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81993B - 一种构建蓄水型园林植物群落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构建蓄水型园林植物群落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081993B CN104081993B CN201410324166.9A CN201410324166A CN104081993B CN 104081993 B CN104081993 B CN 104081993B CN 201410324166 A CN201410324166 A CN 201410324166A CN 104081993 B CN104081993 B CN 10408199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rbor
- tree
- functional
- band
- view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构建蓄水型园林植物群落的方法,具体步骤包括:根据单位面积的蓄水能力将园林植物分为强功能性、中等功能性和弱功能性三个等级;将各等级的园林植物在种植区域复合种植,形成复层混交植物群落,该复层混交植物群落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水平结构为将种植区域沿平行道路、水岸边界方向按3:2:3的面积比分成的远离边界的雨水蓄留带、位于中间部分的缓冲下渗带、靠近边界的径流延滞带三个带状区域,垂直结构分为上层、中层、下层。本发明的方法构建的蓄水型园林植物群落,不仅能起到蓄留雨水和削减地表径流的作用,还能发挥生态效益和环境功能,也具备优良的景观美学功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园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构建园林植物群落的方法,尤其涉及一种构建蓄水型园林植物群落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覆盖方式的改变导致了城市中道路、广场、建筑等不透水土地覆盖方式的面积持续增加,使原有的自然水文循环被迫中断,进而造成了城市地表径流加速、灰色基础设施负荷过大、地下水得不到补给、水资源流失,甚至是城市内涝等环境问题,同时也增加了城市园林绿地养护的成本。城市园林绿地是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和创造适宜人居环境的重要部分,具有改善小气候、维持生态安全、调节雨洪等生态服务功能。然而,目前城市园林植物群落的构建往往重注其观赏功能,其作为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服务功能却没有充分地发挥。通过对常用园林植物雨水蓄留能力的测量和排序,可以有效地筛选并构建具有较高雨水蓄留能力的园林植物群落,从而充分发挥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的雨水吸纳和调控功能,对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水文循环稳定及水资源保护均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的现存问题,通过对常见园林植物叶片单位的蓄水量进行测定,结合叶面积指数,筛选出雨水截留能力较强的植物种类,以提升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的雨水蓄积功能,是构建高雨水蓄留能力型园林植物群落的重要手段,可达到减少城市雨洪、节约用水、降低园林绿地养护管理成本、提升城市绿地环境功能的多重效果。
经过对现有技术检索发现,车伍、刘红和孟光辉在《雨水利用与城市环境》(北京节能,3:13),李俊奇、车伍和孟光辉在《城市雨水利用方案设计与技术经济分析》(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中都提到了在城市中对雨水进行截留的方法,包括屋面的雨水截留、路面雨水控制和住宅区雨水的综合利用等方面。北京市城市节约用水办公室在《节水新技术与示范工程实例》中介绍了“设计暴雨条件下下凹式绿地雨水蓄渗效果分析”,即利用下凹式绿地进行雨水收集。张炜、车伍、李俊奇等在《植被浅沟在城市雨水利用系统中的应用》(中国给水排水,2006),汪艳宁、张杏娟等在《植被渗透浅沟对城市暴雨径流的调蓄效应研究》(中国给水排水,2012)中研究了植被浅沟对雨水渗透和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方面的功能和效用。罗红梅、车伍、李俊奇等在《雨水花园在雨洪控制与利用中得应用》(中国给水排水,2008),李强在《以怡馨花园绿地雨水收集再利用工程的研究论城市节约型园林绿地建设》中介绍了雨水花园的设计和施工在城市雨水蓄留和径流污染控制方面的效用。此外,目前对植物冠层降雨截留能力的研究对象以自然植被为主。刘世荣、孙鹏森、刘兴良在《川西亚高山针叶林群落类型的冠层降水截留特征》(应用生态学报,2007),谭俊磊、马明国、车涛在《基于不同郁闭度的青海云杉冠层截留特征研究》(地球科学进展,2009),高雁、宋丹丹、程银才等在《雪松对降雨截留容量的试验研究》(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3)均对城市森林、针叶林群落冠层、农作物植物冠层的截留容量的研究和预测方法进行了介绍。然而,上述研究内容均没有提出一种系统的、完整的、具有较高雨水蓄留能力的城市园林植物景观体系的构建方法。
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系统的、完整的、具有较高雨水蓄留能力的城市园林植物景观体系的构建方法。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目前的城市园林系统,多数以之然植被为主,并且蓄水能力,综合完整性不足的问题,提供一种构建高雨水蓄留能力型园林植物群落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构建蓄水型园林植物群落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通过测定叶片单位面积蓄水量、叶面积指数得到园林植物的单位面积的蓄水能力,根据所述单位面积的蓄水能力将所述园林植物分为强功能性、中等功能性和弱功能性三个等级;
