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84431B - 触控装置及应用在触控装置的物件判断方法 - Google Patents

触控装置及应用在触控装置的物件判断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84431B
CN103984431B CN201310216886.9A CN201310216886A CN103984431B CN 103984431 B CN103984431 B CN 103984431B CN 201310216886 A CN201310216886 A CN 201310216886A CN 103984431 B CN103984431 B CN 1039844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duction electrode
sensing amount
strip induction
strip
control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1688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84431A (zh
Inventor
曾耀进
刘俊麟
万鸿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lan Microelec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Elan Micro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TW10211699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TWI494810B/zh
Application filed by Elan Microelec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Elan Microelectronic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9844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844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844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844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witches That Are Operated By Magnetic Or Electric Fiel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触控装置及应用在触控装置的物件判断方法,包括一触控面板和一控制器,该触控面板主要是在一基板上沿一第一方向并排设有多个感应电极,其中多个相邻的感应电极构成一物件感应区;该控制器分别和触控面板上所设感应层的各个感应电极电连接,以检测各感应电极的感应量,并由物件感应区中已测得的感应量中判断出具有一最大感应量的感应电极,进而定义一与该最大感应量感应电极邻近的一检测区,当最大感应量与该检测区内一个以上感应电极的感应量之间的变化量小于一第一限定值,则辨识出一第一物件;利用上述技术在触控面板上实现物件判断。

Description

触控装置及应用在触控装置的物件判断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触控装置,尤指一种在触控面板上执行物件判断及具有该触控面板的触控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许多可携式电子装置都采用触控介面,在运用方式、对象更为多元广泛的状况下,触控介面由传统的单点触控、双点触控,逐渐发展为多点触控,更进一步提供物件辨识的功能。以智能手机为例,在选择接听来电后,其触控介面会与使用者的耳朵接触,在此状况下,智能手机被要求可以判断和触控介面接触的是使用者的耳朵(接听通话中)或是执行其他的功能的手指。
上述物件判断功能目前多实现在二维的触控面板上,而投射式电容触控面板是二维触控面板的一种,这种投射式电容触控面板主要是在一基板上以多道制程分别形成X轴感应层、绝缘层、架桥、Y轴感应层等,利用X轴、Y轴感应层上交错且相邻设置的X轴、Y轴感应电极间分别形成共生电容,当有手指或物件触摸将改变其电容值,而利用控制器持续扫描各个成串X轴、Y轴感应电极,以检测电容值的变化,进而判断出触摸坐标所在;基于上述的工作原理,物件判断在二维触控面板上被认为较容易实现。
但在一维触控面板实现物件判断,技术上确实存在困难,一种已知的一维触控面板是如图8所示,主要是在一基板80上以水平方向并排形成有多数的条状感应电极81,每一感应电极81分别由以互补方向排列的两三角形的左电极部811和右电极部812所组成;其利用检测各个感应电极81的感应量来判断使用者触摸的位置,进而执行对应的功能。
