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46070A - 用于制造线束的方法和用于制造并布置该线束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制造线束的方法和用于制造并布置该线束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46070A
CN103946070A CN201280057239.1A CN201280057239A CN103946070A CN 103946070 A CN103946070 A CN 103946070A CN 201280057239 A CN201280057239 A CN 201280057239A CN 103946070 A CN103946070 A CN 1039460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path
wire harness
terminal
complex line
coaxial comple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5723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46070B (zh
Inventor
桥泽茂美
市川秀弘
远山荣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Yaza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9460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460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460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460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conductors or cables
    • H01B13/01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conductors or cables for manufacturing wire harness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02Details
    • H02G3/04Protective tubing or conduits, e.g. cable ladders or cable troughs
    • H02G3/0462Tubings, i.e. having a closed section
    • H02G3/0481Tubings, i.e. having a closed section with a circular cross-s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07Wire harness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17Conductor or circuit manufacturing
    • Y10T29/49123Co-axial cab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 Details Of Indoor Wi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 Cable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用于制造线束(9)的方法。制备多个导电路径(18、20)同轴地布置于其中的同轴复合线(15)。将所述同轴复合线插入到管状体(16)中。在所述同轴复合线插入到所述管状体中的状态下,处理所述导电路径的终端。在所述导电路径的终端经处理的状态下,使所述管状体弯曲以形成具有对应于布置路径的形状的线束。

Description

用于制造线束的方法和用于制造并布置该线束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制造被布置在诸如汽车的移动主体中的高压线束的方法以及该高压线束的制造和布置方法。
背景技术
高压线束已经被用来电连接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装置。这些装置包括例如马达单元、逆变器单元、和电池。
专利文献1所描述的线束包括用于将装置电互连的三根电线、用于容纳该三根电线的整个长度的大部分的主屏蔽层和用于覆盖从该主屏蔽层的终端延伸的该三根电线的副屏蔽层。取决于装置安装的位置,沿着其铺设线束的布置路径是很长的。
三根电线的终端的每一个装接有终端硬件。在线束的制造之后,将终端硬件与电线的终端一起插入到装置的屏蔽壳并且借助于例如螺栓连接而连接到装置主体上预定位置处的连接部。
使用导电金属管作为主屏蔽层。为了减小主屏蔽层的直径,将主屏蔽层的内径设定成仅能够插入三根电线的尺寸。由于这个原因,仅在将三根电线插入到主屏蔽层中之后,才能够执行将终端硬件装接到三根电线的各个终端的工作。这种情况的理由是,主屏蔽层不以使得能够插入分别装接有终端硬件的三根电线的内径而形成。
