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64701B - 蓄电装置及蓄电装置单元 - Google Patents

蓄电装置及蓄电装置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64701B
CN104064701B CN201410102838.1A CN201410102838A CN104064701B CN 104064701 B CN104064701 B CN 104064701B CN 201410102838 A CN201410102838 A CN 201410102838A CN 104064701 B CN104064701 B CN 1040647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orage device
electrical storage
teat
end fitting
p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0283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64701A (zh
Inventor
宫胁康贵
山城裕史
垰宽明
中村启宏
泽田佑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belco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belco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belco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filed Critical Kobelco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0647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647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647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647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4Rods or pla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33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 H01M50/24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adapted for protecting batteries from their environment, e.g. from corros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ircraft or vehicles, e.g. cars or trai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蓄电装置及蓄电装置单元,其能够在使多个蓄电装置邻接配置时提高空间效率。在本发明的蓄电装置中,向一方侧突出的第一突部和向该一方侧的相反侧突出的第二突部在与第一突部及第二突部突出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形成在不同的位置。

Description

蓄电装置及蓄电装置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至少一个蓄电元件封装而成的蓄电装置以及至少两个该蓄电装置排列配置而成的蓄电装置单元。
背景技术
取代内燃机而普及的混合动力式机械、电驱动式机械搭载蓄电装置单元作为电机的电源装置。这种蓄电装置单元具备与机械所要求的规格相应的数量的蓄电装置,该蓄电装置是电池(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等)、电容器(双电层电容器等)这样能够充放电的蓄电元件封装而成的。
例如,如专利文献1的图1所示,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池组(蓄电装置单元)中,由多个单位电池单元110(蓄电元件)、上部框架120、下部框架130、侧面框架140及端板150构成的电池组件100(蓄电装置)如专利文献1的图6所示那样上下以及横向排列配置。
另外,如专利文献2的图3所示,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电源装置(蓄电装置单元)中,由多个方形电池单元1(蓄电元件)、连接杆11及端板4构成的电池层叠体50(蓄电装置)如专利文献2的图3及图2所示那样在底板6上纵横排列配置。
然而,蓄电装置单元配置在机械的有限空间内,因此要尽可能消除无用的空间,使蓄电装置单元小型化。
从该观点来看,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池组(蓄电装置单元)中,在横向排列配置电池组件100(蓄电装置)时,需要使电池组件100彼此之间分开距离,以使得用于将侧面框架140固定于端板150的螺栓的头部彼此不接触,因此会在相邻的电池组件100(蓄电装置)之间产生无用的空间。
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电源装置(蓄电装置单元)中,在横向排列配置电池层叠体50(蓄电装置)时,需要使电池层叠体50彼此分开距离,以使得用于将连接杆11固定于底板6的固定片31彼此不接触,因此会在相邻的电池层叠体50(蓄电装置)之间产生无用的空间。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0865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9445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使多个蓄电装置邻接配置时提高空间效率的蓄电装置及蓄电装置单元。
