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24542B - 挖掘斗齿及挖掘工具 - Google Patents

挖掘斗齿及挖掘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24542B
CN104024542B CN201380002794.9A CN201380002794A CN104024542B CN 104024542 B CN104024542 B CN 104024542B CN 201380002794 A CN201380002794 A CN 201380002794A CN 104024542 B CN104024542 B CN 1040245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cket tooth
pair
hole
adaptor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0279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24542A (zh
Inventor
田中贤一
姶良达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ma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ma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7531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8564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omatsu Ltd filed Critical Koma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0245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245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245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245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挖掘斗齿(30)具有斗齿主体(31)、插入孔(32)、从插入孔(32)的最深部突出的第一支承部(101)及第二支承部(102)。插入孔(32)具有形成在第一支承部(101)与第二支承部(102)之间的标识凹处(33)、形成在第一支承部(101)及第二支承部(102)两侧的第一延伸孔(34)及第二延伸孔(35)。

Description

挖掘斗齿及挖掘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作业机械中使用的挖掘铲斗及挖掘工具。
背景技术
液压挖掘机等作业机械一般具有铲斗或松土器等挖掘工具。在挖掘工具的前端固定有转接件。在转接件上安装有作为切刃的挖掘斗齿。在挖掘斗齿上形成有用于使转接件插入的插入孔。插入到挖掘斗齿的转接件除前端部以外的部位与插入孔的内表面抵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挖掘斗齿在挖掘作业的反复使用中,由于外表面与内表面的磨损,需要适当更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469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掘削作业中,较高的应力施加在转接件与挖掘斗齿的抵接面上。另外,如果施加在挖掘斗齿上的应力的方向改变,则挖掘斗齿相对于转接件略微摆动。并且,转接件与挖掘斗齿的间隙之间侵入有来自外部的砂土等。由于上述原因,挖掘斗齿与转接件的抵接面受到磨损。如果转接件及挖掘斗齿的抵接面受到磨损,则挖掘斗齿相对于转接件更容易摆动,从而促进磨损。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产品寿命缩短。
本发明鉴于上述状况而提出,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磨损及摆动的挖掘斗齿及挖掘工具。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第一侧面的挖掘斗齿是安装在转接件上的挖掘斗齿,具有斗齿主体、用于使转接件插入的插入孔、一对支承部。斗齿主体具有基端面,沿第一方向延伸。插入孔形成在斗齿主体的基端面上。一对支承部从插入孔的最深部突出。插入孔具有形成在一对支承部之间的凹部及形成在一对支承部的两侧并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一对延伸孔。
