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88272A - 电容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容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88272A
CN103988272A CN201280056919.1A CN201280056919A CN103988272A CN 103988272 A CN103988272 A CN 103988272A CN 201280056919 A CN201280056919 A CN 201280056919A CN 103988272 A CN103988272 A CN 1039882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capacitor
storage case
capacitor main
incorporating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5691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88272B (zh
Inventor
本田郁文
大原均
小原让治
铃木正悟
高桥正好
曾根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Chemi Con Corp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Chemi Con Corp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5529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9847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5528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08813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17049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3131734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Chemi Con Corp,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Nippon Chemi C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9882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882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882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882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2/00Details of capacitor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1G4/00-H01G11/00
    • H01G2/02Mountings
    • H01G2/04Mount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unting on a chassi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004Details
    • H01G9/08Housing; Encap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10Multiple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e.g. arrays or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74Terminals, e.g. extensions of current collectors
    • H01G11/76Terminals, e.g. extensions of current collec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gration in multiple or stacked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78Cases; Housings; Encapsulations; Mountings
    • H01G11/82Fixing or assembling a capacitive element in a housing, e.g. mounting electrodes, current collectors or terminals in containers or encapsul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004Details
    • H01G9/008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004Details
    • H01G9/08Housing; Encapsulation
    • H01G9/12Vents or other means allowing expans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28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with other electric components not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3Energy storage using capaci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Fixed Capacitors And Capacitor Manufacturing Machines (AREA)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进行电容器主体的端子的对位、且能够使制造作业简便的电容器装置。电容器装置(1)具有收纳壳体(3),在收纳壳体(3)中形成有收纳电容器主体(2)的多个收纳部(5),多个收纳部(5)的长度方向互相朝向同一方向,并且,多个电容器主体(2)在以其端子部(4)侧以相同的朝向配设的状态下被收纳于各收纳部(5),其中,在各电容器主体(2)的端子部(4)侧设置有卡合部,该卡合部与设置于规定的要素部件(23)的被卡合部卡合,在该卡合部卡合于被卡合部的状态下,各电容器主体(2)成为一体而被收纳于收纳壳体(3)。

Description

电容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容器装置,该电容器装置具有收纳壳体,在所述收纳壳体中形成有用于收纳电容器主体的多个收纳部,所述多个收纳部的长度方向互相朝向同一方向,并且,在多个电容器主体的端子部侧以相同的朝向进行配设的状态下,该各电容器主体被收纳于所述各收纳部。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这样的电容器单元:该电容器单元夹持着多个电容的主体部组装于保持器,将电容的引线与设置在电容的上部的配线基板连接起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9602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可是,对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容单元(电容器装置),在将各电容(电容器主体)组装于保持器(收纳壳体)时,需要使电容的朝向对准适当的位置,以便将引线(端子)与配线基板连接起来,从而存在该引线的定位作业变得烦杂这样的问题。另外,电容、或与电容连接的连接部件(总线)、或设置有用于控制与该连接部件连接的电容之间的充电电流或电压的平衡电路的电路基板在电容单元内的固定性的提高,在用于车辆中时是重要的课题。
