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56526A - 智能电池 - Google Patents

智能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56526A
CN103956526A CN201410132365.XA CN201410132365A CN103956526A CN 103956526 A CN103956526 A CN 103956526A CN 201410132365 A CN201410132365 A CN 201410132365A CN 103956526 A CN103956526 A CN 1039565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control device
anodal
negative pole
communication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3236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漆一宏
于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DBJ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DBJ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DBJ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DBJ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13236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956526A/zh
Publication of CN1039565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5652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01M10/4257Smart batterie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side the housing of the cells or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01M2010/4271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s including electronic circuits, e.g. control of current or voltage to keep battery in healthy state, cell balanc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01M2010/4278Systems for data transfer from batteries, e.g. transfer of battery parameters to a controller, data transferred between battery controller and main controll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电池,所述智能电池包括:电池壳体,所述电池壳体内具有容纳腔,所述电池壳体上设有正极外接线端和负极外接线端;电池内芯,所述电池内芯设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电池内芯上设有正极电芯端子和负极电芯端子,其中所述正极电芯端子与所述正极外接线端通过正通路电连接,所述负极电芯端子与所述负极外接线端通过负通路电连接;和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设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正通路和所述负通路中的至少一个相连以便控制所述正通路和所述负通路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的接通和断开。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智能电池具有功能多样(供电、防盗)、防盗能力强等优点。

Description

智能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智能电池。
背景技术
现有的车辆存在容易丢失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功能多样(供电、防盗)、防盗能力强等优点的智能电池。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智能电池包括:电池壳体,所述电池壳体内具有容纳腔,所述电池壳体上设有正极外接线端和负极外接线端;电池内芯,所述电池内芯设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电池内芯上设有正极电芯端子和负极电芯端子,其中所述正极电芯端子与所述正极外接线端通过正通路电连接,所述负极电芯端子与所述负极外接线端通过负通路电连接;和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设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正通路和所述负通路中的至少一个相连以便控制所述正通路和所述负通路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的接通和断开。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智能电池通过在所述电池壳体内设置用于控制所述正通路和所述负通路中的所述至少一个接通和断开的控制装置,从而可以控制所述智能电池通电和断电,由此用户可以主动地控制安装有所述智能电池的所述车辆的状态,即用户可以主动地对安装有所述智能电池的所述车辆进行锁定和解锁,从而可以防止所述车辆被盗。