本发明的蓄电装置具备:至少一个蓄电元件;保持该蓄电元件的保持体;
该保持体具备向一方侧突出的第一突部和向该一方侧的相反侧突出的第二突部,第一突部与第二突部在与第一突部及第二突部突出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形成在不同的位置。
另外,本发明的蓄电装置单元排列配置有至少两个蓄电装置,该蓄电装置具备至少一个蓄电元件和保持该蓄电元件的保持体,相邻的蓄电装置中的各个蓄电装置的保持体具备在相邻的蓄电装置之间突出的突部,相邻的蓄电装置中的一个蓄电装置的保持体的突部与另一个蓄电装置的保持体的突部在与相邻的蓄电装置排列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形成在不同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构成本发明的蓄电装置的一实施方式即电池组件的电池组件的立体图。
图2示出该电池组件的主视图。
图3示出该电池组件的侧视图。
图4示出该电池组件的俯视图。
图5示出该电池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6示出该电池组件在底板上纵横排列配置的形态的电池组件单元的局部俯视图。
图7示出其他实施方式的电池组件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池组件;3…电池单元;30…壳体;31…壳体主体;32…盖体;33…电极端子;34…汇流条;35…外部端子;5…分隔件;50…分隔件主体;51…保持部;52…角部保持部;53…角部间保持部;7…框架;70…终端部件;71…终端部件主体;710…内螺纹;72…脚部(突部);720…通孔;75…连结部件;76…横梁部;760…弯折部;77…纵梁部;770…弯折部;771…通孔;85…螺栓(紧固部件、突部);87…螺栓(紧固部件);9…单元监视电路(CMU)模块;90…电路壳体;91…壳体主体;92…盖体;A…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蓄电装置具备:至少一个蓄电元件;保持该蓄电元件的保持体;该保持体具备向一方侧突出的第一突部和向该一方侧的相反侧突出的第二突部,第一突部与第二突部在与第一突部及第二突部突出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形成在不同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当至少两个蓄电装置排列配置在第一突部及第二突部突出的方向上时,相邻的蓄电装置中的一个蓄电装置的第一突部与另一个蓄电装置的第二突部不会干涉。因此,能够使相邻的蓄电装置尽可能接近配置。
在此,作为本发明的蓄电装置的一种形态,可以构成如下:保持体具备配置在蓄电元件的两侧的一对部件,第一突部设置在一对部件中的一个部件上,第二突部设置在一对部件中的另一个部件上,一对部件是一个部件与另一个部件成反转关系的两个相同的部件。
根据该结构,当至少两个蓄电装置在配置一对部件的方向上排列配置时,相邻的蓄电装置中的一个蓄电装置的一个部件的第一突部不会与另一个蓄电装置的另一个部件的第二突部干涉。因此,能够使相邻的蓄电装置尽可能接近配置。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蓄电装置的其他形态,可以构成如下:突部是保持体的脚部。
根据该结构,虽然设置有支撑蓄电装置的脚部且脚部成为突部,但该脚部以在蓄电装置排列配置时不会彼此干涉的方式错开配置。因此,能够使相邻的蓄电装置尽可能接近配置。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蓄电装置的其他形态,可以构成如下:保持体由多个部件构成,突部是用于将部件彼此紧固的紧固部件的一部分。
根据该结构,虽然为了组合保持体而使用紧固部件且紧固部件的一部分成为突部,但该紧固部件的一部分以在蓄电装置排列配置时不会彼此干涉的方式错开配置。因此,能够使相邻的蓄电装置尽可能接近配置。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蓄电装置的其他形态,可以构成如下:还具备冷却板,该冷却板载置蓄电装置,与蓄电装置接触而冷却蓄电元件。
根据该结构,能够紧密配置多个蓄电装置,因此能够稳定、均匀地对各个蓄电装置进行冷却。
另外,本发明的蓄电装置单元排列配置有至少两个蓄电装置,该蓄电装置具备至少一个蓄电元件和保持该蓄电元件的保持体,相邻的蓄电装置中的各个蓄电装置的保持体具备在相邻的蓄电装置之间突出的突部,相邻的蓄电装置中的一个蓄电装置的保持体的突部与另一个蓄电装置的保持体的突部在与相邻的蓄电装置排列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形成在不同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突部彼此不会干涉。因此,能够使相邻的蓄电装置尽可能接近配置。
根据以上的本发明,可发挥能够在使多个蓄电装置邻接配置时提高空间效率的优异效果。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蓄电装置的一实施方式即电池组件进行说明。
如图1~图5所示,电池组件1具备多个电池单元3、多个分隔件5、作为保持体的框架7和单元监视电路(CMU:Cell Monitor Unit)模块9,多个电池单元3沿第一方向排列,多个分隔件5分别配置在相邻的电池单元3之间以及多个电池单元3在第一方向上的两侧,框架7保持多个电池单元3及多个分隔件5而将它们封装起来,单元监视电路模块9针对多个电池单元3中的每个电池单元3监视电压、电流及温度中的至少一者。
