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35594A - 门锁装置 - Google Patents

门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35594A
CN103835594A CN201310581789.XA CN201310581789A CN103835594A CN 103835594 A CN103835594 A CN 103835594A CN 201310581789 A CN201310581789 A CN 201310581789A CN 103835594 A CN103835594 A CN 1038355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bar
locking mechanism
door
housing depar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8178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35594B (zh
Inventor
芥川胜利
山崎浩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USHI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USHI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USHIN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USHI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8355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355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355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355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提高了防水性的门锁装置。门锁装置(10)具备:弹键机构(43);锁定机构(53);打开机构(64);包括电动致动器(86)的切换机构(73);具有第一外壳部(12)及沿着与第一外壳部(12)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外壳部(13)的外壳(11),其中,在第一外壳部(12)的外表面侧配设弹键机构(43)且在第一外壳部(12)的内表面侧配设锁定机构(53)及打开机构(64),在第二外壳部(13)配设包括电动致动器(86)的切换机构(73),在第一外壳部(12)与第二外壳部(13)之间设置防水壁(14a),在防水壁(14a)设置供将锁定机构(53)切换至锁定位置或开锁位置的切换杆(74)的切换操作部(78)穿过的插通孔(14b)。

Description

门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门锁装置。
背景技术
门锁装置以位于车辆的门内部的与铰链连接部相反侧的外侧端面的方式配设。在关闭门时,门锁装置与配设于车身侧的撞针卡合,从而将门保持为相对于车身不能打开。
门锁装置具备能与配设于车身的撞针卡合或脱离的弹键机构。配设在门的内外的门把手的操作通过打开机构来传递,其操作力进而经由锁定机构向弹键机构传递。通过切换机构将锁定机构向能解除撞针的卡合的开锁位置和不能解除撞针的卡合的锁定位置切换。切换机构具备:基于配设于门的车外侧的锁芯或配设于车内侧的锁定钮的操作进行动作的手动操作系统;利用遥控器等使电动致动器动作的电动操作系统。
专利文献1记载的门锁装置具备:沿着门的外侧端面配设的第一外壳部;沿着与第一外壳部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外壳部。在第一外壳部配设有配置于门的外侧端面的弹键机构和作为打开机构的一部分的外部打开杆。在第二外壳部配设有作为打开机构的其余部分的内部打开杆、锁定机构和切换机构。
