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85332B - 一种两相加氢反应器及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两相加氢反应器及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85332B
CN103785332B CN201210432662.7A CN201210432662A CN103785332B CN 103785332 B CN103785332 B CN 103785332B CN 201210432662 A CN201210432662 A CN 201210432662A CN 103785332 B CN103785332 B CN 1037853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gas
phase
allotter
rea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43266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85332A (zh
Inventor
王喜彬
郭蓉
曾榕辉
蒋立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Fushun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and Petrochemicals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Fushun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and Petrochemical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Fushun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and Petrochemicals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to CN20121043266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785332B/zh
Publication of CN1037853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853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853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853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roduction Of Liquid Hydrocarbon Mixture For Refining Petroleu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两相加氢反应器及应用,气液分配器上方与液相收集盘、降液通道所围成的空间为气相室,氢气引入气相室,溶氢设备上部的液相由液相收集盘收集,通过降液通道流入气液分配盘上,气相与液相经过气液分配器激烈混合传质,使氢气可以很好地溶解在液相中,气液物料通过气液分配盘后,气液分离,溶解了氢气的液相向下进入催化剂床层进行加氢反应,气相在气液分配盘下方汇集引入下一个溶氢设备的气相室。本发明可以进一步提高两相加氢反应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两相加氢反应器及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两相加氢反应器及应用,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柴油原料两相加氢生产优质柴油产品的两相加氢反应器及应用,属于石油化工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环保法律法规对发动机尾气排放要求更加严格,各种燃油标准要求S、N的含量也更加苛刻。同时由于原油开采量的不断增加和常规原油储量的不断减少,原油劣质化趋势越来越严重,原油直接蒸馏得到的中间馏分油及焦化、催化裂化等二次加工得到的中间馏分的S、N含量也相应增加,如何将硫、氮等杂质含量较高的中间馏分加工成满足环保要求的产品是各炼厂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加氢过程是脱除中间馏分杂质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案。现有的大部分加氢装置都采用较高的氢油比和氢分压,以保证催化剂运转寿命,促进加氢脱硫、脱氮、芳烃饱和及裂化等反应。然而压力较高的氢气循环系统需要高的投资费用和操作成本,间接地增加了油品的生产成本。
随着技术人员对加氢技术的不断深入理解,一种两相加氢技术被开发出来。在原料和稀释油中溶解过饱和氢气,直接进入反应器进行加氢反应,取消循环氢系统,降低成本。由于取消了循环氢系统,所以该工艺对原料的适应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该技术在反应过程中主要为两相,即液相(原料油及稀释油)和固相(催化剂),本专利中称该工艺为两相加氢技术。
