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01755A - 带单元、成像装置以及带部件更换方法 - Google Patents

带单元、成像装置以及带部件更换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01755A
CN103901755A CN201310726162.9A CN201310726162A CN103901755A CN 103901755 A CN103901755 A CN 103901755A CN 201310726162 A CN201310726162 A CN 201310726162A CN 103901755 A CN103901755 A CN 1039017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cleaning unit
cleaning
tape
intermediate transf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72616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01755B (zh
Inventor
越田耕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9017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017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017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017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7Cleaning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heating, cleaning, coating with a transfer ag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16Transferring device, details
    • G03G2215/1647Cleaning of transfer member
    • G03G2215/1661Cleaning of transfer member of transfer bel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leaning In Electr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Abstract

一种带单元、一种成像装置以及一种带部件更换方法,所述带单元包括:带部件;带支承单元,该带支承单元包括用于支承带部件的多个支承辊以及用于支承各支承辊的端部部分的一对侧部单元;以及清洁单元,该清洁单元包括用于清洁带部件的清洁刮刀,该清洁刮刀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在带支承单元上。清洁单元包括可与一个侧部单元连接的连接部分,以使得清洁单元已从其中拆卸的带支承单元布置在竖立状态,这样,所述一个侧部单元朝向下,另一侧部单元朝向上。

Description

带单元、成像装置以及带部件更换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装置的带单元、一种成像装置以及一种带部件更换方法。
背景技术
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JP-A)2011-13305中,已经广泛使用了所谓的串联类型成像装置,其中,独立地形成于多个成像部分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使用带部件(中间转印带或记录材料传送带)来转印至记录材料上而叠加。在使用带部件的成像装置中,带旋转单元提供为可从成像装置的外壳中拉出,其中带部件通过由一对侧部部件支承的多个可旋转支承部件而拉伸。
在JP-A2010-204250中表示了一种成像装置,其中,通过使得这样的带旋转单元与用于清洁带部件的清洁单元装配成一体而制备的带单元提供为可从成像装置的外壳中拉出。
对于带旋转单元,带部件的使用寿命与该对侧部部件、可旋转侧部部件和其它机械部件(零件)相比较短,因此带旋转单元需要通过只更换带部件而反复地再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当带旋转单元能够保持在竖立状态,以使得其中一个侧部部件着地(放下)和另一侧部部件朝上时,带部件能够沿可旋转侧部部件而被向上拉出,因此可操作性良好。
不过,带旋转单元整个有薄板形状的外观,因此在竖立状态下没有自竖立特性,因此带旋转单元容易相对于其厚度方向沿前后方向跌落。因此,必须由操作人员将带旋转单元支承在竖立状态,并由另一操作人员从支承在竖立状态的可旋转带部件中拉出带部件,因此需要与两个操作人员相对应的操作成本。而且,在带部件的更换操作过程中,带旋转单元跌落或倾斜成与周围部件接触,从而也可能损坏该更换的带部件。
