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96947B - 一种mimo协作中继选择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mimo协作中继选择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96947B
CN104796947B CN201510227055.0A CN201510227055A CN104796947B CN 104796947 B CN104796947 B CN 104796947B CN 201510227055 A CN201510227055 A CN 201510227055A CN 104796947 B CN104796947 B CN 1047969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onal
fuzzy
mimo
relaying
re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2705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96947A (zh
Inventor
肖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51022705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796947B/zh
Publication of CN1047969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969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969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9694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MIMO协作中继选择方法,其使用MIMO信道容量、节点归一化发射功率、接收天线信噪比平衡度和MIMO信道相关度为模糊算法的输入,使用了两级模糊准则,第一级模糊准则用于描述MIMO信道容量、节点归一化发射功率与MIMO中继选择之间的关系,第二级模糊准则用于描述接收天线信噪比平衡度、MIMO信道相关度与MIMO中继选择之间的关系,最终通过算法将分别通过两级模糊准则输出的MIMO中继选择结果进行融合,从而确定所需的MIMO中继节点。本发明全面考虑MIMO技术的特点,并将这些特点通过模糊数学的方法与中继选择问题结合起来,形成了简单实用的新的MIMO中继选择方法,进一步提高了MIMO协作通信系统的性能,具有很好的灵活性和低实现复杂度。

Description

一种MIMO协作中继选择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MIMO协作中继选择方法。
背景技术
在众多的无线传输候选技术中,MIMO(多入多出)技术毫无疑问是未来无线通信系统的主流候选技术之一,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之一的中继协作技术与MIMO技术的结合会极大地提高通信系统的容量,更好地对抗衰落。MIMO中继选择是研究MIMO协作通信系统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有关的研究已经产出一些成果或正在进行中,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的研究偏重于理论方法,忽视了现实系统中的一些问题,如中继选择的公平性问题。虽然单天线协作通信系统也涉及公平中继选择问题,但是MIMO协作通信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单天线协作通信系统,因此我们需要寻求解决MIMO协作通信系统中继选择问题的新思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是现有MIMO协作通信系统中的MIMO中继选择方法偏重于理论研究而忽视了现实系统中的实际问题(如中继选择的公平性问题)的不足,提供一种MIMO协作中继选择方法。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MIMO协作中继选择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用MIMO信道容量、节点归一化发射功率、接收天线信噪比平衡度和MIMO信道相关度为模糊算法的输入;
步骤2,使用了两级模糊准则,第一级模糊准则用于描述MIMO信道容量、节点归一化发射功率与MIMO中继选择之间的关系,第二级模糊准则用于描述接收天线信噪比平衡度、MIMO信道相关度与MIMO中继选择之间的关系;
步骤3,将分别通过两级模糊准则输出的MIMO中继选择结果进行融合,从而确定所需的MIMO中继节点。
所述步骤1具体为:
步骤1.1,计算MIMO信道容量、节点归一化发射功率、接收天线信噪比平衡度和MIMO信道相关度,其中
MIMO信道容量CMIMO为:
其中,为MIMO信道的即时容量、遍历容量或中断容量,为向下取整运算;
节点归一化发射功率PNORM为:
其中,Pt为节点的发射功率,PMAX为节点的最大发射功率;l为自然数,l+1为节点归一化发射功率PNORM的级数;
接收天线信噪比平衡度ηBAL为:
其中,为接收天线信噪比平均偏离度SNRp为第p根接收天线的信噪比,为各接收天线的信噪比的平均值,为接收端用于接收信号的天线数目,δMAX为各接收天线信噪比中的最大信噪比与之差的绝对值;为自然数,为接收天线信噪比平衡度ηBAL的级数;
MIMO信道相关度ρCOR为信道矩阵的秩;
步骤1.2,根据步骤1.1的计算结果将MIMO信道容量、节点归一化发射功率、接收天线信噪比平衡度和MIMO信道相关度进行模糊化。
所述步骤2具体为:将MIMO信道容量、节点归一化发射功率、接收天线信噪比平衡度和MIMO信道相关度进行模糊化
