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18206B - 两栖船艇 - Google Patents

两栖船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18206B
CN103818206B CN201410099148.5A CN201410099148A CN103818206B CN 103818206 B CN103818206 B CN 103818206B CN 201410099148 A CN201410099148 A CN 201410099148A CN 103818206 B CN103818206 B CN 1038182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beam
hull
arm
crawler belt
sh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9914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18206A (zh
Inventor
施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IGHSPEED BOAT TECH DEV CO LTD
ZHUHAI HAISIBI SHIP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IGHSPEED BOAT TECH DEV CO LTD
ZHUHAI HAISIBI SHIP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IGHSPEED BOAT TECH DEV CO LTD, ZHUHAI HAISIBI SHIP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IGHSPEED BOAT TECH DEV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099148.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818206B/zh
Publication of CN1038182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182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182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182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ming, Guidance, Guns With A Light Source, Armor, Camouflage, And Targets (AREA)
  • Toys (AREA)

Abstract

一种两栖船艇,包括船体、设置于船体上的水上驱动系统及分别设置于船体两侧的两个履带行驶系统,每个履带行驶系统包括两个船体连接板、两个伸缩臂、第一驱动装置、支撑梁、多个支重轮、驱动轮、第二驱动装置及履带。船体连接板设置于船体的外壁上,两个伸缩臂分别与两个船体连接板连接,第一驱动装置与伸缩臂连接,支撑梁与伸缩臂连接,支重轮及驱动轮设置于支撑梁上,第二驱动装置与驱动轮连接,履带套设于支重轮和驱动轮上。两栖船艇通过水上驱动系统在水中行驶。伸缩臂伸缩将履带行驶系统放下,履带行驶系统支撑船体并带动船体运动,实现在陆地上的行驶。该两栖船艇采用履带行驶系统作为陆地行驶系统,结构简单,便于维护。

Description

两栖船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两栖船艇。
背景技术
目前的两栖船艇的陆上行驶系统结构复杂,难于维护,使得两栖船艇的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为实现中国海洋海滩及岛屿开发管理与发展战略,有必要开发结构简单的两栖船艇。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较为简单的两栖船艇。
一种两栖船艇,包括船体、设置于所述船体上的水上驱动系统及分别设置于所述船体两侧的两个履带行驶系统,每个所述履带行驶系统包括:
两个船体连接板,设置于所述船体的外壁上;
两个伸缩臂,分别与所述两个船体连接板连接;
第一驱动装置,与所述两个伸缩臂连接,用于驱动所述两个伸缩臂伸缩;
支撑梁,与所述两个伸缩臂连接;
多个支重轮,设置于所述支撑梁上;
驱动轮,设置于所述支撑梁上;
第二驱动装置,与所述驱动轮连接,用于驱动所述驱动轮运动;及
履带,套设于所述多个支重轮和所述驱动轮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伸缩臂包括外臂和内臂,所述外臂与所述船体连接板连接,所述内臂部分收容于所述外臂中,并沿所述外臂可滑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两个外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两个加固件,每个所述加固件连接每个所述伸缩臂和每个所述船体连接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梁通过支撑梁连接件与所述两个伸缩臂连接,所述支撑梁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及中间连接件,所述中间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伸缩臂