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66939A - 内燃机的窜缸混合气回流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的窜缸混合气回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66939A
CN104066939A CN201280068220.7A CN201280068220A CN104066939A CN 104066939 A CN104066939 A CN 104066939A CN 201280068220 A CN201280068220 A CN 201280068220A CN 104066939 A CN104066939 A CN 1040669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tube
combustion engine
disengaging
b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6822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池田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0669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6693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3/00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9/00
    • F01M11/10Indicating devices; Othe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3/00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 F01M13/02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by means of additional source of positive or negative pressure
    • F01M13/021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by means of additional source of positive or negative pressure of negative pressure
    • F01M13/022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by means of additional source of positive or negative pressure of negative pressure using engine inlet suction
    • F01M13/023Control valves in suction condui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41/00Electrical control of supply of combustible mixture or its constituents
    • F02D41/0002Controlling intake air
    • F02D41/0007Controlling intake air for control of turbo-charged or super-charged engi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41/00Electrical control of supply of combustible mixture or its constituents
    • F02D41/22Safety or indicating devices for abnormal condi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25/00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non-fuel substances or small quantities of secondary fuel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 F02M25/06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non-fuel substances or small quantities of secondary fuel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adding lubricant vapou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3/00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 F01M13/02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by means of additional source of positive or negative pressure
    • F01M13/021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by means of additional source of positive or negative pressure of negative pressure
