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55151A - 半导体元件、其制造方法及其操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导体元件、其制造方法及其操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55151A
CN103855151A CN201210513274.1A CN201210513274A CN103855151A CN 103855151 A CN103855151 A CN 103855151A CN 201210513274 A CN201210513274 A CN 201210513274A CN 103855151 A CN103855151 A CN 1038551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p
doped region
heavily doped
semiconductor element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1327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洪志临
陈信良
陈永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cronix Internation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cronix Internation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cronix Internation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cronix Internation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51327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855151A/zh
Publication of CN1038551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5515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ulated Gate Type Field-Effect Transist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半导体元件、其制造方法及其操作方法。半导体元件包括一衬底、一第一阱(well)、一第二阱、一第一重掺杂区(heavily dopingregion)、一第二重掺杂区、一第三重掺杂区以及一电极层。第一阱和第二阱设置于衬底上。第一重掺杂区和第三重掺杂区设置于第一阱内,第二重掺杂区设置于第二阱内,第三重掺杂区是与第一重掺杂区间隔开来。电极层设置于第一阱上。第二阱、第一重掺杂区及第二重掺杂区具有一第一掺杂型态,衬底、第一阱及该三重掺杂区具有一第二掺杂型态,第一掺杂型态互补于第二掺杂型态。

Description

半导体元件、其制造方法及其操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半导体元件、其制造方法及其操作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各式半导体元件不断推陈出新。举例来说,内存、晶体管、二极管等元件已广泛使用于各式电子装置中。然而,仍有各种问题需要改善。举例来说,高压元件(high voltage device)通常具有较低的维持(holding)电压,闭锁效应(latch-up)容易发生,或者元件可能不正常启动。
因此,在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中,研究人员不断的尝试针对各式元件进行改善,例如是缩小体积、增加/降低启动电压、增加/降低崩溃电压、减少漏电、静电防护等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半导体元件、其制造方法及其操作方法。半导体元件中的电极层的设计使得电流增益(Beta)增大,而改善静电放电(electrostatic discharge,ESD)保护能力并降低闭锁效应(latch-up)的发生。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出一种半导体元件。半导体元件包括一衬底、一第一阱(well)、一第二阱、一第一重掺杂区(heavily doping region)、一第二重掺杂区、一第三重掺杂区以及一电极层。第一阱和第二阱设置于衬底上。第一重掺杂区和第三重掺杂区设置于第一阱内,第二重掺杂区设置于第二阱内,第三重掺杂区是与第一重掺杂区间隔开来。电极层设置于第一阱上。第二阱、第一重掺杂区及第二重掺杂区具有一第一掺杂型态,衬底、第一阱及该三重掺杂区具有一第二掺杂型态,第一掺杂型态互补于第二掺杂型态。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出一种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衬底;形成一第一阱及一第二阱于衬底上;形成一第一重掺杂区于第一阱内;形成一第二重掺杂区于第二阱内;形成一第三重掺杂区于第一阱内,第三重掺杂区是与第一重掺杂区间隔开来;形成一电极层于第一阱上,其中第二阱、第一重掺杂区及第二重掺杂区具有一第一掺杂型态,衬底、第一阱及第三重掺杂区具有一第二掺杂型态,第一掺杂型态互补于第二掺杂型态。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提出一种半导体元件的操作方法。半导体元件包括一衬底、一第一阱、一第二阱、一第一重掺杂区、一第二重掺杂区、一第三重掺杂区以及一电极层。第一阱和第二阱设置于衬底上。第一重掺杂区和第三重掺杂区设置于第一阱内,第二重掺杂区设置于第二阱内,第三重掺杂区是与第一重掺杂区间隔开来。电极层设置于第一阱上。第二阱、第一重掺杂区及第二重掺杂区具有一第一掺杂型态,衬底、第一阱及该三重掺杂区具有一第二掺杂型态,第一掺杂型态互补于第二掺杂型态。半导体元件的操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施加一栅极电压(gate voltage)于电极层,以使第一阱与电极层邻接处产生一反转层;施加一射极电压(emittervoltage)于第一重掺杂区;施加一集极电压(collector voltage)于第二重掺杂区;以及施加一基极电压(base voltage)于第三重掺杂区。