但是,就专利文献1的门锁装置而言,作为从第二外壳部的锁定机构向第一外壳部的弹键机构传递操作力的传递空间,需要用于允许比较大的范围内的转动的较大的连通空间。根据该结构,从弹键机构浸入的水有可能通过所述连通空间而浸入到第二外壳部。在浸入到第二外壳部的水附着于电动致动器的情况下,会产生动作不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629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提高了防水性的门锁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门锁装置具备:弹键机构,其能与设于车身的撞针卡合或脱离;锁定机构,其能在可操作所述弹键机构的开锁位置和不可操作所述弹键机构的锁定位置之间移动;打开机构,其具有打开杆,该打开杆将设在门上的门把手的操作向所述锁定机构传递,在所述锁定机构位于开锁位置时能解除所述弹键机构对所述撞针的卡合;切换机构,其包括电动致动器,且具有设有切换操作部的切换杆,该切换操作部通过上锁操作将所述锁定机构切换至锁定位置,通过解锁操作将所述锁定机构切换至开锁位置;外壳,其具有沿着被铰链连接的所述门的外侧端面延伸的第一外壳部及沿着与所述第一外壳部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外壳部,所述门锁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外壳部的外表面侧配设所述弹键机构且在所述第一外壳部的内表面侧配设所述锁定机构及所述打开机构,在所述第二外壳部配设所述切换机构,在所述第一外壳部与所述第二外壳部之间设置防水壁,在所述防水壁设置供所述切换操作部穿过的插通孔。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第一外壳部配设弹键机构、锁定机构及打开机构,因此,能排除跨第一外壳部和第二外壳部地从打开机构向锁定机构及从锁定机构向弹键机构传递操作力的必要性。另外,由于在第二外壳部配设切换机构,在第一外壳部与第二外壳部之间设置防水壁,因此,能将切换机构的电动致动器与可能从弹键机构侧浸入水的第一外壳部隔离。而且,由于在防水壁设置供切换杆的切换操作部穿过的插通孔,因此,能将传递至切换杆的操作力通过切换操作部向锁定机构传递,从而将锁定机构切换至锁定位置和开锁位置。由此,能减少用于从第二外壳部向第一外壳部传递动力的杆等构件的数量,能减少设于防水壁的插通孔的数量。而且,能确保弹键机构、锁定机构、打开机构及切换机构之间的必要的操作力的传递,且能防止水从第一外壳部向第二外壳部浸入。即,能避免从弹键机构侧浸入的水附着于电动致动器而使电动致动器产生动作不良的情况。即,能提高门锁装置的防水性。所述插通孔形成在所述防水壁上,且形成在包括能将所述锁定机构切换至锁定位置和开锁位置的所述切换杆的切换操作部的可动范围在内的范围中。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外壳部具备供所述撞针穿过的插通槽,所述插通孔形成得比所述插通槽靠上方。根据该结构,能避免通过第一外壳部的插通槽浸入的水到达形成在插通槽上方的插通孔的情况。因此,能更可靠地防止水从第一外壳部向第二外壳部浸入。因此,能进一步提高门锁装置的防水性。
优选的是,所述外壳通过所述第二外壳部沿着与所述第一外壳部正交的方向延伸而形成为俯视大致L字形状,所述防水壁与所述第一外壳部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根据该结构,能与配设于第二外壳部的切换杆的切换操作部的进退方向交叉地设置防水壁。而且,能使切换杆的切换操作部穿过防水壁的插通孔。
优选的是,所述切换杆具备接受设在所述门上的上锁解锁操作部的操作力的手动操作接受部、及接受所述电动致动器的动作力的电动操作接受部。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一个切换杆来接受设在门上的上锁解锁操作部的操作力和电动致动器的动作力,从而对锁定机构进行操作。由此,只要在防水壁上设置一个捅通孔即可,能提高防水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第一外壳部配设弹键机构、锁定机构及打开机构,因此,能排除跨第一外壳部和第二外壳部地从打开机构向锁定机构及从锁定机构向弹键机构传递操作力的必要性。另外,由于在第二外壳部配设切换机构,在第一外壳部与第二外壳部之间设置防水壁,因此,能将切换机构的电动致动器与可能从弹键机构侧浸入水的第一外壳部隔离。而且,由于在防水壁设置供切换杆的切换操作部穿过的插通孔,因此,能将传递至切换杆的操作力通过切换操作部向锁定机构传递,从而将锁定机构切换至锁定位置和开锁位置。由此,能减少用于从第二外壳部向第一外壳部传递动力的杆等构件的数量,能减少设于防水壁的插通孔的数量。而且,能确保弹键机构、锁定机构、打开机构及切换机构之间的必要的操作力的传递,且能防止水从第一外壳部向第二外壳部浸入。即,能避免从弹键机构侧浸入的水附着于电动致动器而使电动致动器产生动作不良的情况。即,能提高门锁装置的防水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到的门锁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外壳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到的外壳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防护块的内表面侧的立体图。
