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59381A - 光学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学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59381A
CN103959381A CN201280044777.7A CN201280044777A CN103959381A CN 103959381 A CN103959381 A CN 103959381A CN 201280044777 A CN201280044777 A CN 201280044777A CN 103959381 A CN103959381 A CN 1039593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optical element
lens
mark
information re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4477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藤望
泽上明
菅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9593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5938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72Lenses
    • G11B7/1374Objective len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26Moulds
    • B29C45/37Mould cavity walls, i.e. the inner surface forming the mould cavity, e.g. linings
    • B29C45/372Mould cavity walls, i.e. the inner surface forming the mould cavity, e.g. linings provided with means for marking or patterning, e.g. numbering articles
    • B29C45/374Mould cavity walls, i.e. the inner surface forming the mould cavity, e.g. linings provided with means for marking or patterning, e.g. numbering articles for displaying altering indicia, e.g. data, nu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11/00Producing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or prisms
    • B29D11/00009Production of 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B29D11/00317Production of lenses with markings or patterns
    • B29D11/00326Production of lenses with markings or patterns having particular surface properties, e.g. a micropatter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11/00Producing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or prisms
    • B29D11/00009Production of 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B29D11/00432Auxiliary operations, e.g. machines for filling the moul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2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non-spherical faces
    • G02B3/08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non-spherical faces with discontinuous faces, e.g. Fresnel le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18Diffraction gratings
    • G02B5/1876Diffractive Fresnel lenses; Zone plates; Kinoform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92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beam wavefront, e.g. for correction of aberration
    • G11B7/13922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beam wavefront, e.g. for correction of aberration passiv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22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optical heads, e.g. assemb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11/00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prism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能够简易地读取的方式记录了与制造夹具等有关的信息的光学元件及其制造方法。在凸缘部(12)设置了文字标记(M1)以及浇道识别用标记(M2),所以通过文字标记(M1)等无需使用替换表等而能够直接地识别与制造了透镜(10)时的制造夹具等有关的信息。由此,能够在之后的透镜(10)的管理时提高识别性、作业性。另外,通过在作为光信息记录介质的光盘侧的最上表面(TP1)设置文字标记(M1)等,文字标记(M1)等的检测、识别变得比较容易。

Description

光学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装到光拾取器装置的光学元件及其制造方法等,特别涉及通过注塑成型形成的树脂制的光学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在内装到光拾取器装置等的光学元件中,对光学元件的凸缘部实施标记(marking),并通过该标记来识别与制造器具有关的历史信息(具体而言,用哪个模具制造、在一次对多个透镜进行成型的情况下在模具中的哪个空腔中成型这样的信息)的手法(参照例如专利文献1)。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具有阶差的凸缘部的低的面形成半球状的标记。
