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09488A - Ac电源装置 - Google Patents

Ac电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09488A
CN104009488A CN201410058521.2A CN201410058521A CN104009488A CN 104009488 A CN104009488 A CN 104009488A CN 201410058521 A CN201410058521 A CN 201410058521A CN 104009488 A CN104009488 A CN 1040094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ltage
power supplies
phase
terminal
generation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5852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川康弘
本田一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 Ltd's Stol Is Made Institute
Takasag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 Ltd's Stol Is Made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 Ltd's Stol Is Made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Co Ltd's Stol Is Made Institute
Publication of CN1040094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0948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FSYSTEMS FOR REGULAT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VARIABLES
    • G05F1/00Automatic systems in which deviations of an electric quantity from one or more predetermined values are detected at the output of the system and fed back to a device within the system to restore the detected quantity to its predetermined value or values, i.e. retroactive systems
    • G05F1/10Regulating voltage or current
    • G05F1/12Regulating voltage or current wherein the variable actually regulated by the final control device is ac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26Arrangements for eliminating or reducing asymmetry in polyphase network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AC电源装置,该AC电源装置包括:第一AC电源产生单元,其产生用于第一端子的对应于u相的第一AC电压;第二AC电源产生单元,其产生用于第二端子的对应于v相的第二AC电压;第三AC电源产生单元,其产生用于第三端子的对应于w相的第三AC电压;以及控制单元,其以如下的方式控制从第一至第三AC电源产生单元输出的每个AC电压的相位和幅度:使分别输出到第一至第三端子的第一至第三AC电压中的每一个的幅度和相位与针对每个AC电压预先设定的幅度设定值和相位设定值相匹配。

Description

AC电源装置
 通过引用结合 
本申请基于并要求于2013年2月22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 2013-033784的优先权的权益,其公开内容被整体地通过引用结合到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使用AC电压来向另一设备供应电力(power)的AC(交流)电源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诸如家庭用具之类的设备基于从使用AC电压的系统线路供应的电力进行工作。近年来,存在对于AC电源装置的许多提议,该AC电源装置产生用于这些电器的AC电力,以便在诸如电力中断或干扰之类的紧急情况下使用电器,或者在户外使用电器。此类AC电源装置通常经由单相三线供应源系统(supply source system)或三相三线供应源系统向电器供应电力。例如,在经由单相三线供应源系统来供应电力的情况下,如果在连接到各相的负载之间的量值(magnitude)发生不平衡,则发生各相之间的电压的不平衡,其导致要施加于电器的AC电压的幅度(amplitude)偏离期望值的问题。
在这方面,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 2005-137070和2007-166869公开了一种用于消除AC电源装置中的由于负载之间的量值的不平衡而引起的幅移(amplitude shift)的技术。
