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25122B - 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25122B
CN103925122B CN201310009573.6A CN201310009573A CN103925122B CN 103925122 B CN103925122 B CN 103925122B CN 201310009573 A CN201310009573 A CN 201310009573A CN 103925122 B CN103925122 B CN 1039251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talyst
aqueous fuel
engine
conveying device
conversion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0957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25122A (zh
Inventor
冯辉文
郑耀宗
Original Assignee
HUOCHUAN LIN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OCHUAN LINE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OCHUAN LIN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00957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925122B/zh
Publication of CN1039251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251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251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2512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2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emical industry
    • Y02P20/10Process efficiency
    • Y02P20/129Energy recovery, e.g. by cogeneration, H2recovery or pressure recovery turbin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其主要功能在控制引擎的空燃比,燃油的进料量,并利用引擎废热来生产氢气以对引擎的加氢,以确实达到降低污染及省油的目的。本发明系统包含:一燃料水溶液输送装置、一触媒转换装置、一第一温度侦测开关、一油料输送的控制装置、一冷却液输送装置、一第二温度侦测开关。该第一温度侦测开关侦测到触媒转换装置达到制氢的工作温度时,该燃料水溶液输送装置能够提供燃料水溶液给触媒转换装置做分子重组而产生氢气,并将氢气送入引擎内与燃油一起燃烧。该第二温度侦测开关侦测到触媒转换装置达到安全温度时,该冷却液输送装置能够提供冷却液给触媒转换装置,以降低触媒转换装置的温度。

Description

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其主要在机体上直接生产氢气,并控制内燃机加氢的时机,以确实达到省油、减污的目的。
背景技术
由于车辆使用本身既是温室气体排放重要来源,同时又是高度倚赖石油的使用部门,故车辆节能减碳为重要政策方向。
一般的车辆用的内燃机引擎为达成良好的点火燃烧效率,车厂于内部设定其最佳的空燃比A值(空气与燃料的混合比率,通常为14.5-15.0),在此数值下能使燃料发挥最大的燃烧效益。国际知名的汽车制造商在生产省油车辆时,在油、气混合上,以精确的控制系统使空燃比接近这最佳A值。
空燃比越高表示燃料的含量越少,越能省油,但常导致引擎不稳定及震荡,也欠缺足够的马力来行驶。当空燃比大于A值时,表示燃料为相对稀薄。则点火时引擎内为稀薄燃烧的状态。稀薄燃烧会延迟爆炸的时间,使引擎内发生爆震现象,以至于引擎运转不顺畅。当汽车的引擎发生爆震现象时,车辆会产生剧烈震动,导致引擎效率的下降,且有熄火的顾虑,对车体及车内系统容易因爆震而损坏。
