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93919A - 修复管引入方法和修复后的管道 - Google Patents

修复管引入方法和修复后的管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93919A
CN104093919A CN201380007012.0A CN201380007012A CN104093919A CN 104093919 A CN104093919 A CN 104093919A CN 201380007012 A CN201380007012 A CN 201380007012A CN 104093919 A CN104093919 A CN 1040939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reparation
introducing
manhole
simu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0701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93919B (zh
Inventor
金尾茂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naflex Cor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anaflex Cor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naflex Corp Co Ltd filed Critical Kanaflex Corp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0939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939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939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939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55/00Devices or appurtenances for use in, or in connection with, pipes or pipe systems
    • F16L55/16Devices for covering leaks in pipes or hoses, e.g. hose-menders
    • F16L55/162Devices for covering leaks in pipes or hoses, e.g. hose-menders from inside the pipe
    • F16L55/165Devices for covering leaks in pipes or hoses, e.g. hose-menders from inside the pipe a pipe or flexible liner being inserted in the damaged section
    • F16L55/1652Devices for covering leaks in pipes or hoses, e.g. hose-menders from inside the pipe a pipe or flexible liner being inserted in the damaged section the flexible liner being pulled into the damaged sectio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7/00Other installations or implements for operating sewer systems, e.g.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stoppage; Emptying cesspoo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55/00Devices or appurtenances for use in, or in connection with, pipes or pipe systems
    • F16L55/18Appliances for use in repairing pip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3/00Sewer pipe-line systems
    • E03F3/06Methods of, or installations for, laying sewer pipes
    • E03F2003/065Refurbishing of sewer pipes, e.g. by coating, lin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Sewage (AREA)
  • Pipe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简便地判定能否将口径尽可能大的修复管引入到老朽化的排水路,以更少的间隙将修复管引入到下水管的修复管引入方法。该修复管引入方法为,准备模拟修复管的模拟修复管(30'),将用于判定能否进行修复管的引入的判定工具(10)安装到模拟修复管(30')的插入侧前端部,将带有判定工具(10)的模拟修复管(30')引入到已设管(1)内,确认带有判定工具(10)的模拟修复管(30')的通过完成后,将引入工具安装到修复管的前端部,将带有引入工具的修复管从已设管的上部开口部(2b)插入该已设管(1)内,用缆线牵拉引入工具,由此遍及已设管全长地配置修复管。

Description

修复管引入方法和修复后的管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埋设到地下后经过长时间,由于车辆行驶等造成的负荷的反复施加、土压、或者地震振动等而发生龟裂、损坏或者管接头部分的水密性降低的已设管内,通过引入新的树脂制修复管,修复已设管的修复管引入方法。
背景技术
埋设到土中经过长时间的下水管,会出现耐负荷能力降低而发生道路地陷或者泄水能力不足的问题。
专利文献1和2中公开有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和装置。
图17所示的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排水管修补装置,在老朽化后的下水管的内部形成树脂制的新的排水管。根据上述排水管修补装置,不需要用于挖掘土砂的施工设备就能够在已设管内简便地形成管体。
上述排水管修补装置,将具有可挠性的树脂管50(一般称为“波纹管”或“带纹管”)从转筒51陆续送出,通过左侧的检修孔(manhole)52,从已设的下水管53的一方插入,用绞盘54从右侧的检修孔52牵拉。图17中,在树脂管50的前端安装有引入用的帽(cap)55,帽55与缆线(wire)56连接。