但是,难以通过这样的半球状的凸标记单独识别与制造夹具等有关的历史信息,考虑通过增加标记的数量、或者变更标记彼此的相对位置以及角度,来识别必要的信息。在该情况下,在各个光学元件中,需要检查标记的个数、标记彼此的相对位置、角度,在识别中花费工夫。即,在识别中需要替换表等,识别的作业变得繁杂,识别的作业性降低。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1619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能够容易地读取的方式记录了与制造夹具等有关的信息的光学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元件,内装到光拾取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光学元件由树脂形成,该光学元件具有光学功能部、和在该光学功能部的周围形成的凸缘部,在凸缘部的光信息记录介质侧的最上表面设置了凸状的文字标记。此处,文字标记是指,以文字为构成要素的识别信息,还能够包括图形、记号。
根据上述光学元件,由于在凸缘部设置了文字标记,所以通过文字标记无需使用替换表等而能够直接地识别与制造了光学元件时的制造夹具等有关的信息,能够在之后的管理时提高识别性、作业性。另外,通过使文字标记为凸状,能够通过在模具的转印面形成与文字标记对应的凹槽来设置转印面,转印面的加工容易。另外,通过在光信息记录介质侧的最上表面设置文字标记,文字标记的检测、识别变得比较容易。
在本发明的具体的方式或者侧面中,在上述光学元件中,凸状的文字标记的高度h是0.003mm≤h≤0.020mm。通过使文字标记的高度成为上述下限以上,确保文字标记的视觉辨认性,通过使文字标记的高度成为上述上限以下,避免文字标记和光信息记录介质等其他部件易于碰撞。另外,在光学元件是相对多个种类的光信息记录介质具有互换性的物镜的情况下,需要针对全部种类的光信息记录介质确保WD(工作距离),为了针对例如如CD(Compact Disc,致密光盘)(基板厚1.2mm)那样基板厚度厚的盘也确保WD,期望如上述那样使文字标记的高度h成为0.020mm以下。另外,如果文字标记的高度h成为0.010mm以下,则能够更可靠地确保WD,因此是优选的。
在本发明的另一侧面中,凸状的文字标记的构成要素的大小是收纳于1边的长度为D的正方形区域内的大小,长度D是0.05mm≤D≤0.30mm。通过使收纳文字标记的构成要素的正方形区域成为上述下限以上,能够将文字的尺寸增大到能够确保转印性的程度,而防止文字等未被清楚地转印而被埋入或者压坏。另一方面,通过使收纳文字标记的构成要素的正方形区域成为上述上限以下,易于确保凸缘部中的空间。
在本发明的又一侧面中,凸缘部在作为树脂的导入轨迹的浇道(gate)部的相反侧,还具有浇道识别用标记。在该情况下,能够可靠地识别成型时的浇道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又一侧面中,光学功能部具有第1光学面、和在第1光学面的光信息记录介质侧配置的第2光学面,凸缘部的光信息记录介质侧的最上表面比第2光学面的最上表面更突出。在将光学元件载置于托盘等载置部件上时,即使使第2光学面为下朝向地放置,凸缘部成为保护部,能够使第2光学面不与载置部件相接,所以不会对第2光学面造成损伤。由此,能够使第2光学面为下朝向而搬送或者保管。
在本发明的又一侧面中,光学功能部具有第1光学面、和在第1光学面的光信息记录介质侧配置的第2光学面,第2光学面的最上表面比凸缘部的光信息记录介质侧的最上表面更突出。在该情况下,能够将光学元件的光信息记录介质侧的突出量在功能上抑制为必要的最小限,在光学元件是物镜的情况下,关于凸缘部易于确保WD。
在本发明的又一侧面中,第1光学面具有比第2光学面大的曲率。在该情况下,在将光学元件安装到装置时,不是在成为基准面的第1光学面侧,而是在第2光学面侧形成文字标记,所以能够提高将光学元件安装到装置的安装精度。
在本发明的又一侧面中,浇道识别用标记、和文字标记的最初的第一文字的相对位置是90°。在该情况下,在向模具进行与文字标记对应的槽加工时,能够提高加工的再现性、精度,还能够提高文字标记的检测的可靠性。
在本发明的又一侧面中,具有产生能够测定光学功能部的倾斜的反射光的镜面部,凸缘部的光信息记录介质侧的最上表面处于镜面部的外周。在通过镜面部测定光学功能部的倾斜时,能够防止测定用的反射光降低。另外,以往已知对镜面部附加半球状的标记的做法,但在该情况下,想到在倾斜测定时反射光的强度会稍微降低。另外,在为了提高识别性而进行了文字标记的情况下,想到强度会进一步降低。因此,通过在倾斜测定用的镜面部不设置文字标记,而在其外周设置文字标记,从而能够防止反射光降低。另外,根据透镜设计的观点,越远离光学功能部,越易于确保用于附加文字标记的空间。进而,在远离光学面的位置设置标记的情况下,在向模具加工与文字标记对应的槽时,能够进一步减少向光学面(光学功能部)的影响。
在本发明的又一侧面中,光学元件是与光信息记录介质对置地配置的物镜。
在本发明的又一侧面中,光学元件是配置于光源与物镜之间的耦合透镜。
在本发明的又一侧面中,光学元件内装到蓝光光盘用的光拾取器装置中。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树脂制的光学元件的制造方法,使用具有可动模以及固定模的注塑成型装置对内装到光拾取器装置中的光学元件进行成型,该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在光学元件的光学功能部的周围形成的凸缘部的光信息记录介质侧的最上表面形成文字状的标记的工序;通过可动模以及固定模中的某一方的转印形成文字状的标记。此处,文字状的标记是以文字、图形、记号等为构成要素的识别信息,除了仅文字以外,还包括仅以图形、记号为构成要素的情况。
根据上述制造方法,在凸缘部通过转印来形成文字状的标记,所以通过文字状的标记无需使用替换表等而能够直接地识别与制造了光学元件时的模零件、其配置等有关的信息,能够在之后的管理时提高识别性、作业性。另外,通过在光信息记录介质侧的最上表面设置文字标记,文字状的标记的检测、识别比较容易。
在本发明的具体的侧面中,在上述光学元件的制造方法中,通过可动模形成文字状的标记。在第1光学面相比于第2光学面是更大的曲率且更深的情况下,如果例如在固定模侧形成第1光学面,则在从固定模使光学元件脱模的开模时,无标记且能够关于第1光学面等减小脱模阻抗。另外,在从可动模推出光学元件,取出光学元件时,能够将脱模阻抗小的第2光学面推出,所以不易引起光学元件的变形。
在本发明的另一侧面中,可动模具有芯部、和从周围保持芯部的保持部,通过保持部的转印来形成文字状的标记。在该情况下,通过用保持部来形成文字状的标记,在可动模中形成与文字状的标记对应的形状时,能够减少对与光学功能部对应的芯部的影响。另外,通过设为芯部和保持部的分割构造,能够使芯部旋转而对光学功能部的光学面进行微调整。
在本发明的又一侧面中,固定模具有芯部、和从周围保持芯部的保持部。通过设为芯部和保持部的分割构造,能够使芯部旋转而对光学功能部的光学面进行微调整。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用于实施第1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的制造方法的成型模具的侧方剖面图。
图2A是用于说明用于对光学元件进行成型的模空间的剖面图,图2B是观察了图2A的第2模具侧的转印面的俯视图。