第一级模糊准则用下列复合条件语句表示:若Ai且Bj则Rk;第二级模糊准则用下列复合条件语句表示:若Cm且Dn则Tk′
上述Ai、Bj、Cm、Dn分别是论域X、Y、V、W上的模糊集;A表示经过模糊化处理后的MIMO信道容量,i表示MIMO信道容量的模糊等级;B表示经过模糊化处理后的节点归一化发射功率,j表示节点归一化发射功率的模糊等级;C表示经过模糊化处理后的接收天线信噪比平衡度,m表示接收天线信噪比平衡度的模糊等级;D表示经过模糊化处理后的MIMO信道相关度,n表示MIMO信道相关度的模糊等级;Rk表示第一级模糊准则输出量的模糊集,k表示第一级模糊准则的模糊等级;Tk′表示第二级模糊准则输出量的模糊集,k′表示第二级模糊准则的模糊等级。
所述第一级模糊准则的模糊等级k和第二级模糊准则的模糊等级k′均为3级,即k=1,2,3,k′=1,2,3。
所述步骤3具体为:
步骤3.1,对于第一级模糊准则,根据d_Rk=Ai(CMIMO)×Bj(PNORM)计算得到d_Rk的值;其中d_Rk表示第一级模糊准则输出量的隶属度,k表示第一级模糊准则的模糊等级,k=1,2,3;Ai(CMIMO)表示CMIMO对Ai的隶属度,CMIMO表示MIMO信道容量,Ai是论域X上的模糊集,i表示MIMO信道容量的模糊等级;Bj(PNORM)表示PNORM对Bj的隶属度,PNORM表示节点归一化发射功率,Bj是论域Y上的模糊集,j表示节点归一化发射功率的模糊等级;
令vNS1为根据集合ΩNS1中各模糊准则计算得到的d_R3值之和,vBS1为根据集合ΩBS1中各模糊准则计算得到的d_R2值之和,vS1为根据集合ΩS1中各模糊准则计算得到的d_R1值之和;其中ΩNS1、ΩBS1、ΩS1分别为判断结果为“R=NS1”、“R=BS1”、“R=S1”的模糊准则的集合;此时,“R=NS1”、“R=BS1”、“R=S1”分别表示第一级模糊准则输出为“不选”、“可选可不选”、“可选”;
将满足vS1同时大于或者等于vBS1和vNS1的中继节点作为可选中继,纳入第一可选中继集合;
将满足vBS1同时大于或者等于vS1和vNS1的中继节点作为可选可不选中继,纳入第一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
将除可选中继和可选可不选中继之外的中继节点作为不选中继,纳入第一不选中继集合;
步骤3.2,对于第二级模糊准则,根据d_Tk′=CmBAL)×DnCOR)计算得到d_Tk′的值;其中d_Tk′表示第二级模糊准则输出量的隶属度,k′表示第二级模糊准则的模糊等级,k′=1,2,3;CmBAL)表示ηBAL对Cm的隶属度,ηBAL表示接收天线信噪比平衡度,Cm是论域V上的模糊集,m表示接收天线信噪比平衡度的模糊等级;DnCOR)表示ρCOR对Dn的隶属度,ρCOR表示MIMO信道相关度,Dn是论域W上的模糊集,n表示MIMO信道相关度的模糊等级;
令μNS2为根据集合ΨNS2中各模糊准则计算得到的d_T3值之和,μBS2为根据集合ΨBS2中各模糊准则计算得到的d_T2值之和,μS2为根据集合ΨS2中各模糊准则计算得到的d_T1值之和;其中ΨNS2、ΨBS2、ΨS2分别为判断结果为“T=NS2”、“T=BS2”、“T=S2”的模糊准则的集合;此时,“T=NS2”、“T=BS2”、“T=S2”分别表示第二级模糊准则输出为“不选”、“可选可不选”、“可选”;
将满足μS2同时大于或者等于μBS2和μNS2的中继节点作为可选中继,纳入第二可选中继集合;
将满足μBS2同时大于或者等于μS2和μNS2的中继节点作为可选可不选中继,纳入第二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
将除可选中继和可选可不选中继之外的中继节点作为不选中继,纳入第二不选中继集合;
步骤3.3,当存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中继节点同时归属于第一可选中继集合和第二可选中继集合时,将这些节点根据vS1值从大到小排序,并根据所需中继数目按照从大到小的原则依次确定用于转发数据的中继;对于vS1值相等的节点则根据μS2值从大到小排序,并根据所需中继数目按照从大到小的原则依次确定用于转发数据的中继;当没有中继节点同时归属于第一可选中继集合和第二可选中继集合时或者同时归属于第一可选中继集合和第二可选中继集合的中继节点数目小于所需中继数目时,从第一可选中继集合中的剩余中继中按照vS1值从大到小的原则依次确定用于转发数据的中继;
步骤3.4,根据步骤3.3未完成中继选择时,当存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中继节点同时归属于第一可选中继集合和第二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时,将这些节点根据vS1值从大到小排序,并根据所需中继数目按照从大到小的原则依次确定用于转发数据的中继;对于vS1值相等的节点则根据μBS2值从大到小排序,并根据所需中继数目按照从大到小的原则依次确定用于转发数据的中继;当没有中继节点同时归属于第一可选中继集合和第二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时或者同时归属于第一可选中继集合和第二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的中继节点数目小于所需中继数目时,从第一可选中继集合中的剩余中继中按照vS1值从大到小的原则依次确定用于转发数据的中继;
步骤3.5,根据步骤3.4未完成中继选择时,当存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中继节点同时归属于第一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和第二可选中继集合时,将这些节点根据vBS1值从大到小排序,并根据所需中继数目按照从大到小的原则依次确定用于转发数据的中继;对于vBS1值相等的节点则根据μS2值从大到小排序,并根据所需中继数目按照从大到小的原则依次确定用于转发数据的中继;当没有中继节点同时归属于第一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和第二可选中继集合时或者同时归属于第一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和第二可选中继集合的中继节点数目小于所需中继数目时,从第一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中的剩余中继中按照vBS1值从大到小的原则依次确定用于转发数据的中继;