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管道修复方法为,将外径形成为比下水管内径小的由热可塑性材料形成的修复管,通过检修孔引入到修复对象的下水管内,对修复管内送入100℃以上的热风并且将该热风适当地封入到修复管内,由此使该修复管加热扩径而与下水管内壁紧贴。
该管道修复方法所使用的修复管,在被引入到下水管内时在管径方向形成为扁平化的形状,在被引入到下水管内后由于上述热风而变形为圆筒状,强制地被扩径。通过这样的方式,使修复管与下水管内壁紧贴,由此能够内衬于下水管内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858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23940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埋设到土中的下水管,在经过长时间的期间有时会在连结部分发生错位、弯曲等。当将修复管插入到这种具有错位、弯曲等的下水管内时,即使修复管具有可挠性,在错位、弯曲的程度大的情况下或在障碍物挂到连结部分的情况下,存在妨碍修复管的引入的问题。
为了遍及下水管全长地安全且有效地实施引入操作,需要避免上述问题,因此在现有的方法和装置中,不得不使用比下水管的内径小很多的外径的修复管。
但是,这样的管道修复后,存在下水管径大幅变小、排水能力大幅降低的问题。而且,存在虽然结构上不需要但是根据委托人的要求而需要进行在将修复管引入到下水管内时产生的修复管外壁与下水管内壁之间的间隙中注入填充材料的后处理的情况,进行这种处理之后事实上不可能进行下一次的管道修复。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排水管修补装置,需要将转筒、绞盘设置在检修孔附近。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管道修复方法,需要将热风产生器、加压器设置在检修孔附近。
在设置转筒、绞盘以及热风产生器、加压器的期间,上述检修孔的周边会被这些器材占用。但是,存在不能占用检修孔的周边的情况。
例如是在交通量大的基干道路的交叉点的中央设置的检修孔的情况下,即使短时间占用该交叉点内的检修孔周边也会导致大拥堵使都市机能瘫痪。
另外,专利文献2的方法所用的修复管,由于采用上述结构而不得不做成薄壁状,因此难以充分确保机械强度,因此专利文献2的方法在保障长期稳定和安全方面很难说优选。
本发明考虑了上述现有的排水管修补方法的技术问题,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比现有技术直径大的修复管顺畅地引入到下水管的修复管引入方法和修复后的管道。
另外,伴随第一目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预防在修复管的引入工序中,引入途中的修复管变得无法引入、或撤去引入途中的修复管、或重新引入更小直径的修复管那样的无效率的情况发生的修复管引入方法。
另外,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不能占用地上的检修孔周边的情况下也能够引入修复管的修复管引入方法。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是一种将具有可挠性的树脂管作为修复管引入到已设管内的修复管引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准备模拟上述修复管的模拟修复管的准备工序;
将用于对能否进行上述修复管的引入进行判定的判定工具安装到上述模拟修复管的插入侧前端部的判定工具安装工序;
将带有上述判定工具的模拟修复管引入到上述已设管内的模拟引入工序;
在确认带有上述判定工具的模拟修复管的通过完成之后,将引入工具安装到上述修复管的前端部的引入工具安装工序;和
将带有上述引入工具的修复管从上述已设管的开口部插入到该已设管内,用缆线牵拉上述引入工具,由此遍及上述已设管的全长地配置上述修复管的配置工序。
本发明中能够是,上述已设管是连接于检修孔与检修孔之间的排水路,将带有上述引入工具的修复管从一个检修孔的上部开口搬入,进而从上述排水路的开口部插入到上述排水路内,用缆线从另一个检修孔侧牵拉上述引入工具。
本发明中,上述修复管引入方法优选还包括在上述模拟修复管的后端部安装拉回工具的拉回工具安装工序,在上述模拟引入工序中,当在上述已设管内发生带有上述判定工具的模拟修复管的引入不良的问题时,通过与上述拉回工具连接的缆线将带有上述判定工具和上述拉回工具的模拟修复管拉回。
本发明中,优选上述判定工具包括:圆锥状的插入部;从该插入部的末端部延伸设置的筒状主体部;和从该筒状主体部缩小直径并向后方延伸设置,用于固定上述模拟修复管的筒状固定部。
本发明中,优选上述筒状主体部的外径形成得比上述修复管的外径大。
本发明中,优选上述判定工具还在上述插入部和上述筒状主体部的内部具有扭转恢复部件。
本发明中,优选在上述模拟引入工序之前,还包括:使用于检测上述已设管内的狭小部位的诊断工具通过上述已设管内的诊断工序;和对检测到的狭小部位进行挖掘使其扩展的挖掘工序。
本发明中能够是,上述修复管引入方法还包括:在与上述已设管连通的检修孔中的最上游侧检修孔附近上方设置卷绕有上述修复管的筒的筒设置工序;在从上述最上游侧检修孔离开至少2个跨距以上的最下游侧检修孔上设置绞盘的绞盘设置工序;和将从上述绞盘卷绕出来的缆线与上述引入工具连接的连接工序,上述配置工序通过卷绕上述绞盘,在2个跨距以上的上述已设管内连续地引入上述修复管。
本发明中能够是,上述已设管为下水管,在使用下水道时将上述修复管引入到上述已设管内。
本发明中,对于通过设置于最上游侧检修孔与最下游侧检修孔之间的中间检修孔内的上述修复管,在修复管引入后与该中间检修孔内壁面匹配地进行截断。
本发明的管道,通过上述修复管引入方法修复。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修复管引入方法,能够简便地对是否能够将修复管引入到要修复的已设管进行判定,因此能够顺畅地将比现有技术直径大的修复管引入到已设管内。
根据本发明的修复管引入方法,能够在下水道使用时在多个跨距(span)(连接相邻检修孔间的已设管长度为1个跨距)中连续地修复已设管,因此即使在无法占用地上的检修孔周边场所的情况下也能够引入修复管。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本发明的修复管引入方法的排水路的说明图。
图2(a)~(c)是表示排水路中产生的弯曲、间隙、台阶的正面图,图2(d)是表示横向错位的平面图。
图3(a)是本发明的判定工具的侧面截面图,图3(b)是其右侧面图。
图4(a)是本发明的引入工具的侧面截面图,图4(b)是其右侧面图。
图5(a)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引入工具的侧面截面图,图5(b)是其右侧面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修复管的结构的具有局部切口的正面图。