图3A是作为光学元件的透镜的剖面图,图3B是从文字标记的侧方观察的放大概念图。
图4A是从透镜的第1光学面观察的俯视图,图4B是从透镜的第2光学面观察的俯视图。
图5是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的概念图。
图6是说明使用了图1所示的成型模具的成型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光拾取器装置的结构的概念图。
图8是在平板状元件中设置了透镜的第1、第2、以及第3光程差赋予构造的情况的概念剖面图。
图9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的图。
图10是说明在第3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模空间以及光学元件的图。
图11是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的图。
图12是说明第5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的图。
图13A以及13B是说明图3A等所示的光学元件的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A)模具以及透镜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以及光学元件的制造方法。
如图1所示,用于实施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的注塑成型装置100具备成型模具40,成型模具40具备作为固定模的第1模具41和作为可动模的第2模具42。此处,第2模具42被开闭驱动装置79驱动而能够在AB方向上往返移动。通过使第2模具42朝向第1模具41移动,使两个模具41、42在分型面PS1、PS2中对模来合模,从而如在图2中部分放大示出的那样,形成用于对作为光学元件的透镜10进行成型的模空间CV、和用于对其供给树脂的流路空间FC。另外,还有在成型模具40内形成多个模空间CV、流路空间FC的情况。
如图2A所示,模空间CV具备被第1以及第2转印面S1、S2夹着的本体空间CV1、和被第3、第4、第5、以及第6转印面S3、S4、S5、S6包围的凸缘空间CV2。此处,面对本体空间CV1的一对对置的第1以及第2转印面S1、S2是用于形成在图3A、4A、以及4B中放大示出的透镜10中的中央的光学功能部11的第1以及第2光学面OS1、OS2的部分。在该情况下,一方的第1转印面S1相比于另一方的第2转印面S2更深且曲率更大,设置有用于转印第1光学面OS1的微细构造FS或者微细形状的微细的凹凸图案FP。另一方面,包围凸缘空间CV2的第3、第4、第5、以及第6转印面S3、S4、S5、S6是用于形成透镜10中的凸缘部12的部分。此处,面对凸缘空间CV2的第3、第4、以及第6转印面S3、S4、S6是用于形成在图3A等中放大示出的透镜10中的第1、第2、以及第3凸缘面12a、12b、12c的部分。另外,面对凸缘空间CV2的第5转印面S5是用于形成透镜10的外周侧面SS的部分。虽然详细的会后述,但在图3A等所示的凸缘部12的第2凸缘面12b中,在其最上表面2b设置了凸状的文字标记M1和浇道识别用标记M2。为了形成该文字标记M1以及浇道识别用标记M2,在第6转印面S6中,分别设置了凹部MS1、MS2。另外,流路空间FC作为形成图2A、3A等所示的成型品MP中的流道部RP的空间,具有流道部分RS,该流道部分RS经由浇道部分GS与模空间CV连通。通过该浇道部分GS的空间,在成型品MP中形成连接透镜10和流道部RP的浇道部GP。
图3A、4A、以及4B等所示的成型品MP中的、作为本体的透镜10如上述那样,具备具有光学功能的光学功能部11、和从光学功能部11的外缘在半径方向外侧设置的大致环状的凸缘部12。透镜10是第1光学面OS1侧的突起大的壁厚型的光拾取器装置用的物镜。另外,透镜10是塑料透镜。本实施方式中的塑料材料是例如环烯烃树脂,能够使用三井化学株式会社制的商品名APEL、日本ZEON株式会社制的商品名ZEONEX。另外,关于透镜10,在将透镜10的轴上透镜厚设为d(mm),将500nm以下的波长的光束下的透镜10的焦距设为f(mm)时,满足0.8≤d/f≤2.0。
在光学功能部11中,第1光学面OS1为了多波长互换,具备具有衍射构造的阶差的微细构造FS(由多个阶差构成的光程差赋予构造)。即,透镜10是在短波长下与高数值孔径的规格对应、在中波长下与中程度的数值孔径的规格对应、在长波长下与低数值孔径的规格对应的3波长互换光学元件,设置于第1光学面OS1中的微细构造FS具有能够适应于各波长而进行聚光的形状。在单片的透镜10中,在图示的例子中,在光源侧的非球面光学面以光轴OA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地形成了包括光轴OA的中央区域CN、配置于其周围的中间区域MD、以及进而配置于其周围的周边区域OT。虽然未图示,但在中央区域CN中形成了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在中间区域MD中形成了第2光程差赋予构造。另外,在周边区域OT中,形成了第3光程差赋予构造。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光程差赋予构造是闪耀型的衍射构造。在透镜10的中央区域CN中形成的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是如图5所示,重叠了第1基础构造和第2基础构造的构造。第1基础构造使通过了第1基础构造的第1光束(第1波长;例如405nm)的1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他任意的级数的衍射光量,使通过了第1基础构造的第2光束(第2波长;例如658nm)的1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他任意的级数的衍射光量,使通过了第1基础构造的第3光束(第3波长;例如785nm)的1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他任意的级数的衍射光量。至少中央区域CN的光轴OA附近设置的第1基础构造的阶差朝向与光轴OA相逆的方向。第2基础构造使通过了第2基础构造的第1光束的2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他任意的级数的衍射光量,使通过了所述第2基础构造的第2光束的1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他任意的级数的衍射光量,使通过了所述第2基础构造的第3光束的1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他任意的级数的衍射光量。至少中央区域CN的光轴OA附近设置的第2基础构造的阶差朝向光轴OA的方向,在第1基础构造和第2基础构造中,在入射的光束的波长以变得更长的方式变化了的情况下,球面像差向校正不足方向变化。另外,透镜10也可以设为仅对应于例如波长405nm且数值孔径(NA)0.85的BD(Blu-ray Disc,蓝光光盘)的透镜。
在光学功能部11中,一方的第1光学面OS1配置于激光光源侧,比在作为光信息记录介质的光盘侧配置的另一方的第2光学面OS2更大地突出而曲率更大。进而,第1光学面OS1的曲率极其大,所以透镜10在中心部壁厚极其大,且厚度不均匀比p(最厚部的厚度÷最薄部的厚度)变大。
