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06277B - 具有不同光學封包的變跡寬帶局部反射器 - Google Patents

具有不同光學封包的變跡寬帶局部反射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06277B
TWI606277B TW101138787A TW101138787A TWI606277B TW I606277 B TWI606277 B TW I606277B TW 101138787 A TW101138787 A TW 101138787A TW 101138787 A TW101138787 A TW 101138787A TW I606277 B TWI606277 B TW I60627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repeating unit
unit thickness
thickness profile
multilayer polymeric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387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26920A (zh
Inventor
麥克 法蘭西斯 威柏
約翰 艾倫 威特利
提摩西 喬瑟夫 尼維特
Original Assignee
3M新設資產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3M新設資產公司 filed Critical 3M新設資產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3269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269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062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0627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8Mirrors
    • G02B5/0816Multilayer mirrors, i.e. having two or more reflecting layers
    • G02B5/0825Multilayer mirrors, i.e. having two or more reflecting layers the reflecting layers comprising dielectric materials only
    • G02B5/0841Multilayer mirrors, i.e. having two or more reflecting layers the reflecting layers comprising dielectric materials only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s, e.g. polym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10Beam splitting or combining systems
    • G02B27/14Beam splitting or combining systems operating by reflection only
    • G02B27/142Coating structures, e.g. thin films multilay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8Interference filters
    • G02B5/281Interference filters designed for the infrared ligh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8Interference filters
    • G02B5/285Interference filters comprising deposited thin solid fil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8Interference filters
    • G02B5/285Interference filters comprising deposited thin solid films
    • G02B5/287Interference filters comprising deposited thin solid film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layer of organic material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2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 G02B5/3033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 G02B5/3041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comprising multiple thin layers, e.g. multilayer stack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2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 G02B5/3033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 G02B5/3041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comprising multiple thin layers, e.g. multilayer stacks
    • G02B5/30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comprising multiple thin layers, e.g. multilayer stacks including organic materials, e.g. polymeric lay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Optical Filter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Description

具有不同光學封包的變跡寬帶局部反射器
本發明尤其係關於具有不同光學封包之光學膜構造,該光學膜構造提供寬帶局部反射器之經帶內透射及反射之光的平滑光譜。
已知曉多層光學膜。此等膜可併有大量不同透光材料之薄層,該等層被稱作微層,此係因為該等層足夠薄,使得光學膜之反射及透射特性大部分由自層界面反射之光的相長及相消干涉來確定。取決於由個別微層展現之雙折射的量(若存在的話)及鄰近微層之相對折射率差,且亦取決於其他設計特性,例如,可使得多層光學膜具有在一些狀況下可被特徵化為反射偏光器且在其他狀況下可被特徵化為鏡面的反射及透射性質。
已在一段時間內知曉由複數個微層構成之反射偏光器,該複數個微層之平面內折射率經選擇以提供沿著平面內阻斷軸線之鄰近微層之間的實質折射率失配及沿著平面內通過軸線之鄰近微層之間的實質折射率匹配,具有足夠數目個層確保沿著被稱作阻斷軸線之一主方向而偏光之法線入射光的高反射率,同時維持沿著被稱作通過軸線之正交主方向而偏光之法線入射光的低反射率及高透射率。參見(例如)美國專利第3,610,729號(Rogers)、第4,446,305號(Rogers等人)及第5,486,949號(Schrenk等人)。
最近,來自3M公司之研究已指出沿著垂直於膜之方向 (亦即,z軸)的此等膜之層至層折射率特性之重要性,且展示此等特性如何在膜於偏斜入射角下之反射率及透射率中起重要作用。參見(例如)美國專利第5,882,774號(Jonza等人)。Jonza等人尤其教示:可如何調適鄰近微層之間的折射率之z軸失配(更簡潔地稱作z折射率失配或△nz),以允許布魯斯特角(界面處經p型偏光之光的反射率歸於零所在之角度)極大或不存在之多層堆疊的構造。此情形又允許多層鏡面及偏光器之構造,該等多層鏡面及偏光器的針對經p型偏光之光之界面反射率隨著入射角增加而緩慢減小,或獨立於入射角,或隨著入射角遠離法線方向而增加。因此,可達成如下之多層膜:其在廣泛頻寬上具有針對任何入射方向(在鏡面之狀況下)及針對所選定方向(在偏光器之狀況下)的經s型偏光之光與經p型偏光之光兩者的高反射率。
舉例而言,一些多層光學膜經設計以用於窄帶操作(亦即,在狹窄波長範圍上操作),而其他多層光學膜經設計以用於在諸如實質上整個可見光或亮光光譜或者可見光或亮光波長範圍連同近紅外線波長之寬廣波長範圍上使用。近年來,後一類型之膜(亦即,寬帶多層光學膜)之設計者及製造商已必須處置色彩問題。當膜意欲用於視覺顯示器系統時,例如,在膜為寬帶反射偏光器或寬帶鏡面且顯示器系統為液晶顯示器、照明器具或背光之情況下,常常出現色彩問題。寬帶反射器大體上包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該多層聚合光學膜具有厚度值自多層聚合光學膜之第一側 至第二側單調地增加的達一總數個光學重複單元。層厚度之此配置被稱作梯度層厚度輪廓。在此等系統中,對於膜而言,賦予顯示器顯著著色(非白色)外觀通常為不良的,而不管是法線入射抑或偏斜入射光。當膜具有在光譜之可見光部分上不均勻的透射或反射特性時,出現著色外觀。在共擠聚合多層光學膜之狀況下,此不均勻性通常為相對於目標輪廓的膜之層厚度輪廓之不完全控制的結果。為了避免色彩問題,聚合多層光學膜常常經設計以沿著其主軸提供極低反射率及高透射率(例如,對於在透射中觀察到的反射偏光器之通過軸線)或極高反射率及低透射率(例如,對於反射偏光器之阻斷軸線,或對於在反射中觀察到的反射鏡面膜之任何平面內軸線)。
近來,已提議寬帶聚合多層光學膜,其對於平行於至少一主光軸而偏光之光具有中間量之反射率及透射率,使得某一顯著量之入射光被反射,且另一顯著量之入射光(通常為入射光之未經反射的剩餘部分)被透射。此等膜在本文中被稱作部分反射之多層光學膜或部分透射之多層光學膜。解決此等膜中之色彩問題之一種途徑係:使此等膜僅具備具有仔細調適之層厚度輪廓之單一多層封包,及在不使用任何層倍增器器件之情況下製造此等膜,提供對層厚度輪廓及可見光波長範圍上之透射或反射之對應最小光譜可變性的最大控制。然而,甚至經仔細調適之層厚度輪廓亦不會減少由帶內阻尼振盪產生的色彩問題。
本發明尤其描述展現減小之帶內光譜阻尼振盪的具有不同光學封包之變跡寬帶反射器。
在許多實施例中,一種寬帶局部反射器包括一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其具有自該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之一第一側至一第二側的達一總數個光學重複單元,該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具有一第一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及一第一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該第一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單調地偏離該第一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且界定該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之該第二側。該反射器亦包括:一中間層,其在該多層聚合光學膜之該第二側上;及一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其具有自該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之一第一側至一第二側的達一總數個光學重複單元,該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具有一第二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及一第二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該第二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單調地偏離該第二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且界定該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之該第一側。該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之該第一側可定位於該中間層上,使得該中間層分離該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與該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