为了对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方面更了解,下文特举各种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绘示第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元件的剖面图。
图2绘示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元件的栅极电压-正规化(normalized)电流增益(Beta)的曲线图。
图3A至图3D绘示第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4绘示第二实施例的半导体元件的剖面图。
图5绘示第三实施例的半导体元件的剖面图。
图6绘示第四实施例的半导体元件的剖面图。
图7绘示第五实施例的半导体元件的剖面图。
图8A至图8D绘示第五实施例的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200、300、400、500:半导体元件
110P:衬底
120:外延层
121a、521a:反转层
121P、321P、521P:第一阱
122N、522N:第二阱
123N:第三阱
130N:埋层
141N:第一重掺杂区
142N:第二重掺杂区
143P:第三重掺杂区
160:场氧化层
180:电极层
321P1:第一区域
321P2:第二区域
520N:掺杂层
IB:基极电流
IC、IC’:集极电流
VB:基极电压
VC:集极电压
VE:射极电压
VG:栅极电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提出各种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仅用以作为范例说明,并不会限缩本发明欲保护的范围。此外,实施例中的图式是省略部份要之元件,以清楚显示本发明的技术特点。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其绘示第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元件100的剖面图。半导体元件100至少包括一衬底110P、一第一阱(well)121P、一第二阱122N、一第一重掺杂区(heavily doping region)141N、一第二重掺杂区142N、一第三重掺杂区143P及一电极层180。
衬底110P的材质例如是P型硅或N型硅。第一阱121P及第二阱122N设置于衬底110P上。第一阱121P及第二阱122N例如是P型阱(P type well)或N型阱(N type well),第一阱121P及第二阱122N亦可例如是P型阱/P型重掺杂埋层(P+buried layer)叠层层、P型重掺杂层(P+implant layer)、N型阱/N型重掺杂埋层(N+buried layer)叠层层、N型重掺杂层(N+implantlayer)或N型深阱(deep N type well)。
第一重掺杂区141N及第三重掺杂区143P设置于第一阱121P内,第二重掺杂区142N设置于第二阱122N内,第三重掺杂区143P是与第一重掺杂区141N间隔开来。第一重掺杂区141N、第二重掺杂区142N及第三重掺杂区143P的掺杂浓度大于第一阱121P及第二阱122N的掺杂浓度,以提供良好的欧姆接触(Ohmic contact)。第一重掺杂区141N、第二重掺杂区142N及第三重掺杂区143P例如是P型重掺杂区(P type heavily dopingregion,P+)或N型重掺杂区(N type heavily doping region,N+)。
电极层180设置于第一阱121P上。电极层180的材质例如是多晶硅(polysilicon)。
第二阱122N、第一重掺杂区141N及第二重掺杂区142N具有一第一掺杂型态(例如是P型或N型)。衬底110P、第一阱121P及第三重掺杂区143P具有一第二掺杂型态(例如是N型或P型)。第一掺杂型态互补于第二掺杂型态。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掺杂型态为N型,第二掺杂型态为P型。
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半导体元件100更可包括一场氧化层(fieldoxide,FOX)160,场氧化层160设置于第一阱121P及第二阱122N的邻接处上。场氧化层160的材质例如是二氧化硅(SiO2)。此外,本实施例的半导体元件100中,场氧化层160更可设置于第三重掺杂区143P与第一重掺杂区141N之间而将此两者间隔开来。
实施例中,半导体元件100更可包括一第三阱123N。如图1所示,第三阱123N设置于衬底110P上,第一阱121P设置于第二阱122N及第三阱123N之间,第三阱123N具有第一掺杂型态。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电极层180设置于第一阱121P和第三阱123N上。
就半导体元件100的操作方法而言,施加一栅极电压(gate voltage)VG于电极层180以使第一阱121P与电极层180邻接处产生一反转层121a,施加一射极电压(emitter voltage)VE于第一重掺杂区141N,施加一集极电压(collector voltage)VC于第二重掺杂区142N,以及施加一基极电压(basevoltage)VB于第三重掺杂区143P。栅极电压VG例如是大于0至小于1伏特之间,射极电压VE例如是0伏特(连往接地端),集极电压VC例如是5~10伏特,基极电压VB例如是1~2伏特。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阱121P、第二阱122N、第一重掺杂区141N、第二重掺杂区142N及第三重掺杂区143P构成NPN型双载子晶体管(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BJT),施加电压时产生集极电流IC,电流增益(common-emitter current gain,Beta)值是以集极电流IC/基极电流IB表示。
