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13365A - 协同通信系统中多天线中继节点的选择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协同通信系统中多天线中继节点的选择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13365A
CN104113365A CN201410328285.1A CN201410328285A CN104113365A CN 104113365 A CN104113365 A CN 104113365A CN 201410328285 A CN201410328285 A CN 201410328285A CN 104113365 A CN104113365 A CN 1041133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relay base
channel
signal
mobile subscri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2828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13365B (zh
Inventor
陈甄
党冲
肖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41032828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113365B/zh
Publication of CN1041133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133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133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1336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协同通信系统中多天线中继节点的选择方法,包括:构造信噪比归一化函数和信道负荷归一化函数;将信号的信噪比和信道负荷映射到信噪比归一化函数和信道负荷归一化函数;依据信噪比归一化函数和信道负荷归一化函数确定中继选择算法。本发明在选择中继节点的过程中不仅考虑链路的信噪比因素,而且兼顾了中继资源公平利用问题,同时,对于固定的多天线中继基站,将中继基站的天线选择与中继选择进行了有效结合。本发明在有效降低协同通信系统误码率的同时,兼顾了中继资源利用的公平性,算法简单实用,性能优异,对于协同通信系统的应用和运营具有现实的意义。

Description

协同通信系统中多天线中继节点的选择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协同通信系统中多天线中继节点的选择方法。
背景技术
在由源节点、中继节点和目的节点构成的协同通信系统中,固定中继节点可以配备多天线提供空间分集以对抗信道衰落,进一步降低协同通信系统的误码率,提高无线链路的可靠性。多天线中继节点的选择方法直接影响着协同通信系统的整体性能。
目前,机会多天线中继选择方法(Opportunistic Multi-antenna RelaySelection,OMRS)和均值最优多天线中继选择方法(Average Best RelaySelection,ABRS)是比较典型的两种多天线中继选择方法。在放大转发协同通信系统中,OMRS选择源节点到中继节点链路与中继节点到目的节点链路信噪比之和最大的中继节点;在译码转发协同通信系统中,OMRS从第一跳成功译码的中继集合中选择出目的节点接收信噪比最大的最佳中继节点。在放大转发协同通信系统中,ABRS方法选择中继节点到目的节点链路平均信噪比最大的中继节点;在译码转发协同通信系统中,ABRS从第一跳成功译码的中继集合中选择出目的节点平均接收信噪比最大的中继节点。OMRS和ABRS主要基于信噪比因素的考虑,为协同通信系统中的多天线中继节点选择问题提供了一些可行的方案,但是在多天线中继选择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天线选择,同时也没有考虑资源利用的公平性原则,而天线选择与公平的资源利用是系统优化资源利用的重要手段,对于协同通信系统节约资源,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满意度至关重要,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本发明提供一种协同通信系统中多天线中继节点的选择方法。
本发明构造了信噪比归一化函数和信道负荷归一化函数,将信号的信噪比和信道负荷映射到信噪比归一化函数和信道负荷归一化函数,并围绕这两种函数设计了中继选择算法;在选择中继节点的过程中不仅考虑链路的信噪比因素,而且兼顾了中继资源公平利用问题,同时,对于固定的多天线中继基站,将中继基站的天线选择与中继选择进行了有效结合。本发明在有效降低协同通信系统误码率的同时,兼顾了中继资源利用的公平性,算法简单实用,性能优异,对于协同通信系统的应用和运营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种协同通信系统中多天线中继节点的选择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构造信噪比归一化函数和信道负荷归一化函数;将信号的信噪比和信道负荷映射到信噪比归一化函数和信道负荷归一化函数;依据信噪比归一化函数和信道负荷归一化函数确定中继选择算法。
所述信噪比归一化函数包括适用于以中继基站为中继节点情形的信噪比归一化函数和适用于以中继移动用户设备为中继节点情形的信噪比归一化函数;所述信道负荷归一化函数包括适用于以中继基站为中继节点情形的信道负荷归一化函数和适用于以中继移动用户设备为中继节点情形的信道负荷归一化函数。