副屏蔽层包括以管状形成的编织部、紧固到该编织部的一端的屏蔽壳、和紧固到该编织部的另一端的连接管。将编织部和屏蔽壳一个叠加在另一个之上,并且将屏蔽环放置在重叠部分上。随后,压接屏蔽环从而使其紧固。还采用这样的紧固操作将编织部紧固到连接管。具体地,将编织部和连接管一个叠加在另一个之上,并且将压接环放置在重叠部分上。随后,处理压接环以压接,从而使其紧固。
使用在材料和内径方面与主屏蔽层相同的金属管作为连接管。将连接管形成为变得远比主屏蔽层更短。在使连接管与主屏蔽层的终端对齐之后,焊接连接管的终端。
由于连接管和主屏蔽层为具有相同内径的金属管,所以仅在副屏蔽层形成并且将三根电线插入到主屏蔽层中之后,才能够执行将一件件终端硬件装接到三根电线的各个的终端的工作。
顺便提及,在线束中,三根电线的每个终端装接有终端硬件。然而,必须使终端硬件的位置与布置在预定位置处的装置主体的连接部对齐。通常,通过布置而铺设的线束整体不会变得笔直而是在其到装置的路径上弯曲地布置。因此,在专利文献1所描述的线束的情况下,在终端硬件的对齐期间遇到下列问题。
具体地,当使主屏蔽层弯曲,同时依然将三根电线插入到由金属管制成的主屏蔽层中时,根据电线是否位于每个终端的内径侧或外径侧,主屏蔽层中的电线呈现不同的弯曲状态。换言之,三根电线中的每一根都具有不同的弯曲半径。因为在这些电线当中弯曲半径的差对应于弯曲数目的量而累积。结果,电线的终端在线束的终端处变得高低不平,由此产生相当大的间隙。这些间隙可能妨碍线束与装置之间的连接的建立。
针对这些问题的可想象的对策为考虑在各个弯曲部处产生的间隙来控制电线的长度。然而,由于被容纳在主屏蔽层中的电线的状态不是恒定的,所以控制电线长度遇到极端的困难。因此,在用于制造线束的过程的最终阶段中需要对齐电线的终端的位置的加工,这产生线束的制造便利性下降的问题。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1:JP2004-171952A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有利的方面是提供使得能够增强制造便利性的用于制造线束的方法以及该线束的制造和布置方法。
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提供了用于制造线束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制备同轴复合线,多个导电路径同轴地布置于该同轴复合线中;
将所述同轴复合线插入到管状体中;
在所述同轴复合线插入到所述管状体中的状态下,处理所述导电路径的终端;以及
在所述导电路径的终端经处理的状态下,使所述管状体弯曲以形成具有对应于布置路径的形状的线束。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用于制造和布置线束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制备同轴复合线,多个导电路径同轴地布置于该同轴复合线中;
将所述同轴复合线插入到管状体中;
在所述同轴复合线插入到所述管状体中的状态下,处理所述导电路径的终端;
在所述导电路径的终端经处理的状态下,使所述管状体弯曲以形成具有对应于布置路径的形状的线束;以及
将所述线束装配到具有所述布置路径的对象。
在终端的处理中,导电路径的终端可以分别被处理为具有额外长度部。
发明的有利效果
根据本发明,将被插入到管状体中的导线体现为具有单线构造的同轴复合线。因此,在使管状体弯曲之前,能够处理导线的终端。因此,产生与以前相比能够增强制造便利性的优点。而且,根据本发明,同轴复合线的每个终端都具有额外的长度部。因此,产生能够将线束比如以一定的余量连接到装置的优点、以及能够以一定的余量形成连接部的另一个优点。
附图说明
图1A至图1C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用于制造线束的方法以及该线束的制造和布置方法的图示。图1A为示出线束的布置状态的示意图,图1B为线束的构造图示,并且图1C为线束的制造电缆-布置方法的流程图。
图2A和图2B为同轴复合线的构造的图示。图2A为透视图,并且图2B为截面图。
图3为示出同轴复合线的终端的加工的图示;
图4A和图4B为示出管状体的弯曲的图示。图4A为管状体在弯曲之前的透视图,并且图4B为弯曲的管状体的透视图。
图5为设置在端侧处的屏蔽结构的图示。
图6A和图6B为示出当使导电路径弯曲时所实现的导电路径的突起状态之间的差别的图示。图6A为同轴复合线的图示,并且图6B为使用多个导电路径的比较例的图示。
图7A和图7B为示出在输送期间所确保的空间之间的差别的图示。图7A为当以大致直的方式输送管状体时所实现的图示,并且图7B为当在弯曲与布置路径一致的同时输送管状体时所实现的比较例的图示。
图8A和图8B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同轴复合线的构造的图示。图8A为透视图,并且图8B为截面图。
附图标记清单
1…混合动力汽车(布置对象)
2…发动机
3…马达单元
4…逆变器单元
5…电池
6…发动机室
7…汽车后部
8…高压线束
9…线束
10…中间部
11…车身底板部
12…接线块
13…后端
14…前端
15…同轴复合线
16…外部覆盖构件
17…电磁屏蔽构件
18…第一导电路径
19…第一绝缘体
20…第二导电路径
21…第二绝缘体
22…弯曲部
23…终端
24…正路径
25…负路径用电线
27…绝缘体
28…绝缘带
29…额外长度部
30…终端硬件
31…固定构件
32…屏蔽结构
33…屏蔽壳
34…屏蔽环
51…线束
52…同轴复合线
53…外部覆盖构件
54…第一导电路径
55…第一绝缘体
56…第二导电路径
57…第二绝缘体
58…第三导电路径