以下为了方便,将第一方向称作X方向(各图所示的正交轴中的X轴方向),将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称作Y方向(各图所示的正交轴中的Y轴方向),将与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称作Z方向(各图所示的正交轴中的Z轴方向)。在各附图中,分别为X方向、Y方向、Z方向的一方侧标注X、Y、Z符号。此外,在Z方向设为铅直方向的情况下,Z方向为上下方向,Y方向为左右方向,X方向为前后方向。
电池单元3具备由壳体主体31和盖体32构成的壳体30,壳体主体31具有开口部,盖体32堵塞封闭该壳体主体31的开口部。在壳体30内收纳有电极体(未图示),该电极体包括彼此绝缘的正极板与负极板。电池单元3是在X方向上扁平的方形电池。
电池单元3具备正负极的一对电极端子33。相邻的电池单元3配置为极性相反,在相邻的电池单元3的电极端子33上安装有汇流条34。另外,在电极端子33上螺合有螺母(未图示)。由此,多个电池单元3电连接,构成一个电池。此外,在多个电池单元3中的在X方向上位于两端的两个电池单元3中,在其中一个电池单元3(以下称作“处于一端的电池单元”)的一个电极端子(正极的电极端子)33上安装有正极的外部端子35,在另一个电池单元3(以下称作“处于另一端的电池单元”)的一个电极端子(负极的电极端子)33上安装有负极的外部端子35。
分隔件5为合成树脂制,具有绝缘性。分隔件5具备分隔件主体50和保持部51,保持部51从该分隔件主体50沿X方向延伸,保持在X方向上与该分隔件主体50对置的电池单元3的外周端部。电池单元3的壳体30从X方向观察为矩形形状,分隔件主体50与此对应地形成为矩形形状。保持部51具备分别形成在分隔件主体50的四个角部的角部保持部52以及分别形成在分隔件主体50的三个边的中央部的角部间保持部53。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池组件中,作为电池单元3的冷却方式,采用通过使电池单元3与水等冷却介质(经由管)在内部流通的冷却板(散热片)接触来冷却电池单元3的所谓水冷式,而不是通过在电池单元3之间形成间隙并使空气在该间隙中流通来冷却电池单元3的所谓空冷式。若为空冷式的分隔件,为了确保空气的流路,需要使用截面形状例如为矩形波形状的分隔件主体,水冷式的分隔件则没有这个必要,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平坦的板状的分隔件主体50。由此,分隔件5配置在相邻的电池单元3之间,以使得相邻的电池单元3中的一个电池单元3的壳体30的X方向上的面抵接于分隔件主体50的一个面,并且相邻的电池单元3中的另一个电池单元3的壳体30的X方向上的面抵接于分隔件主体50的另一个面。
框架7具备一对终端部件70(所谓的端板)和连结部件75,一对终端部件70配置在多个电池单元3的X方向上的两侧,并且在X方向上夹住多个电池单元3及多个分隔件5,连结部件75使该一对终端部件70彼此连结,将多个电池单元3及多个分隔件5紧固为一体。
终端部件70例如通过铸造形成,是由例如铝等金属制成的。终端部件70具备终端部件主体71和脚部72,脚部72从该终端部件主体71的下部向X方向外侧突出。电池单元3的壳体30从X方向观察为矩形形状,与分隔件主体50相同,终端部件主体71也与此对应地形成为矩形形状。终端部件71由矩形形状的框部和形成在该框部内的格子形状的肋构成,该终端部件71虽然在X方向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厚度,但较轻且具有刚性。
在终端部件主体71的侧部,沿Y方向形成有供后述的螺栓(紧固部件)85的螺纹部拧入的内螺纹710。在终端部件主体71的Y方向上的一个侧部及另一个侧部(以下仅称为“一侧部”、“另一侧部”),分别以在Z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方式设置有一对内螺纹710。
一侧部的一对内螺纹710以终端部件主体71在Z方向上的中心线为基准,形成在彼此不对称的位置。即,在一侧部,一个内螺纹710形成在一侧部的Z方向上的一端侧,另一个内螺纹710形成在比一侧部的Z方向上的另一端靠近Z方向中心侧的位置。更详细地说,在一侧部,一个内螺纹710配置在一侧部的Z方向上的一端侧,另一个内螺纹710被配置为,在该另一个内螺纹710与一个内螺纹710之间,形成比螺栓85的头部在Z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大的间隔,并且,在该另一个内螺纹710与一侧部的Z方向上的另一端之间,形成比螺栓85的头部在Z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大的间隔。
另外,另一侧部的一对内螺纹710以终端部件主体71在Z方向上的中心线为基准,形成在彼此不对称的位置。即,在另一侧部,一个内螺纹710形成在另一侧部的Z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另一个内螺纹710形成在比另一侧部的Z方向上的一端靠近Z方向中心侧的位置。更详细地说,在另一侧部,一个内螺纹710配置在另一侧部的Z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另一个内螺纹710被配置为,在该另一个内螺纹710与一个内螺纹710之间,形成比螺栓85的头部在Z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大的间隔,并且,在该另一个内螺纹710与另一侧部的Z方向上的一端之间,形成比螺栓85的头部在Z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大的间隔。
此外,一侧部的一对内螺纹710与另一侧部的一对内螺纹710以终端部件主体71在Y方及Z方向上的中心点为基准,形成在点对称位置。
