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88220A - 终端装置、发送方法、基站装置、接收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 Google Patents

终端装置、发送方法、基站装置、接收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88220A
CN103888220A CN201410089940.2A CN201410089940A CN103888220A CN 103888220 A CN103888220 A CN 103888220A CN 201410089940 A CN201410089940 A CN 201410089940A CN 103888220 A CN103888220 A CN 1038882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kew
control information
encoding rate
order number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8994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88220B (zh
Inventor
二木贞树
今村大地
中尾正悟
星野正幸
西尾昭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 Patent Trust Inc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8882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882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882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882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04L1/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applied to control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04L1/0004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applied to control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 H04L1/0017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where the mode-switching is based on Quality of Service requir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the level of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6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priority criteria
    • H04W72/563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priority criteria of the wireless resour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Digital Transmission Methods That Use Modulated Carrier Wave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能够避免控制信息以不必要的低编码率编码,抑制控制信息的传输效率的降低的编码率设定方法以及无线通信装置。在该装置中,编码率设定单元(122)根据用户数据的编码率Rdata、每种控制信息的PUSCH偏移△PUSCHoffset、以及与数据信道的秩数对应的秩偏移△RANKoffset,使用式(1)设定与用户数据进行时分复用的控制信息的编码率R’control其中,是不超过x的整数,max(x,y)是x与y中较大一方的值。

