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51123A - 一种避震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避震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51123A
CN103851123A CN201410083310.4A CN201410083310A CN103851123A CN 103851123 A CN103851123 A CN 103851123A CN 201410083310 A CN201410083310 A CN 201410083310A CN 103851123 A CN103851123 A CN 1038511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ston
sub
chamber
oil
an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8331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畅建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1008331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851123A/zh
Publication of CN1038511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5112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避震器,该避震器包括并列设置的一个主缸、一个第一副缸和一个第二副缸,所述第一副缸和所述第二副缸对称排布在所述主缸的两侧;所述主缸内设置有主活塞和主活塞杆,所述第一副缸内设置有第一副活塞和第一副活塞杆,所述第二副缸内设置有第二副活塞和第二副活塞杆,活塞杆分别从所述减震器的同一端伸出;主活塞前腔内设置有从动活塞和弹簧;第一副活塞后腔和第二副活塞后腔分别连通于所述主活塞和所述从动活塞之间的腔室,且所述第一副活塞和所述第二副活塞的总面积小于所述主活塞的面积。本发明提供的避震器,改善了避震效果,且实现了避震器避震效果的精确调整。

Description

一种避震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减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避震器。
背景技术
在汽车等各类交通工具上,大都配备有避震器,其目的在于减轻震感,提高交通工具车体运行的稳定性。
参照图4,目前避震器包括两部分,弹簧10和液压单元20,液压单元20位于弹簧10的轴向的一端。
通过弹簧10大幅度的压缩和反弹来抵消车体的上下移动,起到抵消不平路面所造成的震动的作用。也就是说,目前的避震器主要通过弹簧10的大幅度形变来承受大部分的车体上下移动,而液压单元20是为了抵消弹簧10自身运动造成的车体震动。弹簧10自身运动造成的车体震动,是指在弹簧10减震过程中,由于弹簧10本身的压缩和反弹幅度大且速度快,对车体所造成一定的震感。为此,通过弹簧10一端的液压单元20来吸收弹簧10本身的形变冲击,一定程度上降低弹簧10的形变速度,进而实现减轻弹簧10自身运动造成的车体震动。其原理为:如图所示,液压单元20具有一个活塞、一个活塞杆、一个油缸,活塞将油缸分割成两个腔,活塞上下移动,使液体反复地从一个腔经过不同的孔隙流入另一个腔内,此时孔壁与油液间的摩擦和油液分子间的内摩擦对振动形成阻尼力,该阻尼力即用于吸收弹簧10本身的形变冲击。吸收弹簧10本身冲击的能力大小调整,通过调整该阻尼力大小来实现,若阻尼力过大即液压单元20太硬,会给弹簧10造成阻力过大影响弹簧10的正常工作,若阻尼力过小即液压单元20太软,无法有效消除弹簧10本身的形变冲击,车身会上下跳跃。
即,目前的避震器由于弹簧10形变幅度大,且弹簧10的反弹力与形变量并非完全成正比,因此液压单元20的阻尼力大小无法与弹簧10整个形变过程的反弹力完全匹配,以及因此,目前的汽车避震器要么偏软要么偏硬,很难将其按照需要精确调整。
基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避震器,通过减小弹簧的形变量,减小或者消除弹簧自身运动造成的车体震动,来提高避震效果,以及实现避震器避震效果调整的可控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避震器,提高避震效果,以及实现避震器避震效果调整的可控性。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避震器,用于连接在车体和车桥之间,该避震器包括并列设置的一个主缸、一个第一副缸和一个第二副缸,所述第一副缸和所述第二副缸对称排布在所述主缸的两侧,用于连接车桥;
