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89436B - 蓄冷型热交换器 - Google Patents

蓄冷型热交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89436B
CN104089436B CN201410272921.3A CN201410272921A CN104089436B CN 104089436 B CN104089436 B CN 104089436B CN 201410272921 A CN201410272921 A CN 201410272921A CN 104089436 B CN104089436 B CN 10408943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d
cold accumulation
refrigerant pipe
accumulation container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7292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89436A (zh
Inventor
横山直树
宫田喜夫
长谷川惠津夫
下谷昌宏
安部井淳
真田良
真田良一
安藤卓
井上诚司
榎本胜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07714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4478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0894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894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894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894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68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refrigerant cycles
    • F28D2021/0071Evapora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蓄冷型热交换器。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有效的冷却能储存性能和稳定的冷却能辐射性能并且实现高生产率。蒸发器(40)具有多个制冷剂管(45),所述多个制冷剂管等间隔布置以在所述多个制冷剂管之间形成容纳空间。多个蓄冷容器(47)布置在一些容纳空间中,而散热片(46)布置在剩余的容纳空间中。蓄冷单元由一个蓄冷容器(47)和布置在蓄冷容器(47)两侧的两个制冷剂管(45)形成。蓄冷容器(47)中的每一个都具有突起部(47b),所述突起部从一个壁部(47a)到另一个壁部(47a)以形成热交换部分。蓄冷容器通过焊接材料(47)连接到制冷剂管(45)。

Description

蓄冷型热交换器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0年9月29日的申请号为201010134266.7的发明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在制冷循环中使用的蓄冷型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制冷循环用于空调设备。已经提出了许多建议,虽然冷却操作可能是受限制的操作,但是根据这些建议,即使当制冷循环的操作停止时,也可实施冷却操作。例如,在车用空调设备的情况下,制冷循环通过用于驱动车辆的发动机来操作。因此,当发动机操作在车辆停止期间暂时停止时,制冷循环的操作也同样停止。根据这些思想中的一个,在制冷循环中使用其中蓄冷装置连接到热交换器的蓄冷型热交换器,以便即使在车辆的暂时停止期间(即,在发动机暂时停止期间)也可提供冷却操作。
例如,在本领域中公知以下现有技术(专利文献):
(1)日本专利出版物No.2004-184071
(2)日本专利出版物No.2002-27416
(3)日本专利出版物(PCT)No.2006-503253
(4)日本专利出版物No.2002-225536
(5)日本专利出版物No.2001-107035
根据以上专利文献(1)和(2)的公开,制冷剂管形成在蓄冷装置的一侧,而用于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散热片形成在所述蓄冷装置的另一侧。根据以上结构,蓄冷装置仅从其一侧被冷却下来。因此,问题是蓄冷装置可能没有被充分冷却下来。另一方面,空气在蓄冷装置的另一侧与所述蓄冷装置直接进行热交换。当高温空气与蓄冷装置接触时,储存的冷却能被迅速带走。如上所述,在现有技术中难以将蓄冷装置有效率地冷却下来并且难以稳定地辐射储存的冷却能。
根据以上专利文献(3)和(4)的公开,蓄冷装置设置在热交换器的一部分处。储存的冷却能沿着制冷剂管的纵向方向通过制冷剂管移动到散热片。因此,难以获得高的冷却能力。此外,因为蓄冷材料和散热片布置在相邻的制冷剂管之间,因此不能实现高生产率。
根据以上专利文献(5),代替用于热交换器的散热片而设置蓄冷单元。然而,根据这种结构,因为多个蓄冷单元布置在制冷剂管之间,因此也不可能实现高生产率。
发明内容
考虑到以上问题提出了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蓄冷型热交换器,根据本发明,所述储存型热交换器能够有效率地储存冷却能和稳定地辐射储存的冷却能。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蓄冷型热交换器,根据所述蓄冷型热交换器可以实现高生产率。
本发明具有以下特征中的一个或所述特征的组合:
根据本发明的特征,蓄冷型热交换器具有第一集水箱和第二集水箱和多个制冷剂管,多个制冷剂管被布置成相互隔开,并布置在第一集水箱与第二集水箱之间,使得制冷剂至少从第一集水箱和第二集水箱中的一个通过制冷剂管流动到另一个集水箱;
热交换器还具有:蓄冷容器,所述蓄冷容器布置在容纳空间中,所述容纳空间形成在相邻的制冷剂管之间,并且所述蓄冷容器连接到相应的制冷剂管的外表面;蓄冷材料,所述蓄冷材料插入到蓄冷容器的内部;多个空气通道,所述多个空气通道中的每一个都形成在相邻的制冷剂管之间,并且位于蓄冷容器的两侧;和多个传热构件,所述多个传热构件布置在空气通道中的每一个内,以将来自流动通过制冷剂管的制冷剂的热量传递给通过空气通道的空气。
在上述热交换器中,形成在相邻制冷剂管并位于蓄冷容器两侧的容纳空间形成为空气通道,空气通过所述空气通道,用于与流动通过制冷剂管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根据以上热交换器,可以通过布置在蓄冷容器两侧的制冷剂管将蓄冷材料有效地冷却下来,使得可以实现有效的冷却能储存操作。制冷剂管位于蓄冷容器与空气通道之间,使得可从蓄冷材料将冷却能稳定地辐射到空气通道。
此外,因为蓄冷容器连接到蓄冷管,不仅可以实现较高的机械强度,而且还可以实现较高的热传递。
