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57794B - 一种自卸车铰接体的安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卸车铰接体的安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57794B
CN104057794B CN201410313941.0A CN201410313941A CN104057794B CN 104057794 B CN104057794 B CN 104057794B CN 201410313941 A CN201410313941 A CN 201410313941A CN 104057794 B CN104057794 B CN 1040577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ticulated body
bearing
roller bearing
tapered roller
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1394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57794A (zh
Inventor
郭世均
周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Electrical Locomotiv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Electrical Locomotiv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Electrical Locomotive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Electrical Locomotiv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31394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057794B/zh
Publication of CN1040577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577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577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577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unting Of Bearings Or Others (AREA)
  • Rolling Contact Bearings (AREA)
  • Support Of The Bearing (AREA)

Abstract

一种自卸车铰接体的安装方法,所述铰接体总成包括与后车架连接的铰接体支承、与所述铰接体支承铰接的铰接体和与所述铰接体连接安装架,所述安装架上设有对称的两个轴承套,所述每个轴承套内设有两个圆锥滚子轴承、铰接体销轴、两个定位轴套、两个轴承端盖,轴承端盖外边缘与轴承套之间设有调整垫片,所述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首先测量轴承参数,以及轴承与轴承套之间的配合参数;(2)将调整垫片和轴承一起压入轴承套内。按照本发明铰接体的结构以及安装步骤,可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安装时轴承可以调整,使得铰接体在安装后不容易出现故障,而且维修也方便。

Description

