮起一顿钢铁为起点其浮力-重力缸体的空气容积最低为1立方米;这样,在转向后,重力滑块排出空气后就能行成重力势能创造出能量使整个浮力-重力缸体的总体结构进行自动循环转动并能形成重力势能输出,在整个循环链条中有数十个这样的浮力-重力缸体,就形成了巨大的能量输出,但如此巨大的机械设备其本身的消耗也是巨大的,势必要影响和减少能量的形成,所以还要加大浮力-重力缸体的体积,也就是增加了浮力-重力缸体中空气的容纳能力,按计算,再增加原有容积的30%---50%就足可以抵消所有的机械设备转动消耗所需要的能量,那么,把比例提高到1.5∶1,在实际输出中所体现的就是所有重力物体的质量(重量)下落过程重来转换成重力势能再转换成机械能---电能了,如果再发展,把浮力-重力缸体再度加大,其多余出来的空气容积比就是新创造的浮力能了,如果浮力能是超出的数倍,则总体形成的能量就是浮力能+重力势能的双重能量了,这就是本设计的最佳目标。 
3,重力滑块,是本发明设计的动力源,核心设计之一,在这里,虽然重力是在上升过程中需要克服的最大问题,但在下降时也是重力势能形成的唯一源泉,他是形成循环的矛盾体,但本设计却另辟蹊径的利用和化解了它,把它变成了绝佳动力体,因为不管他在任何条件下都要按照地球上的规律----受地球引力的作用---下落,而下落本身就是一种力,利用好了就是极佳的力能,而空气的进入也正好需要力,本设计就用力借力,借力生力,化不利为有利,实施了力的转换。把重力滑块产生的下降力当做空气进入缸体的吸力,因为重力滑块与缸体的结合部位是有4密封环来密封的,当浮力-重力缸体处在整体循环的最底端在上升阶段的时候重力滑块是由前端必须向下滑动的,由于有密封的条件,则空气必然由空气的进、出管道1中将空气由中心空气容积体中吸入到浮力-重力缸体中来,因为浮力-重力缸体的缸壁5都是由抗压的材料制成,保护着内部的空气不受外部水的压力约束,可以充分体现浮力的能力,有此大比重的重力块来排挤开水和吸入空气就是一件轻松的事了。重力滑块以大比重的材料制成,比如重金属的钢铁、铅等,其比重越大,与水的比值越大,排水量越小,所占空间越小,而与空气的比差越大,空气与水的比是773∶1,那么钢铁与空气的比值就是7×773∶1=5411∶1,扩大了浮力-重力缸体的空气容积,同时因为它有与水比重的大比值--7∶1,是水比重的7倍以上,其重力势能形成的能力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体现重力物的特点。 
4,密封环,其作用就是密封浮力-重力缸体的内空间,使空气和水不能对流交换互占空间,保证空气容积体内不进入水----也就保证了浮力的完整发挥,保证空气不泄露出来就不但保证了浮力能的形成也保证了重力势能的发挥,它的运作过程就像汽车的发动机缸体一样在浮力-重力缸体内由重力滑块带动上下滑动来排出空气和吸进空气,排出水和进入水的过程中实施密封功能,但还要非常轻松、顺滑,以最低的消耗达到最佳的功能,而且还要耐久来保证整体的长久运行(因为它是低速运行,磨损率极低,完全可以做到连续运转数月至数年),因为本设计都是大部件,所以密封环可以是数道,以数量取得最佳效果。 
5,浮力-重力缸体壁,可以用很多种材料制成,但以不锈钢材料是基本选择,首先因为它是要长久的接触水,它的作用首先是要抵抗水的压力,在十几个压力下保证不变形,把水与浮力-重力缸体内的空气隔绝开,使浮力-重力缸体内的空气不受外部水的压力制约;其次是它要与浮力-重力缸体内的重力滑块接触,以缸体内部的顺滑度来与重力滑块的密封圈接触,来保证空气不外泄和水不内侵,更要保证其耐磨的特性多少年不变来保证机械的最佳运作期;其三是要保证其耐候、耐腐,保证在整个运作期不腐蚀不损坏,创造最佳效益。 
下图: 
6,浮力-重力缸体的空气容积腔体在下降后被水占有,转换成水的容积体,比重与外界 水等同,水的进入也促进、参与了空气的排出,增加了空气排出的压力,对重力滑块的下滑起到了辅助作用。 
7,重力滑块在经过顶端转弯后,便由于自身的重力受引力的作用开始由钢体的后部向前端滑动,由于自重的比重很大,是水的7倍多,所以向前滑动的速度很快,挤压排出空气的速度很快,还有后面水的进入也形成了很大的压力和助推作用,在前面空气排尽其后面的水也浸满,完成了空气和水的位置交换,整个浮力-重力缸体所体现的就只有缸体和重力块的重量了,因为重力滑块的大比重所以就形成了强大的重力势能,又因为本浮力-重力缸体是很多个连在一起的,就形成了群体的重力势能的叠加效能。 
8,重力滑块的多道密封环,密封了水和空气的交换,保证了空气的密封式排出,是其在下行的过程中空气排空而不含任何浮力能,保证了重力滑块生成的重力势能的发挥。 
9,浮力-重力缸体的空气进、排管道,在这里体现浮力空气的排出作用。 
图5,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结构及运行模式设计图。 
本图是本发明设计的最主要构件的结构和运行原理的另一个核心部分的设计模式,分为上、下两图,上图是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在运转循环中的上行部分,也是浮力能形成和承载重力能形成的并实施能量自我补偿并形成超能量部分;下图为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在循环运转中的下行部分,是重力势能的形成部分,具体说明如下: 
上图: 
1,连接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的空气进、排管道,外面通过蛇形管道在与中心空气容积仓连接,保证无压的正常空气或有压的空气顺畅的进入和排出。在本阶段是空气的进入作用。 
2,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的空气容积腔体,本空气的容积体是容量越大越好,只要重力块能在理想的行程内完成空气的拉动吸入即可。其容积能力与重力滑块的作用能力成正比,基础比是空气容积的浮力比:重力滑块的排出水量的比重比,例如1立方米空气的浮力能可以浮起1吨的重力物,其排水浮力为1,而重力物钢铁的比重为7,不管他的排水量为多少,其消耗的浮力也设为1,所以浮力-重力缸体中空气的基础浮力最基础为1∶1,以能浮起一顿钢铁为起点其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的空气容积最低为1立方米;这样,在转向后,重力块排出空气后就能行成重力势能创造出能量使整个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的总体结构进行自动循环转动并能形成重力势能输出,在整个循环链条中有数十个以上这样的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就形成了巨大的能量输出,但如此巨大的机械设备其本身的消耗也是巨大的,势必要影响和减少能量的形成,所以还要加大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的空气容积体积,也就是增加了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中空气的容纳能力,按计算,再增加原有容积的30%---50%就足可以抵消所有的机械设备转动消耗所需要的能量,那么,把比例提高到1.5∶1,在实际输出中所体现的就是所有重力物体的质量(重量)下落过程重来转换成重力势能再转换成机械能-电能了,如果再发展,把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再度加大,其多余出来的空气容积比就是新创造的浮力能了,如果浮力能是超出的数倍,则总体形成的能量就是浮力能+重力势能的双重能量了,这是本设计目前的最佳目标。 