第二步,将所述园林植物在种植区域复合种植,形成复层混交植物群落;
其中,所述强功能性是指强蓄水能力,所述中等功能性是指中等蓄水能力,所述弱功能性是指弱蓄水能力或景观性;
所述复层混交植物群落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所述水平结构为将所述种植区域沿平行道路、水岸边界方向按3:2:3的面积比分成的远离边界的雨水蓄留带、位于中间部分的缓冲下渗带、靠近边界的径流延滞带三个带状区域,所述垂直结构分为上层、中层、下层;所述上层、中层和下层均具有所述雨水蓄留带、所述缓冲下渗带和所述径流延滞带。
进一步地,所述单位面积的蓄水能力正比于所述叶片单位面积蓄水量与所述叶面积指数的乘积。
进一步地,所述上层为乔木层;其中,所述上层的所述雨水蓄留带间隔种植具有所述强功能性和所述景观性的乔木,高度>6m,胸径为12~15cm,郁闭度为65%~75%;具有所述强功能性的所述乔木:具有所述景观性的所述乔木数量比=8:2;所述乔木包括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所述常绿乔木:所述落叶乔木的数量比=6:4;所述上层的所述缓冲下渗带间隔种植具有所述中等功能性和所述景观性的乔木,高度>5m,胸径为8~10cm,郁闭度为50%~60%;具有所述中等功能性的所述乔木:具有所述景观性的所述乔木数量比=6:4,所述乔木包括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所述常绿乔木:所述落叶乔木数量比=6:4;以及
所述上层的所述径流延滞带间隔种植具有所述中等或弱功能性和所述景观性的乔木,高度>5m,胸径为8~10cm,郁闭度为10%~20%;具有所述中等或弱功能性的所述乔木:具有所述景观性的所述乔木数量比=5:5,所述乔木包括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所述常绿乔木:所述落叶乔木数量比=6:4。
进一步地,所述上层的具有功能性的乔木与具有所述景观性乔木的距离为5-6m,所述功能性为所述强功能性、所述中等功能性或所述弱功能性。
进一步地,所述中层为小乔木和灌木层;其中,所述中层的所述雨水蓄留带间隔种植具有所述强功能性和所述景观性的小乔木,高度为1.5~3m,胸径为4~6cm,郁闭度25%~35%;具有所述强功能性的所述小乔木:具有所述景观性的所述小乔木数量比=6:4;所述小乔木包括常绿小乔木和落叶小乔木,所述常绿小乔木:所述落叶小乔木数量比=8:2;以及
所述中层的所述缓冲下渗带种植间隔具有所述中等功能性和所述景观性的大灌木,高度为60~120cm,郁闭度为20%~30%;具有所述中等功能性的所述大灌木:具有所述景观性的所述大灌木数量比=7:3;所述大灌木包括常绿大灌木和落叶大灌木,所述常绿大灌木:所述落叶大灌木数量比=8:2;所述中层的所述径流延滞带种植小灌木和草本地被植物。
进一步地,所述中层的具有功能性的所述小乔木或所述大灌木与具有所述景观性的所述小乔木或所述大灌木的种植间距为3-4m,所述功能性为所述强功能性、所述中等功能性或所述弱功能性。
进一步地,所述下层为小灌木和草本地被层;其中,所述下层的所述雨水蓄留带种植草本地被植物,所述草本地被植物的郁闭度为100%;所述下层的所述径流延滞带种植具有所述强功能性或中等功能性的小灌木、具有所述景观性的小灌木以及所述草本地被植物,所述小灌木的高度<1.5m,郁闭度为60%~70%,所述草本地被植物的郁闭度为100%,具有所述强功能性或所述中等功能性的所述小灌木:具有所述景观性的所述小灌木面积比=5:5,所述小灌木:所述草本地被植物面积比=3:7;所述下层的所述缓冲下渗带地表覆盖有机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有机混合物中松柏皮:松针:木菌霉重量比为60%~70%:25%~30%:5%~10%。
进一步地,所述下层中的所述小灌木的栽植密度为9~16株/m2,所述草本地被植物的栽植密度为满铺。
进一步地,具有所述强功能性的所述园林植物包括落羽杉、雪松、龙柏、枇杷、水杉、广玉兰、青桐、山楂、苹果、龙柏球、杜鹃、火棘、小叶黄杨、红花檵木、慈孝竹、海桐、木芙蓉、细叶麦冬和大花马齿苋;
具有所述中等功能性的所述园林植物包括石榴、榉树、香樟、罗汉松、悬铃木、蚊母、龙爪槐、棕榈、蒲葵、乌桕、桂花、栾树、女贞、樱花、山茶、荚迷、忍冬、八角金盘、日本珊瑚树、龟甲冬青、椤木石楠、洒金金桃叶珊瑚、苏铁、小叶女贞、南天竹、水栀子、结香、金丝桃、云南黄馨、阔叶麦冬、络石、芭蕉和花叶蔓长春;
具有所述弱功能性或所述景观性的所述园林植物包括加纳利海枣、白玉兰、鸡爪槭、桃树、杜英、合欢、紫叶李、银杏、紫薇、腊梅、垂丝海棠、木槿、无患子、苦楝、朴树、垂柳、夹竹桃、紫荆、狭叶十大功劳、全缘构骨、溲疏、金边大叶黄杨、紫叶小檗、鸢尾、美人蕉、棣棠、葱兰和狗牙根。
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中,将所述园林植物在种植区复合种植,形成复层混交植物群落,所述复层混交植物群落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所述水平结构为将所述方形种植区沿平行路面、水岸方向按3:2:3分为雨水蓄留带、缓冲下渗带和径流延滞带三条带状区域,垂直结构分为上层、中层和下层三个层次,所述上层、所述中层和所述下层均具有所述雨水蓄留带、所述缓冲下渗带和所述径流延滞带;
所述上层中的所述雨水蓄留带间隔种植具有所述强功能性和所述景观性的乔木,所述乔木包括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具有所述强功能性的所述常绿乔木包括落羽杉、雪松、龙柏、广玉兰和/或青桐;具有所述强功能性的所述落叶乔木包括水杉;具有所述景观性的乔木包括:银杏、垂柳、杜英、合欢和/或白玉兰;
所述上层中的所述缓冲下渗带间隔种植具有所述中等功能性和所述景观性的乔木,具有所述中等功能性的乔木包括榉树、香樟、悬铃木、乌桕、罗汉松和/或蚊母;具有所述景观性的乔木包括无患子、苦楝、朴树、日本晚樱和/或垂柳;
所述上层中的所述径流延滞带间隔种植具有所述中等或弱功能性和所述景观性的乔木,具有所述中等或弱功能性的乔木包括无患子、栾树、苦楝和/或朴树;具有所述景观性的乔木包括鸡爪槭、桃树和/或加纳利海枣;
所述中层中的所述雨水蓄留带间隔种植具有所述强功能性和所述景观性的常绿小乔木和落叶小乔木,具有所述强功能性的所述小乔木包括龙柏球、枇杷、山楂和/或苹果,具有所述景观性的小乔木包括碧桃、紫叶李、紫荆、紫薇和/或垂丝海棠;在所述落叶小乔木所在区域的下方种植耐阴灌木,所述耐阴灌木包括海桐、八角金盘、杜鹃、海桐、木芙蓉和/或洒金桃叶珊瑚;