所述适用于以中继基站为中继节点情形的信噪比归一化函数为: A ( &gamma; i k ) = arctan &gamma; i k / ( &pi; / 2 ) , 0 &le; &gamma; i k < + &infin; ; 所述适用于以中继基站为中继节点情形的信道负荷归一化函数为: D ( &eta; i k ) = arcsin &eta; i k / ( &pi; / 2 ) , 0 &le; &eta; i k &le; 1 ; 其中:表示中继基站i的第k条中继信道的信噪比;为中继基站i的第k根天线接收信号的信噪比;为目的节点接收到来自中继基站i的第k根天线的信号的信噪比;表示中继基站i的第k条中继信道的信道负荷,V是数据速率;是中继基站i的第k条中继信道的信道容量, C i k = min { 1 2 B log 2 ( 1 + &gamma; 1 i k ) , 1 2 B log 2 ( 1 + &gamma; 2 i k ) } ; B是系统带宽;k为正整数且1≤k≤ni,ni为中继基站i的天线根数,i为正整数且1≤i≤m,m为目的节点检测到的中继节点个数。
所述适用于以中继移动用户设备为中继节点情形的信噪比归一化函数为:A(γi)=arctanγi/(π/2),0≤γi<+∞;所述适用于以中继移动用户设备为中继节点情形的信道负荷的归一化函数为:D(ηi)=arcsinηi/(π/2),0≤ηi≤1;其中:γi=min(γ1i,γ2i),表示中继移动用户设备i的中继信道的信噪比;γ1i为中继移动用户设备i的天线接收信号的信噪比;γ2i为目的节点接收到来自中继移动用户设备i的天线的信号的信噪比;ηi表示中继移动用户设备i的中继信道的信道负荷,ηi=V/Ci;V是数据速率;Ci是中继移动用户设备i的中继信道的信道容量, C i = min { 1 2 B log 2 ( 1 + &gamma; 1 i ) , 1 2 B log 2 ( 1 + &gamma; 2 i ) } ; B是系统带宽;i为正整数且1≤i≤m,m为目的节点检测到的中继节点个数。
具体实施方式
从实际情况出发,本发明所述的协同通信系统中,基站和中继基站为单天线或者多天线节点,移动用户设备和中继移动用户设备为单天线节点,节点的多根天线为数据传输提供空间分集。定义中继基站i的第k条中继信道包括两段信道,分别是源节点天线与该中继基站第k根天线之间的信道和该中继基站第k根天线与目的节点天线之间的信道。因此当中继基站配置多根天线时,该中继基站具有多条中继信道。其中,k为正整数且1≤k≤ni,ni为中继基站i的天线根数,i为正整数且1≤i≤m,m为目的节点检测到的中继节点个数。
(一)当目的节点检测到的m个中继节点里存在中继基站时,执行以下步骤:
①分别计算每个中继基站的每条中继信道的S1、S2、S3、S4的值;
S 1 = min ( A ( &gamma; i k ) , 1 - D ( &eta; i k ) ) ;
S 2 = min ( A ( &gamma; i k ) , D ( &eta; i k ) ) ;
S 3 = min ( 1 - A ( &gamma; i k ) , 1 - D ( &eta; i k ) ) ;
S 4 = min ( 1 - A ( &gamma; i k ) , D ( &eta; i k ) ) ;
代表适用于以中继基站为中继节点情形的信噪比归一化函数,代表适用于以中继基站为中继节点情形的信道负荷归一化函数,表达式分别如下:
A ( &gamma; i k ) = arctan &gamma; i k / ( &pi; / 2 ) , 0 &le; &gamma; i k < + &infin; ;
D ( &eta; i k ) = arcsin &eta; i k / ( &pi; / 2 ) , 0 &le; &eta; i k < + 1 ;
其中,表示中继基站i的第k条中继信道的信噪比;为中继基站i的第k根天线接收信号的信噪比;为目的节点接收到来自中继基站i的第k根天线的信号的信噪比。
表示中继基站i的第k条中继信道的信道负荷,即数据速率与中继基站i的第k条中继信道的信道容量之比,计算公式如下:
&eta; i k = V / C i k
C i k = min { 1 2 B log 2 ( 1 + &gamma; li k ) , 1 2 B log 2 ( 1 + &gamma; 2 i k ) } ;
其中V是数据速率,B是系统带宽。
②从目的节点检测到的中继基站中选取S1大于或等于S2、S3、S4的中继信道构成第一目标中继基站集合BS-SET1,接着从除第一目标中继基站集合BS-SET1中的中继信道以外的中继信道中选取S2大于或等于S1、S3、S4的中继信道构成第二目标中继基站集合BS-SET2。
③利用第一目标中继集合BS-SET1中的中继信道计算所属中继基站i的值或值:
(i)若该中继基站没有中继信道包含在第二目标中继基站集合BS-SET2中时,有:
C S 1 0 = min { 1 2 B log 2 ( 1 + &Sigma; k &Element; &Phi; i &gamma; 1 i k ) , 1 2 B log 2 ( 1 + &Sigma; k &Element; &Phi; i &gamma; 2 i k ) } ;
表示利用φi中的中继信道传输并在目的节点处对信号进行合并处理情况下的中继信道容量,φi表示该中继基站在第一目标中继基站集合BS-SET1中的中继信道的集合。
(ii)若该中继基站同时有中继信道包含在第二目标中继基站集合BS-SET2中时,有:
C S 1 1 = min { 1 2 B log 2 ( 1 + &Sigma; k &Element; &psi; i &gamma; 1 i k ) , 1 2 B log 2 ( 1 + &Sigma; k &Element; &psi; i &gamma; 2 i k ) } ;
表示利用Ψi中的中继信道传输并在目的节点处对信号进行合并处理情况下的中继信道容量,Ψi表示该中继基站在第一目标中继基站集合BS-SET1和第二目标中继基站集合BS-SET2中的中继信道的集合。