油箱所送出的油与进气歧管输入的空气,在混合后进入引擎内点火燃烧、爆炸,而推动引擎内的活塞做功。在燃烧过程中约有1/3的燃料未燃烧完全,而随废气由排气管排出,造成污染。空燃比过低时,会发生燃料燃烧不完全的现象,使废气污染度较高,影响空气品质,有害环保。由于氢气的燃烧能阶极低(0.017MJ;汽油,0.29MJ),快速燃烧而其火焰速度(3.2-4.4m/s)远比汽油的火焰速度(0.34m/s)快,因此可通过氢气的燃烧以提高燃油在引擎的燃烧效率,使原来无法完全稳定燃烧的燃料瞬间燃烧殆尽,也免除引擎的爆震,更使排放的废气中含碳量降低,减少污染。即利用氢燃料辅助提高石油能源的效率与净化其排气,从而减低石油的消耗及温室气体排放。但困难是如何在行驶的车辆在车上连续提供安全而又低廉的氢气。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其利用内燃机引擎的废热作为触媒转换装置生产氢气的热源,可节省氢气生产所需能源,并使内燃机内的油气燃料完全燃烧,清除废气中的碳,以降低污染。
本发明次一目的在提供一种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其控制加氢时机及加氢的量,并改善稀薄燃烧造成内燃机发生震爆现象及运转不顺畅,确实达到省油的目的。
本发明再一目的在提供一种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其凭借油门同时控制的进油量与进氢量,以达到省油、省制氢用燃料水溶液的双重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含:
一燃料水溶液输送装置,其包含一储槽、一第一液泵以及输送管路;该储槽能够容置燃料水溶液;该第一液泵主要将储槽内的燃料水溶液汲出并由该输送管路输出;
一触媒转换装置,其设置在引擎排气管的内部,以吸收引擎废气的热量;该触媒转换装置与燃料水溶液输送装置的输送管路连通;该触媒转换装置包含有一触媒床、一预热体、一加热管、以及设置在该加热管内的多数个加热触媒;该触媒转换装置的预热体能够将燃料水溶液加热成气化状,并送入该触媒床内;该触媒床内设置有分子重组孔道及冷却孔道,该分子重组孔道内设置有制氢用触媒,能够将气化的燃料水溶液的分子作重组而产生氢气与二氧化碳的气体;该加热管套设在该预热体及触媒床的外部,该各加热触媒填充在该加热管与该预热体、触媒床之间;该加热管的两端为封口状,且其一端以进气管路与一燃气槽连通,能够将含氧的燃气送入加热管内,供加热触媒升温,对触媒床与预热体加热到制氢用触媒的工作温度;该加热管的另一端设置有泄压口;
一第一温度侦测开关,其侦测到触媒转换装置的温度达到触媒制氢的工作温度时,该第一液泵启动,将燃料水溶液输送到触媒转换装置内产生氢气,该氢气经由引擎的进气歧管送入引擎内与燃油一起点火燃烧;
一油料输送的控制装置,其包含有二条进油管来输送油料进入引擎;其中第一进油管设置一手动控制阀,第二进油管设置一常开状态的第一电磁阀;该第一电磁阀在第一液泵的启动同时作动,而关闭第二进油管的管路,减少油料的输送量,降低引擎内油料与空气的燃空比;
一冷却液输送装置,其包含一储槽、一第二液泵、以及输送管路;该储槽内有储放冷却液;该第二液能够将储槽内的冷却液汲出并由该输送管路输出;该输送管路上设置有一散热冷却器,能够与外界冷空气作热交换;
一第二温度侦测开关,其侦测到触媒转换装置的温度达到制氢用触媒的安全温度时,该第二液泵动作,将冷却液送入该触媒床的冷却孔道内,以降低触媒床的温度。
所述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其中:该燃料水溶液输送装置还包含有输出量控制装置,该输出量控制装置包含有一能够侦测油门动作的压力感测器及一电能转换装置;该压力感测器感测到油门的不同加油量而输出不同的电能信号以驱动该第一液泵输出不同流量的燃料水溶液。
所述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其中:该电能转换装置为脉冲调变装置。
所述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其中:该燃料水溶液输送装置更包含有输出量控制装置,该输出量控制装置包含有二条进料管来输送燃料水溶液、以及能够侦测施加于油门上压力的压力感测器;该第一进料管设置一手动控制阀,第二进料管设置一常闭状态的第二电磁阀;该第二电磁阀在压力感测器侦测到油门为稳定的加油状态时作动,开启第二进料管的管路,增加燃料水溶液的输送量。
所述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其中:该燃料水溶液为甲醇水溶液;该触媒转换装置内触媒的工作温度设定为220℃,安全温度设定为280℃。
所述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其中:该触媒转换装置内的触媒为铜锌触媒。
所述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其中:该燃料水溶液输送装置中包含有一液面侦测开关;该液面侦测开关侦测到甲醇储槽内的燃料水溶液不足时,会切断第一液泵的启动电路。
所述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其中:还包含有一润滑剂添加装置,该润滑剂添加装置包含有一润滑剂储槽、一常闭状态的第三电磁阀、以及输送管路;当液泵启动电路导通时,该第三电磁阀作间歇式作动,以定时定量地由该输送管路将润滑剂输送到引擎内。