    • F01M2013/027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by means of additional source of positive or negative pressure of negative pressure with a turbo charger or compress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2250/00Engine control related to specific problems or objectives
    • F02D2250/08Engine blow-by from crankcase chamb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当借助涡轮增压器(10)的动作使内燃机(1)的进气通路(3)内的压缩机叶轮(12)下游侧的部分的压力,变得比上游侧的部分的压力高时,在旁通管(19)内发生空气的流通,喷射器(20)吸引第1气体管(21)的内部的窜缸混合气。结果,自第1气体管(21)被吸引到喷射器(20)中的窜缸混合气经由旁通管(19)流到进气通路(3)内的压缩机叶轮(12)上游侧的部分。窜缸混合气回流装置具有使旁通管(19)和第1气体管(21)中的至少一方的与其他零件相连接的连接部分的脱离,与位于内燃机(1)附近的其他配管的脱离同时发生的构造。作为所述其他配管,使用该配管的脱离对可监视的内燃机运转状态产生影响的配管。

Description

内燃机的窜缸混合气回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燃机的窜缸混合气回流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使从带增压器的内燃机的燃烧室流出的窜缸混合气回流到该内燃机的进气通路内而进行处理的窜缸混合气回流装置,例如公知专利文献1所示的窜缸混合气回流装置。在该窜缸混合气回流装置中,在将内燃机的进气通路内的增压器的上游侧的部分与下游侧的部分连接起来的旁通管内设置有喷射器(日文:エゼクタ),并且供自该内燃机的燃烧室流出的窜缸混合气流入的气体管与喷射器相连接。并且,在通过增压器的动作而使进气通路内的该增压器的下游侧的压力变得比上游侧的压力高时,基于上下游侧的压力差,在旁通管内产生自增压器的下游侧朝向上游侧的空气的流通。当产生这样的在旁通管内的空气流通时,气体管内的窜缸混合气被上述喷射器吸引而经由旁通管流到进气通路内的增压器的上游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99645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上述的窜缸混合气还原装置中,当旁通管和气体管中的至少一方的与其他零件相连接的连接部分发生脱离(脱落)时,窜缸混合气自产生了该脱离的部分放出到大气中。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对于旁通管和气体管中的至少一方的与其他零件相连接的连接部分的脱离,希望在该脱离产生后早期检测出该脱离。当旁通管和气体管中的至少一方的与其他零件相连接的连接部分发生脱离时,由于上述旁通管是与进气通路内的增压器的上游相连的关系,所以除了发生上述的窜缸混合气向大气的放出以外,也会发生大气自产生了上述脱离的部分向进气通路内的增压器的上游流入。但进气通路内的增压器的上游基本为大气压,即使发生了大气自产生了上述脱离的部分向进气通路内的增压器的上游流入,由此产生的影响也难以表现在内燃机的运转中。因而,对于随着旁通管和气体管中的至少一方的与其他零件相连接的连接部分的脱离发生的内燃机运转状态的变化,不能通过监视该变化来检测出该脱离。另外,也可以考虑新设置检测器,该检测器具有与旁通管和气体管中的至少一方的与其他零件相连接的连接部分的脱离相对应断线的信号线,该检测器根据该信号的断线检测出旁通管的脱离,但在该情况下,存在如下问题:检测器的设置费时费力,并且额外产生该检测器所对应的成本。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这样的实际情况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必新设置检测器等,就能将旁通管和气体管中的至少一方的与其他零件相连接的连接部分的脱离的、内燃机的窜缸混合气回流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根据本发明的内燃机的窜缸混合气控制装置中,当借助设置在内燃机的进气通路中的增压器的动作使该进气通路内的增压器的下游侧的部分的压力变得比上游侧的部分的压力高时,根据上述压力差,在旁通管内发生自增压器的下游侧朝向上游侧的空气的流通。当发生这样的在旁通管内的空气的流通时,利用设置在该旁通管内的喷射器,吸引气体管的内部的窜缸混合气,该气体管与该喷射器相连接,自内燃机的燃烧室流出的窜缸混合气流入到该气体管内。结果,自气体管吸引到喷射器内的窜缸混合气经由旁通管流到进气通路内的增压器的上游侧的部分。利用上述窜缸混合气回流装置,使这样自内燃机的燃烧室流出的窜缸混合气回流到进气通路内而进行处理。这里,该装置构成为使旁通管和气体管中的至少一方的与其他零件相连接的连接部分的脱离,与位于内燃机周围的其他配管的脱离同时发生。并且,作为上述其他配管,采用该脱离对可监视的内燃机运转状态产生影响的配管。因此,当旁通管和气体管中的至少一方的与其他零件相连接的连接部分发生脱离时,与此同时也发生上述其他配管的脱离,所以发生与该配管的脱离相应发生的内燃机运转状态的变化。由于能够监视该内燃机运转状态的变化,所以能够基于该内燃机运转状态的变化,检测出上述其他配管的脱离,换言之检测出上述旁通管和气体管中的至少一方的与其他零件相连接的连接部分的脱离。另外,也不必为了检测出这样的旁通管和气体管中的至少一方的与其他零件相连接的连接部分的脱离,而设置新的检测器等。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具有容许或切断自内燃机的燃烧室流出的窜缸混合气朝向气体管流动而进行动作的封闭阀。并且,当检测出与上述其他配管的脱离同时发生的、旁通管和气体管中的至少一方的与其他零件相连接的连接部分的脱离时,关闭上述封闭阀,从而自内燃机的燃烧室流出的窜缸混合气朝向气体管的流动的发生被禁止。因而,当旁通管和气体管中的至少一方的与其他零件相连接的连接部分发生脱离时,能够从该部分将窜缸混合气放出到大气中。