步骤3.6,根据步骤3.5未完成中继选择时,当存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中继节点同时归属于第一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和第二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时,将这些节点根据vBS1值从大到小排序,并根据所需中继数目按照从大到小的原则依次确定用于转发数据的中继;对于vBS1值相等的节点则根据μBS2值从大到小排序,并根据所需中继数目按照从大到小的原则依次确定用于转发数据的中继;当没有中继节点同时归属于第一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和第二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时或者同时归属于第一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和第二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的中继节点数目小于所需中继数目时,从第一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中的剩余中继中按照vBS1值从大到小的原则依次确定用于转发数据的中继;
步骤3.7,根据步骤3.6,未完成中继选择时,中继选择过程终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全面考虑MIMO技术的特点,并将这些特点通过模糊数学的方法与中继选择问题结合起来,形成了简单实用的新的MIMO中继选择方法中,进一步提高了MIMO协作通信系统的性能,具有很好的灵活性和低实现复杂度。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用节点发射功率作为平衡节点负荷的一个因素,力求在保证MIMO信道容量的同时获得节点负荷之间的平衡。当业务都选择最大MIMO信道容量的节点进行传输时,该节点的发射功率必然较大,消耗的能量必然会很多,这对于采用电池供电的移动节点是不可接受的。对于固定节点来说,大发射功率必然对系统造成较大的干扰,最终影响系统的整体性能,同样是不可取的。
由于系统的误比特率性能不仅与接收端信噪比有关,还与各接收天线信噪比之间的平衡度有关,因此在接收端信噪比一定的情况下,各接收天线信噪比平衡时系统的误比特率性能最优,与非平衡情形相比,达到相同的误比特率性能,平衡情形下在接收端所需的信噪比可以降低6dB左右。
此外,矩阵的秩可以看作收发设备间传输通路上独立的并行信道的数目,因此秩信息可以表示发射端与接收端之间多条传输信道之间的相关度。如果秩为1,则表示多条传输通路完全相关,分集增益很低。如果秩大于1,则表示有多条独立不相关信道,提高了分集增益,既可以增加传输可靠性,也可以提高信道容量。
基于以上考虑,本发明用MIMO信道容量、节点归一化发射功率、接收天线信噪比平衡度和MIMO信道相关度为模糊算法的输入,使用了两级模糊准则,第一级模糊准则用于描述MIMO信道容量、节点归一化发射功率与MIMO中继选择之间的关系,第二级模糊准则用于描述接收天线信噪比平衡度、MIMO信道相关度与MIMO中继选择之间的关系,最终通过算法将分别通过两级模糊准则输出的MIMO中继选择结果进行融合,从而确定所需的MIMO中继节点。本发明全面考虑MIMO技术的特点,并将这些特点通过模糊数学的方法与中继选择问题结合起来,形成了简单实用的新的MIMO中继选择方法,进一步提高了MIMO协作通信系统的性能,具有很好的灵活性和低实现复杂度。
源、中继和目的节点采用Nt个发送天线和Nr个接收天线的发射功率受限的MIMO协作通信系统中,传输信道可以采用信道矩阵表示。在本实施例中,Nt=2,Nr=2,通过信道估计得到,PMAX=20瓦特。
本发明的输入为MIMO信道容量CMIMO、节点归一化发射功率PNORM、接收天线信噪比平衡度ηBAL和MIMO信道相关度ρCOR。它们的定义如下:
MIMO信道容量其中可以是MIMO信道的即时容量,也可以是遍历容量,还可以是中断容量,可以通过已有方法计算得到;为向下取整运算。
节点归一化发射功率其中Pt为节点的发射功率,PMAX为节点的最大发射功率,l为自然数,优选取l=10,l+1为节点归一化发射功率PNORM的级数。
接收天线信噪比平衡度其中dMAX为各接收天线信噪比中的最大信噪比与之差的绝对值,为接收天线信噪比平均偏离度且SNRp为第p根接收天线的信噪比,为各接收天线的信噪比的平均值,为接收端用于接收信号的天线数目;为自然数,优选取为接收天线信噪比平衡度ηBAL的级数。
MIMO信道相关度ρCOR用信道矩阵的秩描述。
对于中继节点1,根据已有方法测量、计算得到MIMO信道容量CMIMO=3bit/s/Hz、节点的归一化发射功率PNORM=0.4、接收天线信噪比平衡度ηBAL=0.7以及MIMO信道相关度ρCOR=2。
1、确定MIMO信道容量CMIMO、节点归一化发射功率PNORM、接收天线信噪比平衡度ηBAL和MIMO信道相关度ρCOR
将MIMO信道容量分成GCAP+1级,其代号为:(0,1,…,GCAP),GCAP为大于或者等于0的整数。于是有论域X={0,1,…,GCAP}。
设置MIMO信道容量的语言值为:
语言值 A1 A2 A3 A4 A5
含义 较大 较小
记号 CVB CCB CMB CCS CVS
Ai(i=1,2,…5)是论域X上的模糊(F)集。
同理,取l=10,将节点归一化发射功率PNORM分成11级,其代号为:(0,0.1,…,1),于是有论域Y={0,0.1,…,1}。
设置节点归一化发射功率的语言值为:
语言值 B1 B2 B3 B4 B5
含义 较大 较小
记号 PVB PCB PMB PCS PVS
Bi(i=1,2,…5)是论域Y上的F集。