根据本发明的的又一个特征,蓄冷型热交换器还具有热交换部,所述热交换部设置在蓄冷容器中,用于有助于热传递。根据这种特征,热交换部可以由容易制造的内散热片来提供。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特征,制冷剂管以等间隔布置,并且蓄冷容器的宽度基本上等于空气通道的宽度。根据这种结构,空气通道和蓄冷容器可以相互交换,使得可以增加用于确定蓄冷容器的数量以及位置的灵活性。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特征,蓄冷容器占据的形成在相邻制冷剂管之间的容纳空间与形成在制冷剂管之间的容纳空间的总空间的比的值为10%到50%之间。根据这种特征,可以适当地保持冷却能储存性能以及冷却能辐射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特征,蓄冷容器通过焊接材料连接到制冷剂管。根据这种特征,可以通过焊接材料增加制冷剂管与蓄冷容器之间的热传递。此外,用于连接散热片与制冷剂管的相同的焊接材料以及相同的焊接炉通常可以用于将蓄冷容器连接到制冷剂管。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特征,蓄冷容器包括一对主壁部和多个分隔部,其中,所述分隔部中的每一个都从主壁部中的一个延伸到另一个主壁部。这种容器被公知为多通道管,所述多通道管通过挤压加工制造而成。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特征,热交换部由突起部形成,所述突起部中的每一个都从蓄冷容器的壁部中的一个朝向另一个壁部突出。根据这种特征,可以通过较少数量的部件来制造蓄冷容器。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特征,多个蓄冷容器以等间隔布置,使得可以避免温度分布。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特征,多个蓄冷容器相对于热交换器的中心布置在所述热交换器的左侧和右侧,使得可以避免热交换器左侧和右侧之间的温度差。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特征,蓄冷容器相对于热交换器的中心对称布置。根据这种特征,对于热交换器的左侧和右侧来说,温度分布可以变得对称。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特征,由制冷剂管、蓄冷容器和空气通道形成的热交换区与形成在热交换器下游侧的空气调节壳体中的单个空气流动通道连通。根据这种特征,可以通过蒸发器的热交换区将流动通过单个空气流动通道的空气冷却下来。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特征,由制冷剂管、蓄冷容器和空气通道形成的热交换区被分成两个热交换区,并且热交换区中的每一个都与形成在热交换器的下游侧的空气调节壳体中的相应的空气流动通道连通。根据这种特征,可以通过相应的热交换区将流动通过不同的空气流动通道的空气冷却下来。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特征,热交换器包括两层的第一热交换器部分和第二热交换器部分,一个蓄冷容器和布置在蓄冷容器两侧的两个制冷剂管形成第一蓄冷单元,所述第一蓄冷单元布置在第一热交换器部中,而另一个蓄冷容器和布置在另一个蓄冷容器的两侧的另外两个制冷剂管形成第二蓄冷单元,第二蓄冷单元布置在第二热交换器部分中。
第一蓄冷单元和第二蓄冷单元沿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流的方向互相对齐,并且第一蓄冷单元和第二蓄冷单元彼此分离以在所述第一蓄冷单元与所述第二蓄冷单元之间形成用作绝热装置的空间。
根据这种特征,即使在第一和第二蓄冷单元之间出现温差的情况下,对于两个蓄冷单元来说也可以抑制冷却能储存性能以及冷却能辐射性能的下降。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特征,热交换器包括两层的第一热交换器部分和第二热交换器部分,一个蓄冷容器和布置在蓄冷容器两侧的两个制冷剂管形成第一蓄冷单元,第一蓄冷单元布置在第一热交换器部分中,而另一个蓄冷容器和布置在另一个蓄冷容器的两侧的另外两个制冷剂管形成第二蓄冷单元,第二蓄冷单元布置在第二热交换器部分中。
第一蓄冷单元和第二蓄冷单元沿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流的方向互相对齐,并且第一蓄冷单元和第二蓄冷单元通过用作绝热装置的分隔壁或限制部互相连接。
根据这种特征,即使在第一和第二蓄冷单元之间出现温差的情况下,对于两个蓄冷单元来说也同样可以抑制冷却能储存性能以及冷却能辐射性能的下降。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使本发明的以上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从以下详细说明变得清楚呈现。在附图中: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制冷循环的示意性方框图;
图2是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俯视图;
图3A是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侧视图;
图3B是显示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流的热交换器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4是显示沿着图2的线IV-IV截得的横向截面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5是沿图3A的线V-V截得的纵向截面的部分放大视图;
图6是显示占据比RM与蓄冷材料的体积(capacity)VM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7是显示占据比RM与蓄冷材料的传热面积AM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8是显示占据比RM与散热片面积AF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9是显示占据比RM与蓄冷材料的冷却能辐射能力WM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10是显示占据比RM与制冷剂的冷却能力WR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1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横向截面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12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纵向截面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13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横向截面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14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纵向截面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15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横向截面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16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横向截面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17是显示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蓄冷容器的横向截面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1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横向截面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1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横向截面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20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横向截面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21A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的喷射器型制冷循环的示意性方框图;
