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44703A -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载波聚集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载波聚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44703A
CN103944703A CN201410145824.8A CN201410145824A CN103944703A CN 103944703 A CN103944703 A CN 103944703A CN 201410145824 A CN201410145824 A CN 201410145824A CN 103944703 A CN103944703 A CN 1039447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quence
time slot
index
orthogonal sequence
orthogo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4582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44703B (zh
Inventor
高永祚
卢泰昀
李京锡
徐邦源
郑炳章
李熙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ETRI
Original Assignee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ETR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44920494&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3944703(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ETRI filed Critical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ETRI
Publication of CN1039447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447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447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447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7Scheduling of signalling, e.g. occurrenc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14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using bitmap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71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the supervisory signal being transmitted together with control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54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3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4Indication of how sub-channels of the path are allocat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72Error control for data other than payload data, e.g. control data
    • H04L1/0073Special arrangements for feedback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78Timing of allocation
    • H04L5/0082Timing of allocation at predetermined interv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Abstract

提供一种利用载波聚集的数据传送系统。数据传送系统利用下行链接和上行链接之间的对应关系来分配无线资源,并利用分配的无线资源来传送数据。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载波聚集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1年01月11日,申请号为“201180005832.7”,标题为“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载波聚集”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下述实施例涉及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具载波聚集技术的无线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载波聚集技术是将多个载波分量(carrier component)合并来提高传送的效率性的技术。终端或基站接到分配的多个载波分量,并可利用分配到的多个载波分量来传送或接收数据。
终端或基站不仅可传送数据,还可传送有关数据的控制信息。可将有关数据的接收确认信息(ACK/NACK)和无线资源分配度作为有关数据的控制信息的一个实施例来使用。当分配多个载波分量时,对于利用多个载波分量中的哪个载波分量来传送控制信息,如何传送控制信息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发明内容
根据示范性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应用载波分量技术时传送控制信息的方法。
根据示范性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个终端,其包括接收单元、控制单元、传送单元。接收单元利用多个下行链接载波分量来接收控制信息和数据;控制单元基于所述下行链接载波分量中包含的多个下行链接信道元件中所述控制信息传送的信道元件的索引,来确定包含在上行链接载波分量中的上行链接信道元件;传送单元利用确定的所述上行链接信道元件,将有关所述数据的接收确认信息传送至基站。
根据示范性的实施例的另一个侧面,提供一种终端,其包括接收单元、控制单元、和传送单元。接收单元从基站接收数据;控制单元生成有关接收到的所述数据的接收确认信息;传送单元将包含有关所述接收确认信息和所述基站的调度请求的数据包传送至所述基站。其中,所述传送单元基于所述数据包中包含的所述接收确认信息的比特数和所述调度请求的比特数,来确定有关所述数据包的传送电力。
根据示范性的实施例的另一个侧面,提供一种终端,包括:接收单元,其从基站接收有关所述基站和所述终端之间的通信中可使用的下行链接成员载波的信息,并利用所述下行链接成员载波中一部分或全部的数据接收成员载波来接收数据块;和接收确认信息生成单元,其基于有关所述下行链接成员载波各自的传送模式,针对每个所述下行链接成员载波来生成有关所述数据块的接收确认信息(ACK/NACK)。
根据示范性的实施例的另一个侧面,提供一种终端,其包括将包含有第1时隙和第2时隙的子帧传送至基站的传送单元,且所述第1时隙中包含的第1循环移位和第2时隙中包含的第2循环移位互不相同。
根据示范性的实施例的另一个侧面,当载波分量技术被适用时,可传送控制信息。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下行链接成员载波和上行链接成员载波之间的对应关系的示图。
图2是示出下行链接许可位于一个成员载波的实施例的示图。
图3是示出下行链接许可位于多个成员载波的实施例的示图。
图4是示出根据示范性实施例的信道结构的示图。
图5是示出根据另一个示范性实施例的终端的结构的框图。
图6至图8是示出根据另一个示范性实施例的信道结构的框图。
图9至图11是示出根据另一个示范性实施例的终端的结构的框图。
图12至图14是示出基于DFT-S-OFDM的传送的一个实例的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下行链接成员载波和上行链接成员载波之间的对应关系的示图。
终端利用多个下行链接成员载波110、120、130来从基站接收数据,并可利用多个上行链接成员载波140、150来将有关数据的接收确认消息传送至基站。
下行链接成员载波110、120、130分别包括控制信息111、121、131和数据112、122、132,且上行链接成员载波140、150分别包括控制信息141、143、151、153和数据142、152。
根据一个侧面,终端可将配置成员载波的集合(Set of configuredComponent Carrier)中所属的成员载波中任何一个设定为下行链接主要成员载波(PCC:Primary Component Carrier)。配置成员载波中不是主要成员载波的其他成员载波可称为下行链接次要成员载波(SCC:Secondary ComponentCarrier)。
下行链接主要成员载波在终端维持基站的连接期间一直被包含在终端的配置成员载波的集合中。此外,是基站为了传送系统信息而使用的成员载波。根据一个侧面,基站利用主要成员载波不仅可传送有关成员载波的系统信息,还可传送有关次要成员载波的系统信息。
根据一个侧面,基站可利用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以下称为RRC)信令来将下行链接主要成员载波告知给终端。
根据另一个侧面,终端可将传送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ACK/NACK的上行链接成员载波作为上行链接主要成员载波。下行链接主要成员载波和上行链接主要成员载波须通过一定的连接关系被连接。根据一个侧面,基站利用RRC信令来将上行链接主要成员载波告知给终端。
此外,上行链接主要成员载波和下行链接主要成员载波可在每个终端设定成互不相同。
根据一个侧面,基站可利用RRC信令来将横向载波调度(Cross-CarrierScheduling)的使用与否告知给终端。在不使用横向载波调度时,特定下行链接成员载波中包含的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112、122、132的分配信息或调度信息可只通过相关的下行链接成员载波中包括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111、121、131被传送。即,第1下行链接成员载波110中包含的PDSCH112的分配信息或调度信息只通过第1下行链接成员载波中所包含的PDCCH111来传送,且第2下行链接成员载波120中包含的PDSCH122分配信息或调度信息只通过第2下行链接成员载波120中所包含的PDCCH121来传送。
在考虑上行链接调度时,下行链接成员载波中包含的PDCCH包括对应于下行链接成员载波的有关上行链接成员载波的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的调度信息。
基站可将有关上行链接成员载波和下行链接成员载波之间的对应关系的信息传送至终端。终端利用成员载波之间的对应关系可得知PDCCH调度哪个上行链接成员载波中所包含的PUSCH。在图1中,第1下行链接成员载波110对应于第1上行链接成员载波140,且第2下行链接成员载波120对应于第2上行链接成员载波150。在这种情况下,第1PDCCH中包含的调度信息针对第1PUSCH,且第2PDCCH中包含的调度信息针对第2PUSCH152。
根据一个侧面,基站可将成员之间的对应关系包含在系统信息中并传送出去。
图2是示出下行链接许可位于一个成员载波的实施例的示图。下行链接许可通过PDCCH被传送,可包括有关下行链接或上行链接的资源分配信息。
在使用横向载波调度时,各PDSCH212、222、232的分配信息或调度信息可全部利用特定的下行链接成员载波的PDCCH来传送。在这种情况下,包含有传送调度信息的PDCCH的下行链接成员载波210可作为主要成员载波。
上行链接ACK/NAK资源可根据构成下行链接许可中所使用的PDCCH的控制信道元件(Control Channel Element)中第一个元件的索引值来确定。在向多个成员载波传送数据时,使用与成员载波数量相同的PDCCH信道。因此,当总共N个PDCCH信道被使用时,确定根据各PDCCH的第一个信道元件的索引值而被映射的总共N个ACK/NAK资源。终端利用N个ACK/NAK资源来传送ACK/NAK信号。此外,可将附加的无线资源分配给上行链接主要成员载波来传送接收确认信息(ACK/NAK)。
终端通过预先设定的一个上行链接成员载波传送N个ACK/NAK信号。如图2所示,在只通过下行链接主要成员载波传送PDCCH时,由于可原封不动地使用现有LTE Release8/9的隐式(implicit)资源映射关系,因此具有可有效地使用资源的优点。
图3是示出下行链接许可位于多个成员载波的实施例的示图。根据图3中所示出的实施例,PDCCH利用多个下行链接成员载体来传送。但是,接收确认信息(ACK/NACK)利用一个上行链接成员载体来传送。因此,针对各下行链接成员载体中存在的PDCCH可设定对应于上行链接主要成员载波的资源。
此外,可将附加的无线资源分配给上行链接主要成员载波来传送接收确认信息。
在对于终端设定横向载波调度(Cross-carrier scheduling)时,PDCCH内载波指示(CIF)域被使用。此外,如图2所示,在只通过下行链接主要成员载波接收PDCCH传送时,终端根据按LTE-Release8规格定义的PDCCH的最低控制信道元件(CCE)索引和ACK/NAK资源的隐式映射关系,可利用上行链接主要成员载波内确定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格式1a或格式1bACK/NAK资源来选择资源或序列从而执行ACK/NAK传送。特别是,终端通过使用2个下行链接成员载波被构成(即,下行链接配置成员载波为2个时),在对于终端设定横向载波调度时,可一直如图2所示,只利用下行链接主要成员载波来接收PDCCH传送。
就算在主要成员载波中不存在利用动态PDCCH的PDSCH分配的情况下,当主要成员载波中存在半静态调度(SPS: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分配时,终端也可将对应于SPS分配的持续性ACK/NAK资源包括在用于选择资源和序列的ACK/NAK信道中。
但是,所有下行链接成员载波连接在一个相同的上行链接成员载波中时,与横向载波调度是否被设定无关,对于终端可使用通过使用PDCCH的最低控制信道元件(CCE:Control Channel Element)索引和ACK/NAK资源的隐式(Implicit)映射关系被确保的上行链接ACK/NAK信道来选择资源和序列。
在以上述说明的方法确保资源的情况下,可能为了提高ACK/NACK传送性能,需要确保附加的资源。
根据一个侧面,可使用LTE Rel-8/9的ACK/NAK资源的隐式映射关系,但是用PDCCH的第二低控制信道元件索引代替最低的控制信道元件索引来代入,从而确保上行链接ACK/NAK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基站必须至少以2个控制信道元件来构成PDCCH。
但是,在此方法中,当一个子帧中分配到SPS时,相关子帧中也可能不存在下行链接分配PDCCH。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LTE中只确保对应于SPS分配的一个ACK/NAK资源,因此,须使用其他分配方法来确保附加资源。
根据一个侧面,附加的资源可通过使用显式信令(Explicit Signaling)来确保。作为显式信令的一个例子,可通过RRC信令来直接告知,或是向用于下行链接调度的DCI格式分配一个或多个比特来告知给终端。另一种方法是可通过RRC信令告知资源分配一部分位置,并最终向用于下行链接调度的DCI格式分配一个或多个比特来将资源告知给终端。
在对于终端不设定横向调度时,PDCCH不包括CIF。在这种情况下,基站可通过另一RRC信令在上行链接主要成员载波内分配ACK/NACK资源。在这种情况下,须分配相当于下行链接配置成员载波数量的ACK/NAK资源。即。下行链接配置主要载波的数量为N时,须分配N个PUCCH ACK/NACK资源。在分配有利用下行链接主要成员载波中动态PDCCH的PDSCH时,可利用按LTE-Release8规格被定义的PDCCH的最低控制信道元件索引和ACK/NACK资源的隐式映射关系,来将上行链接主要成员载波内所确定的ACK/NACK资源包含在用于选择资源和序列的ACK/NACK信道中。
即使在下行链接主要成员载波中不存在利用动态PDCCH的PDSCH分配的情况下,当下行链接主要成员载波中存在SPS分配时,也可将对应于SPS分配的持续性ACK/NAK资源包括在用于选择资源和序列的ACK/NAK信道中。
上述说明的方法可适用于一个下行链接成员载波中各自连接有其他上行链接成员载波的情况。但是,当所有下行链接成员载波连接到相同的上行链接成员载波时,与终端是否设定有横向载波调度无关地,可一直利用按LTE-Release8/9规格所定义的PDCCH的最低的控制信道元件索引和ACK/NACK资源的隐式映射关系被确保的上行链接ACK/NACK信道来选择资源和序列。
根据一个侧面,对于连接于上行链接主要成员载波的所有下行链接成员载波,可一直使用通过使用按LTE-Release8/9规格被定义的隐式映射关系被确保的上行链接ACK/NAK信道来使其包含在用于选择资源和序列的ACK/NAK信道中。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连接于上行链接主要成员载波的下行链接成员载波,就算不存在利用动态PDCCH的PDSCH分配,当存在SPS分配时,也可将对应于SPS分配的持续性ACK/NAK资源包含在用于选择资源和序列的ACK/NAK信道中。
当对于终端不设定横向载波调度时,PDCCH不包括CIF,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进一步附加地确保资源并使其包含在用于选择资源和序列的ACK/NAK信道中。
