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98454A - 靶材 - Google Patents

靶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98454A
CN103898454A CN201310741861.0A CN201310741861A CN103898454A CN 103898454 A CN103898454 A CN 103898454A CN 201310741861 A CN201310741861 A CN 201310741861A CN 103898454 A CN103898454 A CN 1038984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rget
main composition
alloy
composition element
impur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74186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多湖雄一郎
小玉健二
尾崎公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do Stee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do Stee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do Steel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do Stee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8984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9845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14/00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 C23C14/22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of coating
    • C23C14/34Sputtering
    • C23C14/3407Cathode assembly for sputtering apparatus, e.g. Target
    • C23C14/3414Metallurgical or chemical aspects of target preparation, e.g. 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27/00Alloys based on rhenium or a refractory metal not mentioned in groups C22C14/00 or C22C16/00
    • C22C27/02Alloys based on vanadium, niobium, or tantalu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0/00Alloys containing less than 50% by weight of each constituen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Physical Vapour Deposi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靶材,所述靶材具备以下构成:(1)前述靶材被用作用于形成Cu布线的保护膜的靶;(2)前述靶材包含Nb、Ni、Ti和M(其中,M为任意元素)作为主要构成元素,余量由不可避免的杂质组成,其中,M为选自由V、Zr、Mo、Ta和W构成的组中的任意1种以上元素;(3)前述主要构成元素满足式:Nba(Ni1-xTixb(M)c的关系,其中,20(at%)≤a≤45(at%)、50(at%)≤b≤80(at%)、0(at%)≤c≤8(at%)、a+b+c=100(at%)、0.8182≤(1-x)/x≤1.2222。

Description

靶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靶材,更详细而言,涉及作为用于形成在薄膜晶体管(TFT)、触摸屏中使用的Cu布线的保护膜的靶而使用的靶材。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中使用有用于驱动液晶的TFT。TFT具有漏极(D)、栅极(G)和源极(S)这3极,漏极(D)与液晶驱动用电极接合。另外,TFT通常具备如下结构:在基板上依次层叠有栅极(G)、绝缘膜和非晶Si(a-Si),在a-Si的表面形成有源极(S)和漏极(D)。