图21B是显示了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流的热交换器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22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设备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23是根据第十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俯视图;
图24是根据第十二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俯视图;
图25是根据第十三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俯视图;和
图26是根据第十四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制冷循环1的示意性方框图。制冷循环1用于车用空气调节设备。制冷循环1具有压缩机10、热辐射装置20、减压装置30、和热交换器(蒸发器)40。这些部件通过制冷剂管被连接成闭合环路,使得制冷剂在闭合环路中循环。压缩机10由驱动源2操作,所述驱动源是用于驱动车辆的内燃机。因此,当驱动源2停止时,压缩机10的操作也停止了。压缩机10从蒸发器40吸入制冷剂,压缩所述制冷剂并且将压缩的制冷剂排放到热辐射装置20。热辐射装置20将高温制冷剂冷却下来。热辐射装置20还被称为冷凝器。减压装置30使被冷凝器20冷却下来的制冷剂减压。减压装置30可以包括固定孔板、基于温度型的膨胀阀或喷射器。蒸发器40蒸发由减压装置30减压的制冷剂,以将通过蒸发器40的空气冷却下来,使得冷却下来的空气被供应到车辆的乘客室内。制冷循环还可以具有用于在高压侧制冷剂与低压侧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内部热交换器、和用于储存过量制冷剂的箱(例如,容纳器或储存器)。车辆驱动源2可以包括内燃机或电动机。
图2是显示蒸发器40的俯视图,所述蒸发器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蓄冷型热交换器。图3A是显示图2的热交换器的侧视图。图3B是显示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流的热交换器的示意性立体图。图4是显示沿图2的线IV-IV截得的横向截面的局部放大视图。图5是显示沿图3的线V-V截得的纵向截面的局部放大视图。
在图2、图3A和图3B中,蒸发器40具有由通道构件形成的多个制冷剂流动通路,所述通道构件由诸如铝的金属制成。制冷剂流动通路由多对集水箱41、42、43和44和连接每一对集水箱的多个制冷剂管45形成。制冷剂流由图3B中的箭头表示。
在图2、图3A和图3B中,第一和第二集水箱41和42形成第一对水箱,其中,集水箱41和42中的每一个都以预定距离布置并相互平行。以同样的方式,第三和第四集水箱43和44形成第二对水箱,其中,集水箱43和44中的每一个都以预定距离布置并且相互平行。多个制冷剂管45以相等的距离布置在第一集水箱41与第二集水箱42之间。制冷剂管45的每一端与集水箱41和42的内部连通。第一热交换器部分48由第一集水箱41和第二集水箱42以及布置在所述第一集水箱与所述第二集水箱之间的多个制冷剂管45形成。
以同样的方式,多个制冷剂管45以相等的距离布置在第三集水箱43与第四集水箱44之间。制冷剂管45的每一端与集水箱43和44的内部连通。第二热交换器部分49由第三集水箱43和第四集水箱44以及布置在所述第三集水箱与所述第四集水箱之间的多个制冷剂管45形成。如上所述,热交换器40包括两层的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部分48和49。第二热交换器部分49位于空气流的上游侧,而第一热交换器部分48位于所述空气流的下游侧。
形成为用于制冷剂的入口端口的接合部设置在第一集水箱41的一端处。第一集水箱41的内部被分隔部(未示出)分成两个(第一和第二)集水箱部41a和41b,所述分隔部设置在第一集水箱41的纵向中间部分处。多个制冷剂管45被分成两个(第一和第二)管组48A和48B。制冷剂流入到第一集水箱41的第一集水箱部41a内。然后,制冷剂从第一集水箱部41a被分配到第一管组48A的多个制冷剂管。制冷剂流动通过第一管组48A的制冷剂管45,并且流入到第二集水箱42内。制冷剂在第二集水箱42中被收集并且被分配到第二管组48B的多个制冷剂管45。制冷剂流动通过第二管组48B的多个制冷剂管45,并且流入到第一集水箱41的第二集水箱部41b中。如上所述,在第一热交换器部分8中形成用于制冷剂的U形流动通路。
形成为用于制冷剂的出口端口的接合部设置在第三集水箱43的一端,第三集水箱43的内部同样被另一个分隔部(未示出)分成两个(第一和第二)集水箱部43a和43b,所述另一个分隔部设置在第三集水箱43的纵向中间部分处。多个制冷剂管45也被分成两个(第一和第二)管组49A和49B。如图3B中的虚线所示,第三集水箱43的第一集水箱部43a被设置成邻近于第一集水箱41的第二集水箱部41b,使得第三集水箱43的第一集水箱部43a和第一集水箱41的第二集水箱部41b相互连通。制冷剂从第一集水箱41的第二集水箱部41b流入到第三集水箱43的第一集水箱部43a中。然后,制冷剂从第一集水箱部43a被分配到第一管组49A的多个制冷剂管。制冷剂流动通过第一管组49A的制冷剂管45并流入到第四集水箱44中。制冷剂在第四集水箱44中被收集并且被分配到第二管组49B的多个制冷剂管45。制冷剂流动通过第二管组49B的多个制冷剂管45,并且流入到第三集水箱43的第二集水箱部43b。如上所述,在第二热交换器部分49中也形成了用于制冷剂的U形流动通路。从第三集水箱43的第二集水箱部43b流出的制冷剂朝向压缩机10流动。
在图4和图5中,制冷剂管45由具有多个制冷剂流道的多通道管形成。制冷剂管45也被称为扁平管45。多通道管可以通过挤压过程形成。多个制冷剂流道沿着制冷剂管45的纵向方向延伸,并且在制冷剂管45的两端处开口。多个制冷剂管45布置成一条直线,所述直线平行于集水箱的纵向方向延伸。多个制冷剂管45布置成一条直线,使得主表面中的每一个都彼此相对。多个容纳空间形成在相邻制冷剂管45之间。如以下所述,多个蓄冷容器47布置在一些容纳空间中,而空气通道(空气通过所述空气通道,并且空气通过与流动通过制冷剂管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下来)形成在剩余的容纳空间中。
蒸发器40具有多个散热片46,所述多个散热片布置在空气通道内,用于增加与将被供应到车辆的乘客室内的空气的接触面积。散热片46包括波纹型散热片46。散热片46中的每一个都布置在形成在相邻制冷剂管45之间相应的空气通道中。散热片46与制冷剂管45热连接。散热片46通过具有高热传递的连接材料连接到制冷剂管45。连接材料可以是焊接材料。散热片46由形成为波状的例如铝的薄金属板制成。多个百叶窗形成在散热片46上。
蒸发器40还具有多个蓄冷容器47,所述蓄冷容器由例如铝的金属制成。蓄冷容器47形成为多空间扁平管,在所述多空间扁平管中形成纵向延伸的多个空间。蓄冷容器47的纵向端部在其厚度方向上变平,使得所述蓄冷容器的端部闭合。容器47的两个纵向端部都如此闭合,使得蓄冷材料50以密封的方式插入并保持在所述容器中。蓄冷容器47中的每一个都具有一对主外表面,所述一对主外表面中的每一个都与制冷剂管45的主表面进行表面对表面的接触。
蓄冷容器47布置在形成在相邻制冷剂管45之间的容纳空间内,并热连接到所述制冷剂管。蓄冷容器47通过具有高热传递的连接材料连接到制冷剂管45。焊接材料或树脂材料(例如,粘接材料)可以用作连接材料。蓄冷容器47焊接到制冷剂管45。大量焊接材料设置在蓄冷容器47与制冷剂管45之间,使得所述蓄冷容器和所述制冷剂管通过大表面面积互相连接。焊接材料可以覆盖在蓄冷容器47和制冷剂管45的任一侧或两侧。因此,在蓄冷容器47与制冷剂管45之间可以实现高热传递。