虽然省略图示,但在透镜10的光源侧的第1光学面OS1中,设置了3层的反射防止膜。使用真空蒸镀法来设置该反射防止膜。在第1光学面OS1上的反射防止膜的材料中,使用例如SiO2、ZrO2等。另外,在透镜10的光盘侧的第2光学面OS2中,设置了7层的反射防止膜。使用该真空蒸镀法来设置反射防止膜。在第2光学面OS2上的反射防止膜的材料中,使用例如SiO2、ZrO2、SiO2和Al2O3的混合材料等。
凸缘部12具有在第1光学面OS1侧在与光轴OA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第1凸缘面12a、和在第2光学面OS2侧在与光轴OA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第2凸缘面12b、第3凸缘面12c。第3凸缘面12c与第2光学面OS2邻接地延伸,成为作为对准用的端面的镜面。第2凸缘面12b设置于第3凸缘面12c的外周。凸缘部12在第2凸缘面12b侧具有阶差构造b2。关于阶差构造b2,透镜10的外侧的阶差相比于透镜10的中心侧的阶差朝向信息记录介质侧更高。在第2模具42的保持部74b的内侧,设置了用于形成阶差构造b2的阶差状的凸转印面S22。通过透镜10具有阶差构造b2,即使在第2凸缘面12b侧产生了第2芯部74a与保持部74b的边界所致的毛边(burr),也能够将毛边收纳于由阶差构造b2形成的空间内。由此,能够防止在成型时由于毛边的长度出现偏差而信息记录介质与透镜10之间的距离(WD:工作距离)变化。在透镜10的成型时,在凸缘部12的外周侧面SS的一部分中形成浇道部GP,但通过从成型模具40取出之后的加工处理被去除。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与在浇道部GP中延伸的透镜10的半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包括凸缘部12的一部分而浇道部GP被直线状地切断。另外,该切断形状通常被称为D切割(cut)形状。
第2光学面OS2的最上表面TP2比凸缘部12中的光盘侧的第2凸缘面12b的阶差构造b2的最上表面TP1更突出。由此,能够将透镜10的光盘侧的突出量在功能上抑制为必要的最小限,在透镜10是物镜的情况下,关于凸缘部12,易于确保WD。
如已经说明的那样,在第2凸缘面12b的阶差构造b2的最上表面TP1,设置了凸状的文字标记M1和半球状的浇道识别用标记M2。文字标记M1用于识别与制造了透镜10时的制造夹具等有关的信息。另一方面,浇道识别用标记M2用于识别成型时的浇道部GP的位置。在以浇道部GP为基准逆时针旋转90°的位置设置了文字标记M1。浇道识别用标记M2设置于浇道部GP的相反侧的位置。浇道识别用标记M2、和文字标记M1的最初的第一文字的相对位置成为90°。其原因为,在向第2模具42进行与文字标记M1对应的槽加工时,提高加工的再现性、精度,提高文字标记M1的检测的可靠性。
如图3A以及3B所示,文字标记M1的高度h1以及浇道识别用标记M2的高度h2分别成为0.003mm以上0.020mm以下。通过使文字标记M1以及浇道识别用标记M2的高度h1、h2成为上述下限以上,确保了文字标记M1以及浇道识别用标记M2的视觉辨认性。另外,通过使文字标记M1以及浇道识别用标记M2的高度h1、h2成为上述上限以下,避免文字标记M1以及浇道识别用标记M2和光盘等其他部件易于碰撞。另外,在透镜10是针对多个种类的光信息记录介质具有互换性的物镜的情况下,需要针对全部种类的光信息记录介质确保WD(工作距离),为了针对例如如CD(基板厚1.2mm)那样基板厚度厚的盘也确保WD,优选如上述那样使文字标记M1以及浇道识别用标记M2的高度h1、h2成为0.020mm以下。为了更可靠地确保WD,更优选使文字标记M1以及浇道识别用标记M2的高度h1、h2成为0.010mm以下。
如图4B所示,文字标记M1具有例如4个文字部J1、J2、J3、J4的构成要素。以从浇道部GP逆时针旋转了90°的位置为起点,从作为最初的第一文字的文字部J1依次在第2凸缘面12b的圆弧上排列了文字部J1、J2、J3、J4。文字部J1、J2、J3、J4成为收纳于1边的长度为D的正方形区域内的大小。具体而言,长度D成为0.05mm以上0.30mm以下。通过使收纳文字部J1、J2、J3、J4的正方形区域成为上述下限以上,将文字部J1、J2、J3、J4的尺寸增大到能够确保转印性的程度,而能够防止文字部J1、J2、J3、J4未被清楚地转印而被埋入或者压坏。另一方面,通过使收纳文字部J1、J2、J3、J4的正方形区域成为上述上限以下,易于确保凸缘部12中的空间。另外,关于各文字的每一个的间隔,在密集时视觉辨认性更好,所以优选,但也可以将各个文字的间隔形成得较大。
返回到图1,固定侧的第1模具41具备:作为中心部的第1芯部64a,从第1模具41形成图2所示的模空间CV;作为周边部的保持部64b,设置于第1芯部64a的周围;以及支承板64c,从背后支承第1芯部64a、保持部64b。此处,第1芯部64a被内装到在保持部64b中形成的贯通孔64g中并通过未图示的螺栓固定。第1芯部64a的前端面的主要的部分成为用于形成透镜10的第1光学面OS1的第1转印面S1。因此,通过在具有第1转印面S1的第1芯部64a的周围配置具有第3转印面S3的保持部64b,第1芯部64a的外缘部成为侵入到本体空间CV1与凸缘空间CV2的边界的状态。另外,在保持部64b的端面64e中,形成了应成为图3所示的成型品MP的流道部RP等的凹部。
可动侧的第2模具42具备:作为中心部的第2芯部74a,从第2模具42形成图2A所示的模空间CV;作为周边部的保持部74b,设置于第2芯部74a的周围;支承板74c,从背后支承第2芯部74a、保持部74b;突出部件74p,用于将成型品MP的流道部RP等推出而脱模;可动杆75、76,将第2芯部74a以及突出部件74p从背后推;以及进退机构部78,使可动杆75、76在轴AX方向上进退移动。
在保持部74b中形成的贯通孔74g中沿着轴AX方向可进退移动地内装了第2芯部74a。在保持部74b中形成的贯通孔74h中沿着轴AX方向可进退移动地还内装了突出部件74p。此处,第2芯部74a通过弹簧74s以一定以上的力向后方被施力。即,第2芯部74a被前进的可动杆75驱动而向第1模具41侧前进,依照伴随可动杆75的后退而伸长的弹簧74s而自动地后退从而复位到原来的位置。另外,突出部件74p被可动杆76驱动而向第1模具41侧前进,在闭模时通过由后述第1模具41侧的保持部64b产生的外力、树脂流入时的树脂压力而后退从而复位到原来的位置。另外,也可以通过与第2芯部74a同样地在突出部件74p中也使用弹簧,自动地后退而复位到原来的位置。另外,在保持部74b的端面74e中,形成了应成为图3A所示的成型品MP的流道部RP等的凹部。
另外,在用固定侧的模具对曲率比较大的第1光学面OS1进行成型的情况下,在第1以及第2模具41、42的开模时有易于产生轴偏置所致的光学面的变形的可能性,但能够通过例如如日本实开平7-9945号公报公开那样在模板中使用锥销、锥块来解决。
B)透镜的制造方法
图6是概念地说明使用了图1所示的成型模具40的光学元件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首先,制作第1以及第2模具41、42(步骤S11)。在第2模具42的保持部74b的凸转印面S22形成用于形成文字标记M1以及浇道识别用标记M2的凹部MS1、MS2。即,文字标记M1以及浇道识别用标记M2通过作为可动模的第2模具42形成。凹部MS1、MS2的加工通过例如激光标志、放电加工等进行。另外,在用激光标志进行加工时,标记的凸量小且易于识别。
接下来,将第1以及第2模具41、42安装到注塑成型装置100中,使开闭驱动装置79动作,使第2模具42朝向第1模具41相对地前进,从而使闭模开始(步骤S12)。另外,两个模具41、42的表面被加热至适合于成型的温度。