④比较由步骤③得到的各中继基站的值或值,根据中继节点数目要求按照值或值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选择中继基站作为中继节点,并利用所选中继节点的值或值计算所用到的中继信道进行数据中继。
⑤当第一目标中继基站集合BS-SET1为空或所选中继节点数目不够时,在第二目标中继基站集合BS-SET2包含的中继信道中剔除所对应中继基站同时存在中继信道被第一目标中继基站集合BS-SET1包含情形的中继信道,接着利用第二目标中继基站集合BS-SET2中的中继信道计算所属中继基站i的CS2值;
CS2表示利用集合中的中继信道传输并在目的节点处对信号进行合并处理情况下的中继信道容量,表示该中继基站存在于第二目标中继基站集合BS-SET2中的中继信道的集合。
⑥比较由步骤⑤得到的各中继基站的CS2值,根据中继节点数目要求按照CS2值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选择中继基站作为中继节点,并利用所选中继节点的CS2值计算所用到的中继信道进行数据中继。
(二)当目的节点检测到的m个中继节点里不存在中继基站,或者未选中合适的中继节点时,执行以下步骤:
①分别计算各中继移动用户设备的中继信道的U1、U2、U3、U4的值:
U1=min(A(γi),1-D(ηi));
U2=min(A(γi),D(ηi));
U3=min(1-A(γi),1-D(ηi));
U4=min(1-A(γi),D(ηi));
②从目的节点检测到的m个中继移动用户设备中选取U1大于或等于U2、U3、U4的中继信道构成第一目标中继移动用户设备集合UE-SET1,接着从其余中继移动用户设备中选取U2大于或等于U1、U3、U4的中继信道构成第二目标中继移动用户设备集合UE-SET2。
③在第一目标中继移动用户设备集合UE-SET1中按照中继信道的U1值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选择所属中继移动用户设备作为中继节点。
④当第一目标中继移动用户设备集合UE-SET1为空或所选中继节点数目不够时,则在第二目标中继移动用户设备集合UE-SET2中按照中继信道的U2值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选择所属中继移动用户设备作为中继节点。
下面给出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设置参数:系统带宽B=5×106Hz,中继基站的天线根数ni=2,需要选择4个中继节点。目的节点检测到的11(即m=11)个中继节点里存在5个中继基站,为了便于区别,将这5个中继基站分别命名为中继基站1、中继基站2、中继基站3、中继基站4、中继基站5。
(1)测得中继基站1的第1条中继信道的数据速率V=7.3×106b/s,中继基站1的第1根天线的接收信号的信噪比目的节点接收来自中继基站1的第1根天线的信号的信噪比中继基站1的第1条中继信道的信噪比所以中继基站1的第1条中继信道的信道容量信道负荷信噪比归一化函数信道负荷归一化函数 D ( &eta; 1 1 ) &ap; 0.566 .
对于中继基站1的第1条中继信道,有:
S 1 = min ( A ( &gamma; 1 1 ) , 1 - D ( &eta; 1 1 ) ) &ap; 0.434 ;
S 2 = min ( A ( &gamma; 1 1 ) , D ( &eta; 1 1 ) ) &ap; 0 . 566 ;
S 3 = min ( 1 - A ( &gamma; 1 1 ) , 1 - D ( &eta; 1 1 ) ) &ap; 0.005 ;
S 4 = min ( 1 - A ( &gamma; 1 1 ) , D ( &eta; 1 1 ) ) &ap; 0.005 .
测得中继基站1的第2条中继信道的数据速率V=9.3×106b/s,中继基站1的第2根天线的接收信号的信噪比目的节点接收来自中继基站1的第2根天线的信号的信噪比中继基站1的第2条中继信道的信噪比所以中继基站1的第2条中继信道的信道容量信道负荷信噪比归一化函数信道负荷归一化函数 D ( &eta; 1 2 ) &ap; 0.732 .
对于中继基站1的第2条中继信道,有:
S 1 = min ( A ( &gamma; 1 2 ) , 1 - D ( &eta; 1 2 ) ) &ap; 0.268 ;
S 2 = min ( A ( &gamma; 1 2 ) , D ( &eta; 1 2 ) ) &ap; 0.732 ;
S 3 = min ( 1 - A ( &gamma; 1 2 ) , 1 - D ( &eta; 1 2 ) ) &ap; 0.040 ;
S 4 = min ( 1 - A ( &gamma; 1 2 ) , D ( &eta; 1 2 ) ) &ap; 0.040 .
测得中继基站2的第1条中继信道的数据速率V=9.5×106b/s,中继基站2的第1根天线的接收信号的信噪比目的节点接收来自中继基站2的第1根天线的信号的信噪比中继基站2的第1条中继信道的信噪比所以中继基站2的第1条中继信道的信道容量信道负荷信噪比归一化函数信道负荷归一化函数 D ( &eta; 2 1 ) &ap; 0.547 .
对于中继基站2的第1条中继信道,有:
S 1 = min ( A ( &gamma; 2 1 ) , 1 - D ( &eta; 2 1 ) ) &ap; 0.453 ;
S 2 = min ( A ( &gamma; 2 1 ) , D ( &eta; 2 1 ) ) &ap; 0 . 547 ;
S 3 = min ( 1 - A ( &gamma; 2 1 ) , 1 - D ( &eta; 2 1 ) ) &ap; 0 . 020 ;
S 4 = min ( 1 - A ( &gamma; 2 1 ) , D ( &eta; 2 1 ) ) &ap; 0 . 020 .
测得中继基站2的第2条中继信道的数据速率V=8.3×106b/s,中继基站2的第2根天线的接收信号的信噪比目的节点接收来自中继基站2的第2根天线的信号的信噪比中继基站2的第2条中继信道的信噪比所以中继基站2的第2条中继信道的信道容量信道负荷信噪比归一化函数信道负荷归一化函数 D ( &eta; 2 2 ) &ap; 0.216 .
