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37522B - 通信管理系统、通信系统、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以及维护系统 - Google Patents
通信管理系统、通信系统、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以及维护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137522B CN104137522B CN201280070792.9A CN201280070792A CN104137522B CN 104137522 B CN104137522 B CN 104137522B CN 201280070792 A CN201280070792 A CN 201280070792A CN 104137522 B CN104137522 B CN 10413752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munication
- terminal
- communication terminal
- information
-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7/00—Television systems
- H04N7/14—Systems for two-way working
- H04N7/141—Systems for two-way working between two video terminals, e.g. videophone
- H04N7/147—Communication arrangements, e.g. identifying the communication as a video-communication, intermediate storage of the sig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02—Details
- H04L12/16—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to substations
- H04L12/18—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to substations for broadcast or conference, e.g. multicast
- H04L12/1813—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to substations for broadcast or conference, e.g. multicast for computer conferences, e.g. chat roo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02—Details
- H04L12/16—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to substations
- H04L12/18—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to substations for broadcast or conference, e.g. multicast
- H04L12/1813—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to substations for broadcast or conference, e.g. multicast for computer conferences, e.g. chat rooms
- H04L12/1818—Conference organisation arrangements, e.g. handling schedules, setting up parameters needed by nodes to attend a conference, booking network resources, notifying involved parti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60—Network streaming of media packets
- H04L65/75—Media network packet handling
- H04L65/765—Media network packet handling intermediat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3/00—Automatic or semi-automatic exchang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3/00—Automatic or semi-automatic exchanges
- H04M3/42—Systems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or facilities to subscribers
- H04M3/56—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several subscribers to a common circuit, i.e. affording conference faciliti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7/00—Television systems
- H04N7/14—Systems for two-way working
- H04N7/141—Systems for two-way working between two video terminals, e.g. videophone
- H04N7/142—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terminal equipment, e.g. arrangements of the camera and the displa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7/00—Television systems
- H04N7/14—Systems for two-way working
- H04N7/15—Conference systems
- H04N7/152—Multipoint control units therefo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3/00—Automatic or semi-automatic exchanges
- H04M3/42—Systems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or facilities to subscribers
- H04M3/56—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several subscribers to a common circuit, i.e. affording conference facilities
- H04M3/567—Multimedia conference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7/00—Arrangements for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switching centres
- H04M7/006—Networks other than PSTN/ISDN providing telephone service, e.g. 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 (VoIP), including next generation networks with a packet-switched transport layer
- H04M7/0072—Speech codec negoti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7/00—Television systems
- H04N7/14—Systems for two-way working
- H04N7/15—Conference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 Two-Way Televisions, Distribution Of Moving Picture Or The Like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一种通信管理系统,包括:存储单元,配置以在其中存储第一通信终端的目的地信息、转换系统的目的地信息、以及第二通信终端的目的地信息,其中第一通信端与中继通信数据的中继装置建立第一会话,转换系统在从第一通信终端和第二通信终端发送的通信数据的通信方案之间进行相互转换并且与中继装置建立第二会话,第二通信终端与转换系统建立第三会话;接收单元,配置以从第一通信终端接收用以在通信终端之间开始通信的开始请求信息;提取单元,配置以基于所接收的开始请求信息来提取存储在存储单元中的、通信终端和转换系统中的每个的目的地信息;以及发送单元,配置以将所提取的目的地信息发送至中继装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送和接收预定通话数据(call data)的第一通信终端和第二通信终端的管理。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对减少公务旅行开支和公务旅行时间的需要,通过诸如因特网的通信网络进行视频会议的通话系统得到广泛应用。在这种通话系统中,可进行视频会议,从而在多个通话终端(call terminal)之间发送和接收图像数据和音频数据。
除了一种在通话终端之间直接发送和接收图像数据和音频数据的通话系统以外,还出现了一种视频会议系统,在该视频会议系统中,使用多个中继装置来在多个通话终端之间中继图像数据和音频数据(参见日本专利申请待审公开No.2008-227577)。
然而,在根据现有技术的视频会议通话系统中,难以在使用不同通话方案的通话终端之间实现通话。换言之,当通话终端在通话方案方面彼此不同时,例如,当通话终端在用于与通话的目的地建立或断开连接的通话控制方案(通话控制协议)以及用于将图像数据和音频数据转换成IP包(IP packet)的编码方案中的至少一个方案中不同时,出现了这样的问题:难以在通话终端之间实现通话。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至少部分地解决传统技术中的问题。
根据实施例,一种通信管理系统,用于管理发送和接收预定通信数据的第一通信终端和第二通信终端。所述通信管理系统包括:存储单元,所述存储单元配置以在其中存储表示所述第一通信终端的目的地的目的地信息、表示转换系统的目的地的目的地信息、以及表示所述第二通信终端的目的地的目的地信息,其中所述第一通信端与中继所述通信数据的中继装置建立第一通信会话,所述转换系统在从所述第一通信终端发送的通信数据的通信方案与从所述第二通信终端发送的通信数据的通信方案之间进行相互转换并且与所述中继装置建立第二通信会话,所述第二通信终端与所述转换系统建立第三通信会话;接收单元,所述接收单元配置以从所述第一通信终端接收用以在所述第一通信终端与所述第二通信终端之间开始通信的开始请求信息;提取单元,所述提取单元配置以基于所接收的开始请求信息来提取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所述第一通信终端、所述第二通信终端和所述转换系统中的每个的目的地信息;以及发送单元,所述发送单元配置以将所提取的目的地信息发送至所述中继装置。
当与附图相联系考虑时,通过阅读下文本发明的当前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点、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实施例的通话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在具有相同通信方案的通话终端之间实现通话时的通信状态的概念图;
图3是示出根据图2和图4中的SVC标准所发送和接收的图像数据的图像质量的概念图;
图4是示出当在具有不同通信方案的通话终端之间实现通话时的通信状态的概念图;
图5是示出根据图4中的AVC标准所发送和接收的图像数据的图像质量的概念图;
图6是根据本实施例的通话终端的外观图;
图7是根据本实施例的通话终端的硬件配置图;
图8是根据本实施例的通话管理系统、中继装置、转换系统、程序供给系统、或维护系统的硬件配置图;
图9是对根据本实施例的通话系统的一部分进行配置的通话终端、中继装置、通话管理系统、以及转换系统的功能性框图;
图10是示出改变质量管理表的概念图;
图11是示出中继装置管理表的概念图;
图12是示出终端信息管理表的概念图;
图13是示出终端状态管理表的概念图;
图14是示出目的地列表管理表的概念图;
图15是示出会话管理表的概念图;
图16是示出转换管理表的概念图;
图17是示出质量管理表的概念图;
图18是示出用于在终端之间开始通话的预备步骤(preliminary step)的处理的序列图;
图19是示出通话开始请求的序列图;
图20是示出确定通信方案的流程图;
图21是示出在两个专用终端之间进行通话之前建立通信会话的处理的序列图;
图22是示出在两个专用终端之间发送和接收通话数据的处理的序列图;
图23是示出在专用终端与非专用终端之间进行通话之前建立通信会话的处理的序列图;
图24是示出在专用终端与非专用终端之间发送和接收通话数据的处理的序列图;以及
图25是示出由转换系统所转换的图像数据的图像质量的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1至图25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的总体配置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通话系统的示意图。参照图1,通话系统1由多个通话终端(10aa、10ab、…)、各个通话终端(10aa、10ab、…)的显示器(120aa、120ab、…)、多个中继装置(30a、30b和30c)、通话管理系统50、转换系统80、程序供给系统90、以及维护系统100构建。通过通话系统1,进行作为通话数据的实例的图像数据和音频数据的通信,由此,例如,可在远程站点之间实现视频会议。多个路由器(70a、70b、70c、70d、70ab和70cd)选择通话数据的最优路径。