通过继续开闭驱动装置79的闭动作,移动至第1模具41和第2模具42接触的对模位置而闭模完成,通过使开闭驱动装置79的闭动作进一步继续,进行将第1模具41和第2模具42以必要的压力紧固的合模(步骤S13)。
接下来,使未图示的真空装置动作,对合模了的第1模具41与第2模具42之间的模空间CV内进行真空吸引(步骤S14)。由此,模空间CV成为被适度地减压了的状态,在曲率比较大的第1转印面S1也可靠地填充熔融树脂。
接下来,使未图示的注塑装置动作,在模空间CV中,进行以必要的压力注入熔融树脂的注塑(步骤S15)。然后,注塑装置保持模空间CV中的树脂压。
在将熔融树脂导入到模空间CV之后,模空间CV中的熔融树脂通过散热被逐渐冷却,所以等待伴随上述冷却而熔融树脂固化而完成成型(步骤S16)。
接下来,使开闭驱动装置79动作,进行使第2模具42相对地后退的开模(步骤S17)。伴随第2模具42的后退,第1模具41和第2模具42相互分开。其结果,成型品MP即透镜10留在第2模具42侧。即,透镜10按以埋入于可动侧的第2模具42的方式被保持的状态,从第1模具41脱模。
接下来,使进退机构部78动作,通过可动杆75、76,将留在第2模具42中的成型品MP向第1模具41侧推出(步骤S18)。由此,进行成型品MP的脱模。此时,透镜10成为从保持部74b完全被推出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使未图示的取出装置动作,使成型品MP从第2模具42相互分开并且向外部搬出(步骤S19)。在搬送成型品MP时,把持除了成型品MP中的本体的透镜10以外的部分。此时,透镜10的第2光学面OS2的曲率小且面深度比较浅,所以向第2芯部74a的第2转印面S2的第2光学面OS2的粘贴力比较小。因此,易于将成型品MP从第2芯部74a拆下,所以能够防止对透镜10外周的一部分施加有偏差的力。
C)光拾取器装置
以下,参照图7,说明内装了透镜10的光拾取器装置PU1的结构。上述光拾取器装置PU1能够搭载于光信息记录再生装置中。此处,透镜10是能够针对例如作为不同的光盘的BD、DVD(Digital VersatileDisc,数字通用光盘)、以及CD适当地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生的物镜。
光拾取器装置PU1具有透镜10、λ/4波长板QWP、准直透镜COL、偏振光分束器BS、二向色棱镜DP、将在对BD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生的情况下发光而射出波长λ1=405nm的激光光束(第1光束)的第1半导体激光LD1(第1光源)、在对DVD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生的情况下发光而射出波长λ2=660nm的激光光束(第2光束)的第2半导体激光LD2(第2光源)、以及在对CD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生的情况下发光而射出波长λ3=785nm的激光光束(第3光束)的第3半导体激光LD3一体化了的激光单元LDP、传感器透镜SEN、和作为光检测器的受光元件PD等。
关于从蓝紫色半导体激光LD1射出的第1光束(λ1=405nm)的发散光束,如实线所示,通过二向色棱镜DP,并通过偏振光分束器BS之后,通过准直透镜COL而成为平行光,由λ/4波长板QWP从直线偏振光变换为圆偏振光,由未图示的光圈将该光束径限制,入射到透镜10。此处,由透镜10的中央区域、中间区域、以及周边区域聚光的光束经由保护基板PL1,成为在BD的信息记录面RL1上形成的光点。
关于在信息记录面RL1上由信息凹坑调制了的反射光束,在再次透射了透镜10、未图示的光圈之后,由λ/4波长板QWP从圆偏振光变换为直线偏振光,由准直透镜COL使之成为会聚光束,由偏振光分束器BS反射,经由传感器透镜SEN收敛到受光元件PD的受光面上。然后,使用受光元件PD的输出信号,由2轴致动器AC1使透镜10聚焦、循迹,从而能够读取在BD中记录的信息。此处,在第1光束中产生了波长变动的情况、进行具有多个信息记录层的BD的记录/再生的情况下,使作为倍率变更设备的准直透镜COL在光轴OA方向上变化,来变更入射到透镜10的光束的发散角或者收敛角,从而能够校正波长变动、不同的信息记录层所引起而发生的球面像差。
关于从激光单元LDP的半导体激光LD2射出的第2光束(λ2=660nm)的发散光束,如虚线所示,由二向色棱镜DP反射,通过偏振光分束器BS、准直透镜COL,由λ/4波长板QWP从直线偏振光变换为圆偏振光,入射到透镜10。此处,由透镜10的中央区域和中间区域聚光了(通过了周边区域的光束被光斑化而形成光点周边部)的光束经由保护基板PL2成为在DVD的信息记录面RL2中形成的光点,形成光点中心部。
关于在信息记录面RL2上由信息凹坑调制了的反射光束,在再次透射了透镜10之后,由λ/4波长板QWP从圆偏振光变换为直线偏振光,由准直透镜COL使之成为会聚光束,由偏振光分束器BS反射,经由传感器透镜SEN在受光元件PD的受光面上收敛。于是,能够使用受光元件PD的输出信号读取在DVD中记录的信息。
关于从激光单元LDP的半导体激光LD3射出的第3光束(λ3=785nm)的发散光束,如单点划线所示,由二向色棱镜DP反射,通过偏振光分束器BS、准直透镜COL,由λ/4波长板QWP从直线偏振光变换为圆偏振光,入射到透镜10。此处,由透镜10的中央区域聚光了(通过了中间区域以及周边区域的光束被光斑化而形成光点周边部)的光束经由保护基板PL3,成为在CD的信息记录面RL3上形成的光点。
关于在信息记录面RL3上由信息凹坑调制了的反射光束,在再次透射了透镜10之后,由λ/4波长板QWP从圆偏振光变换为直线偏振光,由准直透镜COL使之成为会聚光束,由偏振光分束器BS反射,经由传感器透镜SEN在受光元件PD的受光面上收敛。于是,能够使用受光元件PD的输出信号来读取在CD中记录的信息。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以及光学元件的制造方法,在凸缘部12设置了文字标记M1以及浇道识别用标记M2,所以通过文字标记M1等无需使用替换表等而能够直接地识别与制造了透镜10时的制造夹具等有关的信息。由此,在之后的透镜10的管理时,能够提高识别性、作业性。另外,通过使文字标记M1以及浇道识别用标记M2为凸状,能够通过在第2模具42的凸转印面S22形成与文字标记M1等对应的凹槽(凹部MS1、MS2)来设置转印面,转印面的加工容易。另外,通过在作为光信息记录介质的光盘侧的最上表面TP1设置文字标记M1等,文字标记M1等的检测、识别比较容易。
另外,关于光学功能部11的倾斜,通过将凸缘部12的最上表面TP1设置于作为镜面部的第3凸缘面12c的外周,在通过镜面部测定光学功能部11的倾斜时,能够防止测定用的反射光降低。另外,在倾斜测定用的第3凸缘面12c中,不设置文字标记M1等,而在其外周设置文字标记M1等,从而能够防止反射光降低。另外,根据透镜设计的观点,越远离光学功能部11,越易于确保用于附加文字标记M1等的空间。进而,在更远离第2光学面OS2的位置设置文字标记M1等的情况下,在向第2模具42加工与文字标记M1等对应的槽时,能够进一步减少对第2光学面OS2(光学功能部11)的影响。
〔实施例1〕
以下,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透镜10的光学面的实施例。另外,在其以后(包括表的透镜数据),有时使用E(例如,2.5×E-3)来表示10的幂乘(例如,2.5×10-3)。另外,物镜的光学面形成为用分别在式1中代入了表所示的系数的公式规定的、绕光轴OA轴对称的非球面。
〔式1〕
X ( h ) = ( h 2 / r ) 1 + 1 - ( 1 + κ ) ( h / r ) 2 + Σ i = 0 10 A 2 i h 2 i
