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43714B - 台用分接器 - Google Patents

台用分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43714B
CN104143714B CN201410165385.7A CN201410165385A CN104143714B CN 104143714 B CN104143714 B CN 104143714B CN 201410165385 A CN201410165385 A CN 201410165385A CN 104143714 B CN104143714 B CN 1041437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insert port
plug
electric conductor
swi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6538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43714A (zh
Inventor
矢岛孝志
河合淳
吉冈雅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1437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437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437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437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的台用分接器提高使用具有带接地极的插头的设备时的便利性。台用分接器具备:供无接地极的插头插入的至少一个第1插入口(25)和供带接地极的插头插入的至少一个第2插入口(26)。台用分接器构成为,通过开关(6)一并地将对应于第1插入口的承受接触件(第1承受接触件(50B))和电源线(8)(电源线侧导电体(542))之间的电连接、以及对应于第2插入口的承受接触件(第2承受接触件(51B))和电源线(8)(电源线侧导电体(542))之间的电连接接通或断开。因此,不必使用变换用的适配器,就能够将带接地极的插入插头插入连接到第2插入口,所以能够提高使用具有带接地极的插入插头的设备时的便利性。

Description

台用分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涉及台用分接器(table tap、台式插线板),更详细地说,涉及具备多个插头插入口的台用分接器。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台用分接器,举出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2007-103256(以下称为文献1)所记载的台用分接器。文献1记载的以往例具备箱形的器体,该箱形的器体具有上表面及与上表面相连的倾斜面,上表面及倾斜面各设有3个插头插入口(插入口)。各插入口由供插头的一对刃插入的一对刃插入孔构成。在器体的内部容纳着刃承受部(承受接触件;插孔接触部),该刃承受部用于承受插入到各插入口的刃插入孔中的刃。此外,从器体引出电源线。该电源线在器体的内部与各刃承受部连接。
此外,在器体内容纳着合计4个开关(翻转开关),其中的3个开关的操作部在器体的上表面露出,剩余1个开关的操作部在器体的倾斜面露出。
在器体的上表面露出操作部的3个开关,将与配设在同一器体的上表面的3个插入口对应的刃承受部和电源线之间的电连接单独地接通或断开。此外,在器体的倾斜面露出操作部的1个开关,将与配设在同一器体的倾斜面的3个插入口对应的刃承受部和电源线之间的电连接一并地接通或断开。
即,在文献1记载的以往例中,能够通过1个开关一并地将插头被插入到倾斜面的插入口的多个(最多3台)设备的电源接通或断开。此外,能够通过3个开关单独地将插头被插入到上表面的插入口的多个(最多3台)设备的电源接通或断开。例如,如果将个人计算机的电源插头(插头)和打印机等周边设备的电源插头(插头)插入倾斜面的插入口,则能够操作1个开关而一并地将个人计算机和周边设备的电源接通或断开。
但是,文献1记载的以往例仅设有与无接地极的2极型的插头对应的插入口。因此,具有带接地极的插头的设备的情况下,必须使用将带接地极的插头变换为无接地极的2极型的插头的适配器,存在花费工夫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高使用具有带接地极的插头的设备时的便利性。