脚部72具有一定程度的厚度且与终端部件主体71一体形成,以使得该脚部71在借助后述的螺栓(紧固部件)87安装于后述的底板A的状态下相对于朝向X方向及Y方向的倾倒具有足够的强度。在脚部72上,沿Z方向形成有供螺栓87的螺纹部穿过的通孔720。脚部72的前端部形成为半圆弧状。脚部72以在Y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方式设置有一对。
一对脚部72以终端部件主体71在Y方向上的中心线为基准,形成在彼此不对称的位置。即,一个脚部72形成在终端部件主体71下部的Y方向上的一端侧,另一个脚部72形成在比终端部件主体71下部的Y方向上的另一端靠近Y方向中心侧的位置。更详细地说,一个脚部72配置在终端部件主体71下部的Y方向上的一端侧,另一个脚部72被配置为,在该另一个脚部72与一个脚部72之间形成比脚部72在Y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大的间隔,并且,在该另一个脚部72与终端部件主体71下部的Y方向上的另一端之间形成比脚部72在Y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大的间隔。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一对终端部件70使用两个相同的终端部件70。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如下状态使用两个相同的终端部件70,即,将沿相同方向排列的两个相同的终端部件70中的一个终端部件70反转180度(以Z轴为中心旋转),以使二者的内表面彼此对置的状态。
此外,配置在终端部件70与电池单元3之间的分隔件5与配置在相邻的电池单元3之间的分隔件5相同。因此,配置在终端部件70与电池单元3之间的分隔件5被配置为,电池单元3的壳体30在X方向上的面抵接于分隔件主体50的一个面,并且终端部件70在X方向上的内表面抵接于分隔件主体50的另一个面。
连结部件75在多个电池单元3的Y方向上的两侧设置有一对。即,连结部件75具备从Y方向的一侧与多个电池单元3对置配置的连结部件75和从Y方向的另一侧与多个电池单元3对置配置的连结部件75。
连结部件75具备一对横梁部76和一对纵梁部77,整体上呈矩形的框形状,一对横梁部76沿X方向延伸,彼此间隔开且平行,一对纵梁部77将该一对横梁部76的X方向上的一端部彼此连结,并将该一对横梁部76的X方向上的另一端部彼此连结。一对横梁部76中的一个横梁部76具备绕到多个电池单元3的底部的弯折部760。一对纵梁部77分别具备处于一端及另一端的、绕到电池单元3的X方向上的面的弯折部770。由此,一对连结部件75借助弯折部760、770提高刚性,并且利用弯折部760限制多个电池单元3及多个分隔件5的Z方向,利用一对弯折部770限制多个电池单元3及多个分隔件5的X方向,利用一对横梁部76及一对纵梁部77限制多个电池单元3及多个分隔件5的Y方向。另外,通过利用一对横梁部76及一对纵梁部77使连结部件75形成为框形状,尤其能够提高连结部件75的X方向的截面力矩,因此多个电池单元3在层叠方向上的刚性变得非常强。
在连结部件75的一对纵梁部77上,沿Y方向形成有供螺栓85的螺纹部穿过的通孔771。在连结部件75的X方向上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以下仅称作“一端部”、“另一端部”),分别以在Z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方式设置有一对通孔771。
一端部的一对通孔771以连结部件75在Z方向上的中心线为基准,形成在彼此不对称的位置。即,在一端部,一个通孔771形成在一端部的Z方向上的一端侧,另一个通孔771形成在比一端部的Z方向上的另一端靠近Z方向中心侧的位置。更详细地说,在一端部,一个通孔771配置在一端部的Z方向上的一端侧,另一个通孔771被配置为,在该另一个通孔771与一个通孔771之间,形成比螺栓85的头部在Z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大的间隔,并且,在该另一个通孔771与一端部的Z方向上的另一端之间,形成比螺栓85的头部在Z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大的间隔。
另外,另一端部的一对通孔771以连结部件75在Z方向上的中心线为基准,形成在彼此不对称的位置。即,在另一端部,一个通孔771形成在另一端部的Z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另一个通孔771形成在比另一端部的Z方向上的一端靠近Z方向中心侧的位置。更详细地说,在另一端部,一个通孔771配置在另一端部的Z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另一个通孔771被配置为,在该另一个通孔771与一个通孔771之间,形成比螺栓85的头部在Z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大的间隔,并且,在该另一个通孔771与另一端部的Z方向上的一端之间,形成比螺栓85的头部在Z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大的间隔。
此外,一端部的一对通孔771与另一端部的一对通孔771以连结部件75在Y方向及Z方向上的中心点为基准,形成在点对称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一对连结部件75使用两个相同的连结部件75。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如下状态使用两个相同的连结部件75,即,将沿相同方向排列的两个相同的连结部件75中的一个连结部件75反转180度(以Z轴为中心旋转),以使二者的内表面彼此对置的状态。
单元监视电路模块9在电路壳体90内收纳有单元监视电路(未图示)。电路壳体90具备壳体主体91和盖体92,壳体主体91具有开口部,盖体92堵塞封闭该壳体主体91的开口部。
