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04103A - 光伏发电系统的控制方法、控制系统和无载分接开关 - Google Patents

光伏发电系统的控制方法、控制系统和无载分接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04103A
CN104104103A CN201310116544.XA CN201310116544A CN104104103A CN 104104103 A CN104104103 A CN 104104103A CN 201310116544 A CN201310116544 A CN 201310116544A CN 104104103 A CN104104103 A CN 1041041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id
voltage
current
gear
overvolt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1654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04103B (zh
Inventor
曹仁贤
田立
赵为
陶磊
李晓梅
孙龙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116544.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104103B/zh
Publication of CN1041041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041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041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041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6Power conversion systems, e.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s

Landscapes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光伏发电系统控制方法,包括:获取所述光伏发电系统的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根据所述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确定当前过欠压保护值;将所述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过欠压保护值调整为所述当前过欠压保护值。本申请通过获取光伏发电系统的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并根据该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确定并调整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过欠压保护值,实现了当理想情况对应的并网电压改变时,过欠压保护值也相应调整,从而避免了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过欠压误判断。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光伏发电系统控制系统和应用于该光伏发电系统控制系统的无载分接开关。

Description

光伏发电系统的控制方法、控制系统和无载分接开关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伏发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伏发电系统的控制方法、控制系统和无载分接开关。
背景技术
现有大型光伏电站的光伏发电系统多采用并网发电系统,该系统主要由光伏组件、光伏并网逆变器和升压变压器组成。其中,光伏组件发出的直流电汇流后,通过光伏并网逆变器转换为交流电,该交流电经升压变压器升压后即可并入高压电网。
应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升压变压器均存在一个最佳低压侧电压值,可称为低压标称值。由上述结构关系可知,理想情况下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的网侧电压(即光伏发电系统的并网电压)应保持该低压标称值不变。实际上,因环境变换、高压侧电网电压波动、负载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光伏发电系统的并网电压会以低压标称值为中心上下波动,当实际波动幅度超过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承受能力时,将影响光伏发电系统的安全运行。因此,通常根据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承受能力等因素,根据上述低压标称值确定过欠压保护值,并根据该过压压保护值对光伏并网逆变器进行过欠压判断,以保证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光伏发电系统的正常运行。现有技术中进行过欠压判断的过欠压保护值设置好后一般是不变的。
发明人/申请人发现,当为适应实际运行要求,需要改变理想情况对应的并网电压时,若仍根据由低压标称值确定的过欠压保护值进行过欠压判断,必然导致误判断。因此,有必要采取一定技术手段适时的对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过欠压保护值进行调整,以避免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过/欠压误判断。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伏发电系统的控制方法、控制系统和无载分接开关,以避免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过/欠压误判断。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光伏发电系统控制方法,所述光伏发电系统包括光伏组件、光伏并网逆变器和升压变压器,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光伏发电系统的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
根据所述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确定当前过欠压保护值;
将所述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过欠压保护值调整为所述当前过欠压保护值。
优选地,所述获取所述光伏发电系统的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具体方法为:
采集所述光伏组件的MPP电压,并根据所述MPP电压确定当前最佳并网电压;
将所述当前最佳并网电压作为所述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
在所述根据所述MPP电压确定当前最佳并网电压之后、所述将所述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过欠压保护值调整为所述当前过欠压保护值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将所述光伏并网逆变器并网侧电压调节至所述当前最佳并网电压。
优选地,所述获取所述光伏发电系统的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具体方法为:
获取所述升压变压器的变比调节装置的当前档位;所述变比调节装置为有载调压装置或无载分接开关;
根据所述变比调节装置的档位与并网电压理想值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当前档位对应的并网电压理想值,并将所述当前档位对应的并网电压理想值作为所述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
优选地,所述无载分接开关包括档位切换部件、档位定位部件、导体弹簧片和档位输出部件;
所述档位定位部件设有n个卡槽,所述卡槽用于固定所述档位切换部件;所述档位切换部件通过不同的卡槽固定,相应的,所述无载分接开关处于不同的档位;其中,n为整数,且n≥2;
所述档位输出部件设有内导电区和外导电区,所述内导电区和外导电区之间设有绝缘区;所述外导电区呈非闭合带状,所述外导电区的一端设有第一输出端子,所述外导电区上沿带长方向分布设有n个分接点,相邻两个分接点之间设有阻值已知的电阻;所述内导电区设有第二输出端子;
所述导体弹簧片设置于所述档位定位部件和档位输出部件之间;所述导体弹簧片包括固定片和n个触脚;所述固定片与所述内导电区连接;所述触脚与所述卡槽一一对应,所述触脚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固定片上与所述卡槽相对应的位置;所述触脚的另一端与所述分接点一一对应,且任一时刻,至多有一个所述触脚在所述档位切换部件的压力作用下与相应的分接点连接;