在图4和图5中,蓄冷容器47的厚度“T”大致等于空气通道的厚度(即,容纳空间)。因此,蓄冷容器47的厚度“T”也大致等于散热片46的厚度。蓄冷容器47和散热片46可以彼此交换。因此,可更加灵活地设计多个蓄冷容器47和多个散热片46的形状。蓄冷容器47的厚度“T”比制冷剂管45的厚度大。这种结构有利于插入更多大量的蓄冷材料50。蓄冷容器47的长度“L”几乎等于波状散热片46的长度。因此,沿纵向方向在相邻制冷剂管45之间的几乎所有的容纳空间被蓄冷容器47占据。沿纵向方向在蓄冷容器47与集水箱41、42、43或44之间的容纳空间的任何间隙可以优选地被一小片波状散热片46或例如树脂的填充材料占据。
蓄冷容器47具有一对主壁部47a和多个分隔部47b,所述主壁部形成主外表面,所述多个分隔部从一个壁部47a延伸到另一个壁部47a,以将两个壁部47a相互连接。用于蓄冷材料50的多个小空间形成在蓄冷容器47中,在所述蓄冷容器中,小空间沿着蓄冷容器47的纵向方向延伸。多个小空间沿着通过蒸发器40的空气流的方向布置在蓄冷容器中,小空间中的每一个都在蓄冷容器47的两个纵向端部处相互连通。小空间中的每一个都具有基本上大于制冷剂管45的制冷剂流动通道的横截面面积的横截面面积。
在图2中,以恒定距离布置多个制冷剂管45。多个空间(即,容纳空间)分别形成在相邻制冷剂管45之间。多个散热片46和多个蓄冷容器47分别根据预定次序设置在多个容纳空间中。其中设置散热片46的容纳空间是空气通道。剩余的容纳空间是用于蓄冷容器47的空间。在制冷剂管45之间的所有容纳空间的10%与50%之间的空间用作用于蓄冷容器47的空间。蓄冷容器47被相同地布置在蒸发器40上。设置在蓄冷容器47两侧的制冷剂管45中的每一个分别与相对的制冷剂管45中的每一个一起限定空气通道,空气流通过所述空气通道,用于执行与流动通过制冷剂管45的制冷剂的热交换。换句话说,两个制冷剂管45布置在两个散热片46之间,而蓄冷容器47布置在两个制冷剂管45之间。
一个蓄冷容器47和两个相邻制冷剂管45形成一个蓄冷单元。在蒸发器40中,以相等间隔布置具有相同结构的多个蓄冷单元。此外,多个蓄冷单元沿两侧方向被相同布置。此外,多个蓄冷单元对称布置。
布置在第一热交换器部分48中的多个第一蓄冷单元和布置在第二热交换器部分49中的多个第二蓄冷单元以分层的方式布置,并且沿空气流动方向互相对齐。第一蓄冷单元的蓄冷容器47和第二蓄冷单元的蓄冷容器47相互分离,并且在所述第一蓄冷单元的蓄冷容器与所述第二蓄冷单元的蓄冷容器之间设置间隔件作为绝热装置。
以下当从蒸发器的最左侧端(例如,从图2中的最左侧端)看时说明制冷剂管45、散热片46和蓄冷容器47的形状。侧板布置在蒸发器40的最左侧端作为加强构件。散热片46布置在加强构件(侧板)与是距离最左侧端的第一管的制冷剂管45之间。散热片46布置在第一制冷剂管的两侧。蓄冷容器47布置在第二和第三制冷剂管45之间。散热片46布置在第三和第四制冷剂管45之间。散热片46还布置在第四和第五制冷剂管45之间。蓄冷容器47布置在第五和第六制冷剂管45之间。散热片46布置在第六和第七制冷剂管45之间。从蒸发器40的最左端到最右端重复以上图案。
根据图2的结构,散热片46设置在蒸发器40的两个侧端部处。蓄冷容器47没有布置在两个侧端部处。此外,散热片46布置在最左侧和最右侧制冷剂管45的两侧。蓄冷容器47没有布置在最左侧和最右侧制冷剂管45的两侧。蓄冷容器47仅布置在预定相邻制冷剂管45之间,而散热片46没有布置在这种制冷剂管45之间,蓄冷容器47布置在所述这种制冷剂管45之间。散热片46布置在蓄冷单元的两侧,即,散热片46布置在位于蓄冷容器47的两侧的制冷剂管45的外侧。根据以上布置,制冷剂管45和散热片46相对于蓄冷容器47对称布置。在整个蒸发器40上形成用于蓄冷容器47、制冷剂管45和散热片46的这种对称布置。
图6-10是分别显示蓄冷容器47的占据比与蒸发器40的各种特征之间的关系的图表。根据图2的结构,蓄冷容器47占据制冷剂管之间三分之一的总容纳空间,而制冷剂管之间剩余的三分之二容纳空间被散热片46(即,空气通道)占据。因此,蓄冷容器47的占据比是33%。确定占据比以执行高冷却能辐射特征。本发明的发明人相对于各种观点中的占据比研究了蒸发器40的性能。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在将占据比设定在预定范围内的情况下可以实现蒸发器的高性能。
例如,如图6中所示,当占据比RM较大时,蓄冷材料50的体积VM可以增加。如图7中所示,当占据比RM较大时,蓄冷材料50的传热面积可以增加。此外,如图8中所示,当占据比RM较大时,散热片46的散热面积AF相对减小。
当考虑以上特征时,画出了蓄冷材料50的冷却性能(即,冷却能辐射能力WM)相对于占据比RM的具有最大值的特征曲线。图9是显示占据比RM与冷却能辐射能力WM之间的关系的图表。如图9中所示,当占据比RM被设定为在大于10%但小于60%的范围的值时,可以实现高冷却能辐射能力WM。大约30%的占据比是最优选的,以获得最高的冷却能辐射能力WM。如图10中所示,当占据比RM增加时,制冷剂的冷却能力WR减小。考虑到空气调节设备所需的可能的冷却能力WR,越高冷却能力WR越好。由此观点,当占据比RM小于50%时,占据比可能是更优选的。根据本实施例,考虑到蓄冷材料的冷却能辐射能力WM与制冷剂的冷却能力WR之间的平衡,将占据比设定为33%。
以下说明本实施例的操作。当具有来自车辆乘客的用于空气调节操作的指令(例如,用于冷却操作的指令)时,压缩机10被驱动源2驱动。压缩机10从蒸发器40吸入制冷剂,压缩所述制冷剂,并且排放压缩的制冷剂。从压缩机10排放的制冷剂在热辐射装置20处放热。来自热辐射装置20的制冷剂被减压装置减压,并且被供应给蒸发器40。制冷剂在蒸发器40处被蒸发,从而通过散热片46不仅将蓄冷容器47冷却下来,而且将通过蒸发器40的空气冷却下来。
当车辆临时停止时,驱动源2的操作也停止以减小能耗。然后,压缩机10的操作停止。此后,蒸发器40中的制冷剂逐渐丧失其冷却能力。在此过程期间,蓄冷材料50逐渐辐射冷却能,从而将空气冷却下来。在此操作中,空气的热量通过散热片46、制冷剂管45和蓄冷容器47传递给蓄冷材料50。因此,即使在制冷循环1临时停止之后,也可以通过蓄冷材料50将空气连续冷却下来。当车辆再次开始移动时,驱动源2再次驱动压缩机10,使得制冷循环1将蓄冷材料50冷却下来并且储存冷却能。
根据本实施例,制冷剂管45和散热片46(空气通道)相对于蓄冷容器47对称布置。因此,蓄冷材料50从蓄冷容器47的一对壁部47a被有效地冷却下来。蓄冷容器47从其两侧相同地储存冷却能。此外,冷却容器47从其两侧相同地辐射储存冷却能。
蓄冷容器47没有与散热片46直接接触。蓄冷容器47至少通过制冷剂管45与散热片46热连接。因此,即使在具有高温的空气流动通过空气通道的情况下,可以防止来自蓄冷材料50的冷却能的过度放热。
蓄冷容器47相对于蒸发器40的容纳空间的占据比为1/3。因此,当制冷剂的冷却能力没有被极大地损坏时,可以通过蓄冷材料实现高冷却能辐射能力WM。用作热交换部分的多个分隔壁47b增加蓄冷容器47与蓄冷材料50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可以实现蓄冷容器47与蓄冷材料50之间的有效热交换。蓄冷容器47通过焊接材料连接到制冷剂管45,从而实现高热传递和高生产率。
根据本实施例,蒸发器40提供一个热交换区。热交换区布置在限定在空气调节导管(形成在空气调节壳体中)的单个空气流动通道中。多个蓄冷容器47以相等的距离布置在蒸发器40中。因此,蓄冷容器47相等地布置在蒸发器40中。具体地,多个蓄冷容器47沿两侧方向相等地分布,多个制冷剂管45沿所述两侧方向布置成一条直线。多个蓄冷容器47沿两侧方向相对于蒸发器40的中心线对称布置,制冷剂管45沿所述两侧方向布置成一条直线。根据蓄冷容器47的这种布置,可以抑制在空气调节导管中沿左右方向(两侧方向)的温度分布。
(第二实施例)
图11和图12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热交换器(蒸发器)的局部放大视图,其中,图11是横向截面图,而图12是纵向截面图。图11与沿图2的线IV-IV截得的横截面图的一部分相对应。图12与沿图3的线V-V截得的横截面图的一部分相对应。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在此实施例中用于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那些部分。
蓄冷容器247形成为具有矩形横截面的扁平管。蓄冷容器247具有一对主壁部247a和一对侧壁部247c。形成热交换部的波纹型内散热片247b布置在蓄冷容器247的内部,在所述蓄冷容器中,内散热片247b的顶部部分和底部部分在空气流动方向上交替布置。内散热片247b的顶部部分和底部部分中的每一个都沿蓄冷容器247的纵向方向延伸,并且这些多个顶部部分和底部部分焊接到主壁部247a。根据这种结构,可以通过内散热片247b来增加蓄冷容器247与蓄冷材料50之间的接触面积。