当施加栅极电压VG于电极层180,第一阱121P与电极层180邻接处产生反转层121a,使得第一重掺杂区141N与第三阱123N经由反转层121a电性连通。于是,载子经由反转层121a流经第三阱123N、第一阱121P及第二阱122N,而形成另一个NPN型寄生双载子晶体管(parasitic BJT),此寄生双载子晶体管亦产生集极电流IC’。因此,本实施例的半导体元件100中,原有的双载子晶体管以及寄生双载子晶体管分别产生集极电流IC和集极电流IC’,如此一来,使得半导体元件100的电流增益(Beta)值由IC/IB增大至(IC+IC’)/IB。
请参照图2,其绘示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元件的栅极电压-正规化(normalization)电流增益(Beta)的曲线图。如图2所示,栅极电压VG分别为A、B、C及D伏特,其中A<B<C<D,A~D均介于大于0至小于1,并且令栅极电压VG为0而寄生双载子晶体管未作用时的正规化电流增益值为1。经由改变栅极电压VG,如图2所示,正规化电流增益值最高可以增大至超过4,并且并未观察到早期效应(early effect)的产生。换句话说,施加栅极电压VG使得电流增益最高可以增大至超过4倍,且整体半导体元件仍正常运作。如此一来,半导体元件的电流增益增大,可增大维持(holding)电压,降低闭锁效应(latch-up)的发生,且具有较佳的静电放电(electrostatic discharge,ESD)保护能力。
请参照图3A至图3D,其绘示第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元件100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首先,如图3A所示,提供衬底110P。
然后,如图3B所示,形成一外延层120于衬底110P上。
接着,如图3C所示,形成第一阱121P及第二阱122N于衬底110P上。实施例中,更可形成第三阱123N于衬底110P上,第一阱121P位于第二阱122N及第三阱123N之间。第一阱121P、第二阱122N及第三阱123N位于外延层120内。实施例中,第一阱121P、第二阱122N及第三阱123N例如是以双阱(twin well)工艺制作,无须增加额外的掩模或步骤。
接着,如图3D所示,可形成场氧化层160于第一阱121P及第二阱122N的邻接处上,亦可形成场氧化层160于预定形成的第一重掺杂区141N及第三重掺杂区143P之间。
然后,如图3D所示,形成第一重掺杂区141N及第三重掺杂区143P于第一阱121P内,形成第二重掺杂区142N于第二阱122N内,第三重掺杂区143P是与第一重掺杂区141N间隔开来。
接着,如图3D所示,形成电极层180于第一阱121P上。透过上述步骤即可顺利完成本实施例的半导体元件100。
第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4,其绘示第二实施例的半导体元件200的剖面图。本实施例的半导体元件200与第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元件100不同之处在于半导体元件200更包括一埋层(buried layer)130N,其余相同之处不再重复叙述。
如图4所示,埋层130N设置于第一阱121P及第二阱122N的下方,埋层130N具有第一掺杂型态。本实施例的埋层130N、第二阱122N及第三阱123N的材质实质上相同。本实施例中,第一掺杂型态为N型,埋层130N例如是一N型埋层(N type buried layer,NBL)、一N型外延层(N-epi)、一N型深阱(deep N type well)或一N型掺杂叠层层(multiple N+stackedlayer)。
就本实施例的半导体元件200的制造方法而言,与第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元件100的不同之处在于形成外延层120之前,先形成埋层130N,其余相同之处不再重复叙述。
半导体元件200的操作方法与半导体元件100的操作方法相同。当施加栅极电压VG于电极层180,第一阱121P与电极层180邻接处产生反转层121a,使得第一重掺杂区141N与第三阱123N经由反转层121a电性连通。于是,载子经由反转层121a流经第三阱123N、埋层130N及第二阱122N,而产生集极电流IC’。因此,本实施例的半导体元件200中,原有的双载子晶体管产生的集极电流IC和施加栅极电压VG而产生的集极电流IC’被结合,如此一来,使得半导体元件200的电流增益(Beta)值由IC/IB增大至(IC+IC’)/IB。
第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5,其绘示第三实施例的半导体元件300的剖面图。本实施例的半导体元件300与第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元件100不同之处在于第一阱321P的设计,其余相同之处不再重复叙述。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阱321P包括一第一区域321P1及一第二区域321P2。第一重掺杂区141N位于第一区域321P1内,第三重掺杂区143P位于第二区域321P2内,第三阱123N的一部分区域位于第一区域321P1和衬底110P之间。本实施例中,第二区域321P2包围第一重掺杂区141N,第一区域321P1邻接于第二区域321P2且彼此电性相通。
就本实施例的半导体元件300的制造方法而言,与第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元件100的不同之处在于形成外延层120之后,先形成第一阱321P的第一区域321P1、第二阱122N及第三阱123N,接着形成第一阱321P的第二区域321P2,然后形成多个重掺杂区,其余相同之处不再重复叙述。
半导体元件300的操作方法与半导体元件100的操作方法相同,于此不再重复叙述。
第四实施例
请参照图6,其绘示第四实施例的半导体元件400的剖面图。本实施例的半导体元件400与第三实施例的半导体元件300不同之处在于半导体元件400更包括一埋层130N,其余相同之处不再重复叙述。
如图6所示,埋层130N设置于第一阱321P、第二阱122N及第三阱123N的下方,埋层130N具有第一掺杂型态。埋层130N的性质同前所述,在此不再重复叙述。
半导体元件400的操作方法与半导体元件200的操作方法相同,于此不再重复叙述。
第五实施例