在其他實施例中,一種寬帶局部反射器包括一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該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具有厚度值自該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之一第一側至一第二側單調地增加的達一總數個光學重複單元,該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具有一第一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及一第一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該第一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單調地偏離該 第一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且界定該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之該第二側。該反射器亦包括:一中間層,其在該多層聚合光學膜之該第二側上;及一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該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具有厚度值自該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之一第一側至一第二側單調地增加的達一總數個光學重複單元,該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具有一第二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及一第二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該第二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單調地偏離該第二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且界定該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之該第一側。該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之該第一側可定位於該中間層上,使得該中間層分離該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與該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
在其他實施例中,一種寬帶局部反射器包括一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該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具有自該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之一第一側至一第二側且由一第一材料集形成的達一總數個光學重複單元,該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具有一第一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及一第一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該第一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單調地偏離該第一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且界定該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之該第二側。該反射器亦包括:一中間層,其在該多層聚合光學膜之該第二側上;及一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其具有自該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之一第一側至一第二側且由不同於該第一材料集之一第二材料集形成的達一總數個光學重複單元,該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具有一第二基 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及一第二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該第二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單調地偏離該第二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且界定該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之該第一側。該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之該第一側可定位於該中間層上,使得該中間層分離該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與該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
本文中所描述之該光學膜(例如,寬帶局部反射器)及膜物品可提供優於先前光學膜或膜物品之一或多個優點。舉例而言,先前寬帶局部反射器易受帶內阻尼振盪影響,而本文中所描述之該等寬帶局部反射器可實質上消除帶內阻尼振盪。因此,本文中所描述之該等寬帶局部反射器提供經帶內透射及反射之光的一平滑光譜。在閱讀本文中所呈現之揭示內容後,熟習此項技術者將易於顯而易見本文中所描述之器件及方法之各種實施例的此等及其他優點。
本文中所呈現之示意性圖式未必按比例繪製。諸圖中所使用之類似數字指代類似組件、步驟及其類似者。然而,應理解,使用數字指代給定圖中之組件並不意欲限制另一圖中之以相同數字標註的組件。另外,使用不同數字指代組件並不意欲指示不同編號之組件不可為相同或類似的。
在結合隨附圖式考慮本發明之各種實施例之以下詳細描述時,可更完全地理解本發明。
在以下詳細描述中,參考形成詳細描述之一部分且借助於說明而展示器件、系統及方法之若干特定實施例的隨附 圖式。應理解,在不偏離本發明之範疇或精神的情況下,預期其他實施例且可作出其他實施例。因此,以下詳細描述不應以限制性意義來理解。
除非以其他方式另外指定,否則本文中所使用之所有科學及技術術語具有此項技術中常用之含義。本文中提供之定義係為了促進對本文中頻繁使用之某些術語的理解,且並不意欲限制本發明之範疇。
除非內容另外清楚地指示,否則如本說明書及隨附申請專利範圍中所使用,單數形式「一」及「該」涵蓋具有複數個參考對象之實施例。
除非內容另外清楚地指示,否則如本說明書及隨附申請專利範圍中所使用,術語「或」大體上以其包括「及/或」的意義來使用。
如本文中所使用,「具有」、「包括」、「包含」或其類似者以其開端式意義來使用,且大體上意謂「包括但不限於」。應理解,術語「由...組成」及「本質上由...組成」歸入術語「包含」及其類似者中。
為了清晰起見,在本文中參看諸圖來描述本文中所提及之諸如「頂部」、「底部」、「左側」、「右側」、「上部」、「下部」、「上方」、「下方」之任何方向以及其他方向及定向,但該等方向及定向並非對實際器件或系統或器件或系統之使用的限制。本文中所描述之器件、物品或系統中的許多者可以若干方向及定向來使用。
本發明尤其描述一種光學膜構造,該光學膜構造提供寬 帶局部反射器之經帶內透射及反射之光的平滑光譜。如本文中所描述,本文中所描述之寬帶局部反射器可實質上消除帶內阻尼振盪。因此,本文中所描述之寬帶局部反射器提供經帶內透射及反射之光的平滑光譜。已發現,具有變跡梯度厚度輪廓之寬帶局部反射器光學膜減少或實質上消除帶內光譜阻尼振盪,且相應地減少或實質上消除非所要色彩。有時被稱作「逐漸縮減」之術語「變跡」得自大體上應用於信號處理、電磁學及光學領域中之一類數學技術。當實體結構與電磁場相互作用時,諸如聚合多層光學膜與紅外線、可見光及/或紫外線光相互作用時,大體上將出現為與梯度諧振層輪廓之終止相關聯的不連續性之結果的光譜特徵。對於本發明,使用術語「變跡」來描述使梯度層厚度輪廓終止以便使諸如光譜阻尼振盪之不良光譜特徵最小化的技術。
本文中所描述之寬帶局部反射器可用於任何合適目的,包括(但不限於)光學顯示器、光學圖形或其類似者。雖然本發明並不如此受限制,但對本發明之各種態樣之瞭解將經由下文提供之實例之論述來獲得。
如上文所提及,意欲達成以下兩者之聚合多層光學膜之設計者及製造商面臨的一個挑戰為非所欲且非所要色彩:(1)沿著主軸以法線角及偏斜角部分反射,及(2)寬帶(亦即,意欲在寬廣波長範圍上提供局部反射率)。可將此非所要色彩表示為光學透射及反射光譜之相對較高頻可變性。出於本文中所說明並描述之諸圖之目的,為了簡單起 見,假定多層光學膜本體在膜本體之平面中無空間可變性。因此,假定給定膜本體之光譜反射及透射特性獨立於量測該等光譜反射及透射特性所針對的膜上之位置或地點(例如,(x,y)座標)。
現參看圖1,說明多層光學膜之例示性光學重複單元(ORU)的示意性透視圖。圖1僅描繪多層光學膜100之兩個層,多層光學膜100可包括配置於一或多個鄰接封包或堆疊中之數十或數百個此等層。膜100包括個別微層102、104,其中「微層」指代如下之層:其足夠薄,使得在此等層之間的複數個界面處反射之光經歷相長或相消干涉,以給予多層光學膜所要反射或透射性質。微層102、104可一起表示多層堆疊之一光學重複單元(ORU),ORU為貫穿堆疊之厚度以重複型樣重現之最小層集合。微層具有不同折射率特性,使得一些光在鄰近微層之間的界面處被反射。對於經設計以反射紫外線、可見光或近紅外線波長之光的光學膜,每一微層通常具有小於約1微米之光學厚度(亦即,實體厚度乘以折射率)。然而,在需要時,亦可包括較厚層,諸如,膜之外表面處的表層,或安置於膜內之分離微層之封包的保護性邊界層(PBL)。
微層中之一者(例如,圖1之層102,或以下圖2之「A」層)針對沿著主軸x軸、y軸及z軸而偏光之光的折射率分別為n1x、n1y及n1z。相互正交之x軸、y軸及z軸可(例如)對應於材料之介電張量的主方向。在許多實施例中,且為了論述目的,不同材料之主方向為一致的,但大體而言不需 要為此狀況。鄰近微層(例如,圖1中之層104或圖2中之「B」層)沿著相同軸線之折射率分別為n2x、n2y、n2z。此等層之間的折射率差沿著x方向為△nx(=n1x-n2x),沿著y方向為△ny(=n1y-n2y),且沿著z方向為△nz(=n1z-n2z)。此等折射率差之性質結合膜中(或膜之給定堆疊中)之微層之數目及其厚度分佈控制膜(或膜之給定堆疊)的反射及透射特性。舉例而言,若鄰近微層具有沿著一平面內方向之大折射率失配(△nx大)及沿著正交平面內方向之小折射率失配(△ny0),則膜或封包可相當於針對法線入射光之反射偏光器。反射偏光器可被視作光學本體,該光學本體在波長處於封包之反射帶內之情況下強力反射沿著被稱作「阻斷軸線」之一平面內軸線而偏光之法線入射光,且強力透射沿著被稱作「通過軸線」之正交平面內軸線而偏光的此光。
在需要時,鄰近微層之間的針對沿著z軸而偏光之光的折射率差(△nz)亦可經調適,以達成偏斜入射光之p型偏光分量的所要反射率性質。為了維持以偏斜入射角進行的經p型偏光之光的近軸上(near on-axis)反射率,可將微層之間的z折射率失配△nz控制為實質上小於最大平面內折射率差△nx,使得△nz0.5*△nx。或者,△nz0.25*△nx。零或近零量值之z折射率失配在微層之間產生經p型偏光之光的反射率隨著入射角而恆定或幾乎恆定的界面。此外,可將z折射率失配△nz控制為具有與平面內折射率差△nx相反之極性,亦即,△nz<0。此條件產生經p型偏光之光的反射率隨 著入射角增加而增加的界面,如對於經s型偏光之光之狀況。若△nz>0,則經p型偏光之光的反射率隨著入射角而減小。前述關係當然亦適用於涉及△nz及△ny之關係,例如,在沿著兩個主平面內軸線需要顯著反射率及透射率之狀況下(諸如,平衡或對稱之部分反射鏡面膜,或通過軸線在法線入射時具有顯著反射率的局部偏光膜)。
在圖2之示意性側視圖中,展示多層膜110之更多內部層,使得可看見多個ORU。關於局部x-y-z笛卡兒座標系統來展示膜,其中膜平行於x軸及y軸延伸,且z軸垂直於膜及膜之構成層且平行於膜的厚度軸線。
在圖2中,微層經標註為「A」或「B」,「A」層係由一種材料構成,且「B」層係由不同材料構成,此等層以交替配置堆疊,以形成如所展示之光學重複單元或單元胞ORU 1、ORU 2、...、ORU 6。在許多實施例中,若需要高反射率,則完全由聚合材料構成之多層光學膜將包括6個以上光學重複單元。多層光學膜110經展示為具有可表示外表層或保護性邊界層(「PBL」,參見美國專利第6,783,349號(Neavin等人))之實質較厚層112,該實質較厚層112分離圖中所展示之微層堆疊與另一微層堆疊或封包(未圖示)。在需要時,可(例如)藉由一或多個厚黏著層或使用壓力、熱或其他方法將兩個或兩個以上單獨的多層光學膜層疊在一起,以形成層壓膜或複合膜。
在一些狀況下,微層可具有對應於¼波長堆疊之厚度及折射率值,亦即,配置於各自具有具相等光學厚度之兩個 鄰近微層的ORU中(f比率=50%,f比率為構成層「A」之光學厚度對完整光學重複單元之光學厚度的比率),此ORU對於藉由相長干涉反射波長λ為光學重複單元之總光學厚度之兩倍的光為有效的,其中本體之「光學厚度」指代本體之實體厚度乘以本體之折射率。在其他狀況下,光學重複單元中之微層之光學厚度可不同於彼此,藉此f比率大於或小於50%。為了本申請案之目的,預期f比率可為任何合適值之多層光學膜,且並不限於f比率為50%的膜。因此,在圖2之實施例中,概括而言,將「A」層描繪為比「B」層薄。每一所描繪光學重複單元(ORU 1、ORU 2等)具有等於其構成「A」及「B」層之光學厚度之總和的光學厚度(OT1、OT2等),且每一光學重複單元反射波長λ為光學重複單元之總光學厚度之兩倍的光。
在例示性實施例中,ORU之光學厚度根據沿著z軸或膜之厚度方向的厚度梯度而不同,藉此光學重複單元之光學厚度隨著自堆疊之一側(例如,頂部)進行至堆疊之另一側(例如,底部)而增加、減小,或遵循某一其他函數關係。此等厚度梯度可用以提供加寬之反射帶,從而提供在所關注擴展波長帶上以及在所有所關注角度上的光之實質上光譜平坦的透射及反射。或者,微層之所揭示封包之層厚度梯度可經故意調適,以提供在所關注波長範圍上顯著改變的反射及透射光譜。舉例而言,對於多層光學膜本體而言,可能需要相較於紅光透射(或反射)更多藍光或反之亦然,或者相較於藍光及紅光透射(或反射)更多綠光。儘管 此等所要光譜不均勻性可使得多層光學膜本體展現著色(非透明或非中性)外觀,但此所要色彩常常可區別於本文中其他處所論述之非所要色彩,此係因為:所要色彩與光譜反射或透射之相對緩慢改變相關聯,而非所要色彩與彼等參數依據波長之較快速改變相關聯。舉例而言,與所要色彩相關聯之反射或透射之光譜不均勻性可依據具有約100nm或大於100nm之特性週期的波長而變化,而與非所要色彩相關聯之反射或透射之光譜不均勻性可依據具有小於約50nm之特性週期的波長而變化,但此數字稍微取決於層厚度輪廓中之區域化中斷的量值。