由于一维触控面板最多只支援两点触控,且两点触控位置不能位在同一感应电极81上,否则将无法辨识。由于支援的多点触控功能已极其有限,更不用说在一维触控面板实现物件的判断。
已知美国公开第20080158168号“远场图像辨识方法”(FAR-FIELD INPUTIDENTIFICATION)发明专利,主要是鉴于现有的接触式(touch)或接近式(proximity)感测器,以及其支持的软硬件皆无法提供辨识接触或接近物件的形状,因此提供一种在多点式触控表面(multi-touch touch-surface)上接近但未接触物件的辨识方法,用以在触控板上检测非接触(hover)的物件(如耳朵、脸颊);具体方法是在取得接近影像(proximityimage)后,由接近影像产生远场图像(far-field image)。通过结合对应于接近影像的背景像素的远场图像像素产生远场图像值,当远场图像值高出门槛值时,判断物件位于触控板上方(hovering),若是则启动电子装置的功能,具体的应用可以在智能手机上判断趋近手机上听筒的耳朵、脸颊,以便控制智能手机上的特定功能项目。
前述美国公开专利对于物件的辨识,主要是基于接近图像大致上为椭圆形,因此远场图像值可以使用椭圆长轴与短轴(major/minor radii)中的短轴作为参数判断是否高出门槛值。换言之,前述美国公开专利对于远场图像的辨识依然是在二维的基础下实现,且运算方式较为复杂。而如前揭所述,单层感应层的一维触控面板就两点触控的支持犹诸多限制,更遑论物件的辨识;而如前述美国公开专利所提出非接触(hover)物件的辨识,对于一维触控面板而言,技术上更待突破。
由上述可知,物件判断对于触控介面逐渐成为必要的功能,二维触控面板就物件判断虽较易实现,但通常涉及复杂的运算法;而一维触控面板就现有技术最多只支援两点触控,更不用说是判断物件。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应用在触控装置的物件判断方法,其可适用在一维和二维的触控面板上,以突破现有一维触控面板无法有效辨识物件的瓶颈,也可解决二维触控面板判断物件演算复杂的问题。
为达成前述目的采取的主要技术手段是使前述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检测一感应层中沿一第一方向并排的各条状感应电极的感应量,并自受到前述驱动讯号激励的各条状感应电极接收讯号,以检测各条状感应电极的感应量;
由已测得的感应量中判断出具有一最大感应量的条状感应电极;
定义一具有K个条状感应电极的检测区,该检测区包含邻近该具有最大感应量的感应电极,其中K大于等于1;
比较该最大感应量与该检测区内一个以上条状感应电极的感应量,若该最大感应量与该检测区内一个以上条状感应电极的感应量之间的变化量小于一第一设定值时,视为一第一物件被辨识。
前述方法是利用触控装置上相邻感应电极间的感应量变化作为一物件的辨识依据,由此达成在触控面板上辨识物件的目的。
本发明又一目的在提供一种可辨识物件的触控装置。
为达成前述目的采取的主要技术手段是令前述触控装置包括:
一触控面板,主要是在一基板上设有一第一感应层,该第一感应层是由基板一表面上沿一第一方向并排设置的多数条状感应电极所构成,其中多个相邻的条状感应电极构成一物件感应区;
一控制器,分别和触控面板上所设第一感应层的各个条状感应电极电连接,以发送驱动讯号至所述感应层的各条状感应电极,再自受到前述驱动讯号激励的各条状感应电极接收讯号,以检测各条状感应电极的感应量,并由所述物件感应区中已测得的感应量中判断出具有一最大感应量的条状感应电极,进而定义邻近所述最大感应量条状感应电极且具有K个条状感应电极的一检测区,其中K大于等于1;比较所述最大感应量与所述检测区内一个以上条状感应电极的感应量,若最大感应量与所述检测区内一个以上条状感应电极的感应量之间的变化量小于一第一限定值,则辨识出一第一物件。
前述触控装置的控制器将检测物件感应区内各条状感应电极的感应量,并根据最大感应量和一检测区内一个以上条状感应电极的感应量之间的变化量大小,判断是否为一物件;利用上述技术以实现在一维或二维触控面板上进行物件判断,使触控装置利用物件判断功能提供更灵活便利的控制功能项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所使用一种一维触控面板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所使用又一种一维触控面板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所使用一维触控面板的感应量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的方法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又一优选实施例的方法流程图。
图6是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触控装置的平面图。
图7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所使用的二维触控面板示意图。
图8是已知一维触控面板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 基板