所述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其中:含氧的燃气凭借一空气泵送入加热管内。
所述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其中:该加热管的加热触媒对触媒床加热到制氢用触媒的工作温度时,该空气泵即停止输送含氧燃气。
所述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其中:该燃气为甲醇水蒸气。
所述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其中:该加热管内的加热触媒为白金触媒。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含:
一燃料水溶液输送装置,其包含一储槽、一第一液泵、以及输送管路;该储槽能够容置燃料水溶液;该第一液泵主要将储槽内的燃料水溶液汲出并由该输送管路输出;
一触媒转换装置,其设置在引擎排气管的内部,以吸收引擎废气的热量;该触媒转换装置与燃料水溶液输送装置的输送管路连通;该触媒转换装置包含有触媒床与预热体;该触媒转换装置的预热体能够对燃料水溶液加热成气化状,并送入该触媒床内;该触媒床内设置有分子重组孔道及冷却孔道,该分子重组孔道内设置有制氢用触媒,能够将气化的燃料水溶液的分子作重组而产生氢气与二氧化碳的气体;
一第一温度侦测开关,其侦测到触媒转换装置的温度达到触媒制氢的工作温度时,该第一液泵启动,将燃料水溶液输送到触媒转换装置内产生氢气,该氢气经由引擎的进气歧管送入引擎内与燃油一起点火燃烧;
一油料输送的控制装置,其包含有二条进油管来输送油料进入引擎;其中第一进油管设置一手动控制阀,第二进油管设置一常开状态的第一电磁阀;该第一电磁阀在第一液泵的启动同时作动,而关闭第二进油管的管路,减少油料的输送量,降低引擎内油料与空气的燃空比;
一冷却液输送装置,其包含一储槽、一第二液泵、以及输送管路;该储槽内有储放冷却液;该第二液能够将储槽内的冷却液汲出并由该输送管路输出;该输送管路上设置有一散热冷却器,能够与外界冷空气作热交换;
一第二温度侦测开关,其侦测到触媒转换装置的温度达到制氢用触媒的安全温度时,该第二液泵动作,将冷却液送入该触媒床的冷却孔道内,以降低触媒床的温度。
所述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其中:该燃料水溶液输送装置更包含有输出量控制装置,该输出量控制装置包含有一能够侦测油门动作的压力感测器、及一电能转换装置;该压力感测器感测到油门的不同加油量而输出不同的电能信号以驱动该第一液泵输出不同流量的燃料水溶液。
所述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其中:该电能转换装置为脉冲调变装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其中:该燃料水溶液输送装置更包含有输出量控制装置,该输出量控制装置包含有二条进料管来输送燃料水溶液、以及能够侦测施加于油门上压力的压力感测器;该第一进料管设置一手动控制阀,第二进料管设置一常闭状态的第二电磁阀;该第二电磁阀在压力感测器侦测到油门为稳定的加油状态时作动,开启第二进料管的管路,增加燃料水溶液的输送量。
所述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其中:该燃料水溶液为甲醇水溶液;该触媒转换装置内触媒的工作温度设定为220℃,安全温度设定为280℃。
所述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其中:该触媒转换装置内触媒为铜锌触媒。
所述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其中:该燃料水溶液输送装置中包含有一液面侦测开关;该液面侦测开关侦测到甲醇储槽内的燃料水溶液不足时,会切断第一液泵的启动电路。
所述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其中:还包含有一润滑剂添加装置,该润滑剂添加装置包含有一润滑剂储槽、一常闭状态的第三电磁阀、以及输送管路;当液泵启动电路导通时,该第三电磁阀作间歇式作动,以定时定量地由该输送管路将润滑剂输送到引擎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在于:本发明所提供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可运用在各种型式的燃油引擎(例如:车辆引擎、发电机引擎)上,都能发挥节省燃油与降低污染的功能。本发明对引擎的加氢的控制,可在空燃比高的油料稀薄下加氢,以避免引擎爆震与节省燃油。故本发明所提供的加氢系统除了能达到省油、降低污染外,还能避免引擎内因稀薄燃烧的爆震情形,为理想而又实用的设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加氢系统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3为触媒转换装置安装在排气管内的状态图;