根据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 2005-137070,在单相三线供应源系统公用事业互连逆变器(utility interconnection inverter)中,在a相侧和b相侧提供被彼此互连的半桥逆变器,并且与a相和b相的每个负载的量值成比例地控制相对于每个半桥逆变器的输出电流命令的量值。具体地,当a相和b相中之一的负载的量值较大时,对于每个相的输出与量值成比例地增加,而当a相和b相中之一的负载的量值较小时,对于每个相的输出减小。同时,提供用于限制这样确定的电流输出的功能,以使得借助于控制两个电流输出的电力来限制系统电力。因此,在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 2005-137070中,不平衡度得以降低,即使当连接到单相三线供应源系统的负载处于不平衡状态时也是如此。
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 2007-166869公开了一种与单相三线配电系统互连的电源装置。该电源装置包括:对太阳能电池、风力涡轮发电机等的DC电力进行输出的电源主体(body);逆变器电路,其将来自电源主体的DC电力转换成AC电力,并将该AC电力输出到配电系统;以及控制设备,其控制逆变器电路以平衡配电系统的中性线N与每个电压线之间的电压,或使电压之间的差最小化,由此使得逆变器电路输出有功功率或无功功率。因此,在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 2007-166869中,由于负载之间的不平衡或要供应电压之间的不平衡而引起的电压不平衡被补偿,并且引入线(lead-in wire)和内部布线(interior wiring)中的电压升高受到抑制以使得尽可能地增加逆变器的有效输出,直到发生电源装置的限制为止,由此防止对电源装置的输出的抑制。
发明内容
在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 2005-137070和2007-166869中,通过仅集中于AC电压的幅度来执行修正。相应地,当单独地使用第一相和第二相时,能够获得规定幅度(例如,用于每个相的100 V的电力)。然而,在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 2005-137070和2007-166869中,不能消除由于负载之间的不平衡而引起的两个相之间的相移。这导致如下问题:例如当将第一相和第二相组合以获得双倍电压(例如,200 V的电力)时,由于在两个相之间发生的相移而不能获得期望幅度,即使将各相组合也是如此。
在本发明的示例性方面,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方面的AC电源装置包括:第一AC电源产生单元,其产生用于第一端子的对应于u相(u-phase)的第一AC电压;第二AC电源产生单元,其产生用于第二端子的对应于v相(v-phase)的第二AC电压;第三AC电源产生单元,其产生用于第三端子的对应于w相(w-phase)的第三AC电压;以及控制单元,其以如下的方式控制从第一至第三AC电源产生单元输出的每个AC电压的相位和幅度:使分别输出到第一至第三端子的第一至第三AC电压中的每一个AC电压的幅度和相位与幅度设定值和相位设定值相匹配,该幅度设定值和相位设定值是预先设定的。
附图说明
根据结合附图进行的某些示例性实施例的以下描述,本发明的以上及其他方面、特征以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AC电源装置的框图; 
图2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AC电源装置的详细框图; 
图3是示出负载处于平衡状态时的每个相中的幅度和相位的矢量图; 
图4是示出负载处于不平衡状态时的每个相中的幅度和相位的矢量图; 
图5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AC电源装置中的修正处理的概要(outline)的矢量图; 
图6是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AC电源装置的框图; 
图7是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AC电源装置的详细框图;以及 
图8是示出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AC电源装置中的负载处于平衡状态时的每个相中的幅度和相位的矢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 
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图1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AC电源装置1的框图。图1示出:第一负载(例如,负载Puv)、第二负载(例如负载Pwv)和第三负载(例如,负载Puw),其中每个负载都被供应由AC电源装置1产生的AC电压,以及为AC电源装置1供应工作功率的DC电源PWR。如图1中所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AC电源装置1包括AC电源2。AC电源2包括控制单元10、第一AC电源产生单元(例如,AC电源产生单元11u)、第二AC电源产生单元(例如,AC电源产生单元11v)、第三AC电源产生单元(例如,AC电源产生单元11w)以及端子Tu、Tv1、Tv2和Tw。
如图1中所示,负载Puv被连接在端子Tu与端子Tv1之间。通过阻抗Zu输出的电位Vun被供应给负载Puv的端子Tu,并且通过阻抗Zv输出的电位Vvn被供应给负载Puv的另一端子Tv1。负载Pwv被连接在端子Tv2与端子Tw之间。通过阻抗Zw输出的电位Vwn被供应给负载Pwv的端子Tw,并且通过阻抗Zv的电位Vvn被供应给负载Pwv的另一端子Tv2。负载Puw被连接在端子Tu与端子Tw之间。电位Vun被供应给负载Puw的端子Tu,并且电位Vwn被供应给负载Puw的端子Tw。
端子Tu是输出第一AC电压的第一端子,该第一AC电压对应于从AC电源装置1输出的AC电压中的u相。AC电源产生单元11u产生第一AC电压并将该第一AC电压输出到端子Tu。AC电源产生单元11u和端子Tu被用线路相连接。该线路具有阻抗Zu。当从AC电源产生单元11u输出的电流Iu流过该线路时,在从AC电源产生单元11u输出的第一AC电压Vun0与供应给负载Puv和Puw的第一AC电压Vun之间发生电压差和相位差。注意,将AC电源产生单元11u与端子Tu相连接的线路的阻抗Zu是由第一阻抗元件产生的第一阻抗元件比如是在该线路上提供的滤波器。
