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24698A - 环盘往复式动力转换装置 - Google Patents

环盘往复式动力转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24698A
CN104024698A CN201180059264.9A CN201180059264A CN104024698A CN 104024698 A CN104024698 A CN 104024698A CN 201180059264 A CN201180059264 A CN 201180059264A CN 104024698 A CN104024698 A CN 1040246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netary gear
disk
rotating disk
ring
power conver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5926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24698B (zh
Inventor
刘文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40246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246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246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2469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 with fluid clutches or fluid gearing
    • F16H47/0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 with fluid clutches or fluid gearing the fluid gearing being of the volumetric type
    • F16H47/04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 with fluid clutches or fluid gearing the fluid gearing being of the volumetric type the mechanical gearing being of the type with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tarders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环盘往复式动力转换装置,包括一行星齿轮组及一以上的偏心控制盘组,该偏心控制盘组包含一枢置于行星齿轮组的相对端的转盘,能接受行星齿轮组的多数行星轮自转所导引,而使转盘进行一定振幅的往复转动,且转盘周围间隔形成一环形腔室,该环形腔室容置有一能够形成压力的介质,且环形腔室间隔形成至少一个的可变容积室,该转盘周边设有等数于可变容积室的间隔件,能压、吸该介质,并调节及制动所述行星轮自转。

Description

环盘往复式动力转换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一种环盘往复式动力转换装置, 特别是涉及用以转换动力的行 星齿轮组与偏心控制盘组, 尤其是该偏心控制盘组的行星轮导引用转盘, 以及 控制行星轮自转的可变容积室和间隔件。 本发明也涉及由所述环盘往复式动力 转换装置配置而成的油阻型扭力转换器、 转动尼阻减速器、 压缩机及转缸式内 燃机。 背景技术
传统的动力转换技术主要是应用于交通工具的扭力转换上, 包括一种软式 油压液流型的扭力转换装置, 具有两个相对配置的螺旋桨掖, 经由一螺旋桨掖 驱动油液, 而产生油液涡流, 以驱动另一螺旋桨掖, 进而达到动力转换输出的 目的。 然而, 上述螺旋桨掖对油液的驱动力大小并无法完全反应到另一螺旋桨 掖的输出动力上, 导致动力转换损失率偏高的问题。
此外, 传统的转动减速技术, 主要是利用来令片夹持、 摩擦轮轴或轮框, 而产生减速作用, 但在连续长时间夹持、 摩擦的情况下, 很容易造成过热而使 煞车失灵。
另外, 传统的压缩机包含有活塞式及蜗卷式; 其中, 蜗卷式压缩机的压吸 效率较高, 俥压吸力仍显不足, 且难以提升, 当需要大压吸力时即无法适用; 活塞式压缩机的压吸力较大, 但活塞式压缩机的活塞一个回转只能压缩一次, 导致其压吸效率难以提升的问题。
再者, 传统的内燃机具有固定式汽缸, 且通过燃油的燃爆力驱动该汽缸的 活塞带动曲柄轴, 由此输出动力; 然而, 该燃爆力在汽缸内有一半冲击活塞表 面, 另一半则冲击汽缸头, 并于损失约 10 %左、 右的动力后再回冲该活塞表面, 造成两次冲击活塞表面的时间点不同步, 导致每次的燃爆力都无法完全转换为 活塞的推动力。
目前, 传统的动力转换技术仍未见揭露有结合于上述转动减速、 压缩机和 内燃机等技术者, 显然具有可供研究及改进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迷现有技术中的下列问题:
1. 利用两个螺旋桨掖经由油液输出动力, 而导致动力转换损失率偏高。 2. 利用来令片夹持、 摩擦转动件, 于连续摩擦而过热的情况下造成煞车失 灵。
3. 传统活塞式及蜗卷式压缩机的压吸效率与压吸力未能一并提升的问题。
4. 燃油的燃爆力在汽缸内损失部分动力, 且两次冲击活塞表面的时间点不 同步, 而导致每次的燃爆力都无法完全转换为活塞的推动力。
为了实现上述第一目的并解决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环盘往复式动力转换 装置, 包括:
一行星齿轮组, 具有一太阳轮, 以及多个分别啮合于该太阳轮周围的行星 轮;
至少一个的偏心控制盘组, 包含:
一转盘, 枢置于该太阳轮的心轴上, 而位于该行星齿轮组的相对端, 能够 接受该行星轮自转所导引, 而使该转盘进行一定振幅的往复转动;
一环形腔室, 间隔形成于该转盘周围, 且环形腔室内部容置有一能够形成 压力的介质, 该介质为油液;