所述主缸内设置有相连接的主活塞和主活塞杆,所述第一副缸内设置有相连接的第一副活塞和第一副活塞杆,所述第二副缸内设置有相连接的第二副活塞和第二副活塞杆,所述主活塞杆、所述第一副活塞杆和所述第二副活塞杆同步往复运动,且分别从所述减震器的同一端伸出,用于连接车体;
其中:
所述主缸内的主活塞前腔内设置有从动活塞,所述从动活塞与所述主活塞前腔的腔底之间设置有弹簧;
所述第一副缸内的第一副活塞后腔和所述第二副缸内的第二副活塞后腔分别连通于所述主活塞和所述从动活塞之间的腔室,且所述第一副活塞和所述第二副活塞的总面积小于所述主活塞的面积;
当所述主活塞杆、所述第一副活塞杆和所述第二副活塞杆对应的同步推动所述主活塞、所述第一副活塞和所述第二副活塞时,所述主活塞和所述从动活塞之间的液体流入所述第一副活塞后腔和所述第二副活塞后腔,且所述弹簧被压缩;反之液体回流,且所述弹簧回弹。
优选的,所述第一副活塞后腔和所述第二副活塞后腔分别设置有排气阀,能够手动或者自动开启,用于排除气体。
优选的,所述主活塞后腔设置有输油管,所述第一副活塞前腔内设置有储油罐,所述输油管的一端靠近所述主活塞,其另一端对应所述储油罐的灌口,所述储油罐用于盛接来自所述输油管的液体,以及用于预先存储液体,且所述储油罐满后液体溢出至所述第一副活塞前腔中。
优选的,所述主缸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压力油罐,两个所述压力油罐分别储有液体,两个所述压力油罐的高度低于所述主活塞前腔的高度;
两个所述压力油罐内分别设置有入油管;
所述入油管的一端伸出所述压力油罐的灌顶,通过于所述主活塞和所述从动活塞之间的腔室相连通,且管口处设置有自动阀门;
所述入油管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压力油罐的罐底部。
优选的,两个所述压力油罐的罐身分别安装有油罐透气管,所述油罐透气管的一端穿过罐身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副活塞前腔和所述第二副活塞前腔相连通,其另一端设置有透气管浮标阀门,通过所述压力油罐内的液体降低和升高至相应液位时,对应控制所述透气管浮标阀门的开与合。
优选的,所述减震器底部设置有储油底腔,其中:
所述储油底腔的一侧设置有入油口,所述入油口与减震器外界相通,用于补充液体;所述储油底腔的另一侧与所述主活塞后腔相连通,且所述储油底腔内设置有活塞块和复位弹簧,所述活塞块与所述复位弹簧相连接;当所述主活塞杆拉动所述主活塞时,所述主活塞后腔气压增大推动所述活塞块克服所述复位弹簧的弹力发生移动,使所述储油底腔的容积减小液面升高,反之,则所述复位弹簧驱使所述活塞块复位,使所述储油底腔中的液面下降;
所述储油罐的罐底部设置有底孔,使所述储油罐与所述储油底腔相连通,且所述底孔中设置有自动阀门。
优选的,该避震器还包括抽油筒,所述抽油筒位于所述第一副缸外部且与所述第一副缸并列设置,在所述抽油筒内设置有相连接的抽油活塞和抽油杆,所述抽油杆连接于车体,所述抽油筒的抽油活塞前腔分别通过管路连通于两个所述压力油罐,且所述管路上分别设置有单向阀门,用于防止所述压力油罐中的液体回流至所述抽油活塞前腔中;其中:
所述抽油筒的抽油活塞前腔内设置有抽油管,所述抽油管的一端伸出所述抽油筒至所述储油底腔中,所述抽油管的另一端设置有抽油管浮标阀门,通过所述抽油活塞前腔内的液体降低和升高至相应液位时,对应控制所述抽油管浮标阀门的开与合。
优选的,所述主活塞前腔的腔底设置有凸台,所述凸台上具有回油筒,所述回油筒内具有回油活塞,所述回油活塞与所述从动活塞通过回油杆相连接,且所述回油杆为空心结构,用于实现所述从动活塞与所述主活塞之间的腔室连通于回油活塞前腔,所述回油活塞前腔的底端侧壁设置有回油孔。
优选的,所述从动活塞与所述主缸端部之间的所述主缸内壁上设置有引流槽,当所述从动活塞克服弹簧的弹力移动至所述引流槽时,所述从动活塞与所述主活塞之间的腔室中的液体通过所述引流槽流入所述从动活塞与所述主缸端部之间的腔室。
优选的,所述第一副活塞后腔的顶部设置有排油孔,所述第一副活塞后腔通过所述排油孔与所述输油管相通,用于实现所述第一副活塞后腔与所述第一副活塞前腔相连通;
所述第二副活塞后腔和所述第二副活塞前腔之间连接有连通管,用于实现所述第二副活塞后腔与所述第二副活塞前腔相连通;
所述排油孔和所述连通管中分别设置有自动阀门。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避震器,具有主缸、第一副缸和第二副缸等构件组成的液压单元,发生震动时,因其特定的机构,主要通过液压单元的大幅变化吸收车体的震动,而弹簧仅进行小幅度变形,主要用于承受车重。其一、与现有的主要通过弹簧的大幅形变吸收车体震动的方案相对比,本发明的弹簧压缩幅度小,因此能够有效的降低或者消除弹簧本身运动造成的车体震动。其二、本发明主要通过液压单元来吸收车体震动,而液压单元的阻尼力较之弹簧的弹力更有规律,因此能够实现对于避震器的避震效果的更精准的调整,例如可以通过调整活塞的面积差值等参数进行避震效果的调控。其三、弹簧形变幅度越大其弹力越难计算,本发明的弹簧形变量小,其弹力更加规律,进一步提高了本发明避震器的避震效果可控性,以及延长了弹簧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结构原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结构原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侧视示意图;