通话终端(10aa、10ab、10ac…)、中继装置30a和路由器70a连接从而通过局域网(LAN)2a来进行彼此通信。通话终端(10ba、10bb、10bc…)、中继装置30b和路由器70b连接从而通过LAN 2b来进行彼此通信。LAN 2a与LAN 2b连接从而通过包括路由器70ab的专用线2ab来进行彼此通信。此外,LAN 2a、LAN 2b和专用线2ab构建在预定区域X中。例如,区域X是日本,LAN 2a构建在东京的商务办公室中,并且LAN 2b构建在大阪的商务办公室中。
同时,通话终端(10ca、10cb、10cc…)、中继装置30c和路由器70c连接从而通过LAN2c来进行彼此通信。通话终端(10da、10db、10dc…)、转换系统80和路由器70d连接从而通过LAN 2d来进行彼此通信。此外,LAN2c与LAN 2d连接从而通过包括路由器70cd的专用线2cd来进行彼此通信。此外,LAN 2c、LAN 2d和专用线2cd构建在预定区域Y中。例如,区域Y是USA,LAN 2c构建在纽约的商务办公室中,LAN 2d构建在华盛顿特区的商务办公室中。区域X与区域Y从路由器(70ab、70cd)连接从而通过因特网2i来进行彼此通信。
在下文中,“通话终端”简称“终端”,并且“通话管理系统”简称“管理系统”。多个终端(10aa、10ab、…)中的任意一个称为“终端10”,多个显示器(120aa、120ab、…)中的任意一个称为“显示器120”,多个中继装置(30a、30b、30c)中的任意一个称为“中继装置30”。此外,用作请求开始视频会议的请求源的终端称为“请求源终端”,用作目的地(中继目的地)即请求目的地(request destination)的终端称为“目的地终端”。此外,路由器(70a、70b、70c、70d、70ab和70cd)中的任意一个称为“路由器70”。
通话管理系统50、程序供给系统90和维护系统100与因特网2i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转换系统80在区域Y中与LAN 2d中的路由器70d连接。通话管理系统50、程序供给系统90和维护系统100可安装在区域X中或区域Y中,或者可安装在任何其它区域中。
在本实施例中,本实施例的通信网络2由LAN 2a、LAN 2b、专用线2ab、因特网2i、专用线2cd、LAN 2c以及LAN 2d构建。在通信网络2中,可存在以诸如WiFi(无线保真)或Bluetooth(注册商标)的无线方式以及有线方式来进行通信的地方。
在图1中,每个终端10、每个中继装置30、通话管理系统50、每个路由器70、转换系统80、程序供给系统90、以及维护系统100下方所示的4位数字(4-set digits)简单地表示典型的IPv4的IP地址。例如,终端10aa的IP地址是“1.2.1.3”。可以使用IPv6而非IPv4,但是为了简化说明,将以IPv4进行说明。
每个终端10不仅可用在多个商务办公室之间的通话或同一商务办公室中的不同房间之间的通话,而且还可用于同一房间内的通话、室内场所与室外场所之间的通话、或室外场所之间的通话。当在户外使用每个终端装置10时,通过诸如蜂窝通信网络的无线方式来进行通信。
图1中所示的每个终端10是通过发送和接收通话数据来实现用户的通话的终端,并且例如是视频会议的终端。此外,终端10通过使用预定通信方案(用于与通话的目的地建立或断开连接的通话控制方案以及用于将通话数据转换为IP包的编码方案)来进行通话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这里,通话控制方案的实例包括:(1)会话初始协议(SIP)、(2)H.323、(3)从SIP扩展的协议、(4)即时通讯协议、(5)使用SIP消息(MESSAGE)方法的协议、(6)因特网中继聊天(IRC)协议、以及(7)从即时通讯协议扩展的协议。在这些协议中,例如,(4)即时通讯协议是用于(4-1)可扩展通讯和表示协议(XMPP)的协议或者是(4-2)在ICQ(注册商标)、AIM(注册商标)、Skype(注册商标)等中使用的协议。此外,例如,(7)从即时通讯协议扩展的协议是jingle协议。
在多个终端10中,使用其中通话控制方案是即时通讯协议(或者从即时通讯协议扩展的协议)并且编码方案是可适性视频编码(SVC)的通信方案的终端10称为“专用终端A”。此外,在多个终端10中,具有不由通话管理系统50所管理的IP地址且使用其中通话控制方案和编码方案中的至少一个方案与专用终端A中的一个方案不同的通信方案的终端10称为“非专用终端D”。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专用终端A”被描述为由特定公司所生产、销售或管理的终端,并且“非专用终端D”被描述为由除了特定公司以外的公司所生产、销售或管理的终端。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由不同公司所生产、销售或管理的终端很可能彼此在通信方案方面不同,所以将以该实例进行说明。此外,在由同一公司生产或销售的终端中,在生产或销售时的新的终端称为“专用终端A”,旧终端称为“非专用终端D”,作为具有不同通信方案的两个终端的实例。
每个中继装置30是在多个终端10之间对通话数据进行中继的计算机系统。通话管理系统50是计算机系统,该计算机系统以整合方式(integrated fashion)进行对终端10的登录验证(login authentication)、终端10的通话状态的管理、目的地列表的管理、以及中继装置30的通信状态的管理。图像数据的图像可以是运动图像或静止图像之一,或者是运动图像和静止图像二者。
转换系统80担任进行通话控制信号转换的信令网关(signaling gateway)以及进行通话数据编码的视频/音频网关。换言之,转换系统80是如下这样的网关:该网关进行从请求源终端发送来的通话数据的通信方案与从目的地终端发送来的通话数据的通信方案(通话控制方案和编码方案)的相互转换,并且转换通话控制方案与编码方案中的至少一个方案。
程序供给系统90是通过通信网络2将所要使用的程序分别提供给终端10、中继装置30、通话管理系统50、转换系统80、以及维护系统100的计算机系统。
维护系统100是对终端10、中继装置30、通话管理系统50、转换系统80以及程序供给系统90中的至少一个进行维护、管理或修复的计算机系统。例如,当维护系统100安装在一个国家内,并且终端10、中继装置30、通话管理系统50、转换系统80、或程序供给系统90安装在该国家外时,维护系统100远程进行维护,即通过通信网络2对终端10、中继装置30、通话管理系统50、转换系统80、以及程序供给系统90中的至少一个进行维护、管理或修复。此外,维护系统100还无需通信网络2而进行诸如对终端10、中继装置30、通话管理系统50、转换系统80、以及程序供给系统90中的至少一个的模型号、生产号、销售目的地、修复检查或故障历史的管理的维护。
接下来,将参照图2和图3对用于在两个专用终端A之间实现通话的第一通信模式(communication pattern)进行说明。图2是示出在具有相同通信方案的通话终端之间实现通话时的通信状态的概念图。
参照图2,在第一通信模式中,通话系统1通过使用H.264/SVC的视频编码标准来进行通话数据的通信。具体地,如图2中所示,在通话系统1中,通过通话管理系统50在专用终端A的请求源终端与专用终端A的目的地终端之间建立用以发送和接收各种管理信息的管理通信会话sei。此外,在请求源终端与目的地终端之间通过中继装置30建立用以发送和接收四条数据即高分辨率图像数据、中等分辨率图像数据、低分辨率图像数据以及音频数据的四个通信会话。
在图2中,在请求源终端与中继装置30之间建立的四个通信会话由用于通话数据的第一通信会话sed1表示。此外,在中继装置30与目的地终端之间建立的四个通信会话由用于通话数据的第二通信会话sed2表示。
这里,将参照图3对由图2中所示的第一通信模式所处理的图像数据的图像的分辨率进行说明。图3是示出根据图2中的SVC标准所发送和接收的图像数据的图像质量的概念图。
存在作为基础图像的如图3的(a)中所示的包括160×120个像素的低分辨率图像、如图3的(b)中所示的包括320×240个像素的中等分辨率图像、以及如图3的(c)中所示的包括640×480个像素的高分辨率图像。在这些图像中,在窄带路线(narrow band route)中,由中继装置30中继包括作为基础图像的低分辨率图像数据的低质量图像数据。然而,当带宽相对宽时,由中继装置30中继包括用作基础图像的低分辨率图像数据以及中等分辨率图像数据的中等质量图像数据。此外,当带宽非常宽时,由中继装置30中继包括用作基础图像的低分辨率图像数据、中等分辨率图像数据以及高分辨率图像数据的高质量图像数据。
接下来,将参照图4和图5对用于在专用终端A和非专用终端D之间实现通话的第二通信模式进行说明。图4是示出当在具有不同通信方案的通话终端之间实现通话时的通信状态的概念图。
参照图4,在第二通信模式中,通话系统1通过使用H.264/SVC的视频编码标准和H.264/AVC(高级视频编码)的视频编码标准来进行通话数据的通信。具体地,如图4中所示,在通话系统1中,通过通话管理系统50在专用终端A的请求源终端与非专用终端D的目的地终端之间建立用以发送和接收各种管理信息的管理通信会话sei。
此外,在请求源终端(第一通信终端的实例)与转换系统80之间通过中继装置30基于H.264/SVC建立用以发送和接收四条数据即高分辨率图像数据、中等分辨率图像数据、低分辨率图像数据以及音频数据的四个通信会话。在图4中,在请求源终端与中继装置30之间建立的四个通信会话由用于通话数据的第一通信会话sed11表示。此外,在中继装置30与转换系统80之间建立的四个通信会话由用于通话数据的第二通信会话sed12表示。
此外,在转换系统80与目的地终端(第二通信终端的实例)之间基于H.264/AVC建立用于发送和接收两条数据即中等分辨率图像数据和音频数据的2个通信会话。在图4中,在转换系统80与目的地终端之间建立的两个通信会话由用于通话数据的第三通信会话sed13表示。
这里,将参照图3和图5对由图4中所示的第二通信模式所处理的图像数据的图像的分辨率进行说明。图5是示出根据图4中的AVC标准所发送和接收的图像数据的图像质量的概念图。
在图4中所示的第一通信会话sed11和第二通信会话sed12中,与图2中所示的第一通信会话sed1和第二通信会话sed2一样地发送和接收图3的(a)至(c)中所示的三种分辨率的图像数据。同时,在图4中所示的第三通信会话sed13中,发送和接收图5中所示的中等分辨率图像数据。
实施例的硬件配置
接下来,将对本实施例的硬件配置进行说明。图6是根据本实施例的通话终端的外观图。参照图6,终端10包括外壳1100、臂1200、以及相机外壳1300。在它们中,外壳1100的前侧壁表面1110配置有由多个进气孔形成的进气表面(未示出),并且外壳1100的后侧壁表面1120配置有由多个排气孔形成的排气表面1121。由此,随着内置于外壳1100中的冷却风扇的驱动,在终端10的后面的外部空气通过进气表面(未示出)引入,并且通过排气表面1121将空气从终端10的后面排出。在外壳1100的右侧壁表面1130上形成有声音采集孔1131,并且由内置麦克风114采集语音、声音、噪声等,稍后将对内置麦克风114进行说明。
在外壳1100的右侧壁表面1130上形成有操作面板1150,并且操作面板1150配置有稍后进行说明的多个操作按钮108a至108e、电源开关109以及报警灯119,并且操作面板1150还配置有由多个音频输出孔形成的输出表面1151,来自内置扬声器115的声音从所述多个音频输出孔输出,稍后将对内置扬声器115进行说明。用作容纳臂1200和相机外壳1300的凹部的容纳单元1160形成在外壳1100的左侧壁表面1140一侧。外壳1100的右侧壁表面1130配置有用于将电缆与显示I/F117电连接的多个连接端口1132a至1132c,稍后将对显示I/F117进行说明。同时,外壳1100的左侧壁表面1140配置有用于将用于显示器120的电缆120c与外部装置连接I/F118电连接的连接端口(未示出),稍后将对外部装置连接I/F118进行说明。
在下文中,操作按钮108a至108e中的任意一个称为“操作按钮108”,并且连接端口1132a至1132c中的任意一个称为“连接端口1132”。
接下来,臂1200通过旋转铰链1210附接于外壳1100,并且臂1200配置以可相对于外壳1100在135°的倾角(tilt angle)θ1的范围内垂直地旋转。图6示出了其中倾角θ1是90°的状态。内置相机112设置在相机外壳1300中,并且可对用户、文档、房间等进行成像。相机外壳1300配置有旋转铰链1310。相机外壳1300通过旋转铰链1310附接于臂1200。此外,当图6中所示的状态是0°时,相机外壳1300配置以可相对于臂1200在±180°的摇动角(panangle)θ2的范围内水平地旋转,并且可相对于臂1200在±45°的倾角θ3的范围内垂直地旋转。
中继装置30、通话管理系统50、转换系统80、程序供给系统90、以及维护系统100中的每个系统均具有与一般的服务器计算机相同的外观,因此将不在对其进行说明。
图7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终端的硬件配置图。如图7中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终端10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101,总体上控制终端10的操作;只读存储器(ROM)102,存储用于驱动CPU101的程序,该程序例如初始程序加载器(IPL);随机访问存储器(RAM)103,用作CPU101的工作区域;闪存104,存储诸如用于终端10的程序、图像数据和音频数据的各种数据;固态驱动器(SSD)105,根据CPU101的控制来控制在闪存104上进行的各种数据的读出或写入;介质驱动器107,控制在诸如闪存的记录介质106上进行的数据的读出或写入(存储);操作按钮108,操作来选择终端10的目的地;电源开关109,用于打开或关闭终端10;以及网络I/F111,用于使用通信网络2来发送数据。
此外,终端10包括:内置相机112,根据CPU101的控制来对对象进行成像并获得图像数据;成像元件I/F113,控制相机112的驱动;内置麦克风114,接收声音;内置扬声器115,输出声音;音频输入输出I/F116,根据CPU101的控制来在麦克风114与扬声器115之间对音频信号的输入和输出进行处理;显示I/F117,根据CPU101的控制将图像数据发送至外部显示器120;外部装置连接I/F118,用于连接各种外部装置;报警灯119,对终端10的各种功能的异常进行通知;以及总线110,例如地址总线或数据总线,用于将如图5中所示的上述组件进行电性连接。
显示器120是配置有对对象图像、操作图标等进行显示的液晶显示(LCD)装置或有机EL装置的显示单元。显示器120通过电缆120c与显示I/F117连接。电缆120c可以是用于模拟RGB(VGA)信号的电缆、用于分量视频的电缆、或者用于高清多媒体接口(HDMI)或数字视频接口(DVI)的电缆。
相机112包括镜头和固态成像元件,所述固态成像元件将光转换为电荷并使对象图像(视频)数字化,并且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电荷耦合装置(CCD)等用作固态成像元件。
诸如外部相机、外部麦克风以及外部扬声器的外部装置可通过插入到图6中所示的外壳1100的连接端口1132中的通用串联总线(USB)电缆与外部装置连接I/F 118电连接。当外部相机连接时,外部相机的优先级高于内置相机112,并且外部相机根据CPU 101的控制来驱动。相似地,当外部麦克风连接时或当外部扬声器连接时,该外部麦克风或该外部扬声器的优先级高于内置麦克风114或内置扬声器115,并且该外部麦克风或该外部扬声器根据CPU 101的控制来驱动。