图6是第一外壳部的主视图。
图7是第二外壳部的主视图。
图8是第一外壳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9A是表示配设于第一外壳部的开锁位置的锁定机构及打开机构的主视图。
图9B是表示配设于第一外壳部的锁定位置的锁定机构及打开机构的主视图。
图10A是表示配设于第二外壳部的开锁动作位置的切换机构的主视图。
图10B是表示配设于第二外壳部的锁定动作位置的切换机构的主视图。
图11是表示外壳的防水壁及插通孔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撞针
10…门锁装置
11…外壳
12…第一外壳部
13…第二外壳部
14a…防水壁
14b…插通孔
26…插通槽
43…弹键机构
53…锁定机构
64…打开机构
65…外部打开杆
70…内部打开杆
73…切换机构
74…切换杆
75…锁定钮连接部(手动操作接受部)
76…凸轮接受部(电动操作接受部)
77…钥匙操作接受部(手动操作接受部)
78…切换操作部
86…驱动电动机(电动致动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及图2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0。门锁装置10安装在车辆的门(未图示)的内部,用于将门相对于车身关闭,在关闭状态下,门锁装置10能切换为可打开门的开锁状态和不可打开门的锁定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壳11的第一外壳部12配设弹键机构43、锁定机构53及打开机构64,在第二外壳部13配设包括电动致动器86的切换机构73,且在第一外壳部12与第二外壳部13之间设置壁(防水壁14a),由此来实现防水性的提高。
如图3及图4所示,外壳11具备呈俯视L字形状的外壳主体14、安装于外壳主体14的防护块25及盖构件39。通过外壳主体14的第一配设部15和防护块25来构成沿着被铰链连接的门的外侧(自由)端面延伸的第一外壳部12。另外,通过外壳主体14的第二配设部17和盖构件39来构成沿着与第一外壳部12交叉的方向(正交方向)延伸的第二外壳部13。
外壳主体14为树脂制,具备在门的外侧端面的内侧配置的第一配设部15和沿着门配置的第二配设部17。第一配设部15为覆盖防护块25的内表面侧的框体。在第一配设部15的下部设有用于对防护块25的第一轴支承部33的前端部进行保持的保持孔16。第二配设部17是供切换机构73配设的框体。在第二配设部17的上部设有钥匙转动件配设孔18和钥匙杆支承轴部19。在钥匙杆支承轴部19的下部以位于第一配设部15侧的方式设有切换杆支承部20。在切换杆支承部20的下部设有蜗轮配设部21。在蜗轮配设部21的旁边设有电动机配设部22,在蜗轮配设部21的上部设有用于对输出轴87的前端进行保持的保持槽部23。在蜗轮配设部21的下部设有供连接线缆2配设的线缆配设部24,连接线缆2与配设于门的车内侧的内部门把手(未图示)相连结。在与第一配设部15相邻的第二配设部17设有沿着形成外周缘的方向延伸的壁14a。壁14a以经由台阶14c与第一外壳部12的第一配设部15连续的方式与第一配设部15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且与第二外壳部13的第二配设部17正交。壁14a将第一外壳部12和第二外壳部13隔离。如图11所示,在壁14a设有供后述的切换杆74的切换操作部78穿过的插通孔14b。插通孔14b形成得比后述的防护块25的插通槽26靠上方。在本实施方式中,插通孔14b通过将壁14a的上侧部分切去而形成。插通孔14b确保形成为切换杆74的切换操作部78为了使锁定板57在锁定动作位置和开锁动作位置之间移动所需的大小。为了防止水从第一外壳部12向第二外壳部13浸入,期望插通孔14b的大小尽可能地小。