而且,由于所述控制装置设置在所述智能电池的电池壳体内,因此所述控制装置难以被发现和拆除,从而可以极大地提高安装有所述智能电池的所述车辆的防盗能力。此外,由于所述智能电池集成有可以实现防盗功能的所述控制装置,因此用户无需另外购买和安装防盗装置。
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智能电池具有功能多样(供电、防盗)、防盗能力强等优点。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智能电池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电池内芯电连接以便所述电池内芯向所述控制装置提供电力。由此无需另外设置电源,从而可以使所述智能电池的结构更加合理,而且可以降低所述智能电池的制造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控制装置包括:第一通信模块;通信天线,所述通信天线与所述第一通信模块相连;和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以及所述正通路和所述负通路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相连以便控制所述正通路和所述负通路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的接通和断开。由此可以使所述智能电池的结构更加合理,进而可以使所述智能电池组、用于所述车辆的防盗系统和所述车辆的结构更加合理。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包括移动通信模块和/或短距离通信模块。由此可以实现远距离通信和/或短距离通信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短距离通信模块为蓝牙模块。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控制装置进一步包括:定位模块,所述定位模块与所述第一通信模块相连;和定位天线,所述定位天线与所述定位模块相连。由此可以使所述智能电池具有定位功能,进而可以使所述智能电池组、用于所述车辆的防盗系统和所述车辆具有定位功能,用户可以随时对所述车辆进行定位、追踪、查询轨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定位模块选自GPS、北斗、格洛纳斯和伽利略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电池壳体包括:内壳,所述内壳内具有内容纳腔,所述电池内芯设在所述内容纳腔内,其中所述内壳上设有正极内接线端和负极内接线端,所述正极电芯端子与所述正极内接线端电连接,所述负极电芯端子与所述负极内接线端电连接;和外壳,所述外壳与所述内壳限定出外容纳腔,所述控制装置设在所述外容纳腔内,所述正极外接线端和所述负极外接线端设在所述外壳上,其中所述正极外接线端与所述正极内接线端通过所述正通路电连接,所述负极外接线端与所述负极内接线端通过所述负通路电连接。
通过在所述内壳上设置所述外壳且将所述控制装置设置在所述外容纳腔内,从而可以通过对现有的电池进行改造来得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智能电池,由此可以降低所述智能电池的制造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外壳密封地设在所述内壳的外表面上,所述外壳覆盖所述内壳的外表面的一部分。由此可以使所述智能电池的结构更加合理,且可以降低所述智能电池的制造难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正极内接线端和所述负极内接线端电连接以便所述电池内芯向所述控制装置提供电力。由此无需另外设置电源,从而可以使所述智能电池的结构更加合理,而且可以降低所述智能电池的制造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控制装置进一步包括震动传感器,所述震动传感器与所述第一通信模块相连。由此可以使所述智能电池具有非法震动/移动告警功能,进而可以使所述智能电池组、用于所述车辆的防盗系统和所述车辆具有非法震动/移动告警功能。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正极电芯端子与所述正极外接线端通过开关电连接和/或所述负极电芯端子与所述负极外接线端通过开关电连接,其中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开关相连以便控制所述开关的接通和断开。由此可以使所述智能电池的结构更加简单、合理。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智能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智能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智能电池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智能电池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包括车身(图中未示出)和防盗系统。
下面参考图1-图4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防盗系统。如图1-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防盗系统包括智能电池组10和客户端(图中未示出)。其中,智能电池组10设在所述车身上。智能电池组10包括电池组壳体101和至少一个电池。电池组壳体101内具有容纳空间,所述至少一个电池设在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至少一个电池串联,所述至少一个电池中的至少一个为智能电池102。换言之,当智能电池组10包括一个电池时,该电池为智能电池102。当智能电池组10包括多个电池时,多个电池中的至少一个为智能电池102。
