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48405A - 供热水装置 - Google Patents

供热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48405A
CN104048405A CN201410085747.1A CN201410085747A CN104048405A CN 104048405 A CN104048405 A CN 104048405A CN 201410085747 A CN201410085747 A CN 201410085747A CN 104048405 A CN104048405 A CN 1040484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hot
quality adjustment
road
oral siph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8574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48405B (zh
Inventor
藤本孝信
柳泽忠
山田宗登
畑矢英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4860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4173804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0367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4224639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0484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484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484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484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9/00Details
    • F24H9/16Arrangements for water drainag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9/00Details
    • F24D19/0092Device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corrosion, slime or sca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供热水装置,包括贮热水槽(3)、供水管(12)、加热装置(10)、入水管路(18)、出热水管路(19)和水质调整部(23),入水管路(18)或供水管(12)包括:配置在水质调整部(23)的上游侧,关闭流路的第一截止阀(25a);和配置在水质调整部(23)的下游侧,关闭流路的第二截止阀(25b),所以能够不放出供热水装置的系统整体的水、高效地进行抑制水垢的析出的水质调整部的维护。

Description

供热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供热水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作为这种供热水装置,使用将由加热装置加热后的高温的热水贮存在贮热水槽,使用贮存的热水的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图11表示专利文献1记载的现有的供热水装置。如图11所示,供热水装置包括:具有气体冷却器(供热水热交换器)101的热泵单元102;和具有贮存水和生成的热水的贮热水槽103的贮热水单元104。
热泵单元102用制冷剂配管将压缩机105、气体冷却器101、膨胀阀(减压装置)106、蒸发器107连接为环状而构成。另外,贮热水槽103的下部、循环泵108、气体冷却器101、贮热水槽103的上部分别用配管连接,形成水回路。
并且,专利文献1记载的供热水装置,在贮热水槽103的下部和气体冷却器101之间的水回路,具备将抑制水垢生成的抑制剂供给至水回路的水质调整部(添加器)109。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6957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现有结构中,当进行水质调整部的更换等的维护时取下水质调整部时,由于施加于供热水装置的内部的水压,供热水装置的内部的水从水质调整部被取下而成为敞开到大气的部位流出。