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27508B - 轴流式流体机械及其可变静叶片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轴流式流体机械及其可变静叶片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27508B
CN103827508B CN201280047221.3A CN201280047221A CN103827508B CN 103827508 B CN103827508 B CN 103827508B CN 201280047221 A CN201280047221 A CN 201280047221A CN 103827508 B CN103827508 B CN 1038275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stator blade
rotating ring
variable stator
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4722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27508A (zh
Inventor
桥本真也
龟田拓郎
荒濑谦
荒濑谦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Power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Hitachi Power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Hitachi Power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Hitachi Power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8275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275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275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275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5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axial pumps
    • F04D29/5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 F04D29/56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adjustable
    • F04D29/563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adjustable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17/00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by varying flow
    • F01D17/10Final actuators
    • F01D17/12Final actuators arranged in stator parts
    • F01D17/14Final actuators arranged in stator parts varying effective cross-sectional area of nozzles or guide conduits
    • F01D17/16Final actuators arranged in stator parts varying effective cross-sectional area of nozzles or guide conduits by means of nozzle vanes
    • F01D17/162Final actuators arranged in stator parts varying effective cross-sectional area of nozzles or guide conduits by means of nozzle vanes for axial flow, i.e. the vanes turning around axes which are essentially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centre lin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05Shafts or bearings, or assemblies thereof,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056Bearings
    • F04D29/059Roller bea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可变静叶片驱动装置(30)具备:环状的可动环(31),配置在轴流式压缩机的壳体(20)的外周侧;环支承机构(40),沿着可动环的周向隔开间隔而配置四个,并将可动环支承为能够绕着转子进行旋转;及连杆机构(70),以通过可动环的旋转而可变静叶片的朝向改变的方式将可动环和可变静叶片连结。环支承机构(40)具有:内侧辊(41i);外侧辊(41o);及辊支承台(43),在内侧辊和外侧辊夹入可动环的状态下将内侧辊及外侧辊支承为能够旋转。