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示支撑梁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张紧丝杆装置,所述张紧丝杆装置包括调节轮、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第一连接臂与所述支撑梁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臂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臂铰接,另一端与所述调节轮连接,所述调节轮与所述履带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减震装置,所述减震装置设置于所述支撑梁上,并与所述支重轮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减震装置包括第一减震臂、第二减震臂和弹性件,所述第一减震臂和第二减震臂均设置于所述支撑梁上,且所述第一减震臂和第二减震臂铰接,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减震臂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减震臂连接,所述第一减震臂与一个所述支重轮连接,所述第二减震臂与相邻的另一个所述支重轮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减震装置为多个,多个所述减震装置设置于所述支撑梁的两侧,且所述支撑梁两侧的所述减震装置的数量相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防脱装置,所述防脱装置包括连接臂和与所述连接臂连接的防脱轮,所述连接臂与所述支撑梁连接,所述防脱轮与所述履带抵接。
上述两栖船艇,通过水上驱动系统在水中行驶。当需要在陆上行驶时,第一驱动装置驱动伸缩臂伸缩将履带行驶系统放下,履带行驶系统支撑船体,使船体脱离地面,第二驱动装置的驱动使驱动轮转动,驱动轮带动履带运动从而带动船体运动,实现该两栖船艇在陆地上的行驶。该两栖船艇采用履带行驶系统作为陆地行驶系统,结构简单,便于维护。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两栖船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两栖船艇的俯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两栖船艇的履带行驶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两栖船艇的两种状态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的履带行驶系统的伸缩臂、船体连接板、加固件及支撑梁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所示的履带行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的两栖船艇的加强臂、加强支架和船侧板连接的示意图;
图8为图1所示的两栖船艇的加强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所示的两栖船艇的船体、加强臂和加强支架的布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请同时参阅图1和图2,一实施方式的两栖船艇10,包括船体100、设置于船体100上的水上驱动系统(图未示)及分别设置于船体100两侧的两个履带行驶系统200。
船体100包括相对设置两个船侧板102。
请参阅图3,每个履带行驶系统200包括两个船体连接板201、两个伸缩臂202、第一驱动装置(图未示)、支撑梁204、多个支重轮205、驱动轮206、第二驱动装置207及履带208。
两个船体连接板201设置于船侧板102的外壁上,与船侧板102的外壁固定连接。两个船体连接板201用于将每个履带行驶系统200连接至船侧板102的外壁上。两个船体连接板201间隔设置,以较好地连接和支撑履带行驶系统200的其他组件。
两个伸缩臂202分别与两个船体连接板201连接,并相对船体连接板201可上下滑动。
具体地,伸缩臂202包括外臂2022和内臂2024。外臂2022为中空的长方体。外臂2022与船体连接板201固定连接。内臂2024部分收容于外臂2022中,并在沿外臂2022可滑动,从而实现伸缩臂202的伸缩。
优选地,第一驱动装置为升降液压油缸。液压油缸包括油缸外壳和部分收容于油缸外壳中,且一端伸出油缸外壳并相对油缸外壳可滑动的液压杆。液压杆的伸出油缸外壳的一端与内臂2024连接。水上驱动系统的发动机带动液压动力输出,在液压作用下,内臂2024收容于外臂2022中,或者液压杆2034上下移动驱动内臂2024沿外臂2022滑动,实现伸缩臂202的伸缩。
支撑梁204大致为条形板状。支撑梁204同时与两个伸缩臂202连接。具体地,支撑梁204同时与两个伸缩臂202的两个内臂2024连接。
多个支重轮205设置于支撑梁204上。具体地,多个支重轮205成两排设置,两排支重轮205分别位于支撑梁204的两侧,支撑梁204两侧的支重轮205的数量相等。在陆地行驶时,用于支撑履带行驶系统200及船体100。
支重轮205的数量根据支撑梁204的长度及船体100的重量合理设置,以使在陆地行驶时,能够支撑履带行驶系统200及船体100,并且使带动驱动轮206的转动的驱动力较小。
驱动轮206设置于支撑梁204上。优选地,驱动轮206通过驱动支架(图未示)设置于支撑梁204上。
履带208套设于多个支重轮205和驱动轮206上,即使支重轮205和驱动轮206的表面与履带208的内表面抵接。驱动轮206的转动带动履带208运动,从而驱动履带行驶系统200的运动,并带动船体100运动,实现两栖船艇10在陆地上的行驶。