所述中层中的所述缓冲下渗带种植具有所述中等功能性和所述景观性的小乔木和大灌木,具有所述中等功能性的小乔木包括石榴、桂花、山茶和/或日本晚樱;具有所述中等功能性的所述大灌木包括八角金盘、日本珊瑚树、龟甲冬青、椤木石楠、苏铁、荚蒾、忍冬和/或结香;具有所述景观性的大灌木包括夹竹桃、全缘构骨和/或溲疏;
所述中层中的所述径流延滞带种植耐阴灌木,所述耐阴灌木包括杜鹃、火棘、小叶黄杨、红花檵木、慈孝竹、龟甲冬青、洒金桃叶珊瑚、小叶女贞、南天竹、水栀子、金丝桃和/或云南黄馨;
所述下层中的所述径流延滞带种植具有所述强功能性或中等功能性的小灌木、具有所述景观性的小灌木以及耐阴草本地被植物,具有强功能性或中等功能性的所述小灌木包括杜鹃、火棘、小叶黄杨、红花檵木、慈孝竹、小叶女贞、南天竹、水栀子、金丝桃、云南黄馨、细叶麦冬、大花马齿苋、络石、阔叶麦冬、芭蕉和/或花叶蔓长春;具有所述景观性的所述小灌木包括狭叶十大功劳、金边大叶黄杨、紫叶小檗、鸢尾、美人蕉、棣棠、葱兰和/或狗牙根;所述下层中的雨水蓄留带种植所述耐阴草本地被植物;以及
所述下层中的所述缓冲下渗带地表还覆盖有机混合物,所述有机混合物中松柏皮:松针:木菌霉重量比为60%~70%:25%~30%:5%~10%,从而进一步改良土壤,缓冲雨水径流冲刷,促进雨水的下渗。
在本发明的又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在所述下层中的所述径流延滞带靠近水体的部分等比例混植落新妇、菖蒲、千屈菜、水葱、慈姑、泽泻等湿生和水生植物,以增加植物群落的景观效果。
在本发明的又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复层混交植物群落呈方形。
在本发明的又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复层混交植物群落的所述上层、所述中层和所述下层中均选择两种或多种具有相同类型的功能性植物的等比例种植,所述功能性为所述强功能性、所述中等功能性或所述弱功能性
本发明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当大气降水进入植被系统,所述复层混交植物群落中的植物冠层将雨水截留在植物群落内部,并对降水的下移进行再分配,从而尽可能多地蓄留雨水和削减地表径流。
本发明中将所述园林植物分为三个等级的具体过程为:
(1)在城市园林绿地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工植物群落,通过群落学调查筛选出现频率大于10%的70种植物;
(2)测定上述70种植物的叶片单位面积蓄水量、叶面积指数,从而获得每种植物的单位面积的潜在蓄水能力,所述单位面积的蓄水能力正比于所述叶片单位面积蓄水量与所述叶面积指数的乘积;
(3)根据所述单位面积的潜在蓄水能力将所述园林植物分为强功能性、中等功能性和弱功能性或景观性三个等级。
本发明还根据植物的生活型,比如常绿阔叶、常绿阔叶、常绿针叶、落叶阔叶、落叶针叶,选择适应能力和抗性较强的乡土植物,通过合理的植物构成比例,进行兼具雨水蓄留功能和景观功能的、生态系统稳定的植物群落构建。
本发明的方法构建的蓄水型园林植物群落由雨水蓄留带、缓冲下渗带和径流延滞带三个水平结构和乔木、灌木、草本地表植物三层垂直结构构成,由于其合理的分布格局及植物搭配方式,使得该植物群落在不同地表径流情况下和不同季节都能起到蓄留雨水和削减地表径流的作用,并能有效发挥生态效益和环境功能,同时也具备优良的景观美学功能,构建的植物群落是一种系统的、完整的、具有较高雨水蓄留能力的城市园林植物。
通过测定叶片单位面积蓄水量、叶面积指数,获得植物单位面积的潜在蓄水能力,筛选出常见园林植物中雨水蓄留能力较强的植物种类。
本发明筛选的植物种类为华东地区常见的园林植物,构建方法简单易行、成本较低,适合在华东地区推行,尤其适合上海地区。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蓄水型园林植物群落的工作原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2构建的蓄水型园林植物群落中乔木的平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2构建的蓄水型园林植物群落中灌木及草本地被的平面示意图;
图4本发明实施例2构建的蓄水型园林植物群落的断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园林植物的等级划分
本实施例1中将园林植物分为了三个等级,具体过程为:
(1)在城市园林绿地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工植物群落,通过群落学调查筛选出现频率大于10%的70种植物;
(2)测定上述70种植物的叶片单位面积蓄水量、叶面积指数,从而获得每种植物的单位面积的潜在蓄水能力,所述单位面积的蓄水能力正比于所述叶片单位面积蓄水量与所述叶面积指数的乘积;
(3)根据所述单位面积的潜在蓄水能力将所述园林植物分为强功能性、中等功能性和弱功能性或景观性三个等级,如表1所示。构建具有较高雨水蓄留能力的园林植物群落应以具有强功能性的植物为主,以具有中等功能性的植物作为辅助,并且配合种植具有弱功能性或景观性的植物,以达到城市园林绿地的雨水截流和蓄留的环境功能和景观美化功能的协调和统一。
表1常用园林植物雨水蓄留能力分级
图1为采用本实施例的园林植物构建的蓄水型园林植物群落工作原理图,也为构建蓄水型园林植物群落的方法的原理图,如图1所示,当大气降水(R)降落到植物群落中时,落到植物冠层的降水被分成3个部分:一部分雨水被植物冠层(枝叶、树干)暂时容纳,并通过蒸腾(Ec)返回大气,该部分雨水量为植物冠层截留量;另一部分被冠层截留的降水沿枝条、树干流入地表,即该部分雨水为树干茎流(Rs);其余部分雨水由冠层滴落地表,这部分雨水量与直接穿透冠层空隙落入地表的雨量之和即为林冠渗透穿透水(Rt),落到地面的雨水部分被蒸发返回大气,即为地面蒸发(El)。
实施例2蓄水型园林植物群落的构建
本实施例2是在以下实施条件和技术要求条件下实施的:
1.在上海闸北共康绿地(总面积约8000m2)营建多处20m×20m的蓄水型园林植物群落。
2.该蓄水型园林植物群落为复层混交植物群落,在水平结构上分为雨水蓄留带、缓冲下渗带和径流延滞带三个部分,种植面积分别约为15m×10m、10m×10m和10m×15m,垂直结构上分为上、中、下层。
3.上层为大乔木层。