图4为触媒转换器的前视图;
图5为图4的A-A剖面图;
图6为图4的B-B剖面图;
图7为图为燃料水溶液输出量控制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践图7所示电路结构的加氢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9中的触媒转换装置安装在排气管内的状态图;
图12为图11中触媒转换装置安装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1-燃料水溶液输出装置;10-储槽;101-液面侦测开关;
11-第一液泵;12-输送管路;121-第四电磁阀;13-引擎;131-排气管;132-进气歧管;133-氢气输送管路;14-输出量控制装置;14’-输出量控制装置;141-第一进料管;142-第二进料管;143-压力感测器;144-手动控制阀;145-第二电磁阀;146-电能转换装置;15-油门;2-触媒转换装置;2’-触媒转换装置;20-触媒床;21-预热体;22-分子重组孔道;23-冷却孔道;24-触媒;25-预热管路;26-加热管;261-管路;262-泄压口;263-螺钉;27-加热触媒;28-空气泵;3-第一温度侦测开关;4-油料输送的控制装置;40-油箱;41-第一进油管;42-第二进油管;43-手动控制阀;44-第一电磁阀;5-冷却液输送装置;50-储槽;51-第二液泵;
52-输出管路;53-回流管路;54-散热冷却器;541-风扇;6-第二温度侦测开关;7-润滑剂添加装置;70-储槽;71-输出管路;72-第三电磁阀;8-电源供应装置。具体实施方式
在环保意识高涨与能源缺乏的今日,省油与少污染才是人类追求的目标。本发明所揭示的引擎的加氢装置,主要在控制燃料水溶液输送时机,使燃料水溶液于触媒转换装置处产生氢气,该氢气能够送入引擎内达到对引擎的加氢的操作。
请参阅图1~图3。本发明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其主要控制一第一液泵11作动,以将储槽10内的燃料水溶液输送到一触媒转换装置内处产生氢气。该氢气经进气歧管132送入引擎13内与燃油一起点火燃烧。本发明的内燃机引擎13的加氢系统包含:一燃料水溶液输送装置1、一触媒转换装置2、一第一温度侦测开关3、一油料输送的控制装置4、一冷却液输送装置5、一第二温度侦测开关6。其中,该燃料水溶液输送装置1包含一储槽10、一第一液泵11、以及输送管路12。储槽10主要在容置燃料水溶液。该第一液泵11主要将储槽10内的燃料水溶液汲出并沿该输送管路12输出,送至该触媒转换装置2内。
该触媒转换装置2设置在引擎13排气管131的内部,可吸收引擎13废气的热量,作为制氢用的热能。该触媒转换装置2与燃料水溶液输送装置1的输送管路12连通。请配合图3~图6。该触媒转换装置2包含有触媒床20与预热体21,该触媒床20内设置有分子重组孔道22及冷却孔道23,该分子重组孔道22内设置有制氢用触媒24,能够将燃料水溶液的分子作重组而产生氢气与二氧化碳的气体。燃料水溶液经输送管路12送至该预热体21内气化成气态,再送入触媒床20内做分子重组而产生氢气与二氧化碳的气体。该预热体21内设置有预热管路25,该预热管路25的一端与该燃料水溶液输送装置1的输送管路12连通,另一端与该分子重组孔道22连通。
该第一温度侦测开关3侦测到触媒转换装置2的温度达到触媒24制氢的工作温度时,即令第一液泵11启动,将燃料水溶液输送到触媒转换装置2内产生氢气。氢气沿一氢气输送管路133送到引擎13的进气歧管132内,再送入引擎13内与燃油一起点火燃烧。
该油料输送的控制装置4包含有二条进油管41、42来输送油料进入引擎13。该第一进油管41设置一手动控制阀43,第二进油管42设置一常开状态的第一电磁阀44。该第一电磁阀44在第一液泵11的启动同时作动,而关闭第二进油管42的管路,减少油料的输送量,降低引擎13内油料与空气的燃空比。图1中编号40为油箱。可由手动控制阀43调节加氢作业时的进油量,以设定空燃比。
该燃料水溶液输送装置1更包含有输出量控制装置14,该输出量控制装置14主要能凭借油门15在控制引擎13进油量的同时控制燃料水溶液的输送量,达到引擎13加氢量与油量相符合。如此,能够适时适量的提供燃料水溶液进行制氢后的引擎13加氢操作,避免浪费燃料水溶液。该输出量控制装置14包含有二条进料管141、142来输送燃料水溶液、以及能够侦测施加于油门15上压力的压力感测器143。其中第一进料管设置一手动控制阀144,第二进料管142设置一常闭状态的第二电磁阀145。该第二电磁阀145在压力感测器143侦测到油门为稳定的加油状态时作动,开启第二进料管142的管路,增加燃料水溶液的输送量。另于该燃料水溶液的输送管路12中设置有一常闭状态的第四电磁阀121。当本发明系统停止作动时,该第四电磁阀121可封闭该输送管路12,防止氢气逆流。
图7为该燃料水溶液输送装置中输出量控制装置14’的另一实施例的电路控制示意图。图8为图7所示实施例的加氢系统结构示意图。其中,该输出量控制装置14’包含能够侦测施加于油门15上压力的压力感测器143、及一电能转换装置146。该压力感测器143侦测到油门15的不同加油量,即传讯该电能转换装置146输出不同电能以驱动该第一液泵11输送出不同流量的燃料水溶液。该电能转换装置146可以是脉宽调变装置(PWM)。