当所述变比调节装置为无载分接开关时,所述获取所述升压变压器的变比调节装置的当前档位,具体方法为:
采集所述第一输出端子和第二输出端子之间的输出电阻值;
根据所述输出电阻值以及预设的输出电阻值与档位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当前档位。
优选地,在所述方法的任一步骤之前或之后,还包括:
采集所述光伏组件的MPP电压,并根据所述MPP电压确定当前最佳并网电压;
将所述光伏并网逆变器并网侧电压调节至所述当前最佳并网电压。
优选地,所述将所述光伏并网逆变器并网侧电压调节至所述当前最佳并网电压,具体方法包括:
根据所述当前最佳并网电压确定所述升压变压器的最佳变比;
调节所述升压变压器的变比至所述最佳变比;其中,
所述调节所述升压变压器的变比至所述最佳变比,具体方法包括:
通过有载调压装置自动调节所述升压变压器的变比至所述最佳变比;
或者,
通过人工控制无载分接开关或有载调压装置,来调节所述升压变压器的变比至所述最佳变比。
优选地,所述将所述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过欠压保护值调整为所述当前过欠压保护值,具体方法为:
手动调整所述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过欠压保护值至所述当前过欠压保护值;
或者,
通过控制器自动调整所述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过欠压保护值至所述当前过欠压保护值。
一种光伏发电系统控制系统,所述光伏发电系统包括光伏组件、光伏并网逆变器和升压变压器,所述控制系统包括并网电压理想值获取装置、保护值确定装置和过欠压判断装置;
并网电压理想值获取装置,用于获取所述光伏发电系统的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
保护值确定装置,用于根据所述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确定当前过欠压保护值;
过欠压判断装置,用于根据所述当前过欠压保护值对所述光伏并网逆变器进行过欠压判断。
优选地,所述并网电压理想值获取装置包括第一MPP电压传感器和第一处理器;
所述第一MPP电压传感器用于采集所述光伏组件的MPP电压;
所述第一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MPP电压确定所述当前最佳并网电压,并将所述当前最佳并网电压作为所述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
所述控制系统还包括并网电压调节装置,所述过欠压判断装置具体为第一过欠压判断装置;
所述并网电压调节装置用于将所述光伏并网逆变器并网侧电压调节至所述当前最佳并网电压,并触发所述第一过欠压判断装置;所述第一过欠压判断装置用于在被所述并网电压调节装置触发后,根据所述当前过欠压保护值对所述光伏并网逆变器进行过欠压判断。
优选地,所述并网电压理想值获取装置包括采样装置和第三处理器;
所述采样装置用于获取所述升压变压器的变比调节装置的当前档位;所述变比调节装置为有载调压装置或无载分接开关;
所述第三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变比调节装置的档位与并网电压理想值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当前档位对应的并网电压理想值,将所述当前档位对应的并网电压理想值作为所述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
优选地,所述无载分接开关包括档位切换部件、档位定位部件、导体弹簧片和档位输出部件;
所述档位定位部件设有n个卡槽,所述卡槽用于固定所述档位切换部件;所述档位切换部件通过不同的卡槽固定,相应的,所述无载分接开关处于不同的档位;其中,n为整数,且n≥2;
所述档位输出部件设有内导电区和外导电区,所述内导电区和外导电区之间设有绝缘区;所述外导电区呈非闭合带状,所述外导电区的一端设有第一输出端子,所述外导电区上沿带长方向分布设有n个分接点,相邻两个分接点之间设有阻值已知的电阻;所述内导电区设有第二输出端子;
所述导体弹簧片设置于所述档位定位部件和档位输出部件之间;所述导体弹簧片包括固定片和n个触脚;所述固定片与所述内导电区连接;所述触脚与所述卡槽一一对应,所述触脚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固定片上与所述卡槽相对应的位置;所述触脚的另一端与所述分接点一一对应,且任一时刻,至多有一个所述触脚在所述档位切换部件的压力作用下与相应的分接点连接;
所述采样装置获取所述无载分接开关的当前档位,具体为:所述采样装置采集所述第一输出端子和第二输出端子之间的输出电阻值,并根据所述输出电阻值以及预设的输出电阻值与档位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当前档位。
优选地,所述控制系统还包括第二MPP电压传感器、第二处理器和并网电压调节装置;
所述第二MPP电压传感器用于采集所述光伏组件的MPP电压;
所述第二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MPP电压确定所述当前最佳并网电压;
所述并网电压调节装置,用于将所述光伏并网逆变器并网侧电压调节至所述当前最佳并网电压。
优选地,所述并网电压调节装置包括:
变比确定装置,用于根据所述当前最佳并网电压确定所述升压变压器的最佳变比;
变比调节装置,用于调节所述升压变压器的变比至所述最佳变比;其中,
所述变比调节装置包括无载分接开关和/或有载调压装置;
所述无载分接开关用于通过手动方式调节所述升压变压器的变比至所述最佳变比;
所述有载调压装置用于通过自动或手动方式调节所述升压变压器的变比至所述最佳变比。
优选地,所述控制系统还包括保护值调节装置,用于自动调节所述过欠压判断装置的过欠压保护值至所述当前过欠压保护值。
一种无载分接开关,应用于光伏发电系统控制系统,所述光伏发电系统包括光伏组件、光伏并网逆变器和升压变压器,所述光伏发电系统控制系统包括采样装置、第三处理器、保护值确定装置和过欠压判断装置;
所述无载分接开关包括档位切换部件、档位定位部件、导体弹簧片和档位输出部件;
所述档位定位部件设有n个卡槽,所述卡槽用于固定所述档位切换部件;所述档位切换部件通过不同的卡槽固定,相应的,所述无载分接开关处于不同的档位;其中,n为整数,且n≥2;
所述档位输出部件设有内导电区和外导电区,所述内导电区和外导电区之间设有绝缘区;所述外导电区呈非闭合带状,所述外导电区的一端设有第一输出端子,所述外导电区上沿带长方向分布设有n个分接点,相邻两个分接点之间设有阻值已知的电阻;所述内导电区设有第二输出端子;
所述导体弹簧片设置于所述档位定位部件和档位输出部件之间;所述导体弹簧片包括固定片和n个触脚;所述固定片与所述内导电区连接;所述触脚与所述卡槽一一对应,所述触脚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固定片上与所述卡槽相对应的位置;所述触脚的另一端与所述分接点一一对应,且任一时刻,至多有一个所述触脚在所述档位切换部件的压力作用下与相应的分接点连接;
所述采样装置用于采集所述第一输出端子和第二输出端子之间的输出电阻值,并根据所述输出电阻值以及预设的输出电阻值与档位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无载分接开关的当前档位;
所述第三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无载分接开关的档位与并网电压理想值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当前档位对应的并网电压理想值,将所述当前档位对应的并网电压理想值作为所述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
保护值确定装置,用于根据所述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确定当前过欠压保护值;