本发明的台用分接器具备:器体(A)、多个承受接触件(50、51、52)、开关(6)、电源线(8)、第1、第2及接地导电体(54、55、56)。在所述器体(A)上设有多个插头插入口(25、26)。所述多个承受接触件(50、51、52)容纳在所述器体(A)内,承受应被插入至所述多个插头插入口(25、26)中的多个插头的多个雄接触件。所述开关(6)以使操作部(60)露出到外部的状态容纳在所述器体(A)内。所述电源线(8)从所述器体(A)导出,与外部的电源连接。所述第1、第2及接地导电体(54、55、56)设置于所述器体(A)内,所述电源线(8)的第1、第2及接地电线(L、N、E)与所述多个承受接触件(50、51、52)直接或经由所述开关(6)电连接。所述多个插头插入口(25、26)包括:第1插入口(25),具备所述多个插头所包括的无接地极的第1插头的2个雄接触件应被插入的2个接触件插入孔(250);以及第2插入口(26),具备所述多个插头所包括的带接地极的第2插头的3个雄接触件应被插入的3个接触件插入孔(260、261)。所述多个承受接触件(50、51、52)至少包括:与所述第1插入口(25)的2个接触件插入孔(250)对应的2个承受接触件(50(50A、50B))、以及与所述第2插入口(26)的3个接触件插入孔(260、261)对应的3个承受接触件(51(51A、51B)、52)。所述第1导电体(54)包括:与所述电源线(8)的第1电线(L)电连接的电源线侧导电体(541)、与对应于所述第1插入口(25)的2个承受接触件中的1个(50B)及对应于所述第2插入口(26)的3个承受接触件中的1个(51B)电连接的承受接触件侧导电体(542)。所述开关(6)连接在所述电源线侧导电体(541)和所述承受接触件侧导电体(542)之间,根据所述操作部(60)的操作,将所述电源线侧导电体(541)和所述承受接触件侧导电体(542)之间的电连接接通或断开。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开关(6)的操作部(60)和第1插入口(25)及第2插入口(26)在所述器体(A)的表面相接近地设置,该第1插入口(25)及第2插入口(26)对应于经由所述承受接触件侧导电体(542)与该开关(6)的一个端子(62B)连接的承受接触件(50B、51B)。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台用分接器具备多个由所述开关(6)、所述第1插入口(25)和所述第2插入口(26)所成的组。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成组的所述开关(6)、所述第1插入口(25)和所述第2插入口(26)在所述器体(A)的表面相接近地设置。
换言之,本发明的台用分接器具备:器体(A),设有多个插入口(25、26);多个刃承受部(承受接触件)(50(50B)、51(51B)),容纳在所述器体(A)内,承受被插入至所述插入口(25、26)中的插入插头(插头)的刃(雄接触件);电源线(8),从所述器体(A)导出并与外部的电源连接;导电体(541、542),用于在所述器体(A)内将所述电源线(8)和所述刃承受部(50(50B)、51(51B))电连接;以及1个或多个开关(6),在使操作部(60)露出到外部的状态下容纳在所述器体(A)内。所述多个插入口(25、26)包括:供无接地极的插入插头来插入连接的第1插入口(25)、以及供带接地极的插入插头来插入连接的第2插入口(26)。所述开关(6)一并地将与所述第1插入口(25)对应的所述刃承受部(50B)和所述导电体(541)之间的电连接、以及与所述第2插入口(26)对应的所述刃承受部(51B)和所述导电体(541)之间的电连接接通或断开。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开关(6)的操作部(60)和对应于所述刃承受部(50B、51B)的所述第1插入口(25)及所述第2插入口(26)在所述器体(A)的表面相接近地设置,该刃承受部(50B、51B)与所述导电体(541)的电连接被该开关(6)一并地接通或断开。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器体(A)具有平坦的底板(10)及与所述底板(10)对置的顶板(20)。所述顶板(20)具有相对于所述底板(10)以不同的角度倾斜的第1斜面(200)及第2斜面(201)。所述第1插入口(25)设置于所述第1斜面(200),所述第2插入口(26)设置于所述第2斜面(201)。
本发明的台用分接器具备供无接地极的插入插头来插入的第1插入口和供带接地极的插入插头来插入的第2插入口,能够通过开关一并地将与第1插入口对应的承受接触件(刃承受部)和导电体(电源线的电线)之间的电连接、以及与第2插入口对应的承受接触件(刃承受部)和导电体(电源线的电线)之间的电连接接通或断开,所以不必使用变换用的适配器,就能够将带接地极的插入插头插入连接到第2插入口,结果,能够提高使用具有带接地极的插入插头时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台用分接器的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2A是表示本发明的台用分接器的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2B是表示本发明的台用分接器的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2C是表示本发明的台用分接器的实施方式的右侧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台用分接器的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台用分接器的实施方式的电路构成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台用分接器的实施方式中包含的接触件套件及导电体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台用分接器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台用分接器具备:器体A、内主体(body)3、内盖体(cover)4、接触件模块(block)5(承受接触件(插孔接触部)、第1导电体、第2导电体及接地导电体)、开关6、引线衬套(cord bush)7等。