其中,在上层的种植区域长度约15m、宽度约10m的雨水蓄留带间隔种植具有强功能性即强雨水蓄留能力及优良景观性的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的高度>6m,胸径12~15cm,郁闭度65~75%。具有强功能性的乔木:具有景观的乔木=8:2(数量比),常绿乔木:落叶乔木=6:4(数量比)。具有强功能性的常绿乔木包括:落羽杉、雪松、龙柏等比例混植(数量比);具有强功能性的落叶乔木包括:水杉;具有景观性的乔木包括:白玉兰、杜英等比例混植(数量比)。
在上层的种植区域长约10m、宽约10m的缓冲下渗带间隔种植具有中等功能性即中等雨水蓄积能力及优良景观性的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的高度>5m,胸径10~12cm,郁闭度50~60%。具有中等功能性的乔木:具有景观性的乔木=6:4(数量比),常绿乔木:落叶乔木=6:4(数量比)。具有中等功能性的乔木包括香樟、蚊母等比例混植(数量比),具有景观性的乔木包括杜英、朴树等比例混植(数量比)。
在上层的种植区域长约15m、宽约10m的径流延滞带等比例混植无患子、苦楝(数量比),高度>5米,胸径8~10cm,郁闭度10~15%。
4.中层为小乔木和大灌木层。
在中层的雨水蓄留带的落叶乔木下层(长15m,宽10m)种植具有强功能性即强雨水蓄留能力及优良景观性的耐阴的常绿小乔木和落叶小乔木的小乔木,高度1.5~3m,胸径4~6cm,郁闭度25%~35%。具有强功能性的小乔木:具有景观性的小乔木=6:4(数量比),常绿小乔木:落叶小乔木=8:2(数量比)。具有强功能性的常绿小乔木包括:枇杷;具有强功能性的落叶小乔木包括:山楂、苹果;具有景观性的小乔木包括:碧桃、垂丝海棠等比例混植(数量比)。
在中层的缓冲下渗带种植具有中等功能性和优良景观性的小乔木和落叶大灌木,小乔木高度1.5-3m,胸径4-6cm,郁闭度25%-35%。具有中等功能性的小乔木:具有景观性的小乔木=6:4(数量比);常绿小乔木:落叶小乔木=8:2(数量比)。具有中等功能性的常绿小乔木包括石榴、桂花等比例混植(数量比),具有中等功能性的落叶小乔木包括樱花、龙爪槐等比例混植(数量比)。大灌木高度60~120cm,郁闭度70%~80%。具有中等功能性的大灌木:具有景观性的大灌木=7:3(数量比),常绿大灌木:落叶大灌木=8:2(数量比)。具有中等功能性的常绿大灌木包括:八角金盘、洒金桃叶珊瑚等比例混植(数量比);具有中等功能性的落叶大灌木包括:鸡树条荚蒾、忍冬等比例混植(数量比);具有景观性的大灌木包括:夹竹桃、溲疏等比例混植(数量比)。
在中层中的径流延滞带不种植小乔木和大灌木,主要种植具有强或中等雨水蓄留能力和优良景观效果的耐阴小灌木及草本地被植物。
5.下层为小灌木和草本地被层。
在下层中的雨水蓄留带种植景观效果优良的耐阴草本地被,在下层中的径流延滞带种植兼具强功能性或中等功能性以及优良景观性的耐阴小灌木和耐阴草本地被植物,。所述耐阴小灌木高度<1.5m,郁闭度60%~70%;所述耐阴草本地植物被郁闭度100%。具有强功能性或中等功能性的小灌木:具有景观性的小灌木=5:5(面积比),小灌木:草本地被植物=3:7(面积比)。小灌木包括:杜鹃、火棘、南天竹等比例混植(面积比)。耐阴草本地被包括:狗牙根、细叶麦冬、花叶蔓长春等比例混植(面积比)。
此外,下层中的缓冲下渗带地表覆盖由松柏树皮和松针均匀混合的有机混合物,其中松柏树皮:松针:木霉菌重量比为60%~70%:25%~30%:5%~10%,以改良土壤,缓冲雨水径流冲刷,促进雨水的下渗。
经过调查,以上设计的具有较高雨水蓄留能力的园林植物群落的储水能力是邻近区域相同面积普通人工植物群落的1倍,地表径流量明显减少,有效降低了浇灌带来的养护成本,发挥了植物群落蓄留雨水资源的环境功能。
实施例3蓄水型园林植物群落的构建
本实施例3是在以下实施条件和技术要求条件下实施的:
1.在上海闵行黄道婆绿地(面积约5000m2)营建多处20m×20m的蓄水型园林植物群落。
2.该蓄水型园林植物群落为复层混交植物群落,在水平结构上分为雨水蓄留带、缓冲下渗带和径流延滞带三个部分,面积分别约为15m×10m、10m×10m和10m×15m,垂直结构上分为上、中、下层。
3.上层为大乔木层。
其中,在上层的种植区域长约15m、宽约10m的雨水蓄留带间隔种植具有强功能性即强雨水蓄留能力及优良景观性的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所述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高度>6m,胸径12~15cm,郁闭度70~75%。具有强功能性乔木:具有景观性乔木=8:2(数量比),常绿乔木:落叶乔木=6:4(数量比)。具有强功能性的常绿乔木包括:雪松、广玉兰、龙柏等比例混植(数量比);具有强功能性的落叶乔木包括:青桐、水杉等比例混植(数量比);具有景观性的乔木包括:合欢、白玉兰等比例混植(数量比)。
在上层的种植区域长约10m、宽10m的缓冲下渗带间隔种植具有中等功能性即中等雨水蓄积能力及优良景观效果的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高度>5m,胸径10~12cm,郁闭度60~65%。具有中等功能性的乔木:具有景观性的乔木=6:4(数量比),常绿乔木:落叶乔木=6:4(数量比)。具有中等功能性的乔木包括:香樟、罗汉松等比例混植(数量比),具有景观性性的乔木包括:无患子、苦楝等比例混植(数量比)。
在上层的种植区域长约10m、宽15m的径流延滞带按数量比等比例混植具有中等或弱雨水蓄积能力和优良景观效果的乔木:日本晚樱、加纳利海枣,高度>5m,胸径8~10cm,郁闭度15~20%。
4.中层为小乔木和大灌木层。
在中层的雨水蓄留带的落叶乔木下层(长10m,宽15m)种植具有强或中等功能性即强或中等雨水蓄留能力和优良景观性的耐阴常绿小乔木和落叶小乔木,高度1.5~3m,胸径4-6cm,郁闭度30%~35%,具有强功能性的小乔木:具有景观性的小乔木=5:5(数量比),常绿小乔木:落叶小乔木=8:2(数量比)。具有强或中等功能性的常绿小乔木包括:棕榈、蒲葵等比例混植(数量比);具有强或中等功能性的落叶小乔木包括:龙爪槐、樱花等比例混植(数量比);具有景观植物包括:紫叶李、紫荆、紫薇等比例混植(数量比)。
在中层的缓冲下渗带种植具有中等功能性即中等雨水蓄留能力和优良景观性的常绿大灌木及落叶大灌木,高度60~120cm,郁闭度75%~80%。具有中等功能性的大灌木:具有景观性的大灌木=7:3(数量比),常绿大灌木:落叶大灌木=8:2(数量比)。具有中等功能性的常绿大灌木包括日本珊瑚树、椤木石楠等比例混植(数量比);具有中等功能性的落叶大灌木包括鸡树条荚蒾、金银忍冬等比例混植(数量比);具有景观性的大灌木包括全缘构骨、狭叶十大功劳等比例混植(数量比)。