20 感应层 21 感应电极
22 检测区 23 物件感应区
30 外壳 31 听筒
32 话筒
40 基板
41 X轴感应电极 42 Y轴感应电极
80 基板 81 感应电极
811 左电极部 812 右电极部。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本发明应用触控装置的物件判断方法的一优选实施例,首先请参阅图1所示,所称的触控装置包含一触控面板,该触控面板主要是在一基板10的一表面上设有一第一感应层20,该第一感应层20主要是由多数在前述基板10表面上沿着一第一方向并排的感应电极21所组成,并由此构成一个一维的触控介面。所称的感应层20可以由各种不同形状的感应电极构成,如图1所示,构成感应层20的各个感应电极21分别由一左电极部L01~L12和一右电极部R01~R12所组成,该左、右电极部L01~L12、R01~R12呈相对的三角形,其以斜边相对的互补方向交错排列。又请参阅图2所示,显示有另一种一维感应层的感应电极形状,所述感应电极21分别由单一矩形条状的电极所构成。以上两种感应层形状仅为举例而已,意即本发明所称的感应层20包含但不限于前述两种形式。为方便说明,以下仅就图1所示的第一感应层20说明本发明物件判断方法的工作原理,前述第一感应层20中各个感应电极21的左、右电极部L01~L12、R01~R12将分别和一控制器(图中未示)连接,由控制器判断各个感应电极21的感应量(dS),进而根据感应量的变化进行物件判断。
关于各个感应电极21的感应量检测是通过下式取得:
dSn=dVLn+dVRn,其中dVLn为一感应电极的左电极部的电容感应值,dVRn为同一感应电极的右电极部的电容感应值,该感应电极的感应量即为左、右电极部的电容感应值的相加。
而本发明判断物件的方法的一优选实施例主要是由控制器执行以下步骤(请配合参阅图3、图4所示):
检测各感应电极21的感应量(401),各感应电极21的感应量dS请参考图3所示,横轴标示各个感应电极21,其分别以L01+R01、L02+R02、L03+R03、L04+R04、L05+R05、L06+R06、L07+R07、L08+R08、L09+R09、L10+R10、L11+R11、L12+R12表示;纵轴则表示前述各个感应电极21的感应量dS。
由已测得具有感应量的感应电极中判断出具有一最大感应量的感应电极(402),并定义为一目标感应电极;根据图3所示,第二个感应电极(L02+R02)具有最大的感应量dS2,因此第二个感应电极(L02+R02)为目标感应电极。
接着定义一检测区(403),主要是将邻近该具有最大感应量dS2的感应电极(L02+R02)的一个以上感应电极定义为一检测区22,请配合参阅图1、图3所示,该检测区22理论上包含了第三个感应电极(L03+R03)以后的一个以上感应电极(如L04+R04、L05+R05或L06+R06等),由于物件接近或触摸触控面板时,除了使预定触摸位置的感应电极感应外,也有非常大的可能同时使相邻的另一感应电极产生很大的感应量,为排除误动作,将忽略与最大感应量dS2感应电极(L02+R02)相邻的感应电极(L03+R03),意即检测区22不包含与最大感应量dS2感应电极(L02+R02)相邻的感应电极(L03+R03)。
根据最大感应量dS2和检测区22内一个以上感应电极的感应量之间的变化量(例如差值、比值)以辨识一第一物件;在本实施例中,比较该最大感应量dS2与该检测区22内一个以上感应电极的感应量(404),并判断该最大感应量dS2与该检测区22内一个以上感应电极的感应量之间的变化量小于一第一限定值时,视为一第一物件被辨识;假设前述第一限定值是800,当最大感应量dS2与该检测区22内一个以上感应电极的感应量之间的变化量小于800时,即辨识出一第一物件。若其变化量大于800,则视为一第二物件被辨识(405)。
为确保第一物件辨识的准确性,本实施例在前述变化量小于第一限定值时,将进一步判断变化量是否更小于一第二限定值(例如500)(406),若是,才判断第一物件被辨识出(407)。
前述检测区22的感应量可以是单一感应电极的感应量,也可以是二个以上感应电极的感应量总和或感应量的平均值。
关于本发明物件判断方法的又一优选实施例,请参阅图5所示,其包括:
检测各感应电极21的感应量(501);
由已测得具有感应量的感应电极中判断出具有一最大感应量的感应电极(502);
定义一检测区(503),主要是将邻近该具有最大感应量dS2的感应电极(L02+R02)的一个以上感应电极定义为一检测区22;
比较该最大感应量dS2与该检测区22内一个以上感应电极的感应量(504),并判断该最大感应量dS2与该检测区22内一个以上感应电极的感应量之间的比值Q小于一第一设定值时(例如8),视为一第一物件被辨识;
当比值Q不小于第一设定值,则视为一第二物件被辨识(505)。
为确保第一物件辨识的准确性,本实施例在前述比值Q小于第一设定值时,将进一步判断比值Q是否更小于一第二设定值(例如3)(506),若是,才判断第一物件被辨识出(507)。
在前述实施例中,是取一较大的第一设定值及一较小的第二设定值,经依序判断比值Q是否小于第一设定值又小于第二设定值,以确定第一物件的辨识。但是除上述方式外,本发明也可取一较大的第二设定值(例如8以上)及一较小的第一设定值(例如3)。而在判断方法也略有差异,主要是在判断比值Q小于第一设定值时,辨识为第一物件;当比值Q大于第一设定值,则进一步判断比值Q是否大于第二设定值,若是,则辨识为第二物件;利用上述方法可进一步提升第二物件的辨识准确性。