根据本发明第一侧面的挖掘斗齿,通过使一对支承部与转接件抵接,能够抑制挖掘斗齿相对于转接件的摆动即晃动。另外,因为能够将从转接件与挖掘斗齿的间隙侵入的砂土收纳在插入孔内,所以能够抑制因侵入的砂土而使转接件或挖掘斗齿受到磨损。另外,通过形成一对延伸孔,能够抑制转接件的前端的角部碰到插入孔的内壁而在插入孔内使转接件与斗齿受到损伤。
本发明第二侧面的挖掘斗齿在第一侧面的基础上,具有一对轴孔。一对轴孔沿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贯穿斗齿主体,并与插入孔连通。在通过一对轴孔的中心并与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平行的截面上,位于一对轴孔的中央的基准点与凹部的最深部的间隔比基准点与插入孔的最深部的间隔大。
根据本发明第二侧面的挖掘斗齿,能够在插入部受到损伤之前有提前使第二孔露出。因此,能够早期认识到挖掘斗齿的更换时期。
本发明第三侧面的挖掘斗齿在第一侧面的基础上,一对延伸孔比所述凹部浅且窄。
根据本发明第三侧面的挖掘斗齿,在正常的使用环境下,能够使凹部比一对延伸孔先开口。因此,能够在插入部受到损伤之前提前认识到挖掘斗齿的更换时期。
本发明第四侧面的挖掘斗齿在第一至第三侧面的基础上,一对支承部与插入到插入孔的转接件的前端部隔开规定间隔且相对。
根据本发明第四侧面的挖掘斗齿,能够将转接件的摆动限制在规定范围内。
本发明第五侧面的挖掘斗齿在第一至第四侧面的基础上,斗齿主体具有从基端面突出的凸部。
根据本发明第五侧面的斗齿,通过将凸部嵌合到转接件的凹部,能够进一步抑制挖掘斗齿相对于转接件的摆动。
本发明第六侧面的挖掘工具具有挖掘工具主体、挖掘斗齿及转接件。挖掘斗齿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斗齿主体、形成在斗齿主体的基端面上的插入孔、从插入孔的最深部突出的支承部。转接件具有固定在挖掘工具主体上的固定部及插入到插入孔的插入部。支承部与插入部的前端隔开规定间隔且相对。
根据本发明第六侧面的挖掘工具,通过使从转接件与挖掘斗齿的间隙侵入的砂土收纳在凹部内,能够抑制侵入的砂土磨损转接件或挖掘斗齿的抵接面。另外,不仅利用插入孔的内壁支承转接件,还利用一对支承部支承转接件,因此能够抑制挖掘斗齿相对于转接件摆动。
本发明第七侧面的挖掘斗齿在第六侧面的基础上,挖掘斗齿具有一对轴孔,该一对轴孔沿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贯穿斗齿主体,并与插入孔连通。在通过一对轴孔的中心并与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平行的截面上,第二方向上的插入部与支承部的间隔在第二方向上的一对轴孔的中心与支承部的间隔的5%以下。
根据本发明第七侧面的挖掘工具,能够使插入部的前端与支承部充分接近到必要程度。因此,在挖掘斗齿倾斜的情况下,能够用转接件适当地支承斗齿。
本发明第八侧面的挖掘斗齿在第六或第七侧面的基础上,斗齿主体具有从基端面突出的凸部。固定部包括凹部,凸部嵌合到该凹部。
根据本发明第八侧面的挖掘工具,通过使凸部嵌合到转接件的凹部,能够进一步抑制挖掘斗齿相对于转接件摆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抑制磨损及摆动的挖掘斗齿及挖掘工具。
附图说明
图1是铲斗的立体图。
图2是铲斗的立体图。
图3是斗齿安装体的俯视图。
图4是斗齿安装体的侧视图。
图5是斗齿安装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挖掘斗齿的立体图。
图7是图4的A-A剖面图(摆动时)。
图8是图4的A-A剖面图(正常时)。
图9是表示挖掘斗齿的构成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作为挖掘工具的一例,说明在液压挖掘机等作业机械中使用的铲斗100。
(铲斗100的整体构成)
图1及图2是铲斗100的立体图,如图1及图2所示,具有铲斗主体10及多个斗齿安装体15。
铲斗主体10具有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及包板13。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彼此相对。第一侧壁11及第二侧壁12均是在侧视图中具有由近似圆弧和线段围成的形状的平板。包板(ラッパー)13是沿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的近似圆弧配置的曲板。包板13、第一侧壁11及第二侧壁12通过焊接固定。包板13包括下缘部13a(即铲斗前端部)。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及包板13形成用于收纳砂土的收纳空间10V。