本发明是着眼于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容器装置,能够容易地进行电容器主体的端子的对位,而且,能够提高各电容器主体或将电容器主体的端子部彼此连接起来的各部件等的固定性,并且,能够使制造作业简便。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的电容器装置具有收纳壳体,在所述收纳壳体中形成有收纳电容器主体的多个收纳部,所述多个收纳部的长度方向互相朝向同一方向,并且,多个电容器主体在其端子部侧以相同的朝向进行配设的状态下被收纳于所述各收纳部,所述电容器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各电容器主体的所述端子部侧设置有卡合部,所述卡合部与设置于规定的要素部件的被卡合部卡合,在该卡合部卡合于所述被卡合部的状态下,所述各电容器主体成为一体而被收纳于所述收纳壳体。
根据该特征,电容器主体的卡合部卡合于要素部件的被卡合部,能够将各电容器主体在通过要素部件相对地定位的状态下收纳于各收纳部,并且能够将端子部设置成预先确定的特定配置,能够通过要素部件容易地进行电容器主体的端子部的对位,容易使将各电容器主体的端子部彼此连接起来的连接部件或电路基板等各部件与这些端子部连接,电容器主体相对于收纳壳体的收纳变得容易,从而能够使电容器装置的制造作业简便。另外,能够实现电容器主体、连接部件或电路基板等各部件的固定性的提高,特别是在将该电容器装置用于施加有振动的车辆用途的情况下是有效的。
本发明的电容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要素部件具备用于进行该要素部件与所述收纳壳体之间的定位的定位构件,利用该定位构件将所述要素部件定位在所述收纳壳体内,由此完成所述电容器主体相对于所述收纳壳体的定位。
根据该特征,要素部件通过定位构件相对于收纳壳体被定位,因此,电容器主体通过要素部件被定位于收纳壳体。
本发明的电容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要素部件上形成有供所述电容器主体的端子部插设的插设孔,从该插设孔突出的各端子部通过连接部件被电连接起来。
根据该特征,能够将要素部件的插设孔兼用作被卡合部,并将电容器主体的端子部兼用作为卡合部,并且,使用了将各电容器主体的各端子部电连接起来的连接部件,各电容器主体通过要素部件和连接部件连结成一体,从而容易将各电容器主体收纳于各收纳部,能够使电容器装置的制造作业简便。
本发明的电容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设置在所述电容器主体以其长度轴为中心具有非旋转对称性的位置。
根据该特征,由于卡合部,使得电容器主体以其长度轴为中心具有非旋转对称性,在使电容器主体的卡合部卡合于要素部件的被卡合部来进行安装时,能够防止电容器主体的阳极用端子部和阴极用端子部被反向安装。
本发明的电容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端子部附近设置有压力释放构件,该压力释放构件释放在电容器主体内产生的气体的压力,在所述要素部件的与所述压力释放构件对应的位置形成有释放孔。
根据该特征,从压力释放构件释放的气体没有被要素部件遮挡,能够使气体从释放孔安全地释放。
本发明的电容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电容器装置具备将所述各电容器主体的端子部彼此连接起来的连接部件和/或电路基板,在该连接部件和/或电路基板上设置有与所述要素部件的被卡合部卡合的卡合部。
根据该特征,能够使连接部件和/或电路基板形成为预先确定的特定配置,能够通过要素部件容易地进行连接部件和/或电路基板的对位,易于连接连接部件和/或电路基板,从而能够使电容器装置的制造作业简便。
本发明的电容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要素部件具备用于将该要素部件固定于所述收纳壳体的固定构件。
根据该特征,要素部件通过固定构件相对于收纳壳体被固定,因此,电容器主体经由要素部件被固定于收纳壳体。
本发明的电容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构件设置在所述要素部件上的被所述多个被卡合部围绕的部位,该固定构件被固定于所述收纳壳体的固定基部。
根据该特征,要素部件通过在被多个被卡合部围绕的部位设置的固定构件相对于收纳壳体的固定基部被固定,因此能够使要素部件稳定地固定。
本发明的电容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要素部件呈环状,在形成于该要素部件的中央的中央孔的周缘,沿周向排列配置有多个所述固定构件。
根据该特征,在从与要素部件连接的电容器主体等其它部件对要素部件施加有载荷或振动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因该载荷或振动所引起的应力集中于要素部件的中央,并且使应力分散至多个固定构件,因此能够防止固定构件脆弱化。另外,通过使要素部件形成为环状,能够使要素部件在实现轻量化的同时提高强度。
本发明的电容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构件成为与在所述收纳壳体的所述收纳部彼此之间形成的被卡定部卡定的卡定部,在该卡定部卡合于所述被卡定部的状态下,完成了所述要素部件相对于所述收纳壳体的定位。
根据该特征,能够精密地进行要素部件与收纳壳体的相对定位,能够将与要素部件卡合的电容器主体准确地配置在收纳部内,并且,在收纳部彼此之间形成有被卡定部,因此,在将电容器主体收纳于收纳部时,被卡定部不会成为障碍。
本发明的电容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收纳部形成为适合电容器主体的外观形状的形状,该收纳部的内周面成为随着趋向该收纳部的底面而变窄的锥面。
根据该特征,在扩大收纳部的开口侧而容易地将电容器主体装入到收纳部的状态下,电容器主体的底部侧被收纳部的内周面的变窄的锥面定位,能够防止在收纳壳体的收纳部中收纳的电容器主体晃动,能够在收纳部的内周面与电容器主体的外周面之间形成均匀宽度的间隙,在向该间隙中填充树脂材料时,在填充的树脂材料中不会产生斑点,能够均匀地进行填充。
本发明的电容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收纳部的内周面上设置有多个凸部,所述多个凸部朝向所述电容器主体突出,并且所述多个凸部均匀地配置在所述收纳部的内周面的周向上。
根据该特征,通过收纳部的内周面的凸部将电容器主体保持在收纳部的中央位置,从而能够在收纳部的内周面与电容器主体的外周面之间形成宽度沿周向均匀的间隙。
本发明的电容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电容器主体被从所述收纳壳体的开口部收纳到所述各收纳部中,该开口部被封闭板封闭,在所述收纳壳体中的由所述多个收纳部围起的位置设置有导出孔,所述导出孔将从设置于所述电容器主体的压力释放构件释放的气体导出至该收纳壳体的外部,并且,该多个收纳部被一体地连接起来而形成了将从所述导出孔导出的气体朝向外部引导的中空部。
根据该特征,将从电容器主体的压力释放构件释放的气体导出至收纳壳体的外部的导出孔由被连接设置成一体的多个收纳部包围,在由所述多个收纳部形成的中空部的里侧配置有导出孔,导出孔不暴露于收纳壳体的外部即可,能够防止外部的灰尘或水从导出孔进入到收纳壳体内。
本发明的电容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收纳部配置成环状,并且在该多个收纳部的中央设置有所述导出孔。
根据该特征,从收纳于各收纳部的电容器主体的压力释放构件至导出孔的距离变得相同,即使气体从任一个电容器主体的压力释放构件释放,也能够使释放的气体到达至导出孔。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例1中的二连设的电容器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电容器主体和收纳壳体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将电容器主体收纳于收纳壳体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安装有中间引导件(center guide)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安装有总线和电路基板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6是示出图1中的收纳壳体的沿A-A线的横剖俯视图。