端子Tv1和Tv2中的每一个均是第二端子,其划分(divide)并输出第二AC电压,该第二AC电压对应于从AC电源装置1输出的AC电压中的v相。AC电压产生单元11v产生第二AC电压并将该第二AC电压输出到端子Tv1和Tv2。AC电源产生单元11v和端子Tv1和Tv2被用线路相连接。该线路具有阻抗Zv。当从AC电源产生单元11v输出的电流Iv流过该线路时,在从AC电源产生单元11v输出的第二AC电压Vvn0与供应给负载Puv和Pwv的第二AC电压Vvn之间发生电压差和相位差。注意,将AC电源产生单元11v与端子Tv1和Tv2相连接的线路的阻抗Zv是由第二阻抗元件产生的。第二阻抗元件比如是在该线路上提供的滤波器。
端子Tw是输出第三AC电压的第三端子,该第三AC电压对应于从AC电源装置1输出的AC电压中的w相。AC电源产生单元11w产生第三AC电压并将该第三AC电压输出到端子Tw。AC电源产生单元11w与端子Tw被用线路相连接。该线路具有阻抗Zw。当从AC电源产生单元11w输出的电流Iw流过该线路时,在从AC电源产生单元11w输出的第三AC电压Vwn0与供应给负载Pwv和Puw的第三AC电压Vwn之间发生电压差和相位差。注意,将AC电源产生单元11w与端子Tw相连接的线路的阻抗Zw是由第三阻抗元件产生的。第三阻抗元件比如是在该线路上提供的滤波器。
控制单元10以如下方式来控制从AC电源产生单元11u、11v和11w输出的每个AC电压的相位和幅度:使输出到端子Tu的第一AC电压Vun、输出到端子Tv1和Tv2的第二AC电压Vvn和输出到端子Tw的第三AC电压Vwn中的每一个AC电压的幅度和相位与针对每个AC电压预先设定的幅度设定值和相位设定值相匹配。更具体地,控制单元10基于表示每个AC电压的幅度分量和相位分量的矢量值来产生用于控制AC电源产生单元11u、11v和11w的控制信号。稍后将描述控制单元10的细节。
AC电源产生单元11u、11v和11w中的每一个产生AC电压。例如,AC电源产生单元11u、11v和11w接收从控制10输出的PWM(脉宽调制)信号作为控制信号,并且根据诸如PWM信号的脉冲宽度、相位以及频率之类的变量来控制输出AC电压的幅度、相位、频率等。在这种情况下,PWM信号被例示为控制信号的示例,但是还可使用包括正弦波的其他信号作为控制信号。
接下来,将更详细地描述控制单元10和AC电源产生单元11u、11v和11w。在这方面,图2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AC电源装置的详细框图。
如图2中所示,AC电源装置1包括作为图1中所示的AC电源产生单元11u、11v和11w的逆变器11u、11v和11w。逆变器11u、11v和11w一旦从控制单元10接收到控制信号就进行工作。控制单元10具有这样的配置:其中为每个相提供的处理器产生针对每个相的控制信号。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AC电源装置1中,矢量检测单元21u和波形调整单元22u产生对应于u相的控制信号SCVun;矢量检测单元21v和波形调整单元22v产生对应于v相的控制信号SCVvn;以及矢量检测单元21w和波形调整单元22w产生对应于w相的控制信号SCVwn。
在这种情况下,矢量检测单元21u划分从端子Tu输出的第一AC电压Vun,并且使用所划分电压中的一个作为到矢量检测单元21u的反馈输入,由此检测表示AC电压Vun的幅度和相位的测量矢量值MPu。矢量检测单元21v划分从端子Tv1和Tv2输出的第二AC电压Vvn,并且使用所划分电压中的一个作为到矢量检测单元21v的反馈输入,由此计算表示AC电压Vvn的幅度和相位的测量矢量值MPv。矢量检测单元21w划分从端子Tw输出的第三AC电压Vwn,并且使用所划分电压中的一个作为到矢量检测单元21w的反馈输入, 由此计算表示AC电压Vwn的幅度和相位的测量矢量值MPw。在这种情况下,矢量检测单元21u、21v和21w中的每一个接收参考相位值,该参考相位值是针对AC电压的相位的参考值。矢量检测单元21u、21v和21w中的每一个检测参考相位值与要被反馈和接收的相应AC电压之间的相位差分量,并且将被反馈和接收的AC电压的幅度包括在测量矢量值中。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AC电源装置1以“n”点作为参考点进行操作。参考相位值是表示“n”点处的相位的值。
波形调整单元22u计算表示幅度设定值和相位设定值的波形设定值SEVu与测量矢量值MPu之间的差值,并且更新控制信号SCVun,以使得减小该差值。波形调整单元22v计算表示幅度设定值和相位设定值的波形设定值SEVv与测量矢量值MPv之间的差值,并且更新控制信号SCVvn,以使得减小该差值。波形调整单元22w计算表示幅度设定值和相位设定值的波形设定值SEVw与测量矢量值MPw之间的差值,并且更新控制信号SCVwn,以使得减小该差值。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使AC电源装置1操作为单相三线供应源系统的AC电源。相应地,包括100 V幅度分量和0度相位分量的矢量值被设定为波形设定值SEVu;包括0 V幅度分量和0度相位分量的矢量值被设定为波形设定值SEVv;并且包括100 V幅度分量和180度相位分量的矢量值被设定为波形设定值SEVw。为了获得波形设定值,存在例如包括如下的方法:将来自安装在控制单元10外部的存储器、计算机等的输出作为控制值输入到波形调整单元的方法;将存储控制值的存储器安装在控制单元10中并将该控制值输入到波形调整单元的方法;以及在波形调整单元中提供存储器功能的方法。波形设定值优选地被存储在诸如双列直插式封装开关或快闪存储器之类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中。
波形调整单元22u、22v和22w通过使用测量矢量值与波形设定值之间的差来执行诸如积分控制之类的处理,并分别输出控制信号SCVun、SCVvn和SCVwn(例如PWM信号)。因此,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AC电源装置1中,从端子Tu、Tv1、Tv2和Tw输出的AC电压的幅度和相位与由波形设定值指定的值相匹配。