多个斗齿安装体15均由转接件20、挖掘斗齿30(以下简称斗齿)、安装机构40构成。
各转接件20按规定间隔固定在包板13的下缘部13a上。转接件20可以焊接在下缘部13a上。由于长时间使用而磨损的转接件20从下缘部13a拆卸而被新的转接件20更换。在本实施方式中,转接件20的被固定在包板13上的一侧为转接件20的基端,基端的相反侧为转接件20的前端。
斗齿30安装在转接件20的前端。斗齿30具有爪状的外形,形成为越靠近前端逐渐越薄。斗齿30的前端在挖掘时作为切刃起作用。由于长时间使用而磨损的斗齿30从转接件20拆卸而被新的斗齿30更换。在本实施方式中,斗齿30的具有切刃的一侧为斗齿30的前端,安装于转接件20的一侧为斗齿30的基端。
安装机构40用于将斗齿30安装在转接件20上。安装机构40配置在转接件20及斗齿30的内部。通过分解安装机构40,能够从转接件20拆卸磨损的斗齿30。
(斗齿安装体15的构成)
图3是斗齿安装体15的俯视图。图4是斗齿安装体15的侧视图。图5是斗齿安装体15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斗齿30的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如图3及图4所示,将斗齿主体31延伸的方向(即连结斗齿30的基端与前端的方向)为“第一方向”,斗齿主体31平坦地延伸的方向称为“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为“第三方向”。
如图5所示,转接件20具有固定部21和插入部22。固定部21是将转接件20的基端侧一分为二而形成的。固定部21夹住铲斗主体10的下缘部13a。固定部21通过焊接等固定在下缘部13a上。
如图3~图5所示,固定部21具有前表面21S1、上表面21S2、下表面21S3、第一凹部21T1及第二凹部21T2。前表面21S1在斗齿30安装于转接件20时与斗齿30相对。上表面21S2与前表面21S1相连。下表面21S3与前表面21S1相连,设置在上表面21S2的相反侧。第一凹部21T1形成在前表面21S1及上表面21S2上。第一凹部21T1与前表面21S1及上表面21S2相连而开口。第一凹部21T1供后述的斗齿30的第一凸部31T1嵌合。第二凹部21T2形成在前表面21S1及下表面21S3上。第二凹部21T2与前表面21S1及下表面21S3相连而开口。第二凹部21T2供后述的斗齿30的第二凸部31T2嵌合。第一凹部21T1供第一凸部31T1嵌合,第二凹部21T2供第二凸部31T2嵌合,从而能够抑制斗齿30在第二方向上的摆动。需要说明的是,在这样的固定部21上也可以安装不具有第一凸部31T1及第二凸部31T2的现有公知的斗齿。
插入部22从固定部21的前表面21S1突出。插入部22插入后述的斗齿主体30的插入孔32(参照图6)。如图3~图5所示,插入部22具有第一侧面22S1、第二侧面22S2、上表面22S3、下表面22S4、前端面22S5及插通孔22a。第一侧面22S1和第二侧面22S2设置在彼此的相反侧。上表面22S3和下表面22S4设置在彼此的相反侧。前端面22S5与第一侧面22S1、第二侧面22S2、上表面22S3及下表面22S4相连。在本实施方式中,前端面22S5从上表面22S3向下表面22S4平滑地弯曲,但是不限于此。前端面22S5例如可以是平面。插通孔22a从第一侧面22S1向第二侧面22S2贯穿插入部22。插通孔22a供后述的安装机构40的销41插通。
图6是从基端侧看到的斗齿30的视图。如图6所示,斗齿30具有斗齿主体31、插入孔32、第一轴孔36、第二轴孔37。
如图3及图4所示,斗齿主体31在第一方向上形成为前端变细的形状。另外,如图6所示,斗齿主体31形成为杯形。
如图6所示,斗齿主体31具有第一内侧面31S1、第二内侧面31S2、内上表面31S3、内下表面31S4、背面31S5(基端面的一例)、第一凸部31T1、第二凸部31T2、第一支承部101、第二支承部102。第一内侧面31S1与插入部22的第一侧面22S1相对。在第一内侧面31S1与第一侧面22S1之间也可以设置微小的间隙。第二内侧面31S2与插入部22的第二侧面22S2相对。在第二内侧面31S2与第二侧面22S2之间也可以设置微小的间隙。内上表面31S3与插入部22的上表面22S3抵接。下表面31S4与插入部22的下表面22S4抵接。背面31S5与固定部21的前表面21S1相对。在背面31S5与前表面21S1之间可以设置间隙。在背面31S5即基端面上形成有插入孔32。
第一凸部31T1从背面31S5突出。第一凸部31T1插入固定部21的第一凹部21T1。在第一凸部31T1与第一凹部21T1之间设置有间隙。第二凸部31T2隔着插入孔32在第一凸部31T1的相反侧从背面31S5突出。第二凸部31T2嵌合到固定部21的第二凹部21T2。