至少一个的分隔部, 间隔该环形腔室形成至少一个的可变容积室; 及 等数于该可变容积室的间隔件, 活动配置于该转盘周边, 能够进入该可变 容积室, 而压、 吸该介质, 以调节及制动所述行星轮自转, 所述间隔件并能够 脱离该可变容积室, 以释放所述行星轮自转。
凭借上述, 当外界动力由太阳轮输入时, 能经由太阳轮驱动所述行星轮自 转, 该外界动力可为引擎的动力, 同时所述行星轮自转导引转盘往复转动, 致 使所述行星轮公转未完全反应输出太阳轮的动力; 当所述间隔件进入可变容积 室而调节及制动所述行星轮自转时, 该太阳轮能驱动所述行星轮加大公转力度, 而藉由所述行星轮增加公转力度以扩大输出太阳轮的动力; 据此, 能凭借油液 截流技术以尼阻或锁住行星轮转动的方式, 控制动力转换输出的大小, 进而提 升动力转换率。
实际上, 该太阳轮的心轴上具有一第一轴杆, 所述行星轮一端面上活动套 置一框件, 该框件的心轴上具有一第二轴杆。 其中, 该第一轴杆可作为引擎动 力的输入端, 能够经由该太阳轮驱动所述行星轮公转及自转, 且第二轴杆可作 为引擎动力的输出端, 而传递所述行星轮公转的动力。
或者, 为了实现上述第二目的并解决问题, 本发明亦可将外界动力改由所 述行星轮输入, 能直接驱动所述行星轮, 该外界动力可为轮轴的动力, 该转盘 接受所述行星轮自转所导引而往复转动, 同时所述行星轮沿着太阳轮公转; 当 所述间隔件进入可变容积室而调节及制动所述行星轮自转时, 能减緩及制动所 述行星轮沿着太阳轮公转, 进而减緩或制动外界轮轴的动力; 据此, 能够利用 截流油液的尼阻力效果, 达到对外界轮轴进行减速的作用, 且不会产生上述因 过热而造成煞车失灵的情况。
实际上, 该第一轴杆可作为制动所述行星轮的固定端, 且第二轴杆可作为 带动所述行星轮的活动端 (反之亦可) , 该活动端能够驱动所述行星轮沿着太 阳轮公转及自转。
在更加具体的实施上, 该转盘周边形成有等数于该间隔件的容置槽, 能够 容置该间隔件, 该间隔件能够自该容置槽进入该可变容积室, 以及退入该容置 槽而脱离该可变容积室; 该转盘的心轴穿设有一套管, 且套管与所述间隔件相 连结, 该套管能够驱动所述间隔件进入及脱离可变容积室。
此外, 为了实现上述第三目的并解决问题, 本发明提供另一种环盘往复式 动力转换装置, 包括:
一行星齿轮组, 具有一太阳轮, 以及多个分别啮合于该太阳轮周围的行星 轮;
至少一个的偏心控制盘组, 包含:
一转盘, 枢置于该太阳轮的心轴上, 而位于该行星齿轮组的相对端, 能够 接受该行星轮自转所导引, 而使该转盘进行一定振幅的往复转动;
一环形腔室, 间隔形成于该转盘周围, 且环形腔室内部容置有一能够形成 压力的介质, 该介质为空气或冷媒;
至少一个的分隔部, 间隔该环形腔室形成至少一个的可变容积室; 及 等数于该可变容积室的间隔件, 固设于该转盘周边, 且间隔该可变容积室, 能够压、 吸该介质。
凭借上述, 所述分隔部与间隔件间隔该可变容积室形成四个压、 吸腔室, 外界动力由太阳轮输入, 而经由太阳轮驱动所述行星轮, 该外界动力可为马达 的动力, 同时该转盘接受所述行星轮自转所导引, 致使所述间隔件随着转盘进 行一定振幅的往复转动, 进而压、 吸所述腔室内的空气或冷媒; 据此, 凭借该 可变容积室的各腔室的容积变化, 令压缩及吸进的动作连续交互变换, 以达成 对空气或冷媒的压出及吸进的作用, 进而能够将压吸效率与压吸力一并提升。
实际上, 该太阳轮的心轴上具有一作为动力输入端的第一轴杆。
或者, 为了实现上述第四目的并解决问题, 本发明亦可将介质改为燃油, 该燃油能够于该可变容积室的一腔室内点燃而产生燃爆力, 致使该燃爆力驱动 所述间隔件带动转盘进行一定振幅的往复转动, 而导引所述行星轮自转, 并进 一步经由所述行星轮自转而驱动太阳轮, 进而凭借太阳轮输出动力, 同时所述 间隔件压缩该可变容积室的另一腔室内的燃油; 据此, 所述腔室能够分别作为 吸气室、 压缩室、 燃爆室及排气室, 藉以连续驱动所述行星轮带动太阳轮输出 动力, 进而提升燃油的燃爆力转换成动力输出的效率。 其中: 该行星轮的心轴 定点枢置于该太阳轮周围; 或者, 该行星轮的心轴以转盘为定点固定端, 而枢 置行星轮于太阳轮周围; 或者, 该行星轮的心轴以齿环为定点固定端, 而枢置 行星轮于太阳轮周围。
实际上, 该太阳轮的心轴上具有一可作为动力输出端的第一轴杆。
在一具体的实施上, 该偏心控制盘组具有一壳体, 该壳体内壁具有相对应 的一第一枢接部及一第二枢接部, 该行星齿轮组枢置于该第一枢接部, 该转盘 枢置于该第二枢接部, 而于该转盘外周壁与该壳体内壁之间形成该环形腔室, 且该转盘的一盘面对应该行星齿轮组。
在另一具体的实施上, 本发明更加包含有:
多数第一导引沟, 以该太阳轮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别形成于该第一枢接部; 该行星轮双端面分别设有一偏心轴, 且所述偏心轴分别位于该行星轮的心 轴双侧; 及
多数第二导引沟, 以该转盘的心轴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别形成于该盘面上, 该行星轮经由所述偏心轴分别接受所述第一导引沟与第二导引沟共同导引而自 转, 该转盘经由所述第二导引沟接受该偏心轴导持而往复转动。
其中, 该偏心轴上枢置一滑动件, 该滑动件滑设于所述导引沟内; 所述分 隔部形成于该壳体内壁。
在又一具体的实施上, 所述行星轮为四个, 分别设于该太阳轮四周, 所述 偏心控制盘组为两组, 各转盘分别导引两个行星轮自转, 所述分隔部为两个, 而间隔该环形腔室形成两个可变容积室; 所述行星轮外围与一能够自转的齿环 相啮合, 该齿环双端面分别设有一圈环, 所述行星轮位于所述圈环之间, 所述 行星轮双端面分别活动套置一框件, 该框件位于该圏环内。
除此之外, 为使间隔件能够于介质中顺利移动, 该间隔件的断面呈 H字型。 然而, 为能明确且充分揭露本发明, 并予列举较佳实施的图例, 以详细说 明其实施方式如后述: 附图说明
图 1是本发明第一款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 2是本发明的前视图;
图 3是图 2的侧视图;
图 4是图 3的 A-A断面图;
图 5是图 2的 B-B断面图;
图 6是图 2的 C-C断面图; '
图 7是图 1的行星齿轮組的局部放大图;
图 8是图 1的一偏心控制盘组的 体分解图;
图 9是图 1的另一偏心控制盘组的立体分解图;
图 10是图 3的 D-D断面图;
图 1 1至图 13是图 4的使用状态 ® ;
图 14及图 15是图 10的一使用状态图;
- 图 16是图 5的使用状态图; :.