舉例而言,為了藉由合理數目個層達成反射率,鄰近微層可展現針對沿著x軸而偏光之光的至少0.03之折射率差(△nx)。舉例而言,若針對兩個正交偏光需要高反射率,則鄰近微層亦可展現針對沿著y軸而偏光之光的至少0.03之折射率差(△ny)。在一些狀況下,鄰近微層可具有沿著兩個主平面內軸線之在量值上接近之折射率失配(△nx及△ny),在該狀況下,膜或封包可相當於軸上鏡面或局部鏡面。或者,對於經設計以對於通過軸線偏光而言為部分反射之反射偏光器,鄰近微層可展現針對沿著x軸而偏光之光的大折射率差(△nx),且可展現針對沿著y軸而偏光之光的較小但仍相當大之折射率差(△ny)。在此等實施例之變化中,鄰近微層可展現沿著z軸之折射率匹配或失配(△nz=0或△nz大),且失配可具有與平面內折射率失配相同或相反之極性或正負號。△nz之此調適在偏斜入射光之經p 型偏光之分量的反射率隨著入射角增加而增加、減小抑或保持相同中起重要作用。
儘管本文中之實例描述反射率隨著入射角而增加之反射器,但可使用本文中所描述之相同技術以減小之色彩製成沿著給定主軸之反射率隨著入射角而減小之局部反射器。此情形對於反射率在法線入射情況下大之膜而言特別重要,且在包括法線入射之各種角度下之透射光中觀察到。
所揭示多層光學膜之至少一封包中之微層中的至少一些微層在需要時可為雙折射的,例如,單軸雙折射或雙軸雙折射,但在一些實施例中,亦可使用全部各向同性之微層。在一些狀況下,每一ORU可包括一雙折射微層,及為各向同性或相對於其他微層而言具有少量雙折射的第二微層。在替代狀況下,每一ORU可包括兩個雙折射微層。
例示性多層光學膜由聚合物材料構成,且可使用共擠、澆鑄及定向製程來製造。參看美國專利5,882,774(Jonza等人)「Optical Film」、美國專利6,179,949(Merrill等人)「Optical Film and Process for Manufacture Thereof」、美國專利6,783,349(Neavin等人)「Apparatus for Making Multilayer Optical Films」,及2010年5月7日申請之題為「Feedblock for Manufacturing Multilayer Polymeric Films」的美國專利申請案61/332,401(代理人案號64248US002)。如前述參照案中之任一者中所描述,多層光學膜可藉由聚合物之共擠來形成。可選擇各種層之聚合物以具有類似流變性質(例如,熔融黏度),使得該等聚合 物可經共擠而無顯著流場擾動。選擇擠壓條件從而以連續且穩定之方式充分饋入、熔融、混合並泵汲各別聚合物作為饋入流或熔融流。可選擇用以形成並維持熔融流中之每一者的溫度以使其在如下之範圍內:在溫度範圍之低端下,避免凍結、結晶或過高壓降,且在範圍之高端下,避免材料降解。
簡言之,製造方法可包括:(a)提供對應於待用於成品膜中之第一聚合物及第二聚合物的至少一第一樹脂流及一第二樹脂流;(b)使用諸如包括如下各者之饋入區塊的合適饋入區塊將第一流及第二流劃分成複數個層:(i)包含第一流道及第二流道之梯度板,其中第一通道具有沿著流道自第一位置改變至第二位置的截面區域,(ii)饋入器管板,其具有與第一流道流體連通之第一複數個管道及與第二流道流體連通之第二複數個管道,每一管道向其自身各別槽模饋入,每一管道具有第一末端及第二末端,管道之第一末端與流道流體連通,且管道之第二末端與槽模流體連通,及(iii)視情況,位於最接近於該等管道處之軸桿加熱器;(c)使複合流通過擠壓膜,以形成每一層大體上平行於鄰近層之主表面的多層腹板;及(d)將多層腹板澆鑄至有時被稱作澆鑄輪或澆鑄鼓之冷卻捲筒上,以形成澆鑄多層膜。此澆鑄膜可具有與成品膜相同之數目個層,但澆鑄膜之層通常比成品膜之彼等層厚得多。此外,澆鑄膜之層通常為全部各向同性。在廣泛波長範圍上具有反射率及透射率之受控低頻變化的多層光學膜可藉由軸桿加熱器之高溫帶控制 來達成,參見(例如)美國專利6,783,349(Neavin等人)。
在一些狀況下,製造設備可使用一或多個層倍增器來使成品膜中之層的數目倍增。在其他實施例中,可在不使用任何層倍增器之情況下製造膜。儘管層倍增器極大地簡化了大量光學層之產生,但層倍增器可將對於每一封包而言並非相同之失真賦予給每一所得層封包。由於此原因,饋入區塊中所產生之層之層厚度輪廓的任何調整對於每一封包並非相同,亦即,所有封包無法同時經最佳化以產生無光譜中斷的均勻平滑光譜。因此,對於經低透射且反射之色彩,可能難以使用使用倍增器製造而成之多封包膜來製成最佳輪廓。若直接在饋入區塊中產生之單一封包中之層的數目並不提供足夠反射率,則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此等膜附著以增加反射率。關於進行層厚度控制以便對低色彩膜提供平滑光譜反射率及透射率之其他論述提供於PCT公開案WO 2008/144656(Weber等人)中。
若給定多層膜中之所有微層的光學厚度經設計為相同的,則膜將僅在窄波長帶上提供高反射率。若帶位於可見光光譜中之某處,則此膜將呈現為高度著色,且色彩將依據角度而改變。在顯示器及照明應用之情形下,大體上避免了展現可覺察之色彩之膜,但在一些狀況下,對於給定光學膜而言,引入少量色彩以校正系統中之其他處的色彩不平衡可為有益的。藉由調適微層(或更精確地,光學重複單元(ORU),在許多(但非全部)實施例中,微層對應於鄰近微層對)以具有一光學厚度範圍,使得例示性多層光 學膜本體(例如)在整個可見光光譜上具備寬帶反射率及透射率。通常,沿著z軸或膜之厚度方向自膜或封包之一側上之最薄ORU至另一側上之最厚ORU配置微層,其中最薄ORU反射反射帶中之最短波長,且最厚ORU反射最長波長。
在使多層腹板於冷卻捲筒上冷卻之後,可拉製或拉伸多層腹板以產生成品或近成品多層光學膜。拉製或拉伸實現兩個目標:使層薄化至其所要最終厚度,且可使層定向,使得層中之至少一些層變為雙折射的。定向或拉伸可沿著越過腹板(cross-web)方向(例如,經由拉幅機)、沿著沿腹板(down-web)方向(例如,經由長度定向器)或其任何組合來實現,而不管同時抑或順序地實現。若僅沿著一方向拉伸,則拉伸可「不受約束」(其中允許膜在垂直於拉伸方向之平面內方向上尺寸上鬆弛),或「受約束」(其中膜受約束,且因此不允許膜在垂直於拉伸方向之平面內方向上尺寸上鬆弛)。若沿著兩個平面內方向拉伸,則拉伸可為對稱的(亦即,沿著正交之平面內方向相等)或不對稱的。或者,可以分批法對膜進行拉伸。在任何狀況下,亦可將後續的或同時發生之拉製減小(draw reduction)、應力或應變平衡化、熱定型及其他處理操作應用於膜。
參看傳統偏光膜,光可被視作在兩個正交平面上偏光,其中橫切光之傳播的光之電向量位於特定偏光平面內。又,可將給定光線之偏光狀態解析為兩個不同偏光狀態:經p型偏光之光及經s型偏光之光。經P型偏光之光在光線 之入射平面及給定表面上偏光,其中入射平面為含有局部表面法線向量與光線傳播方向或向量兩者的平面。
圖3為反射偏光膜之示意性透視圖。圖3說明以入射角θ入射於偏光器110上藉此形成入射平面132的射線130。偏光器110包括平行於y軸之通過軸線114,及平行於x軸之阻斷軸線116。射線130之入射平面132平行於阻斷軸線116。射線130具有在入射平面132中之經p型偏光之分量,及正交於入射平面132的經s型偏光之分量。射線130之經p型偏光之光將實質上被偏光器反射,而射線130之經s型偏光之光至少部分地透射。
另外,圖3說明在入射平面122中入射於偏光器100上的射線120,入射平面122平行於偏光器110之通過軸線114。因此,假定偏光器110為完美偏光器,其對於在阻斷軸線上偏光之光在所有光入射角下具有100%反射率,且對於在通過軸線上偏光之光在所有光入射角下具有0%反射率,偏光器透射射線130之經s型偏光之光及射線120之經p型偏光之光,同時反射射線130之經p型偏光之光及射線120的經s型偏光之光。換言之,偏光器110將透射經p型偏光之光及經s型偏光之光的組合。經p型偏光之光及經s型偏光之光的透射及反射的量將取決於如本文中進一步描述的偏光器之特性。
圖4為寬帶局部反射器200之示意性截面圖。寬帶局部反射器200包括藉由中間層250而分離之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210及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260。
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210具有厚度值自多層聚合光學膜210之第一側211至第二側212增加的達一總數個光學重複單元。在許多實施例中,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210具有厚度值自多層聚合光學膜210之第一側211至第二側212單調地增加的達一總數個光學重複單元。在許多實施例中,光學重複單元之總數在50至1000或自100至300之範圍內。在許多實施例中,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210在至少100nm寬度之帶或超出至少200nm寬度之帶或至少300nm寬度之帶上反射10%至90%之可見光或IR光。
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210具有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220及第一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240。第一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240界定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210之第二側212。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210之第二側212安置於中間層250上或與中間層250接觸。第一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240單調地偏離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220。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240單調地且按指數地偏離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220。
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220藉由複數個光學重複單元來界定且具有第一平均斜率。第一變跡厚度輪廓240具有為第一平均斜率之至少5倍之第二平均斜率。在許多實施例中,第二平均斜率為第一平均斜率之至少10倍。第一變跡厚度輪廓240在光學重複單元之總數的3%至15%之範圍內或在5%至10%之範圍內,或可含有光學重複單元之總數中的4至20個光學重複單元(其形成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 210)。
在一些實施例中,另一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230界定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210之第一側211並接合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220。此額外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230可具有光學重複單元之總數的3%至15%或5%至10%之光學重複單元,或可含有光學重複單元之總數中的4至20個光學重複單元(其形成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210)。另一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230單調地偏離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220。在一些實施例中,另一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230單調地且按指數地偏離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220。
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260具有厚度值自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260之第一側261至第二側262增加的達一總數個光學重複單元。在許多實施例中,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260具有厚度值自多層聚合光學膜260之第一側261至第二側262單調地增加的達一總數個光學重複單元。在許多實施例中,光學重複單元之總數在50至1000或自100至300之範圍內。在許多實施例中,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260在至少100nm寬度之帶或超出至少200nm寬度之帶或至少300nm寬度之帶上反射10%至90%之可見光或IR光。
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260具有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270及第二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280。第二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280界定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260之第一側261。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260之第一側261安置於中 間層250上或與中間層250接觸。第二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280單調地偏離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270。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280單調地且按指數地偏離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270。
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270藉由第一複數個光學重複單元來界定、具有第一平均斜率。多層聚合光學膜260之第二變跡厚度輪廓280藉由第二複數個光學重複單元來界定(界定第二複數個光學重複單元之至少一部分)、具有第二平均斜率,該第二平均斜率為第一平均斜率之至少5倍。在許多實施例中,第二平均斜率為第一平均斜率之至少10倍。第二複數個光學重複單元280在光學重複單元之總數的3%至15%或5%至10%之範圍內,或可含有光學重複單元之總數中的4至20個光學重複單元(其形成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260)。