第一支承部101和第二支承部102(一对支承部的一例)在第二方向上分开并从插入孔32的最深部突出。第一支承部101和第二支承部102配置在标识凹处(サインポケット)33的两侧。换言之,标识凹处33是位于第一支承部101与第二支承部102之间的凹部。第一支承部101具有第一支承面101S。第一支承面101S形成插入孔32的底面的一部分。第一支承面101S与插入部22的前端面22S5相对。在第一支承面101S与前端面22S5之间设置有规定的微小间隙。第二支承部102具有第二支承面102S。第二支承面102S形成插入孔32的底面的一部分。第二支承面102S与插入部22的前端面22S5相对。在第二支承面102S与前端面22S5之间设置有规定的微小间隙。
在此,图7是图4的A-A剖面图。需要说明的是,图7所示的斗齿30及转接件20在挖掘作业中使用相当长的时间后,斗齿30相对于转接件20在第二方向上摆动。即,图7中表示了由于在挖掘作业中使用而斗齿30和转接件20的嵌合部受到磨损从而导致斗齿30相对于转接件20的摆动增大的状态。
如图7所示,第一内侧面31S1的前端部与第一侧面22S1的前端部抵接。另外,第二内侧面31S2的后端部与第二侧面22S2的后端部抵接。斗齿30及转接件20在没有使用于挖掘作业时,在所述的两个部位斗齿30和转接件20抵接。随着在挖掘作业中的使用,斗齿30和转接件20的嵌合部磨损持续,如果斗齿30的晃动增大到某种程度,则第二支承面102S与前端面22S5进一步抵接。这样,相对于插入部22倾斜的斗齿30被转接件20三点支承。特别是,因为第二支承面102S与前端面22S5抵接,所以能够实现在转接件20的两侧与前方支承斗齿30。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未图示,但是在斗齿30向与如图7所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时,第一内侧面31S1的后端部与第一侧面22S1的后端部抵接,第二内侧面31S2的前端部和第二侧面22S2的前端部抵接,第一支承面101S与前端面22S5抵接。由此,与如图7所示的情况同样地,斗齿30被转接件20三点支承。
由于具备如上所述的构成,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斗齿30,与现有的斗齿相比,能够抑制由于挖掘作业而使斗齿的晃动增大。斗齿晃动会促使嵌合部磨损而缩短斗齿及转接件的寿命,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斗齿30,能够与现有的斗齿相比延长部件的寿命。
如图6所示,插入孔32形成在斗齿主体31的背面31S5(基端面)上。插入孔32是用于使转接件20的插入部22插入的孔。插入孔32形成为与转接件20的外形相对应的前端变细的形状。插入孔32的底面的一部分是第一支承面101S及第二支承面102S。另外,插入孔32的内周面是第一内侧面31S1、第二内侧面31S2、内上表面31S3及内下表面31S4。
插入孔32包括标识凹处33、第一延伸孔34及第二延伸孔35。如图6所示,标识凹处33形成在插入孔32的底面侧的第二方向的中间部。标识凹处33形成在斗齿主体31的第一支承部101与第二支承部102之间。换言之,标识凹处33是第一支承部101与第二支承部102之间的凹部。
在此,参照图7说明标识凹处33的功能。
首先,标识凹处33具有储存从转接件20与斗齿30的间隙侵入的砂土的功能。由此,能够抑制侵入的砂土夹在转接件20与斗齿30之间,具体而言,能够抑制侵入的砂土夹在插入部22与第一支承部101之间及插入部22与第二支承部102之间。如果在插入部22与第一支承部101之间及插入部与第二支承部102之间夹入砂土,就会促使两个支承部及其周边磨损,从而使斗齿30的晃动增加。如果晃动增加,则进一步促进磨损,从而缩短斗齿30及转接件20的寿命。如上所述,因为标识凹处33具有储存侵入的砂土的功能,所以能够抑制斗齿30及转接件20的嵌合部的磨损。
另外,图7的虚线是假想地表示斗齿30被磨损的情景的磨损线。如图7所示,在初期阶段,斗齿30的前端两侧因磨损而缺损之后,斗齿30的前端整体地以相等的速度磨损。如果磨损进一步持续,则标识凹处33从斗齿30的前端露出。操作人员确认标识凹处33在斗齿30的前端露出,即在斗齿30的前端开有孔,从而确认斗齿30的使用寿命临近。需要说明的是,优选将标识凹处33设计成在正常的使用环境下比第一延伸孔34及第二延伸孔35先露出。标识凹处33与第一延伸孔34及第二延伸孔35的位置关系将于后文叙述。