器体A由配置于第1方向D1的第1侧的盖体2和配置于第1方向D1的第2侧的主体1构成。第1方向D1与台用分接器的高度方向对应,作为盖体2的配置侧的第1方向D1的第1侧定为台用分接器的正面侧。总之,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方向D1的第1侧及第2侧分别与“正面侧”及“背面侧”对应。在图1的例子中,上侧及下侧分别与第1方向D1的第1侧及第2侧对应。
在器体A上,设有供多个插头插入的多个插入口(插头插入口)。在器体A上,设有与无接地极的第1插头对应的第1插入口25和与带接地极的第2插头对应的第2插入口26。如图2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器体A上形成有3个第1插入口25和3个第2插入口26。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插入口25及第2插入口26形成在与第1方向(高度方向)D1正交的第2方向D2的一方及另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方向D2与台用分接器的宽度方向对应。以下,在第2方向D2上,将形成有第1插入口25的一侧作为第1侧,将形成有第2插入口26的一侧作为第2侧。在图1的例子中,左上及右下侧分别与第2方向D2的第1侧及第2侧对应。
此外,图1中的D3是与第1方向(高度方向)D1及第2方向(宽度方向)D2正交的第3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方向D3与台用分接器的长度方向对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在第3方向D3的一方侧配置有供电源线外插的引线衬套7。以下,在第3方向D3上,将配置有引线衬套7的一侧作为第1侧,将其相反侧作为第2侧。在图1的例子中,左下及右上侧分别与第3方向D3的第1侧及第2侧对应。
器体A为:将主体1和盖体2以使相互的开口彼此相对的方式结合,构成为沿一个方向(第3方向D3)细长的箱形,该主体1由第1方向D1的第1侧(正面侧;图1的上侧)的面开口的箱状的合成树脂成形体构成,该盖体2由第1方向D1的第2侧(背面侧;图1的下侧)的面开口的箱状的合成树脂成形体构成(参照图1、图2A~图2C)。
如图1所示,主体1具有:在第3方向D3上较长的平坦的底板10、从底板10的第2方向D2的两端(图1的左上侧的端缘及右下侧的端缘)分别立起的长方形状的第1侧壁11及第2侧壁12、从底板10的第3方向D3的两端(图1的左侧的端缘及右侧的端缘)分别立起并与第1侧壁11及第2侧壁12相连的第3侧壁13及第4侧壁14。
第3侧壁13及第4侧壁14分别形成为向第1方向D1的第1侧(图1中朝上)变细(突出)的五角形状。此外,在第3侧壁13上设有半圆形的凹处130。供电源线外插的引线衬套7的一部分(图1的下侧部分)嵌合到该凹处130(参照图1及图2B)。
在底板10的内面(图1的上侧的面),多个(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为5个)突起100隔开间隔地立设。在这些突起100中,分别贯通第1方向D1而设有圆筒形的螺纹插通孔100A。即,从底板10的外面侧(图1的下侧)插通螺纹插通孔100A的安装螺钉(未图示)被拧入设置于盖体2的螺纹孔(未图示),从而将主体1和盖体2牢固地固定(螺钉固定)。
如图1~图3所示,盖体2具有:在第3方向D3上较长的顶板20、从顶板20的第2方向D2的两端(图1的左上侧的端缘及右下侧的端缘)分别立起的长方形状的第1侧壁(未图示)及第2侧壁22、从顶板20的第3方向D3的两端(图1的左侧的端缘及右侧的端缘)分别立起并与第1侧壁及第2侧壁22相连的第3侧壁23及第4侧壁24。如图1所示,盖体2以顶板20与主体1的底板10对置的方式安装在主体1上。
在从第3方向D3观察时,顶板20形成为山形。即,顶板20具有相对于底板10以不同角度倾斜的第1斜面200及第2斜面201。在顶板20上,在第2方向D2的第1侧(图1的左上侧)的斜面(第1斜面200)和第2侧(图1的右下侧)的斜面(第2斜面201)分别设有多个(在图示例中为3个)插入口(插头插入口)25、26。
设置于第1斜面200的插入口(第1插入口)25由一对接触件插入孔(接触部插入孔;刃插入孔)250构成。如图2A所示,接触件插入孔250形成为将矩形的孔和半长圆形的孔连结而成的形状。在矩形孔的中插通平刃,在半长圆形的孔中插通圆柱形状的刃(圆插脚(插针))。即,在第1插入口25中,择一地插入具有一对平刃的无接地极的2极形的插头和具有一对圆插脚的无接地极的2极形的插头。