在一些實施例中,另一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290界定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260之第二側262並接合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270。此額外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290具有光學重複單元之總數的3%至15%或5%至10%之光學重複單元,或可含有光學重複單元之總數中的4至20個光學重複單元(其形成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260)。另一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290單調地偏離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270。在一些實施例中,另一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290單調地且按指數地偏離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270。
在許多實施例中,第一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240與第二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270重疊。同樣,第二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280可與第一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220重疊。在許多實施例中,第一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220並不與第二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270重疊。
在許多實施例中,第一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220之最厚光學重複單元具有在第二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270之最薄光學重複單元的15%內或10%內或5%內的厚度值。在許多實施例中,第一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220之最厚光學重複單元鄰近於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210之第二側212,且第二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270之最薄光學重複單元鄰近於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260之第一側261。如下文所描述,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210及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260可由相同材料集或不同材料集形成。
真空沈積堆疊設計與共擠聚合多層堆疊設計之間的至少一差異為層輪廓分佈之形狀。在真空沈積膜之情況下,所要光譜藉由以下操作來達成:個別地調整堆疊中之每個層的厚度,使得該厚度符合電腦最佳化堆疊設計。以此方式,常規地使諸如光譜漣波之問題最小化。鄰近層之厚度有時相差10倍,其中厚度值常常在自約0.05 λ至1.0 λ之範圍內。在共擠聚合膜堆疊之情況下,以此方式線上監視及控制個別層在此技術之情況下仍非可行選項。因此,光譜形狀主要受連續且平滑變化之層厚度輪廓(諸如,圖5中之 輪廓5a)的形狀控制。此等輪廓並非被約束至聚合膜堆疊,且本文中所揭示之變跡輪廓可應用於利用以實質上單調方式自薄層至厚層分級之層厚度輪廓的任何堆疊。
亦應注意,變跡堆疊之經典實例並非寬帶反射器,而是針對一(亦即,單一)波長定中心(亦即,調諧)的堆疊。對於彼等堆疊,不存在「帶內」漣波,僅存在邊帶漣波。在此堆疊中,所有ORU具有實質上相同之厚度值。此外,彼等堆疊之變跡輪廓大體上延伸穿過堆疊之大部分層且有時延伸穿過堆疊之所有層,且通常使用折射率改變輪廓而非厚度改變輪廓。常見實例可見於光纖行業中,其中「堆疊」係沿著纖維之長度的經調變之折射率輪廓。舉例而言,一些變跡輪廓為餘弦函數、高斯函數、五次(Quintic)函數、七次(Septic)函數或辛格(Sinc)函數折射率輪廓。
藉由寬帶反射器,意謂反射帶中之最長波長及最短波長具有約2:1或大於2:1之波長比的反射器,但對於聚合反射器而言,波長比大體上可低達1.5:1且高達5:1。在下文中,呈現非限制性實例,該等實例描述本文中所論述之物品及方法的各種實施例。
一些產品構造可能需要500個或500個以上的1/4波厚之光學層。擠壓硬體大體上無法用於製造無中間厚光學層之此等堆疊,且以一方式層壓兩個或兩個以上堆疊以便提供連續a/b/a/b 1/4波厚之層輪廓為困難的。大體而言,如圖5中所說明,光學重複單元(ORU)之兩個集合的組合導致不可避免地包括厚中間層。
圖5呈現各自具有275個層之類似層厚度輪廓之兩個集合,該兩個集合藉由諸如黏著層或其他聚合層之光學上較厚之中間層而接合。層厚度輪廓5a及5b各自由275個層組成,且藉由包括氣隙之光學上較厚之中間層5c(諸如,透明黏著層或其他層)而在光學上耦合。每一集合之輪廓係基於每一層n(自n=1至N)之簡單冪率輪廓,其中每一層之厚度t藉由t=T0*(1.005)^n給出,其中T0為恆定比例因子且n為層編號。由於高折射率材料及低折射率材料之層厚度值不相同,因此此處繪製光學厚度值之輪廓。此處展示之層輪廓藉由小調整進行修改,該小調整使曲率稍微增加以幫助調整折射率色散(index dispersion)。此等層厚度輪廓將產生分別針對膜之通過軸線及阻斷軸線的圖6中之光譜6a及6b。層之光學厚度值(而非實體厚度)展示於圖5中。針對每一層使用¼波光學厚度來執行模型化,從而意謂針對高折射率材料及低折射率材料之不同折射率值來調整實體厚度值。
圖6之模型化光譜係基於具有以下折射率之雙析射膜堆疊的折射率:高折射率層為nx1=1.791,ny=1.675,nz=1.490,且低折射率層其中nx2=ny2=nz2=1.564。此堆疊亦包括低折射率材料之20微米厚表層。雙折射層之折射率集合可藉由coPEN共聚物(90%萘二甲酸酯單元,10%對苯二甲酸酯單元)之不對稱定向來達成。低折射率為可購自Eastman Chemicals(Kingsport,Tennessee)之PETg GN071的折射率。所有折射率為使用Metricon Instrument(Princeton N.J.)在633nm量測之彼等折射率。
如圖6中可見,光學上較厚之層引起顯而易見接近700nm之顯著光譜中斷。若堆疊為連續的,則光譜將為平滑的,且在兩個「堆疊」之接合面處不中斷。提供圖6中之光譜之兩個堆疊之厚度的比率為1.98:1。可調整有時被稱作倍增比率(multiplication ratio)之此比率,以提供光譜之較多或較少重疊。然而,藉由少許模型化,易於展示:實質中斷始終存在於光譜中。對此問題之解決方案係組合兩個個別堆疊之變跡版本,如以下實例中所展示。
實例
實例1 電腦模型化層輪廓及光譜
圖5之組合膜堆疊之變跡版本說明於圖7中。此變跡版本用變跡輪廓7c及7d替換兩個基線輪廓7a及7b之鄰近末端區段,變跡輪廓7c及7d兩者在中間層7e處以高的正斜率終止。另外,每一外表面上的堆疊之外端係藉由輪廓7f及7g來變跡。外端變跡為可選的,且可在需要時應用於任一側,或者應用於一側或兩側。此計算中之每一堆疊在堆疊之每一表面上具有20微米之一表層。使輪廓變跡之完全描述揭示於同在申請中之專利申請案(代理人案號67821US002,題為「Apodized Broadband Partial Reflectors」)中。
圖7之堆疊之每一末端的變跡輪廓為藉由t=A* Exp(-n/d)給出之指數厚度輪廓,其中n為層編號(自給定末端起),A為分率振幅,且d為純量(1/e值),該d為關於變跡輪廓自堆 疊之給定側延伸至堆疊中之深度的量測。將此等值加至基線層值中。對於每一堆疊7a及7b,針對層編號1之A1為-0.25,且針對厚層末端之A275為+0.25。換言之,對於每一堆疊,變跡輪廓之層1比層1之基線輪廓的層1薄25%,且層275比基線輪廓之層275厚25%。對於每一堆疊之每一末端,將d=1/e之值設定為7.5。對於指數公式,成對地對該等層編號,亦即,層編號n=0用於第一ORU之每一層,n=1用於第二ORU之每一層,n=2用於第三ORU之每一層,等等。以此方式,每一光學重複單元具有約0.5之f比率。已發現:每一層接收唯一數字n之替代計數方案在所計算光譜中引起極小差異。
此設計之重要部分為將基線輪廓7b調整為比圖5中之其類似輪廓5b薄。大體而言,已發現:當相對於輪廓7a調整基線輪廓7b之厚度,使得變跡輪廓7c及7d各自漸近地接合其各別基線輪廓之兩個點處於大約相同之厚度值時,在模型化結果中出現最小光譜中斷。此情形並非確切相等,此係由於已發現調整位準稍微取決於兩個變跡輪廓7c及7d之形狀及深度,且取決於堆疊之折射率差。但大體而言,仍發現:應選擇此等兩個點,使得其厚度相差值小於兩個點之平均厚度值之約5%或小於約10%。
已發現:諸如7c及7d之變跡輪廓對於組合諸如7a及7b之兩個膜堆疊以便產生組合堆疊為有用的,該組合堆疊具有關於光譜中之中斷實質上無縫的最終光譜。換言之,此等內部變跡輪廓之目的係產生組合堆疊,該組合堆疊具有類 似於經製成而具有單一連續梯度層輪廓之堆疊之透射/反射光譜的透射/反射光譜。但仍發現:在需要時,可調整兩個膜堆疊之相對厚度值,以在組合堆疊之反射光譜之重疊區中提供局部最小值或局部最大值。
針對輪廓產生光譜,諸如使用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之光學電腦模型之此等輪廓。為了提供對組合變跡堆疊之光學的更好理解,計算兩個層輪廓「7a+7c+7f」及「7b+7d+7g」之個別光譜,且接著將該等光譜一起繪製於圖8中。「變跡」輪廓針對每一堆疊之通過軸線及阻斷軸線產生圖8之個別光譜8a、8b、8c及8d。光譜8a及8b為藉由薄堆疊產生之結果,且光譜8c及8d為藉由厚堆疊產生的結果。已發現:個別封包光譜之傾斜譜帶邊緣在當兩個堆疊在光學上耦合時提供平滑組合光譜中起重要作用,在光學上耦合兩個堆疊實務上係藉由共擠或藉由在擠壓及定向(亦即,拉伸)之後層壓來進行。已發現:譜帶邊緣之斜率主要由加至基線輪廓之末端的變跡輪廓來確定。因此可藉由改變堆疊之彼末端上之變跡輪廓的振幅、形狀及深度來調整譜帶邊緣斜率。
自圖8中所繪製之模型化透射資料計算通過軸線光譜8a及8c之重疊譜帶邊緣的斜率以及阻斷軸線光譜8b及8d之重疊譜帶邊緣的斜率。選擇每一譜帶邊緣之接近與鄰近光譜重疊之基線的部分作為用以計算斜率之譜帶邊緣的適當部分。在表1中列出所選定之點及所計算斜率。所有四個所量測斜率之絕對值為大約0.5%/nm。亦在以下兩個實體執 行之實驗實例中確定斜率,且所有譜帶邊緣展現小於1%/nm之斜率(絕對值)。因此發現:自0.25%/nm至1.0%/nm之譜帶邊緣斜率的範圍可用於達成組合堆疊之平滑光譜。
已發現:可調整通過軸線或阻斷軸線之兩個毗連光譜之重疊的量,以提供組合堆疊之最終光譜的所要形狀。在輪廓7a及7b之狀況下,輪廓7b之每一層n(自1至275)為輪廓7a中之每一對應層的相同倍數。用以計算圖8中之光譜之堆疊的「倍增比率」為1.75。已發現:可調整此比率以便提供個別封包之所要光譜重疊程度,從而提供組合膜堆疊之最均勻光譜。使用1.80之倍增比率,假定堆疊之間的20微米厚之保護性邊界層(亦即,PBL),計算組合變跡堆疊之光譜9a及9b並將光譜9a及9b繪製於圖9中。此處考慮之厚PBL類似於圖7中之中間層7e。與圖6中之光譜相比較,在圖9中極大地減小了接近700nm之光譜中斷。
對於此特定實例,輪廓7a之厚端可被據稱為在具有約167nm之厚度的大約層#248處結束,且輪廓7b可被據稱為在具有約173nm之厚度的大約層#304處開始。此等兩個點具有相差-3.5%之厚度值。此差可被稱為兩個堆疊之厚度重疊,且此實例中之負號指代基線輪廓並非完全重疊之事 實。
大體而言,兩個基線膜堆疊7a及7b並非彼此之確切倍數,且如藉由以下實例說明,一基線膜堆疊可具有與另一基線膜堆疊極其不同之形狀。倍增比率最佳地描述為:一基線堆疊之總光學厚度相較於另一基線堆疊之總光學厚度的比率。若一堆疊具有與另一堆疊不同之厚度輪廓形狀,則重疊之量相較於此處之實例而言可為合意地較大。大體而言,對於高度傾斜或彎曲光譜,厚度重疊可為+/-5%或+/-10%或甚至+/-20%。
可使此百分比差連同兩個變跡輪廓之確切形狀的細節一起變化,以產生組合堆疊之所要光譜形狀。可使變跡輪廓之深度變化,以便提供毗連光譜之最佳譜帶邊緣斜率。
儘管此實例在標準冪率層分佈之末端上使用指數尾分佈,但亦已發現:一個、兩個或兩個以上直線或稍微彎曲之線段或其他形狀之變跡輪廓對於以減小之光譜失真組合堆疊為有效的。
中間厚層之效應
上述實例之光學上較厚之層為20微米厚。若使此層較薄,則發現:對於堆疊之間的5微米厚度之層,高頻振盪將開始呈現於光譜中,如圖10中藉由組合堆疊之通過軸線及阻斷軸線的光譜10a及10b說明。在使用寬帶光源或甚至LED之系統應用中,圖10之光譜大體上將為可接受的,此係因為光源光譜具有比此處的阻尼振盪之12nm之最大峰 值至峰值間距寬得多的特徵。
藉由模型化發現的組合具有變跡輪廓之堆疊的一個令人驚訝之優點為:中間厚光學層可為任何厚度(包括零或½λ或½λ之任何倍數),且如此獲得之光譜特徵保持類似於圖10之彼等特徵。此情形為相當不尋常的,此係因為在需要平坦或緩慢改變之光譜的多層堆疊設計中大體上避免½λ值。術語「緩慢改變」此處用以包括圖10之光譜,而不管高頻振盪,此係由於寬帶光源將易於對此等變化進行平均。甚至在層7e之零厚度值之情況下,圖10中明顯之高頻阻尼振盪仍被加寬至僅25nm之最大光譜分離(峰值至峰值λ分離)。
實例2:層壓聚合膜
藉由90/10 coPEN(90%萘二甲酸酯單元與10%對苯二甲酸酯單元)及PETg之共擠產生具有變跡輪廓的275個層之多層聚合物堆疊。目標變跡層輪廓類似於圖7之彼等變跡層輪廓。使用US 6,783,349中所描述之饋入區塊方法,將交替低折射率聚合物層及高折射率聚合物層之總計275個層共擠作為澆鑄腹板,且接著將其雙軸定向於順序膜製造線上。長度定向器拉伸比為3:1,且拉幅機拉伸比為約6:1。使用不對稱定向以便產生偏光反射器。高折射率雙折射材料為90/10 coPEN。