3,重力块,同图4的重力滑块作用一样,是本发明设计的动力源,核心设计之一,在这里,虽然重力是在上升过程中需要克服的最大问题,但在下降时也是重力势能形成的唯一源泉,他是形成循环的矛盾体,但本设计却另辟蹊径的利用和化解了它,把它变成了绝佳动力体,因为不管他在任何条件下都要按照地球上的规律----受地球引力的作用---下落,而下落本身就是一种力,利用好了就是极佳的力能,而空气的进入也正好需要力,本设计就用力借力,借力生力,化不力为有力,实施力的转换。把重力滑块产生的下降力当做空气进入缸体的吸力,因为重力块与缸体的结合部位是和空气的容纳体---风琴褶体密封连接在一起的,当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处在整体循环的最底端在上升阶段的时候重力滑块是由前端必须向下滑动的,由于有密封的条件,则空气必然由空气的进、出管道1中将空气由中心空气容积 仓中吸入到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中来,因为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的缸壁4---5都是由抗压的材料制成支撑,保护着内部的空气不受外部水的压力约束,可以充分体现浮力的能力,有此大比重的重力块来排挤开水和吸入空气就是一件轻松的事了。重力滑块以大比重的材料制成,比如重金属的钢铁、铅等,其比重越大,与水的比值越大,排水量越小,所占空间越小,而与空气的比差越大,空气与水的比是773∶1,那么钢铁与空气的比值就是7×773∶1=5411∶1,扩大了浮力-重力缸体的空气容积,同时因为它有与水比重的大比值--7∶1,是水比重的7倍以上,其重力势能形成的能力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体现重力物的特点。 
4,5,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的外褶支撑圈和内支撑圈,由他们形成了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的骨架部分,他们与之间用特制的阻水、阻气、耐磨、耐候、耐用材料制成的可耐折叠的面板,共同形成了本设计的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的浮力空气容积腔体,是浮力形成的最主要部分。因为有了本外褶支撑圈和内褶支撑圈,这一大一小的两部分圈体才能形成整个空气腔体的折叠和拉伸,才能接受重力块的作用而吸满形成巨大浮力的空气和排尽空气,它是保证整个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空气容积腔体的圆满完整度的刚体支撑结构和面板连接,是硬性浮力-重力缸体的一种替代模式。 
6,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的内支撑串连架条,与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的外褶支撑圈相连接锁扣,让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的外褶支撑圈在其上面滑动,保证了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的外褶支撑圈的活动范围和他的硬挺性,保证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的外褶支撑圈不至于脱轨和变形,保证了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的在正常的轨道内运行。 
7,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的边支撑串连架条,原理、作用同上条,只是位置不同。 
下图: 
8,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被重力块将空气挤压殆尽后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收缩后留出的空位,被水占据,只是一种换位标示,巨大的空气浮力空间全部被水占据,形成极大的比重空间差比值。 
9,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的风琴褶体被重力块挤压后把自身的空间压缩到最小的示意图,其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的内部不留任何空气,其浮力值几乎为0,在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的整个下行过程中所体现的只有重力块的重力了。 
10,重力块在从顶端开始下降后,发挥其大比重的重力优势,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距离内将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的空气容纳腔体压缩至最小,最后以无腔体、无空气浮力形式存在,来发挥重力块的最大优势,以全链条的下降多缸体组合形成重力势能并保持全下行阶段的最大重力势能优势。 
11,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进、排气管道,这阶段里只体现排气功能。 
12,13,同上图的6,7相同,所不同的是,虽然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的诸多外褶支撑圈已经滑到了前端,但他们的位置依然不变,来实施保证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的空气容纳腔体的来回滑动。 
本发明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设计所使用的是非物质能源;是用地球上普遍存在的、存量极大的,永不消失的、永不枯竭的、没有消耗没有污染的自然能源物质---空气、水、地球引力来转变成机械能再用来转换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万能能源--电能,替代现有的、正在使用的、地球上存量有限的和正在减少的、对地球形成污染和破坏的物质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核能等,使这些宝贵的资源用的更长久,在其他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 