至于检测区22内的感应电极数量及其感应量,本实施例令检测区22含有三个感应电极L04+R04、L05+R05和L06+R06,而前述比值Q是由最大感应量dS2和检测区22内三个感应电极L04+R04、L05+R05、L06+R06的感应量总和所运算取得,其算式如下:
必须说明的是:前述比值Q的运算基础之一(分母)可以是检测区22中的单个感应电极,也可以是检测区22内中二个以上的感应电极,例如前述的三个感应电极,并以其感应量的总和作为运算比值Q的基础。
前述比值Q的大小将反应出一个物件特征的强弱,具体而言,前述方法可以辨识出一个横跨多个感应电极而略呈长条状的物件,当此类物件靠近或接触第一感应层20时,会在一个感应电极上出现最大的感应量,在忽略与最大感应量感应电极相邻的一感应电极,而取得下一个感应电极的感应量或以下两个以上感应电极的感应量时,将呈现缓和减少的趋势,在此状况下,前述比值Q将会偏低,而物件特征相对较强,则设定当比值Q小于第一设定值(例如Q值在8以下)时,辨识出第一物件,若比值Q大于第一设定值,则视为一第二物件。
为确保辨识的正确性,可在比值Q小于第一设定值的基础下,进一步判断比值Q是否更小于一第二设定值(例如比值Q为3以下),则可更确认感应量的缓和减少趋势,而相对提高辨识准确性。
当本发明采用较小的第一设定值(例如3)和较大的第二设定值进行物件判断时,在最大感应量和检测区22内的感应电极感应量呈骤降趋势时,则前述比值Q定大于第一设定值,当其进一步大于一第二设定值(例如超过8),则视为一第二物件,其表示使用者触摸位置明确具体,因此使除触摸位置外的感应量骤减,可视为是一般的手指触摸或笔尖触摸。
前述各实施例对于比值Q的计算方式是以最大感应量为分子,检测区22内一个以上感应电极的感应量作为分母,例如下式:
但是当前述比值的分子、分母倒置,例如下式:
则比值Q大小所反应的辨识结果,即与前述实施例的辨识结果相反;也即:当最大感应量与该检测区22内一个以上感应电极的感应量之间的比值Q大于一第一设定值时(例如0.125),视为一第一物件被辨识;若比值Q小于第一设定值,则视为一第二物件。
为确保第一物件的辨识准确性,在比值Q大于第一设定值时,将进一步判断其是否更大于一第二设定值(0.25),若是,才判断第一物件被辨识。
当本发明采用较大的第一设定值(例如0.25)和较小的第二设定值(0.125)进行物件判断时,在最大感应量和检测区22内的感应电极感应量呈骤降趋势时,则前述比值Q定小于第一设定值,当其进一步小于一第二设定值(例如在0.125以下),则视为一第二物件,其表示使用者触摸位置明确具体,因此使除触摸位置外的感应量骤减,可视为是一般的手指触摸或笔尖触摸。
至于应用前述物件判断方法的触控装置,其一优选实施例请参阅图6所示,该触控装置为一手机,该手机具有一外壳30,外壳30上设有前述触控面板,且在上、下端分别设有一听筒31及一话筒32;而触控面板上的感应层20将由靠近听筒31的多个感应电极21构成一物件感应区23,由控制器在该物件感应区23内执行前述的物件判断方法。
在本应用实施例中,感应层20上靠近外壳30上所设听筒的物件感应区23可用以取代传统智能手机在其听筒周边处所设的光感测器,该光感测器用来在使用者接听电话而以耳朵或脸颊贴近手机,并遮盖该光感测器时,将会关闭手机的触控及/或背光功能。而本发明以前述物件感应区23取代该光感测器后,当控制器由物件感应区23中已测得的感应量中判断出具有一最大感应量的感应电极,并据以定义出与该最大感应量感应电极邻近的检测区后,进一步判断出最大感应量与该检测区内一个以上感应电极的感应量之间的变化量小于一第一限定值(例如800)时而辨识出第一物件时,可视为耳朵贴近,则执行第一功能项目以关闭背光及/或触控功能。当使用者在通话中有输入需求时,则在手指触摸触控面板时,由控制器判断出最大感应量与该检测区内一个以上感应电极的感应量之间的变化量进一步大于第一限定值时,则辨识出第二物件,随即解除第一功能项目,恢复手机的背光功能。
当本发明在手机上实现时,可进一步在一维触控面板上实现未接触(hover)物件的辨识,而提供一接近式(proximity)感测器。
为实现上述功能,本发明进一步令触控装置的控制器以一第一信号强度检测物件感应区23内各个感应电极的感应量,当控制器辨识出第二物件时,则以小于第一信号强度的第二信号强度扫描物件感应区23内的各个感应电极。由于控制器先以较强的第一信号强度检测物件感应区23的感应量,因此当使用者耳朵贴近而未接触到触控面板时,即能使物件感应区23内的感应电极出现感应量,据以实现未接触(hover)物件的辨识。若控制器辨识出第二物件(手指),则只须以一般信号强度检测其感应量,即可正常执行触控功能。
前述实施方式内容主要在说明本发明如何运用在一维触控面板。除了一维触控面板外,本发明也可运用在二维触控面板,以提供二维触控面板一相对单纯的物件判断技术。请参阅图7揭示有一投射式电容触控面板,主要是在一基板40上分别设有第一感应层和一第二感应层,该第二感应层是由多数在基板上沿着一第二方向平行并排的第二感应电极所组成;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感应层是由多数在前述基板40上沿着X轴方向平行并排的X轴感应电极41所组成,第二感应层则是由多个在前述基板40上沿着Y轴方向平行并排的Y轴感应电极42所组成,各Y轴感应电极42分别与各X轴感应电极41直角相交。这些X轴、Y轴感应电极41、42分别和一控制器(图中未示)连接,供检测各X轴、Y轴感应电极41、42的感应量。