(第三实施例)
图13和图14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热交换器(蒸发器)的局部放大视图,其中,图13是横向截面图,而图14是纵向截面图。图13与沿图2的线IV-IV截得的横截面图的一部分相对应,图14与沿图3的线V-V截得的横截面图的一部分相对应。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在此实施例中用于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那些部分。
蓄冷容器347以与第二实施例的蓄冷容器247(图11和图12)相同的方式形成为具有矩形横截面的扁平管。蓄冷容器347具有一对主壁部347a和一对侧壁部347c。形成热交换部分的波纹型内散热片347b布置在蓄冷容器347的内部,在所述蓄冷容器中,内散热片347b的顶部部分和底部部分在蓄冷容器347的纵向方向上交替布置。内散热片347b的顶部部分和底部部分中的每一个都沿空气流动方向延伸,并且这些多个顶部部分和底部部分焊接到主壁部347a。根据这种结构,也可以通过内散热片347b来增加蓄冷容器347与蓄冷材料50之间的接触面积。
(第四实施例)
图15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热交换器(蒸发器)的局部放大视图,其中,图15是与沿图2的线IV-IV截得的横截面图的一部分的横向截面图。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在此实施例中用于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那些部分。
蓄冷容器447沿空气流动方向具有宽度W,其中,宽度W等于第一热交换器部分48的宽度和第二热量热交换器部分49的宽度之和。因为蓄冷容器447具有遮盖蒸发器40的两层热交换器部分48和49的宽度的宽度W,因此可以增加蓄冷材料50的体积VM。
蓄冷容器447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蓄冷容器47(图4)的结构类似的结构。蓄冷容器447具有形成主外表面的一对主壁部447a和多个分隔部447b,所述多个分隔部形成热交换部分,其中,分隔部447b中的每一个从一个壁部447a延伸到另一个壁部447a,以限定多个小空间,所述小空间沿两层热交换器部分48和49的分层方向(即,空气流动方向)布置。两个制冷剂管45布置在蓄冷容器447的一个外表面处。其它两个制冷剂管45同样布置在蓄冷容器447的另一个外表面处。换句话说,蓄冷容器447在每一个外表面上具有多个制冷剂管45。如图15中所示,蓄冷容器447具有多个小空间(容纳单元),所述多个小空间沿宽度W方向布置。容纳单元中的每一个都具有等于第一实施例(图2)中所示的长度L的长度L。具有多个容纳单元的蓄冷容器447布置在相邻制冷剂管45之间。
(第五实施例)
图16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热交换器(蒸发器)的局部放大视图,其中,图16是与沿图2的线IV-IV截得的横截面图的一部分的横向截面图。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在此实施例中用于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那些部分。
蓄冷容器547具有一对主壁部547a和多个突起部547b,所述多个突起部中的每一个都从壁部547a中的一个朝向另一个壁部547a突出,其中,突起部547b形成热交换部分。蓄冷容器547具有多个小空间,所述小空间相互连通以形成一个连续的内部空间。开口547c形成在侧壁部中的一个处,蓄冷材料50通过所述侧壁部插入到蓄冷容器547的内空间中。开口547c形成在侧壁部处,所述侧壁部沿空气流放置在蒸发器40的上游或下游侧。诸如环氧树脂的耐热树脂的密封件547d塞入到开口547c中。
当制造蒸发器40时,首先,制备用于蓄冷容器547、制冷剂管45、散热片46的部件及其它部件。然后,临时安装这些部件。使临时安装的蒸发器(半制成的蒸发器)进入焊接炉以执行焊接过程。蓄冷容器547、制冷剂管45和散热片46相互牢固焊接。
然后,将蓄冷材料50通过开口547c插入到蓄冷容器547中。密封件547d塞入到开口547c中。根据本实施例,蓄冷容器547可以在制造过程期间容易地安装到蒸发器40。制造过程可以应用于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
(第六实施例)
图17是显示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热交换器(蒸发器)的蓄冷容器的局部放大视图,其中,图17是横向截面图。蓄冷容器647由薄金属板形成,所述薄金属板弯曲成扁平管形状。金属板的一端被另一端包裹。蓄冷容器647具有沿纵向方向(垂直于图17的纸张的方向)延伸的一对主壁部647a。蓄冷容器647的纵向端部中的每一个都沿其厚度方向(图17中的左右方向)变平,使得所述蓄冷容器的端部闭合。
多个凹部647b形成在壁部647a处。凹部647b由从一个壁部朝向另一个壁部突出的凸起部形成。在一个壁部647处形成的凹部647b中的每一个都与在在另一个壁部647a处形成的相应的凹部相对,并且凹部相应的相对顶部相互连接。多个凹部增加蓄冷材料50与蓄冷容器647之间的接触面积。本实施例的蓄冷容器647可以用作用于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蓄冷容器。
(第七实施例)
图18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热交换器(蒸发器)的局部放大视图,其中,图18是与沿图2的线IV-IV截得的横截面图的一部分的横向截面图。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在此实施例中用于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那些部分。
第一蓄冷单元(具有一个蓄冷容器747e和在蓄冷容器747e的两侧的两个制冷剂管45)设置在第一热交换器部分48中。第二蓄冷单元(具有一个蓄冷容器747f和在蓄冷容器747f的两侧处的两个制冷剂管45)同样设置在第二热交换器部分49中。第一和第二蓄冷单元相互分开,使得空间(所述空间用作绝热装置)形成在第一和第二蓄冷单元之间。
根据以上结构,第一和第二蓄冷单元彼此热分离,使得可抑制蓄冷容器747e与747f之间的热传递。因此,可以以不同于蓄冷容器747f的值的值控制蓄冷容器747e的温度。此外,可以抑制蓄冷容器747e中的蓄冷材料50与蓄冷容器747f中的蓄冷材料50之间的热传递。也可以抑制蓄冷材料50在容器747e或747f中的移动。绝热构件可以布置在蓄冷容器747e与747f之间。在图18中所示的实施例中,内散热片布置在相应的蓄冷容器747e和747f中。在以上第一到第六实施例中所示的蓄冷容器可以应用于第七实施例。
第一热交换器部分48的制冷剂管相对于制冷剂流布置在上游侧。因此,第二热交换器部分49的制冷剂45相对于制冷剂流布置在下游侧。即使当第一热交换器部分48的制冷剂管45中的制冷剂为气液两相状态时,第二热交换器部分49的制冷剂管45中的制冷剂也可以变成过热气体状态。因此,即使当第一热交换器部分48的蓄冷材料50的温度比熔点低时,第二热交换器部分49的蓄冷材料50的温度也可以变得比熔点高。如上所述,有一种情况是在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部分48和49之间出现温差,这是由制冷剂流产生的。
第一热交换器部分48相对于空气流布置在下游侧,因此,第二热交换器部分49相对于空气流布置在上游侧。因此,也可以根据空气流在第一与第二热交换器部分48和49之间产生温差。在单个蓄冷容器中产生温差的这种情况下,问题是可能减小冷却能储存效率以及冷却能辐射效率。
然而,根据本实施例,绝热部设置在蓄冷容器747e与747f之间。因此,即使当在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部分48和49之间产生温差时,也可以抑制冷却能储存效率以及冷却能辐射效率的降低。例如,仅蓄冷容器中的一个(例如,蓄冷容器747e)的温度被保持在熔点以下,并且冷却能可以仅储存在此蓄冷容器747e中。