图4是传统的避震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避震器的主活塞杆、第一副活塞杆和第二副活塞杆朝上连接上方的车体,其主缸、第一副缸和第二副缸的缸体连接下方的车桥,即按照图1所示的上下位置放置,该申请中的“顶”和“底”即为图中位置的顶和底,该申请中的各个缸内具有活塞,缸内腔室被相应的活塞分割成上下两个腔室,为便于描述,按照活塞推动(活塞具有推和拉两个动作)的方向定义为“前腔”和“后腔”,与活塞相连接的活塞杆位于后腔中。本发明中的活塞面积,是指有效面积,也即是指去除拉杆截面后所剩余的用于推动液体提供液压的有效面积。
实施例一
参见图1,该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避震器,用于连接在车体和车桥之间。
该避震器包括并列设置的一个主缸100、一个第一副缸200和一个第二副缸300,所述第一副缸200和所述第二副缸300对称排布在所述主缸100的两侧,其底部用于连接车桥。具体应用时,可以将所述主缸100、第一副缸200和第二副缸300的缸体设置为一体式结构,以提高其结构紧凑性以及与车桥的连接强度。
所述主缸100内设置有相连接的主活塞110和主活塞杆120,所述第一副缸200内设置有相连接的第一副活塞210和第一副活塞杆220,所述第二副缸300内设置有相连接的第二副活塞310和第二副活塞杆320,所述主活塞杆120、所述第一副活塞杆220和所述第二副活塞杆320同步往复运动,且分别从所述减震器的同一端伸出,用于连接车体。即,如图所示,所述主活塞杆120、所述第一副活塞杆220和所述第二副活塞杆320分别往上穿出相应的所述主缸100、所述第一副缸200和所述第二副缸300的顶部,然后直接连接到车体上,或者通过相应的连接件安装到车体上,以实现所述主活塞杆120、所述第一副活塞杆220和所述第二副活塞杆320的同步往复运动。
所述主缸100内的主活塞前腔内设置有从动活塞140,所述从动活塞140与所述主活塞前腔的腔底之间设置有弹簧130,且所述第一副活塞210和所述第二副活塞310的总面积小于所述主活塞110的面积,面积的差值用于产生主副缸的液压差值。所述第一副缸200内的第一副活塞后腔202和所述第二副缸300内的第二副活塞后腔302分别连通于所述主活塞110和所述从动活塞140之间的腔室103,例如可以是但不限定于图中所示的连通方式,即所述第一副缸200和所述主缸100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副缸300和所述主缸100之间,分别设置有一个与所述主缸100相并列的连通腔150,两个连通腔150的底部侧边设有孔相通于所述主活塞110和所述从动活塞140之间的腔室103,其顶部侧边分别设置有孔对应的相通于所述第一副活塞后腔202和所述第二副活塞后腔302。所述连通腔150的结构设计,便于设置压力油罐400,以实现避震器的整体结构更紧凑,所述压力油罐400在实施例二中有详细描述。
在减震过程中:
1、当车体和车桥靠近时,车体推动所述主活塞杆120、所述第一副活塞杆220和所述第二副活塞杆320分别驱使所述主活塞110、所述第一副活塞210和所述第二副活塞310同步下移(即沿图中向下的方向移动)一定距离,驱使一部分液体由所述主活塞110和所述从动活塞140之间的腔室103分别流入所述第一副活塞后腔202和所述第二副活塞后腔302。在此过程中,在液压作用下,所述主活塞110和所述从动活塞140之间的腔室103压缩产生下移的阻力,所述第一副活塞后腔202和所述第二副活塞后腔302的容积变大产生下移的附加动力(主动力为活塞杆的推动力),由于所述第一副活塞210和所述第二副活塞310的面积总和小于所述主活塞110的面积,因此,由液压原理可知,所述阻力大于所述附加动力,所述阻力和所述附加动力的差值,用于减缓车体和车桥靠近的程度,也即减轻车体下降的程度,进而起到减震的作用。
当上述的减震到一定程度时,由于所述第一副活塞210和所述第二副活塞310的面积总和小于所述主活塞110的面积,因此,所述第一副活塞后腔202和所述第二副活塞后腔302所增加的容积不能全部容纳所述主活塞110和所述从动活塞140之间所流出的液体,多余的液体所造成的液压驱使所述从动活塞140下移,所述弹簧130压缩。在上述的液体流动过程中,液体分子间的阻尼力、液体和腔壁之间的阻尼力等,用于消除弹簧130压缩时所造成的震动,该震动见背景技术的解释,不再赘述。
2、当车体和车桥远离时,与靠近时的原理相同。
车体拉动所述主活塞杆120、所述第一副活塞杆220和所述第二副活塞杆320分别驱使所述主活塞110、所述第一副活塞210和所述第二副活塞310同步上移(即沿图中向上的方向移动)一定距离,驱使所述第一副活塞后腔202和所述第二副活塞后腔302的一部分液体回流至所述主活塞110和所述从动活塞140之间的腔室103。在此过程中,在液压作用下,所述第一副活塞后腔202和所述第二副活塞后腔302的容积压缩产生上移的阻力,所述主活塞110和所述从动活塞140之间的腔室103变大产生上移的附加动力(主动力为活塞杆的拉力),由于所述第一副活塞210和所述第二副活塞310的面积总和小于所述主活塞110的面积,因此,由液压原理可知,所述附加动力大于所述阻力,所述附加动力和所述阻力的差值,用于加速车体和车桥远离的程度,也即加速车轮落地的速度,减缓车体下降的程度,进而起到减震的作用。