第一延伸孔34及第二延伸孔35(一对延伸孔的一例)是插入孔32的一部分(参照图8)。第一延伸孔34及第二延伸孔35形成在第一支承部101及第二支承部102的第二方向两侧。具体而言,第一延伸孔34隔着第一支承部101形成在标识凹处33的相反侧。第二延伸孔35隔着第二支承部102形成在标识凹处33的相反侧。第一延伸孔34及第二延伸孔35均比标识凹处33浅且窄。这样的第一延伸孔34及第二延伸孔35设计成使转接件20的角部分(即转接件20前端的第二方向的两端部分)不碰到插入孔32的内壁。特别是,优选为即使在斗齿30相对于转接件20倾斜的情况下也不使转接件20的角部分碰到斗齿30的内壁(参照图7)。
如图6及图7所示,第一轴孔36及第二轴孔37(一对轴孔的一例)均贯穿斗齿主体31。第一轴孔36及第二轴孔37均与插入孔32连通。第一轴孔36及第二轴孔37沿着第二方向形成在一直线上。在图7中,第一轴孔36及第二轴孔37的中心线AX由单点划线表示。如图7所示,在第一轴孔36及第二轴孔37上收纳有安装机构40的两端部。
如图5所示,安装机构40具有销41、螺栓42、垫圈43和衬套44。如图7所示,销41插入插入部22的插通孔22a。在本实施方式中,销41的中心轴与第一轴孔36及第二轴孔37的中心线AX大致一致。螺栓42经由垫圈43及衬套44固定在销41的一端上。垫圈43及衬套44收纳在第一轴孔36的内侧。
(转接件20与斗齿30的位置关系)
接着,参照附图说明转接件20与斗齿30的位置关系。图8是图4的A-A剖面图。需要说明的是,与图7不同,在图8中表示的是在第二方向上斗齿30相对于转接件20不摆动的状态。
在图8中,第一支承部101与第二支承部102在中心线AX上的中央位置作为“基准点P”来图示,即基准点P是中心线AX上的斗齿主体31的第二方向的中心。
如图8所示,基准点P与标识凹处33的最深部的间隔m1比基准点P与第二延伸孔35的最深部的间隔m2大。虽然未图示,但是基准点P与第一延伸孔34的最深部的间隔和基准点P与第二延伸孔35的最深部的间隔m2相等。第一延伸孔34或第二延伸孔35的最深部是插入孔32的最深部的一例。优选为间隔m1在间隔m2的1.05倍以上,更加优选为在1.10倍以上。
另外,如图8所示,优选为插入部22的前端与第一支承部101及第二支承部102的微小间隔n1在中心线AX与第一支承部101及第二支承部102的间隔n2的5%以下,更加优选为在2%以下。
(作用及效果)
(1)本实施方式的斗齿30具有斗齿主体31、插入孔32、从插入孔32的最深部突出的第一支承部101及第二支承部102(一对支承部的一例)。插入孔32具有形成在第一支承部101与第二支承部102之间的标识凹处33(凹部的一例)及形成在第一支承部101及第二支承部102两侧的第一延伸孔34及第二延伸孔35(一对延伸孔的一例)。
因此,通过使第一支承部101或第二支承部102与转接件20抵接,能够抑制斗齿30相对于转接件20的摆动即晃动。另外,因为从转接件20与斗齿30的间隙侵入的砂土能够被收纳在标识凹处33,所以能够抑制由于侵入的砂土而磨损转接件20和斗齿30。另外,通过形成第一延伸孔34及第二延伸孔35,能够抑制转接件20的前端的角部碰到插入孔32的内壁,因此能够抑制在标识凹处33内转接件20与斗齿30受到损伤。
(2)基准点P与标识凹处33的最深部的间隔m1比基准点P与插入孔32的最深部的间隔m2大。
因此,在斗齿主体31的磨损持续的情况下,能够使标识凹处33比插入孔32先露出。因此,能够在插入部22受到损伤之前提前认识到斗齿30的更换时期。
(3)第一延伸孔34及第二延伸孔35比标识凹处33浅且窄。
因此,在正常的使用环境下,能够使标识凹处33比第一延伸孔34及第二延伸孔35先开口。因此,能够在插入部22受到损伤之前提前认识到斗齿30的更换时期。
(4)第一支承部101及第二支承部102与插入到插入孔32的转接件20的前端部隔开规定间隔且相对。
因此,能够将转接件20的摆动限制在规定范围内。
(5)斗齿主体31具有从背面31S5(基端面的一例)突出的第一凸部31T1。
因此,通过将第一凸部31T1嵌合到固定部21的第一凹部21T1,能够进一步抑制斗齿30相对于转接件20的摆动。该效果利用第二凸部31T2也能够得到。
(6)插入部22的前端与第一支承部101及第二支承部102的间隔n1在中心线AX与第一支承部101及第二支承部102的间隔n2的5%以下。
因此,能够使插入部22的前端与第一支承部101及第二支承部102充分接近到必要程度。因此,在斗齿30倾斜的情况下,能够用转接件20适当地支承斗齿30。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以上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各种变形或修改。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挖掘工具的一例说明了铲斗100,但是不限于此。作为挖掘工具,能够例举出安装在推土机等上的松土器等。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斗齿30的插入孔32具有第一延伸孔34及第二延伸孔35,但是不限于此。如图9所示,插入孔32可以不具有第一延伸孔34及第二延伸孔35。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支承部101与第一内侧面31S1的角及第二支承部102与第二内侧面31S2的角是插入孔32的最深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斗齿主体31具有第一凸部31T1及第二凸部31T2,但是不限于此。斗齿主体31可以不具有第一凸部31T1及第二凸部31T2,可以仅具有第一凸部31T1及第二凸部31T2中的一个。