请参照图7,其绘示第五实施例的半导体元件500的剖面图。本实施例的半导体元件500与第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元件100不同之处在于第一阱521P及第二阱522N的设计,其余相同之处不再重复叙述。
如图7所示,半导体元件500中,第二阱522N包围第一阱521P。电极层180设置于第二阱522N上。第一重掺杂区141N及第三重掺杂区143P设置于第一阱521P内,第二重掺杂区142N设置于第二阱522N内,第三重掺杂区143P是与第一重掺杂区141N间隔开来。
半导体元件500的操作方法与半导体元件100的操作方法相同。当施加栅极电压VG于电极层180,第一阱521P与电极层180邻接处产生反转层521a,使得第一重掺杂区141N与第二阱522N经由反转层521a电性连通。于是,载子经由反转层121a流经第二阱522N,而产生集极电流IC’。因此,本实施例的半导体元件500中,原有的双载子晶体管产生的集极电流IC和施加栅极电压VG而产生的集极电流IC’被结合,如此一来,使得半导体元件500的电流增益(Beta)值由IC/IB增大至(IC+IC’)/IB。
请参照图8A至图8D,其绘示第五实施例的半导体元件500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的半导体元件500的制造方法与第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元件100的制造方法不同之处在于第一阱521P及第二阱522N的形成方式,其余相同之处不再重复叙述。首先,如图8A所示,提供衬底110P。
接着,如图8B所示,形成一掺杂层520N于衬底110P上,掺杂层520N具有第一掺杂型态。
然后,如图8C所示,形成第一阱521P及第二阱522N。实施例中,是以掺杂(implantation)或扩散(diffusion)工艺形成第一阱521P及第二阱522N。
接着,如图8D所示,形成第一重掺杂区141N及第三重掺杂区143P于第一阱521P内,形成第二重掺杂区142N于第二阱522N内,第三重掺杂区143P是与第一重掺杂区141N间隔开来。
然后,如图8D所示,形成电极层180于第一阱521P上。透过上述步骤即可顺利完成本实施例的半导体元件500。
综上所述,虽然本案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案。本案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随附的权利要求范围所界定的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半导体元件,包括:
一衬底;
一第一阱(well),设置于该衬底上;
一第二阱,设置于该衬底上;
一第一重掺杂区(heavily doping region),设置于该第一阱内;
一第二重掺杂区,设置于该第二阱内;
一第三重掺杂区,设置于该第一阱内,该第三重掺杂区是与该第一重掺杂区间隔开来;以及
一电极层,设置于该第一阱上;
其中该第二阱、该第一重掺杂区及该第二重掺杂区具有一第一掺杂型态,该衬底、该第一阱及该第三重掺杂区具有一第二掺杂型态,该第一掺杂型态互补于该第二掺杂型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元件,更包括一埋层(buried layer),设置于该第一阱及该第二阱的下方,其中该埋层具有该第一掺杂型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元件,更包括一第三阱,设置于该衬底上,其中该第一阱设置于该第二阱及该第三阱之间,该第三阱具有该第一掺杂型态,该电极层设置于该第三阱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半导体元件,其中该第一阱包括一第一区域及一第二区域,其中该第一重掺杂区位于该第一区域内,该第三重掺杂区位于该第二区域内,该第三阱的一部分区域位于该第一区域和该衬底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元件,其中该第二阱包围该第一阱,其中该电极层设置于该第二阱上。
6.一种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包括:
提供一衬底;
形成一第一阱及一第二阱于该衬底上;
形成一第一重掺杂区于该第一阱内;
形成一第二重掺杂区于该第二阱内;
形成一第三重掺杂区于该第一阱内,该第三重掺杂区是与该第一重掺杂区间隔开来;以及
形成一电极层于该第一阱上,其中该第二阱、该第一重掺杂区及该第二重掺杂区具有一第一掺杂型态,该衬底、该第一阱及该第三重掺杂区具有一第二掺杂型态,该第一掺杂型态互补于该第二掺杂型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更包括:
形成一埋层于该第一阱及该第二阱的下方,其中该埋层具有该第一掺杂型态。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更包括:
形成一第三阱于该衬底上,其中该第一阱位于该第二阱及该第三阱之间,该第三阱具有该第一掺杂型态,该电极层是形成于该第三阱上。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其中该第二阱包围该第一阱,该电极层是形成于该第二阱上。
10.一种半导体元件的操作方法,该半导体元件包括一衬底、一第一阱、一第二阱、一第一重掺杂区、一第二重掺杂区、一第三重掺杂区及一电极层,该第一阱及该第二阱设置于该衬底上,该第一重掺杂区设置于该第一阱内,该第二重掺杂区设置于该第二阱内,该第三重掺杂区设置于该第一阱内且与该第一重掺杂区间隔开来,该电极层设置于该第一阱上,该第二阱、该第一重掺杂区及该第二重掺杂区具有一第一掺杂型态,该衬底、该第一阱及该第三重掺杂区具有一第二掺杂型态,该第一掺杂型态互补于该第二掺杂型态,该操作方法包括:
施加一栅极电压(gate voltage)于该电极层,以使该第一阱与该电极层邻接处产生一反转层;
施加一射极电压(emitter voltage)于该第一重掺杂区;
施加一集极电压(collector voltage)于该第二重掺杂区;以及
施加一基极电压(base voltage)于该第三重掺杂区。
