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12831A - 电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12831A
CN104112831A CN201410163007.5A CN201410163007A CN104112831A CN 104112831 A CN104112831 A CN 104112831A CN 201410163007 A CN201410163007 A CN 201410163007A CN 104112831 A CN104112831 A CN 1041128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nomeric unit
element cell
unit battery
positive electrode
cell aggreg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6300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12831B (zh
Inventor
若槻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Yaza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1128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128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128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128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电源装置,电源装置由多个单元电池集合体串联连接而构成,该单元电池集合体由多个同向突出设置有正电极以及负电极的单体单元电池层叠所形成,具有多个连接导体,该连接导体由与正电极连接的正极连接端、与负电极连接的负极连接端、以及连接正极连接端和负极连接端的连结部形成,连接相邻的单体单元电池中一个的正电极与另一个的负电极。多个正电极排列于单元电池集合体的一侧面上的一侧,并且,多个负电极排列于一侧面上的另一侧。从连结部的两端分别延伸设置有正极连接端以及所述负极连接端,并且,连结部能够在多个单体单元电池的叠层方向上位移。能够吸收单体单元电池间的、单元电池集合体间的距离的尺寸公差。

Description

电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并列层叠多个单体单元电池而形成的由多个单元电池集合体构成的电源装置。
背景技术
在以电动马达为动力源的电动汽车、以发动机以及电动马达为动力源的混合动力汽车中,搭载有给电动马达供电的电源装置(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8-130490号公报:专利文献1)。
这样的电源装置由多个单元电池集合体(电池模块)构成。各单元电池集合体由多个单体单元电池并列层叠而构成,并串联连接相邻的单体单元电池。此外,进一步还串联连接多个单元电池集合体。从这样构成的电源装置给电动马达供电。
电源装置(单元电池集合体)中,多个单体单元电池以相邻的单体单元电池的正电极与负电极相互交错的方式并列层叠。并且,相邻的单体单元电池的两对正电极以及负电极分别通过板状的汇流条连接,从而串联连接多个单体单元电池。
此外,在连接成对的正电极以及负电极的汇流条上,以跨接正电极以及负电极的方式安装有汇流条绝缘部件。利用汇流条绝缘部件对成对的正电极以及负电极进行电气保护而使成对的正电极以及负电极与四周绝缘。
由于汇流条是沿多个单体单元电池的叠层方向配置的,所以多个汇流条绝缘体也是沿单体单元电池的叠层方向设置的。
此外,由于各单体单元电池在制造时具有尺寸公差,导致相邻的单元电池的成对的正电极以及负电极之间的距离也会产生尺寸公差。因此,有必要在单体单元电池之间设置用于吸收正电极以及负电极之间的距离的尺寸公差的公差吸收装置。
然而,在由于尺寸公差使得正电极以及负电极之间的距离比设定值短的情况下,因为在汇流条的连结部上没有设置公差吸收装置的空间余量,所以无法设置公差吸收装置。
同样地,将由多个单体单元电池并列层叠而构成的多个单元电池集合体进行串联连接时,也会产生与上述尺寸公差相同的尺寸公差,所以有时无法在将单元电池集合体彼此连接的汇流条的连结部上设置公差吸收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吸收相邻的单元电池、相邻的单元电池集合体之间产生的尺寸公差的电源装置。