两相加氢技术的关键在于油中氢气的溶解量,氢气的溶解量越多,加氢效果越好,如果溶解的氢气量不足,在反应器的后半部分会因为没有氢气而发生热聚反应,催化剂上大量积炭,甚至导致反应器床层压降升高,所以两相加氢技术都采用大量的循环油携带反应用氢气。通常为减少循环油用量,降低能耗,两相加氢技术的反应器一般较小,并在反应器之间设置溶氢设备,以促进加氢反应深度。
US6881326介绍了一种两相加氢预处理技术。其工艺过程为新鲜原料油、循环油和氢气经过一个混氢装置将氢气溶解在油中,溶解氢气的油进入较小的反应器与催化剂接触进行加氢反应,脱出油中的杂质。反应后物流一部分循环至混氢装置,一部分作为产品从装置排出。此方法采用原料和循环油进入反应器前将所需氢气预先溶解在油中,可以省略循环氢系统。该方法反应器一般较小,反应器之间需要设置溶氢设备,且需要大量的循环油携带氢气。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两相加氢反应器及应用,可以在催化剂床层间实现氢气溶解,促进加氢反应。
本发明两相加氢反应器内设置至少两个催化剂床层,采用上进料下出料的操作方式,在至少两个催化剂床层的上部设置溶氢设备;溶氢设备包括液相收集盘、降液通道和气液分配盘,液相收集盘设置在气液分配盘上部;气液分配器上方与液相收集盘、降液通道所围成的空间为气相室,在最上部溶氢设备的气相室设置补充氢气入口;气液分配盘上设置气液分配器,降液通道与气液分配盘之间具有间隙,间隙的上端低于气液分配盘上气液分配器的上端气液入口;气液分配盘与下部的催化剂床层之间设置气液分离空间,并设置过量氢气的排出通道,过量氢气的排出通道穿过催化剂床层,将过量氢气直接引入相邻下一个溶氢设备的气相室;最后一个溶氢设备的过量氢气的排出通道将氢气引出反应器。
本发明两相加氢反应器中,过量氢气的排出通道设置在相邻两个溶氢设备之间,过量氢气的排出通道上端开口设置在相邻两个溶氢设备的上部溶氢设备的气液分配盘下方气相空间,过量氢气的排出通道下端开口设置在相邻两个溶氢设备的下部溶氢设备的气相室。过量氢气的排出通道上端开口上方优选设置帽罩结构。
本发明两相加氢反应器中,液相收集盘和降液通道相连通,主要作用是收集反应器上部流下来的液相,然后通过降液通道引到气液分配盘上;同时液相收集盘还可以防止补充的氢气向上流动进入上部催化剂床层。
本发明两相加氢反应器中,降液通道为至少一个,降液通道可以设置在贴近反应器壁一侧,也可以设置在反应器中间。降液通道的总流通截面积为反应器进料管流通截面积的1.0~2.0倍,优选1.0~1.2倍。降液通道底沿与气液分配盘面间的流通截面积为反应器进料管流通截面积的1.0~2.0倍,优选1.1~1.5倍。
本发明两相加氢反应器中,气液分配盘上设置气液分配器,气液分配器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气液混合传质部件。气液分配器可以是常规的各种形式,如抽吸型气液分配器、溢流型气液分配器、混合型气液分配器等(混合型同时具有抽吸作用和溢流作用)。抽吸型气液分配器和混合型气液分配器发生抽吸时的液位高度高于降液通道底沿,溢流型气液分配器液相溢流时的液位高度高于降液通道底沿。对于具有泡罩结构的抽吸型气液分配器来讲,气液分配器泡罩底沿距气液分配盘面高度为降液通道底沿距气液分配盘面高度的1.2~2.5倍,优选为1.5~2.0倍。具体高度根据泡罩的结构做适当调整。
本发明两相加氢反应器中,最上部溶氢设备的补充氢气入口和最后一个溶氢设备的过量氢气排出口可以设置在反应器的器壁上,也可以采用其它适宜的方式,例如采用穿过催化剂床层的补充氢气管路和穿过催化剂床层的过量氢气排出管路。
本发明两相加氢技术,采用本发明的两相加氢反应器,以沸程大于120℃的任意馏分油为原料,在加氢条件下,进行两相加氢反应,反应液相流出物部分循环回反应器。
本发明两相加氢工艺操作条件为:反应温度100~400℃,优选260~380℃;反应压力1.5~8.0MPa,优选2.0~6.0MPa;体积空速0.6~5.0h-1,优选1.0~2.5h-1;循环油与新鲜原料体积混合体积比为0.5:1~6.0:1,优选1:1~3:1;催化剂床层间溶氢设备补充的氢气量一般按气液体积比2:1~100:1,优选5:1~50:1。
本发明两相加氢工艺中使用的加氢催化剂为本领域常规的加氢处理催化剂,其中催化剂的活性金属组分可以为镍、钴、钼或钨等一种或几种,催化剂在使用前进行硫化处理,将活性金属组分转化为硫化态。催化剂组成以重量百分比计可以包括:镍或钴为0.5%~10%(按其氧化物来计算),钼或钨为1%~35%(按其氧化物来计算),载体可以为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钛等一种或几种。催化剂为挤出物或球形。催化剂的堆密度为0.5~1.1g/cm3,催化剂颗粒直径(球形直径或条形直径)为0.04~1.0mm,比表面积为80~350m2/g。催化剂床层采用固定床形式。
本发明氢气由进入溶氢设备的气相室,溶氢设备上部的液相由液相收集盘收集,通过降液通道流入气液分配盘上,气相与液相经过气液分配器激烈混合传质,使氢气很好地溶解在液相中,气液混合物料通过气液分配盘后,气液分离,溶解了氢气的液相向下进入催化剂床层进行加氢反应,气相在气液分配盘下方汇集引下一个溶氢设备的气相室。
具体地说,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溶氢设备体积小巧,安装在催化剂床层之间和反应器入口,占用反应器体积小,溶氢效率高;补充氢气的引入和过量氢气的排出,保证了反应体系在液相中进行,对两相加氢反应不产生影响。
2、可以解决现有两相加氢技术需要器外溶氢的问题,也能够实现两相加氢反应器的大型化。
3、本发明可以在现有的固定床加氢反应器实现,气液分配盘为现有的成熟技术,只需加装液相收集板、降液通道和过量氢气排出通道即可,改造费用很低。
4、本发明反应器通过采用适宜的溶氢设备,在溶解氢气提供加氢反应的同时,可以将液相物料中的硫化氢等杂质部分带出反应器,减少了硫化氢对加氢反应的抑制作用,在相同的条件下提高了加氢反应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两相加氢反应器及应用主视示意图。