该冷却液输送装置5包含一储槽50、一第二液泵51、以及输送管路52。该储槽50内有储放冷却液。该第二液泵51能够将储槽50内的冷却液汲出并由该输送管路52输出送到该触媒床20的冷却孔道内。该输送管路52的回流管路53上设置有散热冷却器54能够与外界冷空气作热交换。该散热冷冷却器54包含有散热风扇541。
该第二温度侦测开关6侦测到触媒转换装置2的温度达到制氢用触媒24的安全温度时,该第二液泵51启动,将冷却液送入该触媒床20的冷却孔道23内,以降低触媒床20的温度。
前述的燃料水溶液可以是甲醇水溶液。前述触媒床20内触媒24在220~330℃的温度间能对甲醇水溶液作分子重组,而产生氢气。该触媒24可以是铜锌触媒。该触媒24的工作温度可设定在220℃。当环境温度超过330℃时,触媒24有被烧毁的可能。故触媒24的安全温度可设定在280℃。
图2中的电源供应装置8所提供的电力,来自于车辆本身所设置的电池装置。
前述第一液泵11启动电路中包含有一液面侦测开关101,该液面侦测开关101侦测到甲醇储槽10内的甲醇溶液不足时,会切断第一液泵11的启动电路。
前述的冷却液可以是水或能够耐高温的油或其他能耐高温的液体。本实施例是选用耐高温的油作为冷却液。当触媒转换装置2的温度超过所设定的安全温度280℃时,该第二液泵51即启动,将冷却液输送到该触媒床20的冷却孔道23内,再回流至储槽50内,以对该触媒转换装置2进行降温。该冷却器54的散热方式为气冷式,也即凭借车辆高速行驶时,冷空气与冷却器54的冷却液作热交换而使冷却液降温,也可凭借散热风扇541的散热作用加速冷却。
氢气的活性高,且可快速燃烧,除了可将燃料燃烧殆尽,可大幅降低排气污染量以外,也会很容易将引擎13内的物质烧光殆尽。当引擎13内壁面的润滑剂(油)被烧光时,活塞与汽门的移动就会产生问题。因此,本发明另设置有一润滑剂添加装置7,其包含一润滑剂储槽70、一输送管路71、及设置在该输送管路71上的常关状态的第三电磁阀72。第一液泵11启动电路导通的同时,该第三电磁阀72作动导通该输送管路71,即定时定量地输出润滑剂,并由引擎13的油气喷嘴(图上未示出)与油、气混合燃料一起喷入引擎13内,提供活塞运动所需的润滑剂,同时可对喷嘴与汽门提供保护作用。该润滑剂每次的输出量与每二次之间隔时间,可视实际需要设定。
本发明对引擎加氢,能够使燃油完全燃烧,达到减污的目的。又,凭借本发明可在空燃比较高的油料稀薄下加氢,以避免引擎爆震、更可节省燃油。前述的触媒转换装置2的工作温度高达220℃(会因触媒24的不同而可设定不同的工作温度),在引擎13启动的初期以及在引擎13怠速中时,可能会因未达工作温度而无法制氢,就无法对引擎进行加氢作业,无法达到减污与降低耗油量的目的。
图9为本发明使用另一种触媒转换装置的系统结构图。图10为图9所示系统的电路控制示意图。图11及图12图9中所使用的触媒转换装置的结构图。该触媒转换装置2’包含有一触媒床20、一预热体21、一加热管26、以及设置在该加热管26内的多数个加热触媒27。该加热触媒27可以是白金触媒。该加热管26套设在该预热体21及触媒床20的外部,该各加热触媒27填充在该加热管26与该预热体21、触媒床20之间。该加热管26的两端为封口状,且其一端以管路261与一燃气槽10(即燃料水溶液的储槽)连通,能够将含氧的燃气送入加热管内,供加热触媒27升温,对触媒床20与预热体21加热到制氢用触媒24的工作温度。该含氧燃气凭借一空气泵28送入加热管26内。所述加热管26的另一端设置有泄压口262。该预热体21及触媒床20可焊接成一体,才有利于安装在加热管26内。该加热管26内的加热触媒27对触媒床20加热到制氢用触媒24的工作温度时,该空气泵28即停止输送含氧燃气。前述燃气可以选择使用甲醇水蒸气,例如是储槽10内部的甲醇水蒸气。
该空气泵28作动所需的电力极低,不会造成过多电力的消耗。则车辆一启动,该第一温度感知器3就测得温度已达触媒24的工作温度(220℃),而输送甲醇水溶液,进行引擎13加气作业。另外,车辆在暂停的怠速中触媒床20的温度也能够保持在220℃以上,进行引擎13加氢作业。如此才能够真正达到车辆行驶中全程加氢作业,以确实达到减污与省油的目的。
该加热管26的前、后两端分别凭借各至少三个等角度间隔设置且为径向贯穿排气管131的螺钉263所顶迫而固定在排气管131内。
本发明所提供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可运用在各种型式的燃油引擎(例如:车辆引擎、发电机引擎)上,都能发挥节省燃油与降低污染的功能。本发明对引擎的加氢的控制,可在空燃比高的油料稀薄下加氢,以避免引擎爆震与节省燃油。故本发明所提供的加氢系统除了能达到省油、降低污染外,还能避免引擎内因稀薄燃烧的爆震情形,为理想而又实用的设计。
以上说明对本发明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8)

1.一种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含:
一燃料水溶液输送装置,其包含一储槽、一第一液泵以及输送管路;该燃料水溶液输送装置的储槽能够容置燃料水溶液;该第一液泵主要将燃料水溶液输送装置的储槽内的燃料水溶液汲出并由该燃料水溶液输送装置的输送管路输出;
一触媒转换装置,其设置在引擎排气管的内部,以吸收引擎废气的热量;该触媒转换装置与燃料水溶液输送装置的输送管路连通;该触媒转换装置包含有一触媒床、一预热体、一加热管、以及设置在该加热管内的多数个加热触媒;该触媒转换装置的预热体能够将燃料水溶液加热成气化状,并送入该触媒床内;该触媒床内设置有分子重组孔道及冷却孔道,该分子重组孔道内设置有制氢用触媒,能够将气化的燃料水溶液的分子作重组而产生氢气与二氧化碳的气体;该加热管套设在该预热体及触媒床的外部,该多数个加热触媒填充在该加热管与该预热体、触媒床之间;该加热管的两端为封口状,且其一端以进气管路与一燃气槽连通,能够将含氧的燃气送入加热管内,供加热触媒升温,对触媒床与预热体加热到制氢用触媒的工作温度;该加热管的另一端设置有泄压口;
一第一温度侦测开关,其侦测到触媒转换装置的温度达到触媒制氢的工作温度时,该第一液泵启动,将燃料水溶液输送到触媒转换装置内产生氢气,该氢气经由引擎的进气歧管送入引擎内与燃油一起点火燃烧;
一油料输送的控制装置,其包含有二条进油管来输送油料进入引擎;该二条进油管是第一进油管与第二进油管,其中第一进油管设置一手动控制阀,第二进油管设置一常开状态的第一电磁阀;该第一电磁阀在第一液泵的启动同时作动,而关闭第二进油管的管路,减少油料的输送量,降低引擎内油料与空气的燃空比;
一冷却液输送装置,其包含一储槽、一第二液泵、以及输送管路;该冷却液输送装置的储槽内有储放冷却液;该第二液泵能够将该冷却液输送装置储槽内的冷却液汲出并由该冷却液输送装置的输送管路输出;该冷却液输送装置的输送管路上设置有一散热冷却器,能够与外界冷空气作热交换;
一第二温度侦测开关,其侦测到触媒转换装置的温度达到制氢用触媒的安全温度时,该第二液泵动作,将冷却液送入该触媒床的冷却孔道内,以降低触媒床的温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燃料水溶液输送装置还包含有输出量控制装置,该输出量控制装置包含有一能够侦测油门动作的压力感测器及一电能转换装置;该压力感测器感测到油门的不同加油量而输出不同的电能信号以驱动该第一液泵输出不同流量的燃料水溶液。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能转换装置为脉冲调变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燃料水溶液输送装置更包含有输出量控制装置,该输出量控制装置包含有二条进料管来输送燃料水溶液、以及能够侦测施加于油门上压力的压力感测器;该二条进料管是第一进料管与第二进料管,该第一进料管设置一手动控制阀,第二进料管设置一常闭状态的第二电磁阀;该第二电磁阀在压力感测器侦测到油门为稳定的加油状态时作动,开启第二进料管的管路,增加燃料水溶液的输送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燃料水溶液为甲醇水溶液;该触媒转换装置内触媒的工作温度设定为220℃,安全温度设定为28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媒转换装置内的触媒为铜锌触媒。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燃料水溶液输送装置中包含有一液面侦测开关;该液面侦测开关侦测到甲醇储槽内的燃料水溶液不足时,会切断第一液泵的启动电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有一润滑剂添加装置,该润滑剂添加装置包含有一润滑剂储槽、一常闭状态的第三电磁阀、以及输送管路;当液泵启动电路导通时,该第三电磁阀作间歇式作动,以定时定量地由该润滑剂添加装置的输送管路将润滑剂输送到引擎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其特征在于:含氧的燃气凭借一空气泵送入加热管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加热管的加热触媒对触媒床加热到制氢用触媒的工作温度时,该空气泵即停止输送含氧燃气。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燃气为甲醇水蒸气。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加热管内的加热触媒为白金触媒。
13.一种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含:
一燃料水溶液输送装置,其包含一储槽、一第一液泵、以及输送管路;该燃料水溶液输送装置的储槽能够容置燃料水溶液;该第一液泵主要将燃料水溶液输送装置的储槽内的燃料水溶液汲出并由该燃料水溶液输送装置输送管路输出;该燃料水溶液输送装置还包含有输出量控制装置,该输出量控制装置包含有一能够侦测油门动作的压力感测器、及一电能转换装置;该压力感测器感测到油门的不同加油量而输出不同的电能信号以驱动该第一液泵输出不同流量的燃料水溶液;