第二驱动装置207设置于支撑梁204上并与驱动轮206连接,用于驱动驱动轮206转动。具体的,第二驱动装置207为液压马达。优选地,液压马达上集成有减速机,用于调节履带行驶系统200的行驶速度。
请同时参阅图4,在水中航行时,上述两栖船艇10通过水上驱动系统行驶。此时,履带行驶系统200位于船体100上,远离水面,如图4中IV-IV线的左侧所示。请参阅图4中IV-IV线的右侧,在陆地上行驶时,第一驱动装置驱动伸缩臂202的伸缩将履带行驶系统200放下,使船体100两侧的两个履带行驶系统200支撑船体100,驱动轮206在第二驱动装置207的驱动下转动,并带动履带208运动,从而实现两栖船艇10在陆地上的行驶。
该两栖船艇10采用履带行驶系统200作为陆地行驶系统,结构简单,便于维护。
请参阅图5,优选地,为了加强履带行驶系统200与船体100的连接,履带行驶系统200还包括两个加固件209。
一个加固件209连接一个船体连接板201和一个伸缩臂202,另一个加固件209连接另一个船体连接板201和另一个伸缩臂202。
请参阅图6,优选地,为了提高强度,履带行驶系统200还包括连接件210。连接件210的一端连接一个伸缩臂202,另一端连接另一个伸缩臂202。
请再次参阅图3,优选地,连接件210包括第一连接部212、第二连接部214、第一加强部216和第二加强部218。第一连接部212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伸缩臂202,第二连接部214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伸缩臂202,第一连接部212和第二连接部214平行。第一加强部216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连接部212和第二连接部214,第二加强部218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连接部212和第二连接部214,第一加强部216和第二加强部218平行。
优选地,支撑梁204通过支撑梁连接件与两个伸缩臂202连接。请再次参阅图5,支撑梁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板222、第二连接板224及中间连接件226。中间连接件226连接第一连接板222和第二连接板224。
第一连接板222与伸缩臂202连接,第二连接板224与支撑梁204连接。具体地,第一连接板222与伸缩臂202的内臂2024的远离外臂2022的一端连接。中间连接件226为弧形件,使得在水上航行时,履带行驶系统200在水平方向上远离船体100的外壁,避免履带行驶系统200与船体100的外壁磕碰,有利于保护船体100和履带行驶系统200。
请一并参阅图3和图6,优选地,履带行驶系统200还包括张紧丝杆装置230。张紧丝杆装置230包括调节轮232、第一连接臂234和第二连接臂236。第一连接臂234设置于支撑梁204上,第二连接臂236的一端与第一连接臂234铰接,另一端与调节轮232连接。调节轮232和驱动轮206分别位于支撑梁204的两端,且履带208也套设于调节轮232上,调节轮232与履带208的内表面抵接。
通过调节第二连接臂236与第一连接臂234的相对位置关系来调整调节轮232的位置,从而改变调节轮232和驱动轮206的圆心的距离,以调整履带208的松紧。
在一实施方式中,调节轮232的数量为一个,这种情况下,第二连接臂236的另一端与调节轮232的轮毂连接。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当履带208的宽度较大时,调节轮232为两个,以较好地调节履带208的松紧,且有利于避免履带208的脱落。两个调节轮232的轮毂通过转轴连接,第二连接臂236的另一端与转轴连接。
优选地,履带行驶系统200还包括减振装置240。
更优选地,减振装置240包括第一减振臂242、第二减振臂244和弹性件246。第一减振臂242与第二减振臂244铰接在支撑梁204上。铰接连接件248依次穿过第一减振臂242、第二减振臂244和支撑梁204并锁紧,使第一减震臂242与第二减震臂244铰接在支撑梁204上。
弹性件246优选为螺旋弹簧。弹性件246的一端与第一减震臂242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减震臂244连接。
具体地,第一减振臂242的顶部形成有第一抵持部(图未标),第二减振臂244的顶部形成有第二抵持部(图为标)。第一减振臂242和第二减振臂244在中部铰接,且第一减振臂242和第二减振臂246形成弹性件收容腔(图未标),弹性件246收容于弹性件收容腔中,弹性件246的一端与第一抵持部抵持,另一端与第二抵持部抵持。
第一减震臂242远离弹性件246的一端与一个支重轮205连接,第二减震臂244远离弹性件246的一端与相邻的一个支重轮205连接。相邻的两个支重轮205分别与第一减震臂242和第二减震臂244连接,避免直接与支撑梁204刚性连接,具有减震缓冲作用。并且,上述连接方式使得一个支重轮205的轴心到第一减震臂242和第二减震臂244的铰接点中心的距离与相邻的支重轮205的轴心到第一减震臂242和第二减震臂244的铰接点中心的距离相等,使得这相邻的两个支重轮205可以沿该铰接点作圆周运动,从而实现减震作用。
并且,这种结构的减震装置240能够缓冲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的冲击力,减震效果较好,且结构简单,易加工和安装。
减震装置240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且为偶数个。多个减震装置240设置于支撑梁204的两侧。支撑梁204两侧的减振装置240的数量相等。