因此,已经提出在成像装置的外壳中准备专用夹具(工具),用于在带部件的操作过程中将带旋转单元保持在竖立状态。不过,在近年来的成像装置中,没有很少使用的专用夹具的制备成本和储存空间。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带单元,包括:带部件;带支承单元,所述带支承单元包括用于支承所述带部件的多个支承辊以及用于支承各个所述多个支承辊的端部部分的一对侧部单元;以及清洁单元,所述清洁单元包括用于清洁所述带部件清洁刮刀,所述清洁单元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在带支承单元上,其中,所述清洁单元包括连接部分,所述连接部分能够与其中一个侧部单元连接,以使得在所述清洁单元从所述带支承单元拆卸的状态下所述带支承单元布置在竖立状态,以使得所述一个侧部单元朝向下而另一个侧部单元朝向上。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说明,将清楚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成像装置的总体结构的视图。
图2的部分(a)和(b)是用于表示中间转印单元相对于成像装置安装和拆卸的示意图。
图3是中间转印单元的结构的视图。
图4的部分(a)和(b)是在带旋转单元和清洁单元之间的连接的视图。
图5是带旋转单元在中间转印带61被移除的状态下的透视图。
图6是清洁单元的截面结构的视图。
图7是清洁单元在从上面看时的透视图。
图8是清洁单元在从下面看时的透视图。
图9是带旋转单元和清洁单元在连接之前的透视图。
图10是带旋转单元和清洁单元在连接之前的侧视图。
图11是带旋转单元和清洁单元在连接之后的透视图。
图12是带旋转单元和清洁单元在连接之后的侧视图。
图13是带旋转单元和清洁单元在连接之后以不同角度看时的透视图。
图14是带旋转单元和清洁单元在连接之后的正视图。
图15是带旋转单元的倾斜角度的视图。
图16是带旋转单元和清洁单元在中间转印带的更换过程中的透视图。
图17的部分(a)、(b)和(c)是张紧辊轴承的拆卸的视图。
图18的部分(a)和(b)是张紧辊的张紧释放操作的视图。
图19是张紧辊拆卸位置的视图。
图20是中间转印带的拉出操作的视图。
图21是清洁刮刀的脱开操作的视图。
图22是清洁刮刀的拆卸操作的视图。
图23是在实施例4中的连接部分的视图。
图24是在实施例5中的连接部分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特别介绍本发明的实施例。
实施例1
成像装置
图1是成像装置1的总体结构的视图。如图1中所示,成像装置1是串联类型的中间转印类型全色打印机,其中,分别用于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的成像部分10Y、10M、10C和10K沿中间转印带61布置。
在成像部分10Y处,黄色调色剂图像形成于感光鼓11(Y)上,然后转印至中间转印带61上。在成像部分10M处,品红色调色剂图像形成于感光鼓11(M)上,然后被转印至中间转印带61上。在成像部分10C和10K处,青色和黑色调色剂图像分别形成于感光鼓11(C)和11(K)上,然后被转印至中间转印带61上。
记录材料P从记录材料盒20被拉动,然后通过分离辊21被一张张地分离。然后,记录材料P在对齐辊对23处处于等待状态,然后通过对齐辊对23而被送入二次转印部分T2。转印至中间转印带61上的四颜色调色剂图像被转印至传送通过二次转印部分T2的记录材料P上。调色剂图像转印于其上的记录材料P通过定影装置40而被按压和加热,然后,在其上的调色剂图像受到定影之后,记录材料P通过排出辊对41而排出至托盘50上。
成像部分
成像部分10Y、10M、10C和10K有相同的结构,除了在显影装置中使用的调色剂的颜色彼此不同。下面将介绍成像部分10Y,且关于成像部分10M、10C和10K的冗余说明将省略。
成像部分10Y在感光鼓11的外周处包括充电辊12、曝光装置13、显影装置14、初次转印辊17和鼓清洁装置15。感光鼓11包括OPC感光层。充电辊12使得感光鼓11的表面均匀地充电至负电势。曝光装置13通过旋转镜而以激光束来扫描感光鼓11的表面,因此静电图像写(形成)在感光鼓11上。显影装置14通过两组分显影剂来使得静电图像显影,因此调色剂图像形成于感光鼓11的表面上。调色剂盒19将调色剂供给显影装置14。
初次转印辊17按压中间转印带61的内表面,以便在感光鼓11和中间转印带61之间形成初次转印部分。通过向初次转印辊17施加正DC电压,在感光鼓11上的调色剂图像被初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61上。
鼓清洁装置15通过清洁刮刀来摩擦感光鼓11,以便收集没有转印至中间转印带61上的、保留在感光鼓11上的转印残余调色剂。带清洁装置70通过清洁刮刀71(图6)来摩擦中间转印带61,以便从已经经过二次转印部分T2的中间转印带61上收集转印残余调色剂。
中间转印单元的安装和拆卸
图2的部分(a)和(b)是用于表示中间转印单元相对于成像装置的安装和拆卸的剖视图。
如图1中所示,中间转印单元80可通过沿右侧方向从成像装置1的外壳1A中拉出而可拆卸地进行安装。在成像装置1的右侧表面处,提供了能够向右打开外壳1A的可打开门92。可打开门92由底侧旋转轴92a进行轴支承,并通过上侧门锁定部分92b而锁定在成像装置1上。
如图2的(a)中所示,当门锁定部分92b的锁被释放,然后可打开门92绕旋转轴92a旋转时,可打开门92打开。如图2的(b)中所示,可打开门92打开,然后中间转印单元80沿箭头B的方向被拉出,以使得中间转印单元80能够从成像装置1的外壳1A拆卸。
中间转印单元
图3是中间转印单元的结构的视图。图4的部分(a)和(b)是用于表示在带旋转单元和清洁单元之间的连接的示意图,其中(a)表示前侧,(b)表示后侧。
如图3中所示,中间转印带80是通过将带旋转单元6和清洁单元70连接成一体而制备的更换单元。抓握部分65a和65b抓握在手指中,以便沿箭头B方向拉出中间转印单元80,因此中间转印单元80从成像装置1上拆卸,如图2的(b)中所示。
如图4的(a)中所示,在中间转印单元80的后侧,带旋转单元6的张紧辊轴承66(66a)和清洁单元7的收集调色剂容纳部分74通过定位部分83而接合,然后通过螺钉82来固定。螺钉82脱开,然后清洁单元70相对于旋转轴线方向朝着后侧滑动,因此消除定位部分83的接合,以便使得清洁单元70与带旋转单元6分离。