本发明为一种电源装置,其由多个单元电池集合体串联连接而构成,该单元电池集合体由多个从一侧缘沿相同方向分别突出设置有正电极以及负电极的单体单元电池层叠而形成,该电源装置得特征在于:具备多个连接导体,该连接导体由与所述正电极连接的正极连接端、与所述负电极连接的负极连接端、以及连接所述正极连接端和所述负极连接端的连结部形成,该连接导体并将相邻的所述单体单元电池中一个单体单元电池的所述正电极与另一个单体单元电池的所述负电极连接,多个所述单体单元电池的所述正电极排列于所述单元电池集合体的一侧面上的一侧,并且,多个所述单体单元电池的所述负电极排列于所述一侧面上的另一侧,从所述连结部的两端分别延伸设置有所述正极连接端以及所述负极连接端,并且,所述连结部能够沿多个所述单体单元电池的叠层方向位移,相邻的所述单元电池集合体中的一个单元电池集合体的最外端的所述单体单元电池的所述正电极、与另一个单元电池集合体的相对的最外端的所述单体单元电池的所述负电极通过所述连接导体连接。
根据本发明,在层叠多个单体单元电池并使用连接导体串联连接正电极以及负电极时、使用连接导体串联连接多个单元电池集合体时,连接导体的连结部能够沿单体单元电池的叠层方向位移。因此,能够吸收由单体单元电池的尺寸公差产生的、单体单元电池间的距离的尺寸公差,从而能够可靠地串联连接相邻的单体单元电池的正电极和负电极。此外,在多个单元电池集合体串联连接时,也能够吸收单元电池集合体间的距离的尺寸公差,从而可靠地串联连接相邻的单元电池集合体。
此外,根据本发明,在相邻的单元电池集合体串联连接的情况下,对于一个单元电池集合体的最外端的单体单元电池的正电极与另一个单元电池集合体的相对的最外端的单体单元电池的负电极间的连接,也共用用于串联连接单体单元电池的连接导体,所以不需要专门用于串联连接多个单元电池集合体的导通部件,能够减少零件的数量,并且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而且,通过在单体单元电池的串联连接和单元电池集合体的串联连接中共用连接导体,从而使单元电池集合体的串联连接与单体单元电池的串联连接能在相同的空间中进行,从而能够使电源装置小型化。
此处,优选的是:在所述叠层方向上,所述正极连接端以及所述负极连接端互相隔开相邻的所述单体单元电池中一个单体单元电池的所述正电极与另一个单体单元电池的所述负电极之间的距离,并互相平行,并且,在与所述叠层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互相隔开所述单体单元电池中的所述正电极与所述负电极之间的距离,所述连结部以所述正极连接端和所述负极连接端之间的所述叠层方向上的距离能够变化的方式形成为相对于所述叠层方向倾斜的倾斜连结部。
这样,即使相邻的单体单元电池中的一个单体单元电池的正电极与另一个单体单元电池的负电极之间的距离产生尺寸公差,由于倾斜连结部的正极连接端和负极连接端之间的叠层方向上的距离能够变化,并且倾斜连结部相对于叠层方向倾斜,所以能够吸收尺寸公差,能可靠地连接相邻的单体单元电池中的一个单体单元电池的正电极与另一个单体单元电池的负电极。
此外,在使用这样的构成的连接导体串联连接相邻的单元电池集合体的情况下,通过连接一个单元电池集合体的最外端的单体单元电池的正电极和正极连接端,并且,连接另一个单元电池集合体的相对的最外端的单体单元电池的负电极和负极连接端,从而能够将相邻的单元电池集合体连接起来。该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倾斜连结部吸收相邻的单元电池集合体间的尺寸公差,从而能够可靠地串联连接相邻的单元电池集合体。
此外,优选的是:在由多个所述单体单元电池的所述一侧面形成的所述单元电池集合体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具有导体绝缘栅部的壳体,该导体绝缘栅部能绝缘并收容多个所述连接导体。
这样,使将单体单元电池串联连接的多个连接导体彼此可靠地绝缘。此外,在用连接导体连接相邻的单元电池集合体的情况下,也通过导体绝缘栅部使将相邻的单元电池集合体彼此连接的连接导体与另一个连接导体可靠地绝缘。
此处,优选的是:所述壳体由多个分割壳体和在所述叠层方向上连接所述分割壳体的多个公差吸收连结部形成,所述公差吸收连结部分别能够沿所述叠层方向伸缩,所述分割壳体分别具有:载置于所述一侧面上的基板部;从所述基板部竖立设置的所述导体绝缘栅部;和形成在所述基板部上的、使所述正电极以及所述负电极从所述基板部向上方突出的电极突出用缺口。
这样,即使由于单体单元电池的尺寸公差而导致相邻的单体单元电池中一个单体单元电池的正电极与另一个单体单元电池的负电极之间的距离产生尺寸公差,也能够以公差吸收连结部吸收该尺寸公差。此外,从分割壳体的基板部竖立设置的导体绝缘栅部可靠地使连接导体彼此绝缘。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多个单元电池集合体串联连接起来的状态下的电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为表示一个单元电池集合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表示一个单元电池集合体的立体图。
图4为表示相邻的单元电池集合体的连接部的立体图。