对于中继基站2的第2条中继信道,有:
S 1 = min ( A ( &gamma; 2 2 ) , 1 - D ( &eta; 2 2 ) ) &ap; 0.784 ;
S 2 = min ( A ( &gamma; 2 2 ) , D ( &eta; 2 2 ) ) &ap; 0.216 ;
S 3 = min ( 1 - A ( &gamma; 2 2 ) , 1 - D ( &eta; 2 2 ) ) &ap; 0.001 ;
S 4 = min ( 1 - A ( &gamma; 2 2 ) , D ( &eta; 2 2 ) ) &ap; 0.001 .
测得中继基站3的第1条中继信道的数据速率V=6.8×106b/s,中继基站3的第1根天线的接收信号的信噪比目的节点接收来自中继基站3的第1根天线的信号的信噪比中继基站3的第1条中继信道的信噪比所以中继基站3的第1条中继信道的信道容量信道负荷信噪比归一化函数信道负荷归一化函数 D ( &eta; 3 1 ) &ap; 0.576 .
对于中继基站3的第1条中继信道,有:
S 1 = min ( A ( &gamma; 3 1 ) , 1 - D ( &eta; 3 1 ) ) &ap; 0.424 ;
S 2 = min ( A ( &gamma; 3 1 ) , D ( &eta; 3 1 ) ) &ap; 0.576 ;
S 3 = min ( 1 - A ( &gamma; 3 1 ) , 1 - D ( &eta; 3 1 ) ) &ap; 0.063 ;
S 4 = min ( 1 - A ( &gamma; 3 1 ) , D ( &eta; 3 1 ) ) &ap; 0.063 .
测得中继基站3的第2条中继信道的数据速率V=8×106b/s,中继基站3的第2根天线的接收信号的信噪比目的节点接收来自中继基站3的第2根天线的信号的信噪比中继基站3的第2条中继信道的信噪比所以中继基站3的第2条中继信道的信道容量信道负荷信噪比归一化函数信道负荷归一化函数 D ( &eta; 3 2 ) &ap; 0.520 .
对于中继基站3的第2条中继信道,有:
S 1 = min ( A ( &gamma; 3 2 ) , 1 - D ( &eta; 3 2 ) ) &ap; 0.480 ;
S 2 = min ( A ( &gamma; 3 2 ) , D ( &eta; 3 2 ) ) &ap; 0.520 ;
S 3 = min ( 1 - A ( &gamma; 3 2 ) , 1 - D ( &eta; 3 2 ) ) &ap; 0.032 ;
S 4 = min ( 1 - A ( &gamma; 3 2 ) , D ( &eta; 3 2 ) ) &ap; 0.032 .
测得中继基站4的第1条中继信道的数据速率V=9.8×106b/s,中继基站4的第1根天线的接收信号的信噪比目的节点接收来自中继基站4的第1根天线的信号的信噪比中继基站4的第1条中继信道的信噪比所以中继基站4的第1条中继信道的信道容量信道负荷信噪比归一化函数信道负荷归一化函数 D ( &eta; 4 1 ) &ap; 0.350 .
对于中继基站4的第1条中继信道,有:
S 1 = min ( A ( &gamma; 4 1 ) , 1 - D ( &eta; 4 1 ) ) &ap; 0.650 ;
S 2 = min ( A ( &gamma; 4 1 ) , D ( &eta; 4 1 ) ) &ap; 0 . 350 ;
S 3 = min ( 1 - A ( &gamma; 4 1 ) , 1 - D ( &eta; 4 1 ) ) &ap; 0.004 ;
S 4 = min ( 1 - A ( &gamma; 4 1 ) , D ( &eta; 4 1 ) ) &ap; 0.004 .
测得中继基站4的第2条中继信道的数据速率V=9.9×106b/s,中继基站4的第2根天线的接收信号的信噪比目的节点接收来自中继基站4的第2根天线的信号的信噪比中继基站4的第2条中继信道的信噪比所以中继基站4的第2条中继信道的信道容量信道负荷信噪比归一化函数信道负荷归一化函数 D ( &eta; 4 2 ) &ap; 0.505 .
对于中继基站4的第2条中继信道,有:
S 1 = min ( A ( &gamma; 4 2 ) , 1 - D ( &eta; 4 2 ) ) &ap; 0.495 ;
S 2 = min ( A ( &gamma; 4 2 ) , D ( &eta; 4 2 ) ) &ap; 0.505 ;
S 3 = min ( 1 - A ( &gamma; 4 2 ) , 1 - D ( &eta; 4 2 ) ) &ap; 0.014 ;
S 4 = min ( 1 - A ( &gamma; 4 2 ) , D ( &eta; 4 2 ) ) &ap; 0.014 .
测得中继基站5的第1条中继信道的数据速率V=9.8×106b/s,中继基站5的第1根天线的接收信号的信噪比目的节点接收来自中继基站5的第1根天线的信号的信噪比中继基站5的第1条中继信道的信噪比所以中继基站5的第1条中继信道的信道容量信道负荷信噪比归一化函数信道负荷归一化函数 D ( &eta; 5 1 ) &ap; 0.342 .