图 17是图 10的另一使用状态图;
图 18是本发明第二款实施例的剖示图;
图 19是本发明第三款实施例的剖示图;
图 20是本发明第四款实施例的剖示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行星齿轮组; 10-太阳轮; 101-第一轴杆; 21、 21a-行星轮;
21 1、 21 1a-第一轴部; 212、 212a-第二轴部; 213、 213a-第一偏心轴; 214、 214a- 第二偏心轴; 23-齿环; 231、 232-端面; 241、 241a-第一滑动件; 242、 242a-第 二滑动件; 3、 3a-偏心控制盘组; 30-壳体; 300-容置室; 301-第一枢接部; 302- 第二枢接部; 31、 3 1a-环罩; 3 1 1、 321-齿部; 312、 322-槽部; 313-罩口; 314- 第一导引沟; 32、 32a-环套; 323-第一开口; 324-第二开口; 33、 33a-上盖板; 331-第二导引沟; 332、 354、 341-通口; 34、 34a-下盖板; 342-通孔; 35、 35b- 转盘; 351-第一盘面; 352-第二盘面; 353-容置槽; 36-环形腔室; 37-分隔部; 38-可变容积室; 381、 382、 383、 384-腔室; 39、 39a、 39b-间隔件; 41、 42-圏 环; 43-第一框件; 431、 441-框槽; 432-第二轴杆; 433-穿孔; 44-第二框件; 5、 5a-套管; 6-轮轴。 具体实施方式
首观图 1所示, 揭示出本发明第一款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并配合图 2至 图 7说明本发明的环盘往复式动力转换装置, 包括一行星齿轮组 1及至少一个 的偏心控制盘组 3 ; 该行星齿轮组 1具有一太阳轮 10 , 以及多个分别啮合于太 阳轮 10周围的行星轮 21、 21a; 在本实施上, 所述行星轮 21、 21a可为四个, 分别等间隔活动配置于太阳轮 10四周, 致使太阳轮 10双侧的两个行星轮 21之 间呈 180度夹角, 且两个行星轮 21a之间也呈 180度夹角, 将所述两个行星轮 21定义为第一组, 并将所述两个行星轮 21a定义为第二组; 所述第一组及第二 组行星轮 21、 21a外围与一能够自转的齿环 23相啮合, 而使所述行星轮 21、 21a 活动配置于太阳轮 10四周,该齿环 23双端面 231、 232分别设有一圈环 41、 42 , 所述行星轮 21、 21a位于所述圈环 41、 42之间, 且所述圈环 41、 42能够框持 所述行星轮 21、 21a与齿环 23相啮合的位置; 该行星轮 21、 21a双端面分别具 有一第一轴部 21 1、 21 1a及一第二轴部 212、 212a (配合图 8及图 9所示) , 所 述行星轮 21、 21a的第一轴部 21 1、 21 1a活动套置一第一框件 43 , 所述行星轮 21、 21a的第二轴部 212、 212a活动套置一第二框件 44。
在更加具体的实施上, 该第一框件 43呈圆盘状, 且第一框件 43周边形成 有等数于所述行星轮 21、 21a的框槽 431, 该第一轴部 21 1、 21 la枢设于该框槽 431 内, 且第一框件 43枢设于该圈环 41 内; 该第二框件 44也呈圆盘状, 且第 二框件 44周边形成有等数于所述行星轮 21、 21a的框槽 441, 该第二轴部 212、 212a枢设于该框槽 441 内, 且第二框件 44枢设于该圏环 42内。 该太阳轮 10的 心轴上具有一第一轴杆 101, 该太阳轮 10的心轴是指太阳轮 10转动的轴心, 该 第一框件 43的心轴上具有一第二轴杆 432 ,该第一框件43的心轴是指第一框件 43转动的轴心,该太阳轮 10与第一框件 43位于同一轴心线上,且第二轴杆 432 内形成一穿孔 433, 该第一轴杆 101 —端枢置于穿孔 433内。 该行星轮 21、 21a 的第一轴部 21 1、 21 1a的顶面设有一第一偏心轴 213、 213a (配合图 8及图 9所 示) , 且行星轮 21、 21a的第二轴部 212、 212a的顶面设有一第二偏心轴 214、 214a, 所述第一偏心轴 213、 213a与第二偏心轴 214、 214a分别位于行星轮 21、 21a的心轴 侧, 该^ "星轮 21、 21a的心轴是指行星轮 21、 21a转动的轴心, 且 所述第一偏心轴 213、 213a与第二偏心轴 214、 214a之间呈 180度夹角; 该第一 偏心轴 213、 213a上枢置一呈矩形的第一滑动件 241、 241a, 该第二偏心轴 214、 214a上也枢置一呈矩形的第二滑动件 242、 242a。
该偏心控制盘组 3包含有一壳体 30、 一转盘 35、 一环形腔室 36、 至少一个 的分隔部 37、 至少一个的可变容积室 38及等数于可变容积室 38的间隔件 39; 该壳体 30呈圆筒状, 且壳体 30内部具有一容置室 300, 该容置室 300内壁具有 相对应的一第一枢接部 301及一第二枢接部 302 (配合图 8所示), 该行星齿轮 组 1设于容置室 300内,并经由第一与第二轴杆 101、432枢置于第一枢接部 301 , 且第二轴杆 432经由第一枢接部 301延伸至壳体 30外; 实际上, 该壳体 30可 由一环罩 31、 一环套 32及一呈圆形的下盖板 34结合而成, 该环罩 31 —端形成 一罩口 313 , 该环套 32双端分别形成一第一开口 323及一第二开口 324 , 且环 罩 31的罩口 313与环套 32的第一开口 323之间经由多个齿部 31 1、 321及槽部 312、322相互嵌合,而使环罩 31内部与环套 32内部相互连通形成该容置室 300, 且下盖板 34枢置于环套 32的第二开口 324而封闭容置室 300; 该第一枢接部 301位于环罩 31 内壁面上, 且行星齿轮组 1容置于环罩 31 内, 该第二枢接部 302位于第二开口 324。