本实施方式中,减震装置240为四个,两两分布于支撑梁204的两侧。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减震装置240的数量不限于四个,减震装置240的数量根据支撑梁204的长度合理设计。
优选地,与减震装置240连接的支重轮205不是位于支撑梁204的边缘的支重轮205,即最靠近张紧丝杠装置230的支重轮205及最靠近驱动轮206的支重轮205均不与减震装置240连接,使得支撑梁204与最边缘的两个支重轮205为刚性连接,保证履带208的张紧度。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减振装置240可以为其他形式,例如,减振装置240为弹簧,弹簧的一端连接支重轮205,另一端连接支撑梁204。
优选地,履带行驶系统200还包括防脱装置250。防脱装置250包括连接臂252及与连接臂252连接的防脱轮254。连接臂252与支撑梁204连接,防脱轮254与履带208的内表面抵接。
防脱轮254与履带208抵持,使履带208张紧,避免履带208打滑和从驱动轮206上脱落。
优选地,防脱装置250为多个。多个防脱装置250设置于支撑梁204的两侧,且支撑梁204两侧的防脱装置250的数量相等。
优选地,履带行驶系统200还包括多个拖带轮260。多个拖带轮260设置于支撑梁204上。多个拖带轮260分布于支撑梁204的两侧,且支撑梁204两侧的拖带轮260的数量相等。并且,多个拖带轮260和多个支重轮205分别位于支撑梁204的沿宽度方向的两端。
设置拖带轮260有利于防止履带208打滑,进一步提高履带行驶系统200的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
上述两栖船艇10采用履带行驶系统200作为陆上行驶系统。履带行驶系统200结构简单,易于维护。该两栖船艇10在水中由水上驱动系统驱动行驶,经过极浅水登陆后,处于陆航状态。通过第一驱动装置的驱动将履带行驶系统200放下,支撑船体100,提供附着力推进船体100行驶,能够在陆地和滩涂上行驶。
下表1为本实施方式的两栖船艇10的基本参数:
表1
项目 数量 单位
履带行驶系统200连续工作时间 不少于5 小时
履带总成的长度 5000 毫米
履带总成的高度 小于700 毫米
最大爬坡度 30
最大侧倾坡度 20
陆地最高行驶速度 15 公里/小时
上述两栖船艇10在陆地上行驶时,采用两个履带行驶系统200中的驱动轮206进行差速控制转向。该履带行驶系统200具有制动、驱动、减震、升降等功能,可以实现像汽车的行驶与停靠的正常操作,通过驾驶台操作开关实现履带行驶系统200的下放和升起,及行驶与停靠,操作方便。
请参阅图7,优选地,两栖船艇10还包括两个加强臂300。
每个加强臂300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玻璃钢层301、实木层302和第二玻璃钢层303。两个加强臂300分别设置于两个船侧板102上,且设置于船侧板102的与履带行驶系统200相对的一侧。每个加强臂300从一个船体连接板201的端部延伸至另一个船体连接板201的端部,即每个加强臂300横跨履带行驶系统200在船侧板102上的安装区域,以加强船侧板102的安装履带行驶系统200的区域的强度,避免船侧板102由于承重而变形。
第一玻璃钢层301、实木层302和第二玻璃钢层303依次层叠形成的加强臂300具有较高的强度,能够显著加强船侧板102安装履带行驶系统200的区域的强度。
请参阅图8,优选地,两栖船艇10还包括加强支架400。
加强支架400包括第一支撑杆401、第二支撑杆402、第三支撑杆403和第四支撑杆404。第一支撑杆401和第二支撑杆402平行设置,第三支撑杆403和第四支撑杆404平行设置。第三支撑杆403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杆401的一端连接,第三支撑杆403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杆402的一端连接,第四支撑杆404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杆401的另一端连接,第四支撑杆404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杆402的另一端连接,形成一个四边形支架。
请同时参阅图7和图9,加强支架400设置于船体100上。船侧板102、加强臂300和加强支架400通过U形连接件500连接。
U形连接件500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支臂502和第二支臂504。第一支臂502和第二支臂504上均开设安装孔(图未标)。紧固件(图未标)依次穿过船侧板102和第一支臂502并锁紧,另一紧固件(图未标)依次穿过加强支架400的第一支撑杆401、第二玻璃钢层303、实木层302和第一玻璃钢层301及第二支臂504并锁紧从而连接船侧板102、加强臂300和加强支架400。
另外一个船侧板102、另一个加强臂300和加强支架400的第二支撑杆402也通过U形连接件500连接,从而使得加强支架400能够很好地配合两个船侧板102支撑两个履带行驶系统200,对两个船侧板102能够形成很好地支撑,有效避免两个船侧板102分别在两个履带行驶系统200的作用下变形。
可以理解,每个船侧板102上的U形连接件500的数量为多个,U形连接件500的数量根据加强臂300的长度合理设置。
请再次参阅图8,更优选地,加强支架400包括两个中间加强杆405。两个中间加强杆405间隔设置于第三支撑杆403和第四支撑杆404之间。两个中间加强杆405平行设置,每个中间加强杆405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杆40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支撑杆402连接。设置两个中间加强杆405能够进一步增加加强支架400的强度,以对两个船侧板102形成较好地支撑。