记录介质106配置以可拆卸地附接于终端10。只要是根据CPU 101的控制进行数据的读出或写入的非易失性存储器,记录介质106不限于闪存104并且可包括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等。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本实施例的管理系统的硬件配置图。通话管理系统50包括:CPU201,总体上控制通话管理系统50的操作;ROM 202,存储用于驱动CPU201的程序,该程序例如IPL;RAM 203,用作CPU201的工作区域;以及硬盘(HD)204,存储各种数据,例如用于通话管理系统50的程序;硬盘驱动器(HDD)205,根据CPU 201的控制来控制在闪存104上进行的各种数据的读出或写入;介质驱动器207,控制在诸如闪存的记录介质206上进行的数据的读出或写入(存储);显示器208,显示各种信息,例如光标、菜单、窗口、文本或图像;网络I/F 209,通过通信网络2来进行数据通信;键盘211,包括用于输入文本、数字、各种指令等的多个按键;鼠标212,用于选择或执行各种指令、选择处理目标、或移动光标;CD-ROM驱动器214,控制在作为可移除记录介质的实例的压缩盘只读存储器(CD-ROM)213上进行的各种数据的读出或写入;以及总线210,例如地址总线或数据总线,用于将如图8中所示的上述组件电性连接。
同时,中继装置30、转换系统80、程序供给系统90、以及维护系统100具有与通话管理系统50相同的硬件配置,因此将不对其进行说明。然而,每个HD 204存储各种数据,例如控制中继装置30、转换系统80、程序供给系统90以及维护系统100中的每个的程序。
用于终端10、中继装置30、转换系统80、程序供给系统90以及维护系统100的程序可存储在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记录介质106等)中作为可安装格式或可运行形式的文件,并且可分发。作为记录介质的另一实例,存在可记录压缩盘(CD-R)、数字通用盘(DVD)、蓝牙盘等。
实施例的功能性配置
接下来,将对本实施例的功能性配置进行说明。图9是对根据本实施例的通话系统1的一部分进行配置的终端10、中继装置30、通话管理系统50、以及维护系统80的功能性框图。参照图9,终端10、中继装置30、通话管理系统50以及转换系统80通过通信网络2来连接以进行彼此之间的数据通信。
终端的功能性配置
终端10包括:收发单元11、操作输入接收单元12、登录请求单元13、成像单元14、音频输入单元15a、音频输出单元15b、显示控制单元16、显示检测单元17、以及存储/读出处理单元19。每个单元是图7中所示的组件中的任意一个,并且是根据来自CPU 101的指令来操作和实现的功能或装置,所述CPU 101按照用于终端10的、从闪存104发送到RAM 103的程序。此外,终端10包括存储单元1000,所述存储单元1000由图7中所示的RAM 103和图7中所示的闪存104来构建。
终端的各个功能性配置
接下来,将参照图7和图9对终端10的各个功能性配置进行详细说明。在下文中,当对终端10的各个功能性配置进行说明时,还将对图7中所示的组件中与用于实现终端10的各个功能性配置的主要组件的关系进行说明。
图9中所示的终端10的收发单元11根据来自图7中所示的CPU 101的指令由图7中所示的网络I/F 111来实现,并且通过通信网络2向另一终端、装置或系统发送各种数据(或信息)或从另一终端、装置或系统接收各种数据(或信息)。在与期望的目的地终端开始通话之前,收发单元11通过通话管理系统50开始接收表示用作目的地候选的每个终端的状态的每条状态信息。状态信息不仅表示每个终端10的操作状态(在线状态或离线状态),还表示详细状态,所述详细状态表示每个终端10是否可用或忙碌,或者即使每个终端10均在线那么用户是否已离开他/她的座位。此外状态信息不仅表示每个终端10的操作状态,还表示诸如表示电缆120c从终端10移除的状态、输出声音但不输出图像的状态、以及不输出声音的状态(MUTE)的各种状态。将以状态信息表示操作状态的为例进行下文的说明。
操作输入接收单元12根据来自图7中所示的CPU 101的指令由图7中所示的操作按钮108和电源开关109来实现,并且接收由用户进行的各种输入。例如,当用户导通图7中所示的电源开关109时,图9中所示的操作输入接收单元12接收导通电源输入并导通电源。
登录请求单元13根据来自图7中所示的CPU 101的指令来实现,并且当接收到导通电源输入时通过通信网络2将用以请求登录的登录请求信息和请求源终端的当前IP地址从收发单元11自动发送至通话管理系统50。此外,当用户将处于导通状态的电源开关109关断时,收发单元11将表示电源关断的状态信息发送至通话管理系统50,然后操作输入接收单元12完全关断电源。由此,通话管理系统50一侧可检测出终端10已经从电源导通状态过渡至电源关断状态。
成像单元14根据来自图7中所示CPU 101的指令由图7中所示的相机112和成像元件I/F 113来实现,并且对对象进行成像并输出所获得的图像数据。
音频输入单元15a根据来自图7中所示的CPU 101的指令由图7中所示的音频输入输出I/F 116来实现,并且通过麦克风114将用户的声音转换为音频信号并接收与音频信号相关的音频数据。音频输出单元15b根据来自图7中所示的CPU 101的指令由图7中所示的音频输入输出I/F 116来实现,并且将与音频数据相关的音频信号输出至扬声器115并从扬声器115输出声音。
显示控制单元16根据来自图7中所示的CPU 101的指令由图7中所示的显示I/F117来实现,并且执行控制,以便合并具有不同分辨率的已接收的图像数据,并且将已合并的图像数据发送至显示器120,稍后将对此进行说明。显示控制单元16可通过将从通话管理系统50所接收的列表的信息发送至显示器120来使目的地列表显示在显示器120上。
延迟检测单元17根据来自图7中所示的CPU 101的指令来实现,并且对通过中继装置30从另一终端10发送来的图像数据或音频数据的延迟时间(ms)进行检测。
存储/读出处理单元19根据来自图7中所示的CPU 101的指令由图7中所示的SSD105来实现,或者根据来自CPU 101的指令来实现,并且进行在存储单元1000中存储各种数据或将存储在存储单元1000中的各种数据读出的处理。存储单元1000存储用于识别终端10的终端标识(ID)、密码等。此外,每次接收到图像数据和音频数据时,均将与目的地终端通话时所接收的图像数据和音频数据重新写入并存储在存储单元1000中。在这些数据中,基于未重新写入的图像数据来在显示器120上显示图像,并且基于未被重新写入的音频数据来从扬声器115输出声音。
本实施例的终端ID和中继装置ID(稍后将进行说明)表示诸如语言、文本、符号或标记的标识信息,所述标识信息用于分别唯一地识别终端10和中继装置30。终端ID和中继装置ID可以是其中结合有语言、文本、符号和标记中的至少两个的标识信息。
<中继装置的功能性配置>
中继装置30包括收发单元31、状态检测单元32、数据质量检验单元33、改变质量管理单元34、数据质量改变单元35、以及存储/读出处理单元39。每个单元是图8中所示的组件中的任意一个,并且是根据来自CPU 201的指令来操作和实现的功能或装置,所述CPU 201按照用于终端30的、从HD204发送到RAM203的程序。此外,中继装置30包括存储单元3000,所述存储单元3000由图8中所示的RAM 203和图8中所示的HD 204来构建。
改变质量管理表
图10是示出改变质量管理表的概念图。在存储单元3000中,构建有改变质量管理数据库(DB)3001,所述改变质量管理数据库3001配置有图10中所示的改变质量管理表。在改变质量管理表中,相关联地管理用作图像数据的中继目的地(目的地)的终端10的IP地址和由中继装置30中继至所述中继目的地的图像数据的图像质量。
中继装置的各个功能性配置
接下来,将对中继装置30的各个功能性配置进行详细说明。在下文中,当对中继装置30的各个功能性配置进行说明时,还将对图8中所示的组件中与用于实现中继装置30的各个功能性配置的主要组件的关系进行说明。
图9中所示的中继装置30的收发单元31根据来自图8中所示的CPU 201的指令由图8中所示的网络I/F 209来实现,并且通过通信网络2将各种数据(或信息)发送至另一终端、装置或系统,或从另一终端、装置或系统接收各种数据(或信息)。收发单元31在自身装置(own device)中进行通信会话的初始化。
此外,收发单元31将用以指示开始通信会话(第一通信会话)的会话开始指示信息发送给由收发单元31所接收的IP地址中的请求源终端的IP地址所表示的目的地。此外,收发单元31将用以指示开始通信会话(第二通信会话)的会话开始指示信息和目的地终端的IP地址发送给由收发单元31所接收的IP地址中的转换系统80的IP地址所表示的目的地。
状态检测单元32根据来自图8中所示的CPU 201的指令来实现,并且检测具有状态检测单元32的中继装置30的操作状态。作为操作状态,存在“在线”状态、“离线”状态、“忙碌”状态以及“暂时停止”状态。
数据质量检验单元33根据来自图8中所示的CPU 201的指令来实现,并且通过将目的地终端的IP地址用作搜索关键字来搜索改变质量管理表并且提取所要中继的相应的图像数据的图像质量来检验所要中继的图像数据的图像质量。
改变质量管理单元34根据来自图8中所示的CPU 201的指令来实现,并且基于从通话管理系统50发送的质量信息(稍后进行说明)来改变改变质量管理表(见图10)的内容。例如,在视频会议正在进行使得在具有终端ID“01aa”的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与具有终端ID“01ba”的目的地终端(终端10ba)之间发送和接收高质量图像数据的同时,当进行另一视频会议的请求源终端(终端10bb)与目的地终端(终端10ca)通过通信网络2开始视频会议并且因此目的地终端(终端10ba)延迟接收图像数据时,中继装置30将到目前为止所接收的图像数据的图像质量从高图像质量降低至中等图像质量。在该情形中,改变质量管理表(见图10)的内容基于由中等图像质量所表示的质量信息而改变,以便由中继装置30所要中继的图像数据的图像质量从高图像质量降低至中等图像质量。
数据质量改变单元35根据来自图8中所示的CPU 201的指令来实现,从发送源终端发送来的图像数据的图像质量基于改变质量管理表(见图10)的改变内容而改变。
存储/读出处理单元39根据来自图8中所示的CPU 201的指令由图8中所示的HDD205来实现,并且进行在存储单元3000中存储各种数据或将存储在存储单元3000中的各种数据读出的处理。
管理系统的功能性配置
通话管理系统50包括收发单元51、终端验证单元52、状态管理单元53、提取单元54、确定单元55、会话管理单元56、质量确定单元57、延迟时间管理单元58、以及存储/读出处理单元59。每个单元均是图8中所示的组件中的任意一个,并且是根据来自CPU 201的指令而操作和实现的功能或装置,所述CPU201按照用于通话管理系统50的、从HD204发送到RAM203的程序。此外,通话管理系统50还包括存储单元5000,所述存储单元5000由图8中所示的HD 204构建。
中继装置管理表
图11是示出中继装置管理表的概念图。在存储单元5000中,构建有配置有图11中所示的中继装置管理表的中继装置管理DB 5001。在中继装置管理表中,与每个中继装置30的中继装置ID相关联地管理每个中继装置30的操作状态、由通话管理系统50接收由操作状态所表示的状态信息的接收日期和时间、中继装置30的IP地址、以及中继装置30中的最大数据通话速率(Mbps)。例如,图11中所示的中继装置管理表表示:具有中继装置ID“111a”的中继装置30a的操作状态是“在线”,通话管理系统50接收状态信息的日期和时间是“13:00,2011年11月10日”,中继装置30a的IP地址是“1.2.1.2”,并且中继装置30a中最大数据通话速率是100Mbps。
终端信息管理表
图12是示出终端信息管理表的概念图。在存储单元5000中,构建有配置有图12中所示的终端信息管理表的终端信息管理DB 5002。在终端信息管理表中,与由通话管理系统50所管理的所有终端10的每个终端的每个终端ID相关联地管理用于验证的密码、终端10的模块号、终端10的序列号、以及终端10的通信方案。例如,图12中所示的终端信息管理表表示:终端10aa的终端ID是“01aa”、密码是“aaaa”、模块号是“9001”、序列号是“2001”、以及通信方案是“专用”。
由“专用”表示的通信方案是由图2和图4中所示的专用终端A所使用的通信方案。由“非专用1”所表示的通信方案是由图4中所示的非专用终端D所使用的通信方案。此外,由“非专用2”所表示的通信方案是由专用终端A和非专用终端D所分别使用的通信方案以外的通信方案。
终端状态管理表
图13是示出终端状态管理表的概念图。在存储单元5000中,构建有配置有图13中所示的终端状态管理表的终端状态管理DB 5003。在终端状态管理表中,与每个终端10的终端ID相关联地管理被设置为目的地的每个终端10的终端名称、每个终端10的操作状态、由通话管理系统50接收登录请求信息(稍后进行说明)的接收日期和时间、以及终端10的IP地址。例如,图13中所示的终端状态管理表表示:具有终端ID“01aa”的终端10aa的终端名称是“日本东京商务办公室的AA终端”,操作状态是“在线(可通话状态)”,由通话管理系统50接收登录请求信息的日期和时间是“13:40,2011年11月10日”,并且终端10aa的IP地址是“1.2.1.3”。
然而,在终端状态管理表中,除了专用终端A以外的终端10的IP地址,即非专用终端D等的IP地址并非管理对象,因此不管理所述非专用终端D等的IP地址。
目的地列表管理表
图14是示出目的地列表管理表的概念图。在存储单元5000中,构建有配置有图14中所示的目的地列表管理表的目的地列表管理DB 5004。在目的地列表管理表中,与请求开始通话的请求源终端的终端ID相关联地管理被登记为目的地终端候选的目的地终端的终端ID。例如,图14中所示的目的地列表管理表表示:可从具有终端ID“01aa”的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请求开始通话的目的地终端候选是具有终端ID“01ab”的终端10ab、具有终端ID“01ba”的终端10ba、以及具有终端ID“01bb”的终端10bb。随着任意请求源终端请求通话管理系统50增加或删除,目的地终端候选被增加或删除并被更新。在终端状态管理表(见图13)中,除了专用终端A以外的终端10的IP地址是管理对象,但是在目的地列表管理表(见图14)中,除了专用终端A以外的终端10的终端ID是管理对象。
会话管理表
图15是示出会话管理表的概念图。在存储单元5000中,构建有配置有图15中所示的会话管理表的会话管理DB 5005。在会话管理表中,彼此相关联地管理用于中继图像数据和音频数据的中继装置30的中继装置ID、请求源终端的终端ID、目的地终端的终端ID、当在目的地终端接收图像数据时的接收延迟时间(ms)、以及接收日期和时间,其中表示延迟时间的延迟时间信息从目的地终端发送并且由通话管理系统50接收。例如,图15中所示的会话管理表表示:中继装置30a(中继装置ID“111a”)在具有终端ID“01aa”的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与具有终端ID“01ca”的目的地终端(终端10ca)之间中继图像数据和音频数据,并且在目的地终端(终端10ca)中在“14:00,2011.11.10”的图像数据的延迟时间是200(ms)。此外,当在两个终端10之间进行通话时,可基于从请求源终端而非从目的地终端发送来的延迟时间信息来管理延迟时间信息的接收日期和时间。然而,当在三个或更多个终端10之间进行通话时,基于从图像数据和音频数据的接收侧的终端10发送来的延迟时间信息来管理延迟时间信息的接收日期和时间。
转换管理表
图16是示出转换管理表的概念图。在存储单元5000中,构建有配置有图16中所示的转换管理表的转换管理DB 5006。在转换管理表中,彼此相关联地管理非专用终端(包括非专用1和非专用2的终端)的终端ID、转换系统80的IP地址、以及非专用终端的IP地址。