图5为表示电源装置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主要部位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电源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电源装置1搭载于以电动马达为动力源的汽车、以发动机以及电动马达为动力源的混合动力汽车等上,给电动马达供电。
如图1所示,电源装置1由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单元电池集合体(电池模块)2、3、4构成。由于单元电池集合体2、3、4具有相同的构成,所以对单个的单元电池集合体的说明时,以单元电池集合体2为例进行说明。单元电池集合体2是将在一侧面7上沿相同方向分别突出设置有正电极8以及负电极9(参照图2)的单体单元电池5并列层叠多个、且将相邻的单体单元电池5的正电极8和负电极9依次连接而形成的。即,将多个单体单元电池5串联连接。
如图2所示,以正电极8全部排列在一侧面7上的一侧(图2中的跟前侧)、并且负电极9全部排列在一侧面7上的另一侧(图2中的进深侧)的方式层叠多个单体单元电池5。相邻的单体单元电池5中的一个单体单元电池5的正电极8连接在连接导体11的一端(正极连接端18)上,相邻的单体单元电池5中的另一个单体单元电池5的负电极9连接在连接导体11的另一端(负极连接端19)上。连接导体11的一端(正极连接端18)与另一端(负极连接端19)之间的部分(倾斜连结部20)能够沿单体单元电池5的叠层方向位移。即,单元电池集合体2中,层叠地串联连接有多个单体单元电池5。
多个单元电池集合体2、3、4沿单体单元电池5的叠层方向排列,相邻的单元电池集合体2、3、4彼此串联连接。如图4所示,相邻的单元电池集合体2以及单元电池集合体3(单元电池集合体3以及单元电池集合体4)中的一个单元电池集合体2(3)的最外端34的单体单元电池5的正电极8、与相邻的单元电池集合体2以及单元电池集合体3(单元电池集合体3以及单元电池集合体4)中的另一个单元电池集合体3(4)的相对的最外端的单体单元电池5的负电极9通过连接导体11连接在一起。
单体单元电池5为矩形薄板状,如图2所示,从其外周的一侧缘(成为单元电池集合体2的一侧面7的侧缘)突出设置有单元电极6。并且,从两个单体单元电池5突出设置的单元电极6分别重合,并分别被电极板连接,分别形成正电极8以及负电极9。结果,如图1所示,从一侧面7沿相同方向分别突出设置有正电极8以及负电极9。
如上所述,多个单体单元电池5以多个单体单元电池5的正电极8排列于一侧面7上的一侧(图2中的跟前侧)、且多个单体单元电池5的负电极9排列于一侧面7上的另一侧(图2中的进深侧)的方式层叠。再者,也可以将正电极8排列于图2中的进深侧,且将负电极9排列于图2中的跟前侧。
图1中的双点划线A表示单元电池集合体2和单元电池集合体3的连接部分,双点划线B表示单元电池集合体3和单元电池集合体4的连接部分。
而且,在单元电池集合体2(3、4)的上表面13(一侧面7)上,配置有绝缘板10、连接导体11、以及壳体12。此外,在单元电池集合体2的上表面13侧,设置有用于检测单体单元电池5的正电极8与负电极9之间的电压的电压检测导体(电缆)14。
如图2所示,绝缘板10设置于单元电池集合体2的突出设置有单体单元电池5的正电极8以及负电极9的上表面13上。绝缘板10由覆盖上表面13的板主体15、形成于板主体15上的电极贯通槽16以及电极贯通槽17形成。一个电极贯通槽16以与从单元电池集合体2突出设置的正电极8对应的方式并列地设置于图2中的跟前侧,正电极8穿过电极贯通槽16而分别导出至绝缘板10的上方。另一个电极贯通槽17以与从单元电池集合体2突出设置的负电极9对应的方式并列地设置于图2中的进深侧,负电极9穿过电极贯通槽17而分别导出至绝缘板10的上方。
连接导体11由设置在其一端并与正电极8连接的正极连接端18、设置在其另一端并与负电极9连接的负极连接端19、以及连结正极连接端18和负极连接端19的倾斜连结部20构成,整体为弯曲的板状。正极连接端18和负极连接端19在单体单元电池5的叠层方向上互相隔开距离L2(=相邻的单体单元电池5中的一个单体单元电池5的正电极8与另一个单体单元电池5的负电极9之间的距离)且互相平行,并且,在与叠层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隔开距离L1(=各单体单元电池5中的正电极8和负电极9之间的距离)。倾斜连结部20形成为相对于上述叠层方向倾斜、并且、能够在正极连接端18和负极连接端19之间位移。
即,正极连接端18相对于倾斜连结部20的弯曲角度(d2)、负极连接端19相对于倾斜连结部20的弯曲角度(d1)发生变化,从而能够使正极连接端18和负极连接端19在叠层方向上的间隔发生变化。该情况下,如果弯曲角度d1以及弯曲角度d2增大,则距离L1变长且距离L2变短。相反地,如果弯曲角度d1以及弯曲角度d2减小,则距离L1变短且距离L2变长。
由此,即使因单体单元电池5的尺寸公差而相邻的单体单元电池5的正电极8间的距离、负电极9间的距离产生了的尺寸公差,也能够对该尺寸公差进行吸收。
正极连接端18与正电极8的连接、及、负极连接端19与负电极9的连接通过螺栓螺母/端子/夹具/铆钉/(利用激光或超声波进行的)焊接等进行。焊接以外的连接方法由于能够循环利用单体单元电池5而有利。