一触媒转换装置,其设置在引擎排气管的内部,以吸收引擎废气的热量;该触媒转换装置与燃料水溶液输送装置的输送管路连通;该触媒转换装置包含有触媒床与预热体;该触媒转换装置的预热体能够对燃料水溶液加热成气化状,并送入该触媒床内;该触媒床内设置有分子重组孔道及冷却孔道,该分子重组孔道内设置有制氢用触媒,能够将气化的燃料水溶液的分子作重组而产生氢气与二氧化碳的气体;
一第一温度侦测开关,其侦测到触媒转换装置的温度达到触媒制氢的工作温度时,该第一液泵启动,将燃料水溶液输送到触媒转换装置内产生氢气,该氢气经由引擎的进气歧管送入引擎内与燃油一起点火燃烧;
一油料输送的控制装置,其包含有二条进油管来输送油料进入引擎;该二条进油管是第一进油管与第二进油管,其中第一进油管设置一手动控制阀,第二进油管设置一常开状态的第一电磁阀;该第一电磁阀在第一液泵的启动同时作动,而关闭第二进油管的管路,减少油料的输送量,降低引擎内油料与空气的燃空比;
一冷却液输送装置,其包含一储槽、一第二液泵、以及输送管路;该冷却液输送装置的储槽内有储放冷却液;该第二液泵能够将该冷却液输送装置的储槽内的冷却液汲出并由该冷却液输送装置的输送管路输出;该冷却液输送装置的输送管路上设置有一散热冷却器,能够与外界冷空气作热交换;
一第二温度侦测开关,其侦测到触媒转换装置的温度达到制氢用触媒的安全温度时,该第二液泵动作,将冷却液送入该触媒床的冷却孔道内,以降低触媒床的温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能转换装置为脉冲调变装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燃料水溶液为甲醇水溶液;该触媒转换装置内触媒的工作温度设定为220℃,安全温度设定为280℃。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媒转换装置内触媒为铜锌触媒。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燃料水溶液输送装置中包含有一液面侦测开关;该液面侦测开关侦测到甲醇储槽内的燃料水溶液不足时,会切断第一液泵的启动电路。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有一润滑剂添加装置,该润滑剂添加装置包含有一润滑剂储槽、一常闭状态的第三电磁阀、以及输送管路;当液泵启动电路导通时,该第三电磁阀作间歇式作动,以定时定量地由该润滑剂添加装置的输送管路将润滑剂输送到引擎内。
CN201310009573.6A 2013-01-10 2013-01-10 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2512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09573.6A CN103925122B (zh) 2013-01-10 2013-01-10 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09573.6A CN103925122B (zh) 2013-01-10 2013-01-10 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25122A CN103925122A (zh) 2014-07-16
CN103925122B true CN103925122B (zh) 2016-08-31

Family

ID=511434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09573.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25122B (zh) 2013-01-10 2013-01-10 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925122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81989A (zh) * 1973-08-20 1975-07-03
GB1479373A (en) * 1974-04-30 1977-07-13 Daimler Benz Ag Vehicle-propulsion system
US5343699A (en) * 1989-06-12 1994-09-06 Mcalister Roy 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ed oper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N1316586A (zh) * 2000-04-03 2001-10-10 张树 降低柴油发动机碳烟的方法及其消烟净化装置
CN1944997A (zh) * 2006-10-25 2007-04-11 严励 应用被浪费的热能将醇自动裂解成醇氢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2039814A (zh) * 2009-10-26 2011-05-04 韩林生 醇裂解制氢氢汽车