同理,取将接收天线信噪比平衡度ηBAL分成11级,其代号为:(0,0.1,…,1),于是有论域V={0,0.1,…,1}。
设置接收天线信噪比平衡度的语言值为:
语言值 C1 C2 C3
含义 平衡 适度平衡 不平衡
记号 BA MB NB
Ci(i=1,2,3)是论域V上的F集。
同理,将MIMO信道相关度ρCOR分成GCH+1级,其代号为:(0,1,…,GCH),GCH为大于或者等于零的整数,于是有论域W={0,1,…,GCH}。
设置MIMO信道相关度的语言值为:
语言值 D1 D2 D3
含义 强相关 中等相关 不相关
记号 HC MC NC
Di(i=1,2,3)是论域W上的F集。
2、分别将MIMO信道容量CMIMO、节点归一化发射功率PNORM、接收天线信噪比平衡度ηBAL和MIMO信道相关度ρCOR模糊化。
定义F集Ai如表1所示:
表1
对于中继节点1,定义F集Ai如表1′所示:
表1′
定义F集Bi如表2所示:
表2
对于中继节点1,定义F集Bi如表2′所示:
表2′
定义F集Ci如表3所示:
表3
对于中继节点1,定义F集Ci如表3′所示:
表3′
定义F集Di如表4所示:
表4
对于中继节点1,定义F集Di如表4′所示:
表4′
3、模糊准则
采用两级模糊(F)准则,分别为第一级模糊(F)准则和第二级模糊(F)准则,各对应一个输出量。
设置第一级F准则输出量R的语言值为:
语言值 R1 R2 R3
含义 可选 可选可不选 不选
记号 S1 BS1 NS1
设置第二级F准则输出量T的语言值为:
语言值 T1 T2 T3
含义 可选 可选可不选 不选
记号 S2 BS2 NS2
用A、B、C、D分别表示经过模糊(F)化处理后的MIMO信道容量、节点归一化发射功率、接收天线信噪比平衡度和MIMO信道相关度。
(1)第一级模糊准则用下列复合条件语句表示:若Ai且Bj则Rk,其中i=1,2,…5;j=1,2,…5;k=1,2,3;且有d_Rk=Ai(CMIMO)×Bj(PNORM),d_Rk为第一级模糊准则输出量对Rk的隶属度,Ai(CMIMO)为CMIMO对Ai的隶属度,Bj(PNORM)为PNORM对Bj的隶属度。
按复合条件语句形成的第一级F准则为:
若A=CVB且B=PVB则R=NS1;
若A=CVB且B=PCB则R=BS1;
若A=CVB且B=PMB则R=S1;
若A=CVB且B=PCS则R=S1;
若A=CVB且B=PVS则R=S1;
若A=CCB且B=PVB则R=NS1;
若A=CCB且B=PCB则R=BS1;
若A=CCB且B=PMB则R=BS1;
若A=CCB且B=PCS则R=S1;
若A=CCB且B=PVS则R=S1;
若A=CMB且B=PVB则R=NS1;
若A=CMB且B=PCB则R=NS1;
若A=CMB且B=PMB则R=BS1;
若A=CMB且B=PCS则R=S1;
若A=CMB且B=PVS则R=S1;
若A=CCS且B=PVB则R=NS1;
若A=CCS且B=PCB则R=NS1;
若A=CCS且B=PMB则R=BS1;
若A=CCS且B=PCS则R=BS1;
若A=CCS且B=PVS则R=S1;
若A=CVS且B=PVB则R=NS1;
若A=CVS且B=PCB则R=NS1;
若A=CVS且B=PMB则R=NS1;
若A=CVS且B=PCS则R=BS1;
若A=CVS且B=PVS则R=S1;
(2)第二级模糊准则用下列复合条件语句表示:若Cm且Dn则Tk′,其中m=1,2,3;n=1,2,3;k′=1,2,3;且有d_Tk′=CmBAL)×DnCOR),d_Tk′为第二级模糊准则输出量对Tk′的隶属度,CmBAL)为ηBAL对Cm的隶属度,DnCOR)为ρCOR对Dn的隶属度。
按复合条件语句形成的第二级F准则为:
若C=BA且D=HC则T=NS2;
若C=BA且D=MC则T=S2;
若C=BA且D=NC则T=S2;
若C=MB且D=HC则T=NS2;
若C=MB且D=MC则T=BS2;
若C=MB且D=NC则T=S2;
若C=NB且D=HC则T=NS2;
若C=NB且D=MC则T=BS2;
若C=NB且D=NC则T=BS2;
4、中继选择的模糊算法
(1)对于第一级模糊准则,定义ΩNS1、ΩBS1、ΩS1为判断结果分别为“R=NS1”、“R=BS1”、“R=S1”的模糊准则的集合。对于集合中的任一模糊准则,根据d_Rk=Ai(CMIMO)×Bj(PNORM)可以计算得到d_Rk的值。于是,对于中继节点1:
若A=CVB且B=PVB则R=NS1;
若A=CVB且B=PCB则R=BS1;
若A=CVB且B=PMB则R=S1;
若A=CVB且B=PCS则R=S1;
若A=CVB且B=PVS则R=S1;
若A=CCB且B=PVB则R=NS1;
若A=CCB且B=PCB则R=BS1;
若A=CCB且B=PMB则R=BS1;
若A=CCB且B=PCS则R=S1;
若A=CCB且B=PVS则R=S1;
若A=CMB且B=PVB则R=NS1;
若A=CMB且B=PCB则R=NS1;
若A=CMB且B=PMB则R=BS1;
若A=CMB且B=PCS则R=S1;
若A=CMB且B=PVS则R=S1;
若A=CCS且B=PVB则R=NS1;
若A=CCS且B=PCB则R=NS1;
若A=CCS且B=PMB则R=BS1;
若A=CCS且B=PCS则R=BS1;
若A=CCS且B=PVS则R=S1;
若A=CVS且B=PVB则R=NS1;
若A=CVS且B=PCB则R=NS1;
若A=CVS且B=PMB则R=NS1;
若A=CVS且B=PCS则R=BS1;
若A=CVS且B=PVS则R=S1;
令vNS1为根据ΩNS1中各模糊准则计算得到的d_R3值之和,vBS1为根据ΩBS1中各模糊准则计算得到的d_R2值之和,vS1为根据ΩS1中各模糊准则计算得到的d_R1值之和。于是,对于中继节点1:
vNS1=0.2+0.1=0.3
vBS1=0.04+0.14+0.7+0.35+0.3=1.53
vS1=0.12+0.6=0.72
满足vS1同时大于或者等于vBS1和vNS1的中继节点为可选中继,纳入第一可选中继集合。满足vBS1同时大于或者等于vS1和vNS1的中继节点为可选可不选中继,纳入第一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除可选中继和可选可不选中继之外的中继节点为不选中继,纳入第一不选中继集合。注意,vS1、vBS1和vNS1三者相等或者两两相等的中继节点可以根据系统实际情况归属于以上三种或者两种中继集合之一。
