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72466A - 导电体的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导电体的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872466A CN103872466A CN201310656043.0A CN201310656043A CN103872466A CN 103872466 A CN103872466 A CN 103872466A CN 201310656043 A CN201310656043 A CN 201310656043A CN 103872466 A CN103872466 A CN 10387246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nk
- bus
- bar
- hole
- should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Effected By Soldering, Adhesion, Or Permanent Deform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电体的连接结构,其通过将分别具有形成有贯通孔(17、18)的连接端(13、14)的两个导电体(10、11)的连接端(13、14)彼此叠合,利用分别贯穿贯通孔(17、18)的止动件(12)将连接端(13、14)彼此接合,在由此连接的两个导电体(10、11)的连接端(13、14)中的一个连接端(13),设置有滑动凸部(16),该滑动凸部(16)通过利用了止动件(12)的连接端(13、14)彼此之间的连结,使另一个连接端(14)的接合面(15)滑过该滑动凸部(16)。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为导电体的汇流条(busbar)彼此之间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如专利文献1的公开内容所述,就用于实现作为导电体的汇流条彼此之间的电气或机械连接的结构而言,已知有使用铆钉进行接合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在汇流条的连接端分别设置贯通孔,使连接端彼此叠合,并将铆钉穿设在贯通孔内,通过对铆钉的铆接部侧进行铆接(变形),利用铆钉的头部和铆接部侧将导电体的接合端彼此连接。
然而,已知金属表面通常会形成氧化膜,由此使得电阻增大。在电线终端的芯线与金属制端子接头的连接结构中,这种现象会因氧化膜而导致电阻增大。为此,在端子接头的表面形成了粗糙面,对电线终端的芯线进行铆接时,需利用芯线与端子接头的相对移动来刮削芯线的表面,由此来破坏氧化膜,以避免电阻的增大。
因此,在将作为导电体的汇流排彼此连接时,为了破坏形成在表面的氧化膜,也可以考虑通过使彼此连接的表面为粗糙面,以避免因氧化膜导致电阻增大。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57557号公报(JP 2009-257557A)
发明内容
然而,在利用铆钉将汇流排的连接端以彼此叠合的状态进行连接的结构中,由于不存在类似电线终端的芯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关系的相对移动,因此,即使将汇流排的连接端的表面设置为粗糙面,也无法破坏形成在表面的氧化膜。因此,就存在汇流排表面的电阻增大、汇流排彼此之间的电连接的可靠性降低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电体的连接结构,其在作为导电体的汇流排的彼此连接中,能够可靠地破坏汇流排表面的氧化膜,提高电连接的可靠性。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导电体的连接结构通过将分别具有形成有贯通孔的连接端的多个导电体的连接端彼此叠合,利用贯穿各贯通孔的止动件将连接端彼此接合,以将多个导电体连接,其中,在多个导电体中的相邻的两个导电体的连接端所形成的组中的一个连接端,设置有滑动凸部,该滑动凸部通过利用了止动件的连接端彼此之间的连结,使另一个连接端的接合面滑过该滑动凸部。
根据上述结构,当利用止动件将多个导电体中的相邻的两个导电体在连接端彼此叠合的状态下进行连结时,则相对于设置在一个连接端的滑动凸部,另一个连接端的接合面进行滑动。因此,能够破坏该另一个连接端的接合面的氧化膜,在这种状态下将相邻的两个导电体的连接端彼此连接。由此能够确实破坏连接端表面的氧化膜,因此能够提高相邻的两个导电体的电连接的可靠性。
滑动凸部优选设置在一个导电体的贯通孔的周围。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连接端彼此之间的利用止动件的连结,使得设置在另一个连接端的贯通孔的周围发生变形,由此使设置在另一个连接端的贯通孔的周围的接合面滑过滑动凸部。
根据上述结构,当相邻的两个导电体的连接端彼此叠合,且止动件贯穿该贯通孔时,则设置在一个贯通孔周围的滑动凸部与另一个连接端的贯通孔的周围抵接。而且,当在这种状态下利用止动件进行连结时,则另一个连接端的贯通孔的周围在滑动凸部的作用下发生变形,该另一个连接端与滑动凸部之间发生相对滑动。由此就能够破坏该另一个连接端的贯通孔周围的氧化膜,能够进一步提高相邻的两个导电体的电连接的可靠性。