当上述的减震到一定程度时,由于所述第一副活塞210和所述第二副活塞310的面积总和小于所述主活塞110的面积,因此,所述第一副活塞后腔202和所述第二副活塞后腔302所流出的液体不能全部充满所述主活塞110和所述从动活塞140之间所增加的容积,所欠缺的液体造成液压降低驱使所述从动活塞140上移,所述弹簧130回弹。在上述的液体流动过程中,液体分子间的阻尼力、液体和腔壁之间的阻尼力等,用于消除弹簧130回弹时所造成的震动,该震动见背景技术的解释,不再赘述。
在非减震过程中:
车体和车桥的距离恒定,此时所述主活塞110和所述从动活塞140之间的腔室103,与所述第一副活塞后腔202、第二副活塞后腔302无液体流动,液压保持平衡,所述弹簧130处于压缩状态,弹簧130的弹力用于承受车体重量。
由上述减震过程可知,本发明通过主副缸的配合,能够实现各个活塞的同步且快速移动,进而通过所述主活塞110大于所述第一副活塞210和所述第二副活塞310的总面积的设定,实现避震效果。本发明的弹簧130不作为避震的主力,其弹性幅度小,较之现有的避震器主要采用弹簧130来避震的方式,本发明能够有效的消除弹簧130自身运动造成的车体震动。尤其是,本发明主要采用液压方式吸收震动,通过主副活塞的面积差值来调整避震程度,较之弹力不规律的弹簧130调整的现有方式,本发明的调整更加可控,避免了避震器的偏软或者偏硬的问题。
实施例二
参见图2和图3,该实施例也公开了一种避震器,该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进,实施例一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也属于该实施例,实施例一已经公开的技术方案不再重复描述。
该避震器具有一个主缸100、一个第一副缸200和一个第二副缸300,所述第一副缸200和所述第二副缸300对称排布在所述主缸100的两侧,其底部用于连接车桥。所述主缸100内设置有相连接的主活塞110和主活塞杆120,所述第一副缸200内设置有相连接的第一副活塞210和第一副活塞杆220,所述第二副缸300内设置有相连接的第二副活塞310和第二副活塞杆320,所述主活塞杆120、所述第一副活塞杆220和所述第二副活塞杆320同步往复运动,且分别从所述减震器的同一端伸出,用于连接车体。所述主缸100内的主活塞前腔内设置有从动活塞140,所述从动活塞140与所述主活塞前腔的腔底之间设置有弹簧130,且所述第一副活塞210和所述第二副活塞310的总面积小于所述主活塞110的面积。所述第一副缸200内的第一副活塞后腔202和所述第二副缸300内的第二副活塞后腔302分别连通于所述主活塞110和所述从动活塞140之间的腔室103,例如可以是但不限定于图中所示的连通方式,即所述第一副缸200和所述主缸100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副缸300和所述主缸100之间,分别设置有一个与所述主缸100相并列的连通腔150,两个连通腔150的底部侧边设有孔相通于所述主活塞110和所述从动活塞140之间的腔室103,其顶部侧边分别设置有孔对应的相通于所述第一副活塞后腔202和所述第二副活塞后腔302。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副活塞后腔202和所述第二副活塞后腔302分别设置有排气阀1,能够手动或者自动开启,用于排除气体。例如向所述第一副活塞后腔202、所述第二副活塞后腔302中加入液体时,需要开启排气阀1,排除其内气体。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主活塞后腔102设置有输油管180,所述第一副活塞前腔201内设置有储油罐230,所述输油管180的一端靠近所述主活塞110,其另一端对应所述储油罐230的灌口。当所述主活塞110发生漏油状况时:所述主活塞110上移过程中,所述主活塞后腔102气压增大,迫使漏出的液体通过输油管180排到所述储油罐230中,所述储油罐230用于盛接来自所述输油管180的液体,以及用于预先存储液体,且所述储油罐230满后液体溢出至所述第一副活塞前腔201中;所述主活塞110下移,所述第一副活塞前腔201内的部分气体通过所述输油管180吸入所述主活塞后腔102,用于补充气压。当所述主活塞后腔102内没有液体时,随着所述主活塞110的上下移动,所述主活塞后腔102和所述第一副活塞前腔201之间通过所述输油管180吸放气体。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主缸100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压力油罐400,两个所述压力油罐400分别储有液体,用于即时的补充所述主活塞110和所述从动活塞140之间的液体。两个所述压力油罐400的高度低于所述主活塞前腔的高度,防止液体流入到所述从动活塞140的下方。两个所述压力油罐400内分别设置有入油管401,所述入油管401的一端伸出所述压力油罐400的灌顶,连通于所述主活塞110和所述从动活塞140之间的腔室103,且管口处设置有自动阀门;所述入油管401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压力油罐400的罐底部。当需要补充液体时,通过控制系统打开自动阀门,由压力油罐400的自身压力自动补入液体。