首先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智能电池102。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智能电池102包括电池壳体1021、电池内芯1022和控制装置1024。电池壳体1021内具有容纳腔10213,电池壳体1021上设有正极外接线端10211和负极外接线端10212。电池内芯1022设在容纳腔10213内,电池内芯1022上设有正极电芯端子10221和负极电芯端子10222。其中,正极电芯端子10221与正极外接线端10211通过正通路1025电连接,负极电芯端子10222与负极外接线端10212通过负通路1026电连接。控制装置1024设在容纳腔10213内,控制装置1024与正通路1025和负通路1026中的至少一个相连以便控制正通路1025和负通路1026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的接通和断开。
其中,所述客户端具有第二通信模块,所述第二通信模块与控制装置1024相互通信。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防盗系统还可以包括服务器(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二通信模块可以与所述服务器相互通信,控制装置1024可以与所述服务器相互通信。由此可以实现对所述车辆的远程控制。
下面参考图1-图4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工作过程。用户利用所述客户端通过所述第二通信模块向所述服务器发出开锁指令(锁车指令)。所述服务器接收该开锁指令(锁车指令)并将该开锁指令(锁车指令)发送到控制装置1024。具体地,所述服务器可以通过无线数据通信模块将该开锁指令(锁车指令)发送到控制装置1024。
控制装置1024接收到该开锁指令(锁车指令)后控制正通路1025和负通路1026中的所述至少一个接通(断开)。也就是说,控制装置1024接收到开锁指令后控制正通路1025和负通路1026中的所述至少一个接通以便使智能电池102通电,控制装置1024接收到锁车指令后控制正通路1025和负通路1026中的所述至少一个断开以便使智能电池102断电。
具体而言,当控制装置1024与正通路1025和负通路1026中的一个相连时,正通路1025和负通路1026中的另一个始终处于接通状态。当控制装置1024与正通路1025和负通路1026均相连时,控制装置1024控制正通路1025和负通路1026的连通和断开。
由于智能电池组10的所述至少一个电池串联且所述至少一个电池中的至少一个为智能电池102,因此当智能电池102断电时智能电池组10也断电,以便用户可以锁住所述车辆,从而可以防止所述车辆被盗,当智能电池102通电时智能电池组10也通电,以便用户可以对所述车辆解锁。由此用户可以主动控制所述车辆的状态。其中,智能电池组10可以用于对所述车辆的电机进行供电,智能电池组10还可以用于打火和照明。
此外,所述客户端可以直接将开锁指令(锁车指令)发送到控制装置1024,控制装置1024接收到所述客户端发送的开锁指令(锁车指令)后控制正通路1025和负通路1026中的所述至少一个接通(断开)。
用户还可以主动查询监控所述车辆的状态。具体而言,用户利用所述客户端通过所述第二通信模块向所述服务器发出查询指令(查询所述车辆的状态)。所述服务器接收该查询指令并将该查询指令发送到控制装置1024。具体地,所述服务器可以通过无线数据通信模块将该查询指令发送到控制装置1024。
控制装置1024可以将开关通断数据发送给所述服务器。具体地,控制装置1024可以通过无线数据通信模块将开关通断数据发送给所述服务器。所述服务器对该开关通断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开关通断数据发送给所述客户端。所述客户端采集并存储开关通断数据。
此外,所述客户端可以直接将查询指令发送到控制装置1024。控制装置1024接收到所述客户端发送的查询指令后,将开关通断数据发送给所述客户端。所述客户端采集并存储开关通断数据。具体地,控制装置1024可以通过无线数据通信模块将开关通断数据发送给所述客户端。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智能电池102通过在电池壳体1021内设置用于控制正通路1025和负通路1026中的所述至少一个接通和断开的控制装置1024,从而可以控制智能电池102通电和断电,由此用户可以主动地控制安装有智能电池102的所述车辆的状态,即用户可以主动地对安装有智能电池102的所述车辆进行锁定和解锁,从而可以防止所述车辆被盗。
而且,由于控制装置1024设置在智能电池102的电池壳体1021内,因此控制装置1024难以被发现和拆除,从而可以极大地提高安装有智能电池102的所述车辆的防盗能力。此外,由于智能电池102集成有可以实现防盗功能的控制装置1024,因此用户无需另外购买和安装防盗装置。
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智能电池102具有功能多样(供电、防盗)、防盗能力强等优点。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智能电池组10通过串联至少一个智能电池102,从而具有功能多样(供电、防盗)、防盗能力强等优点。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防盗系统通过设置智能电池102,从而具有功能多样(供电、防盗)、防盗能力强等优点。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置智能电池102,从而具有防盗能力强等优点。
具体而言,所述车辆可以是以电能作为能源的电动车辆,例如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电动三轮车、电动汽车等,其中智能电池组10用于对电动车辆的电机进行供电。所述车辆还可以是以化学能(例如通过燃烧燃油产生化学能)作为能源的汽车、摩托车等,其中智能电池组10用于打火、照明等。当智能电池组10断电时,汽车、摩托车等无法进行打火,从而锁住汽车、摩托车等。