Description

终端装置、发送方法、基站装置、接收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9年12月1日、申请号为200980148274.2、发明名称为“编码率设定方法和无线通信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了自适应调制以及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Output,多输入多输出)技术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的编码率设定方法以及无线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在3GPP RAN LTE(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Radio AccessNetwork Long Term Evolution: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无线接入网长期演进,以下简称为“LTE”)的上行线路中,为了实现低PAPR(Peak to Average PowerRatio,峰值对平均电力比),采用单载波传输。
另外,在LTE的上行线路中,为了得到高吞吐量,采用根据各用户的线路质量信息(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信道质量指示符),为每个用户选择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调制与编码方式)模式的自适应调制(AMC: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自适应调制与编码)。
另外,为了实现更高的传输速率,并且进一步提高频率利用效率,正在研究MIMO系统的导入。而且,还在研究根据空间传输路径的状态自适应地切换秩数的秩自适应(rank adaption)等进一步提高传输速率的秩发送技术的导入。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在LTE的上行线路中,在同时发送控制信息(Control Information)和用户数据时也能够维持低PAPR,商定使用同一子帧的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共享信道)对控制信息和用户数据进行时分复用(参照非专利文献1)。
与用户数据进行时分复用的控制信息的编码码元数Q',使用式(1)设定。
Figure BDA0000475986240000021
其中,
Figure BDA0000475986240000023
是不超过x的整数,min(x,y)是x与y中较小者的值。
另外,在式(1)中,MSC是PUSCH的每一子帧的副载波数,△PUSCHoffset是对ACK/NACK、RI(Rank Indicator,秩指示符)、CQI等每种控制信息不同的PUSCH偏移。从高层通知PUSCH偏移△PUSCHoffset(参照非专利文献1)。
另外,O是控制信息的比特数。另外,Rdata用式(2)表示。
R data = Σ r = 0 C - 1 K r M sc · N symb . . . ( 2 )
在式(2)中,Kr是每一块的比特数,C是PUSCH的每一子帧的块数。另外,Nsymb是PUSCH的每个副载波的码元数。用户数据的实际的编码率通过用每个码元的比特数去除式(2)的Rdata得到,与式(2)的Rdata成比例,因此,以后将式(2)的Rdata称为用户数据的编码率进行说明。
在式(1)中,Q1是利用控制信息的比特数O、用户数据的编码率Rdata、以及每种控制信息的PUSCH偏移△PUSCHoffset设定的控制信息的编码后的码元数。另外,Q2是控制信息的编码后的码元数的上限值。从式(1)可知,控制信息的编码后的码元数Q’被设定为码元数Q1和上限值Q2中较小者的值。
这里,将式(1)变形后得到式(3)。此外,与式(2)的Rdata同样,控制信息的实际的编码率通过用每个码元的比特数去除式(3)的Rcontrol而得到,与式(3)的Rcontrol成比例,因此,以后将式(3)的Rcontrol称为控制信息的编码率进行说明。
其中,是不超过x的整数,max(x,y)是x与y中较大一方的值。
在式(3)中,R1是根据用户数据的编码率Rdata、以及每种控制信息的PUSCH偏移△PUSCHoffset设定的编码率,R2是控制信息的编码率Rcontrol的下限值。从式(3)可知,控制信息的编码率Rcontrol设定为编码率R1与下限值R2中较大一方的值。以下,考虑与下限值R2相比编码率R1较大,控制信息的编码率Rcontrol被设定为编码率R1的情况。
此时,在式(3)中,在PUSCH偏移△PUSCHoffset>0时,控制信息的编码率Rcontrol与用户数据的编码率Rdata相比设定得更低。控制信息与用户数据不同,一般不进行重发,因而使PUSCH偏移△PUSCHoffset>0,并通过使用式(3),使控制信息的编码率Rcontrol低于用户数据的编码率Rdata,增强控制信息的纠错能力。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36.212v8.4.0,"Uplink transport channels andcontrol information"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若简单地仅使用用户数据的编码率Rdata和每种控制信息的PUSCH偏移△PUSCHoffset来设定控制信息的编码率Rcontrol,则在根据用户的线路质量信息适用自适应调制,发送用户数据的数据信道(以下“记为数据CH(Channel)”)进行秩发送时,有时控制信息的传输效率会降低。
例如,对数据CH(信道)适用秩2,由于流间干扰,接收质量发生劣化,则在自适应调制中,为了抑制由接收质量的劣化造成的传输效率的降低,用户数据的MCS下降,用户数据的编码率Rdata设定得低。
在以此方式利用自适应调制使用户数据的MCS下降时,若使用式(3)设定控制信息的编码率Rcontrol,则有时控制信息的编码率Rcontrol设定得过低。其结果,例如,在发送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以下“记为控制CH(Channel,信道)”)不进行秩发送,控制CH不受流间干扰的影响时,控制信息也以低编码率编码,产生过剩质量,控制信息的传输效率降低。
本发明鉴于这一点而完成,其目的是提供能够避免控制信息以不必要的低编码率编码,抑制控制信息的传输效率的降低的编码率设定方法以及无线通信装置。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终端装置采用的结构包括:编码单元,以基于偏移值设定的编码率,对控制信息进行编码;以及发送单元,发送编码后的所述控制信息,所述偏移值相当于从高位层通知的、第一偏移和第二偏移中的任意一方,所述第一偏移与所述第二偏移不同,所述第一偏移用于用户信道的秩数为1的情况,所述第二偏移不用于所述秩数为1的情况。
本发明的发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编码步骤,以基于偏移值设定的编码率,对控制信息进行编码;以及发送步骤,发送编码后的所述控制信息,所述偏移值相当于从高位层通知的、第一偏移和第二偏移中的任意一方,所述第一偏移与所述第二偏移不同,所述第一偏移用于用户信道的秩数为1的情况,所述第二偏移不用于所述秩数为1的情况。
本发明的基站装置,对终端通知偏移值,接收以基于所述偏移值设定的编码率进行了编码的、从所述终端发送来的控制信息,所述偏移值相当于第一偏移和第二偏移中的任意一方,所述第一偏移与所述第二偏移不同,所述第一偏移用于用户信道的秩数为1的情况,所述第二偏移不用于所述秩数为1的情况。
本发明接收方法,对终端通知偏移值,接收以基于所述偏移值设定的编码率进行了编码的、从所述终端发送来的控制信息,所述偏移值相当于第一偏移和第二偏移中的任意一方,所述第一偏移与所述第二偏移不同,所述第一偏移用于用户信道的秩数为1的情况,所述第二偏移不用于所述秩数为1的情况。