在中层的径流延滞带不种植小乔木和大灌木,而主要种植具有强雨水蓄留能力和优良景观效果的耐阴小灌木及草本地被植物。
5.下层为小灌木和草本地被层。
在下层的整个种植区域的种植具有强功能性或中等功能性且具有优良景观性的耐阴小灌木和草本地被植物。所述耐阴小灌木高度<1.5m,郁闭度60%~70%;所述耐阴草本地被植物郁闭度100%。具有强功能性或中等功能性的植物:具有景观性的植物=5:5(面积比),小灌木:草本地被植物=3:7(面积比)。所述耐阴小灌木包括:小叶黄杨、红花檵木、水栀子、金丝桃等比例混植(面积比)。所述耐阴草本地被植物包括:大花马齿苋、络石、葱兰、细叶麦冬等比例混植(面积比)。
此外,缓冲下渗带下层地表覆盖由松柏树皮和松针均匀混合的有机混合物,其中松柏树皮:松针:木霉菌重量比为60%~70%:25%~30%:5%~10%,以改良土壤,缓冲雨水径流冲刷,促进雨水的下渗。
经过调查,以上设计的具有较高雨水蓄留能力的园林植物群落的储水能力是邻近区域相同面积普通人工植物群落的1.2倍,除了栽植后半年内需要浇灌外,之后植物群落不再需要浇灌,有效降低了浇灌带来的养护成本,发挥了植物群落蓄留雨水资源的环境功能。
实施例4蓄水型园林植物群落的构建
本实施例4是在以下实施条件和技术要求条件下实施的:
1.在上海松江三新北路绿地(面积约10000m2)依据本方法营建了多处20m×20m的蓄水型园林植物群落。
2.该蓄水型园林植物群落为复层混交植物群落,在水平结构上分为雨水蓄留带、缓冲下渗带和径流延滞带三个部分,面积分别约为15m×10m、10m×10m和10m×15m,垂直结构上分为上、中、下层。
3.上层为大乔木层。
其中,在上层的种植区域长约15m、宽10m的雨水蓄留带间隔种植具有强功能性即强雨水蓄留能力及优良景观性的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所述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高度>6m,胸径12~15cm,郁闭度72~75%。具有强功能性的乔木:具有景观性的乔木=8:2(数量比),常绿乔木:落叶乔木=6:4(数量比)。具有强功能性的常绿乔木包括:龙柏、雪松、落羽杉等比例混植(数量比);具有强功能性的落叶乔木包括:水杉、青桐、苹果等比例混植(数量比);所述景观性植物包括:合欢、银杏、垂柳等比例混植(数量比)。
在上层的种植区域长约10m、宽10m的缓冲下渗带间隔种植具有中等功能性及优良景观性的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高度>5m,胸径10~12cm,郁闭度55~64%。具有中等功能性的乔木:具有景观性的乔木=6:4(数量比),常绿乔木:落叶乔木=6:4(数量比)。具有中等功能性的乔木包括:栾树、乌桕、香樟等比例混植(数量比),具有景观性的乔木包括:无患子、苦楝、朴树等比例混植(数量比)。
在上层的种植区域长约10m、宽15m的径流延滞带按数量比等比例混植具有中等或弱雨水蓄积能力以及优良景观效果的乔木:日本晚樱、白玉兰,高度>5m,胸径8~10cm,郁闭度15~20%。
4.中层为小乔木和大灌木层。
在中层的雨水蓄留带的落叶乔木下层(长10m,宽15m)种植具有强或中等功能性即强或中等雨水蓄留能力和优良景观性的耐阴小乔木,高度1.5~3m,胸径4~6cm,郁闭度35%~42%,具有强功能性的小乔木:具有景观的小乔木=5:5(数量比),常绿小乔木:落叶小乔木=8:2(数量比)。具有强或中等功能性的常绿小乔木包括:枇杷、石榴、山茶等比例混植(数量比);具有强或中等功能性的落叶小乔木包括:山楂、苹果等比例混植(数量比);具有景观性的小乔木包括:紫叶李、垂丝海棠、紫薇、紫荆等比例混植(数量比)。
在中层的缓冲下渗带种植具有中等功能性以及优良景观性的常绿大灌木和落叶大灌木,高度80~110cm,郁闭度72%~78%,具有中等功能性的大灌木:具有景观性的大灌木=7:3(数量比),常绿大灌木:落叶大灌木=8:2(数量比)。具有中等功能性的常绿大灌木包括:小叶女贞、南天竹、水栀子等比例混植(数量比);具有中等功能性的落叶大灌木包括:鸡树条荚迷、金银忍冬等比例混植(数量比);具有景观性的大灌木包括:夹竹桃、金边大叶黄杨、紫叶小檗等比例混植(数量比)。
在中层的径流延滞带不种植小乔木和大灌木,而主要种植具有强雨水蓄留能力和优良景观效果的耐阴小灌木及草本地被。
5.下层为小灌木和草本地被层。
在下层的整个种植区域种植强功能性或中等功能性且具有优良景观性的耐阴小灌木和草本地被植物。所述耐阴小灌木高度<1.5m,郁闭度65%~75%;所述耐阴草本地被植物郁闭度100%。强功能性或中等功能性的植物:具有景观性的植物=5:5(面积比),灌木:草本=3:7(面积比)。所述耐阴小灌木包括:慈孝竹、结香、金丝桃等比例混植(面积比)。所述耐阴草本地被包括鸢尾、美人蕉、葱兰、狗牙根、棣棠等比例混植(面积比)。此外,由于松江三新北路绿地属于滨水绿地,因此在径流延滞带靠近水体的部分等比例混植落新妇、菖蒲、千屈菜、水葱、慈姑、泽泻等湿生和水生植物,以增加植物群落的景观效果。
此外,在下层的缓冲下渗带地表覆盖由松柏树皮和松针均匀混合的有机混合物,其中松柏树皮:松针:木霉菌重量比为60%~70%:25%~30%:5%~10%,以改良土壤,缓冲雨水径流冲刷,促进雨水的下渗。
经过调查,以上设计的具有较高雨水蓄留能力的园林植物群落的储水能力是普通人工植物群落的1.5倍,有效减少了地表径流,对初级雨水具有一定的净化功能;且除了栽植后半年内需要浇灌外,之后植物群落不再需要浇灌,有效降低了浇灌带来的养护成本,发挥了植物群落蓄留雨水资源的环境功能,同时也满足了城市滨水园林绿地的景观需求。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发明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构建蓄水型园林植物群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通过测定叶片单位面积蓄水量、叶面积指数得到园林植物的单位面积的蓄水能力,根据所述单位面积的蓄水能力将所述园林植物分为强功能性、中等功能性和弱功能性三个等级;
第二步,将所述园林植物在种植区域复合种植,形成复层混交植物群落;
其中,所述强功能性是指强蓄水能力,所述中等功能性是指中等蓄水能力,所述弱功能性是指弱蓄水能力或景观性;