2,资源广泛:具有广泛的可实施性。可以更好的利用地球上现有的自然资源----江、河、湖、海、水库等广泛存在的优越条件,或在人们需要的地方用人工的条件建造来实施本项目,因为本项目的实施地及其普遍,在全国可以用来实施的有几千条江河,几千个湖泊,近十万个水库,一万多公千米的陆缘海岸线,利用其中的很小部分就足以够人类用上或开发几百年的,而且人类是永远用不完的,可以达到让人类永续利用的目的; 
3,无排放无污染:本设计对这些自然资源的利用,也只是利用了一下而已,在利用的过程中没有消耗、没有污染、没有排放、没有改变性质,没有对环境的影响,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没有资源的运输,购买,整个生产过程是最安静的,无声的,几乎是没有生产隐患的安全式生产,这在现有的发电方式中无先例可比; 
4,工厂化生产:其他的发电企业除了设备繁多以外,各种基础性的投资建设都很多,所占的比重也很大,而本设计中的基础性建设投资占比重很小,建设规模也不大,相对的简单的多,主要就是设备的加工,都在加工企业内完成,所以就出现了重点在加工上来实施工厂化生产,很容易批量化,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而设备的加工也是相对的简单,所有的设计是一种简单式设计,设备要求不复杂,没有高、精、尖的设备要求,设备的材料也都是比较普通的材料,虽然有些加工要比较精细一些但也不是难事,在现有的条件下都比较容易实施,所以本设计的发电方法总的来说投资成本是比较低的,那么投资的回收速度也就加快了; 
5,建设期短:因为本设计的发电方式的全部设备占其总量的70-80%都在工厂内生产完成,在实施地的也都是土石方和挖掘的业务,相对的都比较简单易做,都可以外委作业,等到正式投产安装的时候其进度是很快的,所以说其投资建设期是很短的,有的只有几个月---一年就可以正式投入生产或者是边投入边生产获益,在其他发电投资还在投入建设期的时候,本设计的发电方法就有可能已经将投资收回并获益了; 
6,发电能力及全程人为可控:本设计所有的发电方式都是人为可控的,因为它的设计建造都是人为的,自然环境也是人为可控的,不用看天吃饭,不受任何能源及价格的制约,是可以随人的意志而转移的,设备的运行又是缓慢和耐久的,自然条件和灾害对它的影响极小,所以就能每天24小时,每年365天内如何生产完全由人指挥,如果在加上自动化设计,电脑程序化设计,无人监控化等高技术来优化,其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都会达到很高的理想化; 
7,发电成本低,投资回收快:因为本设计的发电方法是非物质能源,对水,空气,地球引力只是使用,没有消耗,也不用花钱购买,原料的支出为0,所以发电的成本很低,所谓的发电成本不过就是设备的折旧和维护加人员的工资开销而已,正常的费用不会超过0,05元,因为是非物质能源,按正常还应当得到国家的能源补贴,其绿能资源还可以销售交易回款,其投资回收期可以在2-5年内完成,所以投资回报是其他能源无可比拟的; 
8,长寿高效:因为本设备都是安装在人为可控的自然环境中,很少受自然恶劣条件的侵袭和约束,加上有其设备生产运行动作缓慢的特点,其设备的使用寿命会相当的长,会平稳的运行很多年免维护的高水平,加上是无原料成本的安静生产和最高的运行效率,加上在今后的相当阶段里的电价的居高不下,在今后的很多年里每一年都能获得极高的企业收益也是必然的; 
具体实施方式:
每一项技术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各种发电方法也是这样,都是从小发展到大,都有个发展到成熟的过程,热电不也是从小到大到临界到超临界再到超超临界,现在还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之中。向大型/巨型发展,也是本发明的发展方向,只有大,才能形成规模效应,才能向主流发展,对社会的贡献才大,而向中型小型发展,也是社会的一种需要,因为需要不同,能与需要相适应的就是最好的。本发明设计是要把一种司空见惯的东西开发出新的用途,用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解决被复杂化、高深化、神秘化的东西。但是要力求缩短这个过程,尽快做大,做好。为要达到这个目标,从设计一开始就瞄准大目标,造大设施,干大发电,这是时代的、低碳经济的、环保的、人类生存的要求,但是根据条件的不同,要求的不同,发展的不同也可以向巨型化和超巨型化,还可以向中型化、小型化发展,使其为社会的发展,人类环境的改造尽一份力。 
具体实施方式一,项目场址的选择和定位:本发明——浮力-重力自动循环并能获得超能量自动补偿---输出发电法对场地的要求不高,因为没有污染,没有噪声,即可在野外,还可入城中。中国的江、河、湖、海、水库多得是,而人造各种深水环境也不复杂,具有广泛 的可选性和可实施地点,只要条件适合,面积够用,其它条件一般就行。所以,在中国,尤其是在中国的南方更具优势,那里雨量充沛,江、河、湖、水库众多,陆缘海岸线也长,都是最具优势的地方,也是解决广大的南方各省缺少物质能源的最佳解决办法,当然北方也有相当的优势,所以本项目的实施中厂址的选项是很容易的事。至于电站发电量的需求含量计算,粗略的计算是江、河、湖、海、水库的按每平方千米300--500万KW;城市内人工建造的深水浮力水塔的按每平方千米100-200万KW即可,人均用电(含工业用电)人均人日5KW,就可以计算出来。 
具体实施方式二,江河湖海水库等自然环境的实施方式: 
这是本设计中可供选择实施的最大自然环境地,根据统计数字:目前我国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22909条(这是减少了一半以后的数字),能用的起码也有几千条;中国湖泊众多,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700多个,总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中国是世界上水库数量最多的国家。现有的8.7万座水库;中国的海岸线长度有1,8万千米(不计海岛的1,4万千米)这些都是很好的先决条件,但要用于本项目的实施很大部分都必须还要按设计要求进行改造才能达到所要求的水深和面积等使用条件,但比起以往的建水利电站的施工就简单多了,比开发海上风电、潮汐电,海浪电、海流电更加简单,其主要的就是按要求使水面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等必要的储水条件要求,也都是基础性的工程,几乎都是没有什么难度的。 
具体实施方式三,浮力水塔的实施方式: 