本发明的集成电路控制以下处理:编码处理,以基于偏移值设定的编码率,对控制信息进行编码;以及发送处理,发送编码后的所述控制信息,所述偏移值相当于从高位层通知的、第一偏移和第二偏移中的任意一方,所述第一偏移与所述第二偏移不同,所述第一偏移用于用户信道的秩数为1的情况,所述第二偏移不用于所述秩数为1的情况。
本发明的集成电路控制以下处理:对终端通知偏移值的处理;以及接收以基于所述偏移值设定的编码率进行了编码的、从所述终端发送来的控制信息的处理,所述偏移值相当于第一偏移和第二偏移中的任意一方,所述第一偏移与所述第二偏移不同,所述第一偏移用于用户信道的秩数为1的情况,所述第二偏移不用于所述秩数为1的情况。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避免控制信息以不必要的低编码率编码,抑制控制信息的传输效率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终端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编码率设定单元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3是表示一例实施方式1的秩信息偏移表的图。
图4是表示另一例实施方式1的秩信息偏移表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终端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编码率设定单元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7是表示一例实施方式2的秩信息偏移表的图。
图8是表示另一例实施方式2的秩信息偏移表的图。
图9是表示又一例实施方式2的秩信息偏移表的图。
标号说明
100,100a  终端
110   接收单元
111   无线接收单元
112   CP去除单元
113   FFT单元
114   传输路径估计单元
115   解调单元
116,116a  解码单元
120   发送单元
121,122,122a  编码率设定单元
123,124  编码调制单元
125   信道复用单元
126   DFT-s-OFDM单元
127   CP附加单元
128   无线发送单元
1221,1221a  秩信息偏移获取单元
1222,1222a  秩信息偏移表
1223,1223a  编码率运算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在根据用户的线路质量信息适用自适应调制时,使用与发送用户数据的数据CH(信道)的秩数对应的秩偏移,设定控制信息的编码率的情况。控制信息例如是ACK/NACK、RI、CQI等,控制信息与用户数据进行时分复用,并从终端装置(以下简称为“终端”)发送到基站装置(以下简称为“基站”)。
控制信息的编码率可以由基站或终端中的任一者设定。以下,说明终端设定控制信息的编码率的情况。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终端的主要结构的方框图。在图1中,无线接收单元111、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去除单元112、FFT(Fast FourierTransfer:快速傅立叶变换)单元113、传输路径估计单元114、解调单元115以及解码单元116,构成终端100的接收单元100。并且,在图1中,编码率设定单元121、编码率设定单元122、编码调制单元123、编码调制单元124、信道复用单元125、DFT-s-OFDM(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spread-OFDM,离散傅立叶变换扩展OFDM)单元126、CP附加单元127以及无线发送单元128,构成终端100的发送单元120。
无线接收单元111将经由天线接收到的接收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将基带信号输出到CP去除单元112。
CP去除单元112对于从无线接收单元111输出的基带信号,进行去除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的处理,将去除CP后的时域信号输出到FFT单元113。
FFT单元113对于从CP去除单元112输出的时域信号,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获取频域信号,将获取了的频域信号输出到传输路径估计单元114以及解调单元115。
传输路径估计单元114使用从FFT单元113输出的频域信号中包含的导频信号,对接收信号的传输路径环境进行估计,将估计结果输出到解调单元115。
解调单元115对于从FFT单元113输出的频域信号中去除了导频信号的信号,基于从传输路径估计单元114输出的传输路径环境的估计结果进行传输路径的补偿。而且,解调单元115基于与基站使用了的MSC相同的MCS,即相同的调制方式、编码率等,对于传输路径补偿后的信号进行解调处理,获取解调信号,将获取了的解调信号输出到解码单元116。
解码单元116对于解调信号进行纠错,获取解码信号。并且,解码单元116从获取了的解码信号中,提取信息数据串、表示每个块的比特数的Kr、表示每个子帧的副载波数的MSC、表示每个副载波的码元数的Nsymb、PUSCH偏移以及数据CH的秩数的信息。此外,MSC以及Nsymb的信息根据从终端100发送的CQI,在基站中通过自适应调制而被设定为适当的值。解码单元116将提取出的Kr、MSC以及Nsymb的信息输出到编码率设定单元121,将PUSCH偏移以及数据CH的秩数的信息输出到编码率设定单元122。
编码率设定单元121基于式(2),利用从解码单元116输入的Kr、MSC以及Nsymb的信息,设定用户数据的编码率Rdata。编码率设定单元121将计算出的用户数据的编码率Rdata的信息输出到编码率设定单元122以及编码调制单元123。
编码率设定单元122基于用户数据的编码率Rdata、PUSCH偏移以及数据CH的秩数的信息,设定控制信息的编码率R’control。关于编码率设定单元122的内部结构以及控制信息的编码率R’control的设定方法,在后面描述。编码率设定单元122将设定了的控制信息的编码率R’control的信息输出到编码调制单元124。
编码调制单元123基于从编码率设定单元121输出的用户数据的编码率Rdata的信息,将输入的用户数据编码并生成编码数据,并且将生成了的编码数据进行调制并生成数据CH(信道)的发送数据。编码调制单元123将生成了的数据CH的发送数据输出到信道复用单元125。
编码调制单元124基于从编码率设定单元122输出的编码率R’control的信息,将控制信息编码并生成编码数据,将生成了的编码数据进行调制并生成控制CH(信道)的发送数据。编码调制单元124将生成了的控制CH的发送数据输出到信道复用单元125。
信道复用单元125对从编码调制单元123输出的数据CH(信道)的发送数据和控制CH(信道)的发送数据进行时分复用。信道复用单元125将复用后的发送数据输出到DFT-s-OFDM单元126。
DFT-s-OFDM单元126将从信道复用单元125输出的复用后的发送数据进行离散傅立叶变换(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获取频域信号。DFT-s-OFDM单元126将频域信号映射到发送副载波,将映射后的频域信号进行快速傅立叶逆变换(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获取时域信号的发送数据串,将获取了的发送数据串输出到CP附加单元127。
CP附加单元127通过在从DFT-s-OFDM单元126输出的发送数据串的各个帧中,复制帧末尾的数据且将其插入到帧开头,在发送数据串中附加CP,并将其输出到无线发送单元128。
无线发送单元128将从CP附加单元127输出的基带信号频率转换为无线频域以获取发送信号,将获取了的发送信号经由天线进行发送。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编码率设定单元122的内部结构的方框图。