防护块25为树脂制,在与门的外侧端面重叠的外表面侧配设弹键机构43,在相反的内表面侧配设锁定机构53和打开机构64。在防护块25的中央设有从外表面侧朝向内表面侧凹陷、供固定于车身的撞针1穿过的插通槽26。在防护块25上的插通槽26的开放端所在的部分设有外壁部27。防护块25的设有该外壁部27这一侧的一部分为第一外壳部12的内部空间与第二外壳部13的内部空间连通的连通区域R。如图3所示,在外表面侧的插通槽26的上部设有具有贯通轴孔的拨叉配设部28。另外,在插通槽26的下部设有具有贯通轴孔的卡爪杆配设部29。在卡爪杆配设部29设有用于使弹键机构43的卡爪杆48和锁定机构53的打开杆54连动的连结用插通槽30。如图4所示,在内表面侧的插通槽26的上部以位于连通区域R的方式设有锁定板支承轴部31。另外,在插通槽26的下部设有位于卡爪杆配设部29的背面的打开杆配设部32。在打开杆配设部32的下部设有前端插入保持在保持孔16中的第一轴支承部33。第一轴支承部33具有沿着与锁定机构53的连杆60的进退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轴线(旋转轴),打开机构64的外部打开杆65能转动地安装于第一轴支承部33。如图5所示,在第一轴支承部33的旁边(连杆60的下部)设有第二轴支承部34,该第二轴支承部34具有沿着与连杆60的进退方向及第一轴支承部33的轴线正交的方向延伸的轴线(旋转轴)。第二轴支承部34由具有U字形状的轴支承槽35a的一对保持部35、35构成。另外,在第二轴支承部34的上方设有与内部打开杆70抵接来阻止内部打开杆70从第二轴支承部34脱落的限制壁35b。限制壁35b形成为以第二轴支承部34的轴线为轴的大致四分之一圆筒形状。
如图1及图2所示,防护块25具备配设于外表面侧的金属制的基体板36和配设于内表面侧的金属制的固定板38。如图6所示,基体板36位于防护块25的外表面侧的轴支承部33、34的上方,形成为对收纳拨叉44及卡爪杆48的凹部的开口进行覆盖的形状。在基体板36的与插通槽26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供撞针1穿过的进入槽37。如图5所示,固定板38形成为从拨叉配设部28的贯通轴孔朝向卡爪杆配设部29的贯通轴孔延伸的板状。在上述基体板36与固定板38之间将拨叉44、卡爪杆48及打开杆54轴支承为能旋转。
如图3及图7所示,盖构件39形成为覆盖除了钥匙转动件配设孔18之外的钥匙杆支承轴部19、切换杆支承部20、蜗轮配设部21及电动机配设部22的形状。在钥匙杆支承轴部19的轴线上设有具有贯通轴孔的钥匙输入杆配设部40。在钥匙输入杆配设部40的下部以比第一外壳部12的插通槽26靠上方的方式设有连接器配设部41。在连接器配设部41的下部设有用于将配设于门的车内侧的锁定钮(未图示)和切换机构73的切换杆74连结的连通部42。
如图1及图6所示,弹键机构43具备拨叉44和卡爪杆48,配设在防护块25的外表面侧。当由于关闭门而使撞针1进入拨叉44时,在撞针1的按压下拨叉44向图6所示的卡合位置转动。由此,卡爪杆48与拨叉44卡止,拨叉44对撞针1的卡合状态得以维持。当利用门把手的操作将卡爪杆48向卡止解除方向(图6中顺时针)转动时,拨叉44顺时针转动而位于打开位置,从而解除撞针1的卡止。
拨叉44具备能与撞针1卡合或脱离的卡合槽45,拨叉44配设在防护块25的拨叉配设部28。作为独立个体的轴构件46贯通拨叉44及防护块25。轴构件46的两端紧固固定于基体板36和固定板38,拨叉44被轴支承为能转动。在轴构件46上配设有对拨叉44从卡合位置朝向打开位置施力的弹簧47。
卡爪杆48具备与拨叉44卡止来限制转动的卡止部49,卡爪杆48配设在防护块25的卡爪杆配设部29。在卡爪杆48设有穿过防护块25的连结用插通槽30而向内表面侧突出的连结轴部50。作为独立个体的轴构件51贯通卡爪杆48及防护块25。轴构件51的两端紧固固定于基体板36和固定板38,卡爪杆48被轴支承为能转动。在轴构件51上配设有对卡爪杆48向与拨叉44卡止的位置施力的弹簧52。
如图8及图9A、9B所示,锁定机构53具备打开杆54、锁定板57和连杆60,锁定机构53配设在防护块25的内表面侧。当操作门把手时,经由连杆60对打开杆54进行操作,由此使卡爪杆48向卡止解除方向移动。如图9A所示,当进行解锁操作时,通过切换机构73使锁定板57转动至开锁动作位置,连杆60移动至能操作打开杆54的开锁位置。如图9B所示,当进行上锁操作时,通过切换机构73使锁定板57转动至锁定动作位置,连杆60移动至不能操作打开杆54的锁定位置。
打开杆54配设在防护块25的打开杆配设部32。轴构件51贯通打开杆54,从而将打开杆54与卡爪杆48一起在基体板36与固定板38之间轴支承为能转动。在打开杆54的与连杆60相反侧的端部设有和卡爪杆48的连结轴部50连结的卡爪杆连结部55(参照图1)。由此,打开杆54和卡爪杆48以轴构件51为中心一体地转动。在打开杆54的与卡爪杆连结部55相反的一侧设有朝向连杆60突出的操作接受部56。