对于中继基站5的第1条中继信道,有:
S 1 = min ( A ( &gamma; 5 1 ) , 1 - D ( &eta; 5 1 ) ) &ap; 0 . 658 ;
S 2 = min ( A ( &gamma; 5 1 ) , D ( &eta; 5 1 ) ) &ap; 0 . 342 ;
S 3 = min ( 1 - A ( &gamma; 5 1 ) , 1 - D ( &eta; 5 1 ) ) &ap; 0.003 ;
S 4 = min ( 1 - A ( &gamma; 5 1 ) , D ( &eta; 5 1 ) ) &ap; 0.003 .
测得中继基站5的第2条中继信道的数据速率V=9.9×106b/s,中继基站5的第2根天线的接收信号的信噪比目的节点接收来自中继基站5的第2根天线的信号的信噪比中继基站5的第2条中继信道的信噪比所以中继基站5的第2条中继信道的信道容量信道负荷信噪比归一化函数信道负荷归一化函数 D ( &eta; 5 2 ) &ap; 0.556 .
对于中继基站5的第2条中继信道,有:
S 1 = min ( A ( &gamma; 5 2 ) , 1 - D ( &eta; 5 2 ) ) &ap; 0.444 ;
S 2 = min ( A ( &gamma; 5 2 ) , D ( &eta; 5 2 ) ) &ap; 0.556 ;
S 3 = min ( 1 - A ( &gamma; 5 2 ) , 1 - D ( &eta; 5 2 ) ) &ap; 0.003 ;
S 4 = min ( 1 - A ( &gamma; 5 2 ) , D ( &eta; 5 2 ) ) &ap; 0.003 .
(2)从目的节点检测到的中继基站中选取中继基站2的第2条中继信道、中继基站4的第1条中继信道、中继基站5的第1条中继信道构成第一目标中继基站集合BS-SET1;选取中继基站1的第1条中继信道和第2条中继信道、中继基站2的第1条中继信道、中继基站3的第1条中继信道和第2条中继信道、中继基站4的第2条中继信道、中继基站5的第2条中继信道构成第二目标中继基站集合BS-SET2;
(3)利用第一目标中继集合BS-SET1中的中继信道计算对应中继基站2、中继基站4、中继基站5的值或值,由于中继基站2、中继基站4、中继基站5同时有中继信道包含在第二目标中继基站集合BS-SET2中,所以有:
对于中继基站2:
C S 1 1 = min { 1 2 Blo g 2 ( 1 + &Sigma; k &Element; &psi; 2 &gamma; 12 k ) , 1 2 B log 2 ( 1 + &Sigma; k &Element; &psi; 2 &gamma; 22 k ) } &ap; 25.030 &times; 10 6 b / s ;
对于中继基站4:
C S 1 1 = min { 1 2 Blo g 2 ( 1 + &Sigma; k &Element; &psi; 4 &gamma; 14 k ) , 1 2 B log 2 ( 1 + &Sigma; k &Element; &psi; 4 &gamma; 24 k ) } &ap; 26.257 &times; 10 6 b / s ;
对于中继基站5:
C S 1 1 = min { 1 2 Blo g 2 ( 1 + &Sigma; k &Element; &psi; 5 &gamma; 15 k ) , 1 2 B log 2 ( 1 + &Sigma; k &Element; &psi; 5 &gamma; 25 k ) } &ap; 22.765 &times; 10 6 b / s ;
(4)比较中继基站2、中继基站4、中继基站5的值,根据中继节点数目要求按照值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选择中继基站4、中继基站2、中继基站5作为中继节点,分别利用所选中继基站2、中继基站4、中继基站5的值计算所要用到的中继节点的中继信道有:中继基站4的第1条中继信道和第2条中继信道、中继基站2的第1条中继信道和第2条中继信道、中继基站5的第1条中继信道和第2条中继信道,并利用这些中继信道进行数据中继。
(5)此时所选中继节点的数目不够,因为中继基站2同时存在第2条中继信道、中继基站4同时存在第1条中继信道1、中继基站5同时存在第1条中继信道被包含在第一目标中继基站集合BS-SET1中,所以在第二目标中继基站集合BS-SET2中剔除中继基站2的第1条中继信道、中继基站4的第2条中继信道、中继基站5的第2条中继信道,接着利用第二目标中继基站集合BS-SET2中剩余的中继基站1的第1条中继信道和第2条中继信道、中继基站3的第1条中继信道和第2条中继信道分别计算中继基站1、中继基站3的CS2值;
对于中继基站1,有:
对于中继基站3,有:
(6)比较中继基站1、中继基站3的CS2值,并根据中继节点数目要求选择中继基站1作为中继节点,利用所选中继基站1的CS2值计算所要用到的中继信道有:中继基站1的第1条中继信道和第2条中继信道,并利用这些中继信道进行数据中继。
实施例2:
设置参数:系统带宽B=5×106Hz,需要选择6个中继节点。目的节点检测到的9个中继节点里不存在中继基站,即全部为中继移动用户设备,为了便于区别,将这9个中继移动用户设备分别命名为中继移动用户设备1、中继移动用户设备2、中继移动用户设备3、中继移动用户设备4、中继移动用户设备5、中继移动用户设备6、中继移动用户设备7、中继移动用户设备8、中继移动用户设备9。
(1)测得中继移动用户设备1的中继信道的数据速率V=8.6×106b/s,γ11=150,γ21=25,γ1=25,C1≈11.751×106b/s,η1≈0.732,A(γ1)≈0.975,D(η1)≈0.523。
对于中继移动用户设备1,有:
U1=min(A(γ1),1-D(η1))≈0.477;
U2=min(A(γ1),D(η1))≈0.523;
U3=min(1-A(γ1),1-D(η1))≈0.025;
U4=min(1-A(γ1),D(η1))≈0.025。
测得中继移动用户设备2的中继信道的数据速率V=9×106b/s,γ12=120,γ22=560,γ2=120,C2≈17.297×106b/s,η2≈0.520,A(γ2)≈0.995,D(η2)≈0.348。
对于中继移动用户设备2,有:
U1=min(A(γ2),1-D(η2))≈0.652;
U2=min(A(γ2),D(η2))≈0.348;
U3=min(1-A(γ2),1-D(η2))≈0.005;
U4=min(1-A(γ2),D(η2))≈0.005。
测得中继移动用户设备3的中继信道的数据速率V=7.2×106b/s,γ13=190,γ23=1000,γ3=190,C3≈18.944×106b/s,η3≈0.380,A(γ3)≈0.997,D(η3)≈0.248。