由此,操作者需要预先放出在供热水装置的内部流动的水之后进行维护,由此,存在水质调整部的维护变得繁杂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上述课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了水质调整部的维护性的供热水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课题,本发明的供热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贮存热水的贮热水槽;将水供给至上述贮热水槽的下部的供水管;从上述贮热水槽的上述下部导出上述水的入水管路;对从上述入水管路送来的上述水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将由上述加热装置加热后的上述水供给至上述贮热水槽的上部的出热水管路;和可装卸地设置于上述入水管路或上述供水管,使流入的上述水成为难以生成水垢的水质后流出的水质调整部,其中上述入水管路或上述供水管包括:配置在上述水质调整部的上游侧,关闭流路的第一截止阀;和配置在上述水质调整部的下游侧,关闭流路的第二截止阀。
由此,能够利用配置在水质调整部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截止阀关闭入水管路。由此,即使将水质调整部取下,仅在被关闭的2个截止阀之间滞留的水流出,能够使维护时的放水操作简单。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提高了水质调整部的维护性的供热水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供热水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该供热水装置的水质调整单元的概略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供热水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4是该供热水装置的水质调整单元的概略结构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供热水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6是该供热水装置的水质调整单元的概略结构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供热水装置的吸气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8(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供热水装置的另外的吸气装置的概略结构图,(b)是该吸气装置的主要部分平面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供热水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10是该供热水装置的水质调整单元的概略结构图。
图11是现有的供热水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附图符号说明
3   贮热水槽
8   循环泵
10  加热装置
12  供水管
18  入水管路
19  出热水管路
23  水质调整部
25a、25b 截止阀
26a 排水阀
26b 排水路
31  吸气装置
31a 吸气塞
31b 负压吸气阀
具体实施方式
第1方面是一种供热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贮存热水的贮热水槽;将水供给至上述贮热水槽的下部的供水管;从上述贮热水槽的上述下部导出上述水的入水管路;对从上述入水管路送来的上述水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将由上述加热装置加热后的上述水供给至上述贮热水槽的上部的出热水管路;和可装卸地设置于上述入水管路或上述供水管,使流入的上述水成为难以生成水垢的水质后流出的水质调整部,其中上述入水管路或上述供水管包括:配置在上述水质调整部的上游侧,关闭流路的第一截止阀;和配置在上述水质调整部的下游侧,关闭流路的第二截止阀。
由此,能够利用配置在水质调整部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截止阀关闭入水管路或供水管,所以即使不放出供热水装置的系统整体的水,也能够进行水质调整部的维护。由此,水质调整部的维护性提高。
第2方面的特征在于,特别在第1方面中,上述入水管路或上述供水管,在上述第一截止阀与上述第二截止阀之间设置有具有排水阀的排水路。
由此,在将截止阀关闭后从排水路进行排水,能够使第一截止阀和第二截止阀之间的压力降低至大气压后进行水质调整部的维护。由此,水质调整部的维护性提高。
第3方面的特征在于,特别在第2方面中,上述排水路配置在上述水质调整部的铅垂下方侧。
由此,能够将滞留于水质调整部的水高效地排出。另外,即使在排水作业中从排水阀喷出水的情况下,也抑制水飞溅到操作者。由此,水质调整部的维护性提高。
第4方面的特征在于,特别在第1方面中,包括使外部空气流入到上述入水管路或上述供水管的吸气装置,上述吸气装置配置在上述第一截止阀与上述第二截止阀之间。
由此,用截止阀将入水管路或供水管关闭,能够使用排水阀、吸气装置使滞留在2个截止阀之间的水顺畅地流出。由此,水质调整部的维护性提高。
第5方面的特征在于,特别在第4方面中,上述吸气装置配置在上述水质调整部的铅垂上方侧。
由此,特别容易从吸气装置流入外部空气,能够使滞留在2个截止阀之间的水顺畅地流出。由此,水质调整部的维护性提高。