此处,X(h)是光轴方向的轴(以光的行进方向为正)、κ是圆锥系数、Ai是非球面系数、h是从光轴起的高度、r是近轴曲率半径。
另外,在使用了衍射构造的实施例的情况下,用在式2的光程差函数中代入了表所示的系数的公式,规定通过该衍射构造对各波长的光束提供的光程差。
〔式2〕
Φ=mλΣB2ih2i (单位:mm)
另外,h是从光轴起的高度、λ是入射光束的波长、m是衍射级数、B2i是光程差函数的系数。
参照图5,说明实施例1的透镜10的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图5与实施例1的实际的形状不同,仅为概念图)。实施例1的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成为在中央区域的全区域中,在作为(2/1/1)的闪耀型的衍射构造的第2基础构造BS2上,重叠了作为(1/1/1)的闪耀型的衍射构造的第1基础构造BS1的光程差赋予构造。另外,第2基础构造BS2的阶差朝向光轴OA的方向,第1基础构造BS1的阶差朝向与光轴OA相逆的方向。进而,第1基础构造BS1的平均间距比第2基础构造BS2的平均间距小,第1基础构造的朝向与光轴OA相逆的方向的阶差的数量比第2基础构造的朝向光轴OA的方向的阶差的数量多。在第1基础构造BS1和第2基础构造BS2中,在入射的光束的波长以变得更长的方式变化了的情况下,球面像差向校正不足方向变化。
另外,实施例1的第2光程差赋予构造成为在中间区域的全区域中,重叠了与第1基础构造相同的第3基础构造、和与第2基础构造相同的第4基础构造的构造。第3基础构造的阶差朝向与光轴OA相逆的一方,第4基础构造的阶差朝向光轴OA的一方。在第3基础构造和第4基础构造中,关于第3基础构造,在入射的光束的波长以变得更长的方式变化了的情况下,球面像差向校正过剩方向变化,关于第4基础构造,在入射的光束的波长以变得更长的方式变化了的情况下,球面像差向校正不足变化。
实施例1的第3光程差赋予构造仅由第5基础构造构成。第5基础构造是使通过了第5基础构造的第1光束的2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他任意的级数的衍射光量、使通过了第5基础构造的第2光束的1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他任意的级数的衍射光量、使通过了第5基础构造的第3光束的1级的衍射光量大于其他任意的级数的衍射光量的闪耀型的衍射构造。
表1示出实施例1的透镜数据。在表1中,“ri”表示曲率半径,“di”表示与接下来的面的间隔。另外,“ni”表示透镜材料的折射率。
〔表1〕
进而,根据实施例1的透镜数据,设计了实际的物镜的形状。表2、表3示出该实际形状数据。通过将表2、3所示的数据代入到式3所示的公式,得到各环区的实际形状数据。
〔式3〕
x=A0+A2×h2+A4×h4+A6×h6
h表示光轴正交方向的从光轴起的高度。Ai表示非球面系数。
〔表2〕
〔表3〕
根据表2、3可知,在本实施例中,从第1环区至第104环区是中央区域,从第105环区至第160环区是中间区域,从第161环区至第181环区是周边区域。
进而,图8示出将实施例1的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第2光程差赋予构造、第3光程差赋予构造设置于平板状元件中的情况的概念剖面图。另外,实际上,光程差赋予构造的阶差面相对光轴OA是倾斜的,但在图8中为便于说明,配置成与光轴OA平行的方向。设置了第1光程差赋予构造的中央区域是用CN表示的区域,设置了第2光程差赋予构造的中间区域是用MD表示的区域,设置了第3光程差赋予构造的周边区域是用OT表示的区域。
接下来,说明实施例1的反射防止膜。在透镜10的激光光源侧的第1光学面OS1中,设置了以下的表4所示的3层的反射防止膜。使用真空蒸镀法来设置反射防止膜。
〔表4〕
另外,在透镜10的光盘侧的第2光学面OS2中,设置了以下的表3所示的7层的反射防止膜。使用真空蒸镀法来设置反射防止膜。另外,表5中的L5是指,SiO2和Al2O3的混合材料,成为SiO2:Al2O3=90~99:1~10的混合比。
〔表5〕
以下,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透镜10的尺寸等的实施例。
图3A所示的透镜10的外径的直径g1是5mm,光学功能部11的轴上厚度g2成为2.67mm。另外,透镜10的第1光学面OS1的面深度g3是1.930mm,第1光学面OS1的面径g4是4.015mm,第1光学面OS1的有效径g5成为3.850mm。另外,透镜10的第2光学面OS2的面深度g6是0.087mm,第2光学面OS2的面径g7是3.033mm,第2光学面OS2的有效径g8成为2.851mm。此处,面径是指光学面的直径,有效径是指在光学面中光束通过的部分的直径。另外,透镜10的凸缘部12的与光轴OA方向平行的方向的厚度g9是0.77mm,第1凸缘面12a的透镜半径方向的宽度g10是0.985mm,第2凸缘面12b的透镜半径方向的宽度g11成为1.967mm。另外,凸缘部12的最薄的部分的厚度g12是0.653mm,从第2凸缘面12b的最上表面TP1至第2光学面OS2的最上表面TP2的距离g13成为0.03mm。另外,对准用的端面12c的宽度g14成为0.082mm。另外,文字标记M1以及浇道识别用标记M2的高度h1、h2成为0.010mm。如图4B所示,作为文字标记M1的构成要素的文字部J1、J2、J3、J4的正方形区域的1边的长度D成为0.15mm。另外,浇道切割量d1成为0.14mm。另外,浇道切割量d1是将凸缘部12的一部分与从光轴OA方向观察的浇道部GP中延伸的浇道轴方向垂直地切除了的部分的浇道轴方向的长度。
〔第2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以及光学元件的制造方法。另外,第2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以及光学元件的制造方法是将第1实施方式变形而得到的,未特别说明的部分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9所示,凸缘部12中的光盘侧的第2凸缘面12b的阶差构造b2的最上表面TP1比第2光学面OS2的最上表面TP2更突出。第2凸缘面12b比第2光学面OS2的最上表面TP2更突出,从而在将透镜10载置于托盘等载置部件上时,即使使第2光学面OS2下朝向地放置,凸缘部12成为保护部而第2光学面OS2不会与载置部件相接,不会对第2光学面OS2造成损伤。
〔第3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以及光学元件的制造方法。另外,第3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以及光学元件的制造方法是将第1实施方式变形而得到的,未特别说明的部分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1以及第2模具41、42被配置成相逆。即,第1模具41成为可动模,第2模具42成为固定模。
〔第4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另外,第4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是将第1实施方式变形而得到的元件,没有特别说明的部分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11所示,在透镜10中,以将凸缘部12的局部部分挖去的方式,切断了浇道部GP。另外,该切断形状通常被称为U切割形状。