調整拉伸(亦即,定向)溫度及速率以便獲得雙折射高折射率90/10 coPEN聚合物之以下折射率集合:nx1.80, ny1.67,nz1.48。低折射率各向同性材料為具有約1.564之折射率的可購自Eastman Chemical的PETg。所有折射率係在633nm下量測。澆鑄薄膜堆疊及厚膜堆疊並將其拉伸以便提供用於層壓之膜樣本,以經由兩個變跡堆疊光譜之重疊來論證平滑光譜。
在堆疊之每一末端上成功地達成變跡輪廓,但堆疊之中心的層中斷導致相當不均勻之光譜。兩個封包之層輪廓11a及11b繪製於圖11中。
薄膜堆疊11a及厚膜堆疊11b之光譜以及層壓之後的組合膜之光譜展示於圖12中。針對經p型偏光之光以60度入射角針對每一膜之通過軸線來量測對應光譜12a及12b。藉由50微米厚之透明光學黏著劑來層壓該兩個膜,且層壓件產生組合光譜12c。自光譜,可見:針對每一封包達成基本變跡光譜輪廓,而不管每一堆疊之中心的較大層中斷。層壓件之光譜展現貫穿接近580nm之重疊波長範圍之平滑過渡,而無例外振盪或偏離需要自此組合達成的連續光譜。
每一封包光譜之中心的顯著光譜中斷引起關於達到平滑光譜之問題。下文所論述之本徵頻寬關係提供對層輪廓中之局部中斷之必要限制的瞭解及對變跡輪廓之所需量值的瞭解。層壓堆疊中之鄰近譜帶邊緣之斜率對於封包1及2分別為+0.66%/nm及-0.9%/nm。此等值係計算自點(565nm下18%,660nm下77.5%)及(550nm下57.6%,590nm下21.5%)。
本徵頻寬
層厚度輪廓自設計基線層輪廓之偏離亦可依據稱為本徵頻寬(IBW)之光學相干長度來表達。本徵頻寬為依據導致反射率之相長干涉的鄰近層之相干強度之量測:IBW=4/π*[(n1-n2)/(n1+n2)]。
更大體而言,對於任何偏光或入射角:IBW=4/π*r其中r為材料層對之間的界面之菲涅耳(Fresnel)反射係數。表達式[(n1-n2)/(n1+n2)]可辨識為在折射率為n1及n2之交替層之堆疊上以法線入射之光的r值,其中n1>n2。
IBW為分率頻寬△λ/λ0,其中IBW=△λ/λ0=4/π*r。
由於層厚度經由波長λ與法線入射下之層厚度d之間的熟悉關係1/4 λ=nd而與中心反射波長成正比,因此亦可寫為:△d/d0=IBW或△d/d0=4/π*r以此方式,可確定:梯度堆疊中正以實質上相干方式起作用以反射與厚度為d0之層相關聯之給定波長λ0的鄰接層之近似範圍。對於具有單調增加或減小之層輪廓的膜堆疊,強力耦接至任何給定層之層為在+/-△d之厚度範圍內的在彼層之兩側上的彼等層,其中△d藉由上述公式來給出。平滑設計層輪廓之區域化中斷之不良影響的範圍可按以本徵頻寬為單位依據層誤差的中斷之量值來計量。圖11中接近層#139及#414之層輪廓之局部層偏離的+/-8%值比1本徵頻寬大得多。在60度下,對於經p型偏光之光,可自 ny1=1.675、ny2=1.564、nz1=1.48、nz2=1.564計算此堆疊之通過軸線之菲涅耳反射係數。此等折射率給出IBW=4/π*r=0.06或6%之值。+/-8%輪廓中斷在每一堆疊之光譜之中心引起相當顯著之中斷(展示於圖12中)。此等局部厚度偏離較佳小於1本徵頻寬之一分率,諸如<0.5本徵頻寬或較佳<0.25本徵頻寬。
具有傾斜光譜之組合堆疊
以下三個實例包括具有傾斜光譜之寬帶局部反射膜,其可用於如同在申請中之申請案(代理人案號67819US002)中所揭示之LCD顯示器中。關於來自使用此等膜之再循環背光的光之潛在準直程度之指示可自給定膜之法線入射下的透射可見光與60度入射下的透射可見光之比率獲得。在大部分LCD TV中,LCD面板上之後偏光器在水平方向上與其通過軸線對準。因此,經p型偏光之通過軸線光的入射平面係沿著水平方向(左及右)。經s型偏光之通過軸線光的入射平面因此在垂直方向上。因此,當自中心線上方或下方觀察時,經s型偏光之光之背光發射確定LCD面板之亮度,且經p型偏光之光的背光發射確定自左或自右之觀察亮度。由於此原因,在60度入射下及在法線入射下針對經s型偏光之光及經p型偏光之光展示三個膜實例之通過軸線光譜。亦繪製膜之每一封包之個別光譜以展示封包之間的關於封包之透射隨著入射角之改變的差異。所有實例僅具有具一不同材料集之兩個封包。然而,在需要時,可使用三個或三個以上材料集。若層化堆疊之層間黏著力如此大 以致層封包無法剝離開,則亦可使用針對膜堆疊量測之層輪廓來計算個別封包之光譜。
此等膜實例為具有傾斜光譜之2個封包膜,其在封包中之每一者中具有不同材料集。所有三個例示性膜係藉由作為每一封包中之高折射率聚合物之高度雙折射90:10 coPEN建構而成。coPEN描述於美國專利第6,352,761號中。
以下三個實例實質上在每一封包中之低折射率聚合物之集合上不同。此等膜之另一重要特徵為:封包1之反射率對角度極其不同於封包2之反射率對角度。另外,每一封包之光譜之形狀在每一實例中不同。
對於所有三個實例,在拉幅機中以約6比1之拉伸比橫向地拉伸多層澆鑄腹板。調整拉伸溫度及速率,以便獲得雙折射高折射率90/10 coPEN聚合物之以下折射率集合:nx1.81、ny1.625、nz1.49。
在以下三個實例中,呈現來自膜中之每一者之各種光譜。另外,將膜試片中之每一者之兩個封包剝離開,使得可分別地量測每一封包之光譜。如同在申請中之申請案(代理人案號第67821US002號)中所論述,當表層存在於膜堆疊上時,變跡為最有效的。當膜被剝離開以使得能夠進行封包1及2中之每一者的個別量測時,僅一5微米擠壓保護性邊界層(PBL)存在於一封包上,其中無PBL存在於另一封包上。為了量測個別膜封包上之變跡之有效性,緊於將兩個封包剝離開之後將50微米厚之透明光學黏著劑層塗 覆至每一封包之內表面。在量測光譜之後,使用已塗覆之黏著劑將兩個封包層壓回至一起。所得100微米厚之黏著劑層消除了封包之間的內部光譜阻尼振盪,從而導致總膜之更平滑光譜。然而,對於意欲供寬帶或中間頻寬光源(包括LED)使用之膜而言,並不需要此後一特徵。若必須可靠地反射雷射源,則該後一特徵可為必要的。
實例3:共擠聚合膜堆疊
使用2010年5月7日申請之題為「Feedblock for Manufacturing Multilayer Polymeric Films」之美國專利申請案61/332,401(代理人案號第64248US002號)中所描述的饋入區塊方法,將各自具有交替之低折射率聚合物層及高折射率聚合物層之275個層的兩個封包共擠作為澆鑄腹板,且接著在連續膜製造線上於拉幅機中進行拉伸。如上文所描述,高折射率材料為90/10 coPEN(90%萘二甲酸酯單元與10%對苯二甲酸酯單元)。低折射率材料在微層之封包1與封包2之間不同。封包1之低折射率材料為PETg(購自Eastman chemicals之EASTAR GN071共聚酯)與非晶形55/45 coPEN(55%萘二甲酸酯單元及45%對苯二甲酸酯單元)的摻合物。調整摻合比率以便獲得折射率1.589。封包2之低折射率材料為購自Eastman Chemical(Kingsport,TN)之TRITAN FX150共聚酯,且具有1.554之所量測折射率。所有折射率係在633nm下量測。
使用原子力顯微鏡(AFM)來量測定向膜之層厚度值,且分別針對封包1及2之層厚度輪廓13a及13b展示於圖13中。
每一封包之光譜14a及14b以及層壓之兩封包膜之光譜14c展示於圖14中。此等光譜係藉由在此偏光反射膜之通過軸線(y軸)之平面中以60度入射於膜上的經p型偏光之光而獲得。請注意所得總膜光譜中接近600nm之兩個光譜的相對平滑重疊。
鄰近封包譜帶邊緣之斜率對於封包1及封包2分別為0.62%/nm及-0.51%/nm。此等值係計算自點(585nm下50.5%,640nm下84.7%)及(570nm下67.4%,630nm下36.8%)。
又,請注意,藍光之光譜透射率比紅光之光譜透射率高。但以下情形為重要的:光譜相對較平滑,亦即,在可見光光譜中自0度至90度入射角無較大光譜振盪、波峰或波谷。圖14中之光譜14c之頻寬足夠寬,使得接近900nm之光譜中斷將不會進入可見光光譜中,即使膜浸沒於折射率為1.2之介質中亦如此。在空氣中於60度入射角下獲得此等光譜。
如上文所描述,在供再循環背光使用時,在60度下透射之通過軸線光對在0度下之透射率值的比率為關於膜之準直可能的良好指示。在圖15中繪製法線入射光之通過軸線光譜15a。經p型偏光之光及經s型偏光之光在60度下的透射率分別藉由光譜15b及15c來給出。
針對每一量測所列出之平均透射率值(%T)係藉由在420nm與680nm之間對每一光譜之透射率值進行平均來估計。未使用亮光(photopic)加權,但在需要時可應用此亮光加 權。此實例之平均%T值為:對於p型偏光:0度下之75%,下降至60度下之46%,且對於s型偏光:75%下降至60度下之36%。經p型偏光之光及經s型偏光之光的T60/T00之值的比率分別為0.62及0.48。
對於此膜設計而言,光譜之大斜率需要藍光之極高透射率,且經再循環之藍光之良好準直亦需要封包1之反射率相較於封包2之反射率而言更快速地增加。在圖16中繪製封包1及封包2之經p型偏光之光的0度及60度之單獨光譜16a至16d。與法線入射相比較而言的60度下之反射率之近似增加對於封包1約為3倍(3X)且對於封包2約為1.5X。自兩個封包之以下所估計透射率值獲得此等值:
封包1:R012%,R6035%,△R3X
封包2:R040%,R6060%,△R1.5X針對兩個封包中之每一者使用不同材料集的需要起因於如下要求:針對通過軸線之藍光之高透射率,而同時在法線入射下具有針對阻斷軸線之藍光之低透射率。本文中所描述之發明膜藉由相較於封包2減小封包1之△ny折射率差來實現此情形。此情形經由兩個封包之材料差來進行。封包1及封包2之阻斷光譜17a及17b分別繪製於圖17中。
實例4:共擠聚合膜堆疊
使用與實例3相同之方法,將各自具有交替之低折射率聚合物層及高折射率聚合物層之275個層的兩個封包共擠作為澆鑄腹板,且接著在連續膜製造線上於拉幅機中進行拉伸。高折射率材料為90/10 coPEN(90%萘二甲酸酯單元 對10%對苯二甲酸酯單元)。低折射率材料在微層之封包1與封包2之間不同。封包1之低折射率材料為55/45 coPEN且具有各向同性折射率(n=1.605)。封包2之低折射率材料為來自Eastman Chemical之NEOSTAR FN007共聚酯,且具有所量測折射率1.505。所有折射率係在633nm下量測。
使用原子力顯微鏡(AFM)來量測定向膜之層厚度值,且封包1及封包2之層厚度輪廓18a及18b展示於圖18中。
在圖19中繪製法線入射光之通過軸線光譜19a。經p型偏光之光及經s型偏光之光在60度下的透射率分別繪製為曲線19b及19c。
藉由在420nm與680nm之間對每一光譜之透射率值進行平均來估計針對每一量測所列出之平均透射率值(%T)。未使用亮光加權,但在需要時可應用此亮光加權。此實例之平均%T值為:對於p型偏光:0度下之59%,下降至60度下之27%,且對於s型偏光:0度下之59%,下降至60度下之13%。經p型偏光之光與經s型偏光之光的T60/T00之值的比率分別為0.46及0.22。亦在表2中給出針對實例3、實例4及實例5的此等角及偏光之百分比透射率之值。
在圖20中展示針對經p型偏光之光的在0度及60度下自通過軸線所量測的封包1之光譜20a及20b以及封包2之光譜20c及20d。請注意,封包1在法線入射下本質上無反射率(除了表皮/空氣界面以外),但R實質上隨著入射角增加而增加。封包2本質上無隨著角度的反射率之增加,且光譜隨著角度增加而僅向左移位。對於此評估,忽略此等膜試 片之空氣界面處的反射。
對於此膜設計而言,光譜之大斜率需要藍光之極高透射率,且經再循環之藍光之良好準直亦需要封包1之反射率相較於封包2之反射率而言更快速地增加。自圖20,與法線入射相比較而言的60度下之反射率之近似增加對於封包1約為12X之倍數且對於封包2約為0X。自兩個封包之以下所估計透射率值獲得此等值:
封包1:R0 2%,R6025%,△R12X
封包2:R0 R60,△R0 X。
在圖21中分別繪製封包1及封包2之阻斷軸線光譜21a及21b。封包1之光譜比此處達成之光譜合意地更平坦,且封包1之實質上小於10%之平均%T為可能的。又,請注意,來自封包2之厚層的某一2階諧波反射率輔助降低400nm至480nm之波長範圍內的阻斷軸線透射率。2階諧波反射率起因於具有高於或低於0.5之f比率之堆疊。
實例5 共擠聚合膜
使用上文針對實例3所描述之方法,將各自具有交替之低折射率聚合物層及高折射率聚合物層之275個層的兩個封包共擠作為澆鑄腹板,且接著在連續膜製造線上於拉幅機中進行拉伸。高折射率材料為90/10 coPEN(90%萘二甲酸酯單元與10%對苯二甲酸酯單元)。低折射率材料在微層之封包1與封包2之間不同。封包1之低折射率材料為具有折射率1.564之PETg(來自Eastman Chemical(Kingsport,TN)之EASTAR GN071共聚酯)。封包2之低折射率材料為 本廠特別製成以具有1.54之所量測折射率的各向同性co-PET。所有折射率係在633nm下量測。
使用原子力顯微鏡(AFM)來量測定向膜之層厚度值,且封包1及封包2之層厚度輪廓22a及22b分別展示於圖22中。
在圖23中繪製法線入射光之通過軸線光譜23b。經p型偏光及經s型偏光之通過軸線光在60度下的透射率分別繪製為曲線23c及23d。額外光譜亦展示於此圖中。光譜23a為自原始的如所定向(as-oriented)膜獲得之通過軸線透射光譜,而光譜23b係在首先分離且接著藉由厚光學黏著劑重新接合兩個封包之後獲得。類似於圖10之模型化光譜,原始膜在兩個膜封包之光譜重疊區中具有光譜阻尼振盪。此實例中之阻尼振盪藉由在兩個封包之間插入100微米光學黏著劑來消除。
藉由在420nm與680nm之間對每一光譜之透射率值進行平均來估計針對每一量測所列出之平均透射率值(%T)。未使用亮光加權,但在需要時可應用此亮光加權。此實例之平均%T值為:對於p型偏光:0度下之54%,下降至60度下之31%,且對於s型偏光:0度下之54%,下降至60度下之16%。經p型偏光之光及經s型偏光之光的T60/T00之值的比率分別為0.57及0.29。
在圖24中展示針對經p型偏光之光在0度及60度下自通過軸線所量測的封包1之光譜24a及24b以及封包2之光譜24c及24d。
請注意,封包1具有相對平坦光譜,但封包2展現自較短 波長至較長波長之傾斜光譜。兩個封包之反射率實質上隨著入射角增加。對於此評估,忽略此等膜試片之空氣界面處的反射。
自圖24,與法線入射相比較而言的60度下之反射率之近似增加對於封包1約為2X之倍數且對於封包2約為1.5X。自兩個封包之以下所估計透射率值獲得此等值:
封包1:R030%,R6060%,△R2X
封包2:R040%,R6070%,△R1.5X。
大體而言,上文所描述之變跡技術在接合兩個多層堆疊之情況下減小波長標度上之光譜中斷中為有效的。擠壓設備之改良可藉由減小層輪廓之短期變化而提供光譜透射曲線之形狀的總體改良。
變跡技術亦藉由堆疊提供光譜之平滑接合,該等堆疊由具有不同折射率且具有不同光譜回應形狀之不同材料建構而成。自表2,封包1對封包2之經p型偏光之光的反射率改變的差(60度對0度)可大達12X對0X,或對於封包1對封包2,低達2X對1.5X,且光譜上縫合之光譜對於所有偏光及入射角具有實質上相同之平滑度。