Description

轴流式流体机械及其可变静叶片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设有多个动叶片的转子及可变静叶片的轴流式流体机械及其可变静叶片驱动装置。
本申请对2011年11月02日在日本提交的特愿2011-241390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在燃气涡轮或涡轮制冷机中,为了对气体进行压缩而使用轴流式流体机械的一种即轴流式压缩机。在这种轴流式流体机械中,具备绕着转子呈环状地配置多个的可变静叶片和改变该可变静叶片的朝向的可变静叶片驱动装置。
可变静叶片驱动装置例如以下的专利文献1记载的那样具备可动环、环支承机构、及促动器。可动环配置在壳体的外周侧,且呈环状。环支承机构将可动环支承为能够旋转。促动器使可动环旋转。环支承机构具有两个第一辊和一个第二辊。第一辊在可动环的外周侧且壳体的下侧沿着可动环的周向隔开间隔而配置。第二辊在可动环的内周侧且壳体的下侧相对于两个第一转子沿着可动环的周向隔开间隔而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82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轴流式压缩机中,随着朝向下游侧,气体的压力逐渐增加,该气体的温度变高。因此,在轴流式压缩机的起动过程或停止过程中,由于与气体直接接触的壳体和可动环之间的温度差,在壳体和可动环之间产生热伸长差。具体而言,在轴流式压缩机的起动过程中,壳体相对于可动环的温度上升快,因此壳体的直径相对于可动环相对变大。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即使假设在起动前的时点可动环的轴线与壳体的轴线一致,但由于在轴流式压缩机的起动过程中壳体的直径相对于可动环相对变大,因此即使可动环的下侧的部分与壳体的下侧的部分的相对位置不发生变化,可动环的上侧的部分与壳体的上侧的部分的相对位置也会发生变化。即,可动环的轴线相对于壳体的轴线的位置发生偏移。
当可动环的轴线相对于壳体的轴线的位置发生偏移时,多个可变静叶片的叶片角度对应于该偏移量而变得不均一。
即,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存在如下问题点:在轴流式流体机械的运转状态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多个可变静叶片的叶片角度有时变得不均一。
因此,本发明着眼于这样的现有技术的问题点,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论运转状态如何都能够始终使多个可变静叶片的叶片角度均一的轴流式流体机械及其可变静叶片驱动装置。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发明的轴流式流体机械的可变静叶片驱动装置中,
该轴流式流体机械具备:转子,具有多个动叶片;壳体,以使所述转子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覆盖;及可变静叶片,在所述壳体内以所述转子为中心呈环状地配置多个,所述轴流式流体机械的可变静叶片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环状的可动环,配置在所述壳体的外周侧;环支承机构,沿着所述可动环的周向隔开间隔而配置多个,并将所述可动环支承为能够绕着所述转子进行旋转;旋转驱动机构,使所述可动环绕着所述转子旋转;及连杆机构,以通过所述可动环的旋转而所述可变静叶片的朝向改变的方式将所述可动环和所述可变静叶片连结,
多个所述环支承机构具有:内侧辊,配置在所述可动环的内周侧;外侧辊,配置在所述可动环的外周侧,且在所述外侧辊与所述内侧辊之间夹入所述可动环;及辊支承台,在所述内侧辊和所述外侧辊夹入所述可动环的状态下将所述内侧辊及所述外侧辊支承为能够绕着与所述转子平行的轴线进行旋转。
在轴流式流体机械的起动过程或停止过程中,由于与气体直接接触的壳体和可动环之间的温度差,在壳体和可动环之间产生热伸长差。在本发明的一方式的可变静叶片驱动装置(以后,称为本发明的可变静叶片驱动装置)中,由于可动环由多个环支承机构中的每一个环支承机构的内侧辊和外侧辊夹持,因此无论轴流式流体机械的运转状态如何,都维持可动环与相对于该可动环的所有内侧辊及所有外侧辊的接触状态。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可变静叶片驱动装置,能够防止可动环的轴线相对于壳体的轴线的位置偏移,无论轴流式流体机械的运转状态如何都能够始终使多个可变静叶片的叶片角度均一。
在此,在所述轴流式流体机械的可变静叶片驱动装置中,优选,多个所述环支承机构具有对所述内侧辊的所述轴线与所述外侧辊的所述轴线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的轴间距离调节机构。
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为,所述轴间距离调节机构是改变所述内侧辊的所述轴线和所述外侧辊的所述轴线中的至少一方的辊的轴线的位置的机构,并且具有将所述一方的辊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旋转轴,所述旋转轴具有:辊安装部,将所述一方的辊安装成能够以所述一方的辊的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及被支承部,以从所述轴线偏移的偏心轴线为中心形成为圆柱状,并且能够以所述偏心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地支承于所述辊支承台。