59…第三绝缘体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制造线束的方法以及该线束的制造和布置方法中,使用多个路径以一体方式同轴地布置于其中的同轴复合线作为导线,并且在使管状体弯曲之前,能够处理导线的两端。
同轴复合线借助于将多个路径同轴地捆束为一个双重电路(两个路径)、三重电路(三个路径)、四重电路(四个路径)、...n重电路(“n”个路径)而形成。具体地,将第二导电路径和第二绝缘体设置在第一导电路径和第一绝缘体的外侧。双重电路由此制成。此外,将第三导电路径和第三绝缘体设置在第二导电路径和第二绝缘体的外侧,借此制成三重电路。而且,将第四导电路径和第四绝缘体设置在第三导电路径和第三绝缘体的外侧,借此制成四重电路。再者,将第“n”个导电路径和第“n”个绝缘体设置在四重电路的外侧,借此制成“n”重电路。能够因此获得具有同轴单一路径构造的同轴复合线。
下面通过参照附图来描述第一实施例。图1A至图1C为本发明的用于制造线束的方法以及该线束的制造和布置方法的图示。图1A为示出线束的布置和布置状态的示意图,图1B为线束的构造图示,并且图1C为线束的制造电缆布置方法的流程图。图2A和图2B为同轴复合线的构造的图示。图3为示出同轴复合线的终端的加工的图示。图4A和图4B为示出管状体的弯曲的图示。图5为设置在端侧处的屏蔽结构的图示。图6A和图6B为示出当使导电路径弯曲时所实现的导电路径的突起状态之间的差别的图示。图7A和图7B为示出在输送期间所确保的空间之间的差别的图示。
将通过参照其中混合动力汽车采用本发明的线束的示例来解释该实施例。混合动力车辆还能够为纯电动车辆或普通汽车。
在图1A、图1B、和图1C中,附图标记1指代混合动力汽车。混合动力汽车1为由两个功率源、即发动机2和马达单元3的混合体驱动的车辆,并且被构造成使得借助逆变器单元4为马达单元3供应来自电池5(电池组)的电功率。在该实施例中,发动机2、马达单元3、和逆变器单元4安装在前轮等所位于的发动机室6中。电池5安装在后轮等所位于的汽车后部7中。电池还能够安装在位于发动机室6后方的汽车室中。
马达单元3和逆变器单元4借助于已知的高压线束8连接到彼此。电池5和逆变器单元4借助于本发明的线束9(即汽车用高压线)连接在一起。线束9被构造为意图用于高压的线束。线束9的中间部10布置在在车身底板部11的地侧上。线束9还布置成大致平行于车身底板部11。车身底板部11对应于已知体和所谓的面板构件两者。通孔(省略其附图标记)形成在预定的位置中。线束9插入到通孔中。
线束9和电池5借助为电池5设置的接线块12连接到彼此。线束9的后端13借助于已知的方法电连接到接线块12。线束9的前端14借助于已知的方法电连接到逆变器单元4。
现在参照图3和图5来描述由前述电连接体现的示例性连接部。
马达单元3包括马达和发电机。而且,逆变器单元4包括逆变器和转换器。马达单元3形成为包括屏蔽壳的马达组件。逆变器单元4也形成为包括屏蔽壳的逆变器组件。电池5为Ni-MH系或锂离子系电池并且假定为模块构造。比如,还能够使用例如为电容器的可充电电池。电池5并不限于任意特定类型,只要它能够用于混合动力汽车1或纯电动车辆即可。
首先,描述线束9的构造和结构。如上所述,线束9为用于将逆变器单元4电连接到电池5的高压构件并且包括同轴复合线15、外部覆盖构件16(管状体)、和电磁屏蔽构件17。
在该实施例中,当外部覆盖构件16具有屏蔽功能时,电磁屏蔽构件17形成为连接到外部覆盖构件16的两端的电磁屏蔽构件。同时,当外部覆盖构件16不具有屏蔽功能时,电磁屏蔽构件17形成为从逆变器单元4延伸到电池5那么长。而且,当外部覆盖构件16不具有屏蔽功能时,电磁屏蔽构件17置于同轴复合线15与外部覆盖构件16之间。假定采用已知的编织物、已知的金属箔单体或包括金属箔的屏蔽构件作为电磁屏蔽构件17。电磁屏蔽构件17直接或借助稍后将描述的屏蔽壳32(参见图5)或未图示的连接器而连接到逆变器单元4的屏蔽壳等。
在图1A至图1C以及图2A和2C中,同轴复合线15被构造成使得仅一根线包括正电路(plus circuit)和负电路(minus circuit)这两者;具体地,使得双重电路被容纳在电线中。更具体地,同轴复合线15被构造成包括:第一导电路径18,其位于同轴复合线15的中央处并且具有圆形横截面轮廓;第一绝缘体19,其以预定的厚度包覆第一导电路径18的外周;第二导电路径20,其铺设在第一绝缘体19的外侧;以及第二绝缘体21,其以预定的厚度包覆第二导电路径20的外周。
在同轴复合线15的构造中,假定第一导电路径18对应于正导体或负导体。假定第二导电路径20对应于正导体或负导体中剩余的一个。
第一导电路径18由铜、铜合金、铝、或铝合金制成。第一导电路径18还能够采取通过绞合线股而制成的导体结构或具有比如圆形横截面轮廓的杆状的导体结构。例如,将构成圆形单芯的导体结构。
第一绝缘体19为第一导电路径18的包覆层并且通过挤出已知的树脂材料而形成。
第二导电路径20由铜、铜合金、铝或铝合金制成。第二导电路径20不受任意特定结构的限制,只要第二导电路径能够显示正导体和负导体这两个中剩余的一个的功能即可。
假定提供通过将导电线股编织成管状而制成的编织导体作为第二导电路径20的示例。提供通过将导电金属箔形成为管状而形成的金属箔导体作为第二导电路径20的示例。此外,还提供通过将导电金属线卷绕为螺旋结构而制造的螺旋导体作为示例。提供具有圆形或矩形横截面轮廓的金属线、具有带状板的形状的金属线、由裸露电线构成的金属线等作为螺旋导体用金属丝。
提供由导电金属管构成的管导体作为第二导电路径20的示例。金属管通过挤出或将金属板圆形加工成管形状而制造。第二导电路径20的示例包括线股导体,该线股导体为通过环绕第一绝缘体19放置多个导电股而制成的线股导体、或通过解开裸线并且将如此解开的线环绕第一绝缘体19放置而制成的线股导体。而且,提供使用导电金属带的带状导体作为第二导电路径20的示例。