对于中继节点1,由于满足vBS1同时大于或者等于vS1和vNS1的条件,该中继节点为可选可不选中继,因此纳入第一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
(2)对于第二级模糊准则,定义ΨNS2、ΨBS2、ΨS2为判断结果分别为“T=NS2”、“T=BS2”、“T=S2”的模糊准则的集合。对于集合中的任一模糊准则,根据d_Tk′=CmBAL)×DnCOR)可以计算得到d_Tk′的值。于是,对于中继节点1:
若C=BA且D=HC则T=NS2;
若C=BA且D=MC则T=S2;
若C=BA且D=NC则T=S2;
若C=MB且D=HC则T=NS2;
若C=MB且D=MC则T=BS2;
若C=MB且D=NC则T=S2;
若C=NB且D=HC则T=NS2;
若C=NB且D=MC则T=BS2;
若C=NB且D=NC则T=BS2;
令μNS2为根据ΨNS2中各模糊准则计算得到的d_T3值之和,μBS2为根据ΨBS2中各模糊准则计算得到的d_T2值之和,μS2为根据ΨS2中各模糊准则计算得到的d_T1值之和。于是,对于中继节点1:
μNS2=0
μBS2=0
μS2=0.6+1=1.6
满足μS2同时大于或者等于μBS2和μNS2的中继节点为可选中继,纳入第二可选中继集合。满足μBS2同时大于或者等于μS2和μNS2的中继节点为可选可不选中继,纳入第二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除可选中继和可选可不选中继之外的中继节点为不选中继,纳入第二不选中继集合。注意,μS2、μBS2和μNS2三者相等或者两两相等的中继节点可以根据系统实际情况归属于以上三种或者两种中继集合之一。
对于中继节点1,由于满足μS2同时大于或者等于μBS2和μNS2的条件,该中继节点为可选中继,因此纳入第二可选中继集合。
同理,对于中继节点2,利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得到:vNS1=1.3;vBS1=0.82;vS1=0.32;μNS2=0;μBS2=1.2;μS2=0。因此中继节点2分别纳入第一不选中继集合和第二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
同理,对于中继节点3,利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得到:vNS1=0.5;vBS1=1.2;vS1=0.32;μNS2=0;μBS2=0.6;μBS2=0。因此中继节点3分别纳入第一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和第二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
(3)当存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中继节点同时归属于第一可选中继集合和第二可选中继集合时,将这些节点根据vS1值从大到小排序,并根据所需中继数目按照从大到小的原则依次确定用于转发数据的中继。对于vS1值相等的节点则根据μS2值从大到小排序,并根据所需中继数目按照从大到小的原则依次确定用于转发数据的中继。当没有中继节点同时归属于第一可选中继集合和第二可选中继集合时或者同时归属于第一可选中继集合和第二可选中继集合的中继节点数目小于所需中继数目时,从第一可选中继集合中的剩余中继中按照vS1值从大到小的原则依次确定用于转发数据的中继。
(4)根据步骤(3)未完成中继选择时,当存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中继节点同时归属于第一可选中继集合和第二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时,将这些节点根据vS1值从大到小排序,并根据所需中继数目按照从大到小的原则依次确定用于转发数据的中继。对于vS1值相等的节点则根据μBS2值从大到小排序,并根据所需中继数目按照从大到小的原则依次确定用于转发数据的中继。当没有中继节点同时归属于第一可选中继集合和第二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时或者同时归属于第一可选中继集合和第二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的中继节点数目小于所需中继数目时,从第一可选中继集合中的剩余中继中按照vS1值从大到小的原则依次确定用于转发数据的中继。
(5)根据步骤(4)未完成中继选择时,当存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中继节点同时归属于第一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和第二可选中继集合时,将这些节点根据vBS1值从大到小排序,并根据所需中继数目按照从大到小的原则依次确定用于转发数据的中继。对于vBS1值相等的节点则根据μS2值从大到小排序,并根据所需中继数目按照从大到小的原则依次确定用于转发数据的中继。当没有中继节点同时归属于第一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和第二可选中继集合时或者同时归属于第一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和第二可选中继集合的中继节点数目小于所需中继数目时,从第一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中的剩余中继中按照vBS1值从大到小的原则依次确定用于转发数据的中继。