在对于上行链接主要成员载波,从下行链接主要成员载波传送PDCCH而完成资源分配时,可使用LTE Rel-8/9的ACK/NAK资源的隐式映射关系,用PDCCH的第二低控制信道元件索引代替最低的控制信道元件索引来代入,从而确保上行链接ACK/NAK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基站可至少以两个控制信道元件来构成PDCCH。但是,在此方法中,当一个子帧中分配到SPS时,相关子帧中也可能不存在下行链接分配PDCCH。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LTE中只确保对应于SPS分配的一个ACK/NAK资源,因此,须使用其他分配方法来确保附加资源。附加的资源可通过使用显式信令(Explicit Signaling)来确保。该方法可通过RRC信令来直接告知,或是向用于下行链接调度的DCI格式分配一个或多个比特来告知给终端。另一种方法是可通过RRC信令告知资源分配一部分位置,并最终向用于下行链接调度的DCI格式分配一个或多个比特来将资源告知给终端。
以下,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用于使用信道选择方式的ACK/NAK反馈的资源分配方法进行说明。假定根据传送的ACK/NAK比特分配到的信道的数量与表1相同。
[表1-根据传送的ACK/NAK比特来分配到的信道的数量]
A/N比特数 为了信道选择所需的最多A/N信道数量
2 2
3 3
4 4
为信道选择,在通过PDCCH完成PDSCH分配时,可从构成PDCCH的控制信道元件索引或ACK/NAK资源指示(ACK/NAK Resource Indication,以下称ARI)至少确保1个以上的信道。当传送块的数量为1个时,可确保1个信道,且当传送块的数量为2个时,可确保2个信道。
当PDCCH在下行链接主要成员载波中被传送,对下行链接主要成员载波或下行链接次要成员载波进行数据分配时,可在一个传送块被传送时,使用构成PDCCH的控制信道元件索引中最低的控制信道元件索引来以Rel-8/9资源分配方式确保一个信道。当两个传送块被传送时,可分别使用构成PDCCH的控制信道元件索引中,最低的控制信道元件索引和第二低控制信道元件索引,并用Rel-8/9资源分配方式来确保两个信道。
当PDCCH在下行链接主要成员载波中被传送,且一个传送块被传送时,使用多频天线的终端为了利用空间正交资源传输分集(SORTD:SpatialOrthogonal-Resource Transmit Diversity)来进行传送可能需要附加的资源的分配。在这种情况下,可分别使用构成PDCCH的控制信道元件索引中最低的控制信道元件索引和第二低控制信道元件索引,并以Rel-8/9资源分配方式确保两个信道。
根据另一个侧面,PDCCH不是在下行链接主要成员载波中被传送,而是在次要成员载波中被传送时,可通过以下方式来确保信道。基站通过RRC信令将参数告知给终端。PDCCH不是在下行链接主要成员载波中被传送,而是在次要成员载波中被传送时,可将DCI格式内的2比特作为资源分配信息来使用。将该2比特称为ARI(ACK/NACK Resource Indication),且多个PDCCH在次要成员载波中被传送时,ARI可使用所有相同的值。依据ARI,nARI值被映射,并如以下方式来定义
n PUCCH ( 1 ) = n PUCCH , 0 ( 1 ) + n ARI
通过实施例,根据ARI比特值的nARI值可如表2被定义。Δoffset使用预先设定的值,或是通过高层信令(higher-layer signaling)基站将值告知给终端。
[表2-根据ARI比特值的nARI值]
ARI nARI
00 0
01 offset
10 offset
11 offset
终端可从来确定将以Rel-8/9相同的方式使用的资源。当一个传送块被传送时,可确保以上述方式确定的一个信道。当两个传送块被接收时,终端可通过一个方式使用两个对应的资源。
根据一个侧面,当含有下行链接调度信息的PDCCH被传送的次要成员载波以最多可传送2个传送块的传送模式被设定时,对于次要成员载波,基站可利用RRC信令将4对的候选值传送至终端。此外,基站可利用包含在DCI中的ARI来选择4对中的一对,且实际传送块的数量为两个时,被选择的资源对可被用于终端进行信道选择。相反,实际传送块的数量为一个时,被选择的资源对中的第一个可被用于终端进行信道选择。
使用多频天线的终端为了利用空间正交资源传输分集(SORTD:SpatialOrthogonal-Resource Transmit Diversity)来进行传送,在一个传送块被传送的情况下也可能需要附加的资源的分配。在这种情况下,可将对应于的两个信道确保为用于信道选择的信道。
终端须传送的A/N信息比特数可通过向终端配置(Configured)的成员载波的数量和各配置的成员载波的传送模式(Transmission Mode,以下称:TM)来确定。即,以最多可传送两个传送块的TM被设定的成员载波中使用2比特,且以最多可传送一个传送块的TM被设定的成员载波中使用1比特。将N作为终端须传送的A/N比特总数时,在此Qi为有关第i个配置成员载波(Configured Component Carrier)的A/N比特数,且CN为向终端配置(Configured)的成员载波的数量
当发生2比特A/N传送时,下行链接主要成员载波(或是PCell)和一个次要成员载波(或是SCell)被构成并分别设定成最多可传送一个运送块的TM。
[表3-发生2比特A/N传送时的比特分配]
A/N比特分配 PCell SCell_0
实例1 1比特 1比特
在这种情况下,当终端不使用SORTD时,可通过上述的方式来确保所需的A/N信道,将其在信道选择时使用。当终端使用SORTD时,可通过上述的方式使每个发生PDCCH的成员载波确保2个信道,将其用于信道选择和SORTD传送。
当发生3比特A/N传送时,可为如表4所示的3种情况。
[表4-发生3比特A/N传送时的比特分配]
当终端使用SORTD时,通过上述的方式,表4中的实例1可使每个发生PDCCH的成员载波确保2个信道,将其用于信道选择和SORTD传送。
由于表4中的实例2在只有PCell中发生PDCCH时共确保2个信道,因此终端为了使用SORTD可能需要确保附加的2个信道。当PCell和Scell中都发生PDCCH时,共确保4个信道,将剩余的一个为了SORTD而使用。即,可使用通过信道选择的结果获得的一个信道和剩余的一个信道来进行SORTD传送。
在表4中,实例3和实例2相似,只是交换了PCell和SCell的位置
当发生4比特A/N传送时,可为如表5所示的4种情况。
[表5-发生4比特A/N传送时的比特分配]
A/N比特分配 PCell SCell_0 SCell_1 SCell_2
实例1 1比特 1比特 1比特 1比特
实例2 2比特 1比特 1比特
实例3 1比特 2比特 1比特
实例4 2比特 2比特
当终端使用SORTD时,通过上述的方式,表5中的实例1可使每个发生PDCCH的成员载波确保2个信道,将其用于信道选择和SORTD传送。
当表5中的实例2中的所有成员载波中都发生PDCCH时,由于可确保共6个信道,因此可将其中的4个用于信道选择。终端在剩余的2个信道中选择一个,从而可执行SORTD。使用通过信道选择的结果获得的信道一个和剩余的2个信道中的一个(预先根据规格被定义)信道来进行SORTD传送。
当表5中的实例3中所有的成员载波中都发生PDCCH时,可确保共6个信道,并可将其中的4个用于信道选择。终端在剩余的2个信道中选择一个,从而可执行SORTD。使用通过信道选择的结果获得的信道一个和剩余的2个信道中的一个(预先根据规格被定义)信道来进行SORTD传送。
由于实例4确保4个信道,因此利用其来执行信道选择,且不允许SORTD。
使用基于DFT-S-OFDM传送方法的终端利用LTE Rel-8/9中所定义的PUCCH资源,较难与其他终端一起在相同的资源块(RB)中以代码分隔多路复用CDM(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方式来多路复用,因此,通过RRC信令可在上行链接主要成员载波内分分配另外的ACK/NAK资源,并可将该资源称为CA PUCCH ACK/NAK。CA PUCCH ACK/NAK被分配的位置在现有Rel-8/9PUCCH CQI、持续ACK/NAK、SR资源领域内,须不侵犯由PDCCH的最低控制信道元件索引被映射的动态ACK/NAK资源(Dynamic A/Cresource)领域。当动态ACK/NAK资源被侵犯时,与使用动态ACK/NAK资源的其他终端发生冲突,基站可告知终端所使用的有线资源块RB(ResourceBlock)的位置和时间轴序列。
根据一个侧面,基站通过RRC信令将资源分配位置的一部分告知给终端,并最终将一个或多个比特分配给用于下行链接调度的DCI格式,从而可将无线资源告知给终端。
但是,与上述传送方式无关地,终端在任何子帧中,只针对一个下行链接成员载波接收下行链接分配,且当该接收分配的成员载波为下行链接主要成员载波时,终端可通过与LTE Rel-8/9相同的方式来接收ACK/NAK资源的分配,并通过与LTE Rel-8/9相同的传送方式来传送。
当下行链接主要成员载波中不存在利用动态PDCCH的PDSCH分配时,主要成员载波中也存在SPS分配时,终端可使用对应SPS分配的持续ACK/NAK资源并通过与LTE Rel-8/9相同的传送方式来传送。
根据一个侧面,对基于DFT-S-OFDM来执行ACK/NAK反馈时的资源分配进行说明。
使用常规循环前缀(Normal CP)时,如图6(a)所示,可使用一个时隙具有2个参考信号的构造。此外,使用扩展循环前缀(Extended CP)时,如图7(b)所示,可使用一个时隙具有一个参考信号的构造。
当扩展循环前缀时,参考信号的位置也可为BL#3,在SRS(SoundingReference Signal)没有被传送的子帧中,为常规循环前缀时,最多5个终端可在一个无线资源块中被多路复用,且为扩展循环前缀时,最多4个终端可在一个无线资源块中被多路复用。
在SRS被传送的子帧中,无需传送第2时隙的最后一个符号。因此,在SRS被传送的子帧中,为常规循环前缀时,最多4个终端可在一个无线资源块中被多路复用,且为扩展循环前缀时,最多3个终端可在一个无线资源块中被多路复用。
基站可通过RRC信令将参数告知给终端。PDCCH在次要成员载波中被传送时,可将DCI格式内的2比特作为资源分配信息来使用。该2比特可称为A/N资源指示(A/N Resource Indication,以下称:ARI),且当多个PDCCH在次要成员载波中被传送时,ARI可都使用相同的值。根据ARI而映射nARI值,并且如下地定义
n PUCCH ( 3 ) = n PUCCH , 0 ( 3 ) + n ARI
通过实例,根据ARI比特值的nARI值可如表6所示被定义。
Δoffset可使用规格预先设定的值,或是通过高层(higher-layer)信令,基站将值告知给终端。
[表6-根据ARI比特值的nARI值]
ARI nARI
00 0
01 offset
10 offset
11 offset
根据另一个侧面,基站将4个的候选值向终端进行RRC信令,使用DCI中包含的ARI来使用4个中的一个。
终端可从来确定物理资源块(Physical Resource Blocl,以下称:PRB)的位置和即将使用的时间轴正交序列。如下所示,终端将使用的资源可通过两个资源索引来表示。
nPRB:PRB索引
noc:时间轴正交序列索引
可从与Rel-8/9相同的下列数学式求出nPRB
1)分配无线资源的第1种方法。
首先,定义下列的新参数。
NSF,1:作为时隙#1(第2时隙)的扩频因子(spreading factor)可具有4或5的值
用于DFT-S-OFDM A/N资源的RB偏移
可从下列数学式求出m和noc
n oc = n PUCCH ( 3 ) mod N SF , 1
使用多频天线的终端在利用空间正交资源传输分集(SORTD:SpatialOrthogonal-Resource Transmit Diversity)进行传送时必须分配有两个资源。为此,基站可通过RRC信令将参数告知给终端。如下所示,可根据和nARI来确定。
n PUCCH , SORTD 0 ( 3 ) = n PUCCH , 0 ( 3 ) + n ARI
n PUCCH , SORTD 1 ( 3 ) = n PUCCH , 1 ( 3 ) + n ARI
终端可使用通过与上述的单一资源分配的情况相同的方法(即,代替单一资源分配中所使用的分别代入的方法)所获得的两个资源。即,一个天线端口使用通过获得的资源,且其他天线使用通过获得的资源来进行传送。
通过其他方法,基站利用RRC信令将的4对候选值传送至终端,并可使用DCI中包含的ARI来选择4对中的一对。
解调参考信号序列的确定:终端将使用的解调参考信号序列的循环移位可从noc被确定。
当在NSF,1=4的情况下,若nsmod2=0时,则在此,ns为时隙号
当在NSF,1=5情况下,若nsmod2=0时,可从下列表7中来确定n'(ns),基站可通过信令将使用表7的哪个实例预先告知给终端。用其他方法,当在PUCCH格式1/1a/1b中显示循环移位的间隔的参数 时,使用实例2,除此情况外使用实例1
[表7-根据noc值的解调参考信号序列的确定]
noc Case1:n′(ns) Case2:n′(ns)
0 0 0
1 3 3
2 6 6
3 8 9
4 10
当nsmod2=1时,与NSF,1值无关地,可从下列式中确定n'(ns)。
n ′ ( n s ) = [ N sc RB ( n ′ ( n s - 1 ) + 1 ) ) ] mod ( N sc RB + 1 ) - 1
如下所示,可通过与Rel8/9相同的方法,来确定终端所使用的循环移位α(ns,l)。
α ( n s , l ) = 2 π · n cs ( n s , l ) / N sc RB
n cs ( n s , l ) = ( n cs cell ( n s , l ) + n ′ ( n s ) ) mod N SC RB
2)分配无线资源的第二种方法。
首先,定义下列新的参数
NMF:多路复用因子(multiplexing factor)
NSF,1:时隙#0(第1时隙)的扩频因子(spreading factor)
NSF,0:时隙#1(第2时隙)的扩频因子(spreading factor)
用于DFT-S-OFDM A/N资源的RB偏移
并且,可从下列式中求出m和noc
n oc = n PUCCH ( 3 ) mod N MF
使用多频天线的终端在利用空间正交资源传输分集(SORTD:SpatialOrthogonal-Resource Transmit Diversity)的情况下必须分配有两个资源。为此,基站可利用RRC信令将参数告知给终端。如下所示,可根据和nARI被确定。
n PUCCH , SORTD 0 ( 3 ) = n PUCCH , 0 ( 3 ) + n ARI
n PUCCH , SORTD 1 ( 3 ) = n PUCCH , 1 ( 3 ) + n ARI
终端可使用通过与上述的单一资源分配的情况相同的方法(即,代替单一资源分配中所使用的分别代入的方法)所获得的两个资源。即,一个天线端口使用通过获得的资源,且其他天线使用通过获得的资源来进行传送。
通过其他方法,基站利用RRC信令将的4对候选值传送至终端,并可使用DCI中包含的ARI来选择4对中的一对。
解调参考信号序列的确定:终端将使用的解调参考信号序列的循环移位可由noc来确定。
在nsmod2=0时,分别对NMF=4、NMF=5,可利用表8来确定n'(ns)。
[表8-解调参考信号序列的确定]
代替上述表8,也可使用以下的表9。以下的表9与上述的表8相比可按顺序地使noc增加来进行分配。因此,当被分配的终端的数量较小时,解调参考信号的循环移位间隔可被较大地维持。
[表9-解调参考信号序列的确定]
当nsmod2=1时,可从下列式中来确定n'(ns)。
n ′ ( n s ) = [ N sc RB ( n ′ ( n s - 1 ) + 1 ) ) ] mod ( N sc RB + 1 ) - 1
如下所示,可通过与Rel8/9相同的方法,来确定终端所使用的循环移位α(ns,l)。
α ( n s , l ) = 2 π · n cs ( n s , l ) / N sc RB
n cs ( n s , l ) = ( n cs cell ( n s , l ) + n ′ ( n s ) ) mod N SC RB
3)无线资源分配的第三种方法
首先定义下列新的参数
NMF,0:第1时隙的多路复用因子(multiplexing factor)
NMF,1:第2时隙的多路复用因子(multiplexing factor)
NSF,1:第1时隙的扩频因子(spreading factor)
NSF,0:第2时隙的扩频因子(spreading factor)
用于DFT-S-OFDM A/N资源的RB偏移
可从下列式中求出PRB索引m
上述方式的优点在于以对应于常规格式(normal formats)的实际多路复用容量(Multiplexing Capability)的NMF,0为基准来设定资源领域。
可利用下列式来求出第1时隙的时间轴序列索引noc,0
n oc , 0 = n PUCCH ( 3 ) mod N MF , 1
或者作为替代公式,也可使用下列式。
n oc , 0 = ( n PUCCH ( 3 ) mod N MF , 0 ) mod N MF , 1
第2时隙的时间轴序列索引noc,1可应用时隙水准的再映射。
使用多频天线的终端在利用空间正交资源传输分集(SORTD:SpatialOrthogonal-Resource Transmit Diversity)的情况下必须分配有两个资源。为此,基站可通过RRC信令将参数告知给终端。如下所示,可根据和nARI来确定。
n PUCCH , SORTD 0 ( 3 ) = n PUCCH , 0 ( 3 ) + n ARI
n PUCCH , SORTD 1 ( 3 ) = n PUCCH , 1 ( 3 ) + n ARI
终端可使用通过与上述的单一资源分配的情况相同的方法(即,用来代替单一资源分配中所使用的而分别代入的方法)所获得的两个资源。即,一个天线端口使用通过获得的资源,且其他天线使用通过获得的资源来进行传送。
通过其他方法,基站利用RRC信令将的4对候选值传送至终端,并可使用DCI中包含的ARI来选择4对中的一对。
解调参考信号序列的确定:终端将使用的解调参考信号序列的循环移位可通过noc,0来确定。如下所示,可通过与Rel8/9相似的方法,来确定终端所使用的循环移位α(ns,l)。
α ( n s , l ) = 2 π · n cs ( n s , l ) / N sc RB
n cs ( n s , l ) = ( n cs cell ( n s , l ) + n ′ ( n s , l ) ) mod N SC RB
使用常规循环前缀(Normal CP)时,由于一个时隙中具有l=1(BL#1)和l=5(BL#5)两个参考信号块,因此,如下所示,在第一个参考信号块中分配到的n'(ns,l)在第二个参考信号块中交换并设定。其用于代码分隔多频化的终端将互相的干涉随机化(randomization)。
当l=1时,n'(ns,l)可从下列的表10中来确定n'(ns,l)
[表10]
也可替换上述的表10,在下列的表11和表12中使用任意一个。
[表11]
[表12]
当l=5时,通过下列式来算出n'(ns,l)
n ′ ( n s , l ) = [ N sc RB ( n ′ ( n s , 1 ) + 1 ) ] mod ( N sc RB + 1 ) - 1
扩展循环前缀的情况下,一个时隙中具有l=3(BL#3)的一个参考信号块。如下所述,在属于第1时隙的参考信号块中分配到的n'(ns,l)可在属于第2时隙的参考信号块中交换并设定,其用于代码分隔多频化的终端将互相的干涉随机化(randomization)。
当l=3,nsmod2=0时,可使用上述的表11或表12算出n'(ns,l)
当l=3,nsmod2=1时,可使用下列式来算出n'(ns,l)。
n ′ ( n s , l ) = [ N sc RB ( n ′ ( n s , 1,3 ) + 1 ) ] mod ( N sc RB + 1 ) - 1 .