所述复层混交植物群落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所述水平结构为将所述种植区域沿平行道路、水岸边界方向按3:2:3的面积比分成的远离边界的雨水蓄留带、位于中间部分的缓冲下渗带、靠近边界的径流延滞带三个带状区域,所述垂直结构分为上层、中层、下层;所述上层、中层和下层均具有所述雨水蓄留带、所述缓冲下渗带和所述径流延滞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建蓄水型园林植物群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位面积的蓄水能力正比于所述叶片单位面积蓄水量与所述叶面积指数的乘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建蓄水型园林植物群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为乔木层;
其中,所述上层的所述雨水蓄留带间隔种植具有所述强功能性和所述景观性的乔木,高度>6m,胸径为12~15cm,郁闭度为65%~75%;具有所述强功能性的所述乔木:具有所述景观性的所述乔木数量比=8:2;所述乔木包括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所述常绿乔木:所述落叶乔木的数量比=6:4;
所述上层的所述缓冲下渗带间隔种植具有所述中等功能性和所述景观性的乔木,高度>5m,胸径为8~10cm,郁闭度为50%~60%;具有所述中等功能性的所述乔木:具有所述景观性的所述乔木数量比=6:4,所述乔木包括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所述常绿乔木:所述落叶乔木数量比=6:4;以及
所述上层的所述径流延滞带间隔种植具有所述中等功能性和所述景观性的乔木,或者间隔种植具有所述弱蓄水能力和所述景观性的乔木,高度>5m,胸径为8~10cm,郁闭度为10%~20%;具有所述中等功能性或弱蓄水能力的所述乔木:具有所述景观性的所述乔木数量比=5:5,所述乔木包括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所述常绿乔木:所述落叶乔木数量比=6: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构建蓄水型园林植物群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的具有功能性的乔木与具有所述景观性乔木的距离为5-6m,所述功能性为所述强功能性、所述中等功能性或所述弱功能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建蓄水型园林植物群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层为小乔木和灌木层;
其中,所述中层的所述雨水蓄留带间隔种植具有所述强功能性和所述景观性的小乔木,高度为1.5~3m,胸径为4~6cm,郁闭度25%~35%;具有所述强功能性的所述小乔木:具有所述景观性的所述小乔木数量比=6:4;所述小乔木包括常绿小乔木和落叶小乔木,所述常绿小乔木:所述落叶小乔木数量比=8:2;
所述中层的所述缓冲下渗带间隔种植具有所述中等功能性和所述景观性的大灌木,高度为60~120cm,郁闭度为20%~30%;具有所述中等功能性的所述大灌木:具有所述景观性的所述大灌木数量比=7:3;所述大灌木包括常绿大灌木和落叶大灌木,所述常绿大灌木:所述落叶大灌木数量比=8:2;
所述中层的所述径流延滞带种植小灌木和草本地被植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构建蓄水型园林植物群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层的具有功能性的所述小乔木或所述大灌木与具有所述景观性的所述小乔木或所述大灌木的种植间距为3-4m,所述功能性为所述强功能性、所述中等功能性或所述弱功能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建蓄水型园林植物群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为小灌木和草本地被层;
其中,所述下层的所述雨水蓄留带种植草本地被植物,所述草本地被植物的郁闭度为100%;
所述下层的所述径流延滞带种植具有所述强功能性或中等功能性的小灌木、具有所述景观性的小灌木以及所述草本地被植物,所述小灌木的高度<1.5m,郁闭度为60%~70%,所述草本地被植物的郁闭度为100%,具有所述强功能性或所述中等功能性的所述小灌木:具有所述景观性的所述小灌木面积比=5:5,所述小灌木:所述草本地被植物面积比=3:7;
所述下层的所述缓冲下渗带地表覆盖有机混合物。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构建蓄水型园林植物群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混合物中松柏皮:松针:木菌霉重量比为60%~70%:25%~30%:5%~10%。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构建蓄水型园林植物群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中的所述小灌木的栽植密度为9~16株/m2,所述草本地被植物的栽植密度为满铺。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构建蓄水型园林植物群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所述强功能性的所述园林植物包括落羽杉、雪松、龙柏、枇杷、水杉、广玉兰、青桐、山楂、苹果、龙柏球、杜鹃、火棘、小叶黄杨、红花檵木、慈孝竹、海桐、木芙蓉、细叶麦冬和大花马齿苋;
具有所述中等功能性的所述园林植物包括石榴、榉树、香樟、罗汉松、悬铃木、蚊母、龙爪槐、棕榈、蒲葵、乌桕、桂花、栾树、女贞、樱花、山茶、荚迷、忍冬、八角金盘、日本珊瑚树、龟甲冬青、椤木石楠、洒金金桃叶珊瑚、苏铁、小叶女贞、南天竹、水栀子、结香、金丝桃、云南黄馨、阔叶麦冬、络石、芭蕉和花叶蔓长春;