(6)根据步骤(5)未完成中继选择时,当存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中继节点同时归属于第一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和第二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时,将这些节点根据vBS1值从大到小排序,并根据所需中继数目按照从大到小的原则依次确定用于转发数据的中继。对于vBS1值相等的节点则根据μBS2值从大到小排序,并根据所需中继数目按照从大到小的原则依次确定用于转发数据的中继。当没有中继节点同时归属于第一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和第二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时或者同时归属于第一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和第二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的中继节点数目小于所需中继数目时,从第一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中的剩余中继中按照vBS1值从大到小的原则依次确定用于转发数据的中继。
(7)根据步骤(6)未完成中继选择时,中继选择过程终止。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可选中继集合为空,根据步骤(5),有且只有中继节点1同时归属于第一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和第二可选中继集合,因此确定中继节点1为用于转发数据的中继节点。

Claims (4)

1.一种MIMO协作中继选择方法,其特征是,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用MIMO信道容量、节点归一化发射功率、接收天线信噪比平衡度和MIMO信道相关度为模糊算法的输入;
步骤2,使用了两级模糊准则,第一级模糊准则用于描述MIMO信道容量、节点归一化发射功率与MIMO中继选择之间的关系,第二级模糊准则用于描述接收天线信噪比平衡度、MIMO信道相关度与MIMO中继选择之间的关系;
步骤3,将分别通过两级模糊准则输出的MIMO中继选择结果进行融合,从而确定所需的MIMO中继节点;即
步骤3.1,对于第一级模糊准则,根据d_Rk=Ai(CMIMO)×Bj(PNORM)计算得到d_Rk的值;其中d_Rk表示第一级模糊准则输出量的隶属度,k表示第一级模糊准则的模糊等级,k=1,2,3;Ai(CMIMO)表示CMIMO对Ai的隶属度,CMIMO表示MIMO信道容量,Ai是论域X上的模糊集,i表示MIMO信道容量的模糊等级;Bj(PNORM)表示PNORM对Bj的隶属度,PNORM表示节点归一化发射功率,Bj是论域Y上的模糊集,j表示节点归一化发射功率的模糊等级;
令νNS1为根据集合ΩNS1中各模糊准则计算得到的d_R3值之和,νBS1为根据集合ΩBS1中各模糊准则计算得到的d_R2值之和,νS1为根据集合ΩS1中各模糊准则计算得到的d_R1值之和;其中ΩNS1、ΩBS1、ΩS1分别为判断结果为“R=NS1”、“R=BS1”、“R=S1”的模糊准则的集合;此时,“R=NS1”、“R=BS1”、“R=S1”分别表示第一级模糊准则输出为“不选”、“可选可不选”、“可选”;
将满足νS1同时大于或者等于νBS1和νNS1的中继节点作为可选中继,纳入第一可选中继集合;
将满足νBS1同时大于或者等于νS1和νNS1的中继节点作为可选可不选中继,纳入第一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
将除可选中继和可选可不选中继之外的中继节点作为不选中继,纳入第一不选中继集合;
步骤3.2,对于第二级模糊准则,根据d_Tk′=CmBAL)×DnCOR)计算得到d_Tk′的值;其中d_Tk′表示第二级模糊准则输出量的隶属度,k′表示第二级模糊准则的模糊等级,k′=1,2,3;CmBAL)表示ηBAL对Cm的隶属度,ηBAL表示接收天线信噪比平衡度,Cm是论域V上的模糊集,m表示接收天线信噪比平衡度的模糊等级;DnCOR)表示ρCOR对Dn的隶属度,ρCOR表示MIMO信道相关度,Dn是论域W上的模糊集,n表示MIMO信道相关度的模糊等级;
令μNS2为根据集合ΨNS2中各模糊准则计算得到的d_T3值之和,μBS2为根据集合ΨBS2中各模糊准则计算得到的d_T2值之和,μS2为根据集合ΨS2中各模糊准则计算得到的d_T1值之和;其中ΨNS2、ΨBS2、ΨS2分别为判断结果为“T=NS2”、“T=BS2”、“T=S2”的模糊准则的集合;此时,“T=NS2”、“T=BS2”、“T=S2”分别表示第二级模糊准则输出为“不选”、“可选可不选”、“可选”;
将满足μS2同时大于或者等于μBS2和μNS2的中继节点作为可选中继,纳入第二可选中继集合;
将满足μBS2同时大于或者等于μS2和μNS2的中继节点作为可选可不选中继,纳入第二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
将除可选中继和可选可不选中继之外的中继节点作为不选中继,纳入第二不选中继集合;
步骤3.3,当存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中继节点同时归属于第一可选中继集合和第二可选中继集合时,将这些节点根据νS1值从大到小排序,并根据所需中继数目按照从大到小的原则依次确定用于转发数据的中继;对于νS1值相等的节点则根据μS2值从大到小排序,并根据所需中继数目按照从大到小的原则依次确定用于转发数据的中继;当没有中继节点同时归属于第一可选中继集合和第二可选中继集合时或者同时归属于第一可选中继集合和第二可选中继集合的中继节点数目小于所需中继数目时,从第一可选中继集合中的剩余中继中按照νS1值从大到小的原则依次确定用于转发数据的中继;
步骤3.4,根据步骤3.3未完成中继选择时,当存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中继节点同时归属于第一可选中继集合和第二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时,将这些节点根据νS1值从大到小排序,并根据所需中继数目按照从大到小的原则依次确定用于转发数据的中继;对于νS1值相等的节点则根据μBS2值从大到小排序,并根据所需中继数目按照从大到小的原则依次确定用于转发数据的中继;当没有中继节点同时归属于第一可选中继集合和第二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时或者同时归属于第一可选中继集合和第二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的中继节点数目小于所需中继数目时,从第一可选中继集合中的剩余中继中按照νS1值从大到小的原则依次确定用于转发数据的中继;