如下所示,根据3GPP LTE Release8规格,用于上行链接控制信息传送的PUCCH传送格式为:
Format1/1a/1b:SR,ACK/NAK
Format2/2a/2b:CQI,CQI+ACK/NAK
LTE-Advanced(Release10和之后的Release)系统的上行链接控制信息(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以下称:UCI)的传送需要变化。
第一,使用多个载波
第二,使用提高的MIMO、CoMP技术
由于上述理由需要增加UCI有效负荷(payload)。
以下,针对终端生成及传送对应于多个CC的ACK/NAK信号的方法进行说明。
方法1:选择载波水准的资源来进行传送的方法
例如,通过两个下行链接CC产生数据传送,并在对应各下行链接CC的许可信道被传送的情况下预先设定对应于各下行链接CC的上行链接CC。
当各下行链接CC传送一个传送块(Transport block)时,终端须对2个传送块传送ACK/NAK信号。两个上行链接CC对应于两个下行链接CC。终端为完整地发送对应于两个传送块的ACK/NAK信号,传送可判别相当于2比特信息的信号。终端通过在上行链接CC的选择和被选择的CC中传送BPSK信号,可将相当于2比特信息传送至基站。例如,如[表13]所示,在UL-CC0和UL-CC1中选择信号传送CC,并进行BPSK调制,可传送相当于2比特的信号。基站可通过信号被传送过来的上行链接CC检测和传送符号检测来判别信息。
[表13]
ACK/NAK比特值 信号传送CC 传送符号
00 UL-CC0 0
01 UL-CC0 1
10 UL-CC1 0
11 UL-CC1 1
该方式的优点在于完全不发生CM增加。一般情况下,由于信元边界终端具有传送电力限制的问题,因此,上述方式在确保覆盖率的方面具有优势。
此为,可考虑通过其他方法来使用一个CC,从而通过QPSK调制传送2比特的方法。但是,该方式,为了获得与上述方法相同的性能需要增加约3dB(2倍)的传送电力。
以下,对下行链接许可信道位于一个CC中,且上行链接ACK/NAK传送也在一个CC中发生时的ACK/NAK传送方法进行说明。在这种情况下,可使用如下所述的方式(在相同的载波内信道水准的资源选择传送方式)。
方法2,在相同的载波内选择信道水准的资源来进行传送的方法。
在通过两个下行链接成员载波发生数据传送,且许可信道通过一个下行链接CC被传送时,传送ACK/NACK的一个上行链接成员载波被预先设定。
在将传送ACK/NACK的一个上行链接成员载波称为UL-CC0,并将UL-CC0内分配到的2个ACK/NAK信道区分为CH0、CH1时,如[表14]所示,在CH0和CH1中选择信号传送信道,并进行BPSK调制时,可传送相当于2比特的ACK/NAK。基站在UL-CC0中可通过传送信号的信道检测和传送符号检测来判别ACK/NACK信息。
[表14–传送ACK/NACK的信道和传送符号]
ACK/NAK比特值 信号传送信道 传送符号
00 CH0 0
01 CH0 1
10 CH1 0
11 CH1 1
以下是使用信道选择方法来传送ACK/NACK和SR的方法。
1)利用SR资源来传送ACK/NACK信息的方法
可能会发生终端须在一个子帧中同时传送ACK/NAK和调度请求(Scheduling Request,以下称:SR)的情况。因此终端预先接收用于SR请求的资源分配,并在基站需要SR请求时利用分配的SR资源来传送SR信号。
当终端判断出,只有DL PCC具下行链接数据传送,且在与此有关的传送ACK/NAK的子帧中同时请求SR的情况下,通过与Rel-8/9相同的方式,不使用ACK/NAK资源,而是使用SR资源来传送ACK/NAK信息。
在传送ACK/NAK时,假设使用如上所述的信道选择方式中的一个。更具体地,假设根据传送的ACK/NAK比特被分配的信道的数量与下述的表15相同。
[表15-根据ACK/NAK比特被分配的信道的数量]
根据各A/N比特数量的信道选择映射关系必须被预先设定。即,A/N比特数量为Q个时,定义与此对应的Q比特信道选择映射表。
当在没有发生SR传送的子帧中终端须传送ACK/NAK时,使用根据须传送的A/N信息比特数被预先设定的信道选择映射关系来执行信道选择。
终端须传送的A/N信息比特数根据向终端配置的CC的数量和各配置的CC的传送模式(Transmission Mode,以下称TM)来确定。即,以最多可传送两个传送块的TM被设定的CC使用2比特,且以最多可传送一个传送块的TM被设定的CC使用1比特。将N作为终端须传送的A/N比特总数时,在此Qi为有关第i个配置CC(Configured CC)的A/N比特数,且CN为向终端配置(Configured)的CC的数量。
当在可发生SR传送的子帧中终端须传送ACK/NAK时,将这种情况与由于SR传送资源被确保的子帧只发生ACK/NAK传送时作比较,总共可使用的资源数又增加了一个。因此,使用在A/N信息比特数中再增加一个比特从而所获得的信道选择映射关系来执行信道选择。即,在可发生SR传送的子帧中终端使用的信道选择映射表与下述的表16相同。
[表16-在可发生SR传送的子帧中终端使用的信道选择映射表]
A/N比特数 信道选择映射表
2 3比特表
3 4比特表
4 5比特表
将SR发生看作为ACK,并将SR不发生的状态看作为NAK(或是DTX)时,为ACK/NAK信息制作的信道选择映射表也可在SR和ACK/NAK同时发生的子帧中被使用。
假设3比特A/N表与下述的表17相同。
[表17-3比特A/N表]
b0 b1 b2 传送信道 传送符号
D N/D N/D 没有传送 没有
N N/D N/D Ch0 1
A N/D N/D Ch0 -1
N/D A N/D Ch1 -j
A A N/D Ch1 j
N/D N/D A Ch2 1
A N/D A Ch2 j
N/D A A Ch2 -j
A A A Ch2 -1
在上述表17中将b2看作为SR信息,从而将N/D在否定的SR(没有SR请求)中映射并使A以肯定的SR(有SR请求)来进行映射。通过该方法,从3比特ACK/NAK映射表制成与下述的表18相同的用于2比特A/N和SR的表。
[表18-用于2比特A/N和SR的表]
b0 b1 SR 传送信道 传送符号
D N/D 否定 没有传送 没有
N N/D 否定 Ch0 1
A N/D 否定 Ch0 -1
N/D A 否定 Ch1 -j
A A 否定 Ch1 j
N/D N/D 肯定 Ch2 1
A N/D 肯定 Ch2 j
N/D A 肯定 Ch2 -j
A A 肯定 Ch2 -1
假设4比特A/N表与表19相同。
[表19-4比特A/N表]
b0 b1 b2 b2 传送信道 传送符号
D N/D N/D N/D 没有传送 没有
N N/D N/D N/D Ch0 1
A N/D N/D N/D Ch0 -1
N/D A N/D N/D Ch1 -j
A A N/D N/D Ch1 j
N/D N/D A N/D Ch2 1
A N/D A N/D Ch2 j
N/D A A N/D Ch2 -j
A A A N/D Ch2 -1
N N/D N/D A Ch3 1
A N/D N/D A Ch0 -j
N/D A N/D A Ch3 j
A A N/D A Ch0 j
N/D N/D A A Ch3 -j
A N/D A A Ch3 -1
N/D A A A Ch1 1
A A A A Ch1 -1
在上述映射表中将b3看作为SR信息,从而将N/D在否定的SR(没有SR请求)中映射并使A以肯定的SR(有SR请求)来进行映射。通过该方法,从4比特ACK/NAK映射表制成与下述的表20相同的用于3比特A/N和SR的表。
[表20-用于3比特A/N和SR的表]
b0 b1 b2 SR 传送信道 传送符号
D N/D N/D 否定 没有传送 没有
N N/D N/D 否定 Ch0 1
A N/D N/D 否定 Ch0 -1
N/D A N/D 否定 Ch1 -j
A A N/D 否定 Ch1 j
N/D N/D A 否定 Ch2 1
A N/D A 否定 Ch2 j
N/D A A 否定 Ch2 -j
A A A 否定 Ch2 -1
N N/D N/D 肯定 Ch3 1
A N/D N/D 肯定 Ch0 -j
N/D A N/D 肯定 Ch3 j
A A N/D 肯定 Ch0 j
N/D N/D A 肯定 Ch3 -j
A N/D A 肯定 Ch3 -1
N/D A A 肯定 Ch1 1
A A A 肯定 Ch1 -1
通过其他实例,假设3比特A/N表与表21相同。
[表21-3bit A/N映射表]
在表21中,将CC0的第二个比特看作为SR信息,从而将N/D在否定的SR(没有SR请求)中映射并使A以肯定的SR(有SR请求)来进行映射。通过该方法,从3比特ACK/NAK映射表制成与下述相同的用于2比特A/N和SR的表。
[表22-用于2比特A/N和SR的映射表]
通过其他实例,假设4比特A/N表与下述相同。
[表23-4比特A/N表]
在上述的表21中,将CC1的第二个比特看作为SR信息,从而将N/D在否定的SR(没有SR请求)中映射并使A以肯定的SR(有SR请求)来进行映射。通过该方法,从3比特ACK/NAK映射表制成与下述相同的用于3比特A/N和SR的表。
[表24-用于3比特A/N和SR的表]
基站须在分配有特定终端的SR资源的子帧中监测相关终端是否进行SR请求。当分配有SR资源的子帧中终端不传送ACK/NAK时,基站在相关SR资源中检测出信号来判断是否具有SR请求。
在4比特ACK/NAK和SR的情况下,用如方式来传送。
1.制作信道选择映射表,以信道选择方式来传送。
2.对以4比特ACK/NAK和1比特SR构成的5比特信息RM(Reed-Muller)编码后,以DFT-S-OFDM A/N传送方式来传送。该方法在1.2.2.4.3节和1.4.2.1节中被说明。
3.对ACK/NAK执行捆绑(bundling)并将其结果传送至SR资源。该方法在1.5.1节中有说明。
2)为了标示肯定的SR,使用SR资源来发送简缩的A/N信息的方法。
该方法是,在分配有SR资源的子帧中,肯定的SR和A/N传送同时发生时,为了标示肯定的SR,使用SR资源来发送简缩的A/N信息的方法。就算是分配有SR资源的子帧,在否定的SR的情况下也通过信道选择方式只传送A/N信息。基本的设想是在肯定的SR的情况下,计算成功接收的PDSCH的数量,并将其标示在一个QPSK传送符号中,从而在SR资源中传送。以下,如[表25]所示,将两个比特值b(0)、b(1)根据终端判断的成功接收的PDSCH数量来标示并传送。在此,PDSCH被成功接收意味着属于一个PDSCH的所有传送块(Transport Block)通过了CRC检查。当一个传送块在CRC检查中被判断为失败时,意味着PDSCH没有被成功地接收。
在此,应注意,为了SR+A/N的传送,不可使用Rel-8/9撤退(fallback)方式(DL PCC中分配有下行链接资源时,为了显示出肯定的SR,将A/N信息发送给SR资源的方法)。这是因为基站不能区别终端不能成功地接收PDCCH而使用Rel-8/9撤退的情况和传送上述的PDSCH接收数字的情况。相反,基于DFT-S-OFDM的A/N的情况下,使用Rel-8/9撤退(fallback)方式也没有问题。
[表25]
成功地接收PDSCH的数量 b(0),b(1)
1 0,0
2 1,1
3 0,1
4 1,1
以下为其他形态的被简缩的A/N信息。假设最多在2个CC中接收PDSCH。即使分配有SR资源的子帧,在否定的SR的情况下也通过信道选择方式只传送A/N信息。在肯定的SR的情况下,在各CC内对被传送的代码字(codeword)执行ACK/NAK捆绑。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区别DTX和NAK。即,当一个CC中被传送的代码字为两个时,将两个代码字全都为ACK的情况以ACK来标示,且两个中有一个为NACK时,标示为NACK/DTX。将终端判断的不存在传送的CC标示为NACK/DTX。当一个CC中被传送的代码字为一个时,在该代码字为ACK时以ACK来标示,且为NACK时,标示为NACK/DTX。针对两个CC分别求出的捆绑的ACK/NAK状态适用[表26],从而来设定b(0)、b(1)值。
[表26-捆绑ACL/NACK状态]
CC0和CC1各自的捆绑ACL/NACK状态 b(0),b(1)
NACK/DTX,NACK/DTX 0,0
ACK,ACK 1,1
ACK,NACK/DTX 1,0
NACK/DTX,ACK 0,1
根据一个侧面,一个ACK/NAK信道可依据二维序列的分配来形成。二维序列由频率轴序列和时间轴序列构成。然后,时间轴序列由参考信号领域的序列和ACK/NAK数据领域的序列构成。将N个信道作为ACK/NAK资源来接收分配时,N个二维序列被分配。即,每时隙可分配到N个二维序列。
假设N个二维序列全都属于相同的资源块RB(resource block)。
UE可通过如下所述的序列来传送ACK/NAK信息。
(1)UE选择N个的二维序列中的一个。
在这种情况下,UE可选择的总次数为N。
(2)UE每时隙独立地选择N个二维序列中的一个。
在这种情况下,UE可选择的总次数为N X N。
(3)UE每时隙独立地选择N个的参考信号序列中的一个,并选择N个的ACK/NAK数据序列中的一个。
在这种情况下,UE可选择的总次数为N x N x N x N
(4)与时隙无关,UE选择N个参考信号序列中的一个,并选择N个ACK/NAK数据序列中的一个。
在这种情况下,UE可选择的总次数为N x N。
在(2)的情况下,序列选择以每时隙形成。即,在第1时隙中,可选择N个序列中的一个,且在第2时隙中,可选择N个序列中的一个。根据该选择,总次数N x N存在互不相同的情况。例如N=2时,总共存在2x2=4个的选择。因此,可通过序列选择发送相当于2比特的信息。
在(3)的情况下,可将上述的序列选择通过参考信号领域和ACK/NAK数据领域的序列选择更细化。即,可选择N个参考信号序列中的一个,并在ACK/NAK数据领域中选择N个序列中的一个。通过该方式,每个时隙存在N×N个情况。当允许两个时隙可独立选择时,总共具N×N×N×N个选择可能,即,N=2时,总共存在2×2×2×2=16个的选择。因此,可通过序列选择发送相当于4比特的信息。
在(4)的情况下,可将上述的序列选择通过参考信号领域和ACK/NAK数据领域的序列选择更细化,序列选择以两个时隙(子帧:Subframe)为单位。即,可选择N个参考信号序列中的一个,并在ACK/NAK数据领域中选择N个序列中的一个。通过该方式,总共存在N×N的情况。即,N=2时,总共存在2×2=4个的情况。因此,可通过序列选择发送相当于2比特的信息。
在LTE和LTE技术系统中,一个下行链接许可(grant)可传送两个传送块。因此,对应于一个许可的ACK/NAK为两个比特。此外,在eNB传送许可时,UE将不能进行许可接收的情况称为DTX。即,对于一个许可,UE可具有5种状态。eNB向UE发送的许可为N个时,UE可最多具有5N的ACK/NACK状态。UE须将ACK/NACK状态告知给eNB。
使用如上所述的序列选择方式来发送ACK/NAK状态的方法可实现以下。
当N=5时,终端必须最多可标示55=3125个的ACK/NAK状态。使用序列选择方式时,总共存在54个情况的数量,且当使用有关被选择的序列的QPSK解调来传送信息时,可将序列选择和解调符号结合来标示总共54x4=2500个情况的数量。即,由于比须表现的状态数量2500小,因此不能标示55个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对于5个许可中的特定许可,当存在2个传送块时,在与此相关的ACK/NAK中,可使用不能区别NAK,NAK状态和DTX,DTX状态的方式。就此,终端须表现的状态最多为54x4状态时,可结合序列选择和解调符号来标示总共54x4=2500个情况的数量。
当N=4时,终端必须最多可标示54=625个的ACK/NAK状态。使用序列选择方式时,总共存在44个情况的数量,且当使用有关被选择的序列的QPSK解调来传送信息时,可将序列选择和解调符号结合来标示总共44x4=1024个情况的数量。即,由于比须表现的状态数量625大,因此,可通过序列选择和QPSK解调将ACK/NAK状态传送给eNB。
与此相似,当N=3时,终端必须最多可标示53=125个的ACK/NAK状态。使用序列选择方式时,总共存在34个情况的数量,且当使用有关被选择的序列的QPSK解调来传送信息时,可将序列选择和解调符号结合来标示总共34x4=324个情况的数量。即,由于比须表现的状态数量125大,因此,可通过序列选择和QPSK解调将ACK/NAK状态传送给eNB。在这种情况下,就算使用BPSK解调,也可标示总共162种情况的数量,因此可标示125个的ACK/NAK状态。
与此相似,当N=2时,终端必须最多可标示52=25个的ACK/NAK状态。使用序列选择方式时,总共存在24个情况的数量,且当使用有关被选择的序列的BPSK或QPSK解调来传送信息时,可将序列选择和解调符号结合来标示总共24x2=32或总共25x2=64个情况的数量。
即,由于比须表现的状态数量25大,因此,可通过序列选择和BPSK或QPSK解调将ACK/NAK状态传送给eNB。
当N=1时,终端必须最多可标示5种ACK/NAK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使用QPSK解调时,可标示4种情况,且由于终端的DTX可通过不发送任何信号来标示信号,因此可最多标示5种状态。
终端可能会出现须在一个子帧中同时传送ACK/NAK和调度请求SR(Scheduling Request,以下称:SR)的情况,因此终端预先接收用于SR请求的资源分配,并在基站需要SR请求时利用分配的SR资源来传送SR信号。假设在传送ACK/NAK时,利用上述的信道或序列选择方式中的一个。基站须在分配有特定终端的SR资源的子帧中监测相关终端是否进行SR请求。当在分配有特定终端的SR资源的子帧中,终端传送ACK/NAK时,终端传送的信号须包含ACK/NAK信息和SR请求与否。为此,在分配有SR的子帧中,一起利用ACK/NAK资源和SR资源来尽可能使用信道或序列选择。
在终端自身没有分配到SR资源的子帧中,只使用为ACK/NAK传送接收分配的PUCCH ACK/NK信道来执行信道或序列选择。在终端自身分配到SR资源的子帧中,一起使用为ACK/NAK传送接收分配的PUCCH ACK/NK信道和PUCCH SR资源来执行信道或序列选择。
在此需注意的是,在使用选择数据部分和RS部分各自的独立序列的序列选择方式时,PUCCH ACK/NAK资源和PUCCH SR全都必须存在于相同的RB资源中。这是由于RS和数据序列须在相同的RB中传送才可执行有关数据块的信道推定从而来解调载入数据的符号的信息。例如,在终端自身没有分配到SR资源的子帧中接收到2个PUCCH ACK/NAK资源的分配,在2个RS序列中须选择一个RS序列,并在2个数据序列中选择一个序列。当数据块中被传送的符号为QPSK时,由此可标示总共2×2×4=16种状态,且其对应于4比特信息。终端为传送ACK/NAK,在特定子帧中接收到2个PUCCHACK/NAK资源的分配,且当该子帧中具有PUCCH SR资源时,3个资源序全都存在于相同的RB内。由于终端将3个资源全部使用,因此,在3个RS序列中选择一个RS序列,并在3个数据序列中选择一个序列。当数据块中被传送的符号为QPSK时,可使用该方法来表现总共3×3×4=36种状态,对应于5比特信息。由于ACK/NAK只占据4比特,剩余的1比特用于告知是否有SR请求。
图4是示出根据示范性实施例的信道结构的示图。
图4中示出的信道结构是在使用常规循环前缀(normal cyclic prefix)的情况下的信道结构。根据图4,能够通过二维扩频方式的代码分隔多路复用CDM(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将多个终端在相同物理资源中多路复用。在这种情况下,在频率领域使用长度为12的序列,且在时间领域,参考信号使用长度为3的DFT序列来进行扩频,当使用常规循环前缀时,ACK/NACK信号使用长度为4的信道码(Walsh)序列来进行扩频。
如图4所示的信道结构,在维持ACK/NACK数据和参考信号的位置的同时,为了适用更多的ACK/NACK符号,可使用以下图5中所示的方法。
图5是示出根据另一个示范性实施例的终端的结构的框图。
终端包括调制单元510、DFT单元520、IFFT单元530、以及CP插入单元540和RF单元550。
调制单元510调制被信道编码的比特流,且DFT单元520对调制结束的调制符号执行DFT转换。被调制的符号在N个载波中被映射。在N个载波中被映射的N个符号可称为符号块。IFFT单元530对N个符号块执行IFFT转换,且CP插入单元540和RF单元550传送被IFFT转换的符号块。
当PUSCH使用常规循环前缀时,每时隙传送7个符号块。其中,第4个符号块被作为参考信号来使用。相反,在使用扩展循环前缀(extended CP)的构造中,6个符号块被传送,且其中第3个符号块被作为参考信号来使用。对应于参考信号的符号块不经过DFT过程直接在频率领域中将预先定义的符号一个一个地映射到各子载波(subcarrier)中。
每时隙传送一个参考信号的结构由于终端以较高的速度运作时信道推定性能下降的原因会发生接收质量下降的问题。数据传送时,通过H-ARQ的重新传送,终端可将发生错误的数据块重新传送来提高接收成功率。但是,由于类似ACK/NACK的控制信息不允许重新传送,因此,须通过一次传送来提高接收成功率。
如图4所示的ACK/NACK信道,为获得频率分集(Diversity)进行时隙单位频率跳频,其中以时隙单位传送的频率领域被改变。此外,终端可具备一个传送天线或多个传送天线。当终端使用多个传送天线时,假设通过自由编码只传送一层。
如图6所示,第一方法是每一个时隙使用2个参考信号。如图6所示,当每时隙使用2个参考信号时,终端的速度较高时,也可在基站中维持信道推定性能。
第二个方法是将多个终端的ACK/NACK信息在相同的无线资源中多路复用。参考信号通过频率轴利用序列来扩频,且ACK/NACK信息可通过时间轴来扩频。为了使互不相同的终端区分传送的信息,参考信号分配正交频率轴序列,且ACK/NACK数据块可通过时间轴分配正交序列。
作为用于将ACK/NACK数据块扩频的时间轴正交序列,可使用DFT序列。如图6(a)中所示,为常规循环前缀时,可使用如表27所示的长度为5的DFT序列。
[表27-长度为5的DFT序列]
序列索引 DFT序列
0 [11111]
1 [1ej2π/5ej4π/5ej6π/5ej8π/5]
2 [1ej4π/5ej8π/5ej12π/5ej16π/5]
3 [1ej6π/5ej12π/5ej18π/5ej24π/5]
4 [1ej8π/5ej16π/5ej24π/5ej32π/5]
如图6(b)中所示,当使用扩展循环前缀时,可为了ACK/NACK数据块来使用如表28所示长度为4的DFT序列或如表29所示长度为4的信道码序列。
[表28-长度为4的DFT序列]
长度为4的DFT序列
序列索引 DFT序列
0 [1111]
1 [1ej2π/4ej4π/4ej6π/4]
2 [1ej4π/4ej8π/4ej12π/4]
3 [1ej6π/4ej12π/4ej18π/4]
[表29-长度为4的信道码序列]
长度为4的walsh序列
序列索引 Walsh序列
0 [1111]
1 [1-11-1]
2 [11-1-1]
3 [1-1-11]
根据信元的信道环境也可只使用时间轴序列的部分子集。例如,信元内的终端以高速度运作的环境中可只使用上述表27中序列索引为0,2的序列,或是只使用1,3的序列。
此外,在长度为4的DFT序列的情况下,可只使用表28中序列索引为0,2的序列,或是只使用1,3的序列。
此外,在使用长度为4的信道码序列时,优选使用表29中序列索引为0,1、1,2、2,3、或是3,1的序列,在高速环境中维持正交性。
此外,根据另一个侧面,如图7(a)所示,将位于中央的一个符号块作为参考信号来使用,并将扩频因子(Spreading Factor)为3或6的序列作为数据领域的时间轴序列来使用。