本发明前述物件判断方法所指的感应层可以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感应层,也可以是第二感应层;为方便说明,以下以第一(X轴)感应层为例说明其工作方式:
该触控面板主要是由基板40上多个相邻的X轴感应电极41构成其物件感应区,并由控制器对各X轴感应电极41发送驱动讯号,再同样由X轴感应电极41接收讯号,以检测其感应量,也即前述触控面板的扫描方式为自容式。根据上述工作方式,控制器可在检测各X轴感应电极41的感应量之后,进一步执行如图4、图5所示的物件判断方法。换言之,本发明的物件判断方法也可运用在二维的触控面板上,当本发明运用在二维触控面板上时,相较于现有二维触控面板的物件判断方法,在技术上将相对单纯。
由上述可知,本发明可在触控面板上透过检测感应层上各感应电极的感应量,并根据最大感应量和一检测区内一个以上感应电极的感应量之间的变化量,以实现物件辨识;其运用在一维触控面板时,将使一维触控面板的辨识技术出现重大突破;运用在二维触控面板时,可提供相对单纯的辨识技术;而运用在触控装置时,除可利用物件判断功能提供更灵活便利的控制功能项目,更可进一步提供未接触物件的辨识,使触控面板的控制方式得以进一步提升。

Claims (37)

1.一种应用在触控装置的物件判断方法,其包含以下步骤:
发送驱动讯号至一感应层中沿一第一方向并排的各条状感应电极,并自受到前述驱动讯号激励的各条状感应电极接收讯号,以检测各条状感应电极的感应量;
由已测得的所述感应量中判断出具有一最大感应量的条状感应电极;
定义一具有K个条状感应电极的检测区,所述检测区邻近所述最大感应量的条状感应电极,其中K大于等于1;
比较所述最大感应量与所述检测区内一个以上条状感应电极的感应量,若所述最大感应量与所述检测区内一个以上条状感应电极的感应量之间的变化量小于一第一设定值时,视为一第一物件被辨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在触控装置的物件判断方法,所述条状感应电极为三角形或矩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在触控装置的物件判断方法,当所述最大感应量和所述检测区内一个以上条状感应电极的感应量的变化量小于所述第一设定值时,进一步判断是否小于一第二设定值,若是,则判断所述第一物件被辨识;所述第二设定值小于所述第一设定值;
当所述最大感应量和所述检测区内一个以上条状感应电极的感应量的变化量大于所述第一设定值时,判断一第二物件被辨识。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在触控装置的物件判断方法,当所述最大感应量和所述检测区内一个以上条状感应电极的感应量的变化量大于所述第一设定值时,进一步判断是否大于一第二设定值,若是,则判断一第二物件被辨识;所述第二设定值大于所述第一设定值。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应用在触控装置的物件判断方法,其中所述检测区内的一个以上条状感应电极不包含与所述最大感应量条状感应电极相邻的第一个条状感应电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在触控装置的物件判断方法,在比较所述最大感应量与所述检测区内条状感应电极的感应量的步骤中,计算所述检测区内单一个条状感应电极的感应量与所述最大感应量之间的变化量。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在触控装置的物件判断方法,在比较所述最大感应量与所述检测区内条状感应电极的感应量的步骤中,计算所述检测区内二个以上条状感应电极的感应量总和与所述最大感应量之间的变化量。
8.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应用在触控装置的物件判断方法,当所述第一物件被辨识,即执行一第一功能项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应用在触控装置的物件判断方法,当所述第二物件被辨识,停止执行所述第一功能项目。
10.一种应用在触控装置的物件判断方法,其包含以下步骤:
发送驱动讯号至一感应层中沿一第一方向并排的各条状感应电极,并自受到前述驱动讯号激励的各条状感应电极接收讯号,以检测各条状感应电极的感应量;
由已测得的感应量中判断出具有一最大感应量的条状感应电极;
定义一具有K个条状感应电极的检测区,所述检测区邻近具有所述最大感应量的条状感应电极,其中K大于等于1;