符号说明
10 铲斗主体
11 第一侧壁
12 第二侧壁
13 包板
15 斗齿安装体
20 转接件
21 固定部
21T1,21T2 凹部
22 插入部
30 挖掘斗齿
31 斗齿主体
31T1,31T| 凸部
32 插入孔
33 标识凹处(凹部的一例)
34,35 延伸孔
36,37 轴孔
40 安装机构
100 铲斗(挖掘工具的一例)
101 第一支承部(一对支承部的一例)
102 第二支承部(一对支承部的一例)
P 基准点

Claims (7)

1.一种挖掘斗齿,是安装于转接件的挖掘斗齿,其特征在于,具有:
斗齿主体,沿作为连结斗齿的基端与前端的方向的第一方向延伸,具有基端面;
插入孔,形成在所述斗齿主体的所述基端面上,用于使所述转接件插入;
一对支承部,从所述插入孔的最深部突出,与插入到所述插入孔的所述转接件的前端隔开规定间隔且相对;
所述插入孔具有:
凹部,形成在所述一对支承部之间,具有储存从所述转接件与所述斗齿主体的间隙侵入的砂土的功能;
一对延伸孔,形成在所述一对支承部的两侧,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能够抑制所述转接件的前端的角部碰到所述插入孔的内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挖掘斗齿,其特征在于,
具有一对轴孔,所述一对轴孔沿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贯穿所述斗齿主体,并与所述插入孔连通;
在通过所述一对轴孔的中心并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平行的截面上,位于所述一对轴孔的中央的基准点与所述凹部的最深部的间隔比所述基准点与所述延伸孔的最深部的间隔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挖掘斗齿,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延伸孔比所述凹部浅且窄。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挖掘斗齿,其特征在于,
所述斗齿主体具有从所述基端面突出的凸部。
5.一种挖掘工具,其特征在于,具有:
挖掘工具主体;
挖掘斗齿,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斗齿主体、形成在所述斗齿主体的基端面上的插入孔、从所述插入孔的最深部突出的一对支承部,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是连结斗齿的基端与前端的方向;
转接件,具有固定在所述挖掘工具主体上的固定部、插入所述插入孔的插入部;
所述插入孔具有:
凹部,形成在所述一对支承部之间,具有储存从所述转接件与所述斗齿主体的间隙侵入的砂土的功能;
一对延伸孔,形成在所述一对支承部的两侧,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能够抑制所述转接件的前端的角部碰到所述插入孔的内壁,
所述一对支承部与所述插入部的前端隔开规定间隔且相对。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挖掘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挖掘斗齿具有一对轴孔,所述一对轴孔沿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贯穿所述斗齿主体,并与所述插入孔连通;
在通过所述一对轴孔的中心并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平行的截面上,所述插入部与所述支承部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间隔在所述一对轴孔的中心与所述支承部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间隔的5%以下。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挖掘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斗齿主体包括从所述基端面突出的凸部;