将第二导电路径20的导体横截面积设定为与第一导电路径18的导体横截面积相称。如果第二导电路径20由编织导体、螺旋导体、或线股导体形成,则在导体的长度方面,第二导电路径20可以变得比第一导电路径18更长。在这样的情况下,使第二导电路径20的导体横截面积略大于第一导电路径18的横截面积从而吸收导体长度的差异是有效的。
相对于导体横截面积而言,当将第二导电路径20的导体横截面积(或导体直径)设定为正好与流经充当线股的第一导电路径18的电流的值相称时,使第二导电路径20的导体横截面积略大。如果在留出余量而非设置成正好匹配第一导电路径18的导体横截面积时设置第二导电路径20的导体横截面积,则还能够使第二导电路径20的导体横截面积与第一导电路径18的导体横截面积相等(相当)而不增加。如果留出余量,则还能够使第二导电路径20的导体横截面积略小。
如果使第二导电路径20的导体横截面积略大,则当第二导电路径20是比如线股导体时将发生线股数目略增加,并且将不影响同轴复合线15的直径。同时,如果在为流经第一导电路径18的电流的值留出余量时设定第二导电路径20的导体横截面积,则第二导电路径20的导体横截面积略小是对减小同轴复合线15的直径有效的。
即使当在为流经第一导电路径18的电流的值留出余量时设定第二导电路径20的导体横截面积,包含余量的导体横截面积也是极小的,并且将不影响同轴复合线15的直径。
除此之外,由于根据第一导电路径18的导体横截面积来设定第二导电路径20的导体横截面积,所以即使当第二导电路径20为由比如金属管制成的管导体时,第二导电路径20的厚度(壁厚)也将不增加。理所当然地,同轴复合线15在厚度和直径方面将显著小于到目前为止用作外部覆盖构件的金属管。
第二绝缘体21为第二导电路径20的包覆层并且通过已知的树脂材料的挤出而形成。第二绝缘体21被形成为保护第二导电路径20并且使第二导电路径20与发挥屏蔽功能的构件绝缘。
外部覆盖构件16为由金属制成的管状体、即金属管状体,并且被形成为具有容纳同轴复合线15所必需的长度。外部覆盖构件不限于金属管状体,还能够是由树脂或弹性体制成的管状体,只要管状体能够弯曲即可。在该实施例中,外部覆盖构件16具有圆形横截面轮廓。横截面轮廓仅仅为示例,并且也可以为椭圆形形状、卵形形状、或矩形形状。使这样的外部覆盖构件16以与布置路径一致地弯曲。附图标记22指代弯曲部。稍后通过参照图4A和图4B来描述执行弯曲的时刻(即,形成弯曲部22的时刻)。
在该实施例中,使用具有圆形横截面轮廓的铝管(仅仅作为示例)用于外部覆盖构件16。外部覆盖构件16形成为具有能够容纳同轴复合线15的内径。外部覆盖构件16具有能够发挥保护功能的厚度。由于同轴复合线15被容纳在外部覆盖构件16中,所以将外径D1设定为相对小的值。
外径D1变得相对小的理由是同轴复合线15具有同轴地包括多个路径的单线构造,并且外部覆盖构件16具有适于容纳同轴复合线15的尺寸。通过参考比较例,现在解释外部覆盖构件16在直径上将小于比较例的情况。
因此,由于同轴复合线15借助于以同轴布局布置多个路径而形成为同轴复合线,所以能够使同轴复合线15的直径更小。相对于外部覆盖构件16,由于如上所提及能够使同轴复合线15的直径更小,所以还能够使容纳具有这样的小直径的同轴复合线15的外部覆盖构件16的直径更小。
由于如所提及的实现更小的直径,所以当将线束9布置在混合动力汽车1上预定位置处时,线束9能够布置成离地面的距离较大。
如从图2B能够看到的,存在于同轴复合线15与外部覆盖构件16之间的间隙S1的占用率已经变得更小(即,空气层已经变得更小)。因此,即使在同轴复合线15中产生的热量大,填充热量的空间也小,这获得空间在填充热量之前由外部覆盖构件16冷却的优点。同轴复合线15在由于其自重下或额外长度的情况下,被构造成与外部覆盖构件16的内表面形成相对大的接触。因此,在同轴复合线15中产生的热量容易传输到外部覆盖构件16,这获得高冷却功能的优点。线束9被理解为发挥高热辐射效果。
现在基于目前为止已经描述的构造和结构来描述线束9的制造和布置。
在该实施例中,将使线束9进入布置状态。如图1C中所示,线束9将顺序地经历第一步、第二步、和第三步。
第一步为执行处理同轴复合线15的两端23的加工。第二步为执行使具有大致直形状的外部覆盖构件16弯曲的加工。此外,第三步为执行布置依照布置路径被弯曲的线束9的加工。将在下面更具体地描述相应的步骤。
换言之,用于制造和布置线束9的方法包括:制备多个导电路径18和20同轴地布置于其中的同轴复合线15;将同轴复合线15插入到管状体16中;在同轴复合线15插入到管状体16中的状态下,处理导电路径18和20的终端23;在导电路径18和20的终端23经处理的状态下,使管状体16弯曲以形成具有对应于布置路径的形状的线束9;以及将线束15装配到具有该布置路径的对象。
在图3中,示出同轴复合线15的终端23。该实施例的终端23形成为下列方式。终端23中的每一个形成为具有由第一导电路径18和第一绝缘体19构成的正电路24、以及电连接到第二导电路径20的负路径用电线25。正路径24和负路径用电线25形成为延伸预定的长度。负路径用电线25借助于例如焊接连接到第二导电路径20。
负路径用电线25由导体26(负导体)和覆盖导体26的绝缘体27构成。负路径用电线25形成为高压用电线(导电路径)。在将负路径用电线25连接到第二导电路径20之后,借助于绝缘带28(参见图5)卷绕负路径用电线25,从而使该电线的连接部绝缘。
负路径用电线25事先形成为与正路径24的长度一致。具体地,负路径用电线25形成为避免在被连接到第二导电路径20之后,再控制其长度与正路径24一致的必要性。
关于终端23,正路径24和负路径用电线25布置并形成为位于外部覆盖构件16的终端的外侧。正路径24和负路径用电线25中的每一个都形成有额外长度部29,使得正路径24和电线25能够以充分的额外长度连接到逆变器单元4等。
