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90620B - 具有不同光学分组的变迹宽带局部反射器 - Google Patents
具有不同光学分组的变迹宽带局部反射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890620B CN103890620B CN201280051430.5A CN201280051430A CN103890620B CN 103890620 B CN103890620 B CN 103890620B CN 201280051430 A CN201280051430 A CN 201280051430A CN 103890620 B CN103890620 B CN 10389062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peat unit
- optical repeat
- distribution
- multiple layer
- layer polym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1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9000012788 optical fil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9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5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4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9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2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53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4
- 230000003595 spec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10287 polar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2835 absorb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3252 repet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630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125000005487 naphthalate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4310 photopic vi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892 sprea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7480 sprea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230 bi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KKEYFWRCBNTPAC-UHFFFAOYSA-L terephthalate(2-) Chemical group [O-]C(=O)C1=CC=C(C([O-])=O)C=C1 KKEYFWRCBNTPAC-UHFFFAOYSA-L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1634 Copolyest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985 reflectance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429 visible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0355 oscil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310 reflectomet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419 depend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066 destr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3399 edible fruit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304 fi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100 high-refractive-index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6254 polymer film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047 polymeric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568 sex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654 addit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96 add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27 coher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40 colo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94 computer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577 co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2615 epidermi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438 eyesigh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19 fig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10 freez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14 freez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998 heat set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54 immer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01 laminate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97 material degrada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55 mel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935 neu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767 nitr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307 optical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73 pai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XNGIFLGASWRNHJ-UHFFFAOYSA-N phthalic acid Chemical group OC(=O)C1=CC=CC=C1C(O)=O XNGIFLGASWRNH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116 polymeriz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12 process op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64 recyc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514 refle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77 ren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11 transmission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313 weake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8—Mirrors
- G02B5/0816—Multilayer mirrors, i.e. having two or more reflecting layers
- G02B5/0825—Multilayer mirrors, i.e. having two or more reflecting layers the reflecting layers comprising dielectric materials only
- G02B5/0841—Multilayer mirrors, i.e. having two or more reflecting layers the reflecting layers comprising dielectric materials only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s, e.g. polyme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10—Beam splitting or combining systems
- G02B27/14—Beam splitting or combining systems operating by reflection only
- G02B27/142—Coating structures, e.g. thin films multilaye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8—Interference filters
- G02B5/281—Interference filters designed for the infrared light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8—Interference filters
- G02B5/285—Interference filters comprising deposited thin solid film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8—Interference filters
- G02B5/285—Interference filters comprising deposited thin solid films
- G02B5/287—Interference filters comprising deposited thin solid film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layer of organic material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2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 G02B5/3033—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 G02B5/3041—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comprising multiple thin layers, e.g. multilayer stack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2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 G02B5/3033—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 G02B5/3041—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comprising multiple thin layers, e.g. multilayer stacks
- G02B5/30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comprising multiple thin layers, e.g. multilayer stacks including organic materials, e.g. polymeric lay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Optical Fil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宽带局部反射器,其包括:第一多层聚合物光学膜,其具有从所述第一多层聚合物光学膜的第一侧到第二侧的一定总数的光学重复单元;以及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其具有从所述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的第一侧到第二侧的一定总数的光学重复单元,并且所述多层聚合物光学膜的第二侧上的中间层将所述第一多层聚合物光学膜与所述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分开。所述第一多层聚合物光学膜具有第一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和第一变迹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所述第一变迹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单调地偏离所述第一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并限定所述第一多层聚合物光学膜的第二侧。所述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具有第二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和第二变迹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所述第二变迹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单调地偏离所述第二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并限定所述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的第一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除了别的之外涉及具有一种不同光学分组的光学膜构造,此构造为宽带局部反射器的带内透射和反射光提供平滑光谱。