具有所述弱功能性或所述景观性的所述园林植物包括加纳利海枣、白玉兰、鸡爪槭、桃树、杜英、合欢、紫叶李、银杏、紫薇、腊梅、垂丝海棠、木槿、无患子、苦楝、朴树、垂柳、夹竹桃、紫荆、狭叶十大功劳、全缘构骨、溲疏、金边大叶黄杨、紫叶小檗、鸢尾、美人蕉、棣棠、葱兰和狗牙根。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324166.9A CN104081993B (zh) | 2014-07-09 | 2014-07-09 | 一种构建蓄水型园林植物群落的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324166.9A CN104081993B (zh) | 2014-07-09 | 2014-07-09 | 一种构建蓄水型园林植物群落的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081993A CN104081993A (zh) | 2014-10-08 |
CN104081993B true CN104081993B (zh) | 2015-12-09 |
Family
ID=516298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324166.9A Active CN104081993B (zh) | 2014-07-09 | 2014-07-09 | 一种构建蓄水型园林植物群落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08199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855087B (zh) * | 2015-04-27 | 2017-07-07 | 江苏城中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节地式“5+1”花木互补型种植方式 |
CN104798587A (zh) * | 2015-05-07 | 2015-07-29 | 句容市茅山盛开园林有限公司 | 紫叶李扦插育苗方法 |
CN106305074A (zh) * | 2016-08-22 | 2017-01-11 | 苏州市农业科学院 | 一种用于城市公园的降温增湿植物群落 |
CN107079766A (zh) * | 2017-04-11 | 2017-08-22 | 上海交通大学 | 一种构建降温增湿型园林植物群落的方法 |
CN107509500A (zh) * | 2017-08-15 | 2017-12-26 | 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 植物群落及其构建方法 |
CN107447839B (zh) * | 2017-09-15 | 2018-10-09 | 广州普邦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生态型雨水花园 |
CN107711257B (zh) * | 2017-11-19 | 2020-07-31 |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 | 一种江河堤岸防洪植被的构建方法 |
CN108157111B (zh) * | 2017-12-28 | 2021-01-01 | 上海交通大学 | 一种构建根系促渗型园林植物群落的方法 |
CN110100642A (zh) * | 2019-06-07 | 2019-08-09 |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一种中山杉林下套种路易斯安纳鸢尾的方法 |
CN110612883A (zh) * | 2019-08-21 | 2019-12-27 | 上海琸源水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林水共生造林景观及其施工方法 |
CN110972789A (zh) * | 2019-12-16 | 2020-04-10 | 南京林业大学 | 一种交通道路滞尘型绿化配置方法 |
CN111869360A (zh) * | 2020-09-01 | 2020-11-03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一种用于雨水利用的台地式园林地形及其塑造方法 |
CN113079921B (zh) * | 2021-03-31 | 2022-04-05 | 广东省生态气象中心(珠江三角洲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 | 一种应用南亚热带树种构建的大叶面积立体群落及其构建方法 |
CN115568369B (zh) * | 2022-09-20 | 2024-05-03 | 北京市园林绿化集团有限公司 | 用于减少植源性污染的植物群落 |
CN115380758A (zh) * | 2022-09-20 | 2022-11-25 | 北京市园林绿化集团有限公司 | 高生物多样性型的植物群落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50596A (zh) * | 2011-04-29 | 2011-08-17 | 上海交通大学 | 构建节水型园林植物群落的方法 |
CN102388773A (zh) * | 2011-07-20 | 2012-03-28 | 上海交通大学 | 园林树木地表有机覆盖物及其应用方法 |
CN103597980A (zh) * | 2013-10-29 | 2014-02-26 | 颜明 | 一种保健园林生态群落结构布局方式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839566B1 (ko) * | 2008-01-23 | 2008-06-19 | 건융건설 주식회사 | 조경 또는 방수를 위한 상부 패널, 이를 이용한 옥상 이중바닥 구조물 및 옥상 구조물 |
-
2014
- 2014-07-09 CN CN201410324166.9A patent/CN10408199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50596A (zh) * | 2011-04-29 | 2011-08-17 | 上海交通大学 | 构建节水型园林植物群落的方法 |
CN102388773A (zh) * | 2011-07-20 | 2012-03-28 | 上海交通大学 | 园林树木地表有机覆盖物及其应用方法 |
CN103597980A (zh) * | 2013-10-29 | 2014-02-26 | 颜明 | 一种保健园林生态群落结构布局方式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与雨洪调控》;车生泉;《风景园林》;20111025(第5期);第157页 * |