以往,在源极(S)和漏极(D)中使用Al合金。然而,Al合金的电阻相对较大,因此在高速处理化、节能化的方面有极限。因此,作为TFT的电极,正在研究使用电阻比Al合金小的Cu。
另一方面,作为源极(S)和漏极(D)的材料使用Cu、在a-Si的表面直接形成Cu电极时,在a-Si与Cu电极之间容易出现元素的相互扩散。元素的相互扩散成为使电极的电特性、a-Si的半导体特性降低的原因。因此,在a-Si与Cu电极的界面通常设置有用于抑制元素的相互扩散的保护膜。
关于这样的Cu布线用的保护膜,迄今给出了各种提案。
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方面:在基底绝缘层与铜布线层之间利用溅射法形成由Ta层、TaN层、TiN层、TaSiN层、WSiN层、Mo层、Co合金层(例如,Co-B或Co-W-B)、Ni合金(例如Ni-B)、Mo合金层等组成的铜扩散防止层。
另外,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如下方面:在表面形成有Si氧化层的a-Si层与Cu层之间形成由Cu-Mn合金等形成的Cu合金层。
在同一文献中还记载了如下两方面:将a-Si层/Cu合金层/Cu层加热至200℃~300℃时,Cu合金层30所包含的添加元素移动至Si氧化层与Cu合金层的界面,在界面处富集;和通过Si氧化层的氧与添加元素形成有氧化物层,该氧化物层成为扩散阻挡层。
使氧化物析出至Si氧化层与Cu合金层的界面的方法具有能够形成稳定的保护膜这样的优点。然而,为了形成保护膜需要在氧化气氛下对薄膜的层叠体进行热处理,存在将Si、Cu氧化的担心。因此,保护膜的形成优选使用溅射法。
为了利用溅射法形成保护膜,需要制作具有期望的厚度的溅射靶材。目前,作为Cu布线保护膜最普及的是MoTi。
然而,MoTi为高熔点金属之间的合金,因此,为了制作靶材需要使用粉末烧结法,制造性差。另外,现有技术中不存在提案了作为Cu布线保护膜用合金有用、而且可熔化、铸造和塑性加工的靶材的先例。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5438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25158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作为Cu布线的保护膜用合金有用、而且可熔化、铸造和塑性加工的靶材。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靶材的要点在于具备以下构成。
(1)前述靶材被用作用于形成Cu布线的保护膜的靶。
(2)前述靶材包含Nb、Ni、Ti和M(其中,M为任意元素)作为主要构成元素,余量由不可避免的杂质组成。
其中,
M为选自由V、Zr、Mo、Ta和W构成的组中的任意1种以上元素。
(3)前述主要构成元素满足下式(A)的关系。
Nba(Ni1-xTixb(M)c···(A)
其中,
20(at%)≤a≤45(at%)、50(at%)≤b≤80(at%)、
0(at%)≤c≤8(at%)、a+b+c=100(at%)、
0.8182≤(1-x)/x≤1.2222。
发明的效果
Nb表现出对Cu的扩散阻挡性,但其为高熔点金属,因此熔化、铸造性和塑性加工性差。另一方面,相对于Nb添加规定量的Ni时,合金的熔点降低。因此,合金的熔化性提高。
另外,相对于Nb添加规定量的Ni和Ti时,组织内生成NiTi金属间化合物。因此,合金的热加工性提高。
进而,相对于这样的Nb系合金再添加规定量的元素M时,对Cu的扩散阻挡性进一步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Nb+W+Mo+Ta+V)量与平均结晶物粒径的关系的图。
图2为表示(Nb+W+Mo+Ta+V)量与最大收缩值的关系的图。
图3为表示Ni/Ti比与最大收缩值的关系的图。
图4为表示最高收缩值与温度幅度的关系的图。
图5为NiTi中的Ti的热处理前后的分布的图表。
图6为NiTi中的Ni的热处理前后的分布的图表。
图7为实施例46中的Ti的热处理前后的分布的图表。
图8为实施例46中的Ni的热处理前后的分布的图表。
图9为实施例46中的Nb的热处理前后的分布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1.靶材]
本发明的靶材的特征在于具备以下构成。
(1)前述靶材被用作用于形成Cu布线的保护膜的靶。
(2)前述靶材包含Nb、Ni、Ti和M(其中,M为任意元素)作为主要构成元素,余量由不可避免的杂质组成。
其中,
M为选自由V、Zr、Mo、Ta和W构成的组中的任意1种以上元素。
(3)前述主要构成元素满足下式(A)的关系。
Nba(Ni1-xTixb(M)c···(A)
其中,
20(at%)≤a≤45(at%)、50(at%)≤b≤80(at%)、
0(at%)≤c≤8(at%)、a+b+c=100(at%)、
0.8182≤(1-x)/x≤1.2222。
[1.1.用途]
本发明的靶材被用作用于形成Cu布线的保护膜的靶。
如后所述,本发明的靶材尽管包含相对大量的Nb(和为高熔点金属的元素M),但可使用量产性优异的熔化方法(例如,高频熔化法)来熔化、且具有适度的热加工性。因此,可以廉价地制造致密、且具有任意形状的靶。
[1.2.主要构成元素]