图7是表示利用带有判定工具的模拟修复管进行的确认操作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修复管引入方法的准备操作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修复管引入操作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修复管引入完成状态的说明图。
图11是变形例1的诊断工具60的外观图。
图12是表示变形例1的管修复操作的顺序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应用本发明的管道修复方法的排水路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管道修复方法的准备状态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管道修复方法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管道修复方法的施工结束状态的说明图。
图17是表示现有的排水管修补方法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1]排水路的检查
图1表示适用本发明的修复管引入方法的为老朽化的已设管的排水路。
图1中,排水路1通过将多根混凝土制的排水管1a连结并埋设到土中而形成。排水路1的一个端部,例如与设置于上游侧检修孔2的下部的下部开口部2a连接。排水路1的另一个端部,与设置于下游侧检修孔3的下部的下部开口部3a连接。
修复上述排水路1时,首先进行排水路1的检查。
具体而言,配置高压清洗车,用高压水对修复对象的排水路1的内部进行清洗(清洗工序)。
接着,在排水路1内插入自行式摄像机,调查是否存在对修复管的引入造成障碍的树根等障碍物(调查工序)。
如果调查的结果是需要除去障碍物,则将管内操作用机器人插入到排水路1内进行除去障碍物等的前处理(障碍物除去工序)。另外,图1中记载有用于防止来自上游侧的污水进入到排水路1内的止水塞4和卷绕有修复管的筒5。
[2]修复管引入的确认操作
存在如下情况:图2(a)中,伴随老朽化,排水管1a的管主体弯曲(参照A部分);如图2(b)所示,产生间隙(参照B部分);如图2(c)所示,产生台阶(纵向错位)(参照C部分);以及,如图2(d)的平面图所示发生横向错位(参照D部分)。
于是,对排水管彼此间的弯曲角、间隙、台阶、横向错位分别设定允许值。例如,像排水管1a彼此间的弯曲角为10°左右以下、间隙为100mm左右以下、台阶差为10mm左右以下、横向错位为10mm左右以下那样分别设定允许值。
另外,上述各允许值,在每次将下水管和要插入到该下水管内的修复管组合时,基于工厂实验或现场施工中得到的可否引入数据进行设定。
[3]判定工具
准备将修复管(后面叙述)截断成长度为50~60cm左右而得到的模拟修复管(准修复管,用于在引入修复管之前进行测试)(准备工序),在其一端(插入侧前端部)安装图3(a)、(b)所示的判定工具(判定工具安装工序)。
在此,准备将直径不同的多种修复管分别截断的多种模拟修复管30'(参照图7)。另外准备直径不同的多种判定工具,将该多种判定工具安装到各自对应的多种模拟修复管的插入侧前端部。
另外,出于方便抽回的目的,也能够在模拟修复管的后端部设置具有与判定工具同样形体的引导体(未图示)。
图3(a)是判定工具的侧面截面图。图3(b)是其右侧面图。其中,图3(b)表示卸下了后侧吊环螺母15(后面叙述)的状态。
图3(a)、(b)中,判定工具10具有由铁质或钢制的金属制部件构成的工具主体11,该工具主体11一体地形成有:圆锥状的插入部11a;从该插入部11a的末端部延伸设置的筒状主体部11b;和从该筒状主体部11b缩径并向后方延伸设置,用于固定模拟修复管30'的筒状固定部11c。
筒状固定部11c的外径φE,与模拟修复管的内径大致一致,使得以与模拟修复管30'紧贴的状态固定。
筒状主体部11b的外径φF,形成得比模拟修复管30'的外径大一定程度。具体而言,φF形成得比模拟修复管30'的外径大1mm左右,特意使得不能够在排水路1内自由地插通(对自由插通赋予若干限制)。
另外,在筒状主体部11b与筒状固定部11c的边界部分设置有台阶11d。
筒状主体部11b的轴向长度L设定为例如40~60mm左右。插入部11a的轴向长度设定为大致F/2。
另外,模拟修复管30'形成为具有与上述波纹管或带纹管对应的外观。
在筒状固定部11c,沿着在模拟修复管30'的外表面螺旋状地形成的突条加强部的朝向,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螺纹孔。能够将模拟修复管30'的一个端部和筒状固定部11c用多个螺纹件可装拆地进行固定。
在判定工具10的前端部内侧焊接有螺母12。在螺母12螺合有配置在工具主体11的中心线CL上的螺栓13。
螺栓13的前侧端部从工具主体11的前端突出规定长度。在螺栓13的前端部螺合有前侧吊环螺母14,与工具主体11一体化。
另外,在螺栓13的后侧端部(后端部)螺合有后侧吊环螺母15。通过紧固另一个螺母16将该螺合后的后侧吊环螺母15固定。另外,调节螺栓13的长度以使得后侧吊环螺母15收纳于工具主体11内。
[4]引入工具
接着,对用于将修复管引入到排水路内的引入工具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4(a)是引入工具的侧面截面图,图4(b)是其右侧面图。另外,对与图3所示的判定工具10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
图4中,引入工具20与判定工具10同样由铁质或钢制的金属制部件构成。半球状的插入部21a和用于固定修复管的筒状固定部21b形成为一体而构成工具主体21。
插入部21a的外径φG形成为与修复管的外径相等或小于修复管的外径。详细而言,外径φG形成为与螺旋状地形成于修复管的外表面的突条加强部(突条部)的外径相等,或比其小。由此,引入工具20以齐平(表面拉平,没有阶差)的状态与修复管连接。
另外,在插入部21a与筒状固定部21b的边界部分形成有台阶21c。
另外,在筒状固定部21b,沿着修复管的突条加强部的朝向,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螺纹孔。能够将修复管的一个端部和筒状固定部21b用多个螺纹件可装拆地进行固定。
图5(a)是另一个引入工具的侧面截面图,图5(b)是该引入工具的后视图。另外,对与图3所示的判定工具10和图4所示的引入工具20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
图5中,引入工具25与判定工具10和引入工具20同样由铁质或钢制的金属制部件构成。半球状的插入部26a和用于固定修复管的筒状固定部21b形成为一体而构成工具主体26。
插入部26a是在图4的插入部21a的中央开有用于内包扭转恢复件27的孔的部件。
扭转恢复件27用于将缆线中产生的扭转消除,被内包于工具主体26的中央。
在引入工具25的后端部外侧焊接有螺母28。在螺母的28螺合有吊环螺栓29,与工具主体26一体化。另外,也可以替代螺母28和吊环螺栓29使用螺栓和吊环螺母。
在使用图4所示的引入工具20进行引入时,在引入工具20的前端的前侧吊环螺母14上另外安装扭转恢复件来使用。
另一方面,在使用引入工具25进行引入时,扭转恢复件27内包于引入工具25,因此扭转恢复件不会从引入工具25的前端伸出。由此,能够将修复管引入至使引入工具25的前端尽可能靠近滑轮32(参照图7)的位置,因此,能够提高引入工具25的拆卸操作和修复管的截断操作等的操作效率。