實例已論證經偏光之光的60度對0度下之總透射比可在0.22至0.62之範圍內的膜構造。在具有此構造之膜之情況下,低達0.1之比率為可能的。
變跡輪廓重疊
可按以下方式藉由單一數值來更定量地概述兩個鄰近變跡層厚度輪廓之重疊。
封包1具有具厚度值P1(n)之編號為自1至N1之層,其中n係自1至N1。封包2具有具厚度值P2(n)之編號為自1至N2之層,其中n係自1至N2。厚度值可為光學厚度或實體厚度。或者,可使用ORU厚度值,與N1及N2之值的對應減小。
鄰近中間層之兩個層為P1(N1)及P2(1),且其具有平均值Avg=[P1(N1)+P2(1)]/2。本發明描述P1及P2之前兩個鄰近層的差Diff=[P1(N1)-P2(1)]>0之膜封包組合。已發現,對於所要光譜重疊及平滑光譜,差/平均值>0.2,且可高達1.0或更高。
整個兩個堆疊(變跡輪廓加上基線輪廓)之重疊程度可藉由數字「C」來描述,其中C為按以下方式找到之交越層編號(或ORU編號):
使封包1之輪廓自層N1向下逐個進行至較薄層,且使封包2之輪廓以相同方式向上進行至較厚層,可針對每一連續數字n來評估厚度差[P1(N1-n)-P2(n)]。最初,為了使變跡封包重疊,此差必須大於零。在定義為n=C之值處,此差將自正改變至零或負。此數字C之量值為關於兩個封包 之重疊程度的良好數值指示。
舉例而言,若兩個封包在每個態樣中相同且各自具有N個層,則對於n=N/2=C,[P1(N1-n)-P2(n)]=0。
變跡輪廓可用於以提供兩個單獨光譜之無縫組合的方式來組合兩個相異多層反射堆疊。在一實施例中,此等堆疊可為如下之兩個堆疊:在實質上不同之波長範圍上反射,但變跡並重疊以便提供連續的且比藉由具有所要反射率之個別堆疊中之一者可達成之反射光譜寬得多之反射光譜。已發現:為了提供此反射器,C值通常在0.05*N至0.2*N之範圍內,其中N為N1及N2中的較大值。
在其他實施例中,兩個反射堆疊之無縫組合可導致堆疊中之僅一者的相同或類似頻寬。舉例而言,變跡封包可用以在不引入實質光譜中斷之情況下在另一封包之波長範圍之部分或全部中使反射率增加。已發現:在此狀況下,若兩個封包具有不同層輪廓,則C值可大達0.5*N或更大。中間狀況可能需要在0.2至0.5之範圍內的C值。在此等狀況下,設計目標將為:在具有極小頻寬擴展或無頻寬擴展之情況下,在堆疊中之一者的反射帶之部分或全部上提供較高反射率位準。無變跡之此等組合膜堆疊描述於題為「Partially Reflecting Multilayer Optical Films With Reduced Color」之PCT申請之申請案US2011/035967中。上述申請案中所描述之膜堆疊可受益於在每一封包之薄端上或厚端上或薄端與厚端兩個末端上使用變跡輪廓。
實例1至5之C的數值概述於表3中。所有層厚度值係以nm為單位,但請注意,實例1之值係針對每一層之光學厚 度,而實例2至5之數字為如由AFM報告之個別層的厚度值。
反向堆疊設計
圖7中所說明之重疊封包的堆疊設計具有比封包2薄之封包1(調諧至平均起來較短之波長),封包2相較於封包1而言調諧至平均起來較長之波長。封包1包括層輪廓7f、7a及7c,且封包2包括層輪廓7d、7b及7g。然而,可使封包1較厚且使封包2較薄,從而使得兩個封包之波長範圍彼此交換,但對於組合堆疊具有實質上相同之總波長範圍涵蓋範圍。實體地,假定所有變跡輪廓為類似的,此情形將等效於以反向次序層壓封包,其中輪廓7g及7f鄰近中間層7e。然而,為了描述之一致性,將假定:所有層輪廓保持與圖7中相同之次序,但封包1現為較厚封包。對於具有此反向次序之組合堆疊,光譜上重疊之層輪廓為變跡輪廓7f及7g以及其基線輪廓中的鄰近層。藉由光學模型化,已發現:此配置在提供兩個膜堆疊之光譜之平滑組合中亦為有效的,但關於封包1及封包2之相對厚度值的變化,光譜中斷可為更敏感的。又,若材料具有顯著光學吸收率,則在較短波長光於封包1之層1處進入堆疊中之情況下,此配置可為低效反射器。然而,藉由反向封包配置,中間層之厚度 對光譜重疊區中之光譜具有很小影響或無影響,但在封包2比約5微米或10微米厚之情況下,反向封包配置可減小封包2之最短諧振波長值下的阻尼振盪。在此狀況下,彼等最短波長係由層輪廓7d及7b中之鄰近層反射。
可使用鄰近組合堆疊之相對表面的層,藉由上文針對圖7之標準封包配置略述之類似計數及比較程序,來確定反向堆疊之交越層編號C。在此狀況下,外層之平均值為Avg=[P2(N2)+P1(1)]/2。最大重疊藉由差值(Diff=[P2(N2)-P1(1)])來給出。對於定義為重疊層編號C之n的某一值,當Diff=[P2(N2-n)-P1(n)]之值0時,找到重疊層編號。
本文中所描述之變跡輪廓意欲用於寬帶反射器,該等寬帶反射器係藉由梯度層厚度基線輪廓建構而成且展現帶內漣波。代替梯度厚度變跡輪廓,亦可藉由基線層厚度輪廓之末端上的梯度折射率輪廓來達成變跡功能。藉由梯度折射率輪廓,ORU厚度值不必偏離基線輪廓,折射率差△n僅在堆疊之末端處接近零。△n之梯度可遵循指數輪廓或類似於上文針對厚度梯度變跡輪廓所描述之輪廓的其他輪廓。梯度指數輪廓可為真實的或虛擬的。虛擬梯度折射率之實例為貫穿變跡輪廓之ORU的堆疊之f比率之梯度。梯度折射率輪廓及梯度層厚度輪廓的組合亦可用作變跡輪廓。
因此,揭示「具有不同光學封包的變跡寬帶局部反射器(APODIZED BROADBAND PARTIAL REFLECTORS HAVING DIFFERING OPTICAL PACKETS)」之實施例。熟習此項技術者將瞭解,可藉由不同於所揭示之彼等實施例之實施例來實踐本文中所描述的光學膜及膜物品。所揭示實施例 係為了說明而非限制之目的而呈現。
5a‧‧‧層厚度輪廓
5b‧‧‧層厚度輪廓
5c‧‧‧中間層
6a‧‧‧光譜
6b‧‧‧光譜
7a‧‧‧基線輪廓
7b‧‧‧基線輪廓
7c‧‧‧變跡輪廓
7d‧‧‧變跡輪廓
7e‧‧‧中間層
7f‧‧‧輪廓
7g‧‧‧輪廓
8a‧‧‧光譜
8b‧‧‧光譜
8c‧‧‧光譜
8d‧‧‧光譜
9a‧‧‧光譜
9b‧‧‧光譜
10a‧‧‧光譜
10b‧‧‧光譜
11a‧‧‧層輪廓
11b‧‧‧層輪廓
12a‧‧‧光譜
12b‧‧‧光譜
12c‧‧‧組合光譜
13a‧‧‧層厚度輪廓
13b‧‧‧層厚度輪廓
14a‧‧‧光譜
14b‧‧‧光譜
14c‧‧‧光譜
15a‧‧‧通過軸線光譜
15b‧‧‧光譜
15c‧‧‧光譜
16a‧‧‧光譜
16b‧‧‧光譜
16c‧‧‧光譜
16d‧‧‧光譜
17a‧‧‧阻斷光譜
17b‧‧‧阻斷光譜
18a‧‧‧層厚度輪廓
18b‧‧‧層厚度輪廓
19a‧‧‧通過軸線光譜
19b‧‧‧曲線
19c‧‧‧曲線
20a‧‧‧光譜
20b‧‧‧光譜
20c‧‧‧光譜
20d‧‧‧光譜
21a‧‧‧阻斷軸線光譜
21b‧‧‧阻斷軸線光譜
22a‧‧‧層厚度輪廓
22b‧‧‧層厚度輪廓
23a‧‧‧光譜
23b‧‧‧通過軸線光譜
23c‧‧‧曲線
23d‧‧‧曲線
24a‧‧‧光譜
24b‧‧‧光譜
24c‧‧‧光譜
24d‧‧‧光譜
100‧‧‧多層光學膜
102‧‧‧微層
104‧‧‧微層
110‧‧‧多層膜/偏光器
112‧‧‧實質較厚層
114‧‧‧通過軸線
116‧‧‧阻斷軸線
120‧‧‧射線
122‧‧‧入射平面
130‧‧‧射線
132‧‧‧入射平面
200‧‧‧寬帶局部反射器
210‧‧‧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
211‧‧‧第一側
212‧‧‧第二側
220‧‧‧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
230‧‧‧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
240‧‧‧第一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
250‧‧‧中間層
260‧‧‧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
261‧‧‧第一側
262‧‧‧第二側
270‧‧‧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
280‧‧‧第二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
290‧‧‧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
A‧‧‧微層
B‧‧‧微層
n1x‧‧‧折射率
n1y‧‧‧折射率
n1z‧‧‧折射率
n2x‧‧‧折射率
n2y‧‧‧折射率
n2z‧‧‧折射率
ORU 1‧‧‧光學重複單元/單元胞
ORU 2‧‧‧光學重複單元/單元胞
ORU 3‧‧‧光學重複單元/單元胞
ORU 4‧‧‧光學重複單元/單元胞
ORU 5‧‧‧光學重複單元/單元胞
ORU 6‧‧‧光學重複單元/單元胞
OT1‧‧‧光學厚度
OT2‧‧‧光學厚度
OT3‧‧‧光學厚度
OT4‧‧‧光學厚度
OT5‧‧‧光學厚度
OT6‧‧‧光學厚度
θ‧‧‧入射角
圖1為多層光學膜之例示性光學重複單元(ORU)的示意性透視圖;圖2為多層光學膜之一部分的示意性透視圖,此視圖展示微層及複數個ORU之封包;圖3為反射偏光膜之示意性透視圖;圖4為具有不同光學封包之寬帶局部反射器的示意性截面圖;圖5為具有兩個光學封包之光學膜的層輪廓厚度曲線圖;圖6為由圖5之層厚度輪廓產生之光譜的曲線圖;圖7為實例1之具有兩個變跡光學封包之光學膜的層輪廓厚度曲線圖;圖8為由圖7之層厚度輪廓產生之光譜的曲線圖;圖9為由具有較厚中間層的圖7之層厚度輪廓產生之光譜的曲線圖;圖10為由具有較薄中間層的圖7之層厚度輪廓產生之光譜的曲線圖;圖11為實例2之具有兩個變跡光學封包之光學膜的層輪廓厚度曲線圖;圖12為由圖11之層厚度輪廓產生之光譜的曲線圖;圖13為實例3之具有兩個變跡光學封包之光學膜的層輪廓厚度曲線圖; 圖14為由圖13之層厚度輪廓產生之光譜的曲線圖;圖15為由圖13之層厚度輪廓產生之光譜的另一曲線圖;圖16為由圖13之層厚度輪廓產生之光譜的另一曲線圖;圖17為由圖13之層厚度輪廓產生之光譜的另一曲線圖;圖18為實例4之具有兩個變跡光學封包之光學膜的層輪廓厚度曲線圖;圖19為由圖18之層厚度輪廓產生之光譜的曲線圖;圖20為由圖18之層厚度輪廓產生之光譜的另一曲線圖;圖21為由圖18之層厚度輪廓產生之光譜的另一曲線圖;圖22為實例5之具有兩個變跡光學封包之光學膜的層輪廓厚度曲線圖;圖23為由圖22之層厚度輪廓產生之光譜的曲線圖;及圖24為由圖22之層厚度輪廓產生之光譜的另一曲線圖。
5a‧‧‧層厚度輪廓
5b‧‧‧層厚度輪廓
5c‧‧‧中間層

Claims (17)

  1. 一種多層聚合光學膜寬帶反射器(multilayer polymeric optical film broadband reflector),其包含:一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其具有自該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之一第一側至一第二側的達一總數個光學重複單元,其中該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中之該等光學重複單元具有一第一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該第一光學重複單元厚度係該等光學重複單元之構成層(constituent layers)之光學厚度之總和(sum),該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具有一第一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baseline optical repeating unit thickness profile)及一第一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apodized optical repeating unit thickness profile),該第一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單調地偏離該第一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且界定該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之該第二側,其中該第一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係指數的(exponential);一中間層,其在該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之該第二側上;及一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其具有自該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之一第一側至一第二側的達一總數個光學重複單元,其中該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中之該等光學重複單元具有一第二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該第二光學重複單元厚度係該等光學重複單元之構成層之光學厚度之總和,該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具有一第二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 輪廓及一第二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該第二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單調地偏離該第二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且界定該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之該第一側,其中該第二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具有比該第二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之一平均斜率大至少五倍之一平均斜率,且該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之該第一側在該中間層上,該中間層分離該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與該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