设置于第2斜面201的插入口(第2插入口)26由一对电压极用的接触件插入孔(刃插入孔)260和接地极用的接触件插入孔(刃插入孔)261的共3个接触件插入孔(接触部插入孔;刃插入孔)260、261构成。这3个接触件插入孔260、261均形成为矩形,在接地极用的接触件插入孔261的第3方向D3的两侧配置有电压极用的接触件插入孔260。另外,电压极用的接触件插入孔260以沿着长度方向的中心轴在第2方向D2的第2侧(图2A的下侧)交叉的方式倾斜设置。此外,接地极用的接触件插入孔261以沿着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穿过电压极用的接触件插入孔260的中心轴所交叉的点的方式设置(参照图2A)。
如图2A所示,第1插入口25和第2插入口26以沿着第2方向D2相邻的方式配设。即,3个第1插入口25的每1个分别与1个第2插入口26建立对应,成组的第1插入口25和第2插入口26以沿着第2方向D2相邻的方式配置。并且,第1插入口25和第2插入口26的组沿着第3方向D3并列设置。
总之,多个插入口(插头插入口)包括:第1插入口25,具备供无接地极的插头(第1插头)的2个雄接触件(雄接触部)插入的2个接触件插入孔250;以及第2插入口26,具备供带接地极的插头(第2插头)的3个雄接触件(雄接触部)插入的3个接触件插入孔260、261。并且,第1插入口25设置于顶板20的第1斜面200,第2插入口26设置于顶板20的第2斜面201。
如图1所示,在盖体2的顶板20上,沿着长度方向(第3方向D3)以一定的间隔设有3个凹部27。各凹部27与第1插入口25及第2插入口26所成的3个组中的1个接近地设置。进而,在各凹部27的底面(图1的下侧的面)开口有矩形的窗孔28。另外,开关6以操作部60穿过该窗孔28露出到器体A之外(外部)的方式配置在器体A的内部(参照图2A、图2B及图3)。
第3侧壁23及第4侧壁24分别为:第1方向D1的第1及第2侧的缘部(图1的上侧缘及下侧缘)都形成为朝向第1方向D1的第1侧(图1的上方)变细(突出)的形状。此外,在第3侧壁23上设有半圆形的凹处230。引线衬套7的一部分(图1的上侧部分)与该凹处230嵌合(参照图1及图2B)。
如图1所示,接触件模块(刃承受模块)5包括多个承受接触件(插孔接触部;刃承受部)50(50A)、50(50B)、51(51A)、51(51B)、52、以及多个导电体54、55、56。多个承受接触件50A、50B、51A、51B、52构成为承受应被插入到多个插入口(第1插入口25、第2插入口26)的多个插头(第1插头、第2插头)的多个雄接触件。
即,接触件模块5包括:与第1插入口25的2个接触件插入孔250对应的一对承受接触件(第1承受接触件;第1刃承受部)50A、50B;与第2插入口26的3个接触件插入孔260、261对应的一对电压极用的承受接触件(第2承受接触件;第2刃承受部)51A、51B及接地极用的承受接触件(第3承受接触件;第3刃承受部)52;以及将各承受接触件50、51、52电连接的多个导电体54、55、56。多个导电体54、55、56包括第1导电体54、第2导电体55和接地导电体56。此外,第1导电体54包括电源线侧导电体541和承受接触件侧导电体542。
如图1及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接触件模块5具备3个由第1承受接触件50A、50B、第2承受接触件51A、51B和第3承受接触件52构成的接触件套件(刃承受部套件)15。3个接触件套件15以1个接触件套件15与1组第1及第2插入口25、26对应的方式,沿着第3方向D3并列设置。
如图1及图5所示,第1承受接触件50(50A、50B)的每一个如下形成:通过对具有弹性的金属板进行加工,一体地形成在第2方向D2上相互对置的一对接触件弹簧(刃承受弹簧)500和与这一对接触件弹簧500在第3方向D3上的一侧端对置的接触件弹簧(刃承受弹簧)501。即,一个第1承受接触件50(50A)由在第2方向D2上对置的一对接触件弹簧500(500A)和与接触件弹簧500(500A)的第3方向的一侧端(图5的右侧的侧端)对置的接触件弹簧501(501A)构成。另一个第1承受接触件50(50B)由在第2方向D2上对置的一对接触件弹簧500(500B)和与接触件弹簧500(500B)的一侧端(图5的左侧的侧端)对置的接触件弹簧501(501B)构成。一对接触件弹簧500从第2方向D2的两侧夹持接触件插入孔250的半长圆形孔中插通的圆插脚。此外,接触件弹簧501在与一对接触件弹簧500的第3方向D3的一侧端之间夹持接触件插入孔250的矩形孔中插通的平刃。另外,2个第1承受接触件50A、50B形成为相互处于镜像的关系。
第2承受接触件51(51A、51B)的每一个如下形成:通过对具有弹性的金属板进行加工,一体地形成在第3方向D3上相互对置的一对接触件弹簧(刃承受弹簧)510。即,一个第2承受接触件51(51A)由在第3方向D3上对置的一对接触件弹簧510(510A)构成,另一个第2承受接触件51(51B)由在第3方向D3上对置的一对接触件弹簧510(510B)构成。一对接触件弹簧510从第3方向D3的两侧夹持接触件插入孔260中插通的平刃。
一个第2承受接触件51A通过构成第2导电体55的连结板551与一个第1承受接触件50A连结。此外,另一个第2承受接触件51B通过承受接触件侧导电体542与另一个第1承受接触件50B连结。