CN202023613U (zh) * 2011-03-08 2011-11-02 苗林卿 内燃机尾气余热甲醇裂解制气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81989A (zh) * 1973-08-20 1975-07-03
GB1479373A (en) * 1974-04-30 1977-07-13 Daimler Benz Ag Vehicle-propulsion system
US5343699A (en) * 1989-06-12 1994-09-06 Mcalister Roy 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ed oper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N1316586A (zh) * 2000-04-03 2001-10-10 张树 降低柴油发动机碳烟的方法及其消烟净化装置
CN1944997A (zh) * 2006-10-25 2007-04-11 严励 应用被浪费的热能将醇自动裂解成醇氢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2039814A (zh) * 2009-10-26 2011-05-04 韩林生 醇裂解制氢氢汽车
CN202023613U (zh) * 2011-03-08 2011-11-02 苗林卿 内燃机尾气余热甲醇裂解制气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25122A (zh) 2014-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55339B (zh) 柴油机燃用高粘度燃油的预热系统
CN104265471B (zh) 汽油预混、柴油引燃发动机燃烧模式控制系统及控制策略
CN202220701U (zh) 发动机加热系统
CN103306782B (zh) 柴油发动机排气后处理装置升温器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0427733C (zh) 内燃机尾气热能回收利用装置
CN205936892U (zh) 汽车柴油发动机的动力系统
CN103061924A (zh) 利用引擎废热启动甲醇重组器的引擎加氢装置
CN205918512U (zh) 一种柴油甲醇双燃料发动机控制系统
CN106246416B (zh) 一种利用发动机余热的醇-氢动力系统
CN103925122B (zh) 内燃机引擎的加氢装置
CN2835928Y (zh) 柴油热交换节能器
CN201972816U (zh) 柴油机燃用高粘度燃油的预热系统
CN202451233U (zh) 车用油、液智能加温器
CN203604072U (zh) 内燃机燃料气化装置
CN201891527U (zh) 一种控制内燃机氮氧化物排放的控制装置
CN103925121A (zh) 制氢用的触媒转换装置
CN101696658A (zh) 醇氢混燃发动机装置
CN101230816A (zh) 柴油发动机燃用高粘油的装置及燃油方法
CN103541838B (zh) 设置在排气管内用来制氢的触媒转换装置
Kumar et al. Performance and NOX Emissions of a IDI diesel Engine at Distinct EGR Rates Fuelled With JB100, JB80, JB60, JB40, JB20 & Diesel
US20140251236A1 (en) Hydrogenation system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204060985U (zh) 一种内燃机原子增压节能装置
US20140255259A1 (en) Hydrogen-producing catalytic converter
CN220909854U (zh) 甲醇发动机加热装置及汽车
CN205117448U (zh) 曲轴箱通风系统、发动机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1212

Address after: Chinese Taiwan New Taipei City

Patentee after: Tu Weihong

Address before: Taipei City, Taiwan, China

Patentee before: Huochuan Lineng Technology Co.,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31

Termination date: 2019011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