如果使正极连接端18以及负极连接端19形成在倾斜连结部20的两端的结构的连接导体11翻转180°,也能够将正极连接端18用作负极连接端、且将负极连接端19用作正极连接端。即,连接导体11的使用方向无限制,不会发生误连接。
本实施方式中,正电极8以及负电极9与连接导体11如图3所示那样通过夹具21连接。即,正极连接端18和正电极8通过夹具21的夹持而互相连接,负极连接端19和负电极9通过夹具21的夹持而互相连接。
电压检测导体14由扁平电缆等形成,其各电线与连接导体11(相邻的单体单元电池5中的一个单体单元电池5的正电极8以及另一个单体单元电池5的负电极9)连接。即,通过连接导体11检测相邻的单体单元电池5的连接起来的正电极8以及负电极9的电压。电压检测导体14的各电线通过连接端子22(参照图2)分别连接到连接导体11上。
连接端子22设置于绝缘板10上,将电压检测导体14的各电线分别连接到连接导体11上。各连接端子22由端子主体23、形成于端子主体23的一侧的导体连接端子部24、和形成于另一侧的电线连接端子部25形成。通过将连接导体11的正极连接端18插入到导体连接端子部24,使连接端子22和连接导体11相连接。电线连接端子部25通过铆接而穿透电压检测导体14的绝缘包覆,与内部的导线连接。
再者,本实施方式中,电压检测导体14通过上述连接端子22连接到连接导体11,但是,电压检测导体14也可以通过螺栓以及螺母/夹具/铆钉/(利用激光或超声波进行的)焊接等连接到连接导体11。
本实施方式中,全部的正电极8排列在上表面13(一侧面7)的一侧(跟前侧),连接导体11的正极连接端18连接到排列在一侧的正电极8上。因此,连接于正极连接端18上的电压检测导体14被从上表面13(一侧面7)的一侧引出。因此,电压检测导体14不会被引出至上表面13(一侧面7)的一侧和另一侧,从而容易排布,因而组装性较好,并且,有助于电源装置1的小型化。
再者,本实施方式中,电压检测导体14通过连接端子22连接到正极连接端18上,并被引出至正电极8侧(一侧),但电压检测导体14也可以与负极连接端19连接并引出至负电极9侧(另一侧)。此外,电压检测导体14通过连接端子22与正极连接端18连接,但既可以如上所述那样与负极连接端19连接,也可以与倾斜连结部20连接。
如图2所示,壳体12由多个分割壳体26和多个公差吸收连结部27形成,其中,该多个公差吸收连结部27把分割壳体26沿着单体单元电池5的叠层方向连接起来。公差吸收连结部27能沿叠层方向伸缩(能变形),能够吸收叠层方向的公差。此外,各分割壳体26由通过绝缘板10载置于单体单元电池5的一侧面7上的基板部28、从基板部28竖立设置的一对导体绝缘栅部29和设置于基板部28上的一对电极突出用缺口30(参照图3)形成。如图3所示,基板部28为与连接导体11相对应地弯曲的形状。正电极8以及负电极9穿过电极突出用缺口30分别被导出(突出)至基板部28的上方。而且,在分割壳体26的一侧(图2中的跟前侧)设置有电压检测导体收容部31。
一对导体绝缘栅部29平行地竖立设置于一对电极突出用切口30之间,保持连接导体11的倾斜连结部20。导体绝缘栅部29通过分别保持倾斜连结部20,从而制止连接导体11彼此的接触(使连接导体11彼此绝缘)。电压检测导体收容部31以沿宽度方向横穿壳体12的方式形成,收容上述电压检测导体14。
各分割壳体26上形成有多个导槽(导孔)32。在绝缘板10的板主体15上突出设置有多个与导槽32相对应的引导销33。在绝缘板10的一侧和另一侧分别并列设置有引导销33,在壳体12的一侧和另一侧分别并列设置有导槽32。各导槽32形成为大径部和小径部连通的形状,插入到各导槽32内的各引导销33能够从大径部向小径部移动。
壳体12由于具有上述多个公差吸收连结部27,所以能够沿单体单元电池5的叠层方向收缩,能够吸收由单体单元电池5的尺寸公差产生的、相邻的正电极8之间的或负电极9之间的距离的尺寸公差。
此外,如图4所示,在单元电池集合体2的最外端34处,负极连接端19连接在单体单元电池5的负电极9上,正极连接端18从最外端34突出。突出来的正极连接端18连接在相邻的单元电池集合体3的最外端的单体单元电池5的正电极8上。这样,相邻的单元电池集合体2以及单元电池集合体3被串联连接。连接导体11将包含于单元电池集合体2(3、4)中的多个单体单元电池5串联连接,并且将相邻的单元电池集合体2(3、4)也串联连接。
在电源装置1的组装中,首先,将绝缘板10以单体单元电池5的单元电极6(正电极8以及负电极9)贯穿该绝缘板10的方式安装在单元电池集合体2的上表面13上。然后,在壳体12的电压检测导体收容部31内排布电压检测导体14。
连接电压检测导体14(的内部导线)和连接端子22。该连接的进行方式为:使连接端子22的电线连接端子部25对准电压检测导体14后,同时压接所有的连接端子22。然后,将壳体12安装于绝缘板10上,并将连接端子22安装于壳体12后,把连接导体11插入到壳体12的导体绝缘栅部29内。结果,连接端子22的导体连接端子部24连接在连接导体11的正极连接端18上。