  2. 如請求項1之多層聚合光學膜寬帶反射器,其中該第一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與該第二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重疊。
  3. 如請求項2之多層聚合光學膜寬帶反射器,其中該第二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與該第一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重疊。
  4. 如請求項1之多層聚合光學膜寬帶反射器,其中該第一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並不與該第二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重疊。
  5. 如請求項1之多層聚合光學膜寬帶反射器,其中該第一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之最厚光學重複單元具有一厚度值,該厚度值在該第二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之最薄光學重複單元的10%內。
  6. 如請求項5之多層聚合光學膜寬帶反射器,其中該第一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之該最厚光學重複單元鄰近於該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之該第二側,且該第二基線光 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之該最薄光學重複單元鄰近於該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之該第一側。
  7. 如請求項1之多層聚合光學膜寬帶反射器,其中該第二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係指數的。
  8. 一種多層聚合光學膜寬帶反射器,其包含:一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其具有厚度值自該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之一第一側至一第二側單調地增加的達一總數個光學重複單元,其中該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中之該等光學重複單元具有一第一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該第一光學重複單元厚度係該等光學重複單元之構成層之光學厚度之總和,該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具有一第一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及一第一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該第一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界定該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之該第二側,其中該第一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係指數的;一中間層,其在該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之該第二側上;及一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其具有厚度值自該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之一第一側至一第二側單調地增加的達一總數個光學重複單元,其中該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中之該等光學重複單元具有一第二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該第二光學重複單元厚度係該等光學重複單元之構成層之光學厚度之總和,該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具有一第二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及一第二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 廓,該第二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界定該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之該第一側,其中該第二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係指數的,且該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之該第一側在該中間層上,且該中間層分離該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與該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
  9. 如請求項8之多層聚合光學膜寬帶反射器,其中該第一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與該第二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重疊。
  10. 如請求項9之多層聚合光學膜寬帶反射器,其中該第二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與該第一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重疊。
  11. 如請求項8之多層聚合光學膜寬帶反射器,其中該第一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並不與該第二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重疊。
  12. 如請求項8之多層聚合光學膜寬帶反射器,其中該第一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之最厚光學重複單元具有一厚度值,該厚度值在該第二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之最薄光學重複單元的5%內。
  13. 如請求項11之多層聚合光學膜寬帶反射器,其中該第一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之該最厚光學重複單元鄰近於該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之該第二側,且該第二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之該最薄光學重複單元鄰近於該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之該第一側。
  14. 一種多層聚合光學膜寬帶反射器,其包含: 一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其具有自該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之一第一側至一第二側且由一第一材料集形成的達一總數個光學重複單元,其中該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中之該等光學重複單元具有一第一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該第一光學重複單元厚度係該等光學重複單元之構成層之光學厚度之總和,該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具有一第一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及一第一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該第一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單調地偏離該第一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且界定該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之該第二側,其中該第一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係指數的;一中間層,其在該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之該第二側上;及一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其具有自該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之一第一側至一第二側且由不同於該第一材料集之一第二材料集形成的達一總數個光學重複單元,其中該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中之該等光學重複單元具有一第二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該第二光學重複單元厚度係該等光學重複單元之構成層之光學厚度之總和,該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具有一第二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及一第二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該第二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單調地偏離該第二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且界定該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之該第一側,其中該第二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係指數的,且該第二多層 聚合光學膜之該第一側在該中間層上,該中間層分離該第一多層聚合光學膜與該第二多層聚合光學膜。
  15. 如請求項14之多層聚合光學膜寬帶反射器,其中該第一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與該第二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重疊。
  16. 如請求項15之多層聚合光學膜寬帶反射器,其中該第二變跡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與該第一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重疊。
  17. 如請求項14之多層聚合光學膜寬帶反射器,其中該第一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之最厚光學重複單元具有一厚度值,該厚度值在該第二基線光學重複單元厚度輪廓之最薄光學重複單元的10%內。
TW101138787A 2011-10-20 2012-10-19 具有不同光學封包的變跡寬帶局部反射器 TWI6062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161549614P 2011-10-20 2011-10-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26920A TW201326920A (zh) 2013-07-01
TWI606277B true TWI606277B (zh) 2017-11-21

Family

ID=474289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38787A TWI606277B (zh) 2011-10-20 2012-10-19 具有不同光學封包的變跡寬帶局部反射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9551818B2 (zh)
EP (1) EP2769250B1 (zh)
KR (1) KR101971754B1 (zh)
CN (1) CN103890620B (zh)
TW (1) TWI606277B (zh)
WO (1) WO201305922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059228A1 (en) 2011-10-20 2013-04-25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Apodized broadband partial reflectors having differing optical packets
CN103917901B (zh) 2011-10-20 2018-10-16 3M创新有限公司 具有倾斜透射光谱前反射器的照明系统
WO2013059231A1 (en) 2011-10-20 2013-04-25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Apodized broadband partial reflectors
MX344848B (es) 2013-02-20 2017-01-10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Apilamiento polarizador absorbente, reflectante y colimador e iluminacion posterior que lo incorpora.