(第八实施例)
图19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热交换器(蒸发器)的局部放大视图,其中,图19是与沿图2的线IV-IV截得的横截面图的一部分的横向截面图。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在此实施例中用于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那些部分。
蓄冷容器847具有与上述第七实施例(图18)类似的结构。蓄冷容器847由单个容器组成,其中,分隔壁847g被设置成将内部空间分成用于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部分48和49的两个空间,分隔壁847g被操作为在蓄冷容器847相应的内部空间内的蓄冷材料50之间的绝热部。
第一蓄冷单元(包括用于第一热交换器部分48和制冷剂管45的蓄冷容器847的一部分)和第二蓄冷单元(包括用于第二热交换器部分49和制冷剂管45的蓄冷容器847的一部分)通过用作绝热装置的分隔壁847g相互连接。
根据以上结构,可以抑制在蓄冷容器847的相应内部空间内的蓄冷材料50之间的热传递。也可以抑制蓄冷材料50在蓄冷容器847中的移动。第一到第六实施例的蓄冷容器代替蓄冷容器847也可以应用于本实施例。即使当在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部分48和49之间将产生温差时,因为绝热部(分隔壁847g)设置在蓄冷容器847内,因此也可以抑制冷却能储存效率以及冷却能辐射效率的降低。
(第九实施例)
图20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的热交换器(蒸发器的一部分)的局部放大视图,其中,图20是与沿图2的线IV-IV截得的横截面图的一部分的横向截面图。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在此实施例中用于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那些部分。
蓄冷容器947具有与上述第八实施例(图19)类似的结构。蓄冷容器947由单个容器组成,其中,限制部947h被设置成限定用于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部分48和49用的储存材料50的两个内部空间。限制部947h被操作为蓄冷容器947的相应内部空间内的蓄冷材料50之间的绝热部。
第一蓄冷单元(包括用于第一热交换器部分48和制冷剂管45的蓄冷容器947的一部分)和第二蓄冷单元(包括用于第二热交换器部分49和制冷剂管45的蓄冷容器947的一部分)通过用作绝热装置的限制部947h相互连接。
根据以上结构,可以抑制在蓄冷容器947的相应内部空间内的蓄冷材料50之间的热传递。也可以抑制蓄冷材料50在蓄冷容器947中的移动。第一到第六实施例的蓄冷容器代替蓄冷容器947也可以应用于本实施例。即使当在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部分48和49之间将产生温差时,因为绝热部(限制部947h)设置在蓄冷容器947内,因此可以抑制冷却能储存效率以及冷却能辐射效率的降低。
限制部947h可以由压力加工通过在蓄冷容器947的中间部分处形成彼此相对的类沟槽状凹入部而形成。可以通过限制部947h完全防止两个内部空间之间的蓄冷材料50的移动。限制部947h可以可选地如此形成使得少量蓄冷材料50可以移动通过限制部947h,以便提高当将蓄冷材料插入内部空间内时的可操作性。
(第十实施例)
图21A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的喷射器型制冷循环1001的示意性方框图。图21B是应用到第十实施例的热交换器1040的示意性立体图,其中流入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由箭头表示。与以上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在此实施例中用于与以上实施例相同的那些部分。
制冷循环1001具有喷射器60,所述喷射器60具有高压入口端口、低压入口端口和混合制冷剂出口端口。高压制冷剂通过高压入口端口被供应给喷射器60,使得喷射器60从喷嘴喷射高压制冷剂。当从喷嘴喷射高压制冷剂时,制冷剂通过低压入口端口被吸入到喷射器内。从喷嘴喷射的制冷剂和通过低压入口端口吸入的制冷剂在喷射器60中彼此混合。因此,混合制冷剂被减速并加压。从喷射器60的混合制冷剂出口端口排放混合制冷剂。
如图21B中所示,蒸发器1040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蒸发器40类似的结构。在第一实施例中,蒸发器40具有连通部,所述连通部用于使第一集水箱41的第二集水箱部41b与第三集水箱43的第一集水箱部43a连通,使得制冷剂从第一集水箱41流动到第三集水箱43。然而,本实施例的蒸发器1040没有这种连通部。相反,制冷剂出口端口形成在第一集水箱41的第二集水箱部41b处,而制冷剂入口端口形成在第三集水箱43的第一集水箱部43a处,使得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部分1048和1049中的每一个都作为独立的蒸发器操作。第一热交换器部分1048相对于通过蒸发器1040的空气流布置在下游侧,第二热交换器部分1049相对于空气流布置在上游侧。
制冷循环1001在热辐射装置20的下游侧具有分支制冷剂通路。第一减压装置31设置在连接到喷射器60的高压入口端口的一个制冷剂通路中。第二减压装置32设置在连接到第一热交换器部分1048的入口端口的另一个制冷剂通路(分支通路)中。第一热交换器部分1048的出口端口连接到喷射器60的低压入口端口。喷射器60的混合制冷剂出口端口连接到第二热交换器部分1049的入口端口。第二热交换器部分1049的出口端口连接到压缩机10。根据以上结构,第一热交换器部分1048连接到喷射器60的吸入侧,而第二热交换器部分1049连接到喷射器60的排放侧。因此,第一热交换器部分1048的温度变得比第二热交换器部分1049的温度低。如上所述,在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部分1048和1049之间产生温差。
上述实施例的蓄冷容器可以应用于蒸发器1040。第七到第九实施例的蓄冷容器可以优选地应用于蒸发器1040。利用这种布置(具有第七到第九实施例的蓄冷容器的蒸发器1040),可以保持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部分1048和1049之间的温差。
(第十一实施例)
图22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设备70的示意性横截面图。与以上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在此实施例中用于与以上实施例相同的那些部分。
空气调节设备70是应用于车辆的用于分别将不同温度的调节空气供应到两个室中的空气调节设备,其中一个室用于驾驶员,而另一个室用于乘客。空气调节设备70具有鼓风机单元71、温度调节单元72(即,空气调节壳体)和空气导管单元76a和76b。蒸发器40设置在温度调节单元72内,所述温度调节单元遮盖所述蒸发器的整个空气流动通道。中心板73设置在温度调节单元72内以限定两个空气流动通道。中心板73从蒸发器40的下游侧朝向空气导管单元76a和76b延伸。空气混合门75a(75b)和加热器芯体74a(74b)设置在被中心板73分割的空气流动通道中的每一个内。
通过空气混合门75a(75b)调节通过加热器芯体74a(74b)的热空气的流量和绕过加热器芯体74a(74b)的冷空气的流量,使得流入到空气导管单元76a(76b)内的混合空气的温度被控制在期望的温度下。空气混合门75a和75b彼此独立控制。在各个空气流动通道的下游侧设置有用于驾驶员的空气导管单元76a和用于乘客的空气导管单元76b。空气导管单元76a和76b中的每一个都具有多个开口,所述多个开口分别连接到除霜器导管、面部导管、脚部导管等。空气导管单元76a和76b中的每一个都允许调节空气流入到导管中的一个或流入到所选择的多个导管中。