进而,利用夹具21夹持并连接正极连接端18和正电极8,同时利用夹具21夹持并连接负极连接端19和负电极9。进行该等连接时,利用引导销33以及导槽32使外壳12相对于绝缘板10移动,从而能够易于定位。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层叠多个单体单元电池5并使用连接导体11串联连接单元电极6(正电极8以及负电极9)时、使用连接导体11串联连接多个单元电池集合体2~4时,连接导体11的倾斜连结部20能够沿单体单元电池5的叠层方向位移。因此,能够吸收由单体单元电池5的尺寸公差产生的、单体单元电池5间的距离的尺寸公差,从而能够可靠地串联连接相邻的单体单元电池5的正电极8和负电极9。此外,对多个单元电池集合体2~4进行串联连接时,也能够吸收单元电池集合体2~4间的距离的尺寸公差,从而能够可靠地串联连接相邻的单元电池集合体2以及单元电池集合体3(单元电池集合体3以及单元电池集合体4)。
此外,在串联连接相邻的单元电池集合体2~4时,对于一个单元电池集合体2(3)的最外端34的单体单元电池5的正电极8、与另一个单元电池集合体3(4)的相对的最外端的单体单元电池5的负电极9间的连接,也能够共用用于串联连接单体单元电池5的连接导体11,所以不需要专门用于串联连接多个单元电池集合体2~4的导通部件,能够减少零件的数量,并且能够降低生产成本。
此外,通过在单体单元电池5的串联连接和单元电池集合体2~4的串联连接中共用连接导体11,使单体单元电池5的串联连接与单元电池集合体2~4的串联连接能够在相同的空间中进行,所以能够使电源装置1小型化。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在以多个单体单元电池5的正电极8排列于一侧面7上的一侧(图2中的跟前侧、并且多个单体单元电池5的负电极9排列于一侧面7上的另一侧(图2中的进深侧)的方式层叠起来的多个单体单元电池5中,相邻的单体单元电池5通过连接导体11串联连接,所以电压检测导体14仅从正电极8侧被引出。因此,与正电极8连接的电压检测导体14,不会从两个方向被引出,电压检测导体14容易排布,因而组装性良好,有助于电源装置1的小型化。
此外,连接导体11在倾斜连结部20的两端分别具有与正电极8连接的正极连接端18和与负电极9连接的负极连接端19,所以连接导体11的使用方向无限制,不会发生误连接。
此外,在单元电池集合体2的上表面13上,设置有供正电极8以及负电极9贯通的绝缘板10,所以防止层叠起来的单体单元电池5发生上下方向的偏移。
此外,在单元电池集合体2的上表面13上,设置有具有导体绝缘栅部29以及电压检测导体收容部31的壳体12,所以能够对连接导体11彼此进行绝缘,同时使连接导体11的安装变得容易。
以下对其他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5示出了其他的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导体35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导体11不同的形状。
在连接导体35中,上述实施方式中垂直的倾斜连结部20被置换为水平的平板状连结部36。并且,从平板状连结部36的一端竖立设置有正极连接端38,从平板状连结部36的另一端竖立设置有负极连接端39。在壳体12的导体绝缘栅部29内配置有连接导体35,正极连接端38连接在贯通绝缘板10的正电极8上,负极连接端39连接在负电极9上。平板状连结部36以面接触的状态支承于绝缘板10的板主体15的上表面。因此,连接导体35稳定地载置于绝缘板10上,所以连接导体35与正电极8的连接以及连接导体35与负电极9的连接稳定。
在连接导体35中,通过改变从平板状连结部36竖立设置的正极连接端38及负极连接端39相对于平板状连结部36的角度,能够使正极连接端38和负极连接端39的距离沿单体单元电池5的叠层方向变化。因此,即使由于单体单元电池5的尺寸公差而使相邻的单体单元电池5的正电极8间的距离、负电极9间的距离产生了尺寸公差,也能够吸收该尺寸公差,并且能够可靠地串联连接相邻的单体单元电池5。
此外,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导体11相同地,在多个单元电池集合体2~4串联连接时,也能够共用连接导体35,所以能够吸收单元电池集合体2~4间的距离的尺寸公差,从而也能够可靠地串联连接相邻的单元电池集合体2以及单元电池集合体3(单元电池集合体3以及单元电池集合体4)。
而且,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地,在串联连接相邻的单元电池集合体2~4时,对于一个单元电池集合体(单元电池集合体2或单元电池集合体3)的最外端34的单体单元电池5的正电极8、与另一个单元电池集合体(单元电池集合体3或单元电池集合体4)的相对的最外端的单体单元电池5的负电极9间的连接,也能够共用用于串联连接单体单元电池5的连接导体35,所以不需要专门用于串联连接多个单元电池集合体2~4的导通部件,能够减少零件的数量,并且能够降低生产成本。
此外,通过在单体单元电池5的串联连接和单元电池集合体2~4的串联连接中共用连接导体35,使单元电池集合体2~4的串联连接与单体单元电池5的串联连接能够在相同的空间中进行,所以能够使电源装置1小型化。
此外,连接导体35在平板状连结部36的两端分别具有与正电极8连接的正极连接端38和与负电极9连接的负极连接端39,所以连接导体35的使用方向无限制,不会发生误连接。