〔第5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第5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另外,第5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是将第4实施方式变形而得到的元件,未特别说明的部分与第4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12所示,在透镜10中,将浇道部GP附近的凸缘部12的一部分沿着其外周切断。进而,以将凸缘部12的局部部分挖去的方式,切断了浇道部GP。
以下,说明图12所示的透镜10的尺寸等。在透镜10中,例如浇道切割量d1是0.2mm,圆弧切割量d2是0.08mm以下,全部切割范围d3成为1.2mm以上2mm以下。另外,浇道切割量d1是从透镜10的外径至将凸缘部12的局部部分挖去的最深的部分的、从光轴OA方向观察的浇道部GP中延伸的浇道轴方向的长度。另外,圆弧切割量d2是将凸缘部12沿着其外周切除了的部分的浇道轴方向的长度。另外,全部切割范围d3是将凸缘部12的一部分沿着其外周切除了的部分的与浇道轴方向垂直的方向的长度。
以上,根据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无需水平地配置第1模具41和第2模具42,而还能够设为将第1模具41和第2模具42上下配置的竖型的成型模具。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弹簧提供了芯部64a的返回力,但还能够通过弹簧以外的设备使芯部64a返回。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透镜10的外周侧面SS是圆筒面,但外周侧面SS也可以并非相对光轴OA对称的形状。即,外周侧面SS既可以是大致角柱面,也可以是组合了圆筒面和角柱面的面。另外,能够在外周侧面SS中形成微小的锥形,在保持部74b的第5转印面S5中也能够形成微小的锥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透镜10的光学面也可以不在光学面中设置微细构造FS等而成为平滑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透镜10也可以是配置于激光光源与物镜之间的耦合透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仅用文字构成了文字标记M1,但也可以是文字、图形、记号等的组合。另外,作为文字状标记,也可以仅将图形、记号作为构成要素。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文字标记M1的构成要素成为4个文字部J1、J2、J3、J4,但也可以适宜变更构成要素的数量。另外,文字标记M1、浇道识别用标记M2的形状也能够适宜变更。例如,浇道识别用标记M2不限于半球状,也可以是凸状的线形状。具体而言,还能够如图13A以及13B所示设为凸状的3根线形状。

Claims (16)

1.一种光学元件,内装到光拾取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光学元件由树脂形成,
该光学元件具有光学功能部、和在该光学功能部的周围形成的凸缘部,
在所述凸缘部的光信息记录介质侧的最上表面设置了凸状的文字标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状的文字标记的高度h是0.003mm≤h≤0.02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状的文字标记的构成要素的大小是收纳于1边的长度为D的正方形区域内的大小,
长度D是0.05mm≤D≤0.3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缘部在作为树脂的导入轨迹的浇道部的相反侧,还具有浇道识别用标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功能部具有第1光学面、和在所述第1光学面的光信息记录介质侧配置的第2光学面,
所述凸缘部的光信息记录介质侧的最上表面比所述第2光学面的最上表面还突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功能部具有第1光学面、和在所述第1光学面的光信息记录介质侧配置的第2光学面,
所述第2光学面的最上表面比所述凸缘部的光信息记录介质侧的最上表面还突出。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光学面具有比所述第2光学面还大的曲率。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浇道识别用标记、与所述文字标记的最初的第一文字的相对位置是9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
该光学元件具有产生能够测定所述光学功能部的倾斜的反射光的镜面部,
所述凸缘部的光信息记录介质侧的最上表面处于所述镜面部的外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
该光学元件是与光信息记录介质对置地配置的物镜。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
该光学元件是配置于光源与物镜之间的耦合透镜。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
该光学元件内装到蓝光光盘用的光拾取器装置中。
13.一种树脂制的光学元件的制造方法,使用具有可动模以及固定模的注塑成型装置对要内装到光拾取器装置中的光学元件进行成型,该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具有在所述光学元件的光学功能部的周围形成的凸缘部的光信息记录介质侧的最上表面形成文字状的标记的工序,
所述文字状的标记是通过所述可动模以及所述固定模中的某一方的转印来形成的。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学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文字状的标记是通过所述可动模形成的。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学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模具有芯部、和将所述芯部从周围保持的保持部,
通过所述保持部的转印来形成所述文字状的标记。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学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模具有芯部、和将所述芯部从周围保持的保持部。
CN201280044777.7A 2011-09-16 2012-09-14 光学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Pending CN10395938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03857 2011-09-16
JP2011203857 2011-09-16