图23显示蒸发器40的与图2的俯视图相对应的俯视图,其中,中心板73的位置由点划线表示。中心板73位于蒸发器40的中心处。中心板73被定位成与制冷剂管45的纵向方向平行。中心板73位于布置在蒸发器40的中心处的制冷剂管45的直接下游侧。中心板73的上游部分靠近中心制冷剂管45,或者与中心制冷剂管45直接接触或通过缓冲构件与所述中心制冷剂管间接接触。因此,中心板73将蒸发器40的热交换区分成两个热交换区,所述热交换区中的每一个都分别与在温度调节单元72中被中心板73分割的空气流动通道连通。
根据本实施例,七个蓄冷容器47沿着布置制冷剂管的两侧方向分别布置在中心板73的右侧和左侧。即,相同数量的蓄冷容器47布置在蒸发器40的中心线的两侧,所述中心线与中心板73对齐。因为蓄冷容器47中的每一个都具有用于蓄冷材料50相同的体积,因此相同数量的蓄冷材料50布置在中心线的两侧。因此,可抑制驾驶员侧和乘客侧之间的冷却能储存量或冷却能储存效果的差。例如,当辐射储存的冷却能时,可以抑制驾驶员侧和乘客侧之间的温差。
此外,多个蓄冷容器47相对于中心板73对称布置。因此,可以抑制驾驶员侧与乘客侧之间的温差。换句话说,通过对称布置的空气混合门75a和75b、加热器芯体74a和74b以及空气导管单元76a和76b可以实现对称的温度分布。此外,在每一个空气流动通道中,多个蓄冷容器47等距布置,使得可以抑制各个空气流动通道中的温度分布。
(第十二实施例)
图24是显示根据第十二实施例的蒸发器1240的俯视图。与以上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在此实施例中用于与以上实施例相同的那些部分。蒸发器1240应用于以上实施例(图22)的空气调节设备70。
蒸发器1240在中心板73的右侧和左侧分别具有三个蓄冷容器47。即,相同数量的蓄冷容器47布置在中心板73(蒸发器的中心线)的两侧。因此,相同数量的蓄冷材料50布置在中心板73的两侧。因此,可以抑制驾驶员侧与乘客侧之间的温差。
此外,多个蓄冷容器47相对于中心板73对称布置。因此,可以抑制驾驶员侧与乘客侧之间的温度分布差。换句话说,可以提供对称的温度分布。
在蒸发器40的每一个热交换区内,三个蓄冷容器47如此布置,使得所述三个蓄冷容器被定位成靠近各个空气流动通道的中心。因此,可防止在每一个空气流动通道中产生过度温度分布。蒸发器1240可以应用于具有单个空气流动通道而没有中心板73的空气调节设备。
(第十三实施例)
图25是显示根据第十三实施例的蒸发器1340的俯视图。与以上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在本实施例中用于与以上实施例相同的那些部分。蒸发器1340应用于以上实施例(图22)的空气调节设备70。
图25的蒸发器1340与图24的蒸发器1240的不同在于:在图25中蓄冷容器47没有对称布置。蒸发器1340在中心板73的右侧和左侧分别具有三个蓄冷容器47。即,相同数量的蓄冷容器47布置在中心板73(蒸发器的中心线)的两侧。因此,相同数量的蓄冷材料50布置在中心板73的两侧。因此,可以抑制驾驶员侧与乘客侧之间的温差。
蓄冷容器47相对于中心板73非对称地布置。在蒸发器40的每一个热交换区中,三个蓄冷容器47不对称地布置,使得所述三个蓄冷容器位于左侧。蓄冷容器的非对称布置提供非对称的温度分布。当根据由于空气调节设备70的结构而产生的不相称温度分布的要求必须施加特殊要求时,这种结构可能是有用的。蒸发器1340可以应用于具有单个空气流动通道而没有中心板73的空气调节设备。
(第十四实施例)
图26是显示根据第十四实施例的蒸发器1440的俯视图。与以上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在本实施例中用于与以上实施例相同的那些部分。蒸发器1440应用于以上实施例(图22)的空气调节设备70。
蒸发器1440具有在中心板73的右侧的五个蓄冷容器47和在中心板73的左侧的四个蓄冷容器47。即,不同数量的蓄冷容器布置中心板73的相应侧。换句话说,不同数量的蓄冷材料50布置在中心板73的相应侧。因此,对于驾驶员侧和乘客侧来说可获得用于冷却能储存操作的不同效果。
蓄冷容器47相对于中心板73非对称地布置。在蒸发器40的每一个热交换区中,蓄冷容器47不对称地布置,使得更多的蓄冷容器位于左侧。蓄冷容器的非对称布置提供非对称的温度分布。当根据由于空气调节设备70的结构而产生的不相称温度分布的要求必须施加特殊要求时,这种结构可能是有用的。蒸发器1440可以应用于具有单个空气流动通道而没有中心板73的空气调节设备。
(其它实施例)
本发明不应限于上述实施例,而是以以下方式进行改变或修改。例如,蓄冷容器可以占据1/2、2/5、1/4、或1/5的总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形成在相邻制冷剂管45之间。
蓄冷容器47的长度L可以比制冷剂管45或散热片46的长度短。在这种情况下,短散热片或任何填充构件可以插入到制冷剂管之间的容纳空间的剩余空间内。
在内散热片布置在蓄冷容器内的情况下,在主壁部处可以形成多个开口,以便波纹状内散热片的每一个顶部部分插入到各个开口内,并且顶部部分可以与制冷剂管直接接触。
制冷剂管可以通过挤压过程形成,或者可以由具有多个凹部的弯曲板形成。可以除去散热片46。这种热交换器(没有散热片)被称作为无散热片型热交换器。代替散热片,在制冷剂管的外表面部分处可以形成多个突起部,以便增加与空气的热交换。
本发明可以应用于具有各种制冷剂流的蒸发器。例如,本发明可以应用于蒸发器,其中,制冷剂在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部分的前平面和后平面上没有沿U形通路流动而是沿直线单向通路或沿由沿空气流动方向的平面上的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部分形成的U形通路流动。
本发明还可以应用于用于冷冻机储存的制冷循环、加热操作、或热水供应设备。
在以上实施例中,分隔部47b(例如,在图4中)、内散热片247b(例如,在图11中)、或突起部547b(例如,在图16中)没置在蓄冷容器(47、247、547)中。然而,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变形例中,可以不总是需要内散热片或突起部。

Claims (2)

1.一种蓄冷型热交换器,包括:
第一集水箱(41)和第二集水箱(42);
多个制冷剂管(45),所述多个制冷剂管被布置成相互隔开、并布置在所述第一集水箱(41)与所述第二集水箱(42)之间,使得制冷剂至少从所述第一集水箱(41)和所述第二集水箱(42)中的一个通过制冷剂管(45)流动到另一个集水箱(41,42),其中多个制冷剂管(45)包括第一制冷剂管,第二制冷剂管,第三制冷剂管,第四制冷剂管和第五制冷剂管;
蓄冷容器(47,247,347,447,547,647,747e,747f,847,947),所述蓄冷容器布置在容纳空间中,所述容纳空间形成在多个制冷剂管(45)的相邻的第二和第三制冷剂管(45)之间,并且所述蓄冷容器热连接和附接到第二和第三制冷剂管(45)的外表面,其中蓄冷容器和第二和第三制冷剂管形成蓄冷单元;
蓄冷材料(50),所述蓄冷材料插入到所述蓄冷容器的内部;
多个空气通道,所述多个空气通道中的每一个都形成在第一和第二制冷剂管之间,在第三和第四制冷剂管之间,在第四制冷剂管和第五制冷剂管之间;和
多个传热构件(46),所述多个传热构件布置在所述空气通道中的每一个内,以从流动通过所述制冷剂管(45)的制冷剂传递热量给通过所述空气通道的空气,使得多个传热构件(46)的每一个通过相应的制冷剂管(45)热连接到蓄冷容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型热交换器,还包括:
另外的空气通道,所述另外的空气通道形成在第一制冷剂管的另一侧,使得空气通道形成在第一制冷剂管的两侧处,和
另外的空气部件(46)布置在另外的空气通道中。
CN201410272921.3A 2009-03-26 2010-03-10 蓄冷型热交换器 Active CN10408943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77144A JP5444782B2 (ja) 2008-09-12 2009-03-26 蓄冷熱交換器