比较所述检测区内一个以上条状感应电极的感应量与所述最大感应量,若所述检测区内一个以上条状感应电极的感应量与所述最大感应量之间的比值大于一第一设定值时,视为一第一物件被辨识。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应用在触控装置的物件判断方法,所述感应层包含多个条状感应电极,所述条状感应电极在同一平面上沿一第一方向并排。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应用在触控装置的物件判断方法,当所述检测区内一个以上条状感应电极的感应量和所述最大感应量的比值大于所述第一设定值时,进一步判断是否大于一第二设定值,若是,则判断所述第一物件被辨识;所述第二设定值大于所述第一设定值;当所述检测区内一个以上条状感应电极的感应量和所述最大感应量的比值小于所述第一设定值时,判断一第二物件被辨识。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应用在触控装置的物件判断方法,当所述检测区内一个以上条状感应电极的感应量和所述最大感应量的比值小于所述第一设定值时,进一步判断是否小于一第二设定值,若是,则判断一第二物件被辨识;所述第二设定值小于所述第一设定值。
14.根据权利要求10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应用在触控装置的物件判断方法,其中所述检测区内的一个以上条状感应电极不包含与所述最大感应量条状感应电极相邻的第一个条状感应电极。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应用在触控装置的物件判断方法,在比较所述检测区内条状感应电极的感应量和所述最大感应量的步骤中,计算所述检测区内单一个条状感应电极的感应量与所述最大感应量之间的比值。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应用在触控装置的物件判断方法,在比较所述检测区内条状感应电极的感应量和所述最大感应量的步骤中,计算所述检测区内二个以上条状感应电极的感应量总和与所述最大感应量之间的比值。
17.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应用在触控装置的物件判断方法,当所述第一物件被辨识,即执行一第一功能项目。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应用在触控装置的物件判断方法,当所述第二物件被辨识,停止执行所述第一功能项目。
19.一种触控装置,包括:
一触控面板,主要是在一基板上设有第一感应层,所述第一感应层是由基板一表面上沿一第一方向并排设置的多个条状感应电极所构成,其中多个相邻的条状感应电极构成一物件感应区;
一控制器,分别和所述触控面板上所设第一感应层的各个条状感应电极电连接,以发送驱动讯号至所述感应层的各条状感应电极,再自受到前述驱动讯号激励的各条状感应电极接收讯号,以检测各条状感应电极的感应量,并由所述物件感应区中已测得的感应量中判断出具有一最大感应量的条状感应电极,进而定义邻近所述最大感应量条状感应电极且具有K个条状感应电极的一检测区,其中K大于等于1;比较所述最大感应量与所述检测区内一个以上条状感应电极的感应量,若最大感应量与所述检测区内的感应量之间的变化量小于一第一限定值,则辨识出一第一物件。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触控装置,所述控制器判断所述最大感应量和所述检测区内一个以上条状感应电极的感应量之间的变化量小于所述第一限定值时,更进一步判断是否小于一第二限定值,若是,才判断辨识出所述第一物件。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触控装置,所述控制器判断所述最大感应量和所述检测区内一个以上条状感应电极的感应量的变化量大于所述第一限定值,辨识出一第二物件。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触控装置,所述控制器以一第一信号强度检测所述物件感应区各个条状感应电极的感应量,若辨识出所述第二物件,则以小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的第二信号强度检测所述物件感应区各个条状感应电极的感应量。
2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触控装置,所述触控面板是一投射式电容触控面板,其基板上进一步设有一第二感应层,所述第二感应层是由多个在基板上沿着一第二方向平行并排的第二条状感应电极所组成,各第二条状感应电极分别与第一感应层的各条状感应电极直角相交;所述第二条状感应电极也分别和控制器连接。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触控装置,所述第一感应层的各条状感应电极是在基板上沿着X轴方向平行并排;第二感应层的各第二条状感应电极是在基板上沿着Y轴方向平行并排。
25.根据权利要求19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装置,所述触控装置是一手机;所述手机具有一外壳,所述外壳上分别设有一听筒及一话筒;
所述感应层上的所述物件感应区是由靠近所述外壳上所设听筒的多个条状感应电极所构成。
26.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触控装置,所述控制器辨识出所述第一物件后执行一第一功能项目。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触控装置,所述控制器辨识出所述第二物件后解除所述第一功能项目。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触控装置,所述第一功能项目包含一关闭触控功能。