过欠压判断装置,用于根据所述当前过欠压保护值对所述光伏并网逆变器进行过欠压判断。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通过获取光伏发电系统的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并根据该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确定并调整过欠压保护值,实现了当理想情况对应的并网电压改变时,过欠压保护值也相应调整,从而避免了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过欠压误判断。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光伏发电系统控制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光伏发电系统控制方法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光伏发电系统控制方法流程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伏发电系统控制方法流程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MPP电压在一天内的变化曲线;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每天最高温度下的MPP电压在一年内的变化曲线;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光伏发电系统控制系统结构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五提供的光伏发电系统控制装置结构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六提供的光伏发电系统控制装置结构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伏发电系统控制装置结构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载分接开关的剖视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载分接开关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光伏发电系统的控制方法、控制系统和无载分接开关,以避免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过/欠压误判断。
上述光伏发电系统包括光伏组件、光伏并网逆变器和升压变压器。参照图1,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光伏发电系统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1:获取上述光伏发电系统的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
S102:根据所述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确定当前过欠压保护值;
S103:将上述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过欠压保护值调整为上述当前过欠压保护值。
过欠压保护值包括过压保护值和欠压保护值,且欠压保护值<并网电压理想值<过压保护值,即实际并网电压(即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并网侧实际电压)范围为电压区间[欠压保护值,过压保护值],当并网侧实际电压偏离该电压区间时,该光伏并网逆变器会启动相应的过压或欠压保护。
具体的,可将过欠压保护值设定为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上浮/下降一定的百分比:假设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为V,则过压保护值可设定为(1+10%)*V,欠压保护值可设定为(1-9%)*V。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过欠压保护值的确定方法及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与过欠压保护值之间的数值关系,仅仅是本申请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确定方法,且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与过欠压保护值之间的数值关系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而定。
由上述方法可知,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获取光伏发电系统的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并根据该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确定并调整过欠压保护值,实现了当光伏发电系统的并网电压理想值改变时,过欠压保护值也相应调整,从而避免了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过欠压误判断。
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了另一种光伏发电系统控制方法,该光伏发电系统包括光伏组件、光伏并网逆变器和升压变压器;其中,光伏并网逆变器设置有并网控制器,该并网控制器用于设置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过欠压保护值。参见图2,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201:采集所述光伏组件的MPP电压,并根据所述MPP电压确定所述当前最佳并网电压,并分别执行步骤S202和S204;
申请人研究发现,光伏组件的最大功率点(MPP)电压会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升高。一天内不同时间点的温度变换(日温度变化),以及不同季节里每天同一时间点的温度变化(季节性温度变化),都会引起MPP电压的变化。而MPP电压升高后,可以适当增大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并网侧电压(即并网电压),使得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转换效率提高。因此,可事先确定MPP电压与最佳并网电压的对应关系,进而在采集到当前光伏组件的MPP电压后,根据上述对应关系,确定该MPP电压对应的最佳并网电压,即当前最佳并网电压。
S202:将上述当前最佳并网电压作为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
S203:根据所述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确定当前过欠压保护值,并执行步骤S205;
S204:将所述光伏并网逆变器并网侧电压调节至所述当前最佳并网电压,并执行步骤S205;
即,使光伏发电系统运行过程中,实际并网电压在当前最佳并网电压的上下波动,而使系统的运行状态达到最佳。
S205:若步骤S203和S204均执行完毕,则将所述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过欠压保护值调整为所述当前过欠压保护值。
由于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并网侧电压V即升压变压器低压侧电压,且升压变压器的高压侧电压V’一般不变,故欲改变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并网侧电压V,可通过改变升压变压器的变比V:V’实现。
其次,影响光伏并网逆变器转换效率的主要因素,包括其IGBT通态损耗和电抗器的铜线损耗。其中,IGBT通态损耗计算公式为:
P = ( 1 s + M 3 &pi; ) r ce I P 2 + ( 1 2 &pi; + M s cos &theta; ) V CEO I P    (公式一)
其中,Ip为逆变器并网侧输出电流的峰值。
电抗器的铜线损耗计算公式为:
Q=I2R   (公式二)
其中,I为逆变器并网侧输出电流的有效值,R为铜线圈电阻。
由公式一和公式二可知,逆变器并网侧输出电流越小,IGBT通态损耗和电抗器的铜线损耗越小,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转换效率越高。在光伏并网逆变器输出功率相同的前提下,本实施例将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并网侧电压调节至当前最佳并网电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并网侧电压,使得并网侧电流降低,降低了并网侧的能量损耗,从而提高了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转换效率,进而提高了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量。
由上述方法步骤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根据当前的MPP电压确定当前最佳并网电压,并将光伏并网逆变器并网侧电压调节至该当前最佳并网电压,使光伏并网系统运行在最佳状态,提高了系统的发电量;同时,将该当前并网电压作为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并根据该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确定、调整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过欠压保护值,避免了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过欠压误判断。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将过欠压保护值的控制与并网电压的控制相结合,不仅通过调节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并网侧电压使光伏系统发电量得以增加,还避免了并网侧电压的变化造成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过欠压误判断。