对于中继移动用户设备3,有:
U1=min(A(γ3),1-D(η3))≈0.752;
U2=min(A(γ3),D(η3))≈0.248;
U3=min(1-A(γ3),1-D(η3))≈0.003;
U4=min(1-A(γ3),D(η3))≈0.003。
测得中继移动用户设备4的中继信道的数据速率V=9.9×106b/s,γ14=30,γ24=850,γ4=30,C4≈12.385×106b/s,η4≈0.800,A(γ4)≈0.979,D(η4)≈0.590。
对于中继移动用户设备4,有:
U1=min(A(γ4),1-D(η4))≈0.410;
U2=min(A(γ4),D(η4))≈0.590;
U3=min(1-A(γ4),1-D(η4))≈0.021;
U4=min(1-A(γ4),D(η4))≈0.021。
测得中继移动用户设备5的中继信道的数据速率V=6.5×106b/s,γ15=450,γ25=900,γ5=450,C5≈22.042×106b/s,η5≈0.295,A(γ5)≈0.999,D(η5)≈0.732。
对于中继移动用户设备5,有:
U1=min(A(γ5),1-D(η5))≈0.268;
U2=min(A(γ5),D(η5))≈0.732;
U3=min(1-A(γ5),1-D(η5))≈0.001;
U4=min(1-A(γ5),D(η5))≈0.001。
测得中继移动用户设备6的中继信道的数据速率V=10×106b/s,γ16=1000,γ26=190,γ6=190,C6≈18.944×106b/s,η6≈0.528,A(γ6)≈0.997,D(η6)≈0.354。
对于中继移动用户设备6,有:
U1=min(A(γ6),1-D(η6))≈0.646;
U2=min(A(γ6),D(η6))≈0.354;
U3=min(1-A(γ6),1-D(η6))≈0.003;
U4=min(1-A(γ6),D(η6))≈0.003。
测得中继移动用户设备7的中继信道的数据速率V=9.4×106b/s,γ17=760,γ27=950,γ7=760,C7≈23.929×106b/s,η7≈0.393,A(γ7)≈0.999,D(η7)≈0.257。
对于中继移动用户设备7,有:
U1=min(A(γ7),1-D(η7))≈0.743;
U2=min(A(γ7),D(η7))≈0.257;
U3=min(1-A(γ7),1-D(η7))≈0.001;
U4=min(1-A(γ7),D(η7))≈0.001。
测得中继移动用户设备8的中继信道的数据速率V=10×106b/s,γ18=45,γ28=560,γ8=45,C8≈13.809×106b/s,η8≈0.724,A(γ8)≈0.986,D(η8)≈0.515。
对于中继移动用户设备8,有:
U1=min(A(γ8),1-D(η8))≈0.485;
U2=min(A(γ8),D(η8))≈0.515;
U3=min(1-A(γ8),1-D(η8))≈0.014;
U4=min(1-A(γ8),D(η8))≈0.014。
测得中继移动用户设备9的中继信道的数据速率V=9.8×106b/s,γ19=30,γ29=300,γ9=30,C9≈12.385×106b/s,η9≈0.791,A(γ9)≈0.979,D(η9)≈0.581。
对于中继移动用户设备9,有:
U1=min(A(γ9),1-D(η9))≈0.419;
U2=min(A(γ9),D(η9))≈0.581;
U3=min(1-A(γ9),1-D(η9))≈0.021;
U4=min(1-A(γ9),D(η9))≈0.021。
(2)从目的节点检测到的9个中继移动用户设备中选取中继移动用户设备2、中继移动用户设备3、中继移动用户设备6、中继移动用户设备7构成第一目标中继移动用户设备集合UE-SET1,接着从其余中继移动用户设备中选取中继移动用户设备1、中继移动用户设备4、中继移动用户设备5、中继移动用户设备8、中继移动用户设备9构成第二目标中继移动用户设备集合UE-SET2;
(3)在第一目标中继移动用户设备集合UE-SET1中按照中继信道的U1值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选择中继移动用户设备3、中继移动用户设备7、中继移动用户设备2、中继移动用户设备6作为中继节点;
(4)此时所选中继节点数目不够,根据中继移动用户设备节点数目的要求,在第二目标中继移动用户设备集合UE-SET2中按照中继信道的U2值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选择中继移动用户设备5、中继移动用户设备4作为中继节点。

Claims (9)

1.一种协同通信系统中多天线中继节点的选择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构造信噪比归一化函数和信道负荷归一化函数; 
将信号信噪比和信道负荷映射到信噪比归一化函数和信道负荷归一化函数; 
依据信噪比归一化函数和信道负荷归一化函数确定中继选择算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信噪比归一化函数包括适用于以中继基站为中继节点情形的信噪比归一化函数和适用于以中继移动用户设备为中继节点情形的信噪比归一化函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适用于以中继基站为中继节点情形的信噪比归一化函数为: 
其中:表示中继基站i的第k条中继信道的信噪比;为中继基站i的第k根天线接收信号的信噪比;为目的节点接收到来自中继基站i的第k根天线的信号的信噪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适用于以中继移动用户设备为中继节点情形的信噪比归一化函数为: 
A(γi)=arctanγi/(π/2),0≤γi<+∞; 
其中:γi=min(γ1i,γ2i),表示中继移动用户设备i的中继信道的信噪比;γ1i为中继移动用户设备i的天线接收信号的信噪比;γ2i为目的节点接收到来自中继移动用户设备i的天线的信号的信噪比。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信道负荷归一化函数包括适用于以中继基站为中继节点情形的信道负荷归一化函数和适用于以中继移动用户设备为中继节点情形的信道负荷归一化函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适用于以中继基站为中继节点情形的信道负荷归一化函数为:所述的适用于以中继移动用户设备为中继节点情形的信道负荷归一化函数为:D(ηi)=arcsinηi/(π/2),0≤ηi≤1; 