如此,具有轴间距离调节机构,从而能够在内侧辊与外侧辊之间牢固且可靠地夹持可动环。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可变静叶片驱动装置,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可动环的轴线相对于壳体的轴线的位置偏移。
另外,在所述轴流式流体机械的可变静叶片驱动装置中,也可以为,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具有:促动器,驱动端直线性地进行往复移动;及连杆机构,将所述驱动端与所述可动环连结。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可变静叶片驱动装置中,即使在壳体和可动环之间产生热伸长差,为了防止可动环的轴线相对于壳体的轴线的位置偏移,也由多个环支承机构中的每一个环支承机构的内侧辊和外侧辊夹持可动环。因此,在壳体和可动环之间产生热伸长差时,在可动环中,未由内侧辊和外侧辊夹持的部分对应于轴流式流体机械的运转状态而挠曲。假设在将促动器的驱动端与未由内侧辊和外侧辊夹持的部分直接连结时,驱动端随动于该挠曲,不必要的负荷作用于促动器。相对于此,在本发明的可变静叶片驱动装置中,经由连杆机构将促动器的驱动端与可动环连结,能够由连杆机构吸收该驱动环的挠曲。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可变静叶片驱动装置,能够避免不必要的负荷作用于促动器。
另外,在所述轴流式流体机械的可变静叶片驱动装置中,也可以具备四个或五个所述环支承机构。
当相对于可动环的环支承机构的数量变得非常多时,由于可动环的挠曲,各辊的反力增大。具体而言,在结构性的观点上,梁的刚性与对该梁进行支承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的立方成反比例,因此如本发明所示,当环支承机构的数量增加而环支承机构彼此之间的距离变小时,各辊的反力与该距离的立方成比例而增加。因此,当环支承机构的数量增加时,各辊的反力飞跃性地增加,各辊的旋转轴或辊支承台等的刚性及强度也必须飞跃性地提高。因此,相对于可动环的环支承机构优选四个或五个。
另外,用于解决所述问题点的发明的轴流式流体机械的特征在于,具备:
所述可变静叶片驱动装置;设置有多个所述动叶片的所述转子;以使所述转子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覆盖的壳体;及在所述壳体内以所述转子为中心呈环状地配置多个的可变静叶片。
在本发明的轴流式流体机械中,具备所述可变静叶片驱动装置,因此能够防止可动环的轴线相对于壳体的轴线的位置偏移,无论轴流式流体机械的运转状态如何都能够始终使多个可变静叶片的叶片角度均一。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即使在壳体和可动环之间产生热伸长差,也由多个环支承机构中的每一个环支承机构的内侧辊和外侧辊夹持可动环,因此能够防止可动环的轴线相对于壳体的轴线的位置偏移。
因此,根据本发明,无论轴流式流体机械的运转状态如何都能够始终使多个可变静叶片的叶片角度均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轴流式压缩机的主要部分切缺侧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截面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可动环及环支承机构的剖视图。
图4是图3的IV向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环支承机构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6A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环支承机构的说明图,表示第一变形例的环支承机构。
图6B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环支承机构的说明图,表示第二变形例的环支承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轴流式流体机械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轴流式流体机械是轴流式压缩机C,具备转子10、壳体20、及静叶片16、18。转子10具有多个动叶片12。壳体20以使该转子10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覆盖。静叶片16、18绕着转子10呈环状地配置多个。
转子10具有转子主体11和多个动叶片12。转子主体11层叠多个转子盘而构成。多个动叶片12对应于多个转子盘从其转子盘向放射方向延伸。即,该转子10是多级动叶片结构。该转子10由壳体20支承为能够以转子主体11的轴线(以下,设为转子轴线Ar)为中心进行旋转。
在壳体20的转子轴线方向的一侧形成有吸入外部空气的吸入口21,在另一侧形成有排出压缩气体的排出口(未图示)。
多个动叶片12中的固定在最靠吸入口21侧的转子盘上的多个动叶片12形成第一动叶片级12a,固定在与该转子盘的排出口侧相邻的转子盘上的多个动叶片12形成第二动叶片级12b。以下,固定在设于排出口侧的各转子盘上的多个动叶片12形成第三动叶片级12c、第四动叶片级12d、…。