具体的,本申请上述实施例中,针对一天内的温度变换对MPP电压的影响,MPP电压与最佳并网电压的对应关系可通过如下方法确定:
S11:计算当地一天中所述光伏组件的MPP电压的最大变化量ΔV;
通过多次测量记录,可得到当地MPP电压在一天内的变化曲线,如图5所示,以V2表示一天中MPP电压的最大值,V1表示一天中MPP电压的最小值,则ΔV=V2-V1。
S12:确定调节时间;
综合考虑调节成本和调节后带来的效益,可设定每天的调节次数n,进而选定每次的调节时间。由于MPP电压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接近余弦曲线,故调节次数n一般设为偶数,选定曲线上MPP电压为V1+i*ΔV/(n/2+1)的时间点为调节时间(i=1,2,……,n/2)。假设n=2,则调节时间为V1+ΔV/2对应的时间,即图5中点A对应的时间t1和点B对应的时间t2。
S13:确定档位个数及每个档位对应的最佳并网电压。
可将MPP电压分为若干个区间,每个区间为一个档位。具体的,本实施例根据调节次数n设定n/2+1个档位,每个档位对应的MPP电压区间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
[V1+(k-1)*ΔV/(n/2+1),V1+k*ΔV/(n/2+1)],其中,k=1,2,…,n/2+1。
针对每个档位(即每个MPP电压区间),确定其对应的允许电网电压范围;在该允许电网电压范围内依次取值作为光伏发电系统的当前并网电压,分别检测相应的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转换效率,将转换效率最大时对应的并网电压值作为该档位的最佳并网电压Vk,使得当实际MPP电压在第k个档位对应的电压区间内时,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转换效率均满足控制要求,将Vk设定为第k个档位对应的最佳并网电压。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确定各档位对应的最佳并网电压的方法仅仅是本申请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方式。
相应的,针对季节性温度变化对光伏组件的MPP电压产生影响的情况,确定MPP电压与最佳并网电压的对应关系的方法如下:
S21:计算当地一年中每天最高温度下所述光伏组件的MPP电压的最大变化量ΔV’;
其中,每天最高温度下的MPP电压即每天MPP电压的最低值。通过多次测量记录,可得到当地每天最高温度下的MPP电压在一年内的变化曲线,如图6所示,以V2’表示一年中每天最高温度下MPP电压的最大值,V1’表示一年中每天最高温度下MPP电压的最小值,则ΔV’=V2’-V1’。
S22:确定调节时间;
综合考虑调节成本和调节后带来的效益,可设定每年的调节次数n’(n’为偶数),进而选定每次的调节时间。本实施例选定曲线上MPP电压为V1’+i’*ΔV’/(n’/2+1)的时间点为调节时间(i’=1,2,……,n’/2)。假设每年调节4次,则调节时间分别为V1’+ΔV’/3(点A和点D)和V1’+2ΔV’/3(点B和点C)对应的时间,即图6中t1、t2、t3和t4。
S23:确定档位个数及每个档位对应的最佳并网电压。
可将MPP电压分为若干个区间,每个区间为一个档位。具体的,本实施例根据调节次数n’设定n’/2+1个档位,每个档位对应的电压区间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
[V1′+(k′-1)*ΔV′/(n′/2+1),V1′+k′*ΔV′/(n′/2+1)],其中,k′=1,2,…,n′/2+1。
与步骤S13类似的,针对每个档位(即每个MPP电压区间),确定其对应的允许电网电压范围;在该允许电网电压范围内依次取值作为光伏发电系统的当前并网电压,分别检测相应的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转换效率,将转换效率最大时对应的并网电压值作为该档位的最佳并网电压Vk’,使得当实际MPP电压在第k’个档位对应的电压区间内时,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转换效率均满足控制要求,将Vk’设定为第k’个档位对应的最佳并网电压。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确定各档位对应的最佳并网电压的方法仅仅是本申请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天气变化的不可预知性,调节时间可设定为一个时间段,如图5中第一次调节时间计算值为t1,根据天气情况,实际调节时间可在时间段[t1-Δt,t1+Δt]内的任一时刻。
由上述方法步骤可知,本申请实施例利用MPP电压随温度变化的特性,根据MPP电压确定当前最佳并网电压,并通过调节升压变压器的变比将光伏并网逆变器的交流侧电压调节至该当前最佳并网电压,提高了光伏并网逆变器的交流侧电压,使得交流侧电流降低,从而提高了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转换效率,进而提高了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量。
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了另一种光伏发电系统控制方法,该光伏发电系统包括光伏组件、光伏并网逆变器和升压变压器;其中,光伏并网逆变器设置有并网控制器,该并网控制器用于设置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过欠压保护值。参见图3,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301:获取所述升压变压器的变比调节装置的当前档位;
上述变比调节装置可以为有载调压装置或无载分接开关。
S302:根据所述变比调节装置的档位与并网电压理想值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当前档位对应的并网电压理想值,并将所述当前档位对应的并网电压理想值作为所述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
上述变比调节装置用于调节升压变压器的变比,以调节升压变压器的低压侧电压,即光伏发电系统的并网电压理想值,故变比调节装置的档位与并网电压理想值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通过查询该对应关系即可得到与当前档位相对应的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
S303:根据所述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确定当前过欠压保护值;
S304:将所述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过欠压保护值调整为所述当前过欠压保护值。
由上述方法步骤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根据变比调节装置的当前档位确定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继而根据该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确定并调整过欠压保护值。相对于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不受并网电压理想值的改变原因的限制,既能解决并网电压理想值因MPP电压而改变时过欠压保护值的调整,也能解决并网电压理想值因其他任何原因而改变时过欠压保护值的调整。
具体的,针对有载调压装置,为获取所述升压变压器的变比调节装置的当前档位,可通过采样电路直接获取有载调压装置设定的升压变压器的当前最佳变比。
特别的,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无载分接开关,包括档位切换部件、档位定位部件、导体弹簧片和档位输出部件。
其中,档位定位部件设有n个卡槽,所述卡槽用于固定所述档位切换部件;所述档位切换部件通过不同的卡槽固定,相应的,所述无载分接开关处于不同的档位;其中,n为整数,且n≥2。
上述档位输出部件设有内导电区和外导电区,内导电区和外导电区之间设有绝缘区;所述外导电区呈非闭合带状,所述外导电区的一端设有第一输出端子,所述外导电区上沿带长方向分布设有n个分接点,相邻两个分接点之间设有阻值已知的电阻;所述内导电区设有第二输出端子;
上述导体弹簧片设置于所述档位定位部件和档位输出部件之间;所述导体弹簧片包括固定片和n个触脚;所述固定片与所述内导电区连接;所述触脚与所述卡槽一一对应,所述触脚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固定片上与所述卡槽相对应的位置;所述触脚的另一端与所述分接点一一对应,且任一时刻,至多有一个所述触脚在所述档位切换部件的压力作用下与相应的分接点连接。
当光伏发电系统的变比调节装置采用上述无载分接开关时,获取其当前档位的具体方法为:
采集上述无载分接开关的第一输出端子和第二输出端子之间的输出电阻值;
根据所述输出电阻值以及预设的输出电阻值与档位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当前档位。