背景技术
多层光学膜是已知的。这种膜可包括大量由不同的透光材料形成的薄层,所述层称为微层,这是因为它们足够薄以使得光学膜的反射和透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层界面反射的光的相长干涉和相消干涉。根据各个微层所具有的双折射(如果有的话)的值和相邻微层的相对折射率差值并且另外根据其他设计特性,可将多层光学膜制备成具有如下反射和透射特性,所述反射和透射特性可(例如)在一些情况下被表征为反射偏振器并且在其他情况下被表征为反射镜。
由多个微层构成的反射偏振器为人们所知已有一段时间,所述多个微层的面内折射率被选择成提供沿着面内阻光轴的相邻微层之间的显著折射率失配和沿着面内透光轴的相邻微层之间的显著折射率匹配,并且具有足够数量的层以确保对于沿一个主方向(称为阻光轴)偏振的垂直入射光具有高反射率、同时对于沿正交主方向(称为透光轴)偏振的垂直入射光保持低反射率和高透射率。参见例如美国专利No.3,610,729(Rogers)、No.4,446,305(Rogers等人)和No.5,486,949(Schrenk等人)。
近来,3M公司的研究人员已经指出此类膜沿着垂直于膜的方向(即z轴)的层对层折射率特性的重要性,并显示出这些特性如何对膜在斜入射角下的反射率和透射率起重要作用。参见例如美国专利5,882,774(Jonza等人)。除了别的之外,Jonza等人教导了如何调整相邻微层之间的z轴折射率失配(简称为z折射率失配或Δnz)以便于构造布鲁斯特角(p偏振光在界面处的反射率变为零的角度)非常大或不存在的多层叠堆。这继而允许构造这样的多层反射镜和偏振器:其p偏振光的界面反射率随着入射角增加而缓慢减小,或与入射角无关,或随着入射角偏离垂直方向而增大。因此,可以获得在宽带宽内对s偏振光和p偏振光均具有高反射率的多层膜(对于反射镜以任何入射方向,对于偏振器以选定的方向)。
一些多层光学膜被设计用于窄带操作(即,在窄波长范围上),而其他多层光学膜被设计用于在宽波长范围上使用,例如,在基本上整个可见光或明度光谱、或者(例如)外加近红外波长的可见光或明度波长范围上。多年来,后一类型的膜(即,宽带多层光学膜)的设计者和制造商已不得不处理彩色问题。当所述膜旨在用于视觉显示系统(如,其中所述膜为宽带反射偏振器或宽带反射镜并且显示系统为液晶显示器、光源、或背光源)中时,通常出现彩色问题。宽带反射器通常包括多层聚合物光学膜,该光学膜具有厚度值从多层聚合物光学膜的第一侧到第二侧单调地增加的一定总数的光学重复单元。这种层厚度的布置称为梯度层厚度分布。在这种系统中,通常不利的是,所述膜在垂直入射光下或对于倾斜入射光向显示器赋予显著的彩色(非白色)外观。当所述膜在光谱的可见部分上具有不均一的透射或反射特性时会产生彩色外观。就共挤出的聚合物多层光学膜而言,这种不均一性通常归因于所述膜的层厚度分布相对于目标分布的不良控制。为了避免彩色问题,聚合物多层光学膜通常被设计为提供沿其主轴的极低反射率和高透射率(如,对于以透射观察的反射偏振器的透光轴)或者极高反射率和低透射率(如,对于反射偏振器的阻光轴或对于以反射观察的反射镜膜的任何面内轴)。
最近,已提出下述宽带聚合物多层光学膜,其对于平行于至少一个主光轴偏振的光具有中等大小的反射率和透射率以使得一些显著量的入射光被反射,并且另一些显著量的入射光(通常,未被反射的入射光的其余部分)被透射。这种膜在本文中称为部分反射型多层光学膜、或部分透射型多层光学膜。解决这种膜中的彩色问题的一种方法为利用具有精心定制的层厚度分布的仅单个微层分组来提供这种膜并且在不使用层倍增器装置的情况下来制造这种膜,由此实现对层厚度分布的最大控制和在可见光波长范围上的透射率或反射率的相应最小光谱波动。然而,即使是精心定制的层厚度分布也不减少由带内振铃产生的彩色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除了别的之外描述了表现出降低的带内光谱振铃的具有不同光学分组的变迹宽带反射器。
在多个实施例中,宽带局部反射器包括第一多层聚合物光学膜,其具有从第一多层聚合物光学膜的第一侧到第二侧的一定总数的光学重复单元,第一多层聚合物光学膜具有第一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和第一变迹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第一变迹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单调地偏离第一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并限定第一多层聚合物光学膜的第二侧。反射器还包括中间层,其位于多层聚合物光学膜的第二侧上;以及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其具有从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的第一侧到第二侧的一定总数的光学重复单元,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具有第二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和第二变迹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第二变迹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单调地偏离第二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并限定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的第一侧。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的第一侧可设置在中间层上,使得中间层将第一多层聚合物光学膜与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分开。
在其他实施例中,宽带局部反射器包括第一多层聚合物光学膜,其具有厚度值从第一多层聚合物光学膜的第一侧到第二侧单调地增加的一定总数的光学重复单元,第一多层聚合物光学膜具有第一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和第一变迹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第一变迹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单调地偏离第一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并限定第一多层聚合物光学膜的第二侧。反射器还包括中间层,其位于多层聚合物光学膜的第二侧上;以及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其具有厚度值从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的第一侧到第二侧单调地增加的一定总数的光学重复单元,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具有第二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和第二变迹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第二变迹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单调地偏离第二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并限定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的第一侧。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的第一侧可设置在中间层上,使得中间层将第一多层聚合物光学膜与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分开。
在其他实施例中,宽带局部反射器包括第一多层聚合物光学膜,其具有从第一多层聚合物光学膜的第一侧到第二侧的一定总数的光学重复单元并由第一材料组形成,第一多层聚合物光学膜具有第一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和第一变迹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第一变迹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单调地偏离第一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并限定第一多层聚合物光学膜的第二侧。反射器还包括中间层,其位于多层聚合物光学膜的第二侧上;以及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其具有从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的第一侧到第二侧的一定总数的光学重复单元并由不同于第一材料组的第二材料组形成,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具有第二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和第二变迹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第二变迹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单调地偏离第二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并限定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的第一侧。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的第一侧可设置在中间层上,使得中间层将第一多层聚合物光学膜与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分开。
本文所述的光学膜(例如,宽带局部反射器)和膜制品可以提供优于先前的光学膜或膜制品的一个或多个优点。例如,先前的宽带局部反射器易受带内振铃的影响,而本文所述的宽带局部反射器可基本上消除带内振铃。因此,本文所述的宽带局部反射器为带内透射和反射光提供平滑光谱。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阅读本文所展示的公开内容后,本文所述的装置和方法的各种实施例的这些和其他优点将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参考以下对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可更全面地理解本发明,其中:
图1是多层光学膜的示例性光学重复单元(ORU)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2是多层光学膜的一部分的示意性透视图,该视图示出了微层分组和多个ORU;
图3是反射偏振膜的示意透视图;
图4是具有不同光学分组的宽带局部反射器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5是具有两个光学分组的光学膜的层分布厚度曲线图;
图6是由图5的层厚度分布产生的光谱的曲线图;
图7是实例1的具有两个变迹光学分组的光学膜的层分布厚度曲线图;
图8是由图7的层厚度分布产生的光谱的曲线图;
图9是由具有较厚中间层的图7的层厚度分布产生的光谱的曲线图;
图10是由具有较薄中间层的图7的层厚度分布产生的光谱的曲线图;
图11是实例2的具有两个变迹光学分组的光学膜的层分布厚度曲线图;
图12是由图11的层厚度分布产生的光谱的曲线图;
图13是实例3的具有两个变迹光学分组的光学膜的层分布厚度曲线图;
图14是由图13的层厚度分布产生的光谱的曲线图;
图15是由图13的层厚度分布产生的光谱的另一个曲线图;
图16是由图13的层厚度分布产生的光谱的另一个曲线图;
图17是由图13的层厚度分布产生的光谱的另一个曲线图;
图18是实例4的具有两个变迹光学分组的光学膜的层分布厚度曲线图;
图19是由图18的层厚度分布产生的光谱的曲线图;
图20是由图18的层厚度分布产生的光谱的另一个曲线图;
图21是由图18的层厚度分布产生的光谱的另一个曲线图;
图22是实例5的具有两个变迹光学分组的光学膜的层分布厚度曲线图;
图23是由图22的层厚度分布产生的光谱的曲线图;并且
图24是由图22的层厚度分布产生的光谱的另一个曲线图。
本文展示的示意图未必按比例绘制。附图中所用的类似编号指代类似的组件、步骤等。然而,应当理解,使用标号来指代给定附图中的组件并非意图限制在另一附图中以相同标号标记的组件。此外,使用不同的标号来指代组件并非意图表明不同编号的组件不能相同或相似。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中,参考了形成其一部分的附图,在这些附图中以图示的方式显示了装置、系统和方法的多个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或实质的情况下,设想了其他实施例并可以进行修改。因此,以下的具体实施方式不具有限制性意义。
除非另外指明,否则本文所用的所有科技术语具有本领域中常用的含义。本文给出的定义有利于理解本文中频繁使用的某些术语,并且并不意味着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除非本文内容以其他方式明确指出,否则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和“所述”涵盖具有复数形式的实施例。
除非本文内容以其他方式明确指出,否则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或”一般以包括“和/或”的意义使用。
如本文所用,“具有”、“包括”、“包含”等以其开放式含义使用,并通常是指“包括但不限于”。应当理解,术语“由…组成”和“基本上由...组成”包括在术语“包含”等的范围内。
为了清楚起见在本文中参照附图来描述本文提及的诸如“顶部”、“底部”、“左侧”、“右侧”、“上部”、“下部”、“上方”、“下方”的任何方向以及其他方向和取向,但是这些方向和取向并非要对实际的装置或系统或者装置或系统的使用进行限制。本文所述的装置、制品或系统中的许多可以按多种方向和取向使用。
本发明除了别的之外描述了一种光学膜构造,此构造为宽带局部反射器的带内透射和反射光提供平滑光谱。如本文所述,本文所述的宽带局部反射器可基本上消除带内振铃。因此,本文所述的宽带局部反射器为带内透射和反射光提供平滑光谱。已发现,具有变迹梯度厚度分布的宽带局部反射器光学膜减少或基本上消除了带内光谱振铃,并且必然地减少或基本上消除了非期望的彩色。术语“变迹”有时称为“渐缩”,来自于一类数学技术,这种技术通常应用于信号处理、电磁学和光学领域。当物理结构与电磁场相互作用时,诸如聚合物多层光学膜与红外光、可见光和/或紫外光相互作用时,由于与梯度谐振层分布终止相关的不连续性,通常将出现光谱特征。对于本发明,我们使用术语“变迹”来描述使梯度层厚度分布终止以便使诸如光谱振铃的不期望光谱特征最小化的技术。