靶材包含Nb、Ni、Ti和M(M为任意元素)作为主要构成元素,余量由不可避免的杂质组成。在这里,M为选自由V、Zr、Mo、Ta和W构成的组中的任意1种以上元素。
靶材所包含的杂质越少越好。为了获得高特性,靶材所包含的主要构成元素的总量优选为95at%以上。主要构成元素的总量更优选为98at%以上。
高熔点金属通常容易被氧化。因此,使用粉末烧结法将包含高熔点金属的合金制成靶时,氧量増加。
与此相对,本发明的靶材可熔化、铸造,因此氧含量少。具体而言,通过使制造条件最适化,靶材整体所包含的氧含量(=氧的质量×100/(主要构成元素的质量+不可避免的杂质的质量))达到小于0.2质量%。
Nb为本合金的主要的构成元素。Nb表现出抑制Cu的扩散的作用(扩散阻挡性)。然而,Nb的熔点在2468±10℃左右,难以进行使用高频熔化法的熔化、铸造。
另一方面,Ni通过与Nb合金化而使Nb低熔点化,使Nb的熔化变容易。
另外,相对于Nb同时添加Ni和Ti时,在最终的组织中由Ni与Ti生成NiTi金属间化合物。NiTi可进行热加工和冷加工,因此,通过使它们存在于材料中,材料的制造性低下变得轻微。
进而,添加的Ti的一部分在结晶时固溶于Nb固溶体。
M与Nb同样对Cu的扩散阻挡性高。另外,元素M均与Nb完全固溶。
因此,相对于Nb-Ni-Ti系合金进一步添加元素M时,不会使熔化铸造性和/或加工性降低,可以使对Cu的扩散阻挡性进一步提高。
[1.3.主要构成元素的比率]
主要构成元素满足上述式(A)。
本发明的靶材中,将主要构成元素的成分平衡最适化时,可以得到由下述(a)和(b)构成的两相组织:
(a)结晶化的Nb固溶体(Nb-M相)、和、
(b)Nb固溶体与NiTi金属间化合物的共晶组织。
Nb固溶体对Cu的扩散阻挡性高。因此,使用Nb固溶体单独存在的靶材来形成保护膜时,与使用了共晶单相的靶材的情况相比,保护膜的扩散阻挡性能变高。
[1.3.1.a]
a表示Nb占主要构成元素的比例。Nb量少时,对Cu的扩散阻挡性降低。另外,为了确保一定量以上的结晶化的Nb固溶体,需要a为成为全面共晶组织的量以上。从而,需要a为20(at%)以上。进一步优选a为25(at%)以上。
另一方面,Nb量过多时,合金整体的熔点上升,难以使用量产性优异的熔化法来进行熔化铸造。从而,需要a为45(at%)以下。进一步优选a为40(at%)以下。
[1.3.2.b]
b表示(Ni+Ti)占主要构成元素的比例。Ni具有使Nb的熔点降低的作用和与Ti结合生成Nb-NiTi的共晶组织的作用。b少时,合金的熔点上升,无法使Nb固溶体稳定地结晶。另外,NiTi金属间化合物的含量变少,加工性降低。从而,需要b为50(at%)以上。进一步优选b为55(at%)以上,更优选为60(at%)以上。
另一方面,b过多时,合金整体所包含的Nb量变少,对Cu的扩散阻挡性降低。另外,b过多时,容易形成低熔点、且为脆性材料的化合物(TiNi3)。形成有该化合物时,局部熔点降低,热加工性降低。从而,需要b为80(at%)以下。进一步优选b为75(at%)以下,更优选为70(at%)以下。
[1.3.3.c]
c表示元素M占主要构成元素的比例。元素M并不是必需的。然而,元素M均具有对Cu的扩散阻挡性,因此除了Nb之外还添加元素M时,对Cu的扩散阻挡性进一步提高。另外,M均为固溶于Nb、在Nb的结晶时成为其结晶核的元素。为了得到这样的効果,优选c为1(at%)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at%)以上。
另一方面,元素M过多时,合金整体的熔点上升,难以使用量产性优异的熔化法进行熔化铸造。从而,需要c为8(at%)以下。进一步优选c为6(at%)以下,更优选为5(at%)以下。
[1.3.4.(1-x)/x]
x表示相对于(Ni+Ti)的Ti的比例。另外,(1-x)/x表示Ni/Ti比(at%/at%)。Ni/Ti比少时,NiTi金属间化合物的析出量变少。从而,需要(1-x)/x为0.8182以上(换言之,(1-x)≥0.45)。进一步优选(1-x)/x为0.9以上,更优选为0.95以上。
同样,Ni/Ti比过多时,NiTi金属间化合物的析出量变少。从而,需要(1-x)/x为1.2222以下(换言之,(1-x)≤0.55)。进一步优选(1-x)/x为1.2以下。
[1.4.热加工性]
本发明的靶材尽管包含相对大量的Nb,但热加工性高。将原料组成最适化时,可以得到通过缩小Gleeble试验得到的最高收缩值为40%以上、且显示30%以上的收缩值的温度区域为200℃以上的材料。
在这里,“Gleeble试验”是指,为了测试钢在熔化、凝固、冷却过程中的高温脆化特性,在高温环境下将试验片高速拉伸,测定强度和收缩的试验。
“缩小Gleeble试验”是指使用小型的试验片的Gleeble试验。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最高收缩值与最大收缩值同义。
[2.靶材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靶材是如下制造的:以达到规定的组成的方式(即,以包含主要构成元素和不可避免的杂质、且主要构成元素满足式(A)的方式)配混原料,将配混物熔化、铸造而制造。
对配混物的熔化、铸造方法和其条件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根据目的使用各种方法和条件。本发明的靶材的主要构成元素的比率已被最适化,因此尽管包含Nb、M一类的高熔点金属,但可以使用量产性优异的熔化方法(例如,高频熔化法)来熔化。