图7是示出电容器装置的仰视图。
图8是示出收纳壳体的纵剖侧视图。
图9是示出收纳有电容器主体的状态下的收纳壳体的纵剖侧视图。
图10是示出电容器主体的端子部的俯视图。
图11是示出实施例2中的收纳壳体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中间引导件的俯视图。
图13是示出从底面侧观察中间引导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4是示出将中间引导件安装于收纳壳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实施例,在下面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电容器装置的形态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对于实施例1的电容器装置,参照图1至图10进行说明。图1的标号1是应用本发明的电容器装置。在本实施例中,两台电容器装置1在上下方向上互相连接设置。并且,该电容器装置1主要搭载于车辆等设备上来使用。
如图2和图6所示,在一台电容器装置1中,5个(多个)电容器主体2一体地收纳于收纳壳体3中。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在电容器主体2中采用双电层电容器。该电容器主体2形成为圆筒形状,在各电容器主体2的上端部的封口板6上设置有阳极用和阴极用的各端子部4。另外,在收纳壳体3中设置有收纳各电容器主体2的5个(多个)收纳部5,收纳壳体3的上部侧开口,5个收纳部5经由该开口部9暴露于外部。
另外,收纳壳体3成为使5个收纳部5成型为一体的树脂制的壳体。作为构成该收纳壳体3的树脂材料,可以采用热塑性树脂,例如可以采用聚乙烯、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尼龙、聚苯硫醚、丙烯酸、聚碳酸酯等。另外,也能够在各种树脂材料中添加玻璃纤维等作为添加剂,来提高收纳壳体3的强度和耐热性。
并且,收纳壳体3是通过使树脂材料流入到模具中来进行制造的树脂成型而形成的。因此,能够容易地使收纳壳体3实现量产化,从而能够以低成本制造电容器装置1。
另外,收纳壳体3的5个收纳部5的长度方向互相朝向同一方向,并且这5个收纳部5在俯视时配置成环状。进而,在配置成环状的收纳部5的中央部形成有中空部7,该中空部7用于释放在后述的电容器主体2内产生的氢气。并且,各收纳部5形成为适合于电容器主体2的形状和尺寸的圆筒形状,各收纳部5形成为其一端开口且另一端封闭的有底圆筒形状。
如图2所示,收纳部5的上部侧向上方延伸设置而形成壁部8。该壁部8与5个收纳部5的配置形状一致,并且以包围其配置形状的外周的方式立起设置。并且,利用该壁部8形成了电路配置部20,能够在该电路配置部20中配置将后述的各电容器主体2的端子部4互相电连接起来的总线18(连接部件)和设有平衡电路等的电路基板19(电路部)等(参照图5)。
另外,在收纳部5的上部的侧周面形成有上部侧螺母保持部14,该上部侧螺母保持部14对供用于将电容器装置1固定于其他部件的螺栓(省略图示)螺合的螺母(省略图示)进行保持。此外,在收纳部5的下部的侧周面形成有下部侧螺母保持部15。这些上下的螺母保持部14、15利用收纳部5彼此的谷间来设置保持螺母的空间。
另外,能够使用被电容器装置1的上下的螺母保持部14、15保持的螺母(省略图示)将电容器装置1固定于设备的框体等(例如车辆的底盘等)。并且,在本实施例中,沿上下方向配置两台电容器装置1,但也可以左右相邻地配置两台电容器装置1,使用被各电容器装置1的上下的螺母保持部14、15保持的螺母将各电容器装置1连接起来。
如图3、图7和图8所示,在收纳壳体3的上部侧的中央部形成有导出孔16,该导出孔16朝向配置成环状的收纳部5的中央部的中空部7贯通,在后述的电容器主体2内产生的气体被朝向前述的中空部7导出。
如图8所示,收纳部5的内周面成为随着趋向其底面而变窄的锥面10。本实施例中的锥面10的倾斜度θ为大约1.0度。并且,该锥面10的倾斜度θ只要是大约0.3~5.0度的范围,可以是任意的角度。并且,在收纳部5的外周面上也形成有锥面12,该锥面12的倾斜度θ’形成为大约0.8度以上。
进而,如图9所示,收纳部5的内径在其开口侧比电容器主体2的外径稍大,且在其底部侧与电容器主体2的外径大致相同。另外,如后所述,在收纳部5的内周面与电容器主体2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部11,在该间隙部11中填充有树脂材料17。并且,考虑到导热性和树脂材料的填充率,将间隙部11的开口侧的尺寸设定为大约0.5~3.0mm。
并且,收纳部5的内周面成为随着趋向底面而变窄的锥面10,由此在扩大收纳部5的开口侧而容易地将电容器主体2装入到收纳部5的状态下,电容器主体2的底部侧被收纳部5的内周面的变窄的锥面10定位,能够防止在收纳壳体3的收纳部5中收纳的电容器主体晃动,能够在收纳部5的内周面与电容器主体2的外周面之间形成均匀宽度的间隙部11,在向该间隙部11中填充树脂材料17时,在填充的树脂材料17中不会产生斑点,能够均匀地进行填充。
另外,如图3和图8所示,在收纳部5的内周面上形成有朝向电容器主体2突出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3条肋13(凸部)。该肋13均匀地配置在收纳部5的内周面的周向上,并且,随着从收纳部5的底部侧趋向开口侧,肋13的突出量变大。再有,该肋13从收纳部5的开口侧朝向底部侧在全长范围延伸,因此,在将电容器主体2收纳于收纳部5时,肋13在全长范围与电容器主体2的外周面接触。
另外,当电容器主体2被收纳于收纳部5时,3条肋13从3个方向与电容器主体2接触,利用该肋13将电容器主体2保持在收纳部5的中央位置,从而能够在收纳部5的内周面与电容器主体2的外周面之间形成宽度沿周向均匀的间隙部11。另外,优选肋13在2~6条的范围内沿周向均等地配置。
在本实施例中,收纳部5的内周面的肋13具有与电容器主体2的上下尺寸大致相同的长度。并且,肋13的上下尺寸可以在从收纳部5的开口至底部的全长范围形成,也可以从收纳部5的开口朝向下方在3分之2左右的范围形成。
另外,如图6所示,在收纳壳体3中形成有连接部39,该连接部39将相邻的收纳部5彼此连接起来。此外,如图2和图8所示,在该连接部39的上部形成有切口部21(连通部),该切口部21从开口朝向下方在规定的长度范围被切开。并且,通过该切口部21将相邻的收纳部5彼此连通。
如前所述,收纳部5的内周面成为锥面10,收纳部5的上部侧彼此接近而使得连接部39(参照图6)的壁厚变薄。因此,容易从开口朝向下方切开来形成切口部21。并且,收纳部5的连接部39的上部侧的壁厚变薄的部位容易破损,因此通过利用切口部21将该部位切开,能够防止连接部39破损,并且,能够使收纳部5彼此接近而减小收纳壳体3的宽度尺寸,提高了收纳率。
另外,通过形成将收纳部5彼此连通的切口部21,如后所述,在将树脂材料17填充至各收纳部5时,填充至规定的收纳部5的树脂材料17经由切口部21移动至相邻的收纳部5,从而能够使填充至各收纳部5的树脂材料17的量均等。进而,在树脂材料17固化后,填充至各收纳部5的树脂材料17实现一体化,能够提高对电容器主体2的保持强度。
另外,在收纳部5的底面形成有山型部22(凸部),该山型部22的中央部隆起而呈山型形状突出。并且,在将电容器主体2收纳于收纳部时,电容器主体2的底面与山型部22接触。由此,通过收纳部5的底面的山型部22能够确定电容器主体2在收纳部5内的高度位置。
另外,通过山型部22能够在电容器主体2的底面与收纳部5的底面之间形成填充树脂材料17的间隙。该间隙形成为上下宽度朝向外侧而增大,在填充树脂材料17时,能够防止树脂材料17滞留在电容器主体2的底面与收纳部5的底面之间,从而能够防止产生气眼。并且,该山型部22的突出尺寸T为大约0.2~1.0mm左右。
如图2和图3所示,在组装电容器装置1时,先将各电容器主体2从各收纳壳体3的上部的开口部9插入到收纳部5中。在各收纳壳体3的上部的开口部9侧,借助于收纳部5的锥面10将电容器主体2沿着收纳部5的中心方向进行引导并插入。并且,在将电容器主体2收纳于收纳部5时,以规定的推压力将电容器主体2逐渐插入到收纳部5。这样,电容器主体2的底部借助于肋13被定位在收纳部5的规定的位置。并且,将各电容器主体2收纳于各收纳部5的工序成为本实施例中的收纳工序。