在各动叶片级12a、12b、…的吸入口21侧分别绕着转子10呈环状地配置有多个静叶片16、18。在此,在第一动叶片级12a的吸入口21侧配置的多个静叶片16形成第一静叶片级16a,在第二动叶片级12b的吸入口21侧配置的多个静叶片16形成第二静叶片级16b。以下,在设于排出口22侧的各动叶片级12c、12d、…的吸入口21侧配置的多个静叶片16形成第三静叶片级16c、第四静叶片级16d、…。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静叶片级中的构成第一静叶片级16a至第四静叶片级16d的各静叶片16形成可变静叶片,构成第五级以后的各静叶片18形成固定静叶片。因此,以下,将构成第一静叶片级16a至第四静叶片级16d的各静叶片16称为可变静叶片16,将第一静叶片级16a至第四静叶片级16d称为可变静叶片级16a~16d。
各可变静叶片16固定在从内周侧向外周侧贯通壳体20的静叶片旋转轴17上,并沿着静叶片旋转轴17形成的面被固定。因此,可变静叶片16与该静叶片旋转轴17一起旋转,从而可变静叶片16的朝向(角度)改变。
如图1~图3所示,为了改变各可变静叶片级16a~16d的可变静叶片16的朝向,本实施方式的轴流式压缩机C还具备各可变静叶片级16a~16d的可变静叶片驱动装置30。各可变静叶片驱动装置30具备可动环31、环支承机构40、旋转驱动机构60、及环-叶片连杆机构70。可动环31配置在壳体20的外周侧,且呈环状。环支承机构40沿着可动环31的周向隔开间隔而配置多个,并将可动环31支承为能够以转子轴线Ar为中心进行旋转。旋转驱动机构60使可动环31绕着转子轴线Ar旋转。环-叶片连杆机构70以通过可动环31的旋转而可变静叶片16的朝向改变的方式将可动环31与可变静叶片16连结。
如图2所示,旋转驱动机构60具有促动器61和驱动-环连杆机构63。促动器61设置成驱动端62直线性地进行往复移动。驱动-环连杆机构63将该驱动端62与可动环31连结。驱动-环连杆机构63具有连杆旋转轴64、第一连杆片65、第二连杆片66、及第三连杆片67。连杆旋转轴64与转子轴线Ar平行。第一连杆片65设置成,一方的端部通过销与促动器61的驱动端62结合,另一方的端部能够绕着连杆旋转轴64进行旋转。第二连杆片66设置成一方的端部能够绕着连杆旋转轴64进行旋转。第三连杆片67的一方的端部通过销与第二连杆片66的另一方的端部结合,第三连杆片67的另一方的端部通过销与可动环31的一部分结合。第二连杆片66以伴随由促动器61的驱动端62的移动引起的第一连杆片65绕着连杆旋转轴64的旋转而一体地旋转的方式与第一连杆片65连结。
需要说明的是,各可变静叶片级16a~16d的旋转驱动机构60也可以具备各可变静叶片级16a~16d的促动器61,但也可以将多个可变静叶片级16a~16d中的两个以上的可变静叶片级作为一组,而对于该一组具备一台促动器61。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一组可变静叶片级的各旋转驱动机构60共有1台促动器61、一个第一连杆片65及一个连杆旋转轴64,并具备构成组的多个可变静叶片级中的每一个可变静叶片级的第二连杆片66及第三连杆片67。
如图3及图4所示,各可变静叶片级16a~16d的环-叶片连杆机构70具有第一连杆片71和第二连杆片72。第一连杆片71以无法相对旋转的方式设置在各可变静叶片16的静叶片旋转轴17上。第二连杆片72的一方的端部通过销与第一连杆片71连结,第二连杆片72的另一方的端部通过销与可动环31连结。
如图2所示,可变静叶片驱动装置30具有沿着可动环31的周向等间隔地配置的四个环支承机构40。各环支承机构40具有内侧辊41i、外侧辊41o、及辊支承台43。内侧辊41i配置在可动环31的内周侧。外侧辊41o配置在可动环31的外周侧,且在外侧辊41o与内侧辊41i之间夹入可动环31。辊支承台43在内侧辊41i和外侧辊41o夹入可动环31的状态下将内侧辊41i及外侧辊41o支承为能够绕着与转子轴线Ar平行的轴线Ai、Ao进行旋转。
而且,如图3所示,各环支承机构40具有内侧辊位置调节机构44i和外侧辊位置调节机构44o。内侧辊位置调节机构44i以转子轴线Ar为中心而改变放射方向的内侧辊41i的轴线Ai的位置。外侧辊位置调节机构44o以转子轴线Ar为基准而改变放射方向的外侧辊41o的轴线Ao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如该图所示,可动环31具有环状的可动环主体32、内侧衬垫32i、及外侧衬垫32o。内侧衬垫32i固定在该可动环主体32的内周,并与内侧辊41i相接。外侧衬垫32o固定在该可动环主体32的外周,并与外侧辊41o相接。
如图5所示,内侧辊位置调节机构44i及外侧辊位置调节机构44o具有旋转轴45和固定螺母47。旋转轴45经由轴承42将辊41o(41i)支承为能够旋转。固定螺母47作为将该旋转轴45限制成无法相对于辊支承台43进行旋转的固定单元而设置。旋转轴45具有辊安装部45a、被支承部45b、及螺纹部45c。辊安装部45a经由轴承42将辊41o(41i)安装成能够以该辊41o(41i)的轴线Ao(Ai)为中心进行旋转。被支承部45b以从轴线Ao(Ai)偏移的偏心轴线Ae为中心形成为圆柱状,且以能够以偏心轴线Ae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辊支承台43。螺纹部45c相对于被支承部45b设置在辊安装部45a的相反侧,且接受前述的固定螺母47拧入。需要说明的是,辊支承台43经由轴承42及旋转轴45而如前述那样将内侧辊41i及外侧辊41o支承为能够绕着转子轴线Ar进行旋转。
在以转子轴线Ar为基准而改变放射方向的辊41o(41i)的轴线Ao(Ai)的位置时,在将辊位置调节机构44o(44i)的固定螺母47松缓的状态下使旋转轴45以偏心轴线Ae为中心相对于辊支承台43旋转。由于辊41o(41i)的轴线Ao(Ai)从偏心轴线Ae偏移,因此通过该旋转,放射方向的位置以转子轴线Ar为中心而发生变化。而且,在辊41o(41i)的轴线Ao(Ai)成为目标位置的时点,将固定螺母47向旋转轴45的螺纹部45c拧入,将该旋转轴45限制成无法相对于辊支承台43进行旋转。即,固定辊41o(41i)的轴线Ao(Ai)的位置。