在为参考信号的情况下,分配正交频率轴序列来区别互不相同的终端。作为频率轴使用的序列的长度可为与现有PUCCH相同的长度12或比12更大。因此,通过该方法,时间轴的长度为3或6时,可最多将3个或6个互不相同的终端多路复用于相同的资源中。
在使用扩展循环前缀时,可将扩频因子为2和3的序列一起使用作为数据领域的时间轴序列,或是使用扩频因子为5的序列。在图7(b)中,将扩频因子为5的序列适用于符号块BL#0、BL#1、BL#3、BL#4、BL#5中。使用扩展循环前缀并使用一个RS的结构如图7(b)所示,优选是RS的位置为BL#2。因为在使用简缩格式时,由于第2时隙的最后一块不能被传送,因此,比起RS位于BL#3的情况,位于BL#2时,RS可位于ACK/NACK数据的中间从而进一步提高信道推定的正确性。
此外,根据另一个侧面,在常规循环前缀时,如图8(a)所示,将3个符号块作为参考信号来使用,并将扩频因子为2或4的序列作为数据领域的时间轴序列来使用。当使用扩频因子为2的序列时,将长度为2的序列适用于如图8(a)中所示的BL#1、BL#2中,并将长度为2的序列适用于BL#4、BL#5中。当使用扩频因子为4的序列时,可将长度为4的序列适用于如图8(a)中所示的BL#1、BL#2、BL#4、BL#5中。在为参考信号的情况下,可进行正交频率轴序列分配来区别互不相同的终端。作为频率轴使用的序列的长度可为与现有PUCCH相同的长度12或比12更大。因此,当使用的时间轴序列的长度为2或4时,可最多将2个或4个互不相同的终端多路复用于相同的资源中。
当使用扩展循环前缀时,如图8(b)所示,将长度为2的序列适用于BL#0、BL#1中,并将长度为2的序列适用于BL#4、BL#5中。当使用长度为4的序列时,可将长度为4的序列适用于BL#0、BL#1、BL#4、BL#5中。因此,当使用的时间轴序列的长度为2或4时,可最多将2个或4个互不相同的终端多路复用于相同的资源中。
以下,表30、表31、表32各自记载了长度为2的信道码序列、长度为3的DFT序列、长度为6的DFT序列。
[表30]
序列索列 Walsh序列
0 [11]
1 [1-1]
[表31]
序列索引 DFT序列
0 [111]
1 [1ej2π/3ej4π/3]
2 [1ej4π/3ej2π/3
[表32]
序列索引 DFT序列
0 [1111111]
1 [1ej2π/6ej4π/6ej5π/6ej8π/6ej10π/6]
2 [1ej4π/6ej8π/6ej12π/6ej16π/6ej20π/6]
3 [1ej6π/6ej12π/6ej18π/6ej24π/6ej30π/6]
4 [1ej8π/6ej16π/6ej24π/6ej32π/6ej40π/6]
5 [1ej10π/6ej20π/6ej30π/6ej40π/6ej50π/6]
此外,根据另一个侧面,当使用常规循环前缀时,将BL#2、BL#3、BL#4的三个符号块作为参考信号来使用,并将扩频因子为2或4的序列作为数据领域的时间轴序列来使用。
例如,当使用扩频因子为2的序列时,将长度为2的序列适用于BL#0、BL#1中,并将长度为2的序列适用于BL#5、BL#6中。当使用长度为4的序列时,可将长度为4的序列适用于BL#0、BL#1、BL#5、BL#6中。
在为参考信号的情况下,可进行正交频率轴序列分配来区别互不相同的终端。作为频率轴使用的序列的长度可为与现有PUCCH相同的长度12或比12更大。因此,当使用的时间轴序列的长度为2或4时,可最多将2个或4个互不相同的终端多路复用于相同的资源中。
在侧深参考信号(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被传送的子帧中可无需传送A/N信道的第2时隙的最后一个块。就此,在图6(a)的结构中,不会传送第2时隙的最后一个块BL#6。由于A/N数据块的数量从5个减少至4个,因此可维持正交传送,同时利用无线资源块将可传送的终端的数量也从5个减少至4个。在为参考信号块时,序列的使用没有变化,且为A/N数据块时,只在第2时隙中加入下一个变化。即,适用于第2时隙的A/N数据块的时间轴正交序列可使用如表33所示的长度为4的DFT序列或是如表34所示的信道码(Walsh)序列。
[表33]
序列索引 DFT序列
0 [1111]
1 [1ej2π/4ej4π/4j6π/4]
2 [1ej4π/4ej8π/4ej12π/4]
3 [1ej6π/4ej12π/4ej18π/4]
[表34]
序列索引 Walsh序列
0 [1111]
1 [1-11-1]
2 [11-1-1]
3 [1-1-11]
以下,对在使用如上所述的基于DFT-S-OFDM的A/N传送方法时,将信元内(intra-cell)及信元之间的干涉随机化(randomization)的方法进行说明。
与上述的频率轴序列在LTE Release8的PUCCH信道中被使用的相同,假设使用将幅零自相关CAZAC(Constant Amplitude Zero Auto-Correlation)序列循环移位所获得的序列。
1)信元内干涉的随机化(intra-cell interference randomization)
根据一个侧面,可将适用于参考信号块和A/N数据块的循环移位和时间轴序列在两个时隙中互不相同地设定,从而使用类似信元内的资源来将传送A/N的终端之间的干涉随机化。
根据一个侧面,可将对参考信号块使用的循环移位在第1时隙和第2时隙中互不相同地设定。即,可将循环移位在第2时隙中重新映射(remapping)。根据一个侧面,可将对A/N数据块(Data Block)使用的时间轴序列在第1时隙和第2时隙中互不相同的设定。即,可将时间轴序列在第2时隙中重新映射(remapping)。
具体地说,对于有关图6(a)结构的A/N数据块(Data Block),可如下所述将时间轴序列的干涉随机化。
在如上所述的图6(a)结构中,对BL#0、BL#2、BL#3、BL#4、BL#6使用的长度为5的时间轴序列可使用下列表35的DFT序列。
[表35]
序列索引 DFT序列
0 [11111]
1 [1ej2π/5ej4π/5ej6π/5ej8π/5]
2 [1ej4π/5ej8π/5ej12π/5ej16π/5
3 [1ej6π/5ej12π/5ej18π/5ej24π/5]
4 [1ej8π/5ej16π/5ej24π/5ej32π/5]
将表35的任何一个DFT序列标示为Oi=[Di(0),Di(1),Di(2),Di(3),Di(4)](i为序列索引)。由于时隙单位重新映射将第1时隙中使用的DFT序列和第2时隙中使用的DFT序列互不相同的区分,因此,在第1时隙中使用Oi时,在第2时隙中可使用Oj(j≠i or j=i)。
为将终端经历的干涉平均化,可考虑以下因素来执行重新映射。首先,在使用表35中所记载的DFT的序列时,可考虑将序列索引隔开来进一步维持正交性。在表35中,例如O0和O2互相影响的平均干涉比O0和O1互相影响的平均干涉要小。因此,当两个终端在第1时隙中使用邻近的序列时,在第2时隙中可使用不邻近的序列。
相反,当两个终端在第1时隙中使用不邻近的序列时,在第2时隙中可使用邻近的序列。使其容易的实现的方法是,将第2时隙中使用的DFT序列的分配顺序与{0,2,4,1,3}相同使邻近的序列索引差异为2。表36示出有效的时间轴序列的重新映射。
[表36]
终端 第1时隙DFT序列 (例1)第2时隙DFT序列 (例2)第2时隙DFT序列
UE0 O0 O0 O0
UE1 O1 O2 O3
UE2 O2 O4 O1
UE3 O3 O1 O4
UE4 O4 O3 O2
例如,终端UE1在第1时隙中使用O1,并在第2时隙中被重新映射,在表36(实例1)中可使用O2。平均地来说,终端UE1在第1时隙中,可从使用邻近的序列索引的UE0和UE2受到最多的干涉。相反,在第2时隙中,可从使用邻近的序列索引的UE3和UE4受到最多的干涉。因此,具最多干涉的终端在第1时隙和第2时隙中被均匀分散,可使终端之间的收发时的干涉量平均化。使对应于表36中(实例1)的{0,2,4,1,3}的循环旋转的4个序列分配{2,4,1,3,0}、{4,1,3,0,2}、{1,3,0,2,4}、{3,0,2,3,1}也具有相同的效果。如表36中(实例2)的{0,3,1,4,2},可通过序列索引被循环减少的形态来构成。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使对应于{0,3,1,4,2}的循环旋转的4个序列分配{3,1,4,2,0}、{1,4,2,0,3}、{4,2,0,3,1}、{2,0,3,1,4}具有相同的效果。即,使邻近的序列索引差异为2来构成。
在如图6(a)所示的结构中,当第2时隙中使用简缩格式时,时隙单位再映射可使第1时隙中使用的长度为5DFT序列和第2时隙中使用的长度为4序列互相较好地选择来实现干涉平均化。
将表35的任何一个DFT序列标示为Pi=[Di(0),Di(1),Di(2),Di(3)](i为序列索引),并在第2时隙中使用DFT序列时,如上所述,当两个终端在第1时隙中使用邻近的序列时,在第2时隙中尽量使用不邻近的序列,且,当两个终端在第1时隙中可使用不邻近的序列时,在第2时隙中尽量使用邻近的序列从而可实现干涉平均化。当在第1时隙中将5个序列中的4个序列O0、O1、O2、O3用于分配时,在第2时隙中将Pi(i为表35的序列索引)如表37的(实例1)所示来分配。
[表37]
终端 第1时隙DFT序列 (例1)第2时隙DFT序列 (例2)第2时隙Walsh序列
UE0 O0 P0 W0
UE1 O1 P2 W1
UE2 O2 P1 W2
UE3 O3 P3 W3
将表34的任何一个信道码(Walsh)序列标示为Wi=[Di(0),Di(1),Di(2),Di(3)](i为序列索引),并在第2时隙中使用该信道码。表34的信道码序列,具有邻近索引的序列之间的干涉被不邻近的序列之间的干涉要小。因此,当两个终端在第1时隙中使用邻近的DFT序列时,在第2时隙中尽量使用邻近的信道码序列,相反,当两个终端在第1时隙中可使用不邻近的DFT序列时,在第2时隙中尽量使用不邻近的信道码序列从而可实现干涉平均化。当在第1时隙中将5个序列中的4个序列O0、O1、O2、O3用于分配时,在第2时隙中将Wi(i为表32的序列索引)如表37的(实例2)所示来分配。
为了使各终端受到的干涉进一步随机化,各终端可将分配到的时间轴序列在每个子帧中不同地分配。根据LTE Rel-8/9规格,一个帧可由总共10个连续的子帧来构成(一个帧可在10ms期间被持续,且一个子帧可在1ms期间被持续)。例如,表37的分配关系在一个子帧中被适用时,在其他的子帧中,可如表38所示,改变终端分配到的时间轴序列。
[表38]
终端 第1时隙DFT序列 (例1)第2时隙DFT序列 (例2)第2时隙DFT序列
UE1 O0 O0 O0
UE4 O1 O2 O3
UE0 O2 O4 O1
UE2 O3 O1 O4
UE3 O4 O3 O2
在上述表36和表38中,终端的序列分配以最左侧的终端索引列来表示。即在表64中,终端的序列分配标示为{UE0,UE1,UE2,UE3,UE4},且在表38中,终端的序列分配可标示为{UE1,UE4,UE0,UE2,UE3}。总共存在5!(=120)中互不相同的序列分配。因此,可使最多120个的连续的子帧各自所具备的终端的序列分配互不相同。当需要使一个帧以周期反复进行序列分配时,可在120个中选择10个来使用。也可使各信元使用的10个序列选择为互不相同。
2)信元之间干涉的随机化(intra-cell interference randomization)
有关针对参考信号块使用的循环移位,可应用块级(block-level)的循环移位跳频(hopping)。块级的循环移位跳频是指根据块的改变,使用的循环移位也随之改变。在为LTE Release8的情况下,PUCCH中使用的参考信号可如上所述执行循环移位跳频。在循环移位中加入偏移从而可形成循环移位的跳频图案(hopping pattern)。在此,偏移的跳频图案可在各信元内相一致。即,在一个信元中使用相同的资源来执行A/N传送的终端须具备相同的跳频图案,从而终端间的正交性可被维持。特别是,当邻近信元间的跳频图案互不相同地被设定时,信元之间终端的跳频图案互不相同,由此干涉可被随机化。
有关针对A/N数据块(Data Block)使用的时间轴序列,可应用块级(block-level)扰码。在这种情况下,扰码序列可在特定信元内相一致。即,在一个信元中使用相同的资源来执行A/N传送的终端具备相同的扰码序列,从而终端间的正交性被维持。此外,终端在互不相同的信元中,扰码序列互不相同,由此干涉可被随机化。
如上所述,图6(a)的结构中,对BL#0、BL#2、BL#3、BL#4、BL#6使用的长度为5的时间轴正交序列可使用表33的DFT序列。将表33的任何一个DFT序列标示为Oi=[Di(0),Di(1),Di(2),Di(3),Di(4)](i为序列索引)。此外,将与DFT序列Oi一起被使用的扰码序列标示为Q=[S(0),S(1),S(2),S(3),S(4)]。形成扰码序列的元素优选为S(i)=exp(jθi)的形态。使用将DFT序列Oi和扰码序列Q以元素单位相乘所获得的序列Ri=[Ri(0),Ri(1),Ri(2),Ri(3),Ri(4)]=[Di(0)S(0),Di(1)S(1),Di(2)S(2),Di(3)S(3),Di(4)S(4)],来将相关元素乘以数据符号然后执行DFT。其在图12中被示出。相同的信元内传送使用相同无线资源块的A/N的终端为了互相正交,可使用互不相同的DFT序列并使用相同的扰码序列。邻近信元根据信元使用不同的扰码序列来实现信元之间干涉随机化。
当图6(a)的结构中,第2时隙中使用简缩格式时,第2时隙的A/N数据块中使用的时间轴正交序列可以是表31的长度为4的DFT序列或表32的长度为4的信道码序列。将任何一个时间轴正交序列标示为Ui=[Di(0),Di(1),Di(2),Di(3)](i为表31或表32的序列索引)。此外,将与时间轴正交序列Ui一起被使用的扰码序列标示为Q=[S(0),S(1),S(2),S(3)]。如上所述,使用将时间轴正交序列Ui和扰码序列Q以元素单位相乘所获得的序列Ri=[Ri(0),Ri(1),Ri(2),Ri(3)]=[Di(0)S(0),Di(1)S(1),Di(2)S(2),Di(3)S(3)],来将相关元素乘以数据符号后执行DFT。在为第1时隙的情况下,使用上述的方法来如图12所示进行处理,且为第2时隙时,如图13所示进行处理。
以下,对上述的扰码序列Q=[S(0),S(1),S(2),S(3),S(4)]或Q=[S(0),S(1),S(2),S(3)]的形态进行说明。一般采用S(i)=exp(j2πni/N)的形态较容易表现。即,位相调制(Phase Modulation)的位相在复数平面中具有一定角度的间隔。在此,N为整数,ni为0≤ni<N的整数。ni生成伪随机(pseudo-random)序列,并将该值按顺序代入ni中。因此,值一般根据时隙号码(slot number)和符号号码(symbol number)具备不同的值。相同的值被反复的反复周期成为至少一个以上的帧。在将一个帧以反复周期进行时,尽量使伪随机发生期在每个帧的开始时点中初始化。在这种情况下,在相同的信元中使用相同的资源从而以CDM被多路复用的终端为维持正交性须使用相同的伪随机序列。相反,每个信元伪随机序列须不同,由此可将邻近信元之间的干涉随机化。为此,在伪随机发生期间,初始化中使用的参数包含信元识别码(Cell ID)时,根据信元识别码发生其他的伪随机序列从而可使用。
作为参考,在图12、13、14中,序列元素[Ri(n)或Di(n)]的相乘和DFT作用的顺序可以被改变。即,各图中可先执行DFT作用,然后再执行序列元素[Ri(n)或Di(n)]的相乘,或是执行序列元素[Ri(n)或Di(n)]的相乘之后再执行DFT作用,其结果相同。
根据一个侧面,可在代替S(i)执行DFT作用之前分别针对12个多种符号将Sk(i)=exp(j2πnik/N)(k=0,1,2,...11)按顺序地相乘。即,第k次DFT输入符号乘以Sk(i)。当N为12时,在DFT之前相乘的部分可在DFT之后以频率领域中的循环移位来代替。这是由于DFT作用具有以下特性。
DFT[exp(j2πnik/12)F(k)](k)=DFT[F(k)](k-ni)
即,代替长度为12的F=[F(0),F(1),…F(11)]而输入exp(j2πnik/N)F(k)(k=0,1,2,...11)来使用,从而执行大小为12的DFT,其结果为对F执行DFT作用后所获得的结果与进行相当于ni的循环移位的结果相同。利用该性质,代替如图12所示的在执行DFT之前乘以Sk(i),终端可如图14所示,对于各ACK/NAK数据块,针对DFT执行后所获得的结果来进行相当于ni个位置的循环移位,这是由于两个过程正确地提供了相同的结果。
图9是示出根据另一个示范性实施例的终端的结构的框图。
终端900包括接收单元910、控制单元920和传送单元930。
根据一个侧面,接收单元910利用多个下行链接载波分量来接收控制信息和数据。
控制单元920基于下行链接载波分量中包含的多个下行链接信道元件中控制信息传送的信道元件的索引,来确定上行链接载波分量中包含的上行链接信道元件。
传送单元930利用确定的上行链接信道元件,将有关所述数据的接收确认信息(ACK/NACK)传送至基站。
根据一个侧面,在控制信息中,有关所述数据的调度信息可利用多个下行链接载波分量中的主要载波分量被传送。在这种情况下,接收单元910利用多个下行链接载波分量中的主要载波分量,来接收有关所述数据的调度信息,且控制单元920可在对应于主要载波分量的主要上行链接载波分量中确定所述上行链接信道元件。
根据一个侧面,接收单元910可接收多个下行链接载波分量和多个上行链接载波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一个侧面,接收单元910可利用RRC信令来接收多个下行链接载波分量和多个上行链接载波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根据一个侧面,有关数据的调度信息可在各自的下行链接载波分量中被分散并传送。在这种情况下,接收单元910可利用所有的多个下行链接载波分量来接收有关数据的调度信息。利用特定的下行链接载波分量被传送的调度信息,其是针对利用相关下行链接载波分量被传送的数据的信息。
根据一个侧面,在这种情况下,有关利用各下行链接载波分量被传送的数据的接收确认信息,其可利用特定的一个上行链接载波分量被传送。
利用一个上行链接载波分量,来传送有关利用多个下行链接载波分量被传送的数据的接收确认信息时,可在上行链接载波分量中附加地分配无线资源。
根据一个侧面,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单元920利用控制信息传送的下行链接信道元件中第2低的下行链接信息元件的索引,来附加确定上行链接信道元件。所述传送单元930可利用确定的上行链接信道元件来传送接收确认信息。
根据另一个侧面,接收单元910可从基站940接收RRC信令。RRC信令可包括有关特定上行链接信道元件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单元920可基于有关所述RRC信令中包含的特定上行链接信道元件的信息,为传送接收确认信息来附加确定所述上行链接信道元件。
根据另一个实施例,图9中所示的终端可有效地控制上行链接控制信道的电力。
接收单元910从基站接收数据;控制单元920生成有关接收到的数据的接收确认信息;传送单元930将包含有关数据的接收确认信息和基站940的调度请求的数据包传送至基站940。
在这种情况下,传送单元930可基于数据包中包含的接收确认信息的比特数和调度请求的比特数,来确定有关数据包的传送电力。
根据一个侧面,传送单元930可根据以下的数学式1来确定有关数据包的传送电力。
[数学式1]
PPUCCH(i)=min{PCMAX,P0_PUCCH+PL+h(nHARQ,nSR)+ΔF_PUCCH(F)+g(i)}
其中,PCMAX示出传送单元930的最大传送电力(configured UE transmittedpower),P0_PUCCH表示信元固有参数PO_NOMINAL_PUCCH和UE固有参数PO_UE_PUCCH之和,此外,PO_NOMINAL_PUCCH和PO_UE_PUCCH为上位层提供的参数,PL示出在基站940中终端(9-0)的下行链接路径损耗(pathloss)的推定值,ΔF_PUCCH(F)作为传送有关接收确认信息及基站的调度请求的PUCCH的格式F所对应的值,从上位层被提供,示出PUCCH格式1a的相对值。g(i)作为根据从基站接到的传送电力控制TPC(Transmit Power Control)命令被调整的值,示出当前的PUCCH电力控制调整状态。
其中,h(nHARQ,nSR)可通过数学式2来确定,β作为比例常数可为β=1,此外,nHARQ可为所述接收确认信息的比特数,且nSR为调度请求的比特数。
在此,h(nHARQ,nSR)可如数学式2被确定。
[数学式2]
h ( n HARQ , n SR ) = 10 log 10 ( n HARQ + n SR &beta; )
在此,β为比例常数。并且可以是β=1。
以下,本发明为了设定nHARQ,提出如下所述的方法。
向任何一个UE设定的下行链接成员载波(configured component carriers)的数量称为L,且其中被激活的成员载波(activated component carriers)的数量称为M。此外,UE在判断时,接收自身下行链接数据传送的下行链接成员载波的数量称为N。例如,eNB在向UE以3个下行链接成员载波传送数据时,当该UE不能检测出一部分下行链接分配信息(DL assignment),UE在判断自身只以2个下行链接成员载波接收数据时,N为2。
当接收调度请求信息(Scheduling Request,以下称:SR)传送资源分配的子帧中ACK/NACK和SR信息同时以PUCCH格式3被传送时,设定为nSR=1,并将在不接收调度请求信息传送资源分配的子帧中设定为nSR=0
假设该UE针对该N的以下行链接成员载波接收的数据将须反馈给eNB的ACK/NACK比特数称为K,当将ACK/NACK信息全部显示并传送时,K与终端接收的传送块(Transport Block)的总数相一致。但是,在适用部分以致全部的ACK/NACK信息捆绑(bundling)时,K也可能比终端接收的传送块的总数小
K为0时,不进行传送。
(设定nHARQ的方法1)
提出的方法是将nHARQ如以下方式来设定。
nHARQ=K
终端接收PDCCH,从而可从获得的信息得知多少个传送块被传送给终端。在为SPS(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的情况下,由于没有从基站的PDCCH传送,只有下行链接PDSCH传送时,因此须考虑这一点来计算总共的传送块的数量。但是,可能会发生终端没有成功接收到基站传送的PDSCH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终端使用比适当的电量更低的电力来传送信息,因此,基站不能成功地检测出信息。为改善这点,提出如下所述的方法。
(设定nHARQ的方法2)
将虽是被激活的成员载波(Activated Component Carrier)但没有下行链接数据传送的下行链接成员载波称为c(1),c(2),L,c(M-N)。此外,将根据成员载波c(i)中设定的传送模式(Transmission Mode)可发生的最大的ACK/NACK比特数称为Qc(i)。在此,提出的方法是将nHARQ如以下方式来设定。
n HARQ = K + &Sigma; i = 1 M - N Q c ( i )
当终端判断为被激活的成员载波中没有数据传送时,也将在相关成员载波中可传送的最大ACK/NACK比特数包含在Payload中来计算。由于可能发生终端错过PDCCH接收的情况,所以为此来设定电量。
(设定nHARQ的方法3)
将可通过各下行链接成员载波传送的最多传送块数量称为α。由于在3GPP LTE技术规格(Technical Specification)Release10中可通过各下行链接成员载波传送的最多传送2个传送块,因此,在这种情况下,α为2。提出的方法是将nHARQ如以下方式来设定。
nHARQ=K+α(M-N)