在处理每个终端23的终端加工中,使在正电路24的终端处的第一导电路径18和在负路径用电线25的终端处的导体26裸露,并且借助于例如压接将具有预定形状的一件件终端硬件30装接到各个裸露部分。因此完成终端加工。
当在第一步中使两端完成经历终端加工时,还能够采用任意下列顺序。在一种顺序中,将同轴复合线15插入到大致直的外部覆盖构件16中,并且处理两个终端23以进行加工。在另一种顺序中,在已经处理一个终端23以进行终端加工之后,将同轴复合线15插入到大致直的外部覆盖构件16中,然后处理另一个终端23以进行终端加工。
在图4A和图4B中,在第二步中,执行使同轴复合线15已经被插入其中的大致直的外部覆盖构件16弯曲的加工,由此在由如图4B中所图示的箭头A指代的多个位置处形成弯曲部22,并且同轴复合线15的两端已经完成经历终端加工。作为在第二步中形成多个弯曲部22的结果,由此形成了依照布置路径被弯曲的线束9。
附图标记31指借助于焊接等附接到外部覆盖构件16的外表面的固定构件。在该实施例中,采用已知的夹具作为固定构件31。提供固定构件31作为当借助于装配工作(参见图1)将线束9的中间部10(参见图1)附接到车身底板部11时所使用的构件。
在第三步中,执行将已经具有匹配布置路径的弯曲形状的线束9装配并附接到混合动力汽车1上的预定位置的加工或连接加工。借助于诸如属于第三步的加工,完成如图1A中所示的布置。
如图5中所示,在属于第二步的弯曲工作之前或之后或者在同轴复合线15的两端已经完成经历第一步中的终端加工之后,形成屏蔽结构32。采用用于将金属屏蔽壳33附接到电磁屏蔽构件17的终端的结构用于屏蔽结构32。通过压接屏蔽环34来执行屏蔽壳33的附接。此外,还能够采用充当屏蔽连接器的另一个已知的结构。
如目前为止已经参照图1A至图1C、图2A和图2B、图3、图4A和图4B、以及图5所描述的,本发明的线束9使用同轴地包含多个路径的同轴复合线15,以及作为容纳同轴复合线15的管状体的外部覆盖构件16。因此,即使当使外部覆盖构件16弯曲时,具有单线构造的同轴复合线15也将不会遇到终端位置未对齐的问题(将通过参照图6A和图6B来描述此点)。具体地,规避了修剪加工的必要性,这进而使得在使外部覆盖构件16弯曲之前能够将装置装接到终端硬件30。
因此,本发明获得能够比以前增强制造便利性的优点。
如果将装置装接到终端硬件30在弯曲之前变得可行,则能够将弯曲加工改为最终步骤。例如,如果将弯曲机器安装在汽车装配工厂中用于将线束9布置在混合动力汽车上的生产线的附近或靠近汽车装配工厂的位置,则能够沿着直线执行产品的输送至该位置。换言之,在使线束保持弯曲时输送产品导致需要更大的空间的问题。相反,如果能够以直线的方式输送产品,则能够试图节省空间(稍后通过参照图7A和图7B来描述此点)。在输送期间实现的空间节省对于削减成本也是有效的。
如果在弯曲之前能够执行将装置装接到终端硬件30,则能够分别在不同的位置处执行终端加工和弯曲加工。因此,获得能够执行更加有效的制造的优点。
此外,如果采用如上所提及的具有单线构造的同轴复合线15,则将不会发生终端位置未对齐的问题。因此,即使在弯曲位置上存在改变,也能够在短的交付截止日期内解决该改变。
现在对能够增强制造便利性的优点和能够实现空间节省的另一个优点给出补充解释。
在图6A中,即使当包括多个路径时,同轴复合线15也具有单线构造。因此,即使当使外部覆盖构件16弯曲多次,也能够使端部的位置B对齐。因此,能够顺序地执行加工到终端加工的切换,而不包括修剪加工。
相反,在图6B所示的比较例的情况下,该比较例为将用于正电路的高压电线101和用于负电路的高压电线102插入到外部覆盖构件103中的比较例。因此,由于高压电线101和102在每电路基础上是独立的,所以当使外部覆盖构件103弯曲多次时,终端的位置可能变得具有对应于尺寸C的不平量的可能性很大。如果终端变得具有对应于尺寸C的不平量,则在终端加工期间必须执行对齐终端位置的修剪加工。由此可见,在制造便利性方面,比较例次于本发明。即,本发明获得能够增强制造的优点。
在图7A中,为了在同轴复合线15的两端已经完成经历终端加工并且在插入同轴复合线15时,输送(或重定位)大致直的外部覆盖构件16,必须确保由虚线SP1指代的空间。同时,在图7B中所示的比较例中,该比较例涉及在弯曲状态下的外部覆盖构件113的输送(重定位),必须确保由虚线SP2指代的更大的空间。因此,应理解,在输送(或重定位)期间所实现的空间效率方面,该比较例次于本发明。简言之,本发明产生能够发挥空间节省效果的优点。
下面通过参照附图来描述第二实施例。图8A和图8B为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同轴复合线的构造的图示,其中图8A为透视图并且图8B为截面图。
在图8A和图8B中,线束51为高压构件并且包括同轴复合线52和外部覆盖构件53(管状体)。虽然未图示,但是电磁屏蔽构件与第一实施例所描述的电磁屏蔽构件相同。
同轴复合线52被构造成以单一路径的形式包括三个路径(三重电路)。具体地,同轴复合线52包括:第一导电路径54,其位于同轴复合线52的中央处并且具有圆形横截面轮廓;第一绝缘体55,其以预定的厚度包覆第一导电路径54的外周;铺设在第一绝缘体55外侧的第二导电路径56;第二绝缘体57,其以预定的厚度包覆第二导电路径56的外周;第三导电路径58,其铺设在第二绝缘体57的外侧;以及第三绝缘体59,其以预定的厚度包覆第三导电路径58的外周。
关于同轴复合线52的构造,假定同轴复合线52连接到比如马达,则第一导电路径54、第二导电路径56和第三导电路径58对应于三相AC电流的三个导电路径(三个电路)。
第一导电路径54由铜、铜合金、铝、或铝合金制成。第一导电路径54还能够采取通过绞合线股而制成的导体结构、或具有比如圆形横截面轮廓的杆形状的导体结构(例如,将构成圆单芯的导体结构)。
第一绝缘体55为第一导电路径54的包覆层并且通过挤出已知的树脂材料而形成。