[5]修复管
图6是表示修复管的结构的正面图。
图6中,修复管30由带波纹树脂管构成,该带波纹树脂管具有直管部30a和螺旋状地形成于该直管部30a的外表面的突条加强部30b。
修复管30例如外径为150~450mm,内径为135~435mm,螺距为8~40mm,突条加强部30b的芯材的高度为6~20mm,芯材宽度为6~30mm。
关于上述螺距和芯材宽度,螺距过窄时修复管难以弯曲,另外,螺距过宽时修复管的强度变弱。因此,为了获得合适的易弯曲度和强度,优选芯材的宽度设定为螺距的30~75%的范围。另外,关于壁厚也同理优选设定为芯材高度的10~50%的范围。
上述直管部30a由下卷软质树脂层30c和上卷软质树脂层30d构成。在上卷软质树脂层30d的外表面卷绕并层叠有由芯材包覆部30e和硬质树脂制芯材30f构成的突条加强部30b。
修复管30的外观与现有的波纹管类似,但是在实施方式1中由于实现了修复管30的各构成要素的强度的最佳化,因此修复管30构成为自立修复管。因此,不需要在排水路1的内壁与修复管30的外壁的全部间隙填充作为填充材料的浆料(grout)。另外,能够根据需要仅在修复管30的入口和出口部分填充浆料。
[5-1]下卷软质树脂层
下卷软质树脂层30c能够由耐化学性优秀的热可塑性树脂例如氯乙烯树脂、聚烯烃树脂、或例如烯烃类、苯乙烯类的热可塑性弹性体等构成。
[5-2]上卷软质树脂层
上卷软质树脂层30d能够由与下卷软质树脂层30c粘接性良好且耐化学性优秀的热可塑性树脂例如苯乙烯类、烯烃类、尼龙类、聚酯类、聚酰胺类、聚苯乙烯类的热可塑性弹性体等成形。
而且,如果在这些热可塑性弹性体中配合烯烃类树脂则能够提高内压、外压、扁平强度、压缩强度、拉伸强度,因此更优选。另外,作为上述烯烃类树脂可以例示PP、PE等。
[5-3]芯材包覆部
芯材包覆部30e由与上述上卷软质树脂层30d相同或类似性质的材质构成,在修复管30的制造工序中成形为筒状,并且在螺旋状地卷绕于上卷软质树脂层30d的外表面时与该上卷软质树脂层30d热熔接而一体化。
[5-4]芯材
硬质树脂制芯材30f优选是被挤压为棒状的PE(聚乙烯)、PP(聚丙烯)、PPE(聚苯醚)、PPS(聚苯硫醚)、PEI(聚醚酰亚胺)、PAR(聚芳酯)、PES(聚醚砜)、PEEK(聚醚醚酮)、PTFE(聚四氟乙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A(聚酰胺)、POM(聚缩醛)、饱和聚酯和它们的共混聚合体中的任一个。上述芯材包覆部30e在成形为筒状的过程中被卷入到该筒内。
硬质树脂制芯材30f和芯材包覆部30e热熔接,且芯材包覆部30e将硬质树脂制芯材30f的整周包入,由此实质上硬质树脂制芯材30f与该芯材包覆部30e一体化。
另外,硬质树脂制芯材30f和芯材包覆部30e能够用玻璃纤维、碳纤维、芳族聚酰胺纤维、钛酸钾晶须、滑石、云母、碳酸钙、碳黑、水化硅酸钙、碳酸镁等强化材料、填充材料进行强化。
根据实施方式1的修复管30,直管部30a由软质树脂层构成,因此从筒5(参照图1)搬入到上游侧检修孔2内时以及进而从上游侧检修孔2内插入到排水路1时,能够以需要的充分的曲率使修复管30弯曲,能够简便地进行施工。
另外,实施方式1中对螺旋地形成有突条加强部的修复管进行了说明,但是突条加强部并不限定于螺旋,也可以是使同心环以峰/谷状在管轴方向上反复连续出现的方式。
[6]修复管引入方法
图7~10是表示修复管引入方法的说明图。
[6-1]利用判定工具进行的确认
图7中,在引入修复管之前,首先进行能否在排水路1(参照图1)内引入修复管的确认操作。另外,图7中对与图1中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
将安装有判定工具10(参照图3)的模拟修复管30'从上游侧检修孔2插入到排水路1内。
判定工具10的前侧吊环螺母14与缆线31的一端连接。缆线31的另一端经由配置在下游侧检修孔3内的滑轮32由绞盘(绞车)33卷绕。
另外,判定工具10内的后侧吊环螺母15(参照图3)也与另一个缆线34连接。在带有判定工具10的模拟修复管30'因排水路1内的弯曲、台阶、错位等而不能前进的情况下,通过该缆线34将带有判定工具10的模拟修复管30'拉回。另外,出于方便拉回的目的,能够在模拟修复管30'的后端部也设置具有与上述判定工具10同样的形体的引导体(未图示)。
将带有判定工具10的模拟修复管30'插入到包括图2所示的各种变位的排水路1中(模拟引入工序)。
在图2(a)的情况下,当要使带有判定工具10的模拟修复管30'通过连结部分的弯曲角超过允许值的2个排水管1a之间时,因为判定工具10的筒状主体部11b与排水管1a的下游侧的内壁平行所以与该内壁接触,妨碍带有判定工具10的模拟修复管30'顺畅通过。
在图2(b)的情况下,因为判定工具10的筒状主体部11b的长度形成得比间隙的允许值短,所以筒状主体部11b嵌入到该间隙中,妨碍带有判定工具10的模拟修复管30'顺畅通过。
在图2(c)和(d)的情况下,当阶差超过允许值时,因为判定工具10的筒状主体部11b的主干部外壁与排水管1a的内径的间隙的余量少,所以筒状主体部11b与下游侧的排水管1a的端面接触,妨碍带有判定工具10的模拟修复管30'顺畅通过。
如果带有判定工具10的模拟修复管30'顺畅地通过排水路1内,则判定为即使下水管发生了变形也能够引入修复管。
另外,当带有判定工具10的模拟修复管30'不能顺畅地通过排水管1a内时,绞盘33的卷绕阻力增大。由此,通过监视该卷绕阻力就能够确定妨碍通过的部位。
在所确定的部位例如产生图2(c)所示的台阶(纵向错位)时,将管内操作用机器人插入到下水管内,切削排水管1a内壁以使得该台阶差变小。由此,准备好能够引入修复管的环境。
[6-2]引入准备操作(引入准备工序)
图8中,在上游侧检修孔2的上部开口部2b的附近配置卷绕有修复管30的筒5。在修复管30的前端部安装图4所示的引入工具20、或图5所示的引入工具25(引入工具安装工序)。
另外,在上部开口部2b设置用于将修复管30顺畅地送入到上游侧检修孔2内的引导辊装置40。
而且,在上游侧检修孔2的底部,设置有使从上游侧检修孔2内降下的修复管的行进方向朝向排水路1,即变更为横向的引导装置41。
另一方面,在下游侧检修孔的上部开口部3b设置图7所示的绞盘33和滑轮32。
由此,完成修复管30的引入准备。
[6-3]引入操作(配置工序)
接着,图9中,在从筒5卷出来的修复管30的前端部安装引入工具20,带有引入工具20的修复管30通过上部开口部2b被送入到上游侧检修孔2内,在引入工具20的前侧吊环螺母14上(参照图4)连接在带有判定工具10的模拟修复管30'的插入时使用的从绞盘33卷出来的缆线31。
以该状态使绞盘33在卷绕方向上驱动时,通过缆线31将修复管30在排水路1内沿着箭头H方向牵拉。
[6-4]固定操作(整理工序)
在修复管30贯通排水路1内,修复管30的前端部从下游侧检修孔3侧突出规定长度的状态下,将该突出的部分截断。
在上游侧检修孔2侧也将从排水路1延长出来的修复管30截断。
接着,对于作为排水路1的入口部分的上游侧检修孔2的下部开口部2a和作为出口部分的下游侧检修孔3的下部开口部3a,在排水路1内壁与修复管30外壁的间隙填充管口整理材料(填充材料),由此将截断后的修复管30的两端部固定。
上述管口整理材料优选使用例如环氧树脂、加入了速凝用混合剂的灰浆那样的硬化后能够得到高的止水性和强度的填充材料。
另外,对于上述入口部分和出口部分以外的排水路1内壁与修复管30外壁的间隙,根据需要注入回填材料(填充材料)。