锁定板57能转动地配设在防护块25的锁定板支承轴部31。在锁定板57上以位于连通区域R的方式设有朝向第二外壳部13突出的连结框部58。在连结框部58的旁边以位于外壁部27侧的方式设有引导凸部59,该引导凸部59将连杆60保持为能进退移动。引导凸部59位于连杆60的上端(一端侧),兼具使连杆60向锁定位置及开锁位置移动(摆动)的作用。
连杆60相对于打开杆54及锁定板57在第二外壳部13侧重叠配置。另外,连杆60从锁定板57的引导凸部59朝向外部打开杆65的第一连杆动作部66配设。在连杆60的下端(另一端侧)设有用于能转动地与外部打开杆65连结的筒状连结部61。在连杆60的上端设有与锁定板57的引导凸部59嵌合的引导槽62。在筒状连结部61与引导槽62之间设有能与打开杆54的操作接受部56抵接的操作部63。在连杆60向图9A所示的开锁位置移动时,操作接受部56位于连杆60的进退方向上。因此,在连杆60向上移动(前进)时,操作接受部56被操作部63按压,能够通过打开杆54将卡爪杆48向卡止解除方向操作。在连杆60向图9B所示的锁定位置移动时,操作接受部56从连杆60的进退方向上离开。因此,即使连杆60向上移动,操作接受部56也不会被操作部63按压,从而不能将卡爪杆48向卡止解除方向操作。
打开机构64具备外部打开杆65和内部打开杆70,打开机构64配设在防护块25的内表面侧。当对配设于门的车外侧的外部门把手(未图示)进行操作时,其操作力经由外部打开杆65向连杆60传递。当对配设于门的车内侧的内部门把手进行操作时,其操作力经由内部打开杆70向连杆60传递。而且,在锁定机构53位于开锁位置时,弹键机构43对撞针1的卡合被解除。上述打开杆65、70位于比弹键机构43靠下侧的位置。
外部打开杆65具备能旋转地配设于防护块25的第一轴支承部33的轴孔。外部打开杆65具备朝向连杆60的下端突出的第一连杆动作部66。在第一连杆动作部66通过翻边加工设有向连杆60的筒状连结部61插入的连杆连结部67。另外,外部打开杆65具备向第一外壳部12的外方突出的第一把手连结部68。在第一把手连结部68连结有与外部门把手相连结的作为连结构件的棒(未图示)。外部打开杆65被螺旋弹簧69以使第一连杆动作部66位于下方的方式施力。在螺旋弹簧69的作用力下连杆60从前进位置向下移动(后退)。
内部打开杆70具备能旋转地配设于防护块25的第二轴支承部34的轴部。内部打开杆70具备朝向连杆60的下端突出的第二连杆动作部71。另外,内部打开杆70具备从第一外壳部12的下端向外方突出的第二把手连结部72。在第二把手连结部72连结有与内部门把手相连结的作为连结构件的连接线缆2。另外,内部打开杆70具备以轴部为中心向与第二把手连结部72大致相反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70a。通过将该内部打开杆70向第二轴支承部34的一对保持部35、35的轴支承槽35a、35a中从开口侧朝向下端地插入,由此将内部打开杆70的轴部的两端保持于第二轴支承部34的一对保持部35、35,内部打开杆70被轴支承为能转动。而且,在内部打开杆70的动作范围内,内部打开杆70的突出部70a与防护块25的限制壁35b对置并抵接,因此,能阻止内部打开杆70从第二轴支承部34(轴支承槽35a)脱落。需要说明的是,内部打开杆70在对外部打开杆65施力的螺旋弹簧69的作用力下借助连杆60返回非动作位置。这样,内部打开杆70轴支承于防护块25的第二轴支承部34,配置在弹键机构43的下侧的位置且相对于连杆60的下端配置在弹键机构43侧(外侧)的空间。由此,能高效率地将内部打开杆70配置于防护块25,能减薄第一外壳部12的厚度。
如图1及图10A、10B所示,切换机构73具备手动操作系统和电动操作系统,配设在外壳主体14的第二配设部17。通过任一操作系统的上锁操作,经由锁定板57将连杆60切换至锁定位置,通过任一操作系统的解锁操作,经由锁定板57将连杆60切换至开锁位置。
手动操作系统具备:基于配设在门的车内侧的锁定钮(上锁解锁操作部)的操作进行动作的内部锁定单元;基于配设在门的车外侧的锁芯(上锁解锁操作部)的操作进行动作的外部锁定单元。内部锁定单元具备切换杆74。外部锁定单元具备钥匙转动件79、钥匙连杆83、钥匙输入杆82和钥匙杆84。电动操作系统(电动锁定单元)具备驱动电动机86、蜗杆88和蜗轮89。
就内部锁定单元而言,通过锁定钮的操作使切换杆74转动,从而使锁定板57进行锁定动作或开锁动作。就外部锁定单元而言,通过向锁芯中插入正规钥匙来进行操作,从而经由作为连结构件的桨(paddle)使钥匙转动件79转动,并经由钥匙连杆83使钥匙输入杆82转动,从而使钥匙杆84转动。由此,经由切换杆74使锁定板57进行锁定动作或开锁动作。就电动锁定单元而言,通过遥控器操作等使驱动电动机86进行动作,从而经由蜗杆88使蜗轮89旋转。由此,经由切换杆74使锁定板57进行锁定动作或开锁动作。即,本实施方式的切换杆74接受所有操作系统的上锁解锁操作,并将其操作力向锁定机构53传递而使锁定机构53进行锁定动作或开锁动作。