另外,作为使旁通管和气体管中的至少一方的与其他零件相连接的连接部分的脱离与位于内燃机周围的其他配管的脱离同时发生的构造,可以举出使旁通管和气体管中的至少一方与其他配管机械性连结的构造,更详细而言,可以举出使旁通管和气体管中的至少一方与其他配管形成为一体的构造、通过焊接或捆束器具使旁通管和气体管中的至少一方与其他配管相连的构造。
作为上述其他配管,能够使用如下的负压管:该负压管为了调整由增压器进行的内燃机的增压,使上述进气负压作用于被该内燃机的进气负压驱动的促动器。在该情况下,与旁通管和气体管中的至少一方的与其他零件相连接的连接部分的脱离同时地,发生上述其他配管(负压管)的脱离,因此不再能使用于驱动上述促动器的进气负压适当地作用于该促动器。结果,作为与上述负压管的脱离相应发生的内燃机运转状态的变化,发生内燃机的增压压力的变化,能够基于该增压压力的变化,检测出上述负压管的脱离,换言之检测出旁通管和气体管中的至少一方的与其他零件相连接的连接部分的脱离。另外,能够利用设置在带增压器的内燃机中的用于检测出增压压力的压力传感器,来检测出内燃机的增压压力,所以不必为了检测出旁通管和气体管中的至少一方的与其他零件相连接的连接部分的脱离而设置新的检测器等。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将上述气体管作为第1气体管。另外,作为上述其他配管,可以使用使自内燃机的燃烧室流出的窜缸混合气流到进气通路内的节气门的下游侧的部分的第2气体管。在该情况下,与旁通管和气体管中的至少一方的与其他零件相连接的连接部分的脱离同时地,发生上述其他配管(第2气体管)的脱离。当这样发生上述其他配管(第2气体管)的脱离时,在进气通路中的节气门的下游侧的部分不将第2气体管内的窜缸混合气吸入,而是代替该窜缸混合气地吸入大气。结果,作为与上述第2气体管的脱离相应发生的内燃机运转状态的变化,发生内燃机的空燃比向淡侧变化,能够基于该空燃比的变化,检测出上述第2气体管的脱离,换言之检测出旁通管和气体管中的至少一方的与其他零件相连接的连接部分的脱离。另外,能够根据来自设置在该内燃机的排气通路中的空燃比传感器、氧传感器等输出与排气中的氧浓度相对应的信号的传感器的信号,检测出内燃机的空燃比的变化,所以不必为了检测出旁通管和气体管中的至少一方的与其他零件相连接的连接部分的脱离,而设置新的检测器等。
作为上述这样的旁通管和气体管中的至少一方的与其他零件相连接的连接部分的脱离,可以举出旁通管自进气通路的脱离。在该情况下,构成为旁通管自进气通路的脱离与上述其他配管同时发生。作为使旁通管自上述进气通路的脱离与上述其他配管的脱离同时发生的构造,可以举出使旁通管与其他配管机械性连结的构造,更详细而言,可以举出使旁通管与其他配管形成为一体的构造、通过焊接或捆束器具使旁通管与其他配管相连的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窜缸混合气回流装置的内燃机整体的略图。
图2的(a)~(c)分别是表示该装置内的旁通管自进气通路的脱离、和内燃机的负压管自进气通路的脱离同时发生的构造的例子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将旁通管的上游部自进气通路和喷射器的脱离检测出,并且应对这些脱离的次序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图1~图3说明将本发明应用在汽车用的内燃机中的一实施方式。
在图1所示的内燃机1中,自燃料喷射阀2喷射的燃料经过进气通路3与空气一起被吸入到燃烧室4内。此时,利用设置于进气通路3的节气门5的开度调节,对向燃烧室4内吸入的空气的量进行调整。另外,自燃料喷射阀2喷射的燃料的量成为与经过进气通路3被吸入到燃烧室4内的空气的量相对应的量。并且,在将燃料和空气吸入到燃烧室4内后,当对由燃料和空气构成的混合气进行由火花塞6进行的点火而使该混合气燃烧时,利用届时的燃烧能使活塞7往返移动,而使作为内燃机1的输出轴的曲轴8旋转。另外,在燃烧室4内燃烧后的混合气作为排气被送出到排气通路9内。
另外,在排气通路9和比进气通路3的节气门5靠上游侧的部分设置有作为增压器的涡轮增压器10。该涡轮增压器10包括涡轮11和压缩机叶轮12,上述涡轮11基于在排气通路9内通过的排气的流动而旋转,上述压缩机叶轮12与该涡轮11一体旋转而将进气通路3内的空气送出到下游。因而,当涡轮增压器10的压缩机叶轮12旋转时,内燃机1的进气压(增压压力)上升。
另一方面,旁通通路13以绕过涡轮增压器10(涡轮11)的方式与排气通路9相连接,在该通路13中设置有为了使通路13的排气流通面积可变而进行开闭动作的废气旁通阀14。利用该废气旁通阀14的开闭动作越减小旁通通路13的排气流通面积,通过涡轮11的排气的流量变得越多,涡轮增压器10的旋转速度变得越快,所以相对应地内燃机1的增压压力越上升。利用弹簧的弹性力向全开位置对该废气旁通阀14施力,而利用负压式的促动器15使该废气旁通阀14克服上述弹簧的弹性力而沿开阀方向位移。利用这样的促动器15的动作使废气旁通阀14进行开闭动作,而使旁通通路13的排气流通面积可变,所以对基于涡轮增压器10的动作可变的内燃机1的增压压力进行调整。
与进气通路3内的节气门5下游侧的部分相连的负压管16与上述促动器15相连接。并且,当进气通路3内的节气门5下游侧的部分的负压(进气负压)经过该负压管16作用于促动器15时,利用基于该进气负压而产生的力,使该促动器15进行动作而使废气旁通阀14向闭阀侧位移。另外,在负压管16设置有为了使该负压管16为连通状态或切断状态而进行开闭动作的控制阀17。
在内燃机1中设置有使自燃烧室4流出到曲轴箱18内的窜缸混合气回流到该内燃机1的进气通路3内而进行处理的窜缸混合气回流装置。
该装置包括:将进气通路3内的压缩机叶轮12(涡轮增压器10)上游侧的部分与下游侧的部分连接起来的旁通管19、设置于该旁通管19的喷射器20、和连接该喷射器20与曲轴箱18的第1气体管21。此外,该装置也具有封闭阀28,该封闭阀28为了容许或切断自燃烧室4流出到曲轴箱18内的窜缸混合气朝向上述第1气体管21去的流动而进行动作。该封闭阀28设置在曲轴箱18与第1气体管21之间,通过开阀而容许上述曲轴箱18内的窜缸混合气朝向第1气体管21去的流动,而通过闭阀,禁止上述曲轴箱18内的窜缸混合气朝向第1气体管21去的流动。
在上述窜缸混合气回流装置中,当封闭阀28处于打开的状态时,自内燃机1的燃烧室4流出到曲轴箱18内的窜缸混合气流入到上述第1气体管21中。另外,上述喷射器20根据旁通管19内的空气的流通,吸引与该喷射器20相连接的第1气体管21内的窜缸混合气。因而,在利用涡轮增压器10的动作使进气通路3内的压缩机叶轮12下游侧的部分的压力变得比上游侧的部分的压力高时,根据上述压力的压力差在旁通管19内产生自压缩机叶轮12的下游侧向上游侧去的空气的流通。当产生这样的旁通管19内的空气的流通时,利用封闭阀28的开阀而流入到第1气体管21内的窜缸混合气被上述喷射器20吸引,经由旁通管19流到进气通路3内的压缩机叶轮12的上游侧。