(设定nHARQ的方法4)
将虽是设定的下行链接成员载波(Configured Downlink Component Carrier)但没有下行链接数据传送的下行链接成员载波称为d(1),d(2),L,d(L-N)。此外,将根据成员载波c(i)中设定的传送模式(Transmission Mode)可发生的最大的ACK/NACK比特数称为Qd(i)。在此,提出的方法是将nHARQ如以下方式来设定。
n HARQ = K + &Sigma; i = 1 L - N Q d ( i )
(设定nHARQ的方法5)
提出的方法是将nHARQ如以下方式来设定。
nHARQ=K+α(L-N)
图10是示出根据另一个示范性实施例的终端的结构的框图。
终端1000包括接收单元1010、接收确认信息生成单元1020、控制单元1030、编码单元1040和传送单元1050。
接收单元从基站1060接收有关基站1060和终端1000之间的通信中可使用的下行链接成员载波的信息。此外,接收单元1010利用下行链接成员载波中一部分或全部的数据接收成员载波来接收数据块。
基站1060将可利用的下行链接成员载波(configured component carrier)中一部分的数据接收成员载波分配给终端1000来使其激活(activate)。基站1060选择被激活的下行链接成员载波中的一部分下行链接成员载波,并利用备选择的下行链接成员载波来传送数据。
接收单元1010从基站1060接收下行链接成员载波的分配信息,且接收确认信息生成单元1020可针对分配给终端1000的下行链接成员载波,检测出数据块。
对于没有分配给终端1000的下行链接成员载波,接收确认信息生成单元1020生成DTX作为接收确认信息。此外,接收确认信息生成单元1020对已分配给终端1000但含有数据调度信息的PDCCH没有被检测出的下行链接成员载波,可判断为其没有被分配给终端1000。
此外,当接收确认信息生成单元对分配给终端1000的下行链接成员载波成功地接收数据块时,生成'ACK'作为接收确认信息,且当没有成功地接收数据块时,生成'NACK'作为接收确认信息。
即,接收确认信息生成单元可针对基站1060可利用的所有下行链接成员载波来生成接收确认信息。
根据一个侧面,接收确认信息生成单元1020可根据基站1060的传送模式,利用各下行链接成员载波来判断被传送的数据块的数量,并生成有关各数据块的接收确认信息。
根据一个侧面,基站1060可利用常规数据传送技术(Non-MIMO)来传送数据块,也可利用多输入多输出(MIMO)传送技术来传送数据。
当基站1060为利用MIMO传送技术来传送数据的MIMO传送模式时,接收单元1010可利用包含在一个数据接收成员载波中的一个子帧来接收两个数据块。
当基站1060为利用常规数据传送技术(Non-MIMO)来传送数据的Non-MIMO传送模式时,接收单元1010可利用包含在一个数据接收成员载波中的一个子帧来接收一个数据块。
以下,将具体地来看一下终端生成ACK/NACK信息的过程。
下面对终端生成ACK/NACK信息的过程进行详细地说明。
[配置(configuration)]基站向每个终端告知基站和终端的通信中被使用的下行链接CC和上行链接。其使用RRC消息。基站向各终端使用RRC消息来告知配置的C各自的传送模式TM(Transmission Mode)。
[激活(activation)]基站向每个终端告知基站和终端的通信中直接可使用的下行链接CC和上行链接。其使用MAC消息。激活(activation)对象下行链接CC为通过配置(configuration)被设定的下行链接CC的部分子集(subset)。基站只对终端的激活CC子集中所属的CC告知下行链接分配(assignment)。
[PDCCH监测(monitoring)子集的设定]当基站使用CIF时,终端可只将特定下行链接CC作为对象来设定从而执行PDCCH检测和上行链接。将为了使终端执行特定的PDCCH检测被设定的下行链接CC称为PDCCH监测子集。PDCCH监测子集为被激活的下行链接CC的部分子集。
以下为终端生成ACK/NAK信息的过程。
不使用CIF的终端,其在所有被激活的下行链接CC中检测出PDCCH检索领域(search space)来确认是否有分配给自身的PDCCH信道。
使用CIF的终端,其在PDCCH监测子集被设定时,只将相关下行链接CC作为对象来检测出PDCCH检索领域来确认是否有分配给自身的PDCCH信道。就算是使用CIF的终端,在PDCCH监测子集没有被设定时,也在所有被活性的下行链接CC中检测出PDCCH检索领域(search space)来确认是否有分配给自身的PDCCH信道。
假设激活CC子集S_activation由以下的N个的CC所构成。
S_activation={CC0,CC1,…,CCN-1},
在此,CCi须为配置CC子集S_configuration的元素。即,CCi∈S_configuration(i=0,1,…,N-1)。
1.将被激活的下行链接CC子集为基准来生成ACK/NAK信息。
根据一个侧面,终端可将被激活的下行链接CC子集为基准来生成ACK/NAK信息。即,对各自的CCi构成ACK/NAK信息后,将其收集并构成用于被激活的下行链接CC中N个CC的ACK/NAK信息。一般情况下,终端接收的下行链接分配信息是用于被激活的下行链接子集的配置CC全部或部分子集的信息。但是,终端生成的ACK/NAK信息是将被激活的下行链接CC全部作为对象。假设终端在特定子帧中试图了PDCCH检测,确认了具有如下所述的对M个的CC的下行链接分配。
下行链接分配CC子集,S_assignment={DA0,..DAM-1}。
当特定属于下行链接分配CC子集时,即,在CCi∈S_assignment时,可如下所示,生成用于CCi的ACK/NAK信号ACK/NAK。
在CCi∈S_assignment时,
当通过CCi一个传送块(transport block)被传送时,Signal_CCi=ACK或NAK;
当通过CCi两个传送块被传送时,Signal_CCi=ACK_ACK,ACK_NAK,NAK_ACK或NAK_NAK。
在此,ACK表示相关传送块的接收成功,且NAK表示传送块的接收失败。ACK_ACK、ACK_NAK、NAK_ACK、NAK_NAK等显示出第1个传送块和第2个传送块各自的接收成功及失败与否。
如下所示,当CCi为CCiS_assignment时,以下列方式来标示用于CCi的ACK/NAK信号中没有分配信息。
在CCiS_assignment时,Signal_CC_i=DTX。
结果为,终端在任何特定子帧中接收分配的有关下行链接数据的ACK/NAK信息Signal可以下列方式来标示。
Signal={Signal_CC0,…Signal_CCN-1}
在上述方法中因注意的是,终端在一个子帧中试图了PDCCH检测但完全没有检测出下行链接分配时(即,M=0)不传送ACK/NAK信号。即,对于所有i=0,1,…N-1,Signal_CCi=DTX时,终端不传送ACK/NAK信号。
上述方式的特征是,当相关CC属于被激活的CC子集时,对于在任何一个子帧中没有接收到分配的CC,终端也可将其标示为ACK/NAK信号中没有分配。
虽然可考虑终端只对接收分配的CC传送ACK/NAK信号的方法,但在这种情况下,终端与基站之间的线可能被搅乱,这是由于就算基站传送PDCCH来试图进行下行链接分配(assignment),也可能发生终端接收PDCCH失败的情况。当PDCCH接收失败时,由于终端不能确定基站是否传送了PDCCH,因此,可看作为基站没有传送PDCCH。此时,终端发送的ACK/NAK信息只将PDCCH接收成功的CC作为对象。因此,基站不能很好地判别终端发送的ACK/NAK信息是否是顺利接收基站所发送的所有PDCCH后被生成的,还是只接收一部分后生成的。结果,基站不能很好地判断终端发送的ACK/NAK信息。
相反,在使用上述说明的方式时,假设终端和基站对于被激活的CC子集互相一致,由于终端对被激活的所有CC生成ACK/NAK信息,因此,基站可稳定地获得ACK/NAK信息。
通过终端传送ACK/NAK信息的传送方式在1.2节中可考虑上述的多种方法。将ACK/NAK信息Signal={Signal_CC0,…Signal_CCN-1}可标示的所有情况作为对象,各情况以互不相同的传送形态被映射并传送时,基站可从接收的传送形态获得相关的ACK/NAK信息。
例如,不使用MIMO被设定的终端对2个CC制作ACK/NAK信息时,如下列表所示,可能的ACK/NAK信息的价值数为9种。其中,最后一行是指在终端对所有的2个CC作为终端没有检测出分配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终端不发送任何的ACK/NAK信号。
一般情况下,当终端对N个CC标示ACK/NAK信息时,对一个CCi终端须表现的ACK/NAK信息的数量为Li个时,须通过信号传送表现的总数量为(L0×L1×..×LN-1-1)。(-1)是用于排出N个CC全都没有接收到分配的情况。因此,基站和终端须将一对一对应于(L0×L1×..×LN-1-1)个的ACK/NAK信息的传送形态预先设定。由于为单一传送块时,存在ACK、NAK、DTX的情况,因此Li=3,由于为两个传送块时,存在ACK_ACK,ACK_NAK,NAK_ACK,NAK_NAK,DTX的情况,因此Li=5。
根据上述说明的ACK/NACK传送方式,信道选择、资源选择、序列选择等情况下,被选择的信道、资源、序列等各情况须一对一地对应于互不相同的ACK/NAK信息的各情况。将类似DFT-S OFDM的ACK/NAK信息以比特来表现时,可表现为个的比特。在表39中示出根据ACK/NACK信息的值的组合的ACK/NACK信息的价值数。
[表39]
Signal_CC0 Signal_CC1
1 ACK ACK
2 ACK NAK
3 ACK DTX
4 NAK ACK
5 NAK NAK
6 NAK DTX
7 DTX ACK
8 DTX NAK
9 DTX DTX
2.将配置下行链接成员载波子集为基准来生成ACK/NACK信息。
当对被激活的CC终端和基站不能识别出相互的一致性时,可使用将终端生成ACK/NAK信息时所构成的下行链接CC子集作为基准来生成信息的方式。该方法是针对接收分配的CC,通过与将上述的被激活的下行链接CC子集作为基准来生成终端ACK/NAK信息的方式相同的方法来生成ACK/NAK信息。但,当有关CC属于配置CC子集时,对于没有终端没有接收到分配的CC,标示为ACK/NAK信号中没有分配。
将终端的配置CC子集S_configuration以下列方式来标示。
S_configuration={CC0,…,CCK-1}
结果为,终端在任何特定子帧中接收分配的有关下行链接数据的ACK/NAK信息Signal可以下列方式来标示。
Signal={Signal_CC0,…Signal_CCK-1}
在此,Singal_CCi是有关下行链接CC CCi的ACK/NAK信息。
终端须考虑属于配置CC子集中的各下行链接CC的传送模式TM(Transmission Mode)来生成ACK/NAK信息Signal。
当通过CCi一个传送块(transport block)被传送时,Signal_CCi=ACK或NAK。
当通过CCi两个传送块被传送时,Signal_CCi=ACK_ACK,ACK_NAK,NAK_ACK或NAK_NAK。
如下所示,当CCi为CCiS_assignment时,以下列方式来标示用于CCi的ACK/NAK信号中没有分配信息。
在CCiS_assignment时,Signal_CC_i=DTX。
在此,不能区别NAK信号和DTX时,可将NAK和DTX视为相同的状态,当通过CCi一个传送块(transport block)被传送时,Signal_CCi=ACK或NAK/DTX,且当通过CCi两个传送块被传送时,Signal_CCi=ACK_ACK,ACK_(NAK/DTX),(NAK/DTX)_ACK或(NAK/DTX)_(NAK/DTX)。
在基于DFT-S-OFDM的ACK/NAK传送方式中,信道编码的输入比特为A/N信息比特(information bits)。以下,对A/N信息比特的生成方法进行说明。
方法1,每一个成员载波以传送模式为基准来生成的方法。
例如,终端被设定为具备N个的配置下行链接CC,且其中几个CC被设定为最多可传送2个传送块(Transport Block)的MIMO传送模式,且剩下的CC被设定为最多可传送1个传送块的Non-MIMO传送模式。并假设不区别NAK和DTX状态。根据实际终端接收的下行链接分配信息,在特定子帧(subframe)终端可接收的传送块的数量每个CC可为0个、1个、2个。传送块的数量为0时,基站不进行下行链接分配,或是就算分配,终端也不能很好地接收分配信息。在此,终端对所有配置CC生成A/N信息比特,以每一个配置CC被设定的传送模式为基准来标示接收状态。即,传送酷块的数量为0的CC的情况下,相关CC以MIMO模式被设定时,使用2比特,对2个传送块的每一个以NAK/DTX来标示,且当相关CC以MIMO模式被设定时,使用1比特,以NAK/DTX来标示。在具备MIMO传送模式的CC中,就算实际相关子帧中分配的传送块的数量为1时,也在相关CC中,以可接收的最多传送块的数量为基准来标示信息,因此需使用2比特来对2个传送块各自标示为ACK或NAK/DTX。
具体地来说,有关CCi的A/N信息比特的值根据被设定的传送模式成为表40或表41的形态。在此,需注意的是,在表中,DTX表示终端不能接收相关CC的下行链接分配信息。即,是指由于基站不对相关CC分配,终端不能接收分配信息,或是基站通过PDCCH传送分配信息终端也不能接收。由于终端与是否接收分配信息无关,必须对所有配置CC生成A/N信息比特,虽然属于配置CC,但没有接收到分配信息的CC也都标示为DTX。以下表40是示出以MIMO模式被设定的CCi的A/N信息比特的生成的表,且表41是示出以Non-MIMO模式被设定的CCi的A/N信息比特的生成的表。
[表40-以MIMO模式被设定的CCi的A/N信息比特的生成]
[表41-以Non-MIMO模式被设定的CCi的A/N信息比特的生成]
传送块 b1(0)
ACK 1
NAK 0
DTX 0
例如,终端被设定为具有5个下行链接配置CC,且CC0,CC1,CC2通过MIMO模式被设定,且CC3和CC4通过Non-MIMO模式被设定时,总共2+2+2+1+1=8比特成为A/N信息比特。
如上所述,终端以每一个配置CC被设定的传送模式为基准来标示接收状态的理由是其用于维持终端和基站之间相一致的信号收发体系。就算基站在特定下行链接CC通过PDCCH发送分配信息,终端也有可能不能接收该分配信息。因此,根据终端接收分配信息与否来传送变化的信息时,基站不能得知终端是否接收到分配信息,由此,以相同的理由,终端与分配信息接收无关一直以设定的传送模式为基准来标示接收状态。
根据上述的实施例,使用上述的ACK/NAK信息比特映射方法时,基站不能区别NAK状态和DTX状态。在以MIMO模式设定的CC中基站传送一个传送块时,终端为了使基站可区别终端是否成功地接收了或没有接收下行链接许可(PDCCH),可变化用于DTX标示的ACK/NACK信息比特映射。以SIMO模式被设定的CC使用1个比特来如表4生成信息比特。与上述的情况相同,以MIMO模式被设定的CC与实际接收的传送块无关,以2比特来标示ACK/NAK信息,实际终端传送1个传送块时,与表45所示生成ACK/NAK信息比特,且实际终端传送2个传送块时,与表46所示生成ACK/NAK信息比特。当终端判断在以MIMO模式设定的CC中没有PDSCH传送时,如表47所示生成ACK/NAK信息比特。在使用该ACK/NAK信息比特映射时,基站发送一个传送块时,可区别所有ACK、NAK、DTX三种状态。即该ACK/NAK信息比特映射的核心是在以MIMO模式设定的CC的情况,一个传送块时,ACK、NAK、DTX以互不相同的比特值来表现。由于,基站知道自身传送1个传送块还是传送2个传送块,因此,在表45和46中知道哪个映射被适用,且在传送1个传送块时,可从表45至表47区别ACK、NAK、DTX。
方法2,每一个成员载波以最多传送块模式为基准来生成的方法。
当对终端设定的每一个CC传送模式经RRC信令被改变时,由此特定区间的时间期间,终端和基站可能不具备对传送模式的相一致的识别。为解决该问题,优选是每个CC,终端以最多可传送块模式为基准来标示接收状态。例如,可MIMO接收的终端被设定为具备5个配置下行链接CC。其中几个CC被设定为最多可传送2个传送块(Transport Block)的MIMO传送模式,且剩下的CC被设定为最多可传送1个传送块的Non-MIMO传送模式。假设不区别NAK和DTX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终端对以Non-MIMO传送模式被设定的CC也使用2比特来标示接收状态。即,具备Non-MIMO传送模式的CC中,也如表40所示使用2比特来生成A/N信息比特。由此,依据传送模式的重新设定(Reconfiguration of Transmission Mode),在传送模式改变的时间区间期间,终端和基站也不改变A/N信息的配置,所以,基站可解调ACK/NAK信号来获得正确的信息。
将上述的说明概括来说,当终端具MIMO接收能力时(每个CC最多可接收2个传送块时),在上述的基准中,对配置下行链接CC的每一个使用2比特来生成ACK/NAK信息比特。因此,配置CC的数量为N时,终端生成的A/N信息比特数总共为2N。当终端不具MIMO接收能力,只具SIMO接收能力时(最多可接收1个传送块时),在上述的基准中,对配置下行链接CC的每一个使用1比特来生成ACK/NAK信息比特。因此,配置CC的数量为N时,终端生成的A/N信息比特数总共为N。
以下,对A/N信息比特的生成方法进行详细地说明。
1)终端不具备MIMO接收功能的情况
由于终端最多只可接收一个传送块,因此,各配置CC的最多传送块全都统一为一个。
(方法A)如表42所示,将一个传送块的ACK/NAK信息表现为1比特。在该方法中,具有NAK状态和没有PDSCH传送的状态以相同的比特值被映射的特征。
(方法B)如表43所示,将一个传送块的ACK/NAK信息表现为2比特。在该方法中,具有NAK状态和没有PDSCH传送的状态以互不相同的比特值被映射的特征。其是为了使基站可将两个状态进行区别。
[表42–方法A中最多接收1个传送块时,CCi的A/N信息比特值标示]
传送块状态 b1(0)
ACK 1
NAK 0
没有PDSCH传送(DTX) 0
[表43-方法B中最多接收1个传送块时,CCi的A/N信息比特值标示]
传送块状态 b1(0),b1(1)
ACK 1,0(或1,1)
NAK 0,1
没有PDSCH传送(DTX) 0,0
CC分别以2比特来标示ACK/NAK信息。表44示出以SIMO模式(最多接收一个传送块)被设定的CC中A/N信息标示的一个例子。
[表44-以SIMO模式被设定的CCi的A/N信息比特映射例子]
传送块状态 b1(0),b1(1)
ACK 1,0(或1,1)
NAK 0,1
没有PDSCH传送(DTX) 0,0
[表45-以MIMO模式被设定的CCi的A/N信息比特映射例子:实际终端接收1个传送块时]
传送块状态 b1(0),b1(1)
ACK 1,0(或1,1)
NAK 0,1
[表46-以MIMO模式被设定的CCi的A/N信息比特映射例子:实际终端接收2个传送块时]
第1个传送块状态 第2个传送块状态 b1(0),b1(1)
ACK ACK 1,1
ACK NAK 1,0
NAK ACK 0,1
NAK NAK 0,0
表47示出在终端判断在以MIMO模式被设定的CC中没有PDSCH传送时,ACK/NAK信息比特值。
[表47-以MIMO模式被设定的CCi的A/N信息比特映射例子:终端包含SPS PDSCH传送,从而判断没有下行链接PDSCH传送时]
b1(0),b1(1)
没有PDSCH传送(DTX) 0,0
上述方法的重要点在于,对于任何CCi,终端判断为没有PDSCH分配时,和接收到2个传送块,但全部以NAK被检测出时,必须以相同的比特值来表示。即,在上述例子中,被表现为(bi(0),bi(1))=(0,0)。上述的比特值映射为一个实施例,且虽然可使用其他形态的比特映射,但当对于任何CCi终端判断为没有PDSCH分配时和接收到2个传送块,但全部以NAK被检测出时,优选是以相同的比特值来表示。这是为了,基站通过下行链接许可进行传送从而使终端可接收1个传送块,但实际终端不能成功接收下行链接许可时,将其告知给基站。基站利用该信息可更有效地进行PDCCH的电力控制。
但是,当传送模式重新设定不能经常发生或重新设定被限制时,终端可如方法1使用将每一个CC以最多传送块模式为基准来标示接收状态的方式。
如上所述的两个方式,终端在任何一个子帧中,只对一个下行链接CC接收了下行链接分配,且接收该分配的CC对应于下行链接PCC时,可通过与LTE Rel-8/9相同的方式来接收ACK/NAK资源的分配,并通过与LTERel-8/9相同的方式来传送。
方法3,每一个成员载波以传送的下行链接分配的DCI格式为基准来生成。
该方法是根据向终端传送的DCI格式是用于MIMO传送的格式还是用于SIMO(Single Input Multiple Output)传送的格式来标示终端生成的ACK/NAK信息的方法。在LTE Rel-8/9中,就算终端具备MIMO传送模式(Transmission Mode),也放置撤退(fall-back)模式,使基站可传送SIMO传送用DCI格式。
[表48-PDCCH和PDSCH通过C-RNTI被配置]
在[表48]中模式3、模式4、模式8的情况为最多可传送2个传送块(Transport Block)的MIMO模式。该MIMO模式除了MIMO用DCI格式外,也可通过SIMO传送用DCI格式的DCI格式1来接收下行链接资源的分配。与LTE Rel-8/9相似,在LTE-Advanced中也可放置用于撤退(fall-back)的SIMO用DCI格式。
在该方法中,终端根据自身接收的DCI格式为MIMO传送用格式还是SIMO传送用格式来确定ACK/NAK信息比特的大小。当成功接收的DCI格式为MIMO用DCI格式时,终端使用2比特,且为SIMO传送用格式时使用1比特。
该方法在终端不能成功地接收基站传送的DCI时,会出现终端不能确定ACK/NAK比特数的问题。例如,在任何一个CC中,当不能接收到下行链接分配信息时,虽然终端须将其制成表示DTX/NAK意思的ACK/NAK信息,但不能判断须以1比特来表现还是以2比特来表现。
当终端在SR(Scheduling Request)资源被分配的子帧中发送ACK/NAK信息时,可在ACK/NACK比特中增加标示SR与否的1比特来执行编码。即,ACK/NACK为N比特时,增加1比特的SR信息来输入总共(N+1)比特,在执行RM(Reed-Muller)编码后将其以DFT-S-OFDM A/N传送方式来传送。
终端在任何一个子帧中,只对一个下行链接CC接收了下行链接分配,且接收该分配的成员载波对应于下行链接主要成员载波时,终端可通过与LTE Rel-8/9相同的方式来接收ACK/NAK资源的分配,并通过与LTE Rel-8/9相同的方式来传送ACK/NACK。就算主要成员载波中没有利用动态PDCCH的PDSCH分配的情况下,当主要成员载波中有SPS时,终端也可使用对应于SPS分配的持续ACK/NAK资源并通过与LTE Rel-8/9相同的资源分配和传送方式来传送。
终端在SR资源被分配的子帧中,在为肯定的SR时,可通过如上所述的DFT-S-OFDM A/N的Rel-8/9撤退方式来传送,且为否定的SR时,可利用被分配的SR资源来传送相关A/N信息。即,终端在使用单一载波的Rel-8/9规格中,终端可在相同的子帧中利用与传送时所使用的方式相同的方式来传送A/N和否定的SR。
根据一个侧面,控制单元1030可判断终端1000中用于调度请求的资源是否被分配到特定子帧中。当用于调度请求的资源被分配时,编码单元1040可将调度请求编码。
根据一个侧面,编码单元1040,其与有关数据块的接收确认信息一起来将调度请求编码,且传送单元1050可将被编码的调度请求及接收确认信息传送至基站1060。