本文所述的宽带局部反射器可用于任何合适的目的,包括但不限于光学显示器、光学图形等。虽然本发明不受此限制,但是通过讨论下面提供的实例,将认识到本发明的各个方面。
如上文所述,聚合物多层光学膜的设计者和制造商所面对的一个挑战是非预期和非期望的彩色,所述聚合物多层光学膜旨在成为(1)在垂直和倾斜角度下沿主轴局部地反射和(2)成为宽带的(即,旨在提供宽波长范围内的局部反射率)。这种非期望的彩色在光学透射和反射光谱中可表现为相对高的频率波动。出于本文所示和所述的附图的目的,为了简单起见,假定多层光学膜主体在膜主体的平面上不具有空间波动。因此,假定给定膜主体的光谱反射和透射特性与膜上被测量的定位或位置(如,(x,y)坐标)无关。
现在参见图1,示出了多层光学膜的示例性光学重复单元(ORU)的示意性透视图。图1仅示出多层光学膜100的两个层,该光学膜可包括几十或几百个以一个或多个邻接分组或叠堆布置的此类层。膜100包括单个微层102、104,其中“微层”是指这样的层,其足够薄,使得在此类层之间的多个界面处反射的光发生相长干涉或相消干涉,以赋予多层光学膜所需的反射或透射特性。微层102、104可以一起表示多层叠堆的一个光学重复单元(ORU),ORU是在整个叠堆厚度中以重复图案重现的最小层组。这些微层具有不同的折射率特性,使得某种光在相邻微层间的界面处被反射。对于设计用于反射紫外波长、可见波长或近红外波长处的光的光学膜而言,每个微层的光学厚度(即物理厚度乘以折射率)通常小于约1微米。然而,根据需要,其中也可以包括更厚的层,例如膜外表面处的表层或设置在膜内用以隔开微层分组的保护性边界层(PBL)。
微层之一(例如图1的层102,或下图2的“A”层)对沿主x轴、y轴和z轴偏振的光的折射率分别为n1x、n1y和n1z。互相正交的x轴、y轴和z轴可例如对应于材料的介电张量的主方向。在多个实施例中,并且为了论述目的,不同材料的主方向为一致的方向,但一般不必如此。相邻微层(例如图1中的层104,或图2中的“B”层)沿相同轴的折射率分别为n2x、n2y、n2z。这些层之间的折射率的差值沿x方向为Δnx(=n1x–n2x)、沿y方向为Δny(=n1y–n2y),并且沿z方向为Δnz(=n1z–n2z)。这些折射率差值的性质连同膜中(或膜的给定叠堆中)的微层数量及其厚度分布一起控制膜(或膜的给定叠堆)的反射和透射特性。例如,如果相邻微层沿一个面内方向具有大的折射率失配(Δnx较大),并且沿正交面内方向具有小的折射率失配(Δny≈0),则膜或分组就垂直入射光而言可以起到反射偏振片的作用。反射偏振片可被视为这样的光学主体:如果波长在分组的反射带内,其强烈反射沿一条面内轴(称为“阻光轴”)偏振的垂直入射光,并且强烈透射沿正交的面内轴(称为“透光轴”)偏振的此类光。
如果需要,还可以调整针对沿z轴偏振的光而言相邻微层间的折射率差值(Δnz),以便得到对于倾斜入射光的p偏振分量的期望反射特性。为了保持对以倾斜角度入射的p偏振光的近轴向反射率,各微层之间的z轴折射率失配Δnz可以控制为显著小于面内折射率最大差值Δnx,使得Δnz≤0.5*Δnx。作为另外一种选择,Δnz≤0.25*Δnx。量级为零或几乎为零的z轴折射率失配产生了微层之间的这样的界面:根据入射角,该界面对p偏振光的反射率为常数或几乎为常数。此外,z轴折射率失配Δnz可以控制为与面内折射率差值Δnx相比具有相反的极性,即,Δnz<0。此条件产生这样的界面,该界面对p偏振光的反射率随入射角的增加而增大,对s偏振光的情形也一样。如果Δnz>0,则对p偏振光的反射率随入射角而减小。上述关系当然也适用于涉及Δnz和Δny的关系,例如,在其中需要沿两个主面内轴具有显著反射率和透射率的情况下(例如,均衡的或对称的部分反射型反射镜膜、或者透光轴在垂直入射下具有显著反射率的部分偏振膜)。
在图2的示意性侧视图中,示出了多层膜110的更多内层,使得可观察到多个ORU。膜相对于局部x-y-z笛卡尔坐标系示出,其中膜平行于x轴和y轴延伸,并且z轴垂直于膜及其组成层且平行于膜的厚度轴。
在图2中,将微层标记为“A”或“B”,“A”层由一种材料构成,“B”层由不同的材料构成,这些层以交替布置的方式堆叠,以形成光学重复单元或单位单元ORU1、ORU2、…ORU6,如图所示。在多个实施例中,如果需要高反射率,则全部由聚合物材料构成的多层光学膜便会包括多于6个的光学重复单元。多层光学膜110显示为具有显著较厚的层112,所述层可代表将图中所示的微层叠堆与另一个微层叠堆或分组(未示出)分隔开的外表层或保护性边界层(“PBL”,参见美国专利6,783,349(Neavin等人))。如果需要,可(例如)利用一层或多层厚粘合剂层或利用压力、热或其他方法将两个或更多个单独的多层光学膜层合在一起,以形成层合膜或复合膜。
在一些情况下,微层的厚度和折射率值可对应于1/4波长叠堆,即微层被布置成ORU,每一个ORU均具有两个等光学厚度(f-比率=50%,f-比率为组成层“A”的光学厚度与完整光学重复单元的光学厚度的比率)的相邻微层,此类ORU通过相长干涉有效地反射光,所述光的波长λ为光学重复单元的总光学厚度的两倍,其中主体的“光学厚度”是指其物理厚度与其折射率的乘积。在其他情况下,光学重复单元中微层的光学厚度可彼此不同,由此f-比率大于或小于50%。出于本专利申请的目的,我们设想出f-比率可为任何合适值的多层光学膜,并且不局限在f-比率为50%的膜。因此,在图2的实施例中,将“A”层一般描绘为比“B”层更薄。每个示出的光学重复单元(ORU1、ORU2等)的光学厚度(OT1、OT2等)等于其组成层“A”和“B”的光学厚度之和,并且每个光学重复单元反射波长λ为其总光学厚度两倍的光。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ORU的光学厚度根据沿z轴或膜厚度方向的厚度梯度而不同,由此光学重复单元的光学厚度随着从叠堆的一侧(如顶部)到叠堆的另一侧(如底部)而增大、减小或遵循某种其他函数关系。可使用这种厚度梯度,以提供扩宽的反射带,以在所关注的扩展波长谱带以及所关注的所有角度上提供光的大致光谱上平坦的透射和反射。作为另外一种选择,本发明所公开的分组的层厚梯度可得到有意的调控以提供在所关注的波长范围上显著变化的反射和透射光谱。例如,可为有利的是使多层光学膜主体透射(或反射)相比红光更多的蓝光或反之,或者透射(或反射)相比蓝光和红光更多的绿光。尽管这种所需的光谱不均一性可使得多层光学膜主体表现出着色(非透明或非中性)外观,但是这种所需彩色通常区别于本文在别处所论述的非期望彩色,因为所需彩色与光谱反射或透射的相对缓慢变化相关,而非期望的彩色则与这些参数随波长的较快变化相关。例如,与所需彩色相关的反射或透射的光谱不均一性可随着具有约100nm或更大的特征性周期的波长变化而变化,而与非期望的彩色相关的反射或透射的光谱不均一性可随着具有小于约50nm的特征性周期的波长变化而变化,但此数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层厚度分布中局部中断的量级。
为了通过适当数量的层来实现反射率,相邻微层针对沿x轴偏振的光表现出的折射率差值(Δnx)可以为例如至少0.03。如果希望对两个正交偏振状态的光具有高的反射率,那么相邻微层对于沿y轴偏振的光也可以具有例如至少0.03的折射率差值(Δny)。在一些情况下,相邻微层可以沿两条主面内轴(Δnx和Δny)具有量级相近的折射率失配,在这种情况下,膜或分组可以用作轴向反射镜或局部反射镜。作为另外一种选择,对于被设计为对于透光轴偏振为局部反射的反射偏振器而言,相邻微层可对于沿x轴偏振的光具有大的折射率差值(Δnx)并且对于沿y轴偏振的光具有较小但仍显著的折射率差值(Δny)。在此类实施例的变型形式中,相邻微层可以沿z轴表现出折射率匹配或失配(Δnz=0或Δnz大),并且该失配可以具有与面内折射率失配相同或相反的极性或符号。Δnz的这种定制在倾斜入射的光的p偏振分量的反射无论是随着入射角增大而增大、减小、还是保持不变都起关键作用。
尽管本文的实例描述了反射率随入射角而增加的反射器,但可利用本文所述的技术来制备沿给定主轴的反射率随入射角而降低的局部反射器,所述局部反射器具有降低的彩色。这对于下述膜为尤其重要的,所述膜在垂直入射下具有大的反射率并且在透射光中以各种角度(包括垂直入射角度)进行观察。
本发明所公开的多层光学膜的至少一个分组中的至少一些微层可根据需要为双折射的,例如,单轴双折射的或双轴双折射的,但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使用均为各向同性的微层。在一些情况下,每个ORU可包括一个双折射微层、和第二微层,所述第二微层为各向同性的或者相对于另一个微层具有少量的双折射。在其他情况下,每个ORU可包括两个双折射微层。
示例性的多层光学膜由聚合物材料构成,并且可以利用共挤出、浇注、和取向工艺来制备。参见美国专利5,882,774(Jonza等人)“Optical Film”(光学膜)、美国专利6,179,949(Merrill等人)“Optical Film and Process for Manufacture Thereof”(光学膜及其制备方法)、美国专利6,783,349(Neavin等人)“Apparatus for Making MultilayerOptical Films”(用于制备多层光学膜的设备)、以及2010年5月7日提交的名称为“Feedblock for Manufacturing Multilayer Polymeric Films”(用于制备多层聚合物膜的送料区块)的美国专利申请61/332,401(代理人案卷号64248US002)。多层光学膜可以通过上述参考文献的任何一篇中所述的聚合物共挤出法来形成。可以选择各种层的聚合物使之具有相似的流变性(如熔体粘度),使得它们可进行共挤出而没有显著的流体扰动。选择挤出条件以便以连续且稳定的方式将各自的聚合物充分地进料、熔融、混合、以及泵送为进料流或熔融流。用于形成和保持熔融流中的每一股的温度可以选定为在下述范围内,所述范围避免冻结、结晶、或该温度范围的低端处的不当高压下降、并且避免该范围的高端处的材料降解。
简而言之,制备方法可包括:(a)提供至少第一树脂流和第二树脂流,所述至少第一树脂流和第二树脂流与有待用于成品膜中的第一聚合物和第二聚合物对应;(b)使用合适的送料区块将第一树脂流和第二树脂流分成多个层,例如包括以下设施的送料区块:(i)梯度板,其包括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其中第一通道的横截区域沿该流动通道从第一位置变化到第二位置,(ii)进料管板,其具有与第一流动通道流体连通的第一多个导管和与第二流动通道流体连通的第二多个导管,每个导管向其自身的相应狭槽模具进料,每个导管具有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导管的第一末端与流动通道流体连通,并且导管的第二末端与狭槽模具流体连通,和(iii)任选的邻近所述导管定位的轴向棒形加热器;(c)使复合材料流穿过挤出模头以形成多层料片,其中每个层大致平行于相邻层的主表面;以及(d)将多层料片浇注到冷却辊(有时称为浇注轮或浇注辊)上,以形成浇注的多层膜。该浇注膜可以与成品膜具有相同的层数,但该浇注膜的层通常比成品膜的层厚得多。此外,浇注膜的层通常都是各向同性的层。可通过轴向棒形加热器的热区控制来实现如下多层光学膜,所述多层光学膜在宽波长范围内具有反射率和透射率的可控低频波动,参见例如美国专利6,783,349(Neavin等人)。
在一些情况下,制造设备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层倍增器,用于倍增成品膜中的层数。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在不使用任何层倍增器的情况下制造膜。尽管层倍增器极大地简化了生成大量光学层的过程,但倍增器可能会使每个所得的分组产生对于各分组而言不相同的畸变。因此,对送料区块中所产生的层的层厚度分布进行的任何调整对于每一分组而言均不相同,即,不能同时对所有分组进行优化以产生无光谱畸变的均匀平滑的光谱。从而,对于低的透射和反射彩色,使用通过倍增器制备的多分组膜可能难以形成最佳分布。如果在送料区块中直接生成的单一分组中的层数目不能提供足够的反射率,则可以将两个或更多个此种膜附接到一起来增加反射率。在PCT专利公开WO2008/144656(Weber等人)中对层厚度控制进行了进一步讨论,以对低色彩膜提供平滑光谱反射率和透射率。
如果给定多层膜中所有微层的光学厚度被设计为相同的,则膜将会只在狭窄的波长带内提供高反射率。如果该带位于可见光谱中的某个位置,那么此类膜看起来将高度着色,并且彩色将根据角度而变化。在显示器和照明应用背景中,通常会避免使膜呈现显著的彩色,但在一些情况下,使给定光学膜引入少量彩色以校正系统中其他位置的彩色不平衡也许会有助益。示例性多层光学膜主体通过以下方式在例如整个可见光谱内提供宽带反射率和透射率:对微层(或更精确地说,光学重复单元(ORU),其在许多(但并非全部)实施例中对应于相邻微层对)进行调整以具有一系列光学厚度。通常,微层沿着z轴或膜的厚度方向布置,在膜或分组的一侧上布置一个最薄的ORU,在另一侧上布置一个最厚的ORU,其中最薄的ORU反射所述反射带中的最短波长,最厚的ORU反射最长波长。
在冷却辊上冷却多层料片后,可将其拉延或拉伸,以制备成品或接近成品的多层光学膜。拉延或拉伸实现以下两个目标:其使层变薄至其所需的最终厚度;其可使层取向成使得层中的至少一些变成双折射的。取向或拉伸可沿横维方向(如经由拉幅机)、沿纵维方向(如经由长度取向机)或其任何组合(无论同时还是依次进行)而实现。如果仅沿一个方向拉伸,则该拉伸可为“无约束的”(其中膜允许在垂直于拉伸方向的面内方向在尺寸上松弛)或“受约束的”(其中膜为受约束的并因而不允许在垂直于拉伸方向的面内方向在尺寸上松弛)。如果沿两个面内方向拉伸,则该拉伸可为对称的(即沿正交的面内方向相等)或非对称的拉伸。作为另外一种选择,膜可以通过间歇工艺进行拉伸。在任何情况下,也都可将后续或共存拉延减小、应力或应变平衡、热定形、和其他处理操作应用至膜。
对于传统的偏振膜,可以认为光是在两个正交平面内偏振,其中光的电矢量(其横向于光的传播方向)位于特定偏振平面内。继而,给定光线的偏振态可以分解成两个不同的偏振态:p偏振光和s偏振光。P偏振光在光线入射平面和给定表面内偏振,其中入射平面为包含局部表面法向矢量和光线传播方向或矢量的平面。
图3是反射偏振膜的示意性透视图。图3示出了光线130,该光线以入射角θ入射在偏振器110上,从而形成入射平面132。偏振器110包括平行于y轴的透光轴114和平行于x轴的阻光轴116。光线130的入射平面132平行于阻光轴116。光线130具有位于入射平面132内的p偏振分量和与入射平面132正交的s偏振分量。光线130的p偏振光将基本上被偏振器反射,而光线130的s偏振光至少部分地透射。
此外,图3示出了在平行于偏振器110的透光轴114的入射平面122中入射在偏振器100上的光线120。因此,假设偏振器110为理想偏振器,其对于在阻光轴上偏振的光在所有入射光角度处反射率为100%,并且对于在透光轴上偏振的光在所有入射光角度处反射率为0%,则偏振器透射光线130的s偏振光和光线120的p偏振光,而反射光线130的p偏振光和光线120的s偏振光。换句话讲,偏振器110将透射p和s偏振光组合。如本文进一步所述的那样,p偏振光和s偏振光的透射和反射量将取决于偏振器的特性。
图4是宽带局部反射器200的示意性剖视图。宽带局部反射器200包括第一多层聚合物光学膜210和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260,两者被中间层250分开。
第一多层聚合物光学膜210具有厚度值从多层聚合物光学膜210的第一侧211到第二侧212增加的一定总数的光学重复单元。在多个实施例中,第一多层聚合物光学膜210具有厚度值从多层聚合物光学膜210的第一侧211到第二侧212单调地增加的一定总数的光学重复单元。在多个实施例中,光学重复单元的总数在50至1000或100至300的范围内。在多个实施例中,第一多层聚合物光学膜210在至少100nm宽的带内或至少200nm宽的带内或至少300nm宽的带内反射10-90%的可见光或红外光。