所述客户端可以是具有无线数据通信功能的终端。例如,所述客户端可以选自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平板电脑、计算机(网页平台)、MP3、MP4和数码相机中的一种。
所述客户端的第二通信模块可以接入商用移动通信网络。该商用移动通信网络可以是中国移动的GSM移动通信网络(具有GPRS或者EDGE数据通信能力),还可以是其他移动运营商的CDMA、3G移动通信网等。所述客户端的第二通信模块还可以通过无线接入热点接入互联网,该无线接入热点可以包括WIFI、蓝牙等。
所述第二通信模块可以与控制装置1024相互通信(例如通过蓝牙)。有利地,所述第二通信模块、控制装置1024和所述服务器彼此相互通信。换言之,所述第二通信模块与控制装置1024可以相互通信,控制装置1024与所述服务器可以相互通信,所述第二通信模块与所述服务器可以相互通信。
如图3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控制装置1024可以包括第一通信模块10241、通信天线10242和控制单元10243。通信天线10242可以与第一通信模块10241相连。控制单元10243可以与第一通信模块10241以及正通路1025和负通路1026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相连以便控制正通路1025和负通路1026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的接通和断开。由此可以使智能电池102的结构更加合理,进而可以使智能电池组10、用于所述车辆的防盗系统和所述车辆的结构更加合理。
具体而言,第一通信模块10241与所述第二通信模块可以相互通信。有利地,所述第二通信模块与第一通信模块10241可以相互通信,第一通信模块10241与所述服务器可以相互通信,所述第二通信模块与所述服务器可以相互通信。第一通信模块10241可以接收来自所述服务器和所述客户端的指令,也可以将信息数据发送给所述服务器和所述客户端。
有利地,第一通信模块10241可以包括移动通信模块(远距离通信模块)和/或短距离通信模块,以便实现远距离通信和/或短距离通信。其中,短距离通信模块10241可以是蓝牙模块。
如图3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控制装置1024可以进一步包括定位模块10244和定位天线10245。定位模块10244与第一通信模块10241相连,定位天线10245与定位模块10244相连。由此可以使智能电池102具有定位功能,进而可以使智能电池组10、用于所述车辆的防盗系统和所述车辆具有定位功能,用户可以随时对所述车辆进行定位、追踪、查询轨迹。
具体地,定位模块10244可以选自GPS、北斗、格洛纳斯和伽利略中的至少一种。也就是说,定位模块10244可以是GPS、北斗、格洛纳斯或伽利略,定位模块10244还可以是GPS、北斗、格洛纳斯和伽利略中的两种、三种或四种的组合。
下面参考图1-图4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工作过程。用户利用所述客户端通过所述第二通信模块向所述服务器发出定位指令(定位、追踪所述车辆的位置、查询所述车辆的运行轨迹/状态)。所述服务器接收该定位指令并将该定位指令发送到控制装置1024(第一通信模块10241)。具体地,所述服务器可以通过无线数据通信模块将该定位指令发送到控制装置1024(第一通信模块10241)。
控制装置1024可以采集并存储定位模块10244提取的参数信息,并将该参数信息发送给所述服务器。具体地,控制装置1024的第一通信模块10241将该参数信息发送给所述服务器。所述服务器对该参数信息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参数信息发送给所述客户端。所述客户端采集并存储参数信息(所述车辆的位置、所述车辆的运行轨迹/状态)。
此外,所述客户端可以直接将定位指令发送到控制装置1024(第一通信模块10241)。控制装置1024接收到所述客户端发送的定位指令后,将参数信息发送给所述客户端。所述客户端采集并存储参数信息。具体地,控制装置1024的第一通信模块10241可以将参数信息发送给所述客户端。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控制装置1024可以进一步包括震动传感器(图中未示出),所述震动传感器可以与第一通信模块10241相连。由此可以使智能电池102具有非法震动/移动告警功能,进而可以使智能电池组10、用于所述车辆的防盗系统和所述车辆具有非法震动/移动告警功能。用户可以对所述车辆进行设防和撤防。当所述车辆设为设防状态时,控制装置1024将实时监控所述车辆的状态,一旦所述车辆发生非法震动/移动,控制装置1024将向用户发送告警信息。
具体而言,可以利用所述客户端将所述车辆设置为设防状态。当所述车辆发生非法震动/移动时,控制装置1024采集并存储定位模块10244提取的参数数据,且控制装置1024(第一通信模块10241)将该参数数据发送给所述服务器。所述服务器对该参数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参数数据发送给所述客户端。所述客户端采集并存储参数数据(非法震动/移动)。
此外,控制装置1024(第一通信模块10241)可以直接将参数数据发送给所述客户端,所述客户端采集并存储参数数据(非法震动/移动)。
第一通信模块10241可以接收来自所述服务器和所述客户端的指令(例如定位、追踪、告警等),也可以将信息数据(例如定位、追踪、告警、开关通断状态等)发送给所述服务器和所述客户端。
可以例用单独的电源向控制装置1024提供电力。有利地,如图1所示,控制装置1024可以与电池内芯1022电连接以便电池内芯1022向控制装置1024提供电力。由此无需另外设置电源,从而可以使智能电池102的结构更加合理,而且可以降低智能电池102的制造成本。
如图1所示,具体而言,控制装置1024的正极接口可以与电池内芯1022的正极电芯端子10221电连接,控制装置1024的负极接口可以与电池内芯1022的负极电芯端子10222电连接。