止动件优选具有:贯穿贯通孔的轴状的止动件主体;位于止动件主体的一端侧的头部和位于其另一端侧的铆接部,优选在头部与另一个连接端的表面侧之间设置弹簧,优选为相邻的两个导电体的连接端彼此之间利用弹簧的弹力而以规定的接合压力接触。
根据上述结构,相邻的两个导电体的连接端彼此叠合,止动件的止动件主体贯穿贯通孔,且在另一个连接端的表面与止动件的头部之间具有弹簧。而且,通过对止动件的铆接部进行铆接,利用止动件将连接端彼此连接。在该状态下,因弹簧的弹力而使得连接端彼此之间以规定的接合压力接触。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相邻的两个导电体的电连接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电体的连接结构中使两个汇流排的连接端彼此叠合,且铆钉已贯穿贯通孔的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电体的连接结构中使两个汇流排的连接端彼此叠合,且铆钉的铆接部已完成铆接的状态下的连接端的一部分的透视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电体的连接结构中使两个汇流排的连接端彼此叠合,并使铆钉贯穿贯通孔,且铆钉的铆接部已完成铆接的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电体的连接结构中利用铆钉将两个汇流排连结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导电体的连接结构中使三个汇流排的连接端彼此叠合,且铆钉已贯穿贯通孔的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导电体的连接结构中使三个汇流排的连接端彼此叠合,并使铆钉贯穿贯通孔,且铆钉的铆接部已完成铆接的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图7(a)是俯视时呈圆形的台肩(bead)及其配置的透视图,图7(b)是俯视时呈杏仁状的台肩及其配置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导电体的连接结构。
(第一实施方式)
利用图1~图4说明第一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电体的连接结构中,第一汇流排10是具有形成有第一贯通孔17的第一连接端13的导电体,第二汇流排11是具有形成有第二贯通孔18的第二连接端14的导电体,通过将第一连接端13和第二连接端14叠合,利用分别贯穿贯通孔17、18的作为止动件的铆钉12将连接端13、14彼此连结,而将第一汇流排10与第二汇流排11接合,由此将第一汇流排10与第二汇流排11连接。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电体的连接结构中,在第一汇流排10的第一连接端13,设置有作为滑动凸部的台肩16。台肩16以与第二汇流排11的第二连接端14的接合面15对置的方式设置在第一汇流排10的第一连接端13。台肩16设置在第一汇流排10的连接端13的贯通孔17的周围。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台肩16以隔着第一汇流排10的第一贯通孔17的方式设置在直径方向的两处部位。各台肩16呈随着向第二汇流排11的第二连接端14延伸而直径变小的圆台状。
设于第二汇流排11的第二连接端14的第二贯通孔18的周围与台肩16抵接。在利用铆钉12进行连结时,第二贯通孔18的周围发生变形。通过这种变形,设于第二汇流排11的第二连接端14的第二贯通孔18的周围的接合面15滑过台肩16。
铆钉12包括:轴状的铆钉主体(止动件主体)20;和位于铆钉主体2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的头部21及位于另一端的铆接部22。铆钉主体20贯穿第一汇流排10的第一贯通孔17和第二汇流排11的第二贯通孔18。头部21设置在铆钉主体20的一端,铆接部22设置在铆钉主体20的另一端。在铆钉主体20贯穿贯通孔17、18之后,将铆接部22铆接。通过对铆接部22进行铆接,第一汇流排10的第一连接端13和第二汇流排11的第二连接端14通过铆钉12连结。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还设置有弹簧24。弹簧24设置在铆钉12的头部21与第二汇流排11的表面侧23之间。弹簧24是用于利用弹力按压第二汇流排11的构件。第一汇流排10的第一连接端13与第二汇流排11的第二连接端14藉助弹簧24的弹力以规定的接合压力接触。
接着,通过第一实施方式说明将两个汇流排连接的步骤。
如图1、图2所示,以使第一贯通孔17与第二贯通孔18连通的方式将第一汇流排10的第一连接端13与第二汇流排11的第二连接端14这两个连接端叠合。在该叠合状态下,使铆钉12的铆钉主体20贯穿第一贯通孔17和第二贯通孔18。在实施该贯穿时,使弹簧24位于铆钉12的头部21与第二汇流排11的表面侧23之间。通过使铆钉主体20贯穿第一贯通孔17和第二贯通孔18,使铆钉12的铆接部22形成为铆接部22从第一汇流排10的下表面突出的状态。