如图4的(b)中所示,在中间转印单元80的前侧,带旋转单元6的张紧辊轴承66(66b)和清洁单元7的收集调色剂容纳部分74经由紧固部件81通过螺钉82来紧固。螺钉82脱开,然后移除紧固部件81,因此清洁单元70能够相对于旋转轴线方向朝着后侧运动。
带旋转单元
图5是带旋转单元在中间转印带61移除时的状态的透视图。
如图1中所示,在带旋转单元6中,中间转印带61由四个初次转印辊17、驱动辊62、从动器辊63和张紧辊64来拉伸。旋转驱动力从驱动辊62传递给中间转印带61。
从耐弯曲疲劳的观点来看,中间转印带71由聚醚醚酮(PEEK)树脂材料来形成。
如图5中所示,转印框架65构成用于支承整个带旋转单元6的框架。在转印框架65的纵向端部部分处,布置了用于从成像装置1(图1)拉出带旋转单元6(中间转印单元80)的抓握部分65a和65b。
在四个初次转印辊17、驱动辊62和从动器辊63各自的端部部分处,这些辊通过提供于转印框架65的前侧和后侧中的侧部部件经由轴承可旋转地支承。张紧辊64在其两端部部分处通过张紧辊支承部件66(66a、66b)经由轴承可旋转地支承。张紧辊64在其端部部分处通过提供于转印框架65(作为支承表面)上的拉伸弹簧67而被朝着它的纵向外侧推压。
初次转印辊17通过将导电弹性层涂覆在直径为8mm的、由金属(例如不锈钢)形成的轴的表面上来制备。导电弹性层向夹在它自身和感光鼓11(图11)之间的中间转印带61均匀地施加高电压。作为用于导电弹性层的材料,它能够使用EPDM(乙烯-丙烯共聚物橡胶)、泡沫尿烷等。
清洁单元
图6是清洁单元的截面结构的视图。图7是清洁单元在从上面看时的透视图。图8是清洁单元在从下面看时的透视图。
如图6中所示,清洁单元70通过清洁刮刀71来摩擦中间转印带61,以便除去残留在中间转印带61上的转印残余调色剂,并将其收集在收集调色剂容纳部分74中。清洁刮刀71由具有70度Asker硬度(根据JIS)的尿烷橡胶而形成2mm的厚度。收集的调色剂容纳部分74由刚性树脂部件形成。
清洁刮刀71由金属板部分72支承。固定轴79将金属板部分72可旋转地安装在收集调色剂容纳部分74上。弹簧707按压固定于金属板部分72上的支承表面部件72a,因此将清洁刮刀71弹性推压向中间转印带61。
如图7中所示,收集调色剂供给螺旋输送器75由收集调色剂容纳部分74旋转支承。齿轮76从固定于带旋转单元6的张紧辊64上的齿轮接收驱动力,从而旋转驱动收集调色剂供给螺旋输送器75。
如图8中所示,收集调色剂排出口71将由收集调色剂供给螺旋输送器75供给的收集调色剂传送至形成于成像装置1(图1)的主组件中的收集调色剂通路。闸板78由未示出的弹簧沿阻塞收集调色剂排出口77的方向推压。当中间转印单元80从成像装置1(图1)上拆卸时,闸板78自动阻塞收集调色剂排出口77,以防止收集的调色剂泄漏至清洁单元70外。
操作性问题
对于成像装置1,已经用过的中间转印单元80也能够由新的中间转印单元来整体更换(代替)。不过,近年来,越来越需要通过只更换昂贵的中间转印单元80的中间转印带61而重新使用转印框架65和带旋转单元6的辊。
当中间转印带61从中间转印单元80上拆卸和安装在中间转印单元80上时,为了防止中间转印带61和其它部件产生划伤或凹痕,需要用操作人员的手来仔细操作(处理)中间转印带61。因此,在传统结构中,准备了专用工具或辅助竖立夹具来保证操作性,并将带旋转单元6被保持为竖直竖立。
而且,操作人员需要在调色剂开口朝向上的状态下将清洁单元70竖立在不使用的工作空间中,以便防止收集在清洁单元70(该清洁单元70从带旋转单元6上拆卸)中的收集调色剂散落至外部。
不过,在中间转印带61的更换操作期间有这样的情况,其中,操作人员意外地接触清洁单元70,以使得清洁单元70跌落,从而使得收集的调色剂散落在地板上。
因此,在实施例1中使用这样的结构,其中,带旋转单元6和清洁单元70成T字母形状相互连接以便同时竖立。
实施例1的特征部分
如图1中所示,多个成像部分10Y、10M、10C和10K沿中间转印带61(作为带部件的实例)的传送方向来布置和设置,调色剂图像形成于感光鼓17(作为单个图像承载部件的实例)上,然后被转印至中间转印带部件上。中间转印单元80(作为带单元的实例)通过沿多个成像部分10Y、10M、10C和10K的布置方向运动而从外壳1A中拆卸。
在带旋转单元6中,中间转印带61(作为带部件的实例)通过四个初次转印辊17、驱动辊62、从动器辊63和张紧辊64(它们作为多个可旋转支承部件的实例)而被拉伸。清洁单元70可从带旋转单元6拆卸地装配,以便从在旋转状态下的中间转印带61收集调色剂。
如图5中所示,抓握部分65a(作为抓握部分的实例)布置在侧部部件65F的纵向端部部分处,并当中间转印单元80从成像装置1中被拉出时使用。初次转印辊17、驱动辊62、从动器辊63和张紧辊64由一对侧部部件65F和65R支承。
如图9中所示,连接部分100(作为连接装置的实例)能够通过将清洁单元70相对于与侧部部件65F的纵向方向交叉的方向定位而使得清洁单元70(该清洁单元70从带旋转单元6上拆卸)与侧部部件65F连接。相对于中间转印单元80,在相互连接的侧部部件65F和清洁单元70朝向下,且另一侧部部件65R朝向上的状态下,带旋转单元6能够保持在竖立状态下。
如图20中所示,在竖立状态下,定位在带旋转单元6上侧的侧部部件65R构造成使得中间转印带61能够被向上拉出。定位在带旋转单元6的下侧的侧部部件65F具有沿初次转印辊17的旋转轴线方向凸出的用于着地的支承表面65d(作为凸出部分的一个实例)。清洁单元70包括支承表面70a和70b,该支承表面70a和70b作为能够着地的凸出部分的实例提供于一侧的两端部部分处,所述一侧与在清洁单元70与带旋转单元6装配以便收集调色剂的状态下清洁单元70与中间转印带61相对的一侧相反。
连接部分100使得侧部部件65F与清洁单元70在相对于中间转印带61的传送方向在中间转印带61外部的位置处连接。因此,防止中间转印带61进入清洁单元70上方。当在调色剂收集状态下与中间转印带61相对的表面朝向上的状态下,连接部分100在比清洁单元70的调色剂收集机构更低的位置处连接侧部部件65F。因此,带旋转单元6能够紧凑地连接,同时与调色剂收集机构交叉。