其中:表示中继基站i的第k条中继信道的信道负荷;ηi表示中继移动用 户设备i的中继信道的信道负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中继基站i的第k条中继信道的信道负荷所述中继移动用户设备i的中继信道的信道负荷ηi=V/Ci; 
其中:V是数据速率;是中继基站i的第k条中继信道的信道容量, Ci是中继移动用户设备i的中继信道的信道容量,B是系统带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依据信噪比归一化函数和信道负荷归一化函数确定的中继选择算法,包括以下步骤: 
(1)当目的节点检测到的m个中继节点里存在中继基站时,分别计算每个中继基站的每条中继信道的S1、S2、S3、S4的值: 
(2)从目的节点检测到的中继基站中选取S1大于或等于S2、S3、S4的中继信道构成第一目标中继基站集合BS-SET1,接着从除第一目标中继基站集合BS-SET1中的中继信道以外的中继信道中选取S2大于或等于S1、S3、S4的中继信道构成第二目标中继基站集合BS-SET2; 
(3)利用第一目标中继集合BS-SET1中的中继信道,计算所属中继基站i的 值或值,若该中继基站i没有中继信道包含在第二目标中继基站集合BS-SET2中时,得到若该中继基站i同时有中继信道包含在第二目标中继基站集合BS-SET2中时, 
(4)比较由步骤(3)得到的各中继基站的值或值,根据中继节点数目的要求,按照值或值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选择中继基站作为中继节点,并利用所选中继节点的值或值计算所用到的中继信道进行数据中继; 
(5)当第一目标中继基站集合BS-SET1为空或所选中继节点数目不够时,在第二目标中继基站集合BS-SET2包含的中继信道中剔除所对应中继基站同时存在中继信道被第一目标中继基站集合BS-SET1包含情形的中继信道,接着利用第二目标中继基站集合BS-SET2中的中继信道,计算所属中继基站i的CS2值,得到
(6)比较由步骤(5)得到的各中继基站的CS2值,根据中继节点数目要求按照CS2值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选择中继基站作为中继节点,并利用所选中继节点的CS2值计算所用到的中继信道进行数据中继; 
上述各步骤中:k为正整数且1≤k≤ni,ni为中继基站i的天线根数,i为正整数且1≤i≤m,m为目的节点检测到的中继节点个数。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依据信噪比归一化函数和信道负荷归一化函数确定的中继选择算法,包括以下步骤: 
(1)当目的节点检测到的m个中继节点里不存在中继基站,或者未选中合适的中继节点时,分别计算各中继移动用户设备的中继信道的U1、U2、U3、U4的值: 
U1=min(A(γi),1-D(ηi)); 
U2=min(A(γi),D(ηi)); 
U3=min(1-A(γi),1-D(ηi)); 
U4=min(1-A(γi),D(ηi)); 
(2)从目的节点检测到的m个中继移动用户设备中选取U1大于或等于U2、U3、U4的中继信道构成第一目标中继移动用户设备集合UE-SET1,接着从其余 中继移动用户设备中选取U2大于或等于U1、U3、U4的中继信道构成第二目标中继移动用户设备集合UE-SET2; 
(3)在第一目标中继移动用户设备集合UE-SET1中按照中继信道的U1值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选择所属中继移动用户设备作为中继节点; 
(4)当第一目标中继移动用户设备集合UE-SET1为空或所选中继节点数目不够时,则在第二目标中继移动用户设备集合UE-SET2中按照中继信道的U2值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选择所属中继移动用户设备作为中继节点; 
上述各步骤中:i为正整数且1≤i≤m,m为目的节点检测到的中继节点个数。 
CN201410328285.1A 2014-07-10 2014-07-10 协同通信系统中多天线中继节点的选择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11336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28285.1A CN104113365B (zh) 2014-07-10 2014-07-10 协同通信系统中多天线中继节点的选择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28285.1A CN104113365B (zh) 2014-07-10 2014-07-10 协同通信系统中多天线中继节点的选择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13365A true CN104113365A (zh) 2014-10-22
CN104113365B CN104113365B (zh) 2017-06-16

Family

ID=517100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28285.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113365B (zh) 2014-07-10 2014-07-10 协同通信系统中多天线中继节点的选择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113365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72662A (zh) * 2015-07-15 2015-11-18 广西师范大学 一种基于瑞利衰落信道的联合决策中继选择方法
CN105392173A (zh) * 2015-10-13 2016-03-09 山东大学 一种多跳网络的中继选择方法及其系统
CN105979556A (zh) * 2016-04-14 2016-09-28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兼顾速率和能量效率的公平中继选择方法
CN108200198A (zh) * 2018-02-05 2018-06-22 四川灵通电讯有限公司 物联网通信用中继设备及其应用方法
CN105072662B (zh) * 2015-07-15 2018-08-31 广西师范大学 一种基于瑞利衰落信道的联合决策中继选择方法