层叠多个电池单元3并在电池单元3之间配置分隔件5,在处于一端及另一端的电池单元3的外侧也配置分隔件5,并进一步在它的两侧配置一对终端部件70,在向一对终端部件70之间施加X方向的压缩力的状态下,将一对连结部件75从Y方向配置在多个电池单元3上,并且,将插入到连结部件75的各通孔771中的螺栓85的螺纹部拧入到终端部件70的各内螺纹710中,使多个电池单元3及多个分隔件5与框架7一起形成为一体,之后,将单元监视电路模块9从Z方向配置安装在多个电池单元3上,由此,完成由以上结构构成的电池组件1。
在由以上结构构成的电池组件1中,终端部件70的脚部72作为突部而突出。更详细地说,一个终端部件70的脚部72作为第一突部向电池组件1的一方侧突出,另一个终端部件70的脚部72作为第二突部向电池组件1的另一方侧突出。注意,所谓突部,指的是在从X方向、Y方向及Z方向中的任一方向观察电池组件1的情况下,从电池组件1的轮郭(外形线)伸出的部分。然而,如图6所示,在X方向上相邻的电池组件1中的一个电池组件1的脚部72与另一个电池组件1的脚部72在Y方向位于不同的位置。因此,当在底板A上沿X方向排列配置至少两个电池组件1时,脚部72彼此不会干涉。因此,能够使在X方向上相邻的电池组件1尽可能接近配置。此外,通过将插入到脚部72的通孔720中的螺栓87的螺纹部拧入到形成于底板A的内螺纹(未图示)中,使电池组件1固定在底板A上。
另外,在由以上结构构成的电池组件1中,用于将连结部件75紧固在终端部件70上的螺栓85的头部作为突部而突出。更详细地说,用于将一个连结部件75紧固在终端部件70上的螺栓85的头部作为第一突部向电池组件1的一方侧突出,用于将另一个连结部件75紧固在终端部件70上的螺栓85的头部作为第二突部向与电池组件1的一方侧相反的一侧突出。然而,如图6所示,在Y方向上相邻的电池组件1中的一个电池组件1的螺栓85的头部与另一个电池组件1的螺栓85的头部在Z方向位于不同的位置。因此,当在底板A上沿Y方向排列配置至少两个电池组件1时,螺栓85的头部彼此不会干涉。因此,能够使在Y方向上相邻的电池组件1尽可能接近配置。
这样,根据由以上结构构成的电池组件1,能够使电池组件1在底板A上的纵横两个方向上接近而紧密地配置。因此,能够增加单位体积内的蓄电容量,并且能够使电池组件单元小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底板A虽然是供水等冷却介质(经由管)在其内部流通的冷却板(散热片),但由于能够紧密配置多个电池组件1,因此也具有能够稳定、均匀地对各电池组件1进行冷却的效果。更详细地说,虽然在水冷式的情况下,需要将电池组件1配置在底板A上,但根据由以上结构构成的电池组件1,由于能够紧密配置多个电池组件1,因此,即便是在相同的底板A面积上,与导致相邻的电池组件1的脚部72彼此、螺栓85的头部彼此干涉的配置相比,也能够配置更多的电池组件1。因此,能够抑制底板A的成本增加并且能够搭载的大量的电池组件1。
注意,本发明的蓄电装置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脚部72在Y方向上形成在不同的位置。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脚部72在Z方向上形成在不同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脚部72向X方向外侧突出。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脚部72向Y方向外侧突出。或者,也可以是脚部72既向X方向也向Y方向突出。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螺栓85的头部在Z方向上形成在不同的位置。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螺栓85的头部在X方向上形成在不同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螺栓85在Y方向上进行螺合,因此螺栓85的头部向Y方向外侧突出。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螺栓85在X方向上进行螺合,从而使螺栓85的头部向X方向外侧突出。或者,也可以是螺栓85的头部既向Y方向也向X方向突出。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一对连结部件75配置在一对终端部件70的左右侧方。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一对连结部件配置在一对终端部件70的顶部及底部。另外,各个连结部件75也可以是带板状而非框状。该情况下,连结部件75一端部的一对通孔771与另一端部的一对通孔771以连结部件75在X方向及Y方向上的中心点为基准形成在点对称位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脚部72在电池组件1的X方向上的单面设置有两个,螺栓85的头部在电池组件1的Y方向上的单面设置有四个。然而,并不限定于此。脚部72既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螺栓85既可以是两个或三个,也可以是五个以上。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脚部72在电池组件1的一方侧与另一方侧分别设置有相同的数量,螺栓85的头部在电池组件1的一方侧与另一方侧也分别设置有相同的数量。然而,并不限定于此。电池组件1的一方侧的突部(第一突部)的数目与电池组件1的另一方侧的突部(第二突部)的数目也可以不相同,例如,也可以在电池组件1的一方侧设置一个脚部72,而在电池组件1的另一方侧设置两个脚部72。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部件与部件紧固在一起且成为突部的是螺栓85。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铆钉、锚定件等其他紧固部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具备一对终端部件70及一对连结部件75的框架7作为保持体,层叠的电池单元3由框架7紧固保持。