29.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触控装置,所述第一功能项目进一步包含一关闭背光功能。
30.一种应用在触控装置的物件判断方法,所述触控装置具有一感应层,所述感应层包含多个条状感应电极,所述条状感应电极在同一平面上沿一第一方向并排形成所述感应层,所述物件判断方法是对所述触控装置执行以下步骤:
发送驱动讯号至一感应层的各条状感应电极,并自受到前述驱动讯号激励的各条状感应电极接收讯号,以检测各条状感应电极的感应量;
定义一具有感应量的条状感应电极为一目标条状感应电极;
定义一与所述目标条状感应电极邻近且具有K个条状感应电极的检测区;其中K大于等于1;
当所述目标条状感应电极的感应量与所述检测区内一个以上条状感应电极的感应量之间的变化量小于一第一限定值,视为一第一物件被辨识。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应用在触控装置的物件判断方法,当所述目标条状感应电极的感应量和所述检测区内一个以上条状感应电极的感应量的变化量小于所述第一限定值时,进一步判断是否小于一第二限定值,若是,则判断所述第一物件被辨识;所述第二限定值小于所述第一限定值。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应用在触控装置的物件判断方法,当所述目标条状感应电极的感应量和所述检测区内一个以上条状感应电极的感应量的变化量大于所述第一限定值时,即辨识出一第二物件。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应用在触控装置的物件判断方法,当辨识出所述第二物件,停止执行第一功能项目。
34.根据权利要求30至33中任一项所述的应用在触控装置的物件判断方法,其中所述检测区内的一个以上条状感应电极不包含与所述目标条状感应电极相邻的第一个条状感应电极。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应用在触控装置的物件判断方法,所述目标条状感应电极的感应量是指最大感应量,在比较所述最大感应量与所述检测区内条状感应电极的感应量之间的步骤中,计算所述检测区内单一个条状感应电极的感应量与所述最大感应量之间的变化量。
36.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应用在触控装置的物件判断方法,所述目标条状感应电极的感应量是指最大感应量,在比较所述最大感应量与所述检测区内条状感应电极的感应量之间的步骤中,计算所述检测区内二个以上条状感应电极的感应量总和与所述最大感应量之间的变化量。
37.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应用在触控装置的物件判断方法,所述目标条状感应电极的感应量是指最大感应量,在比较所述最大感应量与所述检测区内条状感应电极的感应量之间的步骤中,计算所述检测区内二个以上条状感应电极的感应量平均值与所述最大感应量之间的变化量。
CN201310216886.9A 2013-02-08 2013-06-03 触控装置及应用在触控装置的物件判断方法 Active CN1039844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05154 2013-02-08
TW102105154 2013-02-08
TW102116998 2013-05-14
TW102116998A TWI494810B (zh) 2013-02-08 2013-05-14 觸控裝置及應用在觸控裝置的物件判斷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84431A CN103984431A (zh) 2014-08-13
CN103984431B true CN103984431B (zh) 2017-09-29

Family

ID=512764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16886.9A Active CN103984431B (zh) 2013-02-08 2013-06-03 触控装置及应用在触控装置的物件判断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98443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69196B (zh) * 2014-12-05 2017-02-01 義隆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電容式觸控裝置及其物件辨識方法
TWI742405B (zh) * 2019-07-19 2021-10-11 聯陽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觸摸偵測裝置及觸摸偵測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56335A (zh) * 2005-10-27 2007-05-02 盛群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邻近感应装置及其感应方法