第一多层聚合物光学膜210具有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220和第一变迹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240。第一变迹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240限定第一多层聚合物光学膜210的第二侧212。第一多层聚合物光学膜210的第二侧212设置在中间层250上或与之接触。第一变迹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240单调地偏离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22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变迹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240单调地且以指数方式偏离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220。
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220由具有第一平均斜率的多个光学重复单元限定。第一变迹厚度分布240具有比第一平均斜率大至少5倍的第二平均斜率。在多个实施例中,第二平均斜率比第一平均斜率大至少10倍。第一变迹厚度分布240在光学重复单元总数的3-15%的范围内或在其5-10%的范围内,或可包括4-20个总数的形成第一多层聚合物光学膜210的光学重复单元。
在一些实施例中,另一个变迹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230限定第一多层聚合物光学膜210的第一侧211并接合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220。该附加的变迹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230可占光学重复单元总数的3-15%或5-10%,或可包括4-20个总数的形成第一多层聚合物光学膜210的光学重复单元。另一个变迹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230单调地偏离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220。在一些实施例中,另一个变迹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230单调地且以指数方式偏离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220。
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260具有厚度值从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260的第一侧261到第二侧262增加的一定总数的光学重复单元。在多个实施例中,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260具有厚度值从多层聚合物光学膜260的第一侧261到第二侧262单调地增加的一定总数的光学重复单元。在多个实施例中,光学重复单元的总数在50至1000或100至300的范围内。在多个实施例中,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260在至少100nm宽的带内或至少200nm宽的带内或至少300nm宽的带内反射10-90%的可见光或红外光。
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260具有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270和第二变迹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280。第二变迹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280限定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260的第一侧261。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260的第一侧261设置在中间层250上或与之接触。第二变迹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280单调地偏离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27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变迹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280单调地且以指数方式偏离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270。
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270由具有第一平均斜率的第一多个光学重复单元限定。多层聚合物光学膜260的第二变迹厚度分布280由具有比第一平均斜率大至少5倍的第二平均斜率(限定第二多个光学重复单元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二多个光学重复单元限定。在多个实施例中,第二平均斜率比第一平均斜率大至少10倍。第二多个光学重复单元280在光学重复单元总数的3-15%的范围内或在其5-10%的范围内,或可包括4-20个总数的形成第一多层聚合物光学膜260的光学重复单元。
在一些实施例中,另一个变迹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290限定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260的第二侧262并接合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270。该附加的变迹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290占光学重复单元总数的3-15%或5-10%,或可包括4-20个总数的形成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260的光学重复单元。另一个变迹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290单调地偏离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270。在一些实施例中,另一个变迹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290单调地且以指数方式偏离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270。
在多个实施例中,第一变迹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240与第二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270重叠。同样,第二变迹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280可与第一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220重叠。在多个实施例中,第一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220不与第二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270重叠。
在多个实施例中,第一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220的最厚光学重复单元的厚度值在第二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270的最薄光学重复单元的15%内或10%内或5%内。在多个实施例中,第一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220的最厚光学重复单元与第一多层聚合物光学膜210的第二侧212相邻,并且第二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270的最薄光学重复单元与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260的第一侧261相邻。第一多层聚合物光学膜210和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260可由相同的材料组或不同的材料组形成,如下所述。
真空沉积的叠堆设计与共挤出的聚合物多层叠堆设计之间的至少一种差异为层分布分配的形状。在真空沉积膜内,所需的光谱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单独地调整叠堆中每个层的厚度使得其符合计算机优化的叠堆设计。以此方式,通常使诸如光谱波纹的问题最小化。相邻层的厚度有时相差10倍,其中厚度值通常在约0.05λ至1.0λ的范围内。在共挤出的聚合物膜叠堆的情况下,通过该技术以此方式在线监测和控制各个层尚不是可行的选择。因此,光谱形状主要由连续且平滑变化的层厚度分布诸如图5中的分布5a的形状控制。此类分布不局限于聚合物膜叠堆,并且本文所公开的变迹分布可适用于利用以基本上单调方式从薄层向厚层梯度变化的层厚度分布的任何叠堆。
还应当注意,变迹叠堆的经典例子并非宽带反射器,而是针对一个(即,单个)波长居中(即,调谐)的叠堆。对于那些叠堆,不存在“带内”波纹,而仅存在边带波纹。在这种叠堆中,所有的ORU具有基本上相同的厚度值。此外,那些叠堆的变迹分布通常延伸穿过叠堆的大部分层或有时延伸穿过叠堆的所有层,并通常使用折射率变化分布而非厚度变化分布。常见例子可见于光纤行业,其中“叠堆”是沿着纤维长度的经调制的折射率分布。例如,一些变迹分布为余弦函数、高斯函数、五次函数、七次函数或辛克函数折射率分布。
所谓宽带反射器,是指反射带中的最长波长和最短波长具有约2:1或更大的波长比的反射器,但是对于聚合物反射器而言,所述波长比通常可低至1.5:1并最高至5:1。在下文中,将展示非限制性例子,它们描述本文所讨论的制品和方法的多种实施例。
一些产品构造可能需要500个或更多的1/4波厚的光学层。挤出硬件通常不能用于制造不具有中间的厚光学层的此类叠堆,并且以一定的方式层合两个或更多个叠堆以便提供连续的a/b/a/b1/4波厚的层分布是困难的。一般来讲,如图5所示,两组光学重复单元(ORU)的组合导致不可避免地包括厚中间层。
图5展示了两组各自具有275个层的相似的层厚度分布,所述两组分布与中间的光学上较厚的层(诸如粘合剂或其他聚合物层)接合。层厚度分布5a和5b各自由275个层组成,并与包括气隙的中间的光学上较厚的层5c(诸如透明粘合剂或其他层)光学耦合。每个组的分布基于每个层n(从n=1至N)的简单幂次定律分布u,其中每个层的厚度t由t=T0*(1.005)^n给出,其中T0为恒定比例因子并且n为层数。由于高折射率材料和低折射率材料的层厚度值不同,因此,此处绘制了光学厚度值的分布。此处所示的层分布通过小的调整进行修改,该小调整使曲率稍微增加以有助于调整折射率色散。这些层厚度分布将产生分别针对膜的透光轴和阻光轴的图6中的光谱6a和6b。在图5中显示了层的光学厚度值而不是物理厚度。针对每层使用1/4波光学厚度进行建模,这表示针对高折射率材料和低折射率材料的差异折射率值对物理厚度值进行调整。
图6的建模光谱基于具有以下折射率的双折射膜叠堆的折射率:高折射率层为nx1=1.791、ny=1.675、nz=1.490,而低折射率层为nx2=ny2=nz2=1.564。该叠堆还包括低折射率材料的20微米厚的表层。双折射层的折射率集合可通过coPEN共聚物(90%的萘二甲酸酯单元、10%的对苯二甲酸酯单元)的不对称取向而实现。低折射率为可以得自美国田纳西州金斯波特伊士曼化学公司(Eastman Chemicals,Kingsport,Tennessee)的PETg GN071的折射率。所有折射率均为使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Metricon仪器公司(MetriconInstrument,Princeton N.J.)在633nm处测得的折射率。
如在图6中可见,光学上较厚的层导致在700nm附近显而易见的明显光谱中断。如果叠堆是连续的,则光谱将是平滑的,并且在两个“叠堆”的接合面处不中断。提供图6中的光谱的两个叠堆的厚度比率为1.98:1。可调整该比率(有时称为倍增比率)以提供或多或少的光谱重叠。然而,通过小型建模,容易证实的是,实质性中断始终存在于光谱中。对此问题的解决方案是组合两个单独叠堆的变迹形式,如以下实例中所示。
实例
实例1:计算机建模的层分布和光谱
图5的组合膜叠堆的变迹形式在图7中示出。该变迹形式用变迹分布7c和7d替换两个基线分布7a和7b的相邻末端部分,所述变迹分布两者均在中间层7e处以较高的正斜率终止。此外,每个外表面上的叠堆外端通过分布7f和7g变迹。外端变迹是可选的,并能够在需要时应用于任一侧,或者应用于一侧或两侧。此计算中的每个叠堆在叠堆的每个表面上具有20微米的表层。使分布变迹的完整描述在共同未决的专利申请(代理人案卷号67821US002,名称为“Apodized Broadband Partial Reflectors”(变迹宽带局部反射器))中有所公开。
图7的叠堆的每个末端的变迹分布是通过t=A*Exp(-n/d)给出的指数厚度分布,其中n为层数(从给定的末端算起),A为分数振幅,并且d为标量(1/e值)—它是关于变迹分布从叠堆的给定侧延伸到叠堆中的深度的量度。将这些值加到基线层值中。对于每个叠堆7a和7b而言,层数1的A1为-0.25,厚层末端的A275为+0.25。换句话说,对于每个叠堆,变迹分布的层1比基线分布的层1薄25%,并且层275比基线分布的层275厚25%。对于每个叠堆的每个末端,将d=1/e的值设为7.5。对于指数公式,成对地对层进行编号,即,层数n=0用于第一ORU的每个层,n=1用于第2ORU的每个层,n=2用于第3ORU的每个层,以此类推。以此方式,每个光学重复单元具有约0.5的f比率。已发现的是,每个层接纳唯一数值n的替代计数方案在所计算的光谱中引起的差异极小。
该设计的重要部分是将基线分布7b调整为比图5中的其类似分布5b薄。一般来讲,已发现的是,当相对于分布7a调整基线分布7b的厚度使得变迹分布7c和7d各自渐近地接合其相应基线分布的两个点处于大约相同的厚度值时,在建模结果中出现的光谱中断最小。这并非完全相等,因为已发现的是,调整程度稍微依赖于两个变迹分布7c和7d的形状和深度,并依赖于叠堆的折射率差。但一般来讲,据发现,应选择这两个点使得其厚度差小于它们的平均厚度值的约5%或小于约10%。
已发现的是,诸如7c和7d的变迹分布可用于组合诸如7a和7b的两个膜叠堆以便产生组合叠堆,该组合叠堆具有关于光谱中的中断基本上无缝的最终光谱。换句话说,这些内部变迹分布的目的是为了产生组合叠堆,该组合叠堆具有与被制备成具有单个连续梯度层分布的叠堆的透射/反射光谱相似的透射/反射光谱。但是,在需要时,据发现,可调整两个膜叠堆的相对厚度值,以在组合叠堆的反射光谱的重叠区中提供局部最小值或局部最大值。