《林冠截留降雨研究综述》;王爱娟,章文波;《水土保持研究》;20090815;第16卷(第4期);第55-59页 * |
《长江上游地区主要森林植被类型蓄水能力的初步研究》;石培礼等;《自然资源学报》;20040515;第19卷(第3期);第351-360页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081993A (zh) | 2014-10-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081993B (zh) | 一种构建蓄水型园林植物群落的方法 | |
CN108157111A (zh) | 一种构建根系促渗型园林植物群落的方法 | |
CN107079766A (zh) | 一种构建降温增湿型园林植物群落的方法 | |
Yao et al. | A 22 570-year record of vegetational and climatic change from Wenhai Lake in the Hengduan Mountains biodiversity hotspot, Yunnan, Southwest China | |
CN204225375U (zh) | 一种屋顶花园构造 | |
Qingjuan et al. | The rural landscape research in chengdu's urban-rural intergration development | |
CN105453984A (zh) | 一种高海拔沙地柏引种栽培方法 | |
Saboonchi et al. | Environmental Wisdom: Indigenous Knowledge and the Role of Ecological Factors in Plann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Kamu Village, Iran. | |
CN211407089U (zh) | 一种华北地区基于拟自然生态景观的全日照植物群落 | |
CN202714005U (zh) | 仿真树干上种真树枝的绿化树 | |
CN203407268U (zh) | 用于建筑物顶面绿化的绿化结构 | |
Li et al. |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water harvesting function of six urban shrub species: implications on sustainable greenspaces in a semi-humid region | |
Yu et al. | The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 Coastal Landscape Design | |
Ma et al. | Performance of urban rainwater retention by green roof: a case study of Jinan | |
Yuping et al. | Characteristics and scientific values of ecological succession in Danxia Landform of China | |
Wu et al. | Study on structures and benefits of windbreak and sand-fixation forests of sand region in Yulin | |
Guo et al. | The strategic research o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of small towns in cold region | |
Liang et al. | A Study on Microclimate characteristics and energy balance within near-river riparian systems | |
Zhang et al. | Planning and design of urban eco-agriculture landscape with health care benefits: A case study on future homeland project | |
Xing-wu et al. |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Land Surface Hydrological Process Over Huaihe River Basin | |
Lin | Landscape Design and Plant Configuration of Ecological-conserved Garden Based on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
Wei et al. |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f the Wind Resistance of Landscape Tree Africa Neem in Haikou City | |
Lihui et al. | Status quo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vertical greening in urban districts of Chongqing City | |
Li et al.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characteristics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in different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Guangxi karst region | |
Li et al. |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Expression of Tibetan Village in Vulnerable Ecological Area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