浮力水塔---是本设计最早的一个基础方式,它是为了在没有江、河、湖、海、水库的地方面设计的,可以和城市的建设为一体的,包含有地上式和地下式,地上式可以和工厂,楼房等建筑为一体,可以和高坡、高山为一体来实施;地下式的可以和城市地下工程、城市公园,城市的低地改造等相配套来实施。可以是大型的,也可以是小型的,可以是高的、深的,也可以是低的、浅的;可以是集中的,也可以是零散的;总之是适用就好。所涉及的浮力水塔其直径、高度、容水量,是实施浮力能创造的基础。要想容纳较大的浮力箱体,浮起较重的重力物,首先要有大的水体容积量,如果将浮力箱体和重力物体举至理想的高度,其浮力水塔的高度也要达到理想的高度,所以,本发明初步设计的浮力水塔的高度为50米至100米或以上,形状为方形、长方形,内径为:长×宽即10-15×50米或15-20×50米起,以至30× 100、40×150米以上等,塔内容积腔体要向地下深入10-20-30米,以增加水塔的稳定性,也相应的降低了水塔的高度。具体的浮力水塔墙体厚度、强度、使用材料,设计方式和使用年限要经过专业设计人员经过专业设计来定,建筑方式以钢筋混凝土结构加钢板,防水层为主,主要指标是坚固,稳定,耐久,不泄漏,要能承受巨型高塔自身的重量和塔内数十万吨水的压力、张力、重力,还有浮力、重力缸体循环链条的上升搅动、震动力,尤其是塔的地基一定要大、厚、坚固、比一般浮力水楼还要有更加强大的足够承载能力,同时还要考虑把重力支撑塔架和基础建筑在一起成为一体结构。为了浮力水塔的安全和正常生产的安全,对在塔顶、塔底的生产设施、设备要有很好的封闭结构,以免受各种自然条件的制约和侵害;还要根据浮力水塔的大量水容量的特殊性设置安全保护措施,以免因浮力水塔的不正常给周边的设施和居民造成损坏和伤害,一定高度、强度的保护性坝体也还是需要的,也可以兼作为发电厂(场)的自我保护围墙——隔离墙。 
具体实施方式四,核心部件---大型浮力缸体的实施方式: 
浮力缸体主要是由空气容纳缸体和重力滑块组成,是产生浮力和重力的主体结构,要想浮起大型的重力物——重力滑块,空气容积体就要与重力滑块的重量吨位相匹配,起码还要增加50%以上的浮力能容积空间,那么浮力容积体的空气容积和重力箱体的重量比就应当在1∶2之间或以上,有几个方面: 
1,容积,浮力——重力缸体是在水中周转循环的,如果以有规模的发电为主缸体起点直径为2-3米以上,长度也在2-3米以上,其空气容积在3---10立方米作为起点的容积量的(只是一个例证),这样所承载的的重量要在2-8顿左右的重力滑块才能达到轻松、快速的运转,达到整体的重力势能的要求,如果平均有20个下降的重力滑块体的情况下达到发电量 400-1000KW的最低要求。 
2,材料,浮力缸体的材料的要求,只要能密封好,结实耐用,不易腐坏,保型、造型能力要好,因为在深水内的循环中运行,要承受水深的巨大的深水压力,浮力缸体的材料可能要有微量的变形,就必须要求材料要经久耐用抗老化,顺滑耐磨易维护,设计上还要和重力物结合的好,和周转循环链条结合的好。 
3,造型,浮力缸体的初步造型,首先要考虑面对深水的压力和变形问题,还要考虑和转轮的结合方式,按常规浮力箱体应该是以圆型或多角形为主,以弹性材料(比如高档橡胶材料+弹性钢材+铸铁等}、高档塑料、工程塑料、钢材等制成,要能和转向轮体牢固、严密结合并能承担一定的力。重力滑块体和浮力缸体的结合后造型应该以有些流线型为好,以减轻水的阻力。 
具体实施方式五,核心部件---大比重的重力滑块(重力块体)实施方式: 
本部分在不同的缸体形式中有不同的叫法,因为其形状不同,与缸体的连接方式有所不同,运行方式有所区别,但作用基本相同,是本设计的最核心、最基本的部分,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只有它才能产生重力势能,因为只有它才能产生浮力能,虽然在主动和被动的过程中,却也成了动力之源。不管是那种设计,它都是在浮力缸体的一边,与浮力缸体密切结合,与浮力缸体共同协作,连续不断的实施自己的本能。 
因为它是处在深水的介质环境中,要达到发挥自己本身的做功要求,其自身的质量必须是要较高的,在这里的基本要求就是起码要用钢铁材料制成,如果能加入比重更大的金属等大比重材料则更好(比如:铁的比重是7.86,铅的比重11.3等),只有大比重,其重力势能再深水介质中才能有上佳的表现;才能在压缩、排挤和吸入空气时更有力,更快捷;才能在抵抗深水压力中发挥其大比重的优势。 
在重力滑块项的设计中,还涉及到密封与滑动的问题,其设计思维模式,他的特点和作用大概和汽车的发动机缸体类同,主要是密封和隔绝住缸体内的空气和水使之不能换位,其密封可以分为多种形式和材料,因为在这里所使用的材料径级都比较大,,密封要求也比较高,所以用那种密封方式,密封的道数,材料都要进行选择性应用,不管是硬性的钢梯铁材料,还是软性的合成橡胶材料,或者是其他材料,只要好用即可,在科技发展到现在阶段,这样的材料应该不难解决。 
具体实施方式六,浮力缸体---中心空气储备仓的进、排空气联通管道实施方式: 
浮力缸体---中心空气储备仓的进、排空气联通管道,是本发明设计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它分为几个段,即浮力缸体空气进、出口部分、分缸体连接部分、分管道连接中心空气容积仓部分。其中浮力缸体空气进、出口部分是和每一个缸体相连接的,属于缸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分缸体连接部分是一个中间体,连接在浮力缸体空气进、出口部分与分管道连接中心空气容积仓部分之间,主要是为了减少与分管道连接中心空气容积仓部分管道的数量,使与分管道连接中心空气容积仓部分的管道简单化;分管道连接中心空气容积仓部分是连接分缸体连接部分与中心空气容嘉仓体相连接的主进、排气管道,在与缸体的最远端时呈拉直状态,在最近距离的运行阶段它是弯曲的,因为其数量少就显得不凌乱。这些管道一般的都以蛇形管形式为主,特点是可以弯曲拉直,有比较硬的支撑力可以抵抗在各种深水环境的压力,保障缸体所需要的空气能顺畅的进、排,这些管道不管在哪个位置都不会互相缠绕,具有优良的密封性,弯曲性,耐用性。按现在的材料条件,使用这样的管道应该很好解决,但在具体的实施中还要不断的选择、研究、发展,达到管道的最优化结构设计,最佳化的材料选择使用,最耐用的耐久的实施运行。 
具体实施方式七,中心空气容积仓体实施方式: 
中心空气容积仓体是为了容纳空气的,其位置设计在本设计的中心位置,在上、下两个大转轮中间,是各个浮力缸体的浮力空气中间交换部分,其主仓体的中间有可以旋转的,与主仓体密封的,连接各个与浮力分缸体的蛇形管道连接的旋转连接盖体,主仓体的另一边还有管道与水面上的空气或空气压力仓相连接,中心空气容积仓体连接在本系统的主架体上, 因为它要在深水介质的中间,其制作材料要能抗得住深水的压力,使在中心空气容积仓体中的空气不受外界水压的威胁,能很好的密封住所需要的无压空气或有压空气,经受住深水中各种条件的如侵蚀、震荡、冲击、变形等,要能耐久使用,与其他设备同寿。按现有的材料水平,达到要求其实很简单。 
具体实施方式之八,动力转换结构---上、下大转轮实施方式: 