图10表示贯通到排水路1内并被固定的状态的修复管30。
上述回填材料优选使用例如混合了灰浆和化学液的浆料、混合有异氰酸酯和多元醇的聚氨酯泡沫等塑料制发泡体等那样的容易填充的填充材料。
[7]总结
根据实施方式1的管道修复方法,能够简便地判定是否能够将修复管引入到要修复的已设管,因此能够顺畅地将比现有技术直径大的修复管引入到下水管。
而且,根据实施方式1的管道修复方法,能够预防在修复管引入工序中,发生引入途中的修复管无法引入、或撤去引入途中的修复管、或重新引入更小直径的修复管等的无效率的状况。
<变形例1>
变形例1中,在实施方式1的模拟引入工序之前,进行诊断工序和挖掘工序。
诊断工序中,为了检测排水路1内的狭小部位,使后述的诊断工具通过排水路1。另外,在诊断工序中,优选从诊断工具的后方插入摄像机,一边确认诊断工具的通过状态一边进行操作。
在挖掘工序中,在由诊断工序检测出的排水路1内的狭小部位,插入挖掘机,切削排水路1的内壁以使得该狭小部位扩大。
[1]诊断工具
图11是变形例1的诊断工具60的外观图。图11中,变形例1的诊断工具60具有由铁质或钢制的金属制部件构成的工具主体61,该工具主体61包括圆锥状的插入部61a;从该插入部61a的末端部延伸设置的筒状主体部61b;和圆锥状的拉回部61c。
筒状主体部61b的外径φF'形成得比模拟修复管30'的外径小一定程度。具体而言,φF'形成得比模拟修复管30'的外径小35mm左右,使得容易插通在排水路1内。
另外,在插入部61a与筒状主体部61b的边界部分和筒状主体部61b与拉回部61c的边界部分并不特别设置台阶。
出于操作性的观点,诊断工具60的轴向长度为检修孔的内径(日本为900mm)以下就没有问题。例如,筒状主体部61b的轴向长度L1设定为例如250~500mm左右,插入部61a的轴向长度L2和拉回部61c的轴向长度L3设定为200~300mm左右。
诊断工具60还具有从筒状主体部61b的表面突出例如15mm左右的多个辊部62。
辊部62在诊断工具60通过排水路1内时碰到排水路1的内壁而旋转。另外,辊部62具有与从内壁受到的压力相应地向筒状主体部61b的内部退入的机构,在通过排水路1内的狭小部位时大幅退入而使内置的传感器有所反应。
诊断工具60具有声、光和信号等输出单元,当该传感器做出反应时输出,能够将正在通过狭小部位的情况告知操作者。接受到表示正在通过狭小部位的输出的操作者,能够根据被绞盘33卷绕的缆线31的长度等确认诊断工具60的位置以进行记录。
在插入部61a的前端部螺合有吊环螺母63a。
在拉回部61c的前端部螺合有吊环螺母63c。
[2]管修复操作的顺序
图12是表示变形例1的管修复操作的顺序的流程图。
以下依据图12说明管修复操作的顺序。
(1)配置高压清洗车,用高压水对作为修复对象的排水路1的内部进行清洗(清洗工序)。
(2)在排水路1内插入自行式摄像机,调查是否存在对修复管的引入形成障碍的树根等障碍物(调查工序)。
(3)如果需要除去障碍物,则将管内操作用机器人插入到排水路1内进行除去障碍物等的前处理(障碍物除去工序)。
(4)使诊断工具60通过排水路1内,检测排水路1内的狭小部位(诊断工序)。另外,诊断工序也可以与上述(2)的调查工序同时进行。
(5)在诊断工序中检测出的狭小部位插入挖掘机,挖掘扩大排水路1的内壁以使得该狭小部位扩大(挖掘工序)。另外,挖掘工序也可以与障碍物除去工序同时进行。
(6)准备模拟修复管30'(准备工序)。
(7)将判定工具10安装到模拟修复管30'的插入侧前端部(判定工具安装工序)。
(8)将带有判定工具10的模拟修复管30'引入到排水路1内(模拟引入工序)。
(9)在确认带有判定工具10的模拟修复管30'的通过完成之后,将引入工具20或25安装到修复管30的前端部(引入工具安装工序)。
(10)将带有引入工具的修复管插入到排水路1内,用缆线牵拉引入工具20或25,由此遍及排水路1的全长地配置修复管30(配置工序)。
(11)将从排水路1突出的修复管30截断,在间隙填充管口整理材料,由此将截断后的修复管30的两端部固定(整理工序)。
[3]总结
根据变形例1的管道修复方法,在排水路1内存在多个狭小部位时,仅在诊断工序中使诊断工具60通过一次,就能知道全部的狭小部位,因此通过在进行模拟引入工序之前进行诊断工序和挖掘工序,能够大幅减少模拟引入工序中将引入至中途的带有判定工具10的模拟修复管30'重新引入的工夫,能够提高操作效率。
<实施方式2>
[1]排水路的检查
图13表示适用本发明的管道修复方法的为老朽化的已设管的排水路。
图13中,排水路201通过将多根混凝土制的排水管201a连结并埋设到土中而形成。排水路201的一个端部,例如与在最上游侧的检修孔202的下部设置的下部开口部202a连接。排水路201的另一个端部与在下游侧的检修孔203的下部设置的下部开口部203a连接。
修复上述排水路201时,首先进行排水路201的检查。
具体而言,在下游侧的检修孔203的附近配置高压清洗车,用高压水对排水路201的内部进行清洗(清洗工序)。
接着,在排水路201内插入未图示的自行式摄像机,调查是否存在对修复管的引入形成障碍的树根等障碍物(调查工序)。
如果调查的结果是需要除去障碍物,则将管内操作用机器人插入到排水路201内进行除去障碍物等的前处理(障碍物除去工序)。另外,图13中记载有用于防止来自上游侧的污水进入到排水路201内的止水塞204和卷绕有修复管的筒205。另外,如果满足流速为0.8m/s以下或水深为3cm以下的条件,则能够不使用止水塞204地在下水道使用时进行修复管的引入。另外,在多个跨距的范围中修复排水路的情况下,对修复对象的全部排水路进行同样的检查。
[2]修复管
实施方式2的修复管的结构与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修复管30的结构相同。
在实施方式2中为了对于修复管30的各构成要素兼顾强度和柔软性而实现最佳化,修复管30构成为自立修复管。因此,在将修复管30引入到排水路201内之后,不需要用于使修复管30与排水路201的内壁紧贴的加热扩径工序。因此,如果使用具有上述结构的修复管30修复排水路201,则也不需要用于加热扩径的热风产生器、加压器。
另外,在将修复管30引入到图13所示的排水路201时,在排水路201的内壁与修复管30的外壁之间的一定程度的间隙中,能够根据需要将混合了灰浆和化学液的浆料作为回填材料进行填充。并不限定于上述浆料,也能够例如将混合有多元醇和异氰酸酯的聚氨酯泡沫等塑料制发泡体作为回填材料使用。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修复管30,直管部30a由软质树脂层构成,因此从筒205(参照图13)将修复管30搬入到最上游侧的检修孔202内,接着进而从最上游侧检修孔202内插入到排水路201时,能够以需要的充分的曲率使修复管30弯曲,能够简便地进行施工。
[3]修复管的引入
[3-1]引入准备(引入准备工序)
图14中,本发明以连续地修复从最上游侧的检修孔202起直到至少离开2个跨距以上的最下游侧的检修孔206的排水路201、201'为目的。
在最上游侧的检修孔202的上部开口部202b的附近配置卷绕有修复管30的筒205(筒设置工序)。在修复管30的前端部安装引入工具211。
另外,排水路201将最上游侧的检修孔202和其下游侧的检修孔203连接。另外,排水路201'将上述检修孔203和最下游侧的检修孔206连接。
另外,在最上游侧的检修孔202的上部开口部202b设置用于将修复管30顺畅地送入到最上游侧的检修孔202内的引导辊装置220。