所述固定部包括凹部,所述凸部嵌合到所述凹部。
CN201380002794.9A 2012-12-18 2013-06-26 挖掘斗齿及挖掘工具 Active CN1040245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75319A JP5885648B2 (ja) 2012-12-18 2012-12-18 掘削ツース及び掘削具
JP2012-275319 2012-12-18
PCT/JP2013/067486 WO2014097667A1 (ja) 2012-12-18 2013-06-26 掘削ツース及び掘削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24542A CN104024542A (zh) 2014-09-03
CN104024542B true CN104024542B (zh) 2016-11-30

Family

ID=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874491A (en) * 1953-12-31 1959-02-24 Electric Steel Foundry Co Bucket tooth assembly
US5423138A (en) * 1994-04-04 1995-06-13 Caterpillar, Inc. Tip to adapter interface
CN101099005A (zh) * 2004-12-02 2008-01-02 普雷达克公司 公共工程机械设备用的磨损部件与支承工具间连接组件
CN202370031U (zh) * 2011-11-01 2012-08-08 三一重机有限公司 一种挖掘机铲斗斗齿及挖掘机铲斗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874491A (en) * 1953-12-31 1959-02-24 Electric Steel Foundry Co Bucket tooth assembly
US5423138A (en) * 1994-04-04 1995-06-13 Caterpillar, Inc. Tip to adapter interface
CN101099005A (zh) * 2004-12-02 2008-01-02 普雷达克公司 公共工程机械设备用的磨损部件与支承工具间连接组件
CN202370031U (zh) * 2011-11-01 2012-08-08 三一重机有限公司 一种挖掘机铲斗斗齿及挖掘机铲斗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60098B (zh) 挖掘齿安装体及挖掘齿
JP5885648B2 (ja) 掘削ツース及び掘削具
AU2016203502B2 (en) Ground engaging tools
CN101316968B (zh) 用于土方作业机械的尖端组件
CN103180524A (zh) 建设机械的斗齿组装体及具备该组装体的铲斗
CN103189579A (zh) 建筑机械的铲斗斗齿
CN103874808A (zh) 挖掘爪及挖掘爪用主体
AU2015343491A1 (en) Wear member for tool
CN202644641U (zh) 建筑机械的斗齿
CN105408556A (zh) 地面接合工具总成
CN104024542B (zh) 挖掘斗齿及挖掘工具
CN107002392A (zh) 地面接合工具
JP5877430B1 (ja) ツース盤
AU2012268793B2 (en) Ground engaging tools
CN104343146A (zh) 铲斗前端的带隐蔽部的适配器及安装在进行挖掘等的作业机械上的铲斗
US20230340761A1 (en) Tapered bushing for bit removal
US20230340760A1 (en) Lock packing prevention for a bit
US20230340753A1 (en) Protected spring clip for retaining bits
US20230340754A1 (en) Washout protection for a bit
US20230340762A1 (en) Front access for bit retention
JP2018123477A (ja) 掘削工具
CN105408557A (zh) 地面接合工具总成
JP2006045785A (ja) 掘削バケ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