秩信息偏移获取单元1221在内部保存秩信息偏移表1222,从秩信息偏移表1222中获取与数据CH(信道)的秩数对应的秩偏移△RANKoffset。关于秩信息偏移表1222,在后面描述。秩信息偏移获取单元1221将获取了的秩偏移△RANKoffset输出到编码率运算单元1223。
编码率运算单元1223根据用户数据的编码率Rdata、PUSCH偏移△PUSCHoffset、以及与数据CH的秩数对应的秩偏移△RANKoffset,基于式(4),设定控制信息的编码率R’control
Figure BDA0000475986240000091
其中,
Figure BDA0000475986240000093
是不超过x的整数,max(x,y)是x与y中较大一方的值。
在式(4)中,R’1是根据用户数据的编码率Rdata、每种控制信息的PUSCH偏移△PUSCHoffset、以及与数据CH的秩数对应的秩偏移△RANKoffset设定的编码率。另外,R2’是控制信息的编码率R’control的下限值。以下,考虑与下限值R’2相比编码率R’1较大,控制信息的编码率Rcontrol被设定为编码率R’1的情况。
另外,在式(4)中,O是控制信息的比特数,Q’是控制信息的编码后的码元数。此外,控制信息的编码后的码元数Q'由式(5)表示。
其中,
Figure BDA0000475986240000094
是不超过x的整数,min(x,y)是x与y中较小者的值。
由式(4)可知,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与控制信息的种类对应的PUSCH偏移△PUSCHoffset、以及与数据CH的秩数对应的秩偏移△RANKoffset,校正用户数据的编码率Rdata,并将校正后的编码率设定为控制信息的编码率R’control。换言之,将根据用户的CQI自适应地设定了的用户数据的编码率Rdata作为基准,根据与控制信息的种类对应的PUSCH偏移△PUSCHoffset以及与数据CH的秩数对应的秩偏移△RANKoffset,校正基准值,并将校正后的基准值作为控制信息的编码率R’control
就与控制信息的种类对应的PUSCH偏移△PUSCHoffset而言,例如,在控制信息为HARQ-ACK时使用△HARQ-ACK,在控制信息为RI时使用△RI,在控制信息为CQI时使用△CQI。△HARQ-ACK、△RI、△CQI等与控制信息对应的偏移,通过高层从基站通知(参照非专利文献1)。
图3是一例秩信息偏移获取单元1221在内部保存的秩信息偏移表122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秩信息偏移表1222中,数据CH的秩数越大,存储值越大的秩偏移△RANKoffset。例如,在图3的秩信息偏移表1222中,秩偏移△RANKoffset按照数据CH的秩数从小到大的顺序设定为a~z,a~z的值以满足z>…>b>a的方式设定。
这样,通过数据CH的秩数越大,使秩偏移△RANKoffset为越大的值,从而由式(4)得到的控制信息的编码率R’control以数据CH的秩数越大则成为越高的编码率的方式得到校正。
一般而言,秩数越大,流间干扰的影响越大。因此,在数据CH的秩数较大时,在自适应调制中,为了确保接收质量,用户数据的MCS下降。即,在自适应调制中,数据CH的秩数越大,流间干扰的影响越大,用户数据的编码率Rdata设定得低。
因此,在用户数据的编码率Rdata通过自适应调制被设定得低时,在仅使用每种控制信息的PUSCH偏移△PUSCHoffset,例如根据式(3)设定控制信息的编码率时,控制信息的编码率比用户数据的编码率Rdata设定得更低。因此,存在控制信息以过低的编码率编码的情况。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每种控制信息的偏移以外,还使用数据CH(信道)的秩数越大其值越大的秩偏移△RANKoffset,根据式(4)设定控制信息的编码率。由此,以数据CH的秩数越大,控制信息的编码率越高的方式进行校正,因而能够避免控制信息的编码率设定得过低。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数据CH受到的流间干扰的影响和控制CH受到的流间干扰的影响的差,校正用户数据的编码率的值,以得到控制信息的编码率。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编码率设定单元122对于根据用户的线路质量信息自适应地设定的用户数据的编码率的值,根据与用户数据进行时分复用的控制信息的种类以及发送用户数据的数据CH(信道)的秩数进行校正,将校正后的编码率的值作为控制信息的编码率。即,编码率设定单元122将根据用户的线路质量信息自适应地设定的用户数据的编码率作为基准值,根据与用户数据进行时分复用的控制信息的种类以及发送用户数据的数据CH的秩数校正基准值,将校正后的基准值作为控制信息的编码率。例如,编码率设定单元122根据用户数据的编码率Rdata、每种控制信息的PUSCH偏移△PUSCHoffset、以及与数据CH的秩数对应的秩偏移△RANKoffset,使用式(4)设定与用户数据进行时分复用的控制信息的编码率R’control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控制信息的种类以及数据CH(信道)的秩数校正用户数据的编码率的值,将校正后的编码率的值作为控制信息的编码率。由此,在发送用户数据的数据CH的秩数较大,用户数据的编码率通过自适应调制而设定得低时,也能够避免将控制信息的编码率设定得过低,抑制控制信息的传输效率的降低。
另外,以数据CH的秩数越大,控制信息的编码率越高的方式进行校正,从而能够根据数据CH受到的流间干扰的影响与控制CH受到的流间干扰的影响的差,校正用户数据的编码率的值,以作为控制信息的编码率。其结果,在用户数据的编码率非常低时,也能够避免控制信息的编码率设定得过低,抑制控制信息的传输效率的降低。
此外,在以上说明中,说明了秩信息偏移获取单元1221保存秩信息偏移表1222,在秩信息偏移表1222中,对每个秩数以a~z的方式分别定义秩偏移的情况。但是,秩信息偏移获取单元1221也可以不保存秩信息偏移表1222,而是使用式(6)所示的运算式,计算秩偏移△RANKoffset。
△RANKoffset=(秩数-1)×a(a为常数)…(6)
另外,秩偏移不一定对每个秩数定义不同的值,也可以对多个秩数定义相同的秩偏移。例如,也可以以如下方式定义秩偏移,即通过比较数据CH(信道)的秩数与规定阈值,将数据CH的秩数分为多个组,各个组的数据CH的秩数越大,能够使控制信息的编码率越高。例如,如图4所示,对于2以上的秩数,可以将秩偏移全部定义为a(a>0)。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在数据CH(信道)进行秩发送时,使用与数据CH的秩数对应的秩偏移,设定控制信息的编码率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在数据CH以及控制CH(信道)进行秩发送时,使用基于数据CH的秩数和控制CH的秩数的组合的秩偏移,设定控制信息的编码率的情况。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终端的主要结构的方框图。另外,在图5的本实施方式的终端中,对与图1共用的结构部分附加与图1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相对于图1的终端100而言,图5的终端100a包括解码单元116a以及编码率设定单元122a而取代解码单元116以及编码率设定单元122。
此外,与实施方式1同样,控制信息的编码率可以由基站或终端中的任一者设定。以下,说明终端设定控制信息的编码率的情况。
解码单元116a对解调信号进行纠错,获取解码信号。并且,解码单元116a从获取了的解码信号中,提取信息数据串、表示每个块的比特数的Kr、表示每个子帧的副载波数的MSC、表示每个副载波的码元数的Nsymb、PUSCH偏移、数据CH(信道)的秩数以及控制CH(信道)的秩数的信息。
解码单元116a将提取了的Kr、MSC以及Nsymb的信息输出到编码率设定单元121,将PUSCH偏移、数据CH的秩数以及控制CH的秩数的信息输出到编码率设定单元122a。