如图2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电池壳体1021可以包括内壳10214和外壳10216。内壳10214内可以具有内容纳腔10215,电池内芯1022可以设在内容纳腔10215内。内壳10214上可以设有正极内接线端10218和负极内接线端10219,正极电芯端子10221可以与正极内接线端10218电连接,负极电芯端子10222可以与负极内接线端10219电连接。
外壳10216与内壳10214可以限定出外容纳腔10217。换言之,容纳腔10213可以包括内容纳腔10215和外容纳腔10217。控制装置1024可以设在外容纳腔10217内,正极外接线端10211和负极外接线端10212可以设在外壳10216上。其中,正极外接线端10211可以与正极内接线端10218通过正通路1025电连接,负极外接线端10212与负极内接线端10219通过负通路1026电连接。
内壳10214可以相当于现有的电池的壳体。通过在内壳10214上设置外壳10216且将控制装置1024设置在外容纳腔10217内,从而可以通过对现有的电池进行改造来得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智能电池102,由此可以降低智能电池102的制造成本。
整个内壳10214都可以设在外壳10216内,即外壳10216可以将整个内壳10214包裹起来。
有利地,如图2所示,外壳10216可以密封地设在内壳10214的外表面上,外壳10216可以覆盖内壳10214的外表面的一部分。由此可以使智能电池102的结构更加合理,且可以降低智能电池102的制造难度。
如图2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控制装置1024可以与正极内接线端10218和负极内接线端10219电连接以便电池内芯1022向控制装置1024提供电力。由此无需另外设置电源,从而可以使智能电池102的结构更加合理,而且可以降低智能电池102的制造成本。
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控制装置1024的正极接口可以与正极内接线端10218电连接,控制装置1024的负极接口可以与负极内接线端10219电连接。
有利地,如图1所示,正极电芯端子10221与正极外接线端10211通过开关1023电连接和/或负极电芯端子10222与负极外接线端10212通过开关1023电连接。其中,控制装置1024与开关1023相连以便控制开关1023的接通和断开,由此控制装置1024可以控制正通路1025和负通路1026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的接通和断开。由此可以使智能电池102的结构更加简单、合理。
如图2所示,正极内接线端10218与正极外接线端10211通过开关1023电连接和/或负极内接线端10219与负极外接线端10212通过开关1023电连接。其中,控制装置1024与开关1023相连以便控制开关1023的接通和断开,由此控制装置1024可以控制正通路1025和负通路1026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的接通和断开。由此可以使智能电池102的结构更加简单、合理。
也就是说,正通路1025和负通路1026中的所述至少一个上设有开关1023,控制装置1024与开关1023相连以便控制开关1023的接通和断开。
当正极内接线端10218与正极外接线端10211通过开关1023电连接时,负极外接线端10212与负极内接线端10219可以一体形成。当负极外接线端10212与负极内接线端10219通过开关1023电连接时,正极内接线端10218与正极外接线端10211可以一体形成。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2)

1.一种智能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池壳体,所述电池壳体内具有容纳腔,所述电池壳体上设有正极外接线端和负极外接线端;
电池内芯,所述电池内芯设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电池内芯上设有正极电芯端子和负极电芯端子,其中所述正极电芯端子与所述正极外接线端通过正通路电连接,所述负极电芯端子与所述负极外接线端通过负通路电连接;和
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设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正通路和所述负通路中的至少一个相连以便控制所述正通路和所述负通路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的接通和断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电池内芯电连接以便所述电池内芯向所述控制装置提供电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第一通信模块;
通信天线,所述通信天线与所述第一通信模块相连;和
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以及所述正通路和所述负通路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相连以便控制所述正通路和所述负通路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的接通和断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包括移动通信模块和/或短距离通信模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短距离通信模块为蓝牙模块。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进一步包括:
定位模块,所述定位模块与所述第一通信模块相连;和
定位天线,所述定位天线与所述定位模块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模块选自GPS、北斗、格洛纳斯和伽利略中的至少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壳体包括:
内壳,所述内壳内具有内容纳腔,所述电池内芯设在所述内容纳腔内,其中所述内壳上设有正极内接线端和负极内接线端,所述正极电芯端子与所述正极内接线端电连接,所述负极电芯端子与所述负极内接线端电连接;和
外壳,所述外壳与所述内壳限定出外容纳腔,所述控制装置设在所述外容纳腔内,所述正极外接线端和所述负极外接线端设在所述外壳上,其中所述正极外接线端与所述正极内接线端通过所述正通路电连接,所述负极外接线端与所述负极内接线端通过所述负通路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智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密封地设在所述内壳的外表面上,所述外壳覆盖所述内壳的外表面的一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智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正极内接线端和所述负极内接线端电连接以便所述电池内芯向所述控制装置提供电力。
11.根据权利要求3或6所述的智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进一步包括震动传感器,所述震动传感器与所述第一通信模块相连。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电芯端子与所述正极外接线端通过开关电连接和/或所述负极电芯端子与所述负极外接线端通过开关电连接,其中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开关相连以便控制所述开关的接通和断开。
CN201410132365.XA 2014-04-02 2014-04-02 智能电池 Pending CN10395652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132365.XA CN103956526A (zh) 2014-04-02 2014-04-02 智能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132365.XA CN103956526A (zh) 2014-04-02 2014-04-02 智能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56526A true CN103956526A (zh) 2014-07-30

Family

ID=513337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32365.XA Pending CN103956526A (zh) 2014-04-02 2014-04-02 智能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95652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29629A (zh) * 2019-12-27 2020-05-08 华为数字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供电装置及供电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29629A (zh) * 2019-12-27 2020-05-08 华为数字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供电装置及供电设备
CN111129629B (zh) * 2019-12-27 2021-10-01 华为数字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供电装置及供电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231732Y (zh) 无线车载报警防盗器
CN204694269U (zh) 具有防盗定位功能的码表及基于该码表的防盗定位系统
CN204775605U (zh) 基于虚拟钥匙的车锁控制系统及包含该系统的智能车锁
CN107037763B (zh) 锁体电控装置、低功耗车位锁及其控制方法
CN103956527A (zh) 智能电池组
CN105545123A (zh) 智能锁系统及车辆和车辆租赁系统
CN103395405A (zh) 一种机车gps监控防盗设备智能自动布防与撤防系统
US20210170894A1 (en) Charging assembly for electric vehicle
CN107275695A (zh) 电动车用具有定位和防盗功能的锂电池系统及实现方法
CN104986248A (zh) 一种电动自行车用智能定位防盗系统
CN205262491U (zh) 一种多功能车载定位器
JP2017132463A (ja) 無線盗難防止モジュールを有する車両用給電システム
CN103950421A (zh) 车辆
CN205382800U (zh) 智能锁系统及车辆和车辆租赁系统
CN103956526A (zh) 智能电池
CN103950422A (zh) 用于车辆的防盗系统
CN203528429U (zh) 一种电瓶防盗定位报警装置
KR20170078667A (ko) 통신 인터페이스를 포함하는 전기 또는 하이브리드 비히클용 충전가능한 배터리 팩
CN209852475U (zh) 一种电动自行车防盗装置
CN204726380U (zh) 一种车辆防盗追踪器
CN106143352A (zh)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车载信息系统
CN108082341A (zh) 一种具有防盗功能的电动车用电池和电动车
CN109889223B (zh) 具有寻车功能的穿戴式设备
US8723697B2 (en) Device for automobile safety
CN105235788A (zh) 电摩无线防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