步骤3.5,根据步骤3.4未完成中继选择时,当存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中继节点同时归属于第一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和第二可选中继集合时,将这些节点根据νBS1值从大到小排序,并根据所需中继数目按照从大到小的原则依次确定用于转发数据的中继;对于νBS1值相等的节点则根据μS2值从大到小排序,并根据所需中继数目按照从大到小的原则依次确定用于转发数据的中继;当没有中继节点同时归属于第一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和第二可选中继集合时或者同时归属于第一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和第二可选中继集合的中继节点数目小于所需中继数目时,从第一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中的剩余中继中按照νBS1值从大到小的原则依次确定用于转发数据的中继;
步骤3.6,根据步骤3.5未完成中继选择时,当存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中继节点同时归属于第一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和第二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时,将这些节点根据νBS1值从大到小排序,并根据所需中继数目按照从大到小的原则依次确定用于转发数据的中继;对于νBS1值相等的节点则根据μBS2值从大到小排序,并根据所需中继数目按照从大到小的原则依次确定用于转发数据的中继;当没有中继节点同时归属于第一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和第二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时或者同时归属于第一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和第二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的中继节点数目小于所需中继数目时,从第一可选可不选中继集合中的剩余中继中按照νBS1值从大到小的原则依次确定用于转发数据的中继;
步骤3.7,根据步骤3.6,未完成中继选择时,中继选择过程终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MIMO协作中继选择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1具体为:
步骤1.1,计算MIMO信道容量、节点归一化发射功率、接收天线信噪比平衡度和MIMO信道相关度,其中
MIMO信道容量CMIMO为:
其中,为MIMO信道的即时容量、遍历容量或中断容量,为向下取整运算;
节点归一化发射功率PNORM为:
其中,Pt为节点的发射功率,PMAX为节点的最大发射功率;l为自然数,l+1为节点归一化发射功率PNORM的级数;
接收天线信噪比平衡度ηBAL为:
其中,为接收天线信噪比平均偏离度SNRp为第p根接收天线的信噪比,为各接收天线的信噪比的平均值,为接收端用于接收信号的天线数目,δMAX为各接收天线信噪比中的最大信噪比与之差的绝对值;为自然数,为接收天线信噪比平衡度ηBAL的级数;
MIMO信道相关度ρCOR为信道矩阵的秩;
步骤1.2,根据步骤1.1的计算结果将MIMO信道容量、节点归一化发射功率、接收天线信噪比平衡度和MIMO信道相关度进行模糊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MIMO协作中继选择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2具体为:将MIMO信道容量、节点归一化发射功率、接收天线信噪比平衡度和MIMO信道相关度进行模糊化
第一级模糊准则用下列复合条件语句表示:若Ai且Bj则Rk;第二级模糊准则用下列复合条件语句表示:若Cm且Dn则Tk′
上述Ai、Bj、Cm、Dn分别是论域X、Y、V、W上的模糊集;A表示经过模糊化处理后的MIMO信道容量,i表示MIMO信道容量的模糊等级;B表示经过模糊化处理后的节点归一化发射功率,j表示节点归一化发射功率的模糊等级;C表示经过模糊化处理后的接收天线信噪比平衡度,m表示接收天线信噪比平衡度的模糊等级;D表示经过模糊化处理后的MIMO信道相关度,n表示MIMO信道相关度的模糊等级;Rk表示第一级模糊准则输出量的模糊集,k表示第一级模糊准则的模糊等级;Tk′表示第二级模糊准则输出量的模糊集,k′表示第二级模糊准则的模糊等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MIMO协作中继选择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第一级模糊准则的模糊等级k和第二级模糊准则的模糊等级k′均为3级,即k=1,2,3,k′=1,2,3。