第6方面的特征在于,特别在第4或第5方面中,上述吸气装置具有吸气塞和负压吸气阀,上述负压吸气阀设置在上述吸气塞与上述入水管路之间、或上述吸气塞与上述供水管之间。
由此,入水管路或供水管的内部成为负压时,自动吸入外部空气,所以能够使滞留在2个截止阀之间的水顺畅流出。另外,不会因负压吸气阀而使热水从吸气装置侧流出,能够更容易进行水质调整部的维护。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供热水装置的概略结构图,图2是该供热水装置的水质调整单元的概略结构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供热水装置包括加热装置10、贮热水单元4和水质调整单元40。
加热装置10是用制冷剂配管将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5、在制冷剂和水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11、对制冷剂进行减压的减压装置(膨胀阀)6、以及在空气和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的蒸发器7连接为环状的热泵单元。在制冷剂配管中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进行循环。作为制冷剂使用二氧化碳,由此热泵单元的高压侧的压力在临界压力以上。由此,在热交换器11中,水被加热至高温(例如85deg)。
贮热水单元4包括贮存水的贮热水槽3。在贮热水槽3的下部连接有供水管12。在供水管12配置有减压阀13。从自来水管供给的水由减压阀13减压后,从贮热水槽3的下部流入。供水管12将水供给到贮热水槽3的下部。另外,在贮热水槽3的上部连接有供热水管14。贮存在贮热水槽3的内部的热水,从供热水管14供给至水龙头、喷头、浴池等供热水终端17。
另外,贮热水单元4包括从比减压阀13更靠下游侧的供水管12分支、与供热水管14连接的旁通管16。此外,供热水管14和旁通管16之间配置有混合阀15。从贮热水槽3的上部向供热水管14流出的高温的热水,在混合阀15中,与流过旁通管16的水混合,温度被调整之后,通过供热水管14被供给至供热水终端17。
贮热水槽3的下部和热交换器11由入水管路18连接。入水管路18从贮热水槽3的下部导出水。加热装置10对从入水管路18送来的水进行加热。另外,热交换器11和贮热水槽3的上部由出热水管路19连接。出热水管路19将由加热装置10加热后的水供给至贮热水槽3的上部。由此,贮热水槽3的下部、热交换器11、贮热水槽3的上部依次由入水管路18和出热水管路19连接为环状,形成水回路。在贮热水单元4的内部的入水管路18配置有将贮热水槽3的下部的水压送至热交换器11的循环泵8。
在对贮热水槽3的内部的水进行加热的加热运转时,贮存在贮热水槽3的下部的水流过入水管路18流入到热交换器11。流入到热交换器11的水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被加热后的高温的热水流过出热水管路19流入到贮热水槽3的上部。
另外,在位于加热装置10的内部的出热水管路19,配置有对由加热装置10加热后的水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水温传感器20a。另外,在从压缩机5至热交换器11的制冷剂配管配置有制冷剂温度传感器20b。并且,在加热装置10的内部配置有测定外部空气温度的外部空气温度传感器21。此外,外部空气温度传感器21优选配置在蒸发器7附近且蒸发器7的上风侧。
水质调整单元40配置于入水管路18。水质调整单元40包括将流入的水改质为难以产生水垢的水质并使其流出的水质调整部23、和具有排水阀26a的排水路26b。水质调整单元40通过连接部47a、47b与入水管路18连接。作为连接部47a、47b能够使用例如管接头连接(union)式、螺旋式的接头。将连接部47a、47b和入水管路18连接,由此水质调整单元40构成为可装卸地设置于入水管路18。
由此,连接部47a和连接部47b不仅通过水质调整单元40也能够通过另外配管进行连接。由此,在加热装置10和贮热水单元4之间既能够连接水质调整单元40,也能够不连接。
水质调整部23与循环泵8和热交换器11之间的入水管路18连接。如图2所示,水质调整部23在壳体的内部填充有水垢抑制剂22。水质调整部23具有使水垢抑制剂22溶解于流入的水,改质为难以产生水垢的水而流出的功能。本实施方式的水质调整部23在壳体的铅垂下方具有流入口23a,在铅垂上方具有流出口23b。在水质调整部23中,从流入口23a流入水,从流出口23b流出水。即,水质调整部23其自身构成入水管路18。
另外,水质调整部23通过流入口23a和流出口23b与入水管路18连接。本实施方式中,水质调整部23和入水管路18通过将构成入水管路18的配管插入到流入口23a的流出口23b而连接。即,水质调整部23构成为可装卸地设置于入水管路18。在该情况下,在入水管路18和流入口23a之间、以及入水管路18和流出口23b之间优选配置有O型环等的密封部件。此外,管接头连接式、螺旋式的接头能够在流入口23a和流出口23b使用。
本实施方式的水质调整部23构成为在聚苯硫醚(PPS)树脂制的壳体的内部填充有水垢抑制剂22。通过使壳体为PPS树脂制,能够提高耐压性能。