此外,电容器主体2的底面与收纳部5的底面的山型部22接触,电容器主体2的高度位置被对齐。并且,收纳于收纳部5的电容器主体2成为其外周面被收纳部5覆盖的状态。另外,如图6所示,多个收纳部5的整周沿着电容器主体2的外周面成为均匀的壁厚。
如图4所示,以从上方覆盖被收纳于收纳部5的5个电容器主体2的方式安装有中间引导件23(要素部件)。该中间引导件23是形成为大致星形的树脂制的板部件,其外周缘形成为与将5个收纳部5组合起来的整体形状大致相同的形状。并且,构成该中间引导件23的树脂是与前述的收纳壳体3相同的树脂。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在将电容器主体2收纳于收纳部5之后,将中间引导件23安装至电容器主体2,但是,也可以在将中间引导件23安装至电容器主体2之后将电容器主体2收纳于收纳部5。
另外,如图9所示,在中间引导件23的端缘形成有向下方弯曲的弯曲片24(定位构件),该弯曲片24与收纳壳体3的内周面接触,实现了对中间引导件23的定位。此外,在中间引导件23上形成有供电容器主体2的端子部4插设的插设孔26。另外,也可以使该中间引导件23的弯曲片24的内周面与电容器主体2的外周部抵接,来进行中间引导件23与电容器主体2的对位。
如图10所示,在电容器主体2的封口板6上凸出设置有配置端子部4的端子座部27。在该端子座部27上配置有阳极用和阴极用的端子部4,并且,在两端子部4之间凸出设置有与中间引导件23的被卡合孔28(被卡合部)卡合的卡合凸部29(卡合部)。该卡合凸部29设在从封口板6的中心C、即电容器主体2的长度轴C稍微离开的位置。
如图4所示,在将中间引导件23安装于电容器主体2时,在将两端子部4插设于中间引导件23的插设孔26的状态下,能够使卡合凸部29卡合于被卡合孔28的电容器主体2的朝向被确定。即,由于卡合凸部29,使得电容器主体2以其长度轴为中心C(图10参照)具有非旋转对称性,从而能够防止电容器主体2的阳极用端子部4和阴极用端子部4被反向安装。
另外,电容器主体2的封口板6的端子座部27的上表面与中间引导件23的下表面接触,使得各电容器主体2的高度位置统一。另外,也可以在中间引导件23的下表面设置向下方突出的凸部(省略图示),通过使该凸部与封口板6的上表面接触来使各电容器主体2的高度位置统一。
另外,在将中间引导件23安装于电容器主体2时,5个电容器主体2彼此成为一体,各电容器主体2彼此的相对位置被限定。由此,电容器主体2的卡合凸部29卡合于中间引导件23的被卡合孔28,能够在通过中间引导件23使各电容器主体2定位的状态下将各电容器主体2收纳于各收纳部5,并且能够将端子部4形成为预先确定的特定配置,从而能够利用中间引导件23容易地进行电容器主体2的端子部4的对位。
并且,电容器主体2的各端子部4从中间引导件23的插设孔26向上方突出,在该端子部4上连接有总线18(连接部件),各电容器主体2以串联的方式电连接。另外,对于端子部4与总线18的连接,采用螺钉连接、激光连接、超音波连接等。
此外,安装有电路基板19,在该电路基板19上设置有被配置于各总线18之间的平衡电路等。在中间引导件23的上表面上突出设置有突出杆31(被卡合部),该突出杆31与形成于总线18的孔部30、或电路基板19的下表面的卡合穴部(省略图示)卡合,利用该突出杆31进行总线18和电路基板19的定位。
另外,在中间引导件23的上表面上突出设置有总线卡合凸部40(被卡合部),总线18沿着缘部(卡合部)与该总线卡合凸部40(被卡合部)卡合,并且,在中间引导件23的上表面上设置有与电路基板19的缘部(卡合部)卡定的钩状的卡定爪41(被卡合部)。利用这些总线卡合凸部40和卡定爪41对总线18和电路基板19进行定位。并且,中间引导件23、总线18和电路基板19成为一体,提高了耐振动性。另外,电路基板19的平衡电路与每个总线18连接。
如前所述,5个电容器主体2彼此的相对位置被限定,因此易于将总线18和电路基板19等与电容器主体2的端子部4连接,从而能够使电容器装置1的制造作业简便。并且,电路基板19的表面用环氧树脂或聚氨酯树脂等涂敷,防止了腐蚀。另外,能够实现总线18和电路基板19等各部件的固定性的提高,特别是在将该电容器装置1用于施加有振动的车辆用途的情况下是有效的。
另外,能够将中间引导件23的插设孔26兼用作被卡合部,将电容器主体2的端子部4兼用作前述的卡合部,并且,使用了将各电容器主体2的各端子部4电连接起来的总线18,通过中间引导件23和总线18将各电容器主体2连结成一体,从而容易将各电容器主体2收纳于各收纳部5,能够使电容器装置1的制造作业简便。另外,将中间引导件23安装于电容器主体2的工序成为本实施例中的一体化工序。
如图9所示,在形成于收纳部5的内周面与电容器主体2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部11中填充有具有流动性的树脂材料17。并且,在中间引导件23上形成有在填充树脂材料17时使用的填充孔33,使填充用管(省略图示)等从该填充孔33朝向间隙部11插入来填充树脂材料17。该树脂材料17是通过加热或两种液体的混合来引起聚合反应并固化的环氧树脂或聚氨酯树脂等热固性树脂。
另外,在电容器主体2的外周面与收纳部5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部11的整个部位L填充树脂材料17。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虽然树脂材料17填充至间隙部11的整个部位L,但也可以填充至间隙部11的一半程度的部位H,能够适当变更树脂材料17的使用量。
然后,实施树脂固化工序,在该树脂固化工序中,在将树脂材料17填充于收纳部5的间隙部11的状态下,加热收纳壳体3以使树脂材料17固化。并且,使该树脂固化工序的加热温度为200度以下,并在5分钟以内加热,以便即使对电容器主体2施加过度的热也不会发生特性劣化等。
由此,通过树脂材料17的固化,能够使电容器主体2的保持强度提高,并且能够防止电容器主体2的腐蚀,并且,在一体化工序中,使各电容器主体2卡合于规定的中间引导件23以实现一体化,通过中间引导件23对各电容器主体2的端子部4彼此的相对位置进行定位,然后,在树脂固化工序中,由于使收纳部5的内周面与电容器主体2的外周面之间的树脂材料17固化,因此,即使将各电容器主体2的端子部4彼此与总线18或电路基板19等连接,也不会对端子部4产生变形或应力,从而能够制造出可经受住长年使用的电容器装置1。即,优选在产生对端子部4等的应力的工序后使树脂材料固化。
另外,电容器主体2的外周面经由树脂材料17与收纳部5的内周面粘接,电容器主体2被牢固地保持在收纳部5内,并且,通过树脂材料17提高了向收纳壳体3的传热性。进而,散热性提高,并且,来自外部的对电容器主体2的冲击力通过树脂材料17被缓和。
另外,在前述的一体化工序中,在通过电路等将各电容器主体2的端子部4彼此电连接后,在树脂固化工序中,使收纳部5的内周面与电容器主体2的外周面之间的树脂材料17固化,因此,不会对端子部4产生变形或应力,从而能够制造出可经受住长年使用的电容器装置1。
另外,作为填充于收纳部5的树脂材料17,使用通过加热等引起聚合反应的热固性树脂,由此能够控制树脂材料17的固化状态来进行作业,在树脂材料17处于具有流动性的状态时,能够进行各电容器主体2的端子部4彼此的相对定位,或将电容器主体插入到收纳部5内,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电容器装置1的制造。
另外,构成收纳壳体3的树脂成为与填充至收纳部5内的树脂材料17具有亲和性的树脂,当在树脂固化工序中使树脂材料17固化时,能够使该树脂材料17与树脂制的收纳壳体3的收纳部5牢固地结合,从而提高对电容器主体2的保持强度。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在将电容器主体2收纳于收纳部5后,将树脂材料17填充至收纳部5,但也可以是其他的形态,例如,可以先使全部量的树脂材料17流入到收纳部5,然后拨开该树脂材料17而将电容器主体2收纳于收纳部5,由此将树脂材料17填充至间隙部11。