而且,在最上游侧的检修孔202的底部,设置使从最上游侧的检修孔202内降下的修复管30的行进方向朝向排水路201,即变更为横向的引导装置230。
另一方面,在最下游侧的检修孔206的上部开口部206b设置有绞盘240和滑轮241(绞盘设置工序)。由此,完成修复管30的引入准备。另外,下部开口部206a设置于最下游侧的检修孔206的下部。
像这样,设置在作为修复对象的排水路201、201'的检修孔上的设备,仅为不需要大空间的筒205和绞盘240就足够。
[3-2]修复管的引入(配置工序)
图15中,在从筒205卷出来的修复管30的前端部安装引入工具211,带有引入工具的修复管30通过上部开口部202b被送入到最上游侧的检修孔202内,在引入工具211上连接从设置于最下游侧的检修孔206的绞盘240卷出来的缆线240a(连接工序)。
在该状态下使绞盘240在卷绕方向上驱动时,通过缆线240a修复管30在排水路201内沿着箭头H方向被拉伸。
由此,修复管30被引入到将最上游侧的检修孔202和中间的检修孔203连接的排水路201内,接着连续地被引入到将该中间的检修孔203和最下游侧的检修孔206连接的排水路201'内。
[3-3]固定操作(整理工序)
在修复管30贯通排水路201'内,修复管30的前端部从最下游侧的检修孔206的下部开口部206a突出规定长度的状态下将该突出的前端部截断。
另外,对于通过中间的检修孔203的修复管30,将横穿检修孔的部分A截断,与中间的检修孔203的内壁面匹配地(以与内壁面大致齐平的方式)对修复管30的切口端部进行处理。
而且,对于被引入到最上游侧的检修孔202的修复管30,也以与最上游侧的检修孔202的内壁大致齐平的方式截断修复管30。
接着,对于最上游侧的检修孔202的下部开口部202a、中间的检修孔203的各下部开口部203a和最下游侧的检修孔206的下部开口部206a,对排水路201的内壁与修复管30的外壁的间隙填充管口整理材料,由此将截断后的修复管30的各端部固定。
[4]总结
本发明的管道修复方法所用的修复管在工厂制造成为圆筒状的自立管,因此能够省略在现场对修复管进行加热硬化、冷却的工序,能够大幅缩短施工时间。另外,现有的树脂类修复管需要在现场的加热硬化,因此需要用于除去臭氧的对策,本发明的管道修复方法不需要考虑这种对策。
而且,本发明的管道修复方法不是将修复管扩径使之与排水路内壁紧贴的方式,因此也具有在下水道使用时(流通下水时)能够进行引入的优点。
图16表示通过本发明的管道修复方法修复后的排水路201、201'。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修复2个跨距的排水路201、201'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2个跨距,也能够适用于这以上的跨距数的排水路。
另外,只要不产生矛盾,能够将实施方式1、变形例1和实施方式2适当组合。
本申请以2012年5月2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2-121465号和2012年5月2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2-121466号为础,主张优先权。将2012年5月2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2-121465号和2012年5月2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2-121466号的说明书的全部内容引用作为本发明的参考。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管引导装置、管插入系统和管修复系统,能够广泛地适用于埋设在地中的排水管的主管和支管等的地中埋设管的修复。
附图标记的说明
1   排水路(已设管)
1a  排水管
2   上游侧检修孔
2a  下部开口部
2b  上部开口部
3   下游侧检修孔
3a  下部开口部
3b  上部开口部
4   止水塞
5   筒
10  判定工具
11  工具主体
11a 插入部
11b 筒状主体部
11c 筒状固定部
11d 台阶
12  螺母
13  螺栓
14  前侧吊环螺母
15  后侧吊环螺母
16  另一个螺母
20  引入工具
21  工具主体
21a 插入部
21b 筒状固定部
21c 台阶
25  引入工具
26  工具主体
26a 插入部
27  扭转恢复件
28   螺母
29   吊环螺栓
30   修复管
30a  直管部
30b  突条加强部
30c  下卷软质树脂层
30d  上卷软质树脂层
30e  芯材包覆部
30f  硬质树脂制芯材
30'  模拟修复管
31   缆线
32   滑轮
33   绞盘
34   另一个缆线
40   引导辊装置
41   引导装置
60   诊断工具
61   工具主体
61a  插入部
61b  筒状主体部
61c  拉回部
62   辊部
63a  吊环螺母
63c  吊环螺母
201  排水路
201' 排水路
201a 排水管
202  检修孔
202a 下部开口部
202b 上部开口部
203  检修孔
203a 下部开口部
204  止水塞
205  筒
206  检修孔
206a 下部开口部
206b 上部开口部
211  引入工具
220  引导辊装置
230  引导装置
240  绞盘
240a 缆线
241  滑轮

Claims (11)

1.一种将具有可挠性的树脂管作为修复管引入到已设管内的修复管引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准备模拟所述修复管的模拟修复管的准备工序;
将用于判定能否进行所述修复管的引入的判定工具安装到所述模拟修复管的插入侧前端部的判定工具安装工序;
将带有所述判定工具的模拟修复管引入到所述已设管内的模拟引入工序;
在确认带有所述判定工具的模拟修复管的通过完成之后,将引入工具安装到所述修复管的前端部的引入工具安装工序;和
将带有所述引入工具的修复管从所述已设管的开口部插入到该已设管内,用缆线牵拉所述引入工具,由此遍及所述已设管的全长地配置所述修复管的配置工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修复管引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已设管是连接于检修孔与检修孔之间的排水路,
将带有所述引入工具的修复管从一个检修孔的上部开口搬入,进而从所述排水路的开口部插入到所述排水路内,用缆线从另一个检修孔侧牵拉所述引入工具。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修复管引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修复管引入方法还包括在所述模拟修复管的后端部安装拉回工具的拉回工具安装工序,