另外,用像这样得到的靶材制造靶时,对铸块进行热加工和/或冷加工。
对加工方法和其条件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根据目的使用各种方法和条件。本发明的靶材在组织中分散有NiTi,因此加工性也高。
[3.靶材的作用]
Nb表现出对Cu的扩散阻挡性,但其为高熔点金属,因此熔化、铸造性和塑性加工性差。与此相对,相对于Nb添加规定量的Ni时,合金的熔点降低。因此,合金的熔化性提高,可以使用量产性优异的熔化方法(例如,高频熔化法)来进行熔化和铸造。
另外,相对于Nb添加规定量的Ni和Ti时,组织内生成Ni-Ti合金。Ni-Ti合金作为形状记忆合金而广为人知,其金属间化合物(NiTi)为屈指可数的可热加工和冷加工的金属间化合物。因此,通过使Nb系合金内分散NiTi金属间化合物,在对Cu的扩散阻挡性的同时提高,合金的热加工性提高。
进而,相对于这样的Nb系合金还进一步添加规定量的元素M时,对Cu的扩散阻挡性进一步得到提高。
实施例
(实施例1~49、比较例1~13)
[1.试样的制作]
将以达到规定的组成的方式配混的原料(5kg)放入坩埚,使用高频感应炉来熔化。熔化后炉冷,得到铸锭(ingot)。在表1和表2中示出各试样的组成。
[表1]
Figure BDA0000448705440000091
[表2]
[2.试验方法]
[2.1.熔化性]
实施使用高频感应炉的坩埚熔化。
将下述(a)和(b)判定为“可熔化”:
(a)坩埚可使用2次以上的情况(即,在1次的熔化时无需修复坩埚的损伤,没有来自坩埚的耐火物成分(Al、Mg、O等)溶出的情况)、
和、
(b)没有原材料的熔融残余的情况。
[2.2.组织的鉴别]
利用X射线衍射来鉴别组织。X射线衍射的测定条件如以下所述。
使用X射线:Co靶的Kα射线
扫描方法:连续法-索拉狭缝5°
测量时间:0.02sec
步宽:0.02°(扫描速度:1°/min)
扫描角度范囲:20°~120°
[2.3.结晶物(Nb固溶体)的平均尺寸]
对5kg铸锭的断面组织中确认到的结晶物(以Nb为主成分的相)的大小进行测定。使用图像处理软件“WinROOF”,测定结晶物的圆当量直径,将其平均值作为结晶物的平均尺寸。
[2.4.氧浓度]
利用ICP分析测定铸锭的氧浓度。
[2.5.热加工性(缩小Gleeble试验)]
使用Gleeble试验机来评价热加工性。试验片尺寸为,长度:55mm、平行部直径:4.5mm。求出断裂面的断面减少率,将其作为收缩值。试验条件如以下所述。
十字头速度:50.6mm/sec
加热条件:加热至各温度后进行试验
加热方式:电加热
绘制试验温度对收缩值的图表,通过图表求出最大收缩值和收缩值30%以上的温度幅度。
[2.6.二次离子质谱(SIMS)]
在Si晶圆上制作保护膜(30nm)和Cu膜(300nm)的层叠膜。
在真空(<5.0×10-4Pa)中对该层叠膜进行330℃×120min的热处理。热处理后,利用SIMS从上方(Cu膜侧)实施深度方向的测定。用于形成保护膜的靶使用在实施例46得到的材料、或NiTi合金(Ni:Ti=1:1)。
[3.结果]
[3.1.熔化性]
在表3和表4示出熔化性(能否利用高频感应炉来熔化)。关于熔化性,通过表3和表4知道了以下事项。
(1)比较例1~5均不包含Ni,因此无法熔化。
(2)比较例8的(Ni+Ti)量少,因此发生Nb的熔融残余。
(3)比较例13的Nb过多,因此无法熔化。
(4)实施例1~49均可熔化。
[3.2.组织]
在表3和表4中示出铸锭的组织。关于组织,通过表3和表4知道了以下事项。
(1)比较例1~5均未添加Ni和Ti,因此成为无结晶物的固溶体。
(2)比较例6成为结晶物(Nb固溶体)和共晶(NiTi化合物+Nb固溶体)的两相组织,但结晶物粗大化。这是由于Nb量过多。
(3)比较例7、9均为共晶组成,因此未结晶有结晶物。
(4)比较例8呈现出两相组织,但发生Nb的熔融残余。这是由于Ni量少。
(5)实施例1~49均呈现出两相组织。
[3.3.结晶物的平均尺寸]
在表3和表4中示出结晶物(Nb固溶体)的平均尺寸。另外,在图1中示出(Nb+W+Mo+Ta+V)量和平均结晶物粒径的关系。关于结晶物的平均尺寸,通过表3和表4、以及图1知道了以下事项。
(1)得到了两相组织的材料中,比较例6的结晶物的平均尺寸超过1500μm。
(2)实施例1~49的结晶物的平均尺寸为100~1400μm。
(3)有(Nb+W+Mo+Ta+V)越多,平均结晶物粒径越大的倾向。
[3.4.铸锭的氧浓度]
在表3和表4中示出铸锭的氧浓度。实施例和比较例中,材料整体(包含杂质)所包含的氧含量均小于0.2质量%。另外,将各试样的氧含量换算成at%时,均小于1.0at%。
[3.5.热加工性]
在表3和表4中示出最大收缩值和显示30%以上的收缩值的温度区域。在图2中示出(Nb+W+Mo+Ta+V)量与最大收缩值的关系。在图3中示出Ni/Ti比与最大收缩值的关系。进而,在图4中示出最高收缩值和温度幅度的关系。通过表3~4、和图2~4知道了以下事项。
(1)到(Nb+W+Mo+Ta+V)为约35at%为止,显示大约60%左右的最大收缩值。然而,(Nb+W+Mo+Ta+V)量超过35at%时,最大收缩值降低。
(2)Ni/Ti比为约1.05时,最大收缩值达到最大。