另外,也可以先使一半量的树脂材料17流入到收纳部5,然后拨开该树脂材料17而将电容器主体2收纳于收纳部5,然后使剩余量的树脂材料17流入到收纳部5,从而将树脂材料17填充至间隙部11。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将树脂材料17填充于收纳部5之前实施将中间引导件23安装于电容器主体2的一体化工序,但是,也可以在将树脂材料17填充于收纳部5之后将中间引导件23安装于电容器主体2来实施一体化工序。在这种情况下,使树脂材料17固化的时机只要在一体化工序之后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加热使树脂材料17固化,该加热工序成为树脂固化工序,但是,例如在使用在使两种液体混合之后规定的时间后固化的树脂材料17的情况下,待机规定的时间直至填充的树脂材料17固化的工序成为树脂固化工序。
另外,利用封闭板32封闭收纳壳体3的开口部9。并且,在中间引导件23的上表面侧设有突出杆34,该突出杆34朝向上方突出并与封闭板32的下表面接触来进行封闭板32的对位。在利用该突出杆34确定了封闭板32的位置的状态下,通过超音波焊接等手段将封闭板32的周缘与收纳壳体3的壁部8密封起来。
另外,在电容器主体2内部,存在这样的情况:在使用过程中流过漏电流,由于该漏电流而产生氢气。进而,如图10所示,在电容器主体2的封口板6的上表面设有压力释放机构25(压力释放构件),该压力释放机构25用于释放在电容器主体2内产生的氢气的压力。另外,在电容器主体2收纳于收纳部5的状态下,该压力释放机构25配置在收纳壳体3的中心侧(参照图3)。
如图4和图9所示,在中间引导件23上的与压力释放机构25对应的位置形成有释放孔35。因此,从压力释放机构25释放的气体不再被中间引导件23遮挡,能够使气体从释放孔35安全地释放。
另外,各电容器主体2的从压力释放机构25释放的气体从释放孔35向中间引导件23的上表面侧流动。并且,在中间引导件23的中央部的与收纳壳体3的前述的导出孔16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供气体通过的通过孔36,流动至中间引导件23的上表面侧的气体被引导至收纳壳体3的导出孔16。
如图7和图9所示,导出孔16设置在由被配置成环状的收纳部5所起的位置。并且,该导出孔16具有朝向下侧的中空部7突出的形成为圆筒形状的圆筒部37。此外,在圆筒部37的上侧设有朝向圆筒部37倾斜的漏斗状的漏斗部38。通过该漏斗状的漏斗部38浸入的水能够良好地排出。
另外,当在电容器主体2内部产生气体而使得压力释放机构25工作时,气体被从收纳壳体3的中央部的导出孔16朝向中空部7导出。进而,中空部7的下侧向外部敞开,气体从该中空部7排出至收纳壳体3的外部。
由此,将从电容器主体2的压力释放机构25释放的气体导出至收纳壳体3的外部的导出孔16由被连接设置成一体的多个收纳部5包围,在由所述多个收纳部5形成的中空部7的里侧(收纳壳体3的上部侧)配置有导出孔16,导出孔16不暴露于收纳壳体3的外部即可,能够防止外部的灰尘或水从导出孔16进入到收纳壳体3内。
另外,如图6所示,收纳部5的至少中空部7侧沿着电容器主体2的外周面成为均匀的壁厚。因此,能够使多个收纳部5彼此接近进行配置,从而能够实现收纳壳体3的小型化和轻量化,并且能够形成中空部7,该中空部7具有供从导出孔16导出的气体扩散的充分的容积,从而能够将气体从导出孔16安全地释放。
另外,多个收纳部5配置成环状,并且在所述多个收纳部5的中央部设有导出孔16,从收纳于各收纳部5的电容器主体2的压力释放机构25至导出孔16的距离变得相同,即使气体从任一个电容器主体2的压力释放机构25释放,也能够使释放的气体到达至导出孔16。并且,通过了导出孔16的气体通过在上下连接的电容器装置1之间设置的空隙(省略图示)从电容器装置1排出至外部。
另外,收纳壳体3成为使多个收纳部5成型为一体的树脂制壳体,由此,收纳壳体3内的封闭度提高,能够防止外部的灰尘或水从导出孔以外进入到收纳壳体内。
另外,收纳壳体3的开口部侧被封闭板32密封,只有收纳壳体3的中央的导出孔16开口,因此,在将电容器装置1搭载于车辆等设备的情况下,即使处于车辆被水淹没的状况,只要水没有达到超过收纳壳体3的导出孔16,水就不会浸入到电容器装置1内。
实施例2
接下来,参照图11至图14对实施例2的电容器装置进行说明。并且,对与所述实施例相同的构成部分标记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并且,在实施例2中,只有收纳壳体50和中间引导件51(要素部件)是与所述实施例1不同的结构,因此省略其他部件的说明。
在所述实施例1中,在将收纳壳体3的收纳部5彼此连接起来的连接部39的上部形成有切口部21,但是,如图11所示,在实施例2中的将收纳壳体50的收纳部5彼此连接起来的连接部39没有形成切口部21,连接部39在收纳部5的上下方向的全长范围延伸设置。并且,在由该连接部39的上端部和壁部8形成的角部上形成有从收纳壳体50的中心方向朝向上方向延伸的壳体凸部42(被卡定部)。并且,在收纳部5彼此之间分别设有1个该壳体凸部42。并且,该壳体凸部42的周围的连接部39上端具有作为供中间引导件51的底面(下表面)抵接的抵接面43的功能。
另外,在收纳壳体50的上部侧的中央部形成有圆筒孔部44,该圆筒孔部44朝向配置成环状的收纳部5的中央部的中空部7贯通并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并且,能够在该圆筒孔部44中配置恒温器(省略图示)等规定的电路设备。另外,在圆筒孔部44的周围形成有5个(多个)导出孔45,所述导出孔45用于将在电容器主体2内产生的气体朝向前述的中空部7导出。该导出孔45以下述方式形成:在被收纳部5彼此围起的谷间部分形成为大致三角形状。此外,在这5个导出孔45中的、适当的4个导出孔45的上方形成有阶梯部46(固定基部),所述阶梯部46以形成为大致三角形状的方式架设在相邻的收纳部5彼此的谷间部分。
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中间引导件51的缘边中,在向外侧鼓出的部位的端缘形成有向下方弯曲的弯曲片24。在该弯曲片24的外表面侧,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有凸状的凸条47,使该凸条47与收纳部5的壁部8的内周面接触,来进行中间引导件51相对于收纳壳体50的径向的定位。
另外,在中间引导件51的缘边中,在向外侧鼓出的部位之间的成为谷间的部位,设置有引导凹部48(卡定部),该引导凹部48与前述的收纳壳体50的壳体凸部42成对,且呈大致U字状凹陷。在将中间引导件51收纳于收纳壳体50内时,该引导凹部48卡定于收纳壳体50的壳体凸部42(参照图14)。并且,中间引导件51的引导凹部48沿着收纳壳体50的壳体凸部42在上下方向上被引导。
这样,在中间引导件51的引导凹部48卡合于收纳壳体50的壳体凸部42的状态下,完成了中间引导件51相对于收纳壳体50的定位。并且,由于利用收纳壳体50的壳体凸部42和中间引导件51的引导凹部48如前述那样完成了中间引导件51相对于收纳壳体50的定位,因此,容易将中间引导件51安装于收纳壳体50,从而能够使电容器装置1的制造作业简便。
另外,在中间引导件51的上表面,与前述的实施例1相同地突出有突出杆31,该突出杆31与形成于总线18的孔部30或电路基板19的下表面的卡合穴部(省略图示)卡合。此外,在中间引导件51的上表面突出有总线卡合凸部40,总线18沿着缘部与该总线卡合凸部40卡合,并且,在中间引导件51的上表面设有卡定在电路基板19的缘部的钩状的卡定爪41。通过这些突出杆31和总线卡合凸部40、卡定爪41对总线18和电路基板19进行定位。
并且,如图12所示,中间引导件51在俯视时形成为环状,在中间引导件51的中央部的与收纳壳体50的圆筒孔部44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中央孔49。与前述的实施例1的通过孔36相同,该中央孔49将流动至中间引导件51的上表面侧的气体引导至收纳壳体50的导出孔45。并且,该中央孔49在中间引导件51中形成于被多个插设孔26和被卡合孔28(被卡合部)围绕的位置,当电容器主体2或总线18安装于中间引导件51时,这些电容器主体2或总线18配置在中央孔49的周围。
另外,如图13所示,中间引导件51的中央孔49的内周缘向下侧弯曲而形成弯曲缘52。并且,通过该弯曲缘52提高了中间引导件51的强度。
此外,在中间引导件51的中央孔49设有朝向下方突出的钩状的4个固定爪53(固定构件、定位构件)。通过该固定爪53将中间引导件51固定于收纳壳体50。并且,该4个(多个)固定爪53沿中央孔49的周向排列配置。并且,固定爪53朝向中央孔49的内侧水平地突出,并且向中央孔49的周向弯曲,进而向中间引导件51的下方延伸设置,其末端形成为钩状。
通过像这样向多个方向弯曲,固定爪53变得容易挠曲,在将中间引导件51安装于收纳壳体50时,能够使固定爪53挠曲而容易地进行安装。另外,如图14所示,中间引导件51的固定爪53的上表面卡合于前述的收纳壳体50的阶梯部46的下表面。进而,4个固定爪53的钩状的末端部的朝向配置成一对一对地朝向相反方向,从而在固定中间引导件51时不会晃动,