在本设计中,不论是那种缸体模式,不论是在自然水域里还是在人造水域,或者人造浮力水塔中,都要有这个承担浮力-重力自动循环转动结构和动力转换传输结构的上、下大转轮,只有有了这两个大转轮,才能使在这么深的水中的浮力-重力自动循环结构连接起来,把动力能传动、输送出去,完成整个结构的无限自动大循环,才能形成强大的动力,上轮为动力输出轮,下轮为被动联动轮。大转轮的直径一般都是在一米到几十米,与本结构的大架体连接在一起形成总体的结构体,所承担的结构体重则数吨数百吨以上,其主体材料一般都是钢架结构为主的金属材料为主体,按浮力-重力自动循环链条上的各种缸体大小、形状等需要来设计、制造出具体形状,对浮力-重力缸体的卡、扣要严密、稳定、牢固、耐用;对缸体的几种连接链条要卡扣合理;运行要轻松省力、流畅自如;动力输出要顺畅,尽力减少自身的动能损耗。不同的体积,有不同的设计,使用不同的材料,虽然很重要,但在材料上,加工上都是没有啥难处的。 
具体实施方式之九,动力输出结构---动力输出链条结构: 
本结构分为两个部分,即上下大转轮的连接、传导链条部分和大转轮动力输出部分。 
上下大转轮的连接、传导链条部分就是安装在上、下大转轮的链条部分,而这个部分里还分为内传动链条和边传动链条,其内传动链条的作用首先是连接着各个浮力-重力缸体的内边,起固定,连接缸体,向大转轮传动动力,其长度基本固定;而边传动链条因为要在上下大转轮上完成循环周转,在大转轮上是要扩大长度的,所以就要有个变形延长部分设计,其他别的功能基本上同内传动链条,这两种链条基本上完成了整个设备在两个大转轮间的动力传动任务,将下降过程的重力势能和上升阶段的浮力能聚合在一起形成可以输出的浮力-重力自动循环超能量输出的巨大能量通过动力输出链条连接到水面上的调速机上调速后再由发电机来实施发电,现行的各种动力输出链条品种极多,选择、制造也很方便,使用要求也不高,只要充分考虑到它在深水中的的使用条件和承重因素、动力传输因素、长久耐用因素,以现在的科技水平和制造水平几乎都没有什么困难。 
具体实施方式之十,设备保护设施,承重平台,架体等刚性结构和设备等: 
这里的刚性结构指的就是连接大转轮的钢架结构,支撑平台和钢架结构的各种深水架构体。水面上的连接深水架构的各种平台和设备保护设施--安装发电机的发电房屋车间等,虽然很重要,但它只是属于本设计中的附属设计,也不可或缺,不是本设计的核心,但没有也不完美,是必须考虑在其中的,这一部分是为浮力-重力自动循环的发电设计服务的,总体上以能适应本主体设计即可,要与本主体设计一致,为主体设计服务,体现和保护主体设计,是主体设计的外在表现和保护工程,这在发达的现在是很容易做到、做好的。 
至于调速机和发电机,不是本设计的主项,根据本设计的动力输出要求选择、配套、采购、安装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本发明设计在历史上还没有先例,所以在设计的各个方面还没有可以参照的设计、技术、数据、计算方式以及方案,所以本发明还只是一个基础性的设计。但是本发明所涉及的很多个方面的实施都还是有可以参照的技术的,用现代化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实施如此简单的设计应当是个轻而易举的事,因为本发明没有涉及高、精、尖的技术和特殊的材料,比如在各种江、河、湖、海、水库中的支撑桩柱结构,水上平台结构,各种架体结构,保护结构;浮力水塔以及安全封闭部分等都是可以参照现代的房屋建筑、工厂建筑、桥梁建筑的。只是换了个形式,增添加了一些特殊要求;而在江、河、湖、海、水库等大自然环境中实施本项目只要对各种自然条件不符合要求的部分进行人为的加以改造,达到理想的 深度、广度即可,浮力空气容积缸体和重力滑块可利用的材料更多,只要设计出来形状、模具,就可以批量生产、加工和现场组装;整体的循环链接方面,现在能达到牢固又结实、稳定耐老化的材料很多,精选后按要求设计、加工、使用即可,其他方面也都没有难题,只是面临一个新的设计,又没有可以参照物,所以要一切从零开始,从论证开始,从认可开始,从试制开始,从小到大,不断实验,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一旦成功,就可以利用成功的技术、设计、案例、图纸去不断地扩展,省去了今后大笔的开支,按照不同的建设规模进行无限的照搬、复制即可。 
本发明设计虽然历经数年但还只是一个雏形,其中的数据、规模、计算方式只是为了说明的方便,给人一个概念、空间感觉的形式化,叙述的条理化,推理的合理化,想象的空间化,不会是实际操作的规范,在实际操作中,每一个部分都可以放大和缩小,直至达到合理、实用。本发明也不只限于发电,正因为在现代的社会里,电是万能的能源,使用是最广泛的普及型能源,它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人类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电,尤其是城市,电已经成为了现代生产、生活的依赖和动力之源。本发明所涉及的各种设计,即可以以集中的方式建设中、大型的发电企业(厂、场),也可以作为工业区、企业的中、大型常备、自备电源,以低廉的价格用电来控制高昂的电费支出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竞争力。还可以作为地方、城镇、小区的常备电源以及更小的小型别墅、家庭各种常备、自备电源。实际,本发明因为创造了一种新能源,创造了万源之本-机械能,也就开拓了更广泛的利用天地,可以扩展的无数的领域之中进行扩展性使用,尤其是在没有电或缺乏能源的地方更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本发明也只是本发明系列中的一种基本方法,可以扩展的方法、方面也较多,本发明只是诸多方式其中的一个,更可以实施进一步开发和拓展。因为受开发人的学识约束,专业知识的限制,肯定会有不少认知谬误和计算的错误,只当是抛砖引玉,开启了一种方式方法,如能对发展低碳经济有用,哪怕很小,也是一点奉献,希望本发明设计能够早日付诸实施,为低碳经济出一份力,为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起到一定的作用。 

Claims (10)

1.一种以浮力-重力自动循环并能获得超能量自动补偿---输出发电法,它包含有可以在广大的自然水域的江、河、湖、海、水库中以图1,图3的方式实施和各种人造深水条件如浮力水塔图2等条件中实施;并对各种不同的条件给予不同的具体设计.本设计中有两种浮力-重力的空气容纳体的缸体结构,即密封滑动式浮力、重力缸体基本结构图4和风琴褶式浮力-重力基本结构图5;因空气容纳体的不同,与其配套的重力滑块和重力块在各种浮力-重力缸体的行进过程中的表现位置图1、图2、图3中的1-2,4-5,图4的3和9,图5的3和10和工作原理也不同;负责空气进、排的各种管道图1、图2、图3的9、10、11基本可以通用,还可以设计出其他很多类型;负责空气交换的中心空气容积仓体图1、图2、图3的12、13;以及中心空气容积仓与水上的通气管道图1、图2、图3的14基本可以通用,上、下大转轮图1、图2、图3的18、21可以有好多中形式;负责缸体连接的内链条和边链条图1、图2、图3的16、17的可用方式也很多,在这里只是个表现方式;还有本设计中能承担整体结构的支撑架体、桩柱、承重墙体图1、图2、图3的22,;承重平台图1、图2、图3的23,;保护性设施图1、图2、图3的26;以及在保护性建筑中的各种设备空气压力缸体图1、图2、图3的的15;,动力输出的图1、图2、图3的牙轮19动力输出链条图1、图2、图3的20;调速机、发电机图1、图2、图3的24、25,等组成。