水垢抑制剂22溶解于水时,抑制包含于水的碳酸钙等(水垢成分)的结晶的生长,抑制水垢的析出。作为水垢抑制剂22能够使用以聚磷酸盐为主成分的颗粒。作为聚磷酸盐代表性的为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但是也可以使用其它的聚磷酸盐。另外,也可以使用以膦酸、羧酸类高分子电解质等的低分子聚合物为主成分的物质。
本实施方式的水质调整部23,在壳体的铅垂下方配置流入口23a,流出口23b配置在铅垂上方。由此,水从下方向上方去流过填充有水垢抑制剂22的水质调整部23的壳体。由此,在水质调整部23的内部流动的水遍及水质调整部23的整体。由此,能够使溶解于水的水垢抑制剂22的溶解度(每单位流量的水所包含的水垢抑制剂22的浓度)稳定。
在水质调整部23的上游侧的入水管路18配置有截止阀(第一截止阀)25a。另外,在水质调整部23的下游侧的入水管路18配置有截止阀(第二截止阀)25b。在此,本实施方式中,截止阀25a配置在比连接部47a更靠上游侧的入水管路18。另外,截止阀25b配置在比连接部47b更靠下游侧的入水管路18。截止阀25a和截止阀25b具有关闭和打开入水管路18的流路的功能。截止阀25a、25b的关闭和打开可以由操作者通过手动进行操作,另外,也可以由控制装置(未图示)自动操作。
在截止阀25a和流入口23a之间的入水管路18,配置具有排水阀26a的排水路26b。即,排水路26b配置在水质调整单元40的内部。排水阀26a具有关闭和打开排水路26b的流路的功能。排水阀26a的关闭和打开可以由操作者通过手动进行操作,另外,也可以由控制装置(未图示)自动操作。
在此,排水阀26a在铅垂方向上配置在比水质调整部23更靠下方侧的位置。由此,在使截止阀25a、25b关闭、使排水阀26a打开来进行排水的情况下,排水性提高。另外,排水路26b的前端构成为比水平方向更朝向铅垂下方侧。由此,在从排水路26b进行排水时,能够抑制水飞溅至操作者。
对于如以上方式构成的供热水装置,以下说明其动作、作用。
首先,说明对贮热水槽3的内部的水进行加热生成热水的加热运转。
加热运转中,控制装置(未图示)控制压缩机5、减压装置6、循环泵8的动作,生成热水。
此外,在加热运转时,截止阀25a、25b打开,排水阀26a被关闭。
加热装置10中,制冷剂流入到压缩机5,被压缩至临界压力以上,从压缩机5排出。从压缩机5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流入到热交换器11。贮热水单元4中,通过循环泵8工作,贮热水槽3的下部的水流过入水管路18流入到热交换器11。
流入到热交换器11的制冷剂,散热到从入水管路18流入热交换器11的水后,从热交换器11流出。从热交换器11流出的制冷剂被减压装置6减压而一部分或全部液化后,流入到蒸发器7。流入到蒸发器7的制冷剂从空气吸热而蒸发,再次流入到压缩机5。
流入到热交换器11的水从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吸热,成为热水。热水从热交换器11流出,流过出热水管路19,从贮热水槽3的上部流入到贮热水槽3的内部。这样,在热交换器11中,制冷剂和水进行热交换,生成高温的热水。在此,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所以能够将水加热至高温(例如85deg)。
此外,加热运转时,控制装置控制循环泵8的转速,使由水温传感器20a检测出的热水的温度(加热温度)达到规定温度。另外,控制装置基于由制冷剂温度传感器20b检测的制冷剂的温度和由外部空气温度传感器21检测的外部空气的温度,控制压缩机5和减压装置6。
在此,通过循环泵8从贮热水槽3的下部送来的水,流过配置于入水管路18的水质调整部23。此时,填充于水质调整部23的水垢抑制剂22溶解于水。由此,溶解有水垢抑制剂22的水流入到热交换器11。
水中所包含的碳酸钙等成分具有水被加热成为高温时容易结晶化而析出的性质。所以,使水垢抑制剂22溶解于流入到热交换器11的水,特别在高温的热水流过的热交换器11和出热水管路19中,抑制碳酸钙等的结晶的生长,能够抑制水垢的析出。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水质调整部23构成为,水从下方向上方在一个方向上流过填充有水垢抑制剂22的壳体的内部。由此,水遍及水质调整部23的整体。由此,从水质调整部23流出的水垢抑制剂22的溶解度稳定。
水垢抑制剂22溶解于水,所以填充于水质调整部23的内容量逐渐减少。当内容量减少时,水垢抑制剂22对水的溶解度也逐渐减少,抑制水垢的析出的效果降低。由此,在抑制水垢的析出的效果失去之前,需要实施更换水质调整部23或再填充水垢抑制剂22等的维护。从操作性的观点出发,维护优选从入水管路18取下水质调整部23进行。
在进行了加热运转后的水质调整部23被施加贮热水槽3与水质调整部23的高低差的水压。在施加水压的状态下取下水质调整部23时,贮存在贮热水槽3的热水向成为敞开到大气的入水管路18流动,热水流出。特别是,在贮热水槽3的内部整体贮存有热水的情况下,从贮热水槽3的下部流出的高温的热水从敞开到大气的入水管路18流出,由此维护变得更加困难。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的供热水装置中,在水质调整部23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分别配置截止阀25a、25b。利用截止阀25a、25b能够关闭入水管路18的流路。由此,当利用截止阀25a、25b关闭入水管路18而取下水质调整部23时,仅滞留在截止阀25a25b之间的入水管路18的水流出。即,在供热水装置的内部循环的水、例如贮热水槽3的热水在维护时不流出。像这样,截止阀25a、25b配置在水质调整部23的上游侧和下游侧,所以操作者不将供热水装置的内部的热水大量放出,能够在短时间内高效地进行水质调整部23的维护。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供热水装置在截止阀25a和流入口23a之间的入水管路18设置具有排水阀26a的排水路26b。通过在将截止阀25a、25b关闭后打开排水阀26a,滞留在截止阀25a、25b之间的水被从排水路26b排出。另外,如上所述,水质调整部23被施加贮热水槽3与水质调整部23的高低差的水压。由此,操作者在取下水质调整部23前打开排水阀26a,将水排出,由此能够使截止阀25a、25b之间的入水管路18内部的压力降低至大气压。