参照图4,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上述实施例三在通过步骤S301~S304控制过欠压保护值的同时,还可通过如下方法对当前最佳并网电压进行调节,以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量:
S401:采集所述光伏组件的MPP电压,并根据所述MPP电压确定所述当前最佳并网电压;
S402:将所述光伏并网逆变器并网侧电压调节至所述当前最佳并网电压。
由于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并网侧电压V即升压变压器低压侧电压,且升压变压器的高压侧电压V’一般不变,故欲改变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并网侧电压V,可通过改变升压变压器的变比V:V’实现。因此,上述图2及图4所述实施例中,将所述光伏并网逆变器并网侧电压调节至所述当前最佳并网电压,具体可采用如下方法:
根据所述当前最佳并网电压确定所述升压变压器的当前最佳变比;
通过有载调压装置自动调节所述升压变压器的变比至所述最佳变比,或者,通过人工控制无载分接开关或有载调压装置,来调节所述升压变压器的变比至所述最佳变比。
上述所有方法实施例中,将所述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过欠压保护值调整为所述当前过欠压保护值,具体可采用如下方法:手动调整所述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过欠压保护值至所述当前过欠压保护值,或者,通过控制器自动调整所述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过欠压保护值至所述当前过欠压保护值。
与上述方法实施例对应的,本申请实施例四还提供了一种光伏发电系统控制系统。如图7所示,该控制系统由并网电压理想值获取装置701、保护值确定装置702和过欠压判断装置703组成。
其中,并网电压理想值获取装置701,用于获取光伏发电系统的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保护值确定装置702与并网电压理想值获取装置701连接,用于根据所述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确定当前过欠压保护值;过欠压判断装置703与保护值确定装置702连接,用于根据所述当前过欠压保护值对所述光伏并网逆变器进行过欠压判断。
由上述结构可知,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并网电压理想值获取装置获取光伏发电系统的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并根据该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确定并调整过欠压保护值,实现了当光伏发电系统的并网电压理想值改变时,过欠压保护值也相应调整,从而避免了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过欠压误判断。
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五提供的光伏发电系统控制系统的结构。该光伏发电系统包括由光伏组件81、汇流单元82、光伏并网逆变器83和升压变压器84顺次连接组成。该控制系统包括第一MPP电压传感器801、第一处理器802、保护值确定装置803、第一过欠压判断装置804和并网电压调节装置805。
其中,第一MPP电压传感器801与光伏并网逆变器83的输入端(即汇流单元82的输出端)连接,用于采集光伏组件81的MPP电压;第一处理器802与第一MPP电压传感器801连接,用于根据第一MPP电压传感器801检测到的MPP电压确定光伏发电系统的当前最佳并网电压,并将该当前最佳并网电压作为光伏发电系统的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
并网电压调节装置805与第一处理器802连接,用于将光伏并网逆变器并网侧电压调节至上述当前最佳并网电压,并触发第一过欠压判断装置804。
保护值确定装置803与第一处理器802连接,用于根据上述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确定当前过欠压保护值;第一过欠压判断装置804与保护值确定装置803连接,用于在被所述并网电压调节装置触发后,根据上述当前过欠压保护值对光伏并网逆变器83进行过欠压判断。
由上述结构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根据当前的MPP电压确定当前最佳并网电压,并将光伏并网逆变器并网侧电压调节至该当前最佳并网电压,使光伏并网系统运行在最佳状态,提高了系统的发电量;同时,将该当前并网电压作为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并根据该并网电压理想值确定、调整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过欠压保护值,避免了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过欠压误判断。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将过欠压保护值的控制与并网电压的控制相结合,不仅通过调节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并网侧电压使光伏系统发电量得以增加,还避免了并网侧电压的变化造成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过欠压误判断。
具体的,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处理器802存储有MPP电压与最佳并网电压的对应关系表,第一处理器802通过查询该对应关系表,即可得到第一MPP电压传感器801采集到的MPP电压对应的最佳并网电压,即当前最佳并网电压。上述对应关系表的获取方法可参照上文方法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为保证当且仅当光伏并网逆变器并网侧电压调节至所述当前最佳并网电压之后,才根据当前过欠压保护值对光伏并网逆变器进行过欠压判断,上述实施例利用并网电压调节装置触发第一过欠压判断装置,即若第一过欠压判断装置未被并网电压调节装置触发,则第一过欠压判断装置仍按原过欠压保护值进行过欠压判断。因此,该控制系统无需人工干扰,适用于过欠压保护值及并网电压的自动调节。
实际应用中,亦可采用采用人工方式调节过欠压保护值。此时,将不再需要对第一过欠压判断装置进行触发,只需由相关工作人员检测并网电压调节装置是否已将光伏并网逆变器并网侧电压调节至所述当前最佳并网电压,如果是,则手动将第一过欠压判断装置进行过欠压判断时所需的过欠压保护值调整为当期过欠压保护值,使第一过欠压判断装置根据该当前过欠压保护值对光伏并网逆变器进行过欠压判断。
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六提供的光伏发电系统控制系统的结构。该光伏发电系统包括由光伏组件91、汇流单元92、光伏并网逆变器93和升压变压器94顺次连接组成,升压变压器94设有变比调节装置。该控制系统包括采样装置901、第三处理器902、保护值确定装置903和过欠压判断装置904。
其中,采样装置901用于获取上述变比调节装置的当前档位;第三处理器902与采样装置901连接,用于根据变比调节装置的档位与并网电压理想值的对应关系,确定与上述当前档位对应的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保护值确定装置903与第三处理器902连接,用于根据上述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确定当前过欠压保护值;过欠压判断装置904与保护值确定装置903连接,用于根据所述当前过欠压保护值对所述光伏并网逆变器进行过欠压判断。
由上述结构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根据升压变压器的变比调节装置的当前档位确定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继而根据该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确定并调整过欠压保护值。相对于实施例五,本实施例不受并网电压理想值的改变原因的限制,既能解决并网电压理想值因MPP电压而改变时过欠压保护值的调整,也能解决并网电压理想值因因其他任何原因而改变时过欠压保护值的调整。
具体的,若上述变比调节装置为有载调压装置,则采样装置901直接与该有载调压装置进行连接,并对其进行采样,得到其当前档位。
若上述变比调节装置为无载分接开关,则为实现档位信号的输出至采样装置,该无载分接开关至少应包括档位切换部件、档位定位部件、导体弹簧片和档位输出部件。
其中,档位定位部件设有n个卡槽,所述卡槽用于固定所述档位切换部件;所述档位切换部件通过不同的卡槽固定,相应的,所述无载分接开关处于不同的档位;其中,n为整数,且n≥2。
上述档位输出部件设有内导电区和外导电区,内导电区和外导电区之间设有绝缘区;所述外导电区呈非闭合带状,所述外导电区的一端设有第一输出端子,所述外导电区上沿带长方向分布设有n个分接点,相邻两个分接点之间设有阻值已知的电阻;所述内导电区设有第二输出端子;