第3承受接触件(接地承受接触件)52如下形成:通过对具有弹性的金属板进行加工,一体地形成在第3方向D3上相互对置的一对接触件弹簧(刃承受弹簧)520。即,第3承受接触件52由在第3方向D3上对置的一对接触件弹簧520构成。一对接触件弹簧520从第3方向D3的两侧夹持接触件插入孔261中插通的平刃。
如图1、图4及图5所示,第1导电体54的电源线侧导电体541由具有导电性的长条的板材构成,在长度方向的两端和中央分别贯通有嵌合孔543。另外,这3个嵌合孔543分别与对应的开关6的第1端子62A(后述)嵌合。
第1导电体54的3个承受接触件侧导电体542分别由具有导电性的长条的板材构成,在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图1的左侧)贯通有嵌合孔544,在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图1的右侧)连结有第1承受接触件50B和第2承受接触件51B。即,承受接触件侧导电体542的每一个与对应的第1承受接触件51B和第2承受接触件50B的双方电连接。另外,这3个承受接触件侧导电体542的嵌合孔544分别与对应的开关6的第2端子62B(后述)嵌合。
第2导电体55由长条的导电板550和在导电板55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及中央分别铆合固定的3张连结板551构成。另外,在各连结板551上,分别贯通有与对应的开关6的第3端子62C(后述)嵌合的嵌合孔552。
接地导电体56由具有导电性的长条的板材构成,3个第3承受接触件52以相等的距离分别被连结。
内主体3及内盖体4设置为,保持接触件模块5,并且确保各承受接触件50~52之间的绝缘距离。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与3个接触件套件15对应而各设有3个内主体3及内盖体4。
内主体3通过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为在第1方向D1的第1侧的面(正面侧的面;图1的上侧的面)上具有多个凹处30的立方体状。并且,在内主体3的多个凹处30内分别容纳承受接触件50A、50B、51A、51B。此外,在内主体3的第3方向D3的两侧的侧壁上形成有分别供多个导电体54~56嵌入的多个槽31。
在此,在主体1的底板10的内面(图1的上侧的面)以等间隔突设有3个肋101。另一方面,在内主体3的第1方向D1的第2侧的面(图1的下侧的面)上设有与肋101嵌合的嵌合凹处(未图示),通过使肋101与嵌合凹处嵌合,内主体3在被定位的状态下被载置于主体1的内底面(底板10的图1的上侧的面)。
内盖体4通过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为在第1方向D1的两侧开口的矩形的筒状。此外,内盖体4在内部设有多个壁40。并且,内盖体4以在与对应的内主体3之间夹持接触件模块5(具体地说是对应的接触件套件15)的方式,被内主体3从第1方向D1的第1侧(图1的上侧)覆盖。这时,在由多个壁40分隔的多个空间中分别配置容纳于内主体3的多个凹处30的承受接触件50A、50B、51A、51B、52。另外,在内盖体4的第3方向D3的两侧的壁上形成有用于使多个导电体54~56引出的多个槽41。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与3个接触件套件15对应而设有3个开关6。
如图1及图4所示,开关6具有:正方体形状的壳体61、在壳体61的第1方向D1的第1侧的面(图1的上侧的面)露出的操作部60、从壳体61的第1方向D1的第2侧的面(图1的下侧的面)突出的3个端子(第1端子62A、第2端子62B、第3端子62C)、以及容纳在壳体61内的接点63及发光元件64。
该开关6是以往公知的照光式的翻转开关(照光开关)。在开关6中,接点63连接在第1端子62A和第2端子62B之间。此外,在第2端子62B与接点63的连接点和第3端子62C之间连接着发光元件64。开关6构成为,根据操作部60的操作而接点63开闭,并且在接点63闭合时发光元件(指示灯;霓虹灯)64发光。即,该开关6在接点63闭合时,将第1端子62A和第2端子62B电连接。另一方面,在接点63断开时,将第1端子62A和第2端子62B电断路。另外,该开关6通过由具有透光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操作部60将发光元件64发出的光放射到外部来报知接通状态,并且在暗处示出操作部60的位置。
另外,在开关6设置发光元件64不是必须的。在开关6不设置发光元件64的情况下,不需要第3端子62C。
在此,参照图4简单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台用分接器的电路构成。
第1导电体54的电源线侧导电体541与电源线8及电源插头9的一个电压极(第1电线)L连接。第2导电体55与电源线8及电源插头9的另一个电压极(第2电线)N连接。因此,各接触件套件15的一个第1承受接触件50A及一个第2承受接触件51A通过第2导电体55与电压极N连接。对此,在各接触件套件15中,另一个第1承受接触件50B和另一个第2承受接触件51B通过承受接触件侧导电体542相互连接。此外,接地导电体56与电源线8及电源插头9的接地极(接地电线)E连接。因此,各接触件套件15的第3承受接触件52通过接地导电体56与接地极E连接。