该转盘 35位于容置室 300内, 且转盘 35具有一第一盘面 351及一第二盘 面 352 (配合图 8所示) , 该第二盘面 352固设于下盖板 34上, 致使转盘 35经 由下盖板 34枢置于第二枢接部 302 , 进而枢置于太阳轮 10的心轴上, 而位于行 星齿轮组 1的相对端, 且转盘 35的第一盘面 351对应行星齿轮组 1 , 该第一盘 面 351上并固设有一上盖板 33 ; 此外, 该第一轴杆 101经由第二枢接部 302延 伸至壳体 30外, 所述上盖板 33、 转盘 35与下盖板 34同轴枢置于第一轴杆 101 上; 该转盘 35能够接受该行星轮 21、 自转所导引 (如图 12及图 13所示) , 而 使转盘 35进行一定振幅的往复转动 (如图 14及图 15所示) ; 实际上, 本发明 更加包含有多个第一导引沟 314与第二导引沟 331,所述第一导引沟 314以太阳 轮 10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别形成于第一枢接部 301 ,所述第一组行星轮 21的第一 偏心轴 213经由第一滑动件 241滑设于该第一导引沟 314内; 所述第二导引沟 331以转盘 35的心轴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别形成于第一盘面 351的上盖板 33上, 所述第一组行星轮 21的第二偏心轴 214经由第二滑动件 242滑设于该第二导引 沟 33 1 内; 如此, 所述第一组行星轮 21能够经由所述第一与第二偏心轴 213、 214分别接受所述第一与第二导引沟 3 14、 33 1共同导引而自转, 且转盘 35经由 所述第二导引沟 33 1接受第二偏心轴 214导持而往复转动。
该环形腔室 36间隔形成于转盘 35周围; 实际上,该环形腔室 36是通过上、 下盖板 33、 34间隔于转盘 35外周壁与壳体 30的容置室 300内壁之间 (配合图 10所示), 且环形腔室 36内部可容置有一能够形成压力的介质, 该介质在本实 施上可为油液。 所述分隔部 37形成于壳体 30的环套 32内壁(配合图 8所示), 而位于容置室 300内, 且分隔部 37间隔环形腔室 36形成所述可变容积室 38; 在本实施上, 所述分隔部 37可为两个, 而间隔环形腔室 36形成两个可变容积 室 38。
所述间隔件 39等间隔活动配置于转盘 35周边; 实际上, 该转盘 35周边形 成有等数于间隔件 39的容置槽 353 (配合图 8所示) , 该容置槽 353连通可变 容积室 38 , 且容置槽 353能够容置该间隔件 39; 如此, 所述间隔件 39能够自 容置槽 353进入可变容积室 38 (如图 17所示) , 并随着转盘 35进行一定振幅 的往复摆动而压、 吸该介质, 以调节及制动所述第一组行星轮 21 自转, 所述间 隔件 39并能够退入容置槽 353而脱离可变容积室 38 (如图 16所示) , 以释放 所述第一组行星轮 21 自转; 此外, 该转盘 35的心轴穿设有一套管 5 , 该转盘 35的心轴是指转盘 35转动的轴心, 且套管 5与所述间隔件 39之间可经由缆索 相互连结, 该套管 5能够沿着转盘 35的转动轴向移动, 而驱动所述间隔件 39 进入及脱离可变容积室 38; 在本实施上, 所述间隔件 39可为两个。 该间隔件 39的断面可呈 H字型, 而有利于间隔件 39于介质中顺利移动; 所述可变容积 室 38为油液高正压与高负压的作动区, 因此可变容积室 38与活动构件之间的 油液渗漏在所难免, 为使油液可即时从外界补充至可变容积室 38内, 该下盖板 34上形成有等数于容置槽 353的通孔 342 , 且通孔 342连通容置槽 353与外界; 如此, 能够经由通孔 342补充油液进入容置槽 353 , 并经由所述断面呈 H字型 的间隔件 39导引油液进入可变容积室 38。
此外, 上述偏心控制盘组 3、 3a在本实施上采用两组 (配合图 9所示) , 将偏心控制盘组 3定义为第一组, 并将偏心控制盘组 3a定义为第二组, 该第二 组偏心控制盘組 3a依据上述实施方式配置于第一组偏心控制盘组 3的外围, 用 以导引所迷第二组行星轮 21a自转, 其差异处在于, 该第一組偏心控制盘组 3 的上盖板 33、 转盘 35与下盖板 34上分别形成有等数于所述第二组行星轮 21 a 的通口 332、 354、 341 (配合图 8所示) , 且所述第二组行星轮 21a的第二轴部 212a经由所述通口 332、 354、 341延伸至第一组偏心控制盘组 3的下盖板 34外, 以接受第二组偏心控制盘组 3a的转盘 35a导引, 其余环罩 31a、 上盖板 33a、 环 套 32a、 下盖板 34a、 间隔件 39a及套管 5a等构件的组配关系与第一组偏心控制 盘组 3相同, 容请不再赘述。
凭借上述, 可供据以实施本发明于交通工具的扭力转换上, 该第一轴杆 101 可作为外界引擎动力的输入端, 且第二轴杆 432可作为引擎动力的输出端; 当 所述间隔件 39未进入可变容积室 38截流油液 (如图 10所示) , 且外界引擎 动力经由第一轴杆 101及太阳轮 10输入时 (如图 1 1及图 12所示) , 能经由太 阳轮 10驱动所述第一組与第二组行星轮 21、 21a公转及自转, 同时所述第一組 行星轮 21 自转并导引该第一组偏心控制盘组 3的转盘 35行往复转动; 期间, 所述定位于壳体 30的第一导引沟 314拘束第一偏心轴 213的第一滑动件 241于 第一导引沟 314内移动 (配合图 13所示) , 且所述随着转盘 35摆动的第二导 引沟 331拘束第二偏心轴 214的第二滑动件 242于第二导引沟 331 内移动, 致 而使所述第一组行星轮 21 自转, 此时所述行星轮 21的自转与公转处于自然平 衡状态, 而未能完全反应输出太阳轮 10的动力; 同时, 该第一偏心轴 213随着 行星轮 21 自转而移动, 且经由第一导引沟 314导引壳体 30进行一定振幅的往 复转动(如图 14及图 15所示), 该第二偏心轴 214随着行星轮 21 自转而移动, 且经由第二导引沟 331导引转盘 35进行一定振幅的往复转动, 致使壳体 30与 转盘 35之间形成如钟摆般的往复式相对运动。