(3)通过将组成最适化,可以同时满足最大收缩值为40%以上、且显示30%以上的收缩值的温度区域为200℃以上这样的条件。
[3.6.SIMS]
在图5中示出NiTi中的Ti的热处理前后的分布。在图6中示出NiTi中的Ni的热处理前后的分布。在图7中示出实施例46中的Ti的热处理前后的分布。在图8中示出实施例46中的Ni的热处理前后的分布。进而,在图9中示出实施例46中的Nb的热处理前后的分布。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判定为分布中,深度(Depth):-300nm~0nm为Cu膜中、0~100nm左右的最大值为保护膜中、在这之后为Si晶圆中的分布。虽然保护膜以30nm的膜厚成膜,但认为由于SIMS的分辨率,峰被展宽。通过图5~9知道了以下事项。
(1)使Si晶圆与Cu膜之间隔有NiTi膜时,在热处理前后未确认到Ni的分布有大的变化,但在Ti的分布中,在Cu与保护膜的界面处,热处理后的原子浓度变大1位数以上。这显示,Ti移动到了Cu中。
(2)使Si晶圆与Cu膜之间隔有NbNiTi膜(实施例46)时,没有出现像NiTi那样的热处理前后的界面移动。这显示,NbNiTi膜对Si和对Cu均具有扩散阻挡性。
[表3]
[表4]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任何限制,在不超出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改变。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靶材可作为用于形成在薄膜晶体管(TFT)、触摸屏中使用的的Cu布线的保护膜的靶而使用。

Claims (5)

1.一种靶材,其具备以下构成:
(1)所述靶材被用作用于形成Cu布线的保护膜的靶;
(2)所述靶材包含Nb、Ni、Ti和M作为主要构成元素(其中,M为任意元素),余量由不可避免的杂质组成,
其中,M为选自由V、Zr、Mo、Ta和W构成的组中的任意1种以上元素;
(3)所述主要构成元素满足下式(A)的关系:
Nba(Ni1-xTixb(M)c···(A)
其中,
20(at%)≤a≤45(at%)、50(at%)≤b≤80(at%)、
0(at%)≤c≤8(at%)、a+b+c=100(at%)、
0.8182≤(1-x)/x≤1.22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靶材,其是以包含所述主要构成元素与所述不可避免的杂质、且所述主要构成元素满足所述式(A)的方式配混原料,将配混物熔化、铸造而得到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靶材,其中,所述靶材整体所包含的作为所述不可避免的杂质的氧含量小于0.2质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靶材,其中,所述靶材整体所包含的作为所述不可避免的杂质的氧含量小于0.2质量%。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靶材,其中,通过缩小Gleeble试验得到的最高收缩值为40%以上、且显示30%以上的收缩值的温度区域为200℃以上。
CN201310741861.0A 2012-12-27 2013-12-27 靶材 Pending CN10389845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83962A JP2014125659A (ja) 2012-12-27 2012-12-27 ターゲット材料
JP2012-283962 2012-12-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98454A true CN103898454A (zh) 2014-07-02

Family

ID=509900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741861.0A Pending CN103898454A (zh) 2012-12-27 2013-12-27 靶材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14125659A (zh)
KR (1) KR20140085370A (zh)
CN (1) CN103898454A (zh)
TW (1) TW201432059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37412A (zh) * 2022-09-27 2023-01-24 芜湖映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钼合金靶材及其制作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40085370A (ko) 2014-07-07
JP2014125659A (ja) 2014-07-07