JP2009-077144 2009-03-26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34266A Division CN101846418A (zh) 2009-03-26 2010-03-10 蓄冷型热交换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89436A CN104089436A (zh) 2014-10-08
CN104089436B true CN104089436B (zh) 2016-07-20

Family

ID=4277112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34266A Pending CN101846418A (zh) 2009-03-26 2010-03-10 蓄冷型热交换器
CN201410272921.3A Active CN104089436B (zh) 2009-03-26 2010-03-10 蓄冷型热交换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34266A Pending CN101846418A (zh) 2009-03-26 2010-03-10 蓄冷型热交换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1213564B1 (zh)
CN (2) CN101846418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147678A1 (ja) * 2011-04-26 2012-11-0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蓄熱容器及び保温庫
JP6073561B2 (ja) * 2012-02-23 2017-02-01 サンデン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蓄冷熱交換器
JP5862507B2 (ja) * 2012-08-07 2016-02-1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蓄冷熱交換器
JP6186253B2 (ja) * 2012-12-17 2017-08-23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サーマル・テクノロジー 蓄冷機能付きエバポレータ
JP6183100B2 (ja) * 2013-09-25 2017-08-2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蓄冷熱交換器
FR3025873B1 (fr) * 2014-09-17 2016-12-23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Evaporateur stockeur avec design plaques gaufrettes facilitant la congelation du pcm
US10179498B2 (en) * 2015-05-30 2019-01-15 Air International Inc. Storage evaporator having phase change material for use in vehicl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N109070697B (zh) * 2016-06-01 2021-10-08 株式会社电装 蓄冷热交换器
JP2018095239A (ja) * 2016-12-14 2018-06-21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サーマル・テクノロジー 蓄冷機能付きエバポレータ
KR20180131015A (ko) * 2017-05-31 2018-12-10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축냉 열교환기
CN109595951B (zh) * 2017-09-30 2024-01-02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装置
CN114129055A (zh) * 2019-03-12 2022-03-04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饮料供给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53350Y (zh) * 2000-10-24 2001-10-10 中国科学院低温技术实验中心 蓄冷管与蒸发通道间歇密排列的铝复合板蒸发器
DE50109051D1 (de) * 2001-01-05 2006-04-27 Behr Gmbh & Co Kg Klimaanlag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FR2847973B1 (fr) * 2002-11-29 2006-01-27 Valeo Climatisation Echangeur de chaleur a inertie thermique pour circuit de fluide caloporteur, notamment de vehicule automobile.
ATE470120T1 (de) * 2005-03-18 2010-06-15 Behr Gmbh & Co Kg Wärmetauscher mit entlüft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46418A (zh) 2010-09-29
KR20100108210A (ko) 2010-10-06
CN104089436A (zh) 2014-10-08
KR101213564B1 (ko) 2012-1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89436B (zh) 蓄冷型热交换器
JP5444782B2 (ja) 蓄冷熱交換器
CN102933924B (zh) 热泵循环
CN103998267B (zh) 热交换系统
CN100483060C (zh) 使用存贮流体的热交换器
CN102692100B (zh) 热交换系统和车辆制冷循环系统
CN103959004B (zh) 热交换器
JP6088905B2 (ja) 複式熱交換器
CN109070687A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和热交换器
JP5910415B2 (ja) 蓄冷熱交換器
WO2013168526A1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車両用空調装置
JP6281394B2 (ja) 蓄冷熱交換器
JP2006097911A (ja) 熱交換器
JP2013113572A (ja) 熱交換器ユニット
JPH10217758A (ja) 空調装置
WO2007063978A1 (ja) 熱交換器
JP2014205476A (ja) エバポレータ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車両用空調装置
US9834061B2 (en) Assembly including a heat exchanger and a mounting on which said exchanger is mounted
KR20110100002A (ko) 상변화 물질을 포함하는 이중 증발기
CN109070697B (zh) 蓄冷热交换器
KR20080026738A (ko) 증발기
JP2011218908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KR101291028B1 (ko) 축냉 증발기
KR20100056644A (ko) 축냉 열교환기
JP2005257094A (ja) 熱交換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