其中:1-反应器,2-降液通道,3-气液分配器,4-催化剂床层,5-液相收集盘,6-氢气引入口,7-氢气引出口,8-气液分配盘,9-过量氢气的排出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一种两相加氢反应器及两相加氢方法予以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原料和循环油进入反应器1内,向下流入液相收集盘5,通过降液通道2流入气液分配盘8盘面,氢气引入气相室,气相与液相通过气液分配盘8上的气液分配器3激烈混合传质,使氢气很好地溶入液相中,气液物料通过气液分配盘8后,气液分离,溶解了氢气的液相向下进入催化剂床层4进行加氢反应,气相在气液分配盘8下方汇集并通过过量氢气的排出通道9引入下一个溶氢设备的气相室。
为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方案,列举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反应器采用如图1所示结构。两相加氢反应器采用两个催化剂床层,反应器入口和催化剂床层间设置溶氢设备,降液通道设置在靠近反应器壁一侧,降液通道的总流通截面积为反应器进料管流通截面积的1.0倍,降液通道底沿与气液分配盘面间的流通截面积为反应器进料管流通截面积的1.2倍。气液分配盘上设置具有泡罩结构的抽吸型气液分配器,气液分配器泡罩底沿距气液分配盘面高度为降液通道底沿距气液分配盘面高度的2.0倍。
试验使用原料性质见表1。两相加氢反应器采用相同的催化剂,催化剂性质见表2。两相加氢装置反应条件及生成油性质见表3。
比较例
两相加氢装置的原料同实施例,采用循环油和原料在反应器外混合溶氢的操作方式。
表1原料油性质
油品性质 两相加氢装置原料
密度(20℃) /g·cm-3 0.8378
馏程范围/℃ 159~348
硫/μg·g-1 5798
氮/μg·g-1 123
表2催化剂物化性质
项目 数据
催化剂活性组分 Mo、Ni、W
活性组分含量(以氧化物重量计),% 29
载体 氧化铝
形状 三叶草
直径 3.1
孔容/mL·g-1 0.41
比表面积/m2·g-1 235
表3加氢精制工艺条件
工艺条件 实施例 比较例
反应压力/MPa 4.0 4.0
反应温度/℃ 360 360
两相加氢进料比 2:1* 2:1*
氢油体积比
体积空速/h-1(相对新鲜进料) 1.5 1.5
生成油性质:
S,μg/g 17.6 28.6
N,μg/g 5.2 11.7
馏程范围,℃ 152~343 154~345
*两相加氢反应器排出液相循环量与两相加氢装置新鲜进料的体积比。

Claims (18)

1.一种两相加氢方法,采用两相加氢反应器,以沸程大于120℃的任意馏分油为原料,在加氢条件下,进行两相加氢反应,反应液相流出物部分循环回反应器,其中两相加氢反应器内设置至少两个催化剂床层,采用上进料下出料的操作方式,在至少两个催化剂床层的上部设置溶氢设备;溶氢设备包括液相收集盘、降液通道和气液分配盘,液相收集盘设置在气液分配盘上部;气液分配器上方与液相收集盘、降液通道所围成的空间为气相室,在最上部溶氢设备的气相室设置补充氢气入口;气液分配盘上设置气液分配器,降液通道与气液分配盘之间具有间隙,间隙的上端低于气液分配盘上气液分配器的上端气液入口;气液分配盘与下部的催化剂床层之间设置气液分离空间,并设置过量氢气的排出通道,过量氢气的排出通道穿过催化剂床层,将过量氢气直接引入相邻下一个溶氢设备的气相室;最后一个溶氢设备的过量氢气的排出通道将氢气引出反应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过量氢气的排出通道设置在相邻两个溶氢设备之间,过量氢气的排出通道上端开口设置在相邻两个溶氢设备的上部溶氢设备的气液分配盘下方气相空间,过量氢气的排出通道下端开口设置在相邻两个溶氢设备的下部溶氢设备的气相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液相收集盘和降液通道相连通,液相收集盘收集反应器上部流下来的液相,然后通过降液通道引到气液分配盘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降液通道为至少一个,降液通道设置在贴近反应器壁一侧,或者设置在反应器中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降液通道的总流通截面积为反应器进料管流通截面积的1.0~2.0倍。
6.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降液通道的总流通截面积为反应器进料管流通截面积的1.0~1.2倍。
7.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降液通道底沿与气液分配盘面间的流通截面积为反应器进料管流通截面积的1.0~2.0倍。