上述导体弹簧片设置于所述档位定位部件和档位输出部件之间;所述导体弹簧片包括固定片和n个触脚;所述固定片与所述内导电区连接;所述触脚与所述卡槽一一对应,所述触脚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固定片上与所述卡槽相对应的位置;所述触脚的另一端与所述分接点一一对应,且任一时刻,至多有一个所述触脚在所述档位切换部件的压力作用下与相应的分接点连接。
相应的,采样装置901分别与上述无载分接开关的第一输出端子和第二输出端子连接,采集第一输出端子和第二输出端子之间的输出电阻值,并根据该输出电阻值以及预设的输出电阻值与档位的对应关系确定无载分接开关的当前档位。
参见图10,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上述实施例六所述的控制系统除实现过欠压保护值控制的采样装置901、第三处理器902、保护值确定装置903和过欠压判断装置904外,还包括第二MPP电压传感器905、第二处理器906、并网电压调节装置907。
其中,第二MPP电压传感器905与光伏并网逆变器93的输入端连接,用于采集光伏组件91的MPP电压;第二处理器906与第二MPP电压传感器905连接,用于根据第二MPP电压传感器905检测到的MPP电压确定光伏发电系统的当前最佳并网电压;并网电压调节装置907与第二处理器906连接,用于将所述光伏并网逆变器并网侧电压调节至所述当前最佳并网电压。
由于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并网侧电压V即升压变压器低压侧电压,且升压变压器的高压侧电压V’一般不变,故并网电压调节装置可通过改变升压变压器的变比V:V’将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并网侧电压调节至所述当前最佳并网电压。
具体的,并网电压调节装置907可包括变比确定装置和变比调节装置。其中,变比确定装置用于根据所述当前最佳并网电压确定所述升压变压器的最佳变比;变比调节装置用于调节所述升压变压器的变比至所述最佳变比。
进一步的,上述变比调节装置可以为无载分接开关或有载调压装置;利用无载分接开关可通过手动方式调节所述升压变压器的变比至所述最佳变比;利用有载调压装置可通过自动或手动方式调节所述升压变压器的变比至所述最佳变比。
上述所有控制系统的实施例,还可包括保护值调节装置,分别与保护值确定装置和过欠压判断装置(或第一过欠压判断装置)连接,用于自动调节所述过欠压判断装置的过欠压保护值至所述当前过欠压保护值。该方法无需人工干扰,适用于过欠压保护值及并网电压的自动调节。另外,亦可由工作人员主动获取保护值确定装置确定的当前过欠压保护值,继而手动将过欠压判断装置(或第一过欠压判断装置)进行过欠压判断时所需的过欠压保护值调整为当期过欠压保护值,使其根据该当前过欠压保护值对光伏并网逆变器进行过欠压判断。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无载分接开关。参见图11~12,该无载分接开关包括档位定位部件111、导体弹簧片112和档位输出部件113和档位切换部件114。
其中,档位定位部件111设有n(n为整数,且n≥2)个卡槽1111,卡槽1111用于固定档位切换部件114;当档位切换部件114位于不同的卡槽内时,该无载分接开关的档位不同。
档位输出部件113设有内导电区1131和外导电区1133,内导电区1131和外导电区1133之间设有绝缘区1132;外导电区1133呈非闭合带状,且其一端设有第一输出端子1133’,外导电区1133上沿带长方向分布设有n个分接点,相邻两个分接点之间设有阻值已知的电阻(如图12中R1、R2、R3和R4);内导电区1131设有第二输出端子1131’。
导体弹簧片112设置于档位定位部件111和档位输出部件113之间;导体弹簧片112包括固定片1121和n个触脚1122;固定片1121与内导电区1131连接;触脚1122与卡槽1111一一对应,触脚1122的一端固定于固定片1121上与卡槽1111相对应的位置,另一端与上述分接点一一对应。
上述无载分解开关输出档位信号的工作原理如下:假设档位切换部件位于卡槽A内,则与卡槽A对应的触脚A受到单位切换部件的压力作用,使得触脚A不与固定片连接的一端与其对应的分接点A接触,从而使第一输出端子和第二输出端子通过分接点A和触脚A导通,从而可采集到第一输出端子和第二输出端子之间的输出电阻值,进而看确定该无载分解开关的档位。需要说明的是,任一时刻,至多有一个触脚在档位切换部件114的压力作用下与相应的分接点连接。
具体的,如图12所示,档位定位部件111和档位输出部件113均为圆形,以n=5为例,以第一输出端子1133’为起点沿顺时针方向,档位输出部件113分别设有第一分接点~第五分接点;第一分接点与第二分接点之间设有电阻R1,第二分接点与第三分接点之间设有电阻R2,第三分接点与第四分接点之间设有电阻R3,第四分接点与第五分接点之间设有电阻R4。相应的,导体弹簧片设有第一触脚~第五触脚。当第一触脚在到位切换部件的压力作用下雨第一分接点连接时,第一输出端子1133’与第二输出端子1131’之间的输出电阻值为0;当第二触脚在档位切换部件的压力作用下与第二分接点连接时,输出电阻值为R1;当第三触脚在档位切换部件的压力作用下与第三分接点连接时,输出电阻值为R1+R2;当第四触脚在档位切换部件的压力作用下与第四分接点连接时,输出电阻值为R1+R2+R3;当第五触脚在档位切换部件的压力作用下与第五分接点连接时,输出电阻值为R1+R2+R3+R4。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各个电阻的具体阻值,使不同的电阻或其组合对应该无载分接开关的不同档位,从而只需测量第一输出端子1133’与第二输出端子1131’之间的输出电阻值,即可得知相应的档位。
该无载分接开关应用于光伏发电系统控制系统;该光伏发电系统包括光伏组件、光伏并网逆变器和升压变压器,该光伏发电系统控制系统包括采样装置、第三处理器、保护值确定装置和过欠压判断装置;第一输出端子和第二输出端子分别与采样装置连接。该无载分接开关应用于光伏发电系统控制系统,除用于调节升压变压器的变比外,还可实现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过欠压保护值的适时调节。其具体工作过程为:采样装置采集第一输出端子和第二输出端子之间的输出电阻值,并根据根据所述输出电阻值以及预设的输出电阻值与档位的对应关系确定该无载分接开关的当前档位;第三处理器根据所述无载分接开关的档位与并网电压理想值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当前档位对应的并网电压理想值,将所述当前档位对应的并网电压理想值作为所述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保护值确定装置根据该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确定当前过欠压保护值;过欠压判断装置,根据该当前过欠压保护值对所述光伏并网逆变器进行过欠压判断。
由上述结构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载分接开关通过档位定位部件、导体弹簧片和档位输出部件和档位切换部件,输出与该无载分接开关的档位一一对应的电阻值,进而结合光伏发电系统控制系统实现了过欠压保护值的适时调节,避免了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过欠压误判断。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所述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所述的存储介质可为磁碟、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Read-Only Memory,ROM)或随机存储记忆体(Random Access Memory,RAM)等。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5)

1.一种光伏发电系统控制方法,所述光伏发电系统包括光伏组件、光伏并网逆变器和升压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光伏发电系统的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
根据所述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确定当前过欠压保护值;
将所述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过欠压保护值调整为所述当前过欠压保护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光伏发电系统的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具体方法为:
采集所述光伏组件的MPP电压,并根据所述MPP电压确定当前最佳并网电压;
将所述当前最佳并网电压作为所述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