对诸如使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光学计算机模型的这些分布,生成了光谱。为了提供对组合变迹叠堆的光学的更好理解,计算了两个层分布“7a+7c+7f”和“7b+7d+7g”的单独光谱,然后将这些光谱一起绘制在图8中。“变迹”分布针对每个叠堆的透光轴和阻光轴产生图8的各个光谱8a、8b、8c和8d。光谱8a和8b是由薄叠堆产生的结果,而光谱8c和8d是由厚叠堆产生的结果。据发现,各个分组光谱的倾斜谱带边沿在将两个叠堆光学耦合时在提供平滑的组合光谱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述两个叠堆的光学耦合在实际应用中可通过共挤出或通过在挤出和取向(即,拉伸)后层合而进行。据发现,谱带边沿的斜率主要由添加到基线分布的末端的变迹分布决定。因此可通过改变叠堆末端上的变迹分布的振幅、形状和深度来调整谱带边沿斜率。
通过图8中绘制的建模透射数据计算了透光轴光谱8a和8c的重叠谱带边沿的斜率以及阻光轴光谱8b和8d的重叠谱带边沿的斜率。选择每个谱带边沿在与相邻光谱重叠的基线附近的部分,作为用以计算斜率的谱带边沿的适当部分。在表1中列出了所选的点和计算的斜率。所有四个测得的斜率的绝对值均为大约0.5%/nm。还在以下两个在物理学上执行的实验实例中测定了斜率,并且所有谱带边沿均表现出小于1%/nm的斜率(绝对值)。因此发现,从0.25%至1.0%/nm的谱带边沿斜率范围可用于实现组合叠堆的平滑光谱。
表1
光谱 | 点1 | 点2 | 斜率(%/nm) |
8a | 650nm,40%T | 700nm,66.4%T | 0.53 |
8b | 640nm,65.6%T | 700nm,39.6%T | -0.43 |
8c | 690nm,7.1%T | 740nm,33.7%T | 0.53 |
8d | 645nm,35%T | 700nm,5.5%T | -0.54 |
据发现,可调整透光轴或阻光轴的两个邻接光谱的重叠量,以提供组合叠堆的最终光谱的所需形状。就分布7a和7b而言,分布7a的每个层n(从1至275)为分布7b中的每个相应层的相同倍数。用以计算图8中的光谱的叠堆的“倍增比率”为1.75。据发现,可调整该比率以便提供各个分组的所需光谱重叠程度,从而提供组合膜叠堆的最均匀光谱。使用1.80的倍增比率,假定叠堆之间为20微米厚的保护性边界层(即,PBL),计算了组合变迹叠堆的光谱9a和9b,并将光谱绘制在图9中。此处考虑的厚PBL类似于图7中的中间层7e。与图6中的光谱进行比较,在图9中大大减小了700nm附近的光谱中断。
对于此特定实例,可以说分布7a的厚端在厚度为约167nm的大约层#248处结束,并且可以说分布7b在厚度为约173nm的大约层#304处开始。这两个点具有相差-3.5%的厚度值。此差可被称为两个叠堆的厚度重叠,并且该实例中的负号表示基线分布不完全重叠的事实。
一般来讲,两个基线膜叠堆7a和7b不是彼此的确切倍数,并且一个可具有与另一个截然不同的形状,如下文的实例所示。将倍增比率最佳地描述为一个基线叠堆的总光学厚度与另一个基线叠堆的总光学厚度相比的比率。如果一个叠堆具有与另一个不同的厚度分布形状,则重叠量可有利地大于此处的实例。一般来讲,厚度重叠对于高度倾斜或弯曲的光谱而言可以为+/-5%或+/-10%或甚至+/-20%。
可以使该百分比差值连同两个变迹分布的确切形状的细节一起变化,以形成组合叠堆的所需光谱形状。变迹分布的深度可以变化,以便提供邻接光谱的最佳谱带边沿斜率。
尽管该实例在标准幂次定律层分布的末端上使用指数尾分布,但是还是发现了一个、两个或更多个直线段或稍微弯曲的线段或其他形状的变迹分布对于具有减小的光谱失真的组合叠堆是有效的。
中间厚层的效应
上述实例的光学上较厚的层为20微米厚。如果使该层较薄,则发现,对于叠堆之间的5微米厚度的层而言,高频振荡将开始出现在光谱中,如图10中通过组合叠堆的透光轴和阻光轴的光谱10a和10b所示。在采用宽带光源或甚至LED的系统应用中,图10的光谱通常将是可以接受的,这是因为光源光谱具有比此处的振铃的≈12nm的最大峰间间距宽得多的特征。
通过建模所发现的对具有变迹分布的叠堆进行组合的一个令人惊讶的优点在于:中间厚光学层可以为任何厚度(包括零或1/2λ或1/2λ的任何倍数),并且如此获得的光谱特征保持类似于图10的那些特征。这是极不寻常的,因为在需要平坦或缓慢变化的光谱的多层叠堆设计中通常要避免1/2λ值。术语“缓慢变化”在此处用于包括图10的光谱(尽管存在高频振荡),因为宽带光源将易于对此类变化进行平均。甚至在层7e的厚度值为零的情况下,在图10中明显的高频振铃仍被加宽至仅为25nm的最大光谱间距(峰间λ间距)。
实例2:层合的聚合物膜
通过90/10coPEN(90%的萘二甲酸酯单元和10%的对苯二甲酸酯单元)和PETg的共挤出产生了具有变迹分布的275个层的多层聚合物叠堆。目标变迹层分布类似于图7的那些变迹层分布。使用US6,783,349中所述的送料区块方法,将交替的低折射率聚合物层和高折射率聚合物层的总计275个层作为浇注料片共挤出,接着在顺序膜生产线上进行双轴取向。长度取向机的拉伸比为3:1,拉幅机的拉伸比为约6:1。使用不对称取向以便产生偏振反射器。高折射率双折射材料为90/10coPEN。
对拉伸(即,取向)温度和速率进行调整,以便获得双折射高折射率90/10coPEN聚合物的以下折射率集合:nx≈1.80、ny≈1.67、nz≈1.48。低折射率各向同性材料为具有约1.564的折射率的可得自伊士曼化学公司(Eastman Chemical)的PETg。所有折射率均在633nm处测量。浇注薄膜叠堆和厚膜叠堆并进行拉伸,以便提供用于层合的膜样品,以通过两个变迹叠堆光谱的重叠来证实平滑光谱。
在叠堆的每个末端上成功实现了变迹分布,但叠堆中心的层中断导致了相当不均匀的光谱。两个分组的层分布11a和11b在图11中绘出。
薄膜叠堆11a和厚膜叠堆11b以及层合后的组合膜的光谱在图12中示出。在p偏振光的60度入射角下,测量了每个膜的透光轴的相应光谱12a和12b。通过50微米厚的透明光学粘合剂层合两个膜,层合物产生了组合光谱12c。从光谱中可以看见,尽管在每个叠堆的中心存在较大的层中断,但对于每个分组均实现了基础变迹光谱分布。层合物的光谱表现出穿过580nm附近的重叠波长范围的平滑过渡,而无异常的振荡或从期望由此组合获得的连续光谱的偏离。
每个分组光谱的中心的显著光谱中断引起了有关获得平滑光谱的问题。下文所述的固有带宽关系可以帮助了解层分布中局部中断的必要限制和变迹分布的所需量级。层合叠堆中的相邻谱带边沿的斜率对于分组1和2分别为+0.66%/nm和-0.9%/nm。这些值通过点(565nm处18%,660nm处77.5%)和(550nm处57.6%,590nm处21.5%)计算得到。
固有带宽
层厚度分布从设计基线层分布的偏离还可以用称为固有带宽(IBW)的光学相干长度来表示。固有带宽是依据导致反射率的相长干涉的相邻层相干强度的量度:
IBW=4/π*[(n1-n2)/(n1+n2)]。
更一般地说,对于任何偏振或入射角而言:
IBW=4/π*r
其中r是材料层对之间的界面的菲涅尔反射系数。表达[(n1-n2)/(n1+n2)]可视为在折射率为n1和n2的交替层的叠堆上以垂直入射的光的r值,其中n1>n2。
IBW是分数带宽Δλ/λ0,其中
IBW=Δλ/λ0=4/π*r。
由于层厚度通过波长λ与垂直入射下的层厚度d之间的熟悉关系1/4λ=nd而与中心反射波长成正比,因此还可写为:
Δd/d0=IBW或Δd/d0=4/π*r
以此方式,可以确定梯度叠堆中以基本上相干方式起作用以反射与厚度为do的层相关的给定波长λo的邻接层的大致范围。对于具有单调地增加或减小的层分布的膜叠堆而言,强耦合到任何给定层的层是在+/-Δd厚度范围内的所述层的两侧上的那些层,其中Δd通过上式给出。平滑设计层分布的局部中断的不良后果的程度可按以固有带宽为单位的以层误差表示的中断量值来计量。图11中在层#139和#414附近的层分布的局部层偏离的+/-8%值比1个固有带宽大得多。对于p偏振光在60度下,该叠堆的透光轴的菲涅尔反射系数可由ny1=1.675、ny2=1.564、nz1=1.48、nz2=1.564计算。这些折射率给出IBW=4/π*r=0.06或6%的值。+/-8%分布中断在每个叠堆的光谱中心引起相当明显的中断(在图12中示出)。这些局部厚度偏离优选地小于1个固有带宽的分数,诸如<0.5个固有带宽或优选地<0.25个固有带宽。
具有倾斜光谱的组合叠堆
以下三个实例包括具有倾斜光谱的宽带部分反射膜,它们可用于如在共同未决的专利申请(代理人案卷号67819US002)中所公开的LCD显示器中。对于来自使用这些膜的再循环背光源的光,其潜在准直程度的指示可通过给定膜的垂直入射下的透射可见光与60度入射下的透射可见光的比率获得。在大部分LCD TV中,LCD面板上的后偏振器在水平方向上与其透光轴对准。因此,p偏振的透光轴光的入射平面沿着水平方向(左和右)。s偏振的透光轴光的入射平面因此在垂直方向上。因此,当从中心线上方或下方观察时s偏振光的背光源发射决定LCD面板的亮度,并且p偏振光的背光源发射决定从左或从右的观察亮度。为此,在60度入射下和在垂直入射下针对s偏振光和p偏振光显示了三个膜实例的透光轴光谱。还绘制了膜的每个分组的单独光谱,以显示在分组之间关于其透射随着入射角的变化的差异。所有实例仅具有两个分组,它们含有不同的材料组。然而,如果需要,可以采用三个或更多个材料组。如果分层叠堆的层间粘合力足够大,使得层分组无法剥开,则各个分组的光谱也可使用针对膜叠堆测量的层分布进行计算。
这些膜实例是具有倾斜光谱的2个分组膜,其在分组的每一个中具有不同的材料组。所有三个示例性膜均通过作为每个分组中的高折射率聚合物的高度双折射90:10coPEN构造而成。coPEN在美国专利No.6,352,761中有所描述。
以下三个实例的实质性差异在于每个分组中的低折射率聚合物组。这些膜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分组1的反射率与角度的关系与分组2的反射率与角度的关系截然不同。此外,每个分组的光谱的形状在每个实例中不同。
对于所有三个实例,在拉幅机中以约6比1的拉伸比横向拉伸多层浇注料片。对拉伸温度和速率进行调整,以便获得双折射高折射率90/10coPEN聚合物的以下折射率组:nx≈1.81、ny≈1.625、nz≈1.49。
在以下三个实例中,展示了来自各个膜的各种光谱。此外,将膜试件中的每一个的两个分组剥开,使得可以单独地测量每个分组的光谱。如在共同未决的专利申请(代理人案卷号67821US002)中所述,当表层存在于膜叠堆上时,变迹最有效。当将膜剥开以使得能够进行分组1和2中的每一个的单独测量时,仅有5微米挤出保护性边界层(PBL)存在于一个分组上,而无PBL存在于另一个分组上。为了测量各个膜分组的变迹的效果,在将两个分组剥开后立即将透明光学粘合剂的50微米厚的层施加到每个分组的内表面上。在测量光谱后,将两个分组用已经施加的粘合剂再次层合到一起。所得的100微米厚的粘合剂层消除了分组之间的内部光谱振铃,从而产生了全膜的更平滑光谱。然而,对于旨在与宽带或中等带宽光源(包括LED)一起使用的膜而言,不需要此后一特征。如果必须可靠地反射激光源,则此后一特征可能是必要的。
实例3:共挤出的聚合物膜叠堆
使用2010年5月7日提交的名称为“Feedblock for Manufacturing MultilayerPolymeric Films”(用于制造多层聚合物膜的送料区块)的美国专利申请61/332,401(代理人案卷号64248US002)中所述的送料区块方法,将各自具有交替低折射率聚合物层和高折射率聚合物层的275个层的两个分组作为浇注料片共挤出,然后在连续膜生产线上在拉幅机中进行拉伸。如上所述,高折射率材料为90/10coPEN(90%的萘二甲酸酯单元和10%的对苯二甲酸酯单元)。低折射率材料在微层的分组1与分组2之间不同。分组1的低折射率材料为PETg(得自伊士曼化学公司(Eastman chemicals)的EASTAR GN071共聚酯)和无定形55/45coPEN(55%的萘二甲酸酯单元和45%的对苯二甲酸酯单元)的共混物。调整共混比以获得1.589的折射率。分组2的低折射率材料为得自美国田纳西州金斯波特伊士曼化学公司(Eastman Chemical,Kingsport,Tennessee)的TRITAN FX150共聚酯,并具有1.554的测得折射率。所有折射率均在633nm处测量。
取向膜的层厚度值使用原子力显微术(AFM)测得,并且分组1和2各自的层厚度分布13a和13b在图13中示出。
每个分组的光谱14a和14b以及层合的双分组膜的光谱14c在图14中示出。这些光谱通过在此偏振反射膜的透光轴(y轴)的平面中以60度入射在膜上的p偏振光获得。应注意在所得的总膜光谱中600nm附近的两个光谱的相对平滑的重叠。
相邻分组谱带边沿的斜率对于分组1和2分别为0.62%/nm和-0.51%/nm。这些值通过点(585nm处50.5%,640nm处84.7%)和(570nm处67.4%,630nm处36.8%)计算得到。
另外还应注意,蓝色光的光谱透射率比红色光的光谱透射率更高。但重要的是,光谱相对平滑,即,在可见光谱中从0度至90度入射角无较大的光谱振荡、波峰或波谷。图14中的光谱14c的带宽足够宽,使得900nm附近的光谱中断将不进入可见光谱,即使将膜浸入折射率为1.2的介质中也是如此。这些光谱在空气中在60度入射角下获得。
如上所述,当与再循环背光源一起使用时,在60度下透射的透光轴光与在0度下的透射率值的比率是膜的准直潜力的良好指标。垂直入射光的透光轴光谱15a在图15中绘出。p偏振光和s偏振光在60度下的透射率分别通过光谱15b和15c给出。
针对每次测量所列出的平均透射率值(%T)通过对每个光谱在420nm与680nm之间的透射率值进行平均来估计。未使用明视加权(photopic weighting),但在需要时可应用明视加权。该实例的平均%T值为:对于p偏振光而言,0度下为75%,60度下降至46%;以及对于s偏振光而言,从75%下降至60度下的36%。p偏振光和s偏振光的T60/T00值的比率分别为0.62和0.48。
对于此膜设计而言,光谱的大斜率需要蓝光的极高透射率,并且经再循环的蓝光的良好准直还需要分组1的反射率相较于分组2的反射率而言随着角度更快地增加。分组1和2的p偏振光的0度和60度的单独光谱16a至16d在图16中绘出。与垂直入射相比较的60度下的反射率的近似增加对于分组1为约3倍(3X)并且对于分组2为约1.5X。这些值通过两个分组的以下估计的透射率值来获得:
分组1:R0≈12%、R60≈35%、ΔR≈3X
分组2:R0≈40%、R60≈60%、ΔR≈1.5X
针对两个分组的每一个使用不同的材料组的需要起因于以下需求:针对透光轴的蓝光的高透射率,而同时在垂直入射下具有针对阻光轴的蓝光的低透射率。本文所述的本发明的膜通过相较于分组2减小分组1的Δny折射率差来实现此目的。这经由两个分组中的材料差异进行。分组1和分组2的阻光光谱17a和17b分别在图17中绘出。
实例4:共挤出的聚合物膜叠堆
使用与实例3相同的方法,将各自具有交替的低折射率聚合物层和高折射率聚合物层的275个层的两个分组作为浇注料片共挤出,并接着在连续膜生产线上在拉幅机中进行拉伸。高折射率材料为90/10coPEN(90%的萘二甲酸酯单元与10%的对苯二甲酸酯单元)。低折射率材料在微层的分组1与分组2之间不同。分组1的低折射率材料为55/45coPEN并且各向同性折射率n=1.605。分组2的低折射率材料为得自伊士曼化学公司(EastmanChemical)的NEOSTAR FN007共聚酯,并具有1.505的测得折射率。所有折射率均在633nm处测量。
取向膜的层厚度值使用原子力显微术(AFM)测得,并且分组1和2的层厚度分布18a和18b在图18中示出。
垂直入射光的透光轴光谱19a在图19中绘出。p偏振光和s偏振光的60度下的透射率分别作为曲线19b和19c绘出。
针对每次测量所列出的平均透射率值(%T)通过对每个光谱在420nm与680nm之间的透射率值进行平均来估计。未使用明视加权,但在需要时可应用明视加权。该实例的平均%T值为:对于p偏振光而言,0度下为59%,60度下降至27%;以及对于s偏振光而言,0度下为59%,60度下降至13%。p偏振光和s偏振光的T60/T00值的比率分别为0.46和0.22。对于实例3、4和5,这些角度和偏振的透射百分比的值也在表2中给出。
针对p偏振光的在0度和60度下从透光轴测量的分组1的光谱20a和20b以及分组2的光谱20c和20d在图20中示出。注意,分组1在垂直入射下基本上无反射率(表皮/空气界面除外),但R实质性地随着入射角的增加而增大。分组2基本上没有随着角度的反射率增加,并且光谱随着角度的增加仅向左移位。对于该评估,忽略来自这些膜试件的空气界面的反射。