质量管理表
图17是示出质量管理表的概念图。在存储单元5000中,构建有配置有图17中所示的质量管理表的质量管理DB 5007。在质量管理表中,彼此相关联地管理表示图像数据的延迟时间的延迟时间信息以及表示图像数据的图像质量(图像的质量)的图像质量信息,从而随着请求源终端或目的地终端的图像数据的延迟时间(ms)的增大,由中继装置30所要中继的图像数据的图像质量降低。
管理系统的各个功能性配置
接下来,将对通话管理系统50的各个功能性配置进行详细说明。在下文中,当对通话管理系统50的各个功能性配置进行说明时,还将对图8中所示的组件中与用于实现通话管理系统50的各个功能性配置的主要组件的关系进行说明。
收发单元51根据来自图8中所示的CPU201的指令由图8中所示的网络I/F 209来实现,并且通过通信网络2将各种数据(或信息)发送至另一终端、装置或系统,或从另一终端、装置或系统接收各种数据(或信息)。
终端验证单元52根据来自图8中所示的CPU 201的指令来实现,将在通过收发单元51所接收的登录请求信息中所包括的终端ID和密码用作搜索关键字来搜索终端信息管理表(见图12),并且通过确定在终端信息管理表中是否管理有同一终端ID和密码来进行终端验证。
状态管理单元53根据来自图8中所示的CPU 201的指令来实现,并且彼此相关联地管理将要存储在终端状态管理表(见图13)中的请求源终端的终端ID、请求源终端的操作状态、通话管理系统50接收登录请求信息的接收日期和时间、以及请求源终端的IP地址,以便管理已经做出登录请求的请求源终端的操作状态。此外,当用户将终端10的电源开关109从导通状态切换至关断状态时,状态管理单元53基于从终端10发送来的表示电源关断的状态信息将终端状态管理表(见图13)的表示在线状态的操作状态变为离线状态。
提取单元54根据来自图8中所示的CPU 201的指令来实现,并且通过使用各种搜索关键字来搜索在存储单元5000中所构建的各个管理DB并提取与搜索关键字相对应的数据(信息)作为搜索结果。
例如,提取单元54通过将已经做出登录请求的请求源终端的终端ID作为关键字来搜索目的地列表管理表(见图14)并提取可与请求源终端进行通话的目的地终端候选的终端ID。此外,提取单元54将目的地终端候选的终端ID用作搜索关键字来搜索终端状态管理表(见图13)并提取每个终端ID的操作状态。由此,提取单元54可获得可与已经做出登录请求的请求源终端进行通话的目的地终端候选的操作状态。
此外,提取单元54通过将已经做出登录请求的请求源终端的终端ID用作关键字来搜索目的地列表管理表(见图14)并提取另一请求源终端的终端ID,其中该请求源终端的终端ID被登记为目的地终端候选。此外,提取单元通过将终端ID用作搜索关键字来搜索终端状态管理表(见图13)并获得已经做出登录请求的请求源终端的操作状态。
此外,提取单元54通过将由收发单元51所接收的终端10的终端ID用作搜索关键字来搜索终端状态管理表(见图13)并提取相应的终端10的IP地址。此外,提取单元54通过将由收发单元51所接收的终端10的终端ID用作搜索关键字来搜索终端信息管理表(见图12)并提取相应的通信方案信息。此外,提取单元54将由收发单元51所接收的终端10的终端ID用作搜索关键字来搜索转换管理表(见图16)并提取相应的转换系统80的IP地址以及与所接收到的终端ID相关的终端10的IP地址。
此外,提取单元54通过将由收发单元51所接收的延迟时间信息用作搜索关键字来搜索质量管理表(见图17)并提取相应的图像数据的图像质量信息。
此外,提取单元54通过将目的地终端的IP地址用作搜索关键字来搜索终端状态管理表(见图13)并提取相应的终端ID。
接下来,确定单元55根据来自图8中所示的CPU 201的指令来实现,并且确定由终端10所使用的通信方案是否是由专用终端A所使用的通信方案。
会话管理单元56根据来自图8中所示的CPU 201的指令来实现,并彼此相关联地管理所要存储在存储单元5000的会话管理表(见图15)中的用于中继通话数据的中继装置30的中继装置ID、请求源终端的终端ID、目的地终端的终端ID、当由目的地终端接收图像数据时的接收延迟时间(ms)、以及接收日期和时间,其中表示延迟时间的延迟时间信息从目的地终端发送并且由通话管理系统50接收。此外,会话管理单元56生成用以建立通信会话的会话ID。
质量确定单元57基于由提取单元54所提取的图像数据的图像质量信息来确定由中继装置30所中继的图像数据的图像质量。
延迟时间管理单元58根据来自图8中所示的CPU 201的指令来实现,并且在会话管理DB 5005的会话管理表(见图15)中管理所要存储在包括提取单元54所提取的终端ID的记录的延迟时间字段部分中的、由延迟时间信息所表示的延迟时间。
存储/读出处理单元59根据来自图8中所示的CPU 201的指令由图8中所示的HDD205来实现,并且进行在存储单元5000中存储各种数据或将存储在存储单元5000中的各种数据读出的处理。
转换系统的功能性配置
转换系统80包括收发单元81、通信方案转换单元82、以及存储/读出处理单元89。每个单元均是图8中所示的组件中的任意一个,并且是根据来自CPU 201的指令来操作和实现的功能或装置,所述CPU 201按照用于转换系统80的、从HD204发送到RAM203的程序。此外,转换系统80包括存储单元8000,所述存储单元8000由图8中所示的RAM 203和/或图8中所示的HD 204来构建。存储单元8000存储用于转换通信数据的转换规则数据。
转换系统的功能性配置
接下来,将参照图8和图9对转换系统80的各个功能性配置进行说明。在下文中,当对转换系统80的各个功能性配置进行说明时,还将对图8中所示的组件中与用于实现转换系统80的各个功能性配置的主要组件的关系进行说明。
图9中所示的转换系统80的收发单元81根据来自图8中所示的CPU 201的指令由图8中所示的网络I/F 209来实现,并且通过通信网络2将各种数据(或信息)发送至另一终端、装置或系统,或者从另一终端、装置或系统接收各种数据(或信息)。此外,收发单元81将用以指示开始通信会话(第三通信会话)的会话开始指示信息发送至由中继装置30所发送的目的地信息所表示的目的地。此外,可将IP地址、统一资源标识符(URI)等用作目的地信息。
通信方案转换单元82基于存储在存储单元8000中的通信方案转换规则数据将从请求源终端发送的通话数据的通信方案与从目的地终端发送的通话数据的通信方案彼此转换。
存储/读出处理单元89根据来自图8中所示的CPU 201的指令由图8中所示的HDD205来实现,并且进行在存储单元8000中存储各种数据或将存储在存储单元8000中的各种数据读出的处理。
实施例的处理和操作
接下来,将参照图18至图25对两个专用终端A之间所进行的通话的第一通信模式进行说明。具体地,将以用作专用终端A的终端10aa与用作专用终端A的终端10ca之间所进行的通话为例进行说明。图18是示出用以在终端之间开始通话的预备步骤(preliminarystep)的处理的序列图。在图18中,根据图2中所示的管理通信会话sei来发送和接收各种多条管理信息。
首先,如图18中所示,当用户导通图6和图7中所示的电源开关109时,图9中所示的操作输入接收单元12接收电源导通输入并导通电源(步骤S21)。然后,当接收到电源导通输入时,登录请求单元13通过收发单元11经由通信网络2将表示登录请求的登录请求信息自动发送至通话管理系统50(步骤S22)。登录请求信息包括用于识别用作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的自身装置的终端ID以及密码。终端ID和密码是通过存储/读出处理单元19从存储单元1000读出的且被发送至收发单元11的数据。此外,当将登录请求信息从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发送至通话管理系统50时,位于接收侧的通话管理系统50可检测位于发送侧的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的IP地址。
接下来,通话管理系统50的终端验证单元52通过将通过收发单元51所接收的登录请求信息中所包括的终端ID和密码用作搜索关键字来搜索终端信息管理表(见图12)并且通过确定在终端信息管理DB5002中是否管理有同一终端ID和密码来进行终端验证(步骤S23)。由于由终端验证单元52管理同一终端ID和密码,所以当确定出存在来自具有适当使用权的终端10的登录请求时,状态管理单元53将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的终端ID、操作状态、接收到登录请求信息的接收的日期和时间、以及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的IP地址彼此相互关联地存储在终端状态管理表(见图13)中(步骤S24)。因此,在终端状态管理表(见图13)中,通过使用终端ID“01aa”彼此相互关联地管理操作状态“在线”、接收的日期和时间“2011.11.10.13:40”、以及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的IP地址“1.2.1.3”。
然后,通话管理系统50的收发单元51通过通信网络2将表示由终端验证单元52所获得的验证结果的验证结果信息发送至已经做出登录请求的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步骤S25)。在本实施例中,将以终端验证单元52确定出终端10具有适当使用权为例来进行说明。
通话管理系统50的提取单元54通过将已经做出登录请求的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的终端ID“01aa”用作搜索关键字来搜索目的地列表管理表(见图14),并且提取可与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进行通信的目的地终端候选的终端ID(步骤S26)。这里,假定提取与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的终端ID“01aa”相对应的目的地终端(终端10ab、10ba、…)的终端ID(“01ab”、“01ba”、…)。
接下来,提取单元54通过将步骤S26所提取的目的地终端候选的终端ID(“01ab”、“01ba”、…)用作搜索关键字来搜索终端状态管理表(见图13),并且通过读出每个终端ID的操作状态(“离线”、“在线”、…)来获取终端(10ab、10ba、…)的操作状态(步骤S27)。
接下来,收发单元51通过通信网络2将包括在步骤S27用作搜索关键字的终端ID(“01ab”、“01ba”、…)和相应的目的地终端(终端10ab、10ba、…)的操作状态(“离线”、“在线”、…)的目的地状态信息发送至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步骤S28)。由此,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可检测用作可与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进行通信的目的地终端候选者的终端(10ab、10ba、…)当前操作状态(“离线”、“在线”、…)。
此外,提取单元54通过将已经做出登录请求的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的终端ID“01aa”用作搜索关键字来搜索目的地列表管理表(见图14),并且提取其中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的终端ID“01aa”被登记为目的地终端候选者的其它请求源终端的终端ID(步骤S29)。在图14中所示的目的地列表管理表中,“01ba”、“01ca”和“01da”被提取作为其它请求源终端的终端ID。在下文中,为了简化说明,将以“01ba”、“01ca”和“01da”被提取作为其它请求源终端的终端ID为例进行说明。
接下来,提取单元54通过将已经做出登录请求的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的终端ID“01aa”用作搜索关键字来搜索终端状态管理表(见图13),并且获取已经做出登录请求的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的操作状态(步骤S30)。然后,收发单元51将包括操作状态“在线”和在步骤S30获取的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的终端ID“01aa”的目的地状态信息发送至在与步骤S29所提取的终端ID(“01ba”、“01ca”和“01da”)相关的终端(10ba、10ca和10da)中的、在终端状态管理表(见图13)中的操作状态被设置为“在线”的终端(10ba和10ca)(步骤S31-1、S31-2)。此外,当收发单元51将目的地状态信息发送至该终端(10ba和10ca)时,基于每个终端ID(“01ba”和“01ca”)来参考在终端状态管理表(见图13)中所管理的终端的IP地址。由此,可将已经做出登录请求的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的终端ID“01aa”和操作状态“在线”发送至可作为目的地的、与已经做出登录请求的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进行通信的其它目的地终端(终端10ba和10ca)中的每个终端。
用作非专用终端D的终端10da的操作状态不在终端状态管理表(见图13)中管理,因此已经做出登录请求的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的终端ID“01aa”以及操作状态“在线”几乎不被发送至终端10da。换言之,非专用终端D侧几乎不使用获取专用终端A的操作状态的服务。
同时,即使在另一个终端10中,当用户与步骤S21相似地导通图6中所示的电源开关109时,图9中所示的操作输入接收单元12接收电源导通输入,并且进行与步骤S22至S31-1、S31-2的处理相同的处理,因此将不再对其进行说明。
接下来,将参照图6和图9、图19至图22以两个专用终端A之间进行通话为例来进行说明。图19是示出通话开始请求的序列图。
参照图19,首先,当用作专用终端A的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的用户按下图6中所示的操作按钮108并选择用作专用终端A的目的地终端(终端10ca)(即目的地候选)时,图9中所示的操作输入接收单元12接收与目的地终端(终端10ca)开始通话的请求(步骤S41)。然后,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的收发单元11将表示开始通话的期望的开始请求信息发送至通话管理系统50(步骤S42)。开始请求信息包括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的终端ID“01aa”以及目的地终端(终端10ca)的终端ID“01ca”。
然后,图9中所示的通话管理系统50的状态管理单元53基于在开始请求信息中所包括的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的终端ID“01aa”以及目的地终端(终端10ca)的终端ID“01ca”来将终端状态管理表(见图13)中的分别包括终端ID“01aa”和终端ID“01ca”的记录的所有的操作状态字段的部分变为“在线(忙碌)”(步骤S43)。在该状态中,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和目的地终端(终端10ca)并不开始通话,但变为忙碌状态,并且当另一终端10期望与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或目的地终端(终端10ca)进行通话时,输出表示所谓忙碌状态的报警声或显示。