在所述根据所述MPP电压确定当前最佳并网电压之后、所述将所述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过欠压保护值调整为所述当前过欠压保护值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将所述光伏并网逆变器并网侧电压调节至所述当前最佳并网电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光伏发电系统的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具体方法为:
获取所述升压变压器的变比调节装置的当前档位;所述变比调节装置为有载调压装置或无载分接开关;
根据所述变比调节装置的档位与并网电压理想值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当前档位对应的并网电压理想值,并将所述当前档位对应的并网电压理想值作为所述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载分接开关包括档位切换部件、档位定位部件、导体弹簧片和档位输出部件;
所述档位定位部件设有n个卡槽,所述卡槽用于固定所述档位切换部件;所述档位切换部件通过不同的卡槽固定,相应的,所述无载分接开关处于不同的档位;其中,n为整数,且n≥2;
所述档位输出部件设有内导电区和外导电区,所述内导电区和外导电区之间设有绝缘区;所述外导电区呈非闭合带状,所述外导电区的一端设有第一输出端子,所述外导电区上沿带长方向分布设有n个分接点,相邻两个分接点之间设有阻值已知的电阻;所述内导电区设有第二输出端子;
所述导体弹簧片设置于所述档位定位部件和档位输出部件之间;所述导体弹簧片包括固定片和n个触脚;所述固定片与所述内导电区连接;所述触脚与所述卡槽一一对应,所述触脚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固定片上与所述卡槽相对应的位置;所述触脚的另一端与所述分接点一一对应,且任一时刻,至多有一个所述触脚在所述档位切换部件的压力作用下与相应的分接点连接;
当所述变比调节装置为无载分接开关时,所述获取所述升压变压器的变比调节装置的当前档位,具体方法为:
采集所述第一输出端子和第二输出端子之间的输出电阻值;
根据所述输出电阻值以及预设的输出电阻值与档位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当前档位。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方法的任一步骤之前或之后,还包括:
采集所述光伏组件的MPP电压,并根据所述MPP电压确定当前最佳并网电压;
将所述光伏并网逆变器并网侧电压调节至所述当前最佳并网电压。
6.根据权利要求2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光伏并网逆变器并网侧电压调节至所述当前最佳并网电压,具体方法包括:
根据所述当前最佳并网电压确定所述升压变压器的最佳变比;
调节所述升压变压器的变比至所述最佳变比;其中,
所述调节所述升压变压器的变比至所述最佳变比,具体方法包括:
通过有载调压装置自动调节所述升压变压器的变比至所述最佳变比;
或者,
通过人工控制无载分接开关或有载调压装置,来调节所述升压变压器的变比至所述最佳变比。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过欠压保护值调整为所述当前过欠压保护值,具体方法为:
手动调整所述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过欠压保护值至所述当前过欠压保护值;
或者,
通过控制器自动调整所述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过欠压保护值至所述当前过欠压保护值。
8.一种光伏发电系统控制系统,所述光伏发电系统包括光伏组件、光伏并网逆变器和升压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包括并网电压理想值获取装置、保护值确定装置和过欠压判断装置;
并网电压理想值获取装置,用于获取所述光伏发电系统的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
保护值确定装置,用于根据所述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确定当前过欠压保护值;
过欠压判断装置,用于根据所述当前过欠压保护值对所述光伏并网逆变器进行过欠压判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并网电压理想值获取装置包括第一MPP电压传感器和第一处理器;
所述第一MPP电压传感器用于采集所述光伏组件的MPP电压;
所述第一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MPP电压确定所述当前最佳并网电压,并将所述当前最佳并网电压作为所述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
所述控制系统还包括并网电压调节装置,所述过欠压判断装置具体为第一过欠压判断装置;
所述并网电压调节装置用于将所述光伏并网逆变器并网侧电压调节至所述当前最佳并网电压,并触发所述第一过欠压判断装置;所述第一过欠压判断装置用于在被所述并网电压调节装置触发后,根据所述当前过欠压保护值对所述光伏并网逆变器进行过欠压判断。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并网电压理想值获取装置包括采样装置和第三处理器;
所述采样装置用于获取所述升压变压器的变比调节装置的当前档位;所述变比调节装置为有载调压装置或无载分接开关;
所述第三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变比调节装置的档位与并网电压理想值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当前档位对应的并网电压理想值,将所述当前档位对应的并网电压理想值作为所述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载分接开关包括档位切换部件、档位定位部件、导体弹簧片和档位输出部件;
所述档位定位部件设有n个卡槽,所述卡槽用于固定所述档位切换部件;所述档位切换部件通过不同的卡槽固定,相应的,所述无载分接开关处于不同的档位;其中,n为整数,且n≥2;
所述档位输出部件设有内导电区和外导电区,所述内导电区和外导电区之间设有绝缘区;所述外导电区呈非闭合带状,所述外导电区的一端设有第一输出端子,所述外导电区上沿带长方向分布设有n个分接点,相邻两个分接点之间设有阻值已知的电阻;所述内导电区设有第二输出端子;
所述导体弹簧片设置于所述档位定位部件和档位输出部件之间;所述导体弹簧片包括固定片和n个触脚;所述固定片与所述内导电区连接;所述触脚与所述卡槽一一对应,所述触脚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固定片上与所述卡槽相对应的位置;所述触脚的另一端与所述分接点一一对应,且任一时刻,至多有一个所述触脚在所述档位切换部件的压力作用下与相应的分接点连接;
所述采样装置获取所述无载分接开关的当前档位,具体为:所述采样装置采集所述第一输出端子和第二输出端子之间的输出电阻值,并根据所述输出电阻值以及预设的输出电阻值与档位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当前档位。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MPP电压传感器、第二处理器和并网电压调节装置;
所述第二MPP电压传感器用于采集所述光伏组件的MPP电压;
所述第二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MPP电压确定所述当前最佳并网电压;
所述并网电压调节装置,用于将所述光伏并网逆变器并网侧电压调节至所述当前最佳并网电压。
13.根据权利要求9或12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并网电压调节装置包括:
变比确定装置,用于根据所述当前最佳并网电压确定所述升压变压器的最佳变比;
变比调节装置,用于调节所述升压变压器的变比至所述最佳变比;其中,
所述变比调节装置包括无载分接开关和/或有载调压装置;
所述无载分接开关用于通过手动方式调节所述升压变压器的变比至所述最佳变比;
所述有载调压装置用于通过自动或手动方式调节所述升压变压器的变比至所述最佳变比。
14.根据权利要求8~13任一项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保护值调节装置,用于自动调节所述过欠压判断装置的过欠压保护值至所述当前过欠压保护值。
15.一种无载分接开关,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光伏发电系统控制系统,所述光伏发电系统包括光伏组件、光伏并网逆变器和升压变压器,所述光伏发电系统控制系统包括采样装置、第三处理器、保护值确定装置和过欠压判断装置;
所述无载分接开关包括档位切换部件、档位定位部件、导体弹簧片和档位输出部件;
所述档位定位部件设有n个卡槽,所述卡槽用于固定所述档位切换部件;所述档位切换部件通过不同的卡槽固定,相应的,所述无载分接开关处于不同的档位;其中,n为整数,且n≥2;
所述档位输出部件设有内导电区和外导电区,所述内导电区和外导电区之间设有绝缘区;所述外导电区呈非闭合带状,所述外导电区的一端设有第一输出端子,所述外导电区上沿带长方向分布设有n个分接点,相邻两个分接点之间设有阻值已知的电阻;所述内导电区设有第二输出端子;