由此,在取下水质调整部23时,能够防止水因水压而喷出,能够在短时间内高效地进行水质调整部23的维护。另外,排水路26b配置在水质调整部23的铅垂下方侧,所以排水性提高,并且能够防止在排水时操作者被热水飞溅,所以维护性提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水质调整单元40关闭截止阀25a、25b,将连接部47a、47b从入水管路18取下,由此能够不大量地放出供热水装置的内部的水,容易取下。
另外,作为加热装置10使用热泵单元,但是替代热泵单元,也可以利用使用气体的燃烧器、电加热器等其它的加热装置10。
另外,排水路26b设置在截止阀25a和流入口23a之间的入水管路18,但是在此之外,也可以设置在流出口23b和截止阀25b之间的入水管路18且比水质调整部23更靠铅垂下方侧。由此,能够使滞留在流出口23b和截止阀25b之间的水顺畅地排出。
此外,本发明的例不限定于此。例如,水质调整单元40、截止阀25a、25b也可以配置在供水管12。此时,水质调整单元40、截止阀25a、25b配置在减压阀13的下游侧。由此,水质调整部23中流入由减压阀13减压后的水。由此,不需要过度提高水质调整部23的壳体的耐压性,能够削减成本。通过将水质调整部23配置在供水管12,能够使水垢抑制剂22溶解于流入到贮热水槽3的水。由此,流入到热交换器11的水包含水垢抑制剂22,所以如上所述,能够抑制水垢的析出。
另外,水质调整部23、截止阀25a、25b配置于在流过供水管12的水的流入方向上、比供水管12与旁通管16的分支部位更靠上游侧的位置。由此,旁通管16中也流动溶解有水垢抑制剂22的水,所以供给至供热水终端17的热水的水垢抑制剂22的溶解度保持为一定以上。
这样,在需要水质调整部23的更换、水垢抑制剂22的填充等的维护的情况下,操作者首先利用截止阀25a和25b关闭流路。接着,打开排水路26b的排水阀26a,将滞留在截止阀25a和截止阀25b之间的水排出。接着,将构成为可装卸地设置于入水管路18的水质调整部23取下。由此,仅放出滞留在截止阀25a和截止阀25b之间的水,不需要放出供热水装置整体的水。由此,能够高效地进行水质调整部23的维护。
(实施方式2)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供热水装置的概略结构图,图4是该供热水装置的水质调整单元的概略结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供热水装置的特征在于,入水管路18包括:配置有水质调整部23的主流路18a;和将水质调整部23旁通的副流路18b。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排水阀26a的排水路26b配置于在流过入水管路18的水的流动方向上、比截止阀25a更靠下游侧且比主流路18a与副流路18b的分支部位更靠上游侧的位置。另外,排水路26b配置在比连接部47a更靠下游侧的位置。
对于如以上方式构成的供热水装置,以下说明其动作、作用。
在加热运转中,由循环泵8压送、流过入水管路18的水,如图4所示被分流至主流路18a和副流路18b。流过主流路18a的水流入到水质调整部23。在水质调整部23中,水垢抑制剂22溶解于水,生成难以产生水垢的水。从水质调整部23流出的水与流过副流路18b而来的水汇流。在此,通过调整流至主流路18a和副流路18b的水的分流比,能够调整向热交换器11流入的水中的水垢抑制剂22的溶解度。由此,不仅提高水质调整部23的维护性,而且适当地调整水垢抑制剂22的溶解度,能够防止水垢抑制剂22的浪费。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将水质调整单元40、截止阀25a、25b配置于供水管12。
(实施方式3)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供热水装置的概略结构图,图6是该供热水装置的水质调整单元的概略结构图。本实施方式中,对与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截止阀25a和截止阀25b之间的入水管路18,配置有吸气装置31。本实施方式中,在流出口23b和截止阀25b之间的入水管路18,配置具有吸气塞31a和吸气路径32的吸气装置31。即,吸气装置31配置在水质调整单元40的内部。吸气塞31a具有吸气路径32的关闭和打开的功能。
吸气塞31a打开吸气路径32时,入水管路18敞开到大气。利用吸气塞31a进行的吸气路径32的关闭和打开,可以由操作者通过手动操作,另外,也可以由控制装置(未图示)自动进行。利用吸气塞31a打开吸气路径32且打开排水阀26a,由此滞留于入水管路18的水的排水性提高。