如图9中所示,抓握部分65b和定位凸起65e(它们是多个凸出部分的实例)提供于带旋转单元6上。孔101a和101c(它们是开口的实例)提供于清洁单元70中。连接部分100有这样的结构,其中,抓握部分65b和定位凸起65e分别插入孔101a和101c中。因此,在扭转力相对于清洁单元70作用在带旋转单元6上的情况下,孔101a的负载减轻。
如图9中所示,孔101a(作为开口的实例)提供于清洁单元70中,以使得抓握部分65b可插入孔101a中。如图10中所示,卡扣配合部分101b使得清洁单元70相对于抓握部分95b定位和固定在相对于插入方向的预定位置,该清洁单元70通过将抓握部分65b插入孔101a中而运动。
连接部分
图9是带旋转单元和清洁单元在连接之前的透视图。图10是带旋转单元和清洁单元在连接之前的侧视图。图11是带旋转单元和清洁单元在连接之后的透视图。图12是带旋转单元和清洁单元在连接之后的侧视图。
如图9中所示,为了连接带旋转单元6和清洁单元70,带旋转单元6使用形成于转印框架65上的抓握部分65b和定位凸起65e。清洁单元70提供有孔101a和101c以及收集调色剂容纳部分74的纵向中心部分。带旋转单元6的抓握部分65b插入清洁单元70的孔101a中。带旋转单元6的定位凸起65e插入清洁单元70的孔101c中。如图11中所示,当带旋转单元6和清洁单元70连接时,抓握部分65b和定位凸起65e分别接合到孔101a和101c中,因此实现在带旋转单元6和清洁单元70之间相对于Y方向和Z方向的定位和固定。定位凸起65e负责在YZ平面中定位清洁单元70的旋转中心,抓握部分65b负责限制清洁单元70在YZ平面中的倾斜。
如图10中所示,带旋转单元6的抓握部分65b提供有孔65g。清洁单元6提供有卡扣配合部分101b,用于与孔65g接合。如图12中所示,当带旋转单元6和清洁单元70相互连接时,卡扣配合部分101b接合到孔65g中,以使得在带旋转单元6和清洁单元70之间相对于插入方向(X方向)定位和固定。因此,在中间转印带61的整个更换操作过程中,都不用担心在带旋转单元6和清洁单元70之间的连接消除(释放)。
如图11中所示,在带旋转单元6和清洁单元70相互连接的状态下,转印框架65的表面65k和清洁单元70的表面70k相互抵靠,以便限制沿插入方向(X方向)的进一步运动。因此,在中间转印带61的整个更换操作过程中,都不用担心中间转印带61接触清洁单元70而受损。
顺便说明,转印框架65的定位凸起65e不是用于连接的专用结构,而是用于定位二次转印单元36的结构,该二次转印单元36包括提供于右侧门单元92(图1中所示)中的二次转印外部辊35。二次转印单元36安装在右侧门单元92上,以便可通过未示出的弹簧而在包括二次转印部分T2的平面中平移和旋转运动。定位凸起65e接合到提供于相对的二次转印单元36的侧部中的未示出开口内,因此平行地定位驱动辊62和二次转印外部辊35。
在实施例1中,在带旋转单元6和清洁单元70之间的连接部分100处,清洁单元70提供有卡扣配合部分101b,因此不需要提供专用连接部件例如螺钉。因此,连接结构能够简单地构成,而并不复杂。
在该实施例中,在带旋转单元6侧用于连接的结构包括已经提供的定位凸起65e和抓握部分65b,因此不需要提供专用连接结构。因此,能够以小和紧凑的方式来实现带旋转单元的整个结构。
自竖立状态
图13是带旋转单元和清洁单元在连接后在不同角度看时的透视图。图14是带旋转单元和清洁单元在连接后的正视图。图15是带旋转单元的倾斜角度的视图。
如图5中所示,转印框架65的侧部部件在前侧提供有支承表面65d,在带旋转单元6布置于竖立状态时该支承表面65d着地。支承表面65d相对于与中间转印带61的拉出方向相反的方向布置。如图8中所示,清洁单元70在两纵向端部部分处提供有支承表面70a和70b,并在纵向中心部分处提供有连接部分支承表面102。
如图13中所示,连接部分100在成像装置1(图1)的外部连接带旋转单元6和清洁单元70。通过这样连接,在带旋转单元6沿竖直方向自竖立的同时,开口(收集的调色剂通过该开口而容纳在清洁单元70中)相对于竖直方向保持朝上,因此清洁单元70通过自身来竖立,以使得收集的调色剂不会泄漏至该清洁单元的外部。
在该实施例中,在自竖立状态下,开口(收集的调色剂通过该开口而容纳在清洁单元70中)定位在清洁刮刀71的端部处,因此操作人员也能够检查清洁刮刀71的端部的损坏状态。
如图12中所示,在带旋转单元6和清洁单元70通过连接部分100而连接的自竖立状态下,在带旋转单元6侧形成于转印框架65上的支承表面65d和清洁单元70的连接部分支承表面102着地。连接部分支承表面102和支承表面65d建立了相对于Z方向的基本水平位置关系。
因此,如在XZ平面中所示时,相互连接的带旋转单元6和清洁单元70能够保持稳定状态。因此,清洁单元70相对于跌落方向(清洁单元70在XZ平面中沿该跌落方向旋转)被支承,因此能够维持清洁单元70的自竖立状态。
如图14中所示,清洁单元70包括在两纵向端部部分处的支承表面70a和70b。当相互连接的带旋转单元6和清洁单元70竖立成使得带旋转单元6平行于Z轴线时,支承表面70a和70b保持相对于连接部分支承表面102从安装表面稍微浮起的状态。因此,当操作人员从YZ平面看带旋转单元6时,带旋转单元6能够被倾斜地支承。
如图15中所示,布置成处于连接状态的带旋转单元6和清洁单元70能够在YZ平面中倾斜角度θ。例如,在图15中,当这些单元沿顺时针方向倾斜时,带旋转单元6以连接部分支承表面102作为支承点沿箭头D方向旋转,因此支承表面70a着地。这时倾斜角度为角度θ。
在带旋转单元6沿顺时针方向倾斜角度θ的状态下,由施加在重心位置G上的力F产生的、绕支承表面70a的旋转动量M总是相对于逆时针方向产生,因此沿并不使得清洁单元70跌落的方向作用。以这种方式,设计支承表面70a的位置。还有,带旋转单元6沿逆时针方向朝着支承表面70b侧倾斜时的情况也与上述情况类似。
另一方面,在支承表面70a的位置接近连接部分支承表面102的情况下以及在支承表面70a的位置设计为大大高于连接部分支承表面102的情况下,可倾斜角度θ变大。在这种情况下,当带旋转单元6倾斜较大直到旋转动量M顺时针方向作用时,带旋转单元6绕支承表面70a旋转而跌落。