CN201510227055.0A 2015-05-06 2015-05-06 一种mimo协作中继选择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79694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27055.0A CN104796947B (zh) 2015-05-06 2015-05-06 一种mimo协作中继选择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27055.0A CN104796947B (zh) 2015-05-06 2015-05-06 一种mimo协作中继选择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96947A CN104796947A (zh) 2015-07-22
CN104796947B true CN104796947B (zh) 2018-03-20

Family

ID=535613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27055.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796947B (zh) 2015-05-06 2015-05-06 一种mimo协作中继选择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79694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17096B (zh) * 2015-09-30 2019-04-02 河南科技大学 一种多中继放大转发协作网络的中继选择方法
CN107426786A (zh) * 2017-04-26 2017-12-01 公安海警学院 一种集成通信系统中的自适应链路选择方法
CN108667498B (zh) * 2018-05-14 2020-12-29 南京邮电大学 反馈受限下多天线传输的有效容量优化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67587A (zh) * 2013-03-06 2013-06-19 广西师范大学 一种中继协同移动通信系统的中继节点选择方法
CN103491577A (zh) * 2013-10-15 2014-01-01 广西师范大学 一种协同通信系统的中继选择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67587A (zh) * 2013-03-06 2013-06-19 广西师范大学 一种中继协同移动通信系统的中继节点选择方法
CN103491577A (zh) * 2013-10-15 2014-01-01 广西师范大学 一种协同通信系统的中继选择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Outage-Optimal Relay Selection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Using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Wendong Yang and Yueming Cai;《Wireless Communication and Signal Processing(WCSP)》;20111111;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96947A (zh) 2015-07-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13010A (zh) 包络跟踪电路及相关功率放大器系统
CN104168638A (zh) 一种基于系统中断概率的多中继选择及功率分配方法
CN101599785B (zh) 一种多小区联合传输方法
CN106937256A (zh) 一种基于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的协作多播传输方法
Zeng et al. Ensuring max–min fairness of UL SIMO-NOMA: A rate splitting approach
CN100550686C (zh) 一种接收机辅助的波束成型方法
CN104601209B (zh) 一种适用于3d‑mimo系统的协作多点传输方法
CN104796947B (zh) 一种mimo协作中继选择方法
CN101925070B (zh) 一种基于空间复用的认知系统资源分配方法
CN105979562B (zh) 可保证协作通信中全局误码率性能的中继节点选择方法
CN104702326B (zh) 基于mse的虚拟mimo用户配对和资源分配方法
CN104010371A (zh) 一种ofdm多中继网络中功率分配和子载波配对联合方法
CN107070520A (zh) 一种基于级联预编码和esinr准则的d2d通信干扰对齐方法
CN101557281B (zh) 多入多出无线通信数据检测器
CN107154814A (zh) 联合用户分组与预编码的方法以及使用所述方法的基站
CN101257368B (zh) 一种基于汤姆林森-哈希姆预编码的多用户调度方法
CN101136721A (zh) 基于次最优排序的混合判决反馈分层检测方法
CN103986677B (zh) 基于发射分集的空移键控调制方法
CN104113365B (zh) 协同通信系统中多天线中继节点的选择方法
CN101615942A (zh) 一种数据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3118436B (zh) 一种mu-mimo下行链路基于干扰预评估的用户调度算法
CN107171705A (zh) 数模混合通信中的联合模拟波束及用户调度方法
CN102013958A (zh) 快速时变mimo系统中基于非码本预编码的传输方法
CN106850031B (zh) 一种多天线双向中继传输系统中的功率分配方法
CN104486029B (zh) 一种多天线双向中继高分集增益的网络编码传输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320

Termination date: 2021050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