在此,吸气路径32与入水管路18的连接部位,配置在铅垂方向上比水质调整部23更靠上方侧的位置。由此,外部空气顺畅地流入到由截止阀25a、25b关闭的入水管路18的内部。由此,排水性提高。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吸气塞31a的结构的截面图。吸气塞31a通过嵌入到吸气路径32来关闭吸气路径32。在吸气塞31a的前端设置有O型环43。用手旋转吸气塞31a,松缓基于O型环43的吸气路径32的密封性,由此将入水管路18敞开到大气,使外部的空气流入到入水管路18。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供热水装置,具备在流出口23b和截止阀25b之间的入水管路18具有吸气塞31a的吸气路径32。通过打开吸气塞31a,外部空气流入到入水管路18的内部,所以滞留在截止阀25a和截止阀25b之间的水的排水性提高。
此外,吸气装置31,如图8所示,可以成为具备吸气塞31a和负压吸气阀(vacuum-operated inlet valve)31b的结构。图8(a)是表示一体地设置有吸气塞31a和负压吸气阀31b的吸气装置31的截面图,图8(b)是从连通口34a侧观看止回阀体34的主要部分平面图。
负压吸气阀31b包括承受入水管路18内的压力和大气压的止回阀33。在入水管路18内的压力和大气压之间产生压力差时,收纳在负压吸气阀31b的内部的止回阀33动作,使外部空气流入到入水管路18内。
具体的而言,负压吸气阀31b包括以流体在同一方向上(向入水管路18的内部去)流动的方式串列排列地配置的2个止回阀33a、33b。另外,包括:止回阀体34,其收纳止回阀33a、33b,设置有与入水管路18连通的方型的连通口34a;和吸气阀体35,其与止回阀体34连接,具有将外部空气导入到止回阀体34的吸气口36。止回阀体34和入水管路18用螺栓41固定。另外,止回阀体34和吸气阀体35用螺栓42固定。
连通口34a在铅垂方向和/或水平方向上错开地设置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b)所示,设置有2个连通口34a。由此,在一个连通口34a因某些原因而闭塞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另外的连通口34a将外部空气导入到入水管路18内。
吸气阀体35具有嵌入吸气塞31a的塞孔35a。吸气塞31a嵌入于塞孔35a,由此将吸气口36关闭。另外,吸气塞31a能够打开吸气口36。此外,吸气口36与软管38连接。另外,图8表示通过吸气塞31a打开吸气口36的状态。此时,通过可装卸地设置于吸气塞31a的止动件(stopper)39,来保持基于吸气塞31a的吸气口36的打开状态。
利用这种吸气装置31,在进行水质调整部23的维护时,在利用截止阀25a、25b关闭入水管路18后,通过吸气塞31a打开吸气口36。另外,通过排水阀26a打开排水路26b。
排水路26b打开时,滞留在截止阀25a和截止阀25b之间的水通过排水路26b向外部排出。当进行排水时,在截止阀25a和截止阀25b之间的入水管路18产生负压,与大气压之间产生压力差。当产生一定的压力差时,以流体流向入水管路18的内部的方式构成的止回阀33成为打开状态,通过吸气口36,外部空气流入到入水管路18。
由此,防止水从吸气塞31a和吸气口36喷出。另外,外部空气流入到截止阀25a和截止阀25b之间的入水管路18,由此能够更可靠地将滞留在截止阀25a和截止阀25b之间的入水管路18的水排出。
这样,在需要水质调整部23的更换、水垢抑制剂22的填充等的维护的情况下,首先,利用截止阀25a和25b关闭流路。接着,打开排水路26b的排水阀26a,将滞留在截止阀25a和截止阀25b之间的水排出。此时,可以通过吸气装置31将入水管路18敞开到大气,使外部大气流入到入水管路18的内部。接着,将构成为可装卸地设置于入水管路18的水质调整部23取下。由此,仅放出滞留在截止阀25a和截止阀25b之间的水,不需要放出供热水装置整体的水。由此,能够高效地进行水质调整部23的维护。
(实施方式4)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供热水装置的概略结构图,图10是该供热水装置的水质调整单元的概略结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与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3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其详细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吸气装置31配置于在流过入水管路18的水的流动方向上、比主流路18a与副流路18b的分支部位更靠下游侧且比连接部47b更靠上游侧的位置。此外,吸气路径32与入水管路18的连接部位,位于比水质调整部23在铅垂方向上更靠上方侧的位置。此外,吸气路径32与入水管路18的连接部位可以设置在主流路18a和副流路18b的任一者。另外,吸气装置31如图7所示为吸气塞31a,也可以为如图8所示具有吸气塞31a和负压吸气阀31b的结构。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供热水装置利用水质调整部抑制水垢的析出,另外,水质调整部的维护性提高,所以能够适用于家庭用、业务用等的供热水装置。

Claims (6)