在该实施例中的另一优选方案中,所述压力油罐400位于连通腔150的下方,所述入油管401的一端伸出所述压力油罐400的灌顶,与所述连通腔150相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的优选方案中,两个所述压力油罐400的罐身分别安装有油罐透气管402,所述油罐透气管402的一端穿过罐身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副活塞前腔201和所述第二副活塞前腔301相连通,其另一端设置有透气管浮标阀门403,通过所述压力油罐400内的液体降低和升高至相应液位时,对应控制所述透气管浮标阀门403的开与合。当液体输出后气压变小,此时液面降低,所述透气管浮标阀门403开启调整气压;当所述压力油罐400内的液体得到补充后,气压增大液面升高,所述透气管浮标阀门403闭合,以保证罐内压力。
该实施例中,所述减震器底部设置有储油底腔500,用于储备液体。在所述储油底腔500的一侧设置有入油口501,所述入油口501与减震器外界相通,通过入油口501向所述储油底腔500内补充液体,所述入油口501设置有封堵,防止漏油。所述储油底腔500的另一侧与所述主活塞后腔102相连通,且所述储油底腔500内设置有活塞块502和复位弹簧503,所述活塞块502与所述复位弹簧503相连接。当所述主活塞110上移时,所述主活塞后腔102的气压增大,一部分气体通过所述输油管180流至所述第一副活塞前腔201,一部分气体流至所述储油底腔500用于推动所述活塞块502克服所述复位弹簧503的弹力发生移动,使所述储油底腔500的容积减小液面升高;当所述主活塞110下移时,所述第一副活塞前腔201和所述第二副活塞前腔301中的部分气体回流至所述主活塞后腔102中,所述复位弹簧503驱使所述活塞块502复位,使所述储油底腔500中的液面下降。
在该实施例的一优选方案中,所述避震器还包括抽油筒600,用于将所述储油底腔500中的液体送入所述压力油罐400中。
所述抽油筒600位于所述第一副缸200外部且与所述第一副缸200并列设置,在所述抽油筒600内设置有相连接的抽油活塞610和抽油杆620,所述抽油杆620连接于车体,所述抽油筒600的抽油活塞后腔602与外界空气相通或者相通于避震器外壁和缸体之间的间隙,所述抽油筒600的抽油活塞前腔601分别通过管路603连通于两个所述压力油罐400,且所述管路603上分别设置有单向阀门,用于防止所述压力油罐400中的液体回流至所述抽油活塞前腔601中。所述抽油筒600的抽油活塞前腔601内设置有抽油管630,所述抽油管630的一端伸出所述抽油筒600至所述储油底腔500中,所述抽油管630的另一端设置有抽油管浮标阀门640,通过所述抽油活塞前腔601内的液体降低和升高至相应液位时,对应控制所述抽油管浮标阀门640的开与合。所述抽油活塞610上移时,所述管路603上的单向阀门闭合,所述主活塞110同步上移,驱使所述活塞块502移动令所述储油底腔500内的液面上升,液面超过所述抽油管630的管口,则将液体吸入所述抽油活塞前腔601中;所述抽油活塞610下移时,所述主活塞110同步下移,所述储油底腔500内的液面下降,所述管路603上的单向阀门开启,将所述抽油活塞前腔601中的液体输入至所述压力油罐400中;若所述储油底腔500中的液面低于所述抽油管630的管口,则将部分气体吸入所述抽油活塞前腔601中;若所述储油底腔500中的液体较多使液面升高至一定量,则所述抽油管浮标阀门640闭合,防止抽油活塞前腔601中的液体倒流回所述储油底腔500中。
为了实现液体的循环利用,在所述储油罐230的罐底部设置有底孔231,使所述储油罐230与所述储油底腔500相连通,且所述底孔231中设置有自动阀门;开启底孔231中的自动阀门,所述储油罐230中的液体流入所述储油底腔500中,所述抽油筒600抽取所述储油底腔500中的液体,然后分别注入到相应的压力油罐400,在需要时,所述压力油罐400将部分液体补入所述主活塞110和所述从动活塞140之间的腔室,在非正常状况下由所述主活塞110等处漏出的液体被收集到所述储油罐230内。
在所述主活塞前腔的腔底设置有凸台160,所述凸台160上具有回油筒170,所述回油筒170内具有回油活塞171,所述回油活塞171与所述从动活塞140通过回油杆172相连接,且所述回油杆172为空心结构,用于实现所述从动活塞140与所述主活塞110之间的腔室连通于回油活塞前腔173,所述回油活塞前腔173的底端侧壁设置有回油孔174。该结构设计主要用于确保避震器的安全运行,当所述从动活塞140漏油时,如果所漏出的液体液面低于凸台160且未超出回油孔174时,则所余下的液体不影响避震效果;如果所漏出的液体液面高于凸台160并超过回油孔174时,一方面需要通过压力油罐400补充液体,另一方面,在所述回油活塞171上移的作用下,将部分液体抽吸至所述主活塞110和所述从动活塞140之间的腔室103内。在所述回油杆172中设置有逆止阀,用于防止液体从所述主活塞110和所述从动活塞140之间的腔室103流入所述回油活塞前腔173中。