切换杆74配设在第二配设部17的切换杆支承部20。作为第一手动操作接受部,设有以与蜗轮89在盖构件39侧重叠的方式延伸的锁定钮连接部75。锁定钮连接部75的前端配置在盖构件39的连通部42内,与和锁定钮连接的连接线缆3连接。在锁定钮连接部75设有朝向蜗轮89突出的凸轮接受部76来作为电动操作接受部。作为第二手动操作接受部,设有朝向钥匙杆支承轴部19突出来接受钥匙杆84的操作的钥匙操作接受部77。在凸轮接受部76与钥匙操作接受部77之间设有从第二配设部17的端面向外突出、与第一外壳部12内的连结框部58连结的切换操作部78。
钥匙转动件79配设在位于盖构件39外侧的第二配设部17的钥匙转动件配设孔18中。钥匙转动件79具备相对于钥匙转动件配设孔18从门的车外侧配设的桨连结构件80和从门的车内侧(盖构件39侧)配设的钥匙连杆连结构件81。钥匙输入杆82配设于钥匙输入杆配设部40,在钥匙输入杆82和钥匙连杆连结构件81上架设钥匙连杆83。钥匙杆84配设于第二外壳部13内的上端(一端)侧的钥匙杆支承轴部19。配设于盖构件39外侧的钥匙输入杆82能一体转动地与钥匙杆84连结。钥匙杆84具备能与钥匙操作接受部77卡合的嵌合操作部85。通过该嵌合操作部85使切换杆74转动。
作为电动致动器的一部分的驱动电动机86横向地配设于第二配设部17的电动机配设部22。输出轴87横向地在蜗轮配设部21上延伸,且前端保持于保持槽部23。配设于输出轴87的蜗杆88以与切换杆74交叉的方式配设在钥匙杆84与蜗轮89之间。作为旋转构件的蜗轮89配设于第二外壳部13内的下端(另一端)侧的蜗轮配设部21。蜗轮89外周的齿轮部与蜗杆88啮合,通过驱动电动机86的驱动而使蜗轮89进行正转及反转。在蜗轮89的切换杆74侧的面上设有使凸轮接受部76向径向内方及径向外方移动的由规定形状的凹槽构成的凸轮部90。通过利用该凸轮部90使凸轮接受部76沿径向移动,而使切换杆74转动。需要说明的是,蜗轮89在驱动电动机86没有动作时由复位弹簧91保持于中立位置。另外,符号92表示具有用于供给使电动锁定单元动作的信号等的输入输出或驱动电力的连接器的电路基板。
这样,门锁装置10在第一外壳部12配设弹键机构43、锁定机构53及打开机构64,因此,能排除跨第一外壳部12和第二外壳部13地从打开机构64向锁定机构53及从锁定机构53向弹键机构43传递操作力的必要性。另外,由于在第二外壳部13配设切换机构73,在第一外壳部12与第二外壳部13之间设置防水壁14a,因此,能将切换机构73的驱动电动机86及电路基板92与可能从弹键机构43侧浸入水的第一外壳部12隔离。而且,由于在防水壁14a设置供切换杆74的切换操作部78穿过的插通孔14b,因此,能将传递至切换杆74的操作力通过切换操作部78向锁定机构53传递,从而将锁定机构53切换至锁定位置和开锁位置。由此,能减少用于从第二外壳部13向第一外壳部12传递动力的杆等构件的数量,能减少设于防水壁14a的插通孔14b的数量。而且,能确保弹键机构43、锁定机构53、打开机构64及切换机构73之间的必要的操作力的传递,且能防止水从第一外壳部12向第二外壳部13浸入。即,能避免从插通槽26(弹键机构43侧)浸入的水附着于驱动电动机86及电路基板92而使电动致动器产生动作不良的情况。即,能提高门锁装置10的防水性。
另外,根据该结构,能避免通过第一外壳部12的插通槽26浸入的水到达形成在插通槽26上方的插通孔14b。因此,能更可靠地防止水从第一外壳部12向第二外壳部13浸入。因此,能进一步提高门锁装置10的防水性。
另外,根据该结构,能与配设于第二外壳部13的切换杆74的切换操作部78的进退方向交叉地设置防水壁14a。而且,能使切换杆74的切换操作部78穿过防水壁14a的插通孔14b。
另外,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一个切换杆74来接受设在门上的上锁解锁操作部的操作力和电动致动器86的动作力,从而对锁定机构53进行操作。由此,只要在防水壁14a上设置一个插通孔14b即可,能提高防水性。特别是,由于插通孔14b的大小在确保了切换杆74的切换操作部78为了使锁定板57在锁定动作位置和开锁动作位置之间移动所需的大小的状态下设得尽可能小,因此,能防止水从第一外壳部12向第二外壳部13浸入。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门锁装置10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能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壁14a的上侧部分切去而形成插通孔14b,但为了进一步提高防水性,也可以仅在壁14a的与切换杆74的切换操作78的可动范围对应的部分形成插通孔。