CN114363932A (zh) * 2022-03-11 2022-04-15 深圳市孚邦无线技术有限公司 智能天线参数配置的自动发送和接收系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056199A1 (en) * 2006-08-30 2008-03-0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electing relay station in broadb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3167587A (zh) * 2013-03-06 2013-06-19 广西师范大学 一种中继协同移动通信系统的中继节点选择方法
CN103281718A (zh) * 2013-06-07 2013-09-04 广西师范大学 移动通信系统中基于信道预测和公平性原则的中继节点选取方法
CN103491577A (zh) * 2013-10-15 2014-01-01 广西师范大学 一种协同通信系统的中继选择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056199A1 (en) * 2006-08-30 2008-03-0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electing relay station in broadb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3167587A (zh) * 2013-03-06 2013-06-19 广西师范大学 一种中继协同移动通信系统的中继节点选择方法
CN103281718A (zh) * 2013-06-07 2013-09-04 广西师范大学 移动通信系统中基于信道预测和公平性原则的中继节点选取方法
CN103491577A (zh) * 2013-10-15 2014-01-01 广西师范大学 一种协同通信系统的中继选择方法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72662A (zh) * 2015-07-15 2015-11-18 广西师范大学 一种基于瑞利衰落信道的联合决策中继选择方法
CN105072662B (zh) * 2015-07-15 2018-08-31 广西师范大学 一种基于瑞利衰落信道的联合决策中继选择方法
CN105392173A (zh) * 2015-10-13 2016-03-09 山东大学 一种多跳网络的中继选择方法及其系统
CN105979556A (zh) * 2016-04-14 2016-09-28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兼顾速率和能量效率的公平中继选择方法
CN105979556B (zh) * 2016-04-14 2019-06-2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兼顾速率和能量效率的公平中继选择方法
CN108200198A (zh) * 2018-02-05 2018-06-22 四川灵通电讯有限公司 物联网通信用中继设备及其应用方法
CN114363932A (zh) * 2022-03-11 2022-04-15 深圳市孚邦无线技术有限公司 智能天线参数配置的自动发送和接收系统
CN114363932B (zh) * 2022-03-11 2022-05-24 深圳市孚邦无线技术有限公司 智能天线参数配置的自动发送和接收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13365B (zh) 2017-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63015B (zh) 一种有直连链路的多天线中继网络中发送天线选择方法
CN103228048B (zh) 一种基于偏移单载波调制的上行多用户频域资源分配方法
CN104113365A (zh) 协同通信系统中多天线中继节点的选择方法
CN105979562B (zh) 可保证协作通信中全局误码率性能的中继节点选择方法
CN107197466B (zh) 基于非正交多址的空地协同通信方法和装置
CN104467938B (zh) 选择分集接收合并模式的方法和系统
CN103167587B (zh) 一种中继协同移动通信系统的中继节点选择方法
CN108282210A (zh) 一种信息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装置
CN104539403B (zh) 基于多中继的swipt中继网络中arq协议的实现方法
CN102036391A (zh) 基于终端服务等级的上行mu-mimo传输方法及基站
CN103607234B (zh) 一种中继合并接收方法和系统
CN104836605B (zh) 一种基于空间复用的新型收发天线联合选择方法
CN102082630B (zh) 一种网络编码的上下行中继传输方法
CN107888260A (zh) 一种波束选择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03441787A (zh) 双向中继系统中基于天线和用户联合选择的信息传输方法
CN106487436A (zh) 一种混合波束赋形上行多用户配对方法及其装置
CN104780565A (zh) 一种公平的协作中继选择方法
CN105554817B (zh) 一种负荷公平的中继选择方法
CN104796947B (zh) 一种mimo协作中继选择方法
CN103561430A (zh) 一种均衡能量效率和频谱效率的方法
KR101298083B1 (ko) 양방향 중계시스템에서의 선택적 분산 빔포밍 방법
CN105049139A (zh) 一种应用于认知无线电系统中的认知用户信息传输方法
CN102377463A (zh) 多用户多入多出系统中的配对方法、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0535579A (zh) 下行数据的传输方法、网络设备及终端
CN103580795B (zh) 一种协作多点传输系统的预编码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616

Termination date: 20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