第二导电路径56由铜、铜合金、铝或铝合金制成。第二导电路径56与第一实施例所描述的第二导电路径20相同,为了简便起见在此处省略其解释。
第二绝缘体57为第二导电路径56的包覆层并且通过挤出已知的树脂材料而形成。
第三导电路径58由铜、铜合金、铝或铝合金制成。第三导电路径58与第二导电路径56和第一实施例所描述的第二导电路径20相同,为了简便起见在此处省略其解释。
第三绝缘体59为第三导电路径58的包覆层并且通过挤出已知的树脂材料而形成。除了形成为用于保护第三导电路径58的部分之外,第三绝缘体59还形成为使第三导电路径与发挥屏蔽功能的构件绝缘的部分。
虽然尺寸不同,但是外部覆盖构件53基本上以与第一实施例的外部覆盖构件16相同的方式来构造。由于同轴复合线52被容纳在外部覆盖构件53中,所以将外部覆盖构件53的外径D2设定为相对小的值。外径D2相对小的原因是,同轴复合线52采用同轴地包括多个路径的单线构造,并且外部覆盖构件53的基本要求为以外部覆盖构件容纳同轴复合线52的尺寸形成。
如从图8B所看到的,存在于同轴复合线52与外部覆盖构件53之间的间隙S2的占用率已经变得更小(即,空气层已经变得更小)。因此,在同轴复合线52中产生的热量可能传输到外部覆盖构件53,这产生高冷却功能的优点。
线束51的优点、诸如上述优点与第一实施例所描述的那些优点相同。
虽然已经针对特定优选实施例示出并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基于本发明的教导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很明显,这样的改变和修改是在如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的本发明的精神、范围和意图内。
同轴复合线15包括以单线形式同轴地对齐的双重电路(两个路径)。同轴复合线32包括以单一路径形式同轴地对齐的三重电路(三个路径)。然而,同轴复合线不受以上提及的那些复合线的限制并且还可以通过将n通道电路(“n”个路径)同轴地捆束为单线的形式而形成。
比如,通过利用例如存在于同轴复合线15与外部覆盖构件16之间的间隙S1,还能够连同同轴复合线容纳低压细导电路径(低压电线)。
鉴于以上情况,根据本发明,将插入到管状体中的导电路径体现为具有多个路径同轴地布置于其中的单线构造的同轴复合线。因此,导电路径不具有包含多个路径(所述多个路径中的每一个对每个导电路径设置,类似于现有技术导电路径)的任意构造。因此,即使当使管状体弯曲时,在弯曲状态下也将不会在铺设在管状体中的弯曲部的内径侧上的内导电路径、与铺设在管状体中的弯曲部的外径侧上的内导电路径之间出现差别。因此,各个路径的终端在导电路径的各个终端处对齐。根据本发明,在路径之间将不会出现相对大的间隙,因而在将装置装接到终端硬件之前不存在执行对齐导电路径的长度的操作、例如修剪加工作为终端加工的需要。
因此,根据本发明,防止了诸如以上提及的各个路径的终端位置的未对齐。在使管状体弯曲之前,能够处理导电路径的两端。因此,能够增强线束制造过程的最终阶段中的制造便利性。
稍后将在后续实施例章节中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特定程序、工作等。
本申请基于2011年11月21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1-253424,该专利申请的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制造线束的方法以及使得能够增强制造便利性的该线束的制造和布置方法。

Claims (3)

1.一种用于制造线束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制备同轴复合线,多个导电路径同轴地布置于该同轴复合线中;
将所述同轴复合线插入到管状体中;
在所述同轴复合线插入到所述管状体中的状态下,处理所述导电路径的终端;以及
在所述导电路径的所述终端经处理的状态下,使所述管状体弯曲以形成具有对应于布置路径的形状的线束。
2.一种用于制造并布置线束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制备同轴复合线,多个导电路径同轴地布置于该同轴复合线中;
将所述同轴复合线插入到管状体中;
在所述同轴复合线插入到所述管状体中的状态下,处理所述导电路径的终端;
在所述导电路径的所述终端经处理的状态下,使所述管状体弯曲以形成具有对应于布置路径的形状的线束;以及
将所述线束装配到具有所述布置路径的对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
在所述终端的处理中,所述导电路径的终端分别被处理为具有额外长度部。
CN201280057239.1A 2011-11-21 2012-11-21 用于制造线束的方法和用于制造并布置该线束的方法 Active CN1039460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53424A JP5884970B2 (ja) 2011-11-21 2011-11-21 ワイヤハーネス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配索方法
JP2011-253424 2011-11-21