CN102197353A (zh) * 2008-10-21 2011-09-21 爱特梅尔公司 触摸寻找方法及设备
CN102483672A (zh) * 2009-07-29 2012-05-30 泰科电子公司 用于具有基于坐标确定的权重的投射电容式触摸屏的系统和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773366B2 (en) * 2009-11-16 2014-07-08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Touch sensitive device using threshold voltage signal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56335A (zh) * 2005-10-27 2007-05-02 盛群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邻近感应装置及其感应方法
CN102197353A (zh) * 2008-10-21 2011-09-21 爱特梅尔公司 触摸寻找方法及设备
CN102483672A (zh) * 2009-07-29 2012-05-30 泰科电子公司 用于具有基于坐标确定的权重的投射电容式触摸屏的系统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84431A (zh) 2014-08-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980679B1 (en) Mis-touch recognition method and device
US20160299604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a mobile device based on touch operations
US9250741B2 (en) Method, device and mobile terminal for three-dimensional operation control of a touch screen
CN102289321B (zh) 手持设备及其触摸屏的误触摸处理方法
US10261630B2 (en) Input device, input support method, and program
TWI526916B (zh) Multi-touch screen device and multi-touch screen adjacent junction detection method
KR101222740B1 (ko) 휴대 단말기 및 입력 제어 방법
US20100194701A1 (en) Method of recognizing a multi-touch area rotation gesture
CN103092525B (zh) 一种移动终端的截屏方法及其基于该截屏方法的移动终端
CN102736854A (zh) 移动通讯终端及基于该移动通讯终端的屏幕调整方法
CN103699326A (zh) 触控操作的处理方法、终端设备
CN103188362B (zh) 来电接听挂断管理系统及方法
TW201541929A (zh) 判斷通話狀態的方法及個人移動通信終端
CN105353927B (zh) 电容式触控装置及其物体辨识方法
TW201023011A (en) Detecting method for photo sensor touch panel and touch control electronic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104919406B (zh) 触摸式输入装置
CN102945109A (zh) 互电容屏检测触摸区域的方法
CN103984431B (zh) 触控装置及应用在触控装置的物件判断方法
US9678608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n interface based on bending
CN103513893B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和电子设备
JP5492627B2 (ja) 情報表示装置および情報表示方法
CN109101127A (zh) 具有浮动接地或薄触摸面板的触摸屏设备中手掌触摸检测
US9164674B2 (en) Three-dimensional gesture recognition system, circuit, and method for a touch screen
TWI494810B (zh) 觸控裝置及應用在觸控裝置的物件判斷方法
JP2014056519A (ja) 携帯端末装置、誤操作判定方法、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