在开关6中,连接于接点63的一端的第1端子62A与电源线侧导电体541连接,连接于接点63的另一端的第2端子62B与承受接触件侧导电体542连接。此外,在开关6中,经由发光元件64连接于接点63的另一端的端子(第3端子62C)与第2导电体55连接。
即,开关6断开(接点63断开)时,承受接触件侧导电体542从电源线侧导电体541分离,所以第1承受接触件50B和第2承受接触件51B不与电压极L导通。因此,不向插入到第1插入口25及第2插入口26的插头供电。这时,发光元件64也不与电压极L导通,所以不发光。
另一方面,开关6接通(接点63闭合)时,承受接触件侧导电体542与电源线侧导电体541连接,所以第1承受接触件50B和第2承受接触件51B的双方与电压极L导通,从而向插入到第1插入口25及第2插入口26的插头供电。这时,发光元件64也与电压极L导通,所以发光。
如上述那样,本实施方式具备供无接地极的插头(第1插头)插入的第1插入口25和供带接地极的插头(第2插头)插入的第2插入口26。此外,本实施方式具备:与电压极(第1电线)L电连接的电源线侧导电体541、以及与对应于第1插入口25的2个承受接触件中的1个(50B)及对应于第2插入口26的3个承受接触件中的1个(51B)电连接的承受接触件侧导电体542。并且,开关6连接在电源线侧导电体541和承受接触件侧导电体542之间,根据操作部60的操作,将电源线侧导电体541和承受接触件侧导电体542之间的电连接接通或断开。由此,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开关6一并地将对应于第1插入口25的承受接触件(第1承受接触件50B)和电源线8(电源线侧导电体541)的电连接、以及对应于第2插入口26的承受接触件(第2承受接触件51B)和电源线8(电源线侧导电体541)的电连接接通或断开。因此,不必使用变换用的适配器,就能够将带接地极的插头插入连接到第2插入口26,所以能够提高使用具有带接地极的插头的设备时的便利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关6的操作部60和对应于承受接触件(第1承受接触件50B及第2承受接触件51B)的第1插入口25及第2插入口26在器体A的表面相接近地设置,该承受接触件与电源线8(电源线侧导电体541)的电连接被开关6一并地接通或断开。因此,使用者容易掌握各开关6和插入口25、26的对应关系。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及图3所示,在器体A的表面(盖体2的第1方向D1的第1侧的面;图1的上侧的面),配置于长度方向的中央的开关6和配置于该开关6的第3方向D3的第1侧(图1的左邻)的第1插入口25及第2插入口26之间由槽29分隔。同样地,配置于长度方向的中央的第1插入口25及第2插入口26和配置于该第1插入口25及第2插入口26的第3方向D3的第2侧(图1的右邻)的开关6之间也通过槽29分隔。即,通过这2个槽29,由开关6和第1插入口25及第2插入口26构成的各组被分隔,所以使用者更容易掌握各开关6和插入口25、26的对应关系。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顶板20具有第1斜面200及第2斜面201,第1插入口25设置于第1斜面200,第2插入口26设置于第2斜面201。因此,向第1插入口25和第2插入口26的双方插入插头时,即使在要拔出一个插头时,另一个插头也不会干扰,使用者容易进行插头的插拔。
此外,一般来说,第2插入口26与第1插入口25相比,占有面积(与插入孔的并列设置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长度)大了接地极用的接触件插入孔261的量。因此,在台用分接器的一个面并列设置第1插入口25和第2插入口26的双方的情况下,与仅设置第1插入口25的情况相比,台用分接器的面大了接触件插入孔261的量,台用分接器大型化。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多个第1插入口25设置于第1斜面200,将多个第2插入口26设置于第2斜面201,所以能够在具备第2插入口26的同时,避免台用分接器的大型化。

Claims (6)

1.一种台用分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器体,设置有多个插头插入口;
多个承受接触件,容纳在所述器体内,承受应被插入到所述多个插头插入口中的多个插头的多个雄接触件;
多个开关,在使操作部露出到外部的状态下容纳在所述器体内;
电源线,从所述器体导出并与外部的电源连接;以及
第1导电体、第2导电体及接地导电体,设置在所述器体内,将所述电源线的第1电线、第2电线及接地电线和所述多个承受接触件直接或经由所述开关电连接;
所述器体具有平坦的底板及与所述底板对置的顶板,
所述顶板具有相对于所述底板以不同的角度倾斜的第1斜面及第2斜面,从而形成山形,并且以跨越所述第1斜面和所述第2斜面的方式设有凹陷的多个凹部,
所述多个插头插入口包括:
多个第1插入口,分别具备所述多个插头所包括的无接地极的第1插头的2个雄接触件应被插入的2个接触件插入孔;以及