图3、图4表示对铆钉12的铆接部22进行铆接并将第一汇流排10的第一连接端13与第二汇流排11的第二连接端14连结的状态。通过铆接,铆接部22的端部被压垮,由此将第一汇流排10与第二汇流排11连结。在该连结中,台肩16设置在第一汇流排10的贯通孔17的周围,台肩16与第二汇流排11的贯通孔18的周围抵接,第二汇流排11的贯通孔18的周围因铆钉12的铆接而发生变形。通过该变形,使第二汇流排11的第二连接端14的接合面15滑过台肩16。即,接合面15的与台肩16接触的部分为滑过台肩16的滑动部位25。然后通过这种滑动来破坏接合面15的滑动部位25的氧化膜。在该滑动部位25的氧化膜被破坏的状态下,第一汇流排10与第二汇流排11通过连结而实现连接。
此外,由于此时的弹簧24因铆钉12的铆接而发生挠曲,因此能够使第一汇流排10与第二汇流排11以规定的接合压力接触。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电体的连接结构中,通过对铆钉12进行铆接,使第二汇流排11的接合面15滑过台肩16,利用该滑动能够确实地将第二汇流排11的接合面15的滑动部位25的氧化膜破坏。由此能够提高第一汇流排10与第二汇流排11的电连接的可靠性。
此外,通过对铆钉12进行铆接,弹簧24发生挠曲,能够确保第一汇流排10与第二汇流排11的接合压力。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汇流排10与第二汇流排11的电连接的可靠性。
此外,通过对铆钉12进行铆接,从而将第一汇流排10与第二汇流排11连结。因此,与利用螺栓/螺母的连接相比,能够更牢固地连结汇流排10、11。由此能够实现第一汇流排10与第二汇流排11的稳定的机械连接。而且,由此还能够使第一汇流排10与第二汇流排11不再需要用于防止共转的结构。
此外,在第一汇流排10与第二汇流排11连接的状态下,通过卸下已铆接的铆钉12的头部,能够解除第一汇流排10与第二汇流排11之间的连接。此后能够利用新铆钉12重新连接,能够简单地进行修理、保养等。
尽管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台肩16设置在第一汇流排10的第一贯通孔17周围的两处部位,但台肩既可以设置一处,也可以设置三处以上。通过设置三处台肩16,能够使第一汇流排10与第二汇流排11的抵接稳定。台肩16也可以采用圆柱状、方柱状或其它形状。
此外,还可以在形成有台肩16的第一汇流排10的第一贯通孔17的周边设置研钵状的凹部。通过设置研钵状的凹部,能够抑制台肩16的高度,并且能够确保汇流排10的变形量。
此外,虽然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汇流排10与第二汇流排11的连接中使用了铆钉12,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利用螺栓与螺母螺合的连接结构。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利用图5~图7说明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导电体的连接结构中,第一汇流排30是具有形成有第一贯通孔39的第一连接端40的导电体,第二汇流排31是具有形成有第二贯通孔41的第二连接端35的导电体,第三汇流排32是具有形成有第三贯通孔42的第三连接端37的导电体,通过将各连接端40、35、37叠合,利用分别贯穿各贯通孔39、41、43的作为止动件的铆钉12将各连接端40、35、37彼此连结,而将各汇流排30、31、32接合,由此将各汇流排30、31、32彼此连接。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导电体的连接结构中,3个汇流排30、31、32中的最下层的第一汇流排30设有作为滑动凸部的第一台肩33,在与第一汇流排30接合的作为下数第二层的第二汇流排31,设有作为滑动凸部的第二台肩34。第一台肩33以与第二汇流排31的第二连接端35的第二接合面36对置的方式设置。第二台肩34以与第三汇流排32的第三连接端37的第三接合面38对置的方式设置。第一台肩33设置在第一汇流排30的第一贯通孔39的周围。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台肩33设置在贯通孔39周围的相互独立的三处部位。需要说明的是,在贯通孔39的周围的三处部位设有第一台肩33的情况下,既可以将其设置在第一贯通孔39的周向的适当位置,也可以等间隔设置。在将第一台肩33沿第一贯通孔39的周向等间隔设置时,第一连接端40与第二连接端35叠合时的稳定性良好。第一台肩33既可以是图7(a)所示的俯视时呈圆形的形状,也可以是图7(b)所示的俯视时呈杏仁状的形状。此外,第一台肩33呈随着向第二汇流排31延伸而直径变小的圆台形的凸状。
在图5中,设于第二汇流排31的第二台肩34与设于第一汇流排30的第一台肩33形状相同,并设置在第二汇流排31的第二贯通孔41周围的三处部位。第二台肩34与第一台肩33一样,既可以设置在第二贯通孔41的周向的适当位置,也可以等间隔设置。在将第二台肩34沿第二贯通孔41的周向等间隔设置时,第二连接端35与第三连接端37叠合时的稳定性好。此外,第二台肩34既可以是图7(a)所示的俯视时呈圆形的形状,也可以是图7(b)所示的俯视时呈杏仁状的形状。此外,第二台肩34呈随着向第三汇流排32延伸而直径变小的圆台形的凸状。