Claims (5)

1.一种门锁装置,其具备:
弹键机构,其能与设于车身的撞针卡合或脱离;
锁定机构,其能在可操作所述弹键机构的开锁位置和不可操作所述弹键机构的锁定位置之间移动;
打开机构,其具有打开杆,该打开杆将设在门上的门把手的操作向所述锁定机构传递,在所述锁定机构位于开锁位置时能解除所述弹键机构对所述撞针的卡合;
切换机构,其包括电动致动器,且具有设有切换操作部的切换杆,该切换操作部通过上锁操作将所述锁定机构切换至锁定位置,通过解锁操作将所述锁定机构切换至开锁位置;
外壳,其具有沿着被铰链连接的所述门的外侧端面延伸的第一外壳部及沿着与所述第一外壳部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外壳部,
所述门锁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外壳部的外表面侧配设所述弹键机构且在所述第一外壳部的内表面侧配设所述锁定机构及所述打开机构,在所述第二外壳部配设所述切换机构,
在所述第一外壳部与所述第二外壳部之间设置防水壁,
在所述防水壁设置供所述切换操作部穿过的插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通孔形成在所述防水壁上,且形成在包括能将所述锁定机构切换至锁定位置和开锁位置的所述切换杆的切换操作部的可动范围在内的范围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外壳部具备供所述撞针穿过的插通槽,
所述插通孔形成得比所述插通槽靠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通过所述第二外壳部沿着与所述第一外壳部正交的方向延伸而形成为俯视大致L字形状,
所述防水壁与所述第一外壳部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杆具备接受设在所述门上的上锁解锁操作部的操作力的手动操作接受部、及接受所述电动致动器的动作力的电动操作接受部。
CN201310581789.XA 2012-11-27 2013-11-19 门锁装置 Active CN1038355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58807 2012-11-27
JP2012258807A JP6080518B2 (ja) 2012-11-27 2012-11-27 ドアロック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35594A true CN103835594A (zh) 2014-06-04
CN103835594B CN103835594B (zh) 2017-05-03

Family

ID=507994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81789.XA Active CN103835594B (zh) 2012-11-27 2013-11-19 门锁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080518B2 (zh)
CN (1) CN103835594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894920A1 (en) * 1997-07-31 1999-02-03 ATOMA ROLTRA S.p.A. Lock for a vehicle door
JP2002129807A (ja) * 2000-10-26 2002-05-09 Oi Seisakusho Co Ltd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CN101713267A (zh) * 2008-10-01 2010-05-26 株式会社有信 门锁装置