再者,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单元电池集合体2的上表面13上设置有绝缘板10,但在单体单元电池5上下方向的偏移较少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绝缘板10。此外,在能够确保相邻的连接导体11、连接导体35的绝缘状态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壳体12。

Claims (4)

1.一种电源装置,其由多个单元电池集合体串联连接而构成,该单元电池集合体由多个从一侧缘沿相同方向分别突出设置有正电极以及负电极的单体单元电池层叠而形成,该电源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备多个连接导体,该连接导体由与所述正电极连接的正极连接端、与所述负电极连接的负极连接端、以及连结所述正极连接端和所述负极连接端的连结部形成,并将相邻的所述单体单元电池中一个单体单元电池的所述正电极与另一个单体单元电池的所述负电极连接,
多个所述单体单元电池的所述正电极排列于所述单元电池集合体的一侧面上的一侧,并且,多个所述单体单元电池的所述负电极排列于所述一侧面上的另一侧,
从所述连结部的两端分别延伸设置有所述正极连接端以及所述负极连接端,并且,所述连结部能够沿多个所述单体单元电池的叠层方向上位移,
相邻的所述单元电池集合体中的一个单元电池集合体的最外端的所述单体单元电池的所述正电极、与另一个单元电池集合体的相对的最外端的所述单体单元电池的所述负电极通过所述连接导体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叠层方向上,所述正极连接端以及所述负极连接端互相隔开相邻的所述单体单元电池中一个单体单元电池的所述正电极与另一个单体单元电池的所述负电极之间的距离,并互相平行,并且,在与所述叠层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互相隔开所述单体单元电池中的所述正电极与所述负电极之间的距离,
所述连结部以所述正极连接端和所述负极连接端之间的所述叠层方向上的距离能够变化的方式形成为相对于所述叠层方向倾斜的倾斜连结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由多个所述单体单元电池的所述一侧面形成的所述单元电池集合体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具有导体绝缘栅部的壳体,该导体绝缘栅部的壳体能绝缘并收容多个所述连接导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由多个分割壳体和在所述叠层方向上连接所述分割壳体的多个公差吸收连结部形成,
所述公差吸收连结部分别能够沿所述叠层方向伸缩,
所述分割壳体分别具有:载置于所述一侧面上的基板部;从所述基板部竖立设置的所述导体绝缘栅部;和形成在所述基板部上的、使所述正电极以及所述负电极从所述基板部向上方突出的电极突出用缺口。
CN201410163007.5A 2013-04-22 2014-04-22 电源装置 Active CN1041128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89342A JP6114098B2 (ja) 2013-04-22 2013-04-22 電源装置
JP2013-089342 2013-04-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12831A true CN104112831A (zh) 2014-10-22
CN104112831B CN104112831B (zh) 2016-08-24

Family

ID=517095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63007.5A Active CN104112831B (zh) 2013-04-22 2014-04-22 电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114098B2 (zh)
CN (1) CN10411283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331726B1 (ko) * 2015-05-29 2021-11-26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배터리 모듈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77462A (zh) * 1999-06-10 2000-12-2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池组