PCT/JP2012/080803 WO2013077460A1 (en) 2011-11-21 2012-11-21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wire harnes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nd arranging the sam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46070A true CN103946070A (zh) 2014-07-23
CN103946070B CN103946070B (zh) 2016-01-20

Family

ID=474590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57239.1A Active CN103946070B (zh) 2011-11-21 2012-11-21 用于制造线束的方法和用于制造并布置该线束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245604A1 (zh)
EP (1) EP2782788B1 (zh)
JP (1) JP5884970B2 (zh)
CN (1) CN103946070B (zh)
WO (1) WO201307746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38073B2 (ja) 2009-07-16 2014-12-10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水中複合体ケーブル及び方法
JP6154337B2 (ja) * 2013-02-20 2017-06-28 帝人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共重合体
JP6195476B2 (ja) 2013-05-31 2017-09-1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解析装置、解析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195480B2 (ja) * 2013-07-08 2017-09-1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解析装置、解析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DE102014109269B4 (de) * 2014-07-02 2021-04-08 Lisa Dräxlmaier GmbH Energieversorgungssystem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14219008A1 (de) * 2014-09-22 2016-03-24 Continental Teves Ag & Co. Ohg Energieversorgungsnetz
JP2018007378A (ja) 2016-06-30 2018-01-1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224831A (ja) * 1982-06-21 1983-12-27 Nissan Motor Co Ltd トノボ−ドの配線構造
US5829129A (en) * 1994-08-31 1998-11-03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Wiring harness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US20040099427A1 (en) * 2002-11-20 2004-05-27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hielded wire harness
US20060272845A1 (en) * 2005-06-03 2006-12-07 Hitachi Cable Indiana, Inc. Hybrid vehicle rigid routing cable assembly
US20080313892A1 (en) * 2005-05-30 2008-12-25 Rosenberger Hochfrequenztechnik Gmbh & Co. Kg Process for Preparing a Cable End for the Installation of a Plug-In Connector
CN101385211A (zh) * 2006-06-02 2009-03-11 株式会社维世佳 电力用直流同轴线缆的回路导体的连接方法以及电力用直流同轴线缆的连接部
CN100566060C (zh) * 2004-01-28 2009-12-0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电力电缆保持结构、车辆用电力电缆组件的组装方法
EP2333919A2 (de) * 2009-12-08 2011-06-15 BPW Bergische Achsen KG Elektrische Kabelanordnu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152194A (en) * 1978-05-16 1979-11-30 Hitachi Cable Ltd End treatment for three-phase coaxial cable