WO2010122887A1 (ja) * 2009-04-23 2010-10-28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2010248899A (ja) * 2010-06-25 2010-11-04 Aisin Seiki Co Ltd 自動車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CN102159784A (zh) * 2009-03-24 2011-08-17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车辆用门锁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51106A (ja) * 2003-01-30 2004-09-09 Aisin Seiki Co Ltd ドアロック装置
US9109382B2 (en) * 2011-04-28 2015-08-18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Door locking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894920A1 (en) * 1997-07-31 1999-02-03 ATOMA ROLTRA S.p.A. Lock for a vehicle door
JP2002129807A (ja) * 2000-10-26 2002-05-09 Oi Seisakusho Co Ltd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CN101713267A (zh) * 2008-10-01 2010-05-26 株式会社有信 门锁装置
CN102159784A (zh) * 2009-03-24 2011-08-17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车辆用门锁装置
WO2010122887A1 (ja) * 2009-04-23 2010-10-28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2010248899A (ja) * 2010-06-25 2010-11-04 Aisin Seiki Co Ltd 自動車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35594B (zh) 2017-05-03
JP6080518B2 (ja) 2017-02-15
JP2014105472A (ja) 2014-06-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600583B1 (en) Apparatus for locking and unlocking vehicle door
CN101802331A (zh) 汽车门锁装置
JP4972803B2 (ja)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US8029028B2 (en) Door lock device
EP2314812B1 (en) Lock device for sliding door
WO2009128309A1 (ja)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CN101713267B (zh) 门锁装置
KR20060048346A (ko) 자동차의 잠금 장치
CN101158257B (zh) 门锁装置
CN104179404A (zh) 门锁装置
RU2194837C2 (ru) Запирающие устройства для автомобильных дверей или других запорных элементов
JP2011052497A (ja) 自動車用ドアのインサイドハンドル装置
CN103806765A (zh) 门锁装置
JP4659559B2 (ja) 電動式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03806749A (zh) 门锁装置
CN104100155B (zh) 车门锁系统
JP5007479B2 (ja) 車両用インサイドハンドル装置
CN103835593A (zh) 门锁装置
CN103835594A (zh) 门锁装置
US11365567B2 (en) Power child lock system for vehicle
EP2112306B1 (en) Vehicle door latch apparatus
CN203879155U (zh) 一种车门锁
JP4875417B2 (ja) 車両のドア開閉装置
CN201991312U (zh) 一种电子门锁的齿轮齿条传动机构
JP4802341B2 (ja) ドアロッ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