当信元界线相对来说信道环境不好,通信电力不充分时,终端可适用ACK/NAK捆绑(Bundling)。基站可利用RRC信令来向终端设定ACK/NAK捆绑。接收ACK/NAK捆绑设定的终端可执行ACK/NAK捆绑来传送ACK/NAK信号。
根据一个侧面,基站可利用RRC信令来分配用于ACK/NAK捆绑的无线资源。基站可在上行链接的主要成员载波中所属的无线资源中,将一个无线资源分配至用于ACK/NAK捆绑的无线资源。
根据一个侧面,基站利用信道元件的索引来分配用于终端的无线资源。
根据一个侧面,也可对终端不设定横向载波调度。在这种情况下,基站可利用分配给主要成员载波的控制信息中最低的信道元件的索引来分配无线资源。
此外,当SPS(Semi Persistent Scheduling)被分配时,基站可利用对应于SPS分配的持续(Persistent)无线资源来传送ACK/NACK捆绑信号。
根据另一个侧面,可对终端来设定横向载波调度。在这种情况下,基站可利用分配给主要成员载波的控制信息中最低的信道元件的索引来分配无线资源。或是可利用控制信息中最高的信道元件的索引来分配无线资源,其中,该控制信息是利用其成员载波被接收的信息。
终端在传送下行链接分配信息的子帧中,将PDSCH成功接收的下行链接成员载波的数量传送至基站。基站基于PDSCH成功接收的下行链接成员载波的数量来判断利用哪个成员载波的传送被成功进行。
当接收分配的上行链接成员载波内接收分配的数据块的数量为2个时,终端可执行ACK/NACK捆绑。ACK/NACK捆绑在接收2个的数据块传送时,可进行理论演算AND来获得有关各数据块的ACK/NACK比特。
图11是示出根据另一个示范性实施例的终端的结构的框图。
终端1100包括传送单元1110。
传送单元1110将包含有第1时隙和第2时隙的子帧传送至基站1120。第1时隙和第2时隙各自包括循环移位。
根据一个侧面,第1时隙中包含的第1循环移位和第2时隙中包含的第2循环移位可互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将控制信息传送给基站的终端之间的干涉被随机化(randomization)。
此外,传送单元1110可在每个子帧改变第1循环移位。当第1循环移位被改变时,第2循环移位也被改变,从而使第1循环移位和第2循环移位互不相同。
根据一个侧面,基站1120可从多个终端接收数据。在这种情况下,从各终端接收的数据可造成相互的干涉。根据一个侧面,在第1终端传送第1时隙和第2时隙,且第2终端传送第3时隙和第4时隙时,第1时隙造成与同一时间段被传送的第3时隙的干涉,且第2时隙可造成与同一时间段被传送的第4时隙的干涉。
根据一个侧面,考虑第1时隙中包含的第1循环移位和第3时隙中包含的第3循环移位之间的干涉来确定第2时隙中所包含的第2循环移位和第4时隙中所包含的第4循环移位。
例如,将DFT序列以循环移位使用时,序列索引越远越能维持正交性。因此,两个终端在第1时隙中将相互邻近的序列以循环移位来使用时,在第2时隙中,可将相互不邻近的序列以循环移位来确定。根据上述的实施例,造成最多干涉的终端在第1时隙和第2时隙中被适当地分散,使终端之间的干涉量平准化。
基站可使用多个下行链接成员载波来传送一个传送块(Transport block)。在这种情况下,基站也可向信元界线等相对信道环境不好的终端保障更好的数据传送率。
根据一个侧面,基站可在多个下行链接成员载波中反复相同的传送。即,可使用相同大小的资源和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等传送格式来传送相同的传送。并将此称为下行链接成员载波水准的频率领域反复传送。
终端利用多个下行链接成员载波来结合接收的数据时,可产生接收电力的增加及分集(diversity)增加的效果。终端结合数据来将生成的传送块解调(demodulation)和解码(decoding),确认CRC并使用一个ACK/NAK符号来传送其结果。
使用各自的成员载波被传送的数据可形成自身的一个符号语(codeword)。即,一个成员载波中传送的数据可自动解码(self-decodable)。其在包含上述说明的下行链接成员载波水准的频率领域反复传送的所有情况下,总是使一个符号语在一个成员载波中映射来减少终端和基站的复杂度。
根据另一个侧面,互不相同的成员载波中可允许有关相同传送块的不同形态的符号语。可在时间领域中将重新传送(retransmission)中使用的传送方式以频率领域的其他成员载波使用。该方法是允许并使H-ARQ的重新传送中使用的所有传送格式在成员载波水准的反复中也可全部使用的方法。
通过上述相同符号语传送的成员载波水准的反复传送为该方法的一个特殊的例子。
终端以类似使用CIF的下行链接许可或不使用CIF的下行链接许可的形态来接收下行链接的许可。由于有关接收传送的传送块的ACK/NAK为一个符号,因此,终端可通过一个上行链接成员载波来传送。在这种情况下,终端可选择依据LTE-Rel-8被定义的资源中对应于特定PDCCH的资源来传送。

Claims (25)

1.一种用于由用户设备(UE)进行的无线通信方法,包括:
将多个数据符号与第一扰码序列和第一正交序列相乘;
将与第一扰码序列和第一正交序列相乘的数据符号映射到第1时隙;
将多个数据符号与第二扰码序列和第二正交序列相乘;
将与第二扰码序列和第二正交序列相乘的数据符号映射到第2时隙;
将第1时隙和第2时隙发送到基站,
其中,第1时隙包括用于发送数据符号的五个DFT-S-OFDM符号,第2时隙包括用于发送数据符号的四个DFT-S-OFDM符号,
其中,从表1中列出的正交序列选择第一正交序列,从表2中列出的正交序列选择第二正交序列,
其中,第一正交序列的序列索引与第二正交序列的序列索引相同
[表1]
序列索引 DFT序列 0 [11111] 1 [1ej2π/5ej4π/5ej6π/5ej8π/5] 2 [1ej4π/5ej8π/5ej12π/5ej16π/5] 3 [1ej6π/5ej12π/5ej18π/5ej24π/5]
[表2]
序列索引 Walsh序列 0 [1111] 1 [1-11-1] 2 [11-1-1] 3 [1-1-1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第1时隙还包括用于发送参考信号的两个DFT-S-OFDM符号,第2时隙还包括用于发送参考信号的两个DFT-S-OFDM符号。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第一正交序列用于包括在第1时隙中的数据符号的时域扩展,第二正交序列用于包括在第2时隙中的数据符号的时域扩展。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表1中,具有相邻序列索引的两个正交序列与具有非相邻序列索引的正交序列相比彼此造成更大的干扰。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表2中,具有相邻序列索引的两个正交序列与具有非相邻序列索引的正交序列相比彼此造成更小的干扰。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第2时隙时间上紧随第1时隙。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如果在第1时隙中的所述UE的第一正交序列的索引与使用第一扰码序列的另一UE的第三正交序列的索引相邻,则在第2时隙中的第二正交序列的索引和使用第二扰码序列的所述另一UE的第四正交序列的索引相邻,
其中,所述另一UE使用第一扰码序列和第三正交序列来乘以被映射到第1时隙的多个数据符号,并使用第二扰码序列和第四正交序列来乘以被映射到第2时隙的多个数据符号,
其中,所述UE和所述另一UE使用相同的资源来发送数据符号。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如果在第1时隙中的所述UE的第一正交序列的索引和使用第一扰码序列的另一UE的第三正交序列的索引不相邻,则在第2时隙中的第二正交序列的索引和使用第二扰码序列的所述另一UE的第四正交序列的索引不相邻,
其中,所述另一UE使用第一扰码序列和第三正交序列来乘以被映射到第1时隙的多个数据符号,并使用第二扰码序列和第四正交序列来乘以被映射到第2时隙的多个数据符号,
其中,所述UE和所述另一UE使用相同的资源来发送数据符号。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第一扰码序列和第二扰码序列包括多个元素,从复数的集合伪随机地选择所述多个元素,所述复数是在复平面上具有相同的幅度1并在邻近相量之间具有相同的角度间隔的相量。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根据下面的等式1确定第一扰码序列和第二扰码序列的元素中的每个:
[等式1]
S(i)=exp(j2πni/N),
其中,N表示整数,ni表示大于或等于0并小于N的整数并根据时隙号码和伪随机序列中的DFT-S-OFDM符号号码而变化。
11.一种用户设备(UE),包括:
处理器,被配置为将多个数据符号与第一扰码序列和第一正交序列相乘;将与第一扰码序列和第一正交序列相乘的数据符号映射到第1时隙;将多个数据符号与第二扰码序列和第二正交序列相乘;将与第二扰码序列和第二正交序列相乘的数据符号映射到第2时隙;
发送器,被配置为将第1时隙和第2时隙发送到基站,
其中,第1时隙包括用于发送数据符号的五个DFT-S-OFDM符号,第2时隙包括用于发送数据符号的四个DFT-S-OFDM符号,
其中,从表3中列出的正交序列选择第一正交序列,从表4中列出的正交序列选择第二正交序列,
其中,第一正交序列的序列索引与第二正交序列的序列索引相同
[表3]
序列索引 DFT序列 0 [11111] 1 [1ej2π/5ej4π/5ej6π/5ej8π/5] 2 [1ej4π/5ej8π/5ej12π/5ej16π/5] 3 [1ej6π/5ej12π/5ej18π/5ej24π/5]
[表4]
序列索引 Walse序列 0 [1111] 1 [1-11-1] 2 [11-1-1] 3 [1-1-11]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户设备,其中,第1时隙还包括用于发送参考信号的两个DFT-S-OFDM符号,第2时隙还包括用于发送参考信号的两个DFT-S-OFDM符号。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户设备,其中,第一正交序列用于包括在第1时隙中的数据符号的时域扩展,第二正交序列用于包括在第2时隙中的数据符号的时域扩展。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户设备,其中,如果在第1时隙中的所述UE的第一正交序列的索引与使用第一扰码序列的另一UE的第三正交序列的索引相邻,则在第2时隙中的第二正交序列的索引和使用第二扰码序列的所述另一UE的第四正交序列的索引相邻,
其中,所述另一UE使用第一扰码序列和第三正交序列来乘以被映射到第1时隙的多个数据符号,并使用第二扰码序列和第四正交序列来乘以被映射到第2时隙的多个数据符号,
其中,所述UE和所述另一UE使用相同的资源来发送数据符号。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户设备,其中,如果在第1时隙中的所述UE的第一正交序列的索引和使用第一扰码序列的另一UE的第三正交序列的索引不相邻,则在第2时隙中的第二正交序列的索引和使用第二扰码序列的所述另一UE的第四正交序列的索引不相邻,
其中,所述另一UE使用第一扰码序列和第三正交序列来乘以被映射到第1时隙的多个数据符号,并使用第二扰码序列和第四正交序列来乘以被映射到第2时隙的多个数据符号,
其中,所述UE和所述另一UE使用相同的资源来发送数据符号。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户设备,其中,第一扰码序列和第二扰码序列包括多个元素,从复数的集合伪随机地选择所述多个元素,所述复数是在复平面上具有相同的幅度1并在邻近相量之间具有相同的角度间隔的相量。
17.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户设备,其中,根据下面的等式2确定第一扰码序列和第二扰码序列的元素中的每个:
[等式2]
S(i)=exp(j2πni/N),
其中,N表示整数,ni表示大于或等于0并小于N的整数并根据时隙号码和伪随机序列中的DFT-S-OFDM符号号码而变化。
18.一种用于由基站(BS)进行的无线通信的方法,包括:
从至少一个用户设备(UE)接收第1时隙和第2时隙,第1时隙包括五个DFT-S-OFDM符号,第2时隙包括四个DFT-S-OFDM符号;
对第1时隙和第2时隙进行处理以检测数据符号,
其中,在第1时隙中,将多个数据符号与第一扰码序列和第一正交序列相乘,在第2时隙中,将多个数据符号与第二扰码序列和第二正交序列相乘;
其中,从表5中列出的正交序列选择第一正交序列,从表6中列出的正交序列选择第二正交序列,
其中,第一正交序列的序列索引与第二正交序列的序列索引相同
[表5]
序列索引 DFT序列 0 [11111] 1 [1ej2π/5ej4π/5ej6π/5ej8π/5] 2 [1ej4π/5ej8π/5ej12π/5ej16π/5] 3 [1ej6π/5ej12π/5ej18π/5ej24π/5]
[表6]
序列索引 Walsh序列 0 [1111] 1 [1-11-1] 2 [11-1-1] 3 [1-1-11]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中,第1时隙还包括用于发送参考信号的两个DFT-S-OFDM符号,第2时隙还包括用于发送参考信号的两个DFT-S-OFDM符号。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中,第一正交序列用于包括在第1时隙中的数据符号的时域扩展,第二正交序列用于包括在第2时隙中的数据符号的时域扩展。
21.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中,第2时隙时间上紧随第1时隙。
22.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中,如果在第1时隙中的所述UE的第一正交序列的索引与使用第一扰码序列的另一UE的第三正交序列的索引相邻,则在第2时隙中的第二正交序列的索引和使用第二扰码序列的所述另一UE的第四正交序列的索引相邻,
其中,所述另一UE使用第一扰码序列和第三正交序列来乘以被映射到第1时隙的多个数据符号,并使用第二扰码序列和第四正交序列来乘以被映射到第2时隙的多个数据符号,
其中,所述UE和所述另一UE使用相同的资源来发送数据符号。
23.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中,如果在第1时隙中的所述UE的第一正交序列的索引和使用第一扰码序列的另一UE的第三正交序列的索引不相邻,则在第2时隙中的第二正交序列的索引和使用第二扰码序列的所述另一UE的第四正交序列的索引不相邻,
其中,所述另一UE使用第一扰码序列和第三正交序列来乘以被映射到第1时隙的多个数据符号,并使用第二扰码序列和第四正交序列来乘以被映射到第2时隙的多个数据符号,
其中,所述UE和所述另一UE使用相同的资源来发送数据符号。
24.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中,第一扰码序列和第二扰码序列包括多个元素,从复数的集合伪随机地选择所述多个元素,所述复数是在复平面上具有相同的幅度1并在邻近相量之间具有相同的角度间隔的相量。
25.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中,根据下面的等式3确定第一扰码序列和第二扰码序列的元素中的每个:
[等式3]
S(i)=exp(j2πni/N),
其中,N表示整数,ni表示大于或等于0并小于N的整数并根据时隙号码和伪随机序列中的DFT-S-OFDM符号号码而变化。
CN201410145824.8A 2010-01-11 2011-01-11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载波聚集方法和设备 Active CN1039447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20100002231 2010-01-11
KR10-2010-0002231 2010-01-11
KR10-2010-0009024 2010-02-01
KR20100009024 2010-02-01
KR20100013352 2010-02-12
KR10-2010-0013352 2010-02-12
KR20100030515 2010-04-02
KR10-2010-0030515 2010-04-02
KR20100032647 2010-04-09
KR10-2010-0032647 2010-04-09
KR20100076337 2010-08-09
KR10-2010-0076337 2010-08-09
KR20100079742 2010-08-18
KR10-2010-0079742 2010-08-18
KR10-2010-0083363 2010-08-27
KR20100083363 2010-08-27
KR10-2010-0085528 2010-09-01
KR20100085528 2010-09-01
KR10-2010-0085888 2010-09-02
KR20100085888 2010-09-02
KR20100110258 2010-11-08
KR10-2010-0110258 2010-11-08
KR20100111130 2010-11-09
KR10-2010-0111130 2010-11-09
KR10-2010-0112531 2010-11-12
KR20100112531 2010-11-12
KR1020110002855A KR101596984B1 (ko) 2010-01-11 2011-01-11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캐리어 집성
KR10-2011-0002855 2011-01-11
CN201180005832.7A CN102714569B (zh) 2010-01-11 2011-01-11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载波聚集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05832.7A Division CN102714569B (zh) 2010-01-11 2011-01-11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载波聚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44703A true CN103944703A (zh) 2014-07-23
CN103944703B CN103944703B (zh) 2017-05-31

Family

ID=44920494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45824.8A Active CN103944703B (zh) 2010-01-11 2011-01-11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载波聚集方法和设备
CN201310072490.1A Active CN103188049B (zh) 2010-01-11 2011-01-11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载波聚集
CN201180005832.7A Active CN102714569B (zh) 2010-01-11 2011-01-11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载波聚集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72490.1A Active CN103188049B (zh) 2010-01-11 2011-01-11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载波聚集
CN201180005832.7A Active CN102714569B (zh) 2010-01-11 2011-01-11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载波聚集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7) US8363537B2 (zh)
EP (5) EP2575281B1 (zh)
JP (4) JP5677465B2 (zh)
KR (4) KR101596984B1 (zh)
CN (3) CN103944703B (zh)
AU (1) AU2011204012A1 (zh)
CA (3) CA2786896C (zh)
ES (1) ES2841908T3 (zh)
PL (1) PL3041159T3 (zh)
WO (1) WO2011084038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44703B (zh) 2010-01-11 2017-05-31 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载波聚集方法和设备
AU2011216417B2 (en) * 2010-02-22 2014-05-2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Mobile station apparatus, base st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integrated circuit
JP5714693B2 (ja) 2010-03-22 2015-05-07 サムスン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物理データチャネルでのユーザ機器からの制御及びデータ情報の多重化
BR112012024462A2 (pt) * 2010-04-02 2016-05-31 Fujitsu Ltd aparelho e método para geração de código de cobertura ortogonal (occ), e aparelho e método para mapeamento occ
US9237583B2 (en) * 2010-05-03 2016-01-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source availability for PDSCH in relay backhaul transmissions
US8942199B2 (en) 2010-05-06 2015-01-27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Terminal apparatus and response signal mappiing method