对于此膜设计而言,光谱的大斜率需要蓝光的极高透射率,并且经再循环的蓝光的良好准直还需要分组1的反射率相较于分组2的反射率而言随着角度更快地增加。从图20中,与垂直入射相比较的60度下的反射率的近似增加对于分组1为约12X倍并且对于分组2为约0X倍。这些值通过两个分组的以下估计透射率值获得:
分组1:R0≈2%、R60≈25%、ΔR≈12X
分组2:R0≈R60、ΔR≈0X。
分组1和分组2的阻光轴光谱21a和21b分别在图21中绘出。分组1的光谱比此处实现的光谱有利地更加平坦,并且基本上小于10%的分组1的平均%T是可能的。还应注意,来自分组2的厚层的一些2阶谐波反射率有助于降低400nm至480nm波长范围内的阻光轴透射率。2阶谐波反射率由具有高于或低于0.5的f比率的叠堆引起。
实例5:共挤出的聚合物膜
使用实例3的上述方法,将各自具有交替的低折射率聚合物层和高折射率聚合物层的275个层的两个分组作为浇注料片共挤出,并接着在连续膜生产线上在拉幅机中进行拉伸。高折射率材料为90/10coPEN(90%的萘二甲酸酯单元和10%的对苯二甲酸酯单元)。低折射率材料在微层的分组1与分组2之间不同。分组1的低折射率材料是折射率为1.564的PETg(得自美国田纳西州金斯波特伊士曼化学公司(Eastman Chemical,Kingsport,TN)的EASTAR GN071共聚酯)。分组2的低折射率材料是在本公司内部特别制成的具有1.54的测得折射率的各向同性co-PET。所有的折射率均在633nm处测量。
取向膜的层厚度值使用原子力显微术(AFM)测得,并且分组1和2各自的层厚度分布22a和22b在图22中示出。
垂直入射光的透光轴光谱23b在图23中绘出。p偏振和s偏振透光轴光在60度下的透射率分别作为曲线23c和23d绘出。另外的光谱也在该图中示出。光谱23a是从原始取向(as-oriented)膜获得的透光轴透射光谱,而光谱23b在首先分离然后通过厚光学粘合剂重新接合两个分组之后获得。类似于图10的建模光谱,原始膜在两个膜分组的光谱重叠区中具有光谱振铃。该实例中的振铃通过在两个分组之间插入100微米的光学粘合剂而消除。
针对每次测量所列出的平均透射率值(%T)通过对每个光谱在420nm与680nm之间的透射率值进行平均来估计。未使用明视加权,但在需要时可应用明视加权。该实例的平均%T值为:对于p偏振光而言,0度下为54%,60度下降至31%;以及对于s偏振光而言,0度下为54%,60度下降至16%。p偏振光和s偏振光的T60/T00值的比率分别为0.57和0.29。
针对p偏振光的在0度和60度下从透光轴测量的分组1的光谱24a和24b以及分组2的光谱24c和24d在图24中示出。
注意,分组1具有相对平坦的光谱,而分组2表现出了从较短波长向较长波长的倾斜光谱。两个分组的反射率实质性地随着入射角而增加。对于该评估,忽略来自这些膜试件的空气界面的反射。
从图24中,与垂直入射相比较的60度下的反射率的近似增加对于分组1为约2X倍并且对于分组2为约1.5X倍。这些值通过两个分组的以下估计透射率值获得:
分组1:R0≈30%、R60≈60%、ΔR≈2X
分组2:R0≈40%、R60≈70%、ΔR≈1.5X
一般来讲,上文所述的变迹技术在接合两个多层叠堆的情况下对于减小波长尺度上的光谱中断是有效的。挤出设备的改进可通过减小层分布中的短期变化而提供光谱透射曲线形状的总体改善。
变迹技术还通过由具有不同折射率并具有不同光谱响应形状的不同材料构造成的叠堆提供平滑的光谱接合。从表2中,分组1与分组2的p偏振光的反射率(60度与0度)变化的差异可大至12X与0X,或小至分组1与分组2的2X与1.5X,并且在光谱上缝合的光谱对于所有的偏振和入射角具有基本上相同的平滑度。
这些实例展示了偏振光在60度与0度下的总体透射比可从0.22变化至0.62的膜构造。采用此构造的膜,低至0.1的比率是可能的。
表2
变迹分布重叠
可按以下方式通过单个数值以更加定量的方式概述两个相邻变迹层厚度分布的重叠。
分组1具有厚度值P1(n)的编号从1至N1的层,其中n从1至N1。分组2具有厚度值P2(n)的编号从1至N2的层,其中n从1至N2。厚度值可以为光学厚度或物理厚度。作为另外一种选择,可以使用ORU厚度值,而N1和N2的值相应减小。
与中间层相邻的两个层为P1(N1)和P2(1),并且它们具有平均值Avg=[P1(N1)+P2(1)]/2。本发明描述了P1和P2的前两个相邻层的差Diff=[P1(N1)-P2(1)]>0的膜分组组合。已发现,对于所需的光谱重叠和平滑光谱,Diff/Avg>0.2并且可高达1.0或更高。
整个两个叠堆(变迹分布加上基线分布)的重叠程度可通过数字“C”来描述,其中C是按以下方式找到的交叉层编号(或ORU编号):
使分组1的分布从层N1向下逐个进行至较薄层,并使分组2的分布以相同方式向上进行至较厚层,可针对每个连续数字n评估厚度差[P1(N1-n)-P2(n)]。最初,该差值必须大于零以用于重叠变迹分组。在定义为n=C的值处,此差值将从正数变为零或负数。该数字C的量级是关于两个分组的重叠程度的良好数值指标。
例如,如果两个分组在每个方面相同并各自具有N个层,则对于n=N/2=C而言[P1(N1-n)-P2(n)]=0。
变迹分布可用于以提供两个单独光谱的无缝组合的方式来组合两个不同的多层反射叠堆。在一个实施例中,这些叠堆可以是如下的两个叠堆:其在基本上不同的波长范围内反射,但变迹并重叠以便提供连续的并且比可通过具有所需反射率的各个叠堆之一实现的反射光谱宽得多的反射光谱。已发现的是,为了提供这种反射器,C值通常在0.05*N至0.2*N的范围内,其中N是N1和N2中的较大值。
在其他实施例中,两个反射叠堆的无缝组合可导致叠堆中仅一个的相同或相似带宽。例如,变迹分组可用于在不引入实质性光谱中断的情况下在另一个分组的部分或全部波长范围内使反射率增加。已发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两个分组具有不同的层分布,则C值可大至0.5*N或更大。中间情况可能需要0.2至0.5范围内的C值。在这种情况下,设计目标将是:在具有极小带宽扩展或无带宽扩展的情况下,在叠堆之一的部分或全部反射带上提供较高水平的反射率。无变迹的此类组合膜叠堆在名称为“Partially ReflectingMultilayer Optical Films With Reduced Color”(具有减弱彩色的部分反射多层光学膜)的PCT提交的专利申请US2011/035967中有所描述。上述申请中所述的膜叠堆可受益于在每个分组的薄端上或厚端上或薄端与厚端两者上使用变迹分布。
实例1至5的C的数值在表3中汇总。所有层厚度值均以nm为单位,但应注意,实例1的值针对每层的光学厚度,而实例2至5的数字是由AFM报告的各个层的厚度值。
表3:
实例 | P1(275) | P2(1) | Diff | Avg | Avg/Diff | C | 分率 |
#1 | 223.4 | 122.1 | 101.2 | 172.7 | 0.59 | 25 | 0.091 |
#2 | 132.0 | 74.5 | 57.5 | 103.2 | 0.56 | 29 | 0.105 |
#3 | 148.9 | 46.4 | 102.5 | 97.7 | 1.05 | 38 | 0.138 |
#4 | 135.0 | 64.1 | 70.9 | 99.5 | 0.71 | 43 | 0.156 |
#5 | 124.9 | 44.5 | 80.5 | 84.7 | 0.95 | 32 | 0.116 |
反向叠堆设计
图7中所示的重叠分组的叠堆设计具有比分组2薄的分组1(调谐至平均起来较短的波长),分组2相较于分组1而言则调谐至平均起来较长的波长。分组1包括层分布7f、7a和7c,而分组2包括层分布7d、7b和7g。然而,可使分组1较厚并使分组2较薄,使得两个分组的波长范围彼此交换,但对于组合的叠堆而言具有基本上相同的总波长范围涵盖程度。在物理上,假定所有变迹分布均是类似的,这种情形将等同于以反向次序层合分组,其中分布7g和7f与中间层7e相邻。然而,为了描述的一致性,我们将假定:所有的层分布保持与图7中相同的次序,但分组1现在是较厚的分组。对于具有此反向次序的组合叠堆,光谱上重叠的层分布为变迹分布7f和7g以及它们在基线分布中的相邻层。通过光学建模,我们已经发现:这种布置对于提供两个膜叠堆的光谱的平滑组合也是有效的,但关于分组1和分组2的相对厚度值的变化,光谱中断可能更敏感。另外,如果材料具有显著的光学吸收率,则在较短波长光在分组1的层1处进入叠堆的情况下这种布置可能是低效反射器。然而,采用反向分组布置,中间层的厚度对光谱重叠区域中的光谱具有很小的影响或无影响,但是在分组2厚于约5微米或10微米的情况下,反向分组配置可减小分组2的最短谐振波长值处的振铃。在此情况下,那些最短波长由层分布7d和7b中的相邻层反射。
可使用与组合叠堆的相对表面相邻的层,通过上文针对图7的标准分组配置所概述的类似计数和比较程序,来确定反向叠堆的交叉层编号C。在这种情况下,外层的平均值为Avg=[P2(N2)+P1(1)]/2。最大重叠通过差值Diff=[P2(N2)–P1(1)]给出。对于定义为重叠层数C的n的某个值,当Diff=[P2(N2-n)–P1(n)]的值≤0时,找到重叠层数。
本文所述的变迹分布旨在用于通过梯度层厚度基线分布构造而成并表现出带内波纹的宽带反射器。代替梯度厚度变迹分布,还可以通过基线层厚度分布的末端上的梯度折射率分布来实现变迹功能。通过梯度折射率分布,ORU厚度值不必偏离基线分布,折射率差Δn仅在叠堆的末端处接近零。Δn的梯度可遵循指数分布或类似于上文针对厚度梯度变迹分布所述的分布的其他分布。梯度指数分布可以为真实的或虚拟的。虚拟梯度折射率的例子是贯穿变迹分布的ORU的叠堆的f比率的梯度。梯度折射率分布和梯度层厚度分布的组合也可用作变迹分布。
因此,公开了“具有不同光学分组的变迹宽带局部反射器”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会知道,可通过不同于所公开的那些实施例的实施例来实践本文所述的光学膜和膜制品。所公开的实施例仅为举例说明而非限制的目的而给出。
Claims (8)
1.一种宽带局部反射器,包括:
第一多层聚合物光学膜,其具有从所述第一多层聚合物光学膜的第一侧到第二侧的一定总数的光学重复单元,所述第一多层聚合物光学膜具有第一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和第一变迹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所述第一变迹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单调地且以指数方式偏离所述第一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并限定所述第一多层聚合物光学膜的第二侧;
中间层,其位于所述多层聚合物光学膜的第二侧上;以及
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其具有从所述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的第一侧到第二侧的一定总数的光学重复单元,所述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具有第二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和第二变迹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所述第二变迹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单调地且以指数方式偏离所述第二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并限定所述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的第一侧,并且所述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的第一侧位于所述中间层上,所述中间层将所述第一多层聚合物光学膜与所述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分开;
其中所述第一变迹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与所述第二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重叠,并且所述第二变迹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与所述第一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重叠,其中所述第一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不与所述第二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宽带局部反射器,其中所述第一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的最厚光学重复单元的厚度值在所述第二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的最薄光学重复单元的10%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宽带局部反射器,其中所述第一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的最厚光学重复单元与所述第一多层聚合物光学膜的第二侧相邻,并且所述第二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的最薄光学重复单元与所述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的第一侧相邻。
4.一种宽带局部反射器,包括:
第一多层聚合物光学膜,其具有厚度值从所述第一多层聚合物光学膜的第一侧到第二侧单调地增加的一定总数的光学重复单元,所述第一多层聚合物光学膜具有第一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和第一变迹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所述第一变迹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单调地且以指数方式偏离所述第一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并限定所述第一多层聚合物光学膜的第二侧;
中间层,其位于所述多层聚合物光学膜的第二侧上;以及
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其具有厚度值从所述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的第一侧到第二侧单调地增加的一定总数的光学重复单元,所述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具有第二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和第二变迹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所述第二变迹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单调地且以指数方式偏离所述第二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并限定所述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的第一侧,并且所述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的第一侧位于所述中间层上,并且所述中间层将所述第一多层聚合物光学膜与所述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分开;