编码率设定单元122a基于用户数据的编码率Rdata、PUSCH偏移、以及数据CH的秩数和控制信息的秩数的组合,设定控制信息的编码率R’control。关于编码率设定单元122的内部结构以及控制信息的编码率R’control的设定方法,在后面描述。编码率设定单元122a将设定了的控制信息的编码率R’control的信息输出到编码调制单元124。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编码率设定单元122a的内部结构的方框图。
秩信息偏移获取单元1221a在内部保存秩信息偏移表1222a,从秩信息偏移表1222a中获取与数据CH的秩数和控制CH的秩数的组合对应的秩偏移△RANKoffset。关于秩信息偏移表1222a,在后面描述。秩信息偏移获取单元1221a将获取了的秩偏移△RANKoffset输出到编码率运算单元1223a。
编码率运算单元1223a根据用户数据的编码率Rdata、PUSCH偏移△PUSCHoffset、以及与数据CH的秩数和控制CH的秩数的组合对应的秩偏移△RANKoffset,基于式(4),设定控制信息的编码率R’control
图7是一例秩信息偏移获取单元1221a在内部保存的秩信息偏移表1222a。此外,图7是最大秩数为2的情况的例子。在本实施方式中,秩信息偏移表1222a中,存储有与数据CH的秩数和控制CH的秩数的组合对应的秩偏移△RANKoffset。以下,说明数据CH的秩数和控制CH的秩数的组合与秩偏移△RANKoffset的值之间的关系。
如图7的情况#1那样,在数据CH(信道)的秩数和控制CH(信道)的秩数都为1时,数据CH以及控制CH都未受到流间干扰。因此,在数据CH受到的流间干扰的影响,就校正用户数据的编码率的值以得到控制信息的编码率时,无须考虑流间干扰的影响的差。因此,如情况#1那样,在数据CH的秩数和控制CH的秩数都为1时,使秩偏移△RANKoffset为0。此外,在△RANKoffset为0时,控制信息的编码率与使用式(3)设定的编码率一致。
如图7的情况#2那样,在数据CH的秩数为1且控制CH的秩数为2时,由于流间干扰,仅控制信息的接收质量发生劣化,因而使秩偏移△RANKoffset=a(a<0)。通过使△RANKoffset<0,能够使得使用式(4)得到的控制信息的编码率低于使用式(3)得到的控制信息的编码率。由此,能够增强控制信息的纠错能力。
如图7的情况#3那样,在数据CH的秩数为2且控制CH的秩数为1时,仅用户数据的接收质量由于流间干扰而发生劣化,因而使秩偏移△RANKoffset=b(b>0)。通过使△RANKoffset>0,能够使得使用式(4)得到的控制信息的编码率高于使用式(3)得到的控制信息的编码率。由此,能够避免控制信息以不必要的低编码率编码,抑制控制信息的传输效率的降低。
如图7的情况#4那样,在数据CH的秩数和控制CH的秩数都为2时,数据CH以及控制CH都受到流间干扰。此时,认为流间干扰的影响对用户数据与控制信息而言是大致相等的。对此,如情况#4那样,在数据CH的秩数和控制CH的秩数都为2时,将与基站与终端的通信状况中数据CH受到的流间干扰的影响与控制CH受到的流间干扰的影响的少量的差对应的值(c)设定为秩偏移△RANKoffset。此外,在数据CH受到的流间干扰的影响与控制CH受到的流间干扰的影响相等时,与情况#1同样,也可以使秩偏移△RANKoffset为0。
图8是另一例秩信息偏移获取单元1221a在内部保存的秩信息偏移表1222a。此外,图8是最大秩数为4的情况的例子。以下,说明数据CH的秩数和控制CH的秩数的组合与秩偏移△RANKoffset的值之间的关系。此外,图8的情况#1~情况#4与图7的情况#1~情况#4同样,因此省略说明。
如图8的情况#5以及情况#9那样,与图7的情况#2同样,在与数据CH(信道)的秩数相比控制CH的秩数较大时,由于流间干扰的影响的差异,控制信息的接收质量的劣化比用户数据的接收质量的劣化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使秩偏移△RANKoffset<0。通过使△RANKoffset<0,能够使得使用式(4)得到的控制信息的编码率低于使用式(3)得到的控制信息的编码率。由此,增强了控制信息的纠错能力。此时,例如,数据CH(信道)的秩数比控制CH的秩数越小,使秩偏移△RANKoffset的绝对值越大时,数据CH的秩数比控制CH的秩数越小,控制信息的编码率越低,因而能够改善控制信息的接收质量的劣化。
如图8的情况#6、情况#7、情况#10~情况#12那样,与图7的情况#3同样,在数据CH的秩数比控制CH的秩数大时,由于流间干扰的影响的差异,用户数据的接收质量的劣化比控制信息的接收质量的劣化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使秩偏移△RANKoffset>0。通过使△RANKoffset>0,能够使得使用式(4)得到的控制信息的编码率高于使用式(3)得到的控制信息的编码率。由此,能够避免控制信息以不必要的低编码率编码,抑制控制信息的传输效率的降低。此时,例如,数据CH的秩数比控制CH的秩数越大,使秩偏移△RANKoffset的绝对值越大时,数据CH的秩数比控制CH的秩数越大,控制信息的编码率越高。其结果,能够避免控制信息以不必要的低编码率编码,抑制控制信息的传输效率的降低。
如图8的情况#8以及情况#13那样,与图7的情况#4同样,在数据CH的秩数和控制CH的秩数相等时,认为数据CH受到的流间干扰的影响与控制CH受到的流间干扰的影响大致相等。因此,如情况#4那样,在数据CH的秩数和控制CH的秩数相等时,将与基站与终端的通信状况中数据CH受到的流间干扰的影响和控制CH受到的流间干扰的影响的少量的差对应的值(g、1)设定为秩偏移△RANKoffset。此外,在数据CH受到的流间干扰的影响和控制CH受到的流间干扰的影响相等时,与情况#1同样,可以使秩偏移△RANKoffset为0。
图9是又一例秩信息偏移获取单元1221a在内部保存的秩信息偏移表1222a。在图9的秩信息偏移获取单元1221a中,对于多个组合(数据CH的秩数和控制CH的秩数的组合),定义相同的秩偏移△RANKoffset。具体而言,对于数据CH的秩数/控制CH的秩数相等的组合,定义相同的秩偏移△RANKoffset。以下,说明数据CH(信道)的秩数和控制CH的秩数的组合与秩偏移△RANKoffset的值之间的关系。此外,图9与图8同样是最大秩数为4的情况的例子。
如图9的情况#1那样,在数据CH的秩数和控制CH的秩数都为1时,数据CH以及控制CH都未受到流间干扰。另外,在数据CH的秩数和控制CH的秩数都为2以上且相等时,认为数据CH受到的流间干扰的影响与控制CH受到的流间干扰的影响大致相等。
因此,在数据CH的秩数和控制CH的秩数相等时,认为流间干扰的影响对数据CH与控制CH而言相等,使秩偏移△RANKoffset为0。
如图9的情况#2~情况#6那样,在数据CH的秩数比控制CH的秩数大时,由于流间干扰的影响的差异,用户数据的接收质量的劣化比控制信息的接收质量的劣化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使秩偏移△RANKoffset>0。通过使△RANKoffset>0,能够使得使用式(4)得到的控制信息的编码率高于使用式(3)得到的控制信息的编码率。由此,能够避免控制信息以不必要的低编码率编码,抑制控制信息的传输效率的降低。
此时,数据CH的秩数和控制CH的秩数之比(数据CH的秩数/控制CH的秩数)越大,使秩偏移△RANKoffset越大。例如,在图9中,使p>n>m>o>q,数据CH的秩数比控制CH的秩数越大,控制信息的编码率越高,因而能够避免控制信息以不必要的低编码率编码,抑制控制信息的传输效率的降低。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编码率设定单元122a对于根据用户的线路质量信息自适应地设定的用户数据的编码率的值,根据与用户数据进行时分复用的控制信息的种类、以及数据CH的秩数和控制CH的秩数的组合进行校正,将校正后的编码率的值作为控制信息的编码率。即,编码率设定单元122a将根据用户的线路质量信息自适应地设定的用户数据的编码率作为基准值,根据与用户数据进行时分复用的控制信息的种类以及数据CH的秩数和控制CH的秩数的组合而校正基准值,将校正后的基准值作为控制信息的编码率。例如,根据用户数据的编码率Rdata、每种控制信息的PUSCH偏移△PUSCHoffset、以及与数据CH的秩数对应的秩偏移△RANKoffset,使用式(4)设定与用户数据进行时分复用的控制信息的编码率R’control