f 当所述间隔件 39部分进入可变容积室 38而截流油液时 (如图 16所示) , 所述间隔件 39会随着转盘 35往复摆动而压、 吸介质, 致使介质形成油阻压力, 而尼阻壳体 30与转盘 35之间的往复式相对运动, 促使行星轮 21被尼阻而无法 充分自转, 且所述行星轮 21随着太阳轮 10公转的转动力自然增加, 并提高所 述行星轮 21经由第二轴杆 432输出动力的扭力; 如此, 能调节所述第一组行星 轮 21的自转及随太阳轮 10的公转, 并凭借尼阻力的大小变化控制扭力输出的 大小。
当所述间隔件 39完全进入可变容积室 38而阻断油液时 (如图 17所示) , 所述可变容积室 38各自被分割成两个油压腔室 381、 382、 383、 384 , 致使所述 行星轮 21被完全锁住而无法自转, 且所述行星轮 21随着太阳轮 10公转, 而完 全反应太阳轮 10的动力, 并经由所述行星轮 21与第二轴杆 432输出太阳轮 10 的动力, 此时行星轮 21公转的动力等于太阳轮 10的动力, 并凭借行星轮 21公 转产生扭力输出。 所述外界引擎动力经由太阳轮 10驱动所述第二组行星轮 21a 时, 所述第二组行星轮 21a同时接受该第二组偏心控制盘组 3a的转盘 35a的导 引, 其实施方式与第一组偏心控制盘组 3相同, 容请不再赘述。 其中, 当第一 组行星轮 21的第一与第二偏心轴 213、 214处于有转动无尼阻位移产生时, 第 二组行星轮 21 a的第一与第二偏心轴 213a、 214a正好处于转动带动最大尼阻位 移时, 因此第一与第二组行星轮 21、 21a产生的尼阻作动力, 是正弦函数与余 弦函数的合成函数, 随时都有作动力存在。
凭借上述, 本发明能凭借油液截流技术以尼阻或锁住行星轮 21、 21a转动 的方式, 控制驱动力转换输出的大小, 且本发明属硬式油压油阻型扭力转换器, 对于油液的截流可达到完全阻断效果, 致使驱动力大小能完全反应到输出动力 上, 而使动力转换损失率降至零, 不论轻或重力机械均能一体适用; 据此, 以 提升动力转换率、 节约能源。
请参阅图 18所示, 揭示出本发明第二款实施例的剖示图, 说明其于上述第 一款实施例相异处在于, 该第一轴杆 101亦可固定于静止的固定座上而作为固 定端,至使太阳轮 10不能转动,且第二轴杆 432可作为带动所述行星轮 21、 21a 的活动端 (配合图 5及图 6所示) , 该活动端能够连结外界一转动机构, 以驱 动所述行星轮 21、 21a沿着太阳轮 10进行公转及自转, 其余构件组成等同于上 述第一款实施例。 凭借上述, 可供据以实施本发明于交通工具的转动减速上, 该转动机构在本实施上举以轮轴 6为例, 当外界轮轴 6的动力经由所述第二轴 杆 432与行星轮 21、 21a输入时, 能直接驱动所述行星轮 21、 21a, 该转盘 35、 35a接受所述行星轮 21、 21a自转所导引而往复转动, 同时所述行星轮 21、 21a 沿着太阳轮 10进行公转。
当所述间隔件 39、 39a部分进入可变容积室 38时 (配合图 16所示) , 该 油液的尼阻力会减緩所述行星轮 21、 21a自转, 并减緩所述行星轮 21、 21a沿着 太阳轮 10公转, 致使轮轴 6转动产生阻力而减速; 当所述间隔件 39、 39a完全 进入可变容积室 38时 (配合图 17所示) , 该油液于腔室 381、 382、 383、 384 之间的液流完全被截断, 致使所述行星轮 21、 21a与太阳轮 10锁制在一起, 而 制动该轮轴 6; 如此, 能经由尼阻力大小的调节, 而对外界轮轴 6输入的动力产 生尼阻效果, 进而减緩或制动轮轴 6的动力, 其余实施方式等同于上述第一款 实施例; 据此, 能以油液的尼阻力来减速, 当完全尼阻时就转变为压缩油液的 压缩力, 因此只有油液流动摩擦热和油液压缩热会产生, 且分散在整个环形腔 室 36内, 以避免上述传统来令片的摩擦热能集中于摩擦面上的状况, 并能进一 步避免转动运动意外被锁住的状况。
请参阅图 19所示, 揭示出本发明第三款实施例的剖示图, 说明其于上述第 一款实施例相异处在于, 所述间隔件 39b—体形成或固设于转盘 35b周边, 且 间隔可变容积室 38 , 能够压缩、 吸入该介质, 该太阳轮 10的第一轴杆 101作为 动力的输入端, 其余构件组成等同于上述第一款实施例。 凭借上述, 可供据以 实施本发明于压缩机上, 所述分隔部 37与间隔件 3%间隔可变容积室 38形成 四个压吸腔室 381、 382、 383、 384, 且介质在本实施上可为空气或冷媒, 所述 腔室 381、 382、 383、 384各自外接空气或冷媒的输入及输出管; 当外界马达的 动力经由第一轴杆 101及太阳轮 10输入而驱动所述行星轮 21、 21a 自转时, 该 转盘 35b接受所述行星轮 21、 21a自转所导引, 致使所述间隔件 39b随着转盘 35b进行一定振幅的往复转动, 进而依序往复压、 吸所述腔室 381、 382、 383、 384内的空气或冷媒, 以驱使空气或冷媒经由输入管进入所述腔室 381、 382、 383、 384内, 且空气或冷媒接受压缩后经由输出管排出。