接下来,通话管理系统50的会话管理单元56生成用于建立通信会话的会话ID(步骤S44)。然后,通话管理系统50确定可由目的地终端(终端10ca)所使用的通信方案(步骤S45)。
这里,将参照图20对步骤S45进行详细说明。图20是示出确定通信方案的流程图。
参照图20,提取单元54基于由收发单元51所接收的目的地终端(终端10ca)的终端ID“01ca”来搜索终端信息管理表(见图12)并提取相应的通信方案信息(步骤S45-1)。
接下来,确定单元55确定由所提取的通信方案信息所表示的通信方案是否是可由用作专用终端A的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所使用的通信方案(步骤S45-2)。具体地,确定单元55确定由提取单元54所提取的通信方案信息所表示的通信方案是否与可由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所使用的通信方案相同。当两个通信方案在通话控制方案和编码方案两者均相同时,两个通信方案被确定为彼此相同,但是当两个通信方案在通话控制方案和编码方案中的至少一个不同时,两个通信方案被确定为彼此不同。
然后,当确定单元55确定出两个通信方案彼此相同时(步骤S45-2中的是),处理进行至图21中所示的步骤S61,稍后将对步骤S61进行说明。这里,由于目的地终端(终端10ca)是与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相同的专用终端A,所以将从步骤S61开始进行说明。图21是示出在两个专用终端A之间进行通话之前建立通信会话的处理的序列图。在本实施例中,将以使用在多个中继装置30中与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连接到相同的LAN 2a的中继装置30a为例进行说明。
参照图21,通话管理系统50通过收发单元51将用以对由中继装置30a所建立的通信会话进行初始化的会话初始请求信息发送至中继装置30a(步骤S61)。会话初始请求信息包括步骤S44中所生成的会话ID以及由终端状态管理表(见图13)所管理的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的IP地址和目的地终端(终端10ca)的IP地址。当通话管理系统50发送会话初始请求信息时,通话管理系统50还发送通话管理系统50的IP地址至中继装置30a。由此,中继装置30a的收发单元31接收会话初始请求信息和通话管理系统50的IP地址。
接下来,中继装置30a的收发单元31对通信会话进行初始化(步骤S62)。然后,收发单元31将用以指示开始通信会话的会话开始指示信息发送至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步骤S63)。会话开始指示信息包括从通话管理系统50发送的会话ID。此外,当中继装置30a发送会话开始指示信息时,中继装置30a还将中继装置30a的IP地址发送至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由此,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的收发单元11接收会话开始指示信息以及中继装置30a的IP地址。
相似地,收发单元31将用以指示开始通信会话的会话开始指示信息发送至目的地终端(终端10ca)(步骤S64)。会话开始指示信息包括从通话管理系统50发送的会话ID。此外,当中继装置30a发送会话开始指示信息时,中继装置30a还将中继装置30a的IP地址发送至目的地终端(终端10ca)。由此,目的地终端(终端10ca)的收发单元11接收会话开始指示信息和中继装置30a的IP地址。
结果,基于步骤S63在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和中继装置30a之间建立用以发送和接收通话数据的通信会话(图2中所示的第一通信会话sed1)(步骤S65-1)。此外,基于步骤S64在中继装置30a与目的地终端(终端10ca)之间建立用以发送和接收通话数据的通信会话(图2中所示的第二通信会话sed2)(步骤S65-2)。
接下来,将参照图22对为了在请求源终端与目的地终端之间进行诸如视频会议的通话而发送和接收通话数据的处理进行说明。图22是示出在两个专用终端A之间发送和接收通话数据的处理的序列图。在沿一个方向将通话数据从终端10aa发送至终端10ca的处理中以及在沿相反方向将通话数据从终端10ca发送至终端10aa的处理中,以相同的处理来进行通话数据的发送和接收、延迟时间的检测等,稍后将对延迟时间的检测进行说明,由此,将以沿一个方向的通信进行说明,并且将不对相反方向的通信进行说明。
首先,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使用通信会话sed1通过收发单元11经由通信网络2将由成像单元14所成像的对象图像数据和通过音频输入单元15a所输入的声音的音频数据发送至中继装置30a(步骤S81)。在本实施例中,音频数据以及具有三种分辨率的高质量图像数据被发送,所述三种分辨率即图3中所示低分辨率、中等分辨率和高分辨率。由此,中继装置30a通过收发单元31接收音频数据以及具有所述三种分辨率的图像数据。然后,数据质量检验单元33通过将目的地终端(终端10ca)的IP地址“1.3.1.3”用作搜索关键字来搜索改变质量管理表(见图10)并且提取所要中继的相应图像数据的图像质量来检验所要中继的图像数据的图像的质量(步骤S82)。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已检验的图像数据的图像质量是“高图像质量”并且与由收发单元31所接收的图像数据的图像质量相同,所以中继装置30a通过使用通信会话sed2将具有相同图像质量的图像数据以及具有相同音频质量的音频数据传输至目的地终端(终端10ca)(步骤S83)。由此,目的地终端(终端10ca)通过收发单元11接收音频数据以及具有三种分辨率的高质量图像数据,所述三种分辨率即低分辨率、中等分辨率、高分辨率。然后,显示控制单元16可基于具有三种图像质量的图像数据的组合来使图像显示在显示器120上,并且音频输出单元15b可基于音频数据输出声音。
接下来,目的地终端(终端10ca)的延迟检测单元17以预定时间间隔(例如,每秒)对通过收发单元11所接收的图像数据的接收的延迟时间进行检测(步骤S84)。在本实施例中,将以延迟时间是200(ms)为例来进行下文的说明。
目的地终端(终端10ca)的收发单元11通过图2中所示的管理通信会话sei经由通信网络2将表示延迟时间“200(ms)”的延迟时间信息发送至通话管理系统50(步骤S85)。由此,通话管理系统50可检测延迟时间并且检测用作延迟时间信息的发送源的终端10ca的IP地址“1.3.1.3”。
接下来,通话管理系统50的延迟时间管理单元58通过将目的地终端(终端10ca)的IP地址“1.3.1.3”用作搜索关键字来搜索终端状态管理表(见图13)并提取相应的终端ID“01ca”,并在会话管理表(见图15)中管理所要存储在终端ID“01ca”的记录中的延迟时间字段部分中的、由延迟时间信息所表示的延迟时间“200(ms)”(步骤S86)。
接下来,质量确定单元57通过将延迟时间“200(ms)”用作搜索关键字来搜索质量管理表(见图17)并提取相应图像数据的图像质量“中等图像质量”来将图像质量确定为“中等图像质量”(步骤S87)。
接下来,收发单元51通过将与会话管理表(见图15)中的终端ID“01ca”相关联的中继装置ID“111a”用作搜索关键字来搜索中继装置管理表(见图11),并提取相应的中继装置30a的IP地址“1.2.1.2”(步骤S88)。然后,收发单元51通过管理通信会话sei经由通信网络2将表示步骤S87所确定的图像数据的图像质量“中等图像质量”的质量信息发送至中继装置30a(步骤S89)。质量信息包括步骤S86中用作搜索关键字的目的地终端(终端10ca)的IP地址“1.3.1.3”。由此,在中继装置30a中,改变质量管理单元34彼此相关联地管理所要存储在改变质量管理表(见图10)中的发送目的地终端10(这里是终端10ca)的IP地址“1.3.1.3”与所要中继的图像数据的图像质量“中等图像质量”(步骤S90)。
接下来,与步骤S81相似,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通过第一通信会话sed1将音频数据以及具有三种分辨率的高质量图像数据发送至中继装置30a(步骤S91),所述三种分辨率即低分辨率、中等分辨率、高分辨率。由此,在中继装置30a中,与步骤S82相似,数据质量检验单元33通过将目的地终端(终端10ca)的IP地址“1.3.1.3”用作搜索关键字来搜索改变质量管理表(见图10)并提取与所要中继的相应图像数据的图像质量“中等图像质量”来检验所要中继的图像数据的图像的质量(步骤S92)。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已检验的图像数据的图像质量是“中等图像质量”并且低于由收发单元31所接收的图像数据的图像质量“高图像质量”,所以数据质量改变单元35将图像数据的图像质量从“高图像质量”压缩至“中等图像质量”,并且改变图像数据的图像的质量(步骤S93)。
然后,收发单元31通过第二通信会话sed2经由通信网络2将图像数据的图像质量已经变为“中等图像质量”的图像数据以及声音的声音质量并未改变的音频数据发送至目的地终端(终端10ca)(步骤S94)。由此,目的地终端(终端10ca)通过收发单元11来接收音频数据以及具有两种分辨率的中等图像质量的图像数据,所述两种分辨率即低分辨率、中等分辨率。然后,显示控制单元16可基于具有两种分辨率的图像数据的组合来使图像显示在显示器120ca上,并且音频输出单元15b可基于音频数据输出声音。
如上所述,当在接收图像数据的目的地终端(终端10ca)中发生接收延迟时,中继装置130a改变图像的质量,因此参加诸如视频会议的通话的用户不会感到不舒服。换言之,可在两个专用终端A之间提供用以应对图像数据的接收延迟的服务。
接下来,将参照图20以及图23至图25来对第二通信模式进行说明,在所述第二通信模式中,在专用终端A(第一通信终端的实例)与非专用终端D(第二通信终端的实例)之间进行通话。具体地,在用作专用终端A的终端10aa与用作非专用终端D的终端10da之间进行通话。此外,将会以与如下实例相关地说明本实施例:作为由终端10aa所使用的通信方案,通话控制方案是即时通讯协议(或从即时通信协议扩展的协议),并且编码方案是SVC;然而作为由终端10da所使用的通信方案,通话控制方案是SIP,并且编码方案是AVC。
此外,在图18和图19中,第二通信模式与第一通信模式的不同在于:目的地终端(终端10da)在步骤S41选择目的地而不是目的地终端(终端10ca),由此也改变了用于发送和接收或搜索的目的地终端的终端ID,因此将不对其进行说明。然后,将从当确定单元55在图20中所示的步骤S45-2确定出两个通信方案并不相同时(否)进行说明。
在第二通信模式的情形中,提取单元54基于通过收发单元51所接收的目的地终端(终端10da)的终端ID“01da”来搜索转换管理表(见图16),并提取转换系统80的相应的IP地址“1.3.2.2”以及目的地终端(终端10da)的IP地址“1.3.2.3”(步骤S45-3)。然后,处理进入到图23中所示的步骤S101,稍后将对步骤S101进行说明。
图23是示出在专用终端A与非专用终端D之间进行通话之前建立通信会话的处理的序列图。参照图23,通话管理系统50通过收发单元51将用以对由中继装置30a所建立的通信会话进行初始化的会话初始请求信息发送至中继装置30a(步骤S101)。会话初始请求信息包括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的IP地址、转换系统80的IP地址和目的地终端(终端10da)的IP地址以及会话ID。其中,会话ID是步骤S44所生成的ID。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的IP地址被管理在终端状态管理表(见图13)中。此外,转换系统80的IP地址和目的地终端(终端10da)的IP地址是在步骤S45-3所提取的IP地址。
当通话管理系统50发送会话初始请求信息时,通话管理系统50还将通话管理系统50的IP地址发送至中继装置30a。因此,中继装置30a的收发单元31接收会话初始请求信息以及通话管理系统50的IP地址。
接下来,中继装置30a的收发单元31将通信会话初始化(步骤S102)。然后,收发单元31将用以指示开始通信会话的会话开始指示信息发送至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步骤S103)。会话开始指示信息包括从通话管理系统50发送的会话ID。此外,当中继装置30a发送会话开始指示信息时,中继装置30a还将中继装置30a的IP地址发送至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因此,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的收发单元11接收会话开始指示信息以及中继装置30a的IP地址。
相似地,收发单元31将用以指示开始通信会话的会话开始指示信息发送至转换系统80(步骤S104)。会话开始指示信息包括从会话管理系统50发送的会话ID以及目的地终端(终端10da)的IP地址。换言之,收发单元发送会话开始指示信息并且发送目的地终端(终端10da)的IP地址。此外,当中继装置30a发送会话开始指示信息时,中继装置30a还将中继装置30a的IP地址发送至转换系统80。由此,转换系统80的收发单元81接收会话开始指示信息以及中继装置30a的IP地址。
此外,在第二通信模式中,转换系统80的收发单元81将用以指示开始通信会话的会话开始指示信息发送至目的地终端(终端10da)(步骤S105)。会话开始指示信息包括从通话管理系统50发送的会话ID。此外,当转换系统80发送会话开始指示信息时,转换系统80还将转换系统80的IP地址发送至目的地终端(终端10da)。由此,目的地终端(终端10da)的收发单元11接收会话开始指示信息以及转换系统80的IP地址。
结果,基于步骤S103在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与中继装置30a之间建立用以发送和接收通话数据的通信会话(图4中所示的第一通信会话sed11)(步骤S106-1)。此外,基于步骤S104在中继装置30a与转换系统80之间建立用以发送和接收通话数据的通信会话(图4中所示的第二通信会话sed12)(步骤S106-2)。此外,基于步骤S105在转换系统80与目的地终端(终端10da)之间建立用以发送和接收通话数据的通信会话(图4中所示第三通信会话sed13)(步骤S106-3)。
接下来,将参照图24对为了在请求源终端与目的地终端之间进行诸如视频会议的通话而发送和接收通话数据的处理进行说明。图24是示出在专用终端A与非专用终端D之间发送和接收通话数据的处理的序列图。
首先,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使用通信会话sed11通过收发单元11经由通信网络2将由成像单元14所成像的对象图像数据以及通过音频输入单元15a所输入的声音的音频数据发送至中继装置30a(步骤S121)。在第二通信模式中,与第一通信模式相似,发送音频数据以及具有三种分辨率的高质量图像数据,所述三种分辨率即图3中所示的低分辨率、中等分辨率以及高分辨率。由此,中继装置30a通过收发单元31接收音频数据以及具有三种分辨率的图像数据。