多个第2插入口,分别具备所述多个插头所包括的带接地极的第2插头的3个雄接触件应被插入的3个接触件插入孔;
所述多个承受接触件至少包括:
与所述第1插入口的2个接触件插入孔对应的2个承受接触件;以及
与所述第2插入口的3个接触件插入孔对应的3个承受接触件;
所述第1导电体包括:
电源线侧导电体,与所述电源线的第1电线电连接;以及
承受接触件侧导电体,与对应于所述第1插入口的2个承受接触件中的1个及对应于所述第2插入口的3个承受接触件中的1个电连接;
所述多个开关以所述操作部穿过在所述多个凹部的底面开口的窗孔露出到所述器体之外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器体的内部,
而且,所述多个开关分别连接在所述电源线侧导电体和所述承受接触件侧导电体之间,根据所述操作部的操作,将所述电源线侧导电体和所述承受接触件侧导电体之间的电连接接通或断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台用分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关的操作部和第1插入口及第2插入口在所述器体的表面相接近地设置,该第1插入口及第2插入口对应于经由所述承受接触件侧导电体与该开关连接的承受接触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台用分接器,其特征在于,
该台用分接器具备多个由所述开关、所述第1插入口和所述第2插入口所成的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台用分接器,其特征在于,
成组的所述开关、所述第1插入口和所述第2插入口在所述器体的表面相接近地设置。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台用分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插入口设置于所述第1斜面,所述第2插入口设置于所述第2斜面。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台用分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内主体,保持所述多个承受接触件;以及
内盖体,以在与所述内主体之间夹持所述多个承受接触件的方式被所述内主体覆盖;
在所述内主体的多个凹处内分别容纳所述多个承受接触件,
在由设于所述内盖体的内部的多个壁分隔的多个空间中,分别配置容纳于所述内主体的所述多个凹处的所述多个承受接触件。
CN201410165385.7A 2013-05-10 2014-04-23 台用分接器 Active CN1041437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00569 2013-05-10
JP2013100569A JP6135012B2 (ja) 2013-05-10 2013-05-10 テーブルタップ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43714A CN104143714A (zh) 2014-11-12
CN104143714B true CN104143714B (zh) 2017-07-18

Family

ID=518528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65385.7A Active CN104143714B (zh) 2013-05-10 2014-04-23 台用分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135012B2 (zh)
CN (1) CN10414371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02026B2 (ja) * 2013-06-19 2017-03-2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テーブルタップ
TWI811112B (zh) * 2022-09-20 2023-08-01 綠色點子創意開發有限公司 雙向插座構造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819529Y (zh) * 2005-08-12 2006-09-20 陞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可简化结构的开关插座
CN202363617U (zh) * 2011-10-26 2012-08-01 东莞高得电工器材有限公司 一种电源排插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59985A (ja) * 1996-03-19 1997-10-03 Kobayashi Seiko Kk 揺れを検出して電源を切る機能が付加されたタップ
US5984728A (en) * 1998-02-09 1999-11-16 Apollo Resources & Developement Co., Ltd Multi-socket electricity outlet having at least one circuit protection module