其特征在于:本设计的浮力-重力自动循环并能获得超能量自动补偿---输出发电法可以在大自然中的的江、河、湖、海、水库以及人为建造的深水环境和浮力水塔中实施,只要按照要求进行改造能达到本设计的水深几十米至百米以上和水的广度在几百平方米到几百万平方米以上的要求即可。在以上各种环境中用各种结构的刚性构件:如图1图3的桩柱架体,图2的深水高塔墙体,图1图2,图3的23水上平台,26保护结构等;支撑保护着各种柔体构件:图1图2图3的18,21大转轮,连接大转轮的16、17内连接链条和边连接链条,其动力部件就是核心设计的流体构件:图1、图2、图3的7,8浮力-重力缸体,以及为其进、排气的图1、图2、图3的9、10、11几部分进、排气管道,还有为其储备空气的中心空气容积仓体图1、图2、图3的12、13和通往水面和压力空气仓的管道14和压力仓体15,按照图1、图2、图3的1、2、3、4、5、6、的顺序行进做功产生重力势能和浮力能经输出链条图1、图2、图3的动力输出牙轮19和动力输出链条20,将动力送往成果体现的调速机24,最后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在图1、图2、图3的25发电机上体现出来,实施发电任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项目实施基础条件,即自然环境中的江、河、湖、海、水库以及人为建造的深水环境和浮力水塔。自然环境中的江、河、湖、海、水库如果原有的条件合乎要求直接就可以利用,如果不符合设计要求就需要按照本设计的要求来改造,一般的都是些平整,深挖的土石方储水工程,要是能建造成有围堰,硬底等的就更好,要求不是很高,如果是人工建造的深水环境和浮力水塔其投入就有所增加,要有由坚固的混凝土、钢材,密封材料等建造而成,按图1、2、3样式设计的大型设备要求其深度要在几十米至百米以上,以使其运转有更好的长度,更大的能量形成。但向多极发展也是必须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力-重力的缸体结构---重力滑块密封滑动式的浮力-重力缸体基本结构,图1图2中的7、8和图4,是本设计的基础设计部分中的一种基本模式,也是核心模式之一,其中的缸体空气容积体和重力滑块的密封滑动是形成浮力能的先决条件,是本设计中流体构件的一个组成部分,基本特点就是有图1图2的7,图4的2、6,缸体---即空气浮力容纳体,转换之后也是水的容纳体,和在缸体内以活塞式密封滑动的重力滑块即图1、图2的8,图4的3和7模式,这个缸体在充气的时候是一个能抵挡和避开深水压力的容积体,可以让其内部的空气在任何水的深度中都不受水压的影响,进而产生巨大的浮力能量,不但能携带重力物上升,还能创造出除了整体设备所消耗的机械能以外还有巨大的能量---浮力能的输出,它的空气容量所创造的浮力能可以是本设备自身消耗需要量的数倍,在现有的条件下,可以制造它的材料很多,按传统依然是钢铁材料来得比较现实和易于实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力-重力的缸体结构---风琴褶式浮力、重力缸体基本结构,图3的7、8,图5,也是本设计中的基础设计部分的又一种基本模式和核心模式之一,其中以自我封闭式的用空气的进、排来实施折叠式风琴褶式的缸体---空气容积体和重力块的密封接合方式是形成本设计方式浮力能的先决条件,是本设计中流体构件的一个组成部分,基本特征是同图1、图2有根本性的区别---缸体是类似于风琴褶一样可以充气张开和压气后折叠封闭来实施空气的进入和排出的,把图1图2的8缸体,重力滑块改作图3的8,图5的3和10的重力块,不在缸体内滑动而是与风琴褶体严密结合在一起,在外部对缸体图5的2和9实施拉伸和挤压,空气容积缸体图5的2是可以撑起来又可以折叠图5的9的有支撑的折叠结构,使其缸体中的空气进、排更加简单、顺畅。同样还减少了水的进、排过渡过程,不是与空气在容积体内的位移交换,在风琴式折叠褶中有外褶和内褶之分,外褶宽大,内褶相对较小,共同形成了折叠体,其褶点都要有强力支撑硬体材料来支撑保持其固有形状,保证不变形,经久耐用,能达到密封和阻隔水对内部空气的压力,而褶页形成的材料可以有更多的选择,钢铁,塑料,橡胶,合成材料都可以,有广阔的材料选择性,如何结合成型不在本设计内考虑,只要达到设计使用要求就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力-重力自动循环的主体结构之重力滑块和重力块,图1图2的8,图4的3、7,重力滑块,或称图3的8,图5的3、10重力快,它是本设计的最核心的组成基本结构之一,是本设计中流体结构的最重要部分,是机械动能---重力势能和浮力能创造的首要部件,无论它是以重力滑块的形式出现还是以重力块的形式出现它都是本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条件元素。它自身必须是以大比重的金属材料钢、铁、铅、锌等构成,以其自身大比重的先决条件实施了本设计中浮力能和重力能的创造形成,以重力滑块图4的形式出现的时候它在浮力-重力缸体中密封式滑动运行,下行时图1图2的1,排出空气带进了水,以重力势能的形式表现自己做到全过的图1图2的2--3,上行时图1图2,4,排出了水吸入了空气---创造了大量的浮力能,用自身的重力实施了水和空气的位移交换,发挥着重力势能和创造了空气能的形成,把劣势变成优势,把无用变成有用,走完上行图1图2的5---6全过程;上行下行全都在创造着有用功;在以重力块形式图5出现的时候就把复杂变的更简单了,重力块与风琴褶结合在一起,只用自己的重力对风琴褶式的空气容纳箱体起作用,下行时图3的1用全身重量挤压空气把浮力形成的空气排净,同时也发挥着自身重量形成的重力势能走好下行图3的2--3的全过程;上行时图3的4重力块用自身的大比重拉动风琴褶式空气容积箱体把空气从空气进、排管道吸入,使浮力做到超用量的数倍形成浮力能来做功而同样保持着走完上行图3的5---6的全过程。这几个空气挤压和吸入的过程就是本设计的在有地球引力的地方可以生成浮力的水中用重力条件创造重力势能和浮力能的独有特征和简单方法。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责空气进、排的各种管道,它是由图1图2图3的9、10、11组成,也就是空气容积体---浮力-重力缸体图1图2或风琴褶式缸体图3的硬结构空气进、排管道---图1图2图3的9;空气进、排分管道---图1图2图3的10;空气进、排主管道一图1图2图3的11等三种组成(也可以增减、组合、改变)。是本设计的基础设计部分中任何一种模式都不能缺少的组成部分的一种基本模式,也是核心模式其一,是形成浮力能的先决条件,是本设计中流体构件的一个部分。