在所述模拟引入工序中,当在所述已设管内发生带有所述判定工具的模拟修复管的引入不良的问题时,通过与所述拉回工具连接的缆线将带有所述判定工具和拉回工具的模拟修复管拉回。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修复管引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判定工具包括:圆锥状的插入部;从该插入部的末端部延伸设置的筒状主体部;和从该筒状主体部缩小直径并向后方延伸设置,用于固定所述模拟修复管的筒状固定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修复管引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筒状主体部的外径形成得比所述修复管的外径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修复管引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判定工具还在所述插入部和所述筒状主体部的内部具有扭转恢复部件。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修复管引入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模拟引入工序之前,还包括:
使用于检测所述已设管内的狭小部位的诊断工具通过所述已设管内的诊断工序;和
对检测到的狭小部位进行挖掘使其扩展的挖掘工序。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修复管引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修复管引入方法还包括:
在与所述已设管连通的检修孔中的最上游侧检修孔附近上方设置卷绕有所述修复管的筒的筒设置工序;
在从所述最上游侧检修孔离开至少2个跨距以上的最下游侧检修孔上设置绞盘的绞盘设置工序;和
将从所述绞盘卷绕出来的缆线与所述引入工具连接的连接工序,
所述配置工序通过卷绕所述绞盘,在2个跨距以上的所述已设管内连续地引入所述修复管。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修复管引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已设管为下水管,在使用下水道时将所述修复管引入到所述已设管内。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修复管引入方法,其特征在于:
对于通过设置于最上游侧检修孔与最下游侧检修孔之间的中间检修孔内的所述修复管,在修复管引入后与该中间检修孔内壁面匹配地进行截断。
11.一种管道,其特征在于:
通过权利要求1所述的修复管引入方法修复。
CN201380007012.0A 2012-05-29 2013-05-29 修复管引入方法和修复后的管道 Active CN1040939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21466 2012-05-29
JP2012121466 2012-05-29
JP2012121465 2012-05-29
JP2012-121465 2012-05-29
PCT/JP2013/064894 WO2013180170A1 (ja) 2012-05-29 2013-05-29 更生管引込み方法及び更生された管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93919A true CN104093919A (zh) 2014-10-08
CN104093919B CN104093919B (zh) 2015-07-08

Family

ID=496733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07012.0A Active CN104093919B (zh) 2012-05-29 2013-05-29 修复管引入方法和修复后的管道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985157B2 (zh)
JP (1) JP5452789B1 (zh)
CN (1) CN104093919B (zh)
HK (1) HK1202909A1 (zh)
WO (1) WO2013180170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35448A (zh) * 2020-04-10 2020-06-26 济南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倒虹系统及清淤方法
CN111536363A (zh) * 2020-05-12 2020-08-14 天津市艺智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排水管道快速热熔接管内衬修复工艺
CN114840935A (zh) * 2022-04-14 2022-08-02 深圳市巍特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管道修复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214345B1 (en) * 2011-12-12 2019-02-26 Cameron Gordon Howie Entryway protective collar
DE102015106860B3 (de) * 2015-05-04 2016-10-27 Sml Verwaltungs Gmbh Verfahren zum Sanieren von Rohrleitungssystemen mit Zwischenschächten
CN110630847A (zh) * 2019-09-25 2019-12-31 南方工程检测修复技术研究院 一种含多种病害混凝土排水管道的非开挖整体修复方法
CN113418076A (zh) * 2021-06-21 2021-09-21 杭州介通电缆保护管有限公司 一种地埋管防漏修补方法
CN115475806A (zh) * 2022-05-30 2022-12-16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东明县供电公司 一种地埋式电缆管道保护管修复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95677A (ja) * 1996-01-17 1997-07-29 Tokyo Gas Co Ltd 鋼管の地中敷設工法
JP2002038581A (ja) * 2000-07-24 2002-02-06 Kana Flex Corporation Kk 排水管補修方法及び排水管補修装置
JP2004239403A (ja) * 2003-02-07 2004-08-26 Sekisui Chem Co Ltd 更生管の管路更生方法
CN101023226A (zh) * 2004-09-16 2007-08-22 客纳福来有限公司 排水管修理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57436A (en) * 1982-06-18 1987-04-14 I.P.D. Systems Limited Device and method for removing irregularities in or enlarging an underground duct