一种自卸车铰接体的安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卸车,尤其是自卸车铰接体的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矿用自卸车车架一般包括前车架和后车架,前车架用于安装柴油机、发电机等重要设备,后车架用于安装车厢,前车架与后车架之间利用连铰接体连接起来。由于自卸车行驶在颠簸的路面上,车架发生的摇晃幅度较大,铰接体的作用一方面是使前车架能够拖动后车架,另一方面是使前车架和后车架能够绕着某个铰接点转动一定角度,从而减缓车架摇晃所受到的扭曲,降低车架损坏几率。现有的铰接体在安装时存在许多困难,而且安装时轴承难以调整,使得铰接体在安装后容易出现旋转不流畅、安全性差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卸车铰接体的安装方法,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安装时轴承可以调整,使得铰接体在安装后不容易出现故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卸车铰接体的安装方法,所述铰接体总成包括与后车架连接的铰接体支承、与所述铰接体支承铰接的铰接体和与所述铰接体连接安装架,所述安装架上设有对称的两个轴承套,所述轴承套呈水平放置,所述每个轴承套内设有两个上下层叠的第一圆锥滚子轴承和第二圆锥滚子轴承,在两个圆锥滚子轴承内设有铰接体销轴,所述铰接体销轴上端露出轴承套外,第一圆锥滚子轴承的上方设有第一定位轴套,第二圆锥滚子轴承的下方设有第二定位轴套,轴承套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轴承端盖和第二轴承端盖,第一轴承端盖的外侧与轴承套上端面固定连接,其内侧套在所述第一定位轴套上,第二轴承端盖的外侧与轴承套下端面固定连接,其内侧套在所述第二定位轴套上,第一定位轴套的下端延伸设有用于限位第一轴承端盖的凸缘,第二定位轴套的上端延伸设有用于限位第二轴承端盖的凸缘,所述第一轴承端盖外边缘与轴承套上端面之间设有调整垫片,所述第二轴承端盖外边缘与轴承套下端面之间设有调整垫片;所述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分别测量四个圆锥滚子轴承内外圈配合就位的宽度,分别测四组数据并取平均值,再测内圈宽度;测量轴承套内第二定位轴套定位上下工作面的厚度;测量轴承套上第二轴承端盖凸台到内槽的距离;测量轴承套上第一轴承端盖凸台到外平面的距离;
(2)首先安装第一个轴承套,用装入垫片的第二轴承端盖将用干冰冷却到-10℃到-20℃的第二圆锥滚子轴承外圈从铰接体直径为260mm的孔下端压装到轴承套孔内,用螺栓紧固同时把装好所需垫片组的第二定位轴套安装到位;待装入的第二圆锥滚子轴承外圈恢复到室温后,按先后顺序分别把第一、第二圆锥滚子轴承的两内圈装入轴承套孔内,然后测量最上面第一圆锥滚子轴承内圈端面到直径为260mm的孔的端面距离,把所需垫片、防尘圈、第一定位轴套安装到位,然后拧下螺栓并给予第二轴承端盖一定的压力保持位置不动,用第一轴承端盖压装用干冰冷却到-10℃到-20℃的第一圆锥滚子轴承外圈到位,按对角线原则拧入的螺栓;
(3)按照上述步骤(2),安装另一个轴承套。
作为改进,所述第一、二轴承端盖内侧与凸缘之间设有调整垫片。
作为改进,所述第一、二轴承端盖内侧设有凹槽,所述防尘圈固定在所述防尘圈内。
作为改进,所述铰接支承内设有供铰接体插入的容置腔,所述铰接体与容置腔之间设有隔套;所述隔套的前端设有前挡板组件和第一圆锥滚子轴承,所述隔套的后端设有第二圆锥滚子轴承、垫片和后挡板组件。
作为改进,铰接体与铰接体支承的装配方法步骤以下步骤:
(1)测量两个圆锥滚子轴承宽度,再测量第二圆锥滚子轴承外圈,测量铰接体支承前端轴承贴合面到后末端距离,将后车架焊接总成吊放在工作台上,使后车架水平放置,用干冰冷却好第一圆锥滚子轴承外圈,然后将第一圆锥滚子轴承的外圈压入铰接体支撑前端,直到轴承外圈进到相应位置,既轴承外圈端面与铰接体支撑内轴肩端面贴紧;对第一圆锥滚子轴承外圈施予压力以防止在升温过程中轴承外圈与铰接体支撑出现间隙,恢复室温后使用0.05mm的塞尺检查轴承外圈和铰接体支撑轴肩之间是否有间隙,如果不能塞入,说明外圈已经到位,即与轴肩之间没有间隙;将隔套装进铰接体相应位置后,与上述操作一样把第二圆锥滚子轴承的外圈压装到铰接体支撑后端孔内相应内轴肩位置,室温后测量外圈到铰接体后端距离;
(2)加热前挡板组件至80℃-100℃,再装到铰接体轴肩位置,对前挡板组件施予压力以防止在冷却过程前挡板组件与铰接体轴肩出现间隙;
待前挡板冷却至室温再把0形圈装上;然后测量前挡板组件与轴承贴合面到铰接体后端面距离;用加热器加热第一圆锥滚子轴承内圈至80℃-100℃,然后将内圈压到铰接体组件直径460mm轴的轴端位置;然后压装到相应位置,既与前挡板贴紧;对轴承内圈施予压力以防止在冷却过程中轴承内圈与前挡板组件出现间隙,冷却后使用0.05mm的塞尺塞入轴承内圈和前挡板组件之间,如果不能塞入,说明外圈已经压装到位,即与前挡板之间没有间隙;
(3)通过升降车保证铰接体直径460mm轴的轴线与后车架铰接体支承轴线对齐,缓慢把铰接体按装到位后转动铰接体并震动铰接体支承,使轴承内外圈就位;