PCT/JP2012/073748 WO2013039241A1 (ja) 2011-09-16 2012-09-14 光学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59381A true CN103959381A (zh) 2014-07-30

Family

ID=478834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44777.7A Pending CN103959381A (zh) 2011-09-16 2012-09-14 光学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13039241A1 (zh)
CN (1) CN103959381A (zh)
WO (1) WO2013039241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47888A (ja) * 2005-11-25 2007-06-14 Hitachi Maxell Ltd 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CN101174013A (zh) * 2006-11-02 2008-05-07 亚洲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识别标记的镜片
CN101259740A (zh) * 2007-03-07 2008-09-10 柯尼卡美能达精密光学株式会社 树脂成型用模具和光学元件以及光拾取装置
CN101389993A (zh) * 2004-12-17 2009-03-1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光学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11709A (ja) * 1998-09-30 2000-04-21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光学部品
JP2002062409A (ja) * 2000-08-21 2002-02-28 Konica Corp カップリングレンズ、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用の光学系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89993A (zh) * 2004-12-17 2009-03-1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光学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JP2007147888A (ja) * 2005-11-25 2007-06-14 Hitachi Maxell Ltd 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CN101174013A (zh) * 2006-11-02 2008-05-07 亚洲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识别标记的镜片
CN101259740A (zh) * 2007-03-07 2008-09-10 柯尼卡美能达精密光学株式会社 树脂成型用模具和光学元件以及光拾取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039241A1 (ja) 2013-03-21
JPWO2013039241A1 (ja) 2015-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50174643A1 (en) Hybrid lens array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KR100752826B1 (ko) 렌즈 홀더, 렌즈 홀더의 제조 방법 및 렌즈 홀더 제조용금형
CN100357780C (zh) 光学拾取设备的物镜、光学拾取设备和光学信息记录/再现设备
JP2003518637A (ja) 光学素子
WO2003007044A1 (fr) Lentille de focalisation et dispositif de phonocapteur optique faisant appel a ladite lentille
US20120019912A1 (en) Lens
US6791763B2 (en) Molded coupling lens
US8339908B2 (en) Optical recording-reading method and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US7403464B2 (en) Lens and combination lens
US20100085861A1 (en) Lens system for scanning device
CN1322349C (zh) 用于光拾取装置的光学系统
US8213279B2 (en)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and optical recording-reading method
CN103959381A (zh) 光学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US20110205882A1 (en) Series of optical recording media
US20120182625A1 (en) Optical Element
US20110205881A1 (en) Series of optical recording media
US7149040B2 (en) Scanning device including an objective lens formed of two materials
WO2013094173A1 (ja) 対物レンズ、光ピックアップ、光ディスク装置、樹脂成形用金型及び対物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CN101932423A (zh) 光学元件的制造方法及光学元件
JP2004295998A (ja) 対物レンズ、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2008234738A (ja) 複合対物レンズ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US7785689B2 (en) Raw material conserving optical data storage media
US7301880B2 (en) Write-once optical disc,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ording/reproducin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on/from optical disc
JP2003331481A (ja) 光学記録媒体の製造方法
US7466488B2 (en) Optical element producing method and optical ele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