8.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降液通道底沿与气液分配盘面间的流通截面积为反应器进料管流通截面积的1.1~1.5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气液分配盘上设置气液分配器,气液分配器为本领域常规的气液混合传质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气液分配器为抽吸型气液分配器、溢流型气液分配器、混合型气液分配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抽吸型气液分配器和混合型气液分配器发生抽吸时的液位高度高于降液通道底沿,溢流型气液分配器液相溢流时的液位高度高于降液通道底沿。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抽吸型气液分配器为具有泡罩结构的抽吸型气液分配器,气液分配器泡罩底沿距气液分配盘面高度为降液通道底沿距气液分配盘面高度的1.2~2.5倍。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抽吸型气液分配器为具有泡罩结构的抽吸型气液分配器,气液分配器泡罩底沿距气液分配盘面高度为降液通道底沿距气液分配盘面高度的1.5~2.0倍。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最上部溶氢设备的补充氢气入口和最后一个溶氢设备的过量氢气排出口设置在反应器的器壁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两相加氢工艺操作条件为:反应温度100~400℃,反应压力1.5~8.0MPa,体积空速0.6~5.0h-1,循环油与新鲜原料体积混合体积比为0.5:1~6.0:1,催化剂床层间溶氢设备补充的氢气量按气液体积比2:1~100:1。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两相加氢工艺操作条件为:反应温度260~380℃;反应压力2.0~6.0MPa;体积空速1.0~2.5h-1;循环油与新鲜原料体积混合体积比为1:1~3:1;催化剂床层间溶氢设备补充的氢气量按气液体积比5:1~50:1。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两相加氢方法中使用的加氢催化剂为本领域常规的加氢处理催化剂,其中催化剂的活性金属组分为镍、钴、钼或钨中的一种或几种,催化剂在使用前进行硫化处理,将活性金属组分转化为硫化态;催化剂组成以重量百分比计包括:镍或钴以氧化物计为0.5%~10%,钼或钨以氧化物计为1%~35%。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沸程大于120℃的任意馏分油为柴油。
CN201210432662.7A 2012-11-03 2012-11-03 一种两相加氢反应器及应用 Active CN10378533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432662.7A CN103785332B (zh) 2012-11-03 2012-11-03 一种两相加氢反应器及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432662.7A CN103785332B (zh) 2012-11-03 2012-11-03 一种两相加氢反应器及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85332A CN103785332A (zh) 2014-05-14
CN103785332B true CN103785332B (zh) 2016-04-13

Family

ID=506616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432662.7A Active CN103785332B (zh) 2012-11-03 2012-11-03 一种两相加氢反应器及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78533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33669A (zh) * 2014-12-11 2016-07-06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油品加氢方法
CN106311093A (zh) * 2015-07-01 2017-01-11 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重整生成油加氢脱烯烃的反应器
CN108067163A (zh) * 2016-11-17 2018-05-2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加氢反应器及加氢工艺
CN108114671B (zh) * 2016-11-25 2020-01-1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折边式减冲均流盘
CN109679682B (zh) * 2017-10-19 2020-09-1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溶氢设备和溶氢方法
CN109679684B (zh) * 2017-10-19 2020-09-1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相加氢反应系统及方法
CN109679690B (zh) * 2017-10-19 2020-09-1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相加氢系统及液相加氢方法
CN109200952B (zh) * 2018-11-15 2021-04-27 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气液混合组件及用于反应器的催化剂床层结构
CN113070001B (zh) * 2021-03-03 2022-10-1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气液分配装置