另外,在窜缸混合气回流装置中还设置有将曲轴箱18与进气通路内的节气门5下游侧的部分连接起来的第2气体管22。在该第2气体管22中设置有为了使该第2气体管22为连通状态或切断状态而进行开闭动作的PCV阀23。并且,在废气旁通阀14位于全开位置而未进行由涡轮增压器10进行的增压时,为了使自内燃机1的燃烧室4流出到曲轴箱18内的窜缸混合气回流到进气通路3内而进行处理,使PCV阀23为开阀状态。当PCV阀23开阀时,基于产生于进气通路3内的节气门5下游侧的部分的进气负压,上述窜缸混合气在流入到第2气体管22内后经由该第2气体管22流到进气通路3内的节气门5下游侧的部分。
由此,自内燃机1的燃烧室4流出到曲轴箱18内的窜缸混合气在窜缸混合气回流装置的作用下回流到进气通路3内而被处理。
接下来,说明在窜缸混合气还原装置中,在旁通管19和第1气体管21中的至少一方的与其他零件相连接的连接部分发生了脱离(脱落)时,用于早期检测出该脱离的构造。
作为旁通管19和第1气体管21中的至少一方的与其他零件相连接的连接部分的脱离(脱落),可以举出以下(A)~(F)所示的情况。
(A)旁通管19内的喷射器20与进气通路3内的压缩机叶轮12的下游部分之间的部分(以下称为上游部19a),自进气通路3内的压缩机叶轮12的下游部分脱离。
(B)旁通管19的上游部19a自喷射器20脱离。
(C)旁通管19内的喷射器20与进气通路3内的压缩机叶轮12的上游部分之间的部分(以下称为下游部19b),自进气通路3内的压缩机叶轮12的上游部分脱离。
(D)旁通管19的下游部19b自喷射器20脱离。
(E)第1气体管21自喷射器20脱离。
(F)第1气体管21自封闭阀28脱离。
并且,当旁通管19和第1气体管21中的至少一方的与其他零件相连接的连接部分发生脱离时,窜缸混合气自产生了该脱离的部分放出到大气中。为了处理该问题,对于旁通管19和第1气体管21中的至少一方的与其他零件相连接的连接部分的脱离,希望在该脱离发生后,早期检测出该脱离。当旁通管19和第1气体管21中的至少一方的与其他零件相连接的连接部分发生脱离时,上述旁通管19为与进气通路3中的压缩机叶轮12上游相连的关系,所以除了发生上述的窜缸混合气向大气的放出以外,也发生大气自上述产生了脱离的部分向进气通路3内的压缩机叶轮12的上游去的流入。但进气通路3内的压缩机叶轮12的上游基本为大气压,即使发生大气自产生了旁通管19和第1气体管21中的至少一方的与其他零件相连接的连接部分的脱离的部分,向进气通路3内的压缩机叶轮12上游去的流入,由此导致的影响也难以表现在内燃机1的运转中。因而,对于与旁通管19和第1气体管21中的至少一方的与其他零件相连接的连接部分的脱离而相对应发生的、内燃机运转状态的变化,不能通过监视该变化来检测出该脱离。另外,虽然也可以新设置检测器,该检测器具有与上述脱离相对应地断线的信号线,该检测器根据该信号的断线检测出上述脱离,但在该情况下,存在如下问题:检测器的设置费时费力,并且额外产生该检测器所对应的成本。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本实施方式的窜缸混合气回流装置具有如下构造:使旁通管19和第1气体管21中的至少一方的与其他零件相连接的连接部分的脱离,与位于内燃机1附近的其他配管的脱离同时发生。并且,作为上述其他配管,使用该配管的脱离对能监视的内燃机运转状态产生影响的配管。顺便说一下,在该实施方式中,作为旁通管19和第1气体管21中的至少一方的与其他零件相连接的连接部分的脱离,假设发生上述(A)及上述(B)的状况。另外,作为上述其他配管,使用负压管16。
因而,在上述窜缸混合气回流装置中具有如下构造:旁通管19内的上游部19a自喷射器20的脱离、和上述上游部19a自进气通路3内的压缩机叶轮12下游部分的脱离,与负压管16自进气通路3的脱离同时发生。更详细而言,为了使旁通管19内的上游部19a自喷射器20的脱离、和上述上游部19a自进气通路3内的压缩机叶轮12下游部分的脱离,与负压管16自进气通路3的脱离同时发生,将上游部19a与负压管16机械性连结。详细而言,旁通管19的上游部19a和负压管16分别利用金属制的管形成,上述上游部19a和负压管16如图2的(a)所示,以沿相同方向延伸的状态通过焊接而相连。
另外,上游部19a和负压管16也可以分别成为由具有挠性的材料构成的软管,并如图2的(b)所示使上游部19a与负压管16形成为一体。另外,如图2的(c)所示,也可以考虑分别独立地形成上游部19a和负压管16,并利用捆束器具24使上述上游部19a和负压管16以沿相同的方向延伸的状态相连。上述图2的(b)、(c)所示的构造也可以构成为使旁通管19内的上游部19a自喷射器20的脱离、和上述上游部19a自进气通路3内的压缩机叶轮12下游部分的脱离,与负压管16自进气通路3的脱离同时发生的构造,即,将上游部19a与负压管16机械性连结的构造。
接下来,参照图1说明窜缸混合气回流装置的电气性结构。
窜缸混合气回流装置具有执行内燃机1的各种运转控制的作为控制部的电子控制装置25。在该电子控制装置25中设置有执行上述控制的各种运算处理的CPU、存储有该控制所需的程序和数据的ROM、将CPU的运算结果等暂时存储的RAM、以及用于与外部间输入、输出信号的输入输出端口等。
以下所示的各种传感器与电子控制装置25的输入端口相连接。
·将由汽车的驾驶员进行踏下操作的加速踏板26的踏下量(加速操作量)检测出来的加速踏板位置传感器27。
·将节气门5的开度(节气门开度)检测出来的节气门开度传感器29。
·将进气通路3内的比节气门5靠下游侧的部分的压力检测出来的压力传感器30。
·输出与曲轴8的旋转相对应的信号的曲轴位置传感器31。
·输出与在排气通路9中通过的排气中的氧浓度相对应的信号的空燃比传感器32。
燃料喷射阀2的驱动回路、节气门5的驱动回路、控制阀17的驱动回路、PCV阀23和封闭阀28的驱动回路等与电子控制装置25的输出端口相连接。
并且,电子控制装置25根据自上述各种传感器输入的检测信号,对内燃机旋转速度、内燃机负荷(在内燃机1的每1个周期内,被吸入到燃烧室4中的空气的量)这样的内燃机运转状态进行把握。另外,基于来自曲轴位置传感器31的检测信号,求出内燃机旋转速度。此外,根据内燃机旋转速度和基于加速踏板位置传感器27、节气门开度传感器29和压力传感器30等的检测信号求出的内燃机1的吸入空气量,算出内燃机负荷。电子控制装置25基于以上述方式把握的内燃机运转状态,对燃料喷射阀2、节气门5、控制阀17、PCV阀23和封闭阀28这样的各种设备的驱动回路输出指令信号。这样借助电子控制装置25实施内燃机1的节气门开度控制及燃料喷射控制、以及控制阀17、PCV阀23和封闭阀28的开闭控制等。