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保持体例如也可以是以使多个电池单元3紧密配置的方式对电池单元3进行收纳或者以在多个电池单元3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间隙的方式对电池单元3进行收纳的壳体状(箱状)框体。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水冷式。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所谓的空冷式,在电池单元3之间形成间隙,通过使空气在该间隙中流通来冷却电池单元3。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两个相同的终端部件70作为一对终端部件70,使用两个相同的连结部件75作为一对连结部件75。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一个终端部件70与另一个终端部件70也可以不是相同的(相同结构的)。另外,一个连结部件75与另一个连结部件75也可以不是相同的(相同结构的)。特别是,在电池组件单元中,假设使用突部(脚部)不突出的终端部件来作为处于两端的电池组件1各自的外侧的终端部件70的话,就能够形成突部不在电池组件单元的最外周突出的构造。由此,能够使电池组件单元的周壁向中心侧偏移,能够谋求缩小电池组件单元的尺寸。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连结部件75,使用了将呈矩形框形状的板材的两端弯折而形成弯折部770的部件。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7所示,也可以将具有一定程度的厚度(例如6mm左右)的矩形框形状的板材(钢板)用作连结部件75。该情况下,供螺栓85的螺纹部穿过的通孔771可以直接形成在板材上,但为了紧密配置多个电池组件1,优选在板材上形成凹部(台阶部)772并在该处形成通孔771,从而使螺栓85的头部沉入。该情况下,螺栓85的头部从板材的外面略微突出。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锂离子二次电池进行了说明。然而,电池的种类、大小(容量)是任意的。
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锂离子二次电池。本发明除了能够应用于各种二次电池以外,还能够应用于一次电池、双电层电容器等电容器。

Claims (6)

1.一种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蓄电元件;
框架,其具备一对终端部件和连结部件,所述一对终端部件配置在多个蓄电元件的排列方向上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并夹住多个蓄电元件,所述连结部件使该一对终端部件彼此连结;
所述一对终端部件中的配置于所述第一侧的一个终端部件具备从下部沿多个蓄电元件的排列方向向第一侧突出的第一突部,所述一对终端部件中的配置于所述第二侧的另一个终端部件具备从下部沿多个蓄电元件的排列方向向与所述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突出的第二突部,
所述第一突部与所述第二突部在与所述第一突部及第二突部突出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形成在不同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终端部件是所述一个终端部件与所述另一个终端部件成反转关系的两个相同的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部是所述终端部件的脚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由多个部件构成,
所述突部是用于将终端部件彼此紧固的紧固部件的一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冷却板,该冷却板载置所述蓄电装置,与所述蓄电装置接触而冷却所述蓄电元件。
6.一种蓄电装置单元,其特征在于,排列配置有至少两个蓄电装置,该蓄电装置具备:多个蓄电元件;框架,其具备一对终端部件和连结部件,所述一对终端部件配置在多个蓄电元件的排列方向上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并夹住多个蓄电元件,所述连结部件使该一对终端部件彼此连结;
相邻的蓄电装置中的各个蓄电装置的所述终端部件具备在所述相邻的蓄电装置之间沿多个蓄电元件的排列方向从下部突出的突部,
相邻的蓄电装置中的一个蓄电装置的所述终端部件的所述突部与另一个蓄电装置的所述终端部件的所述突部在与所述相邻的蓄电装置排列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形成在不同的位置。
CN201410102838.1A 2013-03-19 2014-03-19 蓄电装置及蓄电装置单元 Active CN1040647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56852 2013-03-19
JP2013056852A JP6097607B2 (ja) 2013-03-19 2013-03-19 蓄電装置及び蓄電装置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64701A CN104064701A (zh) 2014-09-24
CN104064701B true CN104064701B (zh) 2018-01-16

Family