其中9是硬性定向的空气进、排管道,直接和空气容积缸体结合在一起,10,11为可以弯曲的抗压蛇形管,只是11比10更粗大一点,用蛇形管的特点是因为10是连接几个以上单体空气容积箱体的,在周转循环中有转弯过程,所以必须能有适应弯曲的特点,而蛇形管11在随各个空气浮力缸体360度旋转的过程中由于旋转移动时所处的位置不同其长度变化很大,所以其形状就要不断的变化,硬性的管道就难以适应,用具有弯曲和抗压能力的蛇形管就是必须的,还有,此蛇形管不但能弯、曲、伸、缩,在任何形状时都没有死角,能保证空气的顺利的进入和排出。其自身也还具有坚硬的特点,可以保护其进、排的空气不受外部水的压力影响,这里指的蛇形管只是概念,其他的如硬橡胶管、具有一定柔软度和张力抗力的的塑料管、各种合成管等只要是好用也都是可以的。只要能达到其作用和使用效果即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心空气容积仓体,图1图2图3中的12、13为主仓体,和为其服务连为一体的14为外通空气管道,15为压力空气产生和储备箱体组成一个链接空气体系。中心空气仓体其主体分为两个部分:其12为密封、旋转、连接盖体,它与浮力-重力箱体的各个主空气进、排的蛇形管道相连接,并能随缸体的旋转而转动,其自身还与中心空气仓体为密封式连接为一体,成为空气的进、排链接通道;而中心空气容积仓体13则是本系统中的主要空气容积仓体,负责所有浮力--重力缸体空气的储备、交换-进、排任务,是本系统中的中心空气的储备、交换体,虽然它几乎是固定不动的,但因其是空气流通交换的组成部分,所以也是本设计中流体构件的一个部分。其空气容积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定,其中即可以是常规的无压空气,也可以是有一定压力的压力空气,按实际需要来实施。另外,它还可以做为本设计中的浮力仓起到全设备整体漂浮减重--平衡的作用。与其连接的外通管道14可以与水面外部的无压空气联通,也可以与15的空气压力仓体相联通,接收由空气压力仓体所制造的压力空气对中心空气仓体的供给和平衡,设备保护工作间里的15空气压力制造、储存仓体中有空气压力机和一定的空气储备容量,在中心空气容积仓体需要压力空气的时候负责供给,因为都是密封结构,空气的损耗是很低的,所以它也只是个常规必备的设备而已,其压力空气也可以由其他的压力系统中用管道联通供给,本空气容积仓体部分因为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又是深入水中的设施,除了要有相当的抗压不变形以外,就是要能防腐耐用,能制造它的材料很多,没有更多的严格要求,能用好用就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下大转轮,图1图2图3中的18、21,是大型的圆形、转动的、轮式的钢构架体,由中间轴固定在外结构桩柱、平台连接的大架体上,由钢铁等坚固耐用的材料制成,用来卡住、固定数十、百个以上的浮力-重力缸体,用双轮的形式进行连接循环成一个循环体、并按要求延长距离---深度。即是被动的旋转轮体,也是动力的传输轮体,还是主动的动力输出轮体,总的来讲就是一个动力形成转动中间体,正因为它的转动,所以它就与动力传输链条一起形成了柔性动能传动的一个部分。它与各种浮力-重力缸体图1图2图3的7、8,,内链条16和边链条17,动力输出牙轮19.动力输出链条20等一起形成了重的动力系统。它是本设计中形体最大,动感状态最好的体现部分;它在旋转中在上下两端把浮力-重力缸体卡、固住分别实施180度的换角度转换,实施浮力能和重力势能的切换,更使其实施了这样的无限转换和周转,形成和创造了无限的机械能和电能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链条、动力输出链条,分别是图1图2图3内连接链条16和边连接链条17,动力输出链条20等,组成了本设计的最优化柔性动能传输部分。内连接链条可以是一条也可以是多条组成的链条带、链条体,负责所有浮力-重力缸体的连接、定位,动力传输、整体循环等,可以很牢固的卡在上、下大转轮的固定位上驱动大转轮旋转和动力传递,是浮力能和重力势能的连接传送带;而边连接链条则是负责固定每个浮力-重力缸体的位置定型的,在大转轮的卡位上因为角度的变化还要有一定的延长扩张能力,来保证每一个浮力-重力缸体在大循环中的位置和卡定的准确性、稳定性。动力输出链条20是和上部大转轮的动力输出牙轮19相连接的,将由动力传输链条传动的,由上、下大转轮参与的,由浮力-重力缸体形成的重力势能和浮力能传送到水面上的设备工作保护间内的机械能调速机上调速或连体轴体上再输出来发电的,这里所说的动力传输链条也是个概念,其实际情况可能是动力传动轴,动力传输带等任何的动力传输系统设备。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重架体,承重平台和设备保护工作间等,他们是本设计浮力-重力自动循环发电设施的刚性外观结构的骨架固定结构。因为本设计中的体现方式不一样,有大自然水域里的,有人为建造的深水环境和浮力水塔式的专业设计,所以各自都有各自的实施方式,在图1和图3中为自然水域的江、河、湖、海、水库的架体式,一般是以桩柱式或桥柱形式表现的,他们可以与水上平台一起,把很多相同的桩柱体、桥架体、连成网状道路、平台结构组成整体的网状联合体群,形成大规模的群体效应,把所有的浮力-重力自动循环系统都固定、隐藏在他们中间的水下,并根据各自自然水域条件下之水大水小,潮涨潮落留有一定的适应、转换、操作空间;如果是人造深水环境或深水浮力水塔则以墙体材料等形式来体现,其上部则以房屋的形式体现。
CN201310181933.0A 2013-05-16 2013-05-16 浮力-重力自动循环并能获得超能量自动补偿-输出发电法 Pending CN10416511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181933.0A CN104165117A (zh) 2013-05-16 2013-05-16 浮力-重力自动循环并能获得超能量自动补偿-输出发电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181933.0A CN104165117A (zh) 2013-05-16 2013-05-16 浮力-重力自动循环并能获得超能量自动补偿-输出发电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65117A true CN104165117A (zh) 2014-11-26

Family

ID=519090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81933.0A Pending CN104165117A (zh) 2013-05-16 2013-05-16 浮力-重力自动循环并能获得超能量自动补偿-输出发电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165117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69459A (zh) * 2016-04-06 2017-10-20 李达才 浮力发电的装置