此时,以数据CH的秩数比控制CH的秩数越大,控制信息的编码率越高的方式进行校正,从而能够根据数据CH(信道)受到的流间干扰的影响和控制CH受到的流间干扰的影响的差,校正用户数据的编码率,从而设定控制信息的编码率。其结果,在用户数据的编码率低时,也能够避免控制信息的编码率设定得过低,抑制控制信息的传输效率的降低。
在以上说明中,说明了终端设定控制信息的编码率的情况,但也可以由基站设定控制信息的编码率,将设定了的控制信息的编码率通知给终端,终端获取通知了的控制信息的编码率。
另外,也可以代替控制信息的编码率,由基站设定秩偏移△RANKoffset,将设定的秩偏移△RANKoffset通知给终端,终端使用通知的秩偏移△RANKoffset获取控制信息的编码率。
另外,也可以采用从基站通过高层将秩信息偏移表通知给终端的结构。
另外,不限于数据CH以及控制CH,能够将本发明适用于要求的接收质量不同的两个信道。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编码率设定方法,包括:将根据用户的线路质量信息自适应地设定的用户数据的编码率作为基准值;根据与所述用户数据进行时分复用的控制信息的种类以及发送所述用户数据的数据信道的秩数,校正所述基准值;将校正后的所述基准值设定为所述控制信息的编码率。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编码率设定方法可以包括:发送所述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的秩数为1,校正所述基准值,以使所述数据信道的秩数越大,所述控制信息的编码率越高。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编码率设定方法可以包括:发送所述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的秩数为1,通过比较所述数据信道的秩数与规定的阈值,将所述数据信道的秩数分为多个组,校正所述基准值,以使各个组的所述数据信道的秩数越大,所述控制信息的编码率越高。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编码率设定方法可以包括:根据所述数据信道的秩数和发送所述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的秩数的组合,校正所述基准值。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编码率设定方法可以包括:校正所述基准值,以使所述数据信道的秩数比所述控制信道的秩数越大,所述控制信息的编码率越高。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编码率设定方法可以包括:校正所述基准值,以使所述数据信道的秩数与所述控制信道的秩数之比越大,所述控制信息的编码率越高。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编码率设定方法可以包括:使用与所述控制信息的种类对应的物理上行共享信道偏移△PUSCHoffset以及与所述数据信道的秩数对应的秩偏移△RANKoffset,根据式(1)设定所述控制信息的编码率R’control
Figure BDA0000475986240000171
在式(1)中,max(x,y)是x和y中的较大一方的值,O是所述控制信息的码元数,Rdata是所述用户数据的编码率,MSC是物理上行共享信道的每1子帧的副载波数。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编码率设定方法可以包括:发送所述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的秩数为1,所述数据信道的秩数越大,所述秩偏移△RANKoffset越大。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编码率设定方法可以包括:发送所述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的秩数为1,通过比较所述数据信道的秩数与规定的阈值,将所述数据信道的秩数分为多个组,各个组的所述数据信道的秩数越大,所述秩偏移△RANKoffset越大。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编码率设定方法可以包括:使用与所述数据信道的秩数和发送所述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的秩数的组合对应的所述秩偏移△RANKoffset,计算所述控制信息的编码率R’control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编码率设定方法可以包括:所述数据信道的秩数与所述控制信道的秩数的差越大,所述秩偏移△RANKoffset的绝对值越大。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编码率设定方法可以包括:在所述数据信道的秩数大于所述控制信道的秩数时,所述秩偏移△RANKoffset>0。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编码率设定方法可以包括:在所述数据信道的秩数小于所述控制信道的秩数时,所述秩偏移△RANKoffset<0。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编码率设定方法可以包括:所述数据信道的秩数与所述控制信道的秩数之比越大,所述秩偏移△RANKoffset越大。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包括:编码率获取单元,将根据用户的线路质量信息自适应地设定的用户数据的编码率作为基准值,获取根据与所述用户数据进行时分复用的控制信息的种类以及发送所述用户数据的数据信道的秩数进行了校正的所述基准值,作为所述控制信息的编码率;以及编码单元,使用所述控制信息的编码率,将所述控制信息编码。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由硬件构成本发明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也可以由软件实现。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使用的各功能块典型地通过集成电路的LSI(大规模集成电路)来实现。这些功能块既可以被单独地集成为一个芯片,也可以包含一部分或全部地被集成为一个芯片。虽然这里称为LSI,但根据集成程度的不同,有时也被称为IC、系统LSI、超大LSI、或特大LSI。
另外,集成电路化的技术不限于LSI,也可以使用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也可以使用可在LSI制造后编程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可重构LSI内部的电路单元的连接和设定的可重构处理器。
再有,如果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或者其他技术的派生,出现了代替LSI集成电路化的技术,当然也可以利用该技术来实现功能块的集成化。还有适用生物技术等的可能性。
在2008年12月2日提交的特愿第2008-307658号的日本专利申请所包含的说明书、附图和说明书摘要的公开内容,全部引用于本申请。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作为利用了自适应调制以及MIMO技术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的编码率设定方法以及无线通信装置等是有用的。