CN114653311B (zh) * 2022-03-22 2023-06-09 武汉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液体有机储氢材料脱氢反应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7100834A (zh) * 1986-01-03 1987-09-16 无比石油公司 加氢脱蜡方法和装置
EP1477221A1 (en) * 2003-05-16 2004-11-17 ExxonMobil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Company Multiphase mixing device with improved quench injection for inducing rotational flow
CN201644076U (zh) * 2010-04-13 2010-11-24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一种液相加氢反应器
CN101992048A (zh) * 2009-08-11 2011-03-30 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 一种反应器及其在烃油液固两相加氢中的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17443A (en) * 1998-02-05 2000-01-25 Mobil Oil Corporation Hydroprocessing process having staged reaction zones
US7381854B2 (en) * 2004-12-20 2008-06-03 Kellogg Brown & Root Llc Selective hydrogenation of alpha-methyl-styrene to cumen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7100834A (zh) * 1986-01-03 1987-09-16 无比石油公司 加氢脱蜡方法和装置
EP1477221A1 (en) * 2003-05-16 2004-11-17 ExxonMobil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Company Multiphase mixing device with improved quench injection for inducing rotational flow
CN101992048A (zh) * 2009-08-11 2011-03-30 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 一种反应器及其在烃油液固两相加氢中的应用
CN201644076U (zh) * 2010-04-13 2010-11-24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一种液相加氢反应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85332A (zh) 2014-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85332B (zh) 一种两相加氢反应器及应用
CN103789005B (zh) 一种两相加氢反应器中的溶氢方法
JP5651281B2 (ja) 硫黄含有量が非常に少ない中間留分の製造を伴う沸騰床での重質石油フラクションの転化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2039104B (zh) 一种反应器和液相加氢工艺方法
CN101875855A (zh) 一种渣油加氢处理和催化裂化组合方法
CN102443424B (zh) 一种由煤焦油生产清洁柴油的方法
CN103059938B (zh) 一种重烃类加氢处理方法
CN101724453A (zh) 一种重烃多段沸腾床加氢方法
US8961778B2 (en) Heavy feed hydroconversion method in ebullated bed mode with feed injection at the reactor top
CN102311761B (zh) 一种低氢油比的加氢处理方法和反应器
CN102041095A (zh) 渣油加氢处理和催化裂化组合加工方法
CN103789006B (zh) 一种两相加氢反应器及两相加氢方法
CN108659882B (zh) 一种重油加氢方法及其加氢系统
CN109777500A (zh) 一种气液逆流的两段加氢裂化方法
CN102876371A (zh) 一种劣质原料加氢裂化方法
CN102443434B (zh) 一种重烃原料加氢处理方法
CN103773441A (zh) 一种沸腾床液相加氢处理方法
CN103865575B (zh) 一种高氮催化裂化柴油液相循环加氢改质的方法
CN103509599B (zh) 一种生产中间馏分油的并流式加氢方法
CN105733674A (zh) 一种反序加氢裂化的方法
CN106554806A (zh) 膨松床反应器及重油轻质化方法
CN104650971B (zh) 一种加氢裂化方法
CN103789029B (zh) 一种两相加氢组合方法
CN103102962B (zh) 加热炉后置劣质汽油馏分串联加氢处理方法
CN203878115U (zh) 一种组合式油品加氢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