这样,通过使得带旋转单元6沿操作人员自身的方向(箭头D方向)倾斜,中间转印带61能够朝着操作人员的方向被拉出。还能够使得带旋转单元6沿左侧和右侧方向倾斜。因此,即使当操作人员位于任意一侧时,更换操作也变得容易。
中间转印带的更换结构
图16是带旋转单元和清洁单元在中间转印带的更换期间的透视图。图17的(a)、(b)和(c)部分是拆卸张紧辊轴承的示意图。图18的(a)和(b)部分是张紧辊的张紧释放操作的示意图。图19是张紧辊拆卸位置的示意图。图20是中间转印带的拉出操作的示意图。
如图5中所示,为了从带旋转单元6朝着后侧拉出中间转印带61(图3),不仅需要从中间转印带61(图3)的拉出通路除去障碍物(干涉部件),还需要释放拉伸弹簧67的拉伸压力。障碍物包括后侧抓握部分65a和后侧张紧辊轴承66a。
前侧抓握部分65b与转印框架65形成一体,但是后侧抓握部分65a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在转印框架65上。因此,在转印框架65在前侧朝向下以便使得带旋转单元6竖立(竖直布置)的状态下,上部抓握部分65a从转印框架65的后侧拆卸,因此能够沿转印框架65的后侧方向拉出中间转印带61。
如图16中所示,带旋转单元6和清洁单元70连接以便竖立。上部抓握部分65a通过脱开锁定部分65r而与转印框架65脱开。
如图17的(a)中所示,张紧辊轴承66a由转印框架65的引导部分65p来支承。如图17的(b)中所示,当张紧辊轴承66a沿与施加张紧的方向相反的箭头D方向运动时,张紧辊轴承66a与转印框架65的引导部分65p脱开。因此,如图17中的(c)中所示,张紧辊轴承66a可沿箭头E方向拆卸。拉伸弹簧67轻轻地压配合到张紧辊轴承66a中,因此,在张紧辊轴承66a拆卸的同时脱开拉伸弹簧67。
如图18的(a)中所示,在张紧辊轴承66b仍然安装在转印框架65上的状态下,释放在自竖立状态下施加在下部张紧辊轴承66b上的张紧压力。如图18的(b)中所示,当张紧辊轴承66b沿箭头S侧运动时,张紧辊轴承66b在拉伸弹簧67被压缩的状态下通过卡扣配合部分66s而锁定在转印框架65的锁定部分65s处。因此,中间转印带61布置成压力释放状态。
如图19中所示,在拆卸中间转印带61之前,张紧辊64从上方被拉出。这是因为在通过脱开抓握部分65a和张紧辊轴承66b而仅释放张紧辊轴承66b的张紧压力的情况下,在向上拉出中间转印带61的时刻,已经失去其支承的张紧辊64跌落。
如图20中所示,中间转印带61再向上运动,以便从带旋转单元6中被拉出。
根据实施例1,当更换中间转印带61时,操作人员能够在整个操作中使用两只手,因此操作人员能够用两只手来仔细进行中间转印带61从带旋转单元的更换。
根据该实施例中,带旋转单元6和清洁单元70能够通过相互连接而保持在竖立状态,因此带旋转单元6能够在不使用专用工具或部件的情况下保持在自竖立状态下。
根据该实施例,单个维护人员能够用两只手来执行更换操作,而不担心容纳收集的调色剂的清洁单元70跌落,因此提高了更换的操作性。因此,维护成本能够降低。
实施例2
在实施例2中,将介绍在实施例1中在中间转印单元80中的中间转印带61的更换过程。
(1)如图2中所示,从成像装置1拆卸中间转印单元80。然后,如图3中所示,中间转印单元80被安装在工作台(工作台板)上。
(2)如图4中所示,紧固部件81被拆卸,然后清洁单元70与带旋转单元6分离。
(3)如图9中所示,带旋转单元6被竖立,然后通过连接部分100而与清洁单元70连接。这样,如图13中所示,在连接后,即使当操作人员的两只手都从这些单元上移开时,带旋转单元6和清洁单元70也自竖立。
(4)如图16中所示,抓握部分65a和张紧辊轴承66a从转印框架65上被拆卸。
(5)如图18中所示,下部张紧辊轴承66b被锁定,以便将中间转印带61布置在压力释放状态。
(6)如图19中所示,张紧辊64被拆卸。
(7)如图20中所示,中间转印带61从带旋转单元6上被拆卸。
然后,新的中间转印带61被插入带旋转单元6中,然后像先前那样被装配。
(1)如图20中所述,新的中间转印带61插入带旋转单元6中。
(2)如图19中所示,安装张紧辊64。
(3)如图18中所示,释放下部张紧辊轴承66b的锁定,以便使得中间转印带61恢复至受压状态。
(4)如图16中所示,抓握部分65a和张紧辊轴承66a安装在转印框架65上。
(5)如图9中所示,带旋转单元6从清洁单元70中被拉出,以便消除(除去)在带旋转单元6和清洁单元70之间通过连接部分100进行的连接。
(6)如图4中所示,清洁单元70定位在带旋转单元6的端部部分处,然后附接紧固部件81,因此被装配至中间转印单元80内。
(7)如图2中所示,中间转印单元80被插入成像装置1中。
实施例3
图21是清洁刮刀的脱开操作的视图。图22是清洁刮刀的拆卸操作的视图。
在实施例3中,将介绍在实施例1中在中间转印单元80中的清洁刮刀71的更换过程。
(1)如图2中所示,中间转印单元80从成像装置1上拆卸。然后,如图3中所示,中间转印单元80安装在工作台(工作台板)上。
(2)如图4中所示,拆卸紧固部件81,然后使得清洁单元70与带旋转单元6分离。
(3)如图9中所示,带旋转单元6被竖立,然后通过连接部分100而与清洁单元70连接。因此,如图13中所示,在连接后,即使当操作人员的两只手都从这些单元上移开时,带旋转单元6和清洁单元70也自竖立。
如图13中所示,在带旋转单元6和清洁单元70相互连接以便自竖立的状态下,更换清洁单元70的清洁刮刀71。
在从清洁单元70上更换清洁刮刀71之前,为了防止收集的调色剂洒落至外部,用非制造织物擦拭清洁刮刀71及其附近,以便清洁该清洁刮刀71。
如图21中所示,从收集调色剂容纳部分74上拆卸固定轴79(该固定轴79可旋转地支承清洁刮刀71的金属板部分72)。因此,如图6中所示,通过拆卸固定轴79,清洁刮刀单元(清洁刮刀71和金属板部分72成一体地装配成该清洁刮刀单元)可与收集调色剂容纳部分74分离。