TW201432059A (zh) 2014-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ang et al. Lightweight, ultrastrong and high thermal-stable eutectic high-entropy alloys for elevated-temperature applications
Gornakova et al. Effect of composition, annealing 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 torsion on structure and hardness of Ti–V and Ti–V–Al alloys
CN108642363B (zh) 一种高强高塑共晶高熵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Suryanarayana Mechanical alloying: a critical review
Wang et al. Mechanical alloying and spark plasma sintering of CoCrFeNiMnAl high-entropy alloy
CN103906850B (zh) 形成烧结的镍‑钛‑稀土(Ni‑Ti‑RE)合金的方法
CN112011712B (zh) 轻质难熔高熵合金的成分配方及制备工艺
JP4415303B2 (ja) 薄膜形成用スパッタリングターゲット
TWI675110B (zh) Ni基耐熱合金
CN104831122A (zh) 一种低成本高性能钛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Shang et al. ZrC reinforced refractory-high-entropy-alloy coatings: compositional design, synthesis, interstitials, and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effects on wear, corrosion and oxidation behaviors+
Terayama et al. Shape memo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M-processed Ti–Ni–Cu alloys
Zhang et al. Effect of Sn addition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high-temperature oxidation resistance of intermetallic TiAl alloys by first principles study an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EP3375901B1 (en) High hardness amorphous composit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Algan Şimşek et al. The effect of B addition on the microstructur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FeNiCoCrCu high entropy alloys
TW201024435A (en) Sintered body containing yttrium oxide, and sputtering target
Wei et al. Oxidation behavior of Zr-containing Ti2AlNb-based alloy at 800° C
Ramaiah et al. Microstructure and transformation behaviour of Ni75− XTiXPd25 high temperature shape memory alloys
Fan et al. Effects of Si variation and Zr addition on the microstructure, oxidation resistance and mechanical property at 1523 K of Nb-Si-Ti/Zr/Hf-Cr/Al high-entropy superalloys
CN103898454A (zh) 靶材
CN1151308C (zh) 可形成非晶态结构的多组元钛基合金
CN109722559B (zh) 一种氧合金化的铜锆/铪基非晶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JP4743645B2 (ja) 金属薄膜配線
Yi et al. Glass forming ability of Al–Ni–La alloys with Si addition
JP5622079B2 (ja) スパッタリングターゲ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