顺便说一下,作为内燃机1的燃料喷射控制之一进行的燃料喷射量控制,通过自燃料喷射阀2喷射出与基于内燃机运转状态求得的喷射量指令值Qfin相对应的量的燃料来实现。另外,为了使来自空燃比传感器32的检测信号成为使燃烧室4内的混合气以理论空燃比进行了燃烧时的值,根据来自该空燃比传感器32的检测信号,对上述喷射量指令值Qfin进行增减修正。即,当来自空燃比传感器32的检测信号是比使燃烧室4内的混合气以理论空燃比进行了燃烧时的值靠浓侧的值时,对喷射量指令值Qfin进行减量修正,从而使供给到燃烧室4内的燃料的量减量而使燃烧室4内的混合气的空燃比接近理论空燃比。另一方面,当来自空燃比传感器32的检测信号是比使燃烧室4内的混合气以理论空燃比进行了燃烧时的值淡侧的值时,对喷射量指令值Qfin进行增量修正,从而使供给到燃烧室4内的燃料的量增加而使燃烧室4内的混合气的空燃比接近理论空燃比。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窜缸混合气回流装置的作用。
在该窜缸混合气回流装置中,如图2的(a)所示,负压管16位于旁通管19的上游部19a附近。并且,该装置具有使上述上游部19a自进气通路3(图1)中的压缩机叶轮12的上游部分的脱离、该上游部19a自喷射器20的脱离,与负压管16自进气通路3的脱离同时发生的构造。因此,当发生上述上游部19a自进气通路3内的压缩机叶轮12的上游部分的脱离、该上游部19a自喷射器20的脱离时,与此同时也发生负压管16自进气通路3的脱离,所以发生与负压管16的脱离相应发生的内燃机运转状态的变化。
详细而言,当如上所述地发生负压管16自进气通路3的脱离时,不再能使在进气通路3中的比节气门5靠下游侧的位置产生的进气负压,换言之是用于驱动使废气旁通阀14进行动作的促动器15的进气负压,经由上述负压管16适当地作用于促动器15。在该情况下,即使在打开了控制阀17的状态的基础上,使上述进气负压作用于促动器15而想要将废气旁通阀14调整为比全开位置闭合的位置(例如全闭位置),进气负压也会消失而使废气旁通阀14成为全开位置。因此,不再能够适当地由涡轮增压器10进行内燃机1的增压。结果,不能将借助涡轮增压器10的动作而上升的内燃机1的增压压力控制为目标值,该增压压力变得比目标值低。
这样,作为与上述负压管16的脱离相应发生的内燃机运转状态的变化,发生内燃机1的增压压力的变化(增压压力的相对于目标值的降低),所以能够根据此变化检测出上述负压管16自进气通路3的脱离,换言之是上述旁通管19中的上游部19a自进气通路3的脱离、自喷射器20的脱离。另外,为了将上述的上游部19a自进气通路3的脱离或自喷射器20的脱离检测出来,只要具有用于检测出增压压力的压力传感器30即可,所以不必为了实现上述旁通管19的脱离的检测而设置新的检测器等。
图3是表示用于将旁通管19的上游部19a自进气通路3内的压缩机叶轮12的脱离、该上游部19a自喷射器20的脱离检测出来并且应对上述脱离的脱离检测程序的流程图。借助电子控制装置25例如每隔规定时间插入地周期性执行该脱离检测程序。
在该程序中,首先判定是否发生了与上述上游部19a自进气通路3、喷射器20的脱离相应发生的内燃机运转状态的变化(S101)。详细而言,当随着上游部19a自进气通路3、喷射器20的脱离,负压管16脱离进气通路3时,作为与负压管16的脱离相应发生的内燃机运转状态的变化,内燃机1的增压压力相对于目标值降低。基于该增压压力的变化,判断出发生了上述上游部19a自进气通路3、喷射器20的脱离(S102),检测出上述脱离的发生。
并且,当检测出上述上游部19a自进气通路3、喷射器20的脱离时,作为上述脱离发生时的失效保险,使封闭阀28为关闭的状态(S103)。通过这样使封闭阀28为关闭的状态,自内燃机1的燃烧室4流入到曲轴箱18内的窜缸混合气朝向第1气体管21去的流动的发生被禁止。因而,当上述上游部19a脱离了进气通路3、喷射器20时,抑制从该脱离了的部分将窜缸混合气放出到大气中。
采用以上详细说明的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所示的效果。
(1)当旁通管19的上游部19a自进气通路3、喷射器20脱离时,与此同时,也发生负压管16自进气通路3的脱离,所以作为与该负压管16的脱离相应发生的内燃机运转状态的变化,内燃机1的增压压力相对于目标值降低。该增压压力的相对于目标值的降低能够根据来自压力传感器30的检测信号来监视,所以能够根据上述增压压力的相对于目标值的降低,检测出负压管16自进气通路3的脱离,换言之是上述旁通管19的上游部19a自进气通路3、喷射器20的脱离。另外,也不必为了检测出上述的旁通管19的上游部19a自进气通路3、喷射器20的脱离而设置新的检测器等。
(2)当检测出上述上游部19a自进气通路3、喷射器20的脱离时,使封闭阀28为关闭的状态,从而自内燃机1的燃烧室4流出到曲轴箱18内的窜缸混合气朝向第1气体管21去的流动的发生被禁止。因而,当上述上游部19a脱离了进气通路3、喷射器20时,能够抑制从该脱离了的部分将窜缸混合气放出到大气中。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能以如下方式变更。
·作为旁通管19和第1气体管21中的至少一方的与其他零件相连接的连接部分的脱离,也可以采用假设上述(C)和上述(D)的状况发生的构造。在该情况下,可以考虑如下构造,即,使旁通管19的下游部19b自喷射器20的脱离、上述下游部19b自进气通路3内的压缩机叶轮12的上游部分的脱离,与负压管16自进气通路3的脱离同时发生的构造。更详细而言,为了使旁通管19的下游部19b自喷射器20的脱离、上述下游部19b自进气通路3内的压缩机叶轮12的上游部分的脱离,与负压管16自进气通路3的脱离同时发生,可以考虑使下游部19b与负压管16机械性地连结。详细而言,可以考虑通过焊接使下游部19b与负压管16相连,或者使下游部19b与负压管16形成为一体,或者利用捆束器具使下游部19b与负压管16相连。