设于第一汇流排30的第一连接端40的第一台肩33与设于第二汇流排31的第二连接端35的第二台肩34分别设置在第一贯通孔39和第二贯通孔41的周围的不相重合的位置,即设置在第一贯通孔39和第二贯通孔41的周向上错开的位置。
设置在第二汇流排31的第二连接端35的第二贯通孔41的周围与第一台肩33抵接,在利用铆钉12连结时,第二贯通孔41的周围发生变形。通过这种变形,设置在第二汇流排31的第二连接端35的第二贯通孔41的周围的接合面36滑过第一台肩33。
设于第三汇流排32的第三连接端37的第三贯通孔42的周围与第二台肩34抵接,在利用铆钉12连结时,第三贯通孔42的周围发生变形。通过这种变形,设置在第三汇流排32的第三连接端37的第三贯通孔42的周围的接合面38滑过第二台肩34。
需要说明的是,贯穿各贯通孔39、41、42的铆钉12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因此在附图中标以相同的符号,并在此省略说明。
接着,通过第二实施方式说明将三个汇流排30、31、32连接的步骤。
如图5所示,以贯穿各贯通孔39、41、42的方式将三个汇流排30、31、32的各连接端40、35、37叠合,在该叠合状态下,使铆钉12的铆钉主体20贯穿各贯通孔39、41、42。
接着,对铆钉12的铆接部22进行铆接并将各汇流排30、31、32的连接端40、35、37彼此连结。通过该铆接,铆接部22的端部被压垮,由此将各汇流排30、31、32连结。在该连结中,第一汇流排30的第一台肩33设置在第一贯通孔39的周围,第一台肩33与第二汇流排31的第二贯通孔41的周围抵接,第二汇流排31的第二贯通孔41的周围因铆钉12的铆接而发生变形。通过该变形,使第二汇流排31的第二连接端35的接合面36滑过第一台肩33。即,接合面36的与第一台肩33接触的部分为滑过第一台肩33的滑动部位。然后通过这种滑动来破坏接合面36的滑动部位的氧化膜。在该滑动部位的氧化膜被破坏的状态下,将第一汇流排30与第二汇流排31连接。
此外,在该铆接中,第二汇流排31的第二台肩34设置在第二贯通孔41的周围,第二台肩34与第三汇流排32的第三贯通孔42的周围抵接,与第一汇流排30和第二汇流排31之间同样,第三汇流排32的第三贯通孔42的周围也因铆钉12的铆接而发生变形。通过该变形,使第三汇流排32的第三连接端37的接合面38滑过第二台肩34。即,接合面38的与第二台肩34接触的部分为滑过第二台肩34的滑动部位。然后通过这种滑动来破坏接合面38的滑动部位的氧化膜。在该滑动部位的氧化膜被破坏的状态下,将第二汇流排31与第三汇流排32连接。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导电体的连接结构中,通过对铆钉12进行铆接,使第二汇流排31的接合面36滑过第一台肩33,使第三汇流排32的接合面38滑过第二台肩34,利用该滑动能够确保将第二汇流排31的接合面36的滑动部位及第三汇流排32的接合面38的滑动部位的氧化膜破坏。由此能够提高各汇流排30、31、32彼此之间的电连接的可靠性。
此外,由于是通过铆钉12的铆接将各汇流排30、31、32连结,因此,与利用螺栓/螺母的连接相比,能够更牢固地连结各汇流排30、31、32,能够实现各汇流排30、31、32的稳定的机械连接。由此还能够使各汇流排30、31、32不再需要用于防止止动件共转的结构。
此外,在各汇流排30、31、32连接的状态下,通过卸下已铆接的铆钉12的头部21,能够解除各汇流排30、31、32的连接。此后能够利用新铆钉12重新连接,能够简单地进行修理、保养等。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台肩33设置在第一汇流排30的第一贯通孔39的周围的三处部位,第二台肩34设置在第二汇流排31的第二贯通孔41的周围的三处部位。但是,第一台肩33只要设置在第一贯通孔39周围的至少三处部位即可,也可以设置在三处以上的部位。此外,第二台肩34只要设置在第二贯通孔41周围的至少三处部位即可,也可以设置在三处以上的部位。
此外,作为第一台肩33和第二台肩34的形状,也可以采用圆柱状、方柱状或其它形状。
此外,还可以在形成有第一台肩33的第一汇流排30的第一贯通孔39的周边设置研钵状的凹部。通过设置研钵状的凹部,能够抑制第一台肩33的高度,并且能够确保第二汇流排31的变形量。同样,也可以在形成有第二台肩34的第二汇流排31的第二贯通孔41的周边设置研钵状的凹部。通过设置该研钵状的凹部,能够抑制第二台肩34的高度,并且能够确保第三汇流排32的变形量。
此外,通过使设置在第一汇流排30的多个第一台肩33与对象侧的第二汇流排31接触,接触部分能够形成并联电路,从而能够减少接触电阻。同样,通过使设置在第二汇流排31的多个第二台肩34与对象侧的第三汇流排32接触,接触部分能够形成并联电路,从而能够减少接触电阻。
进而,通过使接触部分作为由多个第一台肩33构成的接触结构来形成并联电路,能够减少用于使第一汇流排30与第二汇流排31止动的轴向力,能够以低载荷实现连接。同样,通过使接触部分作为由多个第二台肩34构成的接触结构来形成并联电路,能够减少用于使第二汇流排31与第三汇流排32止动的轴向力,能够以低载荷实现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汇流排30、31、32的连接中使用了铆钉12,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利用螺栓/螺母的螺合的连接结构。