(4)调整铰接体插入铰接体支撑的程度,直到铰接体端面到铰接体支承后端面的距离符合要求;
(5)测量后挡板组件凸台均匀分布的四点到与铰接体贴合面的距离取平均值,把所需垫片组、0形圈安装到后挡板组件相应位置;用加热器加热第二圆锥滚子轴承的内圈至80℃-100℃,然后用后挡板组件把第一圆锥滚子轴承内圈装入铰接体相应位置;对角线原则拧入螺栓,然后转动铰接体总成,检验铰接体是否能均匀、轻快、灵活地转动;
(6)用吊具把后车架吊起,保证前车架与后车架底板在同一水平面,再缓慢向前车架移动,直到铰接体尾座上的四孔与铰接体上安装的四个轴承的内圈同一轴线;将用干冰冷却到-20℃到-30℃两铰接体安装架分别从相应位置压装到四个轴承的内圈,安装到位后用螺栓固定,在相应位置装上油杯,铰接体安装完成。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按照本发明铰接体的结构以及安装步骤,可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安装时轴承可以调整,使得铰接体在安装后不容易出现故障,而且维修也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铰接体总成立体图。
图2为本铰接体总成剖视图。
图3为本铰接体总成分解视图I。
图4为本铰接体总成分解视图II。
图5为铰接体安装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3所示,一种自卸车铰接体的安装方法,所述铰接体总成包括与后车架连接的铰接体支承15、与所述铰接体支承15铰接的铰接体和与所述铰接体连接安装架5,所述安装架5上设有对称的两个轴承套3,所述轴承套3呈水平放置,所述每个轴承套3内设有两个上下层叠的第一圆锥滚子轴承8a和第二圆锥滚子轴承8b,在两个圆锥滚子轴承8a、8b内设有铰接体销轴4,所述铰接体销轴4上端露出轴承套3外,第一圆锥滚子轴承8a的上方设有第一定位轴套7a,第二圆锥滚子轴承8b的下方设有第二定位轴套7b,轴承套3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轴承端盖2a和第二轴承端盖2b,第一轴承端盖2a的外侧与轴承套3上端面固定连接,其内侧套在所述第一定位轴套7a上,第二轴承端盖2b的外侧与轴承套3下端面固定连接,其内侧套在所述第二定位轴套7b上,第一定位轴套7a的下端延伸设有用于限位第一轴承端盖2a的凸缘71,第二定位轴套7b的上端延伸设有用于限位第二轴承端盖2b的凸缘71,所述第一轴承端盖2a外边缘与轴承套3上端面之间设有调整垫片9,所述第二轴承端盖2b外边缘与轴承套3下端面之间设有调整垫片9,所述第一、二轴承端盖2a、2b内侧与凸缘71之间设有调整垫片9。所述第一、二轴承端盖2a、2b内侧设有凹槽,凹槽内设有防尘圈6,防尘圈6设置在轴承端盖与定位轴套之间,用于防止灰尘进入。
如图5所示,上述轴承套3与轴承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分别测量四个圆锥滚子轴承内外圈配合就位的宽度,分别测四组数据并取平均值,再测内圈宽度;测量轴承套3内第二定位轴套7b定位上下工作面的厚度;测量轴承套3上第二轴承端盖2b凸台到内槽的距离;测量轴承套3上第一轴承端盖2a凸台到外平面的距离;
(2)首先安装第一个轴承套3,用装入垫片的第二轴承端盖2b将用干冰冷却到-10℃到-20℃的第二圆锥滚子轴承8b外圈从铰接体直径为260mm的孔下端压装到轴承套3孔内,用螺栓紧固同时把装好所需垫片组的第二定位轴套7b安装到位;待装入的第二圆锥滚子轴承8b外圈恢复到室温后,按先后顺序分别把第一、第二圆锥滚子轴承8b的两内圈装入轴承套3孔内,然后测量最上面第一圆锥滚子轴承8a内圈端面到直径为260mm孔的端面距离,把所需垫片、防尘圈、第一定位轴套7a安装到位,然后拧下螺栓并给予第二轴承端盖2b一定的压力保持位置不动,用第一轴承端盖2a压装用干冰冷却到-10℃到-20℃的第一圆锥滚子轴承8a外圈到位,按对角线原则拧入的螺栓;
(3)按照上述步骤(2),安装另一个轴承套3。
如图4所示,所述铰接支承15内设有供铰接体插入的容置腔16,所述铰接体1与容置腔16之间设有隔套12;所述隔套12的前端设有前挡板组件10和第一圆锥滚子轴承11a,所述隔套12的后端设有第二圆锥滚子轴承11b、垫片13和后挡板组件14。
铰接体与铰接体支承的装配方法步骤以下步骤:
(1)测量两个圆锥滚子轴承宽度,再测量第二圆锥滚子轴承11b外圈,测量铰接体支承前端轴承贴合面到后末端距离,将后车架焊接总成吊放在工作台上,使后车架水平放置,用干冰冷却好第一圆锥滚子轴承11a外圈,然后将第一圆锥滚子轴承11a的外圈压入铰接体支撑前端,直到轴承外圈进到相应位置,既轴承外圈端面与铰接体支撑内轴肩端面贴紧;对第一圆锥滚子轴承11a外圈施予压力以防止在升温过程中轴承外圈与铰接体支撑出现间隙,恢复室温后使用0.05mm的塞尺检查轴承外圈和铰接体支撑轴肩之间是否有间隙,如果不能塞入,说明外圈已经到位,即与轴肩之间没有间隙;将隔套12装进铰接体相应位置后,与上述操作一样把第二圆锥滚子轴承11b的外圈压装到铰接体支撑后端孔内相应内轴肩位置,室温后测量外圈到铰接体后端距离;
(2)加热前挡板组件10至80℃-100℃,再装到铰接体轴肩位置,对前挡板组件10施予压力以防止在冷却过程前挡板组件10与铰接体轴肩出现间隙。待前挡板冷却至室温再把0形圈装上;然后测量前挡板组件10与轴承贴合面到铰接体后端面距离;用加热器加热第一圆锥滚子轴承11a内圈至80℃-100℃,然后将内圈压到铰接体组件直径460mm轴端位置;然后压装到相应位置,既与前挡板贴紧;对轴承内圈施予压力以防止在冷却过程中轴承内圈与前挡板组件10出现间隙,冷却后使用0.05mm的塞尺塞入轴承内圈和前挡板组件10之间,如果不能塞入,说明外圈已经压装到位,即与前挡板之间没有间隙;
(3)通过升降车保证铰接体直径460mm轴线与后车架铰接体支承轴线对齐,缓慢把铰接体按装到位后转动铰接体并震动铰接体支承,使轴承内外圈就位;
(4)调整铰接体插入铰接体支撑的程度,直到铰接体端面到铰接体支承后端面的距离符合要求;
(5)测量后挡板组件14凸台均匀分布的四点到与铰接体贴合面的距离取平均值,把所需垫片组、0形圈安装到后挡板组件14相应位置;用加热器加热第二圆锥滚子轴承11b的内圈至80℃-100℃,然后用后挡板组件14把第一圆锥滚子轴承11a内圈装入铰接体相应位置;对角线原则拧入螺栓,然后转动铰接体总成,检验铰接体是否能均匀、轻快、灵活地转动;
(6)用吊具把后车架吊起,保证前车架与后车架底板在同一水平面,再缓慢向前车架移动,直到铰接体尾座上的四孔与铰接体上安装的四个轴承的内圈同一轴线;将用干冰冷却到-20℃到-30℃两铰接体安装架5分别从相应位置压装到四个轴承的内圈,安装到位后用螺栓固定,在相应位置装上油杯,铰接体安装完成。

Claims (5)

1.一种自卸车铰接体的安装方法,所述铰接体总成包括与后车架连接的铰接体支承、与所述铰接体支承铰接的铰接体和与所述铰接体连接安装架,所述安装架上设有对称的两个轴承套,所述轴承套呈水平放置,所述每个轴承套内设有两个上下层叠的第一圆锥滚子轴承和第二圆锥滚子轴承,在两个圆锥滚子轴承内设有铰接体销轴,所述铰接体销轴上端露出轴承套外,第一圆锥滚子轴承的上方设有第一定位轴套,第二圆锥滚子轴承的下方设有第二定位轴套,轴承套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轴承端盖和第二轴承端盖,第一轴承端盖的外侧与轴承套上端面固定连接,其内侧套在所述第一定位轴套上,第二轴承端盖的外侧与轴承套下端面固定连接,其内侧套在所述第二定位轴套上,第一定位轴套的下端延伸设有用于限位第一轴承端盖的凸缘,第二定位轴套的上端延伸设有用于限位第二轴承端盖的凸缘,所述第一轴承端盖外边缘与轴承套上端面之间设有调整垫片,所述第二轴承端盖外边缘与轴承套下端面之间设有调整垫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分别测量四个圆锥滚子轴承内外圈配合就位的宽度,分别测四组数据并取平均值,再测内圈宽度;测量轴承套内第二定位轴套定位上下工作面的厚度;测量轴承套上第二轴承端盖凸台到内槽的距离;测量轴承套上第一轴承端盖凸台到外平面的距离;
(2)首先安装第一个轴承套,用装入垫片的第二轴承端盖将用干冰冷却到-10℃到-20℃的第二圆锥滚子轴承外圈从铰接体直径为260mm的孔下端压装到轴承套孔内,用螺栓紧固同时把装好所需垫片组的第二定位轴套安装到位;待装入的第二圆锥滚子轴承外圈恢复到室温后,按先后顺序分别把第一、第二圆锥滚子轴承的两内圈装入轴承套孔内,然后测量最上面第一圆锥滚子轴承内圈端面到直径为260mm的孔的端面距离,把所需垫片、防尘圈、第一定位轴套安装到位,然后拧下螺栓并给予第二轴承端盖一定的压力保持位置不动,用第一轴承端盖压装用干冰冷却到-10℃到-20℃的第一圆锥滚子轴承外圈到位,按对角线原则拧入的螺栓;