此外, 亦可随太阳轮 10与行星轮 21、 21a的齿轮比, 以及可变容积室 38 数目设计的多寡, 设定一次回转的可压、 吸次数, 举如齿轮比为 1 : 1 , 由于所 述可变容积室 38间隔形成四个腔室 381、 382、 383、 384, 因此太阳轮 10回转 一圈也带动行星轮 21、 21a回转一圈, 如此便可有四个压、 吸次数, 其余实施 方式等同于上述第一款实施例。据此,凭借可变容积室 38的腔室 381、 382、 383、 384的容积变化, 令压缩及吸进的动作连续交互变换, 以达成对空气或冷媒的压 出及吸进的作用, 进而能够将压吸效率与压吸力一并提升。
请参阅图 20所示, 揭示出本发明第四款实施例的剖示图, 说明其于上述第 三款实施例相异处在于, 该行星轮 21、 21a的心轴可定点枢置第一枢接部 301 上 (配合图 5及图 6所示) , 而位于太阳轮 10周围; 或者, 该行星轮 21、 21a 的心轴亦可以转盘 35b为定点固定端, 而枢置行星轮 21、 21 a于太阳轮 10周围; 或者,该行星轮 21、 21a的心轴亦可以齿环 23为定点固定端, 而枢置行星轮 21、 21a于太阳轮 10周围; 该太阳轮 10的第一轴杆 101作为动力的输出端, 其余构 件组成等同于上述第三款实施例。 凭借上述, 可供据以实施本发明于转缸式内 燃机上, 所述腔室 381、 382、 383、 384在本实施上可作为汽缸的燃烧室使用, 该介质可为燃油, 且所述腔室 381、 382、 383、 384各自外接燃油的输入及输出 管,所述间隔件 39b在本实施上可作为活塞使用;如此,所以四个腔室 381、 382、 383、 384会同时有两个容积缩小及两个容积放大的机制发生; 该燃油能够于可 变容积室 38的一腔室 381内点燃而产生燃爆力 (配合图 19所示) , 该燃爆力 驱动所述间隔件 39b扩展该腔室 381,致使所述间隔件 39b带动转盘 35b进行一 定振幅的往复转动, 而导引所述行星轮 21、 21a自转, 并进一步经由所述行星 轮 21、 21a自转而驱动太阳轮 10与第一轴杆 101输出动力; 同时, 所述间隔件 39b压缩次一腔室 382 , 而驱使该腔室 382排出燃油燃爆后产生的废气, 所述间 隔件 39b扩展另一腔室 383 , 而驱使该腔室 383吸入燃油, 所述间隔件 39b压缩 又一腔室 384, 而驱使该腔室 384压缩燃油; 由此, 内燃机的吸、 压、 爆、 排等 动作可循环连续发生, 而连续驱动行星轮 21、 21a带动太阳轮 10转动, 其余实 施方式等同于上述第三款实施例。
据此, 所述腔室 381、 382、 383、 384能够分别作为吸气室、 压缩室、 燃爆 室及排气室, 由此连续驱动所述行星轮 21、 21a带动太阳轮 10与第一轴杆 101 输出动力, 进而提升燃油的燃爆力转换成动力输出的效率; 此外, 所述间隔件 39b均为振幅一定且做往复相对运动的可活动组件,每次的燃爆力均同步推动各 间隔件 39b, 而同时驱动同一行星轮 21、 21a产生自转运动, 因此每次的燃爆力, 均可完全转换为行星轮 21、 21a自转运动的推动力, 动力损失率为零, 充分达 到燃料效率的提升与节约能源。
综上所陈, 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 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 凡其他 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下而完成的等效修饰或置换, 均应包含于后述申请 专利范围内。

Claims (12)

  1. 权 利 要 求
    1. 一种环盘往复式动力转换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括:
    一行星齿轮组, 具有一太阳轮, 以及多个分别啮合于该太阳轮周围的行星 轮;
    至少一个的偏心控制盘组, 包含:
    一转盘, 枢置于该太阳轮的心轴上, 而位于该行星齿轮组的相对端, 该转 盘能够接受该行星轮自转所导引, 而使该转盘进行一定振幅的往复转动;
    一环形腔室, 间隔形成于该转盘周围, 该环形腔室容置有一能够形成压力 的介质, 该介质为油液;
    至少一个的分隔部, 间隔该环形腔室形成至少一个的可变容积室; 及 等数于该可变容积室的间隔件, 活动配置于该转盘周边, 能够进入该可变 - 容积室, 而压、 吸该介质, 以调节及制动所述行星轮自转, 所述间隔件能够脱 离该可变容积室, 以释放所述行星轮自转。
  2. 2.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环盘往复式动力转换装置, 其特征在于, 该太阳轮的 心轴上具有一第一轴杆, 所述行星轮一端面上活动套置一框件, 该框件的心轴 上具有一第二轴杆。
  3. 3. 如权利要求 2所述环盘往复式动力转换装置, 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轴杆 作为动力输入端, 能够经由该太阳轮驱动所述行星轮公转, 且该第二轴杆作为 动力输出端, 而传递所述行星轮公转的动力。
  4. 4.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环盘往复式动力转换装置, 其特征在于, 该转盘周边 形成有等数于该间隔件的容置槽, 能够容置该间隔件, 该间隔件能够自该容置 槽进入该可变容积室, 以及退入该容置槽而脱离该可变容积室。
  5. 5.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环盘往复式动力转换装置, 其特征在于,—该转盘的心 轴穿设有一套管, 且该套管与所述间隔件相连结, 能够驱动所述间隔件进入及 脱离该可变容积室。