此外,通过采用第二实施方式的导电体的连接结构,能够连接三个以上的任意数量的汇流排。
Claims (3)
1.一种导电体的连接结构,所述导电体的连接结构用于将分别具有形成有贯通孔的连接端的多个导电体的所述连接端彼此叠合,利用贯穿各所述贯通孔的止动件将连接端彼此接合,以将多个所述导电体连接,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多个导电体中的相邻的两个导电体的连接端所形成的组中的一个连接端设置有滑动凸部,所述滑动凸部通过利用了所述止动件的连接端彼此之间的连结,使另一个连接端的接合面滑过所述滑动凸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体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动凸部设置在所述一个连接端的贯通孔的周围,
通过利用止动件将所述连接端彼此连结,使得设置在所述另一个连接端的贯通孔的周围发生变形,由此使设置在所述另一个连接端的贯通孔的周围的接合面滑过所述滑动凸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电体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动件具有:贯穿所述贯通孔的轴状的止动件主体;位于所述止动件主体的一端侧的头部;和位于所述止动件的主体的另一端侧的铆接部,
在所述头部与所述另一个连接端的表面侧之间设有弹簧,
所述相邻的两个导电体的连接端彼此之间利用所述弹簧的弹力而以规定的接合压力接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268627 | 2012-12-07 | ||
JP2012-268627 | 2012-12-07 | ||
JP2013089337A JP2014132547A (ja) | 2012-12-07 | 2013-04-22 | 導電体の接続構造 |
JP2013-089337 | 2013-04-22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872466A true CN103872466A (zh) | 2014-06-18 |
Family
ID=509107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656043.0A Pending CN103872466A (zh) | 2012-12-07 | 2013-12-06 | 导电体的连接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872466A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162060A (zh) * | 2015-09-22 | 2015-12-16 | 深圳科安达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信号监测防雷分线柜 |
CN111315290A (zh) * | 2017-11-15 | 2020-06-19 | 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 | 伸缩性配线及伸缩性配线的制造方法 |
CN111384607A (zh) * | 2020-03-20 | 2020-07-07 | 重庆中科超容科技有限公司 | 分体便拆式汇流排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03467A (zh) * | 1997-06-03 | 1998-12-30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端子装配结构和装配方法 |
CN1259781A (zh) * | 1999-01-04 | 2000-07-12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具有汇流条的电接线盒 |
CN201113179Y (zh) * | 2007-09-20 | 2008-09-10 | 北京电力工程公司 | 电缆安全刺锥接地装置 |
JP2009257557A (ja) * | 2008-04-21 | 2009-11-05 |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 リベット |
CN202772266U (zh) * | 2012-09-03 | 2013-03-06 | 深圳市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钣金件导电连接结构 |
-
2013
- 2013-12-06 CN CN201310656043.0A patent/CN103872466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03467A (zh) * | 1997-06-03 | 1998-12-30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端子装配结构和装配方法 |
CN1259781A (zh) * | 1999-01-04 | 2000-07-12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具有汇流条的电接线盒 |