接下来,中继装置30a使用通信会话sed12通过收发单元31经由通信网络2将音频数据以及具有三种分辨率的高质量图像数据发送至转换系统80(步骤S122)。由此,转换系统80通过收发单元81接收音频数据以及具有三种分辨率的图像数据。
接下来,转换系统80的通信方案转换单元82基于先前在存储单元8000中所存储的转换规则数据将具有三种分辨率的图像数据的通信方案从由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所使用的通信方案转换为由目的地终端(终端10da)所使用的通信方案(步骤S123)。这里,随着通信方案的转换的进行,图3中所示的具有三种分辨率(高分辨率、中等分辨率以及低分辨率)的图像数据被转换为具有图5中所示的一种分辨率(中等分辨率)的图像数据。
接下来,转换系统80使用通信会话sed13通过收发单元81经由通信网络2将音频数据和中等分辨率图像数据发送至终端10da(步骤S124)。由此,目的地终端(终端10da)通过收发单元11接收音频数据以及中等分辨率图像数据。
同时,当图像数据和音频数据从目的地终端(终端10da)发送至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时,如图24中所示,目的地终端(终端10da)使用通信会话sed13通过收发单元11经由通信网络2将音频数据和中等分辨率图像数据发送至转换系统80(步骤S125)。由此,转换系统80通过收发单元81接收音频数据和中等分辨率图像数据。
接下来,转换系统80的通信方案转换单元82基于预先存储在存储单元8000中的转换规则数据,将音频数据和中等分辨率图像数据的通信方案从目的地终端(终端10da)所使用的通信方案转换为由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所使用的通信方案(步骤S126)。
图25是示出由转换系统所转换的图像数据的图像质量的概念图。随着在步骤S126中通信方案被转换,具有图5中所示的一个分辨率(中等分辨率)的图像数据被转换为图25的(a)中所示的低分辨率图像数据、图25的(c)中所示的中等分辨率图像数据以及具有如图25的(b)中所示的具有低中等分辨率的图像数据,所述低中等分辨率是中等分辨率与低分辨率之间的中等分辨率。换言之,即使中等分辨率图像数据被从用作非专用终端D的目的地终端(终端10da)发送时,转换系统80也不将中等分辨率图像数据转换为步骤S122所发送的高分辨率图像数据,并且从目的地终端(终端10da)发送的中等分辨率图像数据具有最大的分辨率并被转换为具有三种分辨率的图像数据,所述三种分辨率即中等分辨率、中等分辨率与低分辨率之间的中等分辨率、以及低分辨率。
接下来,转换系统80使用通信会话sed12通过收发单元81经由通信网络2来将音频数据和具有三种分辨率的图像数据发送至中继装置30a(步骤S127)。由此,中继装置30a通过收发单元31接收音频数据以及具有三种分辨率的图像数据。然后,中继装置30a使用通信会话sed11通过收发单元31经由通信网络2将音频数据和具有三种分辨率的图像数据发送至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步骤S128)。由此,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通过收发单元11接收音频数据以及具有三种分辨率的图像数据。
本实施例的主要效果
如上所示,根据本实施例,所要从通话管理系统50发送至中继装置30a的会话初始请求信息包括请求源终端的IP地址、转换系统80的IP地址、以及目的地终端的IP地址。由此,中继装置30a可将会话开始指示信息发送至请求源终端的IP地址,并且将包括目的地终端的IP地址的会话开始指示信息发送至转换系统80的IP地址。结果,转换系统80可将会话开始指示信息发送至目的地终端的IP地址。
由于如上所述,由通话管理系统50发送会话初始请求信息,所以可在中继装置30与请求源终端之间建立第一通信会话sed11,可在中继装置30与转换系统80之间建立第二通信会话sed12,并且可在转换系统80与目的地终端之间建立第三通信会话sed13。由此,即使当请求源终端和目的地终端使用彼此不同的通话方案时,通话数据的通信方案也由转换系统80进行彼此转换,并且具有一种借此可实现通话的效果。
实施例的补充
已经以其中请求源终端或专用终端A被用作第一通信终端的实例且目的地终端或非专用终端D被用作第二通信终端的实例为例进行了上文的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该实例,并且可将目的地终端或非专用终端D用作第一通信终端的实例,并且可将请求源终端或专用终端A用作第二通信终端的实例。
通话数据是通信数据的实例。通信数据包括文本或图像文件数据。终端10是通信终端的实例。例如,可将发送和接收文件数据的信息处理终端以及进行通话的终端用作通信终端。此外,通话管理系统50是通信管理系统的实例。例如,可将对文件数据的处理进行管理的文件管理系统以及对通话进行管理的系统用作通信管理系统。此外,通话系统1是通信系统的实例。通信系统由通信终端和通信管理系统构建。
在上文实施例中,通话管理系统50通过终端信息管理表(见图12)来管理通信方案信息。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该实例,并且请求源终端可对目的地终端的通信方案信息进行管理。
结果,在图19中所示的步骤S42中,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可将包括请求源终端的终端ID和目的地终端的终端ID的开始请求信息以及通信方案信息发送至通话管理系统50。在该情形中,在图19的步骤S41中,显示控制单元16可使得用于选择作为通话的目的地的非专用终端的选择屏幕显示在显示器120上,并且鼓励用户做出选择。
然后,当在选择屏幕上选择目的地时,在图19的步骤S42中,请求源终端(终端10aa)将包括表示目的地终端ID是非专用终端的信息(通信方案信息)的开始请求信息发送至通话管理系统。在该情形中,通话管理系统50不需要执行图20的步骤S45-1,基于开始请求信息中所包括的通信方案信息来确定目的地终端的通信方案不是“专用”(图20的步骤S45-2中的否),并且使处理进入步骤S20的步骤S45-3。
此外,用户并非必须在选择屏幕上进行选择。例如,当用户已经知道目的地终端的目的地信息时,操作输入接收单元12可从用户接收目的地终端的目的地信息(IP地址等)的输入。在该情形中,在步骤S42中,请求源终端将包括目的地终端的目的地信息以及表示目的地终端是“非专用”而非目的地终端的终端ID的信息(通信方案信息)的开始请求信息发送至通话管理系统50。然后,在通话管理系统50一侧,在步骤S45-2中,确定单元55确定出由目的地信息所表示的目的地终端不是“专用”,然后使处理进入步骤S45-3。此外,在步骤S45-3中,提取单元45基于非专用终端的目的地信息来提取转换系统80的目的地信息,并且使处理进入步骤S101。
此外,可在工厂出货时预先将终端ID存储在终端10中,或者可由用户输入终端ID。
在上文所述的实施例中,中继装置30、通话管理系统50、转换系统80、程序供给系统90、以及维护系统100可由单个计算机构建,或者可由其中各个部分(功能或装置)被分开并任意分配的多个计算机构建。当程序供给系统90由单个计算机构建时,由程序供给系统90所发送的程序可被分为多个模块,然后被发送,或者无需任何划分而发送。此外,当程序供给系统90由多个计算机构建时,可在其中程序被换划分为多个模块的状态中进行从每个计算机的发送。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终端的通话控制方案彼此不同的实例,已经对即时通讯的协议(或者从即时通讯的协议扩展的协议)以及SIP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组合,只要终端的通话控制方案彼此不同即可。例如,可使用即时通讯的协议(或者从即时通讯的协议扩展的协议)与H.323的组合。此外,可使用即时通讯的协议与从即时通讯的协议扩展的协议的组合。
此外,可将诸如存储上述实施例的每个程序的CD-ROM、存储程序的HD 204、以及包括HD 204的程序供给系统90的记录介质作为程序产品在国内或国外提供。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由图10中所示的改变质量管理表和图17中所示的质量管理表集中在图像数据的图像的分辨率方面来管理图像的质量,作为由中继装置30所要中继的图像数据的图像的质量的实例,并且本发明并不限于该实例。作为质量的另一实例,可集中在图像数据的图像质量的深度、音频数据的声音的采样频率、或者音频数据的声音的比特长度方面来管理质量。此外,可将音频数据分为三种分辨率(高分辨率、中等分辨率以及低分辨率),然后对音频数据进行发送和接收。
在图11、图13和图15中对接收的日期和时间进行管理,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该实例,并且优选地,至少对接收的日期和时间中的接收时间进行管理。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图11中管理中继装置30的IP地址,并且在图13中管理终端10的IP地址,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该实例。当目的地信息指定通信网络2中的中继装置30时或者目的地信息指定通信网络2中的终端10时,可对每个完全限定域名(FQDN)进行管理。在该情形中,由已知的域名系统(DNS)服务器来获取与FQDN相关联的IP地址。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以通话系统1为例对视频会议系统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该实例,并且通话系统1可以是诸如因特网协议(IP)电话或因特网电话的电话系统。此外,通话系统1可以是车载导航系统。在该情形中,例如,一个终端10相应于安装在车辆中的车载导航装置,并且另一个终端10相应于对车载导航装置进行管理的管理中心的管理终端或管理服务器,或者安装在另一装置中的车载导航装置。此外,通话系统1可以是移动电话的通信系统。在该情形中,例如,终端10相应于移动电话。
此外,在上文所述实施例中,已经以通话数据为例对图像数据和音频数据进行了说明,但是通话数据并不限于该实例,通话数据可以是触觉(触摸)数据。在该情形中,在一个终端侧由用户的触摸所生成的感官信息被发送至另一个终端侧。此外,通话数据可以是嗅觉数据。在该情形中,在一个终端的气味(坏气味)被发送至另一个终端侧。此外,通话数据优选是图像数据、音频数据、触觉数据以及嗅觉数据中的至少一个。
此外,虽然已经以由通话系统1进行视频会议的实例对上文所述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该实例,通话系统1可用于会议、家庭成员或朋友之间的普通对话、或者沿一个方向提供信息。
尽管为了完整清楚的公开已经针对特定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然而所附权利要求并不意在就此受限,而是解释为包含完全落入本文所阐述的基本教导之内的、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想到的所有修改和替代的解释。
Claims (12)
1.一种通信管理系统,用于管理发送和接收预定通信数据的通信终端,所述通信管理系统包括:
存储单元,所述存储单元配置以在其中存储第一通信终端的目的地信息、与所述第一通信终端通信的另一通信终端的目的地信息、以及中继装置的目的地信息;
接收单元,所述接收单元配置以从使用第一通信方法的所述第一通信终端接收用以在所述第一通信终端与使用所述第一通信方法的所述另一通信终端之间开始发送和接收通信数据的第一开始请求信息、或用以在所述第一通信终端与使用与所述第一通信方法不同的第二通信方法的第二通信终端之间开始发送和接收通信数据的第二开始请求信息,所述第二开始请求信息包括所述第二通信终端的目的地信息;以及
发送单元,所述发送单元配置以在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所述第一开始请求信息时,向中继装置发送至少包括所述第一通信终端的目的地信息和所述另一通信终端的目的地信息的第一会话请求信息,用以通过所述中继装置在所述第一通信终端和所述另一通信终端之间建立用于基于所述第一通信方法发送和接收通信数据的会话;以及
在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第二开始请求信息时,向中继装置发送至少包括所述第一通信终端的目的地信息和所述第二通信终端的目的地信息的第二会话请求信息,用以通过所述第二会话请求信息要被发送至的所述中继装置、以及在所述第一通信方法和所述第二通信方法之间执行相互转换的转换系统,在所述第一通信终端和所述第二通信终端之间发送和接收通信数据;
其中,所述第二会话请求信息用于使得中继装置指示转换系统开始会话,并且所述第一通信方法和所述第二通信方法的每个包括用于通信数据的编码方法和通话控制方法的至少一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管理系统,其中
所述存储单元包括转换管理单元,所述转换管理单元配置以将用于识别所述第二通信终端的标识信息、所述转换系统的目的地信息、以及所述第二通信终端的目的地信息彼此相关联地管理,
当所述接收单元从所述第一通信终端接收到所述第二开始请求信息时,所述接收单元接收所述第二通信终端的标识信息,并且
所述通信管理系统还包括:
提取单元,在接收到第二开始请求信息时基于所接收的所述第二通信终端的标识信息来搜索所述转换管理单元,并且提取所述转换系统的相应的目的地信息以及所述第二通信终端的目的地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管理系统,还包括:
确定单元,所述确定单元配置以确定由所述通信终端中的每个所使用的通信方法,
其中所述存储单元包括终端信息管理单元,所述终端信息管理单元配置以与所述通信终端的标识信息相关联地管理表示由每个通信终端所使用的通信方法的通信方法信息,
所述提取单元基于所接收的所述第二通信终端的标识信息来搜索所述终端信息管理单元,并且提取相应的通信方法信息,
所述确定单元确定由所提取的通信方法信息所表示的所述通信方法是否是由所述第一通信终端所使用的通信方法,并且
当所述确定单元确定出由所提取的通信方法信息所表示的通信方法不是由所述第一通信终端所使用的通信方法时,所述提取单元基于由所述接收单元所接收的所述第二通信终端的标识信息来搜索所述转换管理单元并且提取所述转换系统的相应的目的地信息以及所述第二通信终端的目的地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信管理系统,其中
所述通话控制方法用于与所述通信的目的地建立或断开连接,所述编码方法用于将所述通信数据转换为IP包,并且
当由所述提取单元所提取的所述通信方法信息所表示的通信方法在所述通话控制方法和所述编码方法中的至少一个中与由所述第一通信终端所使用的通信方法不同时,所述确定单元确定出由所述提取单元所提取的所述通信方法信息所表示的通信方法不是由所述第一通信终端所使用的通信方法。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管理系统,
其中所述存储单元包括终端状态管理单元,所述终端状态管理单元配置以与用于识别所述第一通信终端的标识信息相关联地管理所述第一通信终端的目的地信息,