DE3408525A1 (de) * 1984-03-06 1985-09-12 Siemens AG, 1000 Berlin und 8000 München Am ende eines einadrigen, geschirmten elektrischen kabels angeordneter einpoliger steckverbinder
DE4030705A1 (de) * 1990-09-28 1992-04-02 Standard Elektrik Lorenz Ag Verfahren zum anschliessen eines koaxialkabels an kontaktelemente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224831A (ja) * 1982-06-21 1983-12-27 Nissan Motor Co Ltd トノボ−ドの配線構造
US5829129A (en) * 1994-08-31 1998-11-03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Wiring harness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US20040099427A1 (en) * 2002-11-20 2004-05-27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hielded wire harness
CN100566060C (zh) * 2004-01-28 2009-12-0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电力电缆保持结构、车辆用电力电缆组件的组装方法
US20080313892A1 (en) * 2005-05-30 2008-12-25 Rosenberger Hochfrequenztechnik Gmbh & Co. Kg Process for Preparing a Cable End for the Installation of a Plug-In Connector
US20060272845A1 (en) * 2005-06-03 2006-12-07 Hitachi Cable Indiana, Inc. Hybrid vehicle rigid routing cable assembly
CN101385211A (zh) * 2006-06-02 2009-03-11 株式会社维世佳 电力用直流同轴线缆的回路导体的连接方法以及电力用直流同轴线缆的连接部
EP2333919A2 (de) * 2009-12-08 2011-06-15 BPW Bergische Achsen KG Elektrische Kabelanordnu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245604A1 (en) 2014-09-04
CN103946070B (zh) 2016-01-20
JP2013109936A (ja) 2013-06-06
EP2782788B1 (en) 2016-09-28
EP2782788A1 (en) 2014-10-01
JP5884970B2 (ja) 2016-03-15
WO2013077460A1 (en) 2013-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46070B (zh) 用于制造线束的方法和用于制造并布置该线束的方法
US9346420B2 (en) Wire harness
CN104024055A (zh) 线束中间构件和线束
US7687721B2 (en) Multi-layered electrical flat strip conductor
CN103026424B (zh) 线束、用设备运输线束的方法,以及用线束连接设备的方法
CN103958278B (zh) 高压导电线及线束
CN103917413B (zh) 带有保护部件的线束
US20140284100A1 (en) Wire harness
CN104395970A (zh) 多层同轴电缆
US9490051B2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wire harness
CN104471651A (zh) 线束
CN104885316A (zh) 线束
US9643545B2 (en) Wire harness
JP2023517714A (ja) 電気自動車の充電と配電のための高電力シールドバスバー
CN103959573A (zh) 具有导电模制产品的屏蔽结构和线束
CN104541421B (zh) 线束外部部件和线束
CN104093603A (zh) 保护器和线束
CN104541422B (zh) 线束外部部件和线束
EP2894739B1 (en) Wire harnes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WO2018173784A1 (ja) 導電線
CN220138704U (zh) 一种电连接装置
CN110364892A (zh) 一种发动机舱导线及其造型方法
JP2020119671A (ja) 複合ケーブル、ワイヤハーネスの配索構造、および複合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
US20240025358A1 (en) Braided member and wire harnes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