接下来,将描述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AC电源装置1的操作。由于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使AC电源装置1作为单相三线供应源系统的AC电源进行操作,所以其中跨负载Puv的两端产生的AC电压和跨负载Pwv的两端产生的AC电压具有相同的幅度和相反(reversed)相位的状态是理想状态。此外,在单相三线供应源系统的AC电源中,其中第二AC电压Vvn具有0 V的幅度的状态是理想状态。
在这方面,图3是示出负载Puv和Pwv处于平衡状态时的每个相中的幅度和相位的矢量图。注意,在下面进行解释的多个矢量图中,假定每个矢量的长度表示AC电压的幅度,而相对于在每个矢量图的垂直方向上的中线(在垂直方向上的通过参考点“n”的线)的倾角(inclination)表示AC电压的相位。
如图3中所示,当连接到AC电源产生单元11u、11v和11w(例如,在AC电源产生单元11u的情况下,还包括作为负载的阻抗Zu)的所有负载处于平衡状态时,相同的电流流过负载Puv和Pwv。因此,第一AC电压Vun的矢量和第三AC电压Vwn的矢量具有相同的量值,并且相互移位(shift)180度。具体地,当负载处于平衡状态时,具有相同幅度的AC电压被施加到负载Puv和Pwv,并且具有的幅度为要被施加到负载Puv和Pwv的幅度的两倍的AC电压被施加到负载Puw。
接下来,图4是示出负载处于不平衡状态时的每个相中的幅度和相位的矢量图。在图4中所示的矢量图中,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并没有由AC电源装置1的控制单元10来执行矢量修正。图4中所示的示例示出其中负载Pwv是0且电流Iw是0的状态。
如图4中所示的,当负载处于不平衡状态时,电流Iw并不流动。因此,具有与从AC电源产生单元11w输出的第三AC电压Vwn0的那些相同的幅度和相位的AC电压被作为第三AC电压Vwn输出。换言之,在第三AC电压Vwn中不发生移位。
同时,当负载处于不平衡状态时,电流流过负载Puv,使得电流Iu流过阻抗Zu且具有与电流Iu相同的幅度的电流Iv流过阻抗Zv。结果,在从AC电源产生单元11u输出的第一AC电压Vun0与从端子Tu输出的第一AC电压Vun之间发生具有 Zu·Iu的倾角和量值的移位。AC电压之间的移位引起这样的问题,即在端子Tu与端子Tw之间施加的AC电压的幅度Vuw变得小于图3中所示的示例的幅度。此外,当负载如图4中所示处于不平衡状态时,电流Iu像电流Iv一样流过负载Puv。因此,在理想状态下,与参考点“n”相匹配的第二AC电压Vvn移位Zv·Iv(=Iu)的量。
因此,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AC电源装置1中,对分别从逆变器11u和11v输出的第一AC电压Vun0和第二AC电压Vvn0中的每一个的幅度和相位进行调整,使得第一AC电压Vun和第二AC电压Vvn的矢量值(例如,幅度和相位)变成图3中所示的状态下的值。更具体地,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AC电源装置1中,在最接近于要施加于负载的AC电压的位置处从第一AC电压Vun获得第三AC电压Vwn。此外,控制单元10执行积分控制,使得所测量的AC电压的幅度和相位与表示理想状态的波形设定值相匹配,由此控制要施加于负载的AC电压的幅度和相位。
在这方面,图5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AC电源装置1中的修正处理的概要的矢量图。如图5中所示,控制单元10以如下的方式控制AC电源产生单元11u、11v和11w:当第一AC电压Vun0和第二AC电压Vvn0由于阻抗Zu和Zv而移位时,使分别从AC电源产生单元11u和11v输出的第一AC电压Vun0和第二AC电压Vvn0与具有由波形设定值指定的量值的矢量值相匹配。
如以上所描述的,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AC电源装置1中,即使当负载处于不平衡状态时,也能够将要施加于负载的AC电压的幅度和相位保持在由预先设定的波形设定值所指定的值。因此,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AC电源装置1能够保持从单相AC电压获得的每个幅度(例如,幅度Vun和Vwv)的量值以及从双相AC电压获得的每个幅度(例如,幅度Vuw)的量值,无论负载的不平衡状态的波动如何。
此外,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AC电源装置1中,根据反馈来监视从AC电源装置1输出的AC电压的幅度和相位,由此连续地调整AC电压的幅度和相位。因此,即使在每个负载的量值连续改变时,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AC电源装置1也能够在跟随该变化的同时保持AC电压的量值和幅度。例如,电器很少不变地在相同的负载下操作,并且通常,每个负载的量值不断地改变。因此,以下相对于负载变化的能力对于电器的稳定工作而言是极其重要的。
第二示例性实施例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例示其中使用AC电源装置1作为单相三线供应源系统的电源的情况,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例示其中使用AC电源装置1作为三相三线供应源系统的电源的情况。在这方面,图6示出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AC电源装置1的框图。
如图6中所示,施加于连接到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AC电源装置1外部的负载的电压不同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电压。更具体地,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负载Puv被连接在端子Tu与端子Tv1之间;负载Pvw被连接在端子Tv2与端子Tw之间;并且负载Pwu被连接在端子Tu与端子Tw之间。通过阻抗Zu输出的电位Vun被施加于负载Puv的端子Tu,而通过阻抗Zv输出的电位Vvn被施加于负载Puv的端子Tv1。在下文中,将施加于负载Puv的两端的电压称为电压Vuv。电位Vvn被施加于负载Pvw的端子Tv2,并且通过阻抗Zw输出的电位Vwn被施加于负载Pvw的端子Tw。在下文中,将施加于负载Pvw的两端的电压称为电压Vvw。电位Vun被施加于负载Pwu的端子Tu,并且电位Vwn被施加于负载Pwu的端子Tw。在下文中,将施加于负载Pwu的两端的电压称为电压Vwu。