(3)按照上述步骤(2),安装另一个轴承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卸车铰接体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轴承端盖内侧与凸缘之间设有调整垫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卸车铰接体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轴承端盖内侧设有凹槽,所述防尘圈固定在所述凹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卸车铰接体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铰接体支承内设有供铰接体插入的容置腔,所述铰接体与容置腔之间设有隔套;所述隔套的前端设有前挡板组件和第一圆锥滚子轴承,所述隔套的后端设有第二圆锥滚子轴承、垫片和后挡板组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自卸车铰接体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铰接体与铰接体支承的装配方法步骤以下步骤:
(1)测量两个圆锥滚子轴承宽度,再测量第二圆锥滚子轴承外圈,测量铰接体支承前端轴承贴合面到后末端距离,将后车架焊接总成吊放在工作台上,使后车架水平放置,用干冰冷却好第一圆锥滚子轴承外圈,然后将第一圆锥滚子轴承的外圈压入铰接体支撑前端,直到轴承外圈进到相应位置,既轴承外圈端面与铰接体支撑内轴肩端面贴紧;对第一圆锥滚子轴承外圈施予压力以防止在升温过程中轴承外圈与铰接体支撑出现间隙,恢复室温后使用0.05mm的塞尺检查轴承外圈和铰接体支撑轴肩之间是否有间隙,如果不能塞入,说明外圈已经到位,即与轴肩之间没有间隙;将隔套装进铰接体相应位置后,与上述操作一样把第二圆锥滚子轴承的外圈压装到铰接体支撑后端孔内相应内轴肩位置,室温后测量外圈到铰接体后端距离;
(2)加热前挡板组件至80℃-100℃,再装到铰接体轴肩位置,对前挡板组件施予压力以防止在冷却过程前挡板组件与铰接体轴肩出现间隙;
待前挡板冷却至室温再把0形圈装上;然后测量前挡板组件与轴承贴合面到铰接体后端面距离;用加热器加热第一圆锥滚子轴承内圈至80℃-100℃,然后将内圈压到铰接体组件直径460mm轴的轴端位置;然后压装到相应位置,既与前挡板贴紧;对轴承内圈施予压力以防止在冷却过程中轴承内圈与前挡板组件出现间隙,冷却后使用0.05mm的塞尺塞入轴承内圈和前挡板组件之间,如果不能塞入,说明外圈已经压装到位,即与前挡板之间没有间隙;
(3)通过升降车保证铰接体直径460mm轴的轴线与后车架铰接体支承轴线对齐,缓慢把铰接体按装到位后转动铰接体并震动铰接体支承,使轴承内外圈就位;
(4)调整铰接体插入铰接体支撑的程度,直到铰接体端面到铰接体支承后端面的距离符合要求;
(5)测量后挡板组件凸台均匀分布的四点到与铰接体贴合面的距离取平均值,把所需垫片组、0形圈安装到后挡板组件相应位置;用加热器加热第二圆锥滚子轴承的内圈至80℃-100℃,然后用后挡板组件把第一圆锥滚子轴承内圈装入铰接体相应位置;对角线原则拧入螺栓,然后转动铰接体总成,检验铰接体是否能均匀、轻快、灵活地转动;
(6)用吊具把后车架吊起,保证前车架与后车架底板在同一水平面,再缓慢向前车架移动,直到铰接体尾座上的四孔与铰接体上安装的四个轴承的内圈同一轴线;将用干冰冷却到-20℃到-30℃两铰接体安装架分别从相应位置压装到四个轴承的内圈,安装到位后用螺栓固定,在相应位置装上油杯,铰接体安装完成。
CN201410313941.0A 2014-07-03 2014-07-03 一种自卸车铰接体的安装方法 Active CN10405779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13941.0A CN104057794B (zh) 2014-07-03 2014-07-03 一种自卸车铰接体的安装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13941.0A CN104057794B (zh) 2014-07-03 2014-07-03 一种自卸车铰接体的安装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57794A CN104057794A (zh) 2014-09-24
CN104057794B true CN104057794B (zh) 2016-04-27

Family

ID=515458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13941.0A Active CN104057794B (zh) 2014-07-03 2014-07-03 一种自卸车铰接体的安装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05779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57656B (zh) * 2015-05-15 2019-01-11 张锡进 多功能灭火救援工程车