Claims (14)

1.终端装置,包括:
编码单元,以基于偏移值设定的编码率,对控制信息进行编码;以及
发送单元,发送编码后的所述控制信息,
所述偏移值相当于从高位层通知的、第一偏移和第二偏移中的任意一方,所述第一偏移与所述第二偏移不同,所述第一偏移用于用户信道的秩数为1的情况,所述第二偏移不用于所述秩数为1的情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其中,
根据控制信息的种类设定所述编码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终端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信息的种类为HARQ-ACK、RI及CQI中的任意一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偏移用于所述秩数大于1的情况。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其中,
所述编码率基于用户信道的编码率和所述偏移值来设定。
6.发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编码步骤,以基于偏移值设定的编码率,对控制信息进行编码;以及
发送步骤,发送编码后的所述控制信息,
所述偏移值相当于从高位层通知的、第一偏移和第二偏移中的任意一方,所述第一偏移与所述第二偏移不同,所述第一偏移用于用户信道的秩数为1的情况,所述第二偏移不用于所述秩数为1的情况。
7.基站装置,对终端通知偏移值,接收以基于所述偏移值设定的编码率进行了编码的、从所述终端发送来的控制信息,
所述偏移值相当于第一偏移和第二偏移中的任意一方,所述第一偏移与所述第二偏移不同,所述第一偏移用于用户信道的秩数为1的情况,所述第二偏移不用于所述秩数为1的情况。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站装置,
根据控制信息的种类设定所述编码率。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站装置,
所述控制信息的种类为HARQ-ACK、RI及CQI中的任意一种。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站装置,
所述第二偏移用于所述秩数大于1的情况。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站装置,
所述编码率基于用户信道的编码率和所述偏移值来设定。
12.接收方法,对终端通知偏移值,接收以基于所述偏移值设定的编码率进行了编码的、从所述终端发送来的控制信息,
所述偏移值相当于第一偏移和第二偏移中的任意一方,所述第一偏移与所述第二偏移不同,所述第一偏移用于用户信道的秩数为1的情况,所述第二偏移不用于所述秩数为1的情况。
13.集成电路,其控制以下处理:
编码处理,以基于偏移值设定的编码率,对控制信息进行编码;以及
发送处理,发送编码后的所述控制信息,
所述偏移值相当于从高位层通知的、第一偏移和第二偏移中的任意一方,所述第一偏移与所述第二偏移不同,所述第一偏移用于用户信道的秩数为1的情况,所述第二偏移不用于所述秩数为1的情况。
14.集成电路,其控制以下处理:
对终端通知偏移值的处理;以及
接收以基于所述偏移值设定的编码率进行了编码的、从所述终端发送来的控制信息的处理,
所述偏移值相当于第一偏移和第二偏移中的任意一方,所述第一偏移与所述第二偏移不同,所述第一偏移用于用户信道的秩数为1的情况,所述第二偏移不用于所述秩数为1的情况。
CN201410089940.2A 2008-12-02 2009-12-01 终端装置、发送方法、基站装置、接收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Active CN1038882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307658 2008-12-02
JP2008307658 2008-12-02
CN200980148274.2A CN102239657B (zh) 2008-12-02 2009-12-01 编码率设定方法和无线通信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48274.2A Division CN102239657B (zh) 2008-12-02 2009-12-01 编码率设定方法和无线通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88220A true CN103888220A (zh) 2014-06-25
CN103888220B CN103888220B (zh) 2018-06-15