CN201113179Y (zh) * | 2007-09-20 | 2008-09-10 | 北京电力工程公司 | 电缆安全刺锥接地装置 |
JP2009257557A (ja) * | 2008-04-21 | 2009-11-05 |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 リベット |
CN202772266U (zh) * | 2012-09-03 | 2013-03-06 | 深圳市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钣金件导电连接结构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162060A (zh) * | 2015-09-22 | 2015-12-16 | 深圳科安达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信号监测防雷分线柜 |
CN105162060B (zh) * | 2015-09-22 | 2017-09-19 | 深圳科安达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信号监测防雷分线柜 |
CN111315290A (zh) * | 2017-11-15 | 2020-06-19 | 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 | 伸缩性配线及伸缩性配线的制造方法 |
CN111315290B (zh) * | 2017-11-15 | 2023-04-04 | 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 | 伸缩性配线及伸缩性配线的制造方法 |
CN111384607A (zh) * | 2020-03-20 | 2020-07-07 | 重庆中科超容科技有限公司 | 分体便拆式汇流排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340743B (zh) | 一种圆柱形冠簧 | |
WO2008067182B1 (en) | Interconnecting electrical devices | |
CN104143798A (zh) | 圆形端子固定结构 | |
WO2013066470A1 (en) | Electrical terminal and receptacle assembly | |
US9431721B2 (en) | Contact element | |
CN104617447B (zh) | 耐高压电连接器插头、插座及制造方法与电连接器 | |
CN110011100A (zh) | 电连接器矩形簧片插孔端子 | |
CN103872466A (zh) | 导电体的连接结构 | |
CN104143799A (zh) | 圆形端子固定结构 | |
JP2013187163A (ja) | コネクタ端子用接触ばね及び雌端子、雄端子、コネクタ | |
CN103026554A (zh) | 电连接器和包括该电连接器的电源设备 | |
CN103904463A (zh) | 一种可拆卸的大电流连接器 | |
EP2239816B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 |
US20060205267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same | |
CN206332213U (zh) | 一种接线端子及使用该接线端子的接线组件 | |
US20170256876A1 (en) | "8"-shaped elastic contact element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using said contact element | |
KR101225249B1 (ko) | 부스덕트용 덕트 구조 | |
KR102245659B1 (ko) | 회전 가능한 롤링 접촉체들을 갖는 플러그 커넥터용 전기 접촉부, 및 그러한 접촉부의 전기 플러그-인 연결 | |
CN108885945B (zh) | 能量储存模块用连接结构体 | |
RU99491U1 (ru) | Соединитель электротяговый втулочный | |
US20130171886A1 (en) | Electrical plug connector | |
CN105680211B (zh) | 压配连接器端子 | |
CN104241876A (zh) | 金属弹片 | |
CN206742506U (zh) | 鞍型端子带插夹结构 | |
US20170279212A1 (en) | Elastic contact element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using said contact element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6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