KR101771550B1 (ko) * 2010-10-15 2017-08-29 주식회사 골드피크이노베이션즈 Ack/nack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US9059756B2 (en) * 2010-11-09 2015-06-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Using precoding vector switching in uplink shared channel
US8934440B2 (en) * 2011-01-07 2015-01-13 Pantech Co.,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response information,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respons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ccording to transmission condition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595514B (zh) * 2011-01-12 2015-03-18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非周期性探测参考信号的配置方法
CN103444106B (zh) 2011-03-18 2016-05-11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控制信息的方法及其设备
WO2013023170A1 (en) * 2011-08-11 2013-02-14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Orthogonal resource selection transmit diversity and resource assignment
JP5703169B2 (ja) * 2011-08-12 2015-04-15 Kddi株式会社 無線リソース割当装置、及び無線リソース割当プログラム
US8897187B2 (en) 2011-09-23 2014-11-2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apparatus for same
WO2013043024A1 (ko) 2011-09-23 2013-03-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제어 정보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9300447B2 (en) 2011-10-19 2016-03-29 Lg Electronics Inc.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cooperative multi-point and wireless device using same
US9439208B2 (en) 2011-11-04 2016-09-06 Intel Corporation Scheduling request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s running background applications
WO2013073903A1 (ko) * 2011-11-16 2013-05-2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데이터 수신 방법 및 무선기기
EP4007196B1 (en) 2012-03-05 2023-09-2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Harq-ack signal transmission in response to detection of control channel type in case of multiple control channel types
CN103312467B (zh) * 2012-03-16 2018-11-27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下行物理共享信道的传输方法
US9565006B2 (en) 2012-07-16 2017-02-0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reception confi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50289275A1 (en) * 2012-09-07 2015-10-08 Sharp Kabushiki Kaisha Mobile st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EP3651401B1 (en) 2012-09-28 2021-06-09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cessing common search area
WO2014047911A1 (zh) * 2012-09-28 2014-04-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正确/非正确应答的反馈方法、用户设备及系统
JP6082121B2 (ja) * 2012-11-02 2017-02-15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情報送信方法、ユーザ装置及び基地局
US9712308B2 (en) 2013-01-10 2017-07-18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for enhancing small cell
EP3664353B1 (en) 2013-02-06 2022-05-0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receiving signal and apparatus for same
US10097315B2 (en) 2013-04-19 2018-10-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Group scheduling and acknowledgement for wireless transmission
CN105814811B (zh) 2013-07-16 2019-03-19 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 基于载波聚合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通信方法
CN104426639A (zh) 2013-08-27 2015-03-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JP6012588B2 (ja) * 2013-12-26 2016-10-25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6535970B2 (ja) * 2014-02-26 2019-07-0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US10314068B2 (en) * 2014-03-20 2019-06-04 Kyocera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user terminal
ES2954737T3 (es) * 2014-09-10 2023-11-24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Nodo de acceso por radio, terminal de comunicación y métodos realizados en el mismo
US20160095114A1 (en) 2014-09-26 2016-03-31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allocation and usage of radio resourc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data through unlicensed band channel,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access of radio resource
KR101807814B1 (ko) 2014-12-19 2017-12-12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 기지국의 무선자원 관리 장치 및 그의 관리 방법
KR101810633B1 (ko) 2014-12-19 2017-12-19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셀룰러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의 시스템 운용 방법 및 장치
US10277366B2 (en) 2015-01-30 2019-04-30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signal using unlicensed band in cellular system
KR102467048B1 (ko) 2015-04-09 2022-11-14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히든 노드 문제와 사용자 단말들의 채널 점유를 고려한 상향 링크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US10448420B2 (en) 2015-04-10 2019-10-15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uplink resources
JP6101311B2 (ja) * 2015-06-26 2017-03-22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7925994B (zh) * 2015-08-07 2022-04-08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资源请求的方法和装置
US10439767B2 (en) 2015-08-13 2019-10-08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through unlicensed band
CN112087288A (zh) 2015-08-14 2020-12-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发送、接收方法及设备
WO2017031621A1 (zh) * 2015-08-21 2017-03-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的方法、网络设备、用户设备和系统
US10869302B2 (en) * 2015-11-16 2020-12-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downlink assignment index (DAI) management in carrier aggregation
US10581579B2 (en) * 2015-12-27 2020-03-0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CK/NACK for NB-Io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405300B2 (en) * 2016-02-04 2019-09-03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ignaling and control channel structures for multiple services
ES2905481T3 (es) * 2016-08-10 2022-04-08 Ntt Docomo Inc Equipo de usuario y método de comunicación por radio
WO2018152821A1 (zh) * 2017-02-25 2018-08-30 南通朗恒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户设备、基站中的用于动态调度的方法和装置
CN117221061A (zh) * 2017-03-22 2023-12-12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用于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的参考信号的方法及装置
US10749640B2 (en) 2017-03-24 2020-08-18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uplink control channel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0463107B (zh) * 2017-04-28 2022-11-15 富士通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无线通信系统及终端装置控制方法
CN108989010B (zh) * 2017-06-16 2019-10-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参考信号的传输方法和传输装置
US11184883B2 (en) * 2017-06-29 2021-11-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PUCCH) sequence configuration
JP7064566B2 (ja) * 2017-09-14 2022-05-10 オッポ広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時間領域リソース確定方法、装置、記憶媒体及びシステム
CN112532368B (zh) * 2017-11-16 2021-08-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序列的信号处理方法及信号处理装置
CN108111285B (zh) * 2017-11-17 2021-10-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参考信号的方法及装置
US11456813B2 (en) 2018-02-13 2022-09-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PAPR and inter-cell interference reduction
CN116318248A (zh) 2018-02-14 2023-06-23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US10813054B2 (en) 2018-02-21 2020-10-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Feedback transmission techniques in coordinated clusters of 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s
US20210259005A1 (en) * 2018-06-29 2021-08-19 Ntt Docomo, Inc. User terminal
JPWO2020003525A1 (ja) * 2018-06-29 2021-08-02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無線基地局
WO2020003540A1 (ja) * 2018-06-29 2020-01-02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無線基地局
CN112740770A (zh) * 2018-07-20 2021-04-30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基站以及用户终端
EP3599748B1 (en) * 2018-07-26 2020-12-16 Mitsubishi Electric R&D Centre Europe B.V. Symbols incorporation scheme for dft-s-ofdm
US11509447B2 (en) * 2018-08-10 2022-11-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Enhanced carrier aggregation management
US20200092068A1 (en) * 2018-09-19 2020-03-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Acknowledgement codebook design for multiple 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s
CN112740588A (zh) * 2019-03-26 2021-04-3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KR102566970B1 (ko) 2021-12-14 2023-08-16 안희철 매쉬형 네트워크 사물인터넷 서비스 시스템

Family Cites Families (6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25219B1 (en) * 1999-02-26 2003-09-23 Tioga Technologies,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coding/framing for modulated signals over impulsive channels
US6515980B1 (en) * 1999-09-22 2003-02-04 Ericsson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using complex interference orthogonalization techniques
KR20030013287A (ko) * 2001-08-01 2003-02-14 텍사스 인스트루먼츠 인코포레이티드 회전된 qpsk 시퀀스를 이용한 cdma 역확산을 위한수신기 및 수신방법
JP3643366B2 (ja) * 2003-07-10 2005-04-2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Cdma送信装置及びcdma受信装置
KR100612045B1 (ko) * 2004-12-08 2006-08-14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인접 셀 간의 간섭을 억제하기 위한 기지국 제어 방법
US8571120B2 (en) * 2006-09-22 2013-10-29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of acknowledge/not acknowledge (ACK/NACK) bits and their embedding in the reference signal
KR101074884B1 (ko) 2006-09-30 2011-10-19 후아웨이 테크놀러지 컴퍼니 리미티드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시퀀스 분배 및 시퀀스 처리 방법 및 장치
US7904778B2 (en) * 2007-01-09 2011-03-08 Sharp Kabushiki Kaisha Base station device, mobile station device,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control information reception method and program
US9065714B2 (en) 2007-01-10 2015-06-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using cyclically shifted sequences
US8126076B2 (en) * 2007-02-27 2012-02-28 Motorola Mobilit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ssion within a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480189B1 (ko) * 2007-03-29 2015-01-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사운딩 기준신호 전송 방법
KR101381095B1 (ko) * 2007-04-26 2014-04-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응답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WO2008133449A1 (en) * 2007-04-27 2008-11-0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uplink channel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414962B1 (ko) * 2007-04-27 2014-07-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채널사운딩 레퍼런스 신호의송수신 방법