JP3067506U (ja) * 1999-09-17 2000-04-07 亨吉股▲ふん▼有限公司 多受口ソケット構造
JP2001338717A (ja) * 2000-05-31 2001-12-07 Ken Trading:Kk テーブルタップ
JP3082210U (ja) * 2001-05-28 2001-12-07 亨吉股▲分▼有限公司 2ピンプラグ及び3ピンプラグが共用可能な電源ソケット
JP4525552B2 (ja) * 2005-10-06 2010-08-18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付きテーブルタップ
CN201032655Y (zh) * 2006-12-29 2008-03-05 太星电业有限公司 延长线插座结构
CN201340952Y (zh) * 2008-11-24 2009-11-04 鹤山市万顺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转换排插
CN202363627U (zh) * 2011-11-29 2012-08-01 广东明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焊点组合式电源开关插座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819529Y (zh) * 2005-08-12 2006-09-20 陞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可简化结构的开关插座
CN202363617U (zh) * 2011-10-26 2012-08-01 东莞高得电工器材有限公司 一种电源排插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220204A (ja) 2014-11-20
CN104143714A (zh) 2014-11-12
JP6135012B2 (ja) 2017-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26370A (zh) 插头连接器以及适配器
DE60217594D1 (de) Buchsensteckverbinder mit einem Steckkontakt zum Verbinden mit einer Stromschienenleistungsversorgung
US7021968B1 (en) End socket applicable to christmas decoration low-voltage bulbs
CN104022382B (zh) 一种用于led灯的弹片接线端子
TW200623537A (en) Non-grounded electric connector
CN104143714B (zh) 台用分接器
US20180090870A1 (en) Tamper Resistant plug-able socket adapter
US7766681B1 (en) Waterproof electric plug or receptacle for LED light string
CN100530846C (zh) 电源插座装置
CN201060956Y (zh) 用于电器设备的接线端子
US7134915B1 (en) Base structure for communication module
CN104183956B (zh) 插线板
JP4075832B2 (ja) テーブルタップ
CN201868351U (zh) 电路的断路开关电气设备
GB2266810A (en) Multi socket outlet assembly
CN106450899A (zh) 一种多控结构的安全插座
TWI495203B (zh) 具有開關功能之電源插座以及電源延長線
KR101100257B1 (ko) 2극 스위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콘센트
CN217788921U (zh) 一种连接器
KR20100010410U (ko) 2극 차단 스위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멀티 콘센트
US6547578B2 (en) Multi-direction insertion socket with conductor structure
JP2003086285A (ja) 電源プラグ
CN216529497U (zh) 双位墙壁电源插座
JP4103899B2 (ja) アダプタ
CN210897667U (zh) 智能高压型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204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Applicant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