在可变静叶片驱动装置30的设置的最终阶段,使用四个环支承机构40中的每一个环支承机构40的内侧辊位置调节机构44i及外侧辊位置调节机构44o,来调节内侧辊41i及外侧辊41o的位置。
具体而言,使用四个环支承机构40中的每一个环支承机构40的内侧辊位置调节机构44i,以全部四个内侧辊41i内接于可动环31的方式调节各内侧辊41i的位置。而且,使用四个环支承机构40中的每一个环支承机构40的外侧辊位置调节机构44o,以全部四个外侧辊41o与可动环31外接的方式调节各外侧辊41o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内侧辊41i及外侧辊41o的位置调节优选不仅在可变静叶片驱动装置30的设置的最终阶段进行,而且在轴流式压缩机C的设置完成后在该轴流式压缩机C的检修等时也进行。
在该轴流式压缩机C中,为了调节轴流式压缩机C的从起动开始时到停止时之间的吸入流量等,而适当地变更第一可变静叶片级16a至第四可变静叶片级16d的叶片角度。
在轴流式压缩机C中,随着朝向下游侧,气体的压力逐渐增加,该气体的温度变高。因此,在轴流式压缩机C的起动过程及停止过程中,由于与气体直接接触的壳体20和可动环31之间的温度差,在壳体20和可动环31之间产生热伸长差。具体而言,在轴流式压缩机C的起动过程中,壳体20中对可动环31进行支承的部分相对于该可动环31的温度上升快,因此对可动环31进行支承的部分的壳体直径相对于可动环31相对变大。另外,在轴流式压缩机C的停止过程中,壳体20中对可动环31进行支承的部分相对于该可动环31的温度下降快,因此对可动环31进行支承的部分的壳体直径相对于可动环31相对变小。
壳体直径相对于可动环31的直径的大小相对发生变化时,可动环31的轴线相对于壳体20的轴线的位置发生偏移,多个可变静叶片16的叶片角度变得不均一。需要说明的是,壳体20的轴线基本上与转子轴线Ar重叠。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环31由四个环支承机构40中的每一个环支承机构40的内侧辊41i和外侧辊41o夹持,因此无论轴流式压缩机C的运转状态如何,都维持该可动环31与相对于该可动环31的所有内侧辊41i及所有外侧辊41o的接触状态。因此,可动环31的轴线相对于壳体20的轴线的位置不会发生偏移。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产生壳体20中对可动环31进行支承的部分相对于可动环31的热伸长差,但可动环31的轴线相对于壳体20的轴线的位置不会发生偏移。但是,由于存在该热伸长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环31中未由内侧辊41i和外侧辊41o夹持的部分如图2所示那样挠曲。
具体而言,在轴流式压缩机C的起动过程中,壳体20中对可动环31进行支承的部分相对于该可动环31的温度上升快,因此相对于可动环31,该部分的壳体20的伸长量变大。换言之,在轴流式压缩机C的起动过程中,相对于壳体20,可动环31的伸长量相对变小。因此,在轴流式压缩机C的起动过程中,可动环31中未由内侧辊41i和外侧辊41o夹持的部分如图2所示那样向接近壳体20的朝向挠曲。
另外,在轴流式压缩机C的停止过程中,壳体20中对可动环31进行支承的部分相对于该可动环31的温度下降快,因此相对于可动环31,该部分的壳体20的收缩量变大。因此,在轴流式压缩机C的停止过程中,可动环31中未由内侧辊41i和外侧辊41o夹持的部分向远离壳体20的朝向挠曲。
如上所述,可动环31中未由内侧辊41i和外侧辊41o夹持的部分根据轴流式压缩机C的运转状态而挠曲,因此在将促动器61的驱动端62与该部分直接连结的情况下,驱动端62随动于该挠曲,不必要的负载作用于促动器61。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经由驱动-环连杆机构63将促动器61的驱动端62与第二级用的可动环31连结,能够由驱动-环连杆机构63吸收该可动环31的挠曲。
然而,当相对于可动环31的环支承机构40的数量变得非常多时,由于可动环31的挠曲,各辊41i、41o的反力增大。具体而言,在结构性的观点上,梁的刚性与对该梁进行支承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的立方成反比例,因此如本实施方式所示,当环支承机构40的数量增加而环支承机构40彼此之间的距离变小时,各辊41i、41o的反力与该距离的立方成比例而增加。因此,当环支承机构40的数量增加时,各辊41i、41o的反力飞跃性地增加,各辊41i、41o的旋转轴45及轴承42、以及辊支承台43的刚性也必须飞跃性地提高。因此,相对于可动环31的环支承机构40优选五个以下。
因此,相对于可动环31的环支承机构40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优选为四个或五个。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环31在多个部位由内侧辊41i和外侧辊41o夹持,因此无论轴流式压缩机C的运转状态如何,都能够防止可动环31的轴线相对于壳体20的轴线的位置发生偏移,能够始终使多个可变静叶片16的叶片角度均一。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四个具有内侧辊41i和外侧辊41o的环支承机构40,因此能够避免极端地提高环支承机构40的旋转轴45或轴承42、以及辊支承台43等的刚性及强度的必要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在相对于可动环31的环支承机构40中,对于一个辊支承台43,设有一个内侧辊41i及一个外侧辊41o,但如图6A及图6B所示,只要以能够夹持可动环31的方式设置多个内侧辊41i及多个外侧辊41o即可。例如,对于一个辊支承台43,可以设置两个以上的内侧辊41i,而且也可以设置两个以上的外侧辊41o。