当所述接收单元接收所述第一开始请求信息时,所述接收单元从所述第一通信终端接收所述第一通信终端的标识信息,并且
所述通信管理系统还包括提取单元,所述提取单元基于已接收的所述第一通信终端的标识信息来搜索所述终端状态管理单元,并且提取所述第一通信终端的相应的目的地信息。
6.一种通信系统,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管理系统;以及
所述中继装置,
其中所述中继装置将用以开始所述中继装置与所述转换系统之间的通信会话的指令以及所述第二通信终端的所述目的地信息发送至所述转换系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信系统,还包括所述转换系统,
其中所述转换系统将用以开始所述转换系统与所述第二通信终端之间的通信会话的另一指令发送至所述第二通信终端。
8.一种通信管理方法,用于在通信管理系统中管理发送和接收预定通信数据的通信终端,所述通信管理系统包括:存储单元,所述存储单元配置以在其中存储第一通信终端的目的地信息、与所述第一通信终端通信的另一通信终端的目的地信息、以及中继装置的目的地信息,所述通信管理方法包括:
从使用第一通信方法的所述第一通信终端接收用以在所述第一通信终端与使用所述第一通信方法的所述另一通信终端之间开始发送和接收通信数据的第一开始请求信息、或用以在所述第一通信终端与使用与所述第一通信方法不同的第二通信方法的第二通信终端之间开始发送和接收通信数据的第二开始请求信息,所述第二开始请求信息包括所述第二通信终端的目的地信息;以及
在接收到所述第一开始请求信息时,向中继装置发送至少包括所述第一通信终端的目的地信息和所述另一通信终端的目的地信息的第一会话请求信息,用以通过所述中继装置在所述第一通信终端和所述另一通信终端之间建立用于基于所述第一通信方法发送和接收通信数据的会话;以及
在接收到第二开始请求信息时,向中继装置发送至少包括所述第一通信终端的目的地信息和所述第二通信终端的目的地信息的第二会话请求信息,用以通过所述第二会话请求信息要被发送至的所述中继装置、以及在所述第一通信方法和所述第二通信方法之间执行相互转换的转换系统,在所述第一通信终端和所述第二通信终端之间发送和接收通信数据;
其中,所述第二会话请求信息用于使得中继装置指示转换系统开始会话,并且所述第一通信方法和所述第二通信方法的每个包括用于通信数据的编码方法和通话控制方法的至少一个。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管理方法,
其中所述存储单元包括转换管理单元,所述转换管理单元将识别所述第二通信终端的标识信息、所述转换系统的目的地信息、以及所述第二通信终端的目的地信息彼此相关联地管理,
所述接收所述开始请求信息包括当从所述第一通信终端接收到所述第二开始请求信息时接收所述第二通信终端的标识信息,并且
所述通信管理方法还包括:
在接收到第二开始请求信息时基于所接收的所述第二通信终端的标识信息来搜索所述转换管理单元,并且提取所述转换系统的相应的目的地信息以及所述第二通信终端的目的地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信管理方法,还包括确定由所述通信终端中的每个所使用的通信方法,
其中所述存储单元包括终端信息管理单元,所述终端信息管理单元配置以与所述通信终端的标识信息相关联地管理表示由每个通信终端所使用的通信方法的通信方法信息,
所述提取包括基于所接收的所述第二通信终端的标识信息来搜索所述终端信息管理单元,并且提取相应的通信方法信息,
所述确定包括确定由所提取的通信方法信息所表示的所述通信方法是否是由所述第一通信终端所使用的通信方法,并且
所述提取包括当确定出由所提取的通信方法信息所表示的通信方法不是由所述第一通信终端所使用的通信方法时,基于在所述接收时所接收的所述第二通信终端的标识信息来搜索所述转换管理单元并且提取所述转换系统的相应的目的地信息以及所述第二通信终端的目的地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信管理方法,
所述通话控制方法用于与所述通信的目的地建立或断开连接,所述编码方法用于将所述通信数据转换为IP包,并且
所述确定包括当由所述提取单元所提取的所述通信方法信息所表示的通信方法在所述通话控制方法和所述编码方法中的至少一个中与由所述第一通信终端所使用的通信方法不同时,确定出由在所述提取时所提取的所述通信方法信息所表示的通信方法不是由所述第一通信终端所使用的通信方法。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管理方法,
其中所述存储单元包括终端状态管理单元,所述终端状态管理单元配置以与用于识别所述第一通信终端的标识信息相关联地管理所述第一通信终端的目的地信息,
所述接收包括当接收所述第一开始请求信息时,从所述第一通信终端接收所述第一通信终端的标识信息,并且
所述通信管理方法进一步包括:
在接收到第一开始请求信息时基于已接收的所述第一通信终端的标识信息来搜索所述终端状态管理单元,并且提取所述第一通信终端的相应的目的地信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285768 | 2011-12-27 | ||
JP2011285768 | 2011-12-27 | ||
JP2012-262456 | 2012-11-30 | ||
JP2012262456A JP6079174B2 (ja) | 2011-12-27 | 2012-11-30 | 通信管理システム、通信システム、プログラム、及びメンテナンスシステム |
PCT/JP2012/084288 WO2013100184A1 (en) | 2011-12-27 | 2012-12-26 |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puter-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and maintenance system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137522A CN104137522A (zh) | 2014-11-05 |
CN104137522B true CN104137522B (zh) | 2018-02-06 |
Family
ID=486976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70792.9A Active CN104137522B (zh) | 2011-12-27 | 2012-12-26 | 通信管理系统、通信系统、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以及维护系统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6) | US9350947B2 (zh) |
EP (1) | EP2798827B1 (zh) |
JP (1) | JP6079174B2 (zh) |
CN (1) | CN104137522B (zh) |
AU (1) | AU2012360696B2 (zh) |
CA (1) | CA2861239C (zh) |
SG (1) | SG11201403576UA (zh) |
WO (1) | WO201310018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260101B2 (ja) | 2012-05-01 | 2018-01-1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通信端末、起動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US9923950B1 (en) | 2012-07-24 | 2018-03-20 | Ports America Group,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involving features of terminal operation including TOS-agnostic and/or other features |
CA2919151A1 (en) * | 2012-07-24 | 2014-01-30 | Ports America Group,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involving features of terminal operation including user interface and/or other features |
JP6330354B2 (ja) | 2013-02-25 | 2018-05-3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通信管理システム、通信管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6263843B2 (ja) | 2013-02-28 | 2018-01-2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通信管理システム、通信管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6347115B2 (ja) | 2013-02-28 | 2018-06-2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通信管理システム、通信管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6182935B2 (ja) | 2013-03-29 | 2017-08-2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通信管理システム、通信管理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
RU2640643C2 (ru) * | 2013-05-13 | 2018-01-10 | Хуавэй Текнолоджиз Ко., Лтд. | Способ управления перегрузкой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
JP6252740B2 (ja) | 2013-09-13 | 2017-12-2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伝送管理システム、管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6375682B2 (ja) | 2014-04-30 | 2018-08-2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通信管理システム、通信管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EP3062260B1 (en) * | 2015-02-27 | 2017-05-31 | Sap Se | A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ccess to electronic documents using locks |
JP6582562B2 (ja) * | 2015-05-29 | 2019-10-0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通信端末、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2017041831A (ja) | 2015-08-21 | 2017-02-2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管理システム、通信管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CN106488169B (zh) * | 2015-08-28 | 2019-09-13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系统以及相关设备 |
JP5907304B2 (ja) * | 2015-09-04 | 2016-04-2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通信管理システム、通信システム、通信管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CN108780474B (zh) | 2016-03-14 | 2022-07-19 | 株式会社理光 | 服务提供系统、服务递送系统、服务提供方法和记录介质 |
JP6620883B2 (ja) | 2016-03-29 | 2019-12-1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サービス提供システム、サービス授受システム、サービス提供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EP3438838A4 (en) | 2016-03-29 | 2019-03-13 | Ricoh Company, Ltd. | SERVICE DELIVERY SYSTEM, SERVICE PACKING SYSTEM, SERVICE PROCESSING AND PROGRAM |
JP6638808B2 (ja) | 2016-03-29 | 2020-01-2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サービス提供システム、サービス授受システム、サービス提供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6688485B2 (ja) * | 2016-07-15 | 2020-04-2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サービス提供システム、サービス授受システム、サービス提供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EP3641235B1 (en) * | 2017-06-12 | 2022-11-09 | Audio-Technica Corporation | Data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 |
JP7355996B2 (ja) * | 2019-05-17 | 2023-10-04 | アイコム株式会社 | 中継装置および音声通信の録音方法 |
JP7334482B2 (ja) * | 2019-06-05 | 2023-08-29 |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情報管理装置、端末装置、情報処理システム、情報管理プログラム及び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383341B1 (en) * | 1996-10-15 | 2008-06-03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Data transfer control device, relay device and control device suitable for home network environment |