1.一种供热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贮存热水的贮热水槽;
将水供给至所述贮热水槽的下部的供水管;
从所述贮热水槽的所述下部导出所述水的入水管路;
对从所述入水管路送来的所述水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
将由所述加热装置加热后的所述水供给至所述贮热水槽的上部的出热水管路;和
可装卸地设置于所述入水管路或所述供水管,使流入的所述水成为难以生成水垢的水质后流出的水质调整部,其中
所述入水管路或所述供水管包括:配置在所述水质调整部的上游侧,关闭流路的第一截止阀;和配置在所述水质调整部的下游侧,关闭流路的第二截止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热水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截止阀与所述第二截止阀之间设置有具有排水阀的排水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热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水路配置在所述水质调整部的铅垂下方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热水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使外部空气流入到所述入水管路或所述供水管的吸气装置,所述吸气装置配置在所述第一截止阀与所述第二截止阀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供热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气装置配置在所述水质调整部的铅垂上方侧。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供热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气装置具有吸气塞和负压吸气阀,所述负压吸气阀设置在所述吸气塞与所述入水管路之间、或所述吸气塞与所述供水管之间。
CN201410085747.1A 2013-03-12 2014-03-10 供热水装置 Active CN1040484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48608 2013-03-12
JP2013048608A JP2014173804A (ja) 2013-03-12 2013-03-12 給湯装置
JP2013103674A JP2014224639A (ja) 2013-05-16 2013-05-16 給湯装置
JP2013-103674 2013-05-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48405A true CN104048405A (zh) 2014-09-17
CN104048405B CN104048405B (zh) 2018-04-17

Family

ID=5019338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106283.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744541U (zh) 2013-03-12 2014-03-10 供热水装置
CN201410085747.1A Active CN104048405B (zh) 2013-03-12 2014-03-10 供热水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106283.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744541U (zh) 2013-03-12 2014-03-10 供热水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EP (1) EP2778561B1 (zh)
CN (2) CN203744541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2014366B1 (en) * 2015-02-27 2016-10-14 Jb Horeca & Advies Component of a heating or cooling system.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50203Y (zh) * 1993-02-06 1993-12-22 刘天章 家用水和热水器磁化去垢器
KR20040050854A (ko) * 2002-12-10 2004-06-17 마쯔시다덴기산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급탕기
JP2004177035A (ja) * 2002-11-28 2004-06-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浄化機能付き風呂釜