·作为旁通管19和第1气体管21中的至少一方的与其他零件相连接的连接部分的脱离,也可以采用假设上述(E)和上述(F)的状况发生的构造。在该情况下,可以考虑如下构造,即,使第1气体管21自封闭阀28的脱离、第1气体管21自喷射器20的脱离与负压管16自进气通路3的脱离同时发生的构造。更详细而言,为了使第1气体管21自封闭阀28的脱离、第1气体管21自喷射器20的脱离与负压管16自进气通路3的脱离同时发生,可以考虑使第1气体管21与负压管16机械性地连结。详细而言,可以考虑通过焊接使第1气体管21与负压管16相连,或者使第1气体管21与负压管16形成为一体,或者利用捆束器具使第1气体管21与负压管16相连。
·作为与旁通管19和第1气体管21中的至少一方的与其他零件相连接的连接部分的脱离同时发生自进气通路3的脱离的其他配管,也可以代替上述负压管16地,使用使自内燃机1的燃烧室4流出到曲轴8内的窜缸混合气,流到进气通路3内的节气门5的下游的第2气体管22。并且,即使在使用了第2气体管22来作为上述其他配管的情况下,作为使与旁通管19和第1气体管21中的至少一方的与其他零件相连接的连接部分的脱离同时地发生上述第2气体管22自进气通路3的脱离的构造,也可以考虑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采用上述机械性连结的构造。更详细而言,可以考虑通过焊接相连,或者形成为一体,或者利用捆束器具相连。
采用该结构,当发生旁通管19和第1气体管21中的至少一方的与其他零件相连接的连接部分的脱离时,与此同时发生第2气体管22自进气通路3的脱离。在该情况下,即使打开PCV阀23,也不再能在进气通路3中的节气门5的下游吸入第2气体管22内的窜缸混合气,代替该窜缸混合气地吸入大气。结果,作为与上述第2气体管22的脱离相应发生的内燃机运转状态的变化,发生内燃机1的空燃比向淡侧的变化,根据该空燃比的变化,能够检测出上述第2气体管22的脱离,换言之是旁通管19和第1气体管21中的至少一方的与其他零件相连接的连接部分的脱离。另外,能够根据来自设置在该内燃机1的排气通路9内的空燃比传感器32的检测信号,检测出内燃机1的空燃比的变化,所以不必为了检测旁通管19和第1气体管21中的至少一方的与其他零件相连接的连接部分的脱离,而设置新的检测器等。
·在采用了第2气体管22作为上述其他配管的情况下,为了检测出旁通管19和第1气体管21中的至少一方的与其他零件相连接的连接部分的脱离(直接地说,是第2气体管22自进气通路3的脱离),也可以使用为了根据空燃比传感器32的检测信号对喷射量指令值Qfin进行增减修正而增减的修正值的变化。
·作为上述其他配管,也可以代替负压管16、第2气体管22地,采用蒸发燃料处理装置的净化配管、构成内燃机中的冷却水回路的水配管、以及构成内燃机1的油循环回路的油配管等。另外,能够根据来自空燃比传感器32的检测信号,检测出上述净化配管通路的脱离,能够根据来自内燃机的水温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检测出上述水配管的脱离,能够根据来自内燃机的液压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检测出上述油配管的脱离。
·不必一定设置封闭阀28。
附图标记说明
1、内燃机;2、燃料喷射阀;3、进气通路;4、燃烧室;5、节气门;6、火花塞;7、活塞;8、曲轴;9、排气通路;10、涡轮增压器;11、涡轮;12、压缩机叶轮;13、旁通通路;14、废气旁通阀;15、促动器;16、负压管;17、控制阀;18、曲轴箱;19、旁通管;20、喷射器;21、第1气体管;22、第2气体管;23、PCV阀;24、捆束器具;25、电子控制装置;26、加速踏板;27、加速踏板位置传感器;28、封闭阀;29、节气门开度传感器;30、压力传感器;31、曲轴位置传感器;32、空燃比传感器。

Claims (9)

1.一种内燃机的窜缸混合气回流装置,应用在内燃机中,该内燃机由设置在进气通路中的增压器进行增压,其中,
该内燃机的窜缸混合气回流装置包括气体管、旁通管和喷射器,
自所述内燃机的燃烧室流出的窜缸混合气流入到所述气体管中,
所述旁通管将所述进气通路中的所述增压器的上游侧的部分和下游侧的部分连接起来,
所述喷射器设置在所述旁通管中,与所述气体管连接,通过使空气在所述旁通管内流通,吸引所述气体管内的窜缸混合气,从而使该窜缸混合气经由所述旁通管回流到所述进气通路中,
所述窜缸混合气回流装置构成为使所述旁通管和所述气体管中的至少一方的与其他零件连接的连接部分的脱离,与位于内燃机周围的其他配管的脱离同时发生,
作为所述其他配管,使用该配管的脱离对能监视的内燃机运转状态产生影响的配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窜缸混合气回流装置,其中,
对因所述其他配管的脱离而受到影响的所述内燃机运转状态进行监视,根据所述内燃机运转状态的变化,检测与所述其他配管的脱离同时发生的、所述旁通管和所述气体管中的至少一方的与其他零件连接的连接部分的脱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窜缸混合气回流装置,其中,
该窜缸混合气回流装置具有封闭阀,该封闭阀为了容许或切断自所述内燃机的燃烧室流出的窜缸混合气朝向所述气体管的流动而进行动作,在检测出与所述其他配管的脱离同时发生的、所述旁通管和所述气体管中的至少一方的与其他零件连接的连接部分的脱离时,关闭所述封闭阀,从而禁止所述窜缸混合气朝向所述气体管的流动的发生。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的窜缸混合气回流装置,其中,
所述旁通管和所述气体管中的至少一方与所述其他配管机械性地连结。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的窜缸混合气回流装置,其中,
所述旁通管和所述气体管中的至少一方与所述其他配管形成为一体。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的窜缸混合气回流装置,其中,
所述旁通管和所述气体管中的至少一方与所述其他配管通过焊接或捆束器具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的窜缸混合气回流装置,其中,
所述其他配管是负压管,该负压管用于对促动器作用内燃机的进气负压,该促动器为了调整由所述增压器产生的内燃机增压压力而由该内燃机的所述进气负压驱动。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的窜缸混合气回流装置,其中,
所述气体管是第1气体管,在所述进气通路中设置有节气门,