另外,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由内侧辊位置调节机构44i和外侧辊位置调节机构44o构成对内侧辊41i的轴线与外侧辊41o的轴线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的轴间距离调节机构,但该轴间距离调节机构也可以仅由内侧辊位置调节机构44i和外侧辊位置调节机构44o中的一方的位置调节机构构成。
另外,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各可变静叶片级16a~16d的可变静叶片驱动装置30的结构互相相同,但第一可变静叶片级16a的可变静叶片驱动装置也可以设为不同结构。具体而言,相对于第一可变静叶片级16a的可动环31,壳体20中对该可动环31进行支承的部分无论轴流式压缩机C的运转状态如何都通过有未压缩的外部气体,因此为大致与外部气温相同的温度。即,无论轴流式压缩机C的运转状态如何,在第一可变静叶片级16a的可动环31和壳体20中对该可动环31进行支承的部分之间都几乎没有温度差,在两者间不产生热伸长差。因此,即使仅由多个内侧辊41i或外侧辊41o对第一可变静叶片级16a的可动环31进行支承,若在轴流式压缩机C起动之前第一可变静叶片级16a的可动环31和与之相对的所有内侧辊41i或所有外侧辊41o相接,则无论轴流式压缩机C的运转状态如何,都维持第一可变静叶片级16a的可动环31与所有内侧辊41i或所有外侧辊41o的接触状态。因此,可动环31的轴线相对于壳体20的轴线的位置不会发生偏移。因此,关于第一可变静叶片级16a的可变静叶片驱动装置,也可以采用仅由多个内侧辊41i或外侧辊41o对第一可变静叶片级16a的可动环31进行支承的结构。
另外,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例示轴流式压缩机C作为轴流式流体机械,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也可以适用于涡轮等其他的轴流式流体机械。
标号说明
10 转子
11 转子主体
12 动叶片
16 可变静叶片(静叶片)
20 壳体
30 可变静叶片驱动装置
31 可动环
40 环支承机构
41i 内侧辊
41o 外侧辊
43 辊支承台
44i 内侧辊位置调节机构
44o 外侧辊位置调节机构
44 旋转轴
45a 辊安装部
45b 被支承部
45c 螺纹部
47 固定螺母
60 旋转驱动机构
61 促动器
62 驱动端
63 驱动-环连杆机构
70 环-叶片连杆机构

Claims (6)

1.一种轴流式流体机械的可变静叶片驱动装置,
所述轴流式流体机械具备:
转子,具有多个动叶片;
壳体,以使所述转子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覆盖;及
可变静叶片,在所述壳体内以所述转子为中心呈环状地配置多个,
所述轴流式流体机械的可变静叶片驱动装置具备:
环状的可动环,配置在所述壳体的外周侧;
环支承机构,沿着所述可动环的周向隔开间隔而配置多个,并将所述可动环支承为能够绕着所述转子的转子轴进行旋转;
旋转驱动机构,使所述可动环绕着所述转子的转子轴旋转;及
连杆机构,以通过所述可动环的旋转而所述可变静叶片的朝向改变的方式将所述可动环和所述可变静叶片连结,
多个所述环支承机构分别具有:
内侧辊,以所述转子轴为基准配置在所述可动环的放射方向内侧;
外侧辊,以所述转子轴为基准配置在所述可动环的放射方向外侧,且在所述外侧辊与所述内侧辊之间夹入所述可动环;及
辊支承台,在所述内侧辊和所述外侧辊夹入所述可动环的状态下将所述内侧辊及所述外侧辊支承为能够绕着与所述转子平行的轴线进行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流式流体机械的可变静叶片驱动装置,其中,
多个所述环支承机构具有对所述内侧辊的所述轴线与所述外侧辊的所述轴线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的轴间距离调节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轴流式流体机械的可变静叶片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轴间距离调节机构是改变所述内侧辊的所述轴线和所述外侧辊的所述轴线中的至少一方的辊的轴线的位置的机构,并且具有将所述一方的辊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旋转轴,
所述旋转轴具有:
辊安装部,将所述一方的辊安装成能够以所述一方的辊的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及
被支承部,以从所述轴线偏移的偏心轴线为中心形成为圆柱状,并且能够以所述偏心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地支承于所述辊支承台。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轴流式流体机械的可变静叶片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具有:
促动器,驱动端直线性地进行往复移动;及
连杆机构,将所述驱动端与所述可动环连结。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轴流式流体机械的可变静叶片驱动装置,其中,
具备四个或五个所述环支承机构。
6.一种轴流式流体机械,具备:
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可变静叶片驱动装置;
设置有多个所述动叶片的所述转子;
以使所述转子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覆盖的壳体;及
在所述壳体内以所述转子为中心呈环状地配置多个的可变静叶片。
CN201280047221.3A 2011-11-02 2012-07-30 轴流式流体机械及其可变静叶片驱动装置 Active CN1038275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41390 2011-11-02
JP2011241390A JP5716918B2 (ja) 2011-11-02 2011-11-02 軸流流体機械、及びその可変静翼駆動装置
PCT/JP2012/069370 WO2013065369A1 (ja) 2011-11-02 2012-07-30 軸流流体機械、及びその可変静翼駆動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27508A CN103827508A (zh) 2014-05-28
CN103827508B true CN103827508B (zh) 2016-11-02

Family

ID=481726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47221.3A Active CN103827508B (zh) 2011-11-02 2012-07-30 轴流式流体机械及其可变静叶片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309897B2 (zh)
EP (1) EP2752583B1 (zh)
JP (1) JP5716918B2 (zh)
KR (1) KR101626684B1 (zh)
CN (1) CN103827508B (zh)
WO (1) WO201306536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84851B2 (en) * 2012-02-21 2016-03-15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Axial-flow fluid machine, and variable vane drive device thereof
JP6185781B2 (ja) * 2013-07-23 2017-08-23 三菱日立パワー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軸流圧縮機
JP5736443B1 (ja) 2013-12-19 2015-06-17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可変静翼機構
US10858993B2 (en) * 2014-07-10 2020-12-08 Mitsubishi Hitachi Power Systems, Ltd. Variable vane device maintenance method and variable vane device
CN104533540B (zh) * 2014-11-14 2016-04-20 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保证作动环与压气机机匣同心度的装置
CN105090066B (zh) * 2015-09-25 2018-02-23 钟世杰 一种轴流式压缩机
JP6674763B2 (ja) * 2015-11-04 2020-04-01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可変静翼操作装置
KR102027199B1 (ko) * 2018-01-08 2019-10-01 두산중공업 주식회사 가변 베인 구동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가스터빈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04952A (en) * 1968-05-01 1970-04-07 Raritan Bearing Corp Roller block assembly with overall height adjustment
US3990809A (en) * 1975-07-24 1976-11-09 United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High ratio actuation linkage
EP0527593A2 (en) * 1991-08-08 1993-02-17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Direct vane actuator drive
US7938620B2 (en) * 2006-06-16 2011-05-10 Snecma Turbomachine stator including a stage of stator vanes actuated by an automatically centered rotary r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558477A (de) 1972-11-27 1975-01-31 Bbc Sulzer Turbomaschinen Verstellvorrichtung fuer drehbare leitschaufeln.
CA1034509A (en) 1975-10-14 1978-07-11 John Korta Vane rotator assembly for a gas turbine
US4035101A (en) 1976-03-24 1977-07-12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oration Gas turbine nozzle vane adjusting mechanism
JPS63151999U (zh) 1987-03-26 1988-10-05
GB2301867A (en) 1995-06-05 1996-12-18 Rolls Royce Plc Supporting unison rings in pivotable vane actuating mechanisms
JP2002005096A (ja) 2000-06-20 2002-01-09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軸流圧縮機、及び、ガスタービン
FR2879686B1 (fr) * 2004-12-16 2007-04-06 Snecma Moteurs Sa Turbomachine a stator comportant un etage d'aubes de redresseur actionnees par une couronne rotative a centrage automatique
JP5055208B2 (ja) * 2008-06-20 2012-10-24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軸流圧縮機の可変静翼駆動方法及び装置
JP2010196550A (ja) * 2009-02-24 2010-09-09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回転軸とレバーの取付構造、回転軸とレバーの取付方法、及び、流体機械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04952A (en) * 1968-05-01 1970-04-07 Raritan Bearing Corp Roller block assembly with overall height adjustment
US3990809A (en) * 1975-07-24 1976-11-09 United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High ratio actuation linkage
EP0527593A2 (en) * 1991-08-08 1993-02-17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Direct vane actuator drive
US7938620B2 (en) * 2006-06-16 2011-05-10 Snecma Turbomachine stator including a stage of stator vanes actuated by an automatically centered rotary r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40066736A (ko) 2014-06-02
EP2752583B1 (en) 2016-05-18
JP5716918B2 (ja) 2015-05-13
US20130108415A1 (en) 2013-05-02
KR101626684B1 (ko) 2016-06-01
US9309897B2 (en) 2016-04-12
EP2752583A4 (en) 2015-04-01
WO2013065369A1 (ja) 2013-05-10
JP2013096341A (ja) 2013-05-20
CN103827508A (zh) 2014-05-28
EP2752583A1 (en) 2014-07-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27508B (zh) 轴流式流体机械及其可变静叶片驱动装置
CN105874247B (zh) 轴密封装置及旋转机械
JP6012505B2 (ja) 軸シール装置及び回転機械
DK1967731T3 (en) Self-adjusting bearing for wind turbine rotor
CN104114876B (zh) 轴流流体机械及其可变静叶片驱动装置
JP2015036539A (ja) 軸流回転機械
US20140225326A1 (en) Brush seal system with elliptical clearance
CA2832575A1 (en) Axial flux machine
KR102035198B1 (ko) 배기가스 터보차저
KR20130086201A (ko) 펌프
JP2013256884A (ja) 高速ターボ機械
KR20150003832A (ko) 배기가스 터보차저
CN107614948A (zh) 密封装置以及旋转机械
KR102240987B1 (ko) 베어링 장치 및 회전기계
JP6650292B2 (ja) 軸受装置、回転機械
US20170268509A1 (en) Vane Pump Assembly
GB2612486A (en) Self-aligning roller bearing of asymmetric structure
US20170089357A1 (en) Compressor housing with variable diameter diffuser
JP6697094B2 (ja) 回転機械
JP2014152629A (ja) リング支持構造、可変ノズルユニット、及び可変容量型過給機
JP2017203470A (ja) シールセグメント及び回転機械
JP2017082832A (ja) リンク装置、可変翼装置、及び回転機械
RU2561514C2 (ru) Высоковакуумный гибридный насос
JP2023114004A (ja) フォイル軸受
RU2306425C1 (ru) Направляющий сопловой аппарат радиальной турбин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MITSUBISHI HITACHI POWER SYSTEM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ITSUBISHI JUKOGIO KK

Effective date: 20150302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302

Address after: Kanagawa

Applicant after: Mitsubishi Hitachi Power System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Power Co., Ltd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HITACHI POWER SYSTEMS,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