ID=503436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02838.1A Active CN104064701B (zh) 2013-03-19 2014-03-19 蓄电装置及蓄电装置单元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287538B2 (zh)
EP (1) EP2782163B1 (zh)
JP (1) JP6097607B2 (zh)
KR (1) KR102236799B1 (zh)
CN (1) CN10406470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69900A (zh) * 2012-12-12 2014-06-18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固定装置
JP6086315B2 (ja) 2013-03-19 2017-03-01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
DE102013210094A1 (de) * 2013-04-12 2014-10-16 Behr Gmbh & Co. Kg Wärmeübertragerbauteil
KR102308635B1 (ko) * 2015-04-17 2021-10-05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배터리 모듈
US10892528B2 (en) * 2015-12-14 2021-01-12 Lg Chem, Ltd.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comprising battery module, and vehicle comprising battery pack
JP6685760B2 (ja) * 2016-02-19 2020-04-22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
JP6504146B2 (ja) * 2016-11-24 2019-04-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載電池パック
JP6960085B2 (ja) * 2017-11-08 2021-11-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組電池
JP7183540B2 (ja) 2017-12-21 2022-12-06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
CN111937179B (zh) * 2018-03-30 2023-01-03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源装置和具有电源装置的电动车辆
JP7137778B2 (ja) * 2018-06-22 2022-09-15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
CN112368879A (zh) * 2018-06-22 2021-02-12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蓄电装置
JP7174345B2 (ja) * 2018-08-21 2022-11-17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
JP7310439B2 (ja) * 2019-08-21 2023-07-19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用バッテリパック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88068A (zh) * 2009-12-04 2011-06-08 Sb锂摩托有限公司 电池模块和包括电池模块的电池组
CN102819290A (zh) * 2011-06-08 2012-12-12 欧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整合保护盖与无线键盘的承载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56978A (en) * 1986-11-19 1988-07-12 Walter Nitcher Battery and mount
EP1032058A1 (en) * 1999-02-25 2000-08-30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Improved battery box
JP4852780B2 (ja) 2000-02-17 2012-01-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組電池および電動車両
US6719150B2 (en) * 2001-05-30 2004-04-13 Kim Manufacturing Company Battery rack and system
JP2003068259A (ja) 2001-08-30 2003-03-07 Nec Eng Ltd 電 池
JP5092657B2 (ja) * 2007-09-28 2012-12-05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ユニット
JP5121395B2 (ja) * 2007-10-31 2013-01-1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及び電池パック用セパレータ
JP5405102B2 (ja) * 2008-12-27 2014-02-0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システム