所述其他配管是使自所述燃烧室流出的窜缸混合气流到所述进气通路中的所述节气门的下游侧的部分的第2气体管。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的窜缸混合气回流装置,其中,
所述旁通管和所述气体管中的至少一方的与其他零件连接的连接部分的脱离,是所述旁通管自所述进气通路的脱离,该脱离与所述其他配管的脱离同时发生。
CN201280068220.7A 2012-01-30 2012-01-30 内燃机的窜缸混合气回流装置 Pending CN10406693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2/052002 WO2013114537A1 (ja) 2012-01-30 2012-01-30 内燃機関のブローバイガス還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66939A true CN104066939A (zh) 2014-09-24

Family

ID=489046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68220.7A Pending CN104066939A (zh) 2012-01-30 2012-01-30 内燃机的窜缸混合气回流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352673A1 (zh)
EP (1) EP2811127A4 (zh)
CN (1) CN104066939A (zh)
WO (1) WO2013114537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53837A (zh) * 2019-02-15 2019-04-19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沼气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结构
CN110469383A (zh) * 2018-05-10 2019-11-1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内燃机
CN111971459A (zh) * 2018-04-16 2020-11-20 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窜缸混合气回流系统、窜缸混合气回流系统的控制装置及记录介质
CN112424453A (zh) * 2018-07-12 2021-02-26 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窜缸混合气回流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316131B2 (en) * 2012-09-14 2016-04-1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rankcase integrity breach detection
US20160079850A1 (en) * 2014-09-15 2016-03-17 Continental Automotive Systems, Inc. Boost Converter Apparatus And Method
DE102015200341A1 (de) * 2015-01-13 2016-07-14 Polytec Plastics Germany Gmbh & Co. Kg Mehrstufige Saugstrahlpumpe
US9920669B2 (en) 2015-02-27 2018-03-20 MAGNETI MARELLI S.p.A. Method to control the sealing of a blow-by gas breather circuit of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6287956B2 (ja) * 2015-05-22 2018-03-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
JP6544045B2 (ja) * 2015-05-28 2019-07-17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過給機付き内燃機関の換気装置
US10100757B2 (en) * 2015-07-06 2018-10-1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ethod for crankcase ventilation in a boosted engine
DE102016111585A1 (de) * 2015-07-07 2017-01-1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rfahren und System zum Kraftstoffdampfmanagem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33049Y2 (zh) * 1982-06-25 1987-08-24
JP2005083301A (ja) * 2003-09-10 2005-03-31 Suzuki Motor Corp ブリーザパイプの凍結防止構造
US20090223498A1 (en) * 2008-03-04 2009-09-10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Two-way pcv valve for turbocharged engine pcv system
US20090308364A1 (en) * 2008-06-17 2009-12-17 Aisa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Blowby gas returning apparatus