如图22中所示,操作人员将清洁刮刀71和金属板部分72作为一个单元而从清洁单元70上拆卸。然后,操作人员从金属板部分72上拆卸旧的清洁刮刀71,然后将新的清洁刮刀71安装在金属板部分72上。在更换清洁刮刀71之后,操作人员将新的清洁刮刀71和金属板部分72作为一个单元而安装在清洁单元70上。
如图21中所示,固定轴79安装在收集调色剂容纳部分74上。如图6中所示,当安装固定轴79时,清洁刮刀71的金属板部分72由收集调色剂容纳部分74可旋转地支承。在这种状态下,润滑剂被施加至清洁刮刀71上。
(1)如图9中所示,从清洁单元70拉出带旋转单元6,以便消除(除去)在带旋转单元6和清洁单元70之间通过连接部分100进行的连接。
(2)如图4中所示,清洁单元70定位在带旋转单元6的端部部分处,然后附接紧固部件81,因此被装配至中间转印单元80中。
(3)如图2中所示,中间转印单元80被插入成像装置1中。
根据实施例3,操作人员能够在整个操作中利用两只手来很容易地执行更换操作,而不会引起清洁单元70跌落,收集的调色剂容纳于该清洁单元70中。
实施例4和5
图23是在实施例4中的连接部分的视图。图24是实施例5中的连接部分的视图。实施例4和5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连接部分的结构,且它们的其它结构与实施例1中的相同。因此,将省略关于除了连接部分之外的其它结构元件(部分)的冗余说明。
如图23中所示,在实施例4中的连接部分100A通过用专用螺钉120紧固而连接带旋转单元6和清洁单元70。
如图24中所示,在实施例5中的连接部分100B通过包括专用连接部件121而连接带旋转单元6和清洁单元70。
上述实施例还能够实施为这样的实施例,其中,一部分或全部构成元件由它们的可选构成元件来代替,只要能够通过带旋转单元与清洁单元连接而使得带旋转单元自竖立。
因此,带部件并不局限于中间转印带,还可以是记录材料传送带、转印带等。不管一个鼓类型/串联类型、中间转印类型/记录材料传送部件类型如何,当成像装置是使用带部件的成像装置时,本发明都能够实施。不管图像承载部件的数目、图像承载部件的充电类型、静电图像的形成类型、显影剂和显影类型、转印类型等如何,本发明也能够实施。
而且,在上述实施例中,只介绍了关于调色剂图像的形成/转印的主要部分,但是通过添加所需装置、设备和外壳结构等,本发明也能够在多种用途的成像装置中实施,例如打印机、各种印刷机器、复印机、传真机和多功能机器。
在本发明的带单元中,从带单元上拆卸的清洁单元通过连接装置而与带旋转单元连接,因此带旋转单元保持在竖立状态。因此,在不准备专用夹具的情况下,带单元的带旋转单元被稳定地保持在竖立状态,因此能够提高带部件更换的操作性。
尽管已经参考这里公开的结构介绍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述细节,且本申请将覆盖在改进目的内或在后面权利要求范围内的这些变化或改变。

Claims (9)

1.一种带单元,包括:
带部件;
带支承单元,所述带支承单元包括用于支承所述带部件的多个支承辊以及用于支承各个所述多个支承辊的端部部分的一对侧部单元;以及
清洁单元,所述清洁单元包括用于清洁所述带部件上的调色剂的清洁刮刀,所述清洁单元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在带支承单元上,
其中,所述清洁单元包括连接部分,所述连接部分能够与其中一个侧部单元连接,以使得在所述清洁单元从所述带支承单元拆卸的状态下所述带支承单元布置在竖立状态,以使得所述一个侧部单元朝向下而另一个侧部单元朝向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单元,其中:所述另一个侧部单元的至少一部分能够从所述带支承单元拆卸,以使得能够在所述带支承单元的竖立状态下更换所述带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单元,其中:所述一个侧部单元包括用于着地的凸出部分,在所述竖立状态下所述一个侧部单元的凸出部分沿支承辊的旋转轴线方向凸出;以及
所述清洁单元包括用于着地的凸出部分,所述清洁单元的凸出部分设置在与设置清洁刮刀的一侧相反的部分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单元,其中:当所述带支承单元处于所述竖立状态下时,所述清洁单元的连接部分和所述一个侧部单元在作为一区域的部分处相互连接,所述区域在被投影至垂直于支承辊的旋转轴线的平面上时位于所述带部件的区域的外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单元,其中:所述一对侧部单元各自包括抓握部分,所述抓握部分位于所述带单元的端部部分处,当从成像装置的主组件中拉出所述带单元时使用所述抓握部分;以及
所述一个侧部单元的抓握部分能够插入作为所述清洁单元的连接部分的开口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单元,其中:所述清洁单元包括保持部分,用于将插入所述清洁单元的所述开口内的抓握部分相对于抓握部分的插入方向固定在预定位置。
7.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单元;
所述成像装置的主组件,所述带单元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主组件上;以及
多个成像部分,各成像部分用于将形成于图像承载部件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所述带部件上,其中,所述多个成像部分布置在所述主组件中,以使得当所述带单元被安装在所述主组件中时所述多个成像部分与所述带部件相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一个侧部单元的、能够与所述清洁单元的连接部分相连接的部分也用作定位部件,所述定位部件用于相对于所述带单元定位转印部件,所述转印部件用于将调色剂图像从所述带部件转印至记录材料上。