另外,本实施例的电容器装置1经由该收纳壳体3被搭载于车辆等设备来使用,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施加的载荷或振动也会施加于电容器主体2或总线18。并且,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施加的载荷或振动会从固定于多个插设孔26和被卡合孔28(被卡合部)的电容器主体2或总线18传递至中间引导件51,并且因该载荷或振动而引起的应力施加于中间引导件51。可是,如图13所示,通过沿中央孔49的周向排列设置中间引导件51的固定爪53,由此,即使对中间引导件51施加载荷或振动,因该载荷或振动引起的应力也会分散至多个固定爪53,从而能够防止一部分固定爪53疲劳而产生裂纹或折断。
如图13所示,固定爪53的形成为钩状的末端部朝向中间引导件51的外周侧突出,并且具有倾斜的锥面54。并且,在将中间引导件51安装于收纳壳体50时,固定爪53的锥面54与收纳壳体50的阶梯部46接触,固定爪53的末端部沿着阶梯部46向收纳壳体50的圆筒孔部44的中心方向挠曲,各固定爪53的末端部组合起来的状态下的外径容易缩径。然后,固定爪53的通过了阶梯部46的末端部恢复为原来的外径,固定爪53的上表面容易卡定于阶梯部46的下表面。如图14所示,通过使中间引导件51的固定爪53卡定于收纳壳体50的阶梯部46,能够提高收纳壳体50与中间引导件51的固定性,特别是在将电容器装置1用于施加有振动的车辆用途的情况下是有效的。
以上,在实施例2中,在中间引导件51(要素部件)上的被多个插设孔26和被卡合孔28(被卡合部)围绕的部位,设置有固定于收纳壳体50的阶梯部46(固定基部)的固定爪53(固定构件,定位构件),由此,中间引导件51通过固定爪53被固定于收纳壳体50的阶梯部46,维持该固定状态,但中间引导件51的固定爪53周边的被卡合部的部位没有被固定,因此,在从卡合于插设孔26和被卡合孔28的电容器主体2或总线18等对中间引导件51施加有载荷或振动的情况下,插设孔26和被卡合孔28的部位能够挠曲而允许载荷或振动,从而能够防止因该载荷或振动所引起的应力集中于中间引导件51的固定爪53的某个部位而导致中间引导件51脆弱化。
另外,中间引导件51(要素部件)形成为环状,多个固定爪53(固定构件,定位构件)沿周向排列配置在形成于中间引导件51的中央的中央孔49的周缘,由此,在从与中间引导件51连接的电容器主体2或总线18等其它部件对中间引导件51施加有载荷或振动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因该载荷或振动所引起的应力集中于中间引导件51的中央,并且,由于使应力分散至多个固定爪53,因此能够防止固定爪53脆弱化。此外,通过使中间引导件51形成为环状,能够使中间引导件51在实现轻量化的同时提高强度。
另外,在中间引导件51(要素部件)上形成有引导凹部48(卡定部),该引导凹部48(卡定部)卡定于在收纳壳体50的收纳部5彼此之间形成的壳体凸部42(被卡定部),在引导凹部48与壳体凸部42卡合的状态下完成了中间引导件51相对于收纳壳体50的定位,由此能够精密地进行中间引导件51与收纳壳体50的相对定位,能够将与中间引导件51卡合的电容器主体2准确地配置于收纳部5内,并且,由于壳体凸部42形成在收纳部5彼此之间,因此,在将电容器主体2收纳于收纳部5时,壳体凸部42不会成为障碍。
以上,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具体的结构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的变更或追加也包含于本发明。
例如,在所述实施例中,作为电容器,例示了双电层电容器,但应用本发明的电容器并不限定于此,能够应用于电解电容器、电化学电容器等各种电容器、电容。
另外,在所述实施例中,例示了圆筒形状的电容器主体2,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够应用于方型形状等非圆筒形的电容器主体。并且,如果是方型形状的电容器主体,则只要使收纳壳体的收纳部适合于该方型形状而形成为方筒形状即可。
另外,在所述实施例中,对于1个收纳壳体3,使5个收纳部5形成为环状,但这些收纳部5的个数和配置方式并不特别限定于此,可以形成至少2个或3个收纳部5、或者6个或7个以上的收纳部5,另外,也可以将收纳部5配置成一列或多列。
另外,在所述实施例2中,在中间引导件51上设置有作为固定构件和定位构件的多个固定爪53,但本发明的固定构件和定位构件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中间引导件51的中央设置1个大型的固定爪,并使该固定爪与收纳壳体50的圆筒孔部44等卡合,由此将中间引导件51固定于收纳壳体50。
标号说明
1:电容器装置;
2:电容器主体;
3:收纳壳体;
4:端子部;
5:收纳部;
6:封口板;
7:中空部;
8:壁部;
9:开口部;
10:锥面;
11:间隙部;
12:锥面;
13:肋(凸部);
14、15:螺母保持部;
16:导出孔;
17:树脂材料;
18:总线(连接部件);
19:电路基板(电路部);
20:电路配置部;
21:切口部(连通部);
22:山型部(凸部);
23:中间引导件(要素部件);
24:弯曲片(定位构件);
25:压力释放机构(压力释放构件);
26:插设孔;
27:端子座部;
28:被卡合孔(被卡合部);
29:卡合凸部(卡合部);
30:孔部;
31:突出杆(被卡合部);
32:封闭板;
33:填充孔;
34:突出杆;
35:释放孔;
36:通过孔;
37:圆筒部;
38:漏斗部;
39:连接部;
40:总线卡合凸部(被卡合部);
41:卡定爪(被卡合部);
42:壳体凸部(被卡定部);
43:抵接面;
44:圆筒孔部;
45:导出孔;
46:阶梯部;
47:凸条;
48:引导凹部(卡定部);
49:中央孔;
50:收纳壳体;
51:中间引导件;
52:弯曲缘;
53:固定爪(固定构件、定位构件);
54:锥面。

Claims (14)

1.一种电容器装置,所述电容器装置具有收纳壳体,在所述收纳壳体中形成有收纳电容器主体的多个收纳部,所述多个收纳部的长度方向互相朝向同一方向,并且,多个电容器主体在其端子部侧以相同的朝向进行配设的状态下被收纳于所述各收纳部,
所述电容器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各电容器主体的所述端子部侧设置有卡合部,所述卡合部与设置于规定的要素部件的被卡合部卡合,在该卡合部卡合于所述被卡合部的状态下,所述各电容器主体成为一体而被收纳于所述收纳壳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要素部件具备用于进行该要素部件与所述收纳壳体之间的定位的定位构件,利用该定位构件将所述要素部件定位在所述收纳壳体内,由此完成了所述电容器主体相对于所述收纳壳体的定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容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要素部件上形成有供所述电容器主体的端子部插设的插设孔,从该插设孔突出的各端子部通过连接部件被电连接起来。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容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设置在所述电容器主体以其长度轴为中心具有非旋转对称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容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端子部附近设置有压力释放构件,该压力释放构件释放在电容器主体内产生的气体的压力,在所述要素部件的与所述压力释放构件对应的位置形成有释放孔。