EP2325923B1 (en) 2009-11-19 2014-04-16 Samsung SDI Co., Ltd. Battery pack with improved stability
US20110165451A1 (en) * 2010-01-05 2011-07-07 Myung-Chul Kim Battery pack
US20130043826A1 (en) * 2010-02-26 2013-02-21 Goal Zero Llc Modular and portable battery pack power system
JP5595871B2 (ja) * 2010-10-28 2014-09-2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
JP5570966B2 (ja) * 2010-12-24 2014-08-13 アイシン軽金属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バッテリフレーム構造
JP2013122820A (ja) 2011-12-09 2013-06-20 Honda Motor Co Ltd 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ユニット
JP5664542B2 (ja) * 2011-12-23 2015-02-0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池パック
JP2014103075A (ja) * 2012-11-22 2014-06-05 Denso Corp 電池パック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88068A (zh) * 2009-12-04 2011-06-08 Sb锂摩托有限公司 电池模块和包括电池模块的电池组
CN102819290A (zh) * 2011-06-08 2012-12-12 欧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整合保护盖与无线键盘的承载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82163B1 (en) 2015-09-16
EP2782163A1 (en) 2014-09-24
KR20140115254A (ko) 2014-09-30
CN104064701A (zh) 2014-09-24
US9287538B2 (en) 2016-03-15
KR102236799B1 (ko) 2021-04-06
US20140287291A1 (en) 2014-09-25
JP6097607B2 (ja) 2017-03-15
JP2014182946A (ja) 2014-09-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64701B (zh) 蓄电装置及蓄电装置单元
CN104064699B (zh) 蓄电装置
JP6940272B2 (ja) 電池サブモジュールキャリア、電池サブモジュール、電池システムおよび自動車
CN104979504B (zh) 电池模块阵列、电池组和电池操作系统
JP5889418B2 (ja) 信頼性が向上した電池モジュールアセンブリ及びこれを含む中大型電池パック
JP5058986B2 (ja) 折り曲げ可能なバッテリーカートリッジ及び中または大型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
US10020547B2 (en) Battery pack
US8420249B2 (en)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pack
JP6025319B2 (ja) 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
EP2562842B1 (en) Battery module
KR101305224B1 (ko) 전지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팩
US9219261B2 (en) Battery pack
JP6164519B2 (ja) 蓄電モジュール
US20140220396A1 (en) Battery pack
JP2011138651A (ja) 電源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車両
KR20080027504A (ko) 전지모듈 어셈블리
JPWO2013031613A1 (ja) 電源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車両並びに蓄電装置
JP7171119B2 (ja) フローティングナットを備えた端子連結構造を有する電池モジュールとそれを含む電池パック
JP7024735B2 (ja) 蓄電装置
KR102211192B1 (ko) 단위전지모듈, 전지모듈과 전지팩 및 이들의 제조방법
JP6715942B2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池パック
EP3035412B1 (en)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cell
KR20130001381A (ko) 전지모듈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팩
US9543624B2 (en) Electrical storage module
KR102386201B1 (ko) 이차 전지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 전지 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