CN201210513274.1A 2012-12-05 2012-12-05 半导体元件、其制造方法及其操作方法 Pending CN10385515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513274.1A CN103855151A (zh) 2012-12-05 2012-12-05 半导体元件、其制造方法及其操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513274.1A CN103855151A (zh) 2012-12-05 2012-12-05 半导体元件、其制造方法及其操作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55151A true CN103855151A (zh) 2014-06-11

Family

ID=508626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13274.1A Pending CN103855151A (zh) 2012-12-05 2012-12-05 半导体元件、其制造方法及其操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855151A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34612A (zh) * 1998-05-01 1999-11-10 摩托罗拉公司 衬底触发式静电放电保护的半导体器件及其方法
CN1741269A (zh) * 2004-08-27 2006-03-01 联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使用三重阱结构的基底触发的静电保护电路
US20120119331A1 (en) * 2010-11-12 2012-05-17 Amaury Gendron Area-Efficient High Voltage Bipolar-Based ESD Protection Targeting Narrow Design Window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34612A (zh) * 1998-05-01 1999-11-10 摩托罗拉公司 衬底触发式静电放电保护的半导体器件及其方法
CN1741269A (zh) * 2004-08-27 2006-03-01 联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使用三重阱结构的基底触发的静电保护电路
US20120119331A1 (en) * 2010-11-12 2012-05-17 Amaury Gendron Area-Efficient High Voltage Bipolar-Based ESD Protection Targeting Narrow Design Window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15159B2 (en) ESD protection circuit
CN107017247B (zh) 具有低击穿电压的瞬态电压抑制器
JP5172654B2 (ja) 半導体装置
US8637899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tection and high voltage isolation of low voltage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terminals
KR102056094B1 (ko) Jfet 부분을 포함하는 다이오드 소자에 관련된 방법 및 장치
EP3327790A1 (en) Laterally diffused metal oxide semiconducting devices with lightly-doped isolation layers
CN106057781A (zh) 静电放电保护器件的制造方法
US8476672B2 (en)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protec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CN102593121A (zh) 半导体装置
US10096722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 same
CN108565260B (zh) 一种半导体器件
US9831327B2 (en)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protection device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the same
CN103855152A (zh) 用于高电压静电放电防护的双向双极型结晶体管
US20150333132A1 (en) Termination structure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9281304B2 (en) Transistor assisted ESD diode
KR101006768B1 (ko) 티브이에스 다이오드 어레이와 그 제조방법
US8669639B2 (en) Semiconductor element,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US20140152349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US20140225157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ESD Structures
US9240401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semiconductor device
US9431356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 same
CN103855151A (zh) 半导体元件、其制造方法及其操作方法
CN102738141B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造方法与操作方法
US8916935B2 (en) ESD clamp in integrated circuits
CN102956631B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