所述从动活塞140与所述主缸100端部之间的所述主缸100内壁上设置有引流槽104,主要作用在于,当长期不使用避震器时以及更换避震器内的液体时,或者当发生异常状况时,用于导出液体达到泄压的作用。当所述从动活塞140克服弹簧130的弹力移动至所述引流槽104时,所述从动活塞140与所述主活塞110之间的腔室中的液体通过所述引流槽104流入所述从动活塞140与所述主缸100端部之间的腔室;泄压时,所述主活塞110下移至连通腔150的底孔处,以及所述第一副活塞移动至输油管180的下端口处,进行泄压。
所述第一副活塞后腔202的顶部设置有排油孔2,所述第一副活塞后腔202通过所述排油孔2与所述输油管180相通,用于实现所述第一副活塞后腔202与所述第一副活塞前腔201相连通;所述第二副活塞后腔302和所述第二副活塞前腔301之间连接有连通管3,用于实现所述第二副活塞后腔302与所述第二副活塞前腔301相连通;所述排油孔2和所述连通管3中分别设置有自动阀门。该结构设计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自动系统控制所述第一副活塞后腔202和所述第二副活塞后腔302的自动阀门的开启进行排出部分液体,结合通过自控控制系统自动控制所述压力油罐400的自动阀门补充部分液体,对避震器的有效高度和避震效果进行微调。例如当车辆拐弯过程中,通过上述自动阀门的控制,对内弯车轮处的避震器进行补液,以及对外弯车轮处的避震器进行排液,确保车辆的平衡。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避震器,用于连接在车体和车桥之间,其特征在于,
该避震器包括并列设置的一个主缸、一个第一副缸和一个第二副缸,所述第一副缸和所述第二副缸对称排布在所述主缸的两侧,用于连接车桥;
所述主缸内设置有相连接的主活塞和主活塞杆,所述第一副缸内设置有相连接的第一副活塞和第一副活塞杆,所述第二副缸内设置有相连接的第二副活塞和第二副活塞杆,所述主活塞杆、所述第一副活塞杆和所述第二副活塞杆同步往复运动,且分别从所述减震器的同一端伸出,用于连接车体;
其中:
所述主缸内的主活塞前腔内设置有从动活塞,所述从动活塞与所述主活塞前腔的腔底之间设置有弹簧;
所述第一副缸内的第一副活塞后腔和所述第二副缸内的第二副活塞后腔分别连通于所述主活塞和所述从动活塞之间的腔室,且所述第一副活塞和所述第二副活塞的总面积小于所述主活塞的面积;
当所述主活塞杆、所述第一副活塞杆和所述第二副活塞杆对应的同步推动所述主活塞、所述第一副活塞和所述第二副活塞时,所述主活塞和所述从动活塞之间的液体流入所述第一副活塞后腔和所述第二副活塞后腔,且所述弹簧被压缩;反之液体回流,且所述弹簧回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副活塞后腔和所述第二副活塞后腔分别设置有排气阀,能够手动或者自动开启,用于排除气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活塞后腔设置有输油管,所述第一副活塞前腔内设置有储油罐,所述输油管的一端靠近所述主活塞,其另一端对应所述储油罐的灌口,所述储油罐用于盛接来自所述输油管的液体,以及用于预先存储液体,且所述储油罐满后液体溢出至所述第一副活塞前腔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避震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缸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压力油罐,两个所述压力油罐分别储有液体,两个所述压力油罐的高度低于所述主活塞前腔的高度;
两个所述压力油罐内分别设置有入油管;
所述入油管的一端伸出所述压力油罐的灌顶,通过于所述主活塞和所述从动活塞之间的腔室相连通,且管口处设置有自动阀门;
所述入油管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压力油罐的罐底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避震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压力油罐的罐身分别安装有油罐透气管,所述油罐透气管的一端穿过罐身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副活塞前腔和所述第二副活塞前腔相连通,其另一端设置有透气管浮标阀门,通过所述压力油罐内的液体降低和升高至相应液位时,对应控制所述透气管浮标阀门的开与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避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底部设置有储油底腔,其中:
所述储油底腔的一侧设置有入油口,所述入油口与减震器外界相通,用于补充液体;所述储油底腔的另一侧与所述主活塞后腔相连通,且所述储油底腔内设置有活塞块和复位弹簧,所述活塞块与所述复位弹簧相连接;当所述主活塞杆拉动所述主活塞时,所述主活塞后腔气压增大推动所述活塞块克服所述复位弹簧的弹力发生移动,使所述储油底腔的容积减小液面升高,反之,则所述复位弹簧驱使所述活塞块复位,使所述储油底腔中的液面下降;
所述储油罐的罐底部设置有底孔,使所述储油罐与所述储油底腔相连通,且所述底孔中设置有自动阀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避震器,其特征在于,该避震器还包括抽油筒,所述抽油筒位于所述第一副缸外部且与所述第一副缸并列设置,在所述抽油筒内设置有相连接的抽油活塞和抽油杆,所述抽油杆连接于车体,所述抽油筒的抽油活塞前腔分别通过管路连通于两个所述压力油罐,且所述管路上分别设置有单向阀门,用于防止所述压力油罐中的液体回流至所述抽油活塞前腔中;其中:
所述抽油筒的抽油活塞前腔内设置有抽油管,所述抽油管的一端伸出所述抽油筒至所述储油底腔中,所述抽油管的另一端设置有抽油管浮标阀门,通过所述抽油活塞前腔内的液体降低和升高至相应液位时,对应控制所述抽油管浮标阀门的开与合。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避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活塞前腔的腔底设置有凸台,所述凸台上具有回油筒,所述回油筒内具有回油活塞,所述回油活塞与所述从动活塞通过回油杆相连接,且所述回油杆为空心结构,用于实现所述从动活塞与所述主活塞之间的腔室连通于回油活塞前腔,所述回油活塞前腔的底端侧壁设置有回油孔。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避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活塞与所述主缸端部之间的所述主缸内壁上设置有引流槽,当所述从动活塞克服弹簧的弹力移动至所述引流槽时,所述从动活塞与所述主活塞之间的腔室中的液体通过所述引流槽流入所述从动活塞与所述主缸端部之间的腔室。
10.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避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副活塞后腔的顶部设置有排油孔,所述第一副活塞后腔通过所述排油孔与所述输油管相通,用于实现所述第一副活塞后腔与所述第一副活塞前腔相连通;
所述第二副活塞后腔和所述第二副活塞前腔之间连接有连通管,用于实现所述第二副活塞后腔与所述第二副活塞前腔相连通;
所述排油孔和所述连通管中分别设置有自动阀门。
CN201410083310.4A 2014-03-07 2014-03-07 一种避震器 Pending CN10385112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83310.4A CN103851123A (zh) 2014-03-07 2014-03-07 一种避震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83310.4A CN103851123A (zh) 2014-03-07 2014-03-07 一种避震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51123A true CN103851123A (zh) 2014-06-11

Family

ID=508591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83310.4A Pending CN103851123A (zh) 2014-03-07 2014-03-07 一种避震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851123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40444A (zh) * 2015-11-05 2016-01-13 重庆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并联结构的磁流变减振器
CN108630029A (zh) * 2018-06-22 2018-10-09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一种数学教学用几何投影装置
CN110820092A (zh) * 2019-11-20 2020-02-21 长兴鹏盛纺织品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纺织机械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447320A (fr) * 1912-08-07 1912-12-30 Jean Albert Albinet Amortisseur de chocs pour tous véhicules