接下来,图7示出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AC电源装置1的详细框图。如图7中所示,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AC电源装置1的方框配置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AC电源装置1的方框配置相同,但是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AC电源装置1的波形设定值不同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AC电源装置1的波形设定值。具体地,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将115 V的幅度和0度的相位设定为对应于u相的第一AC电压Vun的波形设定值SEVu。将115 V的幅度和-120度的相位设定为对应于v相的第二AC电压Vvn的波形设定值SEVv。将115 V的幅度和-240度的相位设定为对应于w相的第三AC电压Vwn的波形设定值SEVw。如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样,优选地将该波形设定值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中。
并且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将参考相位值用于矢量检测单元21u、21v和21w。并且,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AC电源装置1以“n”点作为参考点进行操作。
接下来,将描述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AC电源装置1的操作。在这方面,图8是示出当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AC电源装置中的负载处于平衡状态时的每个相中的幅度和相位的矢量图。
如图8中所示,在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AC电源装置1中,当连接到AC电源产生单元11u、11v和11w(例如,在AC电源产生单元11u的情况下,还包括作为负载的阻抗Zu)的所有负载处于平衡状态时,第一AC电压Vun、第二AC电压Vvn和第三AC电压Vwn具有相同的幅度。当负载处于平衡状态时,第一AC电压Vun与第二AC电压Vvn之间的相位差、第二AC电压Vvn与第三AC电压Vwn之间的相位差以及第三AC电压Vwn与第一AC电压Vun之间的相位差各为120度。
此时,当负载处于不平衡状态时,在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AC电源装置1中也执行与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AC电源装置1中执行的类似的修正处理。具体地,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AC电源装置1也以如下的方式控制从各AC电源产生单元11输出的对应于各相的第一AC电压Vun0、第二AC电压Vvn0和第三AC电压Vwn0中的每一个的相位和幅度:使在由于阻抗Zu、Zv和Zw而发生相移和幅移之后获得的第一AC电压Vun、第二AC电压Vvn和第三AC电压Vwn与由波形设定值所设定的值相匹配。
如以上所描述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例示其中使用AC电源装置1作为三相三线供应源系统的AC电源的情况。以这种方式,能够将由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的AC电源装置1所执行的修正处理不仅应用于单相三线供应源系统,而且应用于三相三线供应源系统。
根据这样描述的本发明,将显而易见的是可以许多方式来改变本发明的实施例。不应将此类变型视为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并且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显而易见的所有此类修改意图被包括在随附权利要求的范围之内。
尽管已经特别地参考其中的示例性实施例示出并描述了本发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在不脱离由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对其进行形式和细节方面的各种修改。

Claims (11)

1.一种AC电源装置,包括: 
第一AC电源产生单元,所述第一AC电源产生单元产生用于第一端子的对应于u相的第一AC电压; 
第二AC电源产生单元,所述第二AC电源产生单元产生用于第二端子的对应于v相的第二AC电压; 
第三AC电源产生单元,所述第三AC电源产生单元产生用于第三端子的对应于w相的第三AC电压;以及 
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以如下方式控制从第一至第三AC电源产生单元输出的AC电压中的每个AC电压的相位和幅度:使分别输出到第一至第三端子的第一至第三AC电压中的每个AC电压的幅度和相位与幅度设定值和相位设定值相匹配,所述幅度设定值和相位设定值是针对每个AC电压预先设定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C电源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基于表示每个AC电压的幅度分量和相位分量的矢量值来产生用于控制第一至第三AC电源产生单元的控制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AC电源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包括: 