  6. 6. 一种环盘往复式动力转换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括:
    一行星齿轮组, 具有一太阳轮, 以及多个分别啮合于该太阳轮周围的行星 轮;
    至少一个的偏心控制盘组, 包含:
    一转盘, 枢置于该太阳轮的心轴上, 而位于该行星齿轮组的相对端, 该转 盘能够接受该行星轮自转所导引, 而使该转盘进行一定振幅的往复转动; 一环形腔室, 间隔形成于该转盘周围, 该环形脍室容置有一能够形成压力 的介质, 该介质为燃油;
    至少一个的分隔部, 间隔该环形腔室形成至少一个的可变容积室; 及 等数于该可变容积室的间隔件, 固设于该转盘周边, 且间隔该可变容积室, 能够压、 吸该介质。
  7. 7. 如权利要求 6所述环盘往复式动力转换装置, 其特征在于, 该行星轮的 心轴定点枢置于该太阳轮周围。
  8. 8. 如权利要求 1或 6所述环盘往复式动力转换装置, 其特征在于, 该偏心 控制盘组具有一壳体, 该壳体内壁具有相对应的一第一枢接部及一第二枢接部, 该行星齿轮组枢置于该第一枢接部, 该转盘枢置于该第二枢接部, 而于该转盘 外周壁与该壳体内壁之间形成该环形腔室, 且该转盘的一盘面对应该行星齿轮 组。
  9. 9. 如权利要求 8所述环盘往复式动力转换装置, 其特征在于, 更加包含有: 多数第一导引沟, 以该太阳轮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别形成于该第一枢接部; 该行星轮双端面分别设有一偏心轴, 且所述偏心轴分别位于该行星轮的心 轴双侧 及
    多数第二导引沟, 以该转盘的心轴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别形成于该盘面上, 该行星轮经由所述偏心轴分别接受所述第一导引沟与第二导引沟共同导引而自 转, 该转盘经由所述第二导引沟接受该偏心轴导持而往复转动。
  10. 10. 如权利要求 9所述环盘往复式动力转换装置, 其特征在于, 该偏心轴上 枢置一滑动件, 该滑动件滑设于所述导引沟内。
  11. 1 1. 如权利要求 1或 6所述环盘往复式动力转换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行 星轮为四个, 分别设于该太阳轮四周, 所述偏心控制盘组为两组, 各转盘分别 导引两个行星轮自转, 所述分隔部为两个, 而间隔该环形腔室形成两个可变容 积室。
  12. 12. 如权利要求 1或 6所述环盘往复式动力转换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行 星轮外围与一能够自转的齿环相啮合, 该齿环双端面分别设有一圈环, 所述行 星轮位于所述圈环之间, 所述行星轮双端面分别活动套置一框件, 该框件位于 该圈环内。
CN201180059264.9A 2011-12-16 2011-12-16 环盘往复式动力转换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246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1/002116 WO2013086662A1 (zh) 2011-12-16 2011-12-16 环盘往复式动力转换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24698A true CN104024698A (zh) 2014-09-03
CN104024698B CN104024698B (zh) 2016-06-01

Family

ID=486117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59264.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24698B (zh) 2011-12-16 2011-12-16 环盘往复式动力转换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JP (1) JP6152512B2 (zh)
CN (1) CN104024698B (zh)
BR (1) BR112014008419A2 (zh)
CA (1) CA2846687C (zh)
DE (1) DE112011104699B4 (zh)
GB (1) GB2511586A (zh)
WO (1) WO201308666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30773A (zh) * 2017-05-23 2018-12-04 刘文钦 以回转力回馈控制转速的动力转换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700051A1 (de) * 1987-01-02 1988-07-14 Hartmann Johannes Stufenloses getriebe
US5512021A (en) * 1994-02-10 1996-04-30 Shash; Joseph L. Variable ratio transmission
US20060287149A1 (en) * 2005-06-17 2006-12-21 Fengxiang Mao Hub motor
US20090088280A1 (en) * 2007-09-28 2009-04-02 Kendall Alden Warren Variable delivery gear pump