CN106741191A (zh) * 2017-01-22 2017-05-31 郑喆 一种前后车架铰接结构、车体及运输车
CN111707483A (zh) * 2020-05-08 2020-09-25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转向架变轨距试验台及转向架变轨距试验系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00500B1 (de) * 1992-12-02 1997-06-11 ROCKINGER Spezialfabrik für Anhängerkupplungen GmbH & Co. Anordnung einer Anhängerkupplung an einem Fahrzeug
CN102166978A (zh) * 2011-03-09 2011-08-31 三一重机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矿用自卸车的双臂曲柄与车架支座的连接结构
CN203078383U (zh) * 2013-01-24 2013-07-24 三一矿机有限公司 一种矿用自卸车a形架与车架的连接结构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00500B1 (de) * 1992-12-02 1997-06-11 ROCKINGER Spezialfabrik für Anhängerkupplungen GmbH & Co. Anordnung einer Anhängerkupplung an einem Fahrzeug
CN102166978A (zh) * 2011-03-09 2011-08-31 三一重机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矿用自卸车的双臂曲柄与车架支座的连接结构
CN203078383U (zh) * 2013-01-24 2013-07-24 三一矿机有限公司 一种矿用自卸车a形架与车架的连接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57794A (zh) 2014-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57794B (zh) 一种自卸车铰接体的安装方法
CN102330605B (zh) 一种转子与前后支承组合装配的重型燃机装配方法
CN107883902A (zh) 一种涡轮转子装配跳动检测装置
CN202202867U (zh) 一种用于固定采煤机滚筒的装置
CN207636294U (zh) 一种半挂车轴平行度检测装置
CN206393190U (zh) 一种用于风电齿轮箱实配圆锥滚子轴承轴向间隙工装
CN203438155U (zh) 大型球磨机筒体安装支撑用马鞍座
CN211365489U (zh) 一种大规格轴类零件检查摆放装置
CN214790406U (zh) 一种转向驱动桥转向润滑功能
CN201856059U (zh) 半挂车牵引销和悬挂支座平台定位组焊机
CN112454248B (zh) 一种大型水下机器人密封舱盖辅助拆装装置
CN102937375B (zh) 一种烧结机尾部移动装置的安装方法
CN210119191U (zh) 轮毂轴承单元密封圈接触状态观测装置
CN203092116U (zh) 一种发动机外装配托盘
CN202951708U (zh) 一种轧机提升装置
CN102777262B (zh) 一种采用竖直与水平装配结合的重型燃机预装配方法
CN205798868U (zh) 铸轧机四级行星齿轮轴承与中心轴安装结构
CN203948449U (zh) 单列圆柱滚子轴承
CN206531643U (zh) 双后桥驱动汽车的自由滚筒
CN205350076U (zh) 铁路货车转向架制动梁自润滑支承轴承
CN105606364B (zh) 一种轴承跑合试验的监测设备
CN203995517U (zh) 一种自卸车铰接体总成
CN202851679U (zh) 一种导向轴套用支撑组件
CN216038236U (zh) 一种轨道吊车包胶轮故障应急装置
CN216299056U (zh) 一种轮边减速机性能测试安装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