9.一种带部件更换方法,其中,带支承单元和清洁单元相互连接,所述带支承单元包括侧部单元并且支承带部件,所述清洁单元用于清洁带部件,然后通过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在成像装置的主组件上的带单元来更换带部件,所述带部件更换方法包括:
向成像装置的外部拉出带单元的步骤;
消除在带支承单元和清洁单元之间的连接的步骤;
将清洁单元与带支承单元的侧部单元连接的步骤;
将带支承单元独立竖立成使得带部件可更换的姿态的步骤;以及
更换带部件的步骤。
CN201310726162.9A 2012-12-25 2013-12-25 带单元、成像装置以及带部件更换方法 Active CN1039017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81067A JP5656969B2 (ja) 2012-12-25 2012-12-25 ベルト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281067 2012-12-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01755A true CN103901755A (zh) 2014-07-02
CN103901755B CN103901755B (zh) 2016-05-25

Family

ID=509733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726162.9A Active CN103901755B (zh) 2012-12-25 2013-12-25 带单元、成像装置以及带部件更换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409429B2 (zh)
JP (1) JP5656969B2 (zh)
CN (1) CN10390175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68742A (zh) * 2018-06-05 2019-12-13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59110B2 (ja) * 2018-05-31 2022-04-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77906A (ja) * 2020-11-12 2022-05-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4076620A (ja) * 2022-11-25 2024-06-06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37577A (ja) * 2000-05-29 2001-12-07 Canon Inc ベルトユニット用保守工具と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29308A (ja) * 2002-06-25 2004-01-2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44877A (ja) * 2002-10-23 2004-05-2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90110435A1 (en) * 2007-10-25 2009-04-30 Xerox Corporation Belt installation tool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07A (en) * 1849-01-09 Improvement in plows
JP3574149B2 (ja) * 1992-07-01 2004-10-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小型プリンタ
JP3141316B2 (ja) * 1994-12-02 2001-03-05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機
JP3664771B2 (ja) * 1995-05-13 2005-06-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16001A (ja) * 2002-01-24 2003-07-30 Ricoh Co Ltd ベルト装置、画像形成装置、着脱ユニット、及び無端ベルトの張架方法
JP4223264B2 (ja) * 2002-10-30 2009-02-1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離接機構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309149B2 (ja) * 2003-02-21 2009-08-05 オリオン電機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ケースの蓋体支持構造
JP2005160454A (ja) * 2003-11-28 2005-06-23 Seiji Nakamura 移動式水受け皿
JP4644531B2 (ja) * 2004-09-17 2011-03-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83960A (ja) * 2005-04-01 2006-10-19 Pureen:Kk 収納可能な転倒防止スタンド