CN101413572A (zh) * 2007-06-11 2009-04-22 赵宏坚 机械、液压复合传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37220A (en) * 1976-09-17 1978-04-06 Hiroshi Fujii Engine
FR2708065B1 (fr) * 1993-07-23 1995-09-22 Antonov Automotive Europ Dispositif d'accouplement volumétrique et dispositif de transmission ainsi équipé.
JP2002004873A (ja) * 2000-06-21 2002-01-09 Shigenobu Takane 内燃機関
JP2002243018A (ja) * 2001-02-14 2002-08-28 Sauer-Danfoss-Daikin Ltd 液圧機械式変速装置及びその変速装置を搭載した車両
US6905322B1 (en) * 2002-09-24 2005-06-14 Thermal Dynamics, Inc. Cam pump
US6761658B1 (en) * 2003-02-14 2004-07-13 Deere & Company Four mode hydro-mechanical transmission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700051A1 (de) * 1987-01-02 1988-07-14 Hartmann Johannes Stufenloses getriebe
US5512021A (en) * 1994-02-10 1996-04-30 Shash; Joseph L. Variable ratio transmission
US20060287149A1 (en) * 2005-06-17 2006-12-21 Fengxiang Mao Hub motor
CN101413572A (zh) * 2007-06-11 2009-04-22 赵宏坚 机械、液压复合传动装置
US20090088280A1 (en) * 2007-09-28 2009-04-02 Kendall Alden Warren Variable delivery gear pump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30773A (zh) * 2017-05-23 2018-12-04 刘文钦 以回转力回馈控制转速的动力转换器
CN108930773B (zh) * 2017-05-23 2020-09-01 刘文钦 以回转力回馈控制转速的动力转换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52512B2 (ja) 2017-06-28
GB201312527D0 (en) 2013-08-28
CA2846687A1 (en) 2013-06-20
CN104024698B (zh) 2016-06-01
GB2511586A (en) 2014-09-10
DE112011104699B4 (de) 2017-07-20
BR112014008419A2 (pt) 2017-04-11
WO2013086662A1 (zh) 2013-06-20
DE112011104699T5 (de) 2013-10-10
CA2846687C (en) 2016-02-09
JP2015507117A (ja) 2015-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51677B (zh) 一种石墨烯快速成型设备
CN104024698A (zh) 环盘往复式动力转换装置
CN206847278U (zh) 一种玉米粒烘干装置
TWI438115B (zh) Circular reciprocating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CN108930773A (zh) 以回转力回馈控制转速的动力转换器
CN108556192A (zh) 一种塑料瓶压缩装置
CN102628452B (zh) 一种空气压缩机及一种汽车发动机
CN108462294A (zh) 一种具有降噪功能的节能型电机
CN1876762A (zh) 水平旋转干馏炉
CN106762523A (zh) 一种机械式气泵
CN107930771A (zh) 一种新型生物质燃料分离设备
CN113546769A (zh) 一种自适应调节角度的窑尾煤粉旋流器
CN207674870U (zh) 一种低汞触媒烘干装置
CN206329462U (zh) 一种机械式调速气泵
CN204126721U (zh) 一种转子发动机
CN201953675U (zh) 无轴双筒两速轴流增压机
CN206668508U (zh) 一种圆周摆空气压缩装置
CN206980344U (zh) 一种升降开闭置换活性炭的层流罩
CN207634176U (zh) 一种圆盘形内燃机
CN207132563U (zh) 一种方便清理灰尘的天然气热风炉
CN206785637U (zh) 一种变频螺杆压缩机
CN104963766B (zh) 圆筒式组合发动机
CN205779781U (zh) 一种离心式压缩机
CN217153221U (zh) 一种反凸轮式启动执行器
CN102367800A (zh) 压气或透平装置及复合压气或透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601

Termination date: 2019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