矢量检测单元,所述矢量检测单元计算测量矢量值,该测量矢量值表示分别输出到第一至第三端子的第一至第三AC电压中的每个AC电压的幅度和相位;以及 
波形调整单元,所述波形调整单元计算测量矢量值与表示幅度设定值和相位设定值的波形设定值之间的差值,并更新用于控制第一至第三AC电源产生单元的控制信号,以使得减小所述差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AC电源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至第三AC电源产生单元基于从控制单元输出的控制信号来分别产生第一至第三AC电压,以及 
所述波形调整单元输出控制信号并根据所述差值来调整该控制信号的脉冲宽度和相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AC电源装置,其中,所述矢量检测单元使用预先设定的参考相位值与第一至第三AC电压中的每个AC电压的相位之间的差值作为测量矢量值的相位分量。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AC电源装置,其中,所述矢量检测单元使用预先设定的参考相位值与第一至第三AC电压中的每个AC电压的相位之间的差值作为测量矢量值的相位分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C电源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包括: 
矢量检测单元,所述矢量检测单元计算测量矢量值,该测量矢量值表示分别输出到第一至第三端子的第一至第三AC电压中的每个AC电压的幅度和相位;以及 
波形调整单元,所述波形调整单元计算测量矢量值与表示幅度设定值和相位设定值的波形设定值之间的差值,并且更新用于控制第一至第三AC电源产生单元的控制信号,以使得减小所述差值。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AC电源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至第三AC电源产生单元基于从控制单元输出的控制信号来分别产生第一至第三AC电压,以及 
所述波形调整单元输出控制信号并根据所述差值来调整该控制信号的脉冲宽度和相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AC电源装置,其中,所述矢量检测单元使用预先设定的参考相位值与第一至第三AC电压中的每个AC电压的相位之间的差值作为测量矢量值的相位分量。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AC电源装置,其中,所述矢量检测单元使用预先设定的参考相位值与第一至第三AC电压中的每个AC电压的相位之间的差值作为测量矢量值的相位分量。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C电源装置,其中 
第一AC电源和第三AC电压具有相反的相位, 
第一负载被连接在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之间,以及 
第二负载被连接在第二端子与第三端子之间。
CN201410058521.2A 2013-02-22 2014-02-21 Ac电源装置 Pending CN10400948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33784 2013-02-22
JP2013033784A JP2014166002A (ja) 2013-02-22 2013-02-22 交流電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09488A true CN104009488A (zh) 2014-08-27

Family

ID=513700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58521.2A Pending CN104009488A (zh) 2013-02-22 2014-02-21 Ac电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239716A1 (zh)
JP (1) JP2014166002A (zh)
KR (1) KR20140105360A (zh)
CN (1) CN104009488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07607A (zh) * 2015-09-21 2015-12-30 北京科诺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c三相交流串联式光伏方阵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62275A (ja) * 1998-03-12 1999-09-24 Toshiba Corp インバータ装置
US6239997B1 (en) * 2000-09-01 2001-05-29 Ford Motor Company System for connecting and synchronizing a supplemental power source to a power grid
US6850032B1 (en) * 2003-08-27 2005-02-01 E & M Power,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a dual voltage inverter
JP2008005611A (ja) * 2006-06-21 2008-01-10 Ebara Densan Ltd インバータ装置