其中所述第一变迹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与所述第二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重叠,并且所述第二变迹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与所述第一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重叠,其中所述第一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不与所述第二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宽带局部反射器,其中所述第一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的最厚光学重复单元的厚度值在所述第二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的最薄光学重复单元的5%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宽带局部反射器,其中所述第一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的最厚光学重复单元与所述第一多层聚合物光学膜的第二侧相邻,并且所述第二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的最薄光学重复单元与所述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的第一侧相邻。
7.一种宽带局部反射器,包括:
第一多层聚合物光学膜,其具有从所述第一多层聚合物光学膜的第一侧到第二侧的一定总数的光学重复单元并由第一材料组形成,所述第一多层聚合物光学膜具有第一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和第一变迹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所述第一变迹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单调地且以指数方式偏离所述第一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并限定所述第一多层聚合物光学膜的第二侧;
中间层,其位于所述多层聚合物光学膜的第二侧上;以及
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其具有从所述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的第一侧到第二侧的一定总数的光学重复单元并由不同于所述第一材料组的第二材料组形成,所述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具有第二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和第二变迹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所述第二变迹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单调地且以指数方式偏离所述第二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并限定所述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的第一侧,并且所述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的第一侧位于所述中间层上,所述中间层将所述第一多层聚合物光学膜与所述第二多层聚合物光学膜分开;
其中所述第一变迹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与所述第二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重叠,并且所述第二变迹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与所述第一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重叠,其中所述第一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不与所述第二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重叠。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宽带局部反射器,其中所述第一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的最厚光学重复单元的厚度值在所述第二基线光学重复单元厚度分布的最薄光学重复单元的10%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1161549614P | 2011-10-20 | 2011-10-20 | |
US61/549,614 | 2011-10-20 | ||
PCT/US2012/060485 WO2013059228A1 (en) | 2011-10-20 | 2012-10-17 | Apodized broadband partial reflectors having differing optical packets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890620A CN103890620A (zh) | 2014-06-25 |
CN103890620B true CN103890620B (zh) | 2017-05-17 |
Family
ID=474289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51430.5A Active CN103890620B (zh) | 2011-10-20 | 2012-10-17 | 具有不同光学分组的变迹宽带局部反射器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9551818B2 (zh) |
EP (1) | EP2769250B1 (zh) |
KR (1) | KR101971754B1 (zh) |
CN (1) | CN103890620B (zh) |
TW (1) | TWI606277B (zh) |
WO (1) | WO201305922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3059226A1 (en) | 2011-10-20 | 2013-04-25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Illumination systems with sloped transmission spectrum front reflector |
EP2769247B1 (en) * | 2011-10-20 | 2021-12-01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Apodized broadband partial reflectors |
US9551818B2 (en) | 2011-10-20 | 2017-01-24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Apodized broadband partial reflectors having differing optical packets |
EP2959332A1 (en) | 2013-02-20 | 2015-12-30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Absorbing, reflecting and collimating polarizer stack and backlights incorporating same |
US20140242880A1 (en) * | 2013-02-26 | 2014-08-28 | Applied Materials, Inc. | Optical model with polarization direction effects for comparison to measured spectrum |
WO2014160158A1 (en) | 2013-03-13 | 2014-10-02 | Lockheed Martin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a polarization projector utilizing a polarization sensitive lens |
US9279921B2 (en) | 2013-04-19 | 2016-03-08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Multilayer stack with overlapping harmonics for wide visible-infrared coverage |
WO2015034801A2 (en) * | 2013-09-06 | 2015-03-12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Head mounted display with eye tracking |
WO2015048624A1 (en) | 2013-09-30 | 2015-04-02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Polymeric multilayer optical film |
US11156756B2 (en) * | 2013-12-30 | 2021-10-26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Optical film including collimating reflective polarizer |
MX357705B (es) * | 2014-03-04 | 2018-07-20 | Halliburton Energy Services Inc | Técnicas de diseño para elementos de procesamiento óptico. |
GB2537319B (en) * | 2014-04-22 | 2021-04-07 | Halliburton Energy Services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nalyzing contaminants in flowing bulk powder compositions |
WO2015168089A1 (en) * | 2014-04-28 | 2015-11-05 |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 Methods for layer multiplication co-extrusion of high viscous polymeric material systems |
US9823395B2 (en) * | 2014-10-17 | 2017-11-21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Multilayer optical film having overlapping harmonics |
EP3112910A1 (en) | 2015-06-29 | 2017-01-04 | ESSILOR INTERNATIONAL (Compagnie Générale d'Optique) | Optical filter |
TWI547884B (zh) * | 2015-07-09 | 2016-09-01 | 金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指紋辨識模組 |
CN111856635B (zh) * | 2015-12-18 | 2022-08-09 | 3M创新有限公司 | 宽带可见光反射器 |
WO2018102193A1 (en) | 2016-11-29 | 2018-06-07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Optical stack |
CN110622048B (zh) * | 2017-03-02 | 2023-03-28 | 3M创新有限公司 | 具有低光学厚度敏感性的动态反射彩色膜 |
CN113608291B (zh) | 2017-03-06 | 2024-03-08 | 3M创新有限公司 | 光学膜 |
WO2018181841A1 (ja) * | 2017-03-31 | 2018-10-04 | 帝人フィルムソリュ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多層積層フィルム |
JP7211363B2 (ja) * | 2017-07-07 | 2023-01-24 | 東洋紡株式会社 | 多層積層フィルム |
CN111247462B (zh) | 2017-10-20 | 2022-12-20 | 3M创新有限公司 | 光学膜和偏振分束器 |
US11073646B2 (en) | 2017-12-01 | 2021-07-27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Thin multilayer reflector with uniform left bandedge |
KR20200115495A (ko) * | 2018-01-26 | 2020-10-07 | 쓰리엠 이노베이티브 프로퍼티즈 컴파니 | 결정질 저 굴절률 층을 갖는 다층 반사 편광기 |
WO2019159139A1 (en) | 2018-02-19 | 2019-08-22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Optical film device |
CN111741845B (zh) * | 2018-02-22 | 2022-06-07 | 东洋纺株式会社 | 多层层叠膜 |
TWI797381B (zh) * | 2018-09-27 | 2023-04-01 | 日商東洋紡股份有限公司 | 多層積層膜 |
CN112805601B (zh) * | 2018-09-27 | 2022-09-27 | 东洋纺株式会社 | 多层层叠膜 |
KR20210128008A (ko) * | 2019-03-11 | 2021-10-25 | 쓰리엠 이노베이티브 프로퍼티즈 컴파니 | 감소된 색상을 갖는 고효율 적외선 반사기 |
WO2020234808A1 (en) * | 2019-05-23 | 2020-11-26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Multilayer optical film |
WO2021156727A1 (en) * | 2020-02-07 | 2021-08-12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Optical systems for hud systems |