CN102265430A (zh) * 2009-02-02 2011-11-30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端子间连接导体、电池组及电池组的制造方法
CN202333019U (zh) * 2011-11-11 2012-07-11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组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16202A (ja) * 2006-07-03 2008-01-24 Hitachi Maxell Ltd ラミネート外装扁平形電池の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08147089A (ja) * 2006-12-12 2008-06-26 Nissan Motor Co Ltd 電池モジュールとその製造方法
JP5472958B2 (ja) * 2008-02-28 2014-04-16 Necエナジー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組電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77462A (zh) * 1999-06-10 2000-12-2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池组
CN102265430A (zh) * 2009-02-02 2011-11-30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端子间连接导体、电池组及电池组的制造方法
CN202333019U (zh) * 2011-11-11 2012-07-11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216050A (ja) 2014-11-17
JP6114098B2 (ja) 2017-04-12
CN104112831B (zh) 2016-08-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889243B1 (ko) 전지 코어 팩의 제조방법
EP2919296B1 (en) Battery module comprising bus bar assembly, and battery pack comprising same
JP5784136B2 (ja) 新規構造を有するバスバーアセンブリ
EP2752918B1 (en) Battery module assembly having improved reliability and medium or large-sized battery pack including same
KR101326196B1 (ko) 콤팩트한 구조의 전지팩
EP3425694B1 (en) Battery module
CN201830173U (zh) 接线盒
EP2937706B1 (en) Voltage detection member and battery module including same
CN103460448A (zh) 具有新颖结构的汇流条和包括该汇流条的电池模块
JP4400235B2 (ja) 組電池間の接続構造
US20110223478A1 (en) Secondary battery and secondary battery module using the same
CN107851767A (zh) 电源装置及电池单元用汇流条
JP2010061962A (ja) 二次電池の端子構造、二次電池及び二次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10998913A (zh) 电池模块和具有电池模块的电池组
JP3193777U (ja) 接続ボックス
CN106935780A (zh) 电池模块和电池组
US20150086819A1 (en) Structure for holding voltage detecting terminal
KR101797693B1 (ko) 밀착 절곡부가 형성되어 있는 전지셀 접속부재를 사용하여 제조되는 전지팩
JP2013168260A (ja) バスバー及び電池接続体
KR102427427B1 (ko) 배터리, 이를 구비하는 배터리 팩 및 전기 자동차
US10868291B2 (en) Conductive sheet for connecting batteries and battery connecting module utilizing the same
CN105103378A (zh) 导体与扁平电缆的连接构造及使用了该连接构造的电源装置
CN104112831A (zh) 电源装置
WO2014142293A1 (ja) 電源装置
KR101283628B1 (ko) 정션박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