CN102032025A (zh) * 2009-09-30 2011-04-27 爱三工业株式会社 窜气回收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42969A (ja) * 2000-07-26 2002-02-0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JP2002213226A (ja) * 2001-01-16 2002-07-31 Toyota Motor Corp ブローバイガス還流装置におけるガス還流ホースの接続構造
JP2002349357A (ja) * 2001-05-23 2002-12-04 Denso Corp 排出ガス環流システムの異常診断装置
US9031768B2 (en) * 2008-03-18 2015-05-12 Volvo Lastvagnar Ab Method for functional diagnosis of a separator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33049Y2 (zh) * 1982-06-25 1987-08-24
JP2005083301A (ja) * 2003-09-10 2005-03-31 Suzuki Motor Corp ブリーザパイプの凍結防止構造
US20090223498A1 (en) * 2008-03-04 2009-09-10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Two-way pcv valve for turbocharged engine pcv system
US20090308364A1 (en) * 2008-06-17 2009-12-17 Aisa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Blowby gas returning apparatus
CN102032025A (zh) * 2009-09-30 2011-04-27 爱三工业株式会社 窜气回收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71459A (zh) * 2018-04-16 2020-11-20 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窜缸混合气回流系统、窜缸混合气回流系统的控制装置及记录介质
CN110469383A (zh) * 2018-05-10 2019-11-1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内燃机
CN112424453A (zh) * 2018-07-12 2021-02-26 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窜缸混合气回流装置
CN109653837A (zh) * 2019-02-15 2019-04-19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沼气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352673A1 (en) 2014-12-04
EP2811127A1 (en) 2014-12-10
EP2811127A4 (en) 2015-07-01
WO2013114537A1 (ja) 2013-08-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66939A (zh) 内燃机的窜缸混合气回流装置
CN105089868B (zh) 用于抽取和pcv控制的系统和方法
CN106677911B (zh) 用于排气再循环系统的开环和闭环控制的方法和系统
JP4215069B2 (ja) 内燃機関の排気還流装置
CN101265846B (zh) 发动机控制装置
CN104564374B (zh) 用于进气氧传感器的方法和系统
US9163590B2 (en) Vaporized-fuel processing system
CN104632340B (zh) 主动式排气脉冲管理
US10190514B2 (en) Purge device,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provided with the same
US10605155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n electric assisted variable geometry turbocharger
US10337422B2 (en) Control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abnormality diagnosis system for control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RU152587U1 (ru) Система двигателя
JP6036734B2 (ja) ターボ過給機付エンジンの故障検出装置
CN105840365B (zh) 控制吸气器动力流的方法
CN104956062A (zh) 内燃机的排气回流控制装置及排气回流控制方法
CN103032178A (zh) 内燃发动机及控制方法
JP2016148252A (ja) エンジンの制御装置
US20160090928A1 (en) Exhaust control apparatus for engine
JP2015178809A (ja) ターボ過給機付エンジンの故障検出装置
CN106968812B (zh) 天然气发动机蝶阀式egr控制方法
JP6330836B2 (ja) エンジンの排気装置
JP2007303355A (ja) 内燃機関のegr制御装置
JP2013221488A (ja) 過給機付き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JP6540659B2 (ja) 内燃機関の制御システム
JP2015206307A (ja)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924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