US4789268B2 (en) * 1982-06-18 1995-12-26 Miller Pipeline Corp Device and method for removing irregularities in or enlarging an underground duct
EP0298125B1 (en) * 1986-12-26 1993-03-17 Osaka Gas Co., Ltd Duct lining method
JPH0688256B2 (ja) * 1988-05-02 1994-11-09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既設管のライニング工法
US5213727A (en) * 1991-06-03 1993-05-25 American Pipe & Plastics, Inc. Method for installing a pipe liner
US7052567B1 (en) * 1995-04-28 2006-05-30 Verline Inc. Inflatable heating device for in-situ repair of conduit and method for repairing conduit
US20110236138A1 (en) * 2010-03-24 2011-09-29 Cosban William C Method for repairing and reinforcing underground pipe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95677A (ja) * 1996-01-17 1997-07-29 Tokyo Gas Co Ltd 鋼管の地中敷設工法
JP2002038581A (ja) * 2000-07-24 2002-02-06 Kana Flex Corporation Kk 排水管補修方法及び排水管補修装置
JP2004239403A (ja) * 2003-02-07 2004-08-26 Sekisui Chem Co Ltd 更生管の管路更生方法
CN101023226A (zh) * 2004-09-16 2007-08-22 客纳福来有限公司 排水管修理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35448A (zh) * 2020-04-10 2020-06-26 济南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倒虹系统及清淤方法
CN111536363A (zh) * 2020-05-12 2020-08-14 天津市艺智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排水管道快速热熔接管内衬修复工艺
CN114840935A (zh) * 2022-04-14 2022-08-02 深圳市巍特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管道修复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840935B (zh) * 2022-04-14 2023-07-28 深圳市巍特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管道修复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366977A1 (en) 2014-12-18
WO2013180170A1 (ja) 2013-12-05
JPWO2013180170A1 (ja) 2016-01-21
US8985157B2 (en) 2015-03-24
JP5452789B1 (ja) 2014-03-26
CN104093919B (zh) 2015-07-08
HK1202909A1 (zh) 2015-10-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93919B (zh) 修复管引入方法和修复后的管道
KR101306445B1 (ko) 상하수도용 연성관의 비굴착 확장 갱생공법
WO2006030585A1 (ja) 排水管補修方法
KR100981706B1 (ko) 매설관의 보수시스템
US9016323B2 (en) Pipeline regeneration pipe
CN105864562A (zh) 一种非开挖穿插修复地下钢制管道的方法
JP2007303535A (ja) 管路の更生方法
Garcia et al. Rehabilitation alternatives for concrete and brick sewers
KR100756437B1 (ko) 경화형 도관 보수공법
WO2007069832A1 (en) System for sensing short-circuit of strip-lining pipeline
Koerner et al. Geosynthetic use in trenchless pipe remedi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WO2013180169A1 (ja) 地中埋設管を更生する為の管ガイド装置、管挿入システム、管更生システム及び更生された管路
KR100678389B1 (ko) 스테인레스와 경질염화비닐 합성관을 이용한 하수관로 전체보수 공법
RU2630629C2 (ru) Способ ремонта тоннельных коллекторов и подземных трубопроводов
KR102398729B1 (ko) 원격제어가 가능한 유연성이 있는 플렉시블 타입 관로 부분 보수장치를 이용한 관로의 부분보수공법
KR100296173B1 (ko) 하수관 내부의 카메라 조사겸용 수밀시험장치 및 이를이용한 수밀시험공법
KR102386986B1 (ko) 유연성이 있는 플렉시블 타입 관로 부분 보수장치를 이용한 관로의 부분보수공법
KR100783180B1 (ko) 양단 보강구조를 갖는 도관 보수용 보수재
JP2002097711A (ja) 排水管補修装置及び排水管補修方法
JP4025124B2 (ja) 既設管路の更生方法及び通信ケーブル敷設方法
RU2193715C1 (ru) Способ ремонта пластмассового трубопровода
KR100755503B1 (ko) 복사 경화형 도관 보수장치
KR102216759B1 (ko) 본관부 혹은 가지관부 혹은 본관부와 가지관부의 선택적 부분 보수 장치 및 부분 보수 공법
JP4615756B2 (ja) 更生管の点検口更生方法
JP2004156682A (ja) 既設配管内へのライニング管の挿入方法、及び該方法によって形成される配管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0290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20290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