所述导体弹簧片设置于所述档位定位部件和档位输出部件之间;所述导体弹簧片包括固定片和n个触脚;所述固定片与所述内导电区连接;所述触脚与所述卡槽一一对应,所述触脚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固定片上与所述卡槽相对应的位置;所述触脚的另一端与所述分接点一一对应,且任一时刻,至多有一个所述触脚在所述档位切换部件的压力作用下与相应的分接点连接;
所述采样装置用于采集所述第一输出端子和第二输出端子之间的输出电阻值,并根据所述输出电阻值以及预设的输出电阻值与档位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无载分接开关的当前档位;
所述第三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无载分接开关的档位与并网电压理想值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当前档位对应的并网电压理想值,将所述当前档位对应的并网电压理想值作为所述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
保护值确定装置,用于根据所述当前并网电压理想值确定当前过欠压保护值;
过欠压判断装置,用于根据所述当前过欠压保护值对所述光伏并网逆变器进行过欠压判断。
CN201310116544.XA 2013-04-07 2013-04-07 光伏发电系统的控制方法、控制系统和无载分接开关 Active CN10410410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116544.XA CN104104103B (zh) 2013-04-07 2013-04-07 光伏发电系统的控制方法、控制系统和无载分接开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116544.XA CN104104103B (zh) 2013-04-07 2013-04-07 光伏发电系统的控制方法、控制系统和无载分接开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04103A true CN104104103A (zh) 2014-10-15
CN104104103B CN104104103B (zh) 2017-06-13

Family

ID=516720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16544.XA Active CN104104103B (zh) 2013-04-07 2013-04-07 光伏发电系统的控制方法、控制系统和无载分接开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10410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0134772A1 (de) 2020-12-22 2022-06-23 Sma Solar Technology Ag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energieversorgungs-anlage, anlagenregler für eine energieversorgungs-anlage sowie energieversorgungs-anlage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07672A (ja) * 1993-09-30 1995-04-21 Sharp Corp 系統連系型逆変換装置
CN101577509A (zh) * 2009-06-09 2009-11-11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光伏变换系统
WO2013034428A1 (de) * 2011-09-05 2013-03-14 Dehn + Söhne Gmbh + Co. Kg Verfahren und anordnung zum überspannungsschutz von wechselrichtern für photovoltaische anlagen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07672A (ja) * 1993-09-30 1995-04-21 Sharp Corp 系統連系型逆変換装置
CN101577509A (zh) * 2009-06-09 2009-11-11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光伏变换系统
WO2013034428A1 (de) * 2011-09-05 2013-03-14 Dehn + Söhne Gmbh + Co. Kg Verfahren und anordnung zum überspannungsschutz von wechselrichtern für photovoltaische anlagen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0134772A1 (de) 2020-12-22 2022-06-23 Sma Solar Technology Ag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energieversorgungs-anlage, anlagenregler für eine energieversorgungs-anlage sowie energieversorgungs-anlage
WO2022136165A1 (de) 2020-12-22 2022-06-30 Sma Solar Technology Ag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energieversorgungs-anlage, anlagenregler für eine energieversorgungs-anlage sowie energieversorgungs-anlag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04103B (zh) 2017-06-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872554C (en) Battery energy storage and power system
KR20040014328A (ko) 전력변환장치 및 발전장치
Yang et al. Use of integrated photovoltaic-electric spring system as a power balancer in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s
CN204228854U (zh) 一种电压暂降模拟装置
CN101156304A (zh) 开关式电力转换器及其操作的方法
CN106950512B (zh) 一种储能变流器并离网特性一体化检测系统及方法
US20160233787A1 (en)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CN105449702A (zh) 一种无通讯互联线微网储能系统及直流电压偏差控制方法
CN105634025A (zh) 直流微网中并网逆变装置
CA2937802C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xtracting electrical energy from photovoltaic module
CN105207194A (zh) 一种用于多端柔性直流电网中直流潮流控制器安装位置的确定方法
CN110535139B (zh) 一种宽幅调压装置
JP2005312158A (ja) 電力変換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太陽光発電装置
CN202872471U (zh) 利用环境微弱能量供电的间隙性数字式传感器工作电源
Jianfang et al. Multi-level control of grid-tied DC microgrids
CN104104103A (zh) 光伏发电系统的控制方法、控制系统和无载分接开关
CN202750021U (zh) 一种将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的转换器
CN204967289U (zh) 宽电流范围工作的电流互感取能电源
CN103312188A (zh) 用于电力电子装置中电抗器性能测试的电源及其测试方法
CN103986181B (zh) 光伏发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光伏并网逆变器
Ananda-Rao et al. Microcontroller based battery controller for peak shaving integrated with solar photovoltaic
CN204597781U (zh) 一种开关电源电路
CN110649651B (zh) 交直流双向变流器及其自适应方法、电子装置
CN209982435U (zh) 光伏系统的防pid装置及光伏系统
CN209446692U (zh) 一种用于并网装置的检测电路及直流电子负载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