JP2009030959A (ja) * 2007-06-27 2009-02-12 Daikin Ind Ltd ヒートポンプ式給湯装置
CN201589416U (zh) * 2009-05-26 2010-09-22 吴江市宇欣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无垢空气能热水器
CN201962127U (zh) * 2010-03-02 2011-09-07 杜弘道 一种热水器自动控制缓释阻垢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91122A (ja) * 2008-10-03 2010-04-22 Panasonic Corp 給湯機
JP5308977B2 (ja) 2009-09-28 2013-10-09 サンデン株式会社 給湯システム
JP4968375B2 (ja) * 2010-09-30 2012-07-0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ヒートポンプ式給湯機
JP4888869B1 (ja) * 2011-01-07 2012-02-29 イノベーティブ・デザイン&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給湯器用スケール成分除去装置
JP2013242055A (ja) * 2012-05-18 2013-12-05 Panasonic Corp 給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50203Y (zh) * 1993-02-06 1993-12-22 刘天章 家用水和热水器磁化去垢器
JP2004177035A (ja) * 2002-11-28 2004-06-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浄化機能付き風呂釜
KR20040050854A (ko) * 2002-12-10 2004-06-17 마쯔시다덴기산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급탕기
JP2009030959A (ja) * 2007-06-27 2009-02-12 Daikin Ind Ltd ヒートポンプ式給湯装置
CN201589416U (zh) * 2009-05-26 2010-09-22 吴江市宇欣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无垢空气能热水器
CN201962127U (zh) * 2010-03-02 2011-09-07 杜弘道 一种热水器自动控制缓释阻垢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78561B1 (en) 2018-12-19
CN203744541U (zh) 2014-07-30
EP2778561A1 (en) 2014-09-17
CN104048405B (zh) 2018-04-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744541U (zh) 供热水装置
KR101495705B1 (ko) 비굴착식 상하수도 보수용 유체 분배 장치
KR100629807B1 (ko) 냉매 공급 장치
CN106968439A (zh) 一种大体积混凝土构件的分级调温冷却系统及方法
CN104048404B (zh) 供热水装置
KR20170083367A (ko) 공동주택용 가압 직결 급수시스템
CN208309333U (zh) 一种沥青融化装置
KR101924778B1 (ko) 해양플랜트
CN107394966A (zh) 一种排气装置及电机油冷装置
JP6440033B2 (ja) 給湯装置
CN205875163U (zh) 适用于寒冷地区水库坝体的温度控制装置
JP2015218925A (ja) 給湯装置
RU2503804C1 (ru) Способ поддержания пластового давления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его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KR101139728B1 (ko) 온천수를 사용하는 난방장치 및 난방방법
US9803775B2 (en) Double action float valve
CN203403873U (zh) 油气水加热四合一处理装置
CN208701878U (zh) 一种电站排水控制系统
KR102275747B1 (ko) 지열 열교환코일관의 그라우팅 수화열에 의한 변형 폐색 방지 시스템 및 시공방법
KR101711392B1 (ko) 에어벤팅을 이용한 상수도 가압펌프 장치
JP2014224639A (ja) 給湯装置
EP3187732A1 (en) Filtration station
CN207134947U (zh) 一种电机油冷设备排气装置及油位自平衡式电机油冷设备
CN207093159U (zh) 汽轮机凝结器系统
CN205216284U (zh) 卧式分离器油水界面的在线调节装置
CN205505325U (zh) 一种卷烟厂空调机组自动可控加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