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容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容器装置具备将所述各电容器主体的端子部彼此连接起来的连接部件和/或电路基板,在该连接部件和/或电路基板上设置有与所述要素部件的被卡合部卡合的卡合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容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要素部件具备用于将该要素部件固定于所述收纳壳体的固定构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容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构件设置在所述要素部件上的被所述多个被卡合部围绕的部位,该固定构件被固定于所述收纳壳体的固定基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电容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要素部件呈环状,在形成于该要素部件的中央的中央孔的周缘,沿周向排列配置有多个所述固定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容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构件成为与在所述收纳壳体的所述收纳部彼此之间形成的被卡定部卡定的卡定部,在该卡定部卡合于所述被卡定部的状态下,完成了所述要素部件相对于所述收纳壳体的定位。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容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纳部形成为适合电容器主体的外观形状的形状,该收纳部的内周面成为随着趋向该收纳部的底面而变窄的锥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容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收纳部的内周面上设置有多个凸部,所述多个凸部朝向所述电容器主体突出,并且所述多个凸部均匀地配置在所述收纳部的内周面的周向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容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电容器主体被从所述收纳壳体的开口部收纳到所述各收纳部中,该开口部被封闭板封闭,在所述收纳壳体中,在由所述多个收纳部围起的位置设置有导出孔,所述导出孔将从设置于所述电容器主体的压力释放构件释放的气体导出至该收纳壳体的外部,并且,该多个收纳部被一体地连接起来而形成了将从所述导出孔导出的气体朝向外部引导的中空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容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收纳部被配置成环状,并且所述导出孔被设置于该多个收纳部的中央。
CN201280056919.1A 2011-11-22 2012-11-22 电容器装置 Active CN1039882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55290A JP5898471B2 (ja) 2011-11-22 2011-11-22 コンデンサ装置
JP2011255288A JP6088130B2 (ja) 2011-11-22 2011-11-22 コンデンサ装置
JP2011-255289 2011-11-22
JP2011-255288 2011-11-22
JP2011-255290 2011-11-22
JP2011255289 2011-11-22
JP2012170494A JP2013131734A (ja) 2011-11-22 2012-07-31 コンデンサ装置
JP2012-170494 2012-07-31
PCT/JP2012/080261 WO2013077389A1 (ja) 2011-11-22 2012-11-22 コンデンサ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88272A true CN103988272A (zh) 2014-08-13
CN103988272B CN103988272B (zh) 2017-05-24

Family

ID=512790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56919.1A Active CN103988272B (zh) 2011-11-22 2012-11-22 电容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697955B2 (zh)
EP (1) EP2784793B1 (zh)
CN (1) CN103988272B (zh)
WO (1) WO201307738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96785A (zh) * 2019-03-15 2020-09-22 Tdk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018669B1 (en) * 2013-07-01 2018-10-03 Nippon Chemi-Con Corporation Capacitor module,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for
JP6183007B2 (ja) * 2013-07-01 2017-08-23 日本ケミコン株式会社 コンデンサ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DE102017105134B4 (de) * 2017-03-10 2019-07-04 Borgwarner Ludwigsburg Gmbh Montagehilfe zum Montieren von elektrischen Bauteilen auf einer Leiterplatte und Verfahren zum Montieren von elektrischen Bauteilen auf einer Leiterplatte
JP2018190913A (ja) * 2017-05-11 2018-11-29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蓄電素子の接続構造および蓄電モジュール
CN110770861A (zh) * 2017-06-30 2020-02-07 阿维科斯公司 用于超级电容器模块的平衡电路中的热耗散
JP2023547436A (ja) 2020-10-26 2023-11-10 キョーセラ・エイブイエックス・コンポーネンツ・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耐振動性を向上させたウルトラキャパシタモジュール
CN112466669B (zh) * 2020-11-18 2021-11-05 安徽中容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充电桩的组合式薄膜电容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86172A (ja) * 1999-03-31 2000-10-13 Nippon Chemicon Corp コンデンサ
US6340877B1 (en) * 1999-12-28 2002-01-22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Rechargeable cell support device with insulating rings
CN1781171A (zh) * 2003-09-18 2006-05-3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容器单元
JP2008204989A (ja) * 2007-02-16 2008-09-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キャパシタ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48071A (ja) 1983-02-14 1984-08-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複写機の帯電器