CN2553183Y (zh) * 2002-07-25 2003-05-28 张占军 液压减震器
EP1342433A1 (de) * 2002-03-06 2003-09-10 Schäfer, Klaus Hyrauliches-Verstellelement
CN201027883Y (zh) * 2007-01-31 2008-02-27 钟祥市东风捷祥汽车减振器有限公司 油气分离式双缸减振器
CN201818704U (zh) * 2010-10-28 2011-05-04 广州大学 一种具有复合阻尼的单活塞杆黏滞阻尼器
CN203847621U (zh) * 2014-03-07 2014-09-24 畅建坤 一种避震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447320A (fr) * 1912-08-07 1912-12-30 Jean Albert Albinet Amortisseur de chocs pour tous véhicules
EP1342433A1 (de) * 2002-03-06 2003-09-10 Schäfer, Klaus Hyrauliches-Verstellelement
CN2553183Y (zh) * 2002-07-25 2003-05-28 张占军 液压减震器
CN201027883Y (zh) * 2007-01-31 2008-02-27 钟祥市东风捷祥汽车减振器有限公司 油气分离式双缸减振器
CN201818704U (zh) * 2010-10-28 2011-05-04 广州大学 一种具有复合阻尼的单活塞杆黏滞阻尼器
CN203847621U (zh) * 2014-03-07 2014-09-24 畅建坤 一种避震器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40444A (zh) * 2015-11-05 2016-01-13 重庆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并联结构的磁流变减振器
CN105240444B (zh) * 2015-11-05 2017-09-05 重庆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并联结构的磁流变减振器
CN108630029A (zh) * 2018-06-22 2018-10-09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一种数学教学用几何投影装置
CN108630029B (zh) * 2018-06-22 2019-10-01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一种数学教学用几何投影装置
CN110820092A (zh) * 2019-11-20 2020-02-21 长兴鹏盛纺织品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纺织机械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14834B (zh) 减震器
CN204458962U (zh) 一种汽车减震器
CN102913585B (zh) 油气弹簧
CN103851123A (zh) 一种避震器
CN103498820B (zh) 适用于液压波浪发电装置的闭式保压油箱
CN106394159B (zh) 车辆悬架和车辆
CN104455161A (zh) 一种活塞式液体阻尼减震机构
CN203847621U (zh) 一种避震器
CN106704442B (zh) 油气弹簧
CN203488620U (zh) 一种增强稳定性的汽车减震器
CN204877815U (zh) 一种gyx减振器储能发电装置
CN205806309U (zh) 一种液压弹性缓冲减震装置
CN205446520U (zh) 混合连通式油气减震装置
CN201615168U (zh) 机动车悬架用气压减振器
CN204153043U (zh) 双杆双筒式减震器
CN109307034A (zh) 车用避震器
CN106379131B (zh) 一种车辆悬架及车辆
CN108928204A (zh) 可能量回收的车用混合减震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02001543U (zh) 双筒油气分离式阻尼减震器
CN206280427U (zh) 一种气囊减震器
CN202348821U (zh) 开关控制的变阻尼油气悬挂缸
CN201763878U (zh) 单筒式减震器
CN208760367U (zh) 可能量回收的车用混合减震装置
CN108488297A (zh) 一种油气弹簧
CN207554680U (zh) 一种减振器用压缩液压缓冲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