US8767872B2 (en) * 2007-05-18 2014-07-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Pilot structures for ACK and CQI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059735B2 (en) 2007-06-04 2011-11-15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Allocation of block spreading sequences
US8971305B2 (en) * 2007-06-05 2015-03-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Pseudo-random sequence mapp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WO2008153367A1 (en) * 2007-06-15 2008-12-1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and acquiring ack/nack resources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403176B1 (en) * 2007-06-21 2014-08-13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KR100964697B1 (ko) * 2007-08-08 2010-06-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신호와 스케줄링 요청신호의 다중화 방법
KR101548324B1 (ko) * 2007-08-08 2015-09-07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신호형성방법 및 장치
KR101457685B1 (ko) * 2007-08-10 2014-11-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셀룰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애크/내크의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US8289946B2 (en) 2007-08-14 2012-10-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ference signal gener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077693B2 (en) * 2007-09-19 2011-12-1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Resource remapping and regroup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136696B (zh) * 2007-09-27 2012-11-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共享信道单载波频分多址信号的生成方法
MY158911A (en) * 2007-10-29 2016-11-30 Panasonic Corp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nstellation control method
US8774156B2 (en) 2008-01-29 2014-07-08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ACKNAK and CQI channel mapping schemes in wireless networks
CN101505503A (zh) * 2008-02-05 2009-08-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高速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US8374143B2 (en) * 2008-03-17 2013-02-1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transmitting uplink data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699426B2 (en) 2008-03-26 2014-04-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01296513B (zh) * 2008-04-22 2013-05-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干扰随机化的方法
KR101488028B1 (ko) * 2008-07-17 2015-01-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안테나 시스템에서 참조신호 전송 방법
KR101027237B1 (ko) * 2008-07-30 2011-04-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안테나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전송방법
KR101603338B1 (ko) * 2008-08-11 2016-03-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JP4873001B2 (ja) * 2008-12-10 2012-02-08 ソニー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電子機器並びに半導体装置
US20100172235A1 (en) * 2009-01-06 2010-07-0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itialization of a scrambling sequence for a downlink reference signal
CN101873706A (zh) * 2009-04-24 2010-10-27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在多载波系统中反馈确认/未确认消息的方法
EP3327979B8 (en) * 2009-06-15 2020-01-08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sharing a control channel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KR20150080633A (ko) * 2009-06-19 2015-07-09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Lte-a에서의 상향링크 제어 정보 시그널링
US20100329200A1 (en) * 2009-06-24 2010-12-30 Industrial Te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llocating uplink resources
US8811263B2 (en) * 2009-07-10 2014-08-1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sending an uplink control signal o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a device therefor
WO2011041623A1 (en) * 2009-10-01 2011-04-07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Uplink control data transmission
WO2011055986A2 (en) * 2009-11-08 2011-05-12 Lg Electronics Inc. A method and a base station for transmitting a csi-rs, and a method and a user equipment for receiving the csi-rs
CN103944703B (zh) * 2010-01-11 2017-05-31 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载波聚集方法和设备
ES2825041T3 (es) 2010-01-18 2021-05-14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Estación base de radio y equipo de usuario y métodos en los mismos
KR101802756B1 (ko) * 2010-04-05 2017-11-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 정보의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KR101517660B1 (ko) * 2010-05-04 2015-05-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기준 신호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US8588252B2 (en) * 2010-05-07 2013-11-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of control information on uplink channels
EP2453605B1 (en) * 2010-06-16 2021-01-1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device therefor
JP2012005075A (ja) * 2010-06-21 2012-01-05 Ntt Docomo Inc 移動端末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8509155B2 (en) 2010-07-16 2013-08-1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multiplexing acknowledgement signals and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
US20130107852A1 (en) 2010-07-23 2013-05-0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036511B2 (en) 2010-08-03 2015-05-1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Transmission of uplink control signal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418901A3 (en) * 2010-08-09 2012-02-2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Transmission of harq control information from a user equipment for downlink carrier aggregation
MY164713A (en) * 2010-08-20 2018-01-30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Arrangement and method for identifying pucch format 3 resources
EP2618516B1 (en) * 2010-09-19 2019-05-1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US8885496B2 (en) * 2010-10-08 2014-11-1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on backward compatible PUCCH formats with carrier aggregation
US9113458B2 (en) * 2010-11-02 2015-08-1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2074449A1 (en) * 2010-12-03 2012-06-07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mitigating inter -cell interference on transmission of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KR101727793B1 (ko) * 2010-12-15 2017-04-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Tdd 기반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ack/nack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CN102098151B (zh) * 2010-12-28 2015-08-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正确/错误应答消息的发送方法及用户终端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PANASONIC: "《Signaling parameters for UL ACK/NACK resources》",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50》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124771A1 (en) 2015-05-07
CA2988938C (en) 2021-07-06
EP2755346B1 (en) 2016-04-20
EP2525515B1 (en) 2015-03-18
US20190020458A1 (en) 2019-01-17
CA2897384A1 (en) 2011-07-14
JP5677465B2 (ja) 2015-02-25
EP2525515A2 (en) 2012-11-21
US20120195292A1 (en) 2012-08-02
EP2525515A4 (en) 2012-12-12
JP6087336B2 (ja) 2017-03-01
KR101597027B1 (ko) 2016-03-07
US8971168B2 (en) 2015-03-03
CN103944703B (zh) 2017-05-31
KR20140073468A (ko) 2014-06-16
US20240097860A1 (en) 2024-03-21
KR20130126885A (ko) 2013-11-21
US20130121130A1 (en) 2013-05-16
CN102714569B (zh) 2016-04-13
EP2575281B1 (en) 2015-04-29
JP2013516937A (ja) 2013-05-13
EP2755346A1 (en) 2014-07-16
JP2015111847A (ja) 2015-06-18
KR101596984B1 (ko) 2016-02-23
WO2011084038A3 (ko) 2011-12-08
CN103188049B (zh) 2016-02-17
AU2011204012A1 (en) 2012-08-16
CN102714569A (zh) 2012-10-03
JP2015111846A (ja) 2015-06-18
US20210119755A1 (en) 2021-04-22
US10075276B2 (en) 2018-09-11
CA2988938A1 (en) 2011-07-14
US10938534B2 (en) 2021-03-02
JP2013179597A (ja) 2013-09-09
ES2841908T3 (es) 2021-07-12
WO2011084038A2 (ko) 2011-07-14
KR20150047470A (ko) 2015-05-04
EP3041159A1 (en) 2016-07-06
CA2786896C (en) 2017-01-03
KR20110082489A (ko) 2011-07-19
US8593936B2 (en) 2013-11-26
EP2575281A3 (en) 2013-06-05
US20140043955A1 (en) 2014-02-13
US8363537B2 (en) 2013-01-29
KR101597075B1 (ko) 2016-02-23
KR101597005B1 (ko) 2016-02-23
JP6333717B2 (ja) 2018-05-30
US11804938B2 (en) 2023-10-31
PL3041159T3 (pl) 2021-04-06
EP2575281A2 (en) 2013-04-03
JP5539558B2 (ja) 2014-07-02
CA2897384C (en) 2019-10-15
EP3783823A1 (en) 2021-02-24
CN103188049A (zh) 2013-07-03
EP3041159B1 (en) 2020-10-21
CA2786896A1 (en) 2011-07-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88049B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载波聚集
CN103238288B (zh) 在基于时分双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ack/nack的方法和装置
CN103404063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射接收确认的方法和装置
CN104871471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ack/nack的方法和设备
CN101801097B (zh) 物理上行共享信道调度信息的指示方法
KR102110214B1 (ko) 부분적 단말 제어 단말 대 단말 통신 방법
JP5276186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ack/nack信号の送受信方法及び装置
CN102668415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射接收确认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CN105229952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的通信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终端
CN104412684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资源分配方法及设备
CN104782208A (zh) 在载波聚合系统中操作终端的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装置
US9655108B2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uplink or downlink signal and device therefor
CN103444106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控制信息的方法及其设备
CN101789851A (zh) 一种多载波系统及其正确/错误应答消息的发送方法
CN104205707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5553532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射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CN104170280A (zh) 用于lte系统中的增强型pdcch的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资源映射
CN101795492A (zh) 一种多载波系统中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确定方法
CN103444118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射ack/nack的方法和设备
WO2009022866A1 (en) Method of transmitting scheduling request signal
CN103826315A (zh) 搜索调度分配的用户设备及其方法
CN105556872A (zh)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终端的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CN102378385A (zh) 上行控制信息传输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CN105391527A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发射/接收方法和装置
CN102237982A (zh) 一种载波聚合系统下ack/nak的传输方法和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