JPS6170360A (ja) 1984-09-10 1986-04-1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リアクタ取付装置
JPH0262656A (ja) 1988-08-29 1990-03-02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日本語文書推敲支援装置
US5016139A (en) * 1989-09-06 1991-05-14 Whelen Technologies, Inc. Electronic power supply with enhanced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JP2945801B2 (ja) 1992-06-24 1999-09-06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オープンショーケース
JPH067232U (ja) * 1992-06-26 1994-01-28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気2重層コンデンサ装置
JP3978915B2 (ja) 1998-12-16 2007-09-19 株式会社明電舎 電解コンデンサ装置
JP3586166B2 (ja) * 2000-03-31 2004-11-10 Fdk株式会社 集合電池
JP2002246005A (ja) * 2001-02-21 2002-08-30 Toshiba Battery Co Ltd 電池接続構造体
JP4024021B2 (ja) * 2001-07-31 2007-12-1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
JP4218267B2 (ja) * 2002-07-08 2009-02-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集合電池
JP2004335829A (ja) 2003-05-09 2004-11-25 Nok Corp 電池またはコンデンサ
JP3960288B2 (ja) * 2003-09-18 2007-08-15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キャパシタユニット
EP1589547A4 (en) 2003-09-18 2009-11-25 Panasonic Corp CAPACITOR UNIT
WO2007111117A1 (ja) 2006-03-16 2007-10-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キャパシタ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710667B2 (ja) * 2006-03-16 2011-06-2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キャパシタユニット
US8194393B2 (en) * 2007-02-16 2012-06-05 Panasonic Corporation Capacitor unit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86172A (ja) * 1999-03-31 2000-10-13 Nippon Chemicon Corp コンデンサ
US6340877B1 (en) * 1999-12-28 2002-01-22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Rechargeable cell support device with insulating rings
CN1781171A (zh) * 2003-09-18 2006-05-3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容器单元
JP2008204989A (ja) * 2007-02-16 2008-09-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キャパシタ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96785A (zh) * 2019-03-15 2020-09-22 Tdk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
CN113808851A (zh) * 2019-03-15 2021-12-17 Tdk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
US11495405B2 (en) 2019-03-15 2022-11-08 Tdk Corporation Electronic device
CN113808851B (zh) * 2019-03-15 2023-04-18 Tdk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328008A1 (en) 2014-11-06
US9697955B2 (en) 2017-07-04
EP2784793A4 (en) 2015-10-07
WO2013077389A1 (ja) 2013-05-30
EP2784793B1 (en) 2017-09-13
EP2784793A1 (en) 2014-10-01
CN103988272B (zh) 2017-05-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88272A (zh) 电容器装置
CN103534834B (zh) 电池组及车辆
KR101968343B1 (ko) 커넥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US8119270B2 (en) Lead acid battery with liquid sensor in lid
CN103531836A (zh) 电池单元
CN104752639A (zh) 动力电池模组
KR20170073468A (ko) 배터리 모듈, 이러한 배터리 모듈을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및 이러한 배터리 팩을 포함하는 자동차
CN105118937A (zh) 电池模块
CN103390762B (zh) 具多数电池芯的高导热电池模组及其组装方法
CN102005599A (zh) 电池组
DE102012218102A1 (de) Batterie für ein Fahrzeug
CN102055002B (zh) 一种蓄电池及其制造工艺
CN102683620A (zh) 用于单电池的壳体、包括壳体的电池组及制造壳体的方法
CN103579546A (zh) 盖组件、包括该盖组件的电池包及制造电池包的方法
CN107732607A (zh) 引线框架、连接组件、信号采样装置及电池包
US20100003589A1 (en) Battery holding frame and assembled battery
KR20090000301A (ko) 전극단자 연결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모듈 어셈블리
JP5623920B2 (ja) 二重成型品、二重成型品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07810568A (zh) 电池模块的包覆模制接线柱的系统和方法
US3753783A (en) Battery, components, and method of making
JP6088130B2 (ja) コンデンサ装置
CN108604651B (zh) 电池单元接触系统、电池单元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CN105144426B (zh) 固定元件,蓄电池和所述蓄电池的制造方法
CN100557856C (zh) 电池盖板组件及使用该组件的锂离子电池
CN203746930U (zh) 动力电池模组及其线束固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