CN101499663A (zh) * 2008-01-30 2009-08-05 力博特公司 一种逆变器并联控制方法及逆变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62275A (ja) * 1998-03-12 1999-09-24 Toshiba Corp インバータ装置
US6239997B1 (en) * 2000-09-01 2001-05-29 Ford Motor Company System for connecting and synchronizing a supplemental power source to a power grid
US6850032B1 (en) * 2003-08-27 2005-02-01 E & M Power,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a dual voltage inverter
JP2008005611A (ja) * 2006-06-21 2008-01-10 Ebara Densan Ltd インバータ装置
CN101499663A (zh) * 2008-01-30 2009-08-05 力博特公司 一种逆变器并联控制方法及逆变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07607A (zh) * 2015-09-21 2015-12-30 北京科诺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c三相交流串联式光伏方阵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66002A (ja) 2014-09-08
US20140239716A1 (en) 2014-08-28
KR20140105360A (ko) 2014-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12862B2 (en) Paralleling of active filters with independent controls
US20140032000A1 (en) Power System Stabilization Using Distributed Inverters
CN103999339B (zh) 按照三角形配置的变流器及运行方法
KR101639192B1 (ko) 무효전력보상장치
EP2269294A2 (en) Dc bus voltage harmonics reduction
US20160134202A1 (en) Control signal generating system and inverter control device thereof
EP3365969B1 (en) Power modules with programmed virtual resistance
Thai et al. Voltage harmonic reduction using virtual oscillator based inverters in islanded microgrids
EP3012951A1 (en) Resonance suppression device
WO2016167896A1 (en) Method for balancing power in paralleled converters
Fagundes et al. Reactive power flow control of a dual unified power quality conditioner
CN104009488A (zh) Ac电源装置
JP7083708B2 (ja) 単独運転検出装置及び系統連系インバータ装置
RU2697262C1 (ru) Способ управления инвертором напряжения в системах бесперебойного питания и системах накопления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й энергии при резкопеременной нагрузке
Fereidouni et al. A new space-vector Hysteresis current-control modulation for active power filter applications
Arab et al. Power quality enhancement in single phase energy distribution systems using DQ optimal control
US11855459B2 (en) Method for three-phase supply into an alternating voltage network, and three-phase inverter
CN102301557B (zh) 用于平衡在自导向多级无功电流补偿器的中间电路电压方法和自导向多级无功电流补偿器
KR102112331B1 (ko) Thd 저감을 위한 전력변환장치의 제어
KR20200001300A (ko) 분산전원 계통연계 장치의 제어 시스템
JP6372642B2 (ja) 無効電力制御装置、無効電力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731920B2 (ja) 交流電源装置とその制御装置
Değırmencı et al. Investigation of The Circulating Current Based on The Power Sharing with The Droop Control Method in The Parallel-Connected Inverters
WO2019174849A1 (en) Improved converter network bridge controller
RU2472268C1 (ru) Способ управления статическими стабилизированными источниками переменного напряжения, работающими параллельно на общую нагрузк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