WO2020014799A1 (zh) * 2018-07-16 2020-01-23 聂品森 浮力与重力循环转换器
IL254547B (en) * 2017-09-12 2022-07-01 Krispin David Energy production by using a flotation device
WO2022257275A1 (zh) * 2021-06-10 2022-12-15 奉政一 引力、离心力做功输出能量方法和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511579A (fr) * 1920-02-16 1920-12-29 Giocondo Toffano Moteur
DE8510493U1 (de) * 1985-04-10 1985-05-30 Ritscher, Herbert, 2224 Burg Einrichtung zur Erzeugung von elektrischer Energie
CN1080365A (zh) * 1992-04-02 1994-01-05 刘继仁 浮力机
CN102374108A (zh) * 2010-08-09 2012-03-14 张效琪 浮力、重力循环发电法
CN102434377A (zh) * 2011-11-03 2012-05-02 王君成 重浮力动力机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511579A (fr) * 1920-02-16 1920-12-29 Giocondo Toffano Moteur
DE8510493U1 (de) * 1985-04-10 1985-05-30 Ritscher, Herbert, 2224 Burg Einrichtung zur Erzeugung von elektrischer Energie
CN1080365A (zh) * 1992-04-02 1994-01-05 刘继仁 浮力机
CN102374108A (zh) * 2010-08-09 2012-03-14 张效琪 浮力、重力循环发电法
CN102434377A (zh) * 2011-11-03 2012-05-02 王君成 重浮力动力机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69459A (zh) * 2016-04-06 2017-10-20 李达才 浮力发电的装置
IL254547B (en) * 2017-09-12 2022-07-01 Krispin David Energy production by using a flotation device
WO2020014799A1 (zh) * 2018-07-16 2020-01-23 聂品森 浮力与重力循环转换器
WO2022257275A1 (zh) * 2021-06-10 2022-12-15 奉政一 引力、离心力做功输出能量方法和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ang et al. A review of marine renewable energy storage
Slocum et al. Ocean renewable energy storage (ORES) system: Analysis of an undersea energy storage concept
Baker Tidal power
CN102602751B (zh) 控缆机、筝、筝驱工作机构、筝发电机、风驱车船暨方法
CN101238286B (zh) 发电装置,发电设备以及具有该发电装置的运输系统
CN102374108A (zh) 浮力、重力循环发电法
CN106089543A (zh) 超大型水力发电站
US9181922B2 (en) Marine energy capture system
US20120119508A1 (en) Gravity and Buoyancy Electricity Generation System
CN202756167U (zh) 浮动平台波浪能储能系统和波浪能发电系统
US10267287B2 (en) Oscillating unites buoyancy hydro electric loop pistons
CN102261302A (zh) 一种基于海面波浪层和深海稳定区海洋波浪能差动能量提取的波浪能发电系统
CN101493078A (zh) 海上发电平台单元机组
CN107178463B (zh) 一种海浪能发电装置
CN104165117A (zh) 浮力-重力自动循环并能获得超能量自动补偿-输出发电法
CN102900592A (zh) 浮动平台波浪能储能系统和波浪能发电系统
CN106567359A (zh) “岛架轻轨·浮船层环”双峰体海浪发电的岛屿开发技术
CN107120226A (zh) 一种波浪能俘获装置
CN103437946A (zh) 大转轮多缸体式利用重力实施自动进-排气获得超补偿浮力重力能量输出的自动旋转发电法
CN102700689A (zh) 多用途水上平台
WO2022133503A2 (en) Buoyant and gravity forces generate electricity
JP5789231B2 (ja) 浮力式動力発生方法
CN202896845U (zh) 一种岛礁扩建用组合式漂浮混凝土结构
JP2013053621A5 (zh)
WO2021190073A1 (zh) 一种开闭可控空间深海压力发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DD01 Delivery of document by public notice

Addressee: Zhang Xiaoqi

Document name: Notification to Make Rectific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518100, Longhua Shenzhen New District, Guangdong East Ring Road, a Republican garden 33, facade transfer to Room 303

Applicant after: Zhang Xiaoqi

Address before: 510030, No. 17, Ren Ji six, Zhongshan Road, Yuexiu District, Guangdong, Guangzhou, China

Applicant before: Zhang Xiaoqi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