US7079495B1 (en) * | 2000-01-04 | 2006-07-18 | Cisco Technology,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enabling multicast telecommunications |
JP4098977B2 (ja) | 2001-11-02 | 2008-06-11 | ソフトバンク株式会社 | 構内通信システム、構内通信方法及び構内回線交換機 |
JP4133512B2 (ja) | 2003-03-28 | 2008-08-13 | エヌ・ティ・ティ・コムウェア株式会社 | プレゼンス表示制御装置、プレゼンス表示制御方法、プレゼンス表示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プレゼンス表示制御プログラムを格納した記録媒体 |
KR100735274B1 (ko) * | 2004-11-18 | 2007-07-0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트랜스코더를 구비한 분산형 멀티미디어 전송 네트워크의트랜스코딩 방법 및 장치 |
JP2009508454A (ja) * | 2005-09-07 | 2009-02-26 | ヴィドヨ,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 スケーラブルなビデオ符号化を用いたスケーラブルで低遅延のテレビ会議用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
CN101507267B (zh) | 2005-09-07 | 2011-09-14 | 维德约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使用可缩放视频编码进行可缩放和低延迟视频会议的系统和方法 |
CN102318202B (zh) | 2006-03-29 | 2014-06-04 | 维德约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可缩放与非可缩放视频编解码器之间的译码的系统和方法 |
JP2008035476A (ja) | 2006-06-26 | 2008-02-14 | Nec Infrontia Corp | 呼制御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構内交換機 |
US8311197B2 (en) * | 2006-11-10 | 2012-11-13 | Cisco Technology,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allocating, revoking and transferring resources in a conference system |
CN101578884B (zh) * | 2007-01-08 | 2015-03-04 | 诺基亚公司 | 提供和使用译码的媒体流的互操作点的预定信令的系统和方法 |
WO2008086423A2 (en) | 2007-01-09 | 2008-07-17 | Vidyo, Inc. | Improv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rror resilience in video communication systems |
JP2008227577A (ja) | 2007-03-08 | 2008-09-25 |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 テレビ会議システム |
JP2009194661A (ja) | 2008-02-14 | 2009-08-27 |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 会議端末装置 |
CA2727569C (en) | 2008-06-09 | 2017-09-26 | Vidyo, Inc. | Improved view layout management in scalable video and au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
JP5311460B2 (ja) * | 2008-09-03 | 2013-10-09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接続制御装置 |
KR101630283B1 (ko) | 2009-06-25 | 2016-06-14 | 한화테크윈 주식회사 | 영상 보안 시스템에서 부호화 장치 |
CA2753528C (en) | 2009-12-25 | 2014-06-17 | Ricoh Company, Limited | Transmission management system, transmission system,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program providing system, and maintenance system |
JP4947160B2 (ja) * | 2010-02-02 | 2012-06-06 |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ーデック変換装置 |
US8949593B2 (en) | 2010-02-12 | 2015-02-03 | Ricoh Company, Limited | Authentication system for terminal identification information |
JP5999873B2 (ja) | 2010-02-24 | 2016-09-2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伝送システム、伝送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5793869B2 (ja) | 2010-03-05 | 2015-10-1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伝送管理システム、伝送管理方法、及び伝送管理プログラム |
US8731331B2 (en) | 2010-11-30 | 2014-05-20 | Ricoh Company, Ltd. |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of communication, and recording medium storing communication control program |
JP5919695B2 (ja) | 2011-02-25 | 2016-05-1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セッション制御システム、伝送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2013009304A (ja) | 2011-05-20 | 2013-01-10 | Ricoh Co Ltd | 画像入力装置、会議装置、画像処理制御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 |
JP5811334B2 (ja) | 2011-09-01 | 2015-11-1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伝送管理システム、伝送管理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伝送システム |
JP6136217B2 (ja) | 2011-12-27 | 2017-05-3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通信管理システム、通信システム、プログラム、及びメンテナンスシステム |
-
2012
- 2012-11-30 JP JP2012262456A patent/JP6079174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12-26 CA CA2861239A patent/CA2861239C/en active Active
- 2012-12-26 US US14/368,986 patent/US9350947B2/en active Active
- 2012-12-26 AU AU2012360696A patent/AU2012360696B2/en not_active Ceased
- 2012-12-26 WO PCT/JP2012/084288 patent/WO2013100184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12-26 CN CN201280070792.9A patent/CN104137522B/zh active Active
- 2012-12-26 EP EP12862181.0A patent/EP2798827B1/en active Active
- 2012-12-26 SG SG11201403576UA patent/SG11201403576UA/en unknown
-
2015
- 2015-03-13 US US14/657,717 patent/US9270942B2/en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04-20 US US15/133,905 patent/US9912906B2/en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1-11 US US15/868,598 patent/US10225517B2/en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1-23 US US16/254,697 patent/US10904480B2/en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12-07 US US17/113,320 patent/US11539914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798827A1 (en) | 2014-11-05 |
US20150189237A1 (en) | 2015-07-02 |
AU2012360696A1 (en) | 2014-07-24 |
US9912906B2 (en) | 2018-03-06 |
WO2013100184A1 (en) | 2013-07-04 |
JP2013153419A (ja) | 2013-08-08 |
US10904480B2 (en) | 2021-01-26 |
EP2798827A4 (en) | 2015-06-17 |
US10225517B2 (en) | 2019-03-05 |
JP6079174B2 (ja) | 2017-02-15 |
EP2798827B1 (en) | 2020-04-08 |
US9350947B2 (en) | 2016-05-24 |
US20190158785A1 (en) | 2019-05-23 |
CA2861239C (en) | 2017-10-17 |
US20140375757A1 (en) | 2014-12-25 |
US9270942B2 (en) | 2016-02-23 |
CN104137522A (zh) | 2014-11-05 |
US20210092324A1 (en) | 2021-03-25 |
US20160234460A1 (en) | 2016-08-11 |
CA2861239A1 (en) | 2013-07-04 |
US20180139411A1 (en) | 2018-05-17 |
US11539914B2 (en) | 2022-12-27 |
SG11201403576UA (en) | 2014-07-30 |
AU2012360696B2 (en) | 2016-02-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137522B (zh) | 通信管理系统、通信系统、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以及维护系统 | |
JP6263843B2 (ja) | 通信管理システム、通信管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
JP6136217B2 (ja) | 通信管理システム、通信システム、プログラム、及びメンテナンスシステム | |
JP2014168191A (ja) | 通信管理システム、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 |
JP6330354B2 (ja) | 通信管理システム、通信管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
EP2845375B1 (en) | Communication terminal, communication function starting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 |
JP6347115B2 (ja) | 通信管理システム、通信管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
JP6638768B2 (ja) | 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 |
JP6601547B2 (ja) | 管理システム、通信システム、通信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
JP6182935B2 (ja) | 通信管理システム、通信管理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 |
JP2018191301A5 (zh) | ||
JP2017126985A5 (zh) | ||
JP5907304B2 (ja) | 通信管理システム、通信システム、通信管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
JP6443532B2 (ja) |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
JP2017118218A (ja) |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