US20140242880A1 (en) * 2013-02-26 2014-08-28 Applied Materials, Inc. Optical model with polarization direction effects for comparison to measured spectrum
WO2014160195A1 (en) 2013-03-13 2014-10-02 Lockheed Martin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image encoding projection using an apodize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ixel
US9279921B2 (en) * 2013-04-19 2016-03-08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ultilayer stack with overlapping harmonics for wide visible-infrared coverage
US10146055B2 (en) 2013-09-06 2018-12-04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Head mounted display with eye tracking
KR102242153B1 (ko) 2013-09-30 2021-04-20 쓰리엠 이노베이티브 프로퍼티즈 컴파니 중합체성 다층 광학 필름
JP2017509931A (ja) * 2013-12-30 2017-04-06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コリメート反射偏光子を有する光学フィルム
EP3072073A1 (en) * 2014-03-04 2016-09-28 Halliburton Energy Services, Inc. Design techniques for optical processing elements
US20170010221A1 (en) * 2014-04-22 2017-01-12 Halliburton Energy Service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nalyzing Contaminants in Flowing Bulk Powder Compositions
WO2015168089A1 (en) * 2014-04-28 2015-11-05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Methods for layer multiplication co-extrusion of high viscous polymeric material systems
US9823395B2 (en) * 2014-10-17 2017-11-21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ultilayer optical film having overlapping harmonics
EP3112910A1 (en) 2015-06-29 2017-01-04 ESSILOR INTERNATIONAL (Compagnie Générale d'Optique) Optical filter
TWI547884B (zh) * 2015-07-09 2016-09-01 金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指紋辨識模組
CN111856634B (zh) * 2015-12-18 2022-08-09 3M创新有限公司 宽带可见光反射器
JP6788116B2 (ja) * 2016-11-29 2020-11-18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光学積層体
JP7237006B2 (ja) 2017-03-02 2023-03-10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光学式キャリパ感度の低い動的反射カラーフィルム
US11493677B2 (en) * 2017-03-06 2022-11-08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High contrast optical film having specified transmittance and reflectance of polarized light
WO2018181841A1 (ja) * 2017-03-31 2018-10-04 帝人フィルムソリュ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多層積層フィルム
KR102644128B1 (ko) * 2017-07-07 2024-03-07 도요보 가부시키가이샤 다층 적층 필름
WO2019077547A1 (en) * 2017-10-20 2019-04-25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OPTICAL FILM AND POLARIZING BEAM SEPARATOR
CN111417873B (zh) * 2017-12-01 2021-11-09 3M创新有限公司 具有均一左谱带边缘的薄型多层反射器
EP3743751A1 (en) * 2018-01-26 2020-12-02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ultilayer reflective polarizer with crystalline low index layers
JP2021514074A (ja) 2018-02-19 2021-06-03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光学フィルムデバイス
JP7143878B2 (ja) * 2018-02-22 2022-09-29 東洋紡株式会社 多層積層フィルム
US12001041B2 (en) * 2018-09-27 2024-06-04 Toyobo Co., Ltd. Multilayer laminate film
CN112789529B (zh) * 2018-09-27 2023-04-14 东洋纺株式会社 多层层叠膜
TW202102882A (zh) * 2019-03-11 2021-01-16 美商3M新設資產公司 具有減少色彩之高效率紅外線反射器
US20220163713A1 (en) * 2019-05-23 2022-05-26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ultilayer optical film
US20230013999A1 (en) * 2020-02-07 2023-01-19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Optical systems for hud systems
US20230204839A1 (en) * 2020-05-08 2023-06-29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Optical Film
US11960683B2 (en) 2020-05-08 2024-04-16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Display system with finger sensing
JP2023524804A (ja) 2020-05-08 2023-06-13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光学構造物及びディスプレイシステム
JP2023545457A (ja) 2020-10-15 2023-10-30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反射偏光子及びそれを含むディスプレイシステム
DE102022113164A1 (de) * 2022-05-24 2023-11-30 Carl Zeiss Smt Gmbh Optische Komponente sowie optisches System, insbesondere für die Mikrolithographi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247392A (en) 1961-05-17 1966-04-19 Optical Coating Laboratory Inc Optical coating and assembly used as a band pass interference filter reflecting in the ultraviolet and infrared
US3610729A (en) 1969-06-18 1971-10-05 Polaroid Corp Multilayered light polarizer
US4446305A (en) 1981-03-02 1984-05-01 Polaroid Corporation Optical device including birefringent polymer
US5486949A (en) 1989-06-20 1996-01-23 The Dow Chemical Company Birefringent interference polarizer
US5103337A (en) 1990-07-24 1992-04-07 The Dow Chemical Company Infrared reflective optical interference film
US5126880A (en) 1990-12-18 1992-06-30 The Dow Chemical Company Polymeric reflective bodies with multiple layer types
US5360659A (en) * 1993-05-24 1994-11-01 The Dow Chemical Company Two component infrared reflecting film
US5882774A (en) 1993-12-21 1999-03-16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Optical film
US6179949B1 (en) 1997-04-18 2001-01-30 Swisscab S.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drip irrigation tube and dripper unit therein
US6179948B1 (en) 1998-01-13 2001-01-30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Optical film and process for manufacture thereof
US6788463B2 (en) 1998-01-13 2004-09-07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Post-formable multilayer optical film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US6157490A (en) * 1998-01-13 2000-12-05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Optical film with sharpened bandedge
US6531230B1 (en) 1998-01-13 2003-03-11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Color shifting film
US6808658B2 (en) 1998-01-13 2004-10-26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ethod for making texture multilayer optical films
US6207260B1 (en) 1998-01-13 2001-03-27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ulticomponent optical body
AU2314899A (en) 1998-01-13 1999-08-02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Modified copolyesters and improved multilayer reflective films
KR100905142B1 (ko) 2001-01-15 2009-06-29 쓰리엠 이노베이티브 프로퍼티즈 컴파니 가시 파장 영역에서의 높고 평활한 투과율을 가진 다층적외선 반사 필름 및 그로부터 제조된 라미네이트 제품
US7716112B1 (en) 2002-09-30 2010-05-11 Trading Technologies International,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ice-based annotations in an electronic trading environment
US7064897B2 (en) * 2002-12-31 2006-06-20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Optical polarizing films with designed color shifts
US7193780B2 (en) * 2003-08-22 2007-03-20 Olympus Corporation Optical filter and optical instrument
US7019905B2 (en) 2003-12-30 2006-03-28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ultilayer reflector with suppression of high order reflections
US7385763B2 (en) 2005-04-18 2008-06-10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Thick film multilayer reflector with tailored layer thickness profile
US7652736B2 (en) 2005-10-25 2010-01-26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Infrared light reflecting film
US7636193B2 (en) 2006-05-02 2009-12-22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Visible light-transmissive IR filter with distorted portions
US7791687B2 (en) 2006-12-21 2010-09-07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Display including reflective polarizer
US8469575B2 (en) 2007-05-20 2013-06-25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Backlight and display system using same
CN101681057B (zh) 2007-05-20 2012-07-04 3M创新有限公司 光循环型薄壁中空腔体背光源
IL190168A0 (en) 2008-03-13 2008-12-29 Gad Shmueli Dr Orthopedic shoe
CN102576114B (zh) 2009-10-24 2016-10-26 3M创新有限公司 在选定入射平面内具有角度限制的浸入型反射偏振片
CN102576113B (zh) * 2009-10-24 2014-12-17 3M创新有限公司 具有减少色彩的浸没式不对称反射器
EP2491443B1 (en) * 2009-10-24 2021-03-24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Immersed reflective polarizer with high off-axis reflectivity
EP2566677B1 (en) 2010-05-07 2018-01-03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Feedblock and method of using the same for manufacturing a multilayered article
KR101775746B1 (ko) 2010-05-21 2017-09-06 쓰리엠 이노베이티브 프로퍼티즈 컴파니 색상이 감소된 부분적으로 반사하는 다층 광학 필름
WO2013052927A2 (en) * 2011-10-07 2013-04-11 Svaya Nanotechnologies, Inc. Broadband solar control film
WO2013059228A1 (en) 2011-10-20 2013-04-25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Apodized broadband partial reflectors having differing optical packets
CN103917901B (zh) 2011-10-20 2018-10-16 3M创新有限公司 具有倾斜透射光谱前反射器的照明系统
WO2013059231A1 (en) 2011-10-20 2013-04-25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Apodized broadband partial reflector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562996B2 (en) 2017-02-07
EP2769250B1 (en) 2021-12-01
CN103890620B (zh) 2017-05-17
EP2769250A1 (en) 2014-08-27
US20130250405A1 (en) 2013-09-26
US9551818B2 (en) 2017-01-24
US20140268346A1 (en) 2014-09-18
KR20140088563A (ko) 2014-07-10
KR101971754B1 (ko) 2019-04-23
CN103890620A (zh) 2014-06-25
WO2013059228A1 (en) 2013-04-25
TW201326920A (zh) 2013-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06277B (zh) 具有不同光學封包的變跡寬帶局部反射器
TWI574058B (zh) 變跡寬帶局部反射器
TWI625558B (zh) 用於廣域可視紅外光覆蓋之具有重疊諧波的多層堆疊
KR101775746B1 (ko) 색상이 감소된 부분적으로 반사하는 다층 광학 필름
EP3548940B1 (en) Display with optical stack
US11391875B2 (en) Display laminate with single packet biaxially birefringent reflective polarizer
CN114280717A (zh) 用于校正色移的部分反射器、圆形偏振片及显示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