WO2021224799A1 (en) * | 2020-05-08 | 2021-11-11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Optical film |
US11885999B2 (en) | 2020-05-08 | 2024-01-30 | 3M Innovation Properties Company | Optical construction and display system |
WO2021224798A1 (en) | 2020-05-08 | 2021-11-11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Display system with finger sensing |
US11880104B2 (en) | 2020-10-15 | 2024-01-23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Reflective polarizer and display system including same |
DE102022113164A1 (de) | 2022-05-24 | 2023-11-30 | Carl Zeiss Smt Gmbh | Optische Komponente sowie optisches System, insbesondere für die Mikrolithographi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247392A (en) | 1961-05-17 | 1966-04-19 | Optical Coating Laboratory Inc | Optical coating and assembly used as a band pass interference filter reflecting in the ultraviolet and infrared |
US3610729A (en) | 1969-06-18 | 1971-10-05 | Polaroid Corp | Multilayered light polarizer |
US4446305A (en) | 1981-03-02 | 1984-05-01 | Polaroid Corporation | Optical device including birefringent polymer |
US5486949A (en) | 1989-06-20 | 1996-01-23 | The Dow Chemical Company | Birefringent interference polarizer |
US5103337A (en) | 1990-07-24 | 1992-04-07 | The Dow Chemical Company | Infrared reflective optical interference film |
US5126880A (en) | 1990-12-18 | 1992-06-30 | The Dow Chemical Company | Polymeric reflective bodies with multiple layer types |
US5360659A (en) | 1993-05-24 | 1994-11-01 | The Dow Chemical Company | Two component infrared reflecting film |
US5882774A (en) | 1993-12-21 | 1999-03-16 |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 Optical film |
IL124071A (en) | 1997-04-18 | 2001-12-23 | Swisscab Sa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drip irrigation tube and dripper unit used therein |
US6207260B1 (en) | 1998-01-13 | 2001-03-27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Multicomponent optical body |
WO1999036262A2 (en) | 1998-01-13 | 1999-07-22 |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 Modified copolyesters and improved multilayer reflective films |
US6157490A (en) * | 1998-01-13 | 2000-12-05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Optical film with sharpened bandedge |
US6531230B1 (en) * | 1998-01-13 | 2003-03-11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Color shifting film |
US6808658B2 (en) | 1998-01-13 | 2004-10-26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Method for making texture multilayer optical films |
US6788463B2 (en) | 1998-01-13 | 2004-09-07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Post-formable multilayer optical film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
US6179948B1 (en) | 1998-01-13 | 2001-01-30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Optical film and process for manufacture thereof |
WO2002061469A2 (en) | 2001-01-15 | 2002-08-08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Multilayer infrared reflecting film with high and smooth transmission in visible wavelength region and laminate articles made therefrom |
US7716112B1 (en) | 2002-09-30 | 2010-05-11 | Trading Technologies International,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ice-based annotations in an electronic trading environment |
US7064897B2 (en) * | 2002-12-31 | 2006-06-20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Optical polarizing films with designed color shifts |
US7193780B2 (en) * | 2003-08-22 | 2007-03-20 | Olympus Corporation | Optical filter and optical instrument |
US7019905B2 (en) | 2003-12-30 | 2006-03-28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Multilayer reflector with suppression of high order reflections |
US7385763B2 (en) | 2005-04-18 | 2008-06-10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Thick film multilayer reflector with tailored layer thickness profile |
US7652736B2 (en) | 2005-10-25 | 2010-01-26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Infrared light reflecting film |
US7636193B2 (en) | 2006-05-02 | 2009-12-22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Visible light-transmissive IR filter with distorted portions |
US7791687B2 (en) * | 2006-12-21 | 2010-09-07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Display including reflective polarizer |
JP5584117B2 (ja) | 2007-05-20 | 2014-09-03 |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 光再利用タイプの薄型中空空洞バックライトの設計パラメータ |
US8469575B2 (en) | 2007-05-20 | 2013-06-25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Backlight and display system using same |
IL190168A0 (en) | 2008-03-13 | 2008-12-29 | Gad Shmueli Dr | Orthopedic shoe |
JP2013508781A (ja) | 2009-10-24 | 2013-03-07 |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 高い軸外反射率を有する浸漬した反射偏光子 |
WO2011050233A1 (en) * | 2009-10-24 | 2011-04-28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Immersed asymmetric reflector with reduced color |
KR101789839B1 (ko) | 2009-10-24 | 2017-10-25 | 쓰리엠 이노베이티브 프로퍼티즈 컴파니 | 선택된 입사 평면에서 각방향 구속을 갖는 침지형 반사 편광기 |
EP2566677B1 (en) | 2010-05-07 | 2018-01-03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Feedblock and method of using the same for manufacturing a multilayered article |
CN105652358B (zh) | 2010-05-21 | 2019-01-22 | 3M创新有限公司 | 部分反射型多层光学膜 |
WO2013052927A2 (en) * | 2011-10-07 | 2013-04-11 | Svaya Nanotechnologies, Inc. | Broadband solar control film |
US9551818B2 (en) | 2011-10-20 | 2017-01-24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Apodized broadband partial reflectors having differing optical packets |
EP2769247B1 (en) | 2011-10-20 | 2021-12-01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Apodized broadband partial reflectors |
WO2013059226A1 (en) | 2011-10-20 | 2013-04-25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Illumination systems with sloped transmission spectrum front reflector |
-
2012
- 2012-10-17 US US14/352,883 patent/US9551818B2/en active Active
- 2012-10-17 WO PCT/US2012/060485 patent/WO2013059228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10-17 KR KR1020147013055A patent/KR101971754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2-10-17 EP EP12805803.9A patent/EP2769250B1/en active Active
- 2012-10-17 CN CN201280051430.5A patent/CN103890620B/zh active Active
- 2012-10-19 TW TW101138787A patent/TWI606277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3
- 2013-03-15 US US13/844,664 patent/US9562996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3059228A1 (en) | 2013-04-25 |
TWI606277B (zh) | 2017-11-21 |
US20130250405A1 (en) | 2013-09-26 |
EP2769250B1 (en) | 2021-12-01 |
KR101971754B1 (ko) | 2019-04-23 |
US20140268346A1 (en) | 2014-09-18 |
US9562996B2 (en) | 2017-02-07 |
EP2769250A1 (en) | 2014-08-27 |
TW201326920A (zh) | 2013-07-01 |
KR20140088563A (ko) | 2014-07-10 |
CN103890620A (zh) | 2014-06-25 |
US9551818B2 (en) | 2017-01-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890620B (zh) | 具有不同光学分组的变迹宽带局部反射器 | |
CN103907035B (zh) | 变迹宽带局部反射器 | |
TWI625558B (zh) | 用於廣域可視紅外光覆蓋之具有重疊諧波的多層堆疊 | |
CN110023798B (zh) | 光学叠堆 | |
CN109477924B (zh) | 光学膜 | |
CN102906605B (zh) | 具有降低的彩色的部分反射型多层光学膜 | |
CN111164471B (zh) | 用于校正色移的部分反射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