请再次参阅图9,进一步优选地,两栖船艇10还包括多个加强筋600。每个加强筋600包括实肋板(图未示)及设置于实肋板两端的两个强肋骨(图未示)。实肋板设置于船体的底板(图未标)上,两个强肋骨分别设置于两个船侧板102上,且位于船侧板102与履带行驶系统200相对的一侧。可以理解,每个强肋骨与实肋板所成的角度及船侧板102与船体的底板所成的角度相匹配,以方便安装且便于支撑船侧板102,加强船侧板102的强度。
多个加强筋600间隔设置于船体10上,加强了船体10的强度,尤其是加强了船侧板102的强度,进一步有利于避免船侧板102变形。
同时设置加强筋600和加强支架400时,先在船体100上设置多个加强筋600后,再设置加强支架400,加强支架400位于加强筋600的上方。
通过设置加强臂300、加强支架400和加强筋600,能够较好的保证船体100的强度,有效避免船侧板102因承载履带行驶系统200而变形,保证了两栖船艇10的可靠性。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加强筋600可以省略,设置加强臂300和加强支架400即能满足船侧板102的强度要求。但同时设置加强筋600则能够进一步提高船侧板102的强度。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9)

1.一种两栖船艇,其特征在于,包括船体、设置于所述船体上的水上驱动系统及分别设置于所述船体两侧的两个履带行驶系统,所述船体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船侧板,每个所述履带行驶系统包括:
两个船体连接板,分别设置于所述两个船侧板的外壁上;
两个伸缩臂,分别与所述两个船体连接板连接;
第一驱动装置,与所述两个伸缩臂连接,用于驱动所述两个伸缩臂伸缩;
支撑梁,与所述两个伸缩臂连接;
多个支重轮,设置于所述支撑梁上;
驱动轮,设置于所述支撑梁上;
第二驱动装置,与所述驱动轮连接,用于驱动所述驱动轮运动;及
履带,套设于所述多个支重轮和所述驱动轮上;
所述两栖船艇还包括两个加强臂,所述两个加强臂分别设置于所述两个船侧板上,且设置于所述船侧板的与履带行驶系统相对的一侧,每个所述加强臂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玻璃钢层、实木层和第二玻璃钢层;
所述支撑梁通过支撑梁连接件与所述两个伸缩臂连接,所述支撑梁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及中间连接件,所述中间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伸缩臂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示支撑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栖船艇,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伸缩臂包括外臂和内臂,所述外臂与所述船体连接板连接,所述内臂部分收容于所述外臂中,并沿所述外臂可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栖船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所述外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栖船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加固件,每个所述加固件连接每个所述伸缩臂和每个所述船体连接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栖船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张紧丝杆装置,所述张紧丝杆装置包括调节轮、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第一连接臂与所述支撑梁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臂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臂铰接,另一端与所述调节轮连接,所述调节轮与所述履带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栖船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减震装置,所述减震装置设置于所述支撑梁上,并与所述支重轮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两栖船艇,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装置包括第一减震臂、第二减震臂和弹性件,所述第一减震臂和第二减震臂均设置于所述支撑梁上,且所述第一减震臂和第二减震臂铰接,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减震臂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减震臂连接,所述第一减震臂与一个所述支重轮连接,所述第二减震臂与相邻的另一个所述支重轮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两栖船艇,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装置为多个,多个所述减震装置设置于所述支撑梁的两侧,且所述支撑梁两侧的所述减震装置的数量相等。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栖船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脱装置,所述防脱装置包括连接臂和与所述连接臂连接的防脱轮,所述连接臂与所述支撑梁连接,所述防脱轮与所述履带抵接。