JP5200670B2 (ja) * 2008-06-04 2013-06-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廃トナー回収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35983B2 (ja) 2009-03-02 2014-03-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ベルトユニット
JP2011013305A (ja) 2009-06-30 2011-01-20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741998B2 (ja) * 2010-11-18 2015-07-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37577A (ja) * 2000-05-29 2001-12-07 Canon Inc ベルトユニット用保守工具と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29308A (ja) * 2002-06-25 2004-01-2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44877A (ja) * 2002-10-23 2004-05-2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90110435A1 (en) * 2007-10-25 2009-04-30 Xerox Corporation Belt installation tool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68742A (zh) * 2018-06-05 2019-12-13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CN110568742B (zh) * 2018-06-05 2022-08-26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656969B2 (ja) 2015-01-21
US20140174888A1 (en) 2014-06-26
US9409429B2 (en) 2016-08-09
JP2014126587A (ja) 2014-07-07
CN103901755B (zh) 2016-05-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09299B (zh) 盒、用于盒的安装方法以及用于盒的拆除方法
US9632479B2 (en)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479670B (zh) 处理盒及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CN100474175C (zh) 处理盒和可与之一起使用的成像设备
CN100533304C (zh) 成像设备
US6798430B2 (en) Tandem type color image forming device having a plurality of process cartridges arrayed in running direction of intermediate image transfer member
CN102221809B (zh) 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CN100543599C (zh) 成像设备
EP1950630B1 (en) A Fastening Mechanism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236387B (zh) 显影盒及包括该显影盒的成像设备
CN101627343A (zh) 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CN103901755A (zh) 带单元、成像装置以及带部件更换方法
WO2005093523A2 (en) Movable subunit and two piece cartridge for use in an image forming device
CN102314124A (zh) 具有充电线清洁机构的图像形成装置
JP2010197972A (ja) 現像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る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5515711B2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85067B2 (ja) 着脱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3289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271293A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显影盒
JP7483541B2 (ja)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30011B2 (ja) 着脱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40368B2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