Family

ID=4223306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48274.2A Active CN102239657B (zh) 2008-12-02 2009-12-01 编码率设定方法和无线通信装置
CN201410089940.2A Active CN103888220B (zh) 2008-12-02 2009-12-01 终端装置、发送方法、基站装置、接收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48274.2A Active CN102239657B (zh) 2008-12-02 2009-12-01 编码率设定方法和无线通信装置

Country Status (12)

Country Link
US (4) US8625512B2 (zh)
EP (4) EP3672123B1 (zh)
JP (4) JP5350394B2 (zh)
KR (3) KR101709049B1 (zh)
CN (2) CN102239657B (zh)
AU (1) AU2009323568C1 (zh)
BR (1) BRPI0922721B1 (zh)
ES (3) ES2743999T3 (zh)
PL (3) PL3537638T3 (zh)
RU (1) RU2516483C2 (zh)
SG (2) SG171912A1 (zh)
WO (1) WO201006440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PL3537638T3 (pl) * 2008-12-02 2020-12-14 Sun Patent Trust Sposób ustawiania sprawności kodowania i urządzenie do łączności radiowej
US9236985B2 (en) * 2009-04-23 2016-01-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 and data multiplexing in a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270427B2 (en) 2010-01-11 2016-02-23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plexing control and data channels in a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8989156B2 (en) * 2010-06-18 2015-03-24 Sharp Kabushiki Kaisha Selecting a codeword and determining a symbol length for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RS57335B1 (sr) 2010-06-21 2018-08-31 Sun Patent Trust Terminalni uređaji i komunikaciona metoda koja se pri tome koristi
AU2014202552B2 (en) * 2010-06-21 2015-12-03 Sun Patent Trust Terminal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Thereof
JP5482898B2 (ja) * 2010-07-09 2014-05-0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およびリソース導出方法
KR102017704B1 (ko) 2011-05-02 2019-09-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접속시스템에서 큰 페이로드를 갖는 상향링크제어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JP6442781B2 (ja) * 2013-07-19 2018-12-2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
JP6345279B2 (ja) 2015-02-12 2018-06-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列車制御システム、基地局制御装置、地上無線基地局、車上無線局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45310A (zh) * 1998-08-19 2000-02-23 富士通株式会社 错误校正编码设备
US20030125932A1 (en) * 2001-12-28 2003-07-03 Microsoft Corporation Rate control strategies for speech and music coding
CN1661985A (zh) * 2004-02-25 2005-08-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媒体码流的码率调整方法
CN1728598A (zh) * 2004-07-31 2006-02-01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语音移动通信过程中调整编码速率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487182B1 (ko) * 2001-12-01 2005-05-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시스템의 부호화/복호화 장치 및 방법
US7058367B1 (en) * 2003-01-31 2006-06-06 At&T Corp. Rate-adaptive methods for communicating over multiple input/multiple output wireless systems
JP2006060383A (ja) 2004-08-18 2006-03-02 Sony Corp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2006217173A (ja) * 2005-02-02 2006-08-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基地局装置及びリソース割り当て方法
CA2606371A1 (en) * 2005-04-26 2006-11-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Transmitting apparatus, receiving apparatus, and link adaptation method
US8842693B2 (en) * 2005-05-31 2014-09-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Rank step-down for MIMO SCW design employing HARQ
CA2609850A1 (en) * 2005-06-03 2006-12-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Transmitting apparatus, receiving apparatus and spatial multiplex number controlling method
JP5006001B2 (ja) 2006-08-22 2012-08-22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下りリンクmimo伝送制御方法および基地局装置
JP4371153B2 (ja) 2007-06-15 2009-11-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律移動装置
SG10201606444UA (en) * 2008-02-04 2016-09-2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ontrol and data multiplexing 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8788918B2 (en) * 2008-03-20 2014-07-22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Block encoding with a variable rate block code
US8199725B2 (en) * 2008-03-28 2012-06-12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Rank indicator transmission during discontinuous reception
KR100925444B1 (ko) * 2008-05-27 2009-11-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상향링크 채널을 통해 데이터와 제어 정보를 포함하는 상향링크 신호를 전송하는 방법
US8265053B2 (en) * 2008-08-12 2012-09-11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Configuration of rank indicator reporting instances
PL3537638T3 (pl) * 2008-12-02 2020-12-14 Sun Patent Trust Sposób ustawiania sprawności kodowania i urządzenie do łączności radiowej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45310A (zh) * 1998-08-19 2000-02-23 富士通株式会社 错误校正编码设备
US20030125932A1 (en) * 2001-12-28 2003-07-03 Microsoft Corporation Rate control strategies for speech and music coding
CN1661985A (zh) * 2004-02-25 2005-08-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媒体码流的码率调整方法
CN1728598A (zh) * 2004-07-31 2006-02-01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语音移动通信过程中调整编码速率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PL3672123T3 (pl) 2021-08-09
ES2869226T3 (es) 2021-10-25
US9143301B2 (en) 2015-09-22
JP5938700B2 (ja) 2016-06-22
RU2516483C2 (ru) 2014-05-20
AU2009323568B2 (en) 2013-11-28
JP2015213326A (ja) 2015-11-26
US9806847B2 (en) 2017-10-31
US20110228759A1 (en) 2011-09-22
AU2009323568B9 (en) 2014-09-25
US20140098764A1 (en) 2014-04-10
US9461799B2 (en) 2016-10-04
SG184729A1 (en) 2012-10-30
EP3537638A1 (en) 2019-09-11
KR20160075848A (ko) 2016-06-29
AU2009323568A2 (en) 2012-04-26
AU2009323568A1 (en) 2011-06-23
WO2010064407A1 (ja) 2010-06-10
JPWO2010064407A1 (ja) 2012-05-10
JP2014209745A (ja) 2014-11-06
EP3672123B1 (en) 2021-02-03
JP5568793B2 (ja) 2014-08-13
BRPI0922721A2 (pt) 2016-01-05
CN103888220B (zh) 2018-06-15
US8625512B2 (en) 2014-01-07
EP3327964B1 (en) 2019-06-19
EP2355390A4 (en) 2017-05-10
AU2009323568C1 (en) 2015-07-02
ES2743999T3 (es) 2020-02-21
KR101544243B1 (ko) 2015-08-12
PL3537638T3 (pl) 2020-12-14
RU2011122279A (ru) 2013-03-20
JP5759595B2 (ja) 2015-08-05
EP3672123A1 (en) 2020-06-24
EP2355390A1 (en) 2011-08-10
CN102239657A (zh) 2011-11-09
KR20120040267A (ko) 2012-04-26
PL3327964T3 (pl) 2019-11-29
EP3327964A1 (en) 2018-05-30
KR101709049B1 (ko) 2017-02-21
US20160352453A1 (en) 2016-12-01
ES2808564T3 (es) 2021-03-01
EP2355390B1 (en) 2018-02-07
JP2014017830A (ja) 2014-01-30
CN102239657B (zh) 2014-04-09
KR101638659B1 (ko) 2016-07-12
SG171912A1 (en) 2011-07-28
KR20110099007A (ko) 2011-09-05
BRPI0922721B1 (pt) 2021-01-05
US20150358110A1 (en) 2015-12-10
EP3537638B1 (en) 2020-05-27
JP5350394B2 (ja) 2013-11-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39657B (zh) 编码率设定方法和无线通信装置
US11233598B2 (en) Radio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method
RU2462826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радиопередачи и способ радиопередачи
CN102449921B (zh) 无线通信装置以及跳频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MATSUSHITA ELECTRIC (AMERICA) INTELLECTUAL PROPER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725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725

Address after: California, USA

Applicant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1019

Address after: American New York

Applicant after: Sun Patent Trust

Address before: California, USA

Applicant befor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