CN201410099148.5A 2014-03-17 2014-03-17 两栖船艇 Active CN10381820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99148.5A CN103818206B (zh) 2014-03-17 2014-03-17 两栖船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99148.5A CN103818206B (zh) 2014-03-17 2014-03-17 两栖船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18206A CN103818206A (zh) 2014-05-28
CN103818206B true CN103818206B (zh) 2016-02-17

Family

ID=507536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99148.5A Active CN103818206B (zh) 2014-03-17 2014-03-17 两栖船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81820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35095A (zh) * 2017-10-12 2018-01-05 龙为民 多功能山地水陆两用农作机
CN108297637B (zh) * 2018-01-15 2020-07-31 江苏大学 基于四履带和双明轮复合驱动的水陆两栖行驶系统
CN112848823A (zh) * 2019-11-27 2021-05-28 武汉理工大学 基于机器视觉的水陆两栖清洁无人船及其清洁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184512B (nl) * 1953-01-22 Waeschle Maschf Gmbh Pneumatische transportinrichting voor stortgoed, alsmede eenwegoverstroomklep hiervoor.
US3487802A (en) * 1968-02-07 1970-01-06 Lynn H Roy Amphibious boat
US3941074A (en) * 1974-04-05 1976-03-02 Millerbernd Paul A Amphibious bus
GB2438844A (en) * 2006-06-06 2007-12-12 Gibbs Tech Ltd Amphibious vehicle with retractable tracked drives
US8002596B2 (en) * 2007-09-07 2011-08-23 Fast Track Amphibian Llc High water-speed tracked amphibian
US7950973B2 (en) * 2007-12-18 2011-05-31 Hewitt Stanley C Amphibious vehicle
CN201665137U (zh) * 2010-02-08 2010-12-08 周星果 水陆浮具摩托车艇
CN203780244U (zh) * 2014-03-17 2014-08-20 珠海市海斯比船舶工程有限公司 两栖船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18206A (zh) 2014-05-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473570B1 (ko) 엔진내장형 수륙양용 에어보트
US8002596B2 (en) High water-speed tracked amphibian
CN204915162U (zh) 一种海陆空四轴双体交通工具
JP6222644B2 (ja) 洋上風力発電施設の輸送据付方法および洋上風力発電施設の輸送据付バージ
CN103818206B (zh) 两栖船艇
CN103057927B (zh) 一种运砂自卸舶用的液压折叠式输送臂
CN105339230A (zh) 运输系统及其位移装置
CN105774445A (zh) 一种船型水陆两栖车
KR101008105B1 (ko) 수륙양용보트
CN105235467A (zh) 基于肘内传动的摇臂悬架式速差转向无人机动平台
CN201808416U (zh) 一种浮箱履带沼泽车
RU71935U1 (ru) Аэроглиссер-амфибия
CN110481667B (zh) 一种履带雪橇复合行走极地机器人
KR102184499B1 (ko) 수륙양용 보트
JP2013147087A (ja) 水陸両用車
CN103863427A (zh) 全地形高速橡胶履带
CN203780244U (zh) 两栖船艇
CN202219784U (zh) 三轮轨道式运输工具
RU2657102C1 (ru) Плавающее гусеничное шасси
KR101662391B1 (ko) 부유식 해상공항
CN2375362Y (zh) 遥控动力滑翔伞
CN101823484A (zh) 内藏式气垫车
CN203600921U (zh) 一种具有可升降车轮的水陆二栖船